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按照作者的说法,她的写作动机是要“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心灵的童年”,这一个概念,是《城南旧事》这部自传体小说的精髓,也是它永恒的魅力之所在。
由于作者是在30岁以后来写这些童年往事的,因此,小说中表现了一个成熟的女子和成功的女人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它不仅充满了成人的理性思考,而且有相当成功的文学描写技巧。心灵的童年清醇隽永,让人耐读,成人的理性思考可以启人心智,而成功的文学描写技巧适合于对初中学生进行文学熏陶。
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节。主要情节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故事依托于父亲去世的那一天,也是作者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作者在学校参加毕业典礼,领取毕业证,而躺在医院的父亲也就在这个时候去世了。也许是写实,也许是虚构,作者巧妙地将这样两件事结合在一起来写,更加渲染了气氛,凸现了主题。
课文内容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毕业典礼开始之前,作者做好了准备,将要实现父亲的愿望,代表全体毕业的同学上台领取毕业证并致谢词。作者忆起这是父亲教育的结果,想到了自己唯一的一次“迟到”时受到的父亲的责罚。第二部分,毕业典礼将要开始的钟声响了,此时,天有点阴,作者忽然想到父亲也许会来送花夹袄。作者忆起父亲喜欢养花的天性,自己也是父亲养的一朵“花”。第三部分,学校韩主任讲话,非毕业班的同学唱起骊歌,作者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作者忆起父亲如何让自己在生活中闯练做事。第四部分,毕业典礼结束后,作者匆忙赶回到家,得到父亲去世的噩耗,一下子觉得父亲的花儿落了,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样的概括当然省事,但是,著名作家林海音的文学描写技巧没有这样简单。四个部分虽然都有现实,有回忆,但现实不仅仅是回忆的依托,回忆也不仅仅是现实的自然延伸,它有复杂得多,因而也巧妙得多的匠心运作。作者是写小说,不是写散文,因此,就是在这节选的段落中,也映射和覆盖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作者在这样短小的篇幅里,都把所有人一一点到了,而且是极其巧妙地把他们分散在四个部分里,按照自己情绪的展开来联想到他们,写到他们。他们的人物形象一一展现在作者眼前,同时,也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语行事,来共同创造出“心灵的童年”的绚烂气氛。
从结构上看,每个部分之间的转折过渡是颇具匠心的。第一部分的中心在“最后一天”。从最后一天的毕业典礼落座开始,写到坚持了六年不迟到的故事,中间是父亲训斥和责罚作者一年级时一次迟到的故事,是文章的重点。与第二部分的衔接是最后一天的开始――钟声响了。第二部分的中心是“父亲爱花”。钟声响起,天气转阴,上文讲过的花夹袄,在这天气变冷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来。想起院里的花,想起父亲爱养花,想起爱花的父亲让母亲生了一堆如花的女儿。最后落脚在“我”这朵花儿才12岁,自然过渡到第三部分“我”还没有长大的问题。第三部分的中心就讲“我在长大”。从韩主任的一席话点出长大,又用骊歌来渲染情绪,写到告别,回忆到有些什么样的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规劝自己长大,最后引出父亲逼我长大的一件事――到银行寄钱。并且落脚到寄钱回来时自己的心情,成功过后,快快回家,快回去告诉爸爸!“快回家去”就成为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衔接点。事实上,在毕业典礼上,作者最光彩的事情是代表全体毕业的同学上台领取毕业证和致谢词,这件事作者是鼓足勇气做成功了的,就像到银行寄钱之事一样,作者省去了不写,而用“快回家去”巧妙而紧凑地顺势转接到第四部分。这样,就呈现出是情感而不是事件成为文章行文的主线。文中所有的回忆,不是现实的自然延伸,而是作者情感的凝结。
充斥于全文的情感凝结是什么?是作者对父亲去世的预感,这才是全文要表达的意思。也许12岁的作者当天并不是这样想的,回忆的,联想的,但30多岁的女作家林海音现在写小说时就是这样安排的。它使全文统一在一个主题上,一个基调上,使文章具有了感人的魅力。
12岁,正是需要父亲继续养育自己的年龄,可是,父亲却别“我”而去,今后,“我”再也得不着父亲的指引了。“我”是否做好了准备,迎接生活的挑战?这个问题,决定了文章在描写“父亲的花儿落了”的同时,必须回答“我是否已经长大”。所以,作者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预感到父亲将要去世,和“我”感觉到自己在长大,以及小学毕业典礼宣告“我”已经长大,就这样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就不是一般的童年记趣,而是写出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心灵的童年”。
陈建云,教研员,现居四川峨眉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爸爸的花儿落了》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