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教育论文10篇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篇1

论文摘要:县域职业教育是地方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却遇到发展上的新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认真对待,促使其健康发展。

县域职业教育承载着多项职能,不仅要对学生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养,还要对企业工人和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对满足地方的人力需求和提高的员工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虽然各级***府制定了一些相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策,使得职业教育有了一定保证,但是我们在对连云港市四县职业学校调研中却发现,县域职业学校却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可持续发展和作用的发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上的困境

t.t***策落实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中,***策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都对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既给予了***策上的支持,也给予了资金上的扶持,不仅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也加大了职教师资培养,为各地职教事业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但是,在一些县却没有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重视,***策落实不到位,等、靠、要现象严重,没有像对待普通中学一样对待职业学校,致使学校发展得不到保障,不得下艰难度日。仅举两例,一个是教师编制问}!,这在普通中学基本不是问题,而在职业笋校却是一个大的问.题,教师严重缺编,普遍缺编在30%左右,有的甚至达50%以上,另一个是办学经费问题,学校事业的发展并没带来办学经费的同步增长,却因国家和省里的资助而导致地方投人的下降,一些积业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很本得不到***府财***支持,只能靠欠账或借贷维持。我们调研发现,这虽然与县财***拮据有关,但是更与县主要领导的观念有关,因此对待职业教育常常以文件落实文件,实质性的支持并不大。

t.2专业师资问题

除了因缺编造成师资短缺外,各县域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师资年轻化和“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问题,成为困扰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大难题。近年来,由于中央和省对职教资助的加大,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使得县域职业学校生源趋旺,导致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加重了专业师资短缺困境,不得不聘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以解燃眉之急。由于这些新教师没有专业社会经验,实践课教学只能凑合,照葫芦画瓢,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双师型”教师短缺更是县域职业学校短时间难以解决的困难,因为这些学校真正具有“双师型”资格(讲师十技师或工程师)的教师少之又少,普遍不到5%,即使把具有“高级工”资格的教师算作“双师”,多数学校也只达到10%左右,难以承担起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难培养,由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时间较长,一般本科毕业生边教学边实践,从教学成熟到技术成熟至少需要5一10年时间,才能成为具有“双师”资格的合格教师,因此很难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二是难稳定,因为“双师”人才无论对职业院校还是对相关企业来说,都是宝贵人才,县里的生活环境.工资待遇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和子女教育问题等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如某县职教中心近年来培养的十几名“双师型”教师仅留下两人就是鲜明的例证;三是技师难为“师”,虽然一些学校为弥补学校实践教学上的不足,聘用了一些技师或高级工来校任教,由于他们的学历不符合相关规定而无法取得教师资格,只能按技术工人对待,从事着教学,却无教师名分,难以为“师”,身份非常尴尬。

1.3专业设置问题

专业设置是关系职业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特色,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这对于县域职业学校来讲更为重要。县域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主要存在着重复雷同、与县域产业不符的问题,不仅与市内职业学校,与相邻县区职业学校,而且也与本县内的职业学校雷同现象,造成了专业建设没特色,学校发展无后劲。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没有很好的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没有与县域产业布局相协调,一味模仿其他学校专业建设,迎合学生及家长意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满足地方人力资源需求是县域职业学校职责所在,也是存在的基础,如果学杖的专业设置不与县域经济格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就难以赢得地方***府的重视表支持的,从而难以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禾办学优势。尽管有的县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但是毕竟都有自己的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职业学校理应积极适应并有所作为。适应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是生源市场上的一种期望,有其合理成分,但是以乡镇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县域职业学校,由于一些家长信、息闭塞、目光短浅,不能真实反映出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学校加以引导,不要因生源需要而盲目设置专业或放任某个专业过度招生,造成学生学无所用,无业可就,从而影响学校声誉。一些县域职业学校开设的诸如计算机、电子、数控、商务、会计、导游等热门专业,自有学校的苦衷,但是没有开设出一个与当地支柱性产业或经济特色相适应的专业,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如某种农业大县的职业学校没开设出一个与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关的专业,某渔业大县的职教中心不设航运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就说明了这一点。

1.4学校设置问题

职业学校的设置不同于普通中小学,不仅需要发挥好学校自身的办学资源优势,实现学校间资源共享以取得最大的效益,更要利用好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实现最好的培养效果,从而达到符合职业标准需要的最佳程度,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职业学校的设置与布局不同于普通中学那样,在人口集中的乡镇多处设置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即可,而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和可供利用的资源问题,进而来规划和布设学校位置和专业教学地点。一些县域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已经显露出学校的区位和设置上的不合理现象,如学校无论大小,300人的或3000人的都***建制,五脏俱全,自成管理,相互竞争,难以协作;有的地处偏僻,难以为继,毫无出路;有的区位尚佳,却寻合作伙伴,资源难以共享。一个县之内的几所职业学校,却存在着重复建设、各自为***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师资共享,这既不利于学校的特色营建,也不利于县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更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发展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我们认为,要促进县域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儿方面措施。

2.,以专项评估为手段推动发展

各地教育督导和督学机构是当地***府的派出机构,负有对本地区***府办学和各类学校办学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以《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和***、各省市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策法规为依据,对县域职业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督导,对办学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和省级***府资助使用情况、相关资金配套情况等进行督查,以促进地方***府提高认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教育行***部门应充分利用教学质量评估等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估检查,对师资结构与素质、办学条件与实训设备、专业设置与调整、办学经费投人与保障等进行评估检查,以促进县域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建设情况达标。

2.2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夯实发展

专业是职业学校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柱。优化专业结构就是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积极与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本地社会需求相适应,调整专业结构,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夯实学校办学基础,为人们提供出满意的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县域职业学校以乡镇工业的发展与规划、县域的特色经济与特色产业和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与规划为依托,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这也是设置和营建特色专业的重要依据,如江苏某县的水晶业与水产养殖业、山东县级市的葡萄水果与中药种植业等,都应该成为当地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2.3以资源配置为入手协调发展

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另一个是社会上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协调配置与使用。传统的县域职业教育设置了多所职业学校,并以学校为单位配置职教资源,现在看来很不可取,因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专业教育,因此应以专业需要来配置教育资源,并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以发挥出资源应有的最大效应。笔者认为,鉴于县域的生源与资源的有限性,以设置办学点为依托,形成“一校多点”的县域职教格局是可取的。“一校”就是在县域内只设一个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以此作为教学中心和校本部开展主要教学活动;“多点”就是以专业教学需要为依据,以就近和方便利用社会资源为原则,设置教学与实训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县城为本部设校,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力量的利用,以可用的环境条件来设点,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对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校多点”也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和办学条件共享,收放自如,集中力量、办出特色,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篇2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这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174.5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6.98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并为构建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篇3

论文摘要摘要:上海市的中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相去甚远。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能为社会需求提供人才的中职教育却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应从内部和外部探究其原因,从而找到走出困境、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策略。

2005年11月7日至8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国家***、***、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以及***扶贫办等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在会上先后发言,结合各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系统阐述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和具体办法。***长周济指出,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非凡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会议同时了《***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功能。

上海市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摘要: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百校重点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专业结构优化显现成效,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尽管如此,上海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状况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仍然面临严重的挑战。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能为社会需求提供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非凡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学生数量大大减少,而且质量也大幅度下降,甚至有些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生存的压力。

既然国家支持,而社会又广泛需求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为什么还处于“门可罗雀”的境地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看法尚存偏见,甚至存在鄙薄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很多家长认为子女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正途”,而读职业学校乃是没有办法的选择。据调查,有52.3%的中学生认为,就算自己适合职业学校也不会选择就读;而49.8%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想去,父母也不会同意。社会上普遍的观点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加上前几年全国大幅度增加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很多人认为只要能想办法挤进高中,上大学就不再是难事了。迎合这种思想,普通高中不断扩招,民办高中也不断争抢生源,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只能一降再降,然而却无法扭转被动局面,反而因为门槛低而愈加不受欢迎,最后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二是内部因素,主要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对市场需求反应滞后等弊病。很多学校的办学模式传统而不够灵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跟不上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创新乏力,“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动手能力欠缺的新问题),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需要,一方面社会上奇缺操作能力强的“灰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却无法提供这样的毕业生来满足社会需求。

面对这样的目前状况,我们不得不加以反思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究竟该如何走出困境?

对现实重新审阅,不难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并非已无存在的空间,恰恰相反,社会经济发展给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摘要:社会各方面非凡是企业强烈呼唤高技能人才,对一线工人提出了迫切需求,“十一五”期间上海年均需补充的中等职校毕业生数量将在10万人左右;从中心到地方,各级***府都相当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并给予相应的***策支持,国家要投入100亿元于职业教育,上海市也于2006年3月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非凡是中等职业教育。面对这样的宏观形势,当务之急是尽快把中等职业教育做大、做精、做强。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想企业之所想。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企业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探索和行业、企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和就业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企业所用。

以能力为本位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练习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变学历教育为真正的职业教育。职校的专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后者重理论体系的教育,前者重技术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大相径庭,很多职校的教材非凡是新兴专业的教材往往直接将高校教材拿来进行简单的删减,作为自己的教材,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既没有学好理论,更体现不出职业教育对实践环节的要求。上海市教委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星光计划》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为职校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高了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并非只能适应当前的岗位需要,还要适应今后的职业需求,是一种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因此,在注重上述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在职业道德、基本素质等方面加强培养和渗透,这些是不可或缺的。

创造多元化机制,构建

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不同的职校可结合自己的办学专长和特色,寻求灵活的运作机制,以更好地和市场相契合。

可以探索和发展“订单式”培训,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可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基地。非凡是上海,企业众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采取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小企业技能培养课程”等,结合自身特征创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

在专业设置上,既要紧跟市场需求,又要避免不顾自己的能力和专长,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的局面。学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把握市场需求,积极发掘自身办学潜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竞争力,优化教育资源。

无论是机制上的革新,还是创建职业教育特色,教师的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成为学校革新的先行。学校可通过送出培训、下企业、校本培训以及自主培训等途径,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非凡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可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进行指导,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

勇于开拓市场,确立

“大职教,大市场”的观念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又包括职业技术培训,既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又涵盖非全日制、非学历型的终身学习和培训的“大职教”体系。因此,应突破仅仅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定位于上海市的初中毕业生的思路,要把眼光放开,树立“大市场”的观念。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的主张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要大,中等职业教育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诚如***提出的,有面向广大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有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有老工人、老技术人才的再培训等等。结合上海市的非凡性,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者,上海市可以运用优越的教育资源和外省市开展合作办学。2005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全国对口支援地区和在沪工作的外省市务工人员,共招录了10010名学生。我们可以循着这条路子继续走下去,进一步扩大这个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面向“三农”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开展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和再培训等等。

相信在国家***策指导下,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上海市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摘要:

[1王川.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关系[J.职教论坛,2005,(12).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陡然崛起,并且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新兴力量,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拥有更加广阔的运作空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着困境与难题,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在高等教育中站稳脚步,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现状

1.良好的宏观***策环境,给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规范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全面阐述社会力量办学的法规性文件。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表述了国家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指导、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2002年12月28日《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民促法》相应的出台,在这个时期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2.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中民办高校承担主力***的角色

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是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和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近年来,公办的普通高校的资源,虽一再努力扩大,但扩招之势,已显出后继乏力,而给民办高等学校提供正在蓬勃兴起的机遇,民办高等学校是1983年普遍兴起的,那时被称作“拾遗补缺”的“助学机构”,1996年民办高校被称作“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到2005年,全国已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300多所,在校生200多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三分之一。目前民办高校已经义不容辞地挑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担。据估计,到2010年民办高校的在校生,将达到高等教育总在校生的二分之一。

3.加入WTO急需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推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层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了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性、学术性人才之外,还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行各业管理、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多年以来,全国普通公立高校虽连年扩招,但办学层次和模式不灵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民办高等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真诚服务学生为宗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办学条件,敏感地捕捉并预测社会需求,灵活调整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培养社会紧缺型人才,打造就业优势。可以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市场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目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在增加教育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需求时,其地位与作用日益得到***府、社会及民众的认可。但是,必须看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及其尖锐的内部和外部问题,这些问题使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二、当前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

部分学校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存在严重的“家族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民办学校发展初期能够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权力机制简便灵活易于操作。但是在民办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缺乏监督,权力失去制衡,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阻碍着民办学校进一步发展。

2.办学资金来源呈现单一性

当前,资金筹措问题一直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我国民办院校且多以自筹经费为主,绝大部分靠学费支撑办学,资金积累少,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的道路,经费来源单一。这样势必导致民办院校师资短缺、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从而难以进入良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持续投入和稳定运行,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

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且不稳定,是困扰着民办高职院校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名师出高徒,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目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基本上是以兼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为主,其次就是新聘的年青专职教师等三部分人员组成,对其三种人员进行教学评价认为:a.兼职教师,是利用空闲时间来校上课,教完就走,除课堂讲授外,根本不能进行课外辅导,参与集体备课及各项教研活动,他们具有工作稳定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b.返聘的离、退休教师,又因其年龄偏大,精力有限,知识结构老化,难以保证教学的创新与活力,不可能适应新知识、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要求;c.部分年青专职教师,由于民办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福利、医疗保险与公办教师有相当大的差距,他们到民办高校,只是以此作为遭逢人生难题后的暂避或过渡,因此,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更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这些都不利于民办高校的深层次发展,师资是形成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稳定优化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4.实训基地短缺问题

这是目前困扰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又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自身建设实训基地的能力有限。职业学校的实力大多不能与普通高校相匹敌,自身缺乏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实训基地,即使有建,在规模上、设备上、专业上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②缺乏外部实训基地。外部最理想的实训基地是各类大型企业,但企业考虑为学生提供实训或多或少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大多不愿给民办高职校提供此项便利。

三、主要对策

1.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民办院校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学院内部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而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是确保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建议:①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②引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③积极借鉴学习国外私立院校的管理经验;④建立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⑤明确董事长和院(校)长的责任和权力,理顺校董关系。

2.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效益

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真正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坚持不唯职称看能力,不唯学历看水平,不唯历史看现在的标准,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教师挂牌上课制;建立新的分配制度,按照优质优价优酬的分配原则,提高工资、福利、津贴标准并着重于教师、教学和科研,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吸引和留住优秀、高层次人才。体制的完善和机制的创新可以为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效益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实力。

3.***府与民办学校共同努力,积极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在民办院校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民办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民办院校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府与学校共同努力。首先,***府应给予民办院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房改***策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其次,民办院校应制定长远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其三,社会舆论也应该充分报道民办院校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宣传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和认识。

4.保证教育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教育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和矢志不渝坚守的底线。民办学校只有永不停歇的追求教育教学的质量,才能缩小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的差距。包括资金来源、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差距。首先,保证教育质量是提高民办教育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确实有些民办学校只以赚钱为目的,忽视了教育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办教育的社会形象。在这种情势之下,对于民办教育来说,要想纠正社会偏见,得到社会承认,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保证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与人才,形成良性循环。生源越多,也就意味着学校选择的余地越宽,这样一来,学校的生源素质也就越高。从教育质量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上看,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另一方面,只有那些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对人才才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吸引人才、提高师资水平的保证。

5.校企一体,产教结合的模式特色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学院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与其相对应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并与下属企业单位建立与各专业相配套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平台,使“教、学、练”有机结合起来。“学院依企业促发展,企业靠学院搞科研”,教学、实践、科研融为一体,使企业与学院之间架起了校企一体、产教结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企业管理理念与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桥梁,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学生学习与毕业就业的高度统一。

综上所述,新时期,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满足不断增长的技术型人才的市场的需要。相信在国家、社会、办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定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贱吉.《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障碍及对策》.中国民办教育网.2004.12

[2]卢联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3

[3]朱俊杰.《关于现代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管理》.教育***报.2005.10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篇5

根据《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该法于2000年3月31日司法部令第59号,第51条规定: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1987年5月30日司法部的《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该法于2000年3月31日司法部令第60号。)的规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一般是提供有偿服务的,如果是针对特别困难的群众,可以为其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并且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58条第2款将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并列为专业诉讼人,其专业性特征意味着他们以法律知识和诉讼技能为主要谋生手段,相较而言,法律援助数量占其业务数量的比例不大。目前,我国开展基层法律服务的主要机构是基层法律服务所,该机构主要是在各个乡镇和城市社区的街道设立。基层法律服务所主要是通过一些法律活动来提供法律服务,主要的活动是解决基层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民商事纠纷,以及基层群众和基层***府之间发生的行***纠纷。在提供法律服务之余,基层法律服务人才还需对基层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法学职业教育革新与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的需求

2.1法学教育职业化分析从法学的规范性属性和实践性角度来看,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紧密相关,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知识体系与职业能力教程,其原因主要在于法学的内涵表明这是一种职业知识所构成的体系,而不仅仅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3]因此,法学这门学科的职业导向属性决定了法学教育不可能只关注纯粹的理论教学、学术研究。卡耐基基金会报告也曾指出,法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新从业者像职业人员一样思考、行为及执业(其职业行为要符合职业道德)”。[4]一般而言,法学教育模式需要与各国的办学理念相符合,与各国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学生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通过结合一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适应社会的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形态。

2.2法学职业教育的革新方向对于我国目前法学职业教育进行革新以适应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关键是要针对我国的国情培养一批面向基层的法律服务人才,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法学教育的特点,进行中国特色的教育,培养具备法律思维、诉讼纠纷解决能力等在内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司法机关尤其是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迫切需要,推动法治社会的全面进步。法学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注意三点理念,即:其一,法学职业教育应是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二,法学职业教育应是以培育法制理念和法律理念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其三,法学职业教育应是以塑造具有公正良知和刚正廉洁品格的法律职业人才为核心的伦理教育。

2.3法学职业教育的革新内容当前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有法律素养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能够公平公正地适用法律,这样才有助于增强法的***性,有利于法的信仰和法的权威的形成,那么当前就需要根据法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和法律职业化要求对现行的法学职业教育体制进行革新。

2.3.1结合市场需求明确法学职业教育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设定,在当前法学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各类法律服务人才,基于中国现状,当务之急是需要培养面向基层提供法律服务的人才,其着眼点在于我国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和城镇现代化问题,基层社会和基层***府是我国稳定的根基所在,基层人民司法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合理设置法学职业教育内容法学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学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这几个方面。法学专业知识教育侧重于法学专业知识的普及和讲授,兼顾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法律职业素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语言、职业思维、职业道德;法律职业能力教育侧重于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应重视法律思维、法律推理、法律证据、法律文书写作等的学习,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的大量应用和充分的见习、实习机会。法学职业教育内容应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目前我国每年举行的国家司法考试主要是针对法学的基本知识来命题的,对此,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系统学习法学专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的学习。[6]2.3.3加强职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的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教学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前各大法学院(法律系)需要加大对教授的培养,鼓励双师型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律师实务教学,模拟案件的审判,举办法庭辩论等教学活动。

3完善体现中国特色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3.1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职业能力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在具体法律实践中需要有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法学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的,主要包括:对法律问题的明确认定和论证;运用法学方法和法律思维进行研究的能力;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储备的能力;熟悉法律程序的能力,等等。[7]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法律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服务,需要有应对各类法律问题的职业能力,妥善地解决各类法律纠纷。针对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特点,法学院校就应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能力训练,主要是在双师型教师的引导下使得学生有法律思维和法律视角,对复杂的案情能够梳理清楚脉络;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阅读裁判文书、法律专著的阅读能力,掌握如何进行司法文书的写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事实、裁决、推理的过程。

3.2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实践能力法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同时也是工具性科学,众多大学的法学院在培养目标上都设定为研究型的法学院,但是大部分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往往欠缺法律理论研究的素养,同时又不具备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职业能力。法学学科从其性质来说主要不是以学术为导向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未来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实践能力:

3.2.1理解和运用法律资料的能力对于法律资料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即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培养过程。根据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五个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法律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二阶段,法律法规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第三阶段,辅助办案能力培养阶段;第四阶段,综合运用法律、法规能力培养阶段;第五阶段,***办案能力和办案技巧的培养阶段。这五个阶段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其所担任的工作,缩短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3.2.2进行法律实务训练各个法学院校在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职业能力方面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法律实务训练,如要进行诉讼业务能力培养,就需要播放真实的庭审录像,组织法庭旁听、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训课程;如要进行非诉讼业务能力的培养,则需要设计民商事合同的签订模拟、法律意见书的写作、裁判文书的制作等实训课程;如要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则需要进行社会调查、法律咨询、创办校内法律专刊等综合实训项目。这些实训手段需要各大院校结合本校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按需设置。

3.2.3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各大院校应与当地的一些法律服务所和企业法律顾问处进行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为法学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指导的任务。在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上,各个法学院校要组织教师们进行互相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对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共同进行探讨,共同促进我国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各个院校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活动,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社会文化因素;职业教育;德国职教体系

中***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17-04

研究社会文化因素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不仅是教育管理者和从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笔者有幸在德国萨克森州对其高等教育进行了考察,对那里的教育体系有了较为清晰、系统的认识。从2007年开始,萨克森州在德国全境的教育质量排名中连年位居第一。其在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不同教育类型的分工、教学体系和学制设计等方面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德国萨克森州的教育体系及特点

萨克森(Sachsen)州的教育体系可谓是重视职业教育并且以生为本的典范。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贯穿起来是德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特色,其优势在于严谨又灵活的体系允许学生和家长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道路,有效地规避了一次选择定终身的风险。

在萨克森州,从小学4年级开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家长提供学生选择文理中学还是普通中学的参考建议。当然,最终选择文理中学还是普通中学由学生和学生家长决定。

普通中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是上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双元制”,学制3年或3.5年;另一种是全日制,学制2年或3年(视职业不同决定学制长短,有的职业要求高就会是3年毕业)。

文理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个别人直接进入职业学校。德国的大学有三种类型: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vle)、高等职业学院(Benfoakadhnie)。三类学校的划分不是基于高低层次的差别,而是面向不同的社会需求。高等职业学院培养的是具有操作能力的人才;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人才会加强一些理论教育;而综合性大学则侧重于科学研究,主要为企业的研发部门培养人才。三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制、学位情况详见下页表1。

另外,德国高等院校还存在一种传统的相当于学士+研究生的Diplom培养模式,达到这个目标通常需要6~7年。一些大学认为应该保留Diplom培养模式。他们认为,学士、研究生分段培养不符合工程师的培养要求,3年制的学士是无法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目前,医学类、机械制造类仍按Diplom连续培养模式进行。

上述教育结构是德国大多数州的一般情况,而萨克森州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文理中学的毕业生当然可以选择走任何一条出路,关键是普通中学的学生通过努力也都可以转到任何别的路径上去,这均缘于萨克森州教育体系设计更为灵活。普通中学一般9年制的学生毕业后全部都会进入职业教育通道。而萨克森州普通中学的学生都会选择10年制,因为10年制的中学毕业后可以有更多的出路选择。一是就读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2年或3年后工作;二是就读职业高中,毕业后就可进一步选择考取高等专科学校,接受高等教育;三是就读文理中学,毕业后不但可以选择考取高等专科学校,还可以参加综合性大学的高考。在过去的7年,萨克森州的文理中学始终在全德国处于领先地位。即使是已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想考大学,还可以再就读专科高中,然后参加高考。

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切文化都是‘教育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是美国资深教育史家巴茨(Butts R F)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所作的精辟论述。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其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促使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自古希腊哲学的思辨思维方式

德国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哲学思想,思辨性是其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思辨的传统使得德国人对“科学”有着独特的理解,赋予科学以广泛的意义。德语Wissenschaft(科学)一词含义较广,不仅把自然科学,而且把哲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都作为科学领域,还把一切有系统的知识、技术、工艺、操作技能及其训练等都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

思辨的传统不仅从哲学层面影响着德国人的思想,也在实践中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这种思辨性、批判性思维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主张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旨在培养有***个性和志趣的生命个体。

(二)奉若的职业观

在德语中,“职业”一词具有宗教和经济的双重意义。德国人勤奋敬业的工作观和职业观的思想基础是宗教改革大师马丁・路德的新教职业观。新教职业观教导人们职业是神圣、有序的,即职业不只是一种工作、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神圣的宗教使命――上帝安排给个人的角色,所以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必须接受上帝的安排,恪尽职守,完美地履行其职责。“工作使生活愉快”、“工作第一、享受第二”的工作态度被人们广为传扬。

(三)起源于“师傅制”的技师文化传统

起源于中世纪的“师傅制”在日尔曼民族中有着良好的传统,师傅享有特权并具有威望。在德国主要表现为社会特别重视职业技能,能工巧匠颇受社会尊崇。这些“师傅”深爱着自己的匠艺,视其为一生的精神归宿。

这种崇尚实际、崇尚能力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德国后来的职业教育,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创建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在德国,一些***治家和大企业家的职业生涯都是从技工开始的,德国前任***施罗德就是技工出身。这些人较高的***治和社会地位为职业教育营建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职业学校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均等,使家长和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情况比较理性地选择适合个体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方式。

(四)多元化的社会人才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社会人才评价体系引导着国民价值观,社会用人机制、收入分配体制都给与职业教育以充分的重视。

第一,德国人普遍认为职业资格不仅是生存的基础,而且是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在德国,不论从事哪种工作,“资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只有获得技师证书,才有资格开自己的工场,而想获得技师证书,需在三年培训毕业后再当3~5年学徒。

第二,接受职业教育的技师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工程师享有同等的职务晋升机会,且二者收入差距不大,有些技师甚至收入更高。

第三,企业非常看重工作能力。企业不仅要评估你的文凭,更要考虑评价你的工作经验和继续教育,并给予物质奖励。从而引导员工重视工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技能提高。职业教育所获得的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从我们访问的BA-Glauchau(高等职业学院)得到的就业率数据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企业的用人态度:综合性大学的就业率是43.8%,高等专科学校的就业率是59.5%,而高等职业学院的就业率是81%。

(五)科学、系统、灵活的教育评价体系

德国教育在长期的社会、产业和教育的互动中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务实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各州依法享有文化和教育的立法权和管理权。这种传统使德国不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战略各不相同,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各得其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办学的重点在服务于产业经济,目的明确,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评价标准依据产业需要进行。教育管理部门不要求职业教育的学士和科学研究体系培养的学士具有相同的知识体系,同时把职业技能也认同为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形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与研究型教育体系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目前,德国有各种职业学校9 000多所,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社会文化因素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相比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我国仍存在诸多不利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使人们看低职业教育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学而优则仕”旨在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君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建立社会规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它也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文化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伴随科举制度成为千年以来社会价值观的主流评价标准,形成了这样一种普遍的心理行为趋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今天,这种价值观还依然在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观念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职业心态。正是这样的思想传统导致惟仕惟学、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人们却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二)为生存而工作的职业观难以建立职业荣誉感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职业指的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工作。大多数中国人认为,职业只是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满足自己最基本需求的方法。绝大多数的国人是为了生存而工作,达不到为了工作而生存的境界。在现实中,大多数技能人才的就业环境仍不尽如人意,经济待遇差,社会地位低,社会保障差,也成为巩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因素之一,职业荣誉感难以建立。

(三)崇拜权力的“趋上心理”扭曲了人们的职业取向

社会意识中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是“官本位”的思想基础。在社会内部,士、农、工、商既是一种职业划分,又是一种社会等级;在利益团体内部,各个级别的待遇体现在福利分配、住房、医疗、工具配置等方方面面。权力附带的显性和隐性的资源或收入等优势、过高的基尼系数,放大了级差阶梯,进一步强化了崇拜权力的“趋上心理”。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官本位”的价值观近年来不仅没有弱化,在一些领域反而有所强化。愈演愈烈的公务员考试热就是明证。导致这种现象的心理根源是人们潜意识中有形无形的对权力的崇拜。

一个社会要有让每个职业的优秀分子足以安于本职工作的制度环境,无论他是工人、技师、公务员,在收入、晋升、职业稳定、养老等诸多方面理应拥有同样的社会待遇,理应一样有尊严、有幸福感。但在权力崇拜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仅无法做到这一点,甚至在观念上都不能普遍接受。这样的社会现实势必降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强化了上职业学校不是好出路的社会心理,并影响着社会用人标准,导致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等级划分的学历体系挤压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与学历等级划分标准也有直接的关系。高职、本科、研究生这种学历等级被人们看作是人才等级划分的标准,这源于高职和本科的划分是出于高考成绩的高低不同,而不是出于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选择以及不同职业能力要求的区别。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篇7

面向实际需要,在这里主要是从“三个面向”入手,即:面向装备制造业和工业4.0发展职业教育;面向现代农业发展职业教育;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职业教育。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近年来,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产业之一,大庆市也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促进大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持,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也是大庆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重点内容。由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概念正在风靡全球。所谓“工业4.0”,是通过虚拟生产结合现实的一种生产途径,通过计算、自主控制和联网,人、机器和信息能够互相联接,融为一体。工业4.0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工业4.0概念的提出,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起到了战略引领作用。“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愚昧的问题,是贫困的问题。治愚开智有赖教育;摆脱贫困从长久和根本上说要仰仗职业教育,因为***策扶贫、科技扶贫受制于***策执行能力、科技吸收能力的高低,而财力扶贫只具有短期功效。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唯有职业教育具有“治愚”和“致富”一箭双雕的作用。结合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大多未满16周岁)部分流失社会而带来的人身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隐患问题,应着力构建农村“9+1”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即九年义务教育加一年免费职业教育。此外,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现代农业需要技术能人、专家型农民以及技术和销售复合人才。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水平,导致经济结构极为不合理,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40%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80%的比例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从国际情况看,服务业不仅是容纳就业的蓄水池,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民富国强、由发展向发达迈进的坚实基石。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基本共识。大力发展服务业一直是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努力方向。大庆2013年三产比重为4.2∶79.4∶16.4,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主要靠培养和引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来解决,这对教育、科技、信息、文化等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当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高素质和大批量的人力资源。

二、要加快改革步伐,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一)构建大庆职业教育集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构建大庆职业教育集团有着独特的优势,依托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集团化办学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在开发区创建职业教育产业创业实验园区,将大庆市的职业院校集中兴办,师资、实训场地和设备等共享。目前,大庆职业学院已经与开发区企业家协会签订合作备忘录,沃尔沃企业与东北石油大学和大庆建设中专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投资建设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二)创建大庆本科职业大学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篇8

一、朦胧阶段: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初起

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早在职业教育产生时,我国就开始了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鸦片战争之后,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围更深、更广,为职业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而早在本世纪初,黄炎培先生就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论述,鲜明地提出了社会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1913年,黄炎培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提出了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联系的教育思想,并倡导职业教育必须体现社会化。1914年,他在《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中又反复强调:“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社会”。可以看出,在民国初年,黄炎培就意识到要把社会化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改革开发初期到九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都处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职业教育社会学并未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社学会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独特地位,研究也仅是在其相关领域的探索,包括从经济、文化、***策、人口等方面单独阐述职业教育与这些相关社会因素的关系,而很少将这些因素作为职业教育社会学的领域来进行综合研究。仅有少数人试探着从事了一些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因此,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很少。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于一些职业教育学的著作和教材中,讨论的主要问题有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作为职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及教学认识论等,很少有对职业教育社会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统一探讨。此前虽然有大量的职业教育社会问题和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并引起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但一直没有形成***的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也仅出现了少数基本涉及职业教育社会学的著作,如《技术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1983年),提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应文涌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则较为典型,表明已经明确开始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互动的研究工作。在期刊文献上,完全以职业教育社会学为主题的研究则较为稀少,只是相关的职业教育经济、***治、文化、人口等方面的研究论述。如张先锋、张庆彩1999年《教育与职业》第十期上发表的《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经济学思考》就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二、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初步成型

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在21世纪初期则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基本形成了职业教育社会学的体系框架,可以称为职业教育社会学的初步成型期。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的完善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步伐加快,不少研究都表现出了广阔的社会学视野,出版了一些研究和分析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专著。其中以钱民辉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黑龙江出版社,1999年)较为典型,但是也是从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经济关系、职业教育社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等方面来进行逐一阐述,还尚未提出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相关内涵和概念,但也表明已经明确开始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互动的研究工作,标志着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该书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中国社会整体性发展、放在不同社会***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去考察分析,把职业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历程、与社会及其变迁、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等的需求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和宏观的研究视野。

从21世纪初期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则基本成为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其重要标志之一是200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学研究”列为***重点课题(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承担,主持人:王清连、张社字,课题编号:D***10747)。该课题组2002年在《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的文章。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透视,梳理了近2O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基础。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社会学,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路径。并对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现实条件、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等进行了分析。这不仅是对社会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创新和拓展。标志之二是张社字于2002年提出过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势在必行。认为职业教育与经济、职业教育与文化、社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人口、职业教育***策、职业教育体制等相关研究已具背一定的深度,基于相关研究,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标志之三是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系开设了“职业教育社会学”讲座。2003年,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则在职业教育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职业教育社会学课程,并设立了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现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开始职业教育的社会学思考,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教育背景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如教育结构问题(《防止教育结构失衡》)、女性职业教育问题(《职教女性颂》)、户口与职业教育(《漫议户口与教育》、职业教育公益性问题(《职教的公益性不容忽视》)、职业人问题(《职业人并非社会人的全部》)等,设计职业教育社会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不仅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而且使职业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理性、科学和规范。

三、深化阶段: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在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深化过程中,其研究的领域和辐射范围已越来越大,从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经济、文化、***治等方面的研究,继而深入到职业教育与社会和谐、职业教育与社会公平、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及职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等热点问题。这些相关领域和问题的研究,充实和完善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如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热点社会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已经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未成为一个有影响的研究领域,还未有具备说服力的成果出现。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能够被广大学者所接受并为职业教育社会学所独有的概念体系。另外,尽管目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有职业教育社会学特点的相关观点理论,但是这些观点和理论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借鉴”特征,而且具有相互分离的问题,具有职业教育学与社会学“糅合”的痕迹。另外,所提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缺乏时间的检验,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检验理论和假设正确与否的特有标准,缺少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因此,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建设

一门***的研究领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一个***的学科,因此未来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解决职业教育社会学本身中存在的“问题”和外在的“需求”,探寻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科环境和学科意识,因此职业教育社会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学科体系建设问题,即不仅要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而且将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社会学相关学科的大学科体系,如职业教育学校社会关系学、职业教育学生社会学、职业教育教师社会学、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学等。

(二)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方***的建立

***的方***是一门学科成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方***的建立和创新难度太大,基本上是沿用相关学科的方***,如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社会会学研究将具有方***上的突破,在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方***体系。

(三)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队伍的逐步壮大

目前,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人员并不是很多,也未有专门的在学术领域有权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从收集到的著作文献来看,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还是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研究工作人员的研究方向并不完全是职业教育社会学,而是涵盖了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文化学等,职业教育社会学还是一个很新的研究视域,因此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队伍将逐步扩大。

(四)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域将更加深入和扩大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 文化

办好职业教育,是德、日、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社会经济的成功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和***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0月又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各级人民***府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应该讲,越来越多的人已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具体落实文件法规的精神,更快、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是横亘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尽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一些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这些形形色色“策略”,要么缺少整体性,要么为功利主义所趋动,或者鲜有现实关怀,因而削弱了自己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为此,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应有文化发展的视角。

一、职业教育的文化特性

关于“文化”有多种界说。卢梭认为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著名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把文化看作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A·哈维兰在《当代人类学》中指出,文化是一系列的规范或准则;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是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1];而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则把文化规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主要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与物质生活等三个方面。我们这里所谓的文化是一种较为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指具体的文化形式,而且是指一种稳定的生存方式,蕴涵着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视角,有这样几层含义:

首先,把职业教育视作一种文化。从组成结构看,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职业教育最基础的构成部分,包括场地、建筑、设施、器材等;制度文化是指对职业教育活动作出规定和安排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等,“制度乃是文化分析的真正单元”[2],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用的环境,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更深层次的需要;精神文化包括职业教育的活动的精神及其成果,是以职业教育理论、意识、观念、心理等形态存在的文化。著名思想家曾言:“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在文化的构成中精神文化最重要,是人类创造性和自由本性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从发展机制的维度看,职业教育文化又可分为自在的职业教育文化和自觉的职业教育文化。自在的职业教育文化是指以职业教育传统、经验、礼仪、天然情感等自在因素构成的职业教育方式或活动***式。自觉的职业教育文化则是以自觉的知识或思维方式为背景的职业教育方式或活动***式。自在的职业教育文化和自觉的职业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或张力构成了职业教育文化进步的动力机制。

从职业教育文化的概念出发,我们发现职业教育也应具有这五大特性:

第一,属人性。文化为人类所特有,因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区别动物的根本特征。职业教育应以人为本,提升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生幸福和社会发展;第二,历史性。文化不同于自然和人的先天遗传因素,是人类活动的历史积淀,是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活动的产物。职业教育发展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如德国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英国的职业教育脱胎于行会制度;第三,群体性。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职业教育如果只是个人的偶尔的行为或者只被少数人所进行而不为群体和社会所认可是不能健康发展的。第四,地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职业教育,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企业教育摸式。第五,自由和创造性。职业教育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体系是一种亚文化,但决不是它们的依附与复制品,它有传承社会文化的职能,但更有自己独特使命和主体性,否则职业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视角就是在对文化本质的理解基础上,遵循文化的规律,利用文化的因子,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所谓遵循文化的规律,就是要把职业教育看成一种亚文化,职业教育既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特殊性;利用文化的因子,就是运用文化所隐含的独特理念和教化要素,如地域文化、英勇人物、故事、法制伦理等,形成促使职业教育发展的独特的环境;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就是要以优秀文化为导向,净化职业学校的育人环境,培育和谐的教育氛围,实现职业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地区文化、社区文化之间的高度融合,达到建设学习型学校,发展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的目标。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家们关注的重点,但传统的教育哲学只是看到了文化对教育的规定性,把教育看成是文化传递和复制的手段,而未注意到教育的内在性、超越性、主体性的品质。对此,斯普朗格认真指出“教育是文化过程”。文化过程包括文化积淀 (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文化的再创造三个有机过程。文化过程是一个“积淀”到“传递”再到“创造”的无限循环过程。故而,也可以把教育看成是一个从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人主观精神生活的转化过程:个人在接受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同时,内在地创造了掌握文化财富的新人。凯兴斯泰纳也认为,“个人的教育成就,只能求之于各种文化材料中间;而文化材料之结构与形态,则又须部分的或全部的适合个人生活形式在发展阶段的结构与形态”。(3l基于此,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可以表述为,通过职业教育与文化的互动,通过文化反思、否定之否定,在培养创造性、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文化视角的具体策略

在***府、社会和职业教育界共同努力下,这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又有新发展。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总量达到了560多万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从 2002年以来连续提高,2004年我们抽样调查统计的结果已经达到了94%、95%;***设置的高等高专院校已经达到了1300多所,在校生总量已经达到了600多万人,高等职业教育2004年招生达到了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但“繁荣”的表象下面依然掩藏着许多隐患,这就是许多专家所提到的生源质量下降、投入不足、教师素质不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由社会经济和主观认识所引起的,实际上都有深刻的文化原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曾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文化精神。梁漱溟也指出,“其实,一民族之有今日结果的情景,全由他自己以往文化使然:西洋人之有今日全由于他的文化,印度人之有今日全由于他的文化,中国人之有今日全由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莫从抵赖;也正为古圣人的道理行得几分,所以才致这样,倒不必恨惜”。[4]据上面对职业教育文化的理解,笔者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文化路径作如下思考。

(一)不断提升和普及职业教育的价值。

从哲学的层面讲,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而人是一种精神存在,其一切行为都受到其信奉的价值、观念影响。谁也不会否认,德国之所以拥有让世人艳羡的职业教育,是因为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制造,重视职业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5]而在日本,“由于认识到对企业内员工进行培训,是一种比设备投资更重要的投资,所以日本企业对所属员工进行培训蔚然成风,实力越雄厚的大型企业,就越重视企业内教育,”[6]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价值系统是轻视劳动、鄙夷技艺,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而以墨家、民间等为组成部分的非主流文化又有重视手工劳动的一面,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一技在身”。在打造我国职业教育精神文化的时候,我们要合理地吸收、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理念,也要批判性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当前,优先要做的几件事是:

1.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提升职业教育的理念。

完整的职业教育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目前,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已达成共识: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或培训,而是完整地包括职业教育的认知、情感和技能。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巴黎)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现代文明的复杂结构的基础之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成为符合每个国家需要的终身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教育的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学习,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人为中心,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培养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促进继续和***学习。

2.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价值,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和习俗。

关于职业教育的价值,理论研究和社会经济实践已有充分的说明。但为何家长还是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读职业学校,多数企业仍不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笔者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的价值还只停留在一些专家、领导人和职业教育工作者等“精英”的头脑中,而大众并不理解、认可职业教育的价值。“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世界和文化根基没有发生真正松动的情况下,停留于纯粹思想观念层面上的外在的、表面的文化启蒙无法兑现文化转型的承诺”[7]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不乏这样的教训:由于群众不觉悟、不参与,美好的愿望最终归于失败。因此,我们要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价值,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职业教育在改善自己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中的作用。笔者建议国家应该设置法定的职业教育节、技工节,褒奖通过职业教育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士。如,可以把每年的6月某日,定为“鲁班节”;同时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也应定期开展以活动、举办一定仪式,强化劳动光荣、技术工人伟大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和习俗。

(二)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积累,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

理论研究零散、肤浅,使用话语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特征。人类已进入知识社会,知识创造、占有和使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实际上,一个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协调发展也取决于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程度。近一个世纪多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波折,是与我们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把握有一定联系的。恩格斯有言,一个民族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度,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们一方面要以开放的胸怀,批判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同时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自主地开展本土职业理论研究和积累。尽管,我国历史缺少职业教育研究和实验的传统,但也不乏成功职业教育的经验和真知灼见。从春秋战国的墨家到近现代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从唐朝的律学、算学,到中共领导的***区工农速成学校,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技艺教育、学徒制、做中学等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和发扬。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思想,如,蔡元培实利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利教育、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都有穿越时空、辉映古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其职业教育思想涉及职业教育功能与地位、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方针、“手脑并用”职业教育教学原则、职业道德教育等。他主张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提出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大职业体系;他指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核心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他认为“吾国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生计。根本解决,惟有从教育下手,进而谋职业之改善。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天愿相与始终也。”[8]职业教育要走社会化、平民化和科学化的办学方针。总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其长期研究和实践的结果,是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我们只有学习、研究、继承并加以发展,才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新思想,如“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课程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等等,也都具有时代特色、中国气派。如果我们能将他们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极的研究和推广,必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打造完备的制度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开辟了文化的道路,使文化代代相承,另一方面文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倾向,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成为教育的民族模式。”英、美、德、日、澳等国家职业教育的发达得益于其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制。马庆发教授在其所著《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一书中把德国5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总结为3点:(1)把国家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2)国家重视、企业支持、个人需要三者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基础,办好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共同利益的内在需求;(3)在这一共识下,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子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丁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的权益和义务。自1994年以来,我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法》等法制,但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制很不完备,对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的权益和义务未能进行明确、合理的安排和规定,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缺少一个良好、稳定的制度环境。笔者认为,国家和地方***府要尽快制定《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职业教育章程》、《职业学校总协定》、《失业对策法》、《技能鉴定法》、《企事业单位用人法》等法规,并使之构成一个有机体系,打造完备的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应体现下述精神:

1.终身职业教育思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融会贯通。统整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育,人人皆学、时时、处处能学。

2.发挥***府主导作用。举办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主要责任在***府。实践表明,各级***府要切实承担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策措施、社会环境方面的责任,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重大问题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先***策与措施等。

3.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没有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参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难以体现”。国家通过法律明确、具体规定企业自培、支持职业学校等责任和义务,使企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为国家意志。[9]

4.就业准入。“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成为用人单位录用人员的普遍法则。

(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重塑职业学校文化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职校是由普通学校改造而来,大部分职校教师也都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或普通中小学。这些先天“不足”造成了我国职业学校“文化”的贫瘠、苍白。近年来,人们对我国职业学校发展进行反思时,总会有这样批评性的言论:“学校定位不清”、“办学目标不明”、“课程是普高的压缩饼干”、“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活动中知识灌输较多,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等。所有微词,集中到一点就是职校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未能完成自己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要抓住契机,重塑学校文化:

第一,总结本校历史,借鉴外界资讯,提炼出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教师的共同愿景。职业学校要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目标出发,明确自己学校类型和市场定位,采用适切的经营方针和专业发展策略,实施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

第二,以人为本,加强教师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乐于育人的教师文化。教师要从过去的“黑板上种庄稼”变为“实验田里教插秧”,从“训兽师”变为“育人者”,从一个教书匠变为专家型教师。也即教师要从以往的“日常生活态”进入一个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交融的状态,即教师不能满足于以往凭经验教会学生一门学科知识或一种劳动技能的情形,而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实践与反思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第三,职业教育不是失败者的教育,树立每个学生都是成功者、终身学习者、社会建设者的思想,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建构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学生带着自信走进学校,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学校给他们提供也不再是面目可憎的书本知识和冰冰冷冷的机器和仪器,而是人性化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和实实在在的精神关怀。

第四,坚持人格本位的课程开发思路,开发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在内,突出职业伦理、职业能力培养,既满足社会需要和竞争需要,又满足求学者多元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课程文化。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主要问题不在于满足‘量的增长”’,而在于如何“实现目标,确保目标的 '含金量’,确保职业教育发展增长的可持续性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0]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是一种内涵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一种整体发展,也是一种与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相协调的发展,更是一种特色发展。它主张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稳定与改革、积累与创新之间关系;它追求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规模、结构和效益的统一。它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具体实践,它主张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根本信念、有自己的路径、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关]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顾见光、高云霞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36.

[2]B·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65.

[3]凯兴斯泰纳.陶冶过程的基本原理[M].

[4]徐洪兴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74.

[5][6]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167.

[7]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09,

[8]黄炎培.中华职教社宣言书[2],1917,1.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04-03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尤其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该文件在第六章着重强调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校企办校,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等等[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

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与此同时,经济繁荣也有利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显然当今社会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最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学校多方面的支持下,已经有显著的成绩,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处于稳定上升时期,职业教育在逐步法制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在逐步优质化,职业教育正逐渐向着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校企办校已有初步成效,社会各界联合办职业院校成为趋势。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客观存在着很多绊脚石,比如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硬件设施不完善,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显著,“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完善,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等问题。

二、我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促进经济繁荣,改善民生,改善三农问题,促进就业都与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社会、学校的支持,近几年来根据教育发展总体方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客观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1.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东西部差异明显。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东西部差异明显,城乡分布比例失调的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集中东部沿海地区,其次就是省会城市和大城市。而中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迟缓,而且院校分布也较少,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2.城乡职业院校分布比例失调。从城乡分布来看,职业院校大都集中在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在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镇”的职业院校非常少,更别提在农村的职业院校了,有些濒临农村的地方甚至就没有职业院校。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的实施在地理位置上不能够保持平衡,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饱和,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却出现空缺。对于农村的职业教育更是缺乏,从客观上来说,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创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职业教育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从而导致实践与理论相脱节。具体体现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比例不合适,偏重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实践课的教授。理论课与实践课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程类型。理论课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等,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形式;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主要是采用“师徒式”的传授方式。理论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对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实践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活的应用技能的渠道。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这两类课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服务。就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来看,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势使二者不能有效地发挥互补作用,搭配不默契,不能发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软件设施、硬件基础设施不足

1.校内实训基地欠缺。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强调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普通教育的实践性,强调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则不仅强调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该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注重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需要有一套完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才能得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所涉及的专业大部分都是对技术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需要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才能有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2.实训基地硬件设施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准备。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基础设施,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脱离了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职业技术教育不仅需要“双师型”教师这样的软件设施,更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2]。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需要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与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相配合才能够更好地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即: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共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3.校外实习系统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仅仅依靠校内模拟实操的实训基地远远不能满足个体适应岗位能力的需要,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向校外扩展,加强与各个企业的合作,多层次、全方位地设置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工作,在真实的工作中学习,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由于资金不足,***府和社会支持力度不足等客观原因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自身的制约导致校外实习系统不能够得到扩展,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在学了本专业后能到实际工作岗位中进行实际的体验。

(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不受人们重视,大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仅仅是教人如何实际操作,认为在实际工作中的前辈就可以代替职业教育的地位,甚至错误地认为在工作中学习还省了很多教育投资和时间来积累工作经验。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任职教师综合素质偏低,很多实践课的教师都是直接从工厂一线请来的师傅,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教授知识方面缺乏系统的方法,阻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另外,大部分院校不重视其实践课程的教授,往往是由专业理论课教师兼职实践操作方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都是大概会一些关于本专业的技能,在自身还达不到熟练操作的基础上来教授学生,导致学生对实际操作失去信心。再次,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其实践性,客观地要求职教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地学习新技能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但是大部分职业院校为了节约教育成本,就减少了对职业教师的培训时间和项目,导致半调子职业教师到处存在。

职业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实现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要求职业教师不仅能够进行理论教授,同时还能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授[3]。我国职业院校目前最紧缺的正是这类教师——“双师型”教师。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还很少,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进行在职培训才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显然这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导致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的原因

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来自***府***策、社会舆论等的外界因素;另一方面则是整个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本身以及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等的内在因素。

(一)导致职业教育现状的外部因素

1.***府***策的主导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策为导向,***府***策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因此,***府***策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的是主导性作用,***府***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正确的***策指导下,职业教育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府***策会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社会方面的舆论作用。社会舆论一般反映的是大众的共同愿望,对国家的***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在推行某项***策的时候会考虑社会公众的意愿,国家在推行职业教育方面的方针***策时也会考虑公众的意愿。职业教育存在于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其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职业教育要发展,就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子系统的认同,这样其他各个子系统才能配合职业教育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导致职业教育现状的内部因素

1.整个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体系若是把职业教育定位为重要发展方向,以职业教育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受到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视,无论是从资金上还是从师资力量上都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2.职业教育自身的原因。如职业教育体系本身发展的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横向沟通不及时,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衔接不完善等,都有可能导致职业教育发展不完善,存在种种问题[4]。职业教育体系的横向沟通不及时会导致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相互分离,这无疑是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互相促进其发展,各个部门之间并不是***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衔接不完善会导致各个环节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要环环相扣才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体系的作用,缺少一个环节的支持就会导致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环节的脱离。

3.职业教育文化的引导作用。职业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正确的文化为导向,来树立良好的职业教育形象,从而成为凝聚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如果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那么我们不妨说职业教育文化是发展职业教育的软实力。而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职业教育的文化欠缺,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属于“散状态”,我们需要文化来把“散状态”凝聚为“核心状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中国网,2010.

[2]庞春梗.职业教育大省问题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10篇

学习

教育学本科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学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学本科论文怎么写,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大全。1.2生源多样化增加了师范院校办学压力随着近几年学前教育师资需求的猛增,各层次的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并呈现出生源种类、

学习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10篇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职业发展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1000字,大学生职业规划10篇。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1.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

学习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育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管理方面论文题目。(二)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实践机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音乐素养。实际上,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

学习

特殊教育学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特殊教育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论文,特殊教育论文题目大全。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

学习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教育专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网络教育论文答辩好通过吗,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大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性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

学习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家校合作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家校合作教育论文,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

学习

劳动技术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20)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技术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劳动技术教育优秀论文范文大全,劳动技术教育论文题目大全。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旧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始终没有突破应试模式,存在着脱离经济、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培养的学生无论是

学习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技术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范文。4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5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6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7基于自动测评技术的IT技能培训

学习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论文。历史的车轮推动着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重任,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在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过

学习

教育管理本科论文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管理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管理论文选题,教育管理的毕业论文怎么写。人本管理中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位,即将人本身视作生产和管理的关键要素。就目前而言,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

学习

家庭教育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教育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论文范文大全,家庭教育的毕业论文5000字。一、筛选假设理论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

学习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健康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文,健康教育论文100篇。贯彻教育性原则,要求做到: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和观点作指导,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关于学校心

学习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特色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特色融合教育论文题目。一、学校教育特色的核心在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或是表现在教育教学方式

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中等职业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职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中职职业教育论文发表。一般来讲用人单位招聘比较青睐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作为优先考虑招聘的因素。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

学习

教育学本科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学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学本科论文怎么写,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大全。1.2生源多样化增加了师范院校办学压力随着近几年学前教育师资需求的猛增,各层次的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并呈现出生源种类、

学习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10篇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职业发展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1000字,大学生职业规划10篇。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1.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

学习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育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管理方面论文题目。(二)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实践机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音乐素养。实际上,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

学习

特殊教育学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特殊教育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论文,特殊教育论文题目大全。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

学习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教育专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网络教育论文答辩好通过吗,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大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性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

学习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家校合作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家校合作教育论文,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

学习

劳动技术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20)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技术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劳动技术教育优秀论文范文大全,劳动技术教育论文题目大全。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旧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始终没有突破应试模式,存在着脱离经济、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培养的学生无论是

学习

中专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中专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中职生教育论文范文。1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1.1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失误在语言学科的教学中,语言文字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的教学就是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