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篇1
一、教育性原则
是指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特征,以及它的时代性和进步性。所以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与态度,教育者不应随便附和他们的观点和思想情感,而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排除各种心理困扰、解除心理问题症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迪和共产主义人生理想的教育。可以说,教育性原则比较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贯彻教育性原则,要求做到: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和观点作指导,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能照搬照抄。其次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治教育等结合起来,使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思想觉悟的培养与提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发展。再次,重视正面的启发教育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
二、全体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确立与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与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客观条件和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惟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即便是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受到忽视,结果新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从而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另外,面向全体的原则还基于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带有普遍性,相应的,其心理需求也具有共同性,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用集体的方式进行。当然,面向全体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忽视个别。实际工作中,还要考虑在实施这一原则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效益。
贯彻全体性原则,应注意: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另外,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三、差异性原则
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是有差异的,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相反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强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重视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实施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贯彻差异性原则,首先是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等;其次是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手段和技术,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等,具体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再次是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四、主体性原则
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集中而直接地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主体性原则要求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是因为,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处在被动的地位,教育就成为一种强制,变得毫无意义。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要达到自助的目的,只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这一活动,此目的方可达到。另外,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性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使学生追求的需要得到满足。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做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活动都要首先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现实生活和存在的问题为基准,以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提高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助,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也不能替代学生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
五、整体性原则
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人的心理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而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等综合因素出发,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采用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富有成效,更有意义。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做到: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教育活动时刻要关注学主人格整体的完整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要从整体、全局、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把内外因、主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诸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与辅导要采用综合模式,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和技术。
六、保密性原则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篇2
1.1组织管理。
一般情况下,学校***会以行***名义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实施基本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同时,要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委员会和专项任务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和监督检查具体活动的落实情况。
1.2结构设置。
学校可根据具体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将其挂靠在设有医药类、社会工作、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二级院系,或者直接挂靠于学生工作部。学校要严格执行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规划,做到“校级设专门的教育咨询中心,二级院校设心理辅导员、班级内部委任心理委员”。
1.3活动内容。
活动涵盖面广,涉及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为其办理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大学生团体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等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宣传力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服务,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日轮流坐班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模式的实践困境
2.1主动性较为缺乏。
专家指出,我国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参与性不强。但是,就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而言,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闭锁性和***性等心理特征,他们深受闭锁性心理的影响,且未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工作,所以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或者困境,而有了心理困惑他们更愿意向朋友倾诉,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部分学生会为家庭矛盾、良性等较为私密的问题而困扰,但是他们很少向心理咨询教育机构征求意见或者寻求帮助。部分高校为了尽可能保护学生隐私,鼓励学生大胆咨询,开辟了专门的网络咨询渠道,但是学生不愿意主动倾吐心声,因此网络咨询也是收效甚微。假若心理教育咨询模式发展为等待式,那么其应有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2.2重咨询,轻介入。
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时,主要以团体心理咨询或者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咨询人员提供引导或者启发,会从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入手,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其克服或者摆脱焦虑情绪。对于一般情况而言,这为咨询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但是高校的轮流排班模式大大削减了工作效力。当天的咨询教师只负责当天的工作,轻度心理不适的学生当即即可收到显著效果,但对于严重心理不适的学生缺乏针对性,而且效果不明显。
2.3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
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制的正常运转,对在校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和服务,就要构建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共同承担,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负责监控和观察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员会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从而有效化解其心理危机。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不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难以有效预测学生心理动向,因而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3、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合力作用模式
要预测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前景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但社会影响力不大,决策者和学术界尚未普遍接纳和认可学校社会工作的巨大价值。因此,部分学者大胆假设,提出可将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穿大学生工作体系中,逐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教育能力。笔者认为,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就应该在坚持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治工作,健全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结合的有效模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1初级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逐步渗入学校社会工作。
首先,在制定和设计高校学生工作制度时,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和独特理念原则,有效弥补传统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时要坚持“人在环境”的理论基础,在选择学生心理问题的介入手段和分析问题根源时要以社会过程和社会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有效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教育的缺陷,实现双向协调发展。其次,要大力充实学校社会工作内容,加强对干部、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培训,建成一批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将学校社会工作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立并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帮助其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熟练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手段、理论和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学校社会工作,不仅有利于完善学生工作模式,还能重塑学生工作者角色,实现学生工作功能的延伸,从而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健全人才。
3.2融合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运行。
沈黎曾指出,当前的学生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学校现有的心理辅导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求,心理辅导老师要加强与学校社工的合作,建构起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要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其职能,就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在制定学校管理体系时明确规定社会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高校要理顺心理咨询机构、学生教育以及管理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关系。倘若高校设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那么就应将其引入社会工作模块中,组建专门针对学生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促使学生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投身到社工服务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协调运行。
4、结语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感受到工作乐趣。为此,思***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唤。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出现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辅导员如何积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和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在目前心理支持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专业辅导很难解决众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借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理性的选择,也确的一定的成效。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应从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最后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团体训练虽然也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但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却没有那么的高,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心理预警网络。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的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抑郁症引起的自杀,精神病引起的伤害事件等。
三、思***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思***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思***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思***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要求高、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一般来说,影响思***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思***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部分思***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高校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思***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思***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使思***辅导员在理论提高和学术研究方面投入不足,从而带来职称晋升方面的心理压力;思***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篇4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采用边学、边干、边探索、边总结的做法:
(一)深入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形成与发展
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就家庭环境来说,我们调查发现以下几种问题:家庭独生子女依赖,自私、不能吃苦、生活自理能力差;富裕家庭子女乱花钱、贪享受、高消费、勤俭观念差;破裂家庭子女情感受挫折,缺乏家庭温暖,孤僻,自卑;不良家庭子女棍棒教育,经常被训斥,打骂,逆反心理重。在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分析、心理疏导,使学生能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与自己成长和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只有营造一个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围,师生之间才能容易进行思想沟通,才能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发生情感感应和情感支持等作用。
(二)确定实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多学科理论的综合为依据的,在价值取向、具体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德育工作有所不同。我们结合基础教育性质和特点,制定了实验方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有“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
(三)构建课程体系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课程体系里并融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中,构建“尊重、激励、合作、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学科结构的限制,弥补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完善教学目标体系。
(四)呼唤乐学回归
乐学是我国优良的教学传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产生了怕学、厌学、甚至拒学情绪,扼杀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成功感、自信心,就会妨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心态的平衡,寓教于乐,实现成功教学、和谐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慰和满足。
(五)协调师生关系
教师上课时会在课堂上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教师各方面的表现都能被学生观察到、注意到、进而仿效。如果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容易出现暴躁、焦急、恼怒的情绪,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从而使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不稳定的情绪。所以要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克服师道尊严,教师决不能讽刺挖苦,也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这样做就会让学生对教师疏远甚至畏服,最后导致出现逆反心理。
二、在职业学校中要建立起必要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在职校中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职校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建立舆论导向机制
1.舆论导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既需要用现代教育理念做指导,也很有必要更新观念,转变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2.理论指导。在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循序渐进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家长,尤其是有实验班的学校老师、学生学习,提高理论认识。
3.目标导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健壮的体魄,正常的智力,并且有较好适应能力,把他们锻造成为新世纪的新人,总体要求是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培育目标,在家长心中必须明确孩子发展的方向。
(二)评估机制每学期可以建立两次“负担监测”制度
通过座谈、抽样调查、普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调控,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建立学校管理规程。通过每年的“评先”,每学期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各种奖励活动,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实验,大胆探索,对改革实验有成效的给以奖励。
(三)参与机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
1.领导重视。我校的实验得到了各方面有关领导的支持、关心。领导经常亲临班级,鼓舞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专家指导。建立了实验领导和课题研究机构,学校建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并请专家教授作为我们课题组的顾问,开展指导。
3.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全校每个年级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人人有课题。老师们积极投入实验,热情很高。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篇5
笔者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某高校发放了1000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表》,回收967份,其中大一学生336人,大二学生230人,大三学生241人,大四学生160人。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得出三个结论:第一,76.47%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3.84%的学生认为开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关紧要,10.7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有92.2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第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需要是不同的。79.88%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重激发人的潜力,72.87%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65.7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和排解压力。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解决他们自身的心理问题。第三,超过70%的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也不喜欢课后作业以及道德说教。通过了解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学活动、心理测验、拓展训练、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比较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大学生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落后、教学方法死板、教学评价不合理,所以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措施
1.确立合适的课程改革目标
目前,高校教师都意识到了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改、向哪儿改,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要想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就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这样的教学目标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改革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及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主,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太宽泛,内容涉及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宽泛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所以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3.改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便于教师管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4.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采取积极措施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首先,学校要大力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建设一支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多与行业内的精英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学校要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室等设施,收集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学的资源,以便开展教学活动。
三、结语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篇6
一、课题实施步骤
在课题实施之前,将总目标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分解,即: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界定,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及实践框架的形成,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怎样具体实施生命健康教育。分解目标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目标与课题实施起来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
(一)生命健康教育的情报研究
国内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现状、国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做法和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对我省大学实施生命健康教育的启发。
(二)生命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包括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框架。
(三)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生命健康教育专项课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将生命健康教育与创造教育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拓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资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生命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已有的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制定研究方案和教育规划方案的理论基础。
(二)调查法
调查学生家庭、社区生命健康教育状况,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现状,之后进行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实践的比较分析。
(三)经验总结法
在每一研究的阶段均要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对照组研究
选择不同的大学,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对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训、生活实践的对照组进行分析研究。
(五)归纳整理法
对材料去伪存真,经历“实践―探索―总结―调整”的过程,获得对生命健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三、相关理论支撑
(一)人的生命健康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健康不仅指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科学发展观也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教育课程理论
我国教育改革提出,课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历,丰富学生的学***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课程要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课程不局限于文本型的教材,提倡师生共同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
(三)现代医学心理健康理论
心理学里有四种主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人文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对“幸福感” “和谐”“生命健康”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关注点。
幸福感是人的“自我感觉”,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心理健康的另一种重要品质是“和谐”,即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认真分析自己眼前的处境、将来追求的目标、现在所能够做的,使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和谐一致。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是从人的幸福感以及和谐发展方面来关注生命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源于20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国内外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较早,大量科学研究显示,学校开设生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中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如抽烟、酗酒、同性恋、网瘾、暴力等。现代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是从学校教育中的单项内容开始的,1840年美国部分学校开始设立“急救”课。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港台地区迅速推进,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实施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生命与生存、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生命与社会等问题迫切地摆在了学校教育面前。2002年8月,生命教育被英国***府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一席。21世纪,西方学者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逐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一问题。2003 年4 月8 日,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2004年4月,在杭州召开“两岸三地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40多位专家、教授呼吁重视校园“生命健康”教育理念;2006年12 月28日,由中国***基金会主办,***、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以“优化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67所学校的专家和来自全国的教育人士探讨了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等问题。
(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性
影响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性的因素,涉及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的共识性。没有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就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社区舆论冲突等问题,从而影响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生命健康人格内化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生命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内化是一个高层面的问题,其评价的量化问题极其复杂,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评价的过程。鉴于评价是生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促进生命健康教育趋向本真和凸显实践效应的问题,即使存在难度,教育工作者也要勇于实践和探索。
(三)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大学生命教育的情报资料进行研究之后,确定以开设生命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开展生命教育的突破口。对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形式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展开调查,并对开设专门的生命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大学作重点研究,关注大学中较为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训练课程。
通过在江西省多所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把生命健康教育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全面结合。课题组在大学教学课程计划中建设性地开设了生命健康教育课与求生训练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危险情景下的模拟求生训练。总结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经验成果,定期进行交流。具体做法有:
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机会举办生命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建立学生的生命健康档案,实现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随时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动向。
开展以学校社团、班级等为组织单位的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游戏活动、求生训练,营造校园生命健康教育文化氛围,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征文比赛、小品演出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以健康为首,在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将人文和科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生命健康的含义,指导学生将健康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讲授健身知识,指导大学生开展健身实践,有效培养学生健身的能力和终身健康的意识;讲解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构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激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健康教育注入生命力。
五、研究成果及意义
课题的创新点在于确立了“三线一面”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工作格局,使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落实、教育研讨、专题活动三线互为融合,使生命健康教育融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面向学生群体。
一是构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试点开设了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可以说是我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一个亮点。生命健康教育教材,不仅仅是指生命健康教育的文本教材,还包含了形成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要素和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法等。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如教育设施设备(***书馆书籍、实验室、校园网络)、教育媒介、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区支持等。这些基本要素和基础条件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状况、水平和质量。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些年,国家与社会各界愈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均已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建设积极心理健康体系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学生具体发展状况,明确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与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现阶段国内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自21世纪以来,伴随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兴起和广泛运用,诸多心理学研究者与工作者以高校育人目标、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为基准,牢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点与重点,建设完善且科学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致力于探索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积极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使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健全自我人格,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过度关注心理消极问题,忽略学生积极品质培育。现阶段,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普遍采取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兼并的被动化教育模式,将关注焦点置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部分大学生身上,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视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任务,而此种教育模式并不具备科学性,最终导致教育过程逐渐脱离培养积极品质的育人目标。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理健康教师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视作首要任务,仅注重学生的问题,而忽略了积极品质培育。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以增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举办讲座以及张贴海报插画等活动为依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此种以心理问题预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致使部分学生仅关注个体存在的消极因素,忽略了个体优秀品质的挖掘与提升。(二)心理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近年来,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优秀人才匮乏,部分高校始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有些教师在毕业后便直接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工作,其心理学理论还未达到深厚与扎实的程度,且部分教师也并未接受专业训练,所采取的心理疗法及咨询方式较为陈旧,无法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健康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均亟待提高[1]。与此同时,高校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属于系统化工程,需要高校各个方面共同合作,惟有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充分配合,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国内部分高校欠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未构建系统性与相关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仅是以心理健康教师与思***理论课教师为依托简单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成效甚微。(三)教师倾向心理问题解决,致使教育关系发生僵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理念,在广大师生群体内心深处根深蒂固,这对教育成效提升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反向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思***理论课教师以及心理健康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主体,而学生则作为受教育对象接受各教育主体的心理疏导与理论灌输。多数教师将问题解决视作核心教育目标,借助心理疏导与辅导咨询等方法解决部分学生在心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因为担忧被其他同学过分关注,通常不愿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咨询与自身有关的心理问题,对于心理疏导和辅导咨询亦会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难度,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整体上效果欠佳。
二、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目标表现在培养学生群体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帮助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只有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本质上获得提升。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层面,学生个体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重视、关注积极品质养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直面困惑和问题,并积极解决。因积极的体验对积极品质培育具有正向影响,所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当中要主动参与可获得积极体验的实践活动,以积极体验的不断积累为依托推动积极品质培育。基于教师视角而言,教师要将积极品质培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不断更新教育手段,不仅要注重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还要致力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协同发展,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基于学校视角而言,应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引导,对教育目标加以整合[2]。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对于仅解决心理问题而言更具现实意义。因为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预防及***的功能,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发展,充分激发其内在积极因素,必然可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校把积极品质培育置于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位置,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实现其育人价值。(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以个体专业技能与高尚人格教育、引导学生,以自我良好素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三观、素质与品行进行积极影响,明确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面向学生群体传递正能量信息,争做学生榜样。部分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并不具备夯实且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咨询专业技巧和技能也相对滞后、保守,所以难以充分顺应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也难以真正感受学生当下心理状态,致使教师在具体咨询与授课过程中很难提升教育成效,所以必须丰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其心理咨询和教育技能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与心理咨询室教师,应提升个体专业素质,着重培育个体专业技能,积极学习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方向与新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习与掌握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逐渐从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深入到实践方面,使其在具体教育活动中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消极问题,所采取的教育和***方法也应具有积极性,从而充分呈现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除此之外,也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工作态度。从学校视角出发,校领导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充分体谅教育工作者辛苦的基础上,也要深入了解其心理诉求,优化工作环境,从经济层面为需要照顾和关怀的教师给予支持与帮助。高校还要把积极因素融入教师教育工作中,深挖教师积极力量,强化教师积极感受,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长远发展[3]。(三)有效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与各科教学整合。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价值,促进多学科互相融合渗透。教师应在课堂教育中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并借助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等方式,促进学生们积极思考,在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当中,有效完成相应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且对学生而言,校园生活是最为直接的外在环境。所以,着力建设校园文化,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潜在驱动力。诚然,校园文化隶属高校隐性课程体系的分支,不但对学生心理品质具有无形影响,而且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也有直接联系。因此,在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为了改善社会大众生活质量与水平而存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由西方国家传入中国,而我国针对积极心理学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数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表示积极心理学是以传统心理学为基准的变革。伴随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提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广泛运用,高校逐渐开始立足于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而在此过程中,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德育属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在德育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价值。在具体教学中,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有效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从心理学理论与思***教育理论等诸多维度,建设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4]。
参考文献:
[1]方丽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9,17(Z1):53-56.
[2]边玉芳,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115-118.
[3]李绍明,郝萍.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4):64-66+81.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中***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120-05
一、引 言
加强和改进***校青年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重要建***治***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学校思想***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事人才的重要举措。基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校越来越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探索具有***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规律。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校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如,韩向前等测查了全***各类高等院校57所,对***队高校12 616名不同专业学员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队医科学员心理问题最少,***事特殊专业学员心理问题较少,指挥院校学员心理问题较多,工程技术类学员心理问题相对最多,***校文科学员心理问题居中 [1 ]。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国防科技大学以“心之桥”心理咨询机构为依托,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课堂教学、团体训练、个别辅导、网上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 ];白求恩***医学院的梅清海和石家庄陆***指挥学院的周建新概括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二三四五”模式,即“两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治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三全式”(从入学到毕业、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全程贯穿、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四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校大学生心理实际、贴近***校培训目标)、“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事技能教育、体育相结合) [3 ]。
近年来,我国***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知识普及、提高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相比地方大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全面了解***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尤其是寻找***校相比地方院校存在的一些差距,我们分别选择了4所地方高校和4所***校,采用特定的调查问卷,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加强***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全面系统的优化对策。
二、***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4所***校(国防科技大学、南京***治学院、空***工程大学、***事经济学院)和4所地方高校(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调查问卷共计538份,有效问卷为523份。其中,面向老师的问卷103份,面向学生的问卷420份。在老师问卷中,***校教员和学员队干部41人,占39.81%;地方高校老师62人,占60.19%。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不太健全
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大多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机制。调查发现,4所地方大学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办公室下设教育和咨询中心,配备有专职教师,建立了日常规范制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上与地方大学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4所地方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学工部负责,也有的由“两课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负责,都下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例如“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靠在学工部,任命一位副部长担任中心主任,下设3个分中心,分布在3个校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规划、部署、实施和督查,每个分中心都配有1~2名专职工作人员 [4 ]。调查的4所***校都没有明确的领导机构,心理工作一般附属在***治部日常工作中。其中2所***校下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如国防科技大学1997年成立的“心之桥”,该心理咨询机构主要挂靠在***事心理学研究室,由教员兼职从事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没有学校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其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常受到种种限制,如资金缺乏,教员热心而机关冷淡,甚至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略显薄弱 4所***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成分相对单一,通常包括***治理论教员、心理教员、学员队干部,大多以兼职为主,队伍的专业性、稳定度、职业化等方面都亟待提高。4所地方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涉及不同层次,如机关领导、辅导员、心理老师、志愿者及有关人员,充分体现了专兼职结合、全员参与的特点与理念。例如,国防科技大学的“心之桥”只有1名专职人员,其他成员主要是***事心理学研究室的教员,教员既要搞教学科研,又要开展心理教育,在时间、精力、经验等方面都捉襟见肘;湖南师范大学2000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挂靠学工处,共有4名专职人员,招聘研究生做兼职,人员组成与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属于两个相对***的体系,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稳定有序。
(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太完善 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心理测评制度、重点学员心理排查制度、心理状况月汇报制度、学员心理骨干培养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对重点问题、重点学员的及时发现、排查并进行有效干预的重要保障。调查表明,4所***校当中,只有国防科技大学从2009年开始尝试学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所有新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建档,其他院校在这方面基本一片空白。4所地方大学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和跟踪机制。以湖南大学为例,建立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四级系统:一级系统以早期发现为主,二级系统以预防为主,三级系统以咨询辅导为主,四级系统以医疗机构***为主。
2.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针对性不强
调查发现,地方大学生接触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人数都比***校学员多,说明地方大学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更加广泛深入。***地高校学生接触最多的内容都是“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我,自尊、自强、自信、自律”;其次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热爱生活,树立生活理想”;再次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性健康知识”、“培养职业兴趣,做好就业准备”则占较少比例(见表1)。这说明,在内容设置上,***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均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亟需加强。具体表现为:
(1)性心理教育关注不够 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伦理”的知识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盲点 [5 ],国防科技大学“心之桥”机构统计分析了2005年以来494份有代表性的心理咨询记录,结果表明,青年学员的恋爱与性心理问题(47例)位居第四;海***工程大学心理教育工作室以242名来访学员为研究对象,发现咨询事件的前三位分别是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6 ]。性生理发育提前、性心理不成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包括***校学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校大学生大致处于17~23岁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不稳定,情感反应表现出强烈性、丰富性和波动性的明显特点 [7 ]。同样的性早熟和性心理不成熟,地方大学生一般表现为轻率、冒进,***校大学生则大多走向另一个极端――保守、压抑。“谈性而色变”仍然困扰着21世纪我国***校的年轻人,“自责、不安、愧疚”依然是这些年轻人恋爱以及性冲动时的惯常心理 [8 ]。再加上***事院校集中统一的严格管理、性别比例差距大、学习和******训练任务繁重以及毕业后工作去向的统筹规划等,都严重制约了学员情感的自主追求,对***校学员正确释放自己的情感、解决自己的性心理问题十分不利。因此,***校心理工作者应该以人为本,从青年学员的实际需求出发,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性教育尤其是性心理教育,促进学员心理健康成长。
(2)职业心理辅导力度不够 地方大学生面临择业和就业问题,故地方高校对“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自主抉择能力,做好就业升学准备”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相对重视,其选择比例(31.3%)远高于***校学员(13%)。***校学员毕业后服从分配,似乎不存在就业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注自身发展前途,他们的职业不需要指导和规划。国防科技大学“心之桥”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在青年学员的常见心理问题中,前途发展问题(47例)位居第三,仅次于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习训练问题。学员考入***校就成为了一名***人,但并非每个学员的性格、能力都适合***营。如何帮助学员实现从老百姓到***人的转变,将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的职业***人,这是心理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
3.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不够全面多样
(1)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教学不仅能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而且能普及心理常识,激发心理潜能。本次调查发现,地方高校都开设了特定的心理健康课程,如《大学生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卫生》,还有针对本科生开设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训练》、《大学女生心理保健》、《自我认识与自我超越》,针对研究生开设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等 [9 ]。4所***校当中,有的设置成选修课,如国防科技大学,有的却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即使设置成选修课,也比较单一,一般为总***治部规定的***治理论课之一――《***人心理学》,缺乏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对缺失 校园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争之地。在***网设立具有***校特色的心理咨询网站,不仅符合青年学员追求平等、互动、求新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而且有助于缓解专业心理工作者严重匮乏的局面。调查结果表明,4所***校当中,只有1所(国防科技大学)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之桥”;4所地方大学当中,已有2所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其中,中南大学承建的“中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是我国第一家“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型门户网站”。
(3)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调查发现,地方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形式的开展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知识竞赛等,而***校开展最多的活动是心理健康讲座。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还是参加活动的人数,***校均与地方高校存在差距。***校应打破知识讲座的单一模式,学习地方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拓展符合***校实际、学员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营造积极上进、轻松愉快的心理文化,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教育。
三、***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对策
1.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机制的健全是开展工作的前提。***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不断健全组织机构 ***校应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以学校***治主官为组长,要求***治部、训练部、校医院等部门参加,以全面领导、规划和协调学校心理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在***治部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由2~3名人员专门负责;在各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指导小组,确定各院系的心理健康联络员;在各学员队培养学员心理卫生骨干(每个队1~2名);组建一个心理健康兴趣小组,以心理网站的各位版主、心理学、教育学和***队***治工作学专业研究生为主要成员,同时吸纳其他有兴趣的学员参加,逐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2)形成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 具体来说,应重点落实以下4项制度:一是新生心理测评制度。在新生入校时,对他们开展心理评估和筛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重点对有问题的学员开展跟踪辅导。二是重点学员心理排查制度。每学期开学时,对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员进行重点排查。由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将重点学员名单交至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再由办公室安排专家对这些学员进行访谈和跟踪。三是心理干预制度。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应及时对高危人群或个体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四是转介制度。对于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学员,应第一时间通知所在学院、系领导,并及时与当地精神卫生机构沟通,进行转介并***。
2. 打造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目前,在相当数量的***队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很少或几乎没有,他们往往凭着责任和热情在做工作,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可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并由学员队干部、思想骨干共同参与的***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是***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9 ]。
(1)重点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力量 ***校心理教育专职人员必须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系统修完心理学课程,具有至少3年以上从事***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能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 [10 ]。首先,***校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策,从地方吸引大批心理学专业人才入伍,充分发挥其在***队心理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借助***队和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定期选派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参加国内、国际的高水平心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服务意识和心理工作素养。
(2)大力发掘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力量 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兼职”色彩十分浓厚,许多***工教员、卫生骨干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兼职做好心理工作。毋庸置疑,由于专职人员相对匮乏,兼职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生力量。首先,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心理教育,避免将心理教育和思想***治工作混为一谈。其次,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心理学专家对兼职人员进行培训,比如个案研讨、临床实践等,着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3)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力量 学员队干部是学员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每天与学员朝夕相处,对学员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应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服务意识,开展心理教育技能和简单心理问题疏导技能培训。其次,要求学员队干部自身身心健康,行为端正,处事公正,胸怀坦荡,豁然大度,在学员当中树立良好形象,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 ]。
(4)积极调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力量 实践证明,以***员、团小组长、区队长、副区队长、班长等组成的学员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具有鲜明的先进性,是开展经常性工作的中坚力量 [11 ]。首先,增强思想骨干的心理教育意识,时刻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员,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第一时间将他们的异常言行汇报给学员队干部或心理专业人员。其次,在思想骨干中选拔和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peer-counseling)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指由受训或受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周围年龄相当的同学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 [12 ]。应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开展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成因,并掌握简单的疏导方法。由同龄人担任心理辅导员,不仅可以减轻***校心理专业人员的压力,而且可以发挥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在心理疏导中的重要作用。
3. 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知识讲座等传统手段,应着眼信息时代***校学员思想和心理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探索和实践新方法、新途径,将心理测评、网络咨询、文化活动等引入到心理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构建“三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心理学课程是***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学员整体素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价值。应充分考虑青年学员的心理特点,科学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专题教学、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必修课程可开设《***人心理学》,选修课程则可考虑《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信息时代的心理战》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设置方面,应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员两个层次。本科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一般包括***人角色转变与环境适应、学习训练压力、人际交往心理、挫折心理、青春期性心理、***事职业生涯规划等,研究生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则可侧重于科研压力与管理、恋爱与婚姻心理、作战心理品质、突发危机事件应对等内容。
(2)进一步完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我们不仅要坚持传统的面谈、电话、书信等方式,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青年学员喜爱的媒体平台,发挥其覆盖面广、匿名性强、互动性强等优势,深化和拓展心理服务的功能。首先,科学设置网站栏目。依据学员心理需求,设置***事心理、趣味测评、知心信箱、知心论坛、网上咨询等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栏目。其次,坚持版主负责制度。挑选有一定心理学素养的研究生担任版主,坚持定期值班,负责对栏目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再次,加大网站宣传力度。在本科学员中挑选积极分子参与网站宣传活动,安排他们定期在论坛发帖、灌水。以心理网站为依托,组织LOGO设计大赛、“知心论坛”优秀板块评比、“心情故事”征文等活动,在网上进行投票,提升网站知名度和人气。最后,提供网络咨询服务。在网页上公布心理咨询人员的邮箱、电话和值班安排表,对“知心信箱”的网上来信及时进行回复,提供网上咨询预约服务。
(3)营造浓厚的心理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总是生活在特定文化氛围中,他们每天所看、所听乃至所从事的活动,都对其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方面,不能局限于心理本身,局限于某些心理问题的解决,而要拓展视野,着眼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心理培育、激励与升华作用。首先,充分挖掘***校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中的心理因素,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培育作用。其次,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节,全面开展征集心理美文、放映心理电影、设置心理橱窗等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心理文化氛围,引导学员逐渐适应并发展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如价值系统、动力系统、情感系统等,进而形成良好、和谐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韩向前,汤家彦.现实与挑战(上)[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钟 斌.***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新尝试[J].教学研究,2003,(4):320-322.
[3]梅清海,周建新.***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4,(5):45-46.
[4]中南大学电子校报(校园生活).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EB/OL].http://,2005-04-12.
[5]陈家麟,毛春梅.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盲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35-39.
[6]向 娃,于 欧.从来访学员咨询事件看***校心理健康教育[J].海***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2):39-41.
[7]许爱红.浅谈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J].山东教育科研,2002,(11):49-52.
[8]贾利芳,孙太红.大学语文对***校大学生性心理教育的旁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5):53-55.
[9]吴 慧.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张宝来.我***心理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篇9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吴娴兰、高霞认为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应当在认知的基础上增设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曾骊认为课程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着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协调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当前学者们虽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论述不同,但是观点比较一致,都将目标定位为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预防性目标为辅,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自助助人”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黄金来根据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调查,认为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以相关心理学分枝为拓展和以系列专题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是一种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邢静南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显现出“三大模块”的特点,即主干课程模块———以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为主导;支撑课程模块———以应用心理学课程为支撑;活动课程模块———以专题活动类课程为补充。可以看出,当前大多学者认为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以专题讲座、心理训练实践等为必要补充,多维度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研究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主导,整合学科课程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标准、环境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生涯辅导、挫折教育、网络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多是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或是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理论知识过多,缺乏趣味性、可读性,大多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因此,在选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因素,构建多层次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邱开金、周晓玲通过对浙江、江苏、云南、河南、广东、湖北等六省42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函调查,认为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以学制为纽带,不同年级教授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知识,整个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通识类课程、职技类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吴娴兰、高霞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很多,但侧重点不同、针对性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时应当以多种教材作为基础,同时针对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时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知识,二是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三是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
(四)课程实施的过程研究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要素,二是条件性要素,三是过程性要素。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授活动中是主体,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并发挥着自觉能动性。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总量匮乏,二是教学参与态度不积极,三是专业化水平不高。黎凤环基于教师胜任力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选择有利于提高胜任力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加强培训的组织实施,开展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水平,提高工作绩效。应金萍等人借鉴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资格准入。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要素主要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的教学环境。教学的物质条件作为一种有形环境,主要指教室及其配套设施等课堂教学环境。教学的精神条件是一种无形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的状态与气氛等。王慧秋认为高职心理健康教学环境应该生活化,和谐的互动式心理环境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色,它通常能引发学生的认同感、缺失感,激感共鸣,诱发行动愿望。同时,她强调了对话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陈丽华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三大要求:不应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课,而应是联系实际的应用课;不应是教师的理论“说教”课,而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同时,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研究者们在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中集中探讨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法就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采用讲授式、自学式等教学方式,而只能另辟蹊径。教师通常运用自我述评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开放平台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如心理社团、团体咨询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五)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学者们围绕两种方式,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传统意义上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考察,二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针对学生成绩考核,应该扩大考核范围,降低期末考查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把期末考查成绩与上课出勤守纪情况、课堂讨论、作业质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调查研究等平时成绩和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温娟娟采用自然教学实验法将随机抽取的4个教学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心理课程“整体教学”干预实验,探讨心理课堂教学对提高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实际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职生总体自我和谐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实验班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发展(t=-2.101,P<0.05)较对照班有了显著提高。这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干预措施,心理健康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六)课程管理的机制研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有完善的课程建设保障体系。首先,管理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工作诸多方面,要加大财***投入。其次,教师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游戏课,同时也要加强师资水平培训。再次,学生层面也要更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看法,不是应付性的学习,而是为自我发展的学习。另外,发挥由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工作站、学生心理自助组织与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监、管、办的职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来自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反思
从上述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时间较为短暂,但还是涉及了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构建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此应予以肯定。但是,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一)研究内容方面首先,已有研究大都从研究者所在学校从事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课程实施进行探索或者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侧面展开研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较少。其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尽管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研究也多为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但深层次、系统性的理论提升尚显薄弱。
(二)研究视角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应该是健康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交叉研究。但是,目前研究者多从健康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普遍缺乏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而深入的开发与设计。其次,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共性为基础,但是也要看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准职业人”特殊心理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较少。
(三)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法还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法。总体上讲,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应该采用相对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缺乏对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走向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波。高校思想***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