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1
(一)中小学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当前,中小学校的内部审计过于强调查错防弊,仅停留在审查账目,维护法纪上,只是为了防止在岗职工的不实事求是,违法乱纪,不法分子的钻空行为等,主要是避免教育资金的流失,还没有与经济效益审计挂钩。大部分的中小学校基本是以教育学生学习为主要目标,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学校以教师职工为首要培养重视人员,忽略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测评及培养,使之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缺乏责任意识。同时,中小学校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体系,硬件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环境不达标等,这一系列的不足都会严重影响到校园内部的审计工作进行,为校园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相关的领导以及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并充分了解到校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此为依据进行改善。
(二)中小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对社会中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内部的审计人员尤为重要,它主导着整个企业的正常运作,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和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企业基本为商业资金运转,以自身盈利为目的。然而中小学是教育机构,是教育机构培育国家栋梁之地,它属于公共服务建设,是以公益为目的强化国家文化的积极性的机构。大部分的中小学校根据国家规定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计划及流程,即便国家有一系列的规定考察,但如果认识不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职工不负责任,就相当于制度形同虚设。增强内部审计在岗职工的工资分配及各项奖金,让其内部审计人员具体的了解资金流动,有利于培养其自身的良好素质,让其对任何财经事项都能充分的重视,也有利于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行,使基本的财务问题能在财务管理机制上得到控制,可以把中小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到最强化,为中国现代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
二、完善中小学校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
在现代文化社会中,教育体系的内部审计人员都具有高学历的文化程度,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但缺乏的却是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技术能力,发现不了现实应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应该大力加强培训,使其适应教学机构资金流动的要求。伴随着社会文化日益的发展壮大,落后的审计方法将使财务工作不仅难于进行管理,更给教育资金带来紧张。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学会运用高科技知识、学会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把传统复杂的审计过程,化繁为简,有效准确的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学校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只有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技能、科学素质提高了,学校管理才能得到进一步改变,教学过程才能配合默契,才能促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
(二)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
经济基础是现代社会生存的重中之重,资金流动是整个市场变化的主导者。完善内部审计是企业、教育机构、***府等存在的基本运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更主导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及管理的各个层面。作为内部审核人员要具备正直、善良、积极向上、为社会做贡献的良好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学校要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认识到每一项教育体制资金的重要性,要不断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为现代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建立重要财务管理平台。虽然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是有限制的,和外部社会沟通交流机会少,但也要使他们在工作中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三)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内部审计的目的主要的是节省开支,让有限的资金在最有效的状况下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中小学校设施需要加强完善,教学硬件不可缺少,在教育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更好的培养,都渴望生活在更有效的教学环境之中。这样不仅对公共事业有好的影响,也有利于中国的优质社会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弘扬和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建议学校将资金重头投放到学校的硬件建设方面。此外,内部审计服务是融合于资金审计监管之内的,在工作中让学校领导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产生信任,才有利于产生有效的工作质量。因此,只有学校的管理制度发展完善了,人为干扰、影响少了,审计工作才能取得完美的结果。
三、结束语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2
【关键词】 受托责任; 高校内部审计; ***性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扩充与实质运作上的挑战的双重考验。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深化了高校自主办学的市场经营模式,多元化筹资渠道逐步形成。非财***拨款比例加大,银行开放贷款,企业投资进入,校产上交利润形成的强大支持等,均体现出教育科技产业化与金融、市场等相结合的崭新思路,但同时也暴露了高校财务监控弱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据***财务司最新估计,仅***直属的72所高校,其贷款余额就达20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处于无力偿还本金、勉强偿还利息的状态。另据审计署于1999年对部属62所高校的审计,查出收入反映不实、违规收费、违规从事金融业务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合计49亿元,发现3起涉嫌经济犯罪事件。事实表明,内部审计这种高校重要的财务监控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高校审计有必要从完善高校治理角度加强财务监控机制建设。
鉴于此,相关学者分别从审计主体缺陷、被审计对象复杂性以及审计依据的***策性限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尤以内部审计***性的讨论居多,但对提高内部审计***性的建议大都集中在直属领导机制、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三个层面,并未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剖析。***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提高审计***性对实现有效的财务监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受托责任理论进行审计***性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本文拟从受托责任角度对高校内部审计***性问题作一探讨。
二、基于受托责任的高校内部审计本源分析
(一)内部审计的逻辑起点
审计学家Richard Brown论述审计起源时指出:“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与会计起源相距不远的时代……当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需要某人受托管理他人财产的时候,显然就要求对前者的诚实性进行某种检查。”这里所提出的其实就是受托责任问题。受托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受托责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指受托人对与其有关的所有利益关系人的责任(蔡春,2001)。这些利益关系人是一个群体,除特定的直接利益所有者外,还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蔡春,2006)。本文所论述的观点就是基于广义的受托责任理论,以表明受托责任与审计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受托责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审计是保证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一种机制,它涉及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确认和解除。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审计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审计活动与审计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渊源,审计正是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说受托责任是审计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管理层次的增多,为了实现组织整体受托经济责任的目标,就必须赋予各层次人员一定的权限和责任,从而使得受托责任多元化,即形成所谓的内部受托责任关系,这就需要一种保证或落实内部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内部审计应运而生。
(二)高校内部的受托责任
本文所指的“高校”遵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它是一个非营利性质的组织,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生产活动。其形式上的界定依照《高等教育法》第68条的解释:“高等学校是指大学、***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另外,有些学者从高校组织特征和经营内容等层面对高校及高等教育进行了本质概括。他们认为“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人们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需要而提供教育劳动服务的集合体……高等教育是一种生产性组织,从事生产劳动,生产一定的劳动产品”(赵宏斌、陆根书,2007)。这种观点体现了高校与企业存在某种程度的共性,从而为我们借鉴企业中委托理论和受托责任理论以分析高校组织的层级关系提供了契机。但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高等教育具有公共消费的特征,使得高校在产品供给形式和体制上呈现出区别于企业的独特品质。另外,高校投资主体和高等教育的供给模式也给高校组织提供了特殊的背景。本文认为:高校的委托关系至少存在于***府(出资者)和高校领导(管理者)、高校领导与院系领导、院系领导与教师以及高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等之间,而且这些关系所产生的问题要远比企业复杂得多。首先,高校最重要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作为公立高校人,他们通常按国家标准获得报酬,少数人也许还有升迁机会,不可能像约束企业人一样,通过经理人市场或薪酬制度约束等措施对其实现有效监控;其次,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还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会极力争取“劳动的节约”,这种不可外见性活动为受托人侵害委托人利益提供了机会,也给以人力资本为主的高校带来了比企业更严重的问题;再次,高校作为一个提供教育服务、生产和传播知识的组织,其经营成果非物质性的生产特点及其经营目标无法像企业利润一样考核的特性,决定了委托人无法获知人掌握的信息,造成更加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高校法人是公益法人,在内部运行及外部关系的处理上有着与营利法人不同的特殊性(彭宇文,2006)。这就意味着在与***府的关系上,高校要比公司密切得多。因此,和企业相比,***府与高校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受托责任反映的是受托人对与其有关的所有利益关系人的责任,与委托紧密相连,只要存在委托――受托关系就会产生受托责任(蔡春,2006)。因而,盘根错节的高校委托关系也表明了其受托责任的复杂性。
(三)受托责任下的高校内部审计
高校的受托责任要求学校内部各层次的受托人对委托人负有认真履行其职责、完成委托人委托、并向委托人汇报的义务,而委托主体对受托人的评价则需要借助内部审计部门的公正评价。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因高校内部受托责任的存在而存在,充当受托责任系统的控制主体,确保组织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故受托责任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点。
三、基于受托责任的高校内部审计***性问题的现实思考
(一)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的结合点――受托责任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系主办的“中国财经法律论坛”上的演讲中曾指出:要让承担责任成为公司治理的起点,对于公司而言,受托经营和受托责任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前提。公司治理的目标绝不仅是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不是追求内部人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背离责任的公司治理,是没有灵魂和目标的治理……现实反复提示我们,承担责任应当成为公司治理的起点。上述关于受托经济责任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公司治理的起源和本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受托责任和高校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高校作为一个不同于公司法人、企业法人的非经济型组织,是否同样存在基于受托责任的治理问题呢?按照Oliver Hart(1996)的观点,任何一个组织,只要存在以下两个条件,就必然产生治理问题:其一,问题;其二,合同不完全。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不仅存在问题,而且其复杂程度远超过企业,因此,第一个条件已经符合。其次,合同的不完全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性和未来的不确定,任何组织都不可能签订完全的合约来解决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初始合约中没有设定的剩余控制只能由治理结构来决定。这种合同的不完全性在高校体现得尤为明显,如高校组织的非营利属性决定了其经营成果不能通过定量的指标来衡量,这使得委托双方签订的合同存在很大的余地,甚至无法签订。另外,从法人地位考虑,高校法人地位的确立使高校法人和公司法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共同性和相通性。公司法人治理中关于法人财产权、决策、执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等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法人制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彭宇文,2006)。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确实存在治理问题,而且高校治理与公司治理在其治理机制的内涵上具有共性,即:都是基于受托责任的,为实现组织利益相关者在权、责、利上的相互制衡,且对组织剩余控制权进行分配的一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因此,受托责任使高校治理与高校内部审计有机结合。
(二)解决内部审计***性问题的关键――高校治理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的最终目标都在于保证受托责任有效履行并延续受托责任关系,使得组织整体效益壮大,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一方面,高校治理是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进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结构趋于健全、完善的保证,是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是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性问题也属于高校治理的一个方面。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审计***性问题的彻底解决应着眼于对高校治理的改善。这为我们增强高校内部审计***性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思路。
四、加强内部审计***性的措施――内、外部治理机制建立
从高校治理的角度提高内部审计***性,是建立在改变现有治理体制和内部审计领导模式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主要是***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行***等级制治理体制,内部审计机构向主管校长或纪委书记负责的领导模式。从上面的受托责任分析可知,高校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在外部都存在着复杂的委托关系,它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在权利的配置上应兼顾各主体利益。基于此,可加强内部审计***性,有必要从高校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内部治理机制在提高审计***性方面的措施,包括建立由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制度;外部治理机制在提高审计***性方面的措施有***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相衔接机制,以及成立高校内部审计协会组织。
(一)加强内部审计***性的措施
――内部治理机制建立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对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地位的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性的核心: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应置于组织内部的一个较高层次。内部审计机构***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理想的情况是在行***上隶属于最高管理层,在业务上隶属于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接受其业务指导并向其报告业务工作。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拥有行使职责所必备的充分的权利,如保证广泛的审计范围、依据审计建议采取适当的行动,与组织最高决策层直接交流信息等。从目前来看,中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通常来自于学校组织部或管理层的行***安排,审计人员没有选择被审计单位的权利,这不仅使内部审计处于从属地位,丧失审计***性和权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审计范围。
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高校治理赋予它的功能,必须在行***上直接隶属于高校最高管理层(如校长),业务上隶属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借鉴公司治理经验,审计委员会对于保障内部审计的***性及其功能的发挥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鉴国际经验,如美国大学的审计部门通常***于财务部门,业务上由主管行***、财务工作的校长分管,可以直接将重要审计结果汇报给校董事会。这些对我国高校内部治理中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高校是一个具有多重性质的组织,其特有的公共产品属性要求高校治理要考虑其公共职能的实现,同时,高校私人产品的生产也需要构建类似企业的治理模式。另外,从产权结构上分析,高校财产所有权既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如出资人),也属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如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及相关辅助人员等)。因此,高校产品的双重性和各产权主体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高校董事会的构建不仅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要引进公司治理的效率。从建立内部治理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性的角度出发,笔者提出:首先要建立由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制度,其成员应当包括学校出资者、高校管理者、教师代表、科研人员代表和其他相关主体,董事会主管高校战略发展和重大财务决策;其次,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及其它教学和科研发展专门委员会等,并由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选聘外部审计事务所。校长则通过董事会的选举产生,同时接受董事会的领导开展工作。这样,既保证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高校内部治理中的较高层次,也赋予了内审部门较大的主动权和与决策层直接沟通的机会,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能在保持较好***性的基础上充分履行治理职能。
(二)加强内部审计***性的措施
――外部治理机制的建立
在以内部治理机制提高内部审计***性的同时,外部治理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也不容忽视。笔者在构建高校外部治理机制方面主要考虑两个层面:
1.完善高校内、外部审计及***府审计相互衔接制度
前述内部治理机制的实现需要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制度环境,高校董事会的构建打破了***府行***约束的传统局面,也改变了校长由上级***或教育行***主管部门任命的产生方式,由此带来的***府角色的转变,不仅表明***府对高校应实行脱钩改制,也意味着***府要改善原有的监管方式,这其中最有效也最直接的办法只有***府审计。因为***府和高校作为委托关系的外部内容之一,不能由内部审计监督其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只能由***府审计自身完成。另外,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即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定期年度审计,也构成各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审计委员会制度实施之后,使自主选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成为可能。因此,内部审计负责高校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项目效益审计等常规审计工作,并为外部审计和***府审计提供基础和辅助;外部审计***性较高,可承担基建、校办产业等资金数额大、经济业务复杂的项目审计工作,作为对内部审计的完善和补充;***府审计权威性较高,***性较强,通过开展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与监督。
高校内、外审计及***府审计相衔接制度,极大地减少了影响内部审计***性的主观和人为因素,保障了高校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运行。
2.建立高校内部审计协会组织
高校内部审计协会组织在我国尚属新兴实体,本文引进这一先进运作模式主要源于对国外大学审计师协会(ACUA)成功经验的借鉴。ACUA成立于1958年,是一个国际性专业组织,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500家高等教育机构服务。其主要职能包括为高校内审人员提供后续教育、调整高校内审的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协调高校之间的内部审计工作、积极促进高校内审人员从事内审理论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大学之间的内部审计机构每隔几年还要进行交叉审计,这种“同等级别的交互审计”过程利用内部审计协会指定的规章制度开展审计工作,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出具审计报告。目前,美国的大学内部审计机构通常会接受该协会的管理和协调。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仍以各高校为单位,尚未考虑校际间的合作,更未形成专属高校的内部审计组织。如果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构建这样专业化的协调机构,对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可能都大有裨益。尤其是该组织“交叉审计”的工作特色,相当于在高校内、外审计和***府审计相衔接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保障,对增强内审***性、完善高校外部治理机制起着建设性的作用。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性缺失问题,以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高校内部审计的本源,以及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的结合点,进而从高校治理的角度解决内部审计***性问题。本文认为,高校受托责任的存在是高校内部审计的本源,高校内部审计是确保高校各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一种治理机制。高校治理和高校内部审计结合于这种受托责任,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的一部分。审计***性问题的彻底解决应着眼于对高校治理的改善、促进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高校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 蔡春,唐淘智.公司治理审计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 曹光荣.高校经营:管理视线新拓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 曹光荣,黎嫦娟.关于高校治理结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5,(8).
[5]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财经,2004,(24).
[6] 彭宇文.中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 时现.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研究.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8] 司艳萍,李芳.中美高校内审比较.中国内部审计,2005,(6).
[9] 王英杰,刘慧珍.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 文硕.世界审计史.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11] 赵宏斌,陆根书.高等教育运营: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免***系统论;审计资源;
一、审计免***系统综论
2008年3月在南京审计学院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系统”的理论。该理论客观总结了新中国审计事业25年的发展历程,科学凝练了国内外审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系统探究和深入思考了我国国家审计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对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诠释,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我国审计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理论基点是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同样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在审计领域的实践
现阶段的审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世界观和方***,认识、探寻审计工作规律和把握审计的本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是审计、为什么要审计、为谁审计、靠谁审计和怎样审计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审计客观环境变化的理性认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治、社会、经济等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国家这个大肌体当中的一个特殊系统,审计工作必须服从这一变化。免***系统论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审计体系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也就是对“位”的判断,然后才能谈得上“为”的问题。
(三)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
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研究来看,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系统。审计由“经济卫士”到“看门狗”,再到“免***系统”,是对国家审计本质认知的与时俱进。从而看出,人性化、民主化俨然成为一种现实和趋势,经济监督的本质被升华。
(四)揭示了审计功能的演进
审计工作过去一向自认为经济卫士、高层次监督,但具体的功能表现以事后监督、静态监督为主。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形态、复杂性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客体、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免***系统”的功能,更加强调审计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演进,强调由相对静态的审计向动态审计的演进,强调审计的预警和防护的功能,更加强调审计的建设性。
二、审计免***系统论对高校内审机构建设的启示
(一)由外生性向内生性转变
从我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情况来看,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推进和支持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明显表现出由量变到质变的状态。自1985年以来的20年中,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带有明显的外生性,即依靠外部强制力量产生。2005年以来,这个情况有了转变,高校由于扩招带来的大规模基本建设急需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而这个需求背后隐藏的,是高校管理系统的自我完善动机。从领导责任角度看,高校领导层需要审计协助及时排除风险;从资金管理角度,学校领导需要审计的决策信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高校领导层需要一个可以信赖的客观评价。基于审计免***系统论来看,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审计机构的建设实现从外生性向内生性转变,是有理论基础的。
(二)实现嵌入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内审机构建设就取得了成功,这只是个起点。判断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成功的标志,应该是该机构是否能够有机地融入所在组织的整个管理体系,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早期由于外生性特征明显,一度与相关职能单位不能协调,例如与财务部门就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的争执,基建或者后勤部门的抗拒,甚至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种种表现,都说明了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实现系统的嵌入。免***系统论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努力完成系统嵌入工作,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温和的方式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工作程序,建立与学校领导高层的互动关系。
(三)定位的影响
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问题影响其工作取向和工作方式的选择。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问题,从形式上来看,存在从属行***系统还是从属***系统之争;从工作取向来看,存在监督和服务如何调和的问题。基于“免***系统”论来理解,内部审计机构如果定位于高校管理的免***系统,从属于哪个系统就显得不重要了,关键是监督和服务的调和问题。鉴于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跨度较小,一旦产生矛盾会表现得更为激烈,应当淡化过于明显的监督或服务形象,采取相对“模糊”的工作定位策略,强调“***”可能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三、审计免***系统论对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免***系统论给内部审计人员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审计实践中,日益感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趋向多样化,过于“专”的审计人员时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如一名只精于财务专业的审计人员在遇到基本建设项目审核感到茫然。或者当学校基本建设业务日趋减少的时候,专业工程人员就会感到“下岗”的威胁。因此,审计人员的素质必须是综合的,一专多能的提法永远不会过时。除了必备的专业素质以外,与人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适应新业务的能力等等都必须提高。
(二)善于改造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人员要有主动改造审计环境,创造审计环境的勇气和动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会遇到领导不够重视、资金不充裕、群众不理解、手段不先进、同事有排斥、自身素质低等问题,审计人员不但要面对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活动来改造审计环境。首先是提高审计质量,有了过硬的审计产品,有成绩取得组织内部的广泛信任。其次是摆正位置,把监督的实质融入服务的行为,树立***的形象,和审计部门一同“嵌入”学校这个大环境。找准着眼点,树立全局观、大局观,从学校的高度处理审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体现出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
(三)善于利用审计资源
审计资源不足是内部审计工作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高校内审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力、信息、手段等多个方面。免***系统发挥作用,也是依靠调动其他系统多方面的资源实现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工作,挖掘、利用潜在的审计资源。在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相关部门人员、临时外聘等途径解决;如果现有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可以借助中介机构、兄弟院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积累信息,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节省时间,可以有效调动审计资源。创造性地利用审计资源开展工作,将为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拓展审计空间。
四、免***系统论对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启示
(一)加强风险管理观念的实践
防范风险将成为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发展方向,是免***系统论带给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启示。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高校内部民主、法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建设都有长足进步。内部审计关注问题也日趋复杂,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学校的工作放到市场这个大背景之下去考虑。近十年来,“风险管理”问题成为社会方方面面都关注的问题,近在眼前的教训就有金融危机。高校管理也是存在种种风险的,如近年来困扰不少高校的银行贷款问题,校办企业带给高校的经营风险问题,还有科研项目转化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科研资金的管理风险问题。目前高校在基建资金管理方面,正在逐步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就是风险管理的实践。
(二)关注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在理论研究领域,有人认为将来的审计模式是风险管理模式,内部控制的地位会退居其次。基于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个误会,进行风险管理不是抛弃内部控制,而是更为依赖内部控制。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任何组织都必然存在内部控制,高校更不例外。不同的是,内部审计过去主要关注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虽然也关注有效性,但是对有效性内涵、外延的理解相对有限。做好风险管理、控制工作,要依赖建立、健全的制度,关注、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应当成为内部控制的主要任务。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免***系统的应有功能。
(三)为大学治理发挥作用
大学治理的说法是从公司治理领域移植或延伸而来,它是大学各治理实体的权责划分及其在运作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安排。大学治理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大学决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权力制衡、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的设计等。总体来说,可归纳为大学的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方面的问题,即大学与***府、社会的关系;大学***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校院系三级规范运转问题。大学内部治理是个典型的系统自我优化过程,具有免***系统功能的内部审计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建设性与批判性的调和。内部审计应当将建设性作为工作目的,批判性则是达到目的的必经之路。内部审计不能没有批判性,否则会被认为没有力度、没有作用,因此要直面矛盾而不是回避。但是不能因此停留在批判性上面,否则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色就会被掩盖。
宏观与微观的考虑。***曾要求:我们的审计工作,要给老百姓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由此联想到前几年在***府高层频频刮起的“审计风暴”,来势汹汹,成绩裴然,但风暴过后,依旧风平浪静。个别部门的个别问题,往往是屡犯屡查,屡查屡犯,周而复始,无休无止,既加大了审计成本,又损害了***府的形象,尤其是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从大学内部治理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工作要将触角伸到各个方面,实际是要求具有相对宏观的视角,结合外部、内部因素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定问题。每一个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一个落脚点的,即结合大学内部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内部审计的建议不但要合理,还要合情。
开放性的考虑。依法治校的口号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显得过于生硬和空泛,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内部审计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动这一过程的重任,把依法治校内在的民主治校、和谐治校、人性治校的观念逐步灌输到学校管理的运行系统当中。高校通过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透明度,扩大审计成果公开范围,增强审计监督效果,建立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向亭,史成刚,何春艳. 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J].当代审计,2003(03).
[2] 李健 .陕西省审计厅副厅长、博士生导师“免***系统”理论是审计的科学发展观 [N].中国审计报,2009.
[3] 高仁全.四川省审计厅***组书记、厅长. 在抗震救灾款物审计中实践“审计免***系统”观点 [N].中国审计报, 2009.
[4] 陈尘肇.把好“六道关”.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系统”功能 [N].中国审计报,2008.
[5] 曾令如. 略论审计服务发展价值的实现[J].河南财***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6] 张宏禄,吴旭桦.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J].事业财会,2005(1).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免***系统;高校内部审计;被动防御;主动监视;弹性自稳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的发展环境日益复杂,资金来源从单一的***府投入到多渠道筹资,业务活动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部门,对科研、基建、采购、预算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确保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完善管理,防范风险,促进高校各项目标的实现。为保障高校稳定发展,保障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必须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并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型。“免***系统”理论是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一次创新和飞跃,同样适用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高校审计工作的转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审计“免***系统”理论概述
(一)审议“免***系统”理论的提出
在07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时任审计长的刘家义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免***系统”理论。接着在08年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刘家义同志全面阐释了“免***系统”理论,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际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系统’”的观点。“免***系统”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全国审计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二)审计“免***系统”理论内涵
审计“免***系统”理论反映了审计具有预防功能和抵御功能。预防功能主要是指审计可以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并发出及时的报警信息,保持审计的威慑力和经济上的***、客观、公正的特点。抵御功能是预防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指审计不仅可以发现和处理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完善管理制度和相关机制的意见,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
这样的“免***系统”理论说明审计可以进行防范问题的发生、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建立完善制度的办法等功能,使人们对审计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免***系统”理论是人们对审计认识的一大发展,是系统科学原理在审计方面得到应用的发展,说明了审计理论的纵深拓展,是对审计工作的科学、合理把握。
二、“免***系统”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功能发挥
把“免***系统”理论运用到高校内部审计之中,同样具有被动防御职能、主动监视职能和弹性自稳职能。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被动防御职能
被动防御职能主要是通过在审计工作中找到问题,并提出防御问题的办法。之所以防御职能是一种被动方式,特别是在我国高校内部,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由上级领导下达,审计部门缺乏自主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性不足、信息化条件有限,无法进行对全校的全面监控;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的审计方式和范围极为有限[2]。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主动监视职能
主动监视职能主要是指审计部门对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监督。之所以监视职能是一种主动性,主要是因为:审计监视是审计部门人员主动去监视全校审计工作;审计部门人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拥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主动提出审计意见。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弹性自稳职能
弹性自稳职能主要是审计的完善工作,对高校的相关机制提出完善措施,降低风险的再次发生。之所以自稳职能是弹性的,是因为:自稳职能以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可以促进内部审计更加健全;审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风险的发生,从而实现了高校的自稳[3]。
在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被动防御功能、主动监视功能和弹性自稳功能发展并不一致。从全国范围来讲,被动防御功能过剩,主动监视功能尚不完善,弹性自稳功能还很遥远。所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免***系统”理论,这样才能实现很好的转型,发挥自身审计的功能。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认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方向为:从当前的被动防御职能为主转变为以主动监视职能为重心,最终实现弹性自稳职能。
三、高校内部审计发挥“免***系统”功能的实际意义
(一)内部审计“免***系统”功能的发挥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随着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形式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学校资金筹集活动日益频繁等,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各类弊端不断显现。高校能否实现健康科学发展,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针对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基本建设、附属企业管理、后勤保障、等环节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构建风险预防、预警和校正机制。内部审计正是这一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不仅仅是“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而要树立审计免***系统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发挥审计免***系统功能,突出主动性、全局性和服务性,查错防弊、预防风险、完善制度,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二)内部审计“免***系统”功能的发挥是内部审计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般认为,高校内部审计是针对高校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主要针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事后监督,以防贪污受贿、防铺张浪费、保障资金使用合规合法为主。尽管高校内部审计也意识到要将“监督关口前移”,但由于认识不到位、人员知识老化、审计信息化程度低,实际工作中偏重于对问题的查处,而控制系统完善及功能再造,忽视了风险预防,导致内部审计在理念、目标、内容,到模式、方式方法和受重视程度等均遭受瓶颈,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其健康科学发展。审计“免***系统论”的提出,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破了传统认识,把审计看作经济运行的“免***系统”,科学地诠释了审计的真正内涵,也为高校内部审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型路径分析
(一)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被动防御职能
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就是制度建设,制度是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审计部门通过查找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提出相关改进措施的意见和建议,达到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预防和风险意识,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被动防御职能的有效发挥。
2.强化执行能力
有效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被动防御职能不仅需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还需要强化执行能力,提高审计部门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这样就限制了审计部门的职能发挥,需要审计部门健全审计手段,强化执行能力。
3.提高职业素质
由于受我国高校制度的限制,审计部门的***性不足,导致审计部门人员不敢揭露问题和风险,不敢提出高校内部工作中的错误。所以需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职业素质,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揭示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被动防御职能,才能保证高校经费开支的合理、
有效[4]。
(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主动监视职能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主动监视职能就需要审计部门人员积极开展审计工作,不仅要完成规定的审计任务,还要积极开展审计建议工作。高校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与学校各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互动,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提高主动监视职能可以把审计关口前移,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事前审计,充分发挥审议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早日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从以被动防御为主转变为以主动监视为主而努力。
(三)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弹性自稳职能
要想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弹性自稳职能,必须积极开展管理审计工作。开展管理审计工作可以从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出发,从而快速实现高校内部的弹性自稳职能。同时还要提高审计报告利用率,加快整改措施。审计报告往往是审计人员辛苦工作的劳动成果,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所以要把这些审计报告利用到位,使高校内部审计的弹性自稳职能得到真正发挥。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转型,“免***系统”理论应用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中有利于发挥审计的被动防御职能、主动监视职能和弹性自稳职能。要想真正做到高校内部审计的成功转型,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树立风险意识等。
参考文献:
[1]陆晓晖.审计“免***系统”功能论的意义[J].审计研究,2009(3):15-17.
[2]林松池.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184.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5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 博弈论
引 言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利己的理性个体,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高校作为组织,其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审计人员、单位管理者、上级管理部门、监管者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结果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发展。这也正是内部控制审计更本质和深层次的问题所在,本文拟引入博弈理论对此进行建模分析。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博弈研究理论很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只是把内部控制理论简单套用于高校。尽管没有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博弈分析的相关文献,但从博弈的角度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除了我国缺乏统一的内控评价标准体系等原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高校管理层认识不到位,感觉没有必要审计,或是内控审计收益不高或在短期内难以显现。这些在本文分析中会有所体现,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教育行业特殊制度背景来研究高校管理层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为内部控制监管提供对策建议。
一、博弈论及其在内部控制审计分析中的应用
从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来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强调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起关键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也要求内审人员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作用。从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其内控失效并不完全是因为缺乏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高校在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后,一般只是在形式上予以公布,对于这些内控制度是否适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真正有效执行,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职能作用发挥于高校内控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内部控制框架应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由内部审计充当内部控制的设计者、维护者和监控者,高校的内部控制框架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高校内部审计的特殊作用,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博弈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博弈各方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的决策问题,即研究理性个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我国学者张维迎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对此进行了经典、深刻阐述。从博弈论应用于内部控制审计方面来看,迪安吉洛(DeAngelo.L.1981)最早运用博弈论研究审计定价问题;弗林汉姆等(Fellingham.J.C.and D.P.Newman.1985)研究了审计师和客户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博弈战略相互影响问题。国内学者李正龙(2001)建立了***府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博弈模型,此后陈华友(2004)、王性玉(2004)、张莉(2009)、胡于高(2010)等都借助博弈论研究审计问题;邹玮(2011)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策略问题;黄业德、杜龙波(2011)从监管的视角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法规制定部门和社会公众评价等博弈局外人的作用对博弈均衡的影响问题。上述研究缺乏对高校这个特殊行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博弈分析。
二、博弈模型建立
1.在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博弈模型中,博弈参与主体主要是高校管理层和审计部门。我们假定博弈的参与方博弈的策略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双方决策的根本目标都是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
2.博弈双方的策略空间。假设内部审计的决策行为策略空间表述为(审计,不审计),管理层的决策行为策略空间表述为(内控得力,内控不力)。假设博弈为非合作博弈,即双方不会“串通”,来实现最大化利益。
3.审计部门经过努力付出一定的成本可以审计出管理层的内控不力行为,但不排除可能经努力仍然审计失败发现不了,即审计内部控制成功与否是一个概率事件。这个假设和其他文献的直接假定审计部门一定能够成功审计不尽相同。这个假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审计部门不可能100%审计出内控的所有问题,即使其经过了很大的努力。
4.博弈模型。根据以上的假设,我们得到以下博弈模型。
博弈参与双方为审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管理层选择内控得力的概率为Pf,选择内控不力的概率为1-Pf,审计部门选择审计内部控制的概率为Pc,选择不审计内部控制的概率为1-Pc,审计部门成功审计出内部控制问题的概率为Ps,不能够审计出内部控制的概率为1-Ps。
假设参与双方正常情况下的收益和损失为0,则博弈策略(内控得力,不审计)的支付函数值可表述为(0,0)。上述模型中的参数含义如下:
审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为C1,审计的收益(这些收益可能是提高审计部门的声望、降低审计风险等)为R1,且R1>C1。
管理层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内控得力的成本为C2,管理层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所取得的收益(风险降低的预期利益)为R2,且R2>C2。
管理层内控不力而被审计部门有效审计所致的惩罚成本为S1;审计部门不评价内部控制所受到的惩罚成本为eS2,其中e为审计部门不审计,且管理层内控不力被监管部门检查发现并被处罚的概率。
三、博弈求解
(一)高校管理层的策略分析
管理层内控得力的期望收益为:
E11=Pc×Ps×(R2-C2)+Pc×(1-Ps)×(R2-C2)+(1-Pc)×(R2-C2)
=(R2-C2)
管理层内控不力的期望收益为:
由上式可知,管理层选择内控得力策略的倾向性关键在于使得不等式成立,即使得不等式左边越大,或者使得不等式右边越小。因此管理层内控得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1.Pc,审计部门审计的概率越大,高校管理层越倾向于内控得力;
2.Ps,审计部门成功审计出内部控制问题的概率越大,高校管理层越倾向于内控得力;
3.C2,高校管理层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越小,高校管理层越倾向于内控得力;
4.R2,管理层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所取得的收益(风险降低的预期利益)越大,高校管理层越倾向于内控得力;
5.S1,管理层内控不力被审计部门审计出所伴随的惩罚越大,高校管理层越倾向于内控得力。
(二)审计部门的策略分析
审计部门选择审计的期望收益为:
E21=Ps[Pf(-C1)+(1-Pf)(R1-C1)]+(1-Ps)[Pf(-C1)+(1-Pf)(-C1-eS2)]
=PsR1+PseS2+PfeS2-PsPfR1-PsPfeS2-C1-eS2
审计部门选择不审计的期望收益为:
E22=Pf×0+(1-Pf)×(-eS2)
=PfeS2-eS2
若E21=E22,PsR1+PseS2+PfeS2-PsPfR1-PsPfeS2-C1-
eS2=PfeS2-eS2
整理得:Pf=■
若E21>E22,审计部门倾向于选择审计。
由式(1)可知,审计部门选择审计策略的倾向性关键在于使得不等式成立,即使得不等式左边越大,或者使得不等式右边越小。因此审计部门是否审计内部控制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1.Pf,管理层内控得力的概率越小,即内部控制越不得力,审计部门越倾向于选择审计;
2.C1,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越小,审计部门越倾向于审计;
3.Ps,审计部门成功审计出内部控制问题的概率越大,审计部门越倾向于审计;
4.R1,有效审计收益(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审计风险、提升内部审计的声望等)越大,审计部门越倾向于审计;
5.e,内部审计不评价内部控制且管理层不执行内部控制被监管部门查处的概率越大,审计部门越倾向于审计;
6.S2,内部审计不评价内部控制而受到的惩罚越大,审计部门越倾向于审计。
(三)博弈的纳什均衡
根据前述分析,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当(1)式成立时,高校管理层选择内控得力,否则选择内控不力;当(2)式成立时,审计部门选择审计,否则选择不审计。
四、模型应用分析
审计部门在审计高校内部控制时,可能会基于审计成本的考虑,也可能由于专业技术方面的原因经过努力但仍然未能有效审计出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进而会影响审计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审计部门如不能有效积极地进行审计监督,高校的内部控制就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对高校管理层来说,内控得力与否也要讲究成本效益原则。如内控不力,管理将陷入混乱,发展将得不到切实的保证,这当然是不理想和不希望看到的结果。结合上述分析结果,为促使博弈的结果向“管理层内控得力,审计部门审计”这个理想的均衡结果转换,应采取如下措施:
1.审计部门应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内部审计要与学校发展目标和风险控制相联系,内控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为高校增加更多的价值。因为博弈双方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与高校管理层内控力度息息相关,加大审计检查力度,必然会引起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自“安然事件”之后,各国纷纷制定***策要求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发挥作用,高校也应该如此。
2.规范审计操作,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内部审计部门威信。应规范审计操作,按照审计准则和高校内部审计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质量控制建设。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审计技术。在合理保证审计职业谨慎的前提下,控制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有效提高审计效率。通过不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审计建议等,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威信。
3.加大审计***力度。针对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问题,应该严格要求、严肃处理,加大管理层内控不力的相应成本。同时应加强审计意见的落实和后续审计工作,确保内控不力必有惩罚,并且力度足够使其得到管理层应有的重视。
4.管理层要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着力提高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和有效执行。内控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进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高校管理层应根据COSO报告三目标五要素的相关要求,提高遵守高校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形成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良好氛围,在降低内部控制执行成本的同时,切实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使得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所取得的收益更多,反过来可更进一步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5.强化外部监管力量对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于内部控制审计博弈,双方之间的博弈结果和博弈的局外人即外部监管机构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模型中内部审计不评价内部控制且管理层不执行内部控制被监管部门查处的力度和概率都会影响博弈的均衡,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控制审计规范指引等法律法规对此也有相应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违纪追究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监管,并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总之,本文建立了审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问题的博弈模型,对博弈双方的均衡策略进行了探讨,在求得纳什均衡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高校内部控制审计问题是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引入博弈论进行分析在学术界尚属首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博弈研究直接假定审计部门一定就能审计出问题,这也更加符合高校内部审计的现实情况。本文虽然进行了一些创新和尝试性的研究,但未来在博弈模型的支付函数、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等分析方面还有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业德,杜龙波.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博弈模型构建[J].财会通讯,2011(11).
[2] 黄启平.投资者应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博弈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3).
[3] 葛家澍,吕胜光.财务报告规范必要性的理论基础[J].财会通讯,2000(8).
[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6] 李小燕,田也壮.持续改进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标准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5).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6
一、加强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免***系统”的执行力
(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
我国的高校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复杂和经济活动频繁,因此,内审工作也较复杂。因此,高校的内审人员不仅要具有很强的***治理论和审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对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经济管理和高校管理非常了解,此外,在现代的科技社会计算机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审计人员本身也要有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好高校内审队伍建设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第一,对如何建设好高校的内审队伍做出全面的规划;第二,运用制度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建立学习型审计队伍;第三,鼓励内审人员的自我学习和提升,对那些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或者取得相关技能的人员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第四,让内审人员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实现所学即所用,真实有效地提升内审人员的业务素养;第五,鼓励高校内审人员对审计理论和实务进行研究,以促进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的提升和工作方法的创新;第六,在高校内培养审计方面的业务骨干人才,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员骨干队伍建设,为高校内审分级负责制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
(二)完善审计人员的工作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要想内审人员安心工作、并将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必须为审计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保障服务,为其工作顺利开展解决一切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每一位内审人员用心做好审计工作。因此,高校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严格遵照审计署和***的相关文件,在高校内设立***的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审计人才,同时,高校方面要全力支持内审人员的依法履职的行为,让内审人员能放心大胆地去工作。此外,要为审计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并对其在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学校要全力帮助其解决;第二,为了让审计人员能有效开展工作,高校一方面要在全校范围内提高审计人员的地位,同时,帮助建立审计工作本身的权威性,对于高校内的有关会议和工作要请审计人员参加,让其在参与的过程中加强监督;第三,为了提升高校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要对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及时给予奖励;第四,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中丰富其业余生活,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共同营造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第五,要加强高校内审人员的考核评价,以保证内审人员工作的有效性。总之,高校内审队伍建设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需要高校对这项基础工作长抓不懈。
二、巩固高校内部审计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治素质
(一)加强***治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审计人员由于其工作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治思想方面的要求特别的高。所以,加强高校内审队伍建设也应将内审人员的思想***治要求落到实处。第一,高校的内审人员要求其***治思想的高度与***中央保持一致;第二,高校内审人员要学习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不仅要热爱审计工作,更要有将审计工作做好为自身的使命;第三,高校内审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能站在国家的高度,凭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经济的安全和全国人员的利益。要做到以上三点,高校内审人员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专题讲座,或者到外地去考察学习,总之,既在***治理论上加强学习,同时,也要在专业知识上不断提升,又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高校内审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也是他们能很好地开展工作的一个保证,不可忽视。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提高审计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作为高校的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审计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内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自律和开拓创新。在高校的审计工作中,首先要做好审计文化建设,在高校内营造出一种常态化的审计意识和氛围;其次,通过高校的文化建设提升审计人员对高校的向心力;再次,注意高校的人文关怀,对于审计人员家庭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让其在良好的心态下开展工作;最后,在高校审认队伍中坚持制度和作风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拒腐防变能力。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人才选任和流动机制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高校中不乏优秀人才,但是对于审计人员的选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于审计工作来讲,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审计人员的选拔工作非常重要。第一,以德才兼备为原则,以德优先的方式构建人才选择的平台,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第二,以人才是审计工作发展的第一要义为指导,加强审计人才队伍的结构建设,引入品德优秀、专业技能好的人才为高校的审计工作服务;第三,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思想***治教育,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第四,做好高校审计的领导队伍建设,提升审计系统的“免***功能”;第五,规划好高校审计队伍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审计人员的不断成长;第六,建立合理、科学的审计人员考核机制,让审计人员真正通过自身的业绩、人品和工作作风来开展工作,并在审计队伍中以这样的文化主流为工作导向,引导审计工作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最后,对审计人员实现轮岗制,加强高校审计人员的内外交流,并让这种制度常态化。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激励机制建设,促进审计人才的合理流动
要做好高校的审计队伍建设,还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团队建设中做到以人为本,让人才的自主性在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更有利于高校内审工作的开展和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第一,为审计人员做好职业规划,让其个人发展与审计事业的发展统一起来;第二,注重对审计人员干部年轻化,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加强审计队伍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技能建设;第三,对高校内审人员的提拔以业绩为先导,引导内审队伍向着业务能力强、工作表现好的方向发展;第四,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对于其队伍中的不良行为严厉管制,以促进队伍整体业绩水平的提升。此外,高校的审计队伍建设也可以引进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或优秀的中青年人才,以保证队伍能不断增添新鲜血液。
四、结束语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审计;审计风险;内部控制;防范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64-02
高校与企业不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单位,高校一般不提供物质产品,即使有也是作为智力产品的载体来提供的,高校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业务活动,社会效益是衡量事业单位业绩的标准,高校的出资者与单位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经济利益关系。基于高校会计服务的目的是非盈利性,投资者一般不***回报,但是高校的办学方式和筹资渠道逐步多元化,会计核算组织机构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事业单位的核算相对复杂。近年来,随着高校内部干部人事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的深化,也需要有一个相对***的部门对高校的财务收支、有关经济活动等情况进行监督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内、外在的需求促使各高校和社会有关方面对高校审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审计风险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一、目前高校内控下审计风险的概述及其特点
高校审计风险是指在反映高校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而审计人员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内部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高校审计风险具有一般企业审计风险的特点,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分析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加强对高校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一)高校审计范围的多元性
高校审计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管理工作实施内部经济监督评价的活动,高校审计的范围已从单纯的财务报表扩展到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基建建设、修缮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及风险管理、领导干部任期轮换经济责任等整个学校的经济运转中,高校审计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高校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高校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都不会将审计风险控制到零的程度。企业审计程序包括三个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高校审计风险也同样存在于以上阶段。新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准则还要求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审计,以督促、帮助管理人员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处理。这使审计在空间、时间上的延续,同时也加大审计风险。
(三)高校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高校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校审计风险不一定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构成实质性的损失,但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高校审计风险对高校造成的各种损失也没有明显的数据来衡量,但审计风险的后果是潜在的。高校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对高校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对被审计人的任用、提拔,从而影响被审计人所在部门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的内控下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执业环境欠佳。高校目前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少数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表现在徇私情、害怕打击报复,在发现重大问题的时候因与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的同事关系、熟人关系或者彼此有利益关系,不能正确履行审计职责,甚至故意放弃对这些问题的追查和揭露,提供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有限,审计工作是一种技术性比较强的活动,它既需要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在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和审计基本技能,还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水平的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相关的理论***策水平。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所得出的审计结果肯定是差强人意的,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
2.高校行***干预的制约也会加大审计风险。对任何行业审计工作来说,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性。高校审计亦是如此,如不能在组织上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性、在审计过程中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予以保证,就不能很好地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在我国,高校审计部门属于学校的一个部门,没有相对的***性,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上级领导的影响,这样最后得出的审计结论易偏离正确的方向,导致审计结果失真、失实,没有起到审计的效果,如此加剧了审计风险。
3.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监督不力导致审计面临风险。许多高校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不重视业务培训,导致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高校审计工作中面临巨大的风险。
4.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及法规体系不能与时俱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审计已经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重视,2004年出台了修订后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15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随后,***也接着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但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分别有《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相比,内部审计的法律级次明显偏低。高校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大都依靠经验和专业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因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目前高校内控下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努力完善、充实高校审计部门的建设,逐步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高校的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稳定的、合格的、高素质的专业审计队伍是目前高校审计部门的当务之急。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高校审计最后能否真正为学校领导、***府部门,社会公众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完善,一是要有与时俱进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二是高校要尽可能吸收一批有着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审计师加入审计队伍,打造一个在会计、管理、审计、法律各方面都合格的团队,以满足高校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建立有效的审计模型。高校目前在进行审计的时候,采用传承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没有借鉴和运用企业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在审计过程中各方面都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引入新的审计概念,定义新的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之前就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是重大错报风险,它科学地阐述了审计风险的成因。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在于通过对被审项目风险的评价,找出高风险的审计项目,集中力量降低检查风险,把重大的差错和舞弊揭露出来,从而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3.建立有效的风险导向审计下的高校内控体系。在风险导向的管理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工作,应该涵盖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行***部门到各个学院,覆盖所有部门和工作岗位。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调动全体教职工从各方面加强控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做到事前防范,高校应根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控制责任范围。健全并得到有效的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高校财务收支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差错,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4.适当聘请社会专业机构进行审计,以降低高校审计风险。一般情况,高校审计由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但由于受审人员知识结构等的限制,某些经济业务光靠内审人员是没有能力完成的。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部分审计业务除了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服务外,还可以聘请、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来承担。目前各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基本建设工程、维修工程审计委托社会专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这类审计需要工程概算、预算的专业知识,需要施工现场经验,一般的内审人员对此了解很少。为了维护学校利益同时又能降低风险,高校一般都将这类审计委托出去。
参考文献: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8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笔者认为课程是一个系统,内部包含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外部包含若干环境要素;基于发展的观点,笔者认为课程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教学情境中,作为课程主体的国家、专家、学校、教师、学生与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持续不断地生成的;为了分析及优化课程的环境,将课程界定为学习结果或效果,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都构成课程的环境。按照层次,课程环境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环境;按照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主动性不同分为主体环境、客体环境和条件环境。
我国高等院校审计课程即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学科开设的审计专业课程。1983年,南京审计学院、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审计学专业(方向)或审计课程,各财经院校以及个别综合大学相继设置了审计专业、方向或课程;1998年,***将审计学专业并入会计学专业,各高校也相继撤销、合并审计专业;2000年3月,***重新设置并把审计学专业划为目录外专业,各高校审计专业相继恢复;2012年9月,***将审计学专业列为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内专业,审计专业和课程进一步发展。审计专业的恢复发展过程既说明了前进的趋势,也反映了曲折的历程,部分反映了审计专业的定位不明。由此导致审计课程建设也花样繁多,在上世纪以国家审计为主导时,审计课程是按照行业设置的;在审计专业撤销或者地位下降时,审计专业只剩《审计学原理(基础)》课程;21世纪后,审计专业相继恢复,审计课程种类增多,但不再按照行业设置审计专业课程,如有的按照审计主体设置审计课程,有的是按照客体设置审计课程,有的是既按主体又按客体设置课程。专业课程教材也有多种来源渠道,有引进教材,有自编自用教材,有的采用资格考试教材。教学内容也是体系错杂,有些基本概念,如审计概念和分类、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等还比较模糊;教学内容及语言风格既有中国本土话语也有国际审计准则话语,既有计划经济语汇也有市场经济语汇;国家审计贴近中国审计实务和惯例,CPA审计贴近国际审计惯例;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逻辑关系不清晰,审计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不清晰。
二、高校审计课程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
(一)高校审计课程微观环境 与审计课程教学效果关系最直接的是微观环境,借鉴施瓦布生态环境思想,微观环境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施、教学用具、教学场所等要素。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我国属于权距较大的文化,人们容易接受权威。实践也证明,对我国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是教材,其次是教师,最后是学生。我国高校审计教材大概可以分为:***规划教材;***、审计署、中注协等统编或规划教材;国外引进教材;高校自编或自选教材。对课程内容影响较大的是中注协所编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和引进教材,这类教材主要取材于相关审计准则,权威性有余,创新性不足,而且删除了很多客观反映并对审计实践有益的审计方法、技巧、案例等内容;一些名牌高校和审计专业优势高校采用教师自编教材较多,这些教材受编著教师多年研究成果影响较大,有创新性和前沿性,但权威性和实践性不足。如南京审计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等。与此相适应,高校教师对审计课程教学效果也有直接影响,如有一些教师从会计专业转向审计专业,更侧重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其查账、调账技巧更为精到;另一些教师长期从事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当然更注重审计理论的教学,其审计专业术语、审计方法、审计理论比较专长;还有一些教师结合自身专长和学术兴趣开设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管理(绩效)审计、法规审计等课程。由于我国审计教育开展较晚,审计教材、教学计划等不够成熟,审计学科又是一个应用性、综合性、边缘性、经验性学科,需要更多的师生互动、课程创新,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推动教学内容的完善。受我国传统文化集体主义、谨慎小心和阴柔气质影响,我国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往往自主性较差,课程参与意识不强,创新和实践活动更少,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课程教学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民主制度和文化环境建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程和教学参与意识,增加实践、实验和创新项目,不断充实来自实践的教学内容。
(二)高校审计课程中观环境 相对于微观环境而言,中观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和院系环境。据笔者调查,我国截止2012年10月,培养审计本科人才的专业(或方向)包括普通审计学专业有64所高校(2011年60所,2012年增加4所)、会计学(或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专业中开设CPA方向有22所高校、ACCA方向有64所高校、CGA方向有20所高校、IAEP方向1所高校。从2011年开设审计学专业的60所高校来看,985工程高校0所,211工程高校2所(西南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二者合计只占3.33%,其他包括***学院14所,占总数23.33%,财经院校38所,占63%,理工大学2所,占3.33%,工业大学1所,占1.67%,外语外贸大学2所,3.33%,其他1所,占1.67%;从学校名称上来看,被称作大学的只有17所,占28.33%(其中:属于综合性大学的8所,占总数的13.33%;),其余被称作学院的占71.67%。显而易见,设置审计专业的学校层次偏低,这与审计学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有关。在其中可以搜集到课程资料的29所高校中,主要按照审计主体设置课程的高校有9所,主要按照审计客体开设审计课程的高校14所,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并列设置课程的高校有6所。这些课程按照开设频次排序,依次是:“审计学”、“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或***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学)、“投资(工程项目或建设项目)审计”、“***府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舞弊审计”。不同的学校开设的审计课程及数量种类有所不同,这与各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师资条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都有关系。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利用其信息学优势开设计算机审计和网络审计课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基建项目审计、风险管理与审计等分别与其优势学科和传统有关,南京审计学院的***府审计和内部审计课程与审计署关联较大。从课程质量上来看,2003-2010年,部级精品课程只有4所高校的“审计学”以及南京审计学院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缺乏特色、精品课程少与审计专业不够成熟有关,很多高校审计专业和相关课程建设历史很短。今后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传统确立特色审计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提高课程质量。
(三)高校审计课程宏观环境 在我国,影响审计课程的宏观环境包括法规环境、***策环境、体制环境、经济环境、国际环境。宏观环境对预期教学效果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程度也不大,但对我国高校审计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影响较大。首先,作为法规环境,《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国家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的颁布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的产生和发展,这些法规的内容成了相关审计课程教材的主体。其次,作为***策环境,审计教育***策的变化导致了审计专业和课程的生长、撤并、增删。1983年、1998年、2000年、2012年,***对高校审计学专业的设立、合并、恢复(目录外)、进一步恢复(目录内),使得审计学专业及其相关课程发生变更。再次,我国审计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导致了审计课程的条块分割。***、中注协主管CPA教育,在22所高校的会计院系设置了CPA方向并进行指导、管理和评价;审计署和内部审计协会主管国家审计教育和内部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质量检查。两大“条条”管理的高校课程特色明显不同。第四,经济环境方面,改革开放前没有审计课程和审计专业,改革开放后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审计,才有了审计专业和课程;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9-198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1983-1986)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时期(1986-1992),国有制为主体,国家审计处于主导地位,审计课程以国家审计为主,按照行业设置不同专业课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后,非公有制比例越来越大,CPA审计成了重要力量,审计理论和方法越来越科学,CPA审计课程成为重要的审计专业课程,审计专业课程不再按照行业划分,改为分别按照不同主体和客体划分。最后,国际环境对我国审计课程及其教学效果也带来重要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力度越来越大,国际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国际审计认证培训机构及有关课程的引入,如ACCA、AICPA、CIA、CGA、IAEP等机构陆续进入我国,引发相关考证热,并推动了审计专业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
三、高校审计课程主体环境、客体环境和条件环境
(一)审计课程主体环境 审计课程主体环境是指对审计教学内容、文件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人员。包括全国人大、***、***、审计署、中注协、内部审计协会、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地方***府***门、国际认证培训机构、高校教务部门、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不同的主体对审计教学效果都提供了相应的资源或者贡献,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和权力。全国人大通过《宪法》、《公司法》、《证券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规对审计课程内容产生影响,其中《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内容构成相关教材的主体内容。***提供审计专业课程和审计教育的宏观管理,包括专业的设置、撤销、合并、备案等,审计课程设置、教材的规划,教学评估和指导,规划、指导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从行***管理上影响到审计专业和审计教学科目、审计教材。中注协负责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组织实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组织、推动会员培训和行业人才建设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开展理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检查评估CPA方向教学,这些都直接影响到CPA审计课程教学内容。***负责指导和监督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社会审计,审批外国会计公司驻华代表机构的设置,制定财会科学研究和教育规则;组织会计审计人才培训,这些间接影响CPA审计教育。审计署参与制定审计法律、法规,制定审计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情况,组织实施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监督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业务质量,组织审计专业培训,也间接影响到审计教育。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负责调查研究内部审计发展中的新问题,提出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内部审计工作方向,推动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组织开展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制定内部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内部审计立法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教育,推动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这些从教学内容上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课程。中国会计学会主要职责:组织协调全国会计科研力量,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总结我国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经验,研究和推动会计专业的教育改革;编辑出版会计刊物、专著、资料;组织开展中高级会计人员培养、会计培训和会计咨询与服务等,促进会计审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审计学会主要业务范围:组织和开展审计学术研究活动;举办旨在推广审计理论和其他相关专业最新理论成果的专题培训;组织编写、出版审计理论书刊;研究介绍外国先进审计经验,开展与国际和港澳台相关学术机构的交流;接受***府和有关部门委托,组织审计科研课题招标、评审和成果鉴定工作。
国际认证和培训机构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最先进的审计课程,引导其他高校审计课程发展。高校教务部门负责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师资队伍管理、专业及课程建设管理、教材管理等。具体到审计课程上,教务处要组织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审计专业和课程设置、审计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学进程、审计教材选用、审计教学评价等日常管理。高校教师负责实施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审计教学研究和审计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审计学科建设,指导学生的实习、设计、创新项目,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研究和实践表明,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不足,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需要改进。高校学生参与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吸收审计课程给予的思想、理念、方法、技术、能力,达到审计教学预期目的,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不足。用人单位提供新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和案例,也提供所需人才的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
以上审计课程主体环境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审计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以及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其中,国家有关部门对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影响较大,审计高校师生教学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二)审计课程客体环境 审计课程客体环境包括各种构成审计课程的文本材料系统,即审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审计教材、教学辅导书、审计案例、审计实训软件、教学进程、审计考试考核以及练习题、实验实践创新课题等。这些资料是审计课程主体要素作用的对象或成果,是审计课程运行的载体和直接体现,也是影响审计课程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意义上,审计教材可以集中反映审计课程建设现状,据笔者统计,“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教材总数17084种,其中,“审计”类教材共20种,占0.12%,“会计”类教材253种,占2.35%;“物流”类教材87种,占0.81%。20种“审计”类教材,“审计学”教材10种,“基础审计”3种,“审计原理”1种,“审计”2种,以上合计占审计类教材80%,另外还有《商业银行审计》、《战略资源审计》、《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各1种。可见,审计类教材数量比较少,品种也比较单一;从教材质量来看,引进教材比例与会计学相等,但精品教材太少,2009年和2011年审计学科精品教材都是0。
(三)审计教学条件环境 审计教学条件环境包括必要的时间、空间、设备、氛围、资料、资金、人员、基础或传承、实验实习基地、生源、就业机会等。时间主要是一定的课时安排,空间主要是理论教学场所以及实验实习室,设备包括教学音像设备和实验实习设备,一定的学习和诚信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资料包括学校***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资料,也包括电子文献资料,资金主要是教研、科研、教学、实验实习创新项目经费,人员包括结构良好的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基础或传承是指学校或院系的既有硬件和软件条件,实验实习基地对于审计这种应用型学科是非常有益的,良好的生源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组织和效果的达成,就业机会与教学效果是相互影响的。从***书资料上来看,根据超星数字***书馆南京大学***书馆镜像站点数据,“审计”类***书有1256本,“会计”类***书有7278本,“物流”类***书有351本。“审计”类***书中,“审计学”类***书最多,占14.09%;按照审计主体划分,社会审计类***书最多,***府审计类***书最少;按照审计内容和目的划分,财***财务审计类***书(包括财务报表审计)最多,责任审计类***书最少。
通过对高等院校审计课程宏微观环境及主客体环境的系统分析,对我国高校目前在审计学课程教学方面的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审计学课程教学环境、改进审计学课程教学效果提供支持。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9
【关键词】高校审计 基建维修 基建设计 审计风险
中***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高校建设规模扩张较快,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高校固定资产投资加大。伴随着高校固定资产维修周期的到来,基建维修审计越来越频繁。在基建维修审计中,存在一定风险,制约着高校内部监督的效果,不利于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本文对高校基建维修设计进行简单分析。
二. 高校基建维修工程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其作用 高校与企业不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单位,高校一般不提供物质产品,即使有也是作为智力产品的载体来提供的,高校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业务活动,社会效益是衡量事业单位业绩的标准,高校的出资者与单位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经济利益关系。基于高校会计服务的目的是非盈利性,投资者一般不***回报,但是高校的办学方式和筹资渠道逐步多元化,会计核算组织机构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事业单位的核算相对复杂。
高校基建维修工程主要是要原有建筑物基础上进行改造、修缮、装修以及一些基建工程的配套附属工程,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零散、施工点多、灵活性大、因素复杂、项目大小不一;校院二级管理和教研室***核算造成自筹资金、自签合同、自行维修,完工后审计的情况;目前审计情况来看,存在核减率偏高、现场签证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现象。这些情况促使各高校和社会有关方面对高校审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基建维修审计风险管理已成为高校审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三. 高校基建维修审计中的风险
1. 不良的审计环境会带来潜在的审计风险。 外部风险基建维修审计外部风险主要是指由***府相关行******部门、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外部中介机构等建设单位以外的组织和部门在高校基建审计过程中所造成的风险,部分维修工程项目没有正规的***纸,没有进行招标,没有工程预算书,没有具体做法,工程施工随意性较大,多数是以现场签证代替施工***纸。项目维修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有的维修工程几经反复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造成资金浪费。维修工程种类繁多、分布零散、施工点多、单个工程金额不大。建设方对工程监督管理比较困难,漏洞相对也较多,加上部分工程的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于维修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了解不深,在施工过程中,不能起到有效的工程监管作用,造成监管力度低,工程质量不能满足需要。以及***策调整、市场波动、自然灾害、地质构造等审计人员只能理性认识而无法有效控制和影响其水平的固有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潜在风险它包括施工期间现场签证、工程变更真实性、完整性及工程监理、基建部门预结算初审合规性、准确性的风险。可控制风险指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单位和组织不支持不理解内审部门,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但未发挥其作用,或在高校基建实施过程中因管理混乱、监督失控、提供资料不全、信息不实、处理不当等情况形成的可避免的审计风险。
2. 审计执业环境欠佳,审计自身存在风险。
高校目前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少数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表现在徇私情、害怕打击报复,在发现重大问题的时候因与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的同事关系、熟人关系或者彼此有利益关系,不能正确履行审计职责,甚至故意放弃对这些问题的追查和揭露,提供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有限,审计工作是一种技术性比较强的活动,它既需要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在会计、审计、税务、建造、造价、法规知识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和审计基本技能,还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水平的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相关的理论***策水平。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所得出的审计结果肯定是差强人意的,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
基建维修工程的顺利实施是需要多方面专业人才高度统一协调才能实现的,而全过程审计的提出也相应地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要求。审计范围的扩展工程审计业务已远远超出传统工程审计的内容,它们给审计带来很多困难。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由于受我国的审计渊源的审计体制影响,审计人员可能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而这种取舍观可能导致一些影响审计意见正确性的程序被放弃,从而使审计结论出错,引起审计风险。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造价工程软件被广泛应用到基建审计当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造价工程软件技术,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进行审计,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既熟悉审计业务又能熟练操作造价工程软件的审计业务人员缺乏,这样就使得审计的能力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使得高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增加
3.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及法规体系不能与时俱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审计已经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重视,2004年出台了修订后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15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随后,***也接着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但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分别有《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相比,内部审计的法律级次明显偏低。高校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大都依靠经验和专业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因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4. 现场签证不及时不规范,增加了基建维修审计的难度现场签证不规范,后补现象、虚签现象严重。有的签证本该签具体事项,维修部位的具体尺寸及做法,却签了具体金额;有的签证语义含糊不清,没有具体描述所涉及的材料品牌规格型号;有的签证施工时不及时确认,事后突击补办签证,更有甚者以预算结果,反推补办签证,使签证变成了计算底稿的目录及汇总表。再加上一些业主代表对这些签证不进行核实或者提出规范的要求随意签证,人为的给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弄虚作假提供可乘之机,大大增加了审计难度。
四. 防范高校基建维修审计风险基本措施。
1.加强内审基建审计队伍的建设,完善三级复核制度。
基建维修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职业,也是一项知识理论不断更新的行业。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努力提升其***策、业务水平,以服务于新时期的审计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提高基建审计人员的***治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素质;加强后续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各高校间专业理论教育优势,为基建审计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坚持把提高基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以人为本,关心基建审计人员***治经济待遇,充分调动发挥审计人员创造性;明确职责,完善三级复核制度,强化基建审计人员的责任追究及风险意识;保证高校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重视造价审计过程中的施工现场审计调查和取证。
基建造价审计的依据是实体建筑、工程***纸、甲乙双方认可的现场签证、现行计价规范及有关***策法规。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进行现场实体测量,全面、充分地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进行实地测量取证时,必须采取严谨、合法、公正的手段。测量时审计人员、施工单位委派的代表、监理必须同时在场,测量的结果必须经三方代表签字认可。这样能有效的控制虚报工程量的风险。
3. 正确签订维修工程施工合同,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准确、完整。
维修工程施工合同应严格按《经济合同法》的要求,明确承包合同内容,标底、承包总额、质量标准、工期、付款和结算方法、奖惩措施、质保期限、让利条件等,以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必要时,应建立维修工程项目保证金制度。对施工队伍完成的维修工程,收取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对于不能达到质量要求的责令其返工,拒不返工或返工仍达不到要求的扣除其质量保证金。另外为了防止施工单位超报决算,给项目审计带来更大的难度,造成审定决算核减率过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审计核减超过一定幅度实行罚款的条款。
4.加强实施过程监督。
全面实行建设项目管理审计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依据***和国家在一定时期颁布的方针***策、规章制度、经济技术标准,运用现代管理审计思想、技术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技术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促进建设项目利相关方各司其职、共同规范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管理审计是新时期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项目管理审计内容包括法规审计、造价审计、项目质量审计、财务审计及投资效益审计。从而全面掌握建设项目实际情况,为项目审计工作收集确凿证据。
五.结束语。
我国高校基建维修审计存在一定风险,高校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就要改变管理模式,立足原有管理方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融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防范风险能力,确保高校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 Zhang Junfeng 高校基建维修审计风险探究及防范 [期刊论文] 《价值工程》 ISTIC -2011年17期
[2]熊炜 吉桂华 高校基建审计风险的防范 [期刊论文] 《经济师》 -2006年11期
[3]侯晶 王立新 李倩Hou JingWang Li-xingLi Qian 浅谈高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2年4期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审计学会2013-2014年度教育审计科研课题资助
编号:JY20130203;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10
【关键词】免***系统 功能 实现路径 高校内审
审计“免***系统论”是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对推动审计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在教育审计环境变迁的背景下,以“免***系统论”指导教育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审计“免***系统论”的历史溯源
审计是对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与鉴证。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1]。迄今,公共受托责任的核心内容历经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与受托社会责任三种形态,与之相应,学界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亦由“经济监督论”转为“经济控制论”直至时下的“免***系统论”。
“经济监督论”产生于民主制度尚不发达的阶段,此时受托方承担的是受托财务责任,其职责是确保财***、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与财务制度的规定。委托方较多关注的是受托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审计重点验证受托方在财务信息处理中,是否遵循了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新运动强调结果至上,更加关注管理绩效。随之,公共受托责任由偏重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并重,且以受托管理责任为主,委托方更多地强调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审计也随之从以经济监督为主转向以经济控制为主,“经济控制论”由此诞生,审计目标更新为对3E的追求,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以往单纯强调经济的发展,一些曾经被忽视的环保问题、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委托方的社会公众希望***府能够及时发现、解决、防范这些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该建议的推行将公共受托责任由受托管理责任拓展至受托社会责任,在这种背景下,以3E为重点的“经济控制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强化社会管理的需求,新的审计理论呼之欲出。2007年12月26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将审计定位为经济运行的“免***系统”,运用医学领域免***学的概念,将人体免***系统的发现病毒、风险预警、产生抗体直至最后产生免***功能的作用机理巧妙地引入审计工作,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现代审计应当具备预警、清除、修补功能[2],审计“免***系统论”应运而生。
2 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审计发挥“免***系统”功能的现实背景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财***、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事后内部监督活动,审计特征显然主要符合“经济监督论”的目标约束,辅以“经济控制论”的目标约束。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学生扩招、基建修缮工程量大增、学校融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这些压力引发的各式危机不断显现,例如因巨额贷款导致的破产风险已成诸多高校面临的共性难题,因基建寻租引起的违纪违规案件时有发生。此时若仍施行惯例的事后监督审计模式,对一些即成损失往往无计挽回。要扭转局势,高校内审就必须以主动性来扩大发现问题的视野、以预防性来提前感受风险、以整体性来看待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以宏观性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公开性来促进整改与规范[3],这既是高校审计发挥“免***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免***系统论”的总体思路。
3 高校内审发挥“免***系统”功能的路径选择
高校内审发挥“免***系统”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审计的预警性不足,未将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等的安全性目标列为一级审计目标,安全只是隐身于各审计项目之中;审计的层次较低,长期以低标准的“摸清家底、核实盈亏”为审计目的[4],审计领域狭窄,如内控制度审计、问责制落实开展不力;审计建议仅仅针对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鲜见对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如体制制度、法律法规、环境建设进行剖析并从整体上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效益化。
高校内审克服缺陷、发挥“免***系统”功能的实现路径,主要在四个层面展开:体制层面,应当赋予内审机构相当的***性;制度层面,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机制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的协调机制;技术层面,要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
3.1 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安全性为一级审计目标
提高审计层次,加强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的安全意识。拓展审计领域,强化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审计,包括专项资金(重大对外投资、合作办学、教育收费、科研经费)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做好审计调查,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地为学校宏观决策服务。
3.2 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保障内审机构实质***
据调查,2008年江苏省高校的内审***性不太理想,总体上看,相对于教学、科研等部门而言,高校内审部门所受重视不够,高校***设置内审机构的比例仅占28%,其余多为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对外保留或不保留审计牌子。内审***性与权威性相辅相成,树立权威的前提是保障***。增强内审***性,赋予内审机构形式***,特别是保障其实质***,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3.3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行审计问责制
实施审计结果公告,目的在于扩大审计监督主体,功效在于通过审计透明化提高审计质量。当前在审计透明化进程中,众多高校采取的跟踪审计方式将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统一,有利于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而审计问责制的推行也是大势所趋,不仅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所发现问题的消除和管理漏洞的修补,遏制屡查屡犯情况的发生。
3.4 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协调
认真执行《高校内部审计指南》,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的联动协调,促进教育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3.5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形成信息化审计作业
认真落实***17号令和审计署4号令的规定,进一步增加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实务交流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为审计作业信息化输送人力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真正实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等信息化审计。
参考文献
[1] 赵彦峰.审计“免***系统”论:演进过程、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21-26.
[2]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