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论文10篇

数量经济论文篇1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金融实践

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姜丽丽(2011)站在经济学科的立场讨论了计量经济学和相应的计量软件(主要是Eviews)的结合;李劫(2014)对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认为应该将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张卫东,黎实(2016)讨论了博士阶段的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问题。但是,由于金融数学是新兴专业的原因,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尚缺乏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探讨。本文重点针对金融数学专业剖析计量经济学中金融理论及实践结合不紧密问题,并给出相关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紧密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编写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了数学抽象,减少了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特别是与金融学、投资学理论的结合更是几乎没有。这使学生在学习时很难理清计量经济学课程与金融理论、金融问题间的关系,而且学习完成后也难以应用该课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们以如下两个例子为例。

第一,以消费—收入案例作为经典一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案例。当前众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在介绍完经典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相关理论后,为使得学生能学以致用,往往引入一个实例进行分析。由于当前教材大多以经济学或金融学学生为授课对象,所以其在教材中引入的案例往往都是经济学的案例。例如,分析居民收入与消费间的关系。如此导致金融数学的学生误认为计量经济学仅仅只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在金融上应用很少。

第二,引入消费习惯作为经典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案例。不少教材在对多元线性回归案例的选择时,仍然是主要以经济学、金融学的学生为考虑对象,通过引入消费习惯(上一年的消费)进一步加深消费—收入模型的分析,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案例。然而这对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正好加深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误会,如此导致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误认为计量经济学在金融上没有应用。可见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分析往往都是以传统的经济模型作为分析,考虑的往往是消费—收入等这些经济现象,没有体现出计量经济学在金融的应用。这显然不足以让金融数学专业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在金融学、投资学中的应用,学生亦难以将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应用于指导金融实践。事实上,金融学、投资学中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三因子定价模型等等大量金融模型就是计量经济学中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这些金融模型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引入必然将对金融数学的教学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何把金融理论及实践与计量经济的教学进行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改革措施

金融数学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好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的同时,把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现实金融市场,以指导金融实践。因此,针对上述数学推导的设置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第一,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分析作为案例引入计量经济学。在介绍完计量经济学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μ后,立刻把金融学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作[1]FamaEF,FrenchKR.Commonriskfactorsinthereturnsonstocksandbond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3,33(1).[2]姜丽丽.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3]李劼.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为案例引入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例如,采用CAPM分析中国石油(R2)的收益:R2=α+β(Rm-Rf)+μ,其中,Rm为市场收益(例如上证综指的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例如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APM在计量经济学的视角下其实就是做一个简单的一元回归。因此,通过在案例中引入CAPM的实证分析,能加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计量经济学与投资学间的关系,提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量经济论文篇2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对策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与教学受到国内众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其他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调研,发现现有的计量经济学在其教学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于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学科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等问题未能形成清楚的认识。此外,在课时安排上仍存在不足现象,而学生的统计学、数理经济学乃至宏微观经济学的先修知识不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将事倍功半。为此,本文对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结合本人在教学及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基于此,提出本人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解决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界定与学科特点

Frisch(1933)对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将统计学、经济理论与数学结合起来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说,基于现有经济数据、构建经济理论回归模型、估计模型参数、参数检验以及对相关实证结果的具体应用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而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微观计量经济学构成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四大分支(李子奈,刘亚清,2010)。此外,学者们基于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或者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的角度,将计量经济学划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大部分本科院校,其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或者理念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注重计量经济学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而对其诸如模型构建、参数估计、参数检验等理论基础未作深入探讨。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数据依赖性以及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点。首先,对于其综合性,正如Frisch(1933)指出的那样,计量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研究体系或方法。这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经济理论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统计资料、数据库、互联网采集大量的数据,而且对于数据的处理、特征提取、缺失数据等诸多工作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数量对于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准确性影响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计量经济学的数据依赖性。最后,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特点,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体系,其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过模型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参数的估计、检验等一系列计量经济学理论,最终达到分析经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的目的。即进一步将计量经济学应用于解决、服务实际问题,完成经济问题定量关系的探究、经济预测等目标,而这也是经济学学科研究本身的最终目标。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综合性、数据依赖性、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性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但也充分反映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理论、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笔者计量经济学的授课经验以及相关调研,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列举了较为突出的几项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先修课程有待完善

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对经典的经济理论体系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统计学与概率论基础,以及计算机编程等内容要求也较为严格。然而,部分高校在大学二年级就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学生对于经济学内容、数学内容未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本科生注重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学生对于采用诸如Eviews、Stata、Matlab等工具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甚至模拟过程中对于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导致其入门难度大。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计量经济学,也会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缺失。此外,姚福寿等(2010)指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方法等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整个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课程应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较为重视的先修课程。

(二)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模型的估计、参数的检验等需要较为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将这些内容仍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无疑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未能形成深刻印象,教学内容展示过快。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多媒体教学在表面上看来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应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结合,以达到最高效的授课方式。

(三)计量经济学软件掌握较差

现在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解。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算机已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的仿真实现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大都通过计算机实验室对案例演示操作,使得学生不能熟悉的掌握操作,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效果(郑兵云,2010)。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该学校在计量经济学的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是提高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重要保障。例如,对于以理科为主的学生要注重其对经济学理论相关知识的强化,否则,计量经济只是作为数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不能形成很好的分析能力。而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应注重其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强化。否则,学生对于其模型的设定、参数估计问题一知半解,更无法将其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与预测中。综合而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的特点为前提展开。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分析。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都应较为扎实。因此,在教学方案以及培养方案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学、高等数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设置综合规划、考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置于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支撑课程学习之后;再次,在以初等计量经济学为教学重点的同时,以专题模块的方式适度开设高等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知。

(三)注重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

高等数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内容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要求,对于学生知识的把握以及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注重、强化学生对于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对于基础课程应该的训练。尤其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熟悉,例如最为容易掌握的EXCEL、SPSS、EViews等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这也为计量经济学等应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注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软件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应忽略。鉴于此,每个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我们分配了三分之一的课时给实验教学,就是在锻炼学生对软件的学习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完每个模型的模拟,我们在课堂上都会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做报告,学生的反馈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课本上没有的软件应用知识。这对于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计量经济学课程融合了经济学理论、数学知识以及计算机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讲解,对其应用分析以及在现实经济问题上的应用也该给予充分重视。同时,根据笔者教学的经验,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并且应用模型去分析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请学生将分析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笔者的尝试,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反映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这也符合我们“应用型人才”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07):110-114.

[3]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05):22-31.

[4]黄犚,张台秋.论计量经济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统计与咨询,2008(3):52-53.

[5]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159-160.

[6]姚福寿,刘泽仁,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48.

数量经济论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数量经济论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数量经济论文篇5

    关键词:数理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生产函数

    一、引言

    作为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具体形式,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下列生产函数:

    Y=Kα(AL)1-α,(0<α<1)

    式中,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A表示“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AL表示有效劳动,α是参数,Y表示产量。这就是着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国1899-1922年制造业的生产统计资料来估计模型的参数,得出:

    Y=1.01L0.75K0.25

    对这个生产函数以及柯布、道格拉斯所做的工作,余斌,程立如提出了下列批评[1]:

    第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论证”了资本家的所得不是来自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资本的边际产出。从而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工具。第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遗漏了许多可能会影响产出的其他的重要因素。如:机器性能的提高、由于经济的短期波动而导致的资本闲置或过度使用的情况、工人每天(或每周或每年)工作小时数的变化、劳动者素质的变化、劳动强度的变化等。因而柯布和道格拉斯对模型所做的估计并无实际价值。本论文由无忧整理提供第三,本来,生产函数须在一定技术条件以及一定的资本有机构成下(这两个条件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有很大的差别)来讨论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可是,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这些条件是随意可变的。文献[1]举例说,由于这一疏忽,可能会引出“用1个轮胎配16个汽缸可以组成一辆汽车”这样的荒谬结论。

    作为与余斌,程立如观点的商榷,程细玉、陈进坤阐述了下列几个基本观点[2]:第一,一个经济模型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一定经济理论的背景下,根据样本数据,对经济现象众多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比较、筛选,找出其中一种或若干种最重要的因素,用他们来构建模型(而把其他次要因素的作用效果纳入模型的误差项),然后用样本数据来估计模型的参数,最后再对估计结果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一系列统计检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通过以上程序建立的,因而是科学的。第二,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有哪些?在供给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是:劳动、资本、技术等等;在需求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是:居民收入、人口、消费习惯等。第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技术条件假定为不变,这的确造成了模型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针对这一缺点,后来的学者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改进,把技术进步速度纳入了模型。第四,用样本数据估计了模型的参数之后,要检查所得的结果是否符合经济实际,接着还要进行一系列统计检验。第五,建立经济模型时要考虑所选变量数据的可得性。能够获得数据的变量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成为模型中的变量。

    这两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争论,引起了笔者的若干思考。

    二、数理经济模型

    人们在进行经济学研究和进行计量经济学研究时,必须要把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清楚地区分开。事实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作为该模型一般形式的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属于数理经济模型范畴。后来,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国1899-1922年制造业的生产统计资料来估计模型的参数,这是把数理经济模型直接移作计量经济模型来使用(我们将要在后面谈到,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此时,柯布和道格拉斯所作的事情已不再是研究一个数理经济模型,而是在估计一个计量经济模型(此时,模型中加上了随机项,而数理经济模型是无所谓随机项的)。

    数理经济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陈述和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数理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是为了探索不能用数字表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不能用代数表现的函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型旨在通过数学逻辑推理来阐释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趋势。这就是说,数理经济学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运用数学语言来研究和表述经济理论,而不是在经验的层面上对经济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结局进行描述、估计或预测。

    余、程的文章和程、陈的文章同样都把数理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混为一谈了。余、程文章的主旨是要批评一个数理经济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程、陈文章的主旨则是要为这个数理经济模型辩护。但是,两篇论文的内容,其实却撇开了数理经济模型,说的都是计量经济模型的事情。例如,余、程的文章批评说,模型中遗漏了若干变量、没有把技术条件固定住。对于计量经济模型,这些批评是对的;对于数理经济模型,这些批评则是不对的。再如,程、陈的文章一开篇,便开宗明义地说,经济模型中会含有一个误差项(随机项),显然,作者这里所说的“经济模型”指的是计量经济模型而不是数理经济模型,因为,数理经济模型无所谓随机项,计量经济模型才考虑这个项。该论文接下来所说的收集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等等,也全都是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时候的事情。

    把数理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混为一谈的现象,在一些研究人员的成果中也常可见到。有的作者用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做计量经济分析时,把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里假定为外生的那些变量作为计量经济分析中理所当然的假定前提,并相应地假定随机项的期望值为0。这些研究人员认为,由于现在使用的是索洛-斯旺模型而不是别的其它模型,就应该把索洛-斯旺模型的假定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假定,认为这就是以经济学理论为根据。这些作者犯了用模型定义现实世界的错误。计量经济分析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只有一个。现实世界是检验计量经济分析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来考察数理经济模型。

    一个经济学原理,可以用文字阐述,可以用***形来直观地描述,也可以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理经济模型)来表述。三者目标相同,都是为了阐释经济学原理(而不是模拟现实世界)。

    为了使经济原理的阐释更易于理解,常常需要把现实世界加以简化(简化的世界当然已经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这是允许的。因为数理经济模型的目的并不是模拟真实的现实世界,而仅仅是为理解这个世界的特定特征提供见解。这种简化现实世界的方法叫做抽象法。抽象法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了阐述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舍象掉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态

    而仅仅从量上考察抽象的人类劳动;舍象掉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仅仅考察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自然科学里,抽象法的使用也比比皆是。例如,物理学在阐释一个力学原理时,常常会把摩擦力忽略不计。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作为它的具体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同样使用了抽象法,把现实世界中一些本来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因素假定为不变。该模型假定,产出量Y对于资本K和有效劳动AL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即:如果资本和有效劳动加倍,则产量加倍———这意味着,对新投入品的使用方式与对已有投入品的使用方式一样———这也就是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

数量经济论文篇6

【关键词】 会计专业 研究生 研究方法 教学改革

一、现行会计类研究生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研究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在搜集和整理会计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会计研究方法跟会计理论同等重要,甚至构成了会计理论的核心。目前,只有少数著名高校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设置了会计研究方***课程,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第一,会计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忽略会计研究方***。新的会计实务呼唤新的会计研究方法,新的会计研究方法催生新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相伴而生。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也指出,会计理论的演进过程就是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过程。目前,以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会计的蓬勃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取代以往会计学研究的规范性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

第二,会计教学观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会计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不同的会计研究方法服务于不同的会计研究目的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理论。目前会计研究方法有实证法、规范法、评估法等数十种,其多样性显而易见;同时,多样性的会计研究方法又分处不同层次,有的分为传统方法与科学方法,有的分为上层哲学方法、中层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和下层特殊研究方法,有的分为实证法与论述法,也有的分为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表述研究、会计史研究及其他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生教学仍停留在某一种或者几种研究方法的教学上,缺乏针对不同会计研究目标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的理念。

第三,会计教学依然强调应试教育,忽略文献阅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由于较复杂的会计问题基本上都不是单纯的会计问题,而必须放在宏观或微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因此,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但需要具备较扎实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功底,而且还需要掌握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大量文献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在新形势下,会计类研究生必须接受研究方法和方***,包括数理统计理论与计量经济学运用能力的严格培训。

二、会计类研究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领域,人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索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内在、必然与本质的联系。探索这种联系一般是从提出理论假说开始的,之后经过理论假说的模型化(理论模型的设计)、样本数据的收集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模型的检验等阶段,最后发展成为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就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实际观测的统计数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从事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数量规律的研究,并以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核心的一门经济学科。其特点是把经济理论、经济统计数据和数理统计学与其他数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演变的规律。弗里希(Frisch,1933)和他的计量经济学会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考虑的是数量统计和统计推断工具在经济理论所阐释的经验关系中的应用。

1998年7月,***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确定《计量经济学》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水平成为对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学科教学开始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术研究方面,《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所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多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大量运用了各种计量经济模型,不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很难在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了。由此可见,对于会计类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于自己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会计类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并列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因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分析工具,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定量分析的能力,故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上应放在大学本科四年级上半学期开设,也便于学生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支持。但是考虑到目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大部分来自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不一定在本科四年级学过计量经济学课程,因此一般做法是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计量经济学有三种层次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分别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的学习对象。考虑到大部分会计学专业硕士的本科课程是文科类数学教材,数学基础相对理工类学生较差,故上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从初级计量经济学开始。

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了解计量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征与地位,了解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科中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第二,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思想,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原理;第三,熟知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第四,能够建立和运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问题。

对于研究生来说,仅仅掌握初级计量经济学肯定对做学术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在初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中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比如时间序列分析。现实经济中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金融市场的价格、利率、汇率等数据也存在随时间变化的波动性,经典方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存在严重缺陷。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方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全新的计量经济学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动态计量经济学和有条件的异方差自回归模型(ARCH)等。现在时间序列分析已成为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领域,但时间序列分析需要学生具有随机过程的先修课程为基础,这是所有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没有涉及的领域。所以,在强调经典方法假设条件的同时,可以概要性地介绍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不满足经典方法的假设条件,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重应用、淡化理论,比如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就是这样处理的,该书可以作为重要的教材或参考书目向学生推荐。此外,面板数据(panel data)作为目前学术研究的主流研究工具,是横截面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的综合运用。作为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之间的跳板之一,应当对博士研究生予以重点介绍并尽量掌握其原理和实践方法。

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方法

首先,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理论课定位,强调方法先于实践。原理与概念是首要的,否则就可能失去方法的科学性与数量分析的严肃性。要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提出理论假说、理论假说的模型化、样本数据的收集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模型的检验等阶段,要能够对模型的检验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面对会计学研究的各种经济管理现象,在建立了一定的模型之后,不是所有模型能够一次性通过检验的,如果模型通不过检验,要能通过检验结果分析建模的哪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反复对模型进行修正,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建立的模型才能够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规律,模型的参数估计才是科学的、可靠的,据此做出的研究结论才能少犯错误。

其次,计量经济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如果忽视实验教学,抽象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大多数学生接受。由于大多数学校的会计类专业在本科生录取时采取的是文理兼收的方式,在本科教学时学习的经济数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一部分研究生的数学功底不够扎实,缺少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又往往容易使学生对课程的性质产生误解,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并且学生学完理论后不具备解决和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典型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还应注重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部分,黑板教学仍是不可替代的,也有教师尝试用过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但效果都不大理想,原因是理论教学注重推导过程,教师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在实验教学部分,大量的数据处理、***表显示和分析报告的讲解,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注:本文为中南财经***法大学引进人才启动金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庞浩: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2004(3).

数量经济论文篇7

关键词:经济数学;特点;地位;作用

中***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引言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智力支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呈现出多渠道、多种类的发展模式。在很多行业中,都要依靠知识结构的综合和整理。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管理上,运用最多的是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理论符合行业内容和要求。经济工作中的统计工作、财务管理工作、资金处理、会计研究等方面,都需要数学理论作为基础。经济数学是一种处理方法,是一种管理体系。运用数学方法可以推断出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依据经济发展规律计划出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数学方法与经济的结合发展了生产力,是经济前进的根本知识基础。

二、经济数学的特点

1.数学是计量关系的体现。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数量之前的关系。在自然世界中,处处充满着数量的关系。数学的主旨思想是数量关系的整合。数量关系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与现实世界有着必然联系的概念。数学与经济学的主要联系就是在数量关系的处理上,经济学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运用数学概念。例如逻辑理论、统计、计量,都需要数学知识给予支持。

2.数学与经济学是辩证的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规律中,量变会产生质变。质量关系是数学与经济学共同的特点。数学代表着量变与质变的内在联系,经济学反映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学发展的潜力。数学与经济学处理的问题都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达到顺利融合,就可以继续发展。

3.数学具有精确性和逻辑性。数学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精确性。数字、数据只有精确表达,才能对所分析的问题有意义。在经济数学中,数列、级数、极限、微积分、函数、方程组、多元计算、动态经济学、控制理论等多种知识内涵,都具有精确性。同样,逻辑性也是数学的又一个明显的特征。在现代经济学中,开发和运用数学的逻辑性思维,有助于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和计划。

三、经济数学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

1.数学是经济学的基础。用数学方法分析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已经具有一段历史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始终处于核心状态,数学在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眼中,数学方法是解决经济难题的唯一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利用数据信息展示经济发展状态成为经济学的新发展。数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经济领域呈现出新的动力。

2.数学理论推动了经济工作的发展。经济数学之所以成为学习的热门,就是因为经济数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智力保证。数学理论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就是必然符合自然规律。在经济工作发展过程中,掌握规律是一项决定性作用的能力。

例如,导数概念的应用。

某公司销售某种商品的总收入函数为R=R(x),其中x为该商品的销售量,R为销售x个该商品的总收入,则导数R`(x0)表示当销售量在x0有1个单位的改变时,该公司的总收入在R(x0)将会有R`(x0)个单位的改变。

运用数学理论的推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经济发展的结论,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矛盾规避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3.数学理论与经济工作密不可分。经济工作需要经济学理论作为支持,经济学理论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进行选择。在经济工作中,我们在处理经济分析时,用到的方法就是经济数学理论。经济数学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简单化。例如在分析时,我们运用的***表、曲线、模型等,都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工作的中的问题,在找到问题所在后,直接处理,缩短了研究的时间。

四、经济数学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1.数学可以促进经济学理论更加合理和完善。经济工作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对于经济活动的种类、价值都要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如何正确掌握这些情况呢,我们要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考量。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函数进行测定,用数学统计学研究随机性。经济工作中的变量对于领导者是难以克服的重点,而数学理论可以把这些难点进行简化。

2.数学使经济发展符合一定规律。数学理论在经济工作的应用,可以使经济工作遵循一定的统一方法。经济工作需要深层次的理论作为指导。

例如边际成本的分析中。

我们设定某产品的产量为q,单位时的成本为C=C(q),由于C(q+1)-C(q)=C(q)≈dC(q)=C`(q)q=C`(q),所以边际成本约等于函数的变化率,通常就把边际成本理解为总成本函数的变化率。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数学方法可以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认知经济学的现象,并及时根据现象提出检验实践的方法。

3.数学的公式和符号符合经济学逻辑概念。数学是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经济工作中的很多展现模式也是运用数学的公式和符号。特别是在逻辑分析上,数学理论成了经济科学性的最主要依据。利用数学中逻辑思维关系,可以把经济工作的表层和深层有机结合,创立经济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途径。

五、结论

在经济理论关系中,有多种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形式的变量。数学的优势和作用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略的,数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实现了数学学习的目标,对于现代经济学来说,数学是最具价值的分析工具和分析理论,数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存在的必然联系,会让数学在经济工作中发挥更加宽广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数量经济论文篇8

    一、教材的采用

    目前,在版本繁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可按编者的国籍分为两种:一种是翻译版的国外教材,作者主要为伍德里奇、格林、古扎拉蒂等;另一种是国内学者编着的教材,作者主要包括李子奈、赵卫亚、王维国、李长凤等。国外教材特别注重具体的商业或经济案例分析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大多案例生动有趣。教材强调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课程主要是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工具;针对具体案例,使用较大篇幅的文字进行解释和说明,较少使用数理统计学等数学知识,可读性强,适合入门学习。国外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设置,适合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计量经济学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直觉,尤其有助于提高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能力;但由于不够重视数学理论的教学,影响学生解释计量经济学结论的能力和进一步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效果。

    国内教材大多更重视数理统计学等数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相对较强,数学公式繁多,但案例相对缺乏且关于案例的经济解释和说明较少,综合性较弱。国内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设置,使得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由于看不懂数学公式导致学习难度偏大,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部分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即使较好地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进行经济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不一定具备敏感的经济直觉,无法很好地使用计量经济学来解释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国内教材,难以一概而论认为哪一种教材更好。总体来说,对于初学者,作为入门教材,国外的教材更加合适;对于将计量经济学仅仅作为工具的研究人员,国外的教材更加实用;对于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国内的教材更加适用。总之,教材应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选择,尽量避免盲目地选用名气大的计量经济学教材。

    二、教学内容的筛选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主要由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除了一小部分教学研究人员本科毕业生并且正在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外,绝大部分都属于硕士博士,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鉴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本科阶段,本文认为计量经济学应当定位于基本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该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基本应用;应该强调现实的经济背景,增加现实的经济案例,尽量简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应强调其数学推导,繁琐的数学推导可以安排在研究生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使学生更多感受到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课程,而不是数学课程;本科教学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可以概括性地介绍一些新的发展方向。而更多的计量经济学新发展、新领域应放到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针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定位,一定要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的建设,大力培养既掌握数学和计量方法又熟悉经济学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方法的能力,可要求每一个学生针对某些具体经济问题,***完成模型构建,编写研究报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论文,并将这些定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内容。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各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都注重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目前现状是十分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而对应用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经济数据通常是非实验数据,而且常常存在数据缺失的问题,如何根据已有数据去寻找相关的数据来替代缺失的数据是十分重要的。对这些问题的讲授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计量经济学软件(如TSP、Eview)s的实际操作训练也是薄弱环节,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软件的应用,或不能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限制了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所以,计量经济学教学应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两者要统筹规划,根据理论教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结合案例讲授和加强软件操作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使学生能够使用计量经济工具分析一些经济现实问题。

    四、经济理论、经济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关系处理

数量经济论文篇9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创新;策略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10-02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支,经济学的任何分支,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等均需计量经济学的支撑。因此,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成为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

计量经济学理论艰涩、难教难学,是当前高校的实际局面,究其原因有:首先,其需要大量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基础,学生对回归模型概念、经典模型的假设、设定模型、估计参数、统计量的性质与分布等,难以准确理解与把握;其次,既有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存在一定脱节;最后,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需具备广泛知识,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关键在于,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解,提升其进一步学习与应用的能力。本文认为,改革创新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与方法,促进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研究兴趣和综合能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经济学是考察社会经济现象、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而计量经济学则是揭示经济学理论所考察的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规律[1]。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关键取决于能否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理解经济现象,能否构建恰当的经济模型,能否准确进行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使研究结论客观反映经济规律,进而为***策决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目前,虽然计量经济学已被列为高等院校经管类各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培养好计量经济学人才任重道远。为更好提升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计量经济学人才的培养。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重在培养学生基于经济学理论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勇于提出问题。譬如,在研究通货膨胀时,学生应回顾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等通胀形成机制,思考这些理论能否解释现实。以始于2009年下半年的通货膨胀为例,显然,每个人都经历与感知到了该轮通货膨胀对自身的影响,企业家感觉到原材料上涨,居民感觉到菜价上涨,学生发现食堂饭菜价格上升。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思考此轮通胀的原因与货币供给过多是否相关,进而要思考此轮通胀与过去通胀是否存在相同特征。教师要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这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与研究计量经济学的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理解经济问题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对同一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存在不同的看法。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快速的知识更新使得师生需要不断学习与研究。此外,经济现象本身也伴随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复杂变化,对这些日益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的深入考察,也考验着我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的能力。因此,深刻理解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机制,重在能否正确应用计量经济学。仍以通胀现象为例,学生可能首先联想到的是货币需求函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广义货币(M2)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观察,M2增速于2009年起快速下降,但与此同时,通胀却表现出持续上涨的态势。该现象提醒我们,若以非线性货币需求函数建模,则可以揭示通胀与货币需求间的复杂关系。为此,适时引导学生针对我国特定的数据,探索性研究通胀与货币需求间的复杂关系,能够培养其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计量经济理论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重要落脚点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在计量经济学学习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于能否发展计量经济学理论。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通胀现象,逐步提出以下问题:如何检验通货膨胀与M2是否是平稳序列?这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该关系是否具有非对称、非线性的特征?怎样检验与估计非对称、非线性的长期均衡关系?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与发展计量理论,这需要我们拓展既有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因此,在研究中准确理解与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特别是针对数据特征拓展计量理论,是培养与提升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的重点。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改革路径

现代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单位根检验与基于非平稳变量的建模技术;描述经济现象复杂动态性的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这些理论与方法与之前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相比存在较大区别,为使教学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相适应,许多教师从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突出实验教学等角度思考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2-4]。基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角度,借鉴以往教学改革的有益建议,结合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现实状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以下方面践行教学活动。

(一)立足引导与启发

首先要清晰讲授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适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智能[5]。例如,在讲解参数估计量的线性无偏最小方差性质中,应分析估计量是被解释变量的线性样本组合,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估计量的本质,在理解估计量为一个随机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其是否服从特定的分布,最终引导学生理解估计量的方差以及对备选估计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基于估计量的有效性,再讲解渐进无偏与渐进最优估计量。接下来,适时展示线性无偏最小方差估计量的仿真结果,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计量经济理论,把引导学生学习和“教会学生学习”一体化。

(二)贯穿“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位一体

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从经典计量经济学适当拓展到现代计量经济学,并据此阐释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注重学生的学习反应,清晰介绍相关前沿理论。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能力重在:一要阐释回归分析的产生背景及其内涵;二是要培养学生根据我国数据构建计量模型的能力;三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讲授内容进行延伸。计量经济学前沿的理论与方法集中在文献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结构从教材延伸至文献中。比如,在讲授异方差时,适时引出ARCH模型及其应用;在讲授面板模型时,适时延伸到动态面板模型与广义矩估计,并结合我国各省市城镇居民收入的面板数据,介绍动态面板模型和广义矩估计的分析思路。这种适时适度地引申新的知识,不但使学生深入理解基础概念,还启发学生拓展知识进行应用研究。

(三)充分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技术

针对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望而生畏的现状,我们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技术,通过编程将计量经济学中晦涩难懂的估计与检验理论转化为仿真结果,使得学生对抽象数学公式的模糊认识,转化为对仿真***形直观深入的理解。比如,线性无偏有效估计量的统计含义,既是参数估计中最基础的知识,又是大多数学生难懂的部分。在教学中采用仿真实验和仿真***形,让学生对抽象的计量理论产生直观的认识。又如,模型的误设定(如随机误差项的异方差性)及其导致的相应后果,是学习传统线性计量模型基本假设的重点,由于需要较强的数理统计学基础,这部分内容不但学生难理解,也是教师难以诠释清楚的问题。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能够形象展示违背经典计量经济假设下所导致的结果,促进学生对设定正确模型的重要意义产生深刻理解。这种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不仅避免数学方面繁杂的推导过程,防止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望而生畏”,还培养了其创新性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创新策略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 “学生主动学习”与“干中学”这种新型教学理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如下策略。

1.在课堂讲授中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问题,适时延伸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对相关前沿文献的学习。例如,为何采用标准差衡量估计量的精度?OLS与广义GMM的估计原理区别在哪?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概率分布为何区别于常规分布?通过不断提出类似问题,与学生“互动式”讨论并且解答问题,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还有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2.在课堂教学中协调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模型设定、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等,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理论和方法,并促进其学以致用,能够进行经济学研究,但绝对不应以软件操作教学替代基础理论的教学。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适时操作相关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解释软件输出结果,是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

3.通过案例与数据分析,建立恰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管是经济学理论,还是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运行规律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基于我国的实际例子讲授计量模型,容易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针对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难懂”,上述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干中学”等先进教学理论的精神实质,不仅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计量经济学,也开拓了其知识视野,培养学习、研究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

[2]何剑.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J].统计教育,2007,(2).

[3]梁云芳.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

数量经济论文篇10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经济研究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二十多年来,计量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以数学化和定量化作为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数学模型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本质。但是正是这种工具,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的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论证。要实现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科学化的这一目标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正是一个具体体现。

二、国内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归纳了计量经济学应用的20余年的发展。通过对《经济研究》近10年间刊载的计量经济学文章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这期间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有一个粗略的归纳,同时也能够初步探索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转换与研究技术规范的转变。本文则通过计量经济学论文在《经济研究》刊文中的变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内在的技术规范的形成历程。

近些年我国主要经济学期刊发表的计量经济学文章主要以应用研究型文章仍然占主导地位,数量远远大于理论研究。但应用研究所采用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却呈现出多样的趋势:例“经济转轨中的企业退出机制”采用了Cox比例死亡模型和条件概率方法[1];“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用到了二元选择的Logit模型[2];而就相同的问题也可采用回归模型和协整分析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已经用到了现代很多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曾经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是研究一般问题的首选方法:如“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3]、“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我国股市换手率与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4]”。无论采用随机抽样调查还是大样本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仍然是计量经济学研究应用最多和最主要的方法。

三、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类型分析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 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04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5]: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 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 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5]。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四、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为主

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

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3、以传统模型为主,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

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经济数学模型是用来进行经济预测和***策分析,为***府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其他经济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如:我们采用非线性模型所作的预测和分析就比线性模型效果好;对于研究随机性、非结构性的所有问题,采用仿真(模拟)技术;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利益方面冲突就采用对策论模型。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学者研究出不同的模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这是由于这些新型模型的不断涌现,对我们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完善作用。(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张鹤.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

[2]刘莉亚,任若恩.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10)

[3]张建琦,黄文锋.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1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数量经济论文10篇

学习

全球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全球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全球经济的论文,全球十大经济论文期刊。

学习

中国发展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发展历程1000字论文,中国最新发展论文。

学习

法律社会学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社会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与社会论文范文参考,法社会学论文1000字。(二)人类社会发展引领下的法律多元在论述社会生活与法的多元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妨先举个例子:起初当现代交通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时候,普通的大众需要

学习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66)

本文为您介绍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文旅局普法工作总结,文体旅局2021年普法工作计划。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动员,营造涉旅企业单位和旅游从业人员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基本完成七五普法工作任务,基本形成旅游行

学习

世界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形势论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论亚太经济圈的若干问题》,论文集《亚太经济合作与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合》,《世界经济》

学习

经济增长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增长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论文提纲,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小论文。但是,内生增长理论的结论中,却出现了正的规模效应。所谓规模效应,即长期经济增长率与经济规模(一般用人口规模或人力资本数量代表)成正比。这一结

学习

评经济师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评经济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级经济师论文发表,评高级经济师论文时间要求。胡老师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可谓学贯中西,睿智超人。仅改革开放以后他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含与其他人合作的)就有20余本,论文100余篇,而且屡获重奖或好

学习

法学案例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案例论文,内容包括法学真实案例论文,法学论文案例目录模板。与传统教授型的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法不仅专注于“教”,更强调“学”,这就要求教学双方角色的转换,真正做到由学生做主体,教师退回到辅助的角色。(1)案例的主导

学习

中国法律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法律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法律史论文1000字,中国法律的发展论文1500字。

学习

福利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福利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福利经济学论文选题推荐,浅析新旧福利经济学论文。福利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人们对福利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福利的***策实践中,各国也产生出不同的福利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或者大小之争。总

学习

经济职称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职称论文发表,怎么发表经济类职称论文呢。第三步骤是要过细节关。一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发表时间。论文通常在通过经济学中级职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在预计参加评审前的2-3年内均衡发表最好,切

学习

私营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私营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营经济论文,国民经济论文1000字。究竟什么是产权改革?在我国,产权改革是指:把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不分、产权不明、不自主经营、不自负盈亏的企业,改造成为***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学习

热点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热点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最新经济热点论文,中国经济热点论文范文。(注:全面的经济全球化是各种资本形态都实现了全球化。)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史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二重作用。国内外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起

学习

登记合同模板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登记合同模板,内容包括合同信息登记表格模板,合作合同模板集合10篇。第五条著作权质押合同的登记,应由出质人与质权人共同到登记机关申请办理。但出质人或质权人中任何一方持对方委托书亦可申请办理。第六条著作权出质人必须

学习

全球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全球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全球经济的论文,全球十大经济论文期刊。

学习

世界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形势论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论亚太经济圈的若干问题》,论文集《亚太经济合作与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合》,《世界经济》

学习

英语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范文大全,经济论文选题推荐。语言的价值属性是语言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属性驱使人们做出相应经济付出行为,此行为由于满足了投资者预期经济效益而导致商务英语

学习

民营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民营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民营经济发展论文参考书目。第一,“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点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这与温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和传统有很大的关系。温州地处沿海,早在1876

学习

学校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大学经济类小论文题目。2.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课程仍采用以教师为主,以书本为主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一地沿用引出定义、证明

学习

实体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实体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促进实体经济的论文大纲,天津实体经济的问题论文。【本文作者】:薛芳锦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

学习

绿色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绿色经济的论文参考文献,绿色经济论文。(2)有些研究的指标体系较好地涵盖了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指标,但对于绿色经济与生态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不足,而使得指标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清。(3)对区域

学习

大学生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经济论文题目推荐,大学生经济论文。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当代“90后”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90后”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影响,根据整理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