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论文10篇

旅游经济论文篇1

(一)全国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近几年蓬勃发展,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可估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里提出了“文化圈”模型,其中揭示了文化的再生产理论,讲述了文化的循环发展五个阶段:创造、生产、传播、展览/接受/传递、消费/参与。在高树生如何认识文化产业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经济分析模型,即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视为文化再生产,其包括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类别。

(二)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国内旅游的经济总量远高于国际旅游,可以看出国内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其供给面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而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现为: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地区建设—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的促进过程。

(三)南锣古巷现状分析

南锣古巷是北京市***府确定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北京市胡同肌理保存的最完整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对南锣古巷的SWOT分析,如下:STRENGTHS:历史悠久,地区特色使商业化和古老的北京胡同融合一体;WEAK-NESSES:较高的商业流给附近居民出行造成不便;OPPORTUNITIES:文化商业街定位既很好利用了南锣古巷的历史人文气息,也方便吸引投资激活当地经济;THREATS:商业开发和古城特色保护的平衡,过度的开发则导致古城特色不在,开发力度不够便无法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研究思路

(一)地区发展路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南锣古巷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文化遗产丰富,利用文化资源我们在城区范围内进行文化再生产,从而达到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南锣古巷地区投入产出是一个循环促进的过程,通过不断促进本地区文化建设中以获得进一步的收益,使得经济发展循环上升到更进一步。

(二)文化作用的实证研究

通过文化旅游投入产出的流程***,来设定投入产出模型,先忽略它的循环效益,把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果看做是一个静态的投入产出的过程。由此可知,在地区的范围内,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个循环受益的过程。

(三)地区发展的路径研究

除了主要的投入外,经济效益的获得还来源其他因素,在投入产出中体现为间接消耗。在南锣鼓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去最开始的对其基本设施的建设,中间产品的产出以及投入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步的文化创造对经济、人力、资本和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此类中间产品的发展,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而中间产品的发展和壮大又对文化的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及建议

(一)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利用文化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文化产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为一个产业,可以形成一个文化再生产过程,其涉及面广,辐射力度强,具有较好的带动作用,这样可以使得地区的人、财、力充分的利用,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循环发展圈。

(二)利用文化遗产可以带来地区的繁荣

文化的再生产过程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思路,部分地区由于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利用其发展经济一方面是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免去再寻其他路径发展所耗成本,因此,地区的发展可以利用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循序渐进的发展,不断开发并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以此来吸引游客,加深游客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吸引招商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

(三)地区的特点决定其发展方向

利用历史文化是南锣鼓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其SWOT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是此地区的重要优势,而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业也是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一部分。南锣古巷作为重点保护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因而地区发展以保护和还原原有面貌为主,以此设计旅游产品,带动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加旅游人流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注重商业的开发和古城特色保护的平衡

旅游经济论文篇2

﹙一﹚旅游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脆弱性作为全球变化和可持续性研究的焦点问题,已广泛地应用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环境领域,熊文、吴玉鸣﹙200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环境脆弱性进行测度,运用格兰杰因果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脆弱性之间的关系[15]。卢亚灵、颜磊、许学工﹙2010﹚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对环渤海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16]。旅游业是敏感性行业,易受外部环境﹙社会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和突发事件的冲击[17]。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性相对于内陆比较大,由于海洋资源环境与空间承载状况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因此,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脆弱性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与时段内,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在外力扰动﹙海洋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沿海城市旅游市场结构变化等﹚的驱动下,影响和制约着沿海城市旅游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表现出一种敏感性、易变性特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是系统缺乏应对不利扰动的能力而使该系统容易受到损害的一种本质属性,主要包括敏感性和应对性两层含义,其中敏感性是指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应对性是指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越小,敏感性越差,应对能力越强则其脆弱性越低,反之,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越大,敏感性越大,应对能力越弱则其脆弱性越高,总之,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应对性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其系统的脆弱性。其中影响并决定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如下:旅游依存于区域经济而存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的影响[18],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较大时,表明区域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性越强,则其敏感性越强;此外,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入境旅游人数所占比重越高说明旅游业对入境旅游依存性越高,根据旅游距离知觉和游客行为空间规律,即旅游者与自己居住地距离越远,其在旅游活动中感受的压力就越大;同时沿海地区入境旅游市场更容易受到目的地环境和突发事件的影响,故其敏感性越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反映沿海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经济结构合理程度。影响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应对性的主要因素如下:人均GDP、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其值越高说明区域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能力越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明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合理程度,产业趋向多元化,分散地区经济风险,表明单一产业对其影响较小,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能力越强;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与旅游人数增长率分别反映了旅游经济增长能力和旅游吸引力,都与应对能力呈正相关;旅游资源规模反映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采用国家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进行表征;旅游资源品味度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等,可采用国家4A级以上的景区数量加以表征,旅游资源规模越大,品味度越高,旅游价值越高,应对能力越强。基于旅游经济发展脆弱性的特征分析,结合沿海地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原则,并借鉴众多学者对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滨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S﹚和应对能力﹙R﹚两个方面,构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采用正负来表示指标对上一层的作用,对于敏感性而言,“+”表示指标值越大,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越脆弱;对于应对性而言,“—”表示指标越小,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越大。

﹙二﹚旅游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在综合评价中,应用信息熵评价所获系统信息的有序程度和信息的效用值是比较客观的,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故采用熵值法确定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各个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1﹚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个数据的单位及指标正负取向存在差异,因此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个指标值的范围都在﹙0,1﹚之间。指标值越大对上一级指标越支持时,采用正向指标,其公式如下。

﹙三﹚旅游经济脆弱性评价模型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除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娱乐等核心产业以外还涉及邮***通讯、传媒广告等诸多旅游相关产业,因此旅游经济系统与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其构成也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鉴于此,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的脆弱性分别进行测度和评价。﹙1﹚集对分析方法﹙SPA﹚是在一定背景下对所论的两个集合所具有的特性作同异反分析并加以度量刻画,得出这两个集合在所论问题背景下的同异反联系度的表达式[19]。其核心思想是把具有某种联系的集合E和集合U看成一个集对H,在某个具体问题Q背景下按照集对的某一特性,将其分为同一、对立、差异三个方面,并建立联系度表达式以分析事物,因此对集对H的特性进行分析,进而得到N个特性,其中有S个集合E和集合U所共有,有P个特性相对立,其余F=N−S−P个关系不确定,则两个集合的联系度。在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中,rk越大表示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越大,反之则表示其脆弱性越小。

二、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脆弱性测度与评价

﹙一﹚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脆弱性的时序特征及演变趋势根据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对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应对性和脆弱性指数进行测度,并绘制出相应的敏感性、应对性、脆弱性曲线***﹙见***1﹚,相关指标数据源于2001−2012年《山东统计年鉴》、《山东旅游统计便览》。如***1所示,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转状况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从敏感性指数来看,2002年−2011年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波动较小且呈下降趋势,敏感性指数由0.563下降到0.427,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沿海地区旅游发展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均有较大的提高,如GDP增长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区绿化覆盖率都逐年增加,这为山东沿海地区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二是由于沿海地区旅游在山东省旅游业中的地位逐年升高,***府加大了沿海地区旅游投入,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且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人们的出游意识不断增强,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大,使得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业对入境旅游的依赖性减小,使得沿海地区旅游应对系统内外各种扰动的敏感性下降。从应对性指数来看,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性整体上呈现增强的态势,应对性指数至由2002年的0.458上升到2011年的0.823,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山东省沿海地区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呈上升的趋势,这为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提高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沿海地区交通、通讯、服务等日益完善,为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其次,以海上观光、游艇旅游、休闲垂钓为代表的沿海地区旅游开发逐渐深入,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品味度不断提高,沿海地区旅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和旅游人数增长率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同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所调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另外,山东省各级***府日益重视沿海地区旅游发展,积极贯彻并实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策,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沿海地区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更为全省沿海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蓝色经济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强大引擎,而沿海地区旅游最有条件和优势培育成为海洋优势产业,应对不利扰动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是相对脆弱和敏感的复合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等不利扰动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总体来说,2002−2011年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整体上逐年下降且幅度较大,脆弱性指数由0.554下降到0.298,下降幅度为46%。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应对性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其脆弱性大小,虽然10年来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虽然略微上升,但波动不大,敏感性弹性系数较小,而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性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旅游危机发生之后,其应对性迅速提高且提高幅度较大,由于应对性对脆弱性的拉动幅度大于敏感性的拉动幅度,所以应对性与敏感性的共同作用使得全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呈现下降态势。

﹙二﹚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脆弱性的空间差异与演化特征以山东省七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对2002−2011年各城市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的敏感性、应对性和脆弱性指数进行量化测度,并采用组距分组法将各城市脆弱性指数的平均值分为三个等级,其中脆弱性指数在0−0.416之间属于低脆弱性,0.416−0.504之间属于中脆弱性,0.504−1之间属于高脆弱性。如表2所示,从时序变化上看,总体来说,10年来各城市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指数和脆弱性指数均呈现下降状态,应对性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状态。青岛敏感性指数由0.544下降到0.434,但2006、2007年青岛的敏感性有所波动,应对性指数由0.313上升到0.923,敏感性与应对性的相互作用导致青岛的脆弱性由0.618下降到0.248,青岛由高脆弱性进入低脆弱性,这与青岛经济发展速度以及青岛市***府对旅游的重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烟台脆弱性指数除2003年“***”的影响略有上升外,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06年进入低脆弱性状态,旅游业已经成为烟台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威海虽然具有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条件但其敏感性指数基本保持不变且有上升的趋势,脆弱性指数由0.619下降到0.605,仍处于高脆弱性状态,主要是因为威海对旅游业的依赖性较强,旅游业本身的敏感性使得威海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较高。日照脆弱性指数一直维持较低的状态,日照市***府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渔家乐等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加大旅游业的投资和宣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从而使得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382下降到0.249。矿产资源型城市东营的敏感性指数虽然有所波动但处于较高状态,而东营雄厚的经济基础拉动其应对性指数由0.406上升到0.949,应对性的强拉动效应,使得东营的脆弱性指数由0.585下降到0.308。滨州、潍坊由于旅游业起步晚,旅游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加之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滨州进入低脆弱性较晚,而潍坊虽然进入低脆弱性但脆弱性指数仍较高,如2011年潍坊脆弱性指数为0.409。如***2所示,2002年,日照属于低脆弱性,潍坊、滨州属于中脆弱性,青岛、烟台、威海、东营属于高脆弱性,主要原因是青岛、烟台、威海是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起步较早,旅游经济规模及游客数量、对外开放程度等相对高于其他四市,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青岛、烟台、威海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较高,但应对能力不强,总体上导致其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较高。日照旅游相对于青岛虽然起步较晚,但日照市***府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大宣传力度,并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对旅游产品进行正确的定位,因此日照市旅游业远行状态较好,敏感性较小,应对能力提升,使得其旅游经济系统具有低脆弱性。潍坊、滨州旅游经济地位相对较低,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较低,应对能力相对不强,从而导致两城市的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较差。2005年各城市旅游经济的脆弱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日照、潍坊、东营为低脆弱性,青岛、烟台为中脆弱性,威海、滨州为高脆弱性。青岛、烟台旅游经济系统由高脆弱性演化为中脆弱性。东营较另外六个滨海城市而言,敏感性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东营旅游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旅游产业发展较晚,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开发,东营市逐步将旅游业列为重要发展产业,通过打造黄河口湿地自然景观和石油工业景观,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旅游人数快速增加,同时由于东营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性不断增强,东营由高脆弱性演化到低脆弱性。滨州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开发基础较薄弱,2002年滨州市开始认识到旅游业的后发优势,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2003年以后滨州结合打造现代滨州的目标编制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人数有所增长,旅游经济的贡献率增大,敏感性有所增强,但由于旅游经济系统应对能力提升不足,导致滨州旅游经济系统呈现高脆弱性。随着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的快速发展,核心城市发挥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不断增长,应对外界扰动的能力增强,2008年青岛、烟台为低脆弱性城市,滨州的脆弱性变为中等,威海仍为高脆弱性。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奥帆赛,加快了作为沿海地区旅游发达城市的步伐,随着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国内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等,青岛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于2008年开始逐年下降,呈现出良好的旅游发展态势。烟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十一五”期间,烟台市***府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形象明显提升,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创新,使得烟台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降低,应对外界扰动能力不断提高,旅游经济系统呈现低脆弱性状态。滨州市旅游业由于***府的重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使得滨州市旅游经济系统进入中脆弱性阶段。潍坊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服务业比重偏低,即使潍坊拥有最早的国际展会———潍坊国际展会,但到2006年潍坊的旅游收入只有62亿元,远远低于支柱产业的要求,所以潍坊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较低,故2007年之前潍坊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和应对性都较低。2007年山东省旅游局为潍坊量身订制,打造“逍遥游”产品,是潍坊旅游产业实现突破、崛起山东中部的最佳切入点,并且潍坊与青岛进行合作推出潍坊﹙青岛﹚周活动,潍坊的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旅游总收入增加,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应对性升高,由于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和应对性的拉动作用相当,所以潍坊市旅游经济系统仍然保持低脆弱性。到2011年,除威海旅游经济系统仍具有高脆弱性外,其他几个城市旅游经济系统都演化为低脆弱性。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方特主题公园、港中旅海泉湾旅游度假区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得以开发建设,实现了以滨海度假、滨海观光、港口旅游、休闲渔业、运动休闲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综合开发体系,青岛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性不断增强,旅游经济系统应对性和敏感性的共同拉动作用使得青岛市处于低脆弱性状态。近年来烟台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项目开发力度逐步加大,截至2011年底烟台旅游在建项目113个,总体上烟台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下降,应对性有较大的提高,使得烟台旅游经济系统保持低脆弱性。威海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旅游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旅游总收入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表明威海经济发展对旅游业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其敏感性略有升高,但波动弹性较小,而应对性都有所提高,但威海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性增长幅度较小,2002−2011年仍具有高脆弱性,虽然威海旅游正由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但仍缺乏旅游知名品牌,旅游企业规模不大,所以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波动不大,威海旅游经济系统仍具有高脆弱性。综上所述,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呈现较为显著空间差异,并在时间上表现为一定的演化态势,因此,各城市应该在保持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合作,降低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整体脆弱性,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以保证全省沿海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旅游经济论文篇3

旅游对一个国家国内***治产生影响,首先是基于通过旅游受惠的人群,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得利集团。而通过国际关系来影响外国旅游者,也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可以说,国内的旅行者影响国内***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旅游者的身份、行为关系国家的形象与世界地位。作为旅行者的附件社会身份,具有决定性的***治意义。一是影响***治与国际关系的重要人物,如***治家、记者、知名知识分子等公众人物。中国的兵马俑、长城、天安门、桂林,都是国外***治家来华顺道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二是普通人。普通人的集体行为、特殊行为以及相关,都会影响到***治与国际关系。行为方面,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目的国如何对待外国的旅游者;二是外国如何对待目的国的旅游者;三是其他国家的旅游者在目的国如何表现。第一个方面体现在旅游法的***策性规定及目的国民间力量如何应对旅游者。第二个方面是对待某个特殊国家的旅游者,国际社会或多个国家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举措。第三个方面是外国游客自身是如何表现的。例如,中国的一些官员通过旅行的方式躲避国内的司法,形成国际事件,影响到国家间旅游协议的谈判。

二、发挥作用的渠道旅游通过国际关系

对国内***治的建构或解构发挥影响的渠道是多元的,但是可以观察到的渠道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旅游通过影响国家形象来影响

***治议程2014年2月,北京市连续7天的雾霾被列入wikitravel旅游的全球旅游警告,与委内瑞拉示威,乌克兰、克什米尔、耶路撒冷冲突并列。该事件影响了北京创建世界旅游城市的形象,直接影响到2014年春季中国两会的议题。朝鲜不断通过网络途径宣传其美女拉拉队员、美女第一夫人,更换电视台主持人为美女主播,就是算准了市场经济国家的观众心理,为朝鲜的国家形象加分。

(二)旅游通过改变世界观来影响

***治进程和方向旅游通过国家间人员的往来和相互交往,改变人们对另外一个国家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反过来影响本国***府的行***和决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通过出国旅行,很多人改变了看法。有一些***治家通过出国考察,回国来支持改革开放的议题,促进了改革开放***策的顺利实施。在去世之前,到中国各地旅行,初步表达了朝鲜变革的意愿。最为知名的案例是有关和平演变的,在反和平演变者的字典里,外国人来本国旅游是重要的***治和文化渗透渠道。对苏联遭受和平演变的教训进行总结,促使朝鲜冻结西方旅行者前来朝鲜的通道。

(三)旅游通过国际文化交流的民间外交方式

改变敌对方的印象,从而推动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20世纪70年代和美国的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建交的大门。朝鲜领导人在2013年三次邀请美国前篮球明星罗德曼访问朝鲜,并邀请其在朝鲜旅行,通过这种手段朝鲜意***和美国直接对话,如通过罗德曼向奥巴马总统发出了通电话的呼吁。最系统运行该方式的是前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大量地邀请西方的知识分子、记者访问苏联,通过安排其行程力***使这些旅行者形成对苏联的良好印象并返回本国来发挥正面影响力,改变苏联面临的艰难国际处境。当然,该手段的运用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罗曼罗兰参观苏联后写下的日记就记录了真实的状况。

(四)旅游通过国际经济贸易来影响

***府的施***旅游者是一个消费者,具有高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是拉动目的地经济的争取对象。台湾地区欢迎来自大陆的观光客,看中的就是大陆客人的消费能力。西方国家的高档消费品争相对中国游客开放,也是惊讶于中国游客庞大的奢侈品消费能力。2013年上半年中国内地赴泰游客突破百万,达到112.4万人次,中国首次成为泰国最大旅游客源国。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负面形象,也使得中国人成为泰国八成清迈人的厌恶对象。2014年2月,泰国普吉岛国际机场两拨中国游客因为在即将起飞的飞机上发生争执并打架,成为国际新闻的热点。泰国的一些旅游热点地区,提出了给中国游客额外收取费用的***策性建议,意***限制中国游客。2014年2月,埃及极端组织“耶路撒冷支持者”在造成3名韩国人和1名埃及人遇难之后,在互联网威胁对外国游客发动更多袭击,目的就是作为重要支柱的旅游经济,向***府施加压力。

(五)旅游者在目的国所接受的待遇

关系到目的国的世界形象与对外关系例如,俄罗斯光头***袭击外国游客就是排外和不友好的表现,影响俄罗斯的国家形象;2013年印度屡次发生外国女游客的事件,使新德里背负了“之都”的恶名。

三、旅游通过国际关系影响***治的若干特点

在***治议题的设置和去除面前,旅游具有工具特性,而不是服务于人的本身需求。在设置***治合法性的建构和解构的议程上,旅游始终带有手段的色彩。具体而言,旅游影响合法性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隐蔽性旅游对***治的影响

通常是润物细无声的。多数人对于旅游的关注,通常关注其乐趣和美学的一面,而对于隐藏在表象之后的工具特征,却较少去论及。

(二)间接性旅游对***治合法性发挥影响

通常是一种间接的渠道,即要通过中介来对***治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国家的旅游设施糟糕,是通过影响旅游者的***治观感从而通过人们的***治参与来影响合法性的。

(三)长期性旅游的本性是文化

文化对***治的建构或解构,通常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影响通常难以度量,只有通过长时段的积累,才能彰显并为观察者所了解。较为清晰的案例能够被媒体所报道,通常是某个特殊事件的激发和促动。

(四)混合性旅游

既体现了个体对于某种景观的感受,也带有集体聚合的特性。既有作为国际***治特殊个体的***治家、知名记者、著名知识分子通过发挥职业影响力来对目的国的***治合法性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旅游者的群体性活动或特殊性质的活动来参与***治。

(五)差异性旅游

旅游经济论文篇4

1.1教材没有得到甄别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早期还处于探索期,国内关于《旅游经济学》的教材为数不多,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思考旅游经济的核心问题,另辟蹊径,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教材。与《旅游经济学》相关的早期的一些教材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在框架上往往受经济学的影响和限制,过多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在说明旅游经济问题、建立旅游经济理论框架时,通常是从旅游经济的外显要素出发来研究旅游经济或者旅游产业的要素体系[1]。教学人员在为学生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习惯于参照国内权威出版社的出版信息,而较少地结合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理论基础等因素。后续的教学人员则倾向于沿用前面教学人员的做法,因而在教材的选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该类现象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表现尤为突出。

1.2讲解与实践脱轨

多数教学人员在讲授《旅游经济学》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给出的相关案例,而对于相关理论对于其所在地区即本土的旅游产业、旅游企业、旅游社会问题的映射的思考则相对不足。应用是理论学习的一大境界,虽然《旅游经济学》这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但是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也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突破之处。此外,除了与本土旅游发展实践脱离以外,多数教学人员在讲授过程中也往往忽略了案例的推陈出新,不重视去涉猎一些国内外最近出现的旅游经济问题。

1.3师资队伍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重视多学科交叉研究相结合。而目前多数高校的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师资在跨文化研究方面,例如:在旅游法、旅游经济、旅游人类学方面比较薄弱,在旅游研究定量研究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一些学校在《旅游经济学》教学方面往往聘用经济学方面的教师来讲授。

1.4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

从目前来看,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已有了一定明确的专业细化。多数本科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分为酒店管理、旅游规划、外语导游、旅行社管理、会展管理等方向,学生也根据学校划分的学科方向在完成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之后有所侧重。然而旅游经济方向往往只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被明确划分出来。旅游管理具有“两条腿”,一是经济,一是文化,即旅游管理学科与经济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这一本质,往往在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基础理论课之后,追加一门《旅游经济学》来结合学科需求和特点将以上基础理论课深化和巩固,在此之后的几个学期中很少设立《旅游经济学》相关的经济分析方法、旅游经济案例分析、旅游经济调研方法等课程,导致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课程之后,对旅游经济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对于一些简单的旅游经济问题的分析都不熟悉。

2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针对国内存在的不足,结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体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以下探索:

2.1教材的选择要与时具进

学校和旅游管理学科要重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旅游经济学》要发展成为一门***的学科就必须与时具进,逐步走出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把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正确方向,紧密联系旅游经济发展规律,从方***上放弃传统的经济学体系与旅游学科体系,抓住旅游经济的本质和脉搏。教学人员在选择《旅游经济学》系列教材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理解水平;同时应当注重教材内容的新颖性、理论框架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实用性、问题关注的全面性、研究范式的科学性以及研究工具的经典性等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授课时要注重结合多家之言,鼓励学生涉猎相关的国内外著作。

2.2突出旅游管理学科本质

旅游经济和专业的其他方向密不可分,以旅游规划方向为例,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很多是步入旅游规划公司与机构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在旅游规划中很大的工作是旅游经济分析,包括旅游者行为分析、旅游市场的分析与预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分析、旅游项目投资分析、旅游发展环境分析等。现在的用人单位希望自己的员工等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种形式使国内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有必要在学习阶段以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细化方面要重视旅游经济分析与研究的地位和重要性,并且尝试在本科阶段将旅游经济或者旅游数量分析方向从旅游管理专业中细化出来,在开设了《旅游经济学》课程之后,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尝试将《旅游经济案例分析》、《旅游经济数量分析》、《旅游新经济学》以及《旅游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等课程以专业选修课或者模块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以丰富和发展《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

2.3案例教学注重本土化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看似抽象难懂的《旅游经济学》转变为容易掌握、能够付诸实践的课程,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要关注国内外与旅游经济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目前有专家学者不断呼吁新经济学、幸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如何将这些相关领域融会贯通是教学人员在授课和案例选择过程中要思考和甄别的问题。使案例尽量本土化。讲授过程应注重联系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即密切结合地区旅游发展动态,梳理并整合本土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成长与发展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典案例,紧密联系国内外近期发生的旅游问题、旅游经济现象,鼓励学生运用跨学科、综合分析的视角对案例进行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对目标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使《旅游经济学》课程教育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贯穿大量的旅游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是学生掌握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使用这种方法和技术[2]。此外,案例教学也可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双向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学习和进步。

2.4提高师资教学与科研素质

教学人员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路径,自身要积极掌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密切关注旅游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要重视将适当的定量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与学生共同讨论旅游经济案例,共同设计问题;同时单位也要为《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机会。教学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累旅游实践经验。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着重考虑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人员。

3结语

旅游经济论文篇5

在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是区域旅游经济提升品位的内在需要,其价值指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一)中和伦理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质核要求“中和”语出儒家经典《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这里看,“中和”既指情感意识的中正平和状态,更指由此而成的人与天地万物的有序排列与生长状态。需指出的是,这种有序排列与生长状态,首先是基于人的中正平和状态而言,在此基础上再向外推扩出“天地位”、“万物育”的合理排列秩序。我们可以把这种合理排列秩序的建成称之为中和伦理。在这种动态的中和伦理秩序中,强调的是以主体“我”的完备为排列秩序的起点,但这又不会导致自我中心主义的形成,因为主体的完备是为了指向外在的伦理秩序,以期实现由内而外的价值目标,而这正是中和伦理的价值所在。与中和伦理价值相应,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质核要求上,两者显示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从生态文明的质核看,它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突出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协同发展和长远规划。在这种关系链中,人始终处于关系链条的核心,并始终作为诸关系的首发者而存在。不管怎样,人作为灵动主体的一方,他总是试***靠近自然、社会以及他人,通过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共存来促成自我的完善,由此亦形成一个由自我———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良性循环轨迹。显然,前后两端的“自我”,内涵已有很大不同。前者是逻辑价值的起点,主动实践的意味居多;后者是伦理价值的满足,它经历了一个价值完善的过程。这种生态伦理价值的前进路线,与中和伦理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生态伦理文明教育的实际价值指向就是中和伦理价值观。中和伦理价值要求从主体的人出发架设起人与万物的合理伦理秩序,生态文明教育主张以人为首发要素,通过人的作为实现自然、社会与他人的和谐共存,两者在理论实质与前进方向上是一致的。

(二)审美艺术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表征形式如果说,中和伦理价值体现的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规定,那么审美艺术价值则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表征形式。这里所说的表征形式,首先是指自然环境赋予人的视觉之美。视觉之美要成为一种审美艺术价值,显然不能着意于外在环境对人的感官的简单投射。毋庸置疑,当原初生态以其天造地设、自然浑成的面貌特征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所感叹赞美的,不仅仅是其外在的表面形式,更在于由此而引发的对于人的心灵的启发与思索。进一步说,视觉之美的形成,是出于外在自然对人的灵魂深处的触发,从而导致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产生。对于人为修饰的旅游区域而言,视觉之美也应该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这样,生态文明教育中关于审美艺术的内容之一,便是建立起外在自然与主体之间的审美渠道。这里所说的建立审美渠道,不仅在于确保外在环境的原初、质朴与优美,也指担保人之心灵对于这种原初、质朴与优美的触机与感应。对于两者来说,是由自然之美荡漾起人之视觉之美,并扩展出人的心灵之美,其间呈现的是一个自然流动并充满愉悦享受的审美艺术过程。作为一个旅游区域,视觉之美固然重要,但最令人期待的则是这个旅游区域所具有的文化蕴涵。这里所说的文化蕴涵,既指在历史变迁中沉积下来的思想体系与观念系统,也指在自然、社会和人之间形成的整体协调氛围;既指具有国家范围的大文化主干,也指独具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之支脉;既指已经成熟稳定的定型文化,也指正在形成或将会出现的现在文化与未来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内涵,一方面表明文化本身的特殊与丰富,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生态文明教育独有的方向,这个方向就在于采掘旅游区域的所有文化资源,或者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文化观念,以期促成该旅游区域审美艺术价值的建立。实际上,文化因子对于人的审美艺术的形成具有全局作用,而且它一旦形成,便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不会轻易改变。不妨这样说,视觉之美带给人的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体验,而文化蕴涵带来的审美享受则是具有广远深度的内心体会。这种文化艺术上的审美艺术价值带有自觉的意义,表现为人文关怀和追求,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灵魂深处的***,因而更值得去探究。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来说,这增添了难度,但其意义和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

(三)生态经济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利益诉求生态经济价值作为一个问题提出,首先是基于人和外在环境的不适应。由于人们对外在自然的干预日趋紧张,导致人与自然的问题也日益增多,生态经济价值就是为挽救人与外在环境的不适应而提出来的。它要求在人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避免因人类的过度干预而改变外在环境的原初面貌。另一方面,在已经遵循中和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下,我们所说的生态经济价值,亦指生态环境给予人类的某种利益回报。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可以满足人们因对它的适度改造而带来的利益需求。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表述为主体和客体的对应。与这种对应相应,则有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之别。所谓主体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正面的体现,其合理性的需求得到满足。客体价值则是指外在环境作为一种实际存在,它不是孤立地自我发挥作用,而是在纳入主体的意识范畴和行为实践之后,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这种满足就包括客体对于主体的物质利益诉求。我们不妨以区域旅游地为例对此稍作说明。当一个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在经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后,这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被当作旅游场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其中的物质利益需求可能就成为管理部门的考虑内容。特别是当这块自然环境附有人为加工痕迹并且一开始就被赋予一定经济利益目的时候,这种考虑就显得更为明显而迫切。也就是说,人们是怀着一定的功利目的和经济效率来管理、经营这块自然环境。然而,需指出的是,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而言,无论是主体价值的满足和客体价值的实现,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贪求“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而是基于追求“生态经济效率”。因为在生态经济效率模式下,它强调人类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效统一以及生态经济效率的产生过程对良好社会秩序和优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这实际上意味着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应同时兼顾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协调一致。我们主张合理利己的物质需要,也认为这种需要的满足是以不损害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稳定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经济价值才会有适当体现,也才符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和伦理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生态经济价值,构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价值指向,也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伦理方向。就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立场而言,在于主张“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伦理思考的框架内,即要求人们在道德上不仅仅要关爱人,而且要扩展到关心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事物身上,要对它们予以良知上的尊重,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对待大自然的行为”。生态伦理学的这种基本立场,也正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立场,两者共生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框架。

二、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的有效方式:无缝对接、合作双赢

旅游经济论文篇6

1.1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鉴于浙江旅游数据以市为单位进行统计,文中以浙江1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分析2000~2012年间的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和市际差异及其演进.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性,文中主要采用旅游总收入作为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同时考虑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的数据可获性.据中国人民银行汇率计算: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当年平均汇率+国内旅游收入.文中数据源自《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公报》、《浙江旅游统计便览》、《浙江省旅游业发展报告》和各市2000~2012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1.2研究方法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测度方法,主要借鉴发展经济学中收入分配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方法测度.绝对差异是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差异,相对差异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平均水平的分异程度.本研究采用标准差反映区域绝对差异,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反映区域相对差异.

2浙江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进

2.1浙江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

计算2000~2012年浙江省各市旅游总收入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表1)发现:(1)浙江各市旅游总收入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只在某些年份偶有波动;而标准差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2012年变异系数从1.11下降到0.72,下降了54.17%,仅在2002~2003年期间呈现略微上升趋势,但对总体下降趋势影响不大.而标准差从2000年的61.08上升到2012年的353.06,上升了478.03%,上升趋势明显.(2)按照国际标准,以0.4作为基尼系数表征收入差距悬殊与否的警戒线,将其应用到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测度,浙江各市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4下降到2012年的0.39,下降了38.46%,从0.4以上逐渐下降到0.4以下.这表明浙江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渐趋合理.整体而言,浙江旅游经济近13年呈现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该趋势仍将继续.

2.2浙江省旅游经济市际差异

2.2.1市际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构建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衡量一个地区国际、国内旅游在全省所处的地位,以此来探讨各市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年际变化规律.其中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各市国内旅游收入/全省国内旅游收入平均水平;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各市国际旅游收入/全省国际旅游收入平均水平,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对比2006年和2012年浙江省各市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可知:(1)2006年在国际旅游方面,仅有杭州和宁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杭州发展水平指数高达4.69,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多;嘉兴、金华分别为0.83、0.99,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湖州、绍兴、台州等水平较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2)2006年在国内旅游方面,杭州、宁波、温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杭州依然遥遥领先,发展水平指数高达3.13;宁波、温州分别为1.92、1.06;绍兴、台州在0.9以上,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嘉兴、金华两市都在0.8以上;丽水、衢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3.综合国内、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发现嘉兴、丽水、金华、舟山4市在全省范围内的国际旅游地位高于其国内旅游地位.(3)2012年在国际旅游方面,除杭州、宁波外,丽水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指数为1.0021;杭州依然位于领先地位,发展水平指数高达4.70;金华仍保持在0.9以上.(4)2012年在国内旅游方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除杭州、宁波、温州外,又增加了绍兴;嘉兴、台州、金华在0.8以上.同时,2012年全省范围内国际旅游地位高于其国内旅游地位的市由2006年的4个减少到3个,分别是杭州、丽水、金华.2000~2012年浙江国际旅游方面,湖州、绍兴、丽水、衢州等4个市的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在全省地位不断上升;杭州在2000~2007年国际旅游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2007~2012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宁波与杭州正相反.而2000~2012年浙江国内旅游方面,湖州、嘉兴、丽水、衢州、舟山等5市的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总体呈不断提高趋势,而杭州、宁波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体上,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市际空间分异(***1):杭州、宁波的国内、国际旅游发展在全省都处于优势地位,是带动浙江省旅游发展的龙头;但其旅游发展水平指数相比其他市上升缓慢,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国内旅游方面,两市都呈下降趋势,表明杭州、宁波国内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放缓。

2.2.2市际旅游发展水平与产业地位空间分异各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表征各市旅游经济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各市旅游总收入占本市GDP的比重表征旅游经济在本市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表4).以2012年数据分析发现浙江省多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在本市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一致:(1)杭州、宁波两市的旅游经济在全省旅游经济中的地位高于其在本市经济体系中的地位;(2)舟山、丽水、湖州、衢州、绍兴等市的旅游经济在本市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要高于其在全省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尤以舟山、丽水两市表现明显,舟山旅游经济占本市国民经济高达31.31%,丽水也达23.25%.

2.2.3市际旅游发展相对水平空间分异测算各市旅游总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率可知:(1)杭州、宁波两市2000~2012年旅游总收入历年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杭州最高可达3.88,最低也有2.82;绍兴在2000年、2011年和2012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台州在200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温州2006~2008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000~2012年的年际变化趋势,杭州、宁波两市比率不断下降;湖州、嘉兴、丽水、金华、衢州、舟山等市比率不断上升;台州在2000~2005年间比率不断上升,之后不断下降;温州年际波动频繁,总体接近全省平均水平.(3)浙江省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但空间差异较大.201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率高达2.82,而衢州、丽水均低于0.5;同年,杭州旅游总收入达1392.25亿元,宁波为862.8亿元,两市旅游总收入之和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1.58%.这表明浙江省旅游经济主要集聚在少数旅游发达城市,如杭州、宁波等,旅游经济发展市际差异显著.

3浙江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影响因子分析

3.1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凭借,一切旅游活动都围绕旅游资源展开.一个地区旅游资源丰度,影响着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8处、部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5A级景区10处、国家4A级景区124处、部级森林公园38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表5).从***2可知:(1)浙江省各市旅游资源丰度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旅游资源丰富且等级较高的城市常常也是旅游经济发达的城市.其中,杭州、宁波等城市拥有数量较多且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舟山、嘉兴等市旅游资源丰度较差,因此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绍兴、温州、丽水、台州的旅游资源丰度高度接近,数值都在1.0左右,但旅游总收入却相差很大,尤其丽水市与其他3个市的旅游总收入差距较大:绍兴旅游总收入为1.03(相对值),而丽水仅有0.42(相对值),说明丽水旅游经济落后的原因不在于旅游资源匮乏,而在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条件较为落后,导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3)湖州、金华、衢州旅游资源丰度相近,分别为0.63、0.81、0.74,但衢州旅游总收入明显低于湖州、金华,也可归因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条件存在的差异.

3.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产业关联性强,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高度的依赖性.只有多个行业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才能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繁荣的背后,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同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参与旅游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将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征,旅游业发展水平用旅游总收入表征,2012年两者相关系数为0.76.可见,浙江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如杭州湾沿岸地区的杭州、宁波、绍兴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更多的资金、技术等投入到旅游业及其他第三产业中.相反,浙西南的衢州、丽水等地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对其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3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通达性和可进入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相反,较差的交通条件会阻碍旅游业的发展.鉴于目前国内旅游交通方式仍以汽车为主,选取2012年浙江省各市公路网密度反映地区交通优势度(表6).由表6可见浙江作为沿海旅游发达省份,总体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公路网密度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因各地自然、社会条件不同,交通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对旅游经济产生不同影响,如嘉兴、湖州公路网密度较高,嘉兴高达2.0以上,湖州为1.39.而丽水、衢州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分别只有0.82和0.88.嘉兴地理区位独特,交通条件优越.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等贯通全境.201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179.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9.06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8.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居于浙江省前列.杭州、宁波作为浙东北地区的两大旅游集散地,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极为发达,尤其是以杭州和宁波为关键节点的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地区间的时空距离,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浙西南的丽水、衢州等地以山地居多,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游客可进入性,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3.4产业结构与规模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状况对各产业的发展及总体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其发展需要第二产业及交通运输、商业、金融、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部门的支持.分析浙江11个市产业结构与规模可知:(1)杭州为“三二一”型,第三产业比重为50.94%;宁波、嘉兴、绍兴、温州等为“二三一”型,各市第二产业实力雄厚,较高的工业财***税收增加了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的投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丽水、衢州等地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有限,旅游业的发展仅依靠独特的旅游资源,未能形成规模.因此,旅游经济总量虽在增加,但与发达城市相比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

4结论及建议

旅游经济论文篇7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地区内不均衡发展为基础主张,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位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或产业带动,主张选择这些地区或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①先导产业增长;②产业综合体与增长;③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

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10月,第三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成都召开,川滇藏三省区在会上就发表了携手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合作宣言,旨在将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品牌。“香格里拉”包含了四川、云南、的大部分旅游区,三省区目前正在建立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藏三省区将在各自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重点将实施对旅游区范围进行总体规划等问题,并对“香格里拉”区域内的旅游区功能、基础资源、生态环境、产业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重点地区先期发展特色旅游,联合推荐促销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据悉,2002年云南省旅游部门率先抛出“橄榄枝”,欢迎四川、等省区联手合作保护和开发香格里拉,四川省目前已率先投资49.3亿元打造川滇两省内交界处的旅游景区,并制定了一套招商引资优惠***策;则通过去年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与云南在“茶马古道”的开发上进行了尝试,出台了“大香格里拉”计划。区域联合开发香格里拉的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成了滇川藏三省区“大香格里拉”品牌的核心。巨大的品牌价值,不仅催热了当地的旅游产业,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香格里拉旅游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去年香格里拉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58%,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0.3亿元。而迪庆州接待游客数量5年内从几十万猛增至200多万人次。香格里拉县去年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7.5%,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3%。

三、结合增长极理论分析旅游业对“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拉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朝阳产业,任何单独的旅游企业或者单独的景区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的企业构成的产业链,能为旅游者提供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到全套景点组合。发展旅游业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条件,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大香格里拉”区域内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的发展。近一年来,自治区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境内,投入了6000多万元,对昌都强巴林寺旅游基础工程、八宿县然乌湖旅游景区等风景区进行的重点建设,扩大旅游服务设施总量,形成功能齐备、运作有序、服务规范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云南省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云南境内,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旅游服务站、小中甸扎文化生态苑安、德钦县佛山乡老西集镇市***容貌以及德钦县弦子节庆广场;昌都地区评审了2家三星级的宾馆、1家二星级的宾馆和8家旅游定点宾馆饭店,创办了地方性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在旅游区开展地方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娱乐节目,促进旅游企业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经营体系的建立。

(2)创造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加速人才的培养。目前,三省区已开通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互联网旅游信息服务,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游服务网站就有10多个,大大方便了广大旅游者。一年来,三省区相互协作,加强了旅游人才的交流,自去年5月以来,四川省旅游局为自治区培训了100名导游,为昌都地区培训了民族旅游管理人才10名。同时,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外来旅游人员的增多,丰富了当地的知识文化,带来先进的技术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3)带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作用和明显的关联带动功能,尤其适合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旅游业还是一个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让世界了解本地,让本地走向世界”的“先导产业”,是吸引境外人士来本地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经济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性,决定了旅游业不仅应当是该区域的第一大主导产业,而且在带动本区域对外开放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香格里拉区域以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来带动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是本区域应该走的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增长极理论由点带面,由局部带动整体的原则,在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循环的基础上,尽快把分布在川滇藏各个区位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串通起来,构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循环,以形成对外旅游的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走生态旅游之路,是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积极培育旅游业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曾德超.增长极理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

[4]第二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会议文件.2003

旅游经济论文篇8

1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很早就已开始研究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Kahn等[1]和Lee等[2]早在1995年就得出了旅游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国内学者也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杨勇[3]利用VAR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判断,得出了不论就短期还是长期来说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均不存在稳定因果关系的结论。吴国新[4]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旅游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论证并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实证分析方式进一步论证了旅游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得出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的结论。

但是,国内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如张伟等[5]应用灰色理论对安徽旅游业与三产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旅游业与第三、第二产业关联性较大,与第一产业关联性较小,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协调性。甘静[6]分析了旅游业对辽宁省经济的拉动效应,认为旅游业对经济的直接拉动效应主要体现在对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以及创造外汇等方面,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就业、交通运量的拉动上。韩勇等[7]对海南省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的GDP对旅游收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00年达到16.24%,并且其旅游业与第一、第三产业关联度大,旅游收入对GDP的拉动效果较为显著。钱玥[8]结合旅游业作为云南支柱产业的基本现状,选取云南省2000—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旅游业总收入对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测算出旅游业总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就会带来7.308个单位GDP的增加。

通过综述可知,我国学术界关于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研究是基于具体区域的基础上的,具体到陕西省的实际,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产业本身的探讨上,理论层面分析的较多,定量实证分析陕西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的很少,究竟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还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居民收入增加从而带动旅游消费的增加,或者是两者本身就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些都需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加以论证。因此,本研究选取1991—2007年陕西省旅游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实际数据,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及影响结果予以量化分析。

2实证分析

2.1数据选取

进行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必须确定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变量指标。考虑到时序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从众多指标中选取了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以旅游总收入(TOUP)来衡量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采用1991—2007年陕西省GDP和旅游总收入(TOUP)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分析(表1)。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对其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该处理可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还可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且这种变换不会影响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在下面的分析中,分别用LnGDP、LnTOUP代表自然对数化以后的陕西省GDP总量、陕西旅游总收入(TOUP)。

2.2分析方法

在考察变量间的关系时,一般是根据现有的样本资料建立比较合适的回归方程,常用的计量分析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但OLS方法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变量的平稳性基础上的。如果变量是含单位根的非平稳过程,则基于OLS方法做出的常规统计推断很可能是错误的。在进行传统的回归分析时,要求所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会产生“伪回归”问题。然而,现实中的经济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破坏了平稳性的假定,为了使回归有意义,可对其实行平稳化。常用的方法是对水平序列进行差分,然后用差分序列进行回归,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忽视了水平序列所包含的有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长期均衡关系的有效方法。在研究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应该明确所研究的对象(时间序列数据)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如果不是,则不能用平稳时间序列的一系列理论进行分析;其次,若所研究的对象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且单整阶数相同时,更深一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若二者协整,那么即使二者不是平稳时间序列,序列间仍然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最后,若经过单位根及协整检验后,满足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的前提,就可以对所研究经济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找出序列间的因果关系。

3陕西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3.1平稳性检验

进行协整分析以前,应首先检验变量是否平稳。因此,需要先对陕西旅游总收入(LnTOUP)和陕西省经济总量(LnGDP)总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的方法为ADF检验。先对原序列进行ADF回归,得到ADF统计量,如果ADF的值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原序列为平稳序列,否则原序列为非平稳的,进而对原序列的一阶差分,二阶差分或高阶差分进行ADF检验,最终确定其单整阶数。本研究使用Eviews3.1软件对时间序列LnTOUP和LnGDP进行ADF检验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在表2中,DLnTOUP和DLnGDP分别表示LnTOUP和LnGDP的一阶差分,(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其中C=0表示不含常数项,T=0表示不含时间趋势项。由表2知,序列LnTOUP和LnGDP均未通过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检验,而序列LnTOUP和LnGDP的一阶差分DLnTOUP和DLnGDP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检验,由此可知LnTOUP和LnGDP均为一阶单整序列。也就是说,它们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不能够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来构建模型。为此,应使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3.2协整检验

由以上分析可知,平稳性检验的结果是LnTOUP和LnGDP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可以对LnTOUP和LnGDP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的目的是看LnTOUP和LnGDP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关系。按照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两步检验法:在只有两个时间序列时,只可能存在一个线性的协整关系。这种情况下,E-G两步法显得非常有效。

首先用OLS方法对LnGDP和LnTOUP进行协整回归,估计两序列的长期线性均衡关系。如果回归参差et是平稳的,那么LnTOUP和LnGDP是协整的,也就是说,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首先通过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LnGDPt=3.747600+0.771078LnTOUPt

R2=0.981706,D·W·=1.454124,F=804.9224(pro=0.000000)

由回归方程各参数可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且序列无自相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得到估计方程的残差序列Et,并对其进行ADF检验,以此来判断LnTOUP和LnGDP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由于检验统计量值-3.469731小于置信水平1%的临界值(-2.7411),说明该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证明LnTOUP和LnGDP之间是协整的,二者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

3.3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ECM:ErrorCorrectionModel),其基本形式是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于1978年提出的。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陕西省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的均衡关系。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二者的误差修正模型(ECM)如下:

DLnGDPt=-0.090988×ECMt+0.6420862DLnGDPt(-1)+0.0487307DLnTOUPt(-1)+0.063541

DLnTOUPt=-0.667081×ECMt+0.617550DLnTOUPt(-1)+0.357726DLnGDPt(-1)-0.070754

两个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均为负,说明模型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短期来看,陕西旅游总收入滞后一阶对陕西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大,仅为4.87%;而经济增长滞后一阶对陕西旅游总收入具有较大的正向拉动效应,为35.77%。从长期来看,陕西旅游总收入对陕西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陕西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从长期来看,如果本期的陕西GDP偏离长期均衡,那么在下一时期这种偏离度将有9.0988%得到修正,如果本期的陕西旅游总收入偏离长期均衡,则下一时期这种偏离度将有66.7081%得到修正.

4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显示,陕西省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协整关系检验并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具备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只能说LnTOUP和LnGDP之间具备了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是由陕西省旅游总收入的增加带来经济的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带来陕西省旅游总收入的增加需要进一步验证。如果计算出来的F值大于给定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因果关系;反之则接受原假设,说明不存在因果关系。

从表4可以看出,当滞后期为1时,LnGDP不是LnTOUP的Granger原因的可能性仅在0.167%,可以拒绝LnGDP不是LnTOU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得出陕西省经济发展是陕西省旅游总收入的Granger原因。LnTOUP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的可能性为73.18%,不能拒绝5%显著水平下的原假设,说明短期内陕西省旅游业的增长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显著。因此,通过分析可知,陕西省经济增长对陕西旅游业的发展构成单向因果关系。

当滞后期为2的时候,LnGDP不是LnTOUP的Granger原因的可能性仅为0.0565%,可以拒绝LnGDP不是LnTOU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得出陕西省经济发展是陕西省旅游总收入的Granger原因;同时,LnTOUP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的可能性为2.111%,可以拒绝5%显著水平下的原假设,说明短期内陕西省旅游业的增长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

当滞后期为3时同滞后期为2的结果是一样的,即陕西旅游总收入和经济增长二者互为Granger原因,出现了互相促进的局面。陕西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检验得出,经济增长对旅游总收入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旅游总收入在滞后二阶后才对经济具有拉动效应。

5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1991—2007年陕西省旅游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短期内尽管陕西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都不具备平稳性,但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2)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短期内陕西旅游总收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而经济增长滞后一阶对陕西旅游总收入具有正向的拉动效应。从长期来看,由于误差修正项的存在,如果本期的陕西GDP偏离长期均衡,那么在下一时期这种偏离度将有9.0988%得到修正。同理,如果本期的陕西旅游总收入偏离其长期均衡值,那么在下一时期这种偏离度将有66.7081%得到修正。

(3)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看出,陕西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不具有直接性,而是有一个相对的滞后期,因此在着力发展陕西旅游业的过程中,***府应当颁布长期的发展策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保证旅游业的长期、健康、持续的发展,以充分发挥旅游业和陕西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更好的促进陕西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KhanH,PhangST.ThMultiplierEffect:Singapore’sHospitalityIndustry[J].CornellHotelandRestaurant***istrationQuarterly1995,36:64-69.

[2]LeeC,KwonK.ImportanceofSecondaryImpactofForeignTourismReceiptsontheSouthKoreanEconom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5,34:50-54.

[3]杨勇.中国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101-107.

[4]吴国新.旅游产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3(4):238-241.

[5]张伟,周秉根.基于灰色理论的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117-120.

[6]甘静.辽宁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2008(11):108-110.

旅游经济论文篇9

关键词:水西文化;毕节试验区;旅游经济

水西文化起源并发展于乌江鸭池河水以西,是述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西在黔西北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七百四十多年,水西彝族为黔西北高原的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化,“水西”也演变为一个特定的***治区域名称。水西文化在中国彝族历史文化和中国历史文化中是一个辉煌灿烂的章节,它覆盖毕节试验区9个县区,时间跨越史前文明、夜郎文明、古彝文明。水西文化积淀的各种遗存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毕节提供人文积淀和历史底蕴。

一、毕节试验区水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一)自然景观资源

毕节试验区地处贵州高原屋脊,是乌江、珠江发源地,也是典型的岩溶山区。境内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山峦起伏,河谷深切,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全区共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个,部级地质公园1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部级森林公园3个,部级水利风景区3个。毕节是洞的王国,花的世界,鸟的乐园,人间胜地,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毕节气候清凉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最为炎热的盛夏,全区平均气温也仅为22℃,是名副其实的避暑天堂。

“洞天湖地、花海鹤乡”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洞天”主要是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和九洞天。织金洞以规模宏大、景观独特、岩溶堆积物类型丰富著称于世,是高品位喀斯特旱洞的典型代表,享有中国最美旅游洞穴的美誉;九洞天景区集伏流、洞穴、天桥、天坑、漏斗、峡谷、孤峰及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典型的喀斯特特征为一体,被中外岩溶专家誉为“中国岩溶百科全书”,堪称水洞代表。“湖地”主要是指入选中国十大喀斯特美丽湖泊排名金榜的贵州毕节乌江上游三大连湖(支嘎阿鲁湖、乌江第一湾、索风湖)。三大高峡平湖峡谷风光优美、水质清澈、水波澄碧,形成了如诗如画的“乌江源百里画廊”。“花海”是指部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面积130多平方公里,是目前已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杜鹃花林带,其规模宏大、五彩缤纷、原始古朴举世罕见,享有“地球彩带、世界花园”的美誉。“鹤乡”是指部级自然保护区草海。草海是中国著名的三大高原淡水湖之一,是中国特有物种黑颈鹤等180余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是世界十大观鸟基地。除上述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外,毕节境内还有阿西里西大草原、油杉河、马摆大山、冷水河、三丈水等一批原生态的景区和景点。

其中,许多少数民族都居住在风景区,每处风景都留下民族文化的烙印。周围是民风古朴的彝寨,民族文化十分厚重。“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的旅游形象正逐步被中外游客认识和接纳。

(二)人文景观资源

从蜀汉至清初的一千四百多年间,毕节属水西,归彝族世袭统治,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明。著名的巾帼女杰奢香夫人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开九驿以通中原,声震明王朝。龙场九驿、水西十桥是水西文化中关于古交通方面的总概括。如今,光洁的驿道石仍映着万里西行的艰辛。

毕节拥有大方慕俄格古城、黔西水西古城、金沙古城、织金古城、威宁乌撒古城、赫章夜郎古城等6座史料记载的古城,九重宫殿作为历史上彝族君长的宫廷建筑,是彝族古建筑中的代表作。目前,贵州宣慰府、奢香博物馆、顺德彝族风情街已经连成一片,其规模和人文内涵在川滇黔桂彝区独树一帜。整理、修缮和开发保护“古城、古镇、古寨、古驿道和古建筑”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发掘行动涉及毕节地区9个县区,这为开发和传承以奢香夫人为代表的水西文化带来了契机。

(三)饮食习俗

饮食文化是旅游活动的一个要素,是旅游体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甚至是许多旅游者旅游的直接目的。彝族美食养育了一个民族,陶醉了整个世界。鲜嫩味香的坨坨肉,甘香浓郁的杆杆酒,独树一帜、自成风味的圆根酸菜展示了彝族人的生活习俗。彝族人最爱用的调味料有辣椒、木姜子、花椒、盐巴等。彝族菜的特色是鲜、嫩、脆、香,既有油香味,又不油嘴,又不腻心,味美无穷。极具特色的威宁火腿(宣威火腿、冕宁火腿)、腌肉腌鱼、香菇、酸菜、罗汉竹、魔芋豆腐等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须食品,也成为该地区主打的旅游产品。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水西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四)民族手工艺品

彝族的手工技艺很发达,尤其是漆艺文化历史悠久,大方漆器自古就极负盛名。彝族漆器是在有数千年历史的彝族古餐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艺品,在保留原始古朴风格的同时,漆艺工艺上大胆借鉴和采纳了现代科技成果。其产品包括传统的餐具、酒具及新开发的茶具、旅游纪念品、现代室内装饰器具等系列产品。“民族性、手工艺、高品位”是其主要特征。漆器全部采用天然原料制成,无公害、不污染环境,符合人们讲究生活品味、追求自然、环保的现代生活理念,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价值。

(五)民俗活动

水西民间风俗风情、节日活动涵载着十分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另外还有火把节、花坡节、杜鹃花节,彝族十月年、婚丧习俗等。以彝族阿西里西、撮泰吉、铃铛舞、苗族滚山珠等非物质文化为代表的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令人陶醉。《铃铛舞》,被戏剧大师曹禺誉为中国戏剧的源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彝族古戏《撮泰吉》被中外专家称为“人之初、戏之始、舞之源”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文化与旅游的联姻使其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规模影响日益扩大。

(六)服饰习俗

独特的民族服饰、漂亮稀少的服装配饰成为众多旅游者旅游产品收藏的首选对象,这些服饰习俗也就成为该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旅游资源之一。从外部特征上看,毕节试验区的水西彝族服饰主要以代表彝语东部方言的乌蒙山型服饰为主,在威宁自治县有少部分彝语北部方言凉山型的服饰。这些服饰反映出了彝族***腾崇拜的遗迹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七)***策优势

毕节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系中段,一代伟人在此曾留下“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不朽诗句。1988年由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亲自倡导,经***批准建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和***多次对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中央、***高度关注毕节试验区的建设,为该地区带来了***治优势,在全省“多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文化强省时代环境下,激活了毕节试验区各地“文化再发现”之旅。

二、旅游经济发展对水西文化传承的双向影响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毕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山区,千百年来因袭相传的文化、风情、习俗“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种纯天然的文化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是人们探幽访古的首选。因此,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保持其厚重淳朴的秉性,发展民族文化,使其富有时代特质,是推动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因,最终让经济优势或生产力得以显现。

(一)旅游经济成为水西文化传承的载体

以少数民族共有特点为主线,借助文化旅游这一载体,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集中宣传与推广,让游客充分感受水西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游览山水风光,将其中蕴藏着的少数民族古老传说、漫长的历史、现存的民俗结合起来,使民族全貌得以生动展现;通过参观少数民族民居与特色建筑,感受少数民族悠久的传统、多彩的风情、独特的风貌;通过参与礼仪活动、喜庆节日,分享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情趣与乐观精神;通过拓展少数民族风情游,促进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旅游对水西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1. 主流文化入侵,使得水西彝族文化逐渐被异化。

目前,大部分的文化旅游开发都只注重当前,而不考虑长远,都是以脱贫为目的,开发时偏向经济利益,为了迎合城市人的口味而忽视了乡土文化,城市化倾向严重,忽视乡村特色。如今,毕节大部分经营水西文化旅游的地方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将原本花草丛生的院子改为停车场,将原本极具风味的老式家具撤换成为舒适的沙发、软凳,将古朴的木质房屋贴上了瓷砖,弄得不伦不类,硬生生地变成了“四不像”。如果民族文化更多地被现代文明代替,民族风格更多地被时代潮流掩盖,这样的民族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与吸引力。

2. 对水西文化资源缺乏保护意识。

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旅游开发迅速升温。一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淡薄,缺乏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开发轻保护,只开发不保护,导致商业化、城市化和私有化侵蚀自然和文化生态资源的现象愈演愈烈。在旅游开发的名义下,毕节自然景区正承受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压力,一些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成为牺牲品,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遭到商业化侵袭,一些核心景区外的古建筑遭到强拆,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少数民族文化的日渐消逝不仅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失去了基本的前提,最终将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因此,要以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发展水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前提。

三、建议

要开发一个理想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游客从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民族文化,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义。要挖掘整理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让旅游者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水西文化的历史传承。全面建立人文历史保护制度,实现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性,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将散落在毕节民间的民歌、小调、说唱、传说、舞蹈等民间艺术奇葩搜集整理,感受民族精神的真谛,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寻找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代表的文化核心价值,实现从本土走向世界,由边缘走向中央的传播、传扬。在多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贵州文化强省的时代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对以“水西文化”为核心价值的现代本土文化等多样文化的价值发现来建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集中打造磅礴乌蒙文化集群品牌系列之一的“水西文化”地域品牌,必将带动毕业试验区走向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胜景。

参考文献:

[1]郭宸利.近年来水西文化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12(07).

[2]王明贵.贵州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开发构想[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3).

[3]陈世鹏.彝族文化在黔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地位[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4]陈世***.奢香夫人的和谐思想与水西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浅议[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05).

[5]李经伟.传承与发扬贵州大方漆艺浅谈[J].毕节学院学报,2010(06).

[6]庄志民.旅游经济文化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7]臧卫***.浅谈民族艺术开发对促进民俗旅游的意义[J].旅游经济,2012(04).

[8]夏学禹.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古今农业,2010(03).

[9]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桂林旅游科学院,等.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旅游经济论文篇10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治文明建设。

1.4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旅游经济论文10篇

学习

生活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生活经济论文3500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时事,每一次课

学习

行为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行为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行为经济学论文的参考文献,行为经济学最新文献综述范文。一、行为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主要观点综述行为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即假设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

学习

新闻专业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闻时政论文,新闻专业论文题目大全。这里的关键词是发展,发展就意味着不是代替而是并存,不是变革而是变化。不存在后者比前者更高级的问题。过去,新闻研究相对说处于静态阶段,对已经取得的经验给予了

学习

大数据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大数据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数据技术毕业论文,大数据毕业论文免费。1.系统设计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采用三层结构,操作简单,用户无需进行培训即可使用,该系统能根据统计数据或用户的查询情况生成***表,能通知公告,能将数据保存

学习

社区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区域经济论文题目,乡村经济论文100字。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

学习

经济转型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转型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转型论文,中国经济转型小论文1000字。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

学习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内容包括心理压力论文,大学心理课有关压力的论文1000字。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

学习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内容包括mem在职硕士论文,在职硕士论文润色。关于论文选题。首先自己一定要有想法,不要等到分配导师之后才确定自己的选题。先自己选题并撰写写作提纲目录,然后再去见导师,将自己的想法与导师分享,这样自己

学习

宏观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宏观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论文,宏观经济学经济现象论文。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

学习

经济类本科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类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经济类本科论文。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应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统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学习

经济学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管理基础论文题目,经济学论文选题推荐。关键词:创新国民;经济管理1从管理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内容理念的创新。我们比较习惯的国民经济管理内容无外乎是物资资本以及货币

学习

西方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西方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论文4000字,西方经济学知识小论文。场西方经济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末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到17世纪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

学习

经济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论文5000字免费。苏联人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够确切,以原始社会代替亚细亚社会,归纳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

学习

保洁下半年工作计划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保洁下半年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保洁全年每月工作计划8篇,保洁管理下半年工作计划。1、上半年本着对员工同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员工沟通、交流,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凝聚力,使员工以主人翁责任感投入工作,工作从消极

学习

生活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生活经济论文3500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时事,每一次课

学习

社区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区域经济论文题目,乡村经济论文100字。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

学习

现代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经济论文标准格式,现代经济学论文10000字。社会是法律发展的基础,法律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受一定的社会需要所制约,立法者必须以社会客观事实为基础,以事物的本质为前提,以事物的必然性为依据。马

学习

社会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关于社会经济的论文范文。在中国,就笔者所见,社会经济史这一名称的最早采用是在1936年,比韦伯《社会经济史》采用这一名称晚十四年。是年,王亚南署名王渔邨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纲》一

学习

西方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西方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西方经济论文范文。(一)***学院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不确定性西方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如国外原著和翻译版,比较经典的有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和平狄克等的《经济学原理》,国内高

学习

热点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热点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最新经济热点论文,中国经济热点论文范文。(注:全面的经济全球化是各种资本形态都实现了全球化。)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史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二重作用。国内外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起

学习

私营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私营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营经济论文,国民经济论文1000字。究竟什么是产权改革?在我国,产权改革是指:把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不分、产权不明、不自主经营、不自负盈亏的企业,改造成为***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学习

数量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数量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量经济学学年论文题目。一、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编写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了数学抽象,减少了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特别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