小学语文教材论文10篇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篇1

21世纪即将到来,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恩惠,一方面国和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摘要:“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把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当前就21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作一些思索,其意义当是不言自明的。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向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探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在教学计划中布置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新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预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征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区特征的内容;3.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索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办法、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功能。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摘要: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非凡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探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课程设计和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探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和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喜好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喜好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闻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心得。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有关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功能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练习为主线,由目标系统、练习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练习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练习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索练习”之中。

练习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非凡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练习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练习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练习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功能。教材还应采取办法,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字教材 功能 使用

随着键盘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写字能力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常常会出现提笔忘字,也会出现书写不规范的现象,更不用说书写美观了。所以,中国的汉字如何继承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不得不去思考的话题,而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又是基础教育中的重头戏,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

1 2011版写字教材的内容概述及编写特色

1.1 2011版写字教材的内容概述

2011版小学语文写字教材共12本,每个年级分上下册。一二年级是铅笔字教材,三四五年级是钢笔字教材,从三年级下册到六年级时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合编,毛笔字内容的编写以附加练习的形式放在钢笔字内容的后面。在书写格上使用的是“回米格”。这套教材第一学段的描红与临写次数较多,例如,一年级整字描红是六次,临写则为八次。在二年级的教材中,设计有词语和句子的练习。三年级上册出现了段落的练习。钢笔字练习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结束。在框架上“我来写”和“生字擂台”等板块的设计,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1.2 2011版写字教材的编写特色

2011版小学语文写字教材的编写有如下特色:

(1)与语文教科书同步

2011版的写字教材采取随文练字的编排方式,与语文科教书紧密结合。另外,写字教材中的整字,段落练习均出自语文教科书。

这种编排方式很好地处理了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关系。只有与语文教科书配套,才能使识字写字教学具备一定的语境和载体,避免为识字而识字,为写字而写字的现象发生。

(2)采用庹氏回米格

庹氏回米格是庹纯双先生的专利技术,即“汉字几何形块书写法”。庹氏回米格二代技术将回米格分为五种基本形块,即: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多边形,将其进行拆分和重组,使其对汉字的布局和定位具有特殊的优势,练习者在书写时能很快地找准起笔,运笔和收笔的位置,控制好字的大小和结构,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从而掌握汉字的书写技能。

(3)范文采用手写体

2011年版小学语文写字教材的范文,由书法家庹纯双及其弟子周杰书写。李跃华[1]指出:我们翻阅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包括识字写字教材和其他经常不离手的教材,练习册等文字资料,不难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印刷体”------没有明显的手写特征。换句话说,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经常性习染对象与规范的实际书写结果差距过大,印的和写的形态本不是一回事:学生的感知对象或写字生态环境不利于学生写好一手理想的汉字。语文教材的“印刷体效应”不利于学生学习写字,所以写字教材的范字采用手写体就显得难能可贵。

(4)体现学生主体性

2011版写字教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改所强调的教育理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写字教材的纵向体系包括“我会认”,“我来写”“比一比”,“我要试”等板块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这与“课标”和“课改”的所要求的理念是吻合的。

2 写字教材功能

“功能”即作用或意义,写字教材的功能即写字教材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或是写字教材存在的意义。写字教材的功能如何定位,是教材编写时无法绕开的话题。写字教材是教材的一种,有德国学者认为[2],教科书应该具备六项功能:(1)提供信息----按照课程标准提供教材;(2)引导----组织教材,引导教学程序;(3)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4)保证效果----各种练习,补习和应用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5)协调----和其他教材相互配合;(6)合理化----在教学和自修时都能充分利用时间。那么,本研究认为写字教材具有传授书写知识,培养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端正书写态度,提高书写审美能力四个方面的功能[3]。

2.1教授书写的基础知识

在指导小学生书写之前,老师应该先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常识。如执笔法,硬笔的执笔法和软笔的执笔法不同。强调右手执笔,手指离笔尖和眼睛距离纸张都应该有适当的距离,坐姿端正,左手自然置于纸张或本子的左侧等。书写的基本知识还应该包括其它书写预备知道。如应该了解书写工具(笔)的知识,书写用格的的知识等。书写用格的预备知识包括如田字格的构成和用法等知识。

写字教材具有传授汉字知识的功能。写字教材的主体是汉字,书写必须要了解汉字的知识,写字教材在传授汉字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认字写字。比如,汉字的笔画,偏旁的名称,汉字的结构,汉字的书写笔顺规范及其它书写要领等。

2.2 培养学生书写的能力

写字教材具有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的功能。书写的能力包括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书写整洁,美观的能力。在掌握静态的书写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书写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写字教材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汉字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达到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书写是一种复杂的身心活动,书写活动难度很高,要想顺利完成书写活动还需要学生各种能力的相互配合。所以,通过写字活动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能力。

3对写字教材使用的建议

教师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写字教材的使用,在写字教材使用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是解决写字教材使用率低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学校及教育行***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以促使教师使用写字教材。

4 结语

写字教材是进行写字教学的“本”,只有做到教材的科学合理,才能从“本”上规范写字教学。所以,对写字教材的研究,将有利于教师吃透教材,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有利于规范写字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跃华.写字教材生态结构――对中小学写字教材编排的思考[J].固原师专学报,2005.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篇3

【关键词】异本新教材 教材内容 话语体系 合适性

小学语文科教学论(也称教学法)教材数量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教材内容值得反思与探讨。笔者把新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教学论教材称为新教材。这里择取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两部新教材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教材内容的合适性作出评价。这两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由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和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下简称倪本和江本)。这两部教材在逻辑框架的设置、“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和话语体系诸方面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逻辑框架:对话与建构

倪本教材的逻辑框架,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对话的姿态,“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江本的逻辑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价值是:以知识建构为取向,满足“教师系统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一般教学工作的需要”,比较注重实用。正因为这样, 江本与倪本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有显著的差异。

1.即使章节标题相同或相似,但内容也相差较大。

由表1可见,江本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时的视点在“技术”(方法)上,重点阐述的是哪些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倪本聚焦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重点阐述: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②插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实现一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实施的条件和基础;③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等。在更宽泛的视野里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与价值。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论述,倪本的视点在“教师的素养”上,围绕理念转变、角色转换、能力提升来展开内容;江本的视点在教师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上,两者在表述也有差异。

2.有的课程内容,在章节的布局上有差异而且论述的侧重点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江本分两节来论述,倪本分两章进行论述。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节来论述,倪本***设章分五章进行论述。这是因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异而使逻辑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围绕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来结构教材体系的,试***将“课程”地位和意义突出来。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课程教学”,所以“课程”意义是分散在许多章节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一章里比较显眼。正因为这样,在专章或专节介绍小学语文教材时,倪本限定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专章分别介绍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以突出“新课程教学”概念的内涵。江本专节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讨论了“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国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虽也有对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介绍,但只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安排显然是根据江本教材自身的逻辑框架来设定的。

3.章节内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内容设置上比江本多了两项内容,一是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二是“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少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小学语文学习特点”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三是“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显然,这些作为章节内容的取舍,也与教材不同的逻辑起点有关。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内容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较适合准教师的学习,后者适合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在职教师通过倪本教材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理念需有一个“颠覆与重建”的阵痛过程,并最终确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关系。而准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习,虽然也要树立起新课程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的方法,但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走上“继承与创新”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继承与创新

“研究领域”这里指小学语文科教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诸多的研究课题。对“研究领域”中内容的取舍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取舍,一旦选取“研究领域” 中的某些课题,这些课题便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领域”的内容取舍,具体规定了教材内容是什么。

1.“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显然,江本“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侧重于“实用性”,其中“阅读教学理论的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管是谈理论或述经验都是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为出发点的。而倪本侧重于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其中“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阅读乐趣”、“丰富阅读活动”、“注重阅读体验”、“学会多种读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概括,这种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种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阅读教学评价”中论述了“语文课标中对阅读评价的规定”和“评价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所以,倪本试***超越一种视野,扩展某种理论边界。这种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2.“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领域”7个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内容上几乎不重合。江本关注的是教师急需掌握的基本的习作教学理论和经验,而倪本在指出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选择了“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以及“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加以论述。这样结构内容,编者试***为“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编者看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但根源是一个,就是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1] 所以,“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的理论与经验,以及理论上比较成熟的三种“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和基础上,放在学术视野里来审视、论述选定的内容,如“档案袋学习的评价”。对问题的讨论及相关性理论的梳理比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论背景,剪除学术的缠绕,直接面对问题(话题或课题)加以阐述,所以对问题“是什么”的论述比较清晰。

三、话语体系:规范与重建

“话语不同于言语,相反,它指语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它是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人们言语、思想行为的潜在逻辑。”[2]简言之,由于概念(术语)选用和意义表达风格的不同话语体系也就不同。话语体系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内容时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学术思想和方法。下面例举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江本与倪本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

1.“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及其表述

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教学史上的若干问题之一,是教学论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所以历来的语文科教学论(教学法)都会关注和重视对它的讨论和阐释。江本的阐释是从“对‘语文’的辨析”开始的,即以“‘语文’的辨析”作为阐释“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这是沿袭了以往阐释“课程性质”的表述方法,即从语文自身来考察这门课程的性质。然后阐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两部分内容。在阐释了“对‘语文’的辨析”后论述“语文课程的阶段性”,最合理的解释是,试***明确“课程性质”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取向,即小学侧重于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侧重于语言文章教学,高中侧重于语言文学教学。可能编者考虑到以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上也有这种倾向的事实。“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这部分内容分点论述了“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性质的关系”,以此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显然,编者的意***是试***更加具体地明确“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倪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风格上与江本有较大的差异,即“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的内涵。选取的内容为:“特殊历史时期***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1978~1990);“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及含义”。从这样的角度阐述“课程性质”,学理清晰,立足点稳定,避免了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纠缠。

2.“语文档案袋评价”表达意义的风格

倪本,分两段来论述“语文档案袋评价”的内容。首先,将其置于“质性课程评价”之中,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来讨论其内涵和构成。其中的概念、术语直接源于国外文献,所以是基于国外文献的话语体系。这样表达,站在学理的高度,理论背景清晰。其次,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来讨论,重点解释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这是以“质性课程评价”理论为学理基础来解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概念即“语文学习档案袋资料”。如果说前一点是学术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点便是教学文件的解读,这种“解读”指向新课程教学现实。

江本,“语文档案袋评价”称为“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置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之中,以知识认识体系即“档案袋的内涵”、“档案袋的构成”、“档案袋的特点”、“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来展开论述,淡去了理论背景,突出了关于“档案袋评价”的知识。这种表达往往需要将已有的文献包括国外的文献进行整合并认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课程评价”概念的整合与切分

表4中,“课程与教学评价”,倪本用“课程评价”这个概念概述,江本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三个概念概述。倪本的“课程评价”表述与“课程性质”的表述在风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内容上难以避免重复。

4.案例素材与理论素材的处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选用了比较具体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强感性内容,平衡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提供直接的课程教学经验。而且,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为阐述理论的印证材料,教材在论述中对案例前后钩连,充分演绎,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点在于学理的光辉。虽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几乎都是概述性的,服从于理论论述的需要。

四、教材内容选择与阐述的建议

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教学任务重在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感等,具体应注重:一是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增强学生教学设计与评价以及问题研究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把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导和改善自己教学与研究的行为。

显然要完成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不仅要靠教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但教材必须体现:在论述系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套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于“课程性质”,倪本教材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进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这个表述过程不单是要科学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而且蕴涵着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而丢弃了“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势必降低学生素养的培养。

1.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

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用‘什么’来培养起学生的教学素养”的问题来思考和把握。

从现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框架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内容都没有超越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教材的内容未必都是合适的,未必都能对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起到作用。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至今尚未看到过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恐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教学创新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经验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学习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经验建构,没有一定数量的经验作为基础,创新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对待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①要反思,②要学习。江本教材比较注重教学经验的介绍和阐述,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每一门学科都不应该忽视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上所说,语文教学论教材不仅是传授一套系统的教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起到影响。所以,对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还必须考虑到教材要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3)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

就教学而言,教师专业化集中表现为教学专业化,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师专业化在教学专业化层面上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实上,在教学层面上教师(包括准教师)不习惯用专业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一些研讨课的评课,很多教师都是随便讲几句。这“随便讲几句”往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即缺乏理论和学术规范。所以,教材内容要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含量”。

2)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讨和总结,以此实现观念更新,知识创新。倪本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许多借鉴的经验。

(4)突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改革中,吸收了诸如“语感”、“对话教学”、“档案袋学习”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引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是教学论教材“当然”内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还要做筛选的工作。有的教学论教材在对新的研究成果的选用上不够谨慎,结果是多而烂,排挤了传统的优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的话语体系

所谓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话语体系,就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合适表达”。这里强调一点,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教师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来的术语,就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来拓宽理论边界,提高理论的“硬度”,也不能毫无节制的。这里以概念为例,比较一下倪本和江本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话语差异。

表5中倪本,A类概念13个;B类概念43个。江本,A 类概念11个;B类概念30个。显然,A 类概念差别不大;B类概念差异很大,而且倪本的B类概念理论色彩更浓,即理论的边界更宽,并大多需要作具体的解释。江本的B类概念基本上是传统的话语。事实上,这两类概念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内容。虽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既定内容,但由于两个版本在阐述时所使用的话语(术语)不尽相同,教材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诚然,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达意即可,但是某种形式(话语)一旦进入教材就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知识建构主要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来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来术语或者用以阐述对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阐释,那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处于顺应状态,是非常费劲而且往往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虽然顺应对于重构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好处,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好的接受能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从转型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来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比较适合当今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等教育本科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研究》(浙教科规办[SC150])成果之一。〗

〖注 释〗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篇4

一、基本概念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 ,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 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 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 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 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 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 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 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 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 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 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 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 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 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性日益增强。

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 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 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 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 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 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 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 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 。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 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 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

原则的阐 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 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 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 ,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 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 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

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 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 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 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 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 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 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 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综观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阐述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 学习规律提出教学原则。二是都能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教学原则。三是都能从“结合”上探讨每项 教学原则。

对教学原则探讨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思考的角度不同:周本从普通教育阐明的各个学科应遵循的六个教学 原则中提出三个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叶本依据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 的,提出四个原则: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相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 养语文能力相结合、教学的整体性和训练的阶段性相结合。崔本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以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四个结合。袁本未提出教学原则,但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个角度,提出要处理好四 个关系,即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关系、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 关系。高本则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功能以及内部关系,提出四个原则:文道统一原则,客观事物观察、思维、 语言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

小学语文究竟有哪些教学原则,国内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各有不同的角度,各有不同的提法,大体有十 多种提法。经过10多年对教学原则的探讨,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高本所提出的四个教学原则有代表性, 能放到一定关系上、一定的矛盾上加以探讨,并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

笔者认为,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原则时,应明确三点:第一,要深刻认识语文教学原则同一般教育学的教 学论中讲的一般原则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第二,所提出的教学原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第三,语文学 科的教学原则,应该是语文科所独有的,或者是非语文科所特有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四、应用研究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应用性。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解答和教 学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两方面。

六本教材在应用研究方面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及时吸收、反映新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和 新成果。多数教材重点选择介绍了影响较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黑龙江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李吉 林的“情境教学”实验,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实验。二是都能重视理论的操作化研究。六本教材都十分重视 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了一些教学实例,并努力将零散的材料加工概括,上升为规律,以便举一反三 。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反映教改实验的方式有别。有的教材将改革实践置于教材的不同章节进行介绍(如 崔本、翟本、袁本),有的则置于教材后面列专章介绍(如叶本、周本、高本)。第二,对教改实验的研究程 度不同。多数教材缺乏对引用的教改实验的深入挖掘。而叶本不仅客观地介绍各种教改实验,而且加上主观的 评析,对某一项教改实验提出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如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提出了四个研讨的 问题。

五、教材特色比较

不同特色教材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状况,适应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下面 试对教材的时代性、师范性、实用性、可读性等方面作一些比较。

教材的时代性。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否站在提高人的素质高度,用全新的教育观点来阐述教学理论、知识和 方法。袁本、高本、崔本体现得比较好。尤其是崔本,它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崭新时期编就的, 更能体现新的教育观点,如在“小学语文应遵循的原则”一节里,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 观”。

教材的理论性。六本教材中,袁本、高本理论性较强,著者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角度对一系 列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他几本教材虽对某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分析, 但只是一般化的阐述,教材整体的理论性次之。

教材的师范性。综观六本教材,叶本和崔本的师范性体现得比较突出。首先表现在定位确当,教材的内容 在深度和广度上基本上符合师范生的实际。还表现在恰到好处地选取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优秀 教学实例加以分析,既可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从教的能力。

教材的可读性。六本教材中,叶本、崔本条分缕析、行文流畅、语言质朴,可读性最强。翟本、高本、周 本语言精练,层次清楚,可读性较高。袁本重在阐发、论证,逻辑性强,对于师范生可读性较差,但对有一定 语文教学经验的读者,如担任这门课的语文教研员,又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启迪性。从编排体例看,叶本在正 文前加了“自学提示”,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袁本、崔本、高本仅附有思考题。相比较而言,叶本、 崔本更为规范,适合学生学习。

教材的实用性。叶本、崔本较好地处理了教学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完全摆脱了学究味,从纯理论的圈子里 走了出来,着力于面向教学实际,将第一线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教材,语言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师范生 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六、新世纪教材建设构想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 了坚实的一步,但 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 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在指导思想上要确定一个总体目标:即以***理论为指导,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教 材新体系。

如何探寻构建教材新体系,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处理好我国传统教学法、现代外国教学法、新时期语文教 学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博采从长、综合创新之路。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 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

二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 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 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

三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 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 累,教材要充分反映。

四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 当更新,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 基本内容基础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

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应加强下述工作:

一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 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二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

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系统论的 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的理论说明如 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三要体现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以他的渊博学识、丰富的实践,洞察语文学科内部的规律和外部的联系,从1919年起就语文教 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有卓识的见解,特别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的有关论述,对我们编好教材有许 多新的启迪。

(三)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结构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内容顺序的编排上,应按照学科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顺序组织教材,要体现学科内容的 系统、完整。具体编排时,可按逻辑顺序组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侧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起到统 领全书的作用。这一板块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第二板块着重阐述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 、阅读教学、听话说话教学、作文教学等,这一板块,既要从理论上深入浅出地阐述小学语文不同教学内容的 教学特点,又要对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三个板块,主要介绍小学语文教学常规,论述小学语文教师的 修养,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第一板块的基本理论和第二板块的实践操作交相辉映,第三板块是 前两个板块的扩展延伸。三个板块浑然一体,构造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结构系统。

(四)构筑中师特色鲜明的新型教材体系。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篇5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学科教育类课程;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一、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对一般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和对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是教材要有鲜明的开放性,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三是新教材要融会贯穿新课程标准精神,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课程标准阐释与教育,通过足够量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具体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融会与体现。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材建设构想,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三、义务教育

《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作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适应这些客观需要,学科教育类课程也要转变课程理念,应对挑战。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和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落实到对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上,用简要的话说,就是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以教师为指导和顾问,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承担者,以师生双方为评价者,由一系列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构成,是复杂而且有创造力的活动。故而,学科教育类课程应树立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将其作为专业特色教学。立足于系统的实践教学观,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领域。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篇6

关键词:华语教材;汉语教师志愿者;使用情况;使用建议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89-01

菲律宾华文教育开始于1899年。1941年到1956年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华文教育总体水平的下降,“日趋式微”已是菲律宾华文教育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华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给菲律宾华文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菲律宾华语教材》情况简介

21世纪初,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合作编写了《菲律宾华语课本》。《菲》专供菲律宾中小学生,共20册,1-12册为综合课,课文以会话为主。学完12册,可学习常用词3000个左右,语法点126个,可达到初等华语水平。学完20册,可学习常用词5000个左右,语法点326个,达到中等华语水平。

2013-2014年度,中国国家汉办普通志愿者赴任的64所华校中,有21所华校(北吕宋10所、南吕宋2所、大马尼拉2所、米沙鄢1所、棉南佬6所)使用《菲律宾华语教材》。在统计的64所华校华语教材使用数据中,这本书的使用数量最多,不愧为多年来菲律宾华语教材界的“老大哥”。

二、《菲律宾华语教材》的编排特点

1、针对性。《菲》的教材使用对象为菲律宾中小学生,同时,《菲》的教学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高汉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在文化方面,《菲》课本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和菲律宾文化。其中,与中国有关的题材共有45课,与菲律宾有关的题材共有51课,数据表明《菲》具备较强的针对性。

2、实用性。《菲》共有20册,一个年级共有两册。自从华校全面菲化后,***府规定华校每周华语课程不得超过10课时,所以《菲》这本书内容过多过杂,教师只能有重点地选择相关内容讲授。同时,《菲》出版已达十多年之久,无论是华文学校学生的汉语水平,还是他们学习华语的兴趣都大不如前,再者,书中使用的语言材料部分已经过时,社会上新出现的词语也未能及时更新在教材里,所以课本带有一定的时代痕迹。

3、趣味性。趣味性是学生是否愿意学华语、能否学好华语的关键因素之一。《菲》课本选编了较多关于中国节日习俗、成语故事和神话传说的课文,增加了课文的趣味性。在练习设置方面,《菲》为加入了大量的趣味性十足的交际性练习,如看***说话、交际游戏、唱歌和边说话边做动作等。

三、志愿者对《菲律宾华语教材》的使用问题

作者调查了汉语教师志愿者对《菲律宾华语教材》的使用情况和反馈。从总体上看,因为《菲》在菲律宾使用时间长,很多学生也适应了这套教材,所以志愿者老师在教学上能较快地让学生进入学习中文的状态。但是,志愿者老师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从教材内容上看

菲律宾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普遍表示,《菲律宾华语教材》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都有较完整的体系,通过10年的学习,学生也可以基本掌握汉语的交流。

“教材较陈旧,里面的课文比较老,有很多不实用的词。”

――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中四班,叶贵文老师

“难度偏大,很多生词已经被淘汰。”

――怡省仙朝峨中华中学,中二和小一班,蔡廷爽

“对话陈旧,内容难。”

――郊亚鄢南星中学,幼一、小三班

2、从学生学习和反馈情况上看

志愿者教师表示,学生们对此教材早已熟悉,在学习过程中,机械式的训练占了大部分。同时,因为缺少其他辅助教材,故菲律宾学生学习华语的视野较窄。

“课本上内容难度较大,与学生水平不符,学生没有办法学完大部分内容。”

――南古岛嘉南学校,小二、中二班,陈晓钗

“学生表示国语枯燥。”

――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小一班,赵甜甜

“一年级课文,刚开始学习汉字,就出现十划以上的字,学生表示压力很大。”

――菲律宾红奚礼市培信中学,小一班,冯金晨

“教材内容单一、死板,不系统,没有深度,不利于学生对汉语的理解。”

――纳卯基督教中学,小二、小三班,王斯琪

3、从教师的教学上看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课本是教师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但一套教材的优劣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

菲律宾汉语教师志愿者表示,《菲律宾华语教材》比较本土化,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课本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何欢欢.菲律宾华语教材的演变和思考[D].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菲律宾华教中心***网站.菲律宾华教中心大事记.

http:///Others/Event/Events.htm.2014

[3] 朱遂平.菲律宾小学华语教材文化内容对比分析[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篇7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研究的概况(附表一)

以“语文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的2006—2011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论文主要有22篇。这些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但对学生的研究和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

1 语文教育宏观研究

黄耀红《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一文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百年演变历程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实困境与问题作了掘进式剖析,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阐述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思维,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架构、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前景三部分。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探讨了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和总体概况。沿着现代汉语母语教育发展的脉络对现代汉语母语教育做了全面的研究。

2 语文课程的研究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一文首先阐释了汉语口语与汉语口语课程的概念,介绍了汉语口语课程的功能,对汉语口语课程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其次将国内口语课程和国外母语教育中的口语课程进行了比较;最后,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汉语口语课程进行了建构。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从文化的视角关注语文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对百年语文课程的反思、语文课程的文化诠释、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郑飞艺《小学语文课程组织变革研究》一文研究了课程的组织方式。从识字、阅读、写作、综合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程组织变革进行了研究。朱建***《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作者针对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将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确定为:通过中外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研究,厘清新形势下阅读观、写作观各自的取向,确立在此基础上的“新读写结合”观。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是关于语文知识观的探讨。对于“动姿化”知识体系,本篇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理论阐释、历史研究。最终得出语文建立“动姿化”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做法。

3 语文教材的研究

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了六种教材对模式编制背景、模式结构、模式编制理论基础、模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皇友衍《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比较》一文从教科书发展史的角度,初步揭示了两国语文教科书在内容、结构、体例、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从课程层面,对两国教科书编写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确立了当代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最后着重对当前两国语文教科书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中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4 语文教学研究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一文从“对话”角度研究阅读教学,究其根本目的,是要从理论上来探讨阅读教学的本质,并有效指导阅读教学的实践。这篇文章分别从阅读对话的内在机制及阅读教学对话的实践两个主要层面展开论述。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分别从关键词内涵的定位、学习、教学等多种视角试***对语文探究性学习进行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以期对方兴未艾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裨益。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这篇论文在关于“学”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教师的“学情分析”为切入点,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三个层面入手,考察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李先锋《全球语境下的实用文章研究与教学应用》立足全球跨学科的语篇研究,以实用文章为切入点,对全球实用文章研究和教学应用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多维多角的梳理、探讨和初步的理论建构,以期为我国中小学相关研究与教学应用提供较为宽广的国际前沿视野和理论拓展思路。

5 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乐中保《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阐述了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定位、目标指向、课程取向、要素和层级、表征,对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文章的结语部分阐述了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构建与发展,为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6 语文教师研究

阳利平《教育变革中的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试***将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语文学科教育领域,构建一个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基本框架,并将其置于具体的学校教育情境进行实际观照,强调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与专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7 语文教育家研究

程稀《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以夏丏尊为主体研究对象,论述了一个时代的语文教育。全文分六部分,以夏丏尊国文课程、教材、阅读作文教学、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主要内容,以其“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贯穿其中,尽显语文教育大家的风采。

8 语文德育美育研究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学理分析的方法,对语文学科所蕴藉的德性内涵和价值进行认真的探讨,从而确定语文学科的德性品质和德性教育价值,主张树立语文课程德性观,提出完善语文课程的理论构想,以此深入认识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落实其人文性要求,实现语文教育对“形成人”的价值和意义。

9 其他相关研究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从三个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第一,从理论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的理论建构。第二,从实践的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的多重层面。第三,从价值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的影响。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回顾语文教育的历史,作者认为,语文文本解读的历史状况是从建国初***治教化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到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再到新世纪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三种形态的演变。而这三种形态都造成了学生性格的自我扭曲。作者认为通过凸显自我、教育自我和自我教育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刘光成《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

(二)其他学科专业论文

1 语文教育宏观研究

潘庆玉《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从语言哲学视角来反思语文教育。在语言哲学视角下观察并重估了语文教育“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并通过中西语言哲学的比较视阈来看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最后,回眸百家争鸣时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我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方向的影响,呼唤语文教育现代价值观的确立。金业文《反思与建构——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根源在哪,它的出路在哪,来研究语文教育的现代性问题。

2 语文课程研究

周燕《语文科文学课程研究》主要研究语文课程内容中文学课程的确立,探讨了文学教育的***化和课程化问题。陈勇《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首先对语文课程本体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语文实践。然后通过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分析了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经验和不足,并从教材和教学两方面分析了当代我国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最后,提出了合理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路径和措施。***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主要探讨课程实施从普适性转向真实的学校情境——关注学校,关注教师,关注课堂的问题。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对我国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分析》通过历史考察中外课程中的文化选择,从文化的选择、传承与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几个方面对我国课程中的文化选择进行研究,并对我国课程中的文化选择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课程编制时文化的选择提供了现实和理论依据。

3 语文教材研究

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从中小学语文教育视野中的老舍作品切入,梳理了老舍作品在***前后几个时期内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解读、接受情况,从新的视角来认识老舍及其文学作品进入语文教育视野的深层动因,并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经典化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时代价值、文化取向及同时代教育机制间的关系。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选择了民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语文教材来进行研究。介绍了小学语文教材演变过程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经历的三个阶段即“草创期”“探索期”和“成熟期”,然后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与组织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教育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对教科书的争鸣意见,最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教材进行个案分析,揭示民国时期的教材特色及其编制经验。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是探讨如何在语文教科书编制中实现教科书的学习价值这一问题。论文在考察我国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历程基础上,提出我国百年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的问题。同时参照国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范式,对国内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典型案例作了评析,最后,论文提出语文教科书设计的若干策略。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重点对1978年—2008年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考察。论文将大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分为恢复期和素质教育期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并结合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的案例研究,找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取得的一些经验、成绩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语文教学研究

魏巍《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是采用生活体验的方法研究小学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论文主要从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的阅读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五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阅读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生活和专业成长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基于“现代阅读教学应该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观上”这一问题,探讨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体内涵,指出阅读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依靠审美体验来唤醒主体精神世界的过程。魏小娜《语文科真实写作教学研究》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重新界定真实写作的内涵,阐释了理性认知在写作中的作用,摆正了写作主体的位置。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制定教学目标、开发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陆平《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以各类语文教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参功能问题进行了考察。论文首先梳理了我国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发展史,然后,从多角度分析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应然功能,接着,分别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三种调查方式对语文教参功能作了实证考察,揭示出当前语文教参的主要缺陷。最后,从多层面考察了语文教参编制体例,研判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总体状况,提出改进教参编制的建议。

5 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为依托,在中外阅读目标对比和百年阅读目标分解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参照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内容框架,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阅读学业成就提供了评价方案。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主要论证表现性评价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效能。论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表现性评价应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据何在?设计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程序是什么?该程序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探寻了表现性评价的理据并开发出评价程序,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来验证所建构的应用程序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6 语文教师研究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以新课程语文实验为例对“教师课程理解”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基本认同新课程理念,但是,具体到课程内部,教师课程理解状态复杂多样。作者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影响教师课程理解的复杂因素,以教育学原理视角,揭示教师课程理解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最终提出课程专家、课程***策制定者与课程实践者,尤其是中小教师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共同发展的建议。刘竑波《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研究》以“教师知识与技能”为研究对象,回顾了教师知识与技能发展的历史,从应然和实然两个维度,探究了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内涵与现实。同时揭示出历史上教师知识技能的形成背景和构成当代教师知识技能的理论基础。最后对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当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勾画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发展”的“树形***”并提出促进我国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发展建议。

7 语文教育史研究

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从语文教育史的角度论述了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萌芽奠基期、探索发展期、曲折迷失期和兴盛繁荣期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批评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批评的作用效果作了分析和对比。同时,力***对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文化根源作初步地探究,从而更加清晰地反映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以此来指导语文教育改革。史成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先从“历史立场”阐述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路向发生转变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然后围绕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发展的三个“路向”即“大众化”“人本化”“科学化”展开论述,最后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路向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有力地反思。耿红卫《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从科学主义视角出发,对1904—1949年近现代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历程的研究,系统分析科学主义对现代语文教育观念的确立、语文教育目标科学化、语文教学内容科学化、语文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语文考试的科学化、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科学化的影响。最后得出语文教育要想真正实现科学化,必须恰当定位语文学科的性质、妥善处理传承与借鉴的关系。

8 德育美育研究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首先对语文教育文化传播进行了理论阐释,然后从语文的文化存在、语文“一体多形”的文化构成和教材中的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对语文教育文化传播作了内容透视,最后提出了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的系统构成及其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形态。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以初中语文课程为研究载体,从语文课程的三个部分即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传承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层次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运行的情况,探究其产生落差的原因,尝试建构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为我国语文课程理论发展提供借鉴。

9 其他相关研究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论述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探讨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实施心理辅导。从理论角度阐述看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及优势;并从实践层面,运用问卷调查、质性访谈、行动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调查语文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辅导的看法和态度,与他们共同探讨和改善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STHZ〗三、 2006—2011年度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STBZ〗

(一)关于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

理论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视角,视角选择的突破往往能够让研究有着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上,这五年开拓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视野。新的理论视角上也给语文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如潘庆玉《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放在语言哲学上,深刻地向我们展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文教育上的不同体现,主要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缺乏对彼岸的真理世界的渴望与追求意识,更关注对现实人生的体验性思考;在语文教育功能上,对语文教育的情感的唤醒与伦理的规范力量有着更为深刻的意识,因而更关注语文教育的社会教化与伦理传承价值,忽视语文教育的认识论价值;在语文教育方法上,反对理性主义的分析精神与精确观念,采用模仿的、感悟的、实践的学习方法。”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研究

近五年在语文教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上注重对语文课程本体的研究,力***在对本体有了清晰的本质的认识基础上来探讨课程内容***构建,如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探讨口语的课程化与***化;周燕《语文科文学课程研究》探讨文学教育的***化和课程化等。在研究一个事物时,由于事物的抽象性,我们往往就会去关注事物实践层面的一些诸如目标、表现、实施步骤等因素,而忽视了本体论的理论研究,构建本体严密的理论体系。如新课程标准中正因为忽视了口语的本体研究,而自发地将“口语”与“口语交际”化为等同语。实质上,“口语交际”只能是“口语”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口语”本身。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各个阶段口语交际目标和内容混在一起罗列也是十分模糊、不恰当的,口语课程本身应该从口语知识、口语知识与运用技巧、口语表达所蕴含的文化、口语实践等维度构建***化的口语课程。因此,先对研究本体进行深刻认识这样的研究思路,能够给新课程的深入研究和语文教育的发展以深刻的启示作用,给研究者以清醒的逻辑起点。

(三)关于语文德育、美育的研究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语言教育。叶圣陶先生为语文下过一个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的本体是语言,而语言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育不仅承担着学习知识,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教育立人”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近五年的博士论文中在研究文化传播和教育立人这方面收获颇丰。如胡绪阳《语文德性论》深入认识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落实其人文性要求,实现语文教育对“形成人”的价值和意义。又如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中总结我国语文教育从单纯注重道德教化到为服务社会***治、经济发展为价值取向再到文化意义逐步被发觉,文化意识逐步被唤醒这一发展过程,揭示出文化传播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人文精神普遍缺失、传统文化不断弱化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四)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

有关语文教材的研究有很多,既有关于国内语文教材的研究,也有和国外教材比对的比较研究。对国内语文教材的研究既有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也有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又包括了中小学教材中的很多方面,有历史研究也有现状问题研究。例如现状研究包括: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对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的背景、结构、理论基础、评价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习活动设计的历史、意识、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对老舍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及解读、接受情况进行分析。

(五)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阅读教学、文言诗文教学、实用文章教学、写作教学。其中阅读教学是研究的热点,2006—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了阅读教学对话研究、阅读教学生活体验研究、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三个方面,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将对话的理念应用在语文学科中,对阅读教学与生活、审美结合作了很细致的研究,对语文教学很有意义。例如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基于“现代阅读教学应该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观上”这一问题,探讨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体内涵,指出阅读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依靠审美体验来唤醒主体精神世界的过程,揭示了阅读对学生人格完善的意义。

〖STHZ〗四、 2006—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特点〖STBZ〗

(一)论文内容方面

近五年语文教育研究博士论文研究内容覆盖面广,涉及语文教育宏观研究、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语文教师研究、语文教育家研究、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德育、美育研究,另外还有其他相关研究。但惟独没有涉及对学生的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如何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方面的研究在这五年的博士论文中是一个空白。此外,课程与教学应该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为基础,而具体到对学生各个阶段学习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却也是这五年博士论文中无人问津的话题。

(二)论文形式方面

论文形式方面的主要特点是这些研究在提出自己的研究对象之后先对他们的本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然后通过回眸历史发展,挖掘出这一研究现象的历史源流,必要时通过中外相关研究的对比,深刻分析中西方的区别,总结西方经验中值得借鉴之处。最后,试***建构理论模式。如: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一文就先对口语本体进行研究,在通过历史研究阐明当前汉语口语课程缺位的现状,同时挖掘汉语口语缺位的深层根由,并在新的知识观和课程观下,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力***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维度模型,为口语课程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重建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思路。再如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同样也是先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研究,在通过历史研究,探明我国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形态,接着对比国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范式,总结经验,试***从目标、要素、类型、特点等方面来设计我国语文教科书中的学习活动。

(三)论文研究方法方面

近五年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了各式各样的教育研究方法。以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为例,历史研究法主要是分析一个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教育研究这一领域,历史研究法作为一个辅助的研究方法,以便研究者更好地立足于以往的研究成果,取得进步。过往的教育发展状况总能给我们启发或者过去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当代教育的前车之鉴。这些有关语文教育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历史研究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篇8

[关键词] 汉语初级口语;语境问题;课文编写

[中***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60057050引言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起始于1950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收录26种教学媒介语的汉语文化教材信息14 000余条;截至2015年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教材已经多达3 000余种。可以说,在这6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汉语教材编写和汉语教材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而显著的进步。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r,汉语教材与学习者的需要及专家、教师的期望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现今的汉语口语教材编写趋势是“变传统的以词语为本体、从语义到语用,为以句子为本位、从语用到语义”[1],强调了语用层面的重要性。语境理论是语用研究的依托,对“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2],离开语境,言语交际往往无法达成。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恰恰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对语境的适应能力,语境理论对汉语口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人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教材的语境建构与语境设置、话题选择、语境分析、语境理论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语境理论对汉语教学的作用等方面,未有人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在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

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界颇负盛名的《汉语会话301句》《汉语口语速成》《初级汉语口语》《发展汉语》共4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为文本,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以语境理论为指导,考察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与语言环境的匹配情况。努力发现汉语口语教材课文的语用问题,并分别从连贯性、实用性、普适性、文化规约性共4个层面加以探析。本文对4部经典教材中的典型语用问题做了总结梳理,以期对新教材的编写有所启示。

1 语境理论及其内涵

1.1语境的定义

1885年,威格纳[3](Wegener)提出的“情景理论”奠定“语境”的雏形;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语境”这一概念;1944年,弗思[4](J R Firth)进一步将“语境”引入到语言学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1964年,韩礼德[5](M A K Halliday)在弗思“非语言语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概念; 1972年,海姆斯[6](Hymes)吸收前人成果,将语境归纳为8个部分;1977年,莱昂斯[7](Lyons)概括出了构成语境的6个方面;1993年,克拉姆契[8](Claire Kramsch)从语言习得理论角度将语境分为5个维度。

我国自南朝《文心雕龙》就曾提及言内语境的重要性,当代学者陈望道、何兆熊、张志公、胡壮麟、黄国文、索振羽等先后对“语境理论”的提出、引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的分类,参考索振羽[2]的观点,将语境定义为:语言使用的言语环境的总和,由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背景构成。

第6期李水语境视域下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编写问题指瑕分析

教学研究2016

1.2语境的作用

语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系统”[9]。它影响着语言的选用、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语用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经逐渐摒弃单一的“语言能力”的教学,强调对“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谓“交际能力”亦是对语境的适应能力,语境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语境制约着语言要素的选用。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和交际者,要选择恰当的语音、词汇、句式和结构,同时也要考虑到语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其次,语境影响着语言要素的确定和语言现象的解释,模糊的指代、多义词和歧义的句式往往要依赖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进而理解所指。再次,语境对言语交际有推测和补足语义的功用。上下文语境有助于对词义语义的推测,而交际情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背景能够补充语言内涵,解释会话含义,正确的理解词语句子。

2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较多,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规约语境3个方面都存在。本文着眼于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实际,将所存在的问题归总为4个层面,进行具体考察分析。

2.1连贯性层面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使汉语初学者能较快的掌握基本的会话能力,与中国人进行基本的交际。为将生活必备的用语在较短的篇幅内展现,同时尽量避免使用艰涩难懂的句子增加汉语初学者的负担,编写者会有意的将几句选定的日常用语缀连成文。恰因如此,有的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就产生了课文对话上下文衔接生涩、不连贯,与中国人惯常表达不符的现象。

1)上下文衔接跳脱。

例1和子:听说上海的小吃也很有名。

王兰:你不是要去豫园游览吗?顺便尝尝那儿的小吃。

和子: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王兰:对了,你还可以去参观一下儿工业展览馆。[10]

这段对话谈论的是与去各地旅游相关的话题,前文问答了去上海购置礼物等相关问题,和子又提到上海的小吃,王兰以反问的方式进行了应答并提出建议。而随后,和子马上说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这是一陈述句而非问句,显得很突兀,与上文语境不连贯;王兰回答“对了,你还可以去参观一下儿工业展览馆”这句话又明显不是对和子话语的回应,可看做建议旅行地点话题的接续。由此可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这句话是编写者强行编写进课文中的,但较为生涩且与上下文衔接不恰当,没有兼顾到上下文的语境。

笔者认为,口语教材编写中有时出于既定句式或某一语言点教学的需要,需⑻囟ㄓ锞洳迦肟挝模但要特别注意避免语境跳脱的情形,尤其是使用陈述句的情况。这方面可以参考《发展汉语》的编写方式,在问答式对话后编入叙述性文段作为课文辅助形式。这样可以更容易、更适合语境地呈现特定语句,有利于初级汉语学习者尽快掌握自然、得体、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的表达方式。

2)上下文衔接生涩。

例2大卫:(放音乐)你觉得怎么样?

保罗:真棒,太让人感动了。

大卫:效果不错吧?

保罗:是。[11]

这段对话谈论的是与音乐相关的话题,开篇大卫新买了音乐CD,保罗表示他喜欢多种风格的音乐,然后两人共同欣赏。之后大卫询问保罗的感受,保罗回答“太让人感动了”。这句答话有生涩之感,在中国相关的交谈语境中一般应以“太好听了”“太震撼了”作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感动”表示“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音乐本身是否能带来“同情或向慕”是值得怀疑的。而下一句大卫又问“效果不错吧”,从上下文语境上看,上一句回答是针对音乐本身,那么“效果”应该是针对音乐CD播放音效的质量,语境突转,衔接不够连贯。在教材的编写修订中,如能充分考虑到上下文语境,在上下文衔接上精益求精,会使教材更具连贯性。

2.2实用性层面

1) 话语与人物分离。文化、语境是支撑语言生存发展的两大决定要素。前文提到,语境的范围,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 R Firth)进一步扩大,既包括交际的情境、话语的文化背景,又包括交际双方的个人背景,具化到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心情等。

这4套初级口语教材中的人物设定较为模糊,《汉语口语速成》每一情景语境中的对话几乎都是“AB模式”,在这种“独幕剧模式中,人物经常变化,没有主要角色,有不少教材干脆以A和B来代表正在对话的两个人物”[12],对话双方的人物设定是临时构建的,每次都需要学习者重新接受。而《汉语会话301句》《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程》是以“古波帕兰卡模式”进行,以连续剧模式展开课文,但是这几部教材的对话较为平常,虽有固定的人物设定,却几乎与“AB模式”无异,无法体现人物个性以及人物本身所带有的社会属性,这样自然也就无法将文化语用和社会规约渗透其中。

“语用能力要求‘得体’,要求话语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因此,人物和话语分离的做法达不到培养语用能力的目的”[12]。在初级汉语口语教材中,几乎都是以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为课文,但在实际交际中还有不同职业和年龄的区分。如有特定的人物设定,则可以把语境与语言融合,增强语境代入感。

2)忽略时代流行语因素。“跟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交际文化’和跟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13]。历史文化会影响语言中语词意义的变化,进而影响语言的使用,教材对此重视不足。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产物,依存于社会并随之发展而发展,流行语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的一种词汇现象,“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环境赋予了这些语言项目特定的意义成分”[14]。可以说,流行语不仅是新潮时尚的产物,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心态、文化走向的被动折射。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也要与时俱进,但并不是要把日新月异的“流行语”全部囊括到教材课文中,要避免将流传较为广泛的负面流行语不慎编入教材,否则留学生学习后在与中国人交流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言外之意”。

例3刘京:问候***人!

李红:问安妮小姐好![10]

本来“问候***人”除了语气较为生硬与日常中国人问候语不大一致之外,并没有文化语境上的问题。但在2006年热播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主角之一的莫小贝曾经被说“早熟”,因此脱口而出“你才早熟,***都早熟”,这也成为了她的口头禅。这一流行语随着使用频度的不断增加和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形式和语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格式”,发展成“你才(是)××,***都(是)××”的格式,例如“你才是农民,***都是农民”“你才胖,***都胖”等。因此,“问候***人”如果应用到当今的口头表达中,可能会闹出笑话,甚至引起听话人的反感。

当然,因4本经典教材编写出版的时间都在21世纪初,完全无法预见流行语,出现这样的课文是可以理解的。但抛开流行语因素,“问候***人”这一句,本就带有生硬的意味,与中国的现实语用不相符合,类似课文需要切实注意。

3)忽略词语意义的变化转移。文化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作为承载文化内涵的词语,也会在意义上发生转移,而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对此重视不足。应在日后编写修订中及时体现,顺应变化。

例4直美:小姐,结账。[15]

“小姐”这一称呼自古有之,其词义也随时代的变化时褒时贬,产生了多次词义转移。宋朝时,“小姐”这一称谓多用于如宫女、婢妾、***妓、女乐等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元朝时,“小姐”转而指称官宦士绅人家未嫁的女子;明朝时,“小姐”甚至可以代称妻子、夫人;清代学者赵翼曾考证《陔馀丛考・小姐》:“今南方|绅家女多称小姐,在宋时则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民国时期,受英语词“Miss”的影响,“小姐”既可延续指称名门闺秀也可指称思想开化、反封建的年轻知识女性;***后,“小姐”一词因阶级情感和***治敏感而带有讽刺意味;改革开放后,“小姐”重新作为一个雅致礼貌的词语广为使用,称呼未婚女士;90年代后期至今,“小姐”一词再次发生词义转移,由广义的尊称变为专指在某些特殊场合从事的女性。

在《汉语口语速成》一书有“小姐”称谓,其他3本《发展汉语》《汉语会话301句》《初级汉语口语》也都多次使用。这4本教材均初版于20世纪初,使用“小姐”称谓无可厚非。而今再版多次,应当考虑到词义转移后所含有的语用上的贬义。日常生活中,留学生称呼女服务员为“小姐”就不合时宜了。网站调查显示,当下中国人对女服务员的称谓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小姐”一词了,可直接称呼“服务员”或“美女”。

2.3普适性层面

有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日本等洲国家属于“高语境国家”,“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更依赖其语境,语义主要从预设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16],因此汉语的语境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时,应当使用有普适性的表述方式,要避免过高的语境,尤其是仅为部分地区、部分人所共有的语境。

1)对话语境不具普适性。

例5学生:请问,八楼在哪儿?

刘京:在九楼旁边。[10]

该课文语段的话题是一名学生向另一名学生问路。从一贯的理解来看,八楼和九楼是上下的空间关系,九楼是八楼的上层。而课文中说“八楼在九楼旁边”,是相邻的空间关系,这对绝大多数地区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笔者经过问询得知,北京语言大学确实称8号楼、9号楼为八楼、九楼,都是学生宿舍。类似的,在中国人民大学也是以“品园4楼”“品园5楼”等直接标明楼号,可见《汉语会话301句》教材的编者是以北京地区的言语习惯为素材。在北京地区,“八楼”“九楼”既可以表示上下的空间关系,也可以表示相邻的空间关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方知所指,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材学习者。

2)忽略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的价值观。对外汉语教材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既要编者考虑到将中国的文化语境融于语言教学,也要考虑学习者的文化价值观和感受,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也应当具有普适性。

比如,在《汉语会话301句》第7课中,两人的对话先是围绕家里有哪些成员,然后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甚至问到了是否结婚、是否有子女的问题。按照文章的情景设定,对话是在双方初识不久之后开展的,相识不久却谈及隐私话题显然不相适宜。留学生尤其是欧美国家留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隐私权,这种直白的问询甚至含有审问的意味,即使在中国也很少被使用。

前人也曾注意到了这种以“职业、婚恋”为话题,类似“查户口”方式的对话,在实用性层面上使用频率很低,忽视了这种表述在跨文化交际中甚至可能会引起“文化休克”现象。作者在编写和修订汉语初级口语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学习者的感受”[17]。

2.4文化规约性层面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学习语言,更是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民族文化。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虽然当今人们已经摒弃了许多繁文缛节,但仍留存约定俗成的文化语言规约。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应当遵循中国人的交际习惯和汉语的思维方式,不能为了便于初学者的理解而将适合于欧美文化背景的简单直白的表达编写进课文中,以至于形成了文化语境上的口语“中介语”。

1)表达过于直白有欠礼貌。

例6玛丽:二十八号晚上我没事,你呢?

和子:不行,有朋友来看我。[10]

这篇课文的交谈背景是和子和玛丽都想去品尝一下烤鸭,玛丽说自己28号有空,邀请和子一起去。和子的回答是“不行,有朋友来看我”。无论是从语法上还是情景语境上讲,这句回答并没有错,可以直截了当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原因。但从中国的文化背景来讲,中国人不会直接的否决对话方的提议,直言“不行”“不去”“不”。相比较而言,戴桂芙等《初级汉语口语》第5课相关内容的编写就符合中国人的言语交际习惯。

例7安妮:田老师,现在您有空儿吗?

田老师:对不起,我现在没空儿,你有事吗?[1]

2)特定社交用语的使用与社会文化规约语境不符。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中也存在着所编写的应答句与中国人惯常的社会规约不符的现象。因此,课文更应该强调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交际规约相一致的、与文化语境相适切的表达方式。

例8经理:吃啊,别客气。

西川:不客气。

……

刘母:你们别客气,像在家一样。

西川:我们不客气。[10]

这篇课文的交谈背景是中国人迎接日本客人西川,席间中方经理和刘京的母亲都热情的请西川“别客气”。“别客气”是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在餐宴上经常使用的劝客人多吃些的客套话,以让对方感到不拘束、很自然,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对此中国人得体的应答一般都是“好的,谢谢”,表示领了主人的一番盛情,自己不会拘束了。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客气”的动词意义表示“说谦让话”“表示礼让”,“不客气”相当于“不用谢”,是对“谢谢”的回答,一般是在对方对自己表示谢意的时候,为表示谦虚而劝对方不必感谢的话语,这明显与课文中应当表达谢意的文化语境不符。“客气”的形容词意义为“有礼貌”“谦让”,“不客气”相当于“不礼貌”,甚至含有威胁使用暴力手段的意味,显然也不适用于该情景语境。

3结束语

本文对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中存在的上下文不连贯现象、缺乏现实应用性的现象、缺少普适性的现象以及有悖中国民族文化语境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笔者初衷是希望所做的讨论能够为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提供参考,使之更加注重汉语教学的语用层面,更加注重口语表达的得体性和实用性,真正能够使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将话语功能和语境紧密结合,语言得体、表述自然、更加适用。

前人学者对语境本体和语境理论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了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但少有从微观角度具体分析教材中的语境问题。本文从问题着手,以连贯性问题、实用性问题、普适性问题和文化规约性问题4个角度分类,尝试更全面地归纳教材中存在的且较为突出的语用问题。除以上问题外,关于文化语境的课文在编排顺序上的问题也值得探讨,如何将话语和人物密切结合尚需要一个学习者使用和适应的过程。教材中的语境问题,尤其是社会文化语境问题,像跨文化语用上架起一道桥梁,使语境能与语言结构、语言教学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对外汉语教材的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戴桂芙,等.初级汉语口语(上册)[M].北京:北京大W出版社,1997:2;30.

[2]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18.

[3] 张涛.伦敦学派与语境理论的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2010(1):2428.

[4] 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 [C].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5] Halliday M A K. 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 [C].// M A K Halliday, A McIntosh, P St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London: Longman, 1964.

[6] Hymes D.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pride J B, Holmes J. Socia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7] Lyons.J,Semantics.Vols 1&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8] 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9] 黄妙娟.语境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12.

[10] 康玉华,来思平.汉语会话301句[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90;252;52;92;112.

[11] 陈晨, Vicky Chu.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8:75.

[12] 刘颂浩.初级口语教材编写的理论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2009(4):3745.

[13] 刘.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1994(1):6162.

[14] 徐默凡、刘大为.汉语语用学趣说[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71.

[15] 苏英霞,翟艳.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132

[16] 王红梅.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8(11):185.

[17] 李泉.文化教学定位于教学内容取向[M].国际汉语(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6.

Several contextual problems raised from primary spoken

Chinese textbook compilation

Li Shui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China)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篇9

关键词: 新课程 教材观 认识误区 语文教学

中小学教材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工程。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形式上说,教材不再是仅供教师和学生共用的课本,而是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多媒体教案、远程教育光盘、CAI课件等一大批综合性、系列化教学资源;以内容而言,建立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发展迅速。可以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探究性、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开始形成。

具体到语文学科,虽对新教材的批评声音从未停止,但多样化、立体化的语文教材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却是不争的事实。以目前高中阶段使用的语文课本而论,全国已发行多个版本的、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撰出来的“国标本”课本,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语文版等,各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这本身体现了语文教材建设的一个巨大进步。此外,语文教师用书、学生用书、练习册、教案等与课本相关的语文教学材料丰富而详尽,语文地方读本、校本读本等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反映了语文教材建设的成绩。

与语文教材体系建设取得的进步相比,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于语文教材观的宣传和研究不够,不少人,甚至是语文教师,没有认真思考、研究“如何看待语文教材”、“如何使用语文教材”,结果产生了很多错误认识,以致难以发挥教材的应有作用,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一、现阶段语文教材观的“误区”

(一)过窄理解语文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基本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教材***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部编教材”或“统编教材”,全国中小学必须无例外地使用这些书,加上观念、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没有开发相应的丰富的教学用书、学生用书、课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导致语文教材形式单一,很容易让人形成语文教材就是语文课本的观念。

即使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的今天,这种观念还是影响深远。不少语文教师认为上课就是教课本,自己按照教学参考资料、标准答案等教完课本就万事大吉,导致学生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实,语文课本是教材,但语文教材远不止课本,还包括光盘材料、词典、练习册、教师用书、课外读物、时事新闻、生活素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课本是课程的核心教材,但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材料。

(二)过泛理解语文教材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人大力倡导“大教材”观,认为应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做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纸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

这种语文教材观是对上述“语文教材即课本”教材观的拨乱反正,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其合理的一面。必须看到,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其“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其“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这种语文教材观过度泛化了教材的范围,很难保证选文的准确性、规范性,也很难形成体例,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再加上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有限,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语文是无法学、无所学的,从而放松对语文的学习,使语文成为边缘学科。

(三)过重理解语文教材

由于传统的高度集权、高度统一的教材***策,以及长期以来对于语文考试标准答案、参考答案的强调,不少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教材(特别是课本)就是权威、真理,是回答问题的准绳,以致形成了“以‘本’为本,教材至上”的教材观。教师把语文教材奉为经典,教材的内容和体例神圣不可置疑,学生只有无条件地掌握和服从;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进度,讲授教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结果,学生的兴趣受到影响,思维受到限制,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实际上,语文教材只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学习材料,不是唯一的教学学习材料,语文教材本身是变化的、开放的体系,要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对语文教材产生膜拜心理,不敢越雷池一步。要掌握教材所提供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分析语文教材,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四)过轻理解语文教材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目的是为纠正一切唯教材是瞻,一切唯教材是从的弊端。但很多人曲解了叶先生的话,认为叶先生轻视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不重要,可以随意处理。于是,有的教师抛弃教材,自己找教学材料教、学;有的只上文言文,现代文放一边;有的只学必修教材,不翻选修教材……

诚然,语文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学习资料获得,一些人没有接触语文教材,照样培养了较强的语文能力,何况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区别很大,却不影响语文的学习,这本身说明语文教材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语文教材是核心的教学材料,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编选和严格审定的,其选材基本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体,古代、现代、当代等时代的作品,中国、外国等地域的名篇、自读篇目等要求……充分考虑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阶梯性,在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现状下,如果能运用好教材,则能更高效、更全面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能力。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

(一)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

曾天山《教材论》明确指出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在教学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功能,它具体而集中地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和影响教学模式,影响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最终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产生作用。”的确,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物化载体,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理解,应该成为教学核心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据,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等尽可能以教材为蓝本。当然,语文作为语言学科,教学材料非常丰富,可以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可以补充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甚至是个人教材,但不能轻易抛弃与否定以语文教科书为核心的语文教材,因为其在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权威性上有别的教学材料难于媲美的优越性。

(二)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工具

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借助这个工具,教师可以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学生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教教材不是目的,我们只是用教材来教。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工、改造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成为教材的仆人。

如学习《鸿门宴》,需要探讨文章的主旨、内容、结构、艺术等,但目的不仅仅是记住这些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文言字词、语法,以及分析此类文章的方法,以便日后能举一反三,更好地阅读文言文。

(三)语文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语文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合理划定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五年级)、小学高年级(六年级),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诸学段应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方法,编进相应学段的教材。因此,对语文教材,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认识,理解编者的意***,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处理教材。

教材中的必修部分、选修部分,基本篇目、扩展篇目,散文、小说、戏剧、诗歌作品,活动单元、写作单元,等等,都是整个语文教材体系的一个点,我们要从整个课程体系的角度来处理。如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的“认识自我”单元,选了《我很重要》等三篇文章,很多老师把它们作为讲读课文,从作者、字词、背景、段意、主旨等面面俱到地分析。其实,这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是活动课单元,只是要求学生进行简单阅读,借助文本的启示,一起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并最终学会实现自我达到转学目的。

又如《逍遥游》本是扩展阅读篇目,只要花1节课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义,初步了解文中体现的庄子思想即可,可有一份优秀教案的教学目标为:(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如此安排,是对《逍遥游》这一文学作品的教学,而不是对《逍遥游》这一课文的教学。作为课文的《逍遥游》,在语文教材体系中,所应该承担的课程内容,或许只是极为有限的某一个知识点、一种价值观。只有围绕该知识点、价值观展开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

(四)语文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

语文教材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经文,而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教学材料,必须随着时代的特点、社会的要求、认识的进步调整教材的选文、编排的体例等。《新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自主地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或编选其他素材进入教材,融合施教。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教材建设丛书编委会.教材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篇10

一、编排结构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井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沦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

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井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二、教学目标

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议论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编排宗旨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贯彻以下几个意***。

(一)编写主旨

1、人文性

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等编排上,努力突出人文性.比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吁;《孤独之旅》中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陈涉世家》对暴***的反抗等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2、 多样性

由于读者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文学作品伪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样性,是应该允许并予提倡的。教材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在阅读提示和练习的设计中,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避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如对《故乡》主题的分析,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悲喜剧内在意义的认识等。多样性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3、探究性

进入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思维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个性的形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入。所以,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如《敬业与乐业》中对“有业”“圆满”等人生问题的思考,《智取生辰纲》中对叙述角度的研究,《词五首》中“酒”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等。探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单方面地训练某些语文技巧。

4、开放性

开放性的含义是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骏,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前四册更加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尤其是在研讨与练习中,几乎每课后都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扩展性题目。如《心声》中对当刚教育某些现象的触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唐雎不辱使命》对人格与历史的引申等;综合性学习更是以吾种活动,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思维,关注社会生活。如《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等。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天,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二)学生素质

1.自主意识

整套教材的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册教材以文学作品欣赏和议论性文章阅读为主,比前四册更注重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提示、研讨与练习主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思维,激发情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并积极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实践延伸。在教学中,裹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语文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中阅读提示主要给学生指出深入探究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给出明确的答案。练习也有比较多的讨论性题目,如《致女儿的信》中对几句重要语句的理解,《短文两篇》中对读书方法的讨论等。有些练习虽然没有以讨论的形式出现,但是具有形成讨论的基础,教学时可以灵活掌握。

2、创造精神

本册教材因为内容题材的特点,注重发;学生的创造性。文学作品阅凑更强调个性、创造性,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学生主动积攒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去感悟和思考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写作上更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他们提供自由和想象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创造性是读者阅读的必要的活动。如诗歌单元对意象的理解,小说单元对人物的解说等,都为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3、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既要重视学生个体 的***钻研,也要重视学生群体的讨切磋 合作精神不仅对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格,也有一定的意义。本册教材强调学生合作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必多言,如《好读书、读好书》《青春随想》中的许多活动,都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方式;课后各项练习也多有合作交流的要求,如《雨说》中交流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借鉴他人的探索经验等。教材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机会和空间,教师要多注意引导、鼓励。

4.整合能力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教材注重整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综合听、说、读、写以及实践能力。并且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口语交际、写作和专题活动整合统一,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好读书,读好书》中搜集名人读书经验(阅读),说说自己读书的体会(口语表达),写评论、报告(写作),办沙龙、做书探(实践),全面整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注意把各种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运用,课后练习有读有写有说有听,有交流有实践,改变以往单一、片面的教学模式。

四、具体内容

1.阅读单元学习重点

本册六个单元:文学作品三个单元,议论性文章二个单元,文言文一个单元,这单元围绕其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

①文学作品,诗歌单元要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小说单元一是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二是结合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议论性文章:演讲、书信单元,首先注意文体的形式特点,其次要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最后了解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议论文单元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盲。

③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意思。

2、综合性学习的学习重点

本册综合性学习可以分如下几类:

①“雨的诉说”“青春随想”,主要是启迪学生的灵性,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

②“微笑着面对生活”“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格。

③“好读书,读好书”,主要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并培养他们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④“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主要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学习古代杰出人物的优秀品格。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培养他们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目标,不要盲目求高求深。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活动,不一定唯教材是从。如自己有创意更好。进行各项活动,要注意学生的不同条件,不要强求划一,增加学生的负担。

3、课外古诗词背诵重点是积累,给学生文化感受领悟。

4、 名著导读

本册导读的名著是《水浒》 《傅雷家书》和《培根随笔》,与课内相对应。注意沟通课内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展他们的视野。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外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包括哲学、历史等学科的名著。

5、 附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10篇

学习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主题阅读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阅读论文,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论文。一、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的价值在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因此,在对每一个主题进行学习的时候应当配置一个相同的阅读主题。比

学习

农村小学语文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小学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小学语文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改论文范文。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越好。预习的效果呈现出好的状态,当然成绩就会变的越来越好,学

学习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10篇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语文阅读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论文哪里发表。《荷花淀》作品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白洋淀地区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斗生活,但在字里行间中,读者似乎看不到炮火连天的战争场景,听不到声嘶

学习

保险学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学论文,内容包括保险学案例分析论文题目,保险学论文哪个方向好写。2.教学计划相对固定,教学内容陈旧。在教学实践中,同一个教师给不同年级学生上同一门课程使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对象相脱离,缺少针对性。

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10篇。高效作业是巩固语文学习成果的有效载体,也是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重要方式。在作业设置中,教师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是作业难度、容量上要体现差异

学习

特殊教育语文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特殊教育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特殊学校语文参赛教学论文范文,特殊教育论文题目大全。1.问卷调查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近三年来江苏某特殊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88份问卷,回收有效

学习

中学月考总结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月考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中学月考总结及流程,中学月考总结怎么写。4、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题目只看个大概,就急忙解答,这也是丢分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调查,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很多

学习

语文教学模式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学模式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教学论文10篇,语文教学改革论文10篇。根据这种内在机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各种认知、非认知因素全面投入,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具有传统的“呈现——

学习

语文专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专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下载,语文专业毕业论文。

学习

语文教育硕士论文10篇

阅读(33)

(一)茶文化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它包含的意义十分丰富,主要涵盖茶的生产、制作等方面,以及由茶而衍生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笔者所提及的茶文化是专指茶的精神财富这一方面,主要是研究茶在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

学习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育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语文的教育教学论文范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教学是学校、学科落实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重视。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和安排才能使语文

学习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集锦范文大全,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大全。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爱国、爱家、爱***、爱人民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巧妙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在

学习

高二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高一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大全。众所周知,汉语有别于英语等其他语种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标准汉语语法中,没有严格意义形态的变化。在名词上,主要体现为名词没有所有格的变

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个人教学论文博客。语文作为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之一,必须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文学习能力,用实践活动强化语文学习,这在教学方法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上进

学习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主题阅读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阅读论文,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论文。一、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的价值在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因此,在对每一个主题进行学习的时候应当配置一个相同的阅读主题。比

学习

农村小学语文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小学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小学语文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改论文范文。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越好。预习的效果呈现出好的状态,当然成绩就会变的越来越好,学

学习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10篇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语文阅读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论文哪里发表。《荷花淀》作品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白洋淀地区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斗生活,但在字里行间中,读者似乎看不到炮火连天的战争场景,听不到声嘶

学习

保险学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学论文,内容包括保险学案例分析论文题目,保险学论文哪个方向好写。2.教学计划相对固定,教学内容陈旧。在教学实践中,同一个教师给不同年级学生上同一门课程使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对象相脱离,缺少针对性。

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10篇。高效作业是巩固语文学习成果的有效载体,也是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重要方式。在作业设置中,教师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是作业难度、容量上要体现差异

学习

特殊教育语文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特殊教育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特殊学校语文参赛教学论文范文,特殊教育论文题目大全。1.问卷调查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近三年来江苏某特殊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88份问卷,回收有效

学习

毕业考试语文论文10篇

阅读(18)

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电话:8728212702667普通遗传学(实践)普通遗传学课程考试合格02669土壤肥料学(实践)土壤肥料学课程考试合格02671作物栽培学(二)(实践)作物栽培学(二)课程考试合格02673作物育种学(实践)作物育种学...

学习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职高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职语文教学论文题目,中职最新语文论文。首先,语文文本极强的包容性使这种结合成为可能。中国的语言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结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