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的故事篇1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以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一会儿,老板和老板娘回来了,看见凡卡正在作台上睡觉,不由得大怒起来。走过去,揪住凡卡的耳朵,疼得凡卡一下的跳起来。嘴里直喊:“疼、疼、疼.....”可是老板娘根本就不管他的感受,打他拉到院子里,用皮带抽他,揪他的头发,这时,老板的孩子哭了起来,跑到凡卡跟前,推开老板娘说:“不准在打凡卡哥哥,他来我们家是来学手艺的,不是来做苦工的。你们整天打他、骂他他都没有还手,你们不要再欺负他了。如果你们再欺负他,我就带他离家出走。”他们俩听了儿子的这番话后,觉得有点对不起凡卡。他们对凡卡说:“凡卡呀!过去是我们对不起你。从今天起,我们给你教手艺,好吗?”凡卡听了激动地说:“当然好了!”凡卡就跟他们学手艺,过了14年,凡卡成了大人。他娶了一位商人的女儿,把他的爷爷也接来和他们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凡卡在晚年的时候,还不停地向子孙后代讲这件事呢!凡卡的遭遇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好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凡卡的故事篇2
小学语文课文《凡卡》,节选自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文章描述的是十九世纪沙皇尼古拉三世统治下的儿童凡卡的故事。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他从小没爹没娘,只有爷爷一位亲人。由于爷爷年迈贫困,无力抚养小凡卡,只好将他送往莫斯科一家鞋店当学徒。凡卡在老板那里常挨打,老板用皮带揍凡卡,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伙计们也捉弄他。小凡卡在鞋店备受***,圣诞之夜给爷爷写信,梦想能回到爷爷身边。
孩子悲惨的遭遇、纯真的童心,最容易动人心弦。学完了这一课,一个悬念植在了学生心田。孩子们有的沉思,有的争着问我:“凡卡后来怎么样了?”看来,孩子们无不同情凡卡,无不担心凡卡的将来。沉浸在课文意境之中的孩子们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到感染的孩子们此时有许多话想说。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此时创设自由想象的平台,放手让孩子们续写故事,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之翅,自由飞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又可以发展想象思维,提高作文能力。于是,我将续写《凡卡》作为作文命题,并设计了指导方法。
续写,就是根据提供的文章开头,通过合理想象,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接写故事情节,写成一篇中心明确、内容健康、可信,事件完整、连贯的文章。教学《凡卡》的续写,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乘风千里一线牵
想象如风筝,无论放飞多高,也须一根线来牵。那么想象凡卡的将来,主线即中心是什么呢?我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我问孩子们:“你们认为凡卡会不会过上好日子?”孩子们七嘴八舌,但表达了同样的想法,虽然强烈希望凡卡见到爷爷,得到快乐,但都认为凡卡最终逃不了悲惨的命运,因为他周围的人那么可恨,当时的社会很黑暗。围绕这一情感主旨展开想象,孩子们抓住了主线,找到了作文的方向。
”二、寻找放飞的起点
续写,要求通过合理的想象,使原文的情节发展变化,但是又不可脱离原文,所以最好能从原文寻找一个原因开始设计凡卡生活的变化。为此,我让孩子们又将课文阅读了几遍,让他们自己寻找故事生长点。他们马上欣喜地找到了几处:1.凡卡动用了老板的墨水,可能由此遭到毒打;2.他发信时,可能被那个伙计看到,遭到盘问;3.他太思念爷爷,可能逃走;4.他给爷爷的信根本收不到,他在盼望中继续苦熬;5.爷爷生活发生变化,也许会找孙子……
三、让想象舞动精彩
找到了起点,然后开始精心的构思相关的情节。我们要致办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通过品读、感悟,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激发想象思维。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比如老板和老板娘狠毒冷酷,伙计们深受迫害,胆小又欺软怕硬,凡卡天真幼稚、孤独无助,凡卡的爷爷善良和蔼……接着让学生***创作,通过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来表现不同的人物,续写凡卡的生活。
由于分析的比较透彻,学生的想象涌出来朵朵精彩的浪花。
四、二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一向认为孩子们太幼稚,事实上,他们有思想、有创造。他们的故事缤纷多姿、曲折动人,能注重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挚的情感在学生心湖荡起层层涟漪。
有个孩子描述了凡卡动用了老板的墨水,被老板发现后毒打一顿,还不给他饭吃,饿昏过去的凡卡喃喃地念着“爷爷!……”死去了。一个孩子则写到,醉醺醺的邮差将信件弄丢了,凡卡的信就在其中,恰被一伙计拾到交给了老板,老板岂能轻饶凡卡。还有孩子又描述了这样的故事,爷爷没收到信,凡卡等回信经常开小差,被老板赶出鞋店,他从此成了一个流浪的孤儿。
一次续写,激发了孩子们的灵感,同时也激起了我的许多的感想。记得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续写作为想象作文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提高了作文水平,而且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使学生在文字中净化情感,升华思想,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到更加广阔和深邃的世界。
凡卡的故事篇3
语文阅读教学有着丰富的“练写”矿藏,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开发。
上完《凡卡》一课,一时兴起,想让学生续写一下凡卡的命运。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立刻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说做就做,我和学生一起经历了这样一个互动过程。
一、趁热打铁忆梗概
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带着对旧俄时代黑暗社会的痛恨,带着对凡卡痛苦学徒生活的同情,深情地回忆一下《凡卡》的故事梗概?同学们立即进入情境,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凡卡》的故事梗概。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调动出了由课文激发出的情感,讲得入情入境,看来学生动了“真情”,我的激情环节顺利完成。
二、水到渠成始想象
看着同学们那一双双对凡卡充满了同情的眼睛,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读了《凡卡》的故事,同学们肯定会觉得凡卡特别可怜,其命运也特别悲惨。那么,同情之后,想不想对凡卡说点儿什么,或者推测一下凡卡梦醒之后的命运呢?学生情绪激动,表示很愿意对凡卡说点“心里话”,更愿意推测一下凡卡的命运。
我立即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认真读懂给你提供的材料,想一想续写后整篇文章中心是什么,要根据这个中心,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事情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第二,续写部分和前面的文章要自然衔接,也可在续写部分再设置悬念,让故事充满起伏跌宕,但故事的发展要合乎情理。
在明确了要求后,我顺势这样引导学生:凡卡梦醒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做到合情合理。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自己想象中的后续故事。孩子们展示了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多彩多姿的想象:
有的这样猜想:凡卡醒了,只见老板和老板粮怒气冲冲地看着他,老板操着一根木棒就打起来,打得凡卡皮开肉绽,嘴里还不住地骂着:“你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然在睡觉。
有的这样猜想:凡卡醒了,老板站在面前,指着他说:“长进了啊,知道偷懒了,敢戏弄我了,开始学坏了啊。”
有的这样猜想:他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爷爷来接他,有一天他趁店里的老板、老板娘、伙计熟睡以后,悄悄地拿了店里一双鞋,赶紧逃出了莫斯科,奔向了回村子的路。凡卡回到了自己的家,心里激动不已,因为,他又可以和爷爷在一起生活了。
三、因势利导比高低
当看到学生有这么丰富的合理想象时,我顺势激发兴趣,为写推波助澜:我说:同学们把你们所想写出来比试一下,看谁写得更新奇、合理、有趣。同学们纷纷响应,试欲同学比高低,都提笔畅想了起来……就这样,一串串续写的“珍珠”出现了。在此举出一名同学的续写习作,与大家分享: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他开心极了,嘴边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这时,一个声音把他从睡梦中揪了出来,老板娘大声呵道:“你这个吃白食的家伙,整天都在睡觉,是不是‘皮子’又紧了?”说着给了他一记耳光,凡卡忍耐着,因为他心中还有一丝希望,他认为爷爷会来接他。伙计们也在继续玩弄他,让他和狗吃一个盆子里的食物,他很生气,但是他又不敢反抗。
唉!现实太残酷了,如果他没有看到那封信,他也许会以坚定的信念活下去——一天大早,天冷极了,伙计们怕冷,打发他上街去买东西,在回来的路上他意外地捡到了那封他写给爷爷的信。因为邮差见没有详细的地址和邮票,便把它扔了。
可怜的小凡卡的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从此精神萎靡,一病不起,最终永远的闭上了眼睛,飞到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幸福”地方。
以上这个互动练笔过程给我这样的启示:在指导续写作文的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合理想象,大胆推测,用心感受心,用情体悟情,这样每颗童心的呈现都是最美丽、最动人的……
“发表”的故事
去年接了五年级一个班,学生的作文全是“瘦美人”——大部分同学的作文也就是两三百字,而且内容也是胡编乱造。唉,这该怎么教啊?一个星期下来,我摸清了大家心中的畏惧“作文情节”。孩子们说:“每一次作文本发下来,到处都是老师的红笔改痕,真没劲。还有些同学的作文会被老师在班里“发表”。
“发表?”我一愣。孩子们如此解释他们所说的“发表”:“其实就是把学生的作文拿出来,让大家一起来改,于是大家就拼命地找缺点。这个同学多丢人啊!”
哦,原来都是这“发表”惹的祸!
一个月以后的作文课,我拿着一张《朝阳日报》走进教室,说:“今天的作文课,我们欣赏一首小诗——《冬娃娃》。这是我班的一位同学发表在《朝阳日报》上的文章。”同学们瞪大了眼睛倾听我的朗读:呼呼呼,像一个疯颠颠的淘气包,骤然来临。摸啊摸,摸光了树叶,摸干了树皮。挥啊挥,招来了乌云,一块儿说悄悄话。挥啊挥,铺天盖地的“蒲公英”,落了下来。变了变了,树木搭上了白围巾,大地盖上了白棉被,山坡披上了白大衣。他们说:好暖和呀!冬娃娃笑了。
读完后,我问:“你们猜一猜作者是谁?”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我高声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作者来!”王晓同学一脸通红地站了起来。“耶!耶!”教室里一片欢呼。
接着,我让王晓讲了自己发表文章的经过:这一阶段我们在学习“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读了许多同龄人优秀的诗作后,小作者诗兴大发,又适逢一场兆丰年的瑞雪,就有了他的大作。然后我说:“你们有好文章,也可以让老师给你看看,帮你改一下,说不准也能发表呢!”
放学时,我听到几个学习较好的同学悄悄的说:“王晓同学的作文都发表了,我们也要努力。”
第二天早上,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五篇作文。
这次尝试,让我再次深深地体味到:好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孩子们“写”出来的。要让孩子们自己写得出来,写得好,越来越愿写,为师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