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10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1

1.1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父母离开家外出打工期间需要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并接受当地农村学校与祖辈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他们只能得到祖辈们对他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却没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孩子有时候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受人欺辱。再次,农村留守儿童为了帮助分担家庭负担,会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劳动体力活,而且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缺乏亲情沟通,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1.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身上,他们在学习上被冠以“差等生”、“问题生”等称号,学习成绩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等成为习惯行为。隔代老人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孩子应有的鼓励与赞扬,缺乏对信任和责任的感受,造成心理扭曲,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导致他们只重视物质而没有信念与梦想追求。隔代老人对孩子产生溺爱,随之任之,孩子会出现很多不礼貌甚至不道德的行为,这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隔代教育还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淡化。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优质家庭教育的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出身于贫困家庭,他们的祖辈更是由于受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年龄等特点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祖辈考虑到家庭贫困对子女的照顾不周,于是把这种疼爱全部附加在隔代身上,形成溺爱,溺爱下成长会扭曲儿童的性格与价值观念。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发散性思维,甚至给孩子灌输一些封建迷信等思想,错误引导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另外,祖辈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文化知识教育,很难带给孩子知识的熏陶,为孩子补习更多新知识。有的老人不但对儿童学习起不到作用,还会出现不鼓励孩子念书,认为读书无用,有早点辍学劳动的想法,这样更进一步阻碍孩子的成长,更远离了优质家庭教育的目标。

2.2学校单调的课余生活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平,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缺乏教育基础设施,儿童校园娱乐设施等,使得儿童课外活动薄弱,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变得单调不堪,孩子没办法在课余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无法培养孩子的兴趣,也不能够弥补孩子缺失的那部分亲情的温暖,学校这种单纯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拉大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的距离,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里依然处于一种忧郁悲切的状态,不利于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

2.3***府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不够

留守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经常会叛逆,容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滋染。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黑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让许多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误入歧途,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儿童由于无人看管,对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有限,把网络游戏当作自己的课余活动,不仅耽误学业,而且极大浪费时间和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滋染的不良习性造成严重后果。近些年***府对导致不良文化产生的黑网吧等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局限,加上农村文化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对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效果并不理想。***府虽对城市的不良文化监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一套农村监管体系,倘若***府忽视广大农村地区不良文化的传入,将会对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2.4农民缺乏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民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自古以来农民都是靠土地生存,但是赶上天灾农民就会一贫如洗,无法绝对保证家庭生活。为了增加收入,农民选择外出务工,而农民工本身缺乏专业知识文化,***府又很少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所以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家庭的低收入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更没有机会让孩子接受城市里优质的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隔代祖辈教育下成长。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

祖辈既然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就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宝贝,但是过于溺爱会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中各个方面。同时还应当主动与孩子沟通,架起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桥梁,关注孩子的心理、思想、行为等不同阶段的变化,及时与孩子进行互动,并且从思想上摒弃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通过接受再教育、新闻电视等媒体学习先进文化,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儿童在良好的家庭底蕴中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不会偏离,祖辈更新教育观念,就能够改善留守儿童房隔代教育现状,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3.2注重儿童的心理需求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大量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直接的爱,缺乏正常家庭的监管教育,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父母在身边的权利,过早地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多留守儿童内心孤独忧郁,有自我封闭的倾向,他们情感脆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祖辈作为监护人应当注重儿童的这些心理需求,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与父母见面沟通的机会,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且培养孩子***承担家庭事务、增强自信心、抵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就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

3.3改进与儿童的沟通方式

传统家庭教育下,家长生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打骂,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沟通失败。要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就应该改进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接受、容纳、解读孩子传达出的各种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回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够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动的方向,这对于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有积极的意义。

3.4加强对渗入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

农村地区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厅等场所是传播不良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的监管,就应当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理与整治,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及时发现及时消除。***府也应当加大扶持资金,建设农村基础文化娱乐设施,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宣传引导,让健康文化驱逐不良文化。

4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分析

入学率底,学习成绩差,人格发展不健全,思想品德问题较多,是这些儿童的突出表现。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沾染了不良习气,又有多少人酿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生活中留守儿童的60%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也因此成了教育这些孩子的主阵地。学校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教育方法,采取下列措施,使这些孩子能在一个健康、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开展相关法制安全讲座,减少儿童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二、开设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

据***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0.3%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儿童专家提醒: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充分利用阅览室,***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临时父母”

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了支持,常表现为内向不合群,孤僻自卑,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教师要及时进行较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里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时时留心这些孩子思想的变化,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给与相应的关注,经常与其交流,给他们以精神上和知识上的解答。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常常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关注较少,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过问生活上及学习上的问题,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制,导致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进网吧等现象出现,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建立家长,学校,监护人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为了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谋生,而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监护,有的甚至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而长辈亲属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家长在外出之前应给孩子讲清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到达工地后,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万水割不断父母的爱”,孩子也可体会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时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时刻处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出现异常,教师、监护人、家长可联合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孩子能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六、学校与当地的村委会、派出所等单位联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使村中尽可能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可与当地派出所联手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站,共同营造一片使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七、学校实行寄宿制模式,是最有效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3

随着现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电脑、电视、等等的形形的外来事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老师管教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难以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往往交流不畅,时有口角发生。这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于孩子属于管教,致使他们过度任性,在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全面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3.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4

现在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将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等同,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李***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按照监护人类型的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三种。当然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子女所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殷世东等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又补充了单亲监护型。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所指的是那些父母至少一方长期在外,无法被给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就现阶段而言,这样的儿童大量存在于农村,因此在本文中所谈的相关研究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的。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儿童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这一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因此存在多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从运用的分析视角的不同来看,包括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但也有部分文章综合了几种分析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综合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对社会所造成的问题两大类。

2.1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

2.1.1心理问题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于2004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分别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第16版发表了刘亚、孙晓***撰写的《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的文章。该文揭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在郭三玲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等,同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感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低。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基本上都集中于焦虑、自卑、任性、孤僻等问题,当然也有部分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问题,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神贯注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极差的影响。

2.1.2学业问题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要差于拥有健全家庭的儿童。这部分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离开,亲情感缺失,安全感不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一段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或一个月)或较长的时期内,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驱动力,学习变得消沉,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儿童过一两个月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水平。三是学习辅导及方法问题。有许多儿童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欠债越积越多。另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2001年进行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吴霓等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对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在对自身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来自于段成荣和周福林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借助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小学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很高,而到了初中阶段则大幅下降,仅为88%。据此提出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巩固和加强初中教育是一个紧迫问题。

2.1.3道德问题

在道德问题上,现有文献都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下降问题的讨论上,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必须重视对其道德成长的关怀。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等违法行为。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根据调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策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

2.1.4安全问题

谈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人身安全的威胁。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有效监管,如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女孩受性骚扰或犯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当自己的行为失控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导,致使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自杀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生存、发展权丧失。另一方面是儿童健康安全的问题。平时缺乏很好的照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和护理而影响健康,这直接威胁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有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将留守儿童作为需要给予关注的弱势群体,认为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存在很大的问题。

2.2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对儿童自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首先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并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维度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国家或地区,人口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对我国整体人口质量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来中国人口主力***的一支中坚力量,对他们教育的成败必将会对我国下一代人口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也提出,留守儿童现象不但对儿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代养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因为大部分代养人都是应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但因为隔代抚养,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大的生活压力。不但增加他们的身体负担,而且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对老年人关注的观点,使我们看到了儿童之外的受影响者。

3.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的主要可以分为父母、家庭和社会三个大的方面。其中家庭的原因成为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但父母自身和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影响仍然未受到重视。近期有多篇论文皆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方面来阐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一文中,专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她认为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第一,追求经济利益与履行教育职责之间产生矛盾;第二,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第三,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第四,老人或亲戚代替父母行使监护权利,教育职责未随之转移。当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并不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维度的全部原因,还包括家庭亲情的缺失以及家庭生活氛围的缺失。这一方面也有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认为留守儿童所处的非正常的家庭环境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从父母的角度看,由于父母进城打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待教育与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有些父母开始认为,学习是无用的,与其在教育上投入很多的钱,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挣钱,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念,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弱。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长了见识,有了积蓄,随着交际面的扩大,夫妻感情上也起了变化,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烽烟四起,有的家庭甚至走向解体。离婚对成人来讲可能是一种解脱,却极大地伤害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这种伤害使很多原本家庭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仅有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了问题,但尚未有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有学者从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会传媒的影响方面来分析社会对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周全德、齐建英的《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对问题的成因分析点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他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异等负面因素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干扰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使他们不少人的健康成长受阻。另外还从“三农”问题的视角来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经济滞后、法治失范、道德滑坡以及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受阻的一种反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社会变迁而来的家庭结构断裂、家庭功能紊乱、家庭关系淡化、家庭生活方式变异的综合体现,它反映的是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这篇文章在成因方面的上述论述,虽皆未能展开来谈,但却为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

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究竟如何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和***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其中段成荣、周福林通过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他们认为这是治本之道,但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同时他们也呼吁***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并指出了应重点关注部分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地区。上面所提的建议是宏观的,也是较难在短期内见效的,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促使很多学者给***府提出了许多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综合来看,主要包括:(1)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体系;(2)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3)***府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明确父母的抚养教育义务;(4)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将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城市教育体系;(5)在各地农村大力提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家长学校”,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6)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对策,认为应该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5.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所获得的家庭看护、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心理变化等很多方面均有体现。同时,这一问题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家庭范围内,随着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对社会的关注,他们所得出的诸多研究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助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中,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在“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尤以教育问题为重,不仅包括由于这一社会现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所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教育是核心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教育的问题,使其发挥正向功能,则可以有助于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的解决。但教育问题也是一系列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因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这三方面力量如何协调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虽然在对策方面对这三方力量均有考虑,但却未深入研究它们如何协作这方面的问题,以及每一方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发挥多大的作用的问题。其次,目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学者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面现象的描述,并根据这些现象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现在大多数学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这一问题,但却对实证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对其进行描述。这种对于现象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研究的理论深度不足,大体上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从社会根源上去挖掘。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从非社会的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并认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的是非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行为,而且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还缺乏及时、足够的关注,但这一研究视角仍然只是在心理学领域开展的,并未有更进一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5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地域关系,可以理解为因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农村地区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因地域、家庭、父母的收入等差异而不同,与生活状况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普遍堪忧。一般而言,教育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之责,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结构功能。“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被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2]。因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因家庭结构的不同分类也不同:(1)缺乏型。缺乏型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但主要靠邻居或是其他亲属提供帮助,家庭教育完全缺失。(2)残缺型。父亲或者母亲长期外出,儿童依靠留守家庭的一方教育和生活。(3)隔代型。父母双方外出留下儿童与老人生活,家庭教育也呈现隔代性。(4)寄宿型。父母双方均外出将儿童寄宿于亲属家中,亲属进行事实上的家庭教育。诚然,家庭成员在家庭结构中的角色不同,在家庭的教育中起的作用也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少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生命教育的质量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生命观”

农村留守儿童对生命的认知模糊,无法正确理解生命对家庭的重要性、生命的亲人的重要性、生命的社会的重要性。家庭成员的长期离散,使农村留守儿童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换没有过渡期,从而使留守儿童缺乏通过家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途径。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农村留守儿童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去?”的生命哲学知之甚少,并且缺乏对生命的认同,无法完成本我、自我、超我的生命过程。

(二)生存教育的质量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生存观”

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的生存至关重要,一方面,家庭是儿童生存的物质基础,安居的场所。另一方面,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儿童原始技能习得的重要途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生存教育仅仅依靠社会模仿来获得,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仅仅完成初级的适应能力,后续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非常薄弱。

(三)生活教育的质量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生活观”

在个人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倾向,很难融入到群体生活中;在家庭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关爱与照顾会形成心理创伤;在学校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依赖严重缺乏必要的***性;在社会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社会交际的综合素质很难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农村留守儿童对“认知生活、了解生活、实践生活”具有局限性,很难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一言以蔽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乏是造成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价值观的根本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在“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基础性

生命是生存、生活的基石,生存、生活是为生命而服务。生命教育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生命认知、生命认同、生命价值。根据“生命认知”的界定及本质特点,可从“知”、“情”、“意”三大取向对其进行划分:“知”是强调个体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情”是注重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意”则指个体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探索和领悟[4]。农村留守儿童对于生命认知,“知”意味着对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科学认识,“情”表达出对于自己生命的珍惜与尊重,“意”可以理解为生命对于自己、家庭与社会的意义。就生命认同而论,生命认同是个体认同的基础,个体认同是集体认同的先决条件。生命教育对于生命认同的教育包括:生命的合理性、生命的发展性、生命的社会性几个方面。最后,生命价值在生命教育中的其中升华的作用,如何提升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存在感”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生命价值是人自我发展的指引力量。

(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生存是生命的保障,生存也是生活的基础,因此对儿童的教育起着必要性的作用,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亦是如此。生存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物质“需求—获取”的获得。农村留守儿童物质需求并不是简单的习得“货币与物品的交换”,“物品到食物”是一个非常重要技能。对食物的获取是教育的实践性问题。通过生存教育的开展,使留守儿童学会“***生存、健康成长”是生存教育的一个重点;(2)社会“交往—适应”获得,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的需要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生存教育对其进行交往技能的培养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3)精神“需求—满足”的获得。相对于城市的儿童,农村儿童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困难,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精神文明虽然对于物质生存就有依赖性,但通过生存教育使得留守儿童立德、明德是“三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生活教育的实践性

生活教育是对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价值的教育过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培养留守儿童的自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学会自立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态度上培养自尊、自爱,在实践中既要引导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尊敬他人、关爱社会,同时自己又要保持尊严的独陈庆渊:农村留守儿童三生教育立性和自爱的合理性;在生活价值上培养儿童的自信、自强,自信意味着留守儿童对生活的主动性,自强则意味着留守儿童坚韧与不屈。自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实践能力的建设有机统一、浑然一体,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种种因素可能会带有某些负面情绪产生消极的生活观,通过生活教育引导和培养儿童健康向上、和谐生活来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都必须以实践为基准。当然,在农村“三生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留守儿童聚集区,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表现出急缺性。同时,如何处理应试教育和“三生教育”的平衡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通过发展的眼光看两者关系,“三生教育”应该放在首要的位置。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三生教育”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教育体系,共同加强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从宏观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需要***府的***策、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来进行有效帮扶;从微观上看,农村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应该以学校为中心,统筹兼顾、有序教育。本文侧重于从微观上讨论对策问题。

(一)健全学校寄宿制,营造大家庭

寄宿制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但大多数寄宿制存在质量上的不足,即仅仅解决食宿和初级管理。寄宿制下的学生与教师更多的是师生关系,无法弥补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形成的心灵创伤。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还要侧重于培养校园亲情关系。一方面,学校的“三生教育”不仅仅只停留在课题上,学生的学校生活是“三生教育”的重要问题,既要突出学生对生命的自爱性,也要教会学生的***生存能力,亦要求教师辅导学生的生活技能具有安全性;另一方面,在“三生教育”的视野下学校寄宿制应该营造学校家庭氛围,留守儿童应该学会分享、互助和承担。同时,师生关系应该加入更多的亲情教育,使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建立视频“见面会”,营造虚拟家庭教育

学校通过网络技术搭建远程的父母与子女的见面会,使农村留守儿童能与父母通过视频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3天一次,每次1个小时)。父母可以远程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留守儿童也能经常看到父母,避免分离的相思之情。当然,学校和父母也应该创设每次视频交流的议题,在关爱儿童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使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设立“三生教育”辅导员制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实际问题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生存、生活,必须引入“三生教育”专职辅导员。这是因为:(1)“三生教育”的系统性,既要引导儿童对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素养,也要辅导儿童生存技能和生活常识;(2)单纯以“三生教育”的理论教师或是班主任来兼任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会显得有心无力、顾此失彼;(3)“三生教育”专职辅导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文化教育、心理疏通、道德引导都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素养。何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心理素质也不同,教育上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四)引入社会公益基金,建立定期“探亲”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对儿童的健康影响颇深。比如会产生自闭、不安全感等。引入社会公益基金让孩子每个季度或者假期回到父母的身边至关重要,因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能力无法实现此目的。社会公益基金的引入,一方面可以解决个别孩子家庭困难带来的困扰,也可以援助父母与孩子见面的家庭梦。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由迁徙权;受教育权;监督缺失;公平正义

现代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也带动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区域转移,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法制社会、公平社会的今天,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进行必要的法理分析,找出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探索一些改进完善措施,是法律界人士以及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和企盼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不平等的原因

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从法理角度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不公平、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专门法律缺失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中,对儿童各项权利保护的法律比较完善,但是在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专门法律方面,基本上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法律。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作为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生活能力、经济水平等相对普通儿童,显得更加弱势,在适用普通的儿童权利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时,不能很好的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强、监管力度大的专业性法律保护。

(二)宪法不支持公民自由迁徙权,户籍制度不够公平

从1975年宪法取消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后,直到现在公民的自由迁徙权没有得到恢复,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将我国的公民划分成相差较大的两类群体,农村地区的农民同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公民在社会整体福利、劳动报酬、法律赔付等方面不是统一标准,农民同城市公民的标准相差较多,这就是一大部分农民要舍弃农村的土地,迁徙到城市的根本原因,即寻求更优质的社会福利资源和劳动收入。在教育领域,由于农村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这就会让一部分农村儿童被迫失学,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平等的对待。

(三)城乡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相差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由此可见,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权的重要内容,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当由全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公平享有。但是,实际上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较少,教育发展水平低,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质量。

二、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公平正义的措施探讨

(一)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进行专门立法

美国法学家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主张人们在选择社会规范时,不去考虑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或角色,每个参与者都被作为社会的平等成员来考虑,这最大可能地保证将来最弱势的社会成员能得到最好的保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实现方面,应该进行专门立法,扩大对其受教育权的保护权限。同时配合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加以细化,用专门的法律去规范和保障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实现。

(二)适时将自由迁徙权写入宪法,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变化,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急需要引起重视,从共民的自由迁徙和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做出调整,以尽快缩小这种巨大的差距,对农村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公平对待,在享受社会福利、接受教育方面,要逐步进行城乡并轨,缩小这种明显的不公平现象。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在宪法修订时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重新写入宪法,从宪法层面支持社会公民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按照社会成员的平等对待权,如美国法学家德沃金在《认真对待权利》指出的,无论处于社会中任何阶层的人,都享有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上,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实现公平的权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关系到儿童的健康顺利成长,也对农村未来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必须重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实现,否则会影响下一代农村社会人才的成长。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制定适度倾斜的保障***策

国家的一般法律法规,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障方面,大多是概括性、原则性的要求,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农村地区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观念落后,自身对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认识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结合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实际受教育情况,制定针对性强,有一定倾斜性的保障***策,通过倾斜性的保障***策,力争促进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顺利入学得到平等的学校教育。这也符合著名的法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观点:即对社会地位层次较低的成员,进行必要的利益保障和***策倾斜,最终实现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的权利。美国在黑人、妇女权利对待方面,很多***策措施的出台和制定,都是依据《正义论》的相关观点。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作为农村重要的未来力量,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必须通过适当的倾斜***策保障公平实现。

三、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生活中急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考验国家法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村留守儿童的公平受教育权受到经济、社会、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对这几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法理层面,对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立法,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对提高留守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粟一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饶龙飞,欧阳晓安.教育权概念之辩诘———学说述评的维度[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辛占强,许国动.国家教育权与家庭教育权紧张的原因探析———以需求与责任的关系为分析维度[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情感; 价值取向; 行为方式

中***分类号: 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126-0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多等情况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绥化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例较高,留守儿童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绥化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绥化地区唯一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在拓展我院大学生思想***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针对当代大学生与留守儿童年龄差距不大、充满青春活力、容易沟通交流等优势,积极引导我院大学生深入绥化市周边的农村关爱和帮助这里的留守儿童,即拓展与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绥化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

为了把握乡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2008年3月,我院大学生对绥化市周边辖区内的72所乡村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其中小学14所,初级中学56所,中小学结合校2所,这些学校共有在校生29 393人,其中留守儿童4 300人,所占比例达到14.63%。透过统计数据发现,这些孩子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正确的,精神生活在整体上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正态变化。其中58%左右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日常表现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强;70%以上孩子在思想状况、心理情感方面积极健康。这些数据表明,绥化市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仍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价值取向有待引导

一些家长由于常年在外,往往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缺失的亲情,致使一些孩子滋生了享乐主义思想倾向。有16%的留守儿童把人生价值定位在金钱、权力、地位和生活享受上,认为长大后也会象父母一样进城打工,没有理想、进取心不强,缺少人生目标和规划。

2.学习生活有待指导

由于农村***书资源不足,文化活动场所较少,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一,除了看电视,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有限,其中有39%的孩子放下书包就看电视,加之,还有不少孩子受家长及监护人影响产生读书无用思想,致使69.7%的孩子回到家里基本不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普遍偏低。此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遇事无人请教,有了烦恼无人倾诉,碰到困难得不到及时帮助,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3.心理情感有待疏导

在调查中发现,30.5%的孩子与父母很少见面。由于留守儿童感情缺少疏通的渠道,有22.6%的留守儿童孤僻内向,37.2%的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顺畅的沟通,甚至害怕与人交流。对于这些渴望亲情却失去了亲情的滋润,心理上长时间处于“情感饥饿状态”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发育受到消极影响则是很难避免的。

4.行为方式有待引导

众所周知,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天生的,但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生父母的关爱,再加上临时监护人的溺爱、放纵和疏于管理,致使有些留守儿童经常逃课,出入网吧等场所,进而产生厌学现象。结果导致这些经常逃学的孩子与社会闲散人员在一起,沾染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说话不文明,缺少礼仪规范,惹事生非,甚至养成小偷小摸等不良或过激行为。

二、解决绥化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自2008年4月,我院决定在全院开展大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心手相牵,共享蓝天”实践活动以来,尤其是笔者通过与绥化市周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接触,以及在组织青年大学生关爱和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分析与整理,认为如下一些对策,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发挥了较大作用。

1.信函对接,热情相牵友爱之手

信函对接是我院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的开端,其做法是由大学生志愿者向留守儿童发出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函,同时还要邮出留守儿童复信用的信封和邮票。不断的信函联系,使留守儿童们开始向大哥哥、大姐姐敞开心扉,请教学习方法、倾诉心理烦恼,甚至个人秘密,大学生们用真诚的爱心唤醒了留守儿童的心灵,友爱之手真情相牵。

2.见面相识,不断升华纯真友情

经过一段时期书信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之间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许多孩子一旦有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迫不及待的给大哥哥、大姐姐们写信商量,他们之间逐渐产生了见面的渴望,于是我院就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编排文艺节目,带着各自的礼物,到乡村学校去与留守儿童联欢、对接畅谈,见面相识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还促进了这种纯真友情的升华。

3.请进校园,再度激发成才热情

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大学校园里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雅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热情,我院还将许多留守儿童及临时监护人代表请进校园,组织各种参观、联谊活动。孩子们与大哥哥、大姐姐同吃食堂、同住宿舍,体验大学生活的美好,大学生志愿者的关爱之情以及他们的言谈举止,点燃了留守儿童奋发向上的理想和希望。

4.探亲回访,心灵交汇真情相依

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过程中,除我院组织的集体回访以外,更多的是大学生与孩子之间的个别交流和家访活动,尽管每人回访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却更加牢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当大手与小手再次紧握着的时候,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心灵的交汇。当志愿者即将乘车离开时,留守儿童们跟着客车追跑着,彼此都流出了依依不舍的热泪。

5.协手通力,多种教育因素共赢明天

在信函沟通的基础上,我院还倡导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利用电话连线、手机短信、电脑网络等快捷方式来弥补通信周期长,信件易丢失的不足。同时鼓励志愿者积极主动与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以及监护人建立联系,而且我院还抽调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资深教师到乡村学校为监护人现场辅导和讲解,共同研究成长期孩子的教育方法以及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关爱绥化市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的启示

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民工解决了后顾之忧,激励并促进了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真正实现了一项活动教育两代学生的目的。

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不仅找到了倾诉的知音,也觅到了成才的榜样。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渴求文化知识的心理是相通的,农村留守儿童也不例外,但他们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交流有限,而监护人的影响更是少得可怜,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找到了可以沟通与倾诉的对象。在通信中这些平时厌学、沉默寡言的孩子们逐渐敞开了心扉,向大学生请教学习方法;开始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心理积压的问题慢慢的得到了疏导和释放。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还为留守儿童讲述外面精彩的世界,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并用各种方法鼓励他们用奋斗去创造自身美好的未来,一次次把阳光与希望带给乡村的孩子们,期盼这些可爱的孩子能够带着理想的翅膀,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通过一系列请进校园和回访活动,孩子们潜在的愿望与激情被激发出来,他们甚至把志愿者的教诲作为精神寄托,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关爱留守儿童弥补的不仅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也带给了农民工家庭的和谐与留守儿童成才的希望。

其次,对大学生而言,不仅学会了珍惜和关爱,而且也懂得了责任与感恩。社会生活实践是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日常的思想教育,重理论讲授,轻实践锻炼,理论课教学由于不能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去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使得教育的痕迹过于明显,导致大学生难以产生心灵碰撞并获得学习动力。通过关爱留守儿童,大学生走进火热生动的社会课堂,亲眼目睹了农村孩子家境的贫寒、生活的拮据,亲身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纯真与刻苦,思想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发自内心地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事情。大学生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动态时空环境中践行感悟,理解和懂得了爱,也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并发自内心地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一点贡献、尽一份心力。

最后,对高校而言,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也开辟了思想***治教育的新路径。我们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开展以生活世界为支点、以问题取向为中心、以应用服务为指向的“项目制滚动式”实践教学,突破了以往理论说教空洞乏味的瓶颈,提升了思想***治理论的现实感、凝聚力和教育功能,让学生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之情与至善之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向心力,这是校园里的思想教育活动无法替代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价值主体,他们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历练中自醒自悟、情景互动、理实交融、转识成智,在“生活世界”这一广阔天地中,由被动接受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式教育,以***的主体身份在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教育的角色体验,形成了知情意行相对和谐的比较优势。通过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化、学分化管理,全面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实践运行、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了理论课教师、团学工作者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多维互动的育人合力,使思想教育得以贯穿于关爱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诠释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发展的教育真谛,是一项高校与社会互惠共荣、一举双得的新举措。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13-15.

[2]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年(10):32-3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化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研究现状

伴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普遍化,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推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二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是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大事。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1) 农民家庭负担过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策的导向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家庭子女数量偏多,家庭负担较重。农村传统重男轻女理念造成农村儿童数量多、性别比例失调。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逼迫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农村***策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受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绝大部分打工父母无法将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带入城市上学。

2) 农村依靠读书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据接受笔者调查的学校教师反映,在辍学学生中有近70%属留守儿童,这些辍学的留守儿童大多是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与当前我国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有很大的关系。

3) 农村基层***府部门不重视、城乡发展不协调。

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府更关注的是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策和措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

2.2学校因素

1)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 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教学负担重,对留守儿童和一般学生的教育管理未加区别。

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是导致留守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外出而得到教师额外的关照,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3家庭因素

1)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消极部分家长确实无能力对孩子学习进行辅导,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

2)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增加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支付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维持等,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提高了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

3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内容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将围绕“从留守到进城”、“从失衡到平衡”、“从监护到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四个层面提出。

3.1从留守到进城

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在于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时空分隔,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保障更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起进城,保障儿童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在短期内,建议实行如下对策:

1) 适当拓展城镇的义务教育规模。

2) 切实执行《***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

3) 针对农民进城儿童予以少量非户籍所在地的高考和升学名额。

3.2从失衡到平衡

父母外出改变了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为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 为留守儿童寻找合法、合适的监护人。

2) 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日常联系。

3.3从监护到教育

完全留守儿童因父母的双外出由监护人代为监管。针对监护人“重监护轻教育”的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 建议完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切实有效的“留守儿童监护家长教育学校”。

2) 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监护人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3.4从家庭到学校

学校内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成立专人负责的留守儿童管理和教学、心理辅导机构,在完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4总结

最近两年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在提出上述对策的同时,也必须指出两点: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综述

中***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9-77 -03

近期,我国正式了2016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这些都说明了留守儿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真正实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康。

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打破了城乡间人口移动的限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90年代初,“民工潮”开始出现,于此同时,“留守儿童”这一词汇开始有专家和学者提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由上官子木所撰写的《父母必读》(月刊)1993年第十一期《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一文中,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出国留学而留守在国内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朋好友照顾的少年儿童。2000年以前,我仅仅查阅到六篇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报道。1998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蒋忠、柏跃斌所撰写的《“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中,该文通过问卷和访谈逐项统计反应的现实情况,子女由于受父母职业背景、谋生手段和谋生形式,尤其是父母双双外出的影响,“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正确引导”“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持续出现,针对青年的外出,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的建议。这一研究在上官子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父母双双外出”的概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起了引领作用。

2000~2004年期间,留守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谢永华(2000)、李***(2002)、王艳波(2003)和林宏(2003)等。此外《光明日报》(2002年四月)、《楚天都市报》(2002年12月)、《人民日报》(2003年3月)和《都市青年报》(2004年5月)先后报道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关问题。经过这些研究和报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呈现,很快引起了***和***府的高度重视。2004***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专题座谈会。***部长陈小娅亲自出席会议并表示,***将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2005年5 月21~22日,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研讨会”也专门研讨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电话会议的召开,建立了“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国内的研究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研究

2004年5月31日,***专家座谈会会议新闻稿指出农村留守儿童(16周岁以下)有近1000万。国家城调总队、河南省城调队对河南鲁山、叶县4个乡镇4所学校调查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李***、孙宏艳在《“留守儿童”发展状况专题》中指出有6755万或7918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但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段成荣、周福林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0.95‰抽样数据,计算出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2000年人口普查计算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1981.24万。

2008一个数据得出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为4000多万,这是***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权威数据。2016年3月底,民***部、***、***《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对农村留守儿童弄摸底排查工作。***曾透露,目前全国有6000过万留守儿童,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就有2400多万,再加上3600多万的流动儿童,总数在1亿左右。这些数据大多是通过人口普查得来,不是很精准,这样都会留守儿童教育、心理、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做到精准扶贫。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分类研究

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就业,把留守儿童托付给留守的父母一方或值得信赖的他人,这些被委托照顾孩子日常生活并负责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人,即留守儿童监护人。根据实际监护人的类型,可以分为单亲监护型(父亲或母亲)、隔代监护型(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上代监护型(亲戚邻居)、同辈监护型(哥哥姐姐姐或自我)四种类型。

2002年,李***等人选择了农村外出务较多的湖南、河南、山西三省根据孩子被监护的角度、监护者年龄层次进行了调查,可将监护类型分为三类: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型。这种划分遗漏了单亲监护的类型。

2005年,段成荣、周福林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分为如下类型:“1.儿童单独留守,该类留守儿童家庭在全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4.41%。2.父亲外出流动后,儿童与母亲单独留守,占到7.37%的比重。3.母亲外出流动后,儿童与父亲单独留守,所占比重为2.46%.4.父母双方均外出流动,儿童留下来与其他亲属共同生活,占有最高比重,为51.76%。5.隔代留守家庭,即儿童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共同生活而没有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这样一种特殊的类型占有20.60%。”

2006年,叶敬忠、王伊欢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对陕西、宁夏、河北和北京地区的10个村子(农村地区)中的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监护特点进行了研究,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1.隔代(祖辈)监护,占16.9%。2.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这在研究社区中占到了79.2%的比重。3.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所占较小比重,约为1.3%。4.同辈(哥哥姐姐或自我)监护,约占2.6%。监护类型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研究社区中的上代监护和同辈监护出现的数量较少。

2008年,高亚兵、彭文波从浙江省的农村的中小学抽取67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母亲监护型占儿童监护类型的27.9%,父亲监护型占8.2%,隔代监护型最多,占51.8%,上代监护型占6.1%,同辈监护型的比例最低,只占有5.8%。这篇文章还指出,这些监护类型中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尤其是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最低,大部分是农民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

2010年,***云皓、姚梅玲对河南省某县1027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母亲监护人占21.7%,父亲监护人占2.3%,隔代监护人占67.9%,上代监护人占2.3%。

从上述来看,我国对留守儿童的分类研究,已有了成效,但是对留守儿童具体情况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研究

(一)监护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的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低,与儿童缺乏有效的思想沟通,对儿童放任管教、监护不力现象较为突出。2002年,李***认为,由于祖辈与孙辈“代差”明显,作为祖辈的一代人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是文盲,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也就是往往因祖辈年龄、知识、经历局限, 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深入的沟通,导致了他们的任性与放纵,难以对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留守儿童的单亲监护人劳动负荷重,思想压力大,对儿童教育缺乏耐心、严厉惩罚见多。

(二)安全教育问题研究

众多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存在隐患。2005年,郭三玲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安全保护意识不强,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尤其是留守女童屡被猥亵的情形令人揪心。2005年,周宗奎等人认为,留守儿童易受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也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无人监管,公路上飞车、网吧中沉迷、荷塘中游泳、抽烟酗酒、涉黄涉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干什么,身体精神受到伤害的时间屡屡发生。据报道,四川泸县2010年发生的刑事案件中,60%的青少年犯罪分子是留守儿童,55%的被害者是“留守群体”中的未成年人(《监察日报》,2011年5月1日)。

(三)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经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2005年,范先佐认为,由于留守儿童不能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他们在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无自控力、我行我素、违反校规校纪,打架斗殴,抽烟、酗酒、抢劫、等。2006年,罗希新认为,“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两方面都出现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会有严重的倾向”。2006年,孙志飞认为,“留守儿童缺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对社会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缺乏认同,在理想信念上认识模糊,他们厌学,逃学,弃学、侮辱老师现象时有发生”。

(四)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学界展开广泛的讨论。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泉州市、福清市、沙县三个调查点的研究发现,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2004年,吴霓在对江苏省沭阳县、宿豫县、甘肃省秦安县、榆中县,河北省丰宁县五个县的调查分析,由于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家人交流的机会,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人交往,这也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2013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黄教珍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特征是“性格倔强、逆反心理突出”,儿童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倾向,长期以往会抑郁成疾,产生自卑倾向,还有些留守儿童内心不服“隔代”长辈看管,在自我放任中越走越远,意志薄弱,消沉度日。

(五)学业问题研究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也引起关注。2005年,郭三玲对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中西部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2005年,范先佐对湖北三个县市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父母进城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学习心理问题,即学习消沉,作业完成情况不好。二是学习成绩不高,即不少学生的学习成绩均有所下降。调查显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后,孩子成绩差了”。

此外,很多研究也都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多呈负面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确实存在上述部分类似的问题,但是农村留守儿童有改善和提高的可能,因此,留守儿童的经历除了负面影响外,还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2002年,李***通过对湖南、河南、江西三省的调查,更加全面的了解了父母外出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他指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虽然外出务工的家庭缺位对子女的行为习惯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但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对子女在教育教育方面的支付能力增强。2005年,李卫华指出,留守儿童有着良好的品质,他们艰苦朴素,不攀比,***能力强,自我保护能力强。2008年,段成荣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58万人,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女童的教育状况好于农村其他女童,原因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在经济上有更好的条件接收教育。

总之,对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研究应该辩证的分析,不能只看到负面影响,还应该看到积极的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找到研究的参照群体,然后把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与农村教育本身产生的影响相结合,这样才不至于夸大留守儿童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研究和理解留守儿童教育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J].父母必读,1993,(11):16.

[2]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8,(03):59.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

[4]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03).

[5]高亚兵,彭文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4).

[6]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7]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8]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132-134.

[9]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10

摘要: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受到各界的重点关注。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现状,其次对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从转变观念、保证师资力量、加强对农村体育场地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因地制宜涉及体育教学等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措施

中***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36-02

1.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

现代中国教育的三种基本教育形态是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种教育形态在社会明细分工的前提下担任着各自的教育使命。家庭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出发点,是决定留守儿童能否社会化的首要因素。家庭教育再完美孩子的主要学习场所还是要在学校,学校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教育是在学校教育基础上的升华,每个人包括儿童都要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凸显主要还是由于家庭教育没有到位,学校教育也并没有在整个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更是遥不可及。

1.1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状。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家长正确的教育导向,体育教育导向就更不用说了,使得留守儿童对于家长的概念仅限于爸妈这样的称谓,基本在心灵上零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次级群体交往模式,父母从来都不是孩子各方面条件发展的参与者。

1.2 留守儿童的动手能力的缺乏导致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陷入僵局。尽管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他们都是由爷爷奶奶监护长大,老人自己拥有的一切去无条件溺爱留守儿童,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缺乏,不愿意花力气去参加体育课,学习一些不太需要动脑以及动手的知识,这也是阻碍了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发展。

1.3 不切合实际的体育教育课程违背了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宗旨。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宗旨是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是让留守儿童带着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目的去学校学习,体育教育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留守儿童不总是感觉到父母不在身边的凄凉感。所以要合理规划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课程。

2.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合理措施

2.1 转变观念,创新方式。转变重文化轻体育的观念,转变留守儿童只能靠文化成绩跳出农门的观念,转变体育课只是附属学习课程的观念,留守儿童依然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一个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在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问题上还必须要体育老师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表现,要打破传统的任其发展的体育教育模式,创新体育教育方式。例如有趣的教育方法,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知识,体育教育过程中注重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并不仅仅是肢体上的互动,通过体育教育还有必要进行心理上的互动。

2.2 师资力量的充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全社会各界人士都有责任来关注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发展。在当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中,师资力量及其匮乏,学校要招聘留守儿童的体育任课老师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有爱心,愿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体育任课老师能够懂心理学是最好的,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家长、学校,尽快解决在留守儿童身上已经发现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体育任何老师必须受到和其他文化课老师一样的待遇,不可厚此薄彼,这样体育老师才能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事业中去,使得弱势群体不再弱势。保证师资力量是不断鼓励有志于投入到体育事业的高中毕业生报考体育院校,接受大中专体育院校的专业培养。同时还可以鼓励报考国家三支一扶支教的考生,投身到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事业中,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回馈社会。

2.3 增加对农村体育场地,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设施简陋,很难找到一个像样的学生操场。体育场地、硬件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同样要用在当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设施的建设上来。教育相关部门应该提交可行性报告,申请资金建设,还可以靠社会各界人士组织募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留守儿童需要更加完备的体育设施来学习体育课程,漂亮的体育场地,完备的体育设施,不仅仅可以在体育课上给留守儿童带来愉悦,在课后留守儿童依然可以利用已有的体育设施学习娱乐,冲淡留守儿童心中那份孤独、寂寞,利于留守儿童身心更加健康的发展。

2.4 规范现有的体育教学方式。传统的农村体育教育就是集合与自由活动这样毫无新意,以及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学期末老师总是以文化课考试很重要为由,在形式上组织学生期末考试。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是形式上的体育教学,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保证体育教育工作行之有效,必须规范当前的教学方式。将体育教学如同文化课教学一般加入到学校整体工作的测评系统,并不以升学率单一准则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评估,学校老师同学生一样,需要各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让留守儿童的体育学习变得更加流程化、合理化。

2.5 因地制宜的设计体育教育课程。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可以因地制宜设计课程,不需要严格按照城市体育教育课程设计。农村的许多自然资源是城市中没有,在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中完全可以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中国是一个城市化率仅占1/2的国家,对于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农村和城市在体育教育发展上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农村完全可以建设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教育。例如对农村特有民俗的继承都可以体现在体育教育上,培养留守儿童对传统民俗的兴趣,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还有例如体育老师带领同学爬山也是体育教育的一种体现方式,留守儿童在登顶后体会到的成就感,肯定要比完成一项体育器材赢来的成就感更加强烈。

3.结语

尽管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还存在部分问题,但如果全社会共同努力,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必然会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给农村的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有两千万之多,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工作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好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 罗少功.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 陈德祥. 体育活动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27-3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10篇

学习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继续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教育论文,继续教育论文范文大全初中。1.继续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确立科学的全面的人才观,把握好物理学科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实施新课程

学习

一级教师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一级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职称论文范文100篇,一级教师论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铸造师魂,奠定骨干教师成长基础要成长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铸师魂是关键。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敬

学习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教育对策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家庭教育论文,关于家庭教育案例论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

学习

职业教育职称论文10篇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教育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职称论文发表哪里最好。一、我国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演变“职称”一词,在我国最早被人们称为“学衔”,从语义上可以理解为“职务的名称”。1960年***颁发《关于高等学

学习

个别化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个别化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个别化教育论文2000字,以个别化教育为核心的论文。一、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在讨论二者关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定义。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是指根据学

学习

教育技术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技术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教育技术毕业论文题目及答案。***高教司2001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通过毕业论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基

学习

职业技术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技术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专科职业教育论文题目大全,职业技术教育热点论文方向。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正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的

学习

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安全教育论文1500字,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参考文献。(二)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因为食品问题而失去生命的社会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全球范围内都已加强了对食

学习

幼师自我论文10篇

阅读(35)

一、师德修养方面: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以德治身,培养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以满腔热情投入幼儿教育,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幼儿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我从事幼教工作已有五年,回顾自己的经历,对师

学习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教育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职业教育发展论文1200字,职业教育论文。1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上的困境t.t***策落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中,***策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都对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既给

学习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大学生个人职业选择规划论文。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定位不

学习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大全完整,小学教育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为切

学习

教师科研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科研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科研论文怎么发表,教师科研课题毕业论文。1.调查的时间:2012年6月~7月。2.调查方式(1)开展座谈1次,座谈的对象是梅林片19所幼儿园的园长,内容是谈本园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打造“科研骨干队伍

学习

教师观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观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人生观1000字论文范文,教师论文发表期刊。(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中心之间的矛盾新课改主张和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并明确指出: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

学习

农村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教育论文2000字,农村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由于受多年形成的老观念影响,音乐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在评优选先、工资晋级、提拔干部时农村音乐教师位处弱势,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师个体发展。

学习

儿童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儿童保健论文范文大全,关于儿童教育方法小论文。二、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赏识教育能够成功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就是因为其理论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有重要的佐证和理论基础。本文主要

学习

农村工作总结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农村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农村工作总结汇报。1、全力以赴抓粮食生产,创建双季稻种植连片示范点我镇是产煤大镇,粮食生产一直是我镇的弱势环节,矿区因地下水源的破坏,给粮食作物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学习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经济管理探索论文模板,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认真执行农业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按照规定设置会计账户、科目,实行规范化记账。凡是一事一议工程建设业务,必

学习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经济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论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有所改善,在农村建立起正规的中小学,推广义务教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得起学,在初等教育上跟得上,打下文化基础,为农村

学习

农村村小组长工作总结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村小组长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农民妇女小组长工作总结,农村村民小组长工作总结范文。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结束以后,县委、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县委专门召开了***会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

学习

农村金融发展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金融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金融农村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农村金融发展的论文题目。(二)指标选择在进行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当中,实际涉及到农村金融和经济增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农村金融指标的选择方面

学习

农村文化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文化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农村文化建设计划年终总结,村文化宣传工作计划范文。(三)加强计生工作,做好优质服务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搞好优质服务活动,以服务促管理,以服务树形象,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