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1
1.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选题随意而宽泛
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仅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更因为它应该是一位大学生四年大学学习的思考和总结,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学生选题很随意,或者是粗略地查阅一些资料,便匆匆定下题目,没有考虑自己所占有的资料的多少、研究意义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因素,或者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兼有懒惰思想,让指导老师为其定题目等。我们还发现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较大,针对性不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毕业选题与找工作在同一个时间段上、学生们把主要精力都用于找工作上而无时间来思考毕业论文的设计问题。另外,学生不喜欢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第—批毕业生中只有50%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分析其原因是特殊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对较少。
1.2 实证性的论文比例少
实证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性研究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实践价值。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文章较少(通过对历届毕业论文的统计,只有10%),即使指导老师引导鼓励他们写这方面的论文,学生们也不太愿意。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写实证性论文需要大量的调查,这种方法他们掌握的往往是理论方面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很少,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不敢尝试;调查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毕业论文的经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学生们对实证性论文也缺乏耐心,因为实证性研究方法需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如:查找或编制合适的问卷,选择合适的被调查对象,实施调查,统计分析等,相对于非实证研究要复杂一些。
1.3 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较少
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可是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却只有到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尝试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因此,不熟悉期刊和博硕论文数据库的使用,查到的资料不全面,不权威,查到论文也不知如何利用、如何取舍、如何选择等,因此也存在着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1.4 论文格式不规范,语言不专业
论文格式不规范表现为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表的绘制不符合标准,虽然学校有制定好的毕业论文撰写标准和格式,但学生由于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少,所以意识淡薄,对此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也使得指导老师不得不耗费很多的精力来修改论文中的格式问题,学生也要多次的修改,这不但增加了检查和修改的工作量,也使得对论文的内容、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无暇顾及或顾及的少。另外,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语言不专业,口语话严重或抒情性语言较多,专业性术语运用的较少。这与平时所阅读的专业性资料较少有关。
2.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毕业论文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它涉及到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鉴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提高认识、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前提,无论是学生还是对指导教师都应该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毕业论文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指导教师要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推荐参考资料、开题、设计方案等等。同时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杜绝“抄袭’‘拼凑’“买卖”论文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们还针对论文选题所出现的问题,对论文选题有了一些具体要求,例如,针对学生不愿选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问题,我们从04级起限制了非特殊教育论文比例。
2.2 确立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即由1名教师担任一个本科生班级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我们专业则强调导师的专业学习指导作用,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指导,如:在新生中进行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化指导,使新生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阅读等方面的指导,并注重他们专业兴趣的培养,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有效地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配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保证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能够系统地接受科研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2.3 加强实践环节的比例,在实践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
毕业论文选题困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们的实践较少,因此很难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与盲生或聋生结对子,让他们对特殊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熟悉这一特殊群体,并从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也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如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及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等课程中都安排了实践环节,进行模拟教学训练,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则会从中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可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各安排一次教育见习,分别为一周和两周,安排他们到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康复机构等实地观摩和教学,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毕业实习则是把所选择的课题加以实施的良好机会,通过毕业实习完成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带着问题去实习,实习不再是一种形式,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实践证明,这-措施也是卓有成效的。
2.4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完成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及找工作是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为确保毕业论文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在实习开始之前,系里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及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指导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论文完成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审批、开题报告、调研内容、论文的评阅、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详尽的安排,形成完整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做得前期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总结。学校的各级行***部门和相应的教学服务设施如***书馆等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5 增加经费投入
在加大毕业论文管理的同时,对毕业论文方面还应该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强资料室、信息检索手段等教学基本建设,使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查阅资料的空间,并有经费支持来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毕业班***员;教育;培训
毕业班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时期,毕业、择业和就业成为了他们的头等大事和生活重心。很多毕业班学生在外应聘、实习,不能长期稳定在学校里,造成了“人户分离”。在这些学生中,作为特殊群体的***员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成为一只流动的队伍。如何管理好毕业班***员,做好他们的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这对高校***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的十提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精神追求,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性教育、抓好道德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毕业班***员马上就要步入社会,进入不同的行业和单位。他们的素质素养、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思想理论水平会对经济建设、***治建设、社会和谐、法制建设等产生深渊的影响。所以高校毕业班的***员教育培训工作意义重大。
一、高校毕业生***员队伍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一)毕业班学生自身事务较多,***员意识下降
毕业班***员处在这个特殊时期,完成学业、就业实习、应聘、考研等事情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精力。而且现在社会快速发展,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等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机会。但是,机会增加的同时学生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额越大。这种状况下学生***员忽略了学习进步和组织工作,“入***前好好干,入***后松一半”的现象在毕业班比较明显。另外,毕业班***员相对入***时间早,高校***员入***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又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员的***员意识逐渐减弱,***员责任也有所下降。
(二)毕业班学生***员的流动性给支部工作带来了困难
毕业班学生一般都有教学上的实习任务,另外学生为了迎接就业的挑战,基本都处于就业实习或者寻找工作的流动状态,很难集中,给入***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组织生活的开展等造成了困难,致使毕业班***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就业导向弱化了***员发展的标准
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学生了了利用***员身份到增加自身就业的砝码而申请入***。这些入***动机本身就存在问题的学生***员,入***前和入***后的表现反差一般也比较大,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员退出机制不完善,造成***员质量参差不齐
现阶段还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员退出机制,使得在***建工作中,只有入口,没有出口。一些高校学生在低年级时表现优异,发展成为***员。到高年级后,可能由于某系原因,表现有所降低。对于这样的***员,高校一般以批评教育为主,除非违反法规校纪,一般很少开出***籍的。这导致了学生***员质量参差不起。毕业班一般***员数量多,***员***龄高,这种现象存在的也较为明显。
二、高校毕业班***员***员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重视学业与就业,忽视对***员***性修养的提高和***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大部分的毕业班***员在毕业学年都能够参加***治理论学习,但是学习的意愿和频率等方面是有所区别的。大部分***员的学习频率一般为2至3个月一次,也就是说毕业生在离校前每一学期参加理论学习的次数一般为一次或两次。高校毕业班***员在掌握***的基本理论方面总体比较好,但是也有个别***员因各种原因游离于***组织之外,忽略了***的***治理论学习,这部分同学的思想状况也难以掌握。部分***员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比较大,往往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业和就业准备中,认为完成学业和找到一份好工作才是关键,忽视了对自身***员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长此以往,势必会阻碍毕业生***员的长远发展。
(二)个人职业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矛盾
少数毕业生***员理想信念弱化,组织性、纪律性有所松懈,对组织生活不积极主动,甚至采取逃避态度,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缺失,***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甚至有的***员将自己的***员身份与获取就业的利益挂钩,在工作中产生利己倾向。
(三)***员教育培训的方式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毕业班的***员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以支部学习为主,并辅讲座、报告等。毕业班***员活动相对分散、难以集中,这些方式不适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毕业班***员教育培训新途径的探索
(一)化零为整,开拓网络培训平台,加强理论学习力度
针对毕业班***员流动性强,学习时间不统一的特点,鼓励高校建设和利用好***员网上培训平台。可以支部或总支为单位,建立网上培训班级。将分散到不同地方的***员聚集在这个网上班级里,定期、定时的开展学习活动,并将***员自学与集体学习交流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化零为整,既可以很好的完成***员的教育管,也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
(二)化整为零,打造实践培训基地,提高***员综合素质
由于专业和地域的限制,毕业生的流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同一专业同学的毕业流向相对固定。高校可以根据历年毕业生的流出情况和毕业班同学的实习情况,与一些接受学生比较多的企业建立联系,打造***员实践培训基地。这样就可以将高校的毕业班***员分散到不同的实践培训基地,化整为零。对于到培训基地实习的学生***员,由企业和高校共同管理。这样既便于学校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情况,又方便企业对实习生进行管理。还可以利用学生间传帮带的作用,为以后的学生拓宽实习的渠道。
(三)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做好毕业班***员培训特色化
在高校***员教育培训工作中通常注重强调***员在学习生活中发挥先锋作用,在同学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是毕业班***员即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面临的是如何在新的工作、生活中发挥作用,如何在单位、社会中展现***员的风采。所以对于毕业班的***员教育培训工作,要有别于低年级学生。毕业班***员一般***的基本知识比较扎实,缺乏的是在社会大环境下一名***员应有的意识、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毕业班***员的教育中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体现出针对毕业班***员教育工作的特色化。
毕业班***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全盘的考虑和大量的投入。必须要综合协调好教学、就业、培训教育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毕业班***员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保证、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程海东.高校毕业班大学生***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探讨[J].思想***治教育研究,2009(4).
[2] 刘艳坤,朱锦绣.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员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J].学校***建与思想***治教育,2011(12):16-17.
[3] 冯天明.保证大学生***员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115-117.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3
普通高校。此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的主要去向;中小学校。目前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在进行中,缺乏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殊教育机构。此为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出版社、报社。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新技术教育领域。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
(来源:文章屋网 .wzu)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4
摘 要:全国各所高校近年来不断的扩招,使得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不断上升,就业率也受到影响,那些身体、心理健全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都屡屡遭受困难,更不用说大学中的特殊群体毕业生了,面对现在的竞争社会,特殊群体毕业生如何在强烈的竞争下保持好的心态,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关心。本文主要从贫困群体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作为出发点,加以研究,得出建议。
关键词:特殊群体;毕业生;心理状态
中***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19-01
一、前言
ド缁岬牟欢辖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各高校的招生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饭后谈论的话题,毕业生如何在社会竞争中立足,不仅需要能力方面的突出,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大学中的贫困群体毕业生,从进校开始就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压力,心理变化要比常人更加频繁,因此贫困群体毕业生的心理状态要更加受到学校、社会的关注,抓住影响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积极探索缓解其就业困难的方法对策,已经成为高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大学贫困群体的界定以及种类
2.1大学贫困群体的界定
主要指在校期间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缺乏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群体,如贫困生、特困生[1]。
2.2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种类
ゴ笱生特殊群体有很多种,其中包括:贫困生群体、有生理障碍群体、有心理障碍群体、学习困难群体、有特殊信仰的群体还有网瘾学生群体以及违纪学生群体[2]。本文主要研究贫困生群体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心理状态
ハ执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局限在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2]。由于是贫困群体的学生,本身就有区别于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出现过多的心理变化,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更应该高度重视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免出现严重后果。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多包括:自卑、焦虑、猜疑、抑郁、嫉妒、社交恐惧等等症状,
3.1 自卑心理
ッ扛鋈硕蓟蚨嗷蛏俚拇嬖谧员埃它是人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是一种对自己某方面不自信,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对于贫困特殊群体学生更为突出,是贫困特殊群体学生最为典型的心理特征。贫困群体的毕业生由于进校就跟别人不能比吃比穿比玩,还要受着比别人更多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和学习压力,在大学四年的生活变现的自尊心强,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在面临的即将毕业找工作时,知道自己家庭条件的限制,不能和家庭赋予的同学相比较,大部分贫困的学生都还是选择自己积极上进、刻苦学习,参加社会上各个单位的招聘考试,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在的状况[3]。而少数贫困的毕业生面对就业时,由于就业必定要遭受到碰壁,这样就让少数贫困的毕业生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没有足够的金钱、没有过强的关系,使得毕业生的心理收到严重的打击,导致自卑心理愈发的严重,对这个社会产生厌恶,出现严重的后果。
3.2焦虑心理
ソ孤鞘怯尚睦沓逋缓痛煺鬯引起的不良的情绪反应。贫困大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的学生,他们在大学中考虑家里情况的比较多,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工作来贴补家用,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无疑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压力,再加上他们自身就存在思想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在毕业就业时遭受到碰壁,必定会产生很大的焦虑情绪,这样持久或过度的焦虑将影响贫困毕业生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3]。
3.3嫉妒心理
ゼ刀适侵赣胨人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体验。有部分贫困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家庭经济条件差距,面对就业招聘觉得自己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并不比富裕同学差,甚至优于他们,仅因为出生条件和成长条件差,就错失就业机会,这样就极易在心理产生不平衡。对于富裕同学用钱的不节约,随心所欲,使他们既羡慕又嫉妒[3]。对于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傲慢和优越感,使其心生不满,产生憎恨。长期形成这种偏见情绪,既会使其性情孤僻,又会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3.4社交恐惧心理
ド缃豢志迨且恢侄匀魏紊缃换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情绪[4]。对于贫困群体而言,他们没有过多的金钱去浪费,每花一笔钱,都要考虑到学费、生活费,他们要精打细算,不敢与周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攀比,以至于他们很少跟同学接触,怕被别人看不起,导致他们也过少的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5]。
四、结论
4.1贫困群体毕业生的毕业生具有自卑、焦虑、嫉妒、社交恐惧等心理状态。而自卑心理是最为典型的心理特征。
4.2为了使大学生特殊群体毕业生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困难,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4.3高校要建立一个特殊群体学生的社团,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他们进行关注、帮助,使特殊群体融入社团当中,让他们体会到自我尊重、自我体现的内涵。促进他们与其他的人之间的沟通,经验交流,交换信息,有利于他们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培养参与意识及公平竞争、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4.4积极对大学生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议高校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就学习一些有关课程,学校要开学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在课程讲解过程多穿插一些,特殊群体成功人士的典型案例或者视频,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4.5建议高校多设立勤工俭学的岗位,以让那些特殊群体获得更多的机会,学校要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实把勤工助学的机会留给了贫困学生或者有需要的特殊群体学生。
おげ慰嘉南祝
[1]王珏.高校特殊群体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3).
[2]郭兆伟.学生社团:解决高校特殊群体问题的有效途径[J]. 西安社会科学,2010,1.
[3]李 健.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7(4).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残疾人 高等特殊院校 发展
国内残疾人特殊院校在各级***府领导的关心和特教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培养教育残疾人高级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囿于观念、体制、经济、师资等种种原因,特殊院校发展迟缓,办学模式、育人环境、管理方式、师资力量等多方面亟待发展更新。
一、国内残疾人高等特殊院校现状
1.国内残疾人高等特殊院校发展滞后
残疾人高等特殊院校的教育由于起步晚,国内仅有成立于1987年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90年代开始发展的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校、河南中州大学、上海应用工程技术学院、长沙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山东滨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正在筹建期的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8所残疾人特殊高等学院。但目前除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其他七所残疾人特殊高等院校均未发展成***建制学院。专门面向残疾学生招收专业范围大都局限艺术类、计算机类、推拿类,专业数量不到10个。很显然,这几年我们的高等特殊教育还处在实践摸索阶段。
2.高等特殊教育研究太少
高等特殊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真正成文的理论不多,形成高质量理论研究文章更是屈指可数,特教研究工作发展迟缓,特殊院校教学可以借鉴和参照的经验和资料相当少。因此特殊院校的教师大都在摸索中进行教学,教学大纲和内容都是完全照搬普通学校,而聋、盲残疾学生的教育语言和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通教学。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弱,与健全人有相当大的区别,学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多数特殊院校只能降低教学要求,在专业设置、教育管理模式、教学大纲和教育体系接近中职教育或与中职教育相比变化不多,中、高职教学没有较好地进行衔接,对残疾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研究不足,同类经验交流缺乏,导致多数特殊院校教学难度很大,教学成效低下,教师容易职业倦怠,学生容易学习疲劳。
3.残疾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
残疾院校毕业生的类别主要是听障、肢残、盲人学生,根据汇总的全国各特殊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平面(二维)设计、动漫(三维)设计,这类专业因为信息和认知的局限,毕业生有时候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工艺美术类,如装饰艺术、油画、服装设计、园林设计、中国画、古建筑绘画,属于纯手工设计制作,就业收入一般按件计算,工作相对比较辛苦,残疾毕业生就业稳定性非常差;三是机械电子类,就业形势虽然不错,因为需在生产车间一线就业,多数残疾学生不愿就读,特殊学院普遍反映生源不足;四是推拿类,是目前盲生最好的选择,但医疗卫生系统门坎过高,就业难度大,或上升通道不足,与职业培训学员之间差距不大;盲人的其他专业如心理咨询、钢琴调音、法律,因就业要求高前景堪忧,均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根据有关特殊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特殊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随之提高,但由于生理缺陷,过度自尊或自卑等心理障碍造成的社会交融性不足,导致多数残疾学生毕业后仍不能完全被社会所接纳,就业渠道相对比较窄,无法找到稳定工作,或就业质量不高,工资收入偏低。从双向选择的角度来说,双方比较满意的不多,工作稳定度低。因此部分残疾学生感觉不到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反而觉得花了冤枉钱,有给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之嫌,这必然导致特殊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每年都有大量的残疾学生流失。
二、主要原因分析
残疾人特殊院校发展缓慢,办学艰难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发展基础薄弱
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各部门对特殊教育学校投入较少,虽然在逐年加大,但目前特殊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先天不足,经费场地有限,特殊院校受重视程度远不及普通学校。另外,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发展落后是制约残疾人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瓶颈”,残疾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明显偏低。接受特殊高等教育的学生主要是视、听障学生,由于残障的关系,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入学时遇到较大的困难。近几年,***府、社会已为此作了很大的努力,使得高等特殊教育工作能从零起步,在发展中日渐完善起来,但管理机制仍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边缘,与普通院校的发展差距在逐渐加大。
2.***策保障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对残疾教育有规定,规定残疾人教育发展的方针是: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教育。但没有对发展高等特殊院校提出要求,没有专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也没有专门的法规和条文。
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投入、师资、升学和就业等没有法律保障。因此许多地方***府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也是一个社会观念问题。
3.师资力量投入过少
教师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缺少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必然会严重影响特殊教育的质量。国内培养残疾人师资的师范院校大约14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人数有限,而且由于专业思想不稳定,部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选择转行,或从事管理、研究工作,而不直接从事残疾人教育活动。特殊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或参加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十分稀少,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任何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主要师资从普通学历教育师资或特殊中小教育师资在职培训而速成者较多,在整体上表现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偏低。因此目前急需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的专业的特殊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充实到特殊教育学院中去。
三、残疾人高等特殊院校发展对策
1.残疾人特殊院校要明确办学目标
残疾学生由于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缺陷,致使他们不仅在校期间学习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残疾人适应社会的难度将会更大。因此,满足残疾人较高的知识教育需求,是全社会的义务,更是特殊院校的主要任务。特殊院校应始终把这个培养目标贯穿于自己办学的全过程,一方面帮助残疾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劳动技能,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自主、自强,努力体现自身价值,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积极适应社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特殊学校有其特殊性,但同样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善于运用残疾人就业需求和市场方向来办学,明确办学目标,正确把握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促进这一事业大力发展。
2.特殊院校需要结合残疾学生特点进行开拓创新
虽然特殊院校的老师已逐渐摸索、锻炼出了一套针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但纵观我们的高等特殊教育,在教育思想上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体制、机制上还有很大的不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没有明显的创新,距离残疾学生的要求、家长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善于思考,不断研究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满足学习的要求.如聋人具有形象思维方面的特长,视觉能力比较强,细致耐心,心灵手巧,容易专注于绘画、手工制作;盲人的感觉、触觉、听觉特别灵敏,记忆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强于健全人,适合推拿按摩、钢琴调音师甚至律师。特殊院校应充分利用残疾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挖掘他们的特长,更新特教思想,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置教学课程和创新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个残疾学生的潜能。
3.积极争取***府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特殊教育是为残疾人谋幸福的社会福利事业,是一个爱心工程,特别需要***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理解、帮助和支持。近几年,经过积极宣传和多方努力,特殊教育已经引起社各界的广泛关注,******领导能常到所在地特教学校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各职能部门也会对特殊教育实行特事特办,给予特殊照顾和优惠***策。为奖励考上大学的残疾学生,鼓励更多的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部分省残联或设立了奖励基金,或负担残疾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学费。特殊院校都实现了单考、单招;特殊困难残疾学生学费可给予减免;新闻媒介常用较大版面向社会积极宣传和报道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困境,呼吁社会的支持;另外还有一些爱心人士给予捐赠等等。高等特殊院校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外部环境大力支持,我们还应该继续强化这一环境,使高等特殊教育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群体,如果不接受较好的教育,无知将使他们走向极端,学历低下,无一技之长将使他们缺乏谋生能力而被社会所摒弃,无法自力更生,成为社会的包袱,变成既“残”又“废”的人。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普通高等院校却满足不了大部分聋、盲等残疾特殊群体的入学需求,残疾人事业需要发展高等特殊教育。因此我们特殊教育院校需要不断发展,***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高等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出发,扬长避短,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高等学历教育的机会。让残疾人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良好的职业技能,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平等的融入社会,为社会所接受,积极参与社会,最终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使他们由自尊而自强,由自信而自立,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这是我们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今后努力发展与创新的方向,也将是我们特教事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傅国亮《关于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宏观问题》.《特殊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2]学利 吕淑惠《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6期。
[3]宗占国《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几方面问题的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宗占国 庄树范 创建中国特色的残疾人高等教育。
[5]郁松华 王娇艳 陈洁《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考》.《学理论》,2010年,第3期。
网上参考资料
1.《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jiguang.ci123/blog/htiuojfgsdr/entry/3090
2.钱志亮《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3.《努力开创特殊教育新局面》.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也变得愈加庞大。2008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每年高校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因为违纪或者不及格科目太多而不能拿到学位证书。根据2008年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调查,70%~80%的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导致学业下降。而一项关于不同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
***在2010年8月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2009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为23%,其他特殊群体的人数也在慢慢增加。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地方高校占的比重最高,其高校毕业生工作十分重要。2011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44.6万人,普通中专毕业生近20万人,按照上述比例换算,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繁重而又艰巨。
一、河南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类型
(1)自卑恐惧心理。在与用人单位接触过程中,一些特殊群体毕业生感觉自己能力不行,难以面对任务和适应社会,从而产生一种对社会恐惧的心理,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知识,缺乏面对社会的勇气和自信。一些特殊群体毕业生缺乏应对各种就业挫折的心理准备,遇事抱怨、自叹不公、自认倒霉、垂头丧气。
(2)自我封闭心理。面对就业市场,其供需矛盾和压力,使一些特殊群体毕业生表现出疑虑、自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些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找信息和找单位的心理准备;有的在经历一次次的打击后,其心理发生了变化,产生恐惧社会的心理,甚至自我怀疑,更有甚者出现多疑、孤僻、自卑和自闭等严重症状。长期的多疑、孤僻、自卑,就会使一些特殊群体毕业生表现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自己不被接纳,封闭自己,不愿接触他人的心理和行为。
(3)消极被动的“等靠要”心理。一些特殊群体毕业面对贫困、成绩、生理等带来的挫折, 没有形成积极的应对心理,反而出现了消极的退化心理。 没有想到要去战胜挫折和困难,缺乏作战的勇气和恒心, 相反,则是把解决困难的希望过多寄托于社会和学校。这种思想更多表现出的是,依赖思想,而且是过分依赖,幻想并期望他人的帮助,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都托付给了社会和他人,这无异于空中楼阁。
(4)人格发展不健全。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可以顺利解决在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可是,在社会环境下,往往一些不健全的人格就很容易致使人们的心理出现消极困扰。在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择业困惑越来越明显,特殊群体大学生人格发展缺失越来越凸现成为就业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特殊群体就业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5)从众心理严重。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很多特殊群体毕业生由于对社会缺乏理性的认识,容易出现缺乏主见,随行就市的严重从众心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味要求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寻找各种热门单位、热门职业,但并未以自身条件为基点,客观分析,相反是急功近利。
(6)急功近利的虚荣心理。受一些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观念的影响,部分特殊群体毕业生认为上大学就是跳了龙门、要“封王拜相”了,要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这种要面子的择业观念往往使他们错过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和职位。这种思想,使得大家损失了很多很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虚荣心作用下,对社会中的经济组成和现象认识偏差,对行业发展了解片面,用静态观点看公务员等“铁饭碗”,热追北上广等“好城市”。这样,往往造成的是疲于奔波、飘来飘去,缺乏立足感的困惑。
二、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原因
(1)思想压力大。一些贫富差距的现象,高校中也有所映射。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可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不成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社会多元化经济现象。而且,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从前计划体制下的“统分统包”的计划机制,彻底转向了市场机制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良性市场机制。在这种转变下,就业生面临的竞争、挫折、困难、束缚随之增加。此时,有的学生信心丢失、悲观失望,思想负担也就随之而来,进而导致就业心理的不正确。
(2)竞争实力弱。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不少来自农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正常的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上面有一定不足,而在音乐、美术、体育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更是相对差一点。他们有的不是“一心只读专业书”,就是“沉溺于花花世界”,要不就是“有其心而无其力”,往往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缺乏锻炼机会。与此同时,他们中有些往往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多疑,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长此以往,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毕业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特殊群体综合素质和能力相对不足。反观,社会择业的观念却越来越看重和参考综合素质能力,这样致使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在目前社会就业过程中竞争实力偏弱。
(3)专业限制大。好学校、好专业的要求和学费等条件往往高于一般的学校和专业。这对特殊群体学生来说,其本身的学习机会比较小、求学难度比较大;而一些冷门院校、冷专业,有时有国家***策的倾斜和财***、***策的支持。相比来说,这对特殊群体的吸引力会比较大,可是到就业时又会出现市场需求变小,从而导致竞争反而激烈。这种困惑也使得特殊群体毕业生会产生不良心理。
(4)期望值过高。特殊群体的就业期望值有其自身特点,面对挑战,自我定位与客观现实存在落差,导致就业期望值或高或低。不少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期望值过高,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和底层的最后机会,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由于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多年来在经济等方面得到各种资助,不少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潜意识里存在等、靠心理,期望值高,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特殊群体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帮助解决这些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特殊学生本人还关系到这些学生的家庭,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研究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心理援助,对促进毕业生全面就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学峰.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策略[J].改革与开放,2009(8).
[2]辛全洲.论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5).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 高等音乐教育 音乐*** 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的缺陷,不同程度地影响特殊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受教育的形式。为了使特殊儿童能在后天环境的刺激和训练下激发出潜能,达到身心平衡,各特殊学校及机构迫切希望能针对特殊儿童开展音乐***。无奈现有音乐***人才(教师)稀缺,使特殊学校和机构无法如愿开展音乐***。即使有的学校和机构开展了音乐***,也是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我院为了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急社会所急,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上,调整了我院人才培养的规格,增设音乐教育(音乐***方向)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双师应用型”人才(教师),即有双重能力的音乐教师——既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水平,又具有一定的音乐***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音乐教育、音乐***及我院音乐教育现状的了解,对特定教育环境下音乐***人才的培养,即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1.音乐教育。
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性的,具有音乐及其他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能够胜任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合格的音乐人才。它强调高等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必须掌握音乐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音乐实践技能,还要接受过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音乐教师素养,能够从事音乐教育的基本能力和具有一定音乐教育的研究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现代国家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又使高师的音乐教育办学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2.音乐***。
音乐***是一门融合多重学科于一身,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以促进特殊需要者的身心健康。以布鲁夏的阐述来看:音乐***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而且是人际关系的过程的。作为一种艺术,音乐***是由科学方法组成的,聚焦在人际关系的过程上。作为一种科学,它充满了艺术的活力,以及***师与***对象充满人性的关系。作为人际关系,这一过程是被艺术所推动和促进,被科学所引导。①这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一个长期、严谨、系统的干预过程,过程中***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发展作为***动力的***关系,帮助***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音乐教育不能等同于音乐***。
3.音乐教育背景。
首先,我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是三年制的专科教育,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和专科课时总量的限定下,在达到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达到音乐***方向的培养目标。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将它们有机地集合,使其相互依赖,且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双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源,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个体的音乐素质及能力也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学生不及普通师范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其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中创设利于学习、成长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建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教育(音乐***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应包括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思考,还应该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同类专业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集众家所长,既符合基础教育需要,又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还要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及当前毕业生去向多元化的趋势,从而为音乐教育(音乐***方向)毕业生的就业与就业的多种选择提供良好的前期服务。
1.培养目标的客观、准确及宽泛化。
历年来我院音乐教育专业均以为特殊学校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为培养目标。回顾多年来音乐教育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个别去中学、大部分去特校、少部分去幼儿园者有之;到省市残联下属机构、私立特校、各类机构、普通小学、甚至改行者也有之。随着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尤其是城市)的相对饱和,音乐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以及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特教学院的音乐教育毕业生就业已不再是仅仅面向特殊音乐教育,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大的音乐教育,并且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笔者认为,我院的音乐教育(音乐***方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为各类不同层次、不同体制的特殊学校及各类机构需要音乐教育(音乐***方向)工作者的单位、部门,培养既能从事音乐教育,又能开展音乐***工作的合格人才。
2.课程在传授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满足多元化需求。
音乐教育(音乐***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除公共课外,专业课主要分为音乐理论与音乐***基础必修课、音乐技能基础及与音乐***相关的必修课、教育类必修课、主修方向限选模块课、专业任选课等类别。
(1)音乐理论类基础必修课和音乐***必修课应重应用、重基础、内容实用化。理论类课程包括基础和声、舞蹈、特教概论、基础教育学、音乐***学基础和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音乐***方法技术、音乐***评估方法、音乐课程教学论等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方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MIDI音乐制作、打击乐演奏等实际应用能力。设置具有音乐教育(音乐***方向)专业特色的课程,即在适当精简、压缩各门课程课时的前提下,适当加大音乐***方面的课时量,并在教学中注重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转化成音乐***的实际应用能力。
(2)增设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技能实践类课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加大训练与实践,各音乐技能及相关音乐知识渗透的教法课程,为此特建议开设音乐***技术训练与实践课,各音乐技能在音乐***中的使用训练课程,如:打击乐器的演奏、歌唱、即兴活动的设计等,从而为音乐***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及对音乐教育与音乐***概念上混淆认知扫清障碍,同时为毕业生求职奠定良好基础。
(3)教育类课程应面向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能力扎实化。教育类基础课必须面向基础教育及干预,进一步思考应如何完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并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纳入到音乐教育(音乐***方向)课程中,从而加强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如:特殊学校音乐教学设计、小学音乐教材研究与实践、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概论等。
(4)主修方向类课程系列化、学生主体化。建议充分考虑多元化特殊教育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师资状况,设置多方向、多模块的课程组合,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限定选修(必须达到选修方向要求)其中某个方向模块,如:基础手语、基础盲文、手语舞蹈、儿童画、手工等。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创业、择业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建构音乐***学科合理的考评体系
在教育理论中,考评是维系品质的保证。音乐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考评方式主要是:一方面遵循音乐***课自身学科和课程属性规律,另一方面遵循音乐***人才培养的规律。在统合上述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教育评价理论及国内外音乐***人才评估方法,充分发挥考评的检查、管理、导向和促进作用。对传统单一考试方法进行改进,以下是考评方式的几个方面。
1.从传统目标、结果取向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目前,音乐***类的课程采用闭卷为主,开卷为辅的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仍是普遍做法,它是典型的“结果取向评价”模式。它重视的是教育结果的实现,忽视教育者自身因素,以及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音乐***类课程采用此评价模式易造成学生的知与行分离,从而影响音乐***类课程的实效性。建议在今后,采用“发展性评价”模式,强调学生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评价目标应着眼于未来发展。应采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的科学的评价模式。发展性评价理论对音乐***类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音乐***类课程要敢于将发展性评价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使考评成为促进音乐教育(音乐***方向)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素质的动力。
2.对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两个过程实施考评。
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结合改变了以往音乐***类课程以“听”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将理论与体验、学习与实践两大环节结合起来培养人才。以前,音乐***类课程实践教学因受场地、师资、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使得音乐***类课程只能局限于课堂内的听讲上。鉴于此,音乐***类课程要以考评环节为突破口,依据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在专业实践教学场所——音乐***室中,形成音乐***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突出实务操作考核权重,使考评立足于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两个过程。
3.实现由校内教师单向考评向校外教师双向考评转变。
校内学习和***室操作与校外社区、敬老院等实践机构相结合,强调发挥校内和校外的各自优势以培养人才。校外实践单位参与音乐***类课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顺应了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又有效弥补了传统单一教师实施考评的不足。
4.考评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突出“音乐***特色”。
当前音乐***类课程依然沿袭了音乐教育的做法,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结合特征不明显,滞后于中外音乐***的教育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仍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与实践教学倡导的“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背离。因此,需要改变考评内容重教材理论的趋向,根据音乐***教育自身的特色,将考评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考查。
总之,考评是“杠杆”和“指挥棒”,考评的改革可以带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育内容的变革。促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继续和深入,使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人才(教师)培养模式趋于完善,使音乐***类课程能更好地适应音乐***人才(教师)的培养。
注释:
①高天.音乐***学基础理论[M].世界***书出版公司,2008,No3.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1).
[2]许凌.中外高校课程设置比较[M].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3]曹翎.简论对音乐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06(6).
[4]冯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J].音乐探索,2003(1).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8
一、我校聋生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经费制约着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
无经费保障,设施、设备严重滞后是制约我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买设备、建设施这一切都需要钱,由于得不到相关部分的大力支持,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我校手工职业教育也是艰难支撑,勉强维持下来。
(二)、我校缺乏专职职业教育老师
在聋校对聋生进行技能教育,就需要配置相关的设备和专业的技能教师,设备的不断更新和维护也需要专人负责,对于特殊学校来说,经费也得不到保障。将来走入社会,聋生也不一定能够学以致用。再说我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所有教师都担任了聋生的文化课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聋生的职业教育。如若外聘教师,又涉及到经费问题,同时外聘职业技能教师与聋生言语交流与沟通很困难,这就严重制约了我校职业教育的起步,多重因素导致职业教育止步不前。
(三)、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给我校职业教育罩上了一层“迷雾”
我校的聋生多是来自农村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形成很好的规划,众多聋生家长认为:我的孩子来学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书本知识)的,他们才十三四岁,学什么缝纫、编织嘛,即使学,那也是以后(长大了)的事。(殊不知,学校开展各色职业教育,是教聋生学会生活自理、培养聋生劳动价值观的形式和渠道。)这样一来,学校职业教育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另外,孩子们的思想也很单纯,除了同学,校外没有朋友,以为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对学校开展的一些校本课程学习积极性由兴到衰再竭,根本达不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四)、社会对于聋生就业存在偏见
一般的企业都不愿意招收聋哑人,他们对聋哑人不了解,在工作中语言没法交流,会有障碍,同时还担心聋哑人出事会担很大的责任。
(五)、我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首届毕业的几位学生,其中祝伟、祝红同学回校继续学习;贺婷婷同学到常州聋校就读;徐娇娇、刘二建、陈晨同学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接受职高教育;贾青、孙敏同学目前在家没有工作方向。
从以上情况来看,我校聋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应以“知识为基础,综合职业能力为方向”,把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特殊教育的根本任务,使特殊学校职业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什么是“校企联合”?所谓“校企联合”就是“学校——企业”合作教学模式。“校企联合”的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校企联合”的几种合作模式
(一)、将企业模式融入学校教学
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学校实习操作设备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一些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其实,这中合作模式我们之前已经尝试了,但由于生产过程有些乏味,教学人员与聋生无法交流,加之我们的学生没有耐心,此项合作没有成功开展起来。
(二)、实践和教学相结合
此项合作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1、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交替--把同一学段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月或学期轮换;2、实践与理论同步教学--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进行实际操作,利用工作之余进行理论学习或将课堂建立在企业里,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一边学习系统的理论课程,一边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校企互动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
三、“校企联合”与聋生职业教育的前景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9
一、引言
由于特殊教育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是所有教师中面临挑战和困难最大的、要求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群体,具有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胜任特殊教育工作[1],所以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我国大陆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只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有过一段试验性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且没有在大陆全面推广开来。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工作开展的较早,而且积累了一些较成熟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认证机构、职前培育、资格核定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以期对大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二、台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现状
(一)证书认定机构
依据台湾《师资培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台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办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的检定,并下设教师资格检定委员会,并根据规定设置试题研究发展组及试务行***组分別办理各项工作[2],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在考试审查合格后,由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特殊教育教师证书。只有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才能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资源班)等。相关机构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
(二)职前教育培育
1.职前培育资格台湾地区各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相关学系的学生,其入学资格及修业年限,依据台湾《师资培育法》相关规定,设有师资培育之大学,得甄选大学二年级以上及硕、博士班在校生修习师资职前教育课程[2]。师资培育大学,根据实际需要,申报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后,招收大学毕业生,这些学生须修习师资职前教育课程至少一年,并另加教育实习课程半年。学生修毕规定的师资职前教育课程,成绩合格者,由师资培育之大学发给修毕师资职前教育证明书。
2.职前培育机构依据台湾《师资培育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台湾地区师资培育的机构主要是师资培育大学[2],师资培育大学是由师范院校、设有师资培育相关学系或师资培育中心的大学组成,大学设立的师资培育中心,应经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核准;其设立条件与程序、师资、设施、招生、课程、修业年限及停办等相关事项的办法,也是由台湾教育***门制定。师资培育大学负责制定台湾地区中小学和幼稚园各师资类别的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及教师资格核定的实施方式与内容,必须经师资培育审议委员审议通过后,最后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3]。目前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机构总计包含九所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学系、四所综合大学所设的特殊教育学系、以及三所综合大学所设的特殊教育学程。
3.职前培育内容在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大学中无论是特殊教育学系或是特殊教育学程,其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育课程都包括普通课程、专门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四部分[3]。普通课程是学生应修习的共同课程;专门课程是为培育教师任教学科、领域专长的专门技能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是为培育教师以师资的科类所需教育技能的教育学分课程;教育实习课程是为培育教师的教学实习、行***实习能力的课程。目前台湾各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是依据各自院校的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师资培育的需要而规划开设的,因此各个院校开设的职前课程并不尽相同,然而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方面,台湾***门做出统一规定,依据台湾***门于2003年公布的《特殊教育教师师资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4],提出一般教育专业课程至少10学分,特殊教育专业至少有30学分的特殊教育职前培训课程,以供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单位做课程规划参考。纵使所有大学的特殊教育学系或是特殊教育学程都参考台湾***门颁布的特殊教育专业科目,作为其开设师资培育课程的参考,但是由于各学系,各学程的发展特色和师资专长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每一所学系或学程所规定的必修课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学分数也都不尽相同。
(三)资格核定考试
1.报考资格台湾当地居民修完师资培育大学规定的师资职前教育课程并取得师资职前教育证明书者,并且必须依照证明书上的科目类别报名参加与之相应教师资格检定考试。2.考试科目获得师资职前教育证明书者,依照所获证书的科目类别参加相应科目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原则上每年只考一次,依《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资格核定辦法》第五条规定如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包括国语文能力测验、教育原理与制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学生评量与辅导四门[5],具体考试科目及范围见表1[6],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下设试题研发小组,小组应依据考试时间与应试科目的不同,订定各科命题内容、命题内容参照及题型比例,并配合课程改革,切实的将课程纲要纳入到各科命题内涵与范围中。3.合格标准参加特殊教育教师格证考试的每科满分100分,符合下列条件者为合格[7]。1.应试科目总成绩平均满60分2.应试科目不得有两科成绩均未满50分3.应试科目不得有一科成绩为0分缺考之科目,以零分计算,考试结果经台湾教育局所设的教师资格核定委员会审核合格者,由台湾教育局发给教师证书。取得特殊教师欲从事教职者,除公费生应依据相关规定分发外,应参加与其所取得资格相符的学校或幼稚园办理的教师公开甄选。
三、台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特点
(一)特殊教育师资相关法律立法完备台湾现行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检定办法主要依据1995年8月9日台湾立法院公布的《教师法》,其内容明确规定了特殊教育教师任用、权利、义务、申诉、福利等;2003年5月28日修正公布的《师资培育法》,规定了特殊教育师资培育机构的设置、开设的师资职前教育课程及教师资格检定等;2004年5月5日修正的《师资培育法》第22条及2003年7月31日公布的《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儿园教师资格检定办法》,确立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的类科及应试科目[8]。
(二)系统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育系统专业的职前培育是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体系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培育课程是由教育局委派具有师资培育资格的大学开设的,师资培育大学皆是在特殊教育专业研究方面已具有一定成果和优势的高校,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其次,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完备,包括普通课程,专门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四个方面,为以后教师们走上特殊教育岗位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除此之外台湾地区在师资职前培训中还着重加强教学技能、专业精神及教师品德涵养等方面的培养[9]。#p#分页标题#e#
(三)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标准严格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是资格准入与资格等级结合式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这种制度体现出学历要求与特殊教育专业要求相结合的特点[10],台湾地区对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要求是至少本科毕业。但并不是仅有本科学历即可申请教师资格,还必须修毕符合要求的师资职前教育课程学分,即取得师资职前教育证明书,拿到职前教育证明书后参加教师资格的检定考试,成绩合格才能拿到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最后在通过具体学校的教师甄选才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这足以说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入职资格有着严格的标准。
(四)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核定考试设置科学台湾设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每年一次,应试的科目共四科,两科公共课,两科专业课,公共科目在于考察申请者国语的基本能力和教育学相关的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专业课考试科目包括特殊教育学生评量与辅导和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两方面,专业课考试科目涵盖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只有同时具备一般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两方面知识的这一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核定标准符合时代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基本要求。
四、台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对大陆的启示
(一)提供完善的法规***策保障尽管早在1994年8月***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已经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1],但因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只是在上海市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实施,并没有在大陆大面积推广使用。2001年11月***办公厅转发的***、人事部等九部门《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提出制定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条件有关规定,从而规范了特教教师的聘任制度[12]。但遗憾的是,与之相配套的法规迟迟没有出台。因此,笔者认为与教师资格认定有关的法律应当重新修订,国家尽快出台专门的、具体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条例及实施办法,以确保早日建立完善我国大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职前培育体制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训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大陆应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以一部分优秀的高等师范院校为依托,建立一批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由***府拨款,每个特殊教育教师申请者必须参加职前的培训,并且着重加强对申请者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制定一个有效严格的评价体系,要求学员只有按质按量的修完规定的学分课程,并获得相应的证明书,才有资格申请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10
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是实现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主题课程,它决定着本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类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未来所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大部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目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专业必修课主要有:特殊教育史、特殊儿童评估、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行为矫正、残疾儿童康复基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实验心理学等。专业选修课主要有:特殊教育***策法规、特殊教育社会学、特殊教育管理、特殊教育教学设计、专业英语、Spss软件应用、特殊儿童病理学、中国盲文、中国手语、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资源教室方案、自闭症儿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心理与教育、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视障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认知训练等。
2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的问题
各高校根据我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特殊教育师资以及人才的不同需求,不断对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改革,但以往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主要着眼于课程门类的增减和课程内容的删减,而对优化整体结构和人才知识结构合理化以及未来发展的潜质培养方面考虑较少,还存在着对于特殊教育专业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问题[2],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通识课程随意性强,其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理念
引领各高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识课程尚处于比较自由随意的状态。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必须要在统一的理念下进行,才能取得较佳效果。通识课程设置的初衷是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扩充自己的视野,不要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而目前的通识课程的设置缺乏这样的理念和认识高度。因而,在通识课程设计上缺乏统一思想的引领,通识教育中所开设的通识课程大多以实用、有趣为选择标准,成为一个七拼八凑的大拼盘。以上特殊教育专业所开设的通识课程中,缺乏完善学生的身体、心灵及智能,成为勇于担当和负责任公民的人文科学,缺少使学生热爱真理,追求正义,对整个世界有个通达认识的自然科学,缺少享有美好生活的艺术修养类课程。
2.2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体系缺乏合理化建构
各学校的学科基础课程设置都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但是各个学校之间由于师资力量水平、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学时、数量、学分的比例上有较大差异,有的学校偏重心理学,在学时数量学分上所占比重很大,教育学萎缩,而有的学校却比例相反。同时,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划分标准混乱模糊,如有的学校把盲文和手语归入学科基础课程,有的学校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归入专业课程里。由此可见,各学校对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划分标准层次不齐、标准不一。在课程内容方面,知识更新速度慢,知识陈旧,不能根据学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及时调整补充。学科基础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内部结构缺乏合理化建构。
2.3专业课程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缺乏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
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比例失调,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必修课比例偏大,选修课比例偏小。“绝大部分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中,百分之九十是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极小,而且选修的课程门类极少。”[3]单门课程划分细碎,课程门类齐全、应有尽有,从心理学到教育学,从生理学到医学理论,从学科教法到评估诊断等无所不包,特殊教育专业成了大杂烩。每门课程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彼此孤立,各自为阵,学科之间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缺乏纵向和横向联系,忽视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造成知识内容重复学习、迁移困难和学生视野的狭窄,缺乏对各门课程之间的整合,甚至出现概念、内容的交叉等问题。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降低了学习效率。
2.4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
课程计划中的见习、实习时间较短且大多都在毕业最后一年进行,理论与实践脱节,本科特殊教育专业理论课设置偏多,学生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见习和实习时间太短,基本功欠佳和基本技能训练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造成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但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是机械地记忆,这就使很多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适应。与专科实践教学相比,实践的比例偏低,也造成了将来在就业中无法与对口的大专生相比,使本科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
3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3.1课程目标的科学构建
我国现行本科特殊教育专业必须及时重新调整培养目标,打破过去单一化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培养各级各类的特教教师不仅从横向上而且更加注重从纵向上培养从学前到高等的特教师资、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师以及特教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课程目标按已调整的人才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打破以前单一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实现由原来的智能型课程设置向模块化课程设置的转变。在课程设置中,把很多学科整合为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一是3+1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学习,最后一年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特教课程设置可按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目的是培养资源教师、研究者或从业人员;也可集中某一领域的课程学习,目的是培养适合某一障碍类别的一线教师。二是4+2模式,即对非特殊教育的师范或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两年特教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获得教育硕士学位,采用学科专业加教育的培养模式,成为特教工作的高级资格工作者。
3.2课程结构的合理调整
在课程结构的调整方面,首先要遵循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应对现今社会发展对特教教师的不同需求。一方面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上兼顾综合性与一体化,即这类课程已不是专门为某一种特殊学生而设,而是为多种特殊学生而设。因此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结构调整方面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即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增设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因为特殊教育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的地位和比重上,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注重课程间的有机联系,适应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一体化趋势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要加大综合化、弹性化的选修课比重,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3.3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