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论文10篇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篇1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中国经济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篇2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本来是***校的优势。随着国际苏东巨变和国内改革开放,传统基础理论已经无法很好地解释和指导现实了,***校的理论优势逐渐失去。科研变成了被动应对现实,教学变成了被动应对学员。理论的视野由基础理论层面降低到了应用理论层面,说理不深、不透、不系统,从根本上制约着***校作为理论武装的阵地和***性锻炼的熔炉之作用。扭转这一局面的根本办法,是创新基础理论,使其重新获得新的解释力和指导性。

要区分基础理论(认识性理论)与应用理论(实践性理论,只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属于基础理论,而马恩的多国***同时胜利论、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属于应用理论。应用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不能代替基础理论的创新,相反,由于基础理论的创新滞后,应用理论失去基础理论的论证和支撑,影响到人们对其的正确理解和接受,影响到在实践中的全面落实。

一、正本清源:基础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基础理论创新的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要把“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这其中包括在实践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包括在应用理论层次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包括创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适应的基础理论。

“苏联模式”包括高度集权的***治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中的有些理论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例如,过去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就不是马克思的原意。

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强调过他对于“奴隶制-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论述主要限于西欧。例如,他在1877年10-11月写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曾说过,《资本论》中“关于原始积累的那一章只不过想描述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途径”,“他(指米海洛夫斯基,引者注)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马克思在1881年2月底3月初写的《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再一次强调,“可见,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指资本主义产生,引者注)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

然而,马克思这种限于西欧经济社会形态演进阶段的理论传入俄国之后,无论在其适用的地理范围,还是其理论外延,都出现了不断扩大的现象。以后逐渐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说。1938年,斯大林在其发表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最终把其作为定论确定下来。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实质是“单线发展”论,即认为人类社会都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单一模式发展的理论

“单线发展”论与非西方国家的历史事实不符,造成许多牵强附会。它不能解释这个重要的事实:为什么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落后的俄国和更落后的中国却最先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单线发展”论提出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大峡谷”的观点。但是,如果说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以进入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也不是要被打破吗?可见,“单线发展”论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释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发达地区的建立,实际上只意味着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走其他道路实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可以“跨越”历史阶段,一跃而进入到比资本主义高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但是,按照“单线发展”论,社会主义只能是比资本主义高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这些国家的执******(***)照搬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于现实。本来,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已经不是马恩所说的社会主义了,它的起点比后者低,需要重新定位,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策。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时没有这样做,仍然坚持了书本上的“高”定位,照搬了书本上更“***”的制度和***策,所以导致长期犯 “左”的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及指导思想方面,之所以长期出现“左”的倾向,根源就在于对“社会主义”的定位不准,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看成是要与资本主义相对立并且要代替它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各方面都比资本主义优越和先进,从而不敢正视自己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敢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为了不使自己的社会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多次发动以防止“资本主义***”为目的的群众运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阻滞了生产力和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之所以长期受姓“社”姓“资”问题的困扰,之所以要“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就是因为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及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找不到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按照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高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各个方面都比资本主义优越: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优越,所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办法就是要不断增加公有制所占的比例,提高公有制的形式,扩大计划经济的覆盖面,防止资本主义***。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及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内,一争论就必然要否定改革开放,迈不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子。那是一个在没有基础理论指导(甚至可以说是突破、“违背”传统基础理论)的情况下摸索的过程,结果却走出了一条正确的“中国道路”。看不见路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我们过了“河”(最起码是快要看见“河”对面了),就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看清楚我们实际上走的是哪条路?

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实事求是,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的性质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基础上、增加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及“三个代表”等规定性,允许私人企业主入***,“全民所有”资产更名为“国有”资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不能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了。另一方面,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没有像前苏联那样,照搬西方模式,在***治上实行“民主化”和“公开性”,在经济上推行“私有化”,但是却取得了成功,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能用西方的自由民主理论来进行解释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用文明类型来解释和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具有双重规定性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两个规定性:一个是“中国特色”,一个是“社会主义”。在这两个规定性中,究竟以哪个规定性为主?如果说是以“社会主义”为主,“中国特色”只是对社会主义的修饰,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模式。如果以“中国特色”为主,那么,这里的“社会主义”就要用“中国特色”来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模式了。从实践结果看,沿市场化改革道路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模式了。

其次,“中国特色”是什么含义?是指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一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指有几千年文明传统的一面。显然,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和文化落后是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共有的情况,不能作为“中国特色”;只有后一方面才可以作为“中国特色”。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与其他文明有什么不同?这就需要研究文明类型。

二、实事求是:创立文明类型理论

文明类型研究继承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研究的遗产和遗愿,借鉴汤因比、亨廷顿等西方学者对世界不同文明的研究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到了不同文明内在机制上的差异--主导性整合要素的差异。所谓主导性整合要素,就是在人类脱离原始状态、分化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以后,能够给社会以秩序的那种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或关系。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只有三种力量或关系,才可以成为最基本的主导性整合要素,这就是:宗教的力量或关系;***治的力量或关系;经济的力量或关系。主导性整合要素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在世界现存主要文明中,西方文明是经济主导型文明,中华文明是***治主导型文明,印度文明是宗教主导型文明,***文明是“宗教/***治”(教***合一)主导型文明,日本文明是“宗教/***治/经济”(民族主义宗教精神与***治、经济一体化)主导型文明,俄罗斯文明和拉美文明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文明,非洲文明是正在形成中的文明。

人类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生产力水平由低到高,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但是,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由其文明类型来决定,经历的社会形态体现出不同特征。马克思所描述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治主导型文明(中华文明)有与西方文明不同的发展道路,即经历了宗法社会-专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中国的宗法社会与西方的奴隶社会、中国的专制社会与西方的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大体上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宗教主导性文明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是:一教社会-多教(派)社会-泛教(派)社会。

建国开始,我国的制度和观念,基本上是从苏联照搬过来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制度和观念。***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完成的突破,就是在传统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增加了中国传统和现代文明的成分,开始了由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中华文明的转变,不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目标,而是以加快现代中华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包括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同时,继续坚持***治主导的优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回到了***治主导型文明的正确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代***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的领导;国家可掌控的市场经济;“***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现代***治主导型文明与它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治主导型文明与现代经济主导型文明也有很大区别,后者的基本特点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受经济力量控制的议会制民主***治;“商业/宗教/科学”型的文化。中国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搞多***轮流执***和“三权分立”,与西方的经济主导型文明形成鲜明对照,受到西方的攻击,认为中国“不民主”,“侵犯人权”,等等。这实际上是用西方文明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与之不同的文明,如果照办了,只能像前苏联那样,导致整合机制的削弱甚至解体,使国家***、社会陷入混乱,无法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文化的健康发展。

在当代,文明类型有两种重要的发展趋势:一种是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有趋近(不是趋同)之趋势。例如,***治主导型文明的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民主***治的建设;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国家加强***府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宗教主导社会的作用不断减弱,逐渐成为辅助性或普通的整合要素,宗教主导型文明向其他文明类型转变。宗教主导型文明消失后,世界上就剩下两大类型的文明--***治主导型文明和经济主导型文明,但其中还会存在不同的亚文明类型。

任何文明类型都有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因而,各种文明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偏向和问题。***治主导型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治权力过分集中、干扰甚至阻碍经济和文化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的偏向,容易出现人治和腐败的问题。经济主导型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本家和企业为了赚取利润、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偏向,这种偏向会形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生态环境,使全球气候变暖,危害人类生存,影响可持续发展;容易出现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甚至不顾社会效益的偏向,导致道德沦丧,黄、赌、毒泛滥;容易出现商品交换关系的扩大化,使人际关系趋向冷漠,自然亲情趋向淡化。对于每一种文明类型都会出现偏向和问题的情况必须辩证地去看待和对待:一方面,不要看到一种文明出现了与其他文明相对而言比较突出的缺陷和问题,就全盘否定(包括自我否定)其根本制度和观念,甚至就断定其社会制度存在不下去了;另一方面,对于自身文明所容易出现的偏向必须时刻注意防止和纠正,容易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才能保持文明的健康发展.否则,即使曾经兴盛过的文明也会衰落甚至消亡.

在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阶段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经济主导型文明比较适应。在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阶段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后,***治主导型文明将比较适应,因为在全球实现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目标,会减少资本集团的经济利益,需要国家发挥作用,需要伦理道德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弱势,而是***治主导型文明的强势。当然,***治主导型文明只有在吸收了人类在工业文明的阶段所创造的有益的文明成果后,才能够提升其文明的水平,承担起新的使命。中国的***治主导型文明还需要继续提升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方面,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在战胜洪水、瘟***、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在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方面,在实行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城市绿化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方面,在成功举办奥运会等国际性活动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显示出***治主导型文明的优势。

三、明确方向:创建(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新学科

文明类型理论为构建适应现代中华文明发展需要的、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西方的文明是经济主导型文明,现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反映和服务于这一文明;中国的文明是***治主导型文明,有与西方文明不同的内在机制、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这些都需要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来加以总结和揭示,反过来指导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明在思维方式方面也有自己的特征,这就是从整体出发,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这一特征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设置方面,应当主要以复合性学科为基本学科,如:唯物辩证法哲学,社会历史文化哲学,国民经济学,自然与科技哲学,辩证逻辑,***治与伦理,美与文学艺术,信仰与宗教,***史与***建,***策、法律与法规,行***与人事管理,经济管理与企业文化,中国与世界历史,教育与人力资源,新闻与宣传,体育与健身,语言文字学,***书文献学,等等。下面对几个与***校教学密切有关的学科的内容作以初步探讨。

1、社会历史文化哲学。文明类型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哲学。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研究的对象由“社会”扩展为“文明”。“文明”不仅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且还包括文化、宗教、生态环境等“软实力”及环境因素。广义的文化(包括宗教)是一种对社会起长期作用的要素。不同文化传统塑造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特征。文化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从“文明”的观念看历史和现实,与用传统的“社会形态”的观念看历史和现实,会更加全面,会对人类在过去所创造的文化和精神的成果(如宗教、儒家思想等)给予更多的肯定。文明类型理论在坚持的基础上创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原理,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实现了基础决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与整体决定(文明类型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形态)的统一,实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一元论与多样性的统一,纠正了传统社会发展理论机械论的倾向。文明类型理论是最贴近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哲学理论,可以成为***校最基本的哲学学科。

2、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是对传统***治经济学的创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其基础理论部分要通过对传统***治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创新,概括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其应用理论部分是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容易出现的问题,重点是“国”与“民”的关系,如国家与市场、“国营”与“民营”、***府财***与民众福利的关系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就是叫“国民经济学”而不叫“***治经济学”的原因。国民经济学可以成为***校最基本的经济学科。

3、***治与伦理。这应当是把中国***的执***经验上升到***治学理论的高度而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学科。在理论提升的过程中,要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的***治伦理,借鉴国外***治学理论。在中国的***治主导型文明中,***治和伦理密不可分,伦理是***治的合法性和生命力,***治是伦理的承担者和推行者。西方的***治学主要研究制度和权力,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要研究***治伦理和个人修养,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创建中国现代的“***治/伦理”学,使其成为学员提高***性修养和执***能力的基础课程。

4、***策、法律与法规。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权力运行讲得是“法、势、术”的统一。从现实看,中国坚持***的领导,不搞“三权分立”,所以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策、法律和法规同样起作用的机制。对这种机制要进行研究,并加以规范,使其逐渐合理,不留盲区。这一学科的建立将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法治意识和***策观念,在工作中处理好有关关系,减少失误和矛盾。

5、中国与世界历史。过去历史学科的划分,世界史不讲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不放在世界历史中讲。这样不利于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进行历史的考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中国与世界历史”这门新学科要解决这个问题,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回顾和反思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程,给学员以启示和戒示。当然,这一学科的建立并不代替和排斥对中国史、世界史等历史分门别类考察的原有学科。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篇3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0年5月13日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台的第一份专门针对民间投资发展、管理和调控方面的综合性***策文件,也是***的私营经济***策的继承和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的演进历程,研究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刻理解这一***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私营经济***策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利用”、“限制”阶段,“改造”、“消灭”阶段、“补充论”阶段,“组成部分论”阶段和“平等论”阶段。

(一)“利用”、“限制”阶段(1949--1952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0年6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正是在这一***策的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采取了加工订货、定购包销、扩大贷款、减轻税赋、调整劳资关系等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是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同时,对私人资本主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进行了限制。在“利用”、“限制”***策的指导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改造”、“消灭”阶段(1953--1976年)

1953年12月,***在《***的转变和***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指出:“***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过程中,***再次强调,“彻底地消灭一切资本主义的痕迹”,“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到1957年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大陆基本上被消灭了。

1957年前后,***等人对***的私营经济***策又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经济***策”,指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但这些思想只是昙花一现。不久,***的***策又转到“消灭”上来。195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加强对残存的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对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指出,“在***治上彻底把资本主义搞臭”,“对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原则上不允许继续存在”。特别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在这种判断下,更是把资本主义视为洪水猛兽,并开始了不断升级的尖锐批判。以这一错误分析为基础,***的私营经济***策朝着“左”的方向越走越远。不仅不允许存在私营经济,而且急于消灭个体经济,急于“割资本主义尾巴”,取消农民的自留地,取消自由市场。到1976年底,私营经济在我国已经绝迹,个体经济也微乎其微,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只剩下19万人,仅为1966年“***”爆发时的12.2%,锐减了87.8%。

(三)“补充论”阶段(1978--1991年)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雇工大户”形式出现的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大地上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针对这些“雇工大户”,中国***最初采取了“默许”***策。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策。1984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得很明确:“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放了这么两年”,随着***对私营经济认识的逐步加深,在1987年提出了“补充论”。1987年1月,中共中央在《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个体经济和少量私人企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有些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雇工人数超过这个限度的私人企业,也应当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的方针。”这是新时期中国***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肯定私营经济,虽然它的名字还叫“私人企业”。在此基础上,1987年10月,***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私营经济,并采取了鼓励发展的***策。这在***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补充论”的提出标志着全***对私营经济的认识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组成部分论”阶段(1992—2002年)

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共同发展”的提出,淡化了“补充”的配角意味,向“自家人”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在此基础上,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部分论”的提出,意味着私营经济由作为“补充”的配角变成了“自家人”,由“体制外”进入了“体制内”,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的私营经济理论实现了第二次重大飞跃。2002年,***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

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标志着***对私营经济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五)“平等论”阶段(2002年以后)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意味着“经济上平等竞争”。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就意味着“法律上平等保护”。2005年,《***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策协调等七个方面提出了给予私营经济平等待遇的36条意见。“非公经济36条”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清除体制性障碍的第一声”。2007年,***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平等论”即法律上平等保护和经济上平等竞争。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获得了和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待遇,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私营经济理论实现了新的飞跃。为了贯彻执行“平等论”,***和国家又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策,如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私营经济***策大致经历了以上五个阶段,呈现出“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曲折演进历程。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演进历程,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演进的理论环境

***的私营经济***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会促进***的私营经济***策的发展,是其形成和演进的理论环境。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利用”、“限制”***策的理论环境

新中国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锤炼的***思想已经成熟。正是***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利用”、“限制”***策提供了理论环境。

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则是一种与近代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正如***所讲的:“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当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利用的同时,也要对其采取限制***策,使其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策的理论环境

1953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到来,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当时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曾取得过巨大成绩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某些论断进行简单化、教条式的理解,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了曲折。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认为,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所有制上,追求单一的公有制,不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内许多人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两种经济成分组成,非公有制经济不论其比例大小,都是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经济成分。在这样的理论环境下,私营经济被改造、被消灭就成了迟早的事情。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补充论”的理论环境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逐步形成。在新的理论环境支持下,“补充论”提出了。

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1987年***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1997年***的十五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特征就是不发达,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南逐步摆脱不发达的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各阶层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的社会阶层,说到底它总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比如,旧式农民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者,资产阶级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工业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是现代社会化生产力的代表者。一定的社会阶层之所以代表一定的生产力,是由于从这种生产力的维持和发展中可以获取他们本阶层的利益。在社会进步中,为了既不破坏旧的生产力,又能充分发展新的生产力,就必须相对维持旧生产力代表阶层的积极性。我国面临一个生产力结构多元化的现实,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积极性和适当稳定旧有的生产力不被人为地破坏,就应当保持一种多元化的生产关系结构,保障社会发展积极性的最大化。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必然决定了我国的私营经济将被允许存在和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组成部分论”的理论环境

1992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逐步形成和完善。在新的理论环境支持下,“组成部分论”形成了。 1992年***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了***的十五大,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允许私营经济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作为交换关系总和的市场,本质上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所有权的让渡和转移。具有自主功能的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而私营经济是行为***、具有自主功能的产权主体,它的出现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内部构筑了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这就为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国家是国有企业唯一的产权主体。集体所有制企业尽管与国有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但在国家统一经营的模式下,集体所有制企业失去其经济自主权,从而弱化了***产权主体的功能。它同国有企业的产品交换关系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行为。因此,如果没有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允许私营经济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形成为“组成部分论”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环境支持。

(五)科学发展观:“平等论”的理论环境

***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的突破,科学发展观逐步形成和完善。在新的理论环境支持下,“平等论”逐渐形成了。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的执***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的执***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7年***的十七大首先从理论层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释:“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然后指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而赋予私营经济平等的地位就是其要求之一。因为只有赋予私营经济平等的地位,法律上平等保护、经济上平等竞争,才能有助于私营经济破除体制障碍、冲破融资困境,实现上规模、上档次、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由经济发展“输血型”向“内生型”的转变,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完善为“平等论”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环境支持。

由上述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的演进和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的私营经济***策的演进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环境支持。也可以说,***的私营经济***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在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理论中孕育产生,也是这一系列重大理论的一部分,同其它理论一起共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随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的理论环境不断成熟和完善。正是在理论环境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的私营经济***策经历了“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曲折演进历程,不断向前发展。有了不断发展的***的私营经济***策的正确指导,私营经济获得了大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八册),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89至590页。

②③***《***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1、31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1)》,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⑥⑦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92、36页。

⑧(20)***《***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373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7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12)(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2、18页。

(13)(17)(15)(22)《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3、396、82页。

(16)从我们的研究视角出发,如果说私营经济理论属于研究的“核心”或“中心”的话,那么,在它的周围必定有一个提供足够“生态”支持的理论所形成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环境被我们称为理论环境(此处借鉴了私营经济研究专家潘石先生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篇4

【论文摘要】当代***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治发展的道路和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治经济发展观。基于此前提,本文围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治经济学,提出了对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看法。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需要从“问题”中升华出***治经济学的“最高理论”——马克思主义总体***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这一科学范式作为明确的理论指导。

二、我国社会主义***治经济学课题面临的发展环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实现了国家的***和民族的***。然而在这此满目疮痍的国度里,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任务,而且同样面临着***治发展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一些***治学家受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研究的启示,提出了***治发展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的***治经济学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进而产生了所谓***治经济学发展的理论。这种理论致力于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治经济学发展的模式和道路,使这此国家在***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步走向现代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许多多***治经济学发展的课题展示在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积极稳妥地、合理有序地去研究解决的途径。因而,通过***治经济学发展的研究,为我国的***治经济学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依据,既是***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我国***治经济学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我国社会主义***治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1.规范分析缺乏研究深度,单纯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范畴和规律对比

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受“苏联范式”的影响,在描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和本质时,往往运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简单对比来替代对其实证性的研究。实证性分析比重较少,规范性分析掩饰经济活动中的某些内在矛盾。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行为的一些价值性判断立意不高,理论视野不宽,甚至过于武断。尽管在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初创阶段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但这毕竟是弊端之处。

2.***策研究缺乏反思意识,一味地“唯上”和“跟风”

一国的经济***策同经济实态和价值判断是紧密相连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从不同的规范角度或实证角度推出相应的***策主张。问题在于,基于科学理论规范和实证描述之上的具体***策推导,同的“唯意志论”的***策推行,有天壤之别。倘若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时时刻刻围绕主观多变的经济***策转,并以此来推导出实证性的结论和理论模型,那就会葬送这门学科。学界与***的马克思主义往往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传统***治经济学演变的历史教训值得记取。

3.方法变革缺乏创新精神,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论

改革陈旧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需要进行方***的拓展,其中包括科学地借鉴国外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但现有的某些中国理论经济学作品“食洋不化”,以为西方经济学讲的观点都是真理,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以致在分析方法、范畴体系和理论框架上作单纯的模仿,甚至认为只要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添加一些中国经小资产阶级的激进社会主义、空想或批判的社会主义,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社会主义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既然要从根本上反映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的工人阶级利益,那就必定要以马克思经济学为理论指南。如果对以往“左”的教条主义采取矫枉过正的学术态度,便容易形成一种善意的折中主义或保守的***思潮,以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只应进行“问题”,的实证分析,而无须进行含有“主义”的价值判断,或者以为当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是普遍真理,只要加点中国经济实例即为创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

四、我国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完善策略

1.在思想方法上做到哲学与经济学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她把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的经济理论研究高度统一和融为一体了。我们在分析研究经济学问题时,要坚持一分为二;在创立经济学理论时要坚持合二而一。没有一分为二,不可能发现新问题;没有合二而一,不可能建立新理论。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成熟过程,就是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断分工合作和有机结合的过程。对改造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治经济学来说,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仍然是理论联系实际,即要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经济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在指导思想上做到马克思主义与***理论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揭示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区别的同时,科学说明了他们存在共性和历史联系的一般原理;***的经济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正确解决了使他们的共性得以发展和历史联系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可见,***的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理论的互补性。因此,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的经济理论有机结合,并在指导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才会形成科学的、成熟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治经济学。

3.在发展进程中坚持量变的积累与质变的飞跃结合

我国社会主义的***治经济学的成熟,既要依赖中国经济自身的蓬勃发展,也要依靠无数经济学家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在外部要形成自由、民主的科学研究氛围,为深入的经济研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内部要形成科学研究的动力和群体攻关的合力,把所有经济学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把无数分散的个人智慧和个别成果集中起来,在客观条件成熟的时候,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治经济学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使中国社会主义的***治经济学的成熟最终得以实现。

4.在理论正误的判断上坚持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而且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才能最后完成。在对经济理论正确与否的判断上,更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经济理论正确与否的判断,必须坚持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结合的方法。不承认理论分析的重要性,实质是否认前人的实践经验,容易重犯前人的错误,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是愚人之举,实不可取。只有坚持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在加速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的***治经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陈承明,凌宗诊,孙丽丹.***治经济学通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承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3]吴易风.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篇5

[关键词]计划经济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1978年,我们***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经济改革开始的,而经济改革,可以说一开始就是朝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走的。但从最开始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不断突破和深化发展的认识过程。

经典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和货币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列宁和斯大林开始也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和受前苏联的影响,也一度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只有利用、限制、排斥和消灭商品经济,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统的过多、管的过死,难以做到资源配置优化的弊端日趋明显。在50年代中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有所觉察,他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批评了斯大林模式。之后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和“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重要论断,并号召全***学习尊重价值规律。但由于对当时中国经济性质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受传统理论的影响,对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存在着深刻的偏见,使这一思想没能坚持下去。1966-1976年“”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及其理论的发展再一次被粗暴地压制和推迟了。真正从经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中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前,突破大一统的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1979年11月26日***同志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吉布尼等人谈话时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1979年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指出,必须通过***策建立起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十二大更加明确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承认了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性和有益性,从过去计划经济完全排斥市场经济转向容许市场经济存在,并试***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引入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上的一次大突破。

第二个阶段从***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一九九0年,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市场取向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1984年10月,***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并强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国际共运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大突破。***多次高度评价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他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又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高兴地称这个文件是个“纲领性文件”。说“全世界都在评论,认为这是中国***的勇敢的创举”。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问题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具体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突破了把商品经济排除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外的陈旧观念,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作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二是突破了把指令性计划当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根本特征的传统观念,肯定了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的一种形式。但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只承认商品经济而不承认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1987年2月***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为什么一谈到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生产力发展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根据***同志的意见。十三大报告放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明确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特别是明确提出深化改革的任务主要是“……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这种新的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进一步接近,使我们对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再认识又推进了一步。

第三个阶段从一九九0年到十六大前,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三大以后,我国改革加快了步伐。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改革目标,等等。当然,在那个时期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还是存在不少不同看法与观点,争论的关键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的问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1990年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992年春,***同志视察南方时,以巨大的***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系列科学论断,纠正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消除了人们对计划和市场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顾虑,打开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路,大大***了人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市场与计划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以及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有了新的重大突破。1992年10月***的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正式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从原则上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解决了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经济体制全面向市场并轨,改革举措由过去的小步推进、单项实施变为整体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的重心开始由“破”而“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所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和系统化,进一步构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蓝***和基本框架。1997年9月年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具有突破性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第四个阶段主要是***的十六大以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果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那么***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主要重点在于我们要实现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方方面面。《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在充分总结改革开放25年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后反复酝酿制定的,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又一突破和创新。

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进程,可以看出,我们***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科学思想,从理论上非常明确地回答了长期困惑人们的一个重大问题,即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由此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一段话的丰富内涵,更加坚定了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83页

[2]《***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91页

[3]《***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08页

[4]《***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03页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篇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发生和演进

与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发生和演进分为两大发展阶段:一是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突破;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突破(1978-1992)

第一,市场调节原则的认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关于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描绘,是在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之上作出的科学预测。比如,针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得出了有计划的生产的观点。因此,传统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而且就计划经济而言,它并不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经济理论,更多的是一种逻辑上的推演。周其仁认为:“计划命令体制不是从实践中自发建立起来的。它是按照一种理论构想,按照一个理想社会的蓝***构造出来的体制。”从1952-1978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了大约26年,并贴上了社会主义的标签。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对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要渐进地改变它。于是观念的变革首当其冲。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尊重经济规律,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并认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这就触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痛点。到***的十二大认可市场调节的原则时,突破口已经松动了。

第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的提出。如果从改革开放思想史的角度看,***早在1979年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但在计划经济体制还占据主导地位和作用的情况下,需要有_个过渡和缓存的环节,这就是商品经济。实际上,由于商品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特点,传统社会主义***治经济学认为它是与计划经济相对立的。我们***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显示出了巨大的理论勇气,认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并不是对立的,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商品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接受了这一新的认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由此而来。尽管这一决定还强调了计划指导、调节和行***管理的必要,***还是认为,这个决定已经是一种新的***治经济学0。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并不矛盾,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可以发展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以后,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充分展开。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提出。突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个观念以后,市场经济自然而然就成为下一个目标“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充分发育的完善的市场机制。”H1985年***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观点,认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能***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到1990年,***又提出要从理论上搞懂计划和市场是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4。但由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根深蒂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一直被当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看待。更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波折,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一时被当作‘‘姓资”受到指责。以后,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在1992年年初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表达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决心。至此,终于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理论中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呼之欲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992-)

第一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2002)。十四大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是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即是要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宏观调控与过去的指令性计划不能混为一谈,指令性计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府则在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其次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的探索。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观点;在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上大胆探索,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再次是培育和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和竞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最后是提出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基础上明确了我国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二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2002-2012)。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十七大都特别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主要思想和理论观点有: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府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职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在围绕发展问题上形成了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增加了新的内涵。

第三阶段是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2012-)。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以后,到了一个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的新阶段。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呢?把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以同志为***的***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有: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府作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符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何为中国?为何特色?

近代以来中国被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之后,‘‘中西文化之争”一直不绝于耳,直到今天还有学者提议要达成‘‘共同的底线”。新时期以来争论的焦点是西方所谓的现代化普世理论与中国本土理论谁能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其现代化模式及其价值是否具有普世性?从生产方式的选择来看,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市场经济是否必然要成为西方国家的样子?这个问题也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改革开放方向和性质之争中‘‘走改旗易帜邪路”思潮所坚持的。那么,我们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认清何为中国?为何特色?

(一)何为中国

在对“中国经济学”这个概念里“中国”两字的解读中,有学者给出了三种含义:一是地缘***治概念视野下的中国,强调中国本土;二是历史时代概念视野下的中国,强调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三是文化范式概念视野下的中国,强调中国文化传统、社会主义与主流经济学三者相融的文化范式。该学者还认为,这三种对‘‘中国”的不同理解表明,中国***治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使得人们对‘‘中国经济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0。这样的理解聚焦于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经济学方面的表达诉求,但淡化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求索与选择过程,不易理解中国经济学为何要凸显自己的特色。比如,王亚南提出‘‘中国经济学”的概念与林毅夫倡导中国经济学本土化所面对的历史背景是不一样的。1940年王亚南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抽象概念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从而提出经济学的中国化表达,这与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合拍的。而21世纪初林毅夫倡导中国经济学本土化的时候,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已经在逐渐成熟和完善。

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是上述三种‘‘中国观”中的最大公约数。谈到社会主义,列宁曾在《论俄国***》中强调过国家***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列宁把国家***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当作落后国家社会主义***胜利后经济社会发展所依靠的重要力量。与西欧国家那种自下而上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模式不同,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因此,国家或者***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比如,我们的情况是先成立中国***,然后通过新民主主义***建立新中国,最后在国家的推动和保护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前提。有学者也认为,就像“资本”是资本主义所有经济范畴中‘‘普照”的光一样“国家”在中国也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是中国***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H。这种说法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实际。新中国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国家形成和发展逻辑是不一样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二)为何特色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四种特色与上述第三种中国观中社会主义、中国文化传统、主流经济学相融合的文化范式基本上是一致的。综合起来看,我们强调中国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特色,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第一,与传统社会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相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路。我们建国后曾经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过不少教训。比如在经济发展问题上,苏联的做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抽象概念代替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具体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研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针对苏联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但总体上并没有脱离传统社会主义的框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治和理论勇气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

第二,与资本主义和其他各种主义相区别。自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对中国社会性质乃至未来发展方向就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看法。像‘‘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这样的说法、“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样的论断,完全用西方资本主义理论和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解释中国的经济社会实际,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其他各种主义的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特别是经济理论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比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不同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而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还是北欧国家的资本主义,本质上都是坚持私有制为主体的。虽然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有私有制,甚至我们强调要毫不动摇地支持私有经济的发展,但前提条件必须是公有制为主体。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特色所在。

综合起来看,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都不能准确地解释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附加在中国头上的五花八门的诸多“主义”,都是从西方立场或者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结论,与中国的实际发展大相径庭。在21世纪的当代世界和中国,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论看问题已经过时了。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材,为形成中国本土的经济学说奠定了基础。大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主义属性。像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公平正义等思想和理论观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要求。二是中国文化传统特色。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等思想和理论观点印有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三是正确处理***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形成,对我们在21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使命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都要围绕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展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要回答和解决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解释现实,始终对现实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也必须始终具有问题意识,解决和回答好新常态下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和困惑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看待贫富差距扩大,如何看待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如何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等,都需要中国特色***治经济学从思想和理论上作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要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遭遇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和挑战,美国学者福山更是据此得出了‘‘历史终结”的结论。然而同一个学者后来也不得不承认,当“历史终结”论遇到中国模式时也尴尬尽显。因此,中国故事需要中国思想和中国主张出场讲述。总结中国故事、中国经验的过程,其实就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将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篇7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贡献

[中***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223-02

1 中国***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1 以***为核心的***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思考我国的经济体制问题,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要把市场机制引入我国经济体制中来。1979年2月,***首次提出“计划和市场结合”的观点。同年11月,***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谈话时指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6.虽然这些认识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部分,但它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把市场排斥在社会主义经济之外的认识,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2年***的十二大又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些认识将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起来,将对市场机制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1984年10月,***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认识的深化。

随着改革逐步深入,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促使***的领导人进一步思考计划和市场的关系。1985年10月,***在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8-149.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当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次会议上***没有再讲到计划经济为主,而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同一层次的范畴。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认识上质的突破,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是***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同年10月,***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且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特征。这使人们对市场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2 以为核心的***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199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调节手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发展所客观需要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这些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标志。”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真正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冲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是***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1997年***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2002年十六大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报告,把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从新的高度赋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内涵,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1.3 以等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的十六大以来以为***的***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认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2004年11月指出“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统一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以来以为核心的***中央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同时在实践上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

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的贡献2.1 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建立新经济体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南方谈话具体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认识发生质的变化。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使***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十五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新世纪新阶段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总结新实践,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面对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充分结合起来,是***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造。在此会议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一提法,拓展了公有制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7年在十七大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相互促进新格局。此外,中国***探索了公有制新的内涵,创造性地区分了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2.3 探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新的实践新的探索,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

***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1998年12月,进一步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劳动所得,同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结合起来。***的十六大强调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十七大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以来,***中央又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在新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形成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上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吉伟.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发展[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7).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篇8

***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的工作要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就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方向,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要敢于担当。我国的“五大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需要我们依据新的世情和国情“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偏得,也是创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难得机遇。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敢于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深入植根于中国经济、***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肥沃土壤,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伟大实践,提炼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范畴,并在世界文明的大道上,兼收并蓄,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彰显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要能够担当。敢于担当需要有担当的能力。最近提出了我们面临的“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本领恐慌”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我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需要综合运用以下三大逻辑方法:一是理论的逻辑。目前我国经济学研究中有重技术轻思想的倾向。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必须有理论的逻辑,要有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伟大。二是经验的逻辑。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这就要求学者运用世界的发展经验和中国的发展经验检验已有的理论,并从这些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新的运行规律和理论。三是数理的逻辑。对新的理论要做出数理和计量的验证,找到不同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三,要善于担当。我国“五大建设”的任务繁重而艰巨,矛盾纷纭而复杂,可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无限的,但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对自己的科研领域和课题设计做出审慎的选择。为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依据当前国内、国外和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选择科研领域和课题设计,解决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我已连续10年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课题进行整理和分类,然后排出每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和课题。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学研究的课题相当稳定,前7年的前十大热点问题仅有20%左右的替换率,后3年保持不变。其次,要进入主要领域。在主要领域中研究,虽然竞争激烈,但却是大家关心的,易构建交流平台,兼容并蓄。比如,我每年对中国经济学某一课题发文量进行整理,发现在前十大热点问题上的数量在总论文数量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从2003年的32.74%提高到了2011年的52.58%。最后,要形成主要理论。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根本理论创新,是构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这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作出一些奠基式的理论创新。如学者可以根据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做出新的修正,为经济学一般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作出中国经济学者的贡献,在经济学发展的世界文明中融入中国元素。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篇9

刚刚过去的2008年,有两件大事因偶然的机缘不期而遇。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它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时间结点;二是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向全球蔓延。众所周知,中国30年改革开放是在***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完成的,而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则强烈地受到新自由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影响。为此,人们在检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时,不可能不对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理论原则提出批评。作为中国人,在讨论美国和世界问题时,也不可能不对自己30年走过的道路进行回溯。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便成为中国人探讨未来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避免中国经济社会出现美国式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009年2月,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先生在《社会科学报》上刊发文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发展的方向》,敏锐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是解决未来人类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在本刊刊发文章――《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含义》,文章以浦东开发和重庆开发为例证,解读国有经济在市场中产生增值和收益的经济学现象,并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高度。两篇文章都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加以探索。这两篇文章为我们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持续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思想契机。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思想界的应对基本停留在技术分析的层面,停留在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反危机措施的成效评估层面,深入的经济学和***治经济学分析尚未真正展开。事实上,这种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是简单的技术分析便可以完成的任务,它必须与***治经济学的分析结合,才能产生丰富深刻的理论成果。

回顾冷战后的世界经济史,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全球化进程,导致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大规模重组,资本运动呈现出崭新的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资本、民族国家与跨国资本、制造业与金融服务业,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都不再以我们熟悉的方式出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每隔三五年,金融危机就会在不同地区以不同形式爆发出来。对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我们更应该将其置于这种大背景中才能更为清晰地进行观察,其中全球化时代国际资本运动的规律,才是解释其中奥秘的关键。

因此,我们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仅是为中国的过去进行正名,也不仅是为中国的未来道路提出方案,而是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探索。在这方面,中国的思想理论界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源于前30年传统计划经济的挫折和教训,同时也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以***的文件的形式将其规定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模式。***同志曾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检验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同志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导致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如果搞成两极分化,那就是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了。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迅速取得了成功。与此同时,国家推出经济特区,实行与原有体制不同的经济***策;80年代中后期,乡镇经济在放活开放的***策引导下蓬勃发展,并于90年代中期之后发育出大量的民营企业;此后,国有企业也逐渐走向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回顾这30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取得的成就,无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大量引入市场因素,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而获得的。

在取得经济社会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社会也同时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城乡、阶层之间的两级分化,环境资源的严重破坏,社会文化价值的严重丧失等触目惊心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思想理论界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发育和成长得还不够,中国的法制和民主进程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而形成规范有序的成熟市场社会所导致的。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同志的告诫重视不够,在大量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要素时,没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不够,由此导致市场价值和资本逻辑左右了社会进程。

步入新世纪以来,在如何理解过去,如何迈向未来的问题上,思想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存在大量的争论,有些甚至是极其尖锐的争论。简要概括,争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矛盾。那些在改革开放早期迅速生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在世纪之交强烈感受到国有经济的垄断竞争压力,它们吁求公平竞争,开放垄断资源;2.***府与市场和社会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中,***府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是小***府、大社会?还是沿着前30年以***府为主导发育和推动市场经济的道路继续走下去?3.经济体制改革与***治体制改革的矛盾,等等。

上述这些矛盾和争论,既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应该承认,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实践已有30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发展模式,它亟需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总结。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是怎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与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治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篇10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语境 正义 本土化

中***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

语境学是研究演说者思维方式和话语意义生成及相关社会背景的学说,经过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海姆斯(Hymes)、莱昂斯(lyons)、索振宇等发展,其内涵现今包括:上下文语境(由语言因素构成)、场景语境(由时间、地点、话题、话语者个性教养构成)、民族文化语境(由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习俗、价值观构成)。本文对法律的语境分析,主要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切入,通过对西方法律世界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制度差异的分析,考量经济法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建构。

1 西方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经济法

1.1西方法律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观

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结构,亦即社会制度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罗尔斯语)。考察西方法治理念的正义,便会发现其中蕴涵了深厚的自由主义底蕴,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正义价值观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嬗变中加以分析。

(1)形式正义的产生和发展。作为启蒙思想家价值观的正义理论,其初始形态是强调绝对平等和自由的形式正义。在法律上的突出反映便是权利与义务的绝对自由与平等。司法实践中,这种理论积淀成为形式概念明晰,逻辑推理缜密的私法体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它成功地凸显了对人性的正确揭示和对社会关系平等性和互换性的正确判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强势群体的出现,形式正义的困境也日益显露出来:首先表现的是形式正义只注重一切平等,而忽视了个体间先天或后天的差异,回避了法律的凝固性和滞后性,使法律在失去了平等性和互换性的社会根基后,演变成为保护强者的工具。

(2)实质正义的兴起。当精心演绎、富于逻辑力量的论证已失去现实意义时,社会便开始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对形式正义进行反思,并进而逐步打破这种逻辑崇拜,走上了对形式正义的扬弃和发展之路。实质正义正是在坚持形式正义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开始对社会关系进行深入关照,并通过主体身份的差异性(即角色性)来决定利益和责任的分配,从而达到结果的公平。突破了形式化法律自成逻辑的封闭体系,开始注重法外因素(社会经济、***治、文化、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并以此寻求法律生成及作用的正当性理由,来进一步追求“把事情做得对现在和未来都更好一些。”

1.2西方历史文化背景

(1)市民社会理论。在初始时期,自由资本主义理念使公权力和私权利相互均衡,从而使“夜警”国家与原子化的市民社会得以相互适应。但在19世纪中叶以后,***治民主发展,市场经济职权不断扩张,使***治权利向以市场为主要领域的现代市民社会渗透,逐渐实现了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融合,并打乱了原有的“市民社会――国家”的二元体制构架。此时,市民社会中亦有个体强势支配力的急剧扩张,打破了原子化市民社会中私人间的平等关系,导致了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平等。此时,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便作为国家权力与现代市民社会关系的替代性方案而提出。亦即用一种新式的平衡力对失衡的经济关系进行校正和调整,有迫于此,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将一般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领域中划分出去,而将社会文化领域作为解决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主战场,以完成现代市民社会的任务。

(2)市场经济理论。在历史实践中,建立在市民社会私法自治理念基础上的西方世界,在确立了市场机制以后,得以迅猛发展,并使得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越来越高,市场主体行为的公共性色彩亦日趋浓重。依据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属性,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又步入垄断市场经济阶段,进而导致物质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此时各方的利益关系已不能通过交易双方的协调达成实质正义,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社会整体利益。当经济的冲突超越了社会可容忍的限度时,国家力量便以公益代表的身份介入了经济生活,开启了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时代。

1.3西方社会规范习俗

传统的市场竞争关系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由于市场主体的差异性,使“自由法则”,“权利法则”沦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19世纪以后的法律开始关注此类社会问题,在法律理论上的表现便是以实质正义为原则,摒弃抽象的自由平等观念,在规范的规定上以不平等为基础,通过倾斜权利义务的安排来追求结果的公平。所以通过经济法建立一种良性的秩序,以保护安全和效率的趋势便势在必行。

固然,“市场失灵为***府干预提供了最正当的理由和***府干预的潜在可能性”,但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不总是需要***府行为,市场失灵仍然存在着可能的‘自发解决’――在不诉诸***府强制的条件下,市场也能运转良好”,所以,经济法的发展也由此经历了全面干预的尝试到谨慎干预的成功。详言之,经济法便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中叶,以完全理性、全面干预、经济高度集中的传统经济法;二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盛行的以有限理性、谨慎干预、经济民主化为特征的现代经济法。再关照市场经济发展,可知:西方经济法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治,是先有充分发展的市场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后有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并对干预手段加以规制的经济法律体系。

由此观之,“西方法律制度仅仅是通过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一些特殊的调节和安排,这些制度只有放在这些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够理解并加以评价。”

2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法律

2.1中国法律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社会提早进入了理性社会,并迅速地将封建时期结束在春秋战国时代。自秦以降,便形成了一种家国一体的超稳定格局。曾于春秋争鸣的百家社会学说,也在“独尊儒术”后销声匿迹,致使“重义轻利”的农本传统文明得以不间断传承,并形成内化于心的深层民族性格。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一直都是将儒家文化的礼法合一作为传统法文化的精髓,并在其中暗含了有道明君便天下大治的完全理性人命题,加之家天下的财产权利观,使民主经济的缺位成为中国特色的必然。在这种思想体系下,我们很难找到形式正义的踪影,而在国门洞开之际又恰逢形式正义式微,亦使我们本应吸收的形式正义理念被无形遮蔽。加之20世纪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继承了批判资本主义的精神,又进一步放弃了对形式正义的研习,从而使实质正义成为我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趋向。

2.2中国历史文化背景

(1)中国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古来家国同构,国家高度垄断着资源和权力,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一元化和同质性的结构特点,使社会被压缩进国家之中。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的控制,民间已不存在掌握稀缺资源的社会力量,中国社会只剩下两个结构因子:国家与民众,这二者构成的两层社会结构是人类社会一种非常独特的社会结构,从而导致国家直接面对民众。

(2)中国经济体制。一如前述,中国古代提早进入了理性社会,而且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近现代以降直至新中国成立,由于社会的动荡和不断的变革,导致我国从来没有出现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时期, 至于所谓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和过度竞争所导致“市场失灵”等问题更是无从谈及。尤以建国后20多年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价格扭曲的宏观***策环境,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没有自的微观经济制度,构成了传统三位一体的经济制度。1993年以后,中国社会的运行断然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冲击力与新兴体制的摩擦不断,致使市场经济表面繁荣的背后,经济隐忧亦不断激增。

3 中国社会规范习俗

至于经济法的实践,虽然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便开始启动,但是其理论研究却始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这次会议启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开启了良好的***府导向,可是经历了长期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国内商品经济不甚发达,统一经济市场尚付阙如;个体权益意识尚未觉醒;计划经济、平均主义传统思想影响下,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商事关系发展缓慢。在法律层面上,还没有建立起现代意义的民法、商法制度。同时,体制转轨之前的计划经济行为大都是***策性权威手段的国家指令运作,根本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形式,从而导致经济法建立的社会需求的缺失。

在这种环境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完善民法制度和建构经济法制度的任务同时提上日程。显然,这种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经济几乎崩溃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下***策策略和工作重心的转变。所以,行***调节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前提条件,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对权力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加之市场体制不完善,而立法的滞后对法律研究缺乏讨论平台,以致没有形成必要的理论来推动新规则的产生,于是只好移植西方的成熟理论和制度加以探讨,分析***府与市场的双向失灵,因而难以针对中国时下的经济运行提供对策性的理论指导。

现今虽经过各位法学家的不断修正与探索,逐步出现向经济法本位的复归。但是这种复归又充满了中国特色,因为我国的经济法不是在先有发达的民法、商法的基础上而填补其法律空白,而是在完善民法、商法的同时,对经济法进行建构。所以我国经济法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国家干预行为以培育市场经济体制、维护自由公平竞争,以此来对民商事法律关系加以完善。

4 语境差下经济法理念的审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借鉴“普适性”的西方先验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的,而非现实层面上的。对于西方经济法而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真实的曾经存在,是历史的基础;而对于我国的经济法理论,则是对未来市场经济条件下设想式构建,仅是定位的基础。当定位的任务完成后,我们就应更加关注现实与理论的关系,以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

易言之,便是在借鉴西方经济法先验逻辑和移植具体制度时,应明确二者不同语境间的差异,用理性的自觉弥补根基缺失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借鉴能够顺利的完成本土化。

注释

①美・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中国***法大学出版社.2001:303.

②公丕祥.法律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法大学出版社,1999:4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社会经济论文10篇

学习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推荐,酒店管理经济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

学习

实习汇报材料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汇报材料,内容包括实习汇报材料1000字,实习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作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人员,我们现在刚刚起步,往后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况且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会计理论

学习

工作心得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心得10篇,内容包括工作心得最新的10篇,分享工作心得。只要策划具体周到,并能充分的发挥其他学生干部的长处,我觉得办一次活动不难,困难是如何挖掘其他学生干部的长处,如何恰如其分的分配工作,使得活动的效果更好。如何培养自

学习

一周总结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一周总结10篇,内容包括一周股市总结,一周简单总结。一切还是和原来一样,熟悉的上课铃在8点钟的时候又回荡在我的耳旁,翻开崭新的书本,又是一个漫长的学期。开学第一天,永远是那么记忆犹新,那激动的心跳至今还未平静。这一天,永远

学习

业务总结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业务总结10篇,内容包括业务总结及工作展望,业务总结的经典范例。从刚开始接触业务的时候,心态确实不那么端正。反反复复的,总是觉得自己不适合这种工作,还是去找份安稳的工作吧,周而复始的延续那种日子吧,但这时也会有另一种声音

学习

中国经济转型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经济转型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经济转型小论文1000字,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小论文。(二)剖析与思考长期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经济发展动力格局导致了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贸易高顺差、消费低水平的无后劲、不可持续

学习

经济统计学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统计学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统计学论文选题,管理统计学论文范文大全。经济学专业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经济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尤

学习

绩效考核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绩效考核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法院绩效考核工作总结汇报,人事绩效考核工作总结ppt。7月作为集团公司联合检查小组的成员对各施工项目部的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既掌握了项目部以及分公司在绩效考核工作方面所达到

学习

总结情况汇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总结情况汇报10篇,内容包括大学班级情况汇报总结,情况汇报式总结。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半个学期,收获颇多。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同

学习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怎么写,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2]-JKGHAB-0028)作者简介:吴艳芳(1970-),女,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学习

总结报告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总结报告10篇,内容包括总结报告合集10篇,年中总结报告。当我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的时候,老师还在办公室里辛苦地备课,当万家灯火熄灭,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有一盏灯亮着,那是老师的灯光,老师还在辛苦地批改作业,老师把知识给了我们,老师

学习

工程经理述职报告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经理述职报告,内容包括工程经理述职报告ppt,物业工程经理述职报告。一、德德的方面,所谓德,个人认为是操行。做到了爱岗、敬业,不损人利己,对周近环境的人和谐相处,没有对任何人、任何事做出有损良知的举动。做人、做事行得

学习

教学工作思路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工作思路,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合集7篇,教学工作的思路与措施。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治学习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2)组织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2.加强教师新课程培训,确立新理念(1)数学

学习

计划总结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计划总结10篇,内容包括各种计划总结格式要求,计划总结类文章怎么写。我是______年7月毕业于__,____年____担任__集团办公室文秘职务。为了能使以后的工作到达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同时进一步提高个人的潜力,我对办公室文秘这个工

学习

教育与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与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与经济关系论文2000字,教育与经济论文模板。一、引言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

学习

如何写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写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如何写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关于经济的论文范文。3.试述现代企业经营者撰写经济论文的基本方法4.经济论文的写作方法5.经济新闻与经济论文6.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的一般过程7.经济师

学习

人口与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人口与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论文,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论文1500字。一、我国人口迁移的基本特征流动方向为向东部地区集中。从省际人口的地区流动来看,1990-1995年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各省区人口流动

学习

环境与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与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环境与经济论文2000字,环境与经济的论文怎么写。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生产过程是一个消耗过程,任何企业一旦投入运营必将消耗资源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它应把恢复和

学习

旅游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旅游经济论文提纲,旅游经济方面的小论文。(二)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我国国内旅游的经济总量远高于国际旅游,可以看出国内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其供给面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而文化旅游

学习

生活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生活经济论文3500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时事,每一次课

学习

社区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区域经济论文题目,乡村经济论文100字。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

学习

现代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经济论文标准格式,现代经济学论文10000字。社会是法律发展的基础,法律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受一定的社会需要所制约,立法者必须以社会客观事实为基础,以事物的本质为前提,以事物的必然性为依据。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