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1
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多样化办学的必然体现,它是对标准化教育的一种超越。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中,努力塑造学校的教育特色,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品位,提升办学质量,促进
建设学校教育特色,首先要对学校教育特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就有关学校教育特色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学校教育特色的核心在于一定的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或是表现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或表现在某些学科教学上,或表现在某类课外活动上。然而,不管是何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特色,其内部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就是特色建设者的教育思想,是学校主要领导办学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教育思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特色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思想的生动反映。
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办学者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独到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来自于理论学习,更来自于教育实践,是办学者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思想不是仅仅用漂亮的文字剪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或刻在学校大门口的石碑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办学者的头脑之中,并渗透于各种教育行为之中的。
学校教育特色的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学校要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方法建设,采取那些步骤,这都受制于一定教育思想的支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特色,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结果。
由此可见,学校特色的建设,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建设,这种思想建设是学校教育特色建设的基本前提。如果学校缺乏这种思想建设,而只注重于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那么,学校就不能真正形成教育特色。因此,对学校办学决策者来说,要不断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作深入思考。在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不能把思考点只停留在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建设等层次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特色,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来建设等深层次的问题上。如果是移植别的学校的教育特色,不能只注重其特色的形式,而要注重于特色的内在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融化到自己学校的文化体系中去。其次,要把特色建设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学校教职员工,让他们接受和认同,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共同创建学校特色。
二、学校教育特色的价值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有特色的教育,这种特色教育不仅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最终能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中体现出来,即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其标志就是培养出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特色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教学方面的特色,技能训练方面的特色和人格培养方面的特色。这三方面的教育特色能促使学生相应地形成三种不同的特长,即知识方面的特长,技能方面的特长和人格方面的特长。应该说,这三种不同的教育特色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对学校的特色建设都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问题是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前两种教育特色上,而对于第三种教育特色就比较忽视。一些学校比较积极地开设某些特色班和特长班,对某些学科进行超前性的训练,强化教学难度,或加强力量对学生进行某些技能训练。与此相比,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方法等方面就缺少特色教育的力度。这样,明显造成了学校特色教育的不平衡状态。
应该说,学生的个性特长不仅仅在认知因素中表现出来,而且在各种非认知因素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上的优势,或在某些技能上的超群表现,固然是一种特长,然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某些品行、情感、兴趣、学习方法、习惯、意志等方面的突出倾向,也是一种特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兴趣、意志、方法、习惯等方面的特长,比知识、技能方面的特长更富有意义,更富有发展价值。因此,我们不能把特色教育的内容限制在知识教学或技能训练上,也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优势上来评价学校的教育特色,而要关注学生人格培养等教育内容上,学校应该把知识、技能方面的特色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的特色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的特色教育更具全面性,更具有深刻的内涵。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特长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学生特长的显露在时间上有长短之分,学生的某些特长在短期内就能显示出来,而某些特长要经过较长时间后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特长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显示出来,而在意志、习惯、品行等人格因素方面的特长就不能在短期内显示出来。另外,不同的学生由于其性格特点、生活背景的不同,其特长会在不同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不能用短期的眼光来评判学生的特长,尤其是不能只注意到学生的显性特长,而忽视学生的潜在特长。同样,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我们不能完全用学生当前表现出的特长来评判学校特色教育的成效。学校特色建设不能只注重短期效应,而更应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学校教育特色的基础在于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某方面教育优势的集中体现,但是,这种教育特色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学校的教育整体是一种点与面的关系,如果把学校的教育整体看作是面,则学校教育特色就是其中的点,这种学校教育的点与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是显示面的窗口,而面是点存在的基础,点不能脱离面而***存在。如果一所学校在某门学科教学上有明显的优势,也取得显著的成绩,而其他学科的教学明显落后,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则我们很难说这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显然,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学校整体教育工作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以认识。
第一,从特色教育的目标看,特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使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这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学校不能把力量只集中在对部分学生的特色教育上,而减弱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力度,从而造成教育力量在分布上的倾斜性。即使对于部分接受特色教育的学生来说,使他们在某些学科上获得超常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以损害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代价,即不能人为地造成学生片面发展的倾向。应该说,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和谐发展的统一,这是学校特色教育的本质目标,这种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从特色建设的过程来看,学校教育特色是在学校教育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建设一所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常规建设,使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机构能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运行机制,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能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特色教育的目标和切入口,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教育特色的建设。如果没有这种常规性的建设作基础,学校教育特色就难以形成。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2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影视教育与学科(德育)融合,创建校本课程、打造特色学校的思考。
一、影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
中小学校园德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中小学生的精神食粮。关注学生的精神食粮,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就他们的人生理想。立德树人是我们学校对德育工作实施的基本理念,影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全面落实无痕教育是我们行动的目标。
1.立德树人是我们学校对德育工作实施的基本理念
怎么立德?靠什么立德?我们认为要靠正确的价值观立德。怎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过去,我们靠口头说教,靠榜样的力量,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枯燥的说教与落后的理念,使传统的德育工作遭遇了瓶颈。在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新生代的信息接受方式已经发生了变革—从纸质阅读向触屏阅读转变,从接受文字信息向***片、视频信息转变。因此,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必须开始接受新的方式,运用新的方式。影视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产生一种新的产物—微电影,在青少年中流行。我们学校因势利导,通过自主开发和利用全国校园影视优秀微电影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受学生欢迎。
2.影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首先,由教科室牵头对课程进行设计,我们选择了部分爱国主义电影和优秀校园微电影作品:爱国主义电影有《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优秀校园微电影作品,如关爱类有《电话里的妈妈们》《我们都是农民工的孩子》等,理想类有《路》《想当***的女孩》等。其次,由德育处牵头,班主任负责实施,播放渠道是每周的班会课。最后,落实可持续发展策略:①建立一支创作队伍。我们成立校园电视台,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制作团队。②制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目前学校在德育教育和特色教育中,把德育影视制作经费纳入预算,拿出专项资金。③拿来主义。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从经典的爱国主义影片中选择;二是从每年的全国校园电视优秀作品中挑选。
3.全面落实无痕教育是我们行动的目标
通过班会课上看微电影、交流、写观后感,悄无声息地进行道德教育,这就是无痕的道德教育。俗话说得好:一部好的电影影响一代人。今天,如果我们将德育题材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德教育微电影,其受欢迎的程度就大不一样。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从说教式、训导式走向无痕德育—影视教育融合,办学生喜欢的德育课程是我们的行动目标。
二、影视教育与学科资源的深度融合
微时代,微视频的流行和慕课的兴起,加快了微课资源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的课改步伐,学生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当下,由先教后学变革为先学后教。先学学什么?有哪些资源可以选择?微课可否成为学生的选择内容,那就要看微课是否被学生认可喜欢了。那么,什么样的微课才是学生欢迎的微课?笔者听过某知名教授关于这方面的报告,也看过全国标杆—广东佛山的海量微课,感觉更像一场运动。学科老师做的微课,真的不好看,甚至很难吸引眼球。问题出在哪里?依我看,根本就是那些拍微课的人连一点影视制作的常识都不懂,甚至把PPT转成视频,以为就是好的微课了。拍摄微课,这是很专业的事情,制作人要既懂教学又懂影视技术,是复合型人才。学校不缺教学专才,但缺全才和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抓业务培训,打造校园影视制作队伍。笔者所在学校就有这样的星星之火,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形成燎原之势。什么才是好的微课?个人认为特别简单,好的微课一定要好看。如果不好看,内容再好,***上也没有人看。至于知识的讲授,是老师的专长,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好看的微课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从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剪辑,主要在影视作品中选择3~5分钟的片段,作为国家课程的一两个知识点课程资源,广泛应用于语文、英语、品德、科学等课程;二是从自主开发、制作中获得,主要是制作德育微电影和学科微课程资源;三是从互联网资源中获取,主要分享互联网上免费的传递正能量的微电影和微课程资源。
三、影视教育与媒体素养(校本)的深度融合
媒体素养作为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综合能力之一,可分为基础、核心及关键三个要素。其中,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基础要素;把握各种媒体的特性,正确解读各种信息并恰当运用,培养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及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其核心要素;有着追求当代社会新鲜信息的强烈愿望是关键要素。
学校的媒体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解读各种信息的习惯,提高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辨析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学习及社会服务。学校将从媒体技术素养、媒体道德素养两方面实施培养计划:
1.媒体技术素养
媒体技术素养就是培养学生摄、录、编、播的能力。沙河小学在媒体技术素养培养方面,具体做法有三种:①办传媒学院:开设主持、英语配音、美术、摄影、摄像、编剧、导演、剪辑、定格动漫系列课程。②建设环境:学校建设了200平米左右的演播厅一个、60平米左右的新媒体体验馆一个(设定格动漫体验区、影视剪辑体验区、英语电影配音体验区、影评交流体验区)③装备保障:学校目前有苹果影视工作站两套,摄像机两套,脚架两套,灯光、音响已经列入2016年预算。
2.媒体道德素养
媒体道德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媒体信息的思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沙河小学在少儿传媒学院开设影评课,在校园电视台开辟校园放大镜等新闻栏目,通过写、评、议来促进学生媒体道德素养发展。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文化 高职特色
一、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文化发展模式解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相应提出在普通高校开设高教思想欣赏课的有关规定,全国各大院校根据***的相关要求,相继开设了“教育欣赏课”。高职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素质教育欣赏课题,素质教育文化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当引起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通过对高职院校素质意识文化、素质教育行为文化、素质教育物资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结合高职院实情,提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模式建议,力求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全校以素质教育工作内容为重点,全面体现高职校园素质教育文化特色
通过对校园素质教育文化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理论上的论述,有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校园素质教育文化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确立校园素质教育文化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地位,探讨校园教育文化推动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出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思路和加强校园教育文化建设的措施,研究和探索高校素质教育文化内涵与构成,就是要把握它变迁的方向,从更高的角度――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了解素质教育文化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和实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用素质教育文化系统,使高校素质教育文化在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的方面摆脱当前力不从心的局面,使之有较大的改善和进展。
三、大学生思想潮流变动及教育课程演进的改进
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完成了它的历史进程。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校素质教育思想流变的梳理,把握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考察与近代中国变革几乎同时而生的大学教育课程的演进过程,反观学校素质教育思想对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影响。进而从历史的角度,探寻中国学校素质教育思想的源与流,以及对学校发展起来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局限,为研究中国学校素质教育的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参照。学校素质教育思想是社会思潮的综合反映,它与社会的***治、经济、文化、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到社会***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多样化;教育课程改革目前仍面临许多新问题,其中把握好制约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在思想***治教育运行系统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主体的人格素养,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艺术构成影响思想***治教育效果的三大基本要素,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处理好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是一直没有解决好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普通大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看,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和地位将越来越会受到高度重视,今后将更加强调课程实施中的多边互动性、价值取向上的个体性、教育目标上的全面性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四、充实校园素质教育文化发展
(1)校园文化在培养、塑造在校学生的优良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都无法掩盖母体文化中的自由精神。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素质教育培养而充满色彩,而教育更是占据着大众素质教育文化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为教育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我们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新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更新和进步,指人们在文化实践过程当中的创新行为,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侧面。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活力的增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作出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战略部署。他明确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体现职教新特色是登封中专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重要方面,也是学校今后落实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高职院校教育中的效途径,从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入手,结合高职教育学生的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对自身定位不准这一现象,高职学生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尽快走出“读高职没前途”的传统观念的误区。认清现实,展望前程,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择业竞争能力。
素质教育能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诱导大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的效率。综观高科技发达的经济大国,无不把用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智能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
(3)教育方式的创新,教学时间上:要在以上课程实施模式指导下,将教育见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打破原有素质教育计划中见习和实习的模式,以往大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时,总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把理论和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学前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没有更多的了解大学生的机会,学习理论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利于实现这种转变。
总之,以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学作为辅助点,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观念等都容易受专业教育的影响,使素质教育过于偏轻,这往往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因此,要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科进行重新的定位,从培养大学生专任要从教师入手,从理论、技能的脱节,转向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创造能力、个性的培养体现出来,作为重点来抓。在教学中,使大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大学生今后能从事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 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治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我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基于不同侧面及思想传播目的,对校园文化的诠释也会有所不同。本文所提及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为学生带来的精神财富,这离不开良好校园环境的营造。物质与精神并行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校园文化逐渐得到拓展和延伸,通过物质来承载,借助精神来传播思想,所有参与者都会在整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精神体验,使自身精神文化和思想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校园文化基本特征概述新时期,校园文化主要具备如下特征:第一,广泛性。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校园文化的广泛性特征均得到彰显。对事,新思维与新元素的融入对已有元素和内容造成冲击,这种冲击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它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价值观念与信仰,帮助我们重新梳理和构建思想体系。对人,校园文化缔造者不仅仅包括教师和教育主管人员,还有学生,以及各类在校园内工作的其他社会人士,比如厨师、清洁工等,他们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对校园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第二,目的性。从宏观上看,传播校园文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播教育思想和彰显不同时期的教育品质;微观上,不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不同磨难,有些是时代造成的,有些是学校自身发展方向和教育定位所决定的,但无论如何,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并且这种“目的”与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性格。第三,时代性。校园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显而易见,它随宏观层面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实现民族的长足发展,需要学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因此,一旦社会环境或国家发展方针出现变化,学校教育“环境”自然会发生变化,包括要求、目标、理念等。由此,校园文化的形成也必然伴随着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因为“校园文化”注定是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服务的。2.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农村校园文化”不同于标准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它也具有基本“校园文化”的特征,但由于其形成环境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理解农村校园文化时不能仅凭经验。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建设逐渐向世界标准靠拢,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发展环境,但并未彻底改变其体貌特征,因为农村与城市存在本质区别。最明显的是,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为生物良好生长与健康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将其纳入农村周期性循环发展过程中。而若想使原本自然的、科学的、健康的、绿色的发展环境被维持,就需要有一批批、一代代继承者去传播这种人性化的发展理念,并加以践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包括知识、技能、思想、价值观念等。这就是农村校园文化与城市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不同,文化中渗透着“自给自足”,文化中渗透着“自然和谐”,文化中渗透着“万物运行规律”。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更侧重于精神,当然,也需要由物质来支撑。精神力量或境界的形成需要有来自思想层面的能量作支持,从事物形成规律与发挥逻辑角度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趋同的。基于目的视角看初中思想***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都是以培养新时代优秀中学生为主要目的,为他们“晋升”为优秀大学生做铺垫。在宏观层面上,思想***治教育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合格人才。当然,“社会”不同于“校园”,构成元素与涵盖内容具有很大区别,而为了实现无缝衔接,就要将社会中有益的元素移植到校园里,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营造发展的环境。基于内容视角看初中思想***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都是以传播或输出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发展观、教育观为主要内容来培养新时代初中生,使他们成为符合新时代标准和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讲道德的人才。建设“校园文化”重在“文化”二字,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必然需要有坚定不移的“观念者”去践行。所谓“观念者”,就是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环境下被熏陶出来的,具有传承和开拓精神的“思想者”。基于方法与形式视角看初中思想***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在理论层面同样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更为关键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扮演着思想***治教育实践的角色,即将思想***治教育中的理论内容实践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去检验理论内容的可行性,这也有助于丰富思想***治教育理论元素和基本框架。众所周知,初中思想***治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假大空”教育,特别是在我国农村中学里,因为无法有效实践,所以很多理论内容很难得到验证。而对于教师来说,也只能以为依靠说教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效果极为一般。
三、农村初中校园文化中渗透思想***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1.善于发挥思***教育的主渠道功能鉴于“校园文化”与“思想***治教育”间存在的特殊性紧密关系,笔者认为,初中思想***治教育在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原因在于,初中思想***治教育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支撑,而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又可被看成是初中思想***治教育的具体践行,同时,通过丰富特色文化内容与优化特色文化建设标准,可对初中思想***治理论的正确性与可实现性做全面验证。因此,加强思想***治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推动校园文化在高校里进行,采用知识讲授和思想教育结合的方式,从学生实际的思想意识水平出发,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思想***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2.调动师生“建设”的积极性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治教育的支持,只有将二者有效衔接,充分融合,发挥互助作用,才能实现最终的育人目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两类主要群体,教师和学生有义务和责任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农村特色的元素引入校园,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从深层次出发,将农村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治教育内容进行关联。农村初中教师应结合学校实情与学生学情,不定期开展农业节和传统文化节等校园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各种文化活动里受到思想***治教育的感染,或者举办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会,不仅可以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还深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3.同时强化物质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必然会涉及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要对校园建筑进行专业的设计,合理的布局,体现独特性,还要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学校各个宣传专栏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适当加一些绿色植物来体现生机勃勃的感觉,重视绿化的作用,完善教学设施,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校园文化的内在美。要根据时展的要求对思***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突出文化的内涵。
四、渗透校园特色文化,创建思***教育机制
1.提高文化建设创新性,丰富思***目标机制在农村初中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创新性的体现与发挥始终受到目标性的引导,当目标内容足够丰富,科学建设意识足够强烈时,目标机制的功能性便开始发挥作用。事实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目标机制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特色文化建设行为本身,也需要得到思想***治教育的支持,因为二者在诸多层面均存在着紧密关联。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提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目标机制的有效性,就是在提升思想***治教育目标机制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提升思想***治教育目标机制有效性来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创新性的进一步生成。由此可见,若要使思想***治教育目标机制得到充分优化,使其在初中教育中、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育人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就必须将文化育人理念纳入思想***治教育目标体系中。具体而言:第一,将校园特色文化融入初中思想***治教育目标范畴,丰富目标内容;第二,结合现实需求细化目标,明确责任;第三,将校园特色文化内容集中体现在初中思想***治教育中,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2.发挥文化导向性,优化思***主体机制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在校园文化对学校成员潜移默化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过程中,以及学校群体间具有的“从众”心理的影响基础上发挥作用的。特别是在农村校园中,校园内学生们的思想与行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师生们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他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或通过其他方式感受的,都传递着某种价值观信息,会对她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思想***治教育主体机制的优化中,就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发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在校园文化中注重向教育主体渗透一些优秀的价值观念,使教育主体在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形成主体意识,不断完善和优化主体机制,为思想***治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根本保障,促进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3.突出文化建设的激励性,强化思***动力机制作为一种机制,思想***治教育自带自我运行与调节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被理解为一项***存在的系统。这样,必然有一种“动力”时时刻刻推动它稳定地向前发展。这种动力又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初中思想***治教育的目标群体是在校初中生,个体之所以能够心甘情愿接受各类内容的思想***治教育,除了他们认为在学校教育制度和规则下来进行学习是正确的以外,个人内在品质成长过程中也的确需要精神和思想层面内容的安慰,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需求”,其目的是使自身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由此得知,个体自身发展需要成为初中思想***治教育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个体成长始终伴随来自其他层面的需求,比如满足感、存在感、认同感等,它们不同于低层级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更多体现着个体对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渴望,特别是在他们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更多褒奖和奖励时,一旦外部环境满足了他们这种需求,他们的行动力或学习动力便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因此,笔者认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渗透思想***治教育,必须要将动力与激励进行关联,突出校园文特色化建设所具有的激励性来使初中思想***治教育动力机制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4.提升文化建设的育人性,完善思***评价机制在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评价”始终伴随活动发展的进程,同时,“评价”也在思想***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认为是思想***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可见,良好的评价机制对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渗透思***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带有一定的育人性,具体活动也以此作为根本目标,这与思***教育功能相符合。基于此,通过提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育人性来完善思想***治教育的评价机制,对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渗透思想***治教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措施。具体而言,通过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所具有的育人性纳入思想***治教育评价体系,能够优化思想***治教育评价内容,完善评价形式;将文化育人的评价要求渗透到评价方法中,可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强调及突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功能性与有效性,其目的在于确保评价机制能够得到长久、稳定、科学、高效的应用,为农村初中思想***治教育的各项工作提供机制保障。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治教育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无论是形式、方法,或是内容、教育目的,它们都能在相互促进中实现互补。而对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来说,若要实现建设效果的最优化,就必须首先认清和理顺校园文化与思想***治教育间的关系,明晰各元素和内容间的关联,以此作为渗透策略的基础,从而使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成为一种有效的检验手段,进而完善初中思想***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李聃、和勋《中学思***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回顾》,《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30期。
[2]林玉琴《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教育的融入与深化》,《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广西民族高中;民族特色;特色教育;民族精品
中***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41-03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个性的彰显,是学校优势的发扬,是学校精神的佐证,亦是学校积极深化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民族中学由于自身特殊性,在定位自身特色时往往选择“民族性”,而学校特色发展的整个过程也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由此,对于优质的“民族性”校园特色建设的路径探索,成为时下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关注重点。
本文主要以广西民族高中为研究试点,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探析广西民族中学与学校特色的关系,梳理广西民族高中民族特色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力***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民族特色:民族中学特色教育概述
(一)教育与特色
观教育与特色,在笔者看来,教育不可规避特色。除公认的、受到普遍认同的科学知识外,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性的,这是由于教育理念受到时代、阶级、思想基础、教育家思想等因素影响,而教育实践活动则通常受国家、民族、地区的***治、经济、文化环境、教育理念的影响,它们在有意无意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特色与教育耦合共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具有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由此,教育离不开特色,而特色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念是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包括校长的治校、教师教学理念等,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从而两者兼具有独特性。
从教育的狭义定义来看特色,即学校特色,包括学校管理特色、教师教学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方面,它们都建构在学校的历史、地理环境、学校理念、优势等基础之上,是学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升华、自我超越的重要手段,是特色主题思想、特色教育方式、特色环境氛围的共同作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新趋势。此外,回归学校特色本质,学校特色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是致力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特色的规划、确立、发展都应从学生的发展利益出发。
然而,特色有优劣之别、深浅之差,学校选择、孕育、组织、发展特色,应是优秀之特色,而不是简单强校所难、抄袭他校,或仅是一句敷衍的口号。
(二)中学特色
中学作为中间性教育阶层,承接小学、大学、职业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校管理者作为中学特色的主要“创作者”,其肩上重任不言而喻。对于优秀中学特色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即独特性、优质性、可行性。首先,独特性,指的是中学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办学风格。其次,优质性,是中学特色的基本品质。纯粹以特色本身看特色,并没有优劣之分,但与学校教育相联系则应慎重对待。再则,可行性,基于独特性和优质性两点之上,可行性成为中学特色“成型”的最后“通关钥匙”,有关独特、优质的中学特色,是否能够长期适应中学自身发展、师生的成长,即是对中学特色可行性的分析研究。而主要承担这项工作的学校管理者,对于学校特色的考量、调整、创新都应有较为长远的目光。
(三)民族中学特色教育
民族学校是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扶持和照顾的具体举措,是少数民族地区后备力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基础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到:唯有民族教育,才是民族发展历程中最有生命力的工具。可见,民族学校的发展之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民族中学的特色,是普通中学特色与“民族性”特色相结合的产物。然而部分学者却有疑问:民族中学的特色发展是否必须与“民族性”挂钩,“民族性”的特色教育是否适合民族中学的学生等。笔者以为,民族中学诞生的目的与意义,决定了其今后发展的路径与方向,且民族中学的地理位置、文化环境、招生生源主体等都给予其“民族”特色发展“便利”。当然,这并不局限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多元化,相反,在此基础上,民族中学自身多元化特色的发掘、发挥、发扬受到各方探索。
二、民族品牌:广西民族高色发展基本取向
广西民族高中是由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教育厅共同建设,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生源,以自治区级乃至部级民族品牌高中为办学目标的公办民族中学。学校自创办之日起,便以锻造“民族品牌”高中为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将“民族性”与学校特色紧密联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一)广西民族高色发展基础
广西民族高色的发展,与自治区内部分民族学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相比,具有较大优势,这与广西民族高中的内外部环境密不可分。从广西民族高中的外部环境来看,首先,广西民族高中是由自治区民委、教育厅共同建设下诞生的,其发展一直受到***府关注和照顾。其次,广西民族高中地处武鸣县,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幅排在南宁市六县之首,工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再则,武鸣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所在地之一,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壮乡”,其中每年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已发展成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从广西民族高中的内部环境来看,首先,学校学生生源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对于民族文化的接纳、理解、认同度较高,学校特色建设发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其次,学校治校、治学严谨,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教师“传帮带”的师资培养传统,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优秀。学校优越的外部环境,加之学校内部发展的稳步推进,使得学校在建校短短十余年间,就以较高的起点和较优的质量立身于民族学校之中,为学校特色发展创造“温床”;而广西民族高中天然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学校民族文化氛围,使得民族特色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发展,在“独特性”、“优质性”“可行性”方面享有一定优势。
(二)学校特色发展具体举措
以“民族品牌”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广西民族高中将学校特色建设的重心,放置于民族文化传承,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民族特色教育活动。
1.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学校增设部分民族文化选修课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如《状语文》,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313”特色课程,即要求每位学生至少会3首民歌、会跳一支民族舞蹈、参与3项民族体育运动。将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相融合,推动民族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族文化。
2.民族文化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学校举办一些以民族特色为基调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运动等。这些学校活动,增加了校园民族文化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民族文化的精髓。
3.搭建学校民族文化平台,展示学校民族文化风采。广西民族高中以中国・壮乡“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充分利用自身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校园开放日活动,向外界展示学校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三、特色之殇:广西民族高色发展之囿
广西民族高中的特色发展稳步推进,在区内民族类学校中占有一定优势,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影响和制约学校特色的发展建设。
(一)学校特色发展现存问题
1.活动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缺乏自主性。学校特色的定位一般都是由学校管理团队规划和制定的,部分学校将特色定位写进学校章程,这种情况下的特色活动也多由学校管理者“发声”,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参与和自主创办的意愿。
2.特色教育内容单一,课程选择性少。目前学校开设的民族类选修课程,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传承较为缺失,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习得民族文化。
3.师生参与性不高。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安排的参与“动机”并不纯粹,把特色课程和活动作为主修课程的“休息时间”,并没有真正去学习民族文化;部分教师对于特色发展并不在意,只是迫于学校管理者的任务而被动完成。
4.民族性特色的单一发展路径,学校的重要活动都主要向民族性靠拢。前文笔者提过,民族学校的特色教育并非只能冠以“民族性”,只不过“民族性”占得天时地利人和。更进一步地说,一所民族学校单纯以民族性发展学校文化特色,是容易出特色的,但对于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来说,往往不能满足,相反,一条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值得期待。
(二)因素分析
1.应试教育大背景影响。素质教育已经大力推行二十余年,并逐渐推动教育***策的改革,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依旧存在,且对于民族学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亦是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路径。由此,在学校学习期间,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置于高考科目的学习上,而对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和活动,不愿意花费功夫。此外,学校领导也会迫于学校“业绩”,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将特色活动流于形式,采取“走过场”的便利行为。
2.民族文化教师、管理者匮乏。学校老师多来源于“科班出生”、教授特定科目的师范类毕业生,所谓术业有专攻,他们大多只强于自己的专业科目。此外,学校管理者也并非民族文化专业出身,这也就在源头上导致民族文化这一类教师的匮乏,或者组织民族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并非真正了解民族文化,使得民族文化更多是形式上的,而不是一种内化的民族文化体验,且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定位较为肤浅、单一。
3.“慕汉”情节滋生,学生民族文化诉求不强烈。虽然学校里大多是民族学生,但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他们便接受着与汉族学生同样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汉化”教育,也就使得部分学生淡漠本民族文化,崇尚汉族主体文化,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地区和保护民族文化中所肩负的重担。
4.学生民族特色发展主诉能力的丧失。学校特色服务于学生成长,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社会进步,学生是特色服务的初衷和归宿,倘若特色没有真正服务于学生,也就无法真正服务学校和社会。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决策、实施者是学校管理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服务对象――学生需求的被动忽视,由此,学生的对于学校特色的需求,也就是学校领导者的不断思考的着力点。
从广西民族高色发展的实践来看,其特色发展既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优势点,同时也存在着民族学校共有的弊端,是不可规避的,关系民族特色有序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民族精品:民族中学特色发展旨归
民族特色发展,是民族团结的内在诉求,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是民族中学发展的应然选择。民族中学的特色发展,关乎学生成长,影响学校发展,亦作用于社会进步,学生、学校、社会也从不同层面,影响着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度、广度、效度。笔者通过对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想目标研究,提出“民族精品”。何为“民族精品”的学校民族特色,笔者以为是基于特色教育参与者、特色教育内容的精良,是能够供民族学校借鉴和反思的一种沟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模式。以“民族精品”为发展目标,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丰富和发扬“民族精品”的内涵,是民族特色教育的应然使命,让“民族精品”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民族中学建设“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即是对现行特色发展优势的发扬、劣势的反思。笔者将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进行阐述。
1.社会层面。民族中学是民族***策下的教育衍生物,这也就决定民族中学与普通中学相比,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被赋予更多的民族责任感。基于此,国家***策、***府、社会公众对于民族中学特色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首先,对国家***策来说,应加大对民族中学传承民族文化的***策优惠力度;对***府来说,积极为民族学校提供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放宽民族教师招收名额,支持和鼓励学校民族特色建设方面的投入,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以保障“民族精品”学校特色的锻造。对社会公众来说,给予学校民族特色建设以更加包容的姿态,社会民族活动组织积极搭建与民族中学的沟通平台,以帮助学校民族特色的丰富和完善,给学生以更多切身的民族文化体验。
2.学校层面。学校管理者是学校民族特色的主要决策者和关注者,其在特色的选择、孕育、组织、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支撑学校民族特色发展,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将学校特色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民族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以制度将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的“惯性”教育实践,从而维持和发展民族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其次,应积极组织和开展部分教师民族文化的培训。弥补教师的缺漏,丰富教师特色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再则,学校的主要领导应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对当地民族历史文化有深刻理解,热爱民族工作。最后,教研合一,关注高校民族教育的研究成果。实践的有效开展,始终离不开理论的基础构建。民族中学应关注高校对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并积极开展与高校的研究合作,让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
3.学生层面。学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学生应意识到学校特色发展与自身成长的关联性,将自己从“客位”摆上“主位”,参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建设中,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应发挥自身少数民族的优势,协助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
“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的内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给予丰富和发展,但理论的步伐尚未止步。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8.
[2]张宝泉.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创建[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01):41-43.
[3]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261.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办学特色;名牌专业建设
一、实践教学:化理论为能力和方法
实践性教学是指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将课堂理论通过实践操作转化为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统一的教学过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实践理论体系。它包括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内容。学生经过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将会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和要求,实践性教学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制定实践性教学大纲和编写辅助教材
实践性教学大纲是对院系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它具体体现了大纲制定者对学生应该具有的实践技能的认识,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保证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塑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与考核,以自读、背诵、写作为重点,狠抓检查评估。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展开,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和教育的人文性,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中融汇理论性,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理论的支撑和应用的平台。
实践性教学的教材是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检验。编写实践性教材要在实践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理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辅导教材要与课程理论教材互为支撑,详细阐述学生应掌握的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要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作业。例如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师自编的《写作辅导教程》,就是依据写作教材,针对学生自学自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将范文讲解与摹写练习、理论知识与思考练习、内容分析与方法习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教材可以实践练习,“无师”自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有了依据,教学质量有了标准。
(二)抓好课程理论学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课程理论学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在教学活动中既相对***又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在教学中,要根据其相关性安排好课程展开的时间顺序。课程理论学习是学生了解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内容和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形成理论体系的必要前提。课程实习是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后所做的实践性作业。例如写作课进行的社会采风写作训练,广告CI课进行的市场调查和设计等,都是课程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实习也可称作专业初期实习,一般在二年级进行。例如广告专业和新闻专业在二年级暑期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和认识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进行的综合训练,它要求学生全面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方法和技能,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岗位预先接轨。
(三)推行背、读、写、听、看和“两字一话”达标活动
针对许多大学生写字难看、错字不断、文理混乱、嘴巴生涩、实习困难等实际情况,在本科生中有针对性地推行背诵诗文、阅读名篇、写作文章和检测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的活动,并对考核和评价合格者辅以相应的证书奖励证明,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应用能力,胜任日后的教学工作。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自2003年以来,就在本科生中推行以背、读、写、听、看为核心的“211111”系列训练和“两字一话”达标活动。即在校期间,背诵200篇诗文,写作100篇文章,阅读100部名著,听唱100首名歌名曲,看(欣赏)100部影视名片和100幅书画作品,并研究出一套训练、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两字一话”的训练,其中钢笔字、粉笔字,由系内考核,达标者发给证书。普通话须通过国家水平测试。对以上两项未达标者,由系实践教学研究中心专门负责培训、考核和管理,逐人逐项过关。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有力地配合了课程理论的教学,使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探索三级论文写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围绕此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在高师院校专业课程教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通过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科研实践训练程序,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参加研究性实践活动,通过收集资料、确定选题、制定提纲、撰写论文等研究性过程,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创新素质。
二、创新教育:名牌专业建设的旨归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创新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承担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反映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创新教育的实施包括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中文专业作为古老的人文学科专业,在理论知识日新月异的21世纪,更应该推崇创新教育,使古老的专业再获活力。
(一)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并在心理上形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与突破,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再生与发展。
更新观念,开发积极理性,摒弃消极理性,培育创新意识。古老的中文学科在经验主义和消极理性的人士眼中,已是一个被前人无数次地开采和发掘过的领域。许多教师成十遍二十遍地教授一门课,只是重复同一教案,把已有的普遍认识视为真理矢志不移,就是一种典型的消极理性的表现。面对消极理性和经验主义,我们显然需要开发积极理性,以积极理性的批判力量,超越习惯,拓展认识的新领域。所谓积极的理性是其“相对于人的习惯而言,是一种对外部世界及对象进行否定和超越的能力”。[1]显然,开发积极的理性,对于人文社会学学科(包括中文专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它通过批判已有的认识,能重新校正认识方向,选择新的价值视点,开启新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认识,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认知场价值。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一种情境启迪。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问题材料,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对消极理性和经验主义的批判,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探索和发现新的认识领域,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设置具有新异难度的问题,并运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参与对问题的质疑和索解的心理兴奋和愉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创新是以渊博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为基础,以良好的个人整体素质为条件,具有超乎寻常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正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中文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尤其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训练为手段,以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可以说,学会做人和培养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和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因材施教中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从内容上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旨在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素养,开发人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加速社会的发展。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标举的是一种主体价值尺度,重在培养人文精神,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与实行,将会有效克服由于狭窄的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分离,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一向度的发展倾向。
转贴于
2.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果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的话,那么,专业教育就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两者的结合,将会更好地把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与创造财富统一起来。尤其是中文专业具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不仅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中文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包蕴和渗透着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且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的人文熏陶,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思考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可谓既教书又育人,既授业又传道,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3.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素质教育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人的素质形成的规律看,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与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对人的培育发展各有侧重。一般来说,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学生的符号记忆、逻辑演绎能力,但不及实践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个性、社会交往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实践性教学以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成为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实践探索的操作性和创新性相互融合,有机统一,是素质教育中二者良性互动和深入发展的根本保证。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素质教育就非常看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文专业中的《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研究性实践训练、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的许多活动(如科技论文大赛),都成为训练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课堂。《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深入体验社会和认识自我,从而用文字作自由表达,对现实中的假恶丑等不良现象敢于质疑和批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对课堂内容的创意设计、班级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可以挖掘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与专业课相配套,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的一些课程,很注重实践活动及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民俗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选修课因“识”利导,带领学生下田野,做庙会和村落的调查,较为有效地实现了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我国现有高校上千所,各校之间办学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要想在研究型大学和异***突起的民办高校夹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使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和边缘性特色赢得竞争中的主动。
高校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特色不是由人闭门造车造出来的。纵观国内外著名大学办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发挥优势,服务社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特色意味着独到而先进的办学理念,特色意味着教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特色意味着学科专业的优势和影响力,特色意味着实力。可以说,有特色就会有发展,就会有竞争力,就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限制,创建特色应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大投入。
(一)办学理念独具特色
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内在规定,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办学理念虽然可以被文字表述出来,但它绝非是一个学校的几个“***”写出来的,它实则是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对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的理性认识,或者说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精神与独特的公众形象。从这个意义说,办学理念不是在大学内部孤立自生的,而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与实践中获得其定义内涵的。因此,办学理念不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抽象,也不是赶时髦的舶来品,只有将自己的办学理念融入时代的文明召唤,并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大胆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满足并适应发展着的社会需要才能获得和形成。
地方高师院校是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当然应该具备现代大学所共有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地方高师院校又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即它既不是“部办”的重点大学,又非“211”工程的大学,而具有办在地方、地方投资、地方管理的办学特点,这就要求它理应“服务地方”。地方的基础教育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就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优先满足地方需要,坚定不移地为地方教育、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总之,要探索和建设一所具有办学特色的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人才培养以地方为本,科学研究以地方为源,服务社会以地方为终”的办学理念。
(二)学科研究的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出特色的核心要素。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可以有多样性,如办学思想的特色,学校环境的特色,教学和科研的特色,服务的特色,管理的特色等,但最根本的还是办学中的学科特色。因为,学科专业教育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龙头,不仅科学研究的特色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而且教学特色的形成也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特色也与学科建设水平直接相关,不以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为核心就失去了高等学校办出特色的意义。因此,抓住学科特色的建设就抓住了办学特色的核心和根本。
地方高师院校在学科研究上应该突出地方性和边缘性特色。研究型大学因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在科学研究上敢于追踪社会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其学科建设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性价值。与研究型大学相区别,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研究特色,立足高等教育战线,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实践证明,高校根据自己的独特(地域)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成绩,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学科建设立足陕西,在理论研究上,以文艺、民俗、美学及其民间文化批评为重点,坚持走边缘交叉学科研究的特色之路,使其文艺、民俗理论研究在全国领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中文专业又选择了陕西方言和陕西文学为应用性研究的突破口,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2个国家社科项目,3个省级社科项目的资助,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有关陕西方言、陕西文学、关中民间文化的研究论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形成了自己较为鲜明的学科研究与建设的特色。
(三)人才培养的特色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该法为高校人才培养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只要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本校的历史沿革、学科优势相统一,就可能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面对21世纪高校间的强势竞争,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与学校定位、办学理念相一致,严格管理,打好基础,重视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育。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为人楷模的教师,才可能有出类拔萃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督察,是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的重要环节。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从教师备课上课、学生自习作业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和严格检查,是人才培养形成特色的基本要求。
打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高等学校学生学习专业、服务社会必须具备的。无论从创新还是实践的角度讲,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无法从事其他的一切。从专业人才研究的问题、认知程序、所探求的意义和相互补充性上看,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符合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育是人才培养特色的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除了低年级的社会调查、课程实践以外,高年级的研究型学习也是有效开拓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除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结合外,加强文理渗透,加大跨学科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的比重,使理工科学生增强人文素质,文科学生增强科学思维,了解科学方法,并与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将会有效启迪其思维,拓展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思想***治教育;教学改革;实效性;路径
提高思想***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信阳师范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多方整合资源,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实施“五个一工程”,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依托地方资源开展红色教育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德育之路。
一、围绕“***治性和生动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这实际上为高校思想***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这一要求,信阳师范学院在思想***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牢固树立把“思想***治理论课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教育活动” 的根本理念,强调围绕“***治性和生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为抓手,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探索。
1.主体性教学。通过启发式、辩论式、材料分析式、情境模拟式、学生备课式等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例如:将“课堂讨论”融入教学一线,加快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张铁山老师抓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契机,在课堂上开展了“中国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有多远”的辩论。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前瞻的话题让辩论内容丰富。课堂上,学生被分成两组,针对辩题展开了辩论。大家立场鲜明,准备充分。正方辩手以“中国思维的整体性和有机性”为切入点,借李***道、杨振宁、丁肇中等人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实例,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步推进的教育、科技、文化改革***策,以及大力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巧妙地说明了“中国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并不远”的论点。反方则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原创性思维缺乏的视角展开论证,得出短期内很难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结论。课堂辩论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他们思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教学机制、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2.互动式教学。为体现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乐于接受为本,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教学环节的新颖设计和精心安排,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有选择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是学校提高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又一重要方式。***的十之后,学校要求教师在思想***治理论课上结合十精神展开教学。李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将榜样教育与十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有机结合,首先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宏观、微观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载体研究时,她首先指出,榜样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承载并传递社会价值,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她重点讲解了中国***榜样内涵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前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新中国成立初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改革开放后的进取奉献精神以及新世纪以来榜样教育的多元化、人性化。她在对比不同时代的榜样特点后,引导学生针对新时代人们疏离榜样的原因展开讨论,理解和认同现代榜样类型的特点和趋势。最后,她通过“榜样人物大集锦”的视频,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用榜样精神鞭策自己,做合格的时代建设者。这次精彩的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榜样教育深入他们的心灵。
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思想***治理论课“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2008 年年底,***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部门也纷纷发文征集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优秀案例。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社会***治、经济、生活中的案例,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寓于具体事例之中,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重大问题,领悟人生的真谛,最终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整合隐性教育资源,实施德育“五个一”工程,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隐性教育资源是指高校所有课堂教学之外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环境因素、课外活动等。相对于以思想***治理论课为主要形式的显性资源而言,隐性教育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忽视隐形资源对高校思想***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长期以来造成高校思想***治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并不断开发和运用隐性教育资源,使之与显性教育资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高校思想***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近年,信阳师范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治教育资源进行培植、利用和整合,实施思想***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五个一工程”,在打造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特色、探索地方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五个一工程”源于1985年开始举办的学生干部培训班。与此同时,校***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携手建立了思想***治教育音像资料库,组织学生分期分批观看这些音像资料。1990年,为帮助大学生解除思想困惑,学校成立了“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1993年,校***学工部创办《思想***治教育材料选编》,每学期编印3期,向全体学生发放,有效解决了学习材料缺乏的问题。一年后,德育讲师团成立,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地方领导干部、优秀校友、英模人物等开办系列专题讲座,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大学生答疑解惑。2003年,学校开通了思想***治教育主题网站――景明网,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了德育“五个一工程”与网络的成功对接,占领了网络这个思想***治教育新的阵地。至此,以“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学生干部培训班、《思想***治教育材料选编》、德育讲师团、景明网”为主要载体的德育“五个一工程”正式形成。
《思想***治教育材料选编》按照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通过及时刊登***和国家的一些重要文献和理论文章,弥补了教材学习相对滞后的不足。德育讲师团邀请两院院士杨叔子、樊明武、王志新,著名作家二月河,奥运冠***贾占波,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景明网运用网络新载体,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社会。网站自开通以来,因设计新颖、信息量大、知识味性强,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始终保持年均40余万次和120余万次的高访问量和点击率。20年来,“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已培训学生2万多人,9000多人在校入***。
“五个一工程”是立德树人的最佳载体,不仅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而且突出优化育人环境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体现了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信阳师院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效果显著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紧密融合,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教育,探索思想***治教育新途径
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利用中国***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使受教育者受到激励和启发的活动。红色教育以其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大大增强了思想***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在高校思想***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老区――豫南大别山区。豫南具有光荣的***传统,在***战争年代涌现出一大批***家和红***将领,留下了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红四方面***总部旧址、红二十五***长征出发地、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刘邓大***挺进大别山线路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遗迹。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教育,使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是信阳师范学院近年在增强育人特色、打造育人品牌方面的又一重要探索。
1.充分发挥红色基地育人作用。红色基地是进行思想***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宝贵资源。信阳师范学院与豫南地区的这些基地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把基地作为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教育,增强了基地利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红色资源”单位也主动到学校举办精品或专题展览,用大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及时推出富有青春气息和时代价值的红色文化精品,增强基地的吸引力。例如:新县的鄂豫皖***纪念馆作为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教育基地,自2007年4月开馆以来,已有师生近万人次前往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
2.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第一,组织学生参观***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激发了学生参观学习的热情。第二,听讲***故事。邀请该地区的一些老红***、老英雄或他们的后人讲述***故事。这样的教育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使其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第三,学校借助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国庆、清明等节日,以及学生入***、成人宣誓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校报、校园广播、网站设置专栏,介绍该地的红色文化,普及***历史,讲***故事,宣传英雄事迹,在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中,引导学生将爱家园、爱学校、爱祖国结合起来。
3.将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学校鼓励教师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对该地区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究、整理,适时穿插于大学生思想***治理论课之中,或者结合《形势与***策》《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重点安排红色文化教育的专题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红色教育走进课堂、渗透到德育过程中,体现了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地方特色,提高了思想***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唐世纲.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
[2]倪先敏.高校思想***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北京教育,2007,(7).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8
近三年来,我们把“感悟真人文化,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作为学校“真人教育”义无反顾的育人责任与圣洁的使命,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通过“核心理念提升特色”、“形成机制促进生成”、“建构平台深化特色”、“研发课程个性发展”、“特色育人提升智慧”的方略,探究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内涵关系:“至诚至真”,特色发展
“至诚”出自《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立身之本。至诚,是我们学校的“真人教育”的价值取向。
“至真”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人无真不立,国无真不宁;真品实德,立身之本;真才实学,立业之基;人生至境真善美,亘古不易首为真”。“至真”就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指具有完善人格、渊博知识、求是求真、为真理奋斗的人,这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之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的、进取的个性表现,其特质:
(1)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尖”。
(2)先进性:优秀的乃至卓越的。
(3)自主性,即基于学校的特点自主发展起来的。
(4)相对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
(5)竞争性。教育特色是学校一种核心竞争力。
“真人教育”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特色,它是我们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孜孜诉求和特质表现。例如,其中的“龙狮文化”是学校特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诚”、“真”为教育主旨,以武术、龙狮、击剑特色项目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包容、务实、团结、坚毅、敢为人先的岭南精神,增强学生全面发展且富有特质的综合素质。
二、发展方略:核心理念引领特色提升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学校的灵魂,也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让理念落地,形成学校的显著特色”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因此,核心理念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与定位。当学校的核心理念成为师生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成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当核心理念内化为教育教学成果的时候,学校内部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学校对外形成超越同类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发展”具有“基础性”、“不可逆转性”、“朝着一定的方向变化”的特征,所以,我们在创建学校特色的方略上分两步走,第一步为“高位规范”---强调有一定高度的正方向、正态度、正行为、正方法,阶段目标是回归本质,追求本真,夯实根基,深厚底蕴,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体现特色发展的“基础性”。第二步为“创新发展”,强调学校特色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创新实践”,聚焦师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体现核心理念的内化,形成学校“真人文化”特色。
我们以“至诚至真”为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第一阶段学校构建了以“真”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建设“真校园”。全面规范学校的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管理行为,规范全体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夯实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厚底蕴。
三、“中心”格局:形成机制出成果
学校形成“三个中心”的发展格局:
一是“区域教研中心”。我们中心小学承担着番禺区的片区教学研究任务,学校现有广州市学科理事1名,广州市学科中心组成员2名,番禺区教育学会学科副会长1名,番禺区特约教研员2名,番禺区级中心组成员7人。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究区域教研模式,推进校内与区域学校教研工作互动交流。例如微格教研模式,这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受培训者形成某一项教学技能的教研活动。又如网络教研模式,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方式进行学习。
二是“校本培训中心”。结合校本培训的主题,我们采取四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首选的是“循环实证”式培训,这是锻造专家型名师、促成学科骨干教师、提升其他一线教师的“四人一课”和“四课一人”的课堂教学循环实证研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进行跟进式培训、巩固式提升。还有专题式培训(如课例、案例、论文等)、问题式培训(如“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策略及课型研究)、案例式培训(校内名师工作室带动骨干教师、新教师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基地,培训经验辐射全镇中小学。
三是“学术交流中心”。由学校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钟村中心小学学术委员会”,强化与发挥学委会的教学指导、校本科研、交流提升、学术咨询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校本培训,学校每年组织一场“教育教学论坛”,每学期组织1~2次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报告,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认识水平与行动研究能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三个一:每学年承担一项课题研究子项目(含小课题行动研究);每学年提供一堂高质量的研究课,并在科组内作学术研究发言;每学年提交一份论文或课题行动研究报告。
“三个中心”模式遵循教师团队发展的规律,促进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校长陈钢是番禺区名校长培养对象;副校长陈燕贞和梁伟燕老师是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梁伟燕和简惠鸣老师被评为番禺区名教师;利小铃老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获广州市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一等奖和粤港两地首届“中国好课堂”教学比赛的特等奖;杨婉仪和莫静纹老师获教学新秀一等奖。全体教师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一支团结奋进、具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四、平台提升:“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深化
1.深化龙狮文化为本真的“真人教育”
外展腾跃、内蕴诚真的“龙狮精武”活动,是学校“十年磨砺、一鸣惊人”的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项目。它舞出体魄,舞出精神,舞出性格,舞出本真----至诚至真,它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关注“真人教育”活动效能的提升。我们通过“六个一”推动着活动育人的深化:每一个活动命名与内涵都要有创意;每一项活动要形成一个主题,形成系列活动;每一个主题都要有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每一个阶段都要移动一个重点;主题下的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深化点”;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性评价。由此,我们打造出真人教育的“四大品牌”、“五大节日”、“三真活动”、“精品社团”。
(1)学校创建真人教育“四大品牌”活动―“心之感恩”校园活动、“诚信伴我行”体验月活动、“尚善尚美”系列活动、“我是真人”宣誓系列活动。
(2)学校完善真人教育的“五大节日”内容―读书节、辩论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使校园洋溢着诗情、书意、武灵、科韵、艺美。
(3)学校深化真人教育的“三真活动”内涵---每学期由班级集体评选出“真情小真人”(懂感恩、讲诚信、言行文雅的学子) 、“真艺小真人”(具有某项优秀才艺的学生)、“真知小真人”(成绩优良或学业进步快的学生)
(4)学校丰盈真人教育的“个性化社团”意义---着力打造龙狮社、击剑社、科技社、书法社成为“精品社团”,进一步丰富、优化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设棋艺社、编织社等校社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真知识、真本领。
2.提升“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
结合“研学后教”的教学改革理念,切实推进学校核心文化的落实,我们对“真课堂”进行探究与建设。
首先是构建“三导四学・智慧课堂”课改模式。我们邀请市、区教研员等到校调研,通过对师资情况、教学管理等五方面进行剖析,反复推敲、论证,完善方案,确定课改的核心理念――“真教、真学”,构建 “三导四学・智慧课堂”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智慧”体现学生学习的巧学善思与教师后教策略的画龙点睛,也是学校文化理念的学风与教风的体现。教师的教确立在“三个导向”,在学生的学突出“四学”,全方位建构真实的课堂。
紧连的是“本真研修”常态化。学校的校本研训通过“名师引领、教师沙龙”等策略,教师的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学科组建设已成为学校的强项亮点。我们实施“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课改的成果获得市、区的充分肯定:三个优秀学习小组获区一等奖,三个研学案例在区成功立项,教师论文、案例获奖共 37 篇,微课比赛9个市级获奖。
最后是适时把“三导四学”课堂提升到智慧型的“真课堂”。在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化阶段,我们把深蕴龙狮文化本真的核心元素融入“三导四学”教学,把课堂教学提升到“真课堂”的新层面:
(1)基本原理:“整体把握、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
(2)教学起点:从儿童经验出发,把心理逻辑与知识逻辑有机结合。
(3)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生命实践的灵动”。
(4)目标状态:体现“发现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促使我们的“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进一步深化。
五、特色课程:促进个性化特色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特色深化的重要标志。我校的“真人教育”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及校本创新课程。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它是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育***策的育人课程,属于教育的“规定动作”、“规范动作”,以及教育均衡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主要面孔”,同时也是国家在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这是我们的学校不折不扣实施的课程。
对于人才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来说,我们的中小学就要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因此,我校的创新课程代表了“真人教育”的特色面貌。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学校规划《学科拓展课程》、《真校园环境课程》、《龙狮精武文化课程》、《至真至诚实践课程》四个系列共16个课程板块,约33门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发与实施,以求真求实的态度与实践不断充值学校特色的“含金量”,使学校的真人教育“至诚至真”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六、“诚真”名师:在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实践智慧”
引领学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创建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关键在于优质的教师队伍建设,聚焦点就在人文管理和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全体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人文管理方面,我们制定并落实《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素质锻造工程方案》和《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按照教师培训的相关***策,逐步构建“个人(自我教育)――组级(教研组互研互学)――校级――校外”的四级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新手型―经验型―研究型”的教师分层培养模式。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积累与提升的,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与自觉的反思中建构的教育信仰、教学理念、态度、经验、能力的总和。它主要强调了实践性、互动生成性和创新性。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八真”实践――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创建“真教育”,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和遵循教师自主成长的规律,锤炼全体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唤醒教育信仰,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理解“真人教育”的内涵----洞察学生“学段发展差异、年段发展的心理需求”,确立“立德育人”、“励志育人”、“拓潜育人”、“文化育人”的使命感并且努力实践,这就是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的行为标志。
(2)倡导实践反思,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培养全体教师的“文化自觉”,即不但是通过“真人教育”帮助、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积极反思、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这一切都是在自我成长与发展内需的驱动之下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文化自觉”。
(3)把握关键事件,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契机。关键事件是什么?是学生在真人教育中,稍纵即逝的“行为亮点”、“心身困惑”、“心理暗礁”、“意外之事”、“设外生成”的情节。发现和关注,捕捉与点化,生成与转化,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人生难得的“某一方面的微小的发展”、“生命朝气蓬勃的一次拔节”、“经历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震撼”……关键事件,成就了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励亮了教师生涯的“生命光环”。
(4)形成团队互助,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条件。我们学校注重抓好四个条件的促成教师实践性智慧:一是组织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理念中践行;二是建构教师“V”字型雁群团队;三是建构教师发展的读书学习平台、互动交流平台、高端研修平台;四是打造教师行为文化,抓理念、抓落实、抓成效、抓成型;五是课题研究,这是教师深度学习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成长阶梯。
七、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思考
三年多来,我们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经过不断的反思,我们认识到深化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理念落地:从“龙狮文化”提升到“真人教育”,我们突破下位理念向上位理念提炼与提升的理论难点,但“至诚至真”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落地生根、生长拔节过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加强。
(2)寻找局限:我们正视现阶段“真人教育”的“局限”――需要理论的强大支撑,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建构;
(3)突破瓶颈:加强“真人教育”的针对性,把准教育的本真,形成“优质高效”的动力机制,形成市优秀教师领衔,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优质课获得者为主的教师团队。
“雄关万道真如铁”,我们漫步再超越。
参考文献:
[1]李伟胜.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9
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1]。我国目前共有2 800多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高校。如安徽省的105所高等学校中有103所是地方高校(除了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外)。
安徽省第九次***代会提出 “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地方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培养大学生为地方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按照“顶天”、“立地”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接地气”,既要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基层科技推广人才;既要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更要培养敢于创业的人才;既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又要培养脚踏本省实际的人才。大学生形势与***策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探索地方高校形势与***策教育特色化教学改革,实现形势与***策教育与地方特色的功能衔接。
一、精选地方高校形势与***策课特色化教学内容
形势与***策课教学内容应融合地方特色。丰富完善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形势与***策教育教学基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社科司审定并组织专家编写的每学期“形势与***策教育教学要点”,它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可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和把握形势的主流和本质,认清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二是***和国家的内***外交的各项***策、重要会议文件等,了解国情和国策,这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提高***策水平和拥护***和国家的方针***策的自觉性。三是理论界学术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这对学生颇具吸引力,是形势与***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它们就在学生身边,离学生最近,是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得到的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环节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2]。而正是这部分内容即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是以往形势与***策教育教学所缺乏的。安徽省属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东部省份有一定的差距。但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皖北是老庄哲学、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皖南有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的徽州文化,皖东有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小岗村,皖西则有***老区红色文化。对这些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丰富充实形势与***策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从而爱上这里的土地、爱上这里的人民、爱上这里的文化,立志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策课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学校特色。安徽省地方高校在立足专业特色,融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找寻到各自的价值追求,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及缤纷多彩的特色。如,安徽农业大学自1984年以来,学校从最初单纯的大别山区科技扶贫逐步走出一条面向“三农”、面向安徽、面向未来的科教兴农、科教兴皖、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别山道路”;安徽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敬业乐群、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等等。安徽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使每一所大学都积淀、建构出各具独特形态的文化品格。将形势与***策课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高校为地方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形势与***策课教学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特色,联系学生实际。 地方高校学生90%来自本省,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许多学生对本省各地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学生的年级、专业等不同需求也不同。要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形势与***策课教育教学之中,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增强形势与***策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总之,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形势与***策课内容中,既可以保证完成***下达的形势与***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又能照顾到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国家的要求、地方的关注、学生的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势与***策课教学既视野宏大,同时又富有特色,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策观要求形势与***策课必须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和时代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地方高校的形势与***策课教学则必须将地域历史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融入教学中。但地方特色必须掌握一个“度”,选择的案例等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要利于地方特色资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凝练地方高校形势与***策课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
形势与***策课和其它四门思想***治理论课一样,教学方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主要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2]。形势与***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是否欢迎、是否满意来设计和选择互动式教学法,如学生分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演练、专题报告等等方式,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人境互动[3]。
第二个部分是课外实践教学。由于形势与***策课绝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接触每个学生,也无法逐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疑惑。将形势与***策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依托学校网络宣传教学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发飞信、QQ、微信,通过电子邮件或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并指导学生参加人文社科方面的各种活动,如“人文周”活动,“思***杯”辩论赛,“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讲座、征文比赛等,形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第三个部分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x学院与校团委、学生处配合,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学校校外的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形势与***策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国家的大***方针贯彻落实的成效,学生只有通过亲身观察体验才能感受深刻。每年暑假,各高校的团委、学生处和各个学院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从选题论证、调查问卷设计、项目遴选答辩,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再到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修改,每个环节思想***治理论课老师(特别是形势***策课老师)都参与其中,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眼看、耳听、口说、脚行、脑思、手写,对形势与***策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坚定了为建设家乡贡献青春的理想与信念。
这三部分中,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课堂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延伸。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探索、研究多种切实可行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治理论和***治信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从而真心地相信、真正地喜爱这门课程。
三、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
由于形势与***策课教育教学内容每半年更新一次,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充足课时 2004年11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策教育的通知》(教社***[2004]13号)明确规定:“形势与***策课 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学习,计1个学分。”,给备课、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这门课的管理由校***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各学院(系)等多部门齐抓共管,造成这门课很多专职思想***治理论课老师不愿意代,多数学校主要由各学院(系)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辅导员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学生离得最近,对学生了解最全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省情教育方面。所以,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建立一支省情调查研究宣讲队伍:将省内省情研究最新资料和成果补充进高校形势与***策资料库供教师查阅;请校内外具有广博省情知识并有宣传鼓舞能力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做专题报告,扩宽师生视野;积极参与省市***府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社科联课题及相关部门的省情研究项目,抓住不同时期省情研究教育的侧重点,推进省情资料收集和研究;不断创新宣传渠道,培养省情校情宣传宣讲骨干,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激发师生建设本省本市的热情。
其次,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需要打破地方高校之间、思想***治理论课程之间各自为战的格局,使教师之间差异互补、优势互取,形成一种合力。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多开展协作性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与学习等,以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应经常组织地方高校各课程之间的老师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听课说课等活动,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水平,如“同城高校教师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研讨”、“长三角地区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竞赛”。各课程的老师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合作、互为评委和互提建议,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该课程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使每一门思想***治理论课程形成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4]。同时,思想***治理论课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将形势与***策课的学习同其他几门思想***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小结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形势与***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提供了充实的教学资源,使形势与***策课教学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同时,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形势与***策课的实践教学也提供了鲜活的教育内容,为形势与***策课教学提供了案例载体,为形势与***策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形势与***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使得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生动起来、真实可信而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不仅会增加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第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特色内容的精选和特色方法的凝练提供了人才保障。拥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正确指导思想、较高专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地方高校形势与***策课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形成一批地方高校形势与***策课特色精品讲座,推进地方高校形势与***策课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10
一、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意义
1、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红色资源是***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不断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胜利。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后来者,是推进我们***伟大事业的生力***。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红色资源不但蕴含了***先辈的***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而且由于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等特点,使其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对于如何继续进一步弘扬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发挥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教化功能,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视野和教育资源,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重视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对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理想信念教育大部分采用呆板枯燥的课堂教学,理论讲一大堆,结果却适得其反。依托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进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变封闭为开放、变抽象为情感、变理论为实践,使得理论与历史、实际、实践相结合,较大地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实践―――认识―――实践”这一循环过程中实现,使当代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心灵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升华,促成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
3、扩展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理论研究。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作为江西特有的教育资源,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将有利于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深化、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打破理论灌输的传统做法,依托红色资源,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化虚为实、以小见大、加强参与性、增强渗透力、加强主动性、增强感染力,能够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与改造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红色是表,学习教育是里,表里统一的新型教育形式更接近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心理。
二、目前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不足
1、各高校有开展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但教育效果不佳。如前所述,在开展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各高校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虽然高校有开展红色文化的相关课程,但是,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效果却不佳,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高校对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师只是停留于将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表象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教育内容。(2)高校没有***开展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课程。据了解,高校主要是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只是简单地穿擦理想信念教育,或者是在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上参透一些红色文化教育,没有***地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专门课程,没有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专门教材,没有系统地把红色文化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三观”教育、大学生“四信”教育等衔接甚为薄弱。
2、各高校有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各高校开展了各种丰富的寓教于乐的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旧居、***遗迹,沿途听老红***讲解苏区历史、苏区精神,听苏区歌曲、苏区歌谣,观看苏区***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将红色文化内涵融入到自身的思维之中。
3、各高校有举行校园文化活动但学生兴趣不高。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化人”之功效,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1、优化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微信、微博、易信、校园 BBS 等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手段,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阵地,为当前改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但也给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