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论文10篇

中国发展论文篇1

“中国经济论文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中国发展论文篇2

1.依赖资源性投入,创新性产出不足

中国经济的创新性不足,主要是依赖资源性投入,可以说是砸锅卖铁,经济发展没有可持续性,一旦资源消耗光,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就会陷入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恶性循环。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产业特色,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只会造成污染、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发展随着资源的开采呈现波动性的曲线。

2.***府公债增长太快

中国2011年底中央***府国债为6.75万亿元,加上地方***府债务10.7万亿,总计17.5万亿的***府公债,2011年度中国GDP为47.2万亿元,负债率为37.1%。[2]***府的公共债务最近几年增加比较快,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税收增加率较大,如果公共债务增加过快,今后经济发展处于平台期就缺乏相应的财***手段。中国60岁以上的居民已经超过10%,中国未富先老,所以公共债务应当控制合理的水平,为未来的经济调控留下一个空间。

3.能源和原材料风险

中国对石油的外部依存度已经超过50%,这对中国来说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经济发展风险,因为***局不稳定和不可抗力的影响,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除了石油,其他原材料的外部依存度也不可小视,例如:铜、铅、锌、铁矿石等,这些已经成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道坎,不排除产生经济讹诈的可能。11.环境问题突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环境的恶化。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直接影响了气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对生态平衡产生了巨大效益。中国的水质污染、土壤、大气等污染也相对比较严重,这些直接影响了公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初衷。

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思路

1.推进产业升级

鉴于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产业升级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产业素质进行更加有效的整合,实现劳动效率的提高,最终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产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再走粗放型经营模式,而是节约型发展道路。只有这个思路才能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碳排放量,实现绿色发展,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的提升的和谐。

2.调整经济***策

经济***策的调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模板,是中国的自身创造,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经济***策的调整需要一个论证的过程。经济***策调整的第一个是中国的财******策,我们实施的积极的财******策需要调整,可以采取稳健的财******策,为中国的老龄化和经济成熟期早作打算。其次,我们要建立中国的创新***策机制,主要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希望***府在这方面的力度要足;现有的知识产权体系保护还不够,还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利用,利用***策机制鼓励人们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为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做好***策基石。第三,强化改革,让民营资本进入服务型领域,除了特殊的行业外,让很多垄断性行业变成竞争性行业,不要***府的干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3.合理安排产业布局

中国的产业布局就是一头沉,即东重西轻,这是中国的地形决定的,但是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如此之大,造成了中国物流成本、员工流动成本的居高不下,所以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对降低中国企业的经营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优惠的***策是必须的,但是要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联系,不要大开发变成了大破坏、大毁灭,所以还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安排产业布局要和户籍的改革同步,因为户籍是中国特色的管理手段,它最直接的后果是牵制了人们迁移的流动性和随意性,但是合理安排产业布局要求我们也要合理安排人口的流动性,不适宜人居的地方就不要居住,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使得人口分布和产业分布相一致。

4.建立生态经济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本来就不好,沙漠、荒漠、青藏高原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能够供人们生存居住的空间只有国土面积的50%左右。如果发展过程中毁坏了中国的环境,对中国来说是得不偿失。建立与环境友好的经济对中国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在产业结构和环境中有一个合理的平衡,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能源,节约用水,降低污染。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友好、协调。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机制,就是前面所说的产业升级机制;其次,在财******策、货币***策和产业***策上进行一个合理的调整,鼓励企业采用生态经济模式。最后,进行舆论宣传,让生态经济成为人们的愿望和思路,使得生态经济成为一种制度经济模式。

5.经济增长趋于合理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有着***府的指令性计划,一直有“保8”的习惯和传统,但是经济增长的成果,普通人能够享受的究竟有多少?而且经济增长的过度功利化造成了一系列后果:通货膨胀加剧、收入分配差异太大等社会矛盾,所以经济发展速度应当以理性的方式进行。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要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现实,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人均GDP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对经济发展不要抱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不要拔苗助长,要让公民在经济发展中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府不要与民争利,要藏富于民。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让人们的就业率得到提升,让社会更加和谐。

6.制定扩大居民消费战略

中国公民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储蓄的民族,但是在中国,经济严重依赖投资是不争的事实,消费的比重太小,所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提高GDP中消费的比重,让人们收入提高、消费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不愿消费有历史传统,但是也有现实国情,因为人们对生活有一种不安全感,所以要扩大居民消费,除了增加收入和减税之外,更重要的福利制度的健全,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更加放心的消费。同时,我们要更加重视信用体系的建设,让人们在市场经济中有一种安全感,工作和收入有了相对的保证性,人们才可能放心消费。

7.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高低与否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成熟经济体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都超过2/3,中国仅仅占到40%,这里面的差距比较大,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需要努力,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主观的原因,因为中国的服务业是垄断性质,例如:银行、电信等行业,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深化改革,让民营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深化竞争,进而促进发展,为消费者带来福利和价值增值。首先要改革是金融行业,金融业是产业的基础,金融行业在中国是一个垄断性行业,只有100多家银行,而美国就有1万多家银行,因此美国的金融服务业服务质量较高,所以要深化金融领域的管制。其次要理顺交通、物流、通讯等行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硬环境。第三,要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制度,让人们享受服务的时候有法可依。第四,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服务外包的机会,开拓服务贸易,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机。

8.强化公务员管理,遏制腐败

中国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发展

提到中国,我们想到最多的便是中国文化了.中国是一个极具文化色彩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承载了多少文化,造就了多少文人墨客,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近如鲁迅,沈从文.每个人的作品都影响了几个时代.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知道这些作品对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文化。根据文化所包含的结构及其所指的范畴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广义的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而所谓的狭义的文化则是专注于精神创造的结果,这也可以称之为小文化。

文化所涵盖的层面有很多,但大方面可以总结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则包括了人们发明的交通工具,服装,日常生活用品等,这可以看作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则指的是社会制度,家庭制度,生活制度等多方面的管理层面;而所谓的心理文化则可以看作是隐形性文化,比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这些都属于心理文化。

中国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古代文化。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人的发展都有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培养人优雅的仪表以及陶冶人的情操。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阅读这些古籍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国家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浸润在这种文化的长河里,使自己的人格魅力得到很好的提升。我们的文明古国需要我们这样有素质有涵养的人才。其实可能我们自己还没发现,一旦我们熟读古书文字可以使那些文字所散发的魅力潜移默化的深入我们的骨子里,从而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现我们在这些文字浸润下所拥有的风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应该全面了解文化,拥有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古文运动”,提倡国学,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视,其实质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丢失的太严重了,以致让有志之士达到痛心疾首的地步了。当代的我们已经被外来文化深深感染进去,对我们本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的甚少。其实我们应该明白中国文化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是何其的重要,它承载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对我们自己,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阅读书籍,其实阅读书籍不是要求我们对书籍达到非常透彻,而是需要通过我们阅读典籍,达到对我国的文化游理性的审视,客观的认识而已。只有这样,当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时,我们不至于迷失方向,可以做出理性的思考判断。我们学习我们古代文化的最大意义就是在于当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时我们不至于丢弃自己的文化,可以理智判断,取长补短,这样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会有更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现代,由于当今的社会蓬勃发展,这个时期的文章大多数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这也给当代文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近几年,大多数现当代的作家,新生代的小说家已经走进了普通人们的生活中来,他们大多数以写实为主,描述现实普通人们的生活。现当代杰出的作家则要数鲁迅,郭沫若,沈从文等人,尤其是鲁迅,他弃医从文的举动感动并感染了数以千万计的国人,他为我国的抗战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发展论文篇4

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学号9901059a

姓名a

专业区域经济学a

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a

入学时间一九九九年a

班次盐城班a

指导老师a

填表时间二oo一年二月a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中国区域开发管理体制必须创新;

(二)适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三)制定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策。

四、论文工作计划

2001年1月至2月拟定论文开题报告,资料与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2001年3月至4月完成论文初稿并请导师修改,完成论文二稿并请导师修改;

2001年5月至6月论文定稿与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北京

2.李京文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南京

3.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北京。

4.叶裕民,《中国区域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北京。

5.宋璇涛,《寻求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校出版社2001年,北京。

6.李京文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沈阳。

7.汤爱民,《大整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北京。

8.顾介康、储东涛主编,《江苏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京。

9.薛志平、刘波,《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理念卷),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00年,香港。

10.吴兴鹏、董剑南、谢玉平,《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实践卷),香港大学报社出版公司2000年,香港。

11.国家环境保护局译,《选择还是放弃——荷兰国家环境***策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北京。

12.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北京。

13.***高等教育司组编,《西方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广州。

14.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北京。

15.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6部门,《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北京。

16.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资源与环境》,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南京。

17.方在农主编、彭立明副编,《现代科技知识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京。

18.《中国环境报》、《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动态》、《环境导报》等报刊。

关于转变***府职能的思考与体会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府与社会、***府与群众、***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尽快转变职能,是各级***府做好本职工作,打造公共服务型***府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转变***府职能的基本途径

转变***府职能,就是要通过“一增三化”途径,切实解决***府“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重新界定***府的职责和功能,最终把***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

(一)增加一批***府职能。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培育市场,克服市场缺位,替代一部分尚未发展成熟的市场机制,发展商品市场,培育金融等生产等要素市场,完善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二)强化一批***府职能。要通过强化***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强化监督和监管体系,确保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要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弱化一批***府职能。要通过弱化***府的微观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削减***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改变***府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由市场去解决,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四)转化一批***府职能。要通过将承担的社会职

能向社会组织转化,将***府承担的技术性、服务性和部分协调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推进社会中介、公共服务和自治组织与***府部门的脱钩,变“全能***府”为“有限***府”、“服务***府”、“廉价***府”。

二、转变***府职能的几点对策

(一)认真清理行***审批事项,明确***府的职能定位。要从“服务”的视角努力推进***府职能转变,杜绝“有利的事情争着管,没有利益的事情相互推诿”的现象。要结合贯彻实施《行***许可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清理行***审批事项,放弃不必要的审批,杜绝“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的现象。重点要强化经济调控职能,取消对企业等经济实体的直接干预。加强对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综合管理,使人民群众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二)强化市场监管,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府部门要努力培育和完善良好的市场环境。要消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监管,提高市场开放水平,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要建立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打击金融欺诈、逃废债务和假冒伪劣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做法,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务环境。

中国发展论文篇5

一直以来,中国民俗文化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俗文化的形态随之改变。中国油画对传统的民俗文化与发展创新的民俗文化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所以可以说中国民俗文化在中国油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下面我们将从中国油画的不同发展阶段诠释中国民俗文化的应用。1.初步融合阶段明清之际,油画开始真正的传播历程。而当进入清代之后,油画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南北鼎峙的格局。一方面是主要为宫廷服务的北方油画。它是以记录宫廷人物肖像和日常生活场景为主。在画风上,为满足国人的欣赏需要不再以造型精准为追求,转而企***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含蓄文雅,这是与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内敛相契合的。另一方面是主要表现普通人个性需求的南方画种。在相对远离***治的情况下,油画创作者可依据自身对西方油画的理解自由的进行创作。他们或是对西方油画的直接临摹,表现西方油画的神韵,或是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西方油画技法相结合,突出了中国油画的包容性。2.中西合璧阶段由于传统艺术观念的束缚,油画艺术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产物一直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中国油画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直到“西化运动”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有了一定的改善。大量留学生通过系统的油画理论、技法的研习,逐渐意识到中国油画的发展必定离不开传统民俗文化的支撑。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表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对中国油画来说,仅仅发展西方式油画艺术或只考虑民俗文化因素的作用都是局限的,而只有真正实现“中西融合”,借鉴中国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水墨丹青的境界融入到油画艺术的发展之中,中国油画的民俗化道路才有实质性的突破、进取。3.不断革新阶段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风格迥异的油画流派逐渐确立,我们应当关注中国油画面对发展潮流所作出的改变,更应关注发展面临存在的诸多挑战。其实当前中国民俗文化应用于中国油画之中是切实艺术价值的呈现:一方面是发展不同风格油画的的渴望,希望从中汲取新意,以促进油画创作理念和创作技巧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中国油画想要在世界油画之林有所表现,必须不断地发展,革新其内容,这与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是相契合的。由此可知,当代中国油画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是需要不断革新的,而这也还原了当代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态度。

二、分析中国民俗文化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制约,中国油画作为一种文化的实践艺术,更离不开民俗文化这一片泥土。事实上,我们希望中国民俗文化能够对油画艺术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希望了解民俗文化是如何影响油画发展的。我们探究中国民俗文化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影响,是对当代油画艺术发展进行的深层次的透视、发掘、总结。1.民俗文化影响油画发展中的题材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油画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需要在现实中汲取养分、发掘素材。而民俗文化恰恰是区域人们生活的真实反映,因而民俗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画发展创作中题材的选择。一般画家创作都是依据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发现者的角度对所要表现的油画形象进行描绘,刻画。当受到民俗文化熏陶的绘画者进行创作时,他们会不由自主的选取与民俗文化有关的内容展开题材创作。这些纷繁的民俗文化自然丰富了中国油画的题材创作,当然这也为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民俗文化影响油画发展中的审美判断从来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当民俗文化应用于油画艺术之中,油画艺术的价值便得以显现。它以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出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通过民俗文化对油画发展的指导,我们对民俗文化影响方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必定形成了一定的审美判断。这种审美认识是创作者的切实感悟,也是欣赏者对民俗化油画的深刻理解。对创造者来说,表面上看民俗文化的引入丰富了表现油画艺术的语言,实质上是扩展了他们的审美认知。而对欣赏者来说,这种民俗文化的意义在于提升了油画艺术的审美价值,也进一步影响发展了油画的审美认知与判断。3.民俗文化影响油画发展中的情感融合与其说民俗文化应用与油画发展是一种油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无意识的自我选择,倒不如说这是创作者与民俗文化的一次情感上的交流。民俗文化本身是不具备任何形式的感情的,它只是客观事物的呈现,而创作者才是实现由内而外情感传达的关键。很多时候情感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画家基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在民俗文化与油画艺术结合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绘画者的情感表达。创作者需要对民俗文化有所了解,更需要将这种理解转变为审美表达,这恰恰表达了他们对于民俗文化影响油画发展中情感融合的立场判断。

三、中国油画“民俗化”的思考

中国发展论文篇6

论《中国电影发展史》与电影文化思维 划

摘 要:《中国电影发展史》是程继华主编的权威电影史学书籍。本文通过对此书的研究试***探究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思维模式,有助于找寻出一条更深层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以批判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研究史学书籍,并在求证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深入读解本国电影文化。

关键词:文化思维;***治;电影运动;中西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思维方式都源自文化本身,而历史本身又具有些许主观色彩,导致***治因素在一段历史的存在中尤为抢眼,这是阅读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最大的感触,***治化的思维模式以及历史化的主线流程使我重新感悟了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并对电影史学的研究有了初略的新的诠释。这是一本详尽的史学体系书籍,对于研究阶段的初学者来说,我们还需要反复阅读并正确理解理论历史化这个问题,以方便讨论中国电影理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是如何发展的并以何种发展的眼光来阐释。对比不同版本的中国电影史学书籍并通过横向纵向分析,认知到中国电影理论应顺应电影文化思维,分为社会理论以及艺术理论,对史学的研究也应当在时间、空间的维度里找到正确的定位,以下简单讨论一下我个人阅读《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感触及对文化思维方式的思考。一、***治读解文化通读《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下两册,时间跨度从1896年影戏正式引进中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重新迎接***治、文化崭新时代。三编八章的时间切割上也是从中国历史、***治的分期上来划分的。从萌芽到***领导的电影文化运动再到新阶段进步电影与人民电影,都是在***治纬度上进行的,期间穿插中国历史各时期的战争结点,会议及斗争。时间上也划分为萌芽、发展、潜行、阶段、服务、斗争及成长,最终放在“成长”上也恰好契合了未来电影工作永不停歇的宗旨。《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代表的传统电影史的写作,更偏重于站在阶级的立场上对中国电影进行评价。它是通过***治解读文化的方式产生于大时代背景下的理论产物。尤其是第二编、第三编,基本在“***领导”的宗旨下进行各类电影文化运动。其中1934—1935年谈到“围剿”与“反围剿”斗争,包括在1937—1949这段整体带有民族拒绝性的时代,“抗战”变成主导思想。又例如“左翼电影”作为时代产物受到一切来自***治斗争的阻挠,而电影运动却如火如荼的在这样的斗争年代进行着。对于文化的公正性会由于***治的读解变得缺失,硬朗的***治斗争性超越了艺术体本身很柔和的因素。使本书带上了更重的历史、***治色彩,却缺乏真正的电影理论色彩。当然,***治主线下的电影史是有好处的,至少让我们更了解那个年代统治阶级的思维方式及行动趋势,对艺术文化把握有多少的强制性(包括各种高压***策对人的影响都避而不谈),这是最大的与当下各类中国电影史不同的地方。它更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具有强迫性和残忍性。相比***治比例合适的史学书籍我更偏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它将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史论结合,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把握评述的公正性。二、电影运动与派别斗争***治运动伴随电影运动,或者说***治与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本书主要谈到“左翼电影运动”与“孤岛电影运动”而“软性斗争”又导致文化派别与性质的斗争,从***治的定性到文化的定性再到电影的定性,从而导致一种过于偏激的理论体系生成,其中谈到在定性斗争中,将《小城之春》当作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感性电影,既不符合当时进步电影的需要,也成为“文华”公司消极倾向的典型代表来叙述。完全从***治立场分析文化的态度从而引发的斗争如同是******与***的内战,爱国的*********官与***员并不能完全站在统一战线上,是因为他们分别有着各自的阶级立场,这就不得不引发我们对文化立场和态度的思考。我个人是很喜欢《小城之春》这部电影的,不仅怀着对费穆导演的尊敬,更多的是他开创了中国“诗电影”的先河,这才使得后续导演如:贾樟柯能真正将“诗电影”概念推广并形成自己的一种创作风格,我认为这种带有派别之争的电影史书,必须同时客观的站在***治与艺术的双重宝塔上进行俯瞰研究,否则就有失公允性。值得肯定的是“左翼电影运动”及“孤岛电影运动”部分的撰写,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各种社会因素对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并生动的举例阐明观点。三、中西文化理论思维差提到中西方文化理论差,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电影史永远应该放在世界电影史这个广角的范围内去分析的。因此不能脱离世界格局的大环境,哲学上所谈到的“矛盾”与“联系”的观点也是渗透其间的。在这63年的史学研究历程中只少量的谈及香港电影,未涉及台湾电影,而在大谈***治的基础上主要攻击一些非主流电影(即:非***治、缺乏教育意义的及一些所谓的消极电影),是不符合电影史学的广泛性与客观性的,并未能真正分析其艺术文化价值性。单就这一点是与西方文艺理论史学书籍不同的。公正、客观永远是史学撰写者的信条,作为史评及文化研究人员也都应当在这种氛围中评说。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史学书籍,同期类比了大量的影片,并附着了电影剧照及比较详尽的内容介绍,对同时期优秀的影片及反面教材进行了对比,使得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方式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淋漓尽致的发挥。

中国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构建;原则;管理

[中***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36-02

网络文化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人类文化,是一种正在形成过程的新文化,互联网作为网络文化的传播载体,既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传播途径,谁掌握了这种传播方式的主动权,谁也就具备传播某种思想文化的权力和影响力。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这种影响力,利用互联网推行其核心价值观,开展所谓的“准则同化”战略,以此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取得意识形态领域这场斗争的胜利,就必须利用和有效管理好互联网,发展好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1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我们***历来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从成立之日起,我***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上思想***治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核心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我们工作的实践,并使之扎根于广大***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中。任何时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都必须坚持,毫不动摇。

1.2 坚持法律监管的原则

网络文化传播的纯洁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要方面,用法律手段来进行有效监管是重要的解决途径。当前,我国在网络文化建设立法方面没有突出监管网络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应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网络文化传播的权利、义务、责任、范围和宗旨,普及网络法律,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提高文化传播的质量。

1.3 安全防范原则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确立安全防范意识,除通过大力发展相关技术来抵御不良网络文化传播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教育,让整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网民)都自觉地筑起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精神防线,抵御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危害性信息的侵蚀。

1.4 服务性的原则

网络文化建设要主动出击,坚持服务性的原则,及时了解网民的信息和需求,搭建沟通平台,及时健康向上的信息,架起***府与网民进行交流的文化平台。努力挖掘好网络平台上的交流沟通机制,建立起有利于***府和百姓的互通、互信和互助的渠道,为和谐文化的发展创造新的土壤和有利条件。

2 做好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网络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应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这就意味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网络文化建设,把民主精神、时代精神与内容烙印到网络文化建设中,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培养网络使用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唤起自觉维护真理,维护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从容应对不良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努力占据网络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切实掌握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2.2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在创造好的网络文化作品上下工夫

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必须以强大的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积极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提高网络产品的服务和供给水平,加快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中国数字***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等网络文化工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化创新能力,追踪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关注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拓展网络文化服务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

2.3 搞好阵地建设,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有广泛影响的中文网站

网络文化是当前国内外各大网站的发展焦点,大多数网站都重视网络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发展。在网络文化领域,“马太效应”特别显著,少数几家领先的网站,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它们的企业意志常常能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轨迹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要迅速建设一批受网民欢迎又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文化特点的大型中文网站,加大思想***治教育进网站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推进创新,促进发展,把重点新闻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平台;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管理模式。

2.4 发展网络文化技术,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网络文化的管理水平

技术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必然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不仅是网络文化的缘起,也是各种网络文化安全的管理模式的保障。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加快建设中文域名服务器,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建造防火墙,启用分级过滤软件,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

2.5 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的行***化和法制化管理

互联网在我国属于新兴管理领域,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超越了传统媒体,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因此,在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方式。目前普遍存在大量使用行***手段管理网络文化的现象,行***手段亟须规范,法制手段又明显欠缺。因此,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首先,各级***府都应该把网络纳入治理的责任范围,合理解决网络的无区域性和跨区域性与***府设置的区域性之间的矛盾,统筹协调地方网络文化行业管理部分、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建立完整的互联网管理责任链,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其次,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实现对各类新兴技术的立法。必须针对传统法律法规进行更新与释法。在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明确***部门的***依据和范围,在明确角色意识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不严和无明确***部门的现象。

2.6 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提高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

网络舆论是当前影响网民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舆论主体的分散和无组织的特点,在不少情况下许多公众仅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尚不能明确自己应当对社会性问题持什么观念和态度,因而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地总是需要参照系。”“态度的形成必须有参照系。人们关于某个事件的态度,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仍然是潜在状态,尚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态度。” 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发生后,会在网上逐渐形成舆论,“在这个过程中,参照系是舆论主体形成一致性的态度、观点和意见的价值评判标准,什么样的参照系被采纳和接受,直接导致什么样舆论倾向的形成。”要积极推进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集中组织网络正面宣传战役;要加强对网络热点焦点问题的引导,密切关注分析网上舆论动态,重点加强对新闻跟帖、论坛和博客等互动栏目管理;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善于运用群众网络语言与网民交流互动,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主动引导网上舆论,增强正面控制力和影响力。

要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网上舆论管理水平,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完善快速反应机制,主动出击,主动引导,力求在第一时间权威准确信息、澄清事实,遏制恶意炒作,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要提高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点,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主动相关信息,满足网民的需要。加强各级***府网站建设,推行***务公开、***务公开,将***府信息资源充分上网,把***府网站建设成为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06(8):69.

中国发展论文篇8

关键词:文化民族主义;中国;发展

一、文化民族主义的定义:

据了解,民族主义一词出现在大约1789年的一个流亡英国的法国教士奥古斯丁·巴洛之口,它主要用来表示贵族君主制***体的社会运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乔治·P·古奇指出:“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成员的觉醒……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心态,即一个人以民族作为最高效忠对象的心理状况,它包含着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的信仰。”而目前在国内对于文化民族主义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由于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发展中的一种次元形态,对于文化民族主义的解释,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说法。郑师渠指出:“所谓文化民族主义,实为民族主义在文化问题上的集中表现。它坚信民族固有文化的优越性,认同文化传统,并要求从文化上将民族统一起来。”;阮炜在他的《***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中指出:“文化民族主义指的是一种对母语文化的强烈认同。”;钱雪梅在《文化民族主义刍论》中指出:“文化民族主义是指文化领域的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把文化作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核心依据,目标是保留、复兴和壮大自己的民族文化。”。

二、文化民族主义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

在古代的中国,人们心中并没有今天所谓的民族概念,只有所谓的“华夷之辨”, 华夏族群居于中原,是文明的中心,而周边地区则比较落后,因此也就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用以区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西方列强不断地发起对中国经济、***事、文化冲击,中国无论在***治上还是经济上以及文化上都走上了一条持续衰落、受人蹂躏的道路。与此同时,文化民族主义也这种形式下悄然地兴起。18世纪末,统治者们不得不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在与西方文化不断的斗争过程中文化民族主义也得到了发展与深化。首先应该就要从作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洋务运动说起,主张改革的洋务派放弃了长期在中国人心中固定起来的“天下主义”的想法,他们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才能使“天朝”在列强面前不会处于卑躬屈膝的地位。但是,他们在总的指导纲领上面仅仅提倡的是“中体西用”的办法,其实质只不过是想借西方之“器”来“制夷”,并未不想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圣道”,华夏文明优越论依然稳弱泰山地存在于国人的心中。随着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惨败,维新变法的思想***运动开始了。一方面,进化论的思想通过翻译进入到了中国,“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念因此而崩溃了。另一方面,竭力宣传变法的康有为认为,中国不但需要向西方学习技术,还要学***济、教育、社会、***治制度。然而在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康有为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和反对,国学大师章太炎就认为中国社会目前的问题首先不在于教不教,而在于国不国。到了“五四”时期,中国国民的思想***达到了自封建社会以来的最顶峰,来自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从方***上挑战着传统文化的正当性。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则挑战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的正当性,文化民族主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回光返照”。

随着清朝***府统治的结束,逐渐在全国树立自己的独裁统治地位,但是从维新变法以来遗留下来的文化复古思想依旧占据着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1933年由亲自发动的“新生活运动,将文化复古主义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同年的10月份又陈立夫组织建立的“中国文化建设学会”也发起过文化复兴运动,“本位文化”派也随即正式形成,他们宣称:“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消失了……此时此地的需要,就是中国本位的基础”,对固有的文化“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对待欧美文化“吸收其所当吸收”。蒋氏***权的覆灭,中国***对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作用的深化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现代新儒学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掀起了一场学习儒家文化的高潮,新儒学也成为了影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潮之一。文化民族主义诉求,不仅表现在遍及各个阶层的“国学热”中,还表现在许多******重要会议的讲话中。如在2007年10月召开的***的十七大会议上依然将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如何提高整个国家在文化领域方面的实力也提到了相应的几点要求。一场正在神州大地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再次引起整个世界的关注。

三、当代文化民族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是需要时间的,其中的文化复兴更加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和探索。在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却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哈日”、“哈韩”的追求者大多都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日本以及欧美动漫产业的“入侵”也成为了许多中国儿童每天的精神食粮,大量的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冷漠轻视却对西方节日的狂热喜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主义该如何进行下去成为了我们应该去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粗浅地认为,要使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处于不败地位,我们应该在文化上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是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上面应该采取一种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被人类文化的进步所证明的普世价值观,也应该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其次在自身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这是一种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认同”的过程。总之,中国文化民族主义应在保持自身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强调接纳世界文化,吸收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当然如果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也能够像我们这样去发展自己的话,那么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情境离我们真的就不远了。(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M]

中国发展论文篇9

新中国6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思想理论上说,这是思想和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丰碑。怎样总结它的基本经验?这有多种视角,可以进行这样那样的概括。本文根据***同志提出的思路着重论述五点。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指南

实事求是思想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获得辉煌成就的伟大指南。

首先要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思想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这是同志的一个伟大贡献。作为思想路线,它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胜利的法宝,也是中国***的各项工作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新中国60年的历史发展也证明:凡是凯歌行进之时,就是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凡是发生曲折和挫折之时,都是违背实事求是思想种下的祸根;最后纠正错误、拨乱反正,也要高擎实事求是思想旗帜,才能使***的路线和作风,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新中国60年按照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先看前“30年”的情况。新中国建国后头8年在总的方面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遭受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新民主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策,“一五”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同志说:建国后的前8年,我们搞得不错,***策是恰当的,发展是健康的,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当然,在个别方面也存在不实事求是的缺点。但是从1957年反斗争以后,***的指导思想就逐渐违背甚至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左”的错误越来越严重。***同志总结这段历史指出: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后来又搞“”,走到“左”的极端。这一“左”,差不多整整20年。他强调:“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对前“30年”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

1978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两个凡是”,就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高扬实事求是思想的“30年”。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思想本身的内涵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被正式确立为***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被视为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虽是同志倡导的,但它被明确为***的思想路线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由***同志首次倡导的。他在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1982年十二大的新基本沿用这个表述。***同志还十分强调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他在许多讲话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思想的精髓,统统归结为“实事求是”,明确指出“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在***代会报告中,比如十四大和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思想路线内涵时,对***同志讲的“***思想”和同志讲的“与时俱进”思想还展开作了分析,强调改革开放实践对***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从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拓展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

二是创造性地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拨乱反正,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策,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之源。

实事求是被明确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之后,也就成为在实践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意识形态上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同志在十二大上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基于这个思想,在进行思想路线和***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同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历程。实事求是思想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获得辉煌成就的伟大指南。

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同志讲到我们国家的历史经验时多次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还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这是说到了问题的根本。

什么是社会主义呢?最核心的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归根结底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认为社会主义有五大要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构成社会主义的总体概念。上世纪80年代初,***同志开始探索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是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策,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

质。经过长时间深邃思考,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个界定,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为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在于不了解我们国家所处的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即一是没有把握好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没有认识到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那时犯“左”的错误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我们***在1981年的《历史决议》中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问题。***的十三大,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两个方面,阐发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同志在十五大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作了新的界定,强调在这个阶段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2月,中央领导人撰文,进一步指出: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它有两大任务:一是***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这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个创造性发展。

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治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第二大要素,即作为一个基本点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三大要素,即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

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则主要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基本路线的初始思想,在改革开放前已经有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的决议已指出:***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二大要素,即作为一个基本点的四项基本原则,如***同志所说,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尽管那时没有这样的说法。另一大要素,即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在***的前后也有许多很好的思想,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这两大要素都不牢固,没有一以贯之。上面三大要素更不可能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不断总结经验,十三大对***的基本路线内容第一次作了明确概括,并将其称为我们***的主要经验。此后,***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坚持***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同志在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它的理论意义说:***的基本路线是***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我们国家发展的***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新中国发展进步选择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经济体制和机制

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具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

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世界现代经济理论的一大难题。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人和非***人就在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它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一直没能解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领导人虽然没有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认识,但同志等已提出社会主义需要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难能可贵的是有的经济学家(如孙冶方等人)对此作了艰苦的探索,但是不仅被埋没了,而且被视为“异端”遭到了批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逐渐找到了破解这个理论难题的途径。从实践层面说,一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引发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兴办经济特区推动形成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为探索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实践基础。从理论层面说,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的论断,为探索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作了重要理论准备。***的十四大,同志代表***中央做报告,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使我们国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理论的创立,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破解了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大难题,使我们***不仅实现了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的飞跃,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巨大改变。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伟大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重大发展。

五、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探索到正确的发展理念,总结出正确的发展规律

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对发展的认识不断地走向全面和科学有密切关系。

中国***的成立肩负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执***都在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说到底,就是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艰辛探索。既然是探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就会有胜利的欢悦,也有曲折的痛苦。三年“”和十年“”,就是在发展问题上误入了歧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也包括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方针***策在内,从此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当然,***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放到集约、由把握精要到更加科学全面的过程。由于国情的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在发展巨变的同时,前进中仍面临着不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同志为***的***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新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回答了在中国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采取怎样的发展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赋予***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实现了由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

中国发展论文篇10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而得来、由人民亲手制定、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法。这部宪法随着我国***、建设和改 革的历史推移,经历了多次修改,发展成了目前正在实施中的宪法。今天,祖国蒸蒸日上,形势一派大好。值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向高潮之际,纪念这部作为新中国宪***制度和宪法发展基石的五四宪法的光荣诞生,将对提高全民族的宪法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治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五四宪法的产生经过 五四宪法的制定处于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立即制定宪法。后来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大陆上的***事行动结束,西藏和平***,祖国大陆空前统一;土地制度的改革基本完成;人民已经组织起来;抗美援朝的胜利增加了我国的***地位;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时,举行全国选举、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成熟了。 1953年1月,中央人民***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决定,成立以***为***、由***、***等33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启动制宪工作。1954年1月至3月,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由***主持,在杭州西湖草拟宪法初稿,这个稿子经北京五百多名高级干部和全国八千多人讨论,易稿二十来次,于3月23日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作为起草工作的基础。经过81天的辛勤工作,开了七次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形成了宪法草案,并于6月14日由中央人民***府委员会向全民公布。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进行了3个月,共征得意见118万条。据此,又开了两次宪法起草委员会全 体会议及一次中央人民***府委员会临时会议进行反复讨论修改,于9月15日向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草案经会议全体代表热烈讨论,最后于9月20日用无记名方式投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五四宪法的产生过程为我国后来的修宪工作提供了经验。这主要是:坚持***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包括同各民主***派和***外人士的协商与合作。由全国人大发挥制宪会议的职能,也反映了中国***制的特色。当然,首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并非单纯是制宪会议。这次会议除制宪外,还完成了诸如通过预算、组织***府并进行了一般性立法等多项工作。 五四宪法的基本内容 关于宪法的指导原则,***在1954年6月14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原则基本上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9月15日,他于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在宣布“制定宪法”是此次会议任务的同时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个时候,虽然在理论上还没有系统地总结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可是从***的上述言论来看,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即人民民主专***)、中国***的 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五四宪法的四项指导原则,乃是十分明显的事情。 五四宪法的基本内容:(一)序言确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宣布:“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序言还规定实现总任务的三个条件是:统一战线、民族团结和同全世界人民的联合。(二)总纲规定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我国主要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并规定国营经济是领导力量,保证其优先发展;规定保护公民的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等。(三)第二章国家机构,分别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组成、职权和工作程序。(四)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居住和迁徙自由、住宅不受侵犯,通信秘密受保护;享有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等文化活动的自由,享有监督控告权;规定对于妇女、青年、儿童及国外华侨等的权利保护。还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若干项基本义务。(五)宪法第四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首都。 五四宪法除序言外,共有106个条文,内容丰富,符合国情。它即总结了近一百多年来以及建国5年来的历史经验,又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规定了切实可行的重大措施,所以是一部好宪法。 五四宪法的深远影响 五四宪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治文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过去,中华民族长期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黑暗统治之下,广大人民过着非常痛苦的日子。虽然曾有许多先进人物为了救中国,努力寻找真理,但他们学习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模式。例如,19世纪末康梁变法,企***在保持封建主义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又如,20世纪初的辛亥***,虽然推倒了清王朝,但孙中山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其***治理想是“五权宪法”。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民主宪***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因此他们的努力,很快就失败了。至于北洋***阀和***之流以制宪为幌子,行专制统治之实,更使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领导下,掌握了***权、成为国家主人之后,才有可能制定真正的人民自己的宪法。五四宪法的诞生,正是实现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心愿。 五四宪法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宪***制度的先河。首先是道路问题,***曾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五四宪法的道路就是我国始终坚持着的社会主义道路。 五四宪法的开创性还表现在她所确立的体系结构一直为后来的宪法沿袭。这不仅指宪法文本的章节构成50年来无多大变化,即使是实质内容的顺序安排,其逻辑结构亦大体上被保持下来。尤为重要的是,五四宪法所确定的国家的根本制度,诸如人民民主专***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制度,以及“优先发展国营经济”、“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等,都由五四宪法奠基,且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 五四宪法是在我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诞生的,所以具有过渡性和纲领性的特点,并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也正是这样的特点,表明了五四宪法是符合客观实际、从实际出发的。五四宪法从形式到内容都反映了中国特色。她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精神,以及这部宪法的用语清楚、正确,容易使群众领会等优点,都足以给后来的宪法作为楷模。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继承并发扬了五四宪法的优良素质和风格,总体上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同时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再次学习五四宪法,必将有助于加深对现行宪法的理解和认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发展论文10篇

学习

法律社会学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社会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与社会论文范文参考,法社会学论文1000字。(二)人类社会发展引领下的法律多元在论述社会生活与法的多元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妨先举个例子:起初当现代交通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时候,普通的大众需要

学习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66)

本文为您介绍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文旅局普法工作总结,文体旅局2021年普法工作计划。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动员,营造涉旅企业单位和旅游从业人员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基本完成七五普法工作任务,基本形成旅游行

学习

世界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形势论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论亚太经济圈的若干问题》,论文集《亚太经济合作与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合》,《世界经济》

学习

经济增长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增长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论文提纲,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小论文。但是,内生增长理论的结论中,却出现了正的规模效应。所谓规模效应,即长期经济增长率与经济规模(一般用人口规模或人力资本数量代表)成正比。这一结

学习

评经济师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评经济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级经济师论文发表,评高级经济师论文时间要求。胡老师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可谓学贯中西,睿智超人。仅改革开放以后他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含与其他人合作的)就有20余本,论文100余篇,而且屡获重奖或好

学习

法律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经济学论文辅导,法律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国际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广泛包括国际有关商品与资本流通的各种法规、法制及有关的法律问题,还可细分为关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货币、

学习

英语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范文大全,经济论文选题推荐。语言的价值属性是语言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属性驱使人们做出相应经济付出行为,此行为由于满足了投资者预期经济效益而导致商务英语

学习

全球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全球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全球经济的论文,全球十大经济论文期刊。

学习

数量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数量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量经济学学年论文题目。一、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编写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了数学抽象,减少了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特别是与

学习

法学案例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案例论文,内容包括法学真实案例论文,法学论文案例目录模板。与传统教授型的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法不仅专注于“教”,更强调“学”,这就要求教学双方角色的转换,真正做到由学生做主体,教师退回到辅助的角色。(1)案例的主导

学习

中国法律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法律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法律史论文1000字,中国法律的发展论文1500字。

学习

福利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福利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福利经济学论文选题推荐,浅析新旧福利经济学论文。福利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人们对福利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福利的***策实践中,各国也产生出不同的福利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或者大小之争。总

学习

经济职称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职称论文发表,怎么发表经济类职称论文呢。第三步骤是要过细节关。一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发表时间。论文通常在通过经济学中级职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在预计参加评审前的2-3年内均衡发表最好,切

学习

私营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私营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营经济论文,国民经济论文1000字。究竟什么是产权改革?在我国,产权改革是指:把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不分、产权不明、不自主经营、不自负盈亏的企业,改造成为***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学习

法律社会学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社会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与社会论文范文参考,法社会学论文1000字。(二)人类社会发展引领下的法律多元在论述社会生活与法的多元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妨先举个例子:起初当现代交通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时候,普通的大众需要

学习

世界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形势论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论亚太经济圈的若干问题》,论文集《亚太经济合作与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合》,《世界经济》

学习

经济增长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增长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论文提纲,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小论文。但是,内生增长理论的结论中,却出现了正的规模效应。所谓规模效应,即长期经济增长率与经济规模(一般用人口规模或人力资本数量代表)成正比。这一结

学习

评经济师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评经济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级经济师论文发表,评高级经济师论文时间要求。胡老师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可谓学贯中西,睿智超人。仅改革开放以后他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含与其他人合作的)就有20余本,论文100余篇,而且屡获重奖或好

学习

法律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经济学论文辅导,法律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国际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广泛包括国际有关商品与资本流通的各种法规、法制及有关的法律问题,还可细分为关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货币、

学习

英语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范文大全,经济论文选题推荐。语言的价值属性是语言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属性驱使人们做出相应经济付出行为,此行为由于满足了投资者预期经济效益而导致商务英语

学习

实用法律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实用法律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实用法律论文,实用法律基础小论文。一、法律推理的历史分析与审判价值功能法律推理作为一种审判法律思维方法不是天生就存在的,法律推理的萌芽是在公元11世纪产生的,它的思想来源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

学习

经济预测论文10篇

阅读(14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预测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预测论文,经济预测与决策论文怎么写。1.2最优化预测与满意度预测的结合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过程中,要遵守原则最优化的处理方案,这种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所创造,其中关键词汇为“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