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如此田园、淡泊的意境,没有一个洒脱豪放的个性、无羁无绊的处事风格,没有对酒的大彻大悟,怎能品玩得出?而这些,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便当仁不让。
说起中华酒文化,其丰富性是这短短的篇幅所远远不能涵盖的,现在我就用我拙劣的笔略呈一二:
说“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一点也不为过。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出大量的酒器,包括酿造发酵用的大陶樽、滤酒用的漏缸、贮酒用的陶瓮……各种各类的饮酒器具100多件。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使中华酒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是的,我国酿酒工业起码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
想像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某天狩猎归来时,发现一些无意中留下来的水果和动物的***汁变成了一种醉人的甘美液体。于是,祖先们便开始有意识地仿制。
《黄帝内经》中记载有一种“醴酪”,宋代周密在《葵辛杂识》中记载山梨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后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
酒便开始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伴随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在古代,与酒有关的轶事数不胜数。项羽鸿门宴上,樊哙豪爽地饮酒吃肉,令“霸王”都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越王勾践箪醪劳师,绍兴现在还有“投醪河”;文君当垆、清圣浊贤等成为一代佳话无不与酒有关;而“饮中八仙”更是深得酒之妙韵。
酒韵如此丰富,如何饮酒便成为一种文化。只可惜多数现代人虽有好酒却不懂品尝。他们之所谓饮酒简直像在喝水,吆五喝六,在一片“干”、“干”声中互相灌酒,或者为了达成某种餐桌上的交易而相互攀比酒的价格。更有甚者,酒成了“开后门”的敲门砖。
其实,酒何必太过昂贵,只需一瓶普普通通的黄酒,就能品出独特的酒香和酒味。何必要在闹哄哄中喝酒呢,尝尝独饮的滋味又何妨,轻举酒杯,让酒勾勒出人最美好、最动人的一面,让曾经美丽的永远美丽,让往事飘在微风般的酒香里。
酒对于男人,就不由让人想起“三碗不过冈”,那是一种阳刚、烈性之力。而酒对于女人则会让人想起碧波荡漾、曲院风荷。于是不得不感叹贾宝玉的至理名言:“女人是水做的。”液态与液态的交融,调和出酒的和谐。
但无论男人、女人,想要品出那美妙的滋味共同的前提便是对酒要心宁气静。这样的品味才不枉费那一杯等待了百年的佳酿。
古代遗留下一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先抬出一坛酒,人们围坐在周围,每个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吮吸酒汁,人数可达五六十人甚至七八十人之多,饮酒时气氛热烈,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还有一种饮酒习俗就是不分场合,也无宾客之分,饮酒时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传到另一个人手中,每人各饮一口,直到宾主尽兴。如此不俗的饮酒方式百年来成为美谈。
喝酒还涉及到酒德和酒礼。儒家的酒德为“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在今天固然不必恪守,然有酒客醉后所言所行及酗酒闹事就与酒德相悖了。另外,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然后坐入次席。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酬),客人要回敬主人(酢),敬酒时,敬酒人和被敬酒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此类习俗,在中华酒文化中,不一而足。
早有《红楼梦》的万艳同杯,李适之的“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李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坡的“把酒问青天”, 陶渊明的“有酒盈樽”,吴道之的“每欲挥毫,必须酣饮”。所以喝酒并非只为了“浇愁”或是达到某种目的,酒酣后并非只有蒙头大睡或大吐不止的结果。不要把美酒喝得乌烟瘴气、臭气熏天,古人的心境我们不一定人人都能达到,我们只求酒气微醺中,洋溢在杯盏间的心香,或忧伤、或矜持、或豪迈、或豁达,沉醉在酒的魔力中,让杯中的酒淋在心灵上。喝酒者要有知己,酒同样也要,因为每杯酒都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