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的故事篇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知道这首诗吗?诗中的飞将指的是汉朝名将李广。他小时候勤练武艺、熟读兵法,长大后终于成为一代名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则他小时候的故事。
李广是汉代有名的将***,他作战勇猛,立过许许多多战功,匈奴人称他为“飞将***”。自古以来,关于李广勇猛作战的故事很多,但对他刻苦学箭的事知道的恐怕就很少了。其实他除了“飞将***”外,还有个
“神箭手”的美称呢!
李广从小就立下了长大后要带兵打仗、保卫国家的志向,十四五岁时,他就各种武器样样精通了。他还学习练兵布阵、战术运用等。但久而久之,李广发现远距离的打击主要还是靠弓箭,可是射箭偏偏又是自己最弱的。于是,他四处寻访名师,决心学好射箭的本领。
当时,有一个名叫吉疾的人,是位有名的射箭手,李广得知后,翻山越岭,从很远的地方去拜吉疾当老师,学习射箭。吉疾听李广说明来意后,没说话,只是用手在李广的面前一晃,李广的眼睛眨巴了好几下。吉疾说:“你先回去吧……”
“怎么?难道您不收我这个徒弟?”李广没等吉疾说完,着急地问。
“不是这个意思,”吉疾说,“等什么时候这么一下,你的眼睛不眨了,你再来。”
李广不泄气,回家后就找小伙伴们练开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练了一年,这目不转睛的本事真让李广学会了。于是,他又去找吉疾。吉疾手一指,说:“你看,这树枝上有多少叶子?”
李广顺着吉疾手指的方向一看,南窗外有一条柳枝倒垂下来,随风摇摆,他怎么也数不清。吉疾见他为难,又说:“你去数吧,共有27片树叶。”李广走过去一数,果然是27片树叶。吉疾说:“你还是回去再练练吧!”
李广还是不泄气,回家后又苦练了两年。这两年的功夫也没白下,他能数清百步之外的树叶。这回,李广心想,三年苦练,师父一定会收下我的。很快,他又来到吉疾这里。吉疾看着李广的眼睛,说:“你双眼炯炯有神,年轻人练得不错嘛,看来你果真用功了。”
吉疾说完,忽然拔下一根头发,将墙上的蜈蚣吊了起来,说:“你能不能数清它有多少条腿?”李广一看,这蜈蚣腿细得像头发丝,身子一扭几道弯,自己哪有本事数清啊!他感到很羞愧,二话没说,连忙拜别吉疾回家去了。
这回,李广一练就是三年,而且不分酷暑寒冬,每天除了睡觉就练。东邻西舍的蜈蚣都叫他抓尽了,他又抓蚊子。三年之后,汗毛一样细的蚊子腿,在李广眼里竟好像有麻绳一样粗。李广这才第四次去向吉疾拜师学艺。
吉疾终于收下了这个徒弟,把自己的浑身解数教给了李广。
正因为李广如此刻苦练箭,才有了“神箭手”的美称。
(选自《古今勤奋故事》)
小露一手
1.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李广成为
“神箭手”的原因吧!
2.李广有哪些优点值得你学习呢?
3.勤奋好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能坚持下去可是不简单呢!在你周围有这种勤奋好学的人吗?他(她)是如何勤学苦练的呢?以“勤学”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吧!
李广的故事篇2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首创,也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亮点。
“文包诗”,顾名思义既有“文”,又有“诗”。“文”为“诗”的补白,“诗”为“文”的中心;“文”因“诗”起承转合,“诗”因“文”水到渠成。“诗”有魅力,“文”有张力,诗文珠联璧合中显示出编者的独具匠心。
课本中精选的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都特别讲究含蓄,一唱三叹,余味无尽;它们往往借物言情,寓情于景,诗情画意高度融合。这些诗词既是名家名篇,又符合各学段孩子的学习及鉴赏水平。更重要的是,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让人感动的故事,读来兴趣盎然。
编者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生动活泼的故事,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故事中,其中,“文”由“诗”演化而来,是对“诗”背景、大意等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升华。让平实浅显的故事来引导我们学习古诗,化难为易,大大降低了学习古诗的难度。文中所包的诗也往往是我们似曾相识或早已背熟的,特别能够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为自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李广射虎》就采用“文包诗”的形式讲述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中的故事。课文具体生动地叙述了李广将***一次夜巡,在朦胧的月光下,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他误以为有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李广将***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共四个自然段。
课文由介绍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开篇:“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引出“飞将***”李广,并介绍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引出诗中的故事。
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课文第三段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疾风劲吹的月夜,“月色朦胧”,“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渲染出当时恐怖的气氛,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那真是“林暗草惊风”!“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从“猛然间”“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等语句能体会到李广将***机敏、神勇、果断的性格特征。课文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李广将***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他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课文的第四段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段落。第二天,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呀!大家全都惊呆了。”为什么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呀”“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让我们体会到人们惊讶之余对李广将***的赞叹敬佩之情。想想深深扎进石头的白羽箭,士兵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的情景,更让人增添几分敬佩之情。再回到诗中――“没在石棱中”,我们就能体会到“没”字用得何等巧妙、传神!
“文包诗”的文章要以诗为主,以诗引文,文诗对照,循文悟诗,会文悟诗,才能使诗文相得益彰,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文中还有许多带引号的句子,在品读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探究引号的不同用法。例如:“这位‘夜引弓’的将***,便是人们称为‘飞将***’的李广。”第一个引号是引用古诗中出现的词,第二个引号是引用人们对李广的称呼。还有,树木野草发出“沙沙”声,箭射出时“嗖”的一声,其中加引号的词是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这些引号的使用效果需要反复品读才能体会到。
李广的故事篇3
何安迪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今天背了这首王昌龄写的《出塞》,文中的飞将指的是西汉时代的李广。我不由得想起了有关“李广学箭”的故事。
李广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保卫国家,可他的武力样样都好,就是射箭不行,因此,他想向吉疾学箭,吉疾把手放在李广一晃,李广的眼睛眨巴了几下,吉疾对他说:“你还是回去吧。什么时候,你能目不转睛再来找我。”
李广回去练了一年,终于能目不转睛了。又去找吉疾。吉疾指着窗外的柳树,让李广一眼数清楚一枝柳枝上的树叶数,再来找他。
李广又回去苦练了两年,终于能数清百步之外的树叶数了。又去找吉疾,吉疾又把一条蜈蚣挂在墙上,让李广数清楚蜈蚣的腿数才来找他。李广回去后,又苦苦练了三年,抓遍了所有的蜈蚣之后,他还抓蚊子数蚊子的腿。三年后,他又去找吉疾,希望吉疾能收他为徒。
吉疾终于收下了李广。把自己的浑身解数都教给了李广,最后李广成为赫赫有名的神箭手。
读完这些故事,我很敬佩李广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李广中途就放弃了,他可能就成不了飞将***,也就没有“但使龙城飞将在”这样的诗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