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培养论文10篇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篇1

新闻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新闻前辈,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生命诠释了新闻这个神圣事业的职业内涵。今天的新闻学子将成为明天的新闻记者。在讲授这些人物的时候,笔者多方查找材料,重点挖掘这些杰出人物的闪光点,分析他们对新闻历史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对这些前辈先贤的敬仰。同时,让学生们思考:在这些杰出记者身上体现了哪些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职业素质?见贤思齐,运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

1.首先是职业道德方面。

通过对这些优秀记者高尚品德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一个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记者是写不出好新闻的。邵飘萍为民立言,惨遭***阀杀害;里德总是出现在风暴中心,才有了《震撼世界的十日》;范长江的足迹踏遍西北,成就了名作《中国西北角》。他们是新闻历史上的英雄,正是这些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素质的记者,为我们的新闻事业铸就了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弘扬历史的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抵制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体现人文关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其次是业务素质方面。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记者的新闻实践,可以为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黄远生“脑筋能想,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说”;邹韬奋“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韬奋精神”。史量才和成舍我卓越的办报、经营才能。这些优秀记者身上凝聚了丰富的业务实践经验,学习和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们克服当前传媒的商品化,实现“三贴近”,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3.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

对历史事件的讲授是新闻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教师在讲授中,如果仅仅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的知识性传授,也就避免不了枯燥和干瘪的照本宣科。这样的新闻史教学,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所帮助。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尽量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从纵横两方面拓宽事件的影响力:不仅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而且关注事件造成的后果;不仅分析事件对本国新闻历史的影响,而且关注事件对其它国家新闻历史的意义。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整个历史链条上的一环,如果我们在历史的讲授中,把事件单独抽取出来,孤立地去看待它,割断它和其它链条的联系,便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列宁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好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过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事实的全部,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面的和随便挑出来,那么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①鉴于此,笔者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多方面拓展,变僵化、静态的讲授为灵活、动态的分析,不断复活历史事件,重点关注其对当下我国新闻现实的影响。

首先,古为今用。在讲授历史事件时,不但阐述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基本过程,而且特别关注这一历史事件和当下社会类似事件的区别和联系。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让历史为现实服务。笔者在讲授1947年《晋绥日报》进行的反“客里空”运动时,把这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记者客里空和当今屡次报道虚假新闻的记者联系起来,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指出这一现象会对新闻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一些问题: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作为未来的新闻记者,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重蹈覆辙?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而且还加深了对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职业理念的理解。

其次,洋为中用。在外国新闻史的讲授中,对发生在其它国家的历史事件,也要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洋为中用,而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笔者在讲授普利策和赫斯特竞争中出现的“黄色新闻”时,就结合当前我国新闻娱乐化泛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课堂上气氛热烈,效果很好。这样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历史史实,而且对普利策以后思想的转变找到了合理的依据,对当前娱乐化泛滥的现象也找到了历史根源,对新闻这个崇高职业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4.总结历史规律,学会辨证思维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学子将成为明天的新闻记者。在新闻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新闻史教学贯穿的一条主线。然而,“一切历史知识都是人们对客体历史经过头脑加工的,因而包含有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历史”。②我们对教材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拓展的最终目的是总结新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历史辩证法,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也只有掌握了历史辩证法,才能正确理解诸如新闻自由、新闻真实等新闻核心理念,从而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对于新闻自由的理解。一提新闻自由,学生们便会拿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理念和我国关于新闻自由的论述进行一番类比。但由于缺乏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往往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各国的新闻体制和新闻理念也不尽相同。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做法是行不通的。因而我们不能孤立的去看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在外国新闻史的讲授中,我着重启发学生进行辨证思考,把新闻自由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认识和理解。从15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到1934年和1996年美国***府出台的广播法和电信法,再到伊拉克战争中的***方管制。通过这些无可辩驳的历史史实让学生们明白: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都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新闻自由,否则就不会有曾格案件的发生,更不会有汉密尔顿以80岁高龄出庭为曾格辩护的一幕。

其次,关于新闻真实的问题。一提新闻真实,有的学生就会说,像美国“扒粪运动”那样揭丑的新闻才算真实。这种思维方式显然缺乏辨证观点,是用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也不是实事求是。因为世界如此之大,要找一些正面的例子并不难,要找一些负面的例子也很容易。揭丑的新闻多是真实,难道歌颂的多就是不真实?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符合客观真实。还有的学生认为“有闻必录”才是真实。的确,“以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理念。表面上看,这种做法貌似真实客观,实际上,由于其忽视了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事实没有取舍,没有平衡,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对“有闻必录”也应该进行辨证分析,一方面,我们主张“录”必有所“闻”,避免虚假新闻泛滥,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有选择地“有”闻“必”录,避免“要闻不录”的缺失。实际上,在新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可以做到“有闻必录”。它们也都十分讲究怎样报道事实,怎样取舍事实的新闻平衡技巧的。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举出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和中美撞机事件中,西方国家的所谓“真实”报道的实例加以说明,从而澄清了一部分学生对新闻真实理念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记者,辨证思维是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总之,和其它教育一样,新闻教育也是一种“人的教育”,能育好人,就是好教育。新闻记者和其它人一样,首先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即人文关怀。其次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再加上***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职业素质,才能探明事实真相,揭示真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新闻史的教学,如果能在拓宽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多下些功夫,就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夯实和提高。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新闻史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因为新闻教育,说到底应当是一种专业理念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而绝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技巧、方法和普及知识的教育。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9页。

②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篇2

【关键词】专业课 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方式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多个方面。

2.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治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心理方面的养成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内容过多强调理论性。人文教育工作者过于寻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宏大,评价机制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只是倾向于解决一般的道德认知,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教育不能贴近高职生的生活、不能贴近社会发展的变化、不能够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校园里无论是课堂上“两课”教师的长篇大论,还是课堂下辅导员的滔滔不绝,大都是知识的传授和说教,理论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对空”的尴尬局面。

二、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这二者的紧密联系为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进程提供了可行性。

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由此,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此途径得以加强。

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现代企业除了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而且更需要员工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意识等。那种只有一技之长而德育素质低下的人员已经被排除在企业的选择之外。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轻德育”倾向,片面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远离学校到不同的企业去实习实训,校企各方应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真正的合作起来,避免出现所谓的德育“盲区”。

比如,有的学生个人素质很好,在专业技术方面很是精通,算的上是行业中的能手,但是,当他到了某个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只想一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单打独斗,那么,势必会被凶猛的竞争浪潮所吞没。必然的,最终也不会得到企业的青睐。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一定要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注重加强学生的抗挫折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抗挫折力——也就是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抗挫折力的大小,同人的经历有关,也同人的意识、意志有关。一个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意志比较坚强的人,在同样的不如意面前,他的情绪波动相对就比较少,挫折耐力则相对比较高。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创造一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挫败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研究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3.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使受教育者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体系,过分注重培养对象的标准性与统一性,却忽视了对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客观上产生了束缚受教育者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几乎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作为新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影响和冲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性;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的多变性;社会生活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现代科技传媒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使高职人文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浅析.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3.

[2]田翠英.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现代企业文化,2008,(19).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篇3

特有的人才优势:团总支直接对本系团学组织实施管理,拥有一支***治觉悟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富有奉献精神的团学干部队伍,汇集着包括学生***员、学生干部及其他优秀积极分子在内的优秀人才资源。他们是团总支各类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骨干,为团总支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活动起到重要的人才保障作用。

高校团总支在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首先,团总支作为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治工作的引导者,可以为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坚实的***治思想保障;第二,团总支可以利用其严密的组织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配合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团总支可以依据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兴趣,进而提升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第四,团总支可以发挥学生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桥梁作用,结合专业特点,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效果并推进大学生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优化;第五,团总支可以充分利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契机,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配合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探索

河北工专经贸系团总支下辖26个班级团支部,直接指导系学生会开展工作,并相继指导成立了英语协会、市场营销爱好者协会、飞扬艺术团、合唱团等学生社团。为了发挥高校团总支在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以下简称河北工专经贸系)团总支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具体有:

1开展思想***治教育活动,提供思想保证

高校团总支肩负着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治意识,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在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治素质下滑,人生观、世界观歧化,对***治麻木,对道德漠视,针对这一情况,围绕着爱***、爱国、爱校、感恩、责任、奉献等专题开展思想***治教育活动。

2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特色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经贸系团总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同系商务英语教研室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发挥与教研部门的桥梁作用,促进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团总支需要做好青年学生的“代言人”,发挥好学生与教研部门间的桥梁作用,积极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近年来,系团总支及时地把全系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的专业技能诉求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教务、教研部门,并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设相关意见。

4利用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能力

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一个常规性活动,而这一固定的活动形式,使团总支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能力。

5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岗位技能

素质岗位技能是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核心,在校期间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素质是学生的最基本诉求。团总支利用其活动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引导其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并增强其岗位技能、学习创新能力。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职业素质

作者简介:钟碧芬(1984-),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何静(196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编审,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

基金项目: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思***专项课题“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主持人:钟碧芬。

中***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7-0038-04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但2013年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文化素养满意度为20%―40%,远远低于对知识满意度(80%)和技能满意度(60%),主要反映在毕业生在吃苦耐劳、责任心、遵守纪律、团队合作能力、成本与质量意识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刚入职的毕业生,他们最大的苦恼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文化的认同和基本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1]。这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缺位,素质教育类课程远离职业岗位实际,过分重视“高技能”培养,忽视文化功能和人文作用。因此,应打破职业教育功利化、素质培养边缘化、责任文化碎片化的现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与责任文化融合贯通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责任”包含“分内应做的事”和“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所指的“责任”着重指前者。那么,“责任文化”就可以理解为“人人都讲责任的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加入“责任”的成分,即团队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并实践的以“责任至上”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氛围。高职院校责任文化是高职院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被师生广泛认同的一种群体的责任意识[3],包含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在内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的培育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高职院校学生成才的基本规律是先成人再成才,而具备责任意识则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4],这种缺乏职业发展后劲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质的缺失。职业素质与单纯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职业生涯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职业素质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当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发生变化时,具备职业素质的劳动者能更快地重新获得新的知识与新的技能,这点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二、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责任文化素质是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基础。美国著名哲学家尤纳思(H.Jonas)曾指出,“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意义。”由此看出,责任在人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在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中,自我的价值和尊严才能得以体现[5]。古人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任何职业人只有首先具备了责任心,才会对同事、对单位、对社会有诚信,并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6]。对于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加强责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毕业生应具备基本素质高、知识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等特点。而在基本素质、知识水平、技术应用能力等的重要性排序上,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曾有过这样一个调查:“我们让企业对高职学生质量要求做了一个排序,结果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知识水平。这表明企业聘用大学生时往往把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作为第一质量要求。而高职院校的排序则恰恰与之相反: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素质。”[7]可见,责任文化素质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通过大力加强责任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使之具有对他人、社会群体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逻辑要求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中职学校发展起来的,从中职到高职的发展不仅包含了对生产者技能提高的要求,而且蕴含着对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责任文化素质的更高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概念正在不断扩大,不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而是要强化对学生全面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素质教育要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法律意识。

(三)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共同实践

目前,欧美等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责任文化素质的作用。美国的社区学院不但开设相关的人文学科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利用各种职业活动、劳动文化宣传和人际关系培养等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等形成教育影响。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企业文化等。

三、高职院校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融通之基本理念

(一)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理念共享

责任文化素质是职业人才核心素质之一,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公共责任文化素质,又要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劳动者的职业责任文化素质,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和不同的规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已通过省市、校内相关课题项目理论研究,初步建立了由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组织论、教育目标论、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情境论、教学考评论、教学团队论、教学管理论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二)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制度共建

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职院校实施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了由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成绩考核方式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操作体系,形成了由******决策文件、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实验试点项目、教学投入预算、考核激励机制等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保障体系。

(三)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课程对接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把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例如,该校景观生态环境学院首创“卓越集团公司”,把企业员工职责、职能要求分解到学生学习与日常行为规范中,让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模拟化职场氛围中体验企业责任文化。同时,引入以责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日常养成、职业素质专业渗透教育。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环境学院责任文化氛围凸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显著增强,成为全校“责任文化”品牌培育工作的典范。该校推广了这一典型案例,提出把职业素质养成作为人才培育第一质量,把责任文化作为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价值的理念,在全校进行了推广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课程体系创新。该校按照基础训练―日常养成―主题实践―职场养成层层递进的顺序构建课程结构,按学生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转型进行活动过程选择,并根据活动过程重组课程内容,编写了《大学生公共责任文化素质养成》、《大学生职业责任文化素质养成》、《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学习资源手册》、《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基础训练》、《职业素质核心能力日常能力养成》、《高职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25讲》等校本教材6本,将学生责任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之中。

2.教学模式创新。该校构建了社会与职业角色转型实践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创新了“ODPAEI”六步基础训练法,包括训练项目任务接受―项目能力诊断分析―项目角色能力准备―活动预案设计―模拟演练与评估总结―实战活动与评估总结―信息反馈与训练提升等内容。基础训练教学组合运用了案例导入法、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日常与职场养成教学组合运用了责任形象标杆法、角色转换法、评比检查法、团队监督法、自我剖析法、成长记录法等教学方法;主题实践教学组合运用了责任素质调研法、反思法、演讲法、辩论法、担当法、演练法、社会活动法等教学方法。

3.评价方式创新。该校在考核评价中改变以往“纯试卷”给分的模式,通过观测学生社会与职业角色转型实践行为态度,评价实践活动效果成果,考核学习成绩。具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将训练项目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是否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包括岗位技能技术要求、岗位责任要求、岗位安全要求等。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引导教师在实践实训活动加强责任意识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实训活动中体会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性。

(四)责任文化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之活动融合

校园活动是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关于开展职业素质养成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以责任文化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养成工作在全校全面铺开。为推进“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活动,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专业特色和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了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相关的各类活动。例如,艺术学院开展“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其中有机融入了“创意设计责任文化”和创意设计职业素质养成工作;商贸学院以“商贸集团公司”为组织形式,开展诚信商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信息学院建立了大一***事化训练,大二服务外包公司职业素质养成,大三E港集团公司顶岗应用的“职业素质全程养成模式”;外国语学院开展了具有涉外专业特点的“模拟联合国”公共素质教育活动。

四、高职院校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融通之7Q途径

高职教育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部分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在教育工作中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高职校园中显现工具理性至上、价值理性淡薄现象,不少高职院校充斥着技能训练、考级考证等功利性文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中过分强调“技能”、“就业”,导致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和选择培养模式时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关注学生责任文化职业素质的提高,导致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责任文化职业素质教育的不平衡。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做好“品质学校”、“品质教师”、“品质学生”、“品质课堂”、“品质专业”、“品质课程”、“品质班级”这7Q建设的基础上,应该在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做好“健商”、“德商”、“智商”、“情商”、“逆商”、“志商”、“发商”这7Q的开发,具体而言,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如何撕破“两张皮”现象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其一,专业教师在讲述理论课时,过度侧重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漠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而在实训课程中,过分强调个人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忽略团队合作精神和岗位责任要求,包括道德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专业培养和素质培养形成“两张皮”。其二,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时将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写进方案或作为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却几乎没有涉及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存在方案、目标与授课过程、培养模式形成“两张皮”。其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没有融合,学校教的和企业要的几乎是两码事,形成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两张皮”。要撕破这种“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切实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建设,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创建“品质学校(Quality School)”和“品质班级(Quality Class)”,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做到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结合,要求教师做好知识的更新及教学计划、目标的更新,确保学校内的学习与企业内的技能要求不脱节;做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结合,高职院校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可持续地发展。

(二)如何突破“边缘化”、“碎片化”现象

当前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主张能力本位理论,他们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在课程体系中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的唯一标准,使职业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另外,能力本位导向的课程构建是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它将职业能力分解为一些细小的任务、要素,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难以进行分析[8]。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往往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将岗位职责、学生个体责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操作技能等知识完全割裂开,使之形成一堆“碎片”。这种只注重了学生知识形成,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使高职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成为空谈。要突破能力本位论的误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打造“品质专业(Quality Vocational)”、“品质课程(Quality Programs)”和“品质课堂(Quality Classroom)”,要科学地构建专业及课程评价体系,将责任文化引领的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融进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

(三)如何打造“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两个方面,现在的教师因为评定职称的需要,往往更重视专业研究能力,忽视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平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提升教师团队素质,培养合格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创建学校独有的“品质教师(Quality Teacher)”,提出了打造“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概念,将一门课程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教师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其中一人为校内专任教师,具有比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对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起到负责人的作用;另外一人或几人源于企业,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或丰富管理经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的部分教学内容,从而将该课程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课程的始终,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职业素质教育和责任文化教育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素质教育有机地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2]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103-106.

[3]肖连英.行业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及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60-61.

[4]刘丽.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0-11.

[5]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龚鉴瑛.关于职业责任的几点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5):206-209.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模式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其中包括知识、技能、素质(态度)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问题颇有争论,概括起来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人格本位”说,强调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持续性”,目标是提高“基本素质”;二是“技能本位”或“就业本位”说,强调培养的学生要“职业对口”,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目标主要是养成“职业素质”。这种争论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甚至是知与行、情与理的矛盾问题。要有效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处理好上述矛盾关系,找准结合点,将二者有效地统一起来,寻求有效途径,选择最佳模式。

一、综合素质、基本素质、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总体概括为综合素质(***示1),可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示2),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职业素质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所谓共性即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方面,或者说基本职业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示3);所谓个性,就是指某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比如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相当高的审美能力及很好的美学素质等,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系统的预测流行的能力等。当然,具体到某个人身上,其素质表现是结构性的,是有机的统一体,是不好分门别类的。

二、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与本科院校差距越拉越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越来越差;学生在接受了十余年的文化基础教育以后,对文化素质课缺乏学习兴趣,给公共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很大程度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量,从而减少了基本素质课程教的学时数,公共课教学时数也相应减少。这样,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1.生源水平参差不齐,素质教育难度大

高职学生来源于高考招生录取的最后一批,录取分数线与本科学校分数差距大;受高考志愿填报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高职录取学生分数差距大,录取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200多分;部分学生作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选拔考试的被淘汰者,大部分有自卑心理。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基础差异较大,综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绝大多数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的动力;不少学生文学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贫乏,对哲学思想的接触认识有限,艺术修养比较肤浅;有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不强;有的缺少团队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难度大,任务艰巨。

2.素质教育意识不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教学模式构建上只是单纯强调职业人才所需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把素质教育放到附属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位置,没有将素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蜻蜓点水、凤毛麟角;在教学中,将教书与育人这一辩证统一体割裂开来。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只管45分钟教学以内的事情,不注意课堂以外学生的教育,甚至片面地认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学生管理部门或辅导员的工作,与任课教师无关。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上,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割裂开来,从时间分配上把课内与课外分开,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应有的效果与合力。

校园文化环境对素质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诸多的制约因素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只注重科技、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忽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能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

3.重职业素质教育,轻基本素质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不仅要进行职业素质培养,也要进行基本素质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片面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受实用主义的思想影响,认为高职教育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甚至认为素质教育不是高职教育这三年所能作为的;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许多学生只重视在特定职业中的实用理论、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不重视人文知识学习,其结果成为技术纯良的“机器人”;忽视创新精神培养。美国人的创新意识较强,与美国的“通才教育”有一定的关系,而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企***通过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专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文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重显性素质课程,轻隐性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第一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忽视了第二课堂教学,对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课外阅读、业余爱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教育重视不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的刻苦自学精神又较差,于是就有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少隐性素质教育课程和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重要作用。此外,素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落后,有关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相对滞后。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陈旧,与现代学生个性发展、现代网络发展、现代通讯发展不相适应,使素质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何使高职素质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是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探索一条适合高职发展的公共课程新模式。

三、“模块递进,双线提升”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实施

(一)“模块递进,双线提升”素质教育模式的内涵

“模块递进”,即根据高职学生素质特点,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分为“通用素质模块”和“递进素质模块”,结合学生素质水平进行分层培养。在“通用素质模块”中,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就业、学会生存。“递进素质模块”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熟练做事、学会管理、学会发展、自主生存、学会创业(***示4)。

“双线提升”,即根据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目标(***示5),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分基本素质培养、职业素质培养两条线进行提升。(***示6)一条线培养学生的思想***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社会基本能力;另一条线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技能和核心能力。两条线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两条线往往合二为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生“在职业技能实训中提升综合素质、在基本素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

(二)“模块递进,双线提升”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主动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一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发挥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第二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为基础、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品格,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1.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高职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放低姿态,明确的说,培养的就是新时代的,新的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工人、服务人员、生产一线的低层管理者等经济活动中的直接生产者和实施者。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当代技术工人的要求,比原来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水平要高得多,也就是要成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为今后的人生规划定好方向和路线。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把教育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分级递进。一年级新生主要开展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人文知识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工作;二年级学生主要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专业技能锻炼等方面的培养工作;三年级主要开展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工作。

3.构建活动性课程体系,模块化、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素质

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地位,围绕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建设两大类、八个模块的课程。按照主题鲜明、设计合理、富有特色、形成机制、成效显著的标准,不断提高活动性课程的质量。实施分层教育管理方式,增强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高素质学生的示范作用;加强学习能力低、行为表现差、心理素质弱、家庭经济贫困等“弱势”学生群体的帮扶与教育;重视加强新生、实习学生和毕业年级学生的教育培养力度。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篇6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高职教育在我国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为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及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水平和条件限制、资金短缺等原因,在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考试考核方式设计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计划设计脱离职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依然采取“重理论、轻实践”、“一考定学分”、“自建自评”的传统培养模式、考核方式、评价机制,人才培养过程少有行业、企业及社会参与。毕业生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与市场发展需求脱节,从而造成“两难”(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现象,而且,由于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两低一高”(低起薪率、低晋升率、高流失率)现象在高职毕业生中也普遍存在,而过高的员工流失率,使企业人才链容易断裂,用工成本增大,难以形成合理的生产力资源储备,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缺乏行业、企业有效支撑的高职教育,也难以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难以充分释放职业教育的红利,必然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渐行渐远。这种格局必然对区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有鉴于此,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对传统的考试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改革,并在理论领域进行了探索,研究者普遍认识到目前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考核机制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种种弊端,并就高职院校“立德、重技、尚能、树人”的培养目标、“理实一体”的培养方式和相应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针对“高职教育考试考核评价机制”这个项目的研究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内涵和外延,都有待加强。

二、加强高职教育考试考核建构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高职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出发点,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实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考试考核评价机制。

(二)实践意义

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以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培养标准进行单纯的理论输出,企业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考核中参与度不高。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的考核仅限于学生的考勤。期末考试往往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一考定学分”。重结果性考试,轻过程性考核。这种粗放式的学习成绩考核方式,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改革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和考核机制,是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三、高职院校考试考核导向系统探索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考核方式上要有别于以“理论”和“学科知识”培养为核心的普通教育,打破“一考定学分”的传统考核模式,结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出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考试考核评价机制。要向专业要质量,向教学要质量,向考试考核要质量,学校和企业协同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高职教育考试考核机制的建构进行探索:

(一)基础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方式

1、公共基础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公共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以理论的掌握为主,但高职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这就要求从事高职教育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纯理论“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特点,树立“突出理论,结合实践”的培养理念。例如:思想***治教育可以走进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提交心得体会;大学语文仁义礼智信的培养和职业素养中的诚信教育结合起来;职业规划可以在介绍职业分类、职业前景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特点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职业规划;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要和考取相应的证书结合起来等等。通过对学生认知判断、思想***治、汉语言应用、道德法制、外语、计算机以及必要数理知识等方面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做好素质储备,为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考核方式:(1)理论(60%)+实践(30%)+素质教育(10%);(2)以证代考

2、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专业基础课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与专业课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广。高职教育不同于中职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既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技能性的特征,着眼于职业现实的需要,为就业服务,同时又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上述特征使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一门基础课,讲究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职专业基础课又完全不同于其他基础课,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因而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能力点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要切实做到对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

(1)理论具有导向性、前瞻性,所以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师一定要熟悉本专业的最前沿的理论和最新的行业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把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点融入精心挑选的、代表本专业前沿动态的案例中去。鼓励学生针对方案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途径,根据设计的优劣评出等次并计入平时成绩,这是“知识点”的培养和考核。

(2)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的培养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考核方式上除了“知识点”的考核外,更要注重对“能力点”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跳出课堂,走进“实训室”,采取项目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除了小组内部讨论外,小组和小组之间可以交流,比赛。根据每个小组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进行考核。通过对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具备基本的理论架构和掌握一般的技能,为学生未来在专业领域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考核方式:专业基础理论(20%的知识点+20%的能力点)+专业基本技能(50%)+素质教育(10%)

(二)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方式

如前所述,高职教育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托实训室培养学生,有利于学生一般技能的掌握,而现代高职教育需要融入企业文化,对接区域产业,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起来,要有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融入,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所以,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校中企、企中校”,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实训性基地,入校企业至少保证40%的生产力用于育人,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多岗位技能,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能力标准,校企共同完成教学方案的组织与实施。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实行以学为主的“工”的实操训练,从而为校外以工为主的“学”打下基础。经过顶岗实习的全职业锻造,最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考核方式:职业素质(工作态度、遵纪守法、协作能力、沟通能力)(30%)+专业能力[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工作效率、创新能力(项目开发能力)](60%)+实训(实习)报告(10%)

(三)专业能力的拓展和考核方式

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内涵素质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拓展专业能力培养的外延空间,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考证:采取专业核心课程校内考试、校外考证并举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教学及学习以职业要求为目标,强化学生岗位适应性。

2、选修:选修课程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不同模块的相互联系和共同要求。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交叉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的能力,注重学生在参与开发项目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而不单单是产品的最终质量;鼓励学生参加校级、省级以及部级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增强学生的竞争观念、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考核方式:(1)以证代考;(2)弹性学分

(四)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考核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以“能力”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如专业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行为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形象素质等),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

1、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除狠抓“两课”之外,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2、行为素质: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新生入校伊始,就要通过***训、开学典礼、学校规章制度的宣讲、班级相关条例的制定等等,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采取制定“一日行为规范”等措施,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检查、评比。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打下基础。

3、形象素质:通过商务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在职场所要具备的基本礼仪。通过礼仪大赛等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礼仪知识可以树立自己的形象,沟通人们的情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彼此关注,相互理解。

4、创新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把素质教育的考核单独作为一个模块,融入到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根据每个环节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考核侧重点也会做相应的调整。(1)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素质、形象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主要放到第一、第二学期(基础能力培养)进行培养和考核,占学期总成绩的10%。(2)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素质、形象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在职业环境中的一种综合和提升,包括工作态度、遵纪守法、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一块主要放到第三、四学期(核心能力培养)进行培养和考核,占学期总成绩的30%。(3)专业能力拓展模块,贯穿于高职教育一、二学期(选修),三、四学期(考证、技能大赛),五、六学期(技能大赛、产学研结合)全过程,主要考核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个过程不做定量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可给予奖励性学分,施行弹性学分。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形式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要针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抓好教育引导,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

在注重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培养,使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重。在力争使全体学生达到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

一、重视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项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中职院校的重视。如今的企业文化和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职业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和技能素质,理论素质就是学生对某类职业所需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技能素质就是学生对某项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从而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就要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使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中职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要求,掌握岗位技能技巧,会用理论知识提高认识技能、指导技能、创新技能。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很快成长为高等技术工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二、素质教育对中职创新能力培养起到较大作用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素质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素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洞察社会、经济、***治、文化等领域的能力,丰富中职生的文化底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慧,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创新意识比较看重,因为创新能力不仅可以转化为创造力,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中职院校在进行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提高。

三、更新教育观念,中职学校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篇8

关 键 词   素质;教育; 改革;质量

当前,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作出多次讲话,拨出大量经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但是,我们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呢?

一、            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注重对人的人格、知识、智能、身体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和整体性的提高,同时也应关注同一时代的社会群体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法》为中等职校素质教育作了具体的表述:使学生成为有一定文化水平,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初级管理人员或中级技术工人和其它专业人员。

二、            日益激烈的竞争时代对中等职教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等职校直接为社会培养各类具有业技能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培养出学生只有符合跨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具备良好的素质,具有创造能力,竞争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不高,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不为社会认可,这样必然会导致毕业生输送不出去,新生源逐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危及学校生存。

三、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一)   改革基础课程内容

如在***治理论课中充实了培养思想意识健康心理的德育教育课程,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语文、数理等文化基础课,要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的形势。增设美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开设多种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条件发展个性。

(二)   面向社会根据社会需要,改革专业课程

   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术结合起来,以岗位能力为中心,进行专项技术传授。

(三)   让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发展个性的阵地

职业学校要确定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并且注重加强基础理论,提高职业素质起点,促使学生从操作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转化,论文注重复合型知识的传授和智能开发,促使学生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注重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由从业型人才向创业型人才转化,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和一专多能的训练,使学生由职业型人才向社会型人才转化,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技能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四、            较少受应试教育的干扰,是抓好有特色的中等职校素质教育的优越条件

***同志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本工程》一文中说“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它的危害是:

1.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

2.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

中等职教直接为社会培养各类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和人才,它们不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因此,很少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与普中相比:中等职校基本上不存在升学压力,无论在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上,还是在学校师资条件上以及在教育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都有它得天独厚的有利发展素质教育的优越性,理应率先发展,不断强化,抓出特色,这种中等职教的素质教育,可以称为“职业素质教育”

我们的中等职业素质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它是新时期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论文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持续发展的最好措施,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既应继承过去中等职业教育的传统经验,又要加以完善和发展,既要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既要重视职业智能素质,让学生成为有坚实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又把职业道德素质摆在首位,并与其他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杜绝出现职业道思想品质方面的残次品;既进行考试、考核、考查,又不单纯以考为据,而应全面综合特别是注重人的隐性素质的测评;既要使学生到达近期的职业目标,获取各种职业证书,又追求教育的终级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这个意义说,中等职业素质教育也是职校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

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关键是人才高素质的竞争,***同志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想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参考文献

1、  职教论坛,2000(4)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篇9

 

关键词: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 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中央、***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三个方面。[1]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素养等方面。 

1.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中强调:“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获取职业发展的基石,是职业学生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2]由此可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教师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科技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3]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新鲜事物的洞察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师的身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教师只有具备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更好的履行教师的职责,更好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锻炼健康的体魄。首先,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教师应该多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其次,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升也是一种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才能积极的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现状分析 

2.1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重视不够 

虽然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缺少动手操作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不够,教育教学创新性有所欠缺。只有在思想上加强对教师素质提高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素质。职业院校也应该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学校规划中的一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系统的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分阶段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积极利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素质自我提升,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力。 

2.2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体制不够完善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来设置教育教学体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来设置。只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才能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2] [3] 

。而目前职业院校缺少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制定的教师素质规范,教师激励和评价制度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并不符合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在考核过程中忽略技能考核这一重要的指标,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也不明确。 

.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操作技能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因而出现了一种“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有所欠缺,科研能力不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也不断的扩张,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导致很多职业院校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才去,这样也难以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待提高,培养科研型教师势在必行。

.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培训机会的不足和培训经费的欠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师多沿袭传统的培训方式,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忽视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技能结合的培养,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实践不同步,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培训依旧与企业存在脱离现象,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机会有限,专业教师对企业的产品研发或相关设备的操作不熟悉,造成教师无法将现在企业文化渗透到教育教育过程中去。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策略 

.提高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提高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意识上加强认识才能让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具备了自我提高意识,才能积极的吸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刻把学生的全面作为自我提升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体制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保障,也是实现师德建设和教师角色行为的重要手段,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教师管理体系方面要加强建设,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我校制定了教学科研及相关成果奖励实施办法,对优秀科研工作者给予了表彰,通过举行校内德育课教师说课比赛来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部分教师参加还参加省、市说课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以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 

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标志之一,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以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理论,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以科研能力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在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方面采取了多种方式,首先,成立了学校委员会,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带动教师的积极性,逐步规范和改进科研管理。其次,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扎实推进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教学工作。最后,将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服务密切联系紧密,将成果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经验。 

.加强教师素质培训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教师培训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学校根据教师条件和发展需要,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培训活动,重视教师的职前、在职以及脱产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学习,给教师尽可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其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各专业的专业人员素质进行培训,包括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就业素质等。再次,加强校企联系,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教师的多种技能,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内涵;实践

一、问题提出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其基本价值取向由原来与本科院校无所区别的理论知识关注逐步转向关注高职教育特定的应用技能。尽管高职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描述极大地提升了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目标区分效度,然而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等方面,课程建设也较多侧重于课程教学设计或教学模式改革。由此可见,“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国高职教育对“高等性”这一属性的弱化。这种隐含技术导向的实用主义教育既不能完全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最终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真正在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而是包涵技术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研究领域较为关注的“职业核心能力”一词,反应了职教界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反思和回归。

二、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未明晰。尽管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劳动力市场与高等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受到***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提高到与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使高职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同“能力本位”的核心意义时,作为能力培养载体之一的素质教育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当学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时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性。高职教育既然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具有兼容并蓄的职业发展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

其次,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建设主要围绕国际通用的“职业核心能力”展开,缺乏适度本土化。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主要分为基础核心能力:例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拓展核心能力:例如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延伸核心能力:例如礼仪训练、心理减压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全球各地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趋势,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科学的选择。尚处起步阶段的我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是***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研发专家在吸收了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新职业教育和培训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然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这种认证培训项目在被借鉴到中国时遇到了阻力与瓶颈,本土化难度加大。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考体制与西方国家的高考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目前高考生源分流机制中,高职院校处于高考录取的第三类院校,而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的高考录取制度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时,中国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第一类和第二类院校而言,呈现出高等教育嬗变至非精英时代的显著特点。根据卡根的分类理论,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度存在偏见。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现实与实际。

与此同时,人们对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教育;把素质教育理解为零散的文科知识的补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应试教育的新增内容;把素质教育诠释为专业教育的附属。这些误区对正确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都会产生消级影响。因此,单纯依靠“职业核心能力”称谓的引进、单靠不结合中国高考录取制度实际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的引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高职素质教育的症结与问题。

再次,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的载体较之过去虽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有待进一步丰富,并使之形成完备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以前素质教育仅限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思想***治课教学的熏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的载体涵盖了课堂、社会实践、工学结合、校园文化等多个载体。在教育模式和手段上都有所改进,不仅有必修选修的第一课堂,而且有专题讲座、名著导读、艺术欣赏、文艺会演等第二课堂,更有将素质教育贯穿了专业教育始终,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充分挖掘其对学生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等多种形式与渠道。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必须建立不以短期功利为衡量目标的长效机制,在建立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前期投入巨大而见效甚慢,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对学院当前发展收益甚微。在高职院校纷纷求变的历史潮流中,致力于漫长而艰辛的全方位素质教育,必然遇到各种困难,受到多方质疑,甚至存在阻挠。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层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技能教育的关注和实践。从宏观上看素质教育的开展还没有探索出长效机制和普适模式,从微观上看也没有真正在每个院校的育人模式中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近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各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实践,如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而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关注程度还远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这也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目前更注重于“职业性”的内涵建设,而相对忽略“高等性”内涵的建设。这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将造成功利性的趋向偏差。

三、重构高职素质教育的对策

首先,重新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教育目的设定的重要理论基础。只有以“现实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和出发点来关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情感,那是最根本的。英国的纽曼也指出,知识既是大学教育的工具,又是大学教育的结果,而这样的大学教育就叫自由教育,这种教养连同使这种教养得以完成的知识本身就适于追求。此外,这种教养有着巨大的世俗功效,同时还有助于社会及***治生活的最佳和最高心智的形成。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极赋化学专长的科特南校长在1945年哈佛“红皮书”形成的通识教育目标对后世具有垂范作用,被概括为:有效地思考(to think effectively)、清晰地沟通(to communication)、恰当地判断(to make relevant judgement)、分辨各种价值(discrimination among values)。在此基础上,1978年“哈佛报告书”明确了教育理想或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

21世纪是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阶段,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高等教育的“有用性”提出质疑乃至非议,人们似乎认为不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高等教育就是失败的或至少是得不偿失的教育。家庭、社会、就业市场等各个方面的衡量标准、价值评判方式都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当功利主义的教育目标映射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时,便体现为在教育目标上廓清了高职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范畴,但未能清晰定位出产业***后我国本土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在高职院校传统生源急剧减少以及生源渠道受限制的背景下,究竟是为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过渡,还是直面中国技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最终提升整体产业水平,都成为确立未来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无论以何种需求为考虑,都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现学校的专业特长、人才特点和服务面向,突出学校在履行培养人才、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中特有的人文内涵,可以在借鉴通才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将传统意义上抽象的教育目的细化为若干方面的评价标准。例如:具有清晰的社会主义方向道德伦理思考能力;在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对所获得及应用的知识具有正确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并形成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良好习惯;具有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等。

其次,逐步廓清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内涵并使之具有职业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既要求体现其高等性特点,又应体现其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特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所有专业开出同样菜单,提供同样的课程,一味强调统一性,弱化了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和要求,忽略了本专业的标识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从人性论、道德论出发,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孟子继之以四端之心,经董仲舒传至程朱理学,都将教育范畴的重心落在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上。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将近代道德教育融入人文教育,并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的首倡者。而西方自康德《系科之争》开始,从英国的纽曼、斯宾塞、怀特海,德国的鲍尔生,到美国的维布伦、科特南,无一不在着力思考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非功利性教育所涵盖的范畴。因此,当前中国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廓清具有继承中国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思想和接壤西方现代通识教育思想的双重性,既是我国古典素质教育传统的现代化,也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本土化。

无论秉承中国传统教育,还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思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都应是我国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两大范畴。将这两大领域再次细分,可以进一步形成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和劳动素养几个范畴。由此,笔者认为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即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职业劳动素质等。

而每一项素质教育的内容都应该结合并体现其专业特色。例如在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评价方面,在行业相关法律知识的习得和理解方面,在多岗知识迁移和能力培养方面等,都应针对不同专业增加不同侧重点的素质教育内容。这样的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才能呼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杨叔子院士所倡导的“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对话,以高远的大学文化与社会生活对话,以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对话”的冀望,才能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接轨世界产业经济建设的洪流。

再次,全面开设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并使之具有多维度分支。

社会和自然构成了完整的客观世界,人类总是因为既不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又不断把握自然发展规律,才使得整个“社会人”群体不断向真理和完善接近。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人文素质的优良意味着精神底蕴的厚实,而科学素养的充盈意味着文明格调的高深。美国克利斯特勒指出:“在15世纪,人文学科包括五个科目:即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和道德哲学。”而著名的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模式”从1978年发展至今则陆续增加至七大类,包括文学和艺术(literature and arts A.B and C)、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y A and B)、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科学(science)、外国文化(foreign cultures)和数理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哈佛开设这些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培养现代社会中“有教养的人”。这一旨在培养全面素质的系统课程,打破了按学科设课的传统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学科、多文化的交叉,视野非常广阔,而且将课程重点放在思维方式的训练而非简单知识结论的获得,这对探索我国高职院校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极具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基本素质教育为基础,在常识、行为和观念三个层面进行立体的内容描述。根据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纬度,构建以下五类平行课程体系:一是思想***治课程。依据现阶段我国***要求开设概论和法律两门课程,且均为必修课。二是习惯养成课程。对学生进行娱乐、生活和职业习惯的指导,如开设手工制作、家***学习、就业指导、民间工艺等课程。三是思维训练课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训练,如开设经济学、逻辑学、哲学、历史等课程。四是欣赏评价课程。对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如开设美术音乐欣赏、古典文学等课程。五是普及技能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通用技能进行初级培训,如开设速写、口译、演讲辩论等课程。在2-5类的课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和爱好进行每一类1-2门的选修,但每一类课程必须选修一门。诚如纽曼所言,“知识的所有分支至少在固有的意义上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内容。这些分支并非互相孤立,互相***,相反,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或系统。……用这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向心智传授知识的过程,才是大学教育名副其实的教养。这种教养本身就是好的。”

最后,构建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并使之具有行业标准效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10篇

学习

本科毕业指导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毕业指导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存在问题,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名字。近年我国的本科学生在逐年增加,而指导教师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指导老师会被多名同学同时选择,一位指导老师要指导的

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中等职业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职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中职职业教育论文发表。一般来讲用人单位招聘比较青睐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作为优先考虑招聘的因素。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

学习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特色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特色融合教育论文题目。一、学校教育特色的核心在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或是表现在教育教学方式

学习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健康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文,健康教育论文100篇。贯彻教育性原则,要求做到: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和观点作指导,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关于学校心

学习

家庭教育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教育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论文范文大全,家庭教育的毕业论文5000字。一、筛选假设理论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

学习

教育管理本科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管理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管理论文选题,教育管理的毕业论文怎么写。人本管理中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位,即将人本身视作生产和管理的关键要素。就目前而言,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

学习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论文。历史的车轮推动着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重任,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在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过

学习

开放式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开放式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开放式教育毕业论文写作,鼓励式教育论文。3、建立多层次的开放式的大学思想***治教育的评估体系,推进大学思想***治理论得以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开放式教育教育决不能停留于表面,在不断扩充思想***

学习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特殊教育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的选题,特殊教育论文范文大全。1.1选题随意而宽泛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仅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更因为它应该是一位大学生四年大学

学习

教育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经管专业毕业论文十篇。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由于开题报告是

学习

大学教育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教育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教育论文范文100篇,关于教育方面的大学毕业论文。一、。电子版毕业论文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应与印刷本一致,不得省略;毕业设计(论文)必须整合为一个Word文档,毕业设计(论文)文件名格式:姓名+学号(如:

学习

职业技术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技术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专科职业教育论文题目大全,职业技术教育热点论文方向。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正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的

学习

教育技术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技术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教育技术毕业论文题目及答案。***高教司2001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通过毕业论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基

学习

个别化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个别化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个别化教育论文2000字,以个别化教育为核心的论文。一、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在讨论二者关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定义。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是指根据学

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中等职业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职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中职职业教育论文发表。一般来讲用人单位招聘比较青睐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作为优先考虑招聘的因素。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

学习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论文。历史的车轮推动着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重任,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在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过

学习

职业发展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发展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职业发展教育论文,职业发展教育课论文怎么写。1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上的困境t.t***策落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中,***策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都对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

学习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10篇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职业发展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1000字,大学生职业规划10篇。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1.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

学习

职业教师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职业论文题目大全,教师论文发表期刊。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

学习

职业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职业的论文范文大全,职业论文范文1500字。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传播;茶运输;线上教学;项目化该课程的线上教学将古今中外的茶输出路线,按照地圖板块、发生年代、茶的品种、运输方式、运输组织形式等多维度

学习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人文素质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的评语。2.1国外的情况根据调查,护理学的课程在国外大部分都由护理学,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这三类构成。护理学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有25%到30%的比重,人文社

学习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素质教育问题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素质教育优秀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1.3缺乏适当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反映问题,提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