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文10篇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篇1

关键词 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性质虽然不同,但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本文在探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对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

1.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门思想***治教育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1]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重视实证性研究的课程。[2]***办公厅[2007]7号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与就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产生的背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西方国家开始并发展,上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各高校日益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办公厅[2007]7号文又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估做了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1.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办公厅[2007]7号文已明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三个层面的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力求实现既定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教学内容空泛刻板。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存有大而空、偏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学生未真正体会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深入参与其中。

其次是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受不同因素影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目前仍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所主要运用的教学形式,未能采用以丰富学生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知识运用能力的锻炼。

2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影响

组织文化的知识对我们将要制定的教育和生涯决策的类型有很重要的影响。除了探索职业和工作描述,就业决策肯定受到我们对组织文化知觉的影响。[3]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有重要意义。

2.1 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人为了实现生涯目标而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社会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自身客观认识和评价的行为过程。[4]未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之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自己性格、兴趣、技能、理想和价值观等的认知。课程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学生会尽可能清晰、准确、丰富地思考自身,系统地对自己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真实自我。

2.2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多种多样,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不同的自我诉求。学生将学到得理论知识运用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职业素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仅需要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既是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现实的需要。

2.3 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培养能力的实践平台,学生多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深入理解所学理论观点、消除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而验证教学阐述的观点。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所学的理想化内容逐步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3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策略

3.1 支持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虽然性质不同,但其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要减少理论性教学内容的比例,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2 以专业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发展和职业技能拓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及对应的职业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体验方式获得职业技能、职业素质。

3 转变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理念,使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相配合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就业实践平台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消化、巩固课堂教学中已掌握的就业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从事就业活动所需的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能力,促进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相结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鸿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9):111

[2] 陆志荣,邓云晓.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的发展构想[J].理论纵横中国成人教育.2009(12):22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 文化

办好职业教育,是德、日、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社会经济的成功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和***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0月又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各级人民***府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应该讲,越来越多的人已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具体落实文件法规的精神,更快、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是横亘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尽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一些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这些形形色色“策略”,要么缺少整体性,要么为功利主义所趋动,或者鲜有现实关怀,因而削弱了自己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为此,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应有文化发展的视角。

一、职业教育的文化特性

关于“文化”有多种界说。卢梭认为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著名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把文化看作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A·哈维兰在《当代人类学》中指出,文化是一系列的规范或准则;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是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1];而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则把文化规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主要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与物质生活等三个方面。我们这里所谓的文化是一种较为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指具体的文化形式,而且是指一种稳定的生存方式,蕴涵着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视角,有这样几层含义:

首先,把职业教育视作一种文化。从组成结构看,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职业教育最基础的构成部分,包括场地、建筑、设施、器材等;制度文化是指对职业教育活动作出规定和安排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等,“制度乃是文化分析的真正单元”[2],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用的环境,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更深层次的需要;精神文化包括职业教育的活动的精神及其成果,是以职业教育理论、意识、观念、心理等形态存在的文化。著名思想家曾言:“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在文化的构成中精神文化最重要,是人类创造性和自由本性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从发展机制的维度看,职业教育文化又可分为自在的职业教育文化和自觉的职业教育文化。自在的职业教育文化是指以职业教育传统、经验、礼仪、天然情感等自在因素构成的职业教育方式或活动***式。自觉的职业教育文化则是以自觉的知识或思维方式为背景的职业教育方式或活动***式。自在的职业教育文化和自觉的职业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或张力构成了职业教育文化进步的动力机制。

从职业教育文化的概念出发,我们发现职业教育也应具有这五大特性:

第一,属人性。文化为人类所特有,因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区别动物的根本特征。职业教育应以人为本,提升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生幸福和社会发展;第二,历史性。文化不同于自然和人的先天遗传因素,是人类活动的历史积淀,是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活动的产物。职业教育发展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如德国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英国的职业教育脱胎于行会制度;第三,群体性。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职业教育如果只是个人的偶尔的行为或者只被少数人所进行而不为群体和社会所认可是不能健康发展的。第四,地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职业教育,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企业教育摸式。第五,自由和创造性。职业教育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体系是一种亚文化,但决不是它们的依附与复制品,它有传承社会文化的职能,但更有自己独特使命和主体性,否则职业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视角就是在对文化本质的理解基础上,遵循文化的规律,利用文化的因子,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所谓遵循文化的规律,就是要把职业教育看成一种亚文化,职业教育既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特殊性;利用文化的因子,就是运用文化所隐含的独特理念和教化要素,如地域文化、英勇人物、故事、法制伦理等,形成促使职业教育发展的独特的环境;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就是要以优秀文化为导向,净化职业学校的育人环境,培育和谐的教育氛围,实现职业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地区文化、社区文化之间的高度融合,达到建设学习型学校,发展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的目标。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家们关注的重点,但传统的教育哲学只是看到了文化对教育的规定性,把教育看成是文化传递和复制的手段,而未注意到教育的内在性、超越性、主体性的品质。对此,斯普朗格认真指出“教育是文化过程”。文化过程包括文化积淀 (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文化的再创造三个有机过程。文化过程是一个“积淀”到“传递”再到“创造”的无限循环过程。故而,也可以把教育看成是一个从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人主观精神生活的转化过程:个人在接受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同时,内在地创造了掌握文化财富的新人。凯兴斯泰纳也认为,“个人的教育成就,只能求之于各种文化材料中间;而文化材料之结构与形态,则又须部分的或全部的适合个人生活形式在发展阶段的结构与形态”。(3l基于此,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可以表述为,通过职业教育与文化的互动,通过文化反思、否定之否定,在培养创造性、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文化视角的具体策略

在***府、社会和职业教育界共同努力下,这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又有新发展。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总量达到了560多万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从 2002年以来连续提高,2004年我们抽样调查统计的结果已经达到了94%、95%;***设置的高等高专院校已经达到了1300多所,在校生总量已经达到了600多万人,高等职业教育2004年招生达到了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但“繁荣”的表象下面依然掩藏着许多隐患,这就是许多专家所提到的生源质量下降、投入不足、教师素质不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由社会经济和主观认识所引起的,实际上都有深刻的文化原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曾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文化精神。梁漱溟也指出,“其实,一民族之有今日结果的情景,全由他自己以往文化使然:西洋人之有今日全由于他的文化,印度人之有今日全由于他的文化,中国人之有今日全由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莫从抵赖;也正为古圣人的道理行得几分,所以才致这样,倒不必恨惜”。[4]据上面对职业教育文化的理解,笔者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文化路径作如下思考。

(一)不断提升和普及职业教育的价值。

从哲学的层面讲,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而人是一种精神存在,其一切行为都受到其信奉的价值、观念影响。谁也不会否认,德国之所以拥有让世人艳羡的职业教育,是因为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制造,重视职业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5]而在日本,“由于认识到对企业内员工进行培训,是一种比设备投资更重要的投资,所以日本企业对所属员工进行培训蔚然成风,实力越雄厚的大型企业,就越重视企业内教育,”[6]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价值系统是轻视劳动、鄙夷技艺,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而以墨家、民间等为组成部分的非主流文化又有重视手工劳动的一面,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一技在身”。在打造我国职业教育精神文化的时候,我们要合理地吸收、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理念,也要批判性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当前,优先要做的几件事是:

1.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提升职业教育的理念。

完整的职业教育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目前,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已达成共识: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或培训,而是完整地包括职业教育的认知、情感和技能。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巴黎)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现代文明的复杂结构的基础之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成为符合每个国家需要的终身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教育的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学习,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人为中心,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培养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促进继续和***学习。

2.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价值,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和习俗。

关于职业教育的价值,理论研究和社会经济实践已有充分的说明。但为何家长还是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读职业学校,多数企业仍不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笔者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的价值还只停留在一些专家、领导人和职业教育工作者等“精英”的头脑中,而大众并不理解、认可职业教育的价值。“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世界和文化根基没有发生真正松动的情况下,停留于纯粹思想观念层面上的外在的、表面的文化启蒙无法兑现文化转型的承诺”[7]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不乏这样的教训:由于群众不觉悟、不参与,美好的愿望最终归于失败。因此,我们要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价值,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职业教育在改善自己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中的作用。笔者建议国家应该设置法定的职业教育节、技工节,褒奖通过职业教育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士。如,可以把每年的6月某日,定为“鲁班节”;同时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也应定期开展以活动、举办一定仪式,强化劳动光荣、技术工人伟大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和习俗。

(二)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积累,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

理论研究零散、肤浅,使用话语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特征。人类已进入知识社会,知识创造、占有和使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实际上,一个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协调发展也取决于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程度。近一个世纪多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波折,是与我们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把握有一定联系的。恩格斯有言,一个民族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度,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们一方面要以开放的胸怀,批判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同时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自主地开展本土职业理论研究和积累。尽管,我国历史缺少职业教育研究和实验的传统,但也不乏成功职业教育的经验和真知灼见。从春秋战国的墨家到近现代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从唐朝的律学、算学,到中共领导的***区工农速成学校,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技艺教育、学徒制、做中学等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和发扬。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思想,如,蔡元培实利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利教育、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都有穿越时空、辉映古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其职业教育思想涉及职业教育功能与地位、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方针、“手脑并用”职业教育教学原则、职业道德教育等。他主张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提出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大职业体系;他指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核心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他认为“吾国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生计。根本解决,惟有从教育下手,进而谋职业之改善。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天愿相与始终也。”[8]职业教育要走社会化、平民化和科学化的办学方针。总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其长期研究和实践的结果,是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我们只有学习、研究、继承并加以发展,才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新思想,如“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课程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等等,也都具有时代特色、中国气派。如果我们能将他们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极的研究和推广,必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打造完备的制度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开辟了文化的道路,使文化代代相承,另一方面文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倾向,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成为教育的民族模式。”英、美、德、日、澳等国家职业教育的发达得益于其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制。马庆发教授在其所著《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一书中把德国5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总结为3点:(1)把国家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2)国家重视、企业支持、个人需要三者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基础,办好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共同利益的内在需求;(3)在这一共识下,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子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丁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的权益和义务。自1994年以来,我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法》等法制,但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制很不完备,对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的权益和义务未能进行明确、合理的安排和规定,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缺少一个良好、稳定的制度环境。笔者认为,国家和地方***府要尽快制定《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职业教育章程》、《职业学校总协定》、《失业对策法》、《技能鉴定法》、《企事业单位用人法》等法规,并使之构成一个有机体系,打造完备的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应体现下述精神:

1.终身职业教育思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融会贯通。统整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育,人人皆学、时时、处处能学。

2.发挥***府主导作用。举办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主要责任在***府。实践表明,各级***府要切实承担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策措施、社会环境方面的责任,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重大问题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先***策与措施等。

3.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没有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参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难以体现”。国家通过法律明确、具体规定企业自培、支持职业学校等责任和义务,使企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为国家意志。[9]

4.就业准入。“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成为用人单位录用人员的普遍法则。

(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重塑职业学校文化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职校是由普通学校改造而来,大部分职校教师也都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或普通中小学。这些先天“不足”造成了我国职业学校“文化”的贫瘠、苍白。近年来,人们对我国职业学校发展进行反思时,总会有这样批评性的言论:“学校定位不清”、“办学目标不明”、“课程是普高的压缩饼干”、“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活动中知识灌输较多,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等。所有微词,集中到一点就是职校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未能完成自己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要抓住契机,重塑学校文化:

第一,总结本校历史,借鉴外界资讯,提炼出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教师的共同愿景。职业学校要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目标出发,明确自己学校类型和市场定位,采用适切的经营方针和专业发展策略,实施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

第二,以人为本,加强教师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乐于育人的教师文化。教师要从过去的“黑板上种庄稼”变为“实验田里教插秧”,从“训兽师”变为“育人者”,从一个教书匠变为专家型教师。也即教师要从以往的“日常生活态”进入一个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交融的状态,即教师不能满足于以往凭经验教会学生一门学科知识或一种劳动技能的情形,而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实践与反思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第三,职业教育不是失败者的教育,树立每个学生都是成功者、终身学习者、社会建设者的思想,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建构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学生带着自信走进学校,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学校给他们提供也不再是面目可憎的书本知识和冰冰冷冷的机器和仪器,而是人性化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和实实在在的精神关怀。

第四,坚持人格本位的课程开发思路,开发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在内,突出职业伦理、职业能力培养,既满足社会需要和竞争需要,又满足求学者多元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课程文化。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主要问题不在于满足‘量的增长”’,而在于如何“实现目标,确保目标的 '含金量’,确保职业教育发展增长的可持续性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0]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是一种内涵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一种整体发展,也是一种与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相协调的发展,更是一种特色发展。它主张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稳定与改革、积累与创新之间关系;它追求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规模、结构和效益的统一。它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具体实践,它主张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根本信念、有自己的路径、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关]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顾见光、高云霞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36.

[2]B·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65.

[3]凯兴斯泰纳.陶冶过程的基本原理[M].

[4]徐洪兴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74.

[5][6]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167.

[7]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09,

[8]黄炎培.中华职教社宣言书[2],1917,1.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篇3

一、海南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现状及特色模式

自加快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以来,海南省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一直稳步增长,2007年招生4.6万人,2008年突破5万人,2009年达到创纪录的6.9万人,比2006年增长了109%,2010年、2011年,均保持在6万人以上。海南省一直把职业教育作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职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和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适合于本地需要的人力资源,使他们成为懂技术、懂科学、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对振兴当地的经济,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及增加少数民族人口收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海南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有其独特优势,并在不断发展中探索出了体现自身特色的模式。

1、“渗透式”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渗透式”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方式主要是让中小学生提前了解职业技术教育,从小树立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正确认识。通过加强对职业教育意识和认知培养,为职业院校生源发展提供了保证,其主要有两种做法:第一,在中小学课程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在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一、二年级课程中设置一两门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其从更深层面了解职业教育打下基础。从小培养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让其懂得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种形式,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职业技术人才也将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在基础年级设置职业教育课程也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他们通过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寻找兴趣点,促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增加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形成自我推动力。第二,“3+1”初三分流培养。在日益激烈的学习竞争压力之下,普通高中招生名额有限,不能保证每一个初中毕业生都能如愿升入高中。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这部分毕业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将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得到很好发展。海南省针对这些不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实施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在社会中立足打下基础。这种教育方式也很好地解决了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子女教育问题。“3+1”分流培养方式,给其下一代创造了很好的就业及生存条件。

2、“三段式”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段式”职业教育:学生第一年在市县职教中心或县职业学校学习基本理论,第二年到省示范学校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第三年到实习单位实践工作。“三段式”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充分搭建了县市职业学校、省示范学校以及实习单位的资源共享平台,其办学模式加强了三者之间的互动,提升了办学质量,也促进了办学效率的提高。首先,通过县市职业学校与省示范学校的互动,市县职业学校解决了实践模拟设备、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而省级示范学校通过与市县职业学校的互动式培养,则减轻了前期理论培养过分,加强了省级示范学校技能培训的专业性。其次,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更加提升了职业教育效果,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到真正实际操作,学生将学到的技术知识运用于企业生产,实现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达到自我效能的提升。而企业也通过与学校的合作,为其发展储备人才,让学生在实习中熟悉工作流程,了解企业,为今后在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三者间互动合作,在不同阶段为职业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专业化的教学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并从中对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三者间的互动也很好地解决了彼此生源以及招聘员工的困境,可以减轻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压力,降低了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的成本,“三段式”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使学校和企业都从中受益。

3、“订单式”就业导向培养模式

“订单式”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企业以下订单的方式向学校招聘毕业生,而学校则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职业技术人才。海南省各职业学校通过与海马汽车公司、金海浆纸以及各星级酒店开展合作,与其签订“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使“订单式”培养方式和制度常规化,保证其合作的顺利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为企业培养了适应其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而且为学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不断加强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和沟通,其培养方式给学校教师带来更大挑战。教师在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后,还要深入了解企业发展,从企业角度出发,探寻更加适合企业需求人才的教学内容,使培养出的职业技术人才真正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必要时可以把课堂搬到企业,通过在企业开展体验式互动实践教学,让学生从一线了解专业操作,着重加强对学生企业需求能力和素养方面的培养,努力发挥“订单式”培养方式的最大效果。

二、海南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现存问题

近几年,海南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其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发展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分析海南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由此出发,探索完善海南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途径。

1、少数民族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普高的大量扩招,普高热迅速升温,加之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其发展势头有减弱的趋势。而社会大众普遍认为上职业技术类院校是学生落榜后的无奈之举,是丢面子的事情。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其受现代思想的影响比较欠缺,以上“普高”为荣的思想还很浓,这是导致海南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瓶颈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家长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见导致其仍然以普高的精英教育为荣,并认为职业教育对其子女的发展没有作用,不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在认识层面否定职业教育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普高是门庭若市,而职业教育则是问津者少。如此循环往复,加之近年来大规模扩招,普高培养人数已经供过于求,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而职业技术教育这个适应时展需求体系还没有发展壮大,这也就导致了目前公司花上万元一个月而招不到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人员的原因。

3、学生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少数民族学生受家庭及民族文化的影响,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接受教育对其发展没有作用,特别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毕业后还是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选择在家务农或是出外做生意,以此更早地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缓解家庭贫困状况。这也就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小孩很小就辍学,有的初中毕业,有的甚至小学都还没毕业就辍学,这对于整个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一定数量的稳定生源很难保证。

4、海南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缺乏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既属于民族教育,又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内容,其发展目标是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职业教育应该突出少数民族特色,专业设置应以少数民族生活为源泉,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将专业技术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提升学习兴趣,发扬民族文化特色。而海南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仍以普通职业教育为模板,缺乏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专业,并且品牌性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也很缺乏。开拓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的专业,并将其从文化型向产业经济型方向转化,使少数民族群众可以依靠自身民族文化特色获得经济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既保留和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又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对其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并且,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其民族特色及个人潜能都具有无限开发价值。海南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欠缺对其民族文化特色价值的探索与开发,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中需要将民族文化嵌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中,使专业设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特色民族文化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众,满足他们对这些技术能力的需求,用更加专业科学的方法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致富。

5、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缺乏清晰的深造渠道和路径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共同性问题,其职业教育发展缺乏长效型机制,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继续深造的渠道和路径不清晰。这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不愿选择职业教育,一旦选择了职业教育,意味着未来就在前方,学生也就丧失了对人生的追求,这种发展方式缺乏长远性和战略性。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算是一个跨越和提升,但这也仅仅是从培养一个中等技工到高级技工的转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这种教育限制。在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读完技校就投入到工作中,将职业教育定为学业发展的终结。这种终结式职业教育很难满足学生对于职业技术知识的探求,使其不愿选择就读职业技术院校,而是通过补习等方式上普高,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完善的多渠道深造路径有助于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其生源、学生培养和就业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其有机会规划接受职业教育的追求,并能在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不断提升各方面技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海南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提升人们对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认识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之所以发展滞后,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少数民族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并缺乏相关支持和帮助。为了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一方面,各级***、***府及有关部门应带头学习贯彻《国家民委、***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不断提高***府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职业教育重要性及特殊性的认识,把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方法,以此来来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相关***府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广泛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不断改变人们对民族职业教育的模糊认识和传统偏见,引导人们关注、支持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问题。

2、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探索特色办学模式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要紧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探索特色办学模式。少数民族特色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了旅游热点,民族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工艺品的开发对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特色产品的开发就需要一批具有职业技术能力的特色人才。在探索特色办学模式,以及培养适应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上,职业院校要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在招生过程中,尽量以本民族学生为主,实现各民族之间差异式培养模式,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其学习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能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归宿感;其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要融入少数民族产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并能在变化中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最后,加强民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提高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并提高其待遇,更好地保证教师能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3、提升***府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中的功能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事业作为一项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举措,***府有关部门积极加强对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领导,将其摆在重要的突出发展位置,从大方向上推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府对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策及资金支持对于推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海南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府通过加强***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制度和资金支持。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篇4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特性;建设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壮大,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并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存在于整个校园之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妙的教育领域,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随时教育、引导、熏陶、激励着校园中的师生。存在即是必然,特色才是生命。高职院校在教育目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与创新。因此,面对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中可能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准确地把握其自身文化特性,创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凸显高职院校文化特色,确保高职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存在。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复合体,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严正人性的校规、醇厚的学风校风等因素。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各因素围绕着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其显性和隐形的方式,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高职校园文化正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高职院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环境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主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思想精神、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师生行为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具体形态。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提升全体师生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形成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和谐的育人环境,彰显高职院校自身特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特性

1.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的高等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始终围绕和凸显“职业性”。在文化土壤的培植中,强调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强调学习专业知识、练就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情感、模拟职业情境的过程;在文化行为的引导中,强调职业素养、职业礼仪和职业纪律的养成。

2.实践性: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好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活动项目和评判标准等方面都将充分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而伴随着高职院校产生发展的校园文化,必将深深烙上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只有将文化活动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更贴近市场需求,更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3.行业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跟行业准入标准和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以实现高职学生“零距离”上岗目标。这一办学思想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与现代行业(企业)之间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互相兼容提供了平台,拓展了渠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将自觉地把现代企业文化中的“团队合作”“诚信为本”“务实高效”“锐意进取”等精神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高职校园文化无形中有了鲜明的行业特色。

4.地域性:高职教育应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然受到其所在地域的社会其他文化的影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应与区域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动。区域文化包括当地的经济、***治、地理、语言、风俗、人物等诸多内容,高职院校文化应将这些内容有效地融入自身文化建设中,高职学生认识区域文化,尤其是区域文化的特质,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快适应区域工作岗位、助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高职校园文化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思路,未能摆脱沿袭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的教育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伴随着高职院校管理应运而生的高职校园文化本应体现其特性。然而,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对自身参考文献:[1]张晓***,舒细玲.高职院校行业性校园文化认同研究[J].理论前沿,2014(6).[2]杨丽颖.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0.[3]汪波.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教育性”和“职业性”的本质和特性认识不够,习惯于沿袭或照搬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导致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与职业教育目标和职业教育内涵脱节,从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竞争力。

(二)建设内涵,未能凸显“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者因采用模仿和沿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着眼“大而全”的建设目标,未能立足“职业”特性本质。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对于企业和行业的用人需求、人才规格标准的理解与把握都相对被动,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是没有从观念和思想中融入“职业性”概念,致使文化建设中职业氛围缺失。

(三)建设主体,未能引入行业(企业)

在强调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模式中,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多地局限于学生顶岗实习层面的浅层合作,而对于企业文化中强调的企业精神、职业要求、职业理念等却融合较少,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因不适应企业节奏和企业文化氛围而频繁更换工作,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建设元素,未能融入区域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服务职能和辐射功能的发挥。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区域的主流文化互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缺乏地域经济特色、物质环境缺乏地域文化元素、文化活动缺乏区域文化内涵,从而导致校园文化辐射范围窄,认可度不高,生命力不强。

三、基于高职校园文化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明确高职教育本质,建设彰显职业的校园文化

依据办学目标确定特色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依托自身发展的历史,所处区域丰富的社会、经济、***治和人文资源,按照当地行业或企业提出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明确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应始终紧扣高职教育的教育性和职业性的本质,牢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导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树立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建设理念,积极倡导职业人文精神教育,创建集教育性和职业性于一体的人文环境,确保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彰显特色。

(二)建设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并重的校园文化

1.作为紧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园精神文化,应将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贯穿在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建设中,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教育方式,以及长期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渗透,最终使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化”的价值理念。

2.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特点,合理规划校园物质环境建设。通过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人文雕塑、文化长廊、实训场所、广播网络等载体,进行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宣传教育,并有机融入知名企业发展历程、行业精英奋斗历史、行业用人需求等职业内容,让师生在提升自我品德修养的同时,时刻感受职业气息,强化职业认同。

3.贯穿高职院校师生生活所有领域的各项制度。在制定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和服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时,应将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习惯要求有效纳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旨在通过制度文化的长期教育和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行为。3.打造以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能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形式。为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的目标,通过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室和培育校外实习基地等途径,不断创新实践平台,提供实践机会,拓展实践途径,强化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诉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置身实践氛围,在实践中检验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理解职业素养、培养职业道德、养成职业习惯、强化职业认同、引导职业使命,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坚定学生的职业目标。

4.根植行业沃土,建设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融合于文化育人的各个环节中,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加强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力度,通过互动方式营造职业文化的育人氛围,通过企业名人的专题讲座、活动交流、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角色体验,感受文化异同,让学生对企业的发展历程、管理思想、文化精髓、企业目标等产生感性认识,在实际氛围中懂得敬业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担当意识、协作意识等职业素养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主地培养与强化,从而加快高职学生的职业化进程。

5.立足区域发展,建设强化服务社会功能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发展只有扎根区域沃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区域人文文化、区域***治文化、区域经济文化等内容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有形或无形的教育方式中,强化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振兴区域发展的职业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适应需求和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努力为区域建设与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具备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舒细玲.高职院校行业性校园文化认同研究[J].理论前沿,2014(6).

[2]杨丽颖.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汪波.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可持续发展 方略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形成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现阶段中国高职教育已进入调整结构、丰富内涵、提升质量和增加效益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在创建示范院校,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达到“五位一体”、“四化同步”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选择怎样的发展方略,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苦苦探索的难题。

文化为基: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本质属性是高等性、职业性、应用性、人文性,“就业导向”、“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高职教育划分在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层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同样担负着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责任与义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持续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精神发展与物质发展脱节、人的本能欲望与人的文化自律脱节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维系5000年中华文明进程的儒家文化屡遭误解和肢解,而在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又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功利主义猖獗。在此情形下高校也难独善其身,利己主义侵蚀了大学校园,导致了大学精神的扭曲变形,高等职业教育过度专注于教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由此导致的“有知识无智慧、有技能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社会成员问题愈发突出。现在中央提出“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并将文化育人作为高校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文化育人的实质就是文化自觉的教育体现,其本质要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引导,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培养人全面健康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文明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

高职院校发展的前提是树立与高职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育校本特色的大学文化,形成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社会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因此,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教育实施文化育人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文化自觉的体现。高职院校应在优化学院综合文化环境、建立现代大学文化、提升学院文化层次、营造学院文化建设氛围、打造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大学文化潜移默化、贯穿始终的作用。

技能为先: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

中共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决策部署。当前和未来的一个时期,职业教育面临“四化同步”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迫切要求提升社会成员的就业创业能力;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迫切要求职工技术更新和技能培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要求提供多次多样多层的教育机会”。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高职教育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内涵,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目标的结合与统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贴近实践、贴近职业的教育,是学做相统一的教育,是培养做事之人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必然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从事某一项职业提供一种工具的准备和职业持续发展的准备,以期达到人与职业的有效匹配。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是学生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别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核心要素,更是高职教育的立身之本。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职院校的四大基本功能。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逐渐迈向后工业化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工艺复杂程度的增大,包括高技术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分工将变得越来越细,培养一大批技术娴熟、职业道德与操守高尚、素质精良的知识型劳动大***,已是中国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是一种应用技术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其中一个层次或环节。职业教育的产生源于产业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一种打破教育与职业的界限,“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即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策略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优化职业教育的需要,是促进知识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的需要。

“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已经逐步成为各级***府的共识;加强与职业教育界的合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产业界的共识;构建“***校行企四方联动”、“企校一体”、“多元主体”等校企合作模式,推进校产教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提升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增强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必须推动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工作。为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提升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能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通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已开始构建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国家体系、国家体制和国家***策。各高职院校也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将顶层设计引入学校发展战略中,为院校科学发展提供指引。

其次,高职院校必须把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任务和阶段性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材教法、推进信息化建设,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区域或行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最后,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制订实施各类专业教学标准,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对接,积极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

特色发展:高职院校的生长支点

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本质规律、比较持久和稳定的发展方式。高职院校发展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特色,是独特的办学理念与风格。高职院校在适应经济建设、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应突出“特色兴校”原则,继承和发扬自身优良传统、学习升华其他院校的优秀理念与实践特性,才会形成鲜明的特色与个性,才能找到生长的支点和发展的动力。

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条件。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体制和结构。行业和区域经济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行业、区域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专业建设,在服务行业或区域发展中,创立具有行业背景或区域特征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院长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导。教育家陶行知在1926年7月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办学特色是院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既体现了院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也体现了院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学识、威望和作风。一个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宗旨、培养模式、教育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特色,院长起着主导作用。

“三能型”教师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体。高职“三能型”教师指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提高动手能力,能指导学生实训、实践;同时也要求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的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性研发。“三能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突出特色求发展的中坚力量,院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实施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坚持文化为基、技能为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略是高职院校建人民满意的一流高职院校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3-01-25.

[2]鲁昕.2013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3-03-20.

[3]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4]刘洪一.文化育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罗海丰,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5):27.

[6]唐珍名.大学文化与特色兴校[J].大学教育科学,2004,(2):17-18.

[7]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

[8]崔永华,张旭祥. 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篇6

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生大多养成教育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应变能力不强,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抵抗能力差,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比较淡薄。因此,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在人才培养上,满足学生就业谋生的需要,培养其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技能)与职业素质;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与迁移需要,培养起其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满足学生成就人生事业的需要,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因此,必须在人才培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双核,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自学、自律、自立、自强能力的新型大学生,提高其就业软能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体系引领双核 营造健康职业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服务的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具有引领、凝聚、稳定、转换、自建等功能。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主流信仰缺失、社会认同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以其引入职场文化,全面拓展,彰显特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壮大主流文化,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彰显“红色职业理想文化”

国家文化是职业文化的宏观背景,职业文化必须与国家文化一致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职业信念和职业追求、职业使命,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价值本质由价值理性向实践理性转化。学生在以职场仿真活动为背景的双核能力培训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往往缺乏定力。但穿插了以红色经典为职业理想主题的励志教育,组成“红色经典职业理想讲师团”及“红色经典职业理想成长团”,开展“红色哲理+职业悟道+素养提升”工程,能提升大学生的民族境界和时代精神,促进其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实现职业道德外化、文化自觉内化。

(二)以服务两型社会为基石,彰显“绿色职业心态文化”

近年来,环境恶化、资源匮乏、价值冲突、就业压力给大学生带来多种困惑。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以行动导向法、任务引领式促进各团队成员围绕绿色服务、绿色管理、绿色(自我)发展主题,在绿色公寓文化、网络文化、职场文化、社区文化系列活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其积极投身新环境,正确看待社会问题,调节自身行为,调整职业目标,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自我目标与公共利益和所肩负的社会使命相符合。因此,“双核”相融,培养大学生服务两型社会的“绿色职业心态文化”,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责任和诚信的绿色文化,形成文化自信。

(三)以创新创业为目标,彰显“蓝色职业发展文化”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关键在创新。职业文化事关社会秩序,需要在健康价值观念的引领下,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让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更好地践行。双核能力培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以企业为背景,通过职业实践,提高大学生包容、探究、认真、执着的特色职业技能,形成科技创新的蓝色文化1。大学生通过富有创意的职业设计与实施活动,参与企业实习实践,可感受企业的技术、管理、制度、产品、服务等系列创新文化,培养蓝色企业理念和创新发展意识;同时促使其根据企业的标准整合自己的创新创业目标,熔铸时代精神与历史经验、世界眼光与民族传统,共同推进民族复兴,形成文化自强。

二、三位一体,构建软能力强化体系

在求职者的硬能力越来越出色的今天,软能力在职场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角色塑造能力、当众言说能力、合作能力、诚信与责任能力、公共事务参与能力等软能力的培养强化并非一日之功、一课之得。它需要长期耳濡目染,正面引导、侧面渗透,三位一体,多元强化,才具实效。

(一)***、校、企合作,构建职业发展能力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治多极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应建立***府出***策、学校执行、企业认可的职业发展能力体系,重过程优于重结果,让每一个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践行各种软能力。参照英国的NVQ认证制,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双核能力培养相融,给每个学生建立一套“职业发展能力”动态档案,将学生参与学校***团活动、社团活动、职业资格培训、社会实践等资料显示其中,并作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证明随档案移交给接收企业以作为参考。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综合素质,促使其成为负责任的高素质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德商、智商、情商结合,弘扬主流价值

德商是为人处世的道德素质,确定方向;情商是自我意识、情绪控制、抗击挫折和人际交往中情感的调控能力,提高效率;智商是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动力。根据走访调查,七成以上企业招聘大学生时,更看重人品、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自我管理等“软能力”。 “软能力”不“硬”成为大学生就业的软肋。德商是成功的基石,智商是成功的材料,情商是成功的技术。因此,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公共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及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渗透三观,修炼德商、开发智商、锻造情商,弘扬做人第一、做事第二的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及人文素质。

(三)产、学、研结合,拓展“双核”平台

以双核为平台拓展就业软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求职者的岗位工作能力,学校则需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研究机构则需要根据行业特征、学校实际进行重点探索,因此,产学研结合,才能拓展双核平台。我们需要重视企业、学校、培训三方的关系协调,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职业资格证书适应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各岗位的实际需要。只有依据校企合作标准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真正对人才有鉴定作用,增加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为加快我国就业准入制度步伐奠定基础。

(备注:本研究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11sku33)》阶段成果之一。)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篇7

关键词:内地西藏高职班语文教学重新审视

一.内地西藏高职班语文课程

教学改革应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养有机和谐统一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曾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新时期,为贯彻落实的重要指示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内地西藏高职班就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人才观,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内地西藏高职班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人文素养有机和谐统一的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确保有效完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合格技术技能人才的光荣任务。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内地西藏高职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语文教学中也必须依据学生的就业流向、职业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综合指标,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职业素养要素,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内地西藏高职班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在内地西藏高职班语文教学中进行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的需求。现代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工作岗位对就业者的素质能力的要求和标准变化、提升得很快,内地西藏高职班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都很容易过时,因此,学生需要加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练就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同时,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也是用人单位对就业者提出的实际需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不仅注重对学生“做事”能力的考察,更看重对学生“做人”水平的分析研判,重点是考察学生对工作单位的忠诚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工作单位文化的认同程度等。可以说,毕业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需求。关注内地西藏高职班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养成,关系到内地西藏高职班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内地西藏高职班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仅仅只追求专业化教育,培养仅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显然就会远离西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培养,注重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力求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养有机和谐统一,助推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内地西藏高职班语文课程责无旁贷。[2]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篇8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深受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影响,仅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其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人文素养对学生职业发展可持续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职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当前高职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了浅显建议。

[

关键词 ]职业发展可持续性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杨玲玲(1982-),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与实践。(陕西咸阳 71 2000)

[中***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118-03

可持续发展起源于对环境问题的研究,随着该理念的广泛传播,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剖析,并将其应用在多个领域。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立足哪个角度、覆盖哪个范畴,可持续发展的界定都被统含在了一个共同的基础层面,即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维基大辞典对可持续性的界定是:可持续性从广义上来讲,是指能够保持一定的过程或状态。其义显见,若想保持过程或状态在一定的水准,则必须在满足当下要求的同时,具备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

我们将这些内涵迁移到职业发展中来,便可以对职业发展可持续性做这样一个界定: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从业者不但应具备当前阶段该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能力的需求,而且还应具备能够应对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当前,由于受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思潮的影响,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几乎一边倒地强调技能技术,中国绝大多数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视作学校教育的唯一重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基本被边缘化、漠视化。然而,从世界各国的职业发展历程来看,要想保持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除了必要的职业技能之外,从业者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对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几乎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职业发展可持续性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然性要求

1.时展的必然需求。社会、科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人们的职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诉求。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仅依靠单一的职业技能谋求高速、持续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对“新型工人”做了一些描述,“第三次浪潮雇主越来越需要的是那些敢于负责,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样同别人配合,能承担更大任务,能迅速适应已变化的情况,以及能敏感地与其周围的人协调一致的男女”,“第三次浪潮需要那种办事灵活、行动敏捷的人。西方电器公司负责教育的总经理唐纳德·科诺弗尔说,这种不同之处,就像古典音乐家与爵士音乐演奏家之间的区别:前者按照预定的格式演奏每个音符,后者一旦决定演奏哪首歌曲,就机灵地从相互的提示中信手拈来,即兴演奏H{下一个音调。”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者们早已看到对学生进行单一技能技术的培养已然无法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美、日、德、英等发达国家为适应和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普遍十分重视,他们认为人文教育能够传承文化,健全学生人格,其人文素养教育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范式。日本于1971年修改的《大学设置基准》明确指出:“大学课程的设置在注重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大学生个人品格、个人修养以及综合判断能力的培养。”巴黎理工学校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人世教育”。大学生融人现实社会所必需的品德及其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赖于人文素质教育。可见,要使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2.中国国情的现实需求。中国正从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型制造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除了职业技能的需求之外,对技术人才本身所具备的人文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实际上,技术人才本身所具备的人文素养程度也确实影响着这次转型的进度和质量。我们知道,创新型制造业的核心追求就是打破传统低价格、低品质、低利润模式,通过方法技术的创新、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攫取高额利润,牢牢占据市场高端位置,获取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而创新的完成,除了依靠职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从业者的人文素养。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艰辛而浩大的工程,它决非一蹴而就、一夕可成,它要求创新者必须具备坚毅的品质、开阔的视野、愿意进行艰苦卓绝劳动的奉献精神等,而这些都来源于对职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使高职学生保持职业发展可持续性,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是当前中国国情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

3.教育发展本身的必然追求。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培养真正的人,爱因斯坦曾坦言:“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这是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的发展。而当前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漠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学生越来越向“工具人”方向发展,这显然违背了教育本身的需求。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显然离不开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也是教育发展本身的必然追求。

二、职业发展可持续性视阈下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工轻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华中理工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并掀起“人文教育”热潮,但最终结果却令人唏嘘:众多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人文素质教育依然杳无踪影,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并未明确人文素质教育规范程度,课程体系设置上技能为主、人文为辅,专业为重、基础淡化,智育为先、德育垫后的倾向依然严重。在高职院校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一片技能技术为重的呼声中几乎被淹没殆尽,人文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被完全边缘化,基本丧失话语权,已完全沦为职业技能技术课程的陪衬和装饰。人文课程的开设,不但在门类科目上被大量削减,在课时量上也被无限压缩。“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一般应占总学时的20%左右,而我国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所占比重普遍低于10 010。”在功利主义的熏陶下高职院校的该比例则更低。这种课程设置现状使学生根本得不到有效和恰当的人文素养教育,其人文素养水平自然难以提升,这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2.教学管理机制无法有效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我国大学自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以来就全盘采用苏联的大学体制,所有大学自一年级开始就划分专业,开设专业课程,通识教育从未成形,“大学人文教育”的制度与传统亦未被确立。同时,大学人文教育的***策规定也从未以一种强约束力的面貌出现。大学人文教育基本处在一种似明非明、似暗非暗的尴尬状态。高职院校则长期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表现出漠然的态度。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作用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自然而然地被弱化,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的管理主要采用学分制和证书制相结合的方法。学分的获取主要依赖两个途径,即“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学生在完成学分的同时,还必须取得规定的相关证书,这些证书主要指英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但有意思的是,如前文所述,必修课的设置在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之初就完全向培养技术技能倾斜,基本上都是专业技能课。人文素质类课程比重连10%都达不到。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框架设置上也不作课程性质的导向性规定,而选修课的选择完全以学生的意愿为主,并不对学生所选择的方向和门类做出要求和规范。对所获证书的要求也完全以技能和实用为导向,并不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作为引导方向。可见,学校在管理机制上,根本无法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不能提供有效的发展路径。

3.实践活动中仅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内各大高职院校几乎都如火如荼地开展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起源于对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功的德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效仿。但在此笔者要指出的是,中国职业教育在效仿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再次犯下了只看表面、只讲效益、急功近利的错误。以德国为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确有效推动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和岗位之间的对接更趋紧密。但长久以来,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德国制造业强大的背后除了有过硬的技术技能之外,还有德国人对工作的严谨态度,而这种严谨的态度才是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产生的本源。那么这种严谨的态度从何而来?这不是仅仅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就能够生成的,其原因很多,重点有以下两点:第一,德国国家教育体系当中,对人文素养的教育历来有尊重和推崇的传统,在举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的环境和氛围,在德国的轻轨上随处可见拿着书阅读的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内化到国民修养本身。第二,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等人文素养方面的认知有意识地渗透到学生内心,在潜移默化间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虽然还没有在举国范围内生成人文素养培养的环境、氛围,但***在若干教育文件当中,已不断指出和强调了要构建人文素养的环境。作为为国家教育服务的高职教育,应主动承担这项任重道远的任务。但现实层面,我国高职教育却只在实践活动中一味强调技能的获取,将这种相对容易度量、能更快产生现实效益的技术能力当作实践的唯一导向,完全忽视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等人文素养的教育和渗透。在这种导向之下,我们培养的必将是僵化的“工具人”,这样的“工具人”将很难应对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求。

三、职业发展可持续视阈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1.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志曾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而在浮躁的社会形态下,大家只关注当前利益,中国众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职业技能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95010,人文课程的设置门类和数量却显得十分寥落。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文课程应该占总课程的20%才较为恰当。遵循这一原则,我们首先应该提升人文课程在课程总体系中占的比例,使人文课程设置在数量上得到保证。其次我们应该在保证人文课程总课程量的前提下,对人文课程类别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以美国的名牌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3大基本系列,即艺术和人文、社会和文化、自然科学。其中前两大类对应于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同时,它的艺术和人文系列课程又分别包括文学和文化、哲学和语言、视觉和表演艺术理论与实践三个分支。社会和文化系列则分别包括历史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分支。每个基本系列下都包含非常丰富的人文课程。这样的人文课程设置完全可以借鉴到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体系中。在这一过程中,还完全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融人人文课程的设置中,彰显出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有效的课程体系设置能让高职学生切实接受到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人文课程,这些课程共同融汇为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最直接的源泉。

2.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给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提供保障机制。中国大学教学管理机制的设置深受苏联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进行专业划分,目前中国的高职院校也完全承袭这一传统。与此相反,美国的高等学校在最初学习的一、二学年间,无论文理生都要接受通识教育,其通识教育甚至比较偏重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机制非常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保障通识教育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学校通过学分控制对学生的课程选择进行了强制要求,如前文所提到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该校的每个学生在基本系列都必须学习相应的几门课程,修够规定的学分,不然就难以顺利毕业。这种通识教育机制在有效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篇9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中央“一号文件” 战略思考

[作者简介]习勇生(1982- ),男,江西宜春人,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教育***策。(四川 成都 611130)杨挺(1971- ),男,四川阆中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法规与***策。(重庆 400715)

[中***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17-03

进入21世纪以来,***和***府始终将“三农”问题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2012年间,中央连续出台了九个“一号文件”,成为指导“三农”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南。通过***策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九个“一号文件”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背景

当前,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三农”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二是农业和农民增收途径由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增产和提价为主向非农产业发展转变;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转变;四是农业与非农产业关联度越来越大,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①归纳起来讲,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三农”是在动态中寻找平衡的支点。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支持。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相比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农村改革和发展处在爬坡和攻坚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必须抓住改革的着力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空间。反过来,农村职业教育也通过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2.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农业发展的相互调适。当前,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同时,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为此,“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现代农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的作用。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凭借自身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开展部分基础性、运用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农民培养的相互促进。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将农村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技术技能型劳动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由上可知,在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型农民培养的进程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相关教育***策的指引下,***和***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促进农村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加快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的策略,初步解决了农村教育、科技与经济长期分离,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互不相融等社会难题,为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来源于宏观层面农村职业教育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而且来源于受教育者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凝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基于对农村职业教育本质及对象的认识。

1.对农村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由“在农村”“为农村”到“面向农村”。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与城市职业教育平行的教育形式,把农村职业教育理解为“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和“为农村”的职业教育。例如,《实用教育大辞典》指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指适应农村发展要求,在一定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人们能够从事某种农村职业的一种专门化教育。其中,“适应农村发展要求”强调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服务的理念,“从事某种农村职业”则意味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将受教育者固定“在农村”,在农村从事某种职业。显然,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职业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农”培养人才,培养“留农”人才,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教育。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②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包括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也就是说,“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既是办“在农村”的教育;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教育;更是城市和农村“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相比传统意义的农村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加宽广。

2.对农村职业教育对象的认识:由单一对象到多元对象。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③石伟平教授将职业教育划分为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的职业预备教育(职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岗位培训;以失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培训等三种类型。④基于对农村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我们认为,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基本上以培养农村经济建设实用技术型劳动者为目标,而转型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农村开展的农业科技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也是面向农村开展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专业的培训。可以说,面向农村开展的职业教育细化了培训对象,深化了培训内容,使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三农”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正悄然发生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应立足现实,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主动适应城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将战略目标定位于:统筹城乡资源,面向农村,为各类“三农”服务人才提供教育或培训服务,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协调发展。

三、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内容

通过梳理和分析***策文本可知,2004~2012年九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或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综观这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后发现,***和***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

1.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并逐步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减免种植、养殖专业学生的学费。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策,对农林水类专业学生给予倾斜”;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免费范围“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

2.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育新型农民。(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2)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3)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能力,促进科学种田。(4)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5)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

3.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要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支持力度;扩大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同时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4.理顺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1)在办学体制上,强调以***府办学为主导,社会力量办学作为重要补充。要加快建立***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要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2)在经费管理体制上,强调要加大***府的财***支持力度。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各级财***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为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各级财***要大幅度增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采取补助、培训券、报账制等方式,努力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要求各级财***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3)在组织管理体制上,强调县级***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村委会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

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路径

九个中央“一号文件”从“三农”发展的角度概括了21世纪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和内容,强调农村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三农”。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应该选择何种路径,以实现教育目标。

1.以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在九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开篇中,一般都会概括过去一年“三农”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当年“三农”建设和发展的主题。例如,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为此需要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又如,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这充分反映出农村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或内容的确定,要从当前我国“三农”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利益主体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着眼于“三农”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有效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和作用。

2.以渐进式方式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策的实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策作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策,是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囿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府财***支持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和***府从2007年开始,采用渐进式方式逐步落实此***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减免种植、养殖专业学生的学费”;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中职学生免费范围,“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2010年强调要“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到2012年,继续强调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实践证明,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策贯彻和实施的过程平稳,***策效果较为明显。

3.以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平稳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为“强化在***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府统筹、社会参与”。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启示我们,要运用分层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各级***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概括地讲,就是“要强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省级***府宏观指导、市(地)级***府统筹发展、县级***府为主管理的责任”。⑤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中。在教育成本承担机制上,省级***府的承担比例要有所增加,中央***府的专项经费补助的力度也应有所加强,各级***府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和引导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注释]

①高利兵.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7):10.

②⑤***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号)[Z].2011-10-25.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篇10

关键词: 大学二年级 职业发展教育课 实践教学

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是根据理论教学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实践活动。进入二年级的大学生通过一年级阶段学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学习,基本形成了对职业认知、自我认知和职业理想的基本了解,进而完成个人初步的职业目标设计,建立起大学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机制。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学习进入大学生职业能力准备时期,也是职业发展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之一,学生在厘清自身职业生涯方向和职业目标后,了解社会、企业等用人组织对大学毕业生求职者的选聘要求或标准,结合自我特点和专业学习进程,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职业素质修炼和学习训练及实践计划,并坚持不懈地实施锻炼,做好大学阶段就业资本的主要积累。

一、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的任务

通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学习,进入第二学年的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大学生活规律,完成了自我认知,并了解了职业和职业规划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开始真正从现实角度关注自己的成长,主动进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训练。因此,培养和锻炼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及创新能力是大学二年级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理论教学主要有职业意识与道德、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教学的学习,学生具备从事专门工作所要求具备的内在品质和技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和基本方法,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探索,我们把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安排为体验性实践,它是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确立目标意识、岗位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法纪意识等相关职业意识,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塑造健康的职业心理,强化专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危机化解能力等职业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主要围绕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以服务社会为主,开展劳动锻炼、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锻炼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

二、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内容

根据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实践目的和任务,设计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程的紧密结合。

1.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按照职业发展教育课理论加实践的原则,根据大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开展认知性社会实践了解职业,已经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为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特别是帮助二年级学生掌握并学习使用职业规划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教育课可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开展以二年级学生为主参加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学生在接受职业发展教育课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体验学习的实践性。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人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及适时调整策略,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习内容积极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潜能。既体现高等教育中个性发展的理念,又增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学风建设与素质教育、就业等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优化高校的素质教育方式和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此外,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还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不足,对以后改进教学工作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2.开展职业教育及学术交流讲座

可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或企业人事经理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素质培训,引导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责任感和受挫能力。由于行业专家具有广阔的社会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因而他们的讲座能够让大学生了解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了解行业当前发展的趋势,了解行业专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和工作经验,使大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专业讲座或学术交流,二年级学生了解本专业行业职业要求的概况,明确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3.参与了解实践创新项目

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各有关单位和高校都为此普遍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参加这些活动,不但有效地培养、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而且在丰富多彩的专业竞赛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兴趣和意识。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任课教师应配合学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组织二年级学生此类竞赛项目,这既有利于二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实验的开展思路、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的分析等知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并且为以后创新竞赛类项目选拔人才奠定基础。

鼓励二年级学生参加学生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艺术作品、出版著作、知识产权等,以及其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体验性实践

开展体验性社会实践对于促进二年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体验性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行业、体验职业活动、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创新意识等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劳动锻炼。学生可以到农村或工矿企业从事某项生产活动。在劳动锻炼期间,了解工农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锻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锻炼结束后可请有关单位或劳动锻炼单位的有关领导为自己作出鉴定,本人写出劳动锻炼的总结报告。总结内容主要包括:下乡、下厂锻炼的基本情况;生产劳动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主要收获和取得的成效。

企业调研。二年级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当今社会条件下企业用工分析,了解企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要求、校友对就业、专业学习及大学生自我培养方向的建议等,进而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文化服务。二年级学生经过两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到农村、工矿企业向工农群众传授所需的科技文化知识,为工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实际问题,把所学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到边远山区、贫困山村开展扶贫支教行动,将所学知识传授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社会科技文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是: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科研攻关、知识讲座、科技咨询、技术协作、扶贫支教,等等。

勤工助学活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市场调查、家教、智力服务等勤工助学活动。

其他个性化、创新型的实践内容。

5.积极参加多种文化活动或社团活动

参加文化科技活动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是培养职业意识的重要基础。二年级学生应积极参加与职业意识培养有关的专题讲座、征文、知识竞赛、辩论赛、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社团活动、学术研究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到相关的知识,扩大视野,强化职业意识。如围绕诚信意识培养进行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手机短信征集等活动,对于参加活动的学生起到了良好的诚信意识培养作用。围绕职业意识培养举行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是广大学生培养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相关学生干部要积极组织有关活动,同学们更应该认真、热情参加。

通过参加学校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指导的各项工作中,发挥朋辈指导作用,并开展一定的户外拓展竞赛、职场素质课程培训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组织管理素质的提高和职业体验经验的积累。

6.担任学生干部职务

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担任学生干部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等外在能力和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内在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集体意识,培养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在成绩评定时根据学生干部级别可换算成相应学时。

三、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的考核

实践活动考核按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活动时间,学生二年级期间实践要求不少于学校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实践中的表现,根据实践内容、实践单位意见,导师班主任适当核实实践具体成果,学生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和科研成果、活动宣传报道等其他成果。

职业准备阶段的作业为结合体验性社会实践,通过本人对实践岗位的认识及一年来在实践岗位开展工作的情况,结合本人实际制作《实践岗位的体会以及改进建议书》。一般不少于3000字。

导师班主任负责成绩的认定,在《职业发展教育手册》上登记备案。

职业发展教育课二年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以上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的活动开展,二年级学生在掌握职业意识与道德、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树立专业意识,增强专业兴趣,初步确定就业行业,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求职择业能力准备方面,二年级学生全面提高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积极的职业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求职择业的能力,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中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全程化、分阶段教学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2]赵北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程[Z].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10篇

学习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育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管理方面论文题目。(二)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实践机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音乐素养。实际上,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

学习

特殊教育学论文10篇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特殊教育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论文,特殊教育论文题目大全。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

学习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教育专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网络教育论文答辩好通过吗,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大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性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

学习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家校合作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家校合作教育论文,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

学习

劳动技术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32)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技术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劳动技术教育优秀论文范文大全,劳动技术教育论文题目大全。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旧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始终没有突破应试模式,存在着脱离经济、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培养的学生无论是

学习

中专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专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中职生教育论文范文。1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1.1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失误在语言学科的教学中,语言文字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的教学就是对学生的

学习

科技创新教育论文10篇

阅读(781)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创新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技创新教育论文,教育科技创新论文范文大全。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构建职责分明、功能互补、保障有力、高效运转的工作网络。一是***府***策引导。东海县***府2012年设立“青少年

学习

教育学本科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学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学本科论文怎么写,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大全。1.2生源多样化增加了师范院校办学压力随着近几年学前教育师资需求的猛增,各层次的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并呈现出生源种类、

学习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发展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职业发展教育论文,职业发展教育课论文怎么写。1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上的困境t.t***策落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中,***策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都对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

学习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技术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范文。4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5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6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7基于自动测评技术的IT技能培训

学习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论文。历史的车轮推动着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重任,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在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过

学习

教育管理本科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管理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管理论文选题,教育管理的毕业论文怎么写。人本管理中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位,即将人本身视作生产和管理的关键要素。就目前而言,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

学习

家庭教育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教育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论文范文大全,家庭教育的毕业论文5000字。一、筛选假设理论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

学习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健康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文,健康教育论文100篇。贯彻教育性原则,要求做到: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和观点作指导,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关于学校心

学习

大学生导论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导论手写论文2000字,大学导论论文模板范文。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校散

学习

大学生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十篇优秀周记作文,大学生自我鉴定模板十篇。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

学习

大学生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经济学论文范文1000字,大学生经济学论文。1.介绍科学家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评价。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像17世纪微积分学的发明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马克思说:一门

学习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内容包括心理压力论文,大学心理课有关压力的论文1000字。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

学习

大学生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经济论文题目推荐,大学生经济论文。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当代“90后”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90后”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影响,根据整理的调查

学习

大学生商务英语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商务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题目与范文参考,大学商务英语5000字论文范文题目。翻译理论是基于翻译的规律和性质,从大批杰出的翻译作品中由翻译研究者总结得出的总结翻译本质和原则的理论和方法。商务英

学习

大学生网购论文

阅读(49)

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购买前包括五个阶段:潜在需求的唤醒———收集信息———购买方式选择———购买商家选择———购买产品选择。购买中包括两个阶段:支付方式选择———等待接受产品。购买后包

学习

大学生化学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化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生化系毕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化学文献综述范文。2.大学生廉***文化具有调整的作用。大学生廉***文化的调整作用不仅表现在调控机制上,更表现在精神机制及精神力量上。简单的讲,就是这种调整作用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