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职称论文10篇

经济职称论文篇1

第一步骤是要过关。能通过是对参评人员发表的经济学职称论文的最基本要求,数据显示,每年都有不少参评人员因为论文不通过而无法参加当年的高会评审,浪费一次宝贵的评审机会。各省(市)对于职称论文重复率的标准设定略有差异,大多会设置在20%-30%左右,有些会在当年的评审通知中明确,有些省份未做明确但实际上会进行处理。因此,拟参加评审的人员要结合所在省(市)的重复率标准,在前使用软件进行检测,对于重复率较高的文章要认真反复修改,直至将重复率严格控制在20%以内。以前曾看到有评委爆料说评审时发现有评审人员全文抄袭自己的文章,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通过也会被评委投反对票。但并不意味着整篇论文都需要是作者自己原创,论文创作时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消化,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语言进行整合,同时应在论文中或参考文献中加以注明。

第二步骤是要过内容关。论文质量直接影响评审时科研部分得分,而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是衡量职称论文质量高低的三个重要标准。创新性是指论文内容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能够提出新观点、新工具、新方法、新操作或新启示,进而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形成作者的一己之见,使论文对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不同,职称论文大多是实务文章,选题应源于具体财务实践,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指导实践,因此论文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介绍、背景描述,而应将重点放在应用启示、管理对策上,即使是理论型文章也要着眼于对理论成果的应用探讨。可读性是指论文内容要写得通俗易懂,在文字使用上要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应尽量通过鲜活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等形式来进行演绎和阐释清楚。同时,论文选题、内容最好能和作者过往的工作经历相匹配,如制造业从业者宜围绕制造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展开,尽量不去挑战所在行业之外的研究领域,用于高会评审的论文选题应围绕单位或行业的经济学、财务、内控等问题展开。

第三步骤是要过细节关。一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发表时间。论文通常在通过经济学中级职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在预计参加评审前的2-3年内均衡发表最好,切记不宜在截止时间前的最后1-2个月才发表,以免给评委留下突击发表的不良印象。二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篇幅字数。一般来讲,除了要满足所在省份对论文字数的基本要求之外,实务论文的字数不宜过多,但也不能过少。字数过多会显得论文拖沓冗长、啰啰嗦嗦,对于发表在收费期刊上的还有要多交版面费的问题;字数过少会导致很多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不够充分,让人感觉研究不深入,读起来会显得余尤未尽。参考实务期刊的征稿要求,文章字数宜控制在3000字-5000字左右。三是要留意与其他科研项目的叠加。除进行论文创作之外,编写(编著)书籍、参与(主持)课题也是科研能力的有效证明,申报人员要善于把握机会,积极参与专业课题的申报、书籍的撰写,特别是由国家***、各省财***厅(局)、各省经济学学会立项的课题。四是要留意论文创作的行文规范。论文标题和结构要合理,论文语句要通顺,应避免明显的病句、错误的用词,也不能出现明显的错字、别字。五是要留意评审时论文提交的规范。提交论文纸质材料的,要包含杂志封面、有刊号页、当期目录(最好用荧光笔划出送审文章的标题)、正文等;提交论文电子版的,要记得预留时的电子版,文章排版要整洁,字体字号要美观大方,不能引起评委的反感;发表多篇论文的,主送论文要用最能体现申报人科研能力的论文。

经济职称论文篇2

出版社的发展,编辑能力的培养既是基础也是保障。现代新型编辑的能力要求为“全能型”①:从选题策划到作者遴选、写作进度跟踪,从书稿审校质量把控到***书封面、内文装帧设计以及印制成本控制,从***书营销宣传方案策划到销售回款催收与退货管理,任何一个环节无不考验着编辑的综合能力。其实,编辑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一是看编辑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积极性,二是靠出版社乃至相关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与能力评价,发挥制度考核的激励性。编辑自身能力不强,有好的制度也没有用;但是若没有好的制度安排,再好的编辑,其意志和能力也会慢慢地被摧残、被抹杀。

大学出版社其实不乏优秀编辑,但因为缺乏良好的绩效考核和能力评价体系,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当前,大学出版社编辑职称晋升呈现出三大困局。

困局一,编辑个人动力不足。随着我国出版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在经济效益目标的驱使下,编辑首先会考虑***书的市场需求,不再能专心于慢慢打造***书品牌,而且编辑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不会静下心来慢慢积累科研成果。②重点***书项目或基金支持项目的缺失以及科研论文成果数量的不足,均阻碍了编辑的职称晋升。

困局二,专业评审专家缺位。大多数出版社的编辑职称晋升评定由各省市出版局组织全省市出版领域的专家来完成,这对每一位参加职称晋升评定的编辑来说机会是均等的。但当前很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职称评定是由各高校自己组织校内专家(即“高评委”)来完成的,然而一所高校有关出版领域的专家并不多,要组成一个出版系列职称评定专家小组十分不容易。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组织包括本校人事处、学报、出版社、***书馆、期刊社等在内的多个单位的专家组成高评委,其中与出版业联系密切的单位的专家数量明显不够,有时甚至只占高评委总人数的不到50%。由于非出版领域的专家对出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或原则的把握程度不一样,从而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困局三,专业评价体系缺失。职称晋升评审要有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否则评审专家就无法对每位参评者作出合理而公正的评价,有时会掺杂自身专业的标准,甚至个人的主观意志,这样的评审结果难免有失偏颇。

要解决编辑个人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大学出版社要做好有效的制度安排,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考核,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树立出版社品牌的***书项目设置特殊贡献奖,并积极为编辑策划重大项目或申请基金项目提供多方面支持;其次,大学出版社要制订长远发展的人才目标,要以提升编辑综合素质、使编辑获得全面发展为基本点,促使编辑自觉地学习提高,多出研究成果,从而反过来为出版社更好地发展服务;再次,大学出版社要把编辑的职称晋升与激励机制紧密联系起来,这是直接而有效的激励方法;等等。

要解决专业评审专家缺位的问题,解决思路是:在本校内筛选并确定对口单位的评审专家,若人数不够,可以聘请本省其他高校或省新闻出版局、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的相关专家一起参与。职称评审事关编辑的健康成长和出版单位的稳定发展,所以要有“专业”的评审专家,让参评者享受“公平合理”的评审原则与“准确”的评价标准。

相较于前两者,完善专业评价体系则显得更为紧迫。

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的指标内涵丰富,概括来说,编辑职称晋升评价首先应考核重点出版项目、科研论文、获奖***书等直接指标,在此基础上,同时考核其所策划或责编***书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等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

1. 重点出版项目

重点出版项目是考核编辑策划能力及综合运用出版资源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优秀的策划能力并拥有丰富的作者资源,要申报并获批重点出版项目几乎不可能。重点出版项目包括国家或地方的出版基金支持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项目,以及各类规划项目或企业的横向课题项目等。重点出版项目中,有些可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如国家或地方出版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项目、横向课题项目等,这些项目对出版社来说既有突出的社会效益,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应大力支持并积极推动。有些没有具体的经费支持,如国家五年规划重点***书项目、普通高等***级规划教材等,这些项目在经济效益上虽然需要靠出版社后期的良好经营来保障,但也是一个出版社综合影响力的反映,理应重视。重点出版项目的成功实施是编辑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对于重点出版项目评估的权重比例分配,建议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项目的获批级别;二是项目获批的金额,这是前者的辅助指标。

2. 科研论文

编辑发表科研论文是编辑学习编辑出版知识、研究编辑出版理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练升华的集中表现。

现在高校参与出版系列职称晋升评审的基本上是所在高校的出版社、学报编辑部、杂志社等的编辑人员,但是由于体制与考核机制不同,编辑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强度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这一系列的职称晋升评审指标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职称晋升指标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体现编辑的具体工作特性,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公正性。举例来说,学报编辑的科研论文包括编辑出版论文以及其他专业论文,这个专业论文是指与该编辑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与其工作性质密切相关。而出版社编辑所撰写的科研论文多涉及编辑出版理论、选题策划、***书经营管理等内容。当然,出版社编辑也会撰写少量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因此,在出版系列的职称晋升评审中,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之一的科研论文,对出版社编辑来说就更应该关注有关出版全过程(包括项目合作、选题策划与审读、***书质量与成本控制、***书营销、库存管理等)的科研论文。

在积累丰富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以后,适时编撰出版编辑出版专著也就水到渠成。但对于编辑来说,由实践经验积累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撰写成的专业论文,对指导实际工作意义较大,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高。

科研论文评估的权重比例,从高到低分配,首要指标当然是论文所刊载的学术期刊的等级,在编辑出版专业内确定要是“双刊”,即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次要指标可以是论文获奖、被其他书刊转载及其次数,或被其他学术论文引用的频次;等等。

另外,对于拥有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其出版社和学报编辑部等的编辑应该积极参与申请编辑出版专业的科研项目,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策倾斜或直接的资金支持,并逐渐把相关科研成果列入出版系列职称评审的指标体系中。

3. 获奖***书

***书获奖是***书获得专家或大众读者认可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编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体现。包括重点出版项目等在内的***书产品,由于文化价值高、社会影响力强,因此能获得各类各级奖项,获奖***书自然应成为出版系列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我国出版行业的***书奖项既包括部级的,如中国出版业三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以及其他一些专项奖(如“三个一百”原创***书出版工程优秀作品、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书)等,也包括行业协会、地区和省市的优秀教材、优秀专著和畅销书奖等。

评价体系中对于“获奖***书”这个指标要做充分的权重分配,其中部级***书奖(特别是中国出版业三大奖)要给予相当大的权重比例。

间接指标

1. 品牌***书影响力

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是由品牌***书来推动的,而品牌***书则是由编辑及其团队通过逐年的策划慢慢累积的。前文所说的重点出版项目,因为社会效应较强,其对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自然较大。③但在一家出版社中,重点出版项目毕竟比较少,而且分布在较少的专业板块中,因此对出版社品牌的影响力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对大众读者来说,其影响力非常有限。一位优秀的编辑,除了能策划重点项目外,还能通过自身长期的对读者和市场需求的研究,策划出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书项目,或更进一步,策划出能引导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书项目,从而成为为读者所熟知的品牌***书。这样的品牌***书为出版社带来的不仅是稳定而持久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推动出版社其他***书板块或品种的市场需求。更何况,有品牌***书板块的出版社,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到出版社来出版***书,这些优秀的作者甚至会直接要求特定编辑来做***书的责任编辑。这样,出版社的品牌***书板块就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从而成为出版社发展坚实的推动力,促成出版社品牌的树立。所以,品牌***书的影响力也要作为编辑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具体可包括品牌***书的品种数量、出版码洋或实洋等,这些都能极大地推动出版社的双效益。

2. ***书经济效益

大学出版社改制转企后,竞争压力加大,发展成为生存的唯一出路。评价一家出版社发展是否良好,品牌影响力是终极指标,但实现终极目标的基本点是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出版社发展首先要夯实经济基础。

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是靠各个***书项目来实现的。这些***书项目中,既要有重点出版项目,也要有品牌***书项目,还要有其他一般***书项目。对于编辑来说,能策划重点项目、做实做大品牌***书项目固然重要,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慢慢积累***书品种的过程。在此阶段,编辑需要考虑的是:在出版社的规划框架内,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书项目,只要***书的内容质量符合出版要求,就要最大限度地去实现***书项目的经济效益。能做到这一点,自然也就能体现一个编辑的有效成长及其素质提高。***书的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两个:项目利润与项目回款总额。对于出版社的发展,经济指标中的利润是第一位的;同时,在***书产品结构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出版社的销售回款总量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对每一位编辑来说,在出版社的产品规划框架内,努力实现***书项目的经济效益(销售回款与项目利润)是其应尽的职责。能真正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也就能充分证明编辑的综合能力。

评价一位编辑的综合能力的指标还有另外一些,如被评为优秀出版人、中青年优秀编辑、“十百千”人才等,以及在某一个领域作出特殊贡献(如数字出版等)。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应尽量细化,在此基础上做好指标权重比例的分配。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参评者获得公平公正的评审结果,大学出版社编辑的职称晋升评定也不例外。

(周建华,中山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注释:

① 佘江涛,许尔兵.构建现代新型编辑评价体系[J].中国编辑,2003(3): 30~32.

经济职称论文篇3

(一)财***学、会计学专业学科分类

为满足科技***策制定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规范的本科专业目录体系。经过四次调整,财***学专业(含:税收学)归属经济学类,授经济学学位;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由经济学类调归工商管理类,授管理学学位。由此,国家层面完成财***学、会计学专业(简称为两专业)学科门类区划。

(二)共性研究必要性

五彩缤纷的世界,美好人生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本身不断学习的对象。基于生存需要,无论从生理到心理,人生来就有一种习惯认识、记忆个体差异的倾向,自然性容易忽视或不注意事物间的某些联系,惯用固有、片面的意识去思考、处理现实中的问题。但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知,要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矛盾,不仅需要分析个性,还要研究共性。然而,笔者在财务实践中却发现,人们对财***学、会计学专业学科过于注重两者差异理解,已造成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称评审的困难。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展示财***学、会计学专业共性,以促使人们对两专业的相通性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财***学、会计学学科专业财务实践理解

由于缺乏财***学、会计学专业相结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时间、场合,企事业单位习惯与坚持采用国家对财***学、会计学专业的分类标准,在财务实践中将两专业作为不相关学科看待,结果正是这种看似合理或正确的理性选择,反而造成了两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职称评审方面极大的障碍与不公平。

(一)财***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前,国内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四个方向:一是行***单位,指国家***府部门;二是事业单位,代表为科研院所、学校与医院;三是金融机构,指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四是公司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表1是对两专业毕业生四个方向的就业情况展开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表1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财务工作专业性强,大多数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自然遵循国家学科分类,专业要求多限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专业,较少招聘财***学、审计学专业学生;其二,***府、财税审计部门、事业单位是招录财***、审计学专业的主力***,但不排除财会类专业;其三,外资企业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较重视个人素质,会招聘财***学、审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其四,较高层级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给学习财***、审计学专业人员招考机会,可能此类单位领导人与人事部门学科专业阅历相对丰富或更关注应聘人综合素质;其五,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能适合于各类型单位财务工作,财***学专业多适合行***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这些结论本身就是问题症结所在,财***学、审计学专业就业范围远不及会计学专业广泛。从学习为最终就业目的看,会计学是较财***学、审计学更具选择价值的专业,理性应当选择会计学,如此可能影响高校财***学、审计学专业的发展,若选择财***学、审计学专业,则需要自身承受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公平。

(二)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问题

职称评审跨度时间长,条件要求高,牵系每个人切身利益,几乎是行***事业单位人员整个职业生涯都必须加以应对的问题。然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却面临职称评审系列选择单一,会计职称评审困难,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等问题困扰。

(1)职称系列选择单一。笔者对四川省部分事业单位调研发现,人事部门对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通常不考虑财务人员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称类别,均要求参评会计师职称类别,即财***学、金融学专业,虽属经济学门类,可一旦从事财务工作,职称评审就只能走会计职称系列。而事实上,从行***事业单位财务所包含的内容看,财务人员更应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会计职称系列;更可以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其他与经济不太贴切的岗位却走经济职称系列。

(2)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资格考试通过难。据***信息显示,自1992年开始至2014年22次、累计3343万人报名参加的各级全国会计资格考试中,仅515.60万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年均通过率15.42%,只略高于2005年以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所有科目14.70%的平均合格率。由此可见,各级会计资格考试难度非同一般,并且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准则变革,考试内容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通过难度变得更大。二是评审资格条件要求高。职称评审包含有学历、年限、科研成果、计算机水平、外语能力与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相对财务岗位繁忙、严格的工作特性,财务人员达到会计师职称评审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并非易事。而且,相对其他学科专业,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有些具体条件还会更加严苛,如经济师考试报名: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即可参加,而会计师则要求两年。

(3)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汇总分析各省、市、区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或试行办法可知,截至当前,我国还有山东、四川、浙江、北京、***、等14个省级区域未完成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工作。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省、市、区,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财经人才培养情况,均更早满足完成此项工作的条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作为这些区域的会计岗位从业人员,无论个体条件何等优秀,职称发展均没有机会达到同专业高校教师岗位教授级职称级别。

三、财***学、会计学学科专业共性分析

(一)财***学、会计学专业同一性

从研究范围、对象、理论基础与假设前提看,财***学、会计学专业应视为不同的专业,如财***学理论基础是经济学,而会计学是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而管理学科则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中定义的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等等。但若从财务实践角度分析,两专业则可归为同一专业。

1.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是国家层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规定,也是修订后《会计法》在原法第二十三条关于“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规定的基础上充实、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6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爱岗敬业;②熟悉法规;③依法办事;④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⑥保守秘密。这些法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本身及教育问题的重视,具体到用人单位则更加重视财务人员职业操守,常把之作为考核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首要指标。因此,从此意义上,作为培养财务从业人员的主力***,财***学、会计学已不再是一门单纯教授专业技术的学科,更像是一门融入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品德教育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要求已经成为两专业学习历程的共同起点与归宿点,据此两专业就可以视为同一专业。

2.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财***、会计的思想由来已久,如西周时期就设置会计官职“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财物。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有限,财***、会计主要是国家记量、核算经济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专业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财***、会计理论、方法的重大变革,两者分别演变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一个与国家经济活动相联,另一个与工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作为财务实践中的核算方法,两者又有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以单位收支确认、折旧计提原则的发展情况为例,当前,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与计量,并对本单位固定资产采用一定方法计提折旧;而行***事业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计量经济活动,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然而,随着国家财***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事业单位会计向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原则方向发展已成趋势,相关文件正在商讨之中。但这些仅是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部分内容,未来国家财务会计发展是一个大财务体系,即《会计法》制定大原则,各类单位财务工作都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运行。同时,统一发展思想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成为国家各类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3.相同的财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管理是财务实践中最为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管理会计、决策会计,还是财务管理、财务审计都离不开核算管理,它是财务岗位核心工作能力之一。按照国家学科分类,财***学、会计学专业存在明显区别,但具体到行***事业单位财务与公司企业会计,两者核算原理基本相同:其一,经济计量共同要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其二,报表编制都要求试算平衡;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研讨,预借鉴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经验,将财***预算会计中的收支明细表并入资产负债表之中,统一反映行***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相信,不远的将来,两者报表编制体系会变得更加趋同。

(二)“大”财务思想的提出

1.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相关性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相当于一人两个名称,在许多高校,两专业课程设置几乎相同,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同样,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也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两专业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仅差别于一两本专业书。同时,实践中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也是实施审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三个专业都属同一类专业,均应归入财务类科目。

2.“大”财务思想观点通过上文分析可知,从财务实践角度,财***学、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间存在明显共性,完全可以归属为同一财务类专业,通称大财务专业。为有助于消除这些学科专业差异性的习惯认识与理解,并促进不同岗位人才交流,以上述专业间共同性为基础,本文提出财务实践中的“大”财务思想观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学专业都是大财务类专业,这些专业在财务实践中可视为等同,关于它们的一些规定不应做过度区分,反而还应简化合并与相互借鉴使用。

四、提高财***学、会计学专业共性认识的建议

(一)修订高校专业目录

国家***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规定,作为各高校专业设置及其调整遵循的准绳,也成为用人单位设置岗位要求依据的指南。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人才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于国家第五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笔者建议如下:其一,新目录规定中增加说明财***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财务类专业的内容;其二,授予学位信息中增加标注财***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可授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的内容。通过如此调整,进一步体现科学、规范、拓宽的目录修订原则,改善以往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与模式。

(二)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

提高两专业及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体现在职称评审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首先,国家关于大财务专业的技术资格考试规定过于条块分明,影响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提高与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若按照“大”财务思想,相关主管部门应考虑对各条块考试管理规定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大财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其次,职称评审中岗位聘任存在专业过分限制,不仅影响专业间共性研究,也会造成岗位设置不公平,如会计岗位职称评审只认同会计资格考试,而不认可相应级别审计、经济、统计资格考试。并且,同一专业不同工作岗位,对应的职称级别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调整财务类专业课程设置、改变教学理念

经济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经济法 财经法律概论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课堂讨论法 实践教学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需要秩序,市场经济本身便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逐渐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从此,法律便成为维持市场秩序的最重要的手段,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保护伞”。随之伴随而来的便是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已经成为新型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之一。为此,除高校中法学专业的学生以外,非法学专业也开设了相关的法律课程,其中,各高职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相继开设了经济法课程。笔者现针对高职院校所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名称及教学方法做以下思考。

一、对课程名称的思考

随着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民法学界和经济法学界进行了长达7年之久的大论战最终尘埃落定,从那时起,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在法学界便已完成界定。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一概念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经济法课程中都需要首先进行讲授,这也符合一般的教学规律。但在讲完经济法的概念后,经济法教师对此概念的解读往往不会就此结束,而是要结合整本教材的内容,对教材的名称进行一次否定,因为整本教材的内容实际上是“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的组合,甚至有的教材还有程序法的内容。教师在讲授经济法概念的时候,如果不把经济法的概念与整本教材的编排讲明白,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必定会产生困惑。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其实用性,而且有些专业例如会计,在专升本以及考生考取会计资格证书时都需要考查经济法的内容。于是,高职院校所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实际上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经济法理论的延续,这和本已界定的经济法概念是不一致的,这也就容易造成一种混乱,使学生产生疑惑。既然高职院校所学的经济法不是本质意义上的经济法,其名称和内容不一致,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对此,我认为可以通过改变教材名称的方式来解决。新的名称应该既能起到与作为现有的法学学科的经济法区别开来的功能,又需具备兼容“民法”“商法”“经济法”等学科的本领。在此,我建议可以将该课程的名称界定为“财经法律概论”,理由如下:(1)此名称可以直接与经济法名称显著区别。此前有人建议可将该书名改为《经济法律通论》,我认为该名称也具有借鉴价值;(2)此名称可以使高职院校根据专业设置情况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充分体现其实用性。例如会计专业,可以根据其专业实用性的特点以及考证和专升本的需要增加会计、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内容。电商专业可以增加商法及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3)作为“财经法律概论”,也可以增加民法中的一些基本制度作为学生学习法律的基础,诸如制度、时效制度,甚至可以增加与之相关的程序法律制度。因为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之前都没有怎么学习过法律,即使在大一时他们已经学过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是该课程涉及法律的内容毕竟太少,而且法律基础的内容也仅能起到普法的作用。况且许多高职院校在开设财经法律概论时,与法律基础部分的学习也已经相隔太久,学生对于法律基础的知识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增加部分民法基本制度的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一堂课从头讲到尾,没有与学生的互动,一节课下来,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心浮气躁。许多年龄稍大的教师,不愿接触新事物,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依靠一支粉笔打天下,不会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法律条文的灌输和应付相关考取资格证书的需要,而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上情况的出现,往往导致学生丧失对学习法律的兴趣,也会导致学生把学习法律看成是一项需要完成的、枯燥而乏味的任务。一旦学生在心中种下学习法律的苦涩的种子,那么这样的教学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还会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学习法律的不良后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克服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就应该有所改进,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几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法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我国法律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比较重视法律的概念性、逻辑性和理论性。但同时法律又是生活中的法律,法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完全脱离实际的法律注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法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往往是法律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对学习法律产生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虽好,但教师如果使用不当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其中心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学习法学理论和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纯粹为了案例而使用案例,应当首先对案例进行精心的挑选,强调案例的典型性和针对性,尽量避免瞎子摸象,只知其一,不见整体。

第二,案例与时效相结合。法律都是与时俱进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社会关系就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因此法律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法律的修改和完善也便成了必然。法律的修改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应当具有时效性,教师所选择的案例也应当具有新颖性。这样把近期发生的案例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

第三,案例与讨论相结合。书本上的知识点和生活中的法律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法律是抽象的生活,而生活是具体的法律,生活总是以其丰富多彩和变化无常来考验抽象的法律,所以尽管法律规定就在那里,但每一个案例有每一个案例的特殊之处。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用现行法律规范和法律理论很难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疑难案件,这些案例对于专业法律人士而言都很难有定论,因此这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绝好机会。教师将这样的案例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并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大有益处的。

2.课堂讨论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是课堂的配角,学生自身也养成了只带着耳朵上课的习惯,即所谓的“听课”。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验证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养成了懒于思考、怠于思考的陋习,从而教育出一批批只会播放知识的留声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把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课堂讨论法则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课堂讨论法可以这样操作:首先,教师选取具有争议的案例或者事件,把案例或者事件的详细经过叙述清楚,而不要带有教师自己的主观判断。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案例或事件的认识,并初步形成意见。再次,教师让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发表本组讨论情况,并让学生针对每组讨论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意见相左的观点,甚至出现辩论的场面,而这也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绝佳方式。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进行最后总结,这样一堂完整的讨论课就完满完成了。

3.实践教学法

1880年美国著名大法官霍姆斯在其出版的《普通法》一书里推出这样一个著名论断“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句话成为法律人众所周知的法律格言。法律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离开实践的法律逻辑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实践是法律的生命和灵魂。因此,法律教学也必须注重实践,特别是高职院校,更应突出实践的价值。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耗时、费力,简单地也可以将实践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庭审现场》《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法制节目中的典型案例。另外,法律教师也应当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实践而不至于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陈开来.关于非法律专业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

[2]邓满.浅析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课程改革.教育与职业.

[3]王平.案例教学法在非法学专业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教育与职业.

[4]侯丽艳,许彩云.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设置的重新思考.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6).

经济职称论文篇5

对于咨询行业而言,各省(市)对于职称论文重复率的标准设定略有差异,大多会设置在20%-30%左右,有些会在当年的评审通知中明确,有些省份未做明确但实际上会进行处理。因此,拟参加评审的人员要结合所在省(市)的重复率标准,在前使用软件进行检测,对于重复率较高的文章要认真反复修改,直至将重复率严格控制在20%以内。以前曾看到有评委爆料说评审时发现有评审人员全文抄袭自己的文章,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通过也会被评委投反对票。但并不意味着整篇论文都需要是作者自己原创,论文创作时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消化,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语言进行整合,同时应在论文中或参考文献中加以注明。

第二步骤是要过内容关。论文质量直接影响评审时科研部分得分,而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是衡量职称论文质量高低的三个重要标准。创新性是指论文内容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能够提出新观点、新工具、新方法、新操作或新启示,进而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形成作者的一己之见,使论文对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不同,职称论文大多是实务文章,选题应源于具体财务实践,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指导实践,因此论文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介绍、背景描述,而应将重点放在应用启示、管理对策上,即使是理论型文章也要着眼于对理论成果的应用探讨。可读性是指论文内容要写得通俗易懂,在文字使用上要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应尽量通过鲜活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等形式来进行演绎和阐释清楚。同时,论文选题、内容最好能和作者过往的工作经历相匹配,如制造业从业者宜围绕制造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展开,尽量不去挑战所在行业之外的研究领域,用于高会评审的论文选题应围绕单位或行业的经济学、财务、内控等问题展开。

第三步骤是要过细节关。一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发表时间。论文通常在通过经济学中级职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在预计参加评审前的2-3年内均衡发表最好,切记不宜在截止时间前的最后1-2个月才发表,以免给评委留下突击发表的不良印象。二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篇幅字数。一般来讲,除了要满足所在省份对论文字数的基本要求之外,实务论文的字数不宜过多,但也不能过少。字数过多会显得论文拖沓冗长、啰啰嗦嗦,对于发表在收费期刊上的还有要多交版面费的问题;字数过少会导致很多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不够充分,让人感觉研究不深入,读起来会显得余尤未尽。参考实务期刊的征稿要求,文章字数宜控制在3000字-5000字左右。三是要留意与其他科研项目的叠加。除进行论文创作之外,编写(编著)书籍、参与(主持)课题也是科研能力的有效证明,申报人员要善于把握机会,积极参与专业课题的申报、书籍的撰写,特别是由国家***、各省财***厅(局)、各省经济学学会立项的课题。四是要留意论文创作的行文规范。论文标题和结构要合理,论文语句要通顺,应避免明显的病句、错误的用词,也不能出现明显的错字、别字。五是要留意评审时论文提交的规范。提交论文纸质材料的,要包含杂志封面、有刊号页、当期目录(最好用荧光笔划出送审文章的标题)、正文等;提交论文电子版的,要记得预留时的电子版,文章排版要整洁,字体字号要美观大方,不能引起评委的反感;发表多篇论文的,主送论文要用最能体现申报人科研能力的论文。

经济职称论文篇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主管单位:浙江省商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宁波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9565

国内刊号:33-1303/Z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季刊)2002年创刊。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为季刊,96个页码。学报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改革,交流教学与实践经验,倡导技术创新与革新,为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学术交流园地。主要栏目有:经济论坛、文史哲、自然科学、教育研究。学报编辑部拥有一支强大的编辑人员队伍,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学报始终坚持开门办刊方针,愿意与社会各界人士一道,努力把学报办成同类学报中的一流刊物,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当好学术研究“百花园”中的合格“园丁”。

经济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 职称 改革 评价机制

国以才立,***以才治,业以才兴。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人才是最宝贵的首要战略资源,人才竞争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人才进行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是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我国,******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是人才队伍的主体。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评审和考试,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人员配置和使用的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各项改革正处在不断深化的时期,我国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成为目前人事行***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职称工作是一项***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

一、职称制度改革与发展历程

从我国职称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根据其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我国职称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自***初期至50年代末的技术职务任命制度。该时期,国家规定统一的技术职务级别,单位根据需要和机构编制确定技术职务,并任命人员,提升职务就可增加工资。主要的技术职务有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等,职务也分等级,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到了6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工资基本处于冻结状态,这种需要增加工资的职务任命制度基本上停顿了下来。

(二)自1977年至1983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作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了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技术职称实际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标志。评定职称的专业范围涉及22个系列。1983年9月,中央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

(三)自1986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986年,中央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其主要做法是:企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企事业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聘任职务有任期,在任期内履行职责,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其中包括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工作分析(职业分析)、人力资源计划、人员选聘、绩效评估、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内容。从1995年起,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转入到探索实行职称系列分级分类管理、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的过渡探索阶段。①注册建筑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药师、注册会计师、执业医师、执业律师等多个专业岗位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试行工作。

二、我国职称改革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后多年职称改革工作的成绩是巨大的,对于发展和稳定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尊敬知识、尊敬人才,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激励各行业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对于适应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职称工作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它不仅有强大的社会基础,而且有特殊的内涵和独特的作用,对个人而言,具有体现自身价值、起着解决***治、经济地位的作用;对单位而言,有着吸引、稳定和激励人才的作用;对社会而言,起着人才配置、优化结构,提升民族整体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例如各地区评审标准不一,导致评审不公平;论资排辈之风盛行,只要年限到头,资料齐全,一般就能上去,既评不出水平,又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评职称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于是出现拉关系和暗箱操作现象,直接滋长腐败和不正之风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职称评定作为一种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的评定方式,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衍生出的种种弊端必须加以纠正和改进,但目前仍是适应我国现行的工作机制。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急需知识和人才之际,改革现有职称评聘体制,通过职称评审的进一步社会化和实行岗位聘任制,逐步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这样的职称社会化评价机制更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高层次需求,更适应人才成长发展的需要,更适应让真正有才学、有能力的青年人脱颖而出。就目前来说,我国职称改革有:

(一)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强化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逐步推行 “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契约管理、严格考核”的运行机制,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即实行岗位与职称的“双聘合一”。

(二)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府调控――尝试职称评审的社会化。社会评价是由社会对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或工程技术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授予相应称号,为市场化的人才使用机制提供依据。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的职称认定制度,特别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一般是通过学会、协会采用社会同行专家评价的办法解决。因此,无论是从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还是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出发,我国都亟待建立职称或职业资格认定的社会化评价机制。国家在这方面也在进行不断的努力,“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就是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社会化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行资格考试,即用考试的办法取得专业技术资格,更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 减少评审工作中的地域差异和人为因素;通过考试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努力进取,有利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实行全国统考,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机会,为克服“论资排辈”、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①

在职称制度改革方面,我国很多地方和部门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方案,不再搞“一刀切”,也不强行推广某一种方案,不断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 真正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能上能下、竞争激励的用人制度;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通过职称评审社会化方面的尝试,提高人才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提高人才评价质量。

三、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探析

(一)***策导向

虽然近几年国家没有正式出台关于职称改革方面的***策性文件,但在不同的场合和文件中,都提到了关于人才评价及职称制度改革的问题,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称改革的偏重于:

第一,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加强社会化评审的制度化建设。继续坚持个人自由申报、社会公正评价、单位自主聘任、***府宏观调控的人才评价与使用的职称改革方向。不断创新评价方法,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

第二,继续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把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与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结合起来,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签订聘约,优胜劣汰”的要求,科学设岗,严格考核,全面推行聘约管理,切实解决职务聘任“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

第三,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今后几年,国家将重点在市场经济急需的领域逐步建立执业资格制度,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基本形成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执业准入体系,并进一步推进从业资格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二)职称评聘工作与事业单位改革结合

评聘分开有利于实现职称工作社会化, 更大程度地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只有在严格、科学设立专业技术岗位的基础上, 才能做到真正的评聘分开。所以各部门和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严格按岗聘任,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使职称工作与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相互促进,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积极推进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

1、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是人才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技术人员拥有的劳动价值是由其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宽度和深度决定。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这种价值就是靠专业技术职称来反映。二是人才使用的公正性。职务聘任标准制定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能否职得其人、人适其职,影响到单位的利益和发展。

2、建立分类分级的管理体系。对于不同系列,可以实行不同的评聘办法。(1)以考代评。国家已经设立了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考试的系列,如计算机软件、会计、统计、审计、经济、国际商务、出版,并规定,在这些系列和专业,各级***府职改部门不再进行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高级除外,高级采用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另外,执业资格考试中规定了,可作为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聘任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 如按规定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聘任经济师职务,不必再参加经济师的评审。(2)只聘不评。对于没有实行国家统一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系列和专业的初级职称,可实行只聘不评。(3)考评结合。国家设立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系列和专业中的高级职务,按国家规定实行考评结合,即通过国家的统一考试后,再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如《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人发[2002]58号)规定,高级审计师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凡要求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的人员,须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并在同一次考试中取得双科合格成绩后,方可申请参加评审。(4)资格评审。其它中级和高级系列可根据具体情况, 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资格评审。

3、继续推进执业资格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在国际上,许多国家是以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的方式进行管理。我国于1994年建立执业资格制度,目前已经确立了33项执业资格,约有60多万人取得各类资格。可以说,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是实行人才评价社会化的一个方向。这一制度的实施,规范和统一了对相应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但加强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了相关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为在人才管理方面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条件。目前越来越多的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求在相关专业领域建立新的执业资格制度。因此,不断拓展执业资格范围和领域,加快执业资格制度的建设步伐,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一个时期职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的通知》,2000.

[2] ***:《关于的通知》,1986.

[3] ***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2002.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

[5] 陈杰:《对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的几点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3年.

注释:

经济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影响因素

[中***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1/02-0034-04

一、问题提出

组织承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尔(Becker)提出的概念。目前学者们倾向于将组织承诺界定为“成员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心理现象”。幼儿园具备一切组织管理的条件。因而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园有一种组织承诺关系。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承诺包括对所属幼儿园办园理念、价值的认同,希望继续留在本园奉献心力的表现,以及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心理归属感。它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去留倾向关系密切,也可成为园领导用以评估幼儿园教师组织态度的重要标准。本研究是对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探讨。之所以选择公办幼儿园教师。是因为目前有关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民办幼儿园教师或整个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考察,单独涉及公办幼儿园教师群体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研究者假设,公办幼儿园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营利性组织,其成员的心理归属及向心力与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有较大差异。在影响因素方面,本研究选择相对收入、绝对收入、离园选择、离园损失、升职机会和职称机会六个方面加以考察。之所以作这样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在工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工资水平对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承诺有影响。其次,期望效价理论表明,个体行为的动机与其行为的可选择性以及该行为的结果代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幼儿园的可选择性以及离开幼儿园的损失对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水平的影响。再次,普莱斯一穆勒(price-Mueller)的雇员主动离职动因模型指出,晋升机会与主动离职率成反比。由此推论,升职机会和职称机会也可能对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存在影响。除了对以上六个方面进行相关考察外,本研究也将对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编制这五个基本信息进行相关考察。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在重庆市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7所公办幼儿园随机抽取1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6份。由于所调查的公办幼儿园男性教师较少,因此本研究不作性别维度上的分析。有效问卷的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参考国内外有关调查问卷,编制了《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幼儿园教师个人背景的5个项目,包括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和编制,每个项目均为单项选择。第二部分是有关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的项目,该部分直接采用宋淑青和秦金亮编制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量表》,该量表分为情感承诺、职业承诺、经济承诺、人际承诺、理想承诺5个维度,共25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利克尔特(Likert)五点评分法,对“很赞同”“赞同”“不确定”“不赞同”“很不赞同”依次计1分、0.5分、0分、-0.5分和-1分。第三部分是关于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主要影响因素的6个项目,包括绝对收入(幼儿园教师每个月的实际收入)、相对收入(幼儿园教师对自己收入水平高低的判断)、离园选择(幼儿园教师认为当地有没有其他园所可供其选择入职)、离园损失(幼儿园教师认为离开本园去其他园所工作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损失)、升职机会(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是否有好的升职机会)和职称机会(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是否有好的评职称机会),每个项目均为单项选择。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 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承诺特点

根据本研究的计分方法,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均值范围为-1~1,越接近1,表明组织承诺水平越高;越接近-1,表明组织承诺水平越低;0表示在组织承诺方面态度不明确。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虽然总体偏低,但都在0分以上,这说明他们在组织承诺方面是正向积极的。

2 个体变量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

本研究从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和编制5个方面考察了个体变量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年龄和教龄对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的各个维度都没有显著影响。学历仅对组织承诺中的经济承诺维度有显著影响,而对情感承诺、职业承诺、人际承诺和理想承诺这四个维度无显著影响。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学历水平也相应提高。总的来说,主城区公办园教师的学历大多在专科以上,本科较多。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经济方面的期望自然有所提升,因而影响到其经济承诺。

职称对组织承诺中的经济承诺维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情感承诺、职业承诺、人际承诺和理想承诺有显著影响。调查发现,职称越高的幼儿园教师越倾向于对组织投入更多精力和心血,因此对组织的情感也越深厚,越愿意留在组织中奉献自己的青春,他们对自身职业一般有长期规划,希望归属组织实现自我价值。至于职称对经济承诺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无论职称高低,幼儿园教师都认为目前待遇偏低,并且他们对近期提升待遇不抱太大希望。

编制仅对组织承诺中的理想承诺有显著影响。而对情感承诺、职业承诺、经济承诺和人际承诺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情感并没有因为有无编制而有所差异,同时有无编制也不是影响幼儿园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职业理想方面,有编制的教师显然要比没有编制的教师更愿意把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来对待。

3 外在变量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

进一步考察相对收入、绝对收入、可选择性、离园损失、升职机会、职称机会6个外在变量对教师组织承诺水平的影响,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绝对收入对教师的情感承诺和

职业承诺影响不显著,但对经济承诺、人际承诺和理想承诺有显著影响。相对收入对组织承诺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影响。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人们从事何种行为,取决于觉察到行为导向目标的可能性,以及目标的主观价值;价值是引导个体做一些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的动机;期望和价值同样能够预测职业选择。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偏低,工资待遇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幼儿园教师对社会、经济地位的期望会直接影响其在经济方面的要求、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定位及职业理想,进而影响其组织承诺。然而,调查结果又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并不受收入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持,他们并未因为收入偏低而放弃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离园选择和离园损失对情感承诺、职业承诺和理想承诺有显著影响,而对经济承诺和人际承诺没有显著影响。从本研究的具体情况来看,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较多,教学水平较高的私立幼儿园也为数不少,公办幼儿园教师一旦遇到待遇不好、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况,可以选择去其他园所工作。他们一旦产生离开组织的念头,将会直接影响其对就职幼儿园情感的投入。如果他们选择离开本园去其他园所工作,工作环境的改变将会造成工作的暂时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职业理想的实现,进而影响其组织承诺。

此外,调查还发现,升职机会和职称机会对情感承诺、职业承诺和理想承诺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而对经济承诺和人际承诺没有显著影响。如果幼儿园教师感到所在专业领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又能得到组织及其管理者的重视,将会产生较高的组织承诺。然而,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尚未得到很好的保障。例如,在不少地方,幼儿园教师培训尚未列人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许多地方的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工程等也大多与幼儿园教师无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影响其获得升职发展的机会。当部分教师被问及对职称问题的看法时,有的回答“想那么多干什么,一天到晚这么忙”,有的回答“希望渺茫”。可以说,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自身专业理想、专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组织的情感投入等。

四、讨论

拥有一支稳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对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极其重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水平是稳定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教师待遇水平将决定其经济承诺水平。一般而言,教师不仅会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会关心相对量。当教师通过横向比较,认为自己所获报酬不合理时,极有可能降低其经济承诺水平,从而使其产生流动意向。因此,保障幼儿园教师收入的稳步提高,是提升其组织承诺水平的重要途径。

其次,缩小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公办园教师不同于私立园教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存在着一个有无编制的区别。公办园中有编制和无编制的教师待遇差距较大。由此存在严重的同工不同酬、待遇分配不均现象。这种组织内部薪酬分配不公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因此,缩小在编和非在编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争取尽早实现同工同酬是提高幼儿园教师总体组织承诺水平的重要保障。

再次,建立合理晋升机制,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幼儿园的发展前景及其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的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情感、职业和理想承诺。因此,幼儿园应设计合理的考核标准,通过公平的分配和晋升机制来激励每一位教师的主动发展,提高其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最后,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工作氛围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组织承诺水平。幼儿园应积极建设园所文化,促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以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幼儿园的组织凝聚力,从而提升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

参考文献:

[1]鲁汉玲,教师组织承诺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1):52

[2][6]宋淑青,秦金亮,幼儿教师组织承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59

[3]张文桂,民办幼儿教师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关系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09,(1):18

[4][7]姜立利,期望价值理论的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3,(2):34-35

经济职称论文篇9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对经济法概念有两种定义方式,一种将经济法定义为“……的法”。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史际春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一种是将经济法的概念定义为某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即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诸多,比如,北京大学的杨紫煊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又如西南***法大学的李昌麒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武汉大学的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等。这说明多数学者在对经济法的定性上有共同点,应当指出的是,史际春教授把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归结为法,而不是法律规范的总称,本文不能接受此种观点,他指出规范作为部门法的组成单位,则势必导致一个法的部门要从数万个法规中抽取法律规范,任何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宪法》),《民法通则》以至著名的《法国法典》《德国民法典》等都被这种所谓的法律科学割裂得七零八落……既造成了部门法同现实法和法渊源的脱节,也使传统对于既存和应然之各个法的部门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愈益严重。史教授的理论是对法理学关于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挑战。众所周知,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基础理论的地位,它研究现象的一般性、共同性和基础性的问题,是法学整体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而其他部门法则是法学研究专门化的产物。法理学关于法的部门划分的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专门化”的各部门法学理论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按照史教授的理论,干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的法律部门体系都将推倒重来。法律是发展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迟发生”的经济法无法建立“口径”统一的部门法理论而改造普遍适用的法理学理论。本文认为经济法概念的定义方式应为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至于特定的经济关系作何理解,这是界定经济法概念要重点把握和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法定义

关于经济法的概念,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如前所述,多数学者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但是,由于国家性质、社会制度的不同,特定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也不同,所以对于经济法的概念,只能就各国的具体情况来分别表述。在这里,我们仅就我国经济法的概念做一个阐述。在我国,正式提出经济法概念是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法学理论工作者,在概括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经验及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对特定的经济关系作了不同的理解,给经济法的概念作出多种不同的定义。尤其是***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家经济战略转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逐渐替代了***府计划成为对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传统的直体之间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经济法的产生必须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前提根植于民主***治和市场经济两大基石之上。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定义电是对古代经济法、近代经济法的彻底否定。因为古代、近代不具备经济法植根所需的民主***治和市场经济土壤,当然不可能孕育现代经济法。

2.经济法的价值目标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民法、行***法的价值目标相区别。民法奉行个体权利本位,行***法奉行国家权利本位。而经济法则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既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又兼顾市场经济个体权利的保护,实现社会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最大协调和平衡。

3.经济法的职能是修正市场运行缺陷。这里所称的市场运行缺陷既包括市场缺陷又包括***府缺陷。它不仅是***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府干预经济的约束和规范,是***府干预法制化和市场秩序优先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来展示经济法修正市场经济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市场失灵——***府干预——***府干预失灵——约束和规范***府干预。在“双重失灵”和“双重干预”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法律关系在这个定义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国家作为一方主体与其它社会主体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导致经济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履行。

5.在界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处理国家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时,我们用的是“管理”一词,舍弃了协调、讽和干预几种提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的理由:(1)“协调”、“调节”和“干预”的任一提法不利于表达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杨紫垣教授、漆多俊教授、李昌麒教授等的经济法定义进行剖析。不难发现,这些动词的动作发生主体是国家,动作受体却是经济关系并非市场主体。我们知道“市场”或“经济”是指一种关系或过程,没有法律人格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2)“协调”、“调节”和“干预”的提法不足以全面概括现代国家经济职能的内涵。现代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与管理手段相当庞杂,而且往往针对不同的经济管理领域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法。所以经济法概念的这一提法的内涵必须最大限度的包容这些不同的调整方法,但是很显然所谓的“协调”、“调节”和“干预”都不能胜任这一要件,比如在微观规制领域中,国家对垄断的调整手段是较为强硬的,其行***意志明显凌驾于违规的市场主体之上。这时候两者之问的关系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协调”和“调节”,再比如在宏观调控领域中,国家对市场主体的调控方法往往是间接的、引导性的,这时使用干预这种直接性调整色彩较为强烈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这时期,对经济法定义的论争则更加激烈,占主导地位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国家协调论北京大学的杨紫垣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对象为特定的经济关系,这种特定的经济关系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具体包括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

(二)国家干预论西南***法大学的李昌麒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的特定的经济关系是指经济法应当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的社会关系,亦指经济法律关系效力所及的范围。笼统地讲是需要国家干预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的讲包括,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秩序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三)国家调节论武汉大学的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关系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简称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或国家经济调节管理关系,具体包括市场障碍排除关系、国家投资经营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四)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文华教授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调整有关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其调整对象包括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市场运行关系、组织内部经济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

经济职称论文篇10

关键词:审计动因理论 衡量标准 经济学 完善审计工作

审计动因就是审计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以及动力。研究审计动因的目的是为了弄清为什么产生审计,为什么需要审计和为什么审计需要存在和发展。审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为满足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审计动因的主要理论是目前最流行的受托责任论以及理论、多因素决定论、信息论、经济监督论、公司管理论及职业化需求论。下面就几种主要理论进行论述。

一、审计动因理论及缺陷

1.受托责任论。受托责任论主要观点是: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当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就存在于委托者对受托者实行经济监督的需要。而审计恰好***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的当事人,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于是审计便成为受托责任关系能够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护机制,从而得出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的结论。

实际上,“受托经济责任”只是审计产生的重要前提,并不能说明审计产生的必要性。它无法诠释审计的职能及社会作用;无法解释审计的***性。

2.理论。理论主要观点是:企业存在契约关系,而契约条款的实施必须通过监督,否则就不起作用。审计就是这种监督方式。在这种理论中,审计的本质在于促进股东和管理者利益最大化。

但理论的不足之处:无法解释企业接受审计需求强制进行这一事实,无法解释理论认为审计是促进股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最大化与审计人员面临的“诉讼爆炸”和“深口袋理论”的经济现象是互相矛盾这一现实。

3.多因素决定论。在美国会计学会基本审计概念委员会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中,明确阐述审计动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利益冲突产生对公正第三方的需求。(2)当利益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后对冲突对方产生的防范需求。(3)处理技术上的复杂性使得普通人无法胜任,从而产生对专门人才从事这一工作的需要。(4)空间的距离使得经济业务与利益关系人发生分离,从而产生对特定人士提供帮助的需要。

这种理论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缺陷:(1)审计产生发展的多种动因中,应该有一种最主要的动因。(2)它只是从不同角度对审计动因进行概述,并不具备经济学理论基础,也不利于审计理论学科的发展。

二、衡量审计动因理论的标准

上述各种审计动因理论,大都从某个角度出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衡量一种理论是否能更好地解释审计动因,并指导审计工作、完善审计服务,应当结合审计理论结构进行研究。本文以历史性、逻辑性、系统性为原则,以对审计本质的理解为切入点提出5点判断审计动因理论的标准:

1.由理论可以导出审计本质及审计职能的目的。审计动因理论的宗旨是要解释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因。因而,审计动因理论是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通过审计动因理论的确立应能导出审计本质以及审计职能、审计社会作用的发展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这就要求一种合理的审计动因理论应该能够准确、全面地解释审计职能的发展以及审计的社会作用。

2.由理论能回答审计源于并满足了何种社会需求。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的存在必是源于一定的社会需求,审计动因理论应该不仅仅能解释某一种类型、某一个特殊群体的需求,还应该能解释任何类型的审计及其满足任何群体对审计需求的发展动因。

3.由理论能解释对审计进行监管的合理性。随着审计活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无论从横向来看当今国际上审计业务,还是纵向来看审计的发展历史,审计一直是一个法定的工作。各国***府都对各种类型的审计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监管。

4.由理论能解释审计为什么需要保持***性。审计的***性是审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审计得以存在的根本。审计的***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这也是不同使用者对审计人员的共同要求。审计动因理论应该能够对审计的***性这一根本特性做出合理解释。

5.由理论能解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审计动因理论应当将审计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解释清楚,或者进行抽象性的概括,并以这一抽象性的概括为标准,解释统一本质的审计活动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

三、审计动因———基于经济学的观点

根据上文提到的衡量审计动因的标准,本文认为,信息的非对称性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审计的本质在于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推动资本高效活动。所谓非对称性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外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审计财务信息可以潜在降低信息非对称。

1.信息的非对称性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各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是非对称性的。所谓信息不完全性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们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遇见一切;由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正确性,人们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无所不包。所谓信息非对称性是指一方持有与交易行为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道,而且不知情的一方对于他方信息的验证由于成本昂贵而放弃。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向内部和外界提供财务信息以影响投资者决策。由人的趋利动机以及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就产生了一种社会需求,即需要具有专业技术和方法的会计师对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的反映其经济业务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和判断,作出鉴定证明,以降低信息的非对称性,确保其真实公允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向利益相关者报告。这样通过审计可能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若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现代审计假设理论体系中,关于审计产生原因的假设,如“信息不对称假设”、“信息不确定假设”等等,实际上丰富了信息非对称性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这一论证。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可以满足任何需求者对于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的需求。

2.信息非对称性导致道德风险对审计监督职能和***性的解释。在经济学中,道德风险界定:订立契约的双方中一方未能掌握足够的信息以监督另一方的行为,从而后者可能据此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侵蚀前者利益。用经济学道德风险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受托责任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这实际上从委托关系的角度反应审计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才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在道德风险模型下,委托人就应该设计一种激励监督合同以诱使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潜在发生的情况下,需要一个机构来解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让人不偷懒、说真话的问题。于是审计的产生就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情形下,审计被要求具有***性的特征。审计***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3.信息非对称性导致逆向选择是对审计存在必然性的真实解释。在经济学中,逆向选择来自于保险市场的理论研究。是由阿克劳夫运用旧车市场模型开创的。其问题来自于买者和卖者间关于车的质量信息的不对称。经过一系列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只有质量低的车能成交甚至可能导致市场萎缩。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计信息市场上会计信息提供者知道的信息总是比信息需求者多。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他可能提供一种不完全信息或虚假信息的倾向。在这种会计信息市场上,一些绩劣公司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来满足自身利益。信息需求者或者因不具备条件或者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代价来鉴别这些信息的真伪,盲从跟从这种信息,就会导致有限资源流向绩劣公司,而真实披露会计信息的公司将退出市场或也采取披露虚假信息的措施。这就是会计信息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会计信息可能由此而萎缩。因此,就需要具有***性的审计对会计信息进行鉴别,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即对利益相关者决策的正确程度。由此可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审计可以导出审计的本质在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

4.信息非对称性对审计期望差距存在的合理性的解释。审计期望差距指公众对审计的需求与公众对目前审计执业的认识之间存在的差距。它既包括由于审计能力不足而形成的差距,也包括了由于公众的认识错误偏差而形成的差距,正是信息固有的非对称性导致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求,同时,又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是绝对的所以审计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信息的非对称性,而不可能使之完全消除。于是,在公众需求和审计之间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期望差距。信息的非对称性很好地解释了审计期望差距存在的必然性。

信息非对称性是绝对的,但是信息非对称性的程度在不同环境下是不同的。信息非对称性的程度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性以及审计自身内部环境发达与否等因素。所以,随着审计对信息非对称改变程度的不同,审计工作期望差距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而有所差异。这也就很好解释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经济职称论文10篇

学习

福利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福利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福利经济学论文选题推荐,浅析新旧福利经济学论文。福利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人们对福利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福利的***策实践中,各国也产生出不同的福利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或者大小之争。总

学习

中国法律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法律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法律史论文1000字,中国法律的发展论文1500字。

学习

法学案例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案例论文,内容包括法学真实案例论文,法学论文案例目录模板。与传统教授型的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法不仅专注于“教”,更强调“学”,这就要求教学双方角色的转换,真正做到由学生做主体,教师退回到辅助的角色。(1)案例的主导

学习

数量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数量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量经济学学年论文题目。一、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编写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了数学抽象,减少了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特别是与

学习

全球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全球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全球经济的论文,全球十大经济论文期刊。

学习

中国发展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发展历程1000字论文,中国最新发展论文。

学习

法律社会学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社会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与社会论文范文参考,法社会学论文1000字。(二)人类社会发展引领下的法律多元在论述社会生活与法的多元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妨先举个例子:起初当现代交通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时候,普通的大众需要

学习

私营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私营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营经济论文,国民经济论文1000字。究竟什么是产权改革?在我国,产权改革是指:把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不分、产权不明、不自主经营、不自负盈亏的企业,改造成为***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学习

热点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热点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最新经济热点论文,中国经济热点论文范文。(注:全面的经济全球化是各种资本形态都实现了全球化。)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史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二重作用。国内外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起

学习

登记合同模板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登记合同模板,内容包括合同信息登记表格模板,合作合同模板集合10篇。第五条著作权质押合同的登记,应由出质人与质权人共同到登记机关申请办理。但出质人或质权人中任何一方持对方委托书亦可申请办理。第六条著作权出质人必须

学习

中国法学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法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法学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中国法学论文模板范文。2.天文历法严格定量的启示天文历法,本身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严格的定量与周期性循环,是天文历法的两大基本特征。请看以下五大例证。(1)寒暑的定

学习

管理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管理经济学有哪些论文主题,管理经济学三千字小论文。关键词:创新国民;经济管理1从管理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内容理念的创新。我们比较习惯的国民经济管理内容无外乎是物资资本以

学习

统计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统计专业论文题目大全,高级统计职称论文。1.2课程内容不够规范在教学内容上,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

学习

经济专题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专题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专题论文,经济研究十篇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美国中国途径一、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美国的物流专家RobertV.Delaney先生认为,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并据此提出,物流总成本

学习

福利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福利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福利经济学论文选题推荐,浅析新旧福利经济学论文。福利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人们对福利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福利的***策实践中,各国也产生出不同的福利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或者大小之争。总

学习

数量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数量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量经济学学年论文题目。一、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编写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了数学抽象,减少了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特别是与

学习

全球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全球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全球经济的论文,全球十大经济论文期刊。

学习

世界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形势论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论亚太经济圈的若干问题》,论文集《亚太经济合作与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合》,《世界经济》

学习

经济增长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增长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论文提纲,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小论文。但是,内生增长理论的结论中,却出现了正的规模效应。所谓规模效应,即长期经济增长率与经济规模(一般用人口规模或人力资本数量代表)成正比。这一结

学习

评经济师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评经济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级经济师论文发表,评高级经济师论文时间要求。胡老师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可谓学贯中西,睿智超人。仅改革开放以后他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含与其他人合作的)就有20余本,论文100余篇,而且屡获重奖或好

学习

法律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经济学论文辅导,法律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国际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广泛包括国际有关商品与资本流通的各种法规、法制及有关的法律问题,还可细分为关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货币、

学习

英语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范文大全,经济论文选题推荐。语言的价值属性是语言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属性驱使人们做出相应经济付出行为,此行为由于满足了投资者预期经济效益而导致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