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论文10篇

和谐教育论文篇1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样悠久和灿烂。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与如下两个观念密切联系的。

一是天人合一论。这个观念滥觞于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其基本思想是,天道与人道必须和谐统一。首先,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如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状态;其次,认为人是大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道应当服从“天道”;最后,认为既然是天道是和谐协调的,所以人道(包括人的发展)也就必须和谐协调。我们认为,天人合一论的这一积极精神,乃是我国古代和谐教育思想的一项理论基础。当然,天人合一论还有其神秘化的消极面,这却是与和谐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

二是和合论。“和合”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早在先秦时期,这个观念即已出现。我国最早的古文献之一的《尚书·尧典》即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儒家、道家、佛家都采用这一观念,以概括各自的思想宗旨。一般说来,“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合起来看,和合论的基本精神,都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都必须保持和谐、“协和”。这种观念影响到教育,就是教育要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圣人、君子或成人。而这种人应当获得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如对其低层次“成人”的培养要求便是如此: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注:《论语·宪问》。)什么是“成人”?据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云:“成人,犹言全人。”而所谓“全人”,即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完全之人物”,亦即今之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按孔子的意见,在知、情、勇、艺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便可称为“成人”。正是从此种思想出发,孔子强调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知、仁、勇“三达德”的统一,从教育上讲,实质上就是智育(“知”)、德育(“仁”)、体育(“勇”)的统一;从心理学上看,则是认识(“知”)、情感(“仁”)、意志(“勇”)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便为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孔子以后,历代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持和谐教育思想。如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提出了培养“成人”的教育目的,并主张通过全(指人的知识、才智、品质等发展完全、全面)、尽(指发展彻底、极度)、粹(指发展精粹、完美)之学去予以实现。西汉董仲舒继承孔子仁智统一的思想,对仁智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论述。他认为,一个人没有仁,只有智,就犹如“操利兵(好兵器)”,做出坏事业;同样,没有智,只有仁,也会如“迷而乘良马”,达不到目的。(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魏晋时期关于才性关系问题的争论,乃是仁智关系问题的深化与具体化。“才”指智力、能力,“性”指性情、品格。当时“才性之辩”存在着四种观点,即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三国魏人刘劭的《人物志》对此次讨论作了很好的总结。就其总的倾向看,他虽然主张才性可离可合,但更强调才性的协调统一。这一基本看法构成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后来居上,明代王守仁在前人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则提出了颇为明确的和谐教育思想: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便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便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仪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注:《传习录中·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王守仁认为,对学习者来说,教育就要开“开其知觉”、“调理其性情”、“发其志意”或“顺导其志意”、“导之以礼”,亦即要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统一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亦即使心身也处于和谐发展之中,最终“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他并且指出,这种使人获得和谐发展的主张,乃是“先王立教之微意”,也就是我国自古以来兴教育人的根本目的。

进入近现代以后,我国又有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举起了和谐教育的旗帜,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即赋予了时代的色彩)。王国维的有关主张便富有典型意义。他1906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写道: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疲)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是也。

这段话的和谐教育思想是十分明确的。“调和”即和谐,“发达”即发展(日文仍用“发达”表示发展);“调和之发达”显然就是和谐发展之意。王国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完全之人物”,所谓“完全之人物”,就是身心两方面均获得了和谐发展的人。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则必须实施体育和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应当指出,王国维的和谐教育思想,是以孔子开创的知、仁、勇、艺四者和谐统一的传统教育思想为基础,又吸收了近现代的心理学知识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身心和谐发展,以培养“完全之人物”。此外,蔡元培的五育(***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举、陶行知的手脑结合等主张,都寓有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并把它作为教育方针。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众所周知,全面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它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因而其实质上也就是和谐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其和谐发展的要求,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和谐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

和谐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同中国一样古老,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雅典奴隶制国家,为了适应当时其内部“民主”的需要,提出了培养“和谐的人”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雅典教育则分为体操教育和缪司教育(指智育和美育),亦即通过这两种教育来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古希腊“三哲”都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如亚里斯多德继承其老师柏拉***关于灵魂三分法的思想,也把灵魂分为理性灵魂、动物灵魂和植物灵魂三部分,还分别与三方面的教育相应对。并认为三部分灵魂密切联系、处在和谐统一之中,所以体育、德育与智育也紧密地联系起来,即对人实施和谐教育。

到文艺复兴时,由于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时代的呼唤,涌现出了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他们以重视儿童(把儿童看作发展的人)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教育任务;他们强调发展人的智慧,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他们都有一张包罗很多学科的广泛的课程表,希望通过它去培养多方面的和谐发展的人。如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把自己创办的学校称为“快乐之家”。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拉伯雷在其著名的教育小说《伽刚丘和潘德格罗尔》中,描绘了一幅使从封建压迫下***出来的新人接受新式教育而获得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景。此外,在这个时期,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英人莫尔通过其名著《乌托邦》,在勾画一幅社会主义制度的轮廓***时,也对“乌托邦岛的公民精通一切当代学问”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作了细致的描绘。

文艺复兴后的17至18世纪,欧洲经过英国与法兰西的资产阶级***,进入了近代社会。当时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如英国的洛克在其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对“绅士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与方法作了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指出他所希望培养的是绅士,而不是普通的人;绅士应当接受体育、德育与智育,使他们既具有“文雅态度”的特点,又养成了资产阶级事业家的品质。认为“一个在处理自己事物上有德行、有理智而又能干的人,比一个没有上述品质的伟大学者要好得多。”很明显,这样的绅士在一定程度上是获得了多方面和谐发展的。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教育家卢梭也具有和谐教育的思想。他在其半小说、半论文体的《爱弥尔》(或《论教育》)中,明确指出了如何培养新社会即资产社会的新人的道路。其基本思想就是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认为应当遵循自然即按照儿童的本性与年龄特征去教育他们,并强调只有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发展起来的儿童才能成为真正的新人。爱弥儿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作为一切基础的体育,也要通过示范教育让他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爱弥儿到12-15岁期间,还要对他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到16岁时,他进入社会接受道德教育,以培养自己具有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在卢梭看来,只有经过如此多方面教育的爱弥儿,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18至19世纪期间,有一批教育家也不遗余力地倡导全面的、和谐的教育。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本身能发展的力量,人们每一种能力原来就有从不活动状态变成一种充分发展的力量的倾向,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和谐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他的主要著作《人的教育》中,继承并发挥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自然界、精神界发展都服从同一个法则的观点,认为这全能的法则的基础是永久存在的“统一”,而这个统一也就是全部生活和全部教育的出发点和主要法则,并据此而提出了其教育学体系的对立和对立调和的发展法则,以及教育应遵循自然的法则。无疑地,福禄培尔的这些主张体现了和谐教育思想的精神,但无可讳言地也赋予了此种精神以神秘主义的色彩。此外,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点及在新拉纳克创办“性格形成新学园”所作的教育实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关于智育、德育和体育并重以及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每一个人过“完美”生活的主张等等,也都蕴含有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应当指出,西方的和谐教育思想是与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即自然适应说相联系的,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这个教育观念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是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代表所倡导的自然适性原则。它把人的身心发展与自然现象作类比,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服从于自然的最主要的和普遍的法则。一是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论。它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反对无理的束缚;遵照儿童本性的发展而因势利导。我认为,在一定的意义上,西方的自然适应说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论是一致的。其共同的基本精神是,自然的发展是有序的、协调的、和谐的,所以人的发展也应当是有序的、协调的、和谐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是与其关于人的学说密切相联系的,应当说,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才可能真正把握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实质。

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内涵何在呢?我以为,应当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与把握:

(一)关于人的本质。简单地说,人的本质(本性)是自然本质(本性)与社会本质(本性)的统一。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这两种本性的统一体不是量的相加,而是质的改变。这主要反映在:一是人的自然本性同动物的自然本性已大异其趣,比如饥饿时,人同动物都要吃东西,但其吃的方式却完全不同:动物是野蛮式的,如狼吞虎咽、拼命争夺;人则带有文明、文化的色彩。二是在人的身上,单纯的自然本质已不复存在,它已受到其社会本性的“洗礼”与加工改造。如性本能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二者在对待这种本能的态度与方式上却有本质的不同。三是在人的本质中,社会本质是占主导、支配地位的。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人的社会特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又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从这点出发,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也应当考虑人的本质的阶级特点。综合上述人的本质统一体的三个方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本质乃是以自然本质为基础、社会本质为主导的两种本质的有机结合。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针对当时资本主义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现实,并结合未来共产主义人的发展的社会思想,而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其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的意思:

首先是体力与脑力的协调发展。就是说,一个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体脑界限完全消失,才能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严密的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使本来统一于人一身的体力与脑力一直处于分离与对立的局面,即体力劳动与脑力的分家,只能造就出片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曾说,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恩格斯亦曾认为,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包括他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7页。)。可见马克思主义是把人看作为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把身体与精神的协调发展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在阶级对立与社会分工严格的社会条件下,一个完整的人被分解为许多部分,其中一些才能与品质获得了发展,而另一些才能与品质则受到抑制与摧残,即得不到发展。针对此种情况,马克思主义主张,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2页。),并预言:“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3页。),“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4页。)列宁也强调社会主义要通过发展和完善教育体系,逐步造就“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胜任一切工作的人”。(注:《列宁全集》(第31卷),第31页。)

最后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活动的社会现实人,他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人群而生活。正因为如此,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协调一致,个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但是,在阶级对立亦即社会关系对抗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可能保持一致,常常要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才能取得社会的发展。只有消灭了这种对立或对抗,亦即进入了理想的共产主义之后,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4页。)“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5页。)。可见,要推动社会发展,必须重视个人发展;也只有重视社会发展,才能促进个人发展。

(三)关于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界基本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似乎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种认为二者完全是一回事,即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反之亦然;再一种则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不完全一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持第三种看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性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个性,就无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对这两种发展的要求有质和量、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全面”,显然指量和广度而言;而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的“充分”与“自由”,则就质和深度说的。我以为,个性的发展要达到充分而自由,只有到了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而且,还可以这样说,在那时,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在全面、充分、自由三方面的要求上可以统一起来,从而使二者完全趋于一致。

由上所述,无论从人的两种本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个性的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象一条红线贯穿在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之中;没有和谐发展,就不会有两种本性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我以为,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与其全面发展思想、个性发展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它把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渗透和谐教育思想的指针。

四、和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从和谐教育思想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来看,和谐教育思想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和谐教育思想是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人或每一个学生为前提的。如前所述,历史上任何一位倡导和谐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是爱人、爱学生的典范。因此,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渗透和谐教育思想,就必须认真把握教育人本论和学生主体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其次,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发展,就只能是平均发展或片面发展;同样,和谐发展也必然是全面的,对人没有全面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又还有什么和谐可言呢?因此,和谐教育必须与全面发展教育始终随伴、同步进行。

再次,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在本质上也一致的。前面说过,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一回事。据此,和谐教育也必须与个性教育始终相伴随、共同来实施。在个性教育中,应当处理好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共同要求与个别对待的关系。没有和谐教育思想的指导,就会把个性等同于差别性甚至于个别专长、强调因材施教而忽视集体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

第四,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个性教育实质上也是一致的。目前的共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我看来,这一根本目的就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互补充的关系讲透彻了,即:以“全面”补充素质教育,用“素质”补充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素质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素质的易于把握、操作的教育格局。至于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可理解为,素质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方面,个性也是由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社会特点三方面统一的构成物。据此,适用于全面发展与个性教育的和谐教育思想,也必然适用素质教育。可以说,在素质教育中,没有和谐教育思想的渗透,就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我看来,在处理和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时,可以把和谐教育定位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

最后,根据前面和谐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肯定,和谐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包含促进这种发展的外部条件。据此,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总是笼统地讲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而是应当抓如下六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1.德才兼备。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如我国古代所要培养的“圣人”,便是德才兼备的理想人物。建国以后,我国一直是贯彻德才兼备这一要求的,有一个时期提出的红专统一问题也是这一要求的另一说法。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在德才关系上存在着四种基本看法,即重德轻才、重才轻德、德才对立与德才兼备。众所周知,德与才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使一个人得到真正的良好发展。

2.情知交融。古今中外在处理情感与认识的关系上,存在着这么几种观点:一是重知轻情;二是重情轻知;三是情知对立;四是情知交融。前两种观点有很大的片面性,但还有某些合理的东西可以吸取;第三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只有第四种观点才是唯一正确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知,没有情,会使人成为不懂任何人情世故的冷血动物;只有情,没有知,又会使人成为纵情任性的狂热之徒。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处理好情知关系,使认识指导情感,情感激励认识,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方能使人获得和谐发展。

3.手脑结合。未来真正全面发展的人,一定是消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界限。但在现阶段是作不到的。现阶段只能作到手脑结合。具体地说,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创造条件,既要让学生动脑,又要让他们动手。早在40年代,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大力倡导手脑结合,并在其教育实践中加以贯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以为,手脑结合是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本途径。

4.心身和谐。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而完整的系统,它又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生理(身体)系统和心理系统。很明显,只有当这两个系统处在和谐协调之中,一个人才可能得到真正良好的发展。前述王国维把培养“完全之人物”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以发展人们“身体之能力”与“精神之能力”是十分合理的。他并且指出:“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疲)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王氏的这种主张和看法,对理解心身和谐乃至于全面发展是有裨益的。

和谐教育论文篇2

一、构建和谐的思想***治教育机制

1、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思想***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关键在于学校的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要和谐发展。一方面,构建全员合作的教育关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最佳教育合力,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另一方面和谐教育要融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渗透在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思想***治教育同学生管理相结合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机制的必要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通过规章制度等约束人的行为的同时,把思想***治工作的柔性导向融于其中,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 ***治工作原则,通过将教育落实到管理中,把管理上升为教育,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互补互促,以达到塑造人、引导人、规范人的目的。

3、建立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服务机制。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如学生中的贫困问题、心理障碍问题和就业困难问题等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建立服务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贫困生资助机制。要在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重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资助形式,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在关心人、帮助人的同时,更要教育人、引导人。二是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心理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三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开展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将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各个环节。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机制

和谐的教学机制是和谐教育的中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课程是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物,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水平和素质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与学习的基本依据,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性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和谐的课程体系应当实现社会化课程与个性化课程的统一。社会化课程是指那些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个体遵守共同的社会行为和行业规范,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课程。另一方面,和谐的课程体系还应当体现科学化教育与人文化教育的统一。目前,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愈来愈带有功利的性质,一些技工院校也纷纷调整课程设置,过分的强调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用性技术课程的不断增多,极大地削弱了有利于学生扩展眼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科设置,导致学生更热衷于个人就业目标的实现,放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这样的教育机制已经成为了纯粹的职业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三、构建和谐的管理机制

不论是从现实还是从理论上看,要實现教育的和谐必须从制度入手,建章立制、加强领导、优化管理,这是搞好和谐教育的制度保障。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完善与之相协调的学校管理。在强化目标管理意识的基础上要树立现代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明晰管理的层次和职责,提高管理的和谐程度和效率,以实现和谐教育的管理目标。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发展乃至社会声誉的决定性要素,因而学校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工作的焦点应当是满足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工作的聚焦点应当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多元化需求。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公正与情感的交融

社会的和谐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理应包括建立学校内部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师关系、干群关系等,而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结果。

和谐教育论文篇3

(一)和谐社会理念为思想***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矛盾。尤其是在各种信息相互冲击的今天,需要创新思想***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思想***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一致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高校思想***治教育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素质教育及义务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思想***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理念相一致,因而,更加需要在和谐理念的引导下创新思想***治教育。

(三)创新大学思想***治教育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新时期,我们需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体现出了我国社会的本质特点,同时也诠释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的内涵。所有这些内容都是思想***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可见,创新思想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选择。

二、创新大学思想***治教育的途径

(一)更新思想***治教育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联系加强,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国内环境发生了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也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因而在开展思想***治教育工作时,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和谐社会是时展的要求、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和谐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立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系统,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和谐社会”的理念进行深入学习,从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思想***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不仅要引用系统、完整的马克思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同时还要融入“中国梦”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科学化的理论,并且能够受到和谐思想文化的熏陶。完善高校思想***治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治驾驭的现实性,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要鼓励学生学好专业课程,依托思想***治教育,扩展知识范围,开阔学生视野。在人才培养方面,仅仅从思想***治角度出发不能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更注重与国际接轨。

(二)创新思想***治教学方式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思想***治教学中,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治教育工作中,应该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强调多方面交流。考虑到当代大学生思维灵活,敢于争辩的特点,需要挖掘各种教育渠道,例如QQ、微信、微博、人人等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各种网络平台视作思想***治教育宣传的阵地,加强和谐理念的宣传;利用教师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践行和谐社会的理念,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个体教育和群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遵循学生思维规律,强调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除了课堂教育之外,采用专题报告会的方式也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另外,双向互动法也是一种十分受大学生欢迎的方法,师生之间能够实现平等对话,给教师一个更清晰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的机会,了解学生的思想误区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三)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环境是创新思想***治教育的有利条件,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营造出和谐的文化氛围。学校要深化文化的育人功能,注重校园内部环境的设置,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置校园景点和设计宣传栏的内容。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是进行思想***治教育的良好平台。为了加深“和谐”理念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可大力开展“和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从校风、班风开始,积极开展班级主题班会和主题实践活动,将“和谐”理念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定期开展各项校园活动,例如,和谐、文明寝室文化节活动、“中国梦”主题的演讲比赛、“和谐校园”的诗歌朗诵、征文、摄影大赛等,在活动让学生无形的接受和谐社会理念的思想***治教育。

和谐教育论文篇4

教育反腐倡廉论文 

有学者说“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这句话,既揭示了文化与制度的互补关系,又反映出文化反腐、文化倡廉“无孔不入”的魅力所在。从目前来看,我们的防腐反腐制度不能说少,惩治打击力度不能说小,但反腐形势不容乐观,个别地方和职位还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比如1997年至2010年,河南省交通厅5任厅长有4人相继落马,就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这说明,文明、伦理、道德、修身……长期以来对这些社会发展软性价值的忽视,放大了人性的弱点,凸显了加强伦理道德等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早就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05年,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这是***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提出的重要举措,是反腐倡廉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创新,体现了***对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教育系统廉***文化的内涵

廉***文化是以“廉***”为主题,围绕“廉***”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用文化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索廉***的观念、制度、行为、表现等,并用文学、艺术等鲜活的文化形式去教育、说服、感染、吸引、渗透被教育对象,做到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真教人,把廉***的理念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里,内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廉***文化表现为清正廉洁、昌明有序的***治文化;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职业文化;团结向上、诚实守信的组织文化;崇尚法纪、公正乐善的社会文化。

教育系统是培养人的地方,是知识分子、文化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弘扬廉***文化既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又有我们自身独特的内在品质和优势。教育系统廉***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文化、业务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1、思想文化。随着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和投入在逐渐增多,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处理人、财、物的权力越来越大;随着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教育系统***员干部以及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正发生新的变化,廉***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必须用廉***的思想文化教育广大干部教师,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典型激励人,不断提高干部教师***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使廉洁从***、廉洁从教成为干部教师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自觉实践。

2、业务文化。不管是机关,还是学校,业务能力是公正与效率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教育行***管理与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行***管理干部应该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较高的***策法规水平,较强的调研指导能力,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市教育局一直提倡建设书香机关、书香校园,这既是教育的内在特质,也应该是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3、制度文化。修订和完善一整套符合教育工作实际的的规章制度,对容易出现违规的岗位和环节进行规范和监督,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事项都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加大办事公开力度,推进***务、***务、校务公开,学校招生、收费、教师录用、职称申报评审、奖惩、工程招投标、财务支配和物资采购等运行过程都要公开,接受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4、物质文化。只谈精神,不谈物质,那是空中楼阁。物质保障是廉***文化存在和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是弘扬廉***文化的载体和平台,是教育工作长期发展与建设积累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安工程建设、合格学校建设等,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的成绩,通过这些物质保障文化建设,直观反映教育系统建设的成就和廉***文化品位,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为什么要弘扬廉***文化

1、廉***文化有强大的功能。文化是精神之源,先进、高雅的廉***文化让人知难而进,团结拼搏,向善向美。廉***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一是舆论导向作用。它赞扬什么,倡导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二是生成教化作用。文化的本义就是教化,文化的本质就是“化”人。《易经》中有“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说要以文德来教化天下。三是行为规范作用。廉***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具有软性控制的作用,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廉***文化的熏陶中,会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四是鼓舞激励作用。通过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弘扬和倡导自律,通过抨击和贬斥腐败,使“廉荣贪耻”的价值观为广大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普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五是凝聚力量作用。干部教师在先进的文化氛围中熏陶、培养,能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使人们联系起来、聚集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六是社会监督作用。廉***文化的传播,能唤起人们的监督意识,激发人们去监督。

2、廉***文化是历史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代经典著述中,可以找寻古人对从***修德的追求与向往,蕴含着深厚的廉***文化思想。首先,传统文化是德***的雏形。在古代,“廉”在传统伦理中极受褒扬,“廉”既是对为***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无廉不洁,无廉不明,“公生明,廉生威”,法家更是把廉与***治结合起来,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加以强调。其次,传统文化体现出公平公正的意识。孔子说:“***者正也”,《吕氏春秋》指出“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古人清楚意识到,只有公正,才能实现社会正义。再次,传统文化彰显以民为本的执***目标。管仲在《管子·霸言》中明确提出了“以民为本”的论点,认为施***者必须顺民所欲,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孟子则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民才是***权之本。反腐倡廉一直是历代中国百姓最基本的***治诉求之一。传统文化藉此衍生出清官戏剧,包括包公、海瑞等都是群众呼唤的清官的典型形象。应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承载廉***文化的根基,有根才有干,有源才有流,根深干壮、源远流长的廉***文化,深深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丢掉了这样好的传统,就丢掉了破解反腐困局的一把刀子。

3、廉***文化是反腐倡廉题中之义。廉***文化是***风廉***建设大宣教格局中的重要内容,是将反腐倡廉工作引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惩防体系建设的丰富和发展,是反腐倡廉题中应有之义。要有效遏止腐败现象的发展与蔓延,充分利用廉***文化建设的预防功能无疑是明智之举。廉***文化建设有助于调动群众参与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廓清各种错误或模糊认识,为廉***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不加强廉***文化建设,反腐败工作就可能因为缺乏先进文化的支撑,而失去应有的力量源泉和社会根基。我们要善于从文化的视角来认识加强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按照文化建设的规律办事,以文化的手段建设廉***文化,将廉***文化建设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载体。加强廉***文化建设,既是***员领导干部的迫切需要,又是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从我们教育系统来说,只有大力加强廉***文化建设,为干部教师和学生提供包含廉洁理念和廉洁精神的优秀文化意识,用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占领教育阵地,培育崇尚廉洁、反对腐败的良好风气,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4、廉***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首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廉***文化能够引导***员干部教师用和谐的方式和手段处理工作事务,维护师生利益和教育系统稳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其次,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廉***文化可以通过确立善恶、是非、美丑、荣辱的标准来调节我们的社会行为,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从而促进和谐因素的增长,抑制消极腐败等不和谐因素。再次,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廉***文化能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正气、鞭挞腐恶,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说,廉***文化与和谐文化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歌颂、弘扬在***风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所形成的战斗精神,通过总结、宣传***风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展望美好未来,能够有效地消除人们对腐败现象的错误和片面认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腐败作为一种消极社会现象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和国家反对和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5、廉***文化是学校育人的内在需要。廉***文化进校园不是舍本求末,也不是“大人生病,小孩吃药”的无效劳动。实践证明,最有成效的教育,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从娃娃抓起,一是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开展廉***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青少年的廉洁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全面加强廉***文化建设、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003年10月,第58届联大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其中便包含开展“包括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新加坡前***李光耀曾说: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中国的下一代有没有信仰;二是中国的下一代有没有责任感;三是中国的下一代能否实现廉***。廉***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美好品质,弘扬整个社会廉***新风,造就具有正确人生价值观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校园廉***文化建设有利于醇厚学校校风,端正教师教风,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开展廉***文化建设,就是要引导师生树立尊廉崇洁、积极向上的理想情操和养成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品行,从而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三、怎样加强教育系统廉***文化建设

当前,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五个坚持”:

1、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吸收借鉴中发展。教育系统廉***文化建设既要保持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特色、行业特点。我国优秀的传统廉***文化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格言警句,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不但包含着古代廉吏的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还包含了种种廉***制度规范,一旦根植于心中,将起到法律制度约束等所不可替代的效果。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新形势下开展教育廉***文化建设的基石。与此同时,加强廉***文化建设要适应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追赶时代的步伐,努力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时代特色。只有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使教育廉***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如我市四中的“明义文化”、常师附小的经典诵读、***实验学校的国学馆等,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创新了内容和形式,值得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只有消除传统廉***文化与当下社会、人群的隔膜和疏离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实现传统***治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对接,营造反腐败的文化氛围与舆论环境。

2、坚持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在雅俗共赏中推进。一个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的培育,重点在教育引导。经常性教育是基础,层级教育是关键,岗位教育很重要。近二年,局机关开展了同级纪委监督同级***、重要科室和重要岗位效能监察工作,实际上都包含了上级***、纪委针对特定人群和岗位的廉***教育。从我们学校来说,既要坚持廉***教育,同时要切合学校实际,尊重特殊群体和教育教学规律。廉***文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坚持用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学校阵地,帮助广大干部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牢立身做人的思想基础,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同时,廉***文化又要适应教育系统思想活跃、文化需求丰富多彩的特点,不能板着脸说教,尤其是针对师生群体,要以引导为主,开展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活动,吸引大家踊跃参加,以达到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目的。

3、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再好的内容也要靠一定的形式来体现,廉***文化建设也不例外。首先要注重调动干部教师参与廉***文化的积极性,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独特新颖的载体,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风尚。例如结合主题教育,大力发掘、宣传廉洁勤***、廉洁从教的好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来现身说廉,增强教育实际效果。其次,发挥各种文化阵地和艺术形式的作用,充分运用会议、简报、知识竞赛、读书等手段,让反腐倡廉观念深入科室、学校、班级,不断扩大廉***文化的覆盖面。再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廉***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解惑释疑,快速传递廉***信息,保持廉***建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联系,增强廉***宣传教育的直观性、灵活性、全面性、有效性。从今年市教育局开通手机廉***短信的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只有不断创新内容、形式,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廉***文化建设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

4、坚持机关与学校相结合,在相互促进中提升。局机关及学校领导干部是廉***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是廉***文化建设的重点对象。市教育局机关廉***风气很好,近二年来没有一个干部借庆生做寿、子女升学、乔迁新居等赈酒请客,也没有一例涉及机关干部廉***问题的投诉举报。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不违规违纪,而要使机关成为廉***文化建设的大本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学校廉***文化建设提供先进典范。目前,市直学校基本建设项目较多,校长管理人、财、物的权力较大。也出现一些苗头性的问题,比如擅自突破基建预算问题,一味追求设施高档问题,值得引起足够的注意。还有招生、教师职评等敏感性问题,都要求我们的学校领导干部自律,确保按规办事、公正公平。要结合***务公开、校务公开,抓好“四费”公开工作;落实外出考察、重大活动、重大事项事前报告制度;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和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要做好与满意***府监督员、***风行风监督员的沟通交流,让社会了解教育。从爱护我们的学校领导干部出发,仍需要预防针常打,警钟常敲,切实让学校成为弘扬廉***文化的大基地。学校廉***文化建设搞得好,也会在更广的层面影响到我们局机关,影响到教育形象。只有当廉***文化成为机关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才能形成廉***教育的强大合力。

和谐教育论文篇5

思想***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是我***的优良传统和***治优势,也是我***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烟草行业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各级***组织高度重视思想***治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执行***和国家的工作方针和***策,积极发挥理论先导作用,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烟草企业一直把打造“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作为主要工作内容落实到实处。

现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快速发展时期的烟草事业,随着市场和形势的变化,更要充分地发挥思想***治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推动行业求突破、上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思想***治“软实力”功效,促进和谐烟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思想***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烟草中的作用

(一)在改革发展中的维护稳定作用。

思想***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妥善地化解和处理烟草行业发展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调整利益格局,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治格局。坚持把***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构建和谐烟草的工作中,渗透在各项思想教育活动之中,构建和谐社会中保持正确的***治导向、行为导向和价值导向,为建设和谐烟草提供思想保证,维护其和谐发展。

(二)在市场竞争中的塑造形象的作用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实现市场经营目标,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企业须高度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形象主要与企业文化有关,企业文化与思想***治在内容上又相互渗透。构建和谐烟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和经营管理中要逐步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命感、责任感,形成别具一格的企业精神。思想***治在企业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

(三)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现代企管理中,人才的高知识和高素质越来越显示出突出地位,各个企业应高度重视职工队伍的思想***治建设。企业思想***治工作的核心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烟草科技队伍人才的***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工作要形成系统化,就是要把***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三、思想***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烟草中的主要内容

思想***治工作应当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构建和谐烟草的进程中,以其丰富的内容充分发挥其教育人、鼓舞人、极力让人的作用。

(一)抓住重点,服务中心。

思想***治工作要立足于服务烟草行业保持科学发展的中心工作,强化精神引导,树立价值标尺,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为构建和谐烟草提供人力支撑。第一,坚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全体员工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在社会做个好公民。通过加强思想***治工作的学习,努力加快“学习型团队”建设的步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为烟草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关心职工,排忧解难。

思想工作不仅仅存在于理论层面,更要实施于日常是生活之中。要想让广大职工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仅靠精神激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设身处地为职工从实处着想,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关心员工生活,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建立沟通机制,对职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尽力予以解决,使职工更好的自愿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尊重员工的民利,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加强民主管理,使员工切实体会到组织的温暖,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三要体现员工价值,鼓励个人成长。为员工提供个人成才的平台,鼓励员工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建立激励机制,让人人都能够发挥个人特长、展示个性,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三)解决难题,推进发展。

思想***治工作要为企业经济运行服务,在了解熟悉和服务于经济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分析形势、积极参与,主动做好工作,解决企业内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难题,从而推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满足员工的文化需求,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要扎实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员工思想***治和道德建设十分重要的载体,努力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另外还要建设和谐团队,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思想***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烟草中的实施途径

思想***治工作在企业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这种的关系和寻求恰到好处的切入点,才能体现出思想***治工作的先进性。

(一)正确处理好思想***治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的关系***

1.正确处理好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

思想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基础。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始终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思想***治工作从本质上讲是群众工作,要切实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利益和要求,掌握群众情绪,研究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工作中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群众提高思想境界,在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进程中体现思想***治工作的威力。

2.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且最终的目的是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当前。在烟草行业的经营过程中,领导、职工把理论知识和行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解决行业思想***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结合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功还有待提高,对行业发展前瞻性的研究不够。因此,理沦研究必须着眼于对行业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治工作研究必须着眼于实际。

3.正确处理好思想***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思想***治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的关系,实际上属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治文明建设关系的范畴。思想***治工作是做好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要自觉服从服务于其他业务工作。业务工作是检验思想***治工作成效的主要尺度,是思想***治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思想***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当前企业的宏观、微观工作,找准结合点,实现思想***治工作与烟草及其他业务工作的同向、同步、同效。

(二)选好思想***治工作的切入点

1.从热点问题入手

热点问题也就是敏感问题和焦点问题,比如烟草重大决策和企业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工程建设、住房制度、养老保险、医疗制度、子女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在做思想***治工作时首先要从这些方面开展工作,这是做好思想***治工作的契机。

2.从办实事入手

职工利益无小事,我们时刻把职工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多做实事好事,切实解决好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激发烟草职工的工作热情,团结一致共同战胜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于涉及大多数职工利益的事情,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并将实施办法和原则公诸于众。特殊职工特殊照顾,起到感化的作用。

和谐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和谐社区 文化建设 思想***治教育

[中***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70-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它包括了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治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而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区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核心所在。而思想***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对思想***治教育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发挥好两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成果。

一、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社区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社会性是思想***治教育所具有的最重要性质,所以要发挥思想***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以社会为载体,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所以说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与思想***治教育存在相关联性,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思想***治教育与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关系的和谐处理,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自发性、延续性、多元性和区域性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所具有的性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与思想***治教育的性质存在内在关联,决定了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治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导向、传播和创造三个方面。

(一)思想***治教育导向作用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挥

和谐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思想***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倡导主文化。而所谓的主文化,又可以叫做主流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是主文化的反映,社会成员的行为与社会文化的进程需要主文化的制约和决定。所以说社会的根本价值之所在是主文化,它使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由于主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主文化作为思想***治教育大力推进发展的因素之一,并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起到导向的作用。

(二)思想***治教育传播作用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挥

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需要思想***治教育的文化传播作用。在思想***治教育里文化的传播,是文化意义上的传递,是社会文化的积累沉淀,而不是简单生物水平上的传播,是对社会文化不断变化和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在根本上讲,是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称之为思想***治教育。

(三)思想***治教育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创造作用

思想***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除了具有导向和传播作用外,还需要发挥思想***治教育的创新作用。优秀民族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都需要创新。社区思想***治教育与其他任何教育一样,简单重复的都不是教育结果,而是根据新出现的问题通过实践找到新的方法,进而完成文化创新所需要的过程。文化创新在思想***治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治教育中文化存在变异的表现,也就是思想***治教育的改变可以引起社会文化的改变,并且能促使其不断进步和发展。二是思想***治教育能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培养大批有活力的人才。

总之,我们要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改进和提高思想***治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治教育良性的互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和谐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医科院校;和谐社会,人文素质教育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在中央***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对卫生医疗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都作了深刻阐述。目前“医患关系”又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加上当前社会对医学生要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强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医学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并且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的转移,医学逐渐强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加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意识的培养,促进医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主体的精神状态,即素质诸方面中与主体精神状态有直接联系的那些素质(***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总和。这种素质又通过人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理想追求、文化修养、情操情趣、心理性格等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也是追求人的主体精神的真、善、美,即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使他们获得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思想上树立国家民族观念,在道德上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在心理上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和勇气。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医科学生要求具备以下人文素质:过硬的思想***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因此,高等医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以培养上述精神品质作为核心目标。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 医学院校普遍专业课多,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医学专业学制短,专业课任务繁重,造成医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足。按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精神卫生顾问会议的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中社会人文、心理学、行为医学类课程占总课时的10%。国外,如美国、德国占20%-25%,英国、日本为10%-15%,而我国只占8%左右。以某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4级3年开设的课程来看,3年共开设41门必修课,其中专业课有34门,占近83%,其他的7门包括“两课”、体育、英语、微观经济学,占17%。3年开设的选修课有16门,有10门属于人文类的,占63%。选修课中人文社科类的占较大比重,但是学分低,课时少。从以上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类课程较少的问题。

2 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社科课,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医学生学业重,专业课压力大,加上学校里重视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就业时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业务知识,都造成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其他非专业课。笔者在从事《思想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逃课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考试中出现作弊行为的也多是这些非专业课。他们认为不是专业课,逃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有一些任课教师本身也流露出对这些课程的不重视,对学生要求不严。同时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较差,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多从高中阶段的理科班录取,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攻读数理化为主,人文知识的总体水平相对薄弱,而大学期间专业课任务繁重,难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发挥不了应有的熏陶作用。学校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还不够完善,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营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受到熏陶,但这种环境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多数学校搬到新校区后,传统的具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与氛围遭到破坏。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医学生学业压力大,任务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将财力、物力都投入到校合的建设和专业设备的添置上,而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人文环境的投入相对不足。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和谐社会关系

1 医学生的思想***治素质关系到作为未来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的***治信念是每一个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今医疗卫生事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如何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确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竞争与协作、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一是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三是要有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四是要努力克服思想***治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治信仰淡薄,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受医疗机构过多市场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趋利行为屡禁不止;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未来的医务人员树立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正确思想,更需要在大学期间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治教育。

2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职业道德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素质。“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是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践行的医德。只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国古代提出“医乃仁术”,也就是说,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治病时,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怀体贴,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细心诊治,热情服务,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病人战胜疾病,创造出诚实可信的就医环境。随着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扩大,医疗服务面对着优胜劣汰的竞争,如果失去信任,就意味着单位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单位发展在于有无市场,有无市场在于信誉,有无信誉在于医院的服务质量,医院的服务质量之源来自于医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会促使其提高专业技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从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也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

3 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缓解专业学习的压力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特有的专业性质要

求医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熬夜复习,周六、周日泡实验室等对他们早已是家常便饭,而医学生很强的专业感也让他们对专业知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此一来,繁重的学习、严格的自我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少医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着医学生的成长,而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比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音乐欣赏等课程,就能够让他们放松紧张的学习心理,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工作的对象是需要***的患者及其家属,而这些人又是伤痛困苦的弱势群体,加上更多的患者有了维权法律意识等等,都给医生的工作带来了压力,这些压力会影响医生的心理以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促使医生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只有心怀仁慈,才能走近病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与支持;而后者是医生发现疾病变化、探索***方法的关键。医疗的过程,也就是医患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交融、信任感相互激励的过程。从这些我们可以得出人文素质关乎医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结论。

四、积极探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 注重通识教育,推动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指在实践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融会贯通,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学习主体的综合素质,使之由单纯的知识型向素质能力型转化。其课程跨度大,包括人文、社会、科技以及思想方法等。通识教育在欧美已实行了百余年,是高等教育理论中既经典又最具活力的部分,其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医学院的责任,然而大学所提供的不应只是专门知识和技术的训练,而应该是充实基本素养的通识教育。目前通识教育引起了许多大学的重视,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以后,该校的常务副校长柯杨在“北京大学-高雄医学大学医学教育论坛”上说:“合校带来的最大益处是医学生在北大校本部得到通识教育的机会,使学生接受了广泛、深厚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大学精神的熏陶。”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0年成立了文化艺术教研室。该校建立了人文课程体系四大模块,即“两课”课程模块、大学生公共人文素质类课程模块、医学人文类课程模块、中医文化类课程模块。目前该校已开设公共人文素质类课程30余门,如:“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中医文化学”、“中国古代哲学”、“音乐与文化”、“诗词欣赏”、“书法基础”、“创造学”等,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国许多大学不仅开设了专门道德教育课程,如公民课、道德哲学课、职业道德、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有关伦理道德的专著、法制课等,还普遍开设了以外国文化、历史、哲学、语文和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综合知识课,使人文学科占课程总量的1/4以上,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论其专业是什么,都必须修完这些必修课,以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质。德国、日本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科学课也占课程总量的1/4至1/3。

2 将人文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当中。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比如,在专业课教学中宣传中国古代名医扃鹊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还有他为了捍卫祖国的医药学,与当时的巫医进行斗争,并献出自己的生命等感人事迹-宣传李时珍的治学严谨,躬身实践,注意调查研究,终于编撰了流传百世的《本草纲目》等等。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人文关怀、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和谐教育论文篇8

自1986年开始,我国的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已经历了“四个五年规划”的实施过程。近20年来,作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

绕***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宣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宣传民主法制思想;

宣传宪法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普法教育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是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普法教育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沿性、基础性工作。要构建乡镇和谐社会,就必须发挥普法教育的前沿性、基础性作用

1、从和谐社会的“法治”特征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治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谐社会首先是崇尚法治的社会。但是要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相对落后的乡镇及农村,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全力以赴地搞好普法教育这个前沿性、基础性工作,促使其发挥作用。

要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面向基层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倡导法律意识,使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法律法规和国家***策,分清合法与非法,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程序,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通过法治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和问题等,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从和谐社会的“公正”特征来看。“公正”,即为公平、正义和平等。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公正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准则。在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农村,公正尤其重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假若不在农村实现公正,社会将无法实现和谐稳定。致力于开展普法教育,必须引导村民树立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法律素质,是实现乡镇社会法治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3、从和谐社会的“诚信”特征来看。《民法通则》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诚实信用原则”。要“诚信”,就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我镇群众普遍接受了一次最广泛、最深入的法制观念启蒙教育,广大村、居民开始懂得依法办事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从和谐社会的“有序”特征来看。乡镇和谐社会是有序的社会,就是经济、***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这里的“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等等。要实现乡镇的和谐有序,就必须要依“章”办事,需要我们致力于“乡镇普法教育”。

(二)普法教育在构建乡镇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王平镇在村居委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还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比如在推动村民自治过程中,法律规定了村民自治中的“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但要看到,在农村落实各个民主程序,真正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仅仅只有法律规定的原则框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把这些村民自治的知识系统地、完整地交给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并通过他们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农村民主与法制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流动性加剧,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在乡镇的法制宣传教育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形式、创新内容,增强互动性和针对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法制宣传不仅要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同时要针对乡镇突出的矛盾和纠纷,大力宣传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法制案例,发挥其警示作用,从而把解决社会矛盾纳入法治化轨道。法制宣传教育,对于人们获取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提供了帮助。

一是促进了依法治理制度建设。通过普法建立健全了法律咨询制度、行******责任制、***务村务公开制、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20余项制度,为由人治转向法治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是保障了地区综合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在公民中、社会中营造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正确氛围,民间纠纷有效控制或迅速解决,有效保障了公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王平镇各项事业正常发展。

因而,法制宣传教育在加强法治建 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要坚持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围绕构建良好的邻里、家庭、单位、社区等社会关系,针对性地开展普法依法治理,不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法律素质。

构建乡镇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历史任务,但已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

坚决拥护,法制宣传教育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法制宣传教育必然会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全民普法教育的实践形式和应该解决的问题

我国全民普法教育《四五规划》,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一些宣传教育途径。如在《方法和步骤》方法第5项里规定:“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要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制***片展览等。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办好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的法制专栏、专题节目和法制系列讲座。要继续发挥法制新闻、法制影视和法制文艺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广大公民受到形象生动、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但要让全民普法教育广泛开展起来,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从普法形式来看,那些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可听、可读、可视性强,质量高的普法形式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比如在坚持送法下乡,法律进社区等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是采取分类施教的方法增强普法的效果。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实施普法。在校园,应该鼓励学生编排法制课本剧,寓法于乐。在企业打官司或涉法经历中凝练编成小品等艺术形式进行表演,以法明理。在农村、社区通过身边人的涉法故事编成戏剧进行表演,使受众在艺术的氛围内接受教育。

第二是采用法制影视、法制***片、法制文艺巡演、正反典型现身说法等形式,变枯燥难懂的法律条文为通俗易懂。

第三是采取法律知识竞赛、有奖征文、有奖问答等形式增强群众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四是建立普法讲师团和编写法律通俗读物,利用专门的法律人才进行普法,提高普法的质量。

和谐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健康和谐人格

我国提倡美育的先驱首推蔡元培先生,他早在1917年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历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时,大力倡导美育,其影响之大,可说是美育史上的盛事。

原国家教委何东昌同志在1986年也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任务不应看作是培养几名艺术家,或者创作几件艺术作品,而是要造就新的一代有敏锐的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综合能力,并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和建造美好世界。

在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目的不在于培养设计师、画家或者音乐家,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培养“和谐健康的人”(艺术工作者)这一重要任务。美术课程是对美育具有实施意义与实践效果的重要艺术课程之一,所以在普通高校的课程中,开设美术课(公共艺术选修课),对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是符合教改精神的,也符合年轻人的情感特点。

一、通过艺术的带领与宣泄作用,促进健康和谐人格的形成

我们只要随手翻开报纸,就能看到一则则关于学生情绪失控、行为变态的报道:清华大学一学生危害动物,广州一些高校一年中有多名大学生、研究生自杀……这些类似的报道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在高校中,孤独、抑郁、狂暴、易怒、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正困扰着“天之骄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精神世界的贫乏、单调造成了心理的变态扭曲,各方面的压力与脆弱心灵的矛盾而导致内向——孤僻——冷漠——封闭,使有的学生缺乏热情与激情,从而不能产生对更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的动力。

美术教育的开展,比较简单易行,简单到一张纸一支笔或者仅仅是看看展览、看看画册等,都可以实施美术教育的功能。下面从美术欣赏和美术表现这两种艺术活动探讨美术教育的作用。

首先,美术作品对欣赏者具有“情感带领作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其形式美感对欣赏者有非常直接的情绪感染作用。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传递出情感的因素,譬如那些色彩灿烂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能使欣赏者情绪沸腾、精神振奋;色彩轻快、淡雅的冷色调画面,能使人轻松愉悦,有潇洒飘逸之感。反之,一幅枝叶错落弯曲、小鸟孤独高傲的山人的“水墨荷花小鸟”会让你心境深沉、愁肠郁积。那些生动、优美的画面线条节奏韵律或绘画形象,能够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画面带给学生“知音”般的感受,情感情绪自然被艺术作品所带领,从而改善与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此外,美术作品对欣赏者具有思想感情因素的带领作用。众所周知,我们读文学作品,会被作者的观点、主题思想所感染,而且有时候这种影响还非常根深蒂固。同样,美术作品的“思想、情感带领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多美术作品,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比较***治的题材”,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它是如何去表达人与人之间朴素真实的感情、如何鼓舞人们的斗志、如何激起无限的爱国情怀的?那些美术作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而且是积极向上的意义。且看当今的学校,一些日本漫画充斥着学生们的生活,不仅仅那些日本卡通漫画特有的“美的形式”成为学生某种审美的追求,更严重的是画面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价值趋向等直接影响了学生。这些漫画里的许多消极的、对抗的、早熟的、带有不良价值趋向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有关教育专家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急切地重视美术作品的这种“思想、情感的带领作用”,充分、及时地给我们的被教育者更多具有积极、健康思想与人格导向的美术作品,能对学生的思想、情绪产生明显的影响与调节作用。

其次,美术表现过程对于表现者来说具有“情感宣泄作用”。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一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圈画一些宣泄的字眼,或涂画一些杂乱的形象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社会里,信息快速传达与更新、生活与工作节奏特别快,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诚然,美术表现是提供个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的山人就是发挥了绘画的宣泄作用的典型之一。他在明朝灭亡之后的极其痛苦无奈的日子里,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艺术表现,使心中压抑、怀旧、抗争、无奈、不满与憎恶等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伟大的***家廖承志同志也是利用绘画艺术的宣泄与调侃让自己度过了艰难的监狱生活的。在欣赏我国台湾著名的漫画家几米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也无不在感慨这优美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感慨艺术对生命的健康与生存的积极意义。

美术教育的开展,还能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娱乐与消遣。大学生有相当的闲暇时间,如何度过这些闲暇时间,对学生情感状态与心理健康颇为重要。如果他们能在课余参与一些带娱乐与审美趣味的美术实践活动,往往能消除大脑及身体的疲劳,减轻精神的压力。这样,将会大大有益于学生的精神放松,并使他们的性情得到健康、和谐自由的发展。所以,我们当今的艺术工作者,必须充分把握艺术这一精神工具,为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做长期的努力,因为艺术的这种影响作用是连贯性地实施的。

二、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

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不应该以“画什么像什么”作为标准和目的,美术作品的表现与创造,其实也没有绝对的标准,那些流行在中国画领域里面的“出自某家某流派”“讲师承”的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对学生讲过:“师我者生、肖我者死”;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创作思想,鼓舞和指导出一大批出色的文化艺术大家。艺术表现过程究其本质就是个人修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自由快乐地进行自己的艺术表现,而不是得创作出“像某家像某流派”那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艺术表现。由此,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学生可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和谐的人格。

美术作品作为一种由外至内都体现着自由的艺术形式,不但在其中积淀着美和智,而且也潜藏着真与善。画好一幅画,需要投入时间、细心与耐心。在这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制、热忱、坚持、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投入了情感成功地完成了一个艺术创作,哪怕是稚拙的,也特别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作品创作之后首先欣赏作品的必然是作者本身,只有符合自己创作意愿和思路的作品才能满足自身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把画之美与他们体验到的美吸收到心灵之中,并且逐渐使自己的心灵、行为变得更为完善,高尚。而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又能改善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美术教育能发挥其不带强制性、功利性的特点,以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思想灌输和道德训诫的方法,以审美的方式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因此它对人的感染力强烈、深入、自然和持久。当我们欣赏到敦煌壁画时,会赞美古代画工的匠心,为祖国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当我们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时,看到圣母抱着小耶稣从云端徐徐降落人间,她那么和蔼可亲,又那么庄严崇高,她把她的爱子贡献给为人类谋求幸福的伟大事业,我们不禁被圣母为人类献出自己最宝贵东西的牺牲精神所感动、所启迪了。此外,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还可以影响和培养人的良好情趣与性格。

总之,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塑造完美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当然,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广大的美术工作者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加强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修养,并不断深入社会以及学生中间进行真切的交流,才能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把素质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层面。

结语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也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道”不仅仅是艺道,“业”也不仅仅是艺业,“惑”也不仅仅是对艺的思索与困惑。自古以来,学艺必先修身,美术教育应该充分运用它独特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渠道的教育途径,紧密结合时代,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努力促使学生情商及智商的双重提升,使学生获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愉快、智的启迪,而且还给人以善的诱导。它如微风细雨,渗透至人的心里、情感、智力各领域,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和谐教育论文篇10

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主要是按照国家的战略防战、***策、宗旨以及教育方针等进行的,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确立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自身的责任进行正确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的必然趋势,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社会中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协调,保障社会管理的有效进行,并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与完善。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发展的未来,这就要求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责任意识与知识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发展。大学生在社会中属于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相对较为活跃,对新的知识与技术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接受能力也相对较高。同时大学生也具有较高的知识与专业水平,其对我国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其社会经验相对较少,思想上并不成熟,所以较为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尤其是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有一部分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集体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意识,即使是学校内部的***员或者干部,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也相对较差。此外由于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加快,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导致社会文化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属于青年时期,所以没有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但是由于外来文化与错误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对学生的三观确立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其思想***治教育的效果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应通过人性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担。

2、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合格的建设者

对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治教育与国家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明确高校思想***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思想上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治观念,那就等于没有灵魂,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这就要求校园注意对全面型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注重专业课程,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报效祖国。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不仅面向个人的需要,也是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受制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执******等多方面,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发展的依据。大学生是现代社会发展与生活的主体,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这就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正确的三观,同时还可以对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这就要求教育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对大学生的观念进行转变,使其摆脱传统观念的约束,树立新形势下的价值观。还应该对大学生的人格与品质进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对自身的品格进行塑造,是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道德。此外就是要求大学生的社会化,大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对社会状态与国家形式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来适应社会,参与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3、结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和谐教育论文10篇

学习

成功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成功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养成教育论文大全,关于教育论文100篇。成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引导学生成功的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进而升华成功目标,主动争取成功。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

学习

文学教育论文10篇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文学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文学教育毕业论文提纲,文学教育论文范文1500字。培养良好品德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料。除

学习

高效课堂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高效课堂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效课堂的论文,高效课堂论文参考题目。(三)语文课堂提问的高效性语文课堂的高效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高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

学习

传统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传统教育论文,传统教育论文1500字。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西方文明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中国社会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他主

学习

高中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10篇,内容包括高中十篇作文素材,高中十篇经典文章。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的载体,是反映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发表情况是评估、衡量学术机构及个人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的重要尺度。该文对“十一五”期

学习

校外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校外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探索论文集。(一)校外教育的涵义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

学习

中华教育论文10篇

阅读(88)

本文为您介绍中华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教育论文1000字,中国教育论文。第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辉传统的民族,从古至今诞生出许多爱国志士。中华民族在坎坷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富贵不

学习

毕业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毕业教育论文1000字,教育毕业论文。二、突出重点环节指导,严把三个关口1.突出起始指导,严把选题关。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不仅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

学习

干部教育论文10篇

阅读(92)

本文为您介绍干部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干部教育论文,学校干部培训论文。这样,在不断的分析、思辨中,学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这比只讲大而化之的原则和原理管用得多。教师的任期应以至少一个学期为好,可保证课堂内容

学习

终身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终身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终身教育论文如何写,终身教育论文集。1.2现代远程教育的自主性有利于终身教育的贯彻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自主学习是远程教育的新型模式。学习者在充分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享受远程教育

学习

入学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入学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入学教育论文大学1000字,入学教育论文2000字。(二)数据收集1.问卷调查法:本文旨在探讨学生在适应性上是否有差异。故选取2013年新入学学生及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大一学生100名,大二学生121名。涉

学习

德育学期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德育学期论文10篇,内容包括德育学期末论文,德育课题研究论文。第一,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如,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主要是以情绪、临时动机为基础,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重视提高他们的

学习

发表学教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发表学教论文10篇,内容包括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0篇,教学论文发表期刊。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

学习

智慧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89)

本文为您介绍智慧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智慧教育论文2000字,智慧教育综述论文范文。(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

学习

成功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成功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养成教育论文大全,关于教育论文100篇。成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引导学生成功的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进而升华成功目标,主动争取成功。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

学习

文学教育论文10篇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文学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文学教育毕业论文提纲,文学教育论文范文1500字。培养良好品德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料。除

学习

高效课堂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高效课堂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效课堂的论文,高效课堂论文参考题目。(三)语文课堂提问的高效性语文课堂的高效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高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

学习

传统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传统教育论文,传统教育论文1500字。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西方文明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中国社会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他主

学习

校外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校外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探索论文集。(一)校外教育的涵义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

学习

中华教育论文10篇

阅读(88)

本文为您介绍中华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教育论文1000字,中国教育论文。第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辉传统的民族,从古至今诞生出许多爱国志士。中华民族在坎坷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富贵不

学习

开放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开放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开放教育论文1500字,开放式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教材是教学三要素中的一个基本因素。远程开放教育中,由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具有非实时性,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因而,教材在教学中的作

学习

工程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论文发表范文,工程基础课程论文怎么写。2.1总体设计目前,“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安排共计54学时,我们将理论教学内容与课程项目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在整个教学周期内,按照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