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工作计划例1
全乡上下要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培育打造我乡茶油产业和橘子产业。二是以杂交茶油改良示范区为依托,新增茶树区土地流转面积xx亩,对新流转区域全部进行嫁接改良,并补植杂交茶树苗xx万株。三是坚持大棚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大棚蔬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打造菜篮子。
(二)完善惠民***策,实施民生工程
加强民生服务,对中心的工作职能,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工作准则,以及对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各项业务进行规范,严格按照系统管理,初步实现民生信息化管理,使工作人员对工作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一口清”,达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使民生服务工作开展规范化。
(三)加强计生工作,做好优质服务
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搞好优质服务活动,以服务促管理,以服务树形象,进一步提高计生工作整体水平。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推动我乡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强化***节育措施的落实。三是重点实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狠抓各项措施落实,认真兑现各项奖励***策,以救济救灾、危房改造等项目带动,倾斜纯女户和独生子女户,促进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四是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五是加强基层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培训工作,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村委会、村民小组计生宣传员的工作水平。
三、统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加大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制作民情联系卡,建立迅速反映社情民意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四大网络”建设,完善***代表、人大代表接访制、司法信访综治联合办公制、信访接待转办制。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乡”,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扎实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三是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着力保护自然环境。结合我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退耕还林保护力度,大力提倡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积极完成县上下达的各项造林任务。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XX年,要继续加强文化宣传力度,结合我乡现有文物资源,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导大家自觉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五、培育特色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例2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实现8亿农民的小康,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只有把农村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加注重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这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人口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不懈的奋斗,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进入新时期,仍然面临着繁重的任务,不仅要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还要统筹解决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做好农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开创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住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机遇。发挥人口计生工作的优势,找准人口计生工作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结合点,积极主动地将人口计生工作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是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固然需要采取法律、行***、经济等手段,但必须明确,农民群众始终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体,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以促进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育全面发展为目标。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切实把人性关爱、人情关爱、人文关爱的理念和***的支农惠农***策落实到农村、农户、农民,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育文明的发展道路。
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融入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努力推进动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融入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以***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水平,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人口计生部门在农村工作中的优势,将人口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紧密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推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以整合提升农村人口计生工作为目标。以农民家庭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的家庭生育质量、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为主线,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促进农村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家庭的生育文明、权利保障、能力发展和福利改善,促进和带动大多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成为富裕家庭、健康家庭、文明家庭和幸福家庭,成为新农村事业的建设者和改革发展成果的受益者。笔者认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紧紧围绕文化和谐、乡风文明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村人口文化建设。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农村人口文化建设是推进文化和谐、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要营造氛围。广泛开展人口国情、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生育***策的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在更高层次上认识人口问题,营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舆论环境。要渗透融合。把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纳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与创建文明村镇、和谐社区相结合,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相结合,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发挥农村人口文化大院、人口学校、计生服务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提高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二)紧紧围绕生活宽裕、为民服务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
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是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打造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口计生社会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我省优质服务全覆盖,要继续以“世代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村人口计生服务机构切实承担起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药具发放、信息管理的综合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全省农村人人享有良好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的目标。
(三)紧紧围绕关注民生、富裕农民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村人口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利益导向建设。
关注民生、富裕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求。在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中,要继续落实好农村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各项奖励优惠***策。进一步保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规范、持久、良性运行。建立省、市、县三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通过各种方式,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困难家庭实施有效救助。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策体系。力争各级***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城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医疗保险等***策措施时,依法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优先优惠照顾。制定实施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的***策和措施,并对独生子女户予以照顾,切实改善农村女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充分发挥各级计生协会的作用,大力推进以关怀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
生子女健康成长、关怀女孩、关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为主要对象的“生育关怀零距离服务”行动,让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感受到***和***府的温暖。积极承担为育龄群众做好宣传倡导和依法维权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家庭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独生子女困难家庭办理养老保险,为计划生育困难群众送温暖,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四)紧紧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和深化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动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活动,依法维护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奖励优惠、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权利。二是积极推行村级计划生育干部勤廉双述制度。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及时主动向村民公开人口和计划生育行******范围、***依据和***程序,公开人口和计划生育行***许可、生育证(服务证)发放、奖励优惠***策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及其他与广大农民密切相关事项的办理程序、期限、结果和服务承诺,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和救济权。三是加强农民工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认真落实农民工计划生育各项便民维权措施。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计生工作不仅要从四个方面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要敢于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领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建立“协调有序、内容求实、载体创新、资源共享、群众参与、投入到位”的长效工作机制。
因此,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计生工作还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稳定低生育水平仍是新时期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也是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基础所在。随着全省符合***策生育二孩的比例逐步上升,2010年左右将进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机械增长速度加快,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策不动摇。******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持依法行***、思想***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教育、经济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为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拓宽沟通渠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府行为。要想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帮助和配合,定期召开相关部门情况通报会,及时交流工作进展和各部门工作情况,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台有利于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策措施。全面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增强齐抓共管的自觉性,使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向更深、更广、更实际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整体动员、运作有效的联动格局。
(三)不断开拓创新,促进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均衡发展。
江苏人口计生工作要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就必须在改革创新上走在前列。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计生工作重点在农村,成效在市、县,检验的标准在于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率。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基础性和创新性作用,主动融入,层层创建,突出本地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发挥区域优势,创新工作品牌,突出创建特色,精心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标志性、引领性的精品项目。大力发挥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充分调动各级计划生育协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注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率。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例3
中***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96-01
一、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一是构建农村文化网络化体系。从乡镇一级来讲,就是要把文化工作纳入乡镇***府年度工作计划和长远工作目标规划中,健全组织,配齐工作人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从村一级来讲,就是要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组织,建设好农村文化大院,经过不断完善打造,形成健全的乡村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健全农村文化责任体系。大力创新文化工作机制,乡镇、村屯要把农村文化工作同乡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检查、考核、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三是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本着“用好***策,对上争取,乡村自筹”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二、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构建城乡文化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对于农村乡镇来说,尤其是欠发达乡镇来说,经济发展滞后,文化基础薄弱,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需要扬长避短。一要整合资源,积极搭建文化活动的新平台。坚持“大型活动统一办,小型活动分散办,专业业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与城乡联办、与企业联姻、与群众联手的办法,以解决群众文化活动缺资金、少场地等问题,保证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二要以城带乡,以“团”带“户”,推进城乡群众文化联动。在搞好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等文化形态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以城镇文艺团体为依托,充分利用农闲、集市、传统节日和地方特色文化节日,举办城乡群众共同参与的歌咏、戏曲、舞龙、灯会、健身、游艺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三要超前策划,积极寻求文化活动的新载体。用心设计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颖载体,比如举办群众文化节、读书月、秧歌展演等活动,使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三、开展新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一是在内容上,要把握时代脉搏。群众文化的时代性不单单体现在宣传***和***府的方针***策、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更体现在呼应群众的理想和追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方面。在当前,农村乡镇群众文化就是要以“三个文明建设”为主旋律,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紧密围绕当地***、***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二是在形式上,要最求变化创新。如何创造出深受人们群众喜爱的新的艺术作品,这是需要基层文艺工作者去潜心研究和细心琢磨的。三是在表现手法上,要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始终坚持先进性,唱响主旋律,努力创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生活和群众精神风貌,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艺精品力作,并通过各种载体加以积极传播。
四、建设新农村文化队伍,提升农村文化管理水平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应该是农村的高人、能人、强人和文化人。乡镇文化站是基层文化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要搞好文化工作这就要求站长和管理员要具备较高的***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且牢固树立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为业精神。首先就是要提高领导文化站的能力,这个能力大体包括:工作计划能力、工作实践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工作创新能力。工作计划能力具体就是搞好每年的月、季工作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工作实践能力就是实现工作计划的能力。有了好的计划,就要有好的实践能力来实现它。工作协调能力就是在实现工作计划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能力来完成工作计划。工作创新能力就是在实现工作计划时要创新工作,不要墨手成规。其次,工作要有激情。要热爱群众文化事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为基层文化建设奋斗的信心、决心。
五、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首先,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积极融入到新农村文化和经济建设中来,这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速度和成败的关键因素。其次,培育和激励“农村文化人”,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为此,要以乡镇文化站、村文室、屯文化大院这“三位一体”为平台,让这些“农村文化人”在发展农村文化方面成为“领头雁”,实现“以人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格局,使更多的特色文化户、文化村、文化乡不断涌现,见到实效。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例4
一、充分认识全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农民为农村进入低生育水平和全国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传统婚育观念尚未根本转变、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一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仍面临生产、生活和养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然是"天下第一难事",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讲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要牢牢把握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阶段性特征,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推进,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把帮助解决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现实困难摆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新时期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的要求是:以***的*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完善利益导向***策,强化服务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积极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
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旨在依托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倡导和促进健康文明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保障农民享有基本的生殖健康服务,培育一大批"富裕文明、身心健康、优生优育、权益保障、民主和谐"的新家庭,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行计划生育,提高农民家庭生活水平是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根本目标。要研究制定新农村新家庭的评估标准,把群众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组织群众参与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把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利用人口学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人口文化大院等阵地,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信息、组织优势以及各相关部门的优势,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先优惠的生产、生活以及生育等公共服务。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农村文明健康水平是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主要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面开展出生缺陷预防,重点推广一级预防措施,加强婚育咨询指导及孕前保健,推广使用预防出生缺陷的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实施二级预防措施,全面开展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努力推进三级预防措施,开展新生儿和婴幼儿系统保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做好孕前管理和服务,引导群众知情选择***节育措施。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发挥项目地区的示范作用。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
加强农村社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农村人口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人口国情、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生育***策的宣传教育。立足农村社区实际,倡导树立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倡导女孩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男到女家落户,逐步改变重男轻女等封建传统意识和习俗,逐步消除性别歧视。
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新农村建设试点应有新家庭计划的内容,研究制定相关经济社会***策要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把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根据各地的人口形势以及工作基础,选择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村或乡镇开展试点。积极争取地方各级***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各相关部门要互相协调、积极配合,制定具体***策措施,将新家庭计划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三、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策体系
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策是惠民***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指导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手段。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作出贡献,应当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困难家庭应当得到重点扶助。建立健全利益导向基本制度。
要切实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策。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加快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节育手术保险等制度。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奖惩***策措施。对违法生育的,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是***员、干部的,依法依纪从严惩处。
做好惠民***策与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策的衔接。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以征地面积为主要依据计算和分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并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予以照顾。移民搬迁、危旧房改造等补助***策,要以家庭作为基本的补助单位,并适当提高对计划生育纯女户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享受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策的群众,不影响其同时享受其他惠民***策待遇。按照国家规定所获得的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在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时一般不计入家庭收入。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应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并按规定享受计划生育扶助。
制定和落实惠民***策要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农村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沼气应用、新技术推广等***策或项目,要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给予优待和照顾。要将独生子女和双女父母优先纳入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培训之中。将计划生育纯女户作为各级各部门结对帮扶的重点对象,推广"幸福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
四、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要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着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养老模式,逐步解除农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养老之忧。落实五保供养制度,解决好"三无"老人的保障问题。继续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巩固家庭养老保障的基本功能。
要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调动***府、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为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因地制宜地开展养老保障项目。探索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地区要优先考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
积极开展助老养老服务。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不断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优先和优惠为身边无子女的计划生育老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按规定提供适当补助。要大力弘扬中华孝道、子女赡养、邻里互助的风尚,开展爱老助老义工活动,倡导社会各界关爱农村老人。
五、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各地要按照中央《决定》和《***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5号)的要求,坚持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区域协作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动形成******领导统筹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流入地和流出地互动互补的"一盘棋"格局,统筹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
流出地要从源头上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流出地要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落实***节育措施,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配合流入地,及时提供、反馈流出人口相关信息。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及其家庭应该享有的奖励优惠***策。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家庭的上门访视工作,帮助计划生育留守家庭及子女解决实际困难。
流入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人口总数,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全局,把相关部门配合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责任范围,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经费。流动人口可以凭《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享有国家***策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项目免费服务,逐步做到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服务。完善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加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信息登记通报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列入流动人口协管员工作职责。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考核评估工作。利用***府及各部门信息网络和资源,完善流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完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开展跨省或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与共享试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评估标准,研究建立目标管理双向考核机制。
六、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关键靠农村基层组织,靠基础工作。要适应农村基层***权建设和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强基固本,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人员稳定。要按照辖区常住人口规模和工作需要,科学设立行***管理、技术服务机构,合理配备工作人员,不得随意撤并和改变机构性质。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县乡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岗位特殊、任务艰巨,要按规定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
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农村社区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村级计划生育专干队伍,确保人员、任务和待遇"三落实"。村级计划生育专干一般要在3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以女性为主,实行"县管、乡聘、村用",鼓励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村级计划生育专干。适当提高计划生育专干待遇,其报酬可参照村委会主要干部的标准。
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对村级计划生育工作的分类指导和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生殖健康权。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依法制定包括计划生育内容的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引导村级集体收益和资源分配有利于实行计划生育的个人和家庭。进一步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维护群众权益,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积极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抓好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完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以及各相关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发挥信息引导和支持作用。建立健全出生医学证明、户籍管理、婚姻登记等公共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各级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和方式,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未建立上述信息管理系统的,应根据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各级部门间定期信息采集制度。
七、切实加强对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人口发展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人口发展,做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制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策。各相关部门在制定完善惠民***策时要充分考虑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评估,主动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意见。探索建立人口发展指标评估体系,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切实加强对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策、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强化对财***资金到位情况和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例5
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相关***策和措施,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女儿户给予教育、职业培训、就业创业、信贷、扶贫、社会保障、土地承包、宅基地发放等方面的优惠。建立健全胎儿性别诊断技术使用制度、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管理制度、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跨区域协作制度、群众举报监督制度和综合治理情况通报制度。重点治理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地区,严格执行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法律法规,依法追究违法者的责任。
三、巩固和完善生殖健康服务工程。加强镇服务站、村服务室标准化建设,更新现有技术设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专业技术操作规程,提高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技术服务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技术人员技术交流,开展技能练兵和竞赛,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季普查服务,定期做好“环情孕情”检测,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大力开展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进行生殖健康检查服务。
四、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完善生育指标和生育管理制度,实行生育第一的子女登记、第二个子女持证制度;坚持月例会和台帐登记;强化分类入户访视和环孕定期服务制度;建立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级育龄家庭需求和服务信息收集、反馈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民主讨论决定、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干部绩效考评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尊重群众的选举权,维护群众的知情权,落实群众的参与权,体现群众的监督权,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五、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坚持依法行***。在农村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把先进的生育文化送到千家万户,把人口文化融汇到各种文艺演出中,宣传“生男生女一个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男女平等思想,把生育文明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促进农民新型婚育观念和科学婚育行为的形成。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宣传载体和阵地的建设。在建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中,创建人口文化生活载体,宣讲国家的人口形势和人口***策,逐步引导农民崇尚先进的社会主义人口文化,使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在农村蔚然成风。加强普法宣传,切实维护村民计划生育合法权益。
六、加大对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力度。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例6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基本需求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基础,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河南作为人口和农业大省,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和***府关注的头等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河南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民受教育环境显著改善
“十五”后三年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全面消除D级危房;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施优质高中扩招工程,缓解了初中升高中的瓶颈制约;整合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村劳动者技能,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农村教师工资的发放权全部上划到县,编制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策,不断扩大“两免一补”范围,覆盖了部级贫困县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资助面、在校生享受比例和投入资金总数均居全国首位。
(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农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河南省***府筹措和争取资金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扶持贫困县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进行业务用房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在全省大多数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95%。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对全省109个县级文化馆和***书馆改造建设,基本实现了县县有***书馆、文化馆;实施了行***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农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开发,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河南省***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加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南太行、豫西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区旅游资源的连线连片开发,在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贫困山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启动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等红色旅游设施建设,弘扬了***传统,促进了老区经济发展。
(五)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安排资金建设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和配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加强了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了对农民群众的生殖保健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启动实施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使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家庭得到实惠,广大农民的生育观念进一步向少生优生优育转变。
二、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主要是:农村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平均教育经费指标居全国后列,农村中小学运转困难,学生辍学率较高,农村初中三年保留率仅为93.8%;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仅占高中阶段的39.3%,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比城市高48.6%、42.5%和19.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比城市低9.8个百分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比较突出;基层文化设施十分短缺,67%的乡镇文化站有站无舍,82%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还有340多万农民不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农民生育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作为人口第一大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农村社会保障程度很低,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得不到有效救助。
这些情况说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许多配套***策还没有到位,***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得不到充分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居民公平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切实保证。这种状况也抑制了农民消费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公共财***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机制,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影响深远的重要战略任务。
三、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是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强化***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2007年起对所有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加快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初中建设,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二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到“十一五”末,使50%以上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实行城市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制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点推进100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使每个适龄劳动者掌握1-2种实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切实提高农村医疗装备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力争到2008年在全省基本普及。三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农村重大***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四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面向农村的适用卫生技术人才,制定优惠***策,鼓励和稳定卫生技术人员留在农村为农民服务。
(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二是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四是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为重点,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五是支持有条件的山区农村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开展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使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四)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
一是完善现行生育***策,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农村计生工作新机制,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二是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实施以“奖励、优惠、减员、扶持、保障、救助”为主题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和信息网络系统等,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
(五)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救助等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项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福利活动。
四、加快发展河南新农村社会事业的***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与农村公共服务相适应的公共财***体制
明确划分各级***府财权事权,按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完善公共财***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公共财***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资金逐年增长,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形成稳定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在加大省级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府投入的责任,保证与国家和省投资相配套的资金足额到位。
(二)创新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重点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开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策允许的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兴办农村社会事业,拓宽筹资渠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实行不同的经济***策、管理和运行模式。
(三)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区域确定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统筹资金安排、建设项目、配套***策,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实施。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覆盖的原则,制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规范用房面积、设备配置和服务功能。适应农村人口机构变化和行***区划调整,按照配置标准,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等社会事业机构,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策规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例7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基本需求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基础,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河南作为人口和农业大省,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和***府关注的头等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河南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民受教育环境显著改善
“十五”后三年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全面消除D级危房;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施优质高中扩招工程,缓解了初中升高中的瓶颈制约;整合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村劳动者技能,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农村教师工资的发放权全部上划到县,编制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策,不断扩大“两免一补”范围,覆盖了部级贫困县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资助面、在校生享受比例和投入资金总数均居全国首位。
(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农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河南省***府筹措和争取资金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扶持贫困县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进行业务用房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在全省大多数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95%。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对全省109个县级文化馆和***书馆改造建设,基本实现了县县有***书馆、文化馆;实施了行***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农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开发,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河南省***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加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南太行、豫西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区旅游资源的连线连片开发,在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贫困山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启动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等红色旅游设施建设,弘扬了***传统,促进了老区经济发展。
(五)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安排资金建设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和配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加强了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了对农民群众的生殖保健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启动实施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使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家庭得到实惠,广大农民的生育观念进一步向少生优生优育转变。
二、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主要是:农村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平均教育经费指标居全国后列,农村中小学运转困难,学生辍学率较高,农村初中三年保留率仅为93.8%;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仅占高中阶段的39.3%,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比城市高48.6%、42.5%和19.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比城市低9.8个百分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比较突出;基层文化设施十分短缺,67%的乡镇文化站有站无舍,82%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还有340多万农民不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农民生育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作为人口第一大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农村社会保障程度很低,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得不到有效救助。
这些情况说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许多配套***策还没有到位,***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得不到充分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居民公平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切实保证。这种状况也抑制了农民消费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公共财***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机制,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影响深远的重要战略任务。
三、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是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强化***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2007年起对所有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加快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初中建设,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二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到“十一五”末,使50%以上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实行城市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制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点推进100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使每个适龄劳动者掌握1-2种实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切实提高农村医疗装备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力争到2008年在全省基本普及。三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农村重大***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四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面向农村的适用卫生技术人才,制定优惠***策,鼓励和稳定卫生技术人员留在农村为农民服务。
(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二是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四是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为重点,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五是支持有条件的山区农村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开展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使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四)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
一是完善现行生育***策,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农村计生工作新机制,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二是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实施以“奖励、优惠、减员、扶持、保障、救助”为主题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和信息网络系统等,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
(五)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救助等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项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福利活动。
四、加快发展河南新农村社会事业的***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与农村公共服务相适应的公共财***体制
明确划分各级***府财权事权,按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完善公共财***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公共财***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资金逐年增长,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形成稳定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在加大省级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府投入的责任,保证与国家和省投资相配套的资金足额到位。
(二)创新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重点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开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策允许的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兴办农村社会事业,拓宽筹资渠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实行不同的经济***策、管理和运行模式。
(三)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区域确定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统筹资金安排、建设项目、配套***策,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实施。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覆盖的原则,制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规范用房面积、设备配置和服务功能。适应农村人口机构变化和行***区划调整,按照配置标准,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等社会事业机构,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策规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府.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ghjh/fzgh/,2006.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例8
(一)、村庄整治进展情况
1、整治示范村规划编制。根据“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的原则,我镇于2003-2005年委托省、市有关设计单位,对全镇33个行***村的村庄规划进行了统一修编与制定。在此基础上,通过论证,9月底前完成了列入村庄整治计划的林田、鹿田、梅村、西旺、罗大门、盘前、里宅、洞前等七个村整治规划编制。
2、制定实施方案。镇专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时,根据“由民做主,因地制宜”的原则,今年列入整治计划的各村在召集***员干部、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计划、工作措施、人员分工及日程安排。
3、村庄整治进展情况。今年列入整治计划的林田、鹿田、梅村、西旺、罗大门、盘前、里宅、洞前等七个村合计1106户,3017人,预计投入建设资金485万元。按照“穿衣戴帽、实现五化、拆除危房、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截至10月底完成情况如下:
①穿衣戴帽:共需外墙粉刷户438户,面积131450m2,已完成327户,占计划数的74.6%。
②实现五化:
A、道路硬化:计划完成道路硬化面积32100㎡,已完成24075㎡,占计划数的75%;
B、水面净化:计划清理水塘16口,面积1354㎡,已完成1246㎡,占计划数的92%;计划清理河道1300米,已完成1300米,占计划数的100%;;
C、路灯亮化:新安装路灯138盏;
D、村庄绿化:新增村庄绿化面积6300m2。
E、环境美化:9个村均开展污水治理,清理村内排水沟共3700米;2个村开展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污水管道埋设正在紧张施工中,截至日前已完成60%;新增垃圾箱(池)94个。
③拆除“三房”:共需拆除“三房”35户,面积3400m2,已拆除32户,拆除面积3100㎡。
上述9村将在11月份倒排时间、狠抓进度,力争11月底全面完成整治任务,迎接市区验收。
4、新农村社区建设。我镇罗店村村庄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民主、村强民富;邻里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已经完成“一个中心、四五工程”建设,达到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新农村社区目标。
(二)联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养护和电力建设改造:
联网公路建设任务二条共计1.4公里,已全部完成,落实5个标段公路养护人员,规范了公路养护管理。对全镇73公里乡村公路实施养护管理。完成了电力建设与改造任务。
(三)农民饮用水工程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镇***府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各村预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主管网埋设,村改造自来水热情高涨,预计至年底将有17个村饮用上洁净优质的沙畈水,直接受益人口达一万余人。投入86万元,完成了垄回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四)村庄美化情况:全镇各村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包括垃圾集中清运制度、日常专人保洁制度、村***员干部环境责任区包干制度以及检查考核制度等长效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垃圾户集、村收、镇运、日产日清,确保农村环境保持卫生、清爽、整洁。
(五)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已完成中心镇建设计划项目。中心村按照“五个一”要求已建成卫生服务站所、汽车站、***书阅览室、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正在建设中。
(六)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深入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目前已实施18个村,占全镇行***村总数54.5%。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工程扎实开展
(一)农村劳动力培训:目前止已经培训428人次,超额完成培训任务,并建有完整的受训名册,档案完整。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止已经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的65%。
三、“农村新五保”工程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一)建立最低农民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共有216户393人纳入低保补助范围,在动态管理中实现应保尽保,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全镇有失地农民村10个,共有失地农民2840人,其中,已经完成失地保险2137人,正在办理230人,正在补办手续79人,正在审批41人,未办理的为353人。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规范,并探索建立了镇财***配套、村集体补助、个人自筹三者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新路子。
(四)建立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全镇共有五保对象25户26人,24户25人在敬老院,其中4户5人户院挂钩,正在办理入院手续1户1人,目前五保户集中供养率96.2%。对集中供养和户院挂钩人员100%给予医疗补助。
(五)***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应***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办理6432户,已办理6310户,参保率98.1%。
(六)“一户一策一干部”工作:通过帮扶、促就业,目前已减少低收入户40户107人,已帮扶结对42户。
(五)实施新农村健康工程:2008年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3.2%,。加大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健康覆盖率达到90%以上,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100%,村民基本卫生常识知晓率70%以上,年健康宣传栏已更换8次,共有9个村建有健康医疗站。
(八)送文化下乡:结合我镇实际,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的主题,主动与各线对接,整合各种资源,将教育、活动、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我镇的文化建设,完成送科技文化送电影下乡65场次,近2万人次观看了演出。
(九)文化示范村、示范户建设:2008年申报区级文化示范村6个,申报区级文化示范户3户,申报市级文化示范村1个。
(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已全面实现了广播电视 “村村通”,电视入户率达68%。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例9
作为人口计生部门以及基层计生工作者,如何把握大局,认清形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自身优势,尽其所能,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创建目标如期实现。笔者认为,我县开展创建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活动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人口问题分不开,人口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实际出发,要保证新农村建设既定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把人口问题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人口计生工作。
一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按照“量上控制,质上提高”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策符合率,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好的人口环境。工作方法上立足于抓基层,打基础,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平衡发展,加强对工作基础薄弱的乡镇、村的重点指导,切实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关注生殖健康、出生人口素质、出生人口性别比等问题,充分考虑到人口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广泛影响,追求一个数量适度、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状态。
二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要围绕生产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使计划生育家庭率先实现小康。严格执行有关***策法规对计生家庭的奖励优惠***策,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按照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四权”分离的原则,确保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计生对象每人每年按时领到奖励扶助资金600元;实施“少生快富”工程,落实对农村主动放弃二胎生育一次性奖励***策;积极探索建立对农村计生困难家庭特别是因独生子女死亡、伤残、疾病等导致贫困的家庭的社会救助机制,既帮助其解决眼前困难,又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
三要实施“三结合”帮扶工程。将计划生育“三结合”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局,以***策帮扶为主导,以基地建设为龙头,以项目覆盖为抓手,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宽载体,不断深化计生“三结合”工作,引导和扶持计生家庭学技术、上项目、会经营,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增值快的产业,促进其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同时,通过发挥计生家庭的骨干带头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群众少生快富,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狠抓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促进广大农村乡风文明
生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生育文明建设融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之中,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等为载体,推动先进思想、文明观念、***策法规和科普知识进村入户,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培育生育文明。
首先,要强化婚育新风宣传服务。运用多层次、网络化、立体式的现代宣传手段,积极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等社会风尚,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要加大优质服务进村入户力度,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加大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力度,积极引进、推广、应用计划生育新技术和新产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群众***策知识知晓率、“三查”到位率、随访服务率、免费服务率和新法接生率。
其次,大力实施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工程。以“树立新的婚育观念、创造新的婚育生活、倡导新的婚育风尚、规范新的婚育行为、建立新的婚育方式”为主要内容。按照“走向生育文明、建设幸福家园“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展婚育观念好、生活方式好、致富技能好、文明家风好、遵纪守法好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五好新家庭”创建和评选活动,与“小康村”、“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计划生育六好新农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同步实施。大力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园区、文化大院、文化品牌建设。
指导文化园区和文化大院宣传基本国策,弘扬生育文明,确保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村民,组织农民群众茶余饭后到人口文化大院看书读报、下棋对弈、运动健身,以此增长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使农民群众能够自觉抵制酗酒等陋习,在广大农村营造浓郁的生育文明环境,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促进生育文明、乡风文明。
三、加强基础阵地建设,促进乡村村容整洁美化
促进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人口计生工作要抓住这一时机,着力加强计划生育基础阵地建设。
一要从加强乡村计生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抓好乡镇计生服务站、村计生活动室、村计生服务室、村人口学校等阵地建设,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健全计生技术服务网络,让农村群众享受安全、高效、便捷、优质的计生服务。
二要从加强乡村生育文化阵地建设为切入。着力加强生育文化活动中心和生殖保健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保健、学习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场所。
三要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切入。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狠抓网底建设,真正做到人员、职责、报酬、阵地、设施“五落实”,真正建立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的人口计生工作长效机制。
四要从加强技术服务入手,促进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围绕农村广大群众生殖健康,开展以实施“三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快农村计生服务阵地改造升级,提高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四、深化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强化基层基础
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民自治、推进民主管理是建设新农村的***治保证。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村民在计划生育方面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
一要健全自治组织。以计划生育协会为运作主体,以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为依托,健全群众自治组织。
二要建立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自治章程》、《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等,规范自治程序,形成建章立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机制。
三要开展自治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落实村民民主决策权、民主选举权、民主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民主管理,通过自治的形式保障村民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
特别要注意发挥那些少生快富的村民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大家的事大家办,一家有难大家帮助活动。通过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改革,建立健全村***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计生村民自治机制,发挥计生协会组织作用,使广大村民依据国家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促进农村民主***治建设。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例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和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归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发展,包括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而人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规模适度、素质相当、结构合理的农村人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多年来,我们肃州区通过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等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特别是“九五”以来,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肃州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口总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据统计,我区六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者达1.16万人,高中以上学历者达26.83万人,计划生育减轻了群众的生育抚养负担,群众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了子女的培养教育上,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但就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需要而言,人口质量的提高还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适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必须处理好农民生产、生活和生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此,我区人口计生事业进程也逐步向高起点发展。近年来,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坚持真抓实干,人口计生工作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依法行***及优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合力进一步增强,新机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基本建立起了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条例》为主体,其他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依法行***体系;二是强化了农村、城市、社区和相关单位的综治力度,靠实责任,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三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落实“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基层工作网络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牢固;三是深入开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的优质服务运行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底,通过国家人口计生委验收,肃州区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四是建立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了“奖、优、免、补”***策。近年来,区、乡财***共投入近400万元为6462户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落实了户均600元的养老储蓄金,落实率达到了98%。为全区农村166户一女户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每户一次性奖励了1000元。为1895名农村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子女落实了升学加10分的优惠***策,为1043名农村在当地上小学、初中的独生子女减免学杂费3.1万元。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奖励扶助制度要求,审查落实了378名奖扶对象的奖励扶助资金;五是基本建立起了******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努力,社会各界配合,广大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机制。
三、大力推进婚育文明新风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和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生育文明是建设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内在要求。一是推进人口意识文明。加强广大干部及群众的人口理论学习,切实形成******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二是推进生育观念文明。不断完善计划生育社会化宣传教育机制,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男女平等知识深入人心,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关爱女孩行动”深入开展,群众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逐步形成。三是推进技术服务文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服务人员严格依法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四是推进作风文明,使行风务实清廉,干群关系融洽,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区注重强化宣传教育和利益导向,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注重了救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和关爱女孩活动的开展,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的社会风尚;提倡婚事简办,少生快富,勤俭持家,适时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等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的纽带作用,定期组织育龄群众开展伦理道德、生产技术、生殖健康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使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和***策推动相结合,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婚育新风尚为群众接受。全区15-49岁育龄妇女结构显著变化,一孩妇女比例逐步上升,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高到了22岁,初育年龄提高到了23岁,独生子女领证夫妇逐年增加,全区农村有1.8万对夫妇主动放弃生育二孩或推迟生育间隔,到2005年,全区少生14万人。我区先后于2003年、2005年被国家计生委表彰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婚育文化,各级组织要一如既往地抓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唱响先进生育文化主旋律,把婚育新风真正吹进千家万户。逐步建立起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机制,充分发挥广电、报刊、文学艺术创作等宣传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上用先进的生育文化去影响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塑造群众,以先进的生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通过乡风文明展现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尚。
四、提高农村优质服务水平,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