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学论文10篇

风险投资学论文篇1

摘要: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人力资本必须经过投资才能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有***府、企业和个人。本文是从个人的角度,从经济学和财务学的视角来分析人力资本投资的两方面的决策,并提出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投资收益率的风险因素,试***比较全面地分析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对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与产出差距在不断加大,出现巨额余值时使用,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及以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牢固树立起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在将来获得回报(如通过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形成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问题。

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一)、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下***显示了学校教育投资的可能分析。一个人面临两种选择:需要S年全日制学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业,会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龄,比如65岁。更一般地说,年龄T。学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等K。另一选择是不接受学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赚得工资W0,(从决策开始到退休年龄T)。

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没有能力限制,没有退学风险,收入在整个工作年限内不变。工作经验与决策无关,没有失业风险(见***1)。

假设投资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机会成本W0(可能赚得的工资)。而放弃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是成本中较大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中整个生命周期贴现收入,选择贴现收入较高的方案。我们还可以将不接受学校教育的收入从接受教育的收入中减去,如果结果为正,可以预测该个体会选择投资于学校教育。在第一个S年,每年的差距为-K-W0,

该个体必须付出学费和书本费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为机会成本,即由于选择了教育而放弃的收入。W0+K为每年的投资成本。从整个生命周期看,贴现后收入为***中的B+C,在S年之后,两种收入流改变:获取Ws(超过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额Ws-W0为教育带来的利得。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学校教育。同样考虑折现,可以发现贡献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额为A。

如果由教育决策带来的终生净收入为正数,或所得利益(Ws-W0,从年龄S到年龄T,贴现后)大于投资成本(W0+K,从年龄0到年龄S,贴现后),那么该个体会选择学校教育。如果人们可以以市场同期利率进行借贷,则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

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有以下几个结论: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参加学校教育的人数会增加(虽然每种条件的影响大小可能不同):(1)未来收益增加,即工资奖金对那些已经完成其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增加了。(2)直接教育成本减少,比如学校降低学费或***府增加教育补贴。(3)贴现率降低。由于未来工资收益相对于以前工作阶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说对那些着眼于未来利益而非当前利益的人来说,贴现率较低会使人们倾向于学校教育。(4)教育筹资变得容易。如银行更愿意贷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费的奖学金。

进一步分析,如果给定受教育的年数,与工资增加Ws-W0相对应的年回报率(学校教育的回报率)是投资决策中必须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会产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长,这个增长的百分比则是教育的回报(Mincer,1974)。为了计算它,理论上必须知道某人实现的收入并等到退休。

关于是否投资教育或继续投资教育已经有许多公式化研究,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恩格尔曼认为,人力投资的时间比较长,难以根据已知的投资期限来计算投入量与收入量,为此,他把投资期限限定在一个时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扩展到其他时期带来的收入,用来分析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公式为式中,C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的直接费用,W0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而放弃的收入,Xi表示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赚取收入的总年数,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观察的年份。根据这个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个人就可根据对投资与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继续投资教育的决策。决策基本原则是,预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则,人们就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否则,人们只进行12年教育投资,而不选择13年教育投资。

(二)最佳投资的决策: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有的个体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学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资决策时,我们必须分析学校教育的最佳长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会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稳定。在最初的几年,如果一个人继续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入学校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Yoram,1975)。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Yoram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资过程并描述了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个人通过已有的人力资本和他自己的时间、其他市场资源相结合来达到产出(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Yoram最佳资本积累的模型是个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Qt表示个人在时期t人力资本的总投资;Kt表示个人在时期t初始人力资本存量;St表示个人在时期t内贡献于存量Q的时间(Q:人力资本存量总增加);Xt表示积累人力资本(生产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如果初始人力资本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首先会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全部时间都花在学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他的在职培训(on-the-jobtraining)。参数B是由Becker在1975年运用同一生产函数时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个人体力和智力”,使Yoram的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合理化。原因是(1)随着个人在增加其人力资本累计的过程中,成本增加。(2)个人生命是有限的,随着受教育时间的不断付出,工作年限会缩短,这减少了获得利益的时间,结果最终是收益的增长幅度减少。而且个人继续延长其受教育时间,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机会成本增加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在同等教育水平下获得的工资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花费(见***2)。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学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边际收益(每延长一年增加的收益)会下降而边际成本会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现在边际成本线与边际收益线相交的那一点。如果教育年限超过S*,则产生的额外成本要大于额外的收益,此时再选择学校教育从经济上来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为最佳投资点。在此点上,投资者可获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成本现值与投资收益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即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为零时的贴现率),也就是说***1中面积A=B时的贴现率。这个模型也可得出几个预测(允许成本和收益曲线随个体不同而不同):

(1)边际成本曲线较低的人(总成本线较平坦)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如较易获得贷款的人,资金成本较低(筹资费用较少)。如***中A曲线。

(2)边际收益曲线较高的人会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比如由于家庭关系网络、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学校教育恰好能与之互补等原因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如***中B曲线。

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

简单的模型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却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风险,下面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因素。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少被论及。但事实上,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与证券市场相同,人力资本市场包含许多资产,即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不仅与受教育的时间长度有关,而且与所受教育的种类有关。每个人选择与其未来收入的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资产来获得最优选择。与证券市场不同的是,教育资产市场有几个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样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调整不可能。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套利来调整投资。投资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种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环境等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些投资风险概括起来说,有市场风险和个别风险。(尽管在有关研究中有关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的描述,但在本文中为了简洁起见,统称为风险。)

(一)、市场风险:影响整个市场上或一个受教育群体内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

1.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变化

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能力获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报,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只关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有最高净收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成本后的值)的教育。则我们只需观察接受每一种教育的人群。在一种教育下,每个人的净收益都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可以通过弹性工资来建立。如果太多的人选择同一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下降。相反,如果只有少数人接受这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短缺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上升。只有当工资产生的终生收益相等时才会出现均衡的态势。

2.市场分割

YumingFu和StuartGabriel研究得出结论:教育投资在私人部门(单位)的回报要高于在国有单位的回报。另外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因此,投资回报中包含了失业风险和由于就业于不利的行业或部门而导致的低收入风险。

此外,还有市场平均工资、流动限制等风险因素。

(二)、个别风险:只影响个体或群体中少数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因素。个体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动机、兴趣等。这些因素使教育回报的估计变得不是很准确。受更多教育者获得较高工资不仅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由于他们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体地,个别风险有以下:

1.自身认识的不确定性:

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面临几种不确定性。首先,人力投资者(即潜在的学生)对其所选择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许多教育系统在学生步入大学教育之前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多的选项(如课程、专业等)。而潜在的学生并不知道哪种学科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以及喜欢与否,能否达到学科的要求(智力水平、耐心或能力等)。第二,在完成学科(毕业)后,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即便是接受过职业或专业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职业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个人并不能明确地知道他相对于职业的真实能力。Adam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任何特定的个体永远拥有资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很大的不同。让你的儿子去当鞋匠的学徒,几乎毫无疑问他会做出一双鞋;但如果送他去学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与他会在此行业中站得住脚的可能性相比,至少为20比5。”

2.生命风险。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随着主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也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

此外,还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个人承担的份额、个人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时间的投入(总时间=受教育时间+工作时间+用于消费的时间)、机会成本、经验等。

总之,我们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是否继续进行教育投资的决策以及最佳投资的决策,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风险,能够帮助投资主体做出更客观准确和相关的决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进一步将风险因素量化,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更加完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风险投资学论文篇2

【关键词】委托理论风险投资启示

一、委托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历史较长,效果显著,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CableandShane,1997)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问题。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报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风险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且与所有权配置无关)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金融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14]另外,萨尔曼(Sahlman,W.A,1990)、勒纳(lerner,1994)、J.lerner和Rodney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15]黄美龙(2001)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详细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16]张帏和姜彦福(2003)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常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特殊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17][18]田增瑞(2001)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19]南立新和倪正东(2002)在《中国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20]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理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分析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一)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内容集中于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三)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2、研究风险投资效率与委托的风险效率相关性。委托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和研究,是企业内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的拓展,应层级委托关系的效率对风险投资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委托关系路径下效率问题。

3、对委托人和多人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府主导型风险投资企业也可能出现“委托人缺位”、“激励机制缺位”等问题,对风险分担的影响将决定风险效率的传递机制问题。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关联产业内企业,或是具有产业链关系企业,或是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分别选择问题,其相互作用机理,关系效率及相互监督成本等系列问题,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问题等,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Holmstorm·Bengt,1998.ThefirmasaSubeconomy.MITworkingpaper.

[2][3][4][5]均译载自《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李春琦和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1、6

[7][8][9]均译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孙经纬《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研究》1996、9

[11]徐新邱菀华(1998)《委托—理论中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影响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

[12]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P167-2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L·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Gompers,1993《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译自“TheTheory,Structure,andPerformanceofVentureCapital(Funding),Ph.D.thesis,HarvardUniversity.”

[15]姚佐文《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预测》2002.1

[16]黄美龙《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硕士论文(2001)

[17]张帏和姜彦福《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3、3

[18]张帏《基于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特性的创业投资制度安排研究》2001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风险投资学论文篇3

【关键词】破产概率;随机微分方程;机构投资;风险比例

在金融与保险行业中,极端事件是指那些发生概率很小,而一旦发生即对整个保险与金融业产生巨大的冲击的那些事件,比如飓风、重大车祸、火灾、大地震、金融危机等,如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和欧洲金融危机等,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常常导致所谓的大宗索赔案发生。所以对于金融保险机构大投资者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方法规避风险,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成为了机构投资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利用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和一些已开发的模型应用,初步解决了机构投资者风险投资的策略问题。

一、投资控制研究综述

投资是现代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机构工作重心由承保业务转向投资业务,保险公司已成为综合性金融企业。目前,我国保险业在保险投资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快我国保险投资发展已势在必行。保险投资基金即保险基金是指扣除保证金、赔款准备金、赔偿、费用开支和缴纳税金后用的部分。大量保险资金的存在使保险投资成为可能,如何投资成为各界研究重点。

马小翠(2008)[1]研究了满足的随机微分方程有限的大偏差速率函数精确表达式。沈辰(2008)[2]进一步研究广义复合泊松风险模型的大偏差问题,理赔剩余过程上得到了一系列大偏差和破产时刻的结果,这些结果应用在某些金融与保险投资风险问题中。徐高林(2006)[3]指出保险机构自2005年2月开始A股直接投资以来,保险业股票投资收益超过10%,这对保险业来说是好事,但就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保险资金投资的具体构成。

风险理论是随机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破产概率作为保险风险中的一个重要测度方法,成为风险理论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人们通常给出破产函数的Lundberg指数上界,以此来进行更为严密的投资决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Donsker和Varadhan在马氏过程方面的研究以及Wentzell和Freidlin在动态系统随机扰动方面的工作使得保险破产理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二、破产概率模型

1.破产概率模型

我们考虑保险机构可投资问题,保险机构允许去投资风险品种如一些股票市场,建立随机几何布朗运动方程:

其中为常数,,是一个标准的布朗运动,为***的风险储备金,通过在时刻的总资产可得出,保险机构可以在任何时刻投资一笔钱在风险投资如股票,余下的投资于无风险债券。

给出初始资本,和一个可控制投资比例,保险公司的财富形成过程就可以写成;

定义时间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

其中,在破产概率中,依赖于初始财富和投资策略。

我们关心的是保险机构的最小破产概率:

已有的结论为:。

2.破产概率实测

以全国2000年至2011年12年间各财险机构保险收入数据为依据,测算出以上公式中的各数据参数,计算保险机构投资于风险类的破产概率数据范围(表1隐去机构名称)。

***1 破产概率***

由此可得出目前我国保险机构投资破产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保险机构投资风险品种是切实可行的。

三、保险基金投资的策略优化

1.投资策略模型优化

文献[5]中给出了保险基金连续随机的模型,应用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找出最优投资策略。

假设表示保险基金的总资产,基金可投资于两种组合资产:

无风险资产组合和风险资产组合,于是有:

;。

其中是标准的几何布朗运动。在时刻,投资风险资产的比例为;投资于无风险资产比例为。

于是,保险基金总资产的变化过程为:

(4.1)

目标函数为最大化两个阶段的效用函数:

应用最大化的原理,并令:

(4.2)

由最大化原理有:

(4.3)

(4.4)

其中:解出带入可解出最优化策略。

2.指数效益优化模型

取指数型效用函数为:

它的价值函数为:

(4.5)

其中,约束条件为:

应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最优投资比例为:

(4.6)

四、机构投资实例应用分析

以全国2000年至2011年12年间各险种保险收入数据为依据,测算出以上公式中的各数据参数,计算保险机构投资于风险类的比例策略。根据统计一般社保基金盈利为;取无风险利率;以一年为期限,取,风险盈利波动不同,

由于保险基金要有40%准备金及日常赔付,实际计算中取总保费收入一半。计算风险投资结果如下表:

可见用公式测算机构投资较为合理的风险投资比例在30%至44%间,符合实际投资情况。

五、保险机构投资***策建议

1.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我国保险资金运作能力

发达国家保险基金发行债券往往站到30%以上,可以增加债券投资品种,保证保险投资发展过程资金重要来源。不动产投资回报较高,允许保险基金投资不动产,但比例不宜高。

2.建立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提高保险资金投资的专业化水评

国外保险资金运作都有专门的管理基金会,保险监管部门应按照国际惯例,允许有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并参与资本市场运作,最大效率地运用保险资金。

3.加强保险投资监督管理,争强竞争力

保险公司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督管理制度。随着外国保险公司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保险业竞争日发激烈。中国保险投资与国际保险投资接轨,必须首先加强监管模式和监管水评的提高,否则无竞争力。

4.加强保险投资专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保险投资效益

保险投资需要有专门人才策划实施。需要投资家、会计师、精算师等各类专家组成的决策委员会进行决策。所有这些都要求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保险投资等各方面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保险投资管理队伍,是提高我国保险投资效益实现最大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小翠.一类随机过程的大偏差原理[J].济宁学院学报,2008,29(3):001-003.

[2]沈辰.广义复合泊松风险模型的大偏差与破产时刻[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009-011.

[3]许高林.保险机构A股大额投资分析[J].中国保险,2006,11:009-012.

[4]俞雪飞,王金玉,潘德惠.非参数区间估计在证券投资分析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9).

[5]魏亮亮.在非线性情形下的一些大偏差结果以及在金融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12.

[6]Huyen Pham.Some Applications and Methods of Large Deviatons in Finance and Insurance[J].In Paris-Princeton Lectures on Mathematical Finance,2007.

风险投资学论文篇4

摘要:风险资本的投资行为和投资效率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在投资过程中,风险资本家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如垄断投资、混合投资、辛迪加投资和联合投资,并提供重要的增值服务。由于财富约束、风险分担和增值服务的需要,风险资本家经常共同对创业企业投资,因此,传统的委托理论分析已不能解释风险投资行为,共同投入和分享产出的团队生产分析对此提供了更好的解释,而且多重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重复博弈也成为风险资本投资研究的核心问题。

中***分类号:F830.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1)05-0073-08

一、引言

风险投资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风险特征对研究者提出了挑战,随着对风险投资活动认识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也从运用传统委托理论分析各种成本问题,逐渐发展为分析风险资本家与创业企业家共同投入和分享产出的团队生产问题分析。以往文献多从融资角度展开,假设创业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但由于创业企业家受财富约束,风险资本家实际承担更大的风险,同时他们也提供重要的增值服务,所以风险资本家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实践中,风险资本家会采取各种投资策略以解决风险投资中的激励问题,如选择垄断或独自投资(Solo-investment)、混合投资(MixedInvestment)、组成辛迪加(Syndication)或共同投资(Co―investment)、联合风险投资(Joint Venture)等。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风险投资理论研究和市场发展都比较滞后:理论研究基本追寻国外的研究路线,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风险资本家投资策略比较单一,很少对创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更多关注财务目标等。而国外研究显示,风险资本家选择不同投资策略进行投入对企业产出有重要影响,而且企业家也更喜欢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投资者。因此,以风险资本家作为研究起点对风险投资策略进行全面梳理,对深入理解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完整的投资过程应包括项目选择、投资及退出三个程序,因大多数文献集中于投资行为,因此本文主要对风险投资过程中投资策略的相关文献进行讨论,而对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和退出另做陈述。但应注意,投资策略和投资选择与退出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二、垄断风险投资

当其是创业企业的唯一资本提供者时,风险资本家经常采用分阶段投资以有效缓解成本问题。分阶段投资主要有两种类型,设定投资目标或里程碑(Milestone Investment)和无目标或循环(Round Investment)的分阶段投资。在第一种类型中,双方设定分阶段目标,并在最初契约中约定总投资额以排除再谈判的可能。这样,风险资本家就可获得较高的事前灵活性,一旦创业企业家的努力或业绩未满足预定目标(如获得新专利,生产出最终产品或可预见的产品市场销售额等),风险资本家有权放弃项目。而无目标分阶段投资则给予风险资本家更大事后灵活性,在初始契约中不设定总投资额,在上阶段投资完成后,双方就下阶段投资进行谈判。

通过分阶段投资的理论分析,学者们认为风险资本家选择分阶段投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有效激励创业企业家以及缓解创业企业家的再谈判承诺问题。

当企业家仅投入无成本的人力资本时,一旦风险资本家做出投资,创业企业家不能承诺不对投资者的要求权进行再谈判,分阶段投资能有效减轻承诺问题。Neher忽略风险资本家的承诺及分阶段投资对创业者的激励问题,认为通过在投资契约中设定可明确衡量的投资标准,分阶段投资将企业家人力资本逐渐嵌入到实物资产中,增加风险投资的抵押价值。因此,对无形资产较少的企业,获得投资的可能性增加,每阶段投资数量增加且最优融资阶段数量减少,待企业家人力资本全部嵌入到实物资产中,即是企业家被更换之时。

分阶段投资给风险资本家带来事前(后)投资灵活性,但投资灵活性价值随创业企业家的外部选择权变化。相比而言,设定目标分阶段投资增加了风险资本家事前的分阶段选择权价值,并随企业家外部选择权的减少而递增。通过给予投资者更高的要求权,减少缔约成本,提高契约的可执行性,Cuny和Talmor对设定目标分阶段投资的理论分析获得了经验证据的支持,但结果对参数变化非常敏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不确定性下降,风险资本家会投资更多,分阶段投资对投资者而言具有期权价值;期权是可以用来衡量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工具,但需将期权价值嵌入双方的博弈过程。Cossin、Leleux和Saliasi构造包含多变量的案例模型,认为分阶段风险投资比一次性投资期权价值更高,Young Li则依据实物期权观点,考虑了两种具体不确定性:项目特有的不确定性和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自利或机会主义行为)。分阶段投资是在保留当前投资期权和现在投资以获取后续投资期权之间选择。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了保留当前投资期权的价值,致使投资延迟,并增加未来投资成本,甚至会使该期权价值完全丧失;市场竞争也增加等待的机会成本,促使风险资本家尽早投资,实证分析表明投资前期主要是项目特有的不确定性起主要作用。

虽然分阶段投资能有效激励风险资本家投资,提高投资效率,但与此同时,分阶段投资也带来一定成本。好的项目可能不能获得足够投资,产生投资不足问题以及投资者机会主义行为(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牺牲企业长期利益的窗饰行为),因此,最优投资决策应是权衡分阶段投资收益与成本的结果。垄断投资分析忽略了风险资本家的财富约束,以及组合投资的风险分散作用,更重要的是,未考虑风险资本家提供的增值服务,风险资本家被假设成仅是为了获取财务收益的消极资本提供者。

三、混合风险投资

由于风险资本家的财富约束或为了获取增值服务,如获得其他投资者对项目的再评价,风险投资企业可能存在多个投资者。此时,风险资本家会采取混合投资方式:在投资后续阶段引入新投资者,但投资者之间并无明显联系。先前投资者通过监管创业项目,对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家的能力和企业未来前景有更多的信息,被称为内部投资者。在与外部(后续)投资者的缔约中,存在内部投资者道德风险以及与创业企业家合谋的可能性。内部投资者可能以外部投资者为代价获取私人收益,因此,存在过度投资的倾向。

内部投资者的存在也能减少过度投资。考虑内部投资者在后续证券定价中存在道德风险,证券的选择可以揭示内部投资者私人信息,防止投资过度。但是,当且仅当内部投资者持有固定比例契约(总是收到项目收益和支付未来投资的固定比例),其支付***于新发行证券价格时,其他投资者才能做出最优投资决策。Fluck、Garrision和

Myers就认为,考虑内生的努力投入时,接近固定比例契约规则才能确保揭示真实信息。原因是固定比例契约消除了后续融资中证券错误定价的激励:新证券发行价格仅影响企业家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剩余分配。对于给定信息的估价,如果新证券定价过高,企业家获益,反之则外部投资者获益。与此不同,Bigus考虑内部投资者通过前期经历了解创业者能力信息,而外部投资者接触不到此信息,其投资契约反映了创业者平均能力。如果创业者能力较强,在下轮融资前,内部投资者要求更高回报份额能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了有用信息。

当风险资本家和创业企业家获得项目成功概率的私人信息时,存在双方为确保项目继续进行合谋的可能性。事前,风险资本家不实施监管(节省监管成本),创业企业家选择无效率投资项目;事后,当双方获得项目成功概率的私人信息时,合谋以确保项目继续进行,即便此时项目清算更有价值。Dessi认为最优防合谋合约可采取非常简单的形式:将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配置给作为金融中介的其他投资者,可以对项目继续和再投资做出正确决策。但研究结果依赖于两个假设:金融中介(其他投资者)的监管及风险资本家技能和专业知识是相对稀缺的,存在创业者和风险资本家以其他投资者为代价合谋的可能性。

混合风险投资中,通过内部投资者的信息显示和控制权安排解决过度投资或合谋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1)内部投资者不是企业收益的唯一所有者,在参与企业投资决策时可能做出次优决定,产生高昂的成本。(2)内部投资者通过监管项目获取信息,增加了在随后投资中的谈判力,可能增加企业家融资成本,当创业者转向外部投资者成本更高时,他将“粘住”内部投资者,导致垄断投资不足。(3)声誉的惩罚作用和重复博弈不能对内部投资者与创业者合谋形成完全的约束。(4)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劣势可能导致次优投资决定。

四、辛迪加风险投资

辛迪加或共同投资是指风险资本家群体在不确定环境中必须做出共同决策,随后分享产出。主导式辛迪加投资通常是一个主要投资者(LeadInvestor)(贡献大部分资金并监督创业者)和不知情的共同投资者(贡献较少资金)的组合。辛迪加风险投资中,共同投资者比外部投资者有更好的信息,通过主要投资者更容易制裁机会主义行为,这也是辛迪加投资优于混合投资的原因。Kaiser和Lauterbach总结了辛迪加投资的组建动机,除筹集资金外,组建辛迪加投资可以分担风险,获得投资项目的再评价、专业知识互补、经验的多样化、管理咨询、未来的互惠要约、降低敲竹杠的激励、减少窗饰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以及获得更多网络资源。总体上,以上组建辛迪加的动机可以分为融资动机和资源动机。在实践中,辛迪加投资方式非常普遍。

风险资本家的个体特征,如投资者经验水平或对投资项目的评价能力等会影响辛迪加组建决策。Lemer与Casamatta和Haritchabalet都分析了共同投资时后续投资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考虑投资者经验水平的影响,前者认为辛迪加投资要权衡投资机会准确信息的收集和保持垄断收益的需要,而后者认为要权衡项目再评价的收益和分享辛迪加租金的成本。

Lerner认为组建辛迪加会发生两类成本:辛迪加组建不能引致有效学习(1earning)的成本;强迫两个投资者分享公司所有权,减少投入努力激励的成本。两类成本分别与初始风险资本家的经验递增和递减。而Casamatta和Haritchabalet认为组建辛迪加的激励成本来自于后续风险资本家可能在项目评价后的投资机会偷窃(排他性的对项目投资并成为潜在竞争者),投资机会被偷窃的潜在威胁迫使先期风险资本家签订辛迪加合约。

由于私人信号的可操纵性和不可证实性,当具有项目盈利私人信息的先期风险资本家寻求投资伙伴准备共同投资时,存在双边信息不对称,因此,最优合约安排应激励双方报告真实信息。组建辛迪加的激励成本(后续投资者的租金)随风险资本家的专业鉴定水平(对投资项目的评价能力)而变化。当后续投资者的专业鉴定水平增加时,辛迪加的激励成本相当大;如果其专业鉴定水平不是特别高时,辛迪加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后续投资者专业鉴定水平随先期投资者递增,这与Casamatta和Haritchabalet的结论相似。

经验或对投资项目的评价能力还导致努力水平投入的差异:当发现组建辛迪加成本太高时,非常有经验的风险资本家不能收集足够信息,基于已知信息,他们会提供过多努力;中等经验水平投资者不去收集足够信息,由于评价不准确,他们不会施加足够努力;如果存在决定风险资本家努力水平的道德风险,对非常无经验的投资者来说,组建辛迪加的成本会改变他们的激励条件,无经验的风险资本家提供低努力。因此,该结论的启示是:有经验的风险资本家相互组建辛迪加,而非常有经验的风险资本家不愿参加辛迪加,辛迪加更多出现在风险投资行业发展初期。

出于资源动机考虑,风险资本家组建辛迪加并共同决策,减少了混合投资的低效率,因此,风险资本家个体特征对辛迪加网络结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风险资本家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可通过主要投资者与共同投资者角色轮换提供的互惠要约得以缓解。近年来,辛迪加投资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除关注风险资本家的个体特征作用外,研究者利用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等跨学科知识解释辛迪加投资行为和辛迪加网络的结构特征,为辛迪加风险投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辛迪加网络的演化和治理仍处于探索之中。

辛迪加投资具有集中于某些行业或地域接近企业的趋势,从经济地理学、经济社会学角度来看,有关潜在投资机会的信息在地域和行业范围内流动,辛迪加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相互信任,将信息扩散到边界之外,扩展了交易空间半径。在某些行业的投资网络中,处于轴心位置的风险资本家会更多地投资偏远企业,市场结构中角色位置的差异似乎可以区分风险资本家克服交易边界的能力。交易范围扩大不是因为投资偏好改变,因此,不同网络受限制的可靠信息流动解释了风险投资交换关系的形成,投资行业或企业的制度环境改善将增加投资。Sorenson和Stuart进一步检验了影响交易范围扩大的被投资企业环境因素。

适应性网络构建理论(Adapting the NetworkFormation Theories)认为经济人的网络位置或连接会显著影响他的经济和社会行为。Zheng发现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主要风险投资公司占据着结构洞(Structural Hole)的位置,凸现了网络中心参与人(风险资本家)的经纪人作用。Han利用Jackson―van den Nouweland双向网络构建规则,运用非合作博弈分析,考虑了人类型和合伙人具体特征异质的成本和价值。

其分析显示,发起人为中心星状网络是局部网络的子博弈完美均衡网络结构,即:一个主要风险投资公司处于局部网络中心,所有其他风险投资公司处于边缘,边缘风险投资公司只通过处于中心位置的风险投资公司间接联系。该分析的局限在于仅考虑一个区域内的投资网络,未考虑跨区域辛迪加网络的形成机制。

五、联合风险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联合投资成为许多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投资方式。风险资本家与当地企业联合投资的组织成本低,但监管成本高。对于联合风险投资的研究,交易成本理论分析认为,垂直联合风险投资使成本内部化,可以有效减轻治理问题,但不创造协同收益;协同收益分享观点认为,由于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水平联合风险投资可以产生协同财富利得;而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通过控制权的安排可以减少敲竹杠风险和承诺问题,但联合所有权不可能达到最优。

对交易成本理论和战略理论的检验中,Houston和Johnson利用事件研究方法的股价反应分析,显示风险资本家和创业企业家联合风险投资比简单契约治理更优。当企业家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声誉较差、监管困难时,垂直联合(风险资本家和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仅使创业企业获得非正常财富,水平联合(风险资本家之间)风险投资则能提供双边协同财富收益,减少成本。由此可以推论,资源动机通常是联合投资的主要动因,公司治理和当地社会基础结构对风险投资效率有重要影响。

从产权观点来看,当交易一方投入专有性资本时,联合所有权不能达到最优,但考虑总量投资,即双方投资是完全替代的(双方投入实物资产),产权观点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假设控制权分配随时间变化的有限博弈,当双方有第二次投资机会时,第一阶段投资可能达到最优,即联合所有权是最优产权结构。原因是给定完美替资,联合所有权不是唯一决定的,两阶段的多重均衡可被用以惩罚或奖励第一阶段的投资行为,所以最优投资得以保持。但对于创业企业,企业家投入与风险资本家的投人通常不是完全可替代的,专有性人力资本的承诺问题被忽视。

当考虑事后侵占(价值再分配行为)的影响,联合控制与单边控制可能一样最优。综合收益分享契约的产权与交易成本理论,Bai、Tao和Wu建立团队生产模型,利用中国200个联合风险投资契约(FDI投资)的经验证据显示,收益分享权和控制权安排支持了产权理论的自我投资模型,拒绝了合作投资的模型凹,并发现交易成本理论不能解释经验数据,但分析依赖于具体投资模型类型和事后有效谈判的假设。产权理论分析中的事前投资激励是重要的,在自我投资模型中,事后无效决策本身(无再谈判时)或事后再谈判(来自于无效决策的威胁)对事前投资激励有害的。如果价值再分配行为占优于帕累托改进行为,则联合控制是最优的。在合作投资模型中,存在有效再谈判时,如果价值再分配行为占优于帕累托改进行为,事后再谈判从事前投资激励中获益,则单边控制最优。因此,控制权和收益分享权应是替代的,如果在单边控制方发现为了自身利益必须采取价值再分配行为时,联合控制是最优的。

此外,联合风险投资企业及其所在的环境对投资效率有重要影响。如Folta分析发现联合风险投资有利于减少创业成本,增加国外投资成功的机会,因为当地(中国)投资伙伴有一定的优势,如可获得中央和地方***府的支持、品牌声誉、土地、特许权、营销网络和供应商网络;Bai、Tao和Wu发现,联合控制的程度随时间及当地法律环境的改进、文化的类同(风险资本家之间)及联合风险投资行业的竞争性递减,随侵占问题敏感性增加,外国控制权和收益份额随合约中任务的数量和行业技术熟练性而增加,随整个行业销售量递减。

六、结论

风险投资研究从利用传统的委托理论,到共同投入和分享产出的团队生产分析,风险资本家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风险资本家的投资策略选择对投资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也是应对风险资本市场不确定性的反应。区分风险投资的四种投资策略:垄断风险投资、混合风险投资、辛迪加风险投资和联合风险投资,为深入理解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市场提供了重要启示:

(1)风险资本家在投资中选择不同投资策略,对投资双方的行为和投资效率有不同的影响。如、垄断投资仅考虑风险资本家的激励条件,混合投资则需向外部投资者揭示真实信息,辛迪加投资解释了风险资本家组合的形成动机,联合风险投资可以创造协同收益和减少侵占行为。不同投资策略的激励机制不同,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也不同,因此,区分不同的投资策略可以加深我们对风险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解。

(2)风险投资市场是复杂的,建立单一模型似乎不可能全面理解风险投资行为。从最初的委托框架下分析对人的激励,到从团队生产研究共同投人、分享产出的有效激励,考虑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敲竹杠、窗饰行为、控制权等各种现实问题,都为研究我国风险投资行为提供了理论参考。但这些研究技术还未完全用来检验我国风险资本投资行为,在应用时必须考虑制度环境的差异。

(3)风险投资的理论研究与经验检验是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应从实践检验中发掘线索。如随着发现风险资本家的增值服务广泛存在,传统委托理论的研究框架已不合适。此外,理论分析应从理论工具的发展中汲取养分,如交易成本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但应关注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如交易成本难以衡量,不完全契约的完全理性假设缺陷,社会网络的动态刻画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理论的解释能力。

(4)目前风险投资的经验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问卷、访谈、案例、契约内容的计量分析等。调查方法存在内生的误差,应试者回答与实际行为是否一致难以检验,而案例分析制约了结论的一般性,契约分析不可避免地产生测量误差问题。但是,这些经验分析加深了我们对风险投资行为的理解。

(5)实践表明,风险资本家的增值服务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外风险资本家积极投入到企业的经营和监管中,提供的增值服务对创业企业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但国内风险资本家显然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如何提高国内风险资本家的增值服务能力,改变其关注单一财务目标和短视行为,改善社会基础结构对投资参与者提供有效激励,都将是发展健康的风险资本市场不能回避的问题。

风险投资学论文篇5

    【关键词】委托理论  风险投资  启示 

    一、委托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历史较长,效果显着,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Cable and Shane,1997)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问题。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报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风险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且与所有权配置无关)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金融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14] 另外,萨尔曼(Sahlman,W.A,1990)、勒纳(lerner ,1994)、J.lerner 和Rodney 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15] 黄美龙(2001)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详细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16]张帏和姜彦福(2003)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常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特殊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17][18] 田增瑞(2001)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19]南立新和倪正东(2002)在《中国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20] 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理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分析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一)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内容集中于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三)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2、研究风险投资效率与委托的风险效率相关性。委托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和研究,是企业内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的拓展,应层级委托关系的效率对风险投资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委托关系路径下效率问题。

    3、对委托人和多人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府主导型风险投资企业也可能出现“委托人缺位”、“激励机制缺位”等问题,对风险分担的影响将决定风险效率的传递机制问题。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关联产业内企业,或是具有产业链关系企业,或是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分别选择问题,其相互作用机理,关系效率及相互监督成本等系列问题,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问题等,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Holmstorm ·Bengt,1998. The firm as a Subeconomy.  MIT  working  paper.

    [2] [3] [4] [5] 均译载自《企业的经济性质》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 李春琦和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 《经济学动态》2001、6

    [7] [8] [9]均译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特编 孙经纬《新制度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研究》1996、9

    [11] 徐新 邱菀华(1998)《委托—理论中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影响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

    [12] 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P167-20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风险投资学论文篇6

[关键词]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不良资产证券化 马克维茨模型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正日益引起理论界、***府高层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的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流动性风险。而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资产由表内移至表外,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所以选择资产证券化是解决我国大规模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佳途径。

所谓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以被证券化的不良资产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的过程,从本质而言,是被证券化的不良资产未来现金流的分割重组过程。不良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池是各种贷款的组合,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它是证券的发行者根据自己的证券化目标,而对能产生预期现金流的资产进行分类、选择、组合来保障所支撑证券顺利偿付的过程。不良资产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组合才能达到资产池设计的目标,保证可以产生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是一个难题。资产组合理论的出现使这成为可能。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研究的是有关对多种资产进行选择和组合的问题, 即投资者在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基础上如何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以及由此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1952 年美国经济学家、金融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哈里・马克威茨( Harry Markowitz) 在《金融杂志》(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 资产选择: 投资的有效分散化” 一文以及其在1959 年出版的同名专著标志着现代资产理论的产生, 同时其为现代资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文首创了用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来讨论不确定性经济系统中最优资产组合的选择问题,其核心是均值――方差准则,即M/V准则。继马克威茨后, 20世纪60年代, 另两位美国经济学家、金融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威廉F・夏普( William F Sharpe, 1964) , 约翰林特勒(John Lintner, 1965) 和莫辛(John Mossin, 1966) 分别在1964年的文章《资本资产定价:风险条件的市场均衡理论》和1965年的文章《风险资产的价值,股票资产组合的风险投资选择,资本预算》中,在比较强的假设下,给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 , 该模型对投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76 年, 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 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 ,APT),在他的《资本资产定价―套利定价理论》一文中指产,任何资产的价格可以表示为一些“共同因素”的线性组合,即资本市场中某种资产的价格可以利用资本市场以外的台他因素所确定。APT正在逐步代替CAPM。这三大理论构成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拟选择马科维茨模型在资产池组建中的应用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二、马克威茨均值――方差模型

马克威茨均值――方差模型是从单个投资者来考虑问题, 试***确定在投资者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情况下资产组合的构成, 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标准是: 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实现风险的最小化。

马克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的基本假设是:

1.投资者是风险的规避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要求合理的风险补偿,并且在进行资产选择时总是要求给定风险水平下的收益最大或收益一定情况下的风险最小化。

2.投资者以期望收益率(亦称收益率均值)来衡量未来实际收益率的总体水平,以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收益率的不确定性(风险),因而投资者在决策中只关心投资的期望收益率和方差。

3.投资者仅进行单期投资决策,所有投资者的投资期限都是相同的,而且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只受当期因素的影响。

4.市场为完全有效市场,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对无风险资产和各种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的预期以及其相关系数都是已知的,并且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按这些已知的数据进行决策。这就是齐性预期假设(Homogeneous expectation)。

根据以上假设, 在坐标系r-σ中每一点可以表示出每单个证券和合法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收益, 这些点构成一个可行集(The feasible set) ,其基本形状如下***CAB 所示。

在该***上, AB 称为有效前沿(efficient frontier) , 因为在该曲线上满足同风险下收益最大和同收益下风险最小这一标准。从主观方面, 每一个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都有一个偏好, 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与有效前沿的切点即为最优投资组合。其数学模型为, 假设有n 种不同资产, 其构成有效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r,则最优组合即为:

其中,ωi为第i中资产在投资组合中所占比例;σij表示组合中两种资产的相关系数。通过有效边界模型,马科维茨证明了:通过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可降低投资风险并得到更为稳定的收益。

马克威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对证券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主要贡献是通过建立一套运用数理统计的工具来解决如何选择最佳资产组合的问题, 为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马科维茨模型在资产池组建中运用的局限性

不良资产证券化,顾名思义,进入资产池的资产大多数为不良信贷资产。与一般可被证券化资产相比,不良资产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即这类资产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与资产组合原理适用的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具有如下的特点。

1.信用风险的概率分布不同于市场风险的概率分布。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中,我们一般假定资产的风险分布为正态分布,信用风险则不同。在实际的金融市场运行中,人们通过考察大量样本债券的历史违约概率,发现资产价值的分布不完全服从正态分布。它的概率分布是不对称的,具有向左侧倾斜和肥尾的特征,即:实际违约概率要大于理论违约概率,也就是说资产变现收入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将导致债券的违约风险被低估。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信用资产的收益是固定的和有上限的,而它的损失则是变化的和没有下限的(可能损失全部资产)。在信用资产组合的损失区域,会出现概率密度大大高于正态分布曲线的密度现象,这就是有名的“肥尾”现象。如***2所示。

2.道德风险在信用风险的形成中起重大作用。与市场风险不同,在贷款等信用交易中,交易双方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一般而言,借款人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而处于有利地位,贷款人则由于掌握的信息较少而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会产生道德风险的问题。道德风险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而对市场风险而言,除非内幕消息的存在,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是对等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比信用风险要低得多,因此道德风险在市场风险中的作用不如信用风险那样突出。

3.信用风险的承担者对风险状况及其变化的了解更为困难。信用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的同时,也使得信用风险的承担者――贷款人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的变化不如市场价格那样容易观察,从而对自己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了解不够准确及时。信用风险的承担者――贷款人主要通过自己所了解掌握的信息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公布的信息来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解。通过这两者了解的信息一般极为有限,而且滞后性强。这就导致计算多个企业间的信用风险的相关系数极为困难。

4.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风险的特征。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风险的特征非常明显。虽然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也会受到经济危机等系统性因素的影响,然而决定借款人是否违约的关键因素仍是与借款人相联系的非系统性因素(营运状况、还款意愿等)。因此,多样化分散投资更适合于信用风险的管理。

5.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较难获取。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贷款等信贷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一个公开的二级交易市场。同时信贷资产一般不采用盯市原则,在贷款没有发生违约状况之前,通常假定资产的价值是不变的,这使得信贷资产的价格难以反映信用风险的变化。其次,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直接观察信用风险的变化较为困难。上述诸多因素使得信用风险的相关数据的获得极为困难,从而使得对信用风险的度量比市场风险难度大得多。

正是由于信用风险的上述特点使得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在用于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设计时碰到了种种困难,这些困难有:

(1)相关性的估计。资产组合理论用于股票市场上时,使用的是股票收益的相关性,而对于债务型资产来说,违约趋向的相关性是无法观察得到的。同时每种相关性的定义都有其特征与局限性。例如相关系数仅能反映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就不能反映出这种关系的特征。

(2)收益的分布。资产池设计中,资产组合理论要求单项资产的收益分布是对称的情况下,组合的收益――方差等式才能成立。而由上述的信用风险特点分析中我们可知信用风险的分布呈***肥尾的特征,不满足资产组合理论要求的资产收益分布对称的要求。

(3)资产收益和风险的不可观测性。由于大多数贷款是非交易性的,或者交易在场外进行,时间间隔也非常不规则,造成这类金融资产缺乏历史价格和交易量方面的数据,因此,难以使用历史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计算资产池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

由此可见,标准的现代资产组合模型并不能简单地直接运用于这类资产的组合中,也就不能直接用于这类资产证券化资产池的设计中,必须与其他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相结合,以实现最优资产组合,从而设计出符合证券化要求的资产池来。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设计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用的框架。资产组合理论表明,组合中各贷款的之间相关系数越低,则越有可能通过贷款组合的改进,降低整个贷款组合的风险。但是,由于贷款与一般资产的风险差异,使得资产组合理论在贷款组合中的运用受到了限制。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是将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同资产组合理论结合起来,以***克服因贷款的风险特性而带来的困难。

由于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主要分为以VAR为基础的Credit Metrics等模型和以预期违约率(EDF)为基础的KMV模型两大类,所以资产组合理论与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结合,也可分两大类:一类寻求证券组合的全部收益与风险的交替模型(KMV资产组合管理模型);一类为主要集中于风险维度的模型和贷款组合的VAR。由于KMV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既度量了风险又度量了收益,可适用于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田 浪: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设计:[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4

[2]王冀涛 欧阳丹.现资组合理论综述[J].甘肃金融,2005(10):24~26

[3]封希媛.现代证券投资组合模型研究[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金融),2005(5~6):17~18

风险投资学论文篇7

摘 要 如今,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特别是关于方差计量风险组合分析在经济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在现实投资活动中,即使在确定最优投资组合比例的情况下,因为种种因素,投资者不能在同一瞬间完成所计划投资组合比例的安排,因此,不得不面对“先买入投资组合的A金融工具还是B金融工具”的两难。因此,既然投资行为有顺序,那么即存在新的风险。那么这种因为投资顺序而带来新的风险是否会影响原有投资组合总风险呢?如何安排投资组合中各个工具的顺序才能最科学呢?本文将基于假设条件的情况下,用数学方法进行论证。

关键词 方差 标准差 投资组合风险 投资位置风险

一、假设结论

1:投资实施顺序及每个顺序的风险比重后因素影响整个投资组合风险。

2:新的投资组合风险能够最优化,当高风险项目排在低风险比重位置,低风险项目排在高风险比重位置。

二、假设条件

1.每个投资项目风险分别以其标准差衡量,且以马柯维茨组合计算方法表达组合 投资总风险。

2.在确定的投资组合比例方案下,实施过程存在投资实践位置先后顺序,且投资组合方案中只存在两个投资项目A和B,即需要抉择投资项目A应放入第一个投资位置,还是第二个位置。

3.每个投资位置(以S,sequence表示)应放下一个投资项目,且投资位置相互之间的风险比重以(以DS,Deviation sequence表示)可以预测,如DS1:DS2=3:1,即第一个投资位置风险是第二个投资位置风险的三倍。

三、论证

(一)结论1

首先,在已决策好的投资组合AB中,A与B所占比重和各自方差如下所示:

其次,考虑到投资位置相互之间的风险比重DS,则每个项目的风险应为DS乘以w ,即为DSw ,则修改后的D=(DS1wa a-DS2wb b)2 。

因为添加了位置风险因素(如***表1),且DS1:DS2≠1:1(否则,顺序无意义,与假设矛盾),显然,修改后的D≠原始D,且需要重新调整Wa,wb以使风险最优化,所以投资实施顺序及每个顺序的风险比重后因素影响整个投资组合风险。(结论1论证完毕)

(二)结论2

延续上述条件,并设wa a=5,wb b= 1,DS1:DS2=3:1由修改后的D可知,有两种搭配方案:方案1,D1=(DS1wa a-DS2wb b)2,方案2,D2=(DS2wa a-DS1wb b)2,如下所示:

则D1=(DS1wa a-DS2wb b)2=(3*5-1*1)2=132 ;D2=(DS2wa a-DS1wb b)2=(1*5-3*1)2=22,显然D1>D2,所以有当高风险项目排在低风险比重位置,低风险项目排在高风险比重位置时,新的投资组合风险能最优化。(结论2论证完毕)

风险投资学论文篇8

关键词:风险投资技术创新;SPSS线性回归分析

引言

随着二次大战新技术***的繁荣发展,原单一的新技术逐渐扩展为多元化高科技产品服务,由于新技术开发及产品研发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顺势风险资本应运而生。至今,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风险投资已成为促进高新科技技术创新的主要资本形式,其在中国的发展近30年。相关鼓励***策相继,特别是2009年,在宏观***策推动下,创业板IPO开启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注入了新鲜活力。在这样的实际大背景下,风险投资是否在真正意义上对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有影响。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进行验证,并给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基础理论

(一)风险投资相关理论

1、风险投资概念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是VC,也称创业投资。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本文旨在研究其狭义概念,即专业金融家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有高速成长能力与强大竞争力公司的投资。

2、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历程

于上世纪80年代1985年,***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业的全国金融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风险投资实业开始广泛蓬勃发展。短短30年,风险投资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下面我们通过表1、表2、表3、说明:

第三方面,从风险资本总量来看,风险投资总量近几年有下降趋势。2012年与2011年相比,降低了56.06%;与此同时,2012年每家机构平均管理资本是2011年的70.85%。

综上所述,中国风险投资在2006-2009年逐渐上升,在2009年之后由于社会转型,出现了募集资金困难、IPO退出回报下降等问题。2012年由于全球证券业陷入泥潭,但在***府的积极调整干预下,在不断的探索尝试过程中,风险投资规模势必会更加强大,发展也会越来越均衡科学。

3、风险偏好

企业像人一样也有个产生、发展、成熟、衰老的过程。一个完整的企业生命周期包括的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根据投资阶段不同风险,投资者认为阶段预期收益和损失也有不同看法,进而投资者表现出不同的投资风险偏好,决定其是否在企业现发展阶段投资。风险偏好是指投资者对风险的不同喜好程度。投资者在各投资阶段的风险偏好情况见表4:

(二)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风险投资主打领域为高新技术产业,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前途有很大影响力,尤其是需要加大创新力度的初创企业。同时这类企业一般风险大,融资渠道受阻,风险投资正好为其提供资金帮助,并且提供后期服务,如经营管理、项目设计等。总的来说,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

1、技术创新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活力。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Schumpeter将创新定义为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旨在获得利润。他认为技术创新是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进、新工艺采用的过程,是新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继熊彼特提出对技术创新的解释后,一些研究者对技术创新做出各种解释,我国学者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也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评判国家或企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的指标。

2、技术创新核心指标――R&D

我国科技活动分为三类:R&D活动、R&D成果应用活动和科技教育与培训。R&D是活动中最新颖的一部分,其创造性是最强的,所以是技术创新的核心部分。

在我国,2000年研发强度为0.9%,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2%,可见,二者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研发强度小雨1.0%;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研发强度1.5%以上,技术有明显增强能力;工业化后期的国家,研发强度为2%以上,服务旅游业开始呈主导趋势,技术创新程度颇高。在2006年,我国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据GDP为2.5%及以上。本文研究中研发强度为R&D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R&D活动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研究技术创新产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R&D产出。本文研究中奖拥有发明专利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同时,衡量风险投资指标有风险投资总量、风险投资所占股份比例等。Romain曾提出,风险投资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R&D投入,R&D投入可以被认为在创新过程中的积累。因此,本文将R&D投入作为风险投资指标。

二、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国外,风险投资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资本,在我国具体国情之下,风险资本作为新兴资本,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是否有影响,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验证:研究假设、模型选择、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一)研究假设

假设1:投资风险偏好对技术创新有影响。

投资具有不确定性使得投资机构风险偏好对企业产生影响。对于企业,不同时期对其注入资金,对其创新水平有影响。

假设2:投资机构个数对技术创新有影响。

风险投资机构作为连接资金融通的中介媒介,为企业注入新鲜资金后,会影响企业创新水平。

假设3:R&D研发投入量对于技术创新具有正效应。

R&D 经费支出是目前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两项最主要的支出。

(二)模型选择

实证分析所涉及的变量有四个。专利数、R&D投入、风险投资机构数量、风险投资偏好。其中专利数,采用专利授权数,数据来自IPO上市招股说明书;R&D投入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风险机构投资偏好数据来自于来自CVSource数据库。

首先,先做一个简单探究,经过对数据收集与处理,做出以下分析,如表5所示:

从以上分析看出,在风险投资注入之后,企业中研发费用也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在注入风险资本,研发费用增加后,相关文件说明其创新都提高,为社会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等,从而相应地关于核心收入占研发收入比例也为增加。这似乎说明,风险资本注入促进了企业研究项目的增加,相应地产生了较好的效益。而此忽略了风险资本机构投资偏好与参与个数因素对其创新成都的影响。因此,本文就RD研发投入、风险机构投资偏好及其个数对创新程度影响做以下深刻地分析。

经典的研究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模型是:

其中P代表专利,RD代表研发投入,VC代表风险投资,u代表残差。采用对数形式,在计量结果上的差异占存在于常数项,所以没有质的差别。由于此模型中变量被大量研究,经过分析之后,本文决定采用以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风险投资偏好风险投资偏好IP本文用专利授权数反映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

(三)数据处理首先,选择创业板风险投资企业173家,对其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7所示:

(四)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回归方程为:lnP=4.764-0.211lnIP+0.104lnQ+0.108lnRD。表明投资偏好为风险冒险型对高新科技企业创新程度比风险保守型有促进作用;投资机构数量与研发费用投入对高新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但表8显示判定系数为0.118,表9显示方差分析F统计量及对应的P值,从中发现Sig.=0.498,判定回归方程较不显著。原因是因为IP、Q、RD的Sig.分别为0.307,0.508,0.331,表明风险投资偏好、投资机构数量及研发投资费用对高新科技企业的创新程度影响程度不显著。从实证结果看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授权数标准的相比之下,风险机构投资偏好引起的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比RD与投资机构数量引起的变化大得多,这说明RD与投资机构数量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比风险机构投资偏好小,即风险机构投资偏好有更大空间的发展。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没有充分利用个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构筑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的前景;2、我国经济市场缺乏活力,投资机构变得谨慎行事;3、风险投资企业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有识之士,尚未看到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前景,风险偏好较弱,因而将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了传统产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4、缺乏相关风险投资法律的支持,严重制约了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5、缺乏创业文化和风险精神,我国传统文化与惯性思维制约了创业精神。总之,***府应重视这种促进作用,风险投资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应积极优化彼此间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接着利用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投资机构数量对企业创新程度有促进作用;风险投资若在企业发展期加大投资对创新程度有更大促进作用。但是其显著性不强,即风险投资的作用并不十分积极。与发达国家相比,风险投资对我国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很不相称,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之后对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进行具体分析验证了实证分析结果并对其提出具体完善对策。(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 邓君君.非对称信息下不同阶段风险投资决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68-88.

[2] 豆建民.风险投资与区域创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8:154-196.

[3] 谈毅.2012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1:21-28.

[4] 李月平 王增业.风险投资的机制和运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88-106.

[5] 曾蒙爱.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1.

[6] 胡春霖.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7] 赵晔.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企业IPO的影响分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3.

风险投资学论文篇9

关键词:投资组合理论;投资决策;风险投资;分散化投资思想

中***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0-0016-03

在投资决策中,风险和收益是相互影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般来说,投资者永远追求的目标是高收益低风险,现资组合理论充分考虑了投资者的心理,奠定了分散化投资的思想。下面就现资组合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952年,Markowitz在《金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奠定了证券组合理论的基础,标志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证明了分散投资的优点,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譬如该模型要求之一为证券的收益率必须服从正态分布,在此基础上再用方差来衡量投资风险,然而在现实的证券市场中,这一条件一般都不会满足。此外,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对求解大规模投资组合的情形计算量很大。虽有缺点,但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的问世,使现代经济学获得飞速发展,他的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夏普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和发现,在一般经济均衡的框架下,我们假定所有投资者以均值方差效应函数为判决条件来进行投资决策,从而导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这体现了现资组合理论的主要思想,即投资者的效用是关于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双方的一个函数,对于一个理性投资者承担一定风险范围内追求最大的收益率,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在保证一定收益率下的情况下,追求风险的最小化。他的文章主要是指1952年、1956年、1959年的三篇,奠定了现资组合理论的基础。

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是在建立在完美的市场假设条件上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模型要复杂的多,要考虑更多更为广泛的因素。因此,很多专家学者结合具体的情况对该投资组合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范围。他们的研究角度大致分为:简化模型数据量和计算量方面,或者利用不同风险度量标准方面,或者模型算法的改进方面,或者模型的稳健性方面等。

Markowitz教授虽然在理论上系统的科学地阐明了组合投资如何分散风险的重要机制,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证券组合的参数的确定需要面临大量繁重和复杂的计算,这会使得投资者认为非常繁琐而深感困惑。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在1963年,William Sharpe发表了题为《A simplified model for portfolio analysis》一文,提出了一个单指数模型,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该模型在牺牲了一定的精确性的同时,大大简化了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使得在大型证券组合应用中的计算大大减小,从而提高了投资组合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用应用价值。然而这只是单指数模型的一个优点。更重要的是,单指数模型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奠定了基础。现资组合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多种证券的持有,看作是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和度量,然后把投资组合的风险分解为两部分:系统风险以及非系统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持有多种类型的证券以达到分散非系统风险,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个组合的风险。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进一步说明如何为证券估值和定价,也不能说明投资组合期望回报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现资组合理论的创立标志着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诞生。1964、1965年,William Sharpe,John Lintner和JohnMossin,这三位专家分别***研究出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从而非常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CAPM自从被夏普提出以来,已经被应用于各种投资决策,例如CAPM的B已经被应用于度量各种风险证券或者风险证券组合的系统风险。然而,遗憾的是CAPM是一个单因子模型,并且还严格要求公共因子为有效的均衡市场组合的收益率。鉴于这一点无法检验,罗斯提出了一个多因素模型,它可以取代单因子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模型被我们称为套利定价理论(APT),分析和探讨风险资产的收益发生过程。这个理论的前提是完全竞争和有效资本市场。

Samuelson和Fama于1965年在随机行走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出发点对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的行为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一个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的资本市场,其资本价格的运动过程现在可以用一个过程来描述,并且它给出了严格的资产价格运动的动力学理论框架,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如何根据外界消息来进行调整提供了机制。该理论成功的开拓了利用统计学方法,并利用实证进一步检验信息是如何被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的一种新途径。

在绩效比较方面,Black和Jones(1987)专家利用模拟法比较三种策略,包括保护性卖权、CPPI和买入持有,通过模拟结果得到保护性卖权与CPPI策略都会发挥保险效果,他们之间相互不同的是,保护性卖权是由期权公式得到的,操作方式比较困难,并且具有时间的限制,所以一般而言,当市场缓步上升的情况,那么我们就采用SPO策略;另一方面,当市场是属于大幅上升或者下降的情况,那么我们采用CPPI的保险策略。

在交易成本方面,Zhu和Kavee(1988)利用模拟法,并取资产价值的平均数、变异数、最小值、二十五分位、七十五分位等等多个统计量,通过比较复制性卖权和固定比例策略保险的有效性,再考虑到相关成本,能够估计处标准差,并且分别以高估与低估的方式比较他们的绩效与要保误差。

Garcia和Gould(1987)两位专家采用了在19631983年间的S&P500收盘价的数据,利用平均机会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超额报酬这三个成本,对保险策略之绩效经行了对比分析。经过实例分析,作者得到以下三个结论:(1)如果存在考虑交易成本,那么不论要保额度高低,平均绩效均不如买入持有策略,都会产生机会成本; (2)若没有交易成本的存在,那么保险策略的绩效会明显优于买入持有策略,也就是说有超额报酬产生;(3)投资组合保险在空头时期,可以发挥作用,但在股市为多头时,绩效不如买入持有策略。

Shyng等人提出了一种索引选择技术。这是一种基于粗糙集的紧缩的技术,能够提高数据分析,消除冗余数据。从而能够让决策者得到一个相对约简的数据,帮助了投资者对决策的选择机制。作者的主要贡献是把粗糙集技术引入到投资组合之中。

Xiang Li 等人以多种智能算法为出发点,通过算法的融合,来解决模糊收益的问题。该模型能够解决非线性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Zhongfeng Qin等人(2009)利用模糊交叉熵作为衡量投资风险的度量,文中采用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获得了较好的效果。WeiChen和Wei Guo Zhang(2010)用改进的PSO算法来解决具有最小交易成本的投资组合问题,并给出了实例分析。

Alexei A,Gaivoronski等人(2005)研究了最优投资组合及其动态的基准追踪问题。由于投资组合随着时间的改变,每次都需要进行计算,因此时间冗余度非常大。该作者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研究综述

Markowitz的组合投资思想被投资者广泛接受,但其理论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基础之上的,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运用中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我国大量学者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对Markowitz的均值一方差理论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国内学者对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兴起是在1990年马柯维茨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黄小原和田澎是国内较早见到对投资组合决策进行研究的学者。在我国证券市场建立的前十年(2000年前),组合投资理论基本处于引进阶段,在实际中应用的较少, 1999年开始逐步采用现资组合方法进行证券投资。对于现资组合在我国的可行性,有的学者认为可行,有的认为不可行。施东晖(1996)认为“上海股市的投资总风险中,系统风险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同时各股票的价格行为也呈现出强烈的同向波动性,上海股市的这两个特征使得通过组合多元化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极其有限”。李善民、徐沛(2000)认为: “深圳市场的投资总风险中,系统风险已经下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给投资者实现投资多元化提供了可行性”。对可行性的研究学者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几个:

王正方,赵文明,倪德娟的“投资组合与模糊规划模型” (1999),讨论了投资的风险和收益问题,用偏好系数加权法把双目标优化问题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结果,同时用模糊规划的方法进行求解并比较。

曾建华,汪寿阳的“一个基于模糊决策理论的投资组合模型” (2003),对清晰和模糊两种情况下的组合投资模型分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和求解方法。文中模型以绝对偏差和代替方差,假定交易费用函数为V型函数,给出了将目标函数中含有非线性项或含有非线性约束的优化模型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简便方法,不仅大大地简化了模型的计算,更重要的是使得***解决大型组合投资问题成为可能。投资者的主观意见反映在模糊情况的组合投资模型之中。

张琳的“模糊线性规划在社保基金投资组合优化中的应用” (2002),建立并且最小化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和投资收益最大化模糊线性规划模型,试***优化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给出相应的应用实例。

许若宁、李楚霖的“收益率为模糊数的投资组合问题的讨论” (2002)从模糊性的角度考虑选择风险资产投资组合问题,对于收益率为模糊数的情形,在每一置信水平上,以偏离中心值的程度作为风险的度量,当预期收益率给定时,证明最小风险选择组合的存在性并得到其最优解。

黄文华、王仁明于2006年提出了全系数模糊证券投资组合模型,利用模糊数来描述某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和风险损失率并讨论了利用模糊约束满意度将模型转化为普通规划模型的方法,进一步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郑丕谔,杨灿于2006年借助熵理论对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进行改进。

施建刚等人在2005年把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推广到房地产投资上,并提出了两个模型:“收益方差模型”和“收益-B值模型”,文中结合了房地产投资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优化,并给出了实例分析。同年,郭秋麟,米石云,谢红兵等又把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推广到石油的勘探上。

由于马柯维茨投资组合模型是静态的,不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实时变化,因此,我们不能时时刻刻有着参考。而实际上,投资者往往会看多个投资时期的数据,以便参考。因此,组合投资的模型需要加入动态项。刘海龙和和樊治平(2000)把随机最优控制的方法成功的引入了最优组合投资的动态问题。李楚霖和杨明(2000)研究了多期投资组合有效边界的性质。这些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性质。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现资组合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现资组合理论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很多都是停留在理论讨论的层面,应用于实际的较少,它仍然是比较年轻的学科,需要更多学者关注,提出更多的新观点、新方法。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没有卖空机制,在引进西方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时,切莫生搬硬套,要将西方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体系,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H2rrY M Ma~owitz,Portfolio se~cdonU],Joumd of Hnance, 1952,7(1)

[2]万伦来,西方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黄小原,田澎 证券组合管理问题决策凹 系统工程理论方 法应用,1992,l(1)

[3]施东晖,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m,经济研究,1996,

(10)

风险投资学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投资者行为;理性投资;均衡市场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形成与发展

自从经济学诞生以来,“经济人”思想一直统治经济学界。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如同“无形之手”支配着“经济人”行为,市场价格能够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社会经济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均衡理论自从亚当·斯密创立以来,经新古典经济学派马歇尔、瓦尔拉斯及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等人的深人研究,日臻完善,成为描述市场运作方式最全面、系统的理论。均衡理论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投资者行为理论是均衡市场理论的延伸,是均衡分析方法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柯威茨(HarryMarkowitz)发表了题为《资本选择》的论文,运用收益、方差的分析方法,确立了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形成了最优资产组合的思想。该理论被认为是运用均衡思想建立的最早的资产管理模型。20世纪60年代,夏普(william sharpe)和林特(Johnlinter)与莫西(Janmossion)以资产组合模型为基础创立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模型)。该理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单个投资者理性选择而形成的整体市场均衡,用证券市场线来描述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即在均衡条件下证券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的关系。投资者通过分散投资化解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则是单个证券对系统风险的敏感度(B值)。投资者依据所承担的风险得到相应的风险溢价。投资收益的正态分布和收益与风险的对称性是CAPM模型所揭示的均衡股票市场的实质。CAPM模型把均衡分析、理性选择运用到证券市场,把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看成是风险证券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来决定的,把系统风险作为风险概念运用到资本市场分析中,被称之为证券市场理论的***。但由于CAPM模型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其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罗斯(Ross1976)认为,在平均分散的竞争性市场中,风险证券组合的收益与风险在实证中是不可能测定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罗斯创立了投资者套利定价理论(APT模型)。与CAPM相比,ATP放松了假设条件,认为影响证券收益的不是一个因子,而是多个因子,证券的收益同影响收益的多个因子有关(因子模型)。投资人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寻找相同因子对相同股票产生不同影响的投资机会。因子模型表明承担相同因素风险的证券应是有相同的收益,而当风险证券的价格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就产生了套利机会,套利活动将改变证券的收益,使证券市场达到均衡。

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又一个分析视角是有效市场理论。如果说资产组合理论解决了均衡证券市场中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问题,那么,作为均衡市场的又一支点的有效市场理论(EMH)则解决了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问题。早在1900年法国经济学家巴歇利尔(I~uisbachelier)就提出了商品价格的随机波动原理,商品的当前价格是对其未来价格的无偏差估计,商品的现在价格等于其未来的期望价格。1938年,美国投资理论家威廉斯(williams)提出了证券的内在价值是由未来股利的折现所决定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完全信息及理性预期判断股票的价值,投资者的行为反映市场的信息。1959年英国统计学家坎达尔(kendal1)研究发现资产价格的变动呈随机游走规律,证券未来的价格***于当前的价格,价格变化完全是随机的,不存在特定的规律。1970年法码(Fama)在对过去的有效市场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有效市场理论框架,法码(Fama)给有效市场的定义是,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总是可以体现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托宾认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包括:有效信息、有效组织、有效评价。即在公开信息、市场无障碍条件下,证券价格能够被市场充分反映。转贴于

资产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构成了现代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基石。“理性人”与信息充分是其共同的理论假设,均衡市场和有效市场是其理论的结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各种“异象”的积累,基于理性分析的均衡市场分析范式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遇到了挑战。首先,均衡市场假设的投资者完全理性及公开信息在理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质疑。AndreiShleifer认为投资者的偏好和理念符合的是心理学规律并不是标准的经济学模型。“投资者心态”是基于心理学的启发,而不是贝叶斯理性的概念。其次,在实证方面,席勒(Shiller1981)发现股票波动不是简单“价格由未来红利净现值决定”所能解释的。就连法马也承认,基于证券过去收益所做的预测‘与早期的研究结论不相一致。正因为股票市场存在着许多均衡理论所不能完全解释的现象,激起了非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诞生。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实体经济与证券市场并非存在完整的线性关系,股票市场并非总是均衡的市场。因为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时,并不能保证完全的理性,人们的投资行为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而且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与资产定价中具有不可缺少的影响力。

二、投资者行为理论要点及现实意义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要点

均衡证券市场理论由其前提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就研究方法来讲,均衡股票市场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为基础。

第一,从经济人和理性人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在行为动机上,投资者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行为方式上,能够在环境和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所以,证券投资者总是在既定风险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条件下寻求最小的风险。

第二,以“市场出清”为依据,阐述信息的作用以及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反映。首先,市场的信息是公开和真实的,不存在“非对称信息”;其次,信息的传播渠道是畅通的,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最后,投资者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判断所获得的信息,不存在对信息反映过度或者反映不足。

第三,同古典经济学一样,均衡证券市场理论是在既定的市场制度下,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或者说,均衡证券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有效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下,理性人的竞争与选择以及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是均衡证券市场形成的动力。

在既定的理论前提下,投资者行为理论得出的结论是证券市场是均衡的市场,均衡市场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风险投资学论文10篇

学习

证券投资分析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证券投资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论文,证券投资分析论文1000字。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

学习

投资理念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投资理念论文10篇,内容包括投资思路小论文,投资理念和投资思路的论文。除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必然导致这一价值的转移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时采取的是传统产

学习

安监局年度工作总结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安监局年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安监局工作总结和来年计划,安监局个人工作总结20篇。一、从严从细,不断强化高危行业安全监管今年以来,我们通过严格现场检查、严格项目审查、严格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大了对危化品、冶金等高危行业和

学习

特殊教育自查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特殊教育自查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培训总结怎么写,特殊教育期末总结汇报简短。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残疾人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习

组织与管理模板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与管理模板,内容包括组织管理10条精华,组织与管理计划书怎么写。非营利性营销是指非营利组织吸引客户和资金以及支持社会和文化服务活动,例如将服务送达所需要的人手上,博物馆和影视剧活动,或是有助于大众健康的相关提案规

学习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分析1.1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目前,一些高校对毕业论文的审核和答辩走过场,要求过松,强调通过率,却特别强调就业

学习

英语计算机论文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计算机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计算机英语论文范文及翻译,计算机论文模板范文。5.借用普通单词来表达专业概念,逐渐成为专业术语。比如mouse老鼠——opticalmouse光电鼠标,tree树—treestructure树形结构,master(主人)——master

学习

投资控制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投资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投资思路小论文,投资统计分析小论文。建设投资,是由建筑工程安装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利息、不可预见费等组成。要掌握和控制建设工程总投资,工程造价必不可少。工程造

学习

理性投资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理性投资论文10篇,内容包括正确投资过程论文,关于投资的策略的论文。假设3:QFII的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企业性质对机构投者治理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国有企业大多关系国计民生,较差的经营业绩会

学习

证券分析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证券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证券的最新分析论文,证券投资策略及投资方法的论文。由于证券发行市场的实际定价机制与证券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论文市场机制在证券发行市场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的,留学生论文是有缺陷的,这就需要

学习

股票投资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股票投资论文10篇,内容包括股票分析论文,股票投资论文结尾怎么写。周五的早盘波澜不兴,大盘窄幅波动,上证指数上下10点,但气氛令人窒息,创业板飘绿,也是有气无力。就像是一场大病,自从上个月调整以来,元气尚未恢复那样,需要静养一张

学习

投资项目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投资项目论文10篇,内容包括投资项目可行性论文,投资项目案例分析论文。电网项目可行性研究越来越收到重视,电网公司逐步出台了《输变电项目可行性内容深度规定》,明确在可行性研究环节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达到的深度要求。决策内

学习

股票交易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股票交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股票市场论文题目参考,股票论文。

学习

房地产投资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投资论文10篇,内容包括房地产投资分析论文范文,房地产投资与运营的论文。一、《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创新(一)将投资性房地产单独列示本次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一大特点是将企业为投资目的而持有的土地和建筑物在资产负债

学习

证券投资分析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证券投资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论文,证券投资分析论文1000字。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

学习

投资理念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投资理念论文10篇,内容包括投资思路小论文,投资理念和投资思路的论文。除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必然导致这一价值的转移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时采取的是传统产

学习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分析1.1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目前,一些高校对毕业论文的审核和答辩走过场,要求过松,强调通过率,却特别强调就业

学习

英语计算机论文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计算机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计算机英语论文范文及翻译,计算机论文模板范文。5.借用普通单词来表达专业概念,逐渐成为专业术语。比如mouse老鼠——opticalmouse光电鼠标,tree树—treestructure树形结构,master(主人)——master

学习

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论文1500字,安全生产和管理论文。1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配电线路质量问题。农电生产与线路质量的关系非常紧密,由于受到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供电企业农电

学习

安全文化论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文化论文,内容包括安全论文100篇,安全文化最佳实践论文。考虑到建筑行业本身的内在特殊性,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也更为复杂。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期望从模型要素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上来揭示建设工程

学习

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商管理学论文范文,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二)调查样本的分析。为了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实习的状况,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

学习

工商管理方向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管理方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商管理方向论文,工商管理方向毕业论文。方向是展开事业的指路明灯,确定好工商管理理论的方向,就能更加明确其目标。航船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可能迷失方向,理论研究如果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就偏离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