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科论文篇1
关键词 园艺 卓越人才 培养 体系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蔬菜、果品在食物构成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在补充人体营养、增进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另外花卉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增添景观色彩,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温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空间,同时花卉也可以净化空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②近年来我国园艺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据报道,园艺产业产值已超过1万亿元,成为种植业中的第一产业,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抵御自然灾害差、品牌效应低等,所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③园艺人才培养应该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变重理论轻技能、重教学轻实践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就业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能力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④根据当今园艺产业发展特点,本文初步提出一套园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今后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并奠定一定的理论与思想基础。
1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内涵说明
《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是在国家有关教育方针和教师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关于园艺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体系。《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具体规定了园艺专业学生的专业结构要素及各项实施准则与方法,包括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精神情操三部分。《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认为:卓越园艺人才应该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广博的园艺学知识体系、超强的实践能力结构。能在农业、商贸、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人才。《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科学描绘卓越园艺人才的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实现途径。标准追求针对性、时代性与先进性。
2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指标体系
2.1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一级指标
(1)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2)具有广博的园艺学知识体系;(3)具有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2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二级指标
2.2.1 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包括
(1)远大的理想和进取务实的精神;(2)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优秀的职业道德;(3)正直的人格和宽容心理特征;(4)吃苦耐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2.2 卓越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
(1)基础知识:强化学生通修课程基础课程的学习与掌握,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科学知识和素质教育。并要求有扎实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园艺业打下了基础;(2)学科基础知识:卓越园艺人才应掌握园艺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系统理论,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精通学科知识的结构;(3)专业核心知识:卓越园艺人才应拓宽其专业知识面,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专业选修课程,涵盖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三个方向,使得这种弹性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更好地适应园艺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拓宽就业渠道。
2.2.3 卓越园艺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
(1)学科基本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园艺作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草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技能,能够胜任园艺学科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及推广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2)调查研究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3)组织与管理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规划与实施、生产与管理、推广与指导、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4)研究与发展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自我发展的能力,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园艺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方针、***策和法规,具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趋势;(5)团队协作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与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2.3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三级指标
2.3.1 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1)远大的理想和进取务实的精神:包括树立投身园艺事业的理想;不断进取,踏实工作;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不断创新的激情与热情;(2)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优秀的敬业精神:学农和爱农、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他人;遵纪守法,强化道德意识;(3)正直的人格和宽容心理特征:无私、坦荡、公平、公正;耐心、宽容;敏感、自制;活泼、开朗、乐观、向上;(4)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求真、求是、敢于探索;理论联系实际。
2.3.2 具有广博的园艺学知识体系
(1)文化基础知识:注重学生人文科学知识和素质教育,并要求有扎实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园艺业打下坚实基础;(2)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学科基础知识教学,拓宽园艺学的基础性知识面及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当前发展动向;掌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专业核心知识:熟练掌握应用性课程的理论知识,通晓园艺植物的栽培、育种及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掌握园艺技术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熟练掌握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植株调整及整形修剪、绿化施工管理等技术;开展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了解园艺植物栽培、果蔬贮藏加工、园艺植物栽培生理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开展拓展性课程学习,了解科技论文写作、园林美学、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鲜切花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等基本方法。
2.3.3 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1)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作为卓越人才的培养,不但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园艺作物栽培生产过程管理的能力;园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及创新的能力;园艺植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能力等。因此,作为卓越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实践生产能力。
(2)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动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但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对大环境的把握。不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所以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积累相应的社会经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挑大梁、担大任。另外相关学科发展对园艺生产非常重要,学生掌握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并且运用于园艺生产中,有利于将来的事业发展。
(3)具有统筹规划的才能: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生产上的统筹规划的能力,例如园艺作物茬次安排、规模安排以及人员安排等。所以要求卓越人才具有园艺生产规划与实施的协调能力,能够参与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指导。
(4)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素质。作为基层科技管理的工作者,指导生产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从课堂走入生产,由于环境的变化,很多知识需要自己挖掘。掌握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园艺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方针、***策和法规非常必要。尤其现在科学发展非常迅速,提高对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与把握,对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忘我的工作态度,较高的组织原则:作为新世纪的园艺人才,时刻把握“不发展即落后”的基本原则。积极向上,敢于向困难挑战,顽强拼搏,对其将来的发展,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继续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工作过程中要有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善于团结同事共同开展工作。作为一个未来有希望成为单位领导的人才,是否具有在遵守一定的原则基础上和其他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但决定个人的发展前途,同时也将决定所在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3 《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标准》的实施方案
(1)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2)学业评价:建立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学业评价体系。追求知识考评和技能测试的结合,注重对实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调整实施方案。(3)实施团队:实施《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体应包括本专业相关教师、校院教学管理部门及企业相关人员。专业相关教师应通过优质的教学、优质的研究致力于卓越园艺人才的培养;构建由教学科研和管理部门及企业相关人士组成的校外师资队伍,建立校处教学实践基地(产学研综合基地);实施团队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就园艺卓越人才培养的细节与效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方案和措施。
项目资助:江苏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1JSJG268)和扬州大学精品课程项目资助
注释
① 赵晓燕,马越.开发蔬菜功能食品.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4.1:39-40.
② 岳建芬.花卉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林业科学,2012.23:172-173.
园艺专科论文篇2
关键词 现代园艺专业;教学改革;必要性;建议;广东省
中***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26-02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园艺产业已经作为一种能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融入整个社会,近10年来,园艺产业的投资渠道、产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园艺产业需要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支撑和发展,但我国传统园艺专业教学管理方法和模式对现代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却远远滞后于新时期生产发展的需要。如何在21世纪迅速转变观念,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灵魂,在有限的课时内引领学生熟悉、掌握现代园艺专业的精髓,以满足当前农业产业的需求,成为21世纪园艺专业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现代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改革深化,园艺学科专业调整势在必行
21世纪我国农业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设置过“细”,人才培养过“精”,必然阻碍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设置适合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园艺(现代园艺)专业、优化学科结构、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园艺专业本科教育应符合农业改革的需要。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建设相对发达,市场经济意识较强,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园艺产业的发展更为迅猛,在农业中起到了支柱的作用。确保广东省园艺产业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强劲优势,是社会所需。21世纪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调整必须与其农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培养目标应强调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园艺人才,而不同于传统计划中强调培养高级园艺专业人才或从事园艺各项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
1.2 为广东高等教育服务需要
近年来,广东省的农业产业经济要上新台阶,人才需求量显得十分突出。广东省高校近5年的招生人数迅速上升,为全省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对园艺专业现行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与挑战。现有的园艺专业是在全国专业调整后由果树、蔬菜、花卉3个专业合并而成的。近几年的园艺专业本科生扩招,如果继续按照“培养农业高级人才”、“农业科学家”及实施的“精英”教育的办学宗旨,已经出现招生力不从心的情况,不但招生难,而且学生就业也难。因此,园艺专业的调整,学科结构的优化,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已成为改革的必然。
1.3 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近10年来,全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园艺产业的耕作面积不断提高。园艺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园艺专门人才,但用人单位的体制和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了如下的变化。一是用人单位所有制的改变。由于体制改革,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农业事业单位、国营农场和国有企业的运转机制和人员编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招聘本科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开始由过去以农业局和国有企业为主转变为外资或国内股份制或民营企业为主[1]。二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标准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注重学习成绩为主改变为以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敬业精神为主。用人单位希望园艺的毕业生是多面手,既懂生产技术,能生产优质、高产的园艺产品,又懂果园、菜场或园艺场甚至庭院的规划设计,还善于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仅凭考试高分而实践能力差的学生是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
1.4 园艺产业及其学科的发展趋势
今后全省园艺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野生资源和新品种的开发利用;②设施园艺;③有机园艺;④集约经营;⑤市场园艺及运贮园艺;⑥旱作及节水园艺;⑦园艺美学的广泛应用。
园艺产业的发展必然刺激园艺学科的发展,国内外的园艺学科目前发展的趋势有如下特点:①现代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等对园艺学科教学、科研与生产的渗透与影响,使园艺学科的科研水平、园艺产业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②园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互为促进;③教学、科研与园艺产业的生产实际结合紧密。
1.5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和教学资源不配套性
从表面上看,3个旧专业(果树、蔬菜、花卉)合为一个专业,学习内容多、专业面广,但事实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因原有的专业体系未完全打破、各行其是、同类课程未打通,原有的栽培课、育种课、生理课等内容前后重复、分散;专业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偏低;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尤其是处于国家前沿科学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亟需加强;考试考核方法不适应现代园艺教学要求,缺乏灵活性;专业课学时不足,学生的基本功夫不扎实[2]。公共基础课内容常年不变,明显滞后于时代的步伐。作为一门实用型技术专业,实践才能提高,而目前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策的影响,使原本就稀缺的实习实验基础更加捉襟见肘,实验室建设及装备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由此给实践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严重影响教师上课和学生应用学习的积极性。
1.6 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性
受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以培养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深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现实中园艺本科专业毕业的人才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综而不专、专而不精、眼高手低的“人才”。学生就业率低,应聘时感到迷茫,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中无所适从[3]。
2 现代园艺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建议
2.1 合理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21世纪园艺专业培养目标应强调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园艺人才,而不同于传统计划中强调培养高级园艺专业人才或从事园艺各项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中,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同于传统计划中过分强调专业素质。在学生培养规格中,除了强调扎实的数理化基本理论及生物学、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外,还可以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特别强调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的能力,以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
课程体系应设置合理、优化。根据21世纪园艺产业的发展趋向,保证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核心课中增加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设施栽培学》;在专业选修课中可增加《园艺植物有机栽培》《芳香植物学》《观光园艺规划与管理》《园艺植物产期调节》等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情况,可将《线性代数》《概率论》从公共基础课中脱离;也可将《气象学》《测量学》从专业核心课中脱离,可转为专业选修课;为减轻学生负担,可将《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 3门同类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栽培学》;关于专业选修课,可将《果树栽培生理》和《蔬菜栽培生理》整合为《园艺植物栽培生理》,还可将《花卉设计》和《盆景艺术》整合为《花卉设计与应用》,可将《果树贮藏加工学》改为《园艺产品贮运学》。这样可以大大改变原课程陈旧、分割过细、自成体系、讲授内容重复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学习能突出重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思考。为符合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获取知识,可以开设专业选修课《园艺学专题》并全英文授课课程,开设《农业机械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其有兴趣的专业方向发展,充分体现园艺本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2.2 拓宽生物技术在园艺专业领域的应用
所谓的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物学理论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脱毒与快繁技术广泛用于园艺作物种(苗)的生产,花药培养以及小孢子培养是获得单倍体以及纯合二倍体材料的最佳途径,胚抢救技术克服了果树早熟品种选育的技术难题,细胞融合技术创造出200多例柑橘体细胞杂种,分子标记广泛应用于育种和资源研究,组织和细胞培养是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平台,基因工程技术是未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核心,生物技术对园艺科学发展的贡献将以指数速度增长。因此,可加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专业基础课,并增加其教学和实践学时数。
2.3 扩大信息技术在园艺专业的应用成果和范围
21世纪为信息时代,在园艺专业应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将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理解更加深化,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理论基础,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不再简单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和信息上,使教学可以更加全面、详实地进行,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理论来源、应用基础、发展规律和延伸趋势,同时可以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专业技术和现有成果和成功经验,实现了知识共享,积极引进国处有效教学的先进经验。通过信息技术可增加专业教学的趣味性、可观赏性、师生互动性,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也更容易表述清楚课程内容,教学也更容易组织,可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更容易记忆,课堂氛围也更加积极,可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2.4 增强实践教学的效用
通过实践教学,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知识传授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培养专业的高效人才。可建设多层次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园艺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并重”的实际,倡导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将前沿科技成果引入课堂。名师和企业家走入课堂,建立教学、实践和科研并重的专业课教学模式。通过设施园艺和高科技生物技术培养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改变对传统农科专业“待遇低、就业难、社会地位低”的认识和观念,创新教学思维,激发学生对园艺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到兄弟院校或知名种植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园艺管理和实践的细节与流程,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加强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打好基础。
2.5 完善机制,培养全面专业的园艺人才
建立专业人才教育机制,根据园艺学科的特点,培养身心健康、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高,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科学基础理论和能从事园艺植物栽培、遗传育种、园艺产品贮运保鲜等应用技术的园艺专门科技人才及适应社会其他相关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5]。业务培养要求:园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很好地掌握生物学及园艺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的时间;具备***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具备解决园艺生产实际问题、科学研究、开发、推广、经营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能力。
园艺专业改革与建设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园艺专(下转第31页)
(上接第27页)
业又与农业密不可分,这就注定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路上会充满坎坷。21世纪的到来在给园艺专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心,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专业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当地教学优势,不断提高学生素质,真正让园艺专业的学生能考进来,更能走出去。
3 参考文献
[1] 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等.应用“现代农业”理念改造和提升园艺专业[J].高等农业教育,2003(5):34-37.
[2] 罗锡文.专业改革与建设[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3] 包镕.国外课堂高校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0,9(9):90-92.
园艺专科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包括工程***,艺术表现***,手工草***)。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园艺专科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改革
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制度,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主动适合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学分制运行模式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技术系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内容体系经重构后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园艺学起源于古代的园艺技艺,现已发展为一门***的学科。我国是世界园艺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园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始终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息息相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农艺教育和应用生物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对在提高上述专业学生的生产理论知识和毕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的前身(蔬菜栽培学和果树栽培学)可追溯到1987年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建院初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对其内容和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1998年国家***将全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将原有的果树专业、蔬菜专业和观赏园艺专业合并为大口径的园艺专业。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该院在2006年参照园艺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决定开设融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园艺植物栽培技术。
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被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从2007年开始开课。迄今已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科生开过5轮,听课学生达600多人,教学效果显著。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开设4周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实训》、园艺栽培教学实习和校外参观实习,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配套的园艺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园艺园林技术系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选为试点专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更改为64学时,实训学时由原来的4周更改为3周,为适应学分制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考核大纲等教学文件做了相应的修改。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学分制下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实践时间、地点、技能培训方式及考核标准,结合专业课的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配套实验材料收集、整理与制作,教学方式与考试模式都制定了相应的内容规定与操作保障措施。
2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培养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是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前,在该系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有5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为了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队伍,该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委托培养、企业调研和各种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园艺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该课程与实践生产的联系;同时通过本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在该系新进的年青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实训基地进行1年以上的生产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外出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学历(在职博士)、参观考察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3 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3.1依高职教育特点,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把原来的《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整合更换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理论学时数由原来计划的162减少到64学时,占总学时的40%;将实验课学时调整到12学时,占总学时的18.75%;设置实训72学时。新编了《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基本学会园艺现代生产的一些必要的技术,并纳入考查(核)项目之中。目前该课程的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园艺植物繁殖,种植园建设与管理,园艺植物调控技术,设施园艺,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实验部分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类识别,园艺植物嫁接技术,园艺植物扦插技术,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常见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性能观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园艺相关技能的实践操作,并且能根据生产实践完成相应的项目制定和实施,最终使学生具备园艺师、花卉工职业技能考核的应知、应会要求。
3.2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教学,而是利用集***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电子***片、实物、演示模具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示园艺植物形态、操作步骤等内容,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将静止的结构通过动画显示,连贯地反映出现代园艺生产技术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3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考试在考试(核)形式、考试(核)内容、考试(核)标准和成绩的测算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该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三块内容,其中理论占40%,实践占40%,平时占20%;理论考试中90%为课内知识,10%为课外拓展知识,实践考试中学生自评占5%,组内自评占5%,组间自评占15%,教师评价占15%(见表1);平时考核中回答问题占5%,出勤占5%,作业占10%。本考试(核)系统既科学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3.4实践教学的探索
在本课程中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和3周的实训,实训地点主要为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共有22座日光温室、1座现代化自控温室和上百亩的果园,该园区还是内蒙古的绿色食品基地,学生在该基地可参加园艺植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环节,有些学生还可承包园区的温室自己经营。在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整地、施肥、现代化育苗、嫁接、扦插、播种、定植、园地管理、植株调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这些实践项目都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并且按照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实训过程中每组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论证等环节确定一个科研小项目,在业余事件完成项目的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实训结束时形成科研报告,一并计入实训考核成绩中。同时该系和内蒙古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花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基地,在公司生产任务较多的时候或暑假期间,将学生派往公司参加单位的生产实践任务,学生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现状,工作要求及今后毕业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探索
4.1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该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答案的学习情景,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中提前向学生安排所要提问的题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分析,在适当的时候,每组之间进行汇报、讨论、修改,由任课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可行的调研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学生一味学习,不懂社会,不懂实践的现状。
4.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本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机会,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实践技能,而且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4.3课程论文撰写方法训练
在本课程教学中多次安排相关题目,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例如本地区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设施园艺发展现状,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4.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保留传统授课优点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由单纯文字到***文并茂,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园艺专科论文篇5
[关键词]观赏园艺学 优秀课 教学教法
[中***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252-01
高校打造精品课程是聚集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知识传播渠道,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做好园艺专业主干课程《观赏园艺学》的知识传授意义重大。
一、学好《园艺观赏学》课程的意义
观赏园艺学以观赏性植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自然科学为主,并综合应用艺术和社会科学,融会了《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观赏植物栽培养护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观赏园艺学》的学习不仅能够奠定园艺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优秀课程建设,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规范课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对园艺专业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自觉探索园艺知识的兴趣。
二、建设《观赏园艺学》优秀课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为了将《观赏园艺学》建成优秀课,完成教学任务,课题组教师认真总结、多次研讨,根据园艺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观赏园艺学》的教学大纲和授课程计划,更新了《观赏园艺学》的知识结构,缩小了知识内容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强化了知识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融合了我国特色的设施、栽培方式及应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
三、教学任务的实现途径
(一)完善教学大纲
根据园艺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修订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大纲,统一了教学内容,规范了授课计划。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主干知识体系,明确了《园艺观赏学》在园艺专业的基础地位,阐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紧密联系,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
(二)创新纲领性课程讲授
以往的《观赏园艺学》教学基本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因学生对具体的植物陌生,教师直接讲述其意义及分类,学生没有直观印像,不能形成理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只是机械记忆。通过优秀课程的建设,我们利用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因素,先带领学生直接进行植物识别课,用一棵棵、一类类植物的识别进行直观教学,最后再进行纲领性课程绪论和总论的讲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学习,能够达到自己归纳植物种质资源的规律以及准确地进行植物自然分类。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教师评价测评平均分为94.6,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是82.3,总体较好。
(三)精讲各论教学
该课程老师在深入研究后,用自己的语言以及对植物的现场识别,适当增加教学引导,结合植物进行精细教学,结合常见观赏园艺植物的形态特征、习性、繁殖与栽培方法,与学生一起探讨其观赏与应用价值,使学生改变以往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建立形象、直观的知识记忆。
四、配套软硬件设施建设
(一)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在教学大纲明确、教学教法科学、教学任务具体的情况下,只要能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必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达到了优秀课程建设教学共享这一目的,并实现使学生受到知识传授这一终极目标。
(二)加强硬件设施
一方面要加强植物品种的引进,建立品种、数量足够的植物资源库;另一方面应为本课程教师配备现代采集设备(如专业相机等)。因受植物生长的限制,一部分植物不适合我们北方的生长环境,教师只能利用网络以及外出学习的机会采集植物资源,才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植物知识点。
五、小结与展望
《观赏园艺学》优秀课程建设过程的实践表明,在明确的教学大纲指导下,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必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观赏园艺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今后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而不断地提升其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以及与产业结合的实用性。《观赏园艺学》的教学教法也要因时而宜,围绕提升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颖,彭红丽.高职《园林树木学》精品课建设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07).
[2]周英,赵俊伟,张子戌,范如永.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文教资料,2008(12).
园艺专科论文篇6
【关键词】园艺专业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措施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6-01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计划”)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关键点有: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定位,怎么培养即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设计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园艺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园艺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本训练,能胜任园艺产品(主要为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生产、经营、管理、贸易、旅游观光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设计的蓝***。园艺专业在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依托于行业、企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培养方案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造特色专业教育,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园艺职业岗位能力对接,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让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到生产实践的转化,更养成了行业生产的标准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训中引人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实践课程体系
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各类实验室、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论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梯度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1.基础技能:由第二到第四学期的基础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在此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型实验与实习、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园艺基础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
2.专业技能:由第五到第六学期的专业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的栽培、育种、植物营养和施肥、商品化生产、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
3.综合应用能力:由第七到第八学期的综合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使学生具备园艺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小区绿化美化、插花与盆景制作、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岗位。
工作需要。
4.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农林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两个方面。专业教师方面,建设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到企业现场实践以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企业教师聘用方面,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聘请企业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担任教学顾问,一方面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同时监督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参与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各个企业的便利条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实际为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设计的选题及其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进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企业导师配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卓越农林人才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策,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并将生产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1)对在企业进行专门性生产实践培养的教师,在生产实践阶段给予适量的工作量学时补贴,对生产实践中成果显著的教师,在配套研究项目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2)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参加“一对一”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考虑计算一定工作量。
3)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评价应该着重考察评价生产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方面的成果,使实践技能型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心真正转向生产实际。
4)对参加“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单独的激励***策。
六、结束语
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传保.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39-40.
[2]岳建芬.花卉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2012.23:172-173.
园艺专科论文篇7
一、农林类院校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
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灿烂的古代文化衍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而园林艺术就是这众多艺术形式宝库中一个璀璨的明珠。
它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其类型之丰富、内容之广泛、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涉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园林艺术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通过对我国园林艺术特别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学习,可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2.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与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艺术关系密切。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诸如殿的庄重、堂的豁达、亭的闲逸、榭的风雅、窗的憧憬、舫的从容、阁的潇洒,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他们把这种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带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把对自然山水及其美的感受予以外化[2]。正因为如此,《园林艺术》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解读对构建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
市面上出版的介绍园林艺术的各类书籍虽然不少,但多是面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教育型书籍,适合用作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材很少。近几年,各农林本科院校最常采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教材便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园林艺术》(过元烱编著)一书。但该书从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年,而这20年来,世界园林和我国园林发展迅速,涌现了各种新的园林设计思潮和理念,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现代园林作品。虽然该书的作者在园林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但该书编著的年代过于久远,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过于陈旧,且该书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现代园林的类型、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手法等介绍很少。而且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该书出版时间距今过久的客观原因,现代园林行业的许多热点问题也未能涉及[3]。
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
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话,极有可能出现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讲授,比如《园林艺术》课上会对园林基本造园进行讲解和介绍,后续的《园林规划设计》课上也会对园林基本要素进行讲授;《色彩》、《设计初步》这两门课上会进行点、线、面、形、色彩、质感等园林造型要素的介绍,而《园林艺术》课上往往也会对其进行讲授;在《中外园林史》这门课上会对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在《园林艺术》课上也常常会有1~2个学时对中外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讲授;在对道路、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等内容的讲授上常常和《园林建筑》课的相关内容重复。类似的情况在《园林艺术》课的其他章节还会出现。不同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造成有些内容学生已经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听过,有些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却没有课程提及,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容易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3.教学的侧重点与农林类院校特色结合不足。
地形、建筑、植物、水体作为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以往《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园林基本理论后,便会对这四个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章节讲授,而这时很多农林类院校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多是均匀分配,地形、建筑、植物、水体艺术各按1章内容讲授。而作为农林类院校的学生,他们不仅要了解园林艺术共性的内容,同时也应在植物这一现代园林最重要、最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唯一具有生命力和诸多生态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配植上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更扎实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强化和突出他们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4.评价方法单一。
课程考评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所以评价方法应该科学、合理、全面。以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园林艺术》课程考评时,要么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称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标准,要么以快题设计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末考试可以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对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但不能评判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而快题设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
三、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鉴于目前适合《园林艺术》课程本科教学的教材匮乏的现状,我们建议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第4版)为参考教材。但授课内容又不要仅仅局限于该教材,可以在基于该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增加该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代园林案例。
2.协调相关课程间的授课内容。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没有过于高深的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与本学院或教研室其他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调整园林艺术课程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按照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必要时也可修改教学大纲),区分不同课程中这些内容的侧重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通过与《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任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园林艺术》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侧重于植物配植中艺术原理的应用,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侧重于植物配置方法的介绍。
3.优化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工具和软件带给我们的便利,以***片和视频展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为辅,同时建立课程网站,相关授课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共享于课程网站、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等。***片讲解、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园林艺术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园林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园林造景手法时,如果教师空洞地讲解对景、障景、借景、框景、透景等造景手法概念和特点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必然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通过具体***片展示造景手法的话,学生将非常容易理解园林造景手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程网站的***交流栏目可非常方便的布置学生作业,进行疑难问题答疑和相关知识点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重点章节挑选1~2个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其他的专题则以课前布置,课后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园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方法优化。
园艺专科论文篇8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策略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9-03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高校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带来无限机遇,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性,合理利用大数据,电子设备及网络资源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微课程建设。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及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1]。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表现出诸多局限之处,亟须辅以新型教学工具,微课程的实施给此课程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因此,本文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展开论述。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 微课程的内涵
目前,许多人认为“微课程”等同于“微课”,将二者的概念混淆[2],但笔者认为,“微课程”与“微课”有所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可同日而语。“微课”是指依托媒体教学视频,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内容而开展的趣味性强、针对性强且具有启发性时间较短的教学设计。“微课程”指针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个专题而设计的微型课程,是一个涵盖微课的大的范
围。微课程以一系列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微课为主体,主要应用数字化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微课程不仅仅包含微课,还包含教学设计、课件、习题检测等辅助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活动[3]。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时间短、所含的内容量较小、表现形式多样;第二,利用电子教学设备及数字化媒体,例如PPT、正式学习微视频、Flash作为教学平台[4];第三,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第四,利用率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总之,相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更易于被知识接收者掌握和接受,可以说微课程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课时压缩严重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现在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课程课时比例加大,这就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近年来,“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的成果、观点不断更新,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增加和丰富,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给“园艺植物病理学”专业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5]。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了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利用微课程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理论教学方式单一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利用PPT结合板书“满堂灌”教学,有些教师的PPT以大篇幅的文字为主[6]。“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含许多抽象概念及无直观印象的名词,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晦涩难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对所教授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缺乏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出趣味性、实用性更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更扎实地掌握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此外,传统“园艺植物病理学”每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学时,每学时45分钟,有研究表明,学生高度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可见,传统45分钟甚至90分钟的教学并不一定能有效抓住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来讲解重难点知识。微课程的短时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重难点知识利用10分钟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
目前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均已开设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把理论教学安排在前半学期,实验课程安排在学期的期
末,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步,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行的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目前“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各类病原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症状、病原特点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需要采集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但是实验材料及所用试剂往往均由实验员或教师准备,学生只是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材料的理解。另外,实验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与目的以及主要操作流程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操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并不能完全深入理解,往往会不明所以,无法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此外,现行“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考核方式基本是以提交实验报告的形式为主,学生为了能够撰写出数据准确的实验报告往往会抄袭或编造数据,课程效果很难保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基本不涉及对实验的思考与讨论,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学生参与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一般授课内容及重难点教学只是由教师确定和设计,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往往也只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评价采用统一标准,针对性不强,很难因材施教。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难点各不相同。微课程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什么”和“如何学”,随时复习重点知识并反复学习难点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教学时间、地点有限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植物保护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现在,对于该门课程我国各大高校普遍的授课方式为利用1―2学期时间,开设30―40学时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课程学习期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且缺乏和教师交流的机会,遇到疑难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走出校园后,这种学习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当代的教育应该以“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微课程的教学依托于电子设备、数字化视频及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的这一特点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的适用性更普遍。
(六)教师资源匮乏
“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如园艺植物学、病原学、病理学、病害防治等,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仅有一名教师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讲解,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人毕竟精力有限,多数教师往往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传统教学一个教师贯穿始终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教师资源最优化配置。微课程便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可以成立教学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研究领域及专长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如让专门研究细菌性病害的教师讲解细菌性病害,让专门研究真菌性病害的教师教授真菌性病害,让病害诊断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讲解病害诊断等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各个教师的专长合理给其分配任务,实现教师资源最合理的利用。
三、“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原则
(一)微型性原则
顾名思义,既然称之为“微”,时间必然不能太长,但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这一原理性较强的学科,时间过短又难以完全将知识点讲解清楚。因此对于该门课程需要在知识点表述清晰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讲解时间,经过笔者对该门微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为宜。
微课程的“微”不仅仅指时间,内容的容量也要把握好“微”原则,切忌贪多求大,应该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表述宜简单易懂、重点突出[7]。
(二)规范性原则
首先,微课程时间要求短,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因此教学内容甚至讲稿字数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正常语速下,人可表达120字/分钟,参考“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授课时间,讲稿字数不宜超过1000字。
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视频呈现,因此视频背景要符合视觉审美,宜简洁,不要过于花哨,如用文字表达重点内容时,其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度要强。PPT制作要和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名词、概念及理论的表达应尽量避免采用纯文字的方式,应该充分结合***片,形象地展示,并注意构***的艺术性和美观性。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表情和眼神交流,只能靠听觉来接受知识,这对教师的授课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语速不宜过快。此外,教师的语言应流畅、生动、易懂、趣味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完整性原则
上文提到,微课程不同于微课,不仅仅包含微课内容,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包含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布局、教学情境的创造。此外,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被纳入其中,而现行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大多缺乏教学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这也是其他学科微课程创设过程的一个共性问题。微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无法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往往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及课后练习,学习效果检测等方面不够重视,而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融入各个学习环节,加强课后辅导、教学效果检测及师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等环节的设计。
(四)多样性原则
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各方资源。首先,要合理利用教科书及互联网资源,多吸取优秀微课程设计的经验。此外,微课程的制作也要综合利用各类媒介和资源,避免单一的文字资源,要根据微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合理利用文字、***片、影像、Flash等资源。如在具体园艺植物病害讲解时可合理利用***片或感病植物标本进行直观展示;在讲解某一病害的治病过程时,可利用Flas模拟病原侵入及植物感病过程,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在讲解真菌性病原特点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属配合游动孢子囊及孢子梗等特点形象地进行展示等。
(五)系统性原则
微课是一个将整体知识碎片化的过程,每一个微课重点涉及一个知识点,但微课程不仅仅包括整体知识的碎片化,还应包括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微课程所包含的各个微课不应孤立存在,各个微课之间要存在逻辑联系,要相互承接,相互关联,各个微课设计的风格和标准要在统一中求变化,避免各行其是,互不联系。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优质的微课资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解决学生的难题困惑为根本出发点。笔者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不应仅立足于园艺专业或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对有此方面学习需要的非专业人员也要予以考虑,在微课程设计前可分别对园艺或植保以及非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依据各类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重难点不同的微课程,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四、“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策略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的实施应涵盖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策略运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是“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明确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一切教学任务均应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整体目标为通过对病理学总论及园艺植物病理各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诊断植物病害,掌握发病规
律,及时预防并能够实现病害治理。此外,由于每个微课程仅涉及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明确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需要教师区分课程的重难点及普通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园艺植物病害分类以及寄主、病原、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等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和通俗易懂的概念可简单讲解,对如何区分病毒、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等重难点教学内容要着重生动讲解。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策略
对于记忆型、概念型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授性策略,这对于教师的语言功底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把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要点,如讲解“黑霉病”、“白粉病”以及“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这一类的概念型知识点时,如果语言不够生动、易懂或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只是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必然造成障碍。
对于园艺植物感病过程、病原侵染过程及具体病害的危害状况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则应运用实例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动画、植物标本及实践实验教学来拓宽学生对该类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四)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会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检测作用,对微课程标准化、正规化发展均极为有利,此方面前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文主要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微课程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教学实施要点进行了叙述。“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是适应素质化教学改革的优质教学资源和途径,但并不代表其可以替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将其作为“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加以合理应用。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只是进行了浅显论述,尚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希望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建设更加便捷、完善,应用范围更广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
参考文献:
[1]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 程・教材・教法,2014,(11).
[2]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 学专业两门微课程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廖颖.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中 师范大学,2015.
[4]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 化教育,2014,(6).
[5]张茹琴.《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对策[J].科技信息,2011,(3).
园艺专科论文篇9
关键词 设施园艺产业 教师 培养
中***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32
Abstract Horticultur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increases, combined with the dynamic modern hort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ety of horticulture industry talent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horticultural facilities training basic status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the ways and practice of thinking summary,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veterans.
Keywords horticulture industry; teacher; cultivation
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于2004 年取得了设施作物博士点,1999-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002-2005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园艺学科不断改革,推陈出新,学科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于2010年获得设施园艺、蔬菜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施园艺学作为一个新学科,与本省园艺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甘肃农业大学设施园艺专业自2006年招生以来,为甘肃省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专门高级人才,这些人才遍布省内各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经营、销售等行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这些都与专业教学团队的设立和专业教师的传授密不可分。如郁继华教授致力于甘肃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制定产业标准,推行非耕地蔬菜种植模式,引领和指导蔬菜产业发展。常永义教授成功引进了红提葡萄,根据河西地区不同海拔及气候土壤条件研发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经过10年的推广发展,设施葡萄现已成为河西部分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人才培养。甘肃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学科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基本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但由于仪器设备的老化,经费的不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很难有进一步突破,与国内其他高校同学科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突破这种瓶颈,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发挥更大的社会效能,是设施园艺学科负责人和每个教职工所思考的问题。针对我校设施园艺专业教师业务素质培养模式现状、培养途径与实践成果进行了思考总结,为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借鉴。
1 设施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1.1 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匮乏
近年来,我校设施园艺专业同其它专业一样,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教学资源硬件与软件的增加速度远远不及,教授忙于科研任务,无暇顾及本科教学工作,在高校教学中表现最明显的是青年教师上讲台,把青年教师当作上课的工具。设施园艺专业中,不管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还是专业选修课,理论体系庞大,实践技能丰富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当然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同r还应该掌握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青年教师虽然多出自品学兼优的硕士研究生,拥有较好的学历基础,可能在某些学术问题上很有造诣,但是还没有经过专业教育训练,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青年教师容易出现不知如何处理教学问题,混淆教学与研究,混淆讲授与学习等问题,仅仅把既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会合理有序地安排、组织教学,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很难去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心理等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知识的灌输与接受,而不是讲解、剖析与吸收,这样一来,教学效果是很难保证的。
1.2 课程体系配套性差
本专业主要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学时在38.6%以上,教学效果良好。青年教师掌握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知识较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暴露出专业知识面狭窄、实践动手能力偏低、教学过程中创造性较弱等问题。如“设施果树栽培学”、“设施蔬菜栽培学”、“设施园艺学”、“园艺设施学”、“温室设计与建造”等课程是园艺专业必修的学位课。由于青年在理论教学活动中,和学生的交流方式较为单一,课后师生交流甚少,属于一种“平面式”教学,同时多媒体授课中多媒体制作质量差,不能将生产实践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栽培中新品种等及时更新入课件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1.3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空间狭窄
经典式教学是指以全国统编教材为依据,教师以“引经据典”的模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而设施园艺作物栽培所使用的教科书普遍过于陈旧,虽然基础理论知识一成不变,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动态介入太少,教科书版本较多,不同的教科书编写者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与理念,采用单一的教材使学生了解的观点、理念过于单一,也制约着学生的学术视野。另外,对整个课程教学任务的分配也存在不合理之处。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把学习作为一项枯燥的任务来完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1.4 学生对实践操作环节掌握不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基本的教学规律,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只能进行理论教学,而无法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例如,设施蔬菜栽培学中蔬菜品种的识别、枝芽特性观察、设施蔬菜物候期观察等验证性试验需要有较好的实验教学基地来支持。围绕设施、蔬菜果树栽培实践教学,学校已建立了20余亩校内实验教学基地,建造了现代化温室,保存果树树种资源百余种,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兰州市滨河路规划与建设使实验教学基地毁于一旦,而校外教学基地存在很大的缺陷,与农户以及研究单位联系的教学实践基地不仅存在地域性限制,而且随着目前果园经济效益显著、成本投入高,很难为学生提供练手的机会。所以把学生的动手实践基本变成参观实习。把田间地头直观教学变成“黑板上种菜种树”,对设施园艺植物生物学性状观察、田间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等田间实验都搬上黑板,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更降低了教学成效。
2 设施园艺专业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设施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前提,不断进行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包括课程质量督导、实践教学创新、青年教师培养,科研反哺教学多个方面,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健全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结合教育教学特点进行自我培训,综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1 教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督导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实行课程组授课计划,杜绝调停课现象;执行学院领导、系主任、学院督导不定时检查、听课计划;发挥教授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由教学经验S富、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并组成教师组,进行教学、教改;实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术报告制,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完善知识构架和应用能力;实行学科交流互动制,教师之间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团队定期学术漫谈,促进学科动态交流。鼓励教师参加讲课比赛,争取2年内有1-2人获奖。同时采用分段式教学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通过派教师外出听课,组织老教师督导深入课堂听课等方式,充分借鉴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拿来”与创新并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2.2 鼓励青年教师加入研究团队,发挥团队优势,提升实践技能
设施园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理论基础来源于生产实践,同时也要求运用其理论指导园艺作物生产实践。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通过科研项目引进、培养、聘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加强团队教学经验交流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科点的专家院与科研内容相结合,既便于整合有限的科研资金建设专家院,又方便教学团队的科研工作,促进团队交流,提高科研素质。融入科研项目,将科研经费投入到专家院的建设中,促进科研的深入、研究成果推广。通过积极参加学校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应用实践,广泛参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学习,强化教学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研发能力。
2.3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目前本专业教师共有12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共198人,生师比为22.9:1。以建设双师结构学科为目标,引进人才,依据学校进人计划,争取每年引进高学历人才1-2人,或外缘高学历专任教师1人。在五年之内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35人;组织师资培训,培养到位。完善考评机制,制定学科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增强教师成长驱动力。通过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位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教师作为导师,加强青年教师在教学、实验、科研等方面的业务熟悉程度,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尽快适应当前教学、科研需要。
2.4 突出本专业发展选题,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培养
结合我省实际,继续支持发展设施园艺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以及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基础农业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培训项目,切实申报重要、急需、紧缺的人才培训项目。因此,学校应出台相应***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鼓励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多元平台与同行专家沟通,交流过程中提高业务水平。根据课程需要,培养双语教学教师,通过招收培养的留学生,加强青年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意愿,以年轻人的视角拓展专业思维。每年有计划地设置进修培训项目,培养选拔一批极具发展前途与潜力的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选送他们到校外、国外接受进修和培训。
参考文献
[1] 别之龙,向佳玲,杨仁海,徐跃进,罗正荣.深化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 6):105-109.
园艺专科论文篇10
【关键词】艺术型;学前教育;实践
【中***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33-04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以笔者所在的常州工学院为例,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方向)坚持“培养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以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21世纪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艺术型学前教育师资”〔1〕为目标,积极建构“科学的、适应幼教改革发展需要的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2〕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视建构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幼教机构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服务,还要为培养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转换能力的应用型幼教工作者服务。该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逐渐从以往偏重课堂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院式”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以有效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入职后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实践型”人才。
2.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素养是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技巧和表现手法,但是学生的艺术素养却不能只依靠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来培养。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加强艺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创造美,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1.艺术类课程学前教育化
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不是用艺术生的专业标准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而是以具有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来考虑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育技能。因此,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充分考虑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幼儿的需要,体现出专业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要求艺术方向的学生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来学习和练习艺术技能,艺术技能教学内容要与学前教育专业相融合,所掌握的艺术技能能够直接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3〕在艺术类实践课程中,要着重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实践工作中迫切需要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如弹唱、幼儿歌舞创编、儿童画、手工制作以及幼儿园环境布置等。
2.与专业理论课程相衔接
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实践课程不是与专业理论课相脱节的***部分,也不是只注重艺术技能培养的纯粹艺术训练。它应是“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中渗透”的全实践理念,〔4〕并且这一理念渗透到各门实践和理论的课程中,使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成为一个整体。这一体系要求增加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缩短学校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距离。
3.既有助于巩固已有知识,又有利于提升新经验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对理论的把握,而实践是对理论的巩固、内化及运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功能,没有认识到实践中的领悟和发现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为学生提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中巩固知识、提升经验。
4.与时俱进,与就业市场接轨
随着社会各领域对人才需求规格的提高,很多学前教育机构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上升到本科层次。近年来,很多师范专科院校纷纷以各种方式升本,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数量大幅增长,许多综合性高校的非师范生也跻身到幼教行业中来。常州地处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地区,是许多优秀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向往之地。在这种背景下,非师范类普通院校里的师范专业必须充分意识到要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来推动学生的就业,拓宽他们的就业途径。
笔者曾对常州市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进行过广泛的调研,结果发现,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许多教育行***部门领导和幼儿园园长认为,近几年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不如以前的中专生。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笔者曾就幼儿园教师入职面试这一环节对幼儿园园长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过访谈,从中发现,说课、即兴弹唱、儿童舞、儿童画、课件制作、讲故事等是主要的面试内容,而这些内容对毕业生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加大对学生“说、唱、弹、跳、画”等艺术技能的培养力度,还要增添时展所需要的新技能,如幼儿英语口语、朗诵、课件制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与主要内容
1.基本架构
经过四年时间的探索,笔者所在的学前教育系已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全方位”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教育见习、实习等规定性实践环节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大量的自主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
(2)“立体化”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在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拓展。就时间上的延伸而言,我们从第一个学期到最后一个学期都为学生安排了相应的课内实践学时,以及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项目,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空间上的拓展而言,学生的实践场所不只是他们见习、实习的基地幼儿园,校内的琴房、舞蹈房、画室、机房、实验室等都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场所。此外,学生的社团活动和寒暑假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实践的大舞台。
(3)“多层次”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对不同年级、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每月开展的专业技能演出,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技能精湛、专业性较强。又如,专业技能的“十会”项目也是分年级逐级考核的。
(4)“宽领域”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和参与基地幼儿园的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教科研等多方面的工作,还要结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等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开展自主而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全面的能力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
2.主要内容
(1)规定性实践环节安排
①集中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环节包括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每学期2周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为期一周的微格训练,以及最后一个学期8周的教育实习和8周的毕业论文写作。
②专业课内实践活动: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课程都相应增加了课内实践学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相关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
(2)自主性实践活动安排
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作品展示。所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每周一下午第6~7节课进行“三字一话”的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教学实践办公室选派高年级学生作为“小老师”,负责督促指导低年级学生的练习。为了评判学生的训练效果,学生的钢笔字和毛笔字书法作品分小组在学院指定的宣传栏内进行展示,由教学实践办公室、“小老师”和班级导师负责打分,作品每周更换一次。粉笔字的练习效果则以黑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加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所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利用日常业余时间及假期,根据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要求,自主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该项训练包括“十会”必考项目,具体为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教、会用、会操。学院向学生发放训练内容及考核标准,并定期进行考核。此外,学生还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种特长”进行练习,并报学院备案。
③专业技能展示。每个班级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都需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艺术类课程进展情况以及专业技能训练情况,面向全院学生编排一台节目。该项活动一般以每月安排一个班级的频率开展,节目包括歌舞、小品、童话剧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具体由学生自行商定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排练。每学期结束时,对各班的专业技能展示进行评比,对优秀班级给予表彰奖励。
④毕业生汇报演出。由毕业班级在第七学期末向各用人单位领导及全院师生表演一台节目。节目内容要求能包含学生四年来所训练的各项技能。
⑤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社团也会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每学期开展2~3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六一”儿童节义务咨询活动、举行每年一届的故事大王擂台赛、参观早教机构等。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心得体会或做总结。
⑥到幼儿园开展渗透性实践活动。在每年“六一”儿童节、新年联欢会等重大庆祝活动开展之前,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帮助基地幼儿园的老师开展相关的活动准备工作,如编排节目、组织管理幼儿等。
⑦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前,安排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结合自己的学***验,自主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或活动总结,以此拓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
⑧教育实习汇报课比赛。每位学生在实习前均应设计微格教学方案,交由教学法老师进行指导、修改。实习过程中,由幼儿园指派导师指导备课,并进行反复操练,以提高学生备课、说课、评课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在实习结束前,每位学生都要参加教育实习汇报课比赛,由学院专业教师和实践基地园领导组成实习成绩评议小组,评出20%~30%的优秀实习生。
四、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证
1.建立组织机构
笔者所在的学前教育系目前设有学前理论教研室与学前艺术教研室。学院专门设置了实践教学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外联络、学生实践活动分配、课程考核等工作。毕业生实习期间,由院领导、教学工作委员会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从组织角度保证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学生培养方案
我们进一步修订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全面整合了所有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十会一特长”的要求写入培养计划,明确了实践类课程的地位;增加了专业课内实践的课时,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了见习、实习、微格训练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编写或指定学习指导书,对实践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学时分配、考核要求等分别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以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建设教育实践基地
在当地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常州市建立了20个签约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幼儿园均为省级示范园,且与笔者所在的院系有着长期的人才培养协作关系。院方每年派一名专业教师到幼儿园挂职锻炼,幼儿园则定期派骨干教师到学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从而形成了以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由幼儿园一线老师、在校本科生和高校专业教师三方面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幼儿园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平台,幼儿园教师成为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高校专业老师为学生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在定期、不定期的互动中,实践共同体三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建立专业证书制度
我们把“十会”项目证书与普通话证书考试、教师资格证书资格申报以及毕业证书的获得挂钩,建立起专业证书制度。通过专业技能“十会”训练项目考核的学生可以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书,得到该证书后才被允许参加省普通话等级测试,也才有资格参加教育实习和申报教师资格证书,而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实习成绩都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依据。这一做法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5.加强指导实践环节
根据学生人数和工作需要,我们专门配备了3位教师以辅助实践教学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其中一位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展示和专业技能考核工作,一位教师负责学生的社团实践活动,一位教师负责指导专业技能汇报演出和毕业生汇报演出。
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实施,不仅使学生较早对幼儿园以及幼儿教育有了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还充分培养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最终形成热爱学前教育专业、热爱幼儿的专业情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张建波.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3):106,105.
〔3〕宋占美.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6):128.
〔4〕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3):24.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Art-Oriented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ollege
Cheng Yantao, Zhang Jianbo
(Normal College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