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篇1
会计审计论文2300字(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日渐激烈,在企业新的发展过程中,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重要。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与企业的经营息息相关,良好的会计审计工作可以较为准确的计算企业成本与利润,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根据当代企业审计会计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我国当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新时代;企业发展;会计审计
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工作被忽视
在当代的许多企业中经常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产品的销售或利润的赚取方面,很少注重企业的审计会计工作,甚至在当代许多企业中缺乏相应的会计审计部门,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未受到重视。在许多中小企业中,由于经营范围与经营业务较为单一,对审计会计工作的开展有消极影响,部分领导认为这部分工作内容并不能迅速提高企业的营业能力与营业收入。企业短期经营可以由简单的经营结构与会计审计工作完成,但从长远来看,缺乏审计会计工作的有效性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也无法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企业经营中会面临的风险不够重视也是导致企业对审计会计工作不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的支持,若会计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则会影响到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受阻,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实现长远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审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代许多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结构不合理,对这部分工作内容的监督管理机制也不健全。在当代企业审计会计的监督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内部管理,相较于外部管理,内部管理更能从根本上发现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内部管理对问题的发现可以良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在许多企业中对审计会计管理工作的忽视与审计会计工作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许多企业认为审计会计的管理工作会浪费企业的人力资源,这部分工作内容不能尽快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水平,进而选择放弃审计会计工作的管理。审计会计工作的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对企业审计会计工作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内部财务的预算与使用问题,帮助企业建立更合理的资金使用方式。
(三)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现代的企业发展中,许多企业忽视企业的审计会计工作,同时,部分企业中审计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与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由于当代企业的经营方式不断改变,对产品的经营种类不断增加,许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现有专业素养需要不断地提高以适应企业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在许多企业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审计会计工作人员,经常将这部分工作内容交由外部的人员进行完成,在外部工作人员审计会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反馈,导致企业其他部门的经营受阻。在审计会计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性,直接客观的分析企业的资金使用与企业的财务状况,但在当代的许多中小企业中,审计会计的工作人员缺乏***性,不能良好的运用审计工作带来的结果,促使审计会计工作服务企业的经营发展。
二、加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业务需要企业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的支撑,在当代企业的经营中需要首先明确企业审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将企业的审计会计工作落实在企业经营的实践中,准确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合理安排企业的资金使用。许多企业的审计会计工作的开展由企业的管理者负责,管理者需要对这部分工作予一定的***性,帮助审计会计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实施企业的财务计划,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长久稳定。许多企业采取外部审计会计人员开展审计会计工作,面对这样的工作形式,管理者需要及时将公司的情况与审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反馈,合理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审计会计工作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更扎实地成长,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企业审计会计工作的***能够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企业的发展。
(二)完善企业审计会计的管理机制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工作提供了更多新的方案,审计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的坚实基础工作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当代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对审计会计工作的管理能力,将审计会计工作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一方面降低企业出现财务困境的概率,另一方面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良好的财务状况促进企业的发展。当代许多企业由于审计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较低,经常忽视这部分工作内容,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积极开展审计会计工作,不断提高审计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企业的审计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发挥作用,减少财务困境带来的成本,帮助企业经营流转。
(三)提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素质
时代的变化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更多丰富的内容,企业审计会计管理人员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在过硬的专业素养下才能良好的处理企业所产生的问题,帮助企业经营的进一步扩大。企业也可以面向社会积极吸纳优秀的审计会计人才,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面对缺乏经验的员工时,企业可以采取集体培训的方式帮助员工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将字新的经营数据传递给审计会计工作人员,及时的为企业的下一步经营计划提供财务支持。当前形势下,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有效把握大数据为企业的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利用相关信息软件,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发展。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思考论文
摘要:结合会计审计理论和准则可知,需要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加强企业财务收支、业务活动等资料的审查监督,保证结果有效性和真实性。基于此,本文对会计审计记账和查账过程中运用的复式记账法、账户分析法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保证方法有效运用的策略,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审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中***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07-0177-02
一、引言
作为复杂且繁琐的工作,会计审计需要获得准确财务数据。科学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能够保证企业经济数据真实性,得到科学审计结果。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来看,能否正确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将对企业运营决策制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充分体现会计工作价值,还应在会计审计中加强会计核算方法运用,继而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二、会计审计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会计属于经管学科,负责对生产经营活动价值进行记录、分析和预测。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需要将财务信息当成是基础加强监控管理,为企业经济效益创造提供保障。实际开展工作,需要完成企业经济核算,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计算。采用价值模式对企业财务消耗和经济效果进行反映,能够保证财务工作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在会计监督下,财务人员才能通过科学管理和适时决策保证经济活动有效开展。而会计审计属于经济监管活动,具有较强的***性。与此同时,审计也是监管制度,需要对企业财***、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审,确保经济真实性。在会计审计与核算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因为核算往往需要根据审核凭证开展,在企业资金账目得到审查后,通过运用会计核算可以提出可靠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制定提供依据。而会计审计开展基础为核算,需要开展系统的核算工作,確定企业资源配置情况,根据核算结果判断企业成本和收入情况。由此可见,在会计审计中需要重视会计核算方法运用,保证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三、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运用
1.记账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1)复式记账法。在会计审计工作中,需要对企业内部资金活动情况进行确认。而会计账簿是根据经济活动类别完成不同资金凭证系统分类和汇总所得到信息,能够使资金流向得到反映,可以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内容进行完整记录。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展开分析,可以将这类经济活动书面材料当成是依据,按照会计科目中的内容进行划分,对分析得到的具体内容展开系统分类[1]。实际在审计过程中需要采用复式记账法,将企业已经完成经济业务当成是对象,针对各项业务建立至少两个会计账户,对内部资金影响及各方面变化进行反映,从而确认企业财务工作资料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完成账户开设后,在账户***核算中增设内部往来科目,能够使核算账套区别开来,并建立过渡性关系,完成资金往来的明确划分。根据分析得到的信息,能够确定资金活动发生时间、具体金额、操作人员等信息,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报表核对法。在审计工作中以会计账簿为基础进行财务报表编排,需要对具有参考意义的核算指标进行整理,保证指标完整性。编排以表格形式为主,结合固定周期完成月、季度和年度报表汇总,对企业资金活动进行登记。采用会计核算的报表核对方法,能够将相关资料当成是导线,确定各要素的勾稽关系。运用核对法,对总账、报表、凭证、分账等进行审核校对,查找出统一资金活动在不同资料中信息不一致的地方,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查找,实现责任追究[2]。实际在方法运用过程中,需要对至少三种资料展开交叉对照,确定计算得到的数据是否正确。针对核对发现的问题,需要进行客观分析,采用相关结果提出问题解决措施,以便通过保证企业资金流畅降低企业经济损失。采用精细化核算管理方式,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数据汇总,实施专门性核算。在无核算明细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科目设置对各种数据展开分析,在不同维度上加强分析对比,提高账目对照水平,使报表能够保持一致。
2.查账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1)账户分析法。按照复式记账法在不同会计账户中对各种内部资金活动金额进行分别记录,可以得到彼此存在关系的多个会计账户。而账户间的关系被称之为对应关系,在查账过程中应当加强核算,以便利用关系对资金活动金额展开系统分析,确定各笔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通过深入分析,能够确定活动资金记录期间是否发生遗漏,针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要求,从而减少资金浪费问题的产生。采用该种方法能够对所有活动花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通过汇总各环节资金使企业成本数据得到清晰展示,为今后生产管理提供依据,避免相同环节一再发生资金浪费问题。按照分析结果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盘查,能够完成现有物资清算,保证记账资金与实际保持一致,继而使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流程分析法。会计核算用于对会计对象进行监督,在会计对象多样且复杂的情况下,意味着不能采取单一方法进行对象反映,还要采用方法体系模式开展核算工作。在查账流程中,除了将账户对应关系当成是关键管控点,还可以运用流程分析方法对资金管控流程展开分析。具体来讲,就是将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制度当成是分析主体,运用流程分析法完成资金内控制度评价和审查。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将审查项目内部控制***转换为匹配的流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结合问题直接为制度改进提供指导[3]。利用文字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表述,并利用特殊颜色标注流程***中错误信息,能够保证审计人员直接发现问题,深挖问题产生原因,最终提出科学的指导建议,继而为审计工作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3)电算化方法。在信息技术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审计查账还可以采用电算化方法。利用电算化工具,可以加强企业历史成本计量分析,完成公允价值计算,使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具可信性。在传统会计工作中,采用加权平均法和先进先出法能够保证数据准确性,但如果企业内部存在信息不畅的问题容易造成数据失真,并且方法效率较低,因此常常被核算人员舍弃。运用电算化方法,定期实现会计系统化更新,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主动、跨级采集,对存货价格等数据进行及时更新,然后由系统自动完成加权核算,为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真实的数据信息。采用电算化方法,能够使会计核算效率得到提高,并且避免因人员操作问题导致经济业务分析出现错误。因此在会计审计中,还应加强会计电算化方法运用,促使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四、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方法的有效运用策略
1.建立完善监督体系
在会计工作中,审计与核算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想要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还要加强核算监督,保证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作为管理者还应以把握企业真实情况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监督体系,以便利用规章制度对会计核算人员加强约束。如果监督制度建立缺乏合理性,使得会计审计与核算工作完全按照人员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将导致工作风险增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管理者应从“差错防弊”角度确立有效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重点加强会计核算监督,加强工作风险的防范。建立以审计部门为主的监督体系,能够由审计人员负责对会计核算结果进行抽查,通过再次核算确定核算工作能否达到要求,从而使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对核算人员进行追责,保证人员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工作。
2.健全岗位职责机制
审计部门负责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意味着审计工作开展需要保持较高的***性。而在审计期间运用会计核算方法,也要求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性,以便会计审核能够得到有效管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如果审计核算不***,如合并到财务部门,人员工资、福利等受单位责任人控制,为维护自身利益就难以对企业财务展开客观评价,导致审计作用降低。为保证会计核算***运作,需要对岗位职责机制进行健全,明确会计核算、审计等各部门的职责,明确人员工作责任。结合这一目标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进行规划,需要对会计部门责任制进行建立健全,在保证核算工作***性的同时,能够促进会计部门内部的协调发展[4]。对会计工作进行细化,安排不同人员专门负责会计资料整理、档案管理、资料汇总、数据核算等不同的工作,并对岗位工作内容和责任进行明确,严格落实岗位工作制度要求。
3.加快信息系统建设
在会计审计中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只有得到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经济状况的会计资料,才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作出客观分析。但实际企业不同经济业务需要采用不同会计方法,手工会计条件下则要由人员结合经验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容易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受人员主观判断因素的影响。想要使会计核算方法得到规范应用,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还应加快信息系统建设,由计算机完成会计核算过程,并保证会计信息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使会计信息系统与内外系统对接,也能加强系统构建的监控与协作,促使会计核算工作得到有效监督,保证核算人员按照审计工作要求正确选用核算方法,最终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可靠支撑。在实践工作中,还应加強电算化会计人才培养,确保审计与核算人员能够熟练操作信息系统,利用电算化工具加强工作开展,继而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五、结论
审计论文篇2
[关键词]审计需求问题股权结构
审计为什么会出现,理论界对此有多种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是人学说及信息经济学学说。
人学说认为,在企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契约来降低成本,然而,除非契约的条款的实施得到监督,否则它就不起这种作用。审计就是一种监督的方式。
一、审计需求
一般说来,对审计的需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求,这是最基本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指企业对审计服务自发的需求,这是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李若山,1991)。
审计需求在我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首先在第一个层次上,1980年12月14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外资企业会计报表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形成了我国第一批法定审计需求。此后,***、证监会陆续颁布了一些法律条文,规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的会计年报必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至此,我国在第一层次上的审计需求已经形成。由于已经有了法定的要求,所以要判断在第二层次上是否有需求,可以从判断看企业对高质量的审计是否有需求入手。
二、冲突与审计需求
问题是企业有效契约观的基本问题之一。现代企业中通常存在着两种问题,一种是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问题,另一种是控股股东和外部中小投资者之间的问题。在英、美企业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下,问题主要源于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冲突(Jensen和Meckling,1976),主要集中于第一种问题;而在东亚股权高度集中的转型经济中,问题主要源于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第二种的问题(Joseph和Wong,2002)。我国的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成,股权结构通常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所以我国的问题应该主要是第二种的问题: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冲突。在这种关系下,一旦外部投资者预期到内部人的侵占行为,他们会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自我保护,低价购入企业股票,因此企业和控股股东要最终承担高额的成本,(LaPortaetal,2000)。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引进监督或保证机制来缓解问题,使投资者合理确信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保护。审计便充当了这种角色。
三、问题中影响审计需求的几个方面
(一)审计需求与成本
事实上,冲突与审计需求之间关系研究亦可分为两个阶段,自愿审计阶段和强制审计阶段。
1.自愿审计阶段的审计需求是否雇用外部审计
早期在外部审计未被法律强制要求提供时,关于冲突与审计需求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是否有动机雇用外部审计来制约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代表人物主要有Jensen和Meckling(1976)、Watts和Zimmerman(1983)和Titman和Trueman(1986)等。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委托关系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的授予人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委托人和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他们的利益往往又是不一致的,人经常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经营活动中利用其信息优势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即道德风险,这就是成本。若资本市场完全理性,则外部投资者将能预见到企业内部的成本,并降低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即成本所导致的企业价值损失最终将全部由企业的内部人承担。从而,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委托问题较为严重的公司将有积极性通过引入外部监督,以降低内部成本,并提高企业市场价值。这表明,外部监督与内部委托机制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若内部委托机制较为完善,则企业可能较少诉诸于外部监督的作用;反之,若内部委托机制较为薄弱,则企业可能将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监督机制,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价值。
同样,当公司对外发行债券时,在管理者和债权人之间也存在上述的问题和类似的解决方法。随后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委托假设,如Watts和Zimmerman(1983)发现在最早的管理者没有提供全部资本的公司中就存在对***审计的需求。
这些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当局为了提升企业的价值,有动机雇用外部审计作为监控和保证机制来缓解企业的冲突。Chow(1982)以1926年普尔工业手册中的美国企业为样本,研究了问题和外部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审计的治理角色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其研究指出负债-权益比较高的大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相对较大。
2.强制审计阶段的审计需求是否雇用高质量的外部审计
当法律强制要求提供外部审计时,关于冲突与审计需求关系的研究演变为企业是否有动机雇用高质量的外部审计。
自Jensen和Meckling(1976)的文章发表以后,已有一些研究实证考察了企业是否会通过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来降低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成本,并提高企业价值。这些文献的主要研究假设是:若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则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成本越小,从而,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较低;若负债率越高,则管理层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越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的成本,此时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也较低。
从有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成本的研究情况来看,Palmrose(1984)、Simunic和Stein(1987)、Francis和Wilson(1988)、Eichenseher和Shield(1989)及Defond(1992)等人关于会计师选择或更换与公司规模、负债比及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大企业通常会雇用大的、声誉较高的事务所,SimunicandStein(1987)发现在IPO阶段,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外部审计需求负相关,与理论一致;Lennox(2003)采用2000年英国公司的数据,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外部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呈非线性关系。但更多的研究却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管理层奖金激励制度等与外部审计需求之间并不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Chow,1982;Palmrose,1984;EichenseherandShield,1989;FrancisandWilson,1988)。从管理层与债权人之间成本的研究结果来看,SimunicandStein(1987)、FrancisandWilson(1988)发现负债率与外部审计质量负相关;但Chow(1982)、EichenseherandShield(1989)则发现负债比例较高的大公司更有可能聘请外部审计;而Palmrose(1984)则没有发现负债率与外部审计需求显著相关。Backman(1999)的研究也表明,在东亚转型经济中,企业的冲突并不能引发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控股股东缺乏雇用高质量审计的动机,他们甚至会雇用低质量审计以降低外部监督作用。并将这种需求不足归因于薄弱的投资者法律保护,以及家族式企业中以关系为基础的交易和***治“寻租”行为。国内也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余玉苗(2000)认为我国的企业对高质量的需求是不充分的,但没有给出经验证据;刘峰等(2002)从中天勤原来的63家客户的走向来看,还没有证据支持那些认为中国审计市场已经形成了良性的、追求高质量的推论。但孙铮、曹宇(2004)却发现了高质量审计需求的证据,他们的研究表明境外法人股及境外个人股股东有动机促使管理层选择高质量审计。
总体而言,现有关于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之间联系的研究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
(二)股权集中度与审计需求
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审计关系;受托责任;委托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会计审计界对“受托责任”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对“委托”也并不陌生。理论界对其的研究多见于理论结构整体框架中对审计产生动因的分析,对多角度审计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审计领域,而审计关系的研究对审计主体的行为选择、审计目标、审计质量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拟从权责对等的角度对审计关系中的受托责任与委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审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文献综述
受托责任论:国内学者王光远(2004)认为,一般受托责任关系涉及两个当事人。一个是委托人(princi.pal或theaccountee);另一个是受托人(theaccountor)或人(agent)。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但所托付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外部审计的发生与发展以组织外部的受托责任为基础,而内部审计的发生与发展则以组织内部的受托责任为基础。林钟高等人(2002)认为,受托经济责任是揭示***审计需求的本源。审计作为一项***的经济监督活动,因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蔡春(2001)认为,审计的本质目标即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项俊波(2002)、尤家荣(2002)认为审计是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产生的。
Tom.1ee(1993)认为,受托责任产生了审计,审计正是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手段。David.flint(1988)明确指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审计人员和审计策略的制定者的责任是:不断发现什么是社会需求,社会对***审计赋予什么期望,并在实务和经济限制的范围内,努力满足社会需求。
委托论:孙铮、姜秀华(1997)将委托理论引入民间审计的研究中,深入分析了委托关系与民间审计质量、收费等的关系。郝振平(2000)认为,审计关系是指一项审计行为必然涉及的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三方之间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构成一种关系,与审计人构成另一种关系。由审计委托人、审计人和被审计人构成的多人关系中,审计委托人和审计人的关系以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之间关系的存在为前提和必要条件,这和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理论对审计产生和存在的解释是一致的。
Antle(1984),Baiman,Evans,andNagaraian(1991)运用静态多人道德风险模型;ChiWenJevonsLeeandZhaoYangGu(1998)则建立了动态多人道德风险模型。WattsandZimmerman(1986)也引入了理论进行分析,解释了对审计师***性的强调和会计职业协会以及大型审计事务所的存在理由。
三、审计关系的理论分析:受托责任还是委托
(一)受托责任与委托的涵义
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也译为受托经济责任,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以下引用一些权威性解说加以分析。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词典》认为,受托经济责任即是一定的经济主体赋予其财产管理者保管和运用所有财产的权限,并要求他们负起管好、用好这些财产的责任。美国总审计局认为,***府的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管理并有权使用公共资源的***府和机构向公众说明其全部活动情况的义务。加拿大审计长公署认为,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对授予的某项职责履行义务,作出问答,它假设至少存在两方:一方赋予职责;另一方接受这一职责,并承担责任,对履行职责的方式作出报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受托经济责任是指授予一个被审计个人或实体的责任,显示他已经根据资金提供者的条件对委托给他的资金进行了管理或控制。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认为,公共经济责任意指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个人或当局报告资源管理情况和说明其履行所承担的财务、经营和计划责任的义务。《科勒会计师词典》对受托经济责任的解释是:(1)雇员、人或其他人员定期地令人满意地报告其是否按照授权行事的义务;(2)以货币形式、财产单位或其他预定标准来计量对他人承担的责任或义务;(3)按照法律、规则、协定或惯例的要求证实完善的管理、控制或其他职能的义务。
从以上解说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点:第一,受托责任的主体,即委托人包括“一定的经济主体”、“公众”。第二,受托责任的客体,即受托人包括“财产管理者”、“***府”、“被审计个人或实体”、“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个人或当局”、“雇员、人或其他人员”。第三,受托责任的内容包括“管好、用好财产”、“管理使用公共资源”、“履行义务、作出报告”、“管理或控制资金”。第四,受托责任的本质是“责任”或“义务”。这里的“责任”即行为人的“份内之事”。“义务”处于一种与权利相对应的被动的法律地位,在汉语中,义务一词的文义有“按义理务必应做之事”的意思。
委托是理论中的概念。Coase(1937)是这样描述人不同于“仆人”或“雇员”的:“仆人有义务向主人或为主人的利益向其他人提供个人服务,否则这种关系就是一份商品的出售合同;主人有权亲自或通过另一个仆人或人控制仆人的工作。而人在工作或提供服务上并不受雇主控制。他必须计划和管理自己的工作以提供合同规定他提供的成果。Batt教授进一步指出:把人与仆人区别开来的并不是是否存在固定工资或所完成交易的佣金,而是人进行工作的自由。”
自从Coase(1937)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后,西方涌现了大量研究委托关系的文献,人们引用最多的是Jensen、Meckling(1976)认为“关系是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人。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还应注意到,即使不出现明显的委托一关系,只要在任何场合包含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性工作,就会出现成本。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成本的定义及其对企业理论的重要涵义包括了这种关系,该关系与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在有关企业理论的论文中提出的班组生产的逃避责任和监督问题很接近。”
从以上阐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委托关系的本质是契约关系。第二,委托双方是权责对等关系,即接受“决策权”,“履行某些服务”。第三,委托关系中的人与雇员或其他人的根本区别是“自由”,即委托关系中的人按照合同规定提供劳动成果是自己“计划和管理”的,是“不受雇主控制”的;而仆人、雇员或其他人是“有义务的”和“受雇主控制的”。
(二)审计关系的理论分析
审计关系是包括审计委托人、审计人(审计受托人)、被审计人的三方关系,其中包括双重关系,其一是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的管理或经营关系,其二是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的审计关系,以下分别简称第一种关系和第二种关系。
按照审计领域不同,我们把审计划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国家审计领域中,审计委托人是代表公众的立法或行***机关,审计受托人是审计机关,被审计人是履行公共职责的其他国家机关或使用国有资本的企业。其中在第一种关系中,受托人“管理使用公共资源”履行职责,是其责任和义务,因此审计委托人与履行公共职责的其他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是受托责任关系(国有资本作为国家股投资的除外);在第二种关系中,审计机关履行部门职责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也是责任和义务,因此审计委托人与审计机关也是受托责任关系。
在社会审计领域中,审计委托人是“所有者”、股东或股东代表,审计受托人是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人是“经营者”。其中在第一种关系中,“经营者”履行受托经营职责,享有经营决策权,其在工作中是“自由的”、“不受雇主控制”的,双方是权责对等的契约关系,因此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是委托关系;在第二种关系中,审计人按照与审计委托人签定的“业务约定书”提供服务,取得审计收费,显然他们之间是委托关系。
在内部审计领域中,审计委托人是“所有者”、股东或股东代表,审计受托人是单位内审部门,被审计人是“经营者”。其中第一种关系与社会审计的第一种关系相同,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是委托关系;在第二种关系中,单位内审部门履行部门职责进行审计与国家审计类似,因此审计委托人与审计机关也是受托责任关系。以上审计关系可用表格列示如下:
首先,审计关系中无论是管理关系还是审计关系,无论是受托责任关系还是委托关系,都存在的最根本的共性问题是成本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作为“经济人”,各审计关系主体都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其次,审计关系中又存在着各有侧重的个性化问题。如在受托责任关系中,由于只强调了责任和义务,存在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应注意调动审计人的积极性,做好监督与激励的制度安排。在委托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市场的问题,包括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审计市场等的市场失灵、诚信缺失、低价揽客甚至审计合谋等问题,对此要侧重于培育外部市场、有效的审计市场以及构建合理的委托关系等。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快培育外部市场,建立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在对审计风险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较大经营风险是导致审计风险的首要因素,因此企业经营状况、经营者人职责履行情况,即管理关系的有效履行对降低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成熟的外部市场能够完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管理关系,对经营者起到有效的监督约束作用。外部市场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接管市场等。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流通股比例较小,外部监督弱化,投资者不够成熟,投机气氛较浓,资本市场对经营者的压力不够;董事会成员和经营者大部分是通过行***任命的方式产生的,经理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股权转让往往通过协议转让或行***划拨的方式进行,兼并、收购和接管等市场机制尚未发挥作用。因此应加快培育外部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对经营者的任命,使得外部市场监督约束机制对经营者形成足够的压力,促使其认真履行人职责。
(二)培育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建设有效的审计市场
众所周知,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审计只是服务于国企改制的工具等制度性原因,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缺少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甚至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导致一些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审计质量以维持市场份额。对此***府应加强监管,引导建立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违规惩处力度,健全民事赔偿制度,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约束,建立对上市公司的信用机制的激励,多角度培育上市公司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有效的审计市场。
(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造就合格的审计委托人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和由此产生的审计关系失衡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被管理当局掌握,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人员往往相互兼任,监事会不过是个摆设,中小股东无法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监督管理当局的行为,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原本应由所有者担任的委托人角色,实质上被经营者操纵,即演变成由经营者委托审计人对自己进行审计,由其决定事务所的聘任、审计费用等事项,由此导致审计关系的严重失衡,破坏了审计执业的根本——***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采用由***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来决定审计事项,造就合格的审计委托人。
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审计文化差异性环境
审计文化是审计群体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共同认可、遵循,带有审计取向、精神、道德、作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规范、制度及其具体化的物质实体等因素的总和。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与审计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从狭义上讲是指审计行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制度和审计组织机构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要素的复合体,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审计物质文化,包括审计工作、审计环境、审计条件等,它外显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二是审计制度文化,包括审计规范、***府审计机构组织方式等,它是审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三是审计精神文化,它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全体审计人员认可、遵循的带有职业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工作作风、道德规范、职业习惯以及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构成了审计文化的特定内涵。[1]
目前,我国***府审计采取行***型模式,相对于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它的性质与运作模式决定了其所特有的审计文化。如果把各级***府审计机关当作不同的审计主体,则其在审计中所体现出的***府审计文化又存在共性与差异性。
一、***府审计文化的共性
1、较强的权威性。对于***府审计,无论是采取立法型审计模式、司法型审计模式、行***型审计模式还是***型审计模式,其目标主要是为了监控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审计活动的重心越来越倾向于为宏观的经济调控提供信息和经济控制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府审计实际上是者的代表——国家为整体经济局势的平稳运行而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是者进行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一部分。[2]同时,国家的法律又赋予了***府审计所特有的法律保证。这样,***府审计文化势必体现出较强的权威性。
2、较弱的***性。***性是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和报告的前提,是审计的本质和灵魂之所在。但是,我国现行的***府审计体制很难保证审计的***性,其原因在于:一是各级审计机关设置在***府内,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时隶属于***府部门,具有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难以解决审计机关既要对同级行***首长负责,又要***行使审计职权的矛盾;二是审计经费受制于其他***府部门,***性难以保证。三是审计机关的人事制度受制于***府,审计处理难。[3]因此,机构设置、经费、人事这三个方面因素都制约着各级***府审计机关的***性,从而制约着***府审计文化的***性。
二、***府审计文化的差异性
***府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是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1、时间上的差异性。审计文化因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府审计职能的变迁。
我国现代的***府审计始于1983年,时值计划经济末期,具有较强的行***色彩;同时,它又隶属于行***部门,强调行***处理处罚手段,审计结果主要送达被审计单位,以突出合法性为主,强调为维护经济秩序服务。
1987年,“十三大”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种新的运作方式已经非常接近市场经济理论。1992年,“十四大”最终确认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真正开始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历程。1997年,“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强调加快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府审计作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方式,其活动重心也越来越转向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信息和经济控制服务。
加入WTO后,中国入世不仅对中国经济有着直接和显著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的***治、法律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府审计所依存的***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社会资源的节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效益是所有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审计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活动,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必然要将效益作为工作的目标之一。同时***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府及其他公共部门提高经营管理活动效率,有效使用纳税人资金,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加强对***府活动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人大、***府提出了开展效益审计的要求,即“3E”审计(Economy,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Audit)。审计法确立的两个报告制度8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向***府和人大作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府和人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在提高。***府和人大不只希望通过审计机关了解一些有关部门单位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同时还需要了解有关单位使用国家财***资金和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效益情况。***府审计开始由传统的财***、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
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府审计文化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审计文化中行***色彩开始逐步淡化,而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性、科学性色彩越来越鲜明。
2、空间上的差异性。空间上的差异性也称地域上的差异性,作为国家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府审计,将受到地域差异性的影响。地域性的差异可以分为自然条件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对审计文化的影响不尽相同。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因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逐渐缩小,但文化差异就不同。
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它是指一个群体、一个地域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地域共同体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使用不同的技术,就会产生不同的劳动分工和分配形式,形成不同的价值和信仰体系,因此必然形成不同的文化区。[4]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决定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因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区域经济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它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区域经济过程也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从而形成了有着相似或相同文化特质的文化地理区域,其居民的语言、、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它又成为了经济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在经济运行中,每一个活动主体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文化背景的深沉力量。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5]这种影响在***府审计文化中,表现为***府审计文化的差异性,如从总体风格上讲,某些地域的审计人员,多习惯于从整体、宏观、战略上去考虑问题,谈问题一针见血,突出对全局的把握;某些地域的审计人员,则更多注重对具体审计证据的研究,更多强调证据的适当性与充分性、审计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等具体方面。可以说,前者对战略问题考虑得较多,而后者对战术问题则考虑得较细,其结果形成了***府审计文化的不同风格。
三、***府审计文化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来源于审计文化环境的差异性。审计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治环境。社会***治体制、法制环境和***治民主化的程度,影响着审计制度、审计行为,也影响着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审计文化制度层起着决定性作用。审计文化运行于特定的法律环境中,其作用的发挥必受所处法律环境完善程度的制约。对于我国的各级审计机关,基本的***治制度是相同的,只是在***治民主化程度和法制化程度方面有所差异,这也自然导致了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法制化环境越好,***治民主化程度越高,审计文化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2、经济环境。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变化受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不同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审计文化也不例外。审计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经济环境不同,审计文化发挥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就不同。
经济环境是影响审计文化作用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其影响力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来认识。一是生产关系对审计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形式等。所有制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审计主体的选择,这将对审计文化的内容、作用产生影响。若一国所有制的形式可以决定要不要审计,这个时候也就谈不上审计文化的建设。二是生产力对审计文化的影响。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生产力越发达,其社会生产的规模就越大,社会生产的复杂程度也越高,因此,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监督作为管理的一项职能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府审计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这样就制约着***府审计行为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府审计文化必然受其控制和规定。
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大文化环境,既包括社会教育程度、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也包括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公德意识取向、信念追求、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等。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及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影响着一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因此它制约着审计文化。
我国传统思想信奉儒教、佛教、道教和中庸主义,强调集体主义社会经济统揽和忠诚;强调家族主义、论资排辈等思想;强调精神力量、公共需要和工作取向;强调“成名”和非正式经济取向;强调传统道德、义务和权威,在***治上表现为尊重***府及“官本位制”思想。[6]但是,地域的差异性又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遵循的程度不同,另一方面是各地沉淀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两方面直接?峒浣拥氐贾铝松蠹莆幕?钜煨缘牟??敕⒄埂?br/>
4、国际环境。从国际范围看,审计文化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由此决定的审计文化也必然是一个国际性的有机整体。[7]我国***府审计制度的建立仅仅只有二十个年头的历程,无论是审计理念、审计思维、还是运作模式、管理方式、以及有关的规则、准则与国际上通行的还存在较大的差别。国外的***府审计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对国外优秀审计文化的借鉴与汲取的积极性程度也导致了审计文化的差异性的进一步发展。
深入分析以上四个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导致***府审计文化差异性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不均衡发展。
公共受托责任指受托管理公共社会财富的单位或个人对经营管理那些资源所负有的责任。审计是起源于受托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并且伴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社会关系。伴随着社会***治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民智的开发和民主制度的完善,受托责任遵循下列途径发展:一是由受托财务责任向受托管理责任的发展;二是由程序性受托责任向结果性受托责任的发展。[8]对于***府审计而言也是一样的,在我国,各级***府及其部门和众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客观上承担着公共受托责任。建立在受托责任关系,尤其是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基础之上的资产所有者管理资产的需要是***府审计诞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9]
由于我国存在着不匀衡的经济与文化区域,作为基础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也必然不均衡,对各级***府审计机关而言,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重心、工作方式、制度设定、精神面貌等也自然有所差异,其体现出来的各地***府审计文化也必然存在差异性。
四、正视差异性,构建新时期的***府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建设就是在审计具体的历史环境及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化作具体的奋斗目标、信念和行为准则,审计组织提倡什么,崇尚什么,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这比强迫命令更有效。作为一个组织,规章制度对审计来说是必要的;但即使有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到审计人员的每个行为。审计文化能使信念在审计人员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10]
1、构建新时期的***府审计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审计文化是审计实践的理论升华,反过来又塑造和影响着审计实践。进入21世纪,我国***府审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审计实践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不仅需要新形势下审计体制和方法的开拓创新,更需要新型审计文化的同步发展。可以说,若没有审计文化的创新相伴随、相促进,审计业务的创新进程就会延缓。例如,从审计制度文化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现行***府审计体制中“主观意志性”的色彩较浓,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审计***监督的强度。再如,从包含审计人员素质的审计精神文化角度看,目前审计队伍的现状与相互渗透发展的全球化经济难以适应。主要表现为审计人员构成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审计人员掌握和应用现代科技审计的水平与信息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某种意义上看,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少数徇私枉法现象也与审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弱势有关。我国现行***府审计实务中的一些弱势,其实质上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所致,构建新形势***府审计文化十分必要。
目前,***府审计中存在着以下条件使新时期***府审计文化的构建切实可行。一是审计物质设备和技术的根本性变化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形成的比较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建立起的以审计法为核心的审计监督法律规范体系使审计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在审计管理中出现的向文化管理的转变有利于吸收相关组织文化已有的成果;五是新的审计价值观、审计伦理规范和审计风气的逐步形成为审计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上述几个方面为新时期***府审计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将降低***府审计文化的建设成本,大大提高***府审计文化建设的可行性。[11]
2、正视差异性,构建新时期***府审计文化
新时期***府审计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
一是制度层面的建设。包括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法律、法规、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完善。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是审计文化的关键,它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连为一体。同时,它是一种“规范性”文化,是审计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予其成员的活动以一定约束并使其具有适应性的文化要求。从总体而言,***府审计中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由于在***府的直接管理下,更多体现出来的是规范性建设,无论是审计组织体系还是审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一旦制定就由***府推广,各级组织执行。这样,审计文化制度层面的差异性在这种强势规范性的干预下将会逐渐减少。本文也认为***府审计文化在这一层面的差异性应该减少甚至消除。
二是物质层面的建设。审计物质文化决定审计精神文化,审计物质文化的发展与完善将推动审计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完善。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必须承认***府审计文化这一层面的差异性还是相当大的,因此,必须减少物质层面建设的差异性,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物质文化上的差距,促进审计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是精神层面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体现时代特征,为广大审计人员所接受并乐于为之付出的审计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道德和风气建设。精神层面的建设,不能推行“规范化”或“统一化”,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对待精神层面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应该做到:扬弃、互补、借鉴、创新,抛弃消极的不适应时展的因素,同时保留与发扬其积极的因素,将整体性与层次性、共性与个性结合,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审计文化。
总之,***府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审计精神培育、审计价值取向、审计形象树立;重点是培育审计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构建新时期的***府审计文化,要用审计精神凝聚人心,使之成为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追求和行为准则;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审计人员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恪尽职守、敢于负责的精神,树立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精神,树立按章办事、遵纪守法的精神;要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审计发展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要确立全新的国家审计理念,既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永恒主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和全局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35-36.
[2]刘红升。审计文化的定义及定位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2):3.
[3]湖北省审计体制改革课题组。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0):47-49.
[4]陈立旭。当代文化走向:地域性的消融。文化研究网,2003(12)。
[5]徐建设。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光明日报,2000.10.27.
[6]张仁慧。论地域文化因素与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5):30.
[7]周生春、裴志***。审计文化的环境和功能。中国审计,2003(3):50-54.
[8]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4.
[9]陈全民。论我国国家审计的职能、职责及作用。中国万方之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硕士论文),2001(6):3-7.
审计论文篇5
一、熟悉审计工作程序,理清写作思路
审计报告是审计之后的报告,审计在先,报告在后,审计活动与写作活动二者密不可分,构成了审计报告写作的两大环节。因此,审计报告的写作不只是个结构写法的问题,还要熟悉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其一,整理原始记录。审计工作非常复杂,千头万绪,工作底稿记录的是审计过程中所获得的原始材料。审计材料庞杂零乱,如果不加整理分析,就无法从中发现问题,无法获得审计结果,无法写作审计报告。怎样对审计原始记录进行整理?一般情况下是对审计材料按一定尺度进行分类;或按时间先后对审计材料进行阶段性的划分;或按材料来源进行分类;或按问题性质进行分类。经过分门别类的梳理,庞杂零乱的审计材料方可变得井然有序,同时也为审计报告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鉴别审计材料。首先,鉴别审计材料的真伪。未经核对,就将失实失真的审计材料写进审计报告危害极大。一是会损害被审单位的声誉。材料失实,把合法经营说成违法经营,把遵纪守法说成违法乱纪,这会给被审单位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二是会损害审计机关声誉。以失实的审计材料写出的审计报告质量低劣,造成恶劣影响,这既影响审计人员的形象,更会损害审计机关的声誉。因此,写进审计报告的材料,特别是数据性的材料必须反复查证、核实,不可有丝毫的差错。其次,要鉴别审计材料的主次轻重。审计工作获取的审计材料十分繁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写进审计报告中,将审计报告变成堆砌材料的大杂烩。这就需要对获取的审计材料进行鉴别,鉴别哪些是能够支撑审计结论的主要材料,哪些是只起辅助作用的次要材料,哪些是与审计结论关系不大应该舍弃的材料。无论鉴别审计材料的真伪,还是鉴别审计材料的轻重,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其三,理清写作思路。审计报告需要如实反映整个审计活动的过程,需要准确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作出审计的结论,需要使用大量的证据材料来阐明审计问题,证明审计结论,需要提出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审计报告较之一般的应用文体在内容、结构上更为复杂,更要注意写作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关键是要做到“意在笔先”,动笔写作前先理清写作思路,对繁杂的审计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对审计问题逐一表述。如果不理清思路就动笔,“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审计报告势必乱麻一团,让人如坠云雾,不得要领。因此,动笔之前能否理清写作思路,就成为确保审计报告质量十分关键的一环。理清写作思路需要斟酌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背景性材料应如何表述,审计发现的问题应怎样展开,审计结论应怎样概括,审计的意见建议应如何提出;怎样才能突出审计的主要问题,用哪些审计材料、证据能够更有力地支撑审计结论,增强审计报告的说服力。此外还要考虑,整篇审计报告如何开头,如何收尾,主体应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什么,分几个层次来写,每个层次如何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些问题想清楚后,拟出详细的写作提纲,把写作思路用文字框架固定下来。理清了写作思路,拟出了写作提纲,写作时方能做到成竹在胸,写起来才能顺顺当当。其四,草拟报告初稿。通过审计活动,搜集到各种原始材料、凭据,再对审计材料进行整理、鉴别和分析,发现审计的问题,作出审计结论,理清写作思路,拟好写作提纲,然后便可草拟审计报告的初稿了。此阶段,关键是按一定的结构框架组织安排好材料,确定写作的基调,斟酌推敲恰当的表述方式、语气和措辞。
二、掌握***策法规,精通审计业务
审计的***策性很强,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策水平。审计报告的写作需要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被审对象有没有违法违纪问题,不能单凭审计人员主观判定,而要在掌握充分事实证据的前提下,以***策法规为准绳对被审对象的行为事实进行考量判断。如果***策法规掌握不准,或理解适用上出现偏差,则不能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审计不仅***策性强,其专业性也很强。如果不精通审计、会计业务,在审计活动和审计报告写作中更是寸步难行。从审计的特性看,审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审计者与被审对象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当被审对象存在违法违纪问题的情况下,这种矛盾甚至具有对抗的性质。这种对抗性通常表现为被审对象为了自身利益,会采用做假账等各种手段,施放各种烟幕,极力掩盖违法违纪的真相,逃避审计问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审计活动越深透,审计报告写作才会越有深度和力度。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会计的业务,练就一双过硬的“火眼金睛”,在与审计对象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三、客观公正,段首句明确观点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是***进行的,他们处于客观公正的地位,不受被审对象的影响、左右。审计结论就如同法官判案,立场必须公正,评价必须客观。怎样做到公正客观?关键是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切忌先入为主,轻信盲从。审计当然是以发现问题、揭露问题为主,但也不能戴着有色镜进行审计,鸡蛋里找骨头,没有问题也非挑出问题来不可。要注意消除审计的偏见和成见,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值得肯定之处,即使是审计出来的问题,也要区分是明知故犯,有意造成,还是粗枝大叶,无意过失。审计结束,审计者需要对被审对象进行总结性的评价,作出审计的结论。审计的结论、评价的观点必须鲜明:被审对象有没有问题,有什么样的问题,是违法还是违规,程度有多严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主观有意还是无意过失,审计报告中必须明确表述,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为了做到观点鲜明,表述审计问题时最好先用首括句(每层开头的第一个概括性句子)进行概括,然后再用证据材料具体展开,加以证实。以审计“销售成本和利润计算的问题”为例,段首使用首括句的写法通常有四种情形:一是指出了审计涉及哪个方面的问题,如“关于销售成本和利润计算的问题”;二是指出了审计问题的特征,如“扩大销售成本,压低利润”;三是指出了造成审计问题的根源,如“内部控制不严,扩大销售成本”;四是揭示了审计问题的实质,如“有意扩大销售成本,压低利润,偷漏所得税”。第一种写法虽一目了然,但只是指出审计所涉及的问题,却未指出问题的性质,也看不出审计者对问题所持的态度。经济写作20第二种写法指出了审计对象违规行为的特征,较前一种写法进了一步,但仍偏重于就事论事,审计者对问题的态度仍不够明朗,掩盖了偷漏所得税这一问题的实质。第三种写法较第二种写法又进了一步,“内部控制不严”是因,“扩大销售成本”是果,不仅指出了违规行为的特征,而且还揭示了违规行为产生的原因。这种写法虽触及到审计问题产生的根源,但审计者对问题的态度仍不够鲜明,仍掩盖了偷漏所得税这一问题的实质。第四种写法既抓住了审计问题的实质和症结,一语中的,又表明作者对审计问题的鲜明态度,大大增强了审计报告的深度和力度,有因有果有观点,体现了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审计报告对审计问题的反映,应尽可能采用第四种表述方法。
四、表述准确,把握分寸
审计活动完结后,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对象进行综合的评价,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的意见和建议,这如同法官判案的“判词”,一旦作出就与被审对象的切身权益利害尤关。如属“违纪”则须受法纪处分;如属“违法”则要法办,将面临牢狱之灾了。因此,审计报告在表述审计问题、特别是表述审计结论时务必字斟句酌,准确恰切。此外,措辞分寸感的拿捏也很重要,要掌握好措辞用语的“火候”,所用措辞的轻重与审计问题性质的程度要相称相应,既不可表达不到位,不痛不痒,对违纪的单位、人员不能起到触动、惩戒的作用;也不能表达过火,措辞严厉偏激,甚至挖苦讥讽受审计单位、人员,引起其反感不满。只有表述准确,把握分寸,才能让人口服心服。
五、内容完整,格式规范
审计论文篇6
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培育方向。刘家义审计长曾说过: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系统”。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有助于审计群体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有助于指导审计实践,有助于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审计国家理论。审计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发挥经济运行大系统中“免***系统”功能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引领性意义。《审计法》规定审计要“维护国家财***经济秩序,提高财***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审计文化要在“免***系统”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规划、培育、建设。
以思想建设为起点,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廉***建设为动力,努力造就一支***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文明审计的转变。
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和谐是文明审计的根本追求,要大力推进文明审计,要强化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奉献”为核心的审计理念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三德”教育,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先进的文化净化心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审计干部牢固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依法文明廉洁审计,在勤奋奉献中享受“为民而审、为国而计”的愉悦。
审计机关要***思想、转变观念,从内敛走向开放,积极主动地宣传审计职能作用、工作开展情况和先进典型,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科学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的实绩,审计干部“创业创新创优”的风采,充分展现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面前,使审计影响力和权威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又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一种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以人为本,重视审计机关所配备的各种物质设施和审计人员队伍状况,争取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来作为物质保障,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以适应新时代的审计手段。时刻把广大审计人员的冷暖放在心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优质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保证。
审计论文篇7
[提要]本文在回顾了已有审计判断绩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三类,并探讨了各类因素的具体内容。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
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
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审计论文篇8
委托审计项目确定之后,为保证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作为委托审计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对审计中介结构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控。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一些高校比较依赖委托的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监控与管理。委托审计合同签订后,对审计事项不管不问,任由中介机构审计。审计中所有问题都由中介机构决定,审计权力过于集中。监控与管理的缺乏导致审计中介机构自过大,审计过程中出现争议,往往不经学校认定,私自决定,造成学校利益受损。对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结果缺少复核与分析,直接签字确认,形成审计中介机构的结论就是最终结论,委托单位意见形同虚设,从而可能造成学校的损失。由于审计工作过度依赖审计中介机构与委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从而加剧了审计风险。
二、高校建设项目委托审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一)严格选择社会审计机构
开展好委托审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选择好一个满足本单位工作实际需要的社会中介机构。目前,市场上的社会审计中介机构众多,良莠不齐。选择委托审计机构时,首先要审核委托审计机构的资质和工作能力,是否能够满足需要。其次要考察委托审计机构的社会信誉和工作业绩。再次是关注审计中介机构为本项目配备的工程审计人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高校委托审计已实行多年,与多家审计机构合作过,对审计市场有一定的了解。高校可以选择多家社会审计机构作为开展委托审计工作备选的社会审计资源库。当需要进行委托审计时,在满足审计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精挑细选,争取选择到“性价比”更高的社会审计机构,从而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学校节约资金。高校也可以向上级行***主管部门申请委托一些综合素质高和社会信誉度好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对于一些与学校有过合作的优秀中介机构和审计人员,由于彼此情况都很熟悉,审计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易于协调,更便于管理,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规定程序,从中择优选择。实践证明,信誉好的审计咨询机构和优秀的工程审计人员对控制建设工程造价,保证审计质量,提高投资效益至关重要。
(二)做好报送结算审计资料收集与审核工作
规范完整的竣工结算审计资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依据,也是保证审计结果准确、公正的前提。完整的项目竣工决算资料包括招标***纸、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招标答疑、***纸会审记录、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补充协议、开工报告、变更签证、会议纪要、隐蔽工程记录、材料价格签证、甲供材料清单及形象进度表、施工日志、监理日志及竣工***纸、竣工验收报告和施工单位报送决算书等所有的资料。学校基建部门负责收集完整的建设项目结算资料报送学校内审部门。内审部门要对基建部门报送的工程项目结算审计资料进行审核,查看报送资料是否真实、齐全、完整;对照合同,所有变更签证手续是否完备、有效。学校基建和内审部门应共同把关,严格审核,保证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审核后,最终把真实、齐全、完整的项目结算资料提交给委托审计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三)加强委托审计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审计论文篇9
企业融资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股权融资,另一种是债权融资,也可以称为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企业股东同意出让部分企业所有权,并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和增长。债券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票据等方式筹集营运资金或资本开支。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借出资金,成为公司的债权人,并且获得该公司还本付息的承诺。融资成本是指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融资费用是企业在资金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资金使用费是指企业因使用资金而向其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如股票融资向股东支付股息、红利,发行债券和借款支付的利息,借用资产支付的租金等等。股权融资成本的研究方法,一般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股利折现模型、股利增长模型等。股利增长模型是基于一固定的股利增长率,并不十分符合实际,现阶段应用也比较少。股利折现模型虽然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但是,多数研究者利用此模型计算出的股权融资成本,明显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有时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这样的计算结果显然不符合常理。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经典的计算模型,相比来看简单易懂、操作方便,数据获取较容易一些,在整个估算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客观性较强,测算结果的可比性相对较好。因此,本文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估计股权融资成本。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是探讨资产风险与资产收益的关系,是现代金融市场价格理论的基础并且具有一系列的严格基础假设。它集合了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即选取选择国债的收益率以及所有股票或者所有债权的平均收益率等变量,整理出的较为全面的研究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投资者面临两种风险,即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而现资的组合理论指出,非系统风险可以采用分散投资的方法来消除。就是因为投资者面临着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就包括无风险报酬和风险溢价,股权融资成本则为无风险报酬率与其股票的风险溢价率之和。国内关于事务所审计质量在债务市场作用的研究较少,并且目前仅有的研究也没有一致性的定论,本文采用利息费用占比这一指标来衡量公司债务融资成本。利息费用占比,即利息支出占公司总负债的比例,利息费用占总负债的比例越高,说明债务融资成本也就越高,相反就越低。由于西方的经济起步较早,因此西方对于市场的经济学研究也就比较早,同时西方的研究学者对审计质量与审计师声誉的研究过程也较为全面,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类经典理论:“声誉机制”理论(DeAngelo,1981)与“深口袋”理论(Dye,1993)。DeAngelo(1981)认为,当客户公司决定聘请审计师时,由于不同的客户公司。
二、事务所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影响的实
有了不同的市场竞争优势,而事务所的每次审计都能够增加其对客户公司的了解及业务熟悉度,从而能够为其自身带来专有优势,但同时审计师也随着熟悉的加深而面临丧失***性的问题。DeAngelo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依靠审计师声誉(审计师规模)使事务所***于客户公司从而得到解决。因为,如果享有市场声誉的大型事务所,为其自某一客户公司牺牲了审计的***性,其行为又恰恰被市场参与者观察到,那么该事务所相比于小型事务所来说,由于自自身处于大型事务在客户公司资产专用性投资更高的现状中,从而面临着更大的、其他的潜在准租金的损失。最终DeAngelo得出结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即越有市场声誉,则越能够持审计***性,并具有更为准确的审计报告动机。与“声誉机制”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著名理论是“深口袋”理论,Dye(1993)提出该理论认为,维持高质量审计可以减少法律诉讼,审计师规模越大,越有市场声誉,越有可能遭遇法律诉讼,因此得出与DeAngelo相似的推论依据,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越有市场声誉,保持审计的***性和准确的审计报告的动机越强烈。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即审计项目质量,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到目前为止,西方学者大部分关于审计质量与审计师声誉的结论均支持两者存在正相关,并认为国际四大确实代表了高质量审计服务。而对于我国的事务所审计情况而言,国内研究学者认为,国内优秀的审计师集中于国内“十大”所中,并且排名前十位的事务所具有相对较大的规模,因此认为国内“十大”所代表了较高质量的审计。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国内“十大”所为高质量的审计的替代指标,并且将数据控制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基础之上,以避免干扰。对于股权融资成本的样本选取2009到2010年的深沪股票,剔除奇异值和缺失数据后,保留了88个数据样本,并采用几何平均法进行计算而得出,其中大所审计21个观测量,非大所审计67个观测量,配比较为均衡。债务融资成本的样本选取2010—2012年深沪股票,并选择其剔除数据缺失值和奇异数据后的3年里5个时间点即1月、3月、6月、9月、12月的共131个观测量进行计算,其中包括大所审计46个观测量,非大所审计85个观测量,做到均衡的配比。本文对于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的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新浪资讯。本文将排在前十位的国内事务所定义为高质量事务所,在spss分析工具中取值为1,非前十位所取值为0,为了排除其他审计因素干扰,数据选择中,均选择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数据。Myers和Majluf(1984)指出,在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制约,对外融资成本较高,借鉴“声誉机制”理论和“深口袋”理论的结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则越能够持审计***性,并具有更为准确的审计报告动机,而我们普遍认为,较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强投资信息,这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获得准确的高质量的信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最终影响融资成本,即审计质量先通过影响信息的对称性,从而信息情况影响了公司的融资成本。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1: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假设2: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将名次排在前十位的国内事务所即高质量事务所与非高质量事务所的股权融资成本与债务融资成本均值分别进行对比。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股权融资成本均值为0.090808421,而非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股权融资成本均值为0.100546377。可以看出,高质量的事务所可以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即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同样,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债务融资成本均值为0.000196936,非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债务融资成本均值为0.002283012。高质量的事务所同样可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即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通过均值初步分析,得出的结论同假设1和假设2相吻合。第一步,运用spss分析工具进行***样本T检验,考察大所审计和非大所审计对股权融资成本影响的方差显著性差异,得到高质量事务所与非高质量所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的两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所示:***样本T检验中,显著性概率为0.705,大于5%,意思为在95%的概率下接受两者方差相等的原假设;方差相等时的T检验的结。
审计论文篇10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解决策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各国***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强化环境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审计也被提上日程,而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力量集中在了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上,而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忽视了对环保项目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必须不断总结环境绩效审计一实践经验,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必要性
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是指为了达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它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方法组成的,包括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和特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与环境绩效审计质量密切相关,是决定环境绩效审计质量的关键。因此,全面正确掌握运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对于保证环境绩效审计质量,搞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其必要性。
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需要
进入20世纪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管理构成了***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审计工作者理应把握机会,顺应民意,总结各国审计实践经验,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为完善环境管理做着自己的贡献。
2.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需要
现在,用于环保力一面的资金逐年增加,而环境问题却末随人们的重视及越来越大的投入而得到显著改善。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环保投入只是一力一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策的适当性更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环境审计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作为环境审计重要内容和发展力一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3.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有利于企业实现高效与创新
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与绿色消费潮的兴起,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间的相关性越来越明显。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在《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做了统计相关分析,说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并且反映发展能力的企业销售额增长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较反映企业净资产报酬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更高,这是因为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长期的发展潜力,它与环境绩效的相关性更高。
4.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是发展审计理论的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环境管理的需要,受托经济责任迅速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而其中一个重要力一面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运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形成的审计新领域。而该领域,人们的探索才刚开始,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完善现有审计理论,发展新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审计基础理论和实践不完善
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晚,研究的学者较少,没有形成一致、权威的环境审计理论观点,而实践方面,由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因此从实践中借鉴的比较少,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都不很成熟。
2.环境会计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内容还在讨论之中,企业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系统。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的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低调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而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这给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带来了实践上的困难。3.缺少评价环境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实施和审计质量的保证难度都比较大,且目前环境绩效审计较多的采用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这必然对环境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然而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应采用的指标,及其计量方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缺乏复合型研究人员
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晚,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人员都比较缺乏。据调查,我国缺乏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研究人员,同时缺少实务研究者,这样导致研究的结果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等。
三、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1.正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我们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运用辩证唯物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知识,借鉴西方环境绩效审计的科学成果,努力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理论,建立和完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但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并不意味着照搬,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的特色,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因为国外尤其美国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起因不同。美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企业为了改善自身形象和降低经营风险,从内部首先开展环境审计。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从而对其强制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由此导致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也不同,因此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时候,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2.尽快建立起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平台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连接环境会计工作和环境审计工作的关键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公允性除受到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外,主要受国家法规的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实施环境保护审计的前提条件。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中没有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环保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与环保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使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绩效审计难以开展。为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助适当的理论指导,才可望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并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3.研究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只有更好地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进行关十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时,应更多地倾向于实证研究,积极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4.研究环境成本效益指标体系
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是比较重要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可以临时选派各专业的专家组成课题小组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如会计专家、审计专家、环境经济学专家、环境工程学专家等。
5.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可鼓励有志从事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财经专业人员学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或鼓励环境科学专业的人员学习审计学、会计学等知识,以便更好的将审计学与环境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环境科学与审计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的新方法。
另一方面,也可鼓励环境绩效审计的实务工作者多参与理论研究,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理论研究者和实务研究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再者,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开展联合审计,即联合会计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审计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环境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成:在我国推广环境绩效审计的策略研究[J].企业论坛.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