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论文篇1
大力推进人才建设工程,组建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园艺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球宿根花卉生产创新团队”,“叶菜类蔬菜安全高效技术创新团队”被确定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专业实践,走入基层,服务基地,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服务农业的能力,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2推进为农服务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09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精神,学院承担了与徐州市睢宁县结对的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2012年又增加了与南通市海安县和苏州太仓市两个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点。学院根据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文件精神要求,每年选派十多位教师参与驻村指导工作,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为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省农委的认同。由于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主要服务的是园艺企业,重点是蔬菜、果树,园艺科技学院的老师成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主力***。学院连续3年被江苏省农委评为“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集体”。2010年应南通市海安县人民***府邀请,园艺科技学院与海安县签订了《“院-县”科技服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要求,学院每年选派5名园艺专业的老师组成科技服务团队,重点推进特色设施园艺规模化生产。通过规划生产基地、引进花卉新品种、建设蔬菜示范点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以雅周镇花卉和蔬菜示范基地为龙头、以点带面的技术服务模式,在海安实现了瓜类、茄果类等蔬菜周年生产,受到了当地***府和农民的高度肯定。作为与苏州市农委的“院-区”结对科技服务,学院每年组建二十余个科技服务团队,分赴二十余个园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其中园艺科技学院每年组建3~5个团队,担任首席专家,与苏州市现代农业园区结对,开展技术服务。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服务内容也从原来的以技术为主转向技术服务、园区规划、园区经营管理、园区信息化服务等多元化,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全方位。2012年11月30日,在省农委、省教育厅、苏州市委市***府的支持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搭建了省内***行校企的科技、人才、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目前共有理事单位144家。其中园艺相关企业30余家,共同致力于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合作目标。借助“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的大平台,成立了园艺科技学院分理事会,确立了8个常务理事及22个理事单位。园艺科技学院与太仓现代农业园、昆山“星期九”、苏州东山吴侬茶叶合作社、苏州吴中区东山雨花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常熟海明蔬菜园艺场、苏州维生种苗有限公司等形成紧密型校企合作联盟。校企双方在校企技术人才互兼互聘、学生顶岗实习、公共实训资源开发、园艺项目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
3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园艺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园艺专业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近几年随着园艺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园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出现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是因为园艺产业就业岗位不足问题,而是因为人才的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可见高职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有必要对园艺产业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找准高职园艺专业学生在园艺产业就业市场中的定位,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构建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
一、高职园艺专业职业能力构成分析
通过对大量的社会调查及分析,高职园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单位,集中在包括园艺公司、种子公司休闲观光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园林公司等企业单位,其可选岗位涵盖以下方向:园艺植物生产或技术服务,园艺植物种子、种苗、园艺资材销售,农产品营销,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物流,园林绿化等。根据园艺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表述,可以把园艺行业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包括:园艺植物种苗生产能力、园艺产品生产能力、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及保护能力、园艺植物应用技术、观赏园艺工程的概预算能力、园艺产品营销能力、新技术推广能力、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构成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方法能力包括问题解决及思辨能力、学习能力、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规划和组织活动、创新能力等方面;社会能力包括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工作方式等的变化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竞争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园艺职业岗位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打破传统“三段式”结构课程体系,改变存在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技能训练薄弱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途径,构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高职园艺人才的需求。
(一)围绕园艺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
1.根据高职园艺专业技术专业人员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文化基础课程、通用技术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
(1)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合作、沟通等能力。该课程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策、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体育、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礼仪等。
(2)通用技术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学会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着眼于学生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通用技术课程包括: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基础化学、植物生长与环境、园艺设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
(3)职业核心课程是根据职业岗位对专项技术能力的要求而设置的,培养该专业的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其课程包括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含有蔬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盆景与插花艺术、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观赏树木栽培技术等。
(4)职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就业的方向,为学生今后相似岗位的转换和本专业岗位能力打基础。该课程包括花卉应用技术、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园艺产品营销、园林规划设计、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等。
2.将通用技术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平行设置,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1.课程整合。
针对于通用技术课程,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土壤与肥料》合并为《植物生长与环境》;职业核心课程中的“果树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等,在内容有部分重复,有必要进行重新整合,可以整合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节约课时,增加了实践时间,使知识更系统。
2.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实践教学课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其占总学时的50%以上,注意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集中实训课程,以提高学时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核心课程则注重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同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增加职业拓展课程和相关职业素质课程。
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就业方向选修职业拓展课程,如职业礼仪、以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在加强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可以在课程设置时开设如《职业礼仪》,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4.课证融合,注重于职业认证考试接轨。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知识的选取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进行,同时注重把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选择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1,10:7-10.
[2]宋争辉.高校职业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0:19-20.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郭正兵.高职高专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8:120-121.
[6]余慧琳,王海涛.高等职业院校园艺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138-139.
园艺专业论文篇3
论文摘要:通过对园艺技术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划分其工作领域,进而得出其工作任务与工作行为。中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在此基础上,形成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果品生产技术、草坪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园艺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插花技艺和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技术九个项目课程。在教学中,要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与工作态度。
一、中职园艺技术专业的特点
中职园艺技术专业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掌握园艺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适应园艺生产、运输、加工、营销、服务与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一定的该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蔬菜生产、花卉生产、果品生产、食用菌生产、草坪生产、组培苗生产、园艺产品加工、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园艺产品营销等。职业资格主要有劳动部的中级果树工、中级花卉工、中级蔬菜工、中级绿化工等。
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该专业的毕业生应了解主要园艺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生物学特性;理解主要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园艺作物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机理;理解园艺作物产后生理及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的原理;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了解组培苗的生产规程;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在生产一线岗位上,能熟练操作常见的园艺作物栽培养护机具并进行简单的维护;能识别常见的园艺作物的种类与品种;能从事本地区主要蔬菜、花卉、果树、草坪、食用菌栽培和常见病虫害防治工作,园艺产品的贮藏、加工及一般的销售工作和园艺作物生产组织管理工作。
二、当前中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现阶段大部分中职校园艺技术专业课程结构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宽基础”部分由三大平台组成:普通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其中,普通文化基础平台包括***治经济学、法律基础、***理论与“三个代表”等,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广适性;专业大类基础平台包括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植物遗传学等,是园艺大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为学生在不重复学习的情况下实现园艺大类各专业之间转移提供可能;专业基础平台包括园艺植物保护、园艺设施、园艺机具等,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为学生掌握从事该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共适性知识、技能和职业情感奠定基础。“活模块”部分是建立在“宽基础”平台上为突出和强化果树、蔬菜、花卉等某一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若干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就业意向和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然而,如果将现阶段这种课程结构置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及园艺技术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背景下审视,就会发现其对基础平台通用性的过分强调直接导致了课程灵活性与应用性的削弱,因此很难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可见,要更好地兼顾专业定向性和就业适应性,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中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施及评价
(一)职业能力分析
“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据此,我们把园艺技术专业岗位整体的工作过程作为分析对象,把工作领域分成日常生产准备、生产工具操作、繁殖、生产过程管理、园艺产品的收获、园艺产品包装与贮运、园艺产品加工七个部分,再通过对胜任每一部分工作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及相应技能要求的分析,得出工作任务与工作行为。
(二)课程教学分析
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岗位工作的相关性、每个工作任务的教育价值以及课时分配均匀原则,在行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合并,形成了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果品生产技术、草坪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园艺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插花技艺和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技术九个项目课程。在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上,采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横向专业课程门类划分的方式分配项目课程课时,最终形成园艺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安排。
(三)课程实施
改革后的课程实施不再是遵循自上而下的线性路径,而是动态建构和生成的过程。为突出岗位技能目标的培养,我们把德育课程和文化课程中涵盖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和审美、心理、体质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项目课程的教学则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教学内容打破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与工作态度。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教学内涵上的整合。
园艺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园林园艺类;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对策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兴职业产生,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中高职院校的衔接发展较晚,因此课程结构衔接尚不成熟,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园林园艺类专业意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型园林园艺人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只有进行有效的衔接才能保证对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1 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专业的衔接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并未考虑专业对口的问题,其招生大多以“文、理”为分科标准,因此高职园林园艺类专业招收的中职学生很少与有本专业相符的,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零基础学习,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堪忧。
1.2 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无论是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其教育目标的提出都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不同的是中职教育力求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而高职教育则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目标不同课程的设置也不一致,而如何将劳动者培养成为技能型人才,实现二者的转化,中、高职院校均未提及,因此可以说两级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衔接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1.3 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因此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会有很多重复的部分,有统计显示,中职与高职课程重复率能够达到60%以上,上海某院校兼招中职生与高职生,其中中、高职园林园艺专业的课程设置重复率达到38%左右。
1.4 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的构成较为复杂,其中既包括中职毕业生,也包括从普通高中考入的学生,而且普通高中生的比重较大,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将会主要以普通高中生为标准,开展零基础教学,但是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很多课程都是重复的内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懈怠等情况,影响其技能与素质的进一步提升,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与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不当有着莫大的关系。
2 园林园艺类课程结构衔接的对策
2.1 明确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应当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首先,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社会对相应的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白我发展需求,因此中职与高职教育在设置课程时应当进行综合考虑,在园林园艺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高职院校应进行交流与探讨,中职院校应当重点帮助学生奠定好理论基础,辅助以必要的技术讲解,而高职院校则应当以技术实践为主,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园林园艺设计实践,将理论巩固作为辅助内容,保证课程的有效衔接,同时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其次,应当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展开的主要目标,中职与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围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展开,不断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得到提升,园林园艺类课程应当以培养学生在园林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重点。
最后,中、高职园林园艺类课程应当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两个教育阶段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相关教师应当对园林园艺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然后合理分配园林养护、园林栽培、园林管理、园林设计、植物生产、园艺服务等课程的比例,避免中、高职课程出现重复的现象。
2.2 明确目标定位
中职院校主要培养操作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意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人才由操作型向技能型的过渡,中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为了促进园林园艺类专业的发展,保证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得当,课程开设前中,高职院校应当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园林园艺专业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园林绿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学生应当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体来说,在中职升入高职的过程中,园林学生应当从初学者逐渐发展成为掌握园林技术的全面的专业化人才,兼具职业涵养与工作能力,熟悉园林管理的方法并掌握植物种植的要领;而园艺学生应当从初学者逐渐发展成为掌握园艺植物生产技术的全面的专业化人才,兼具实训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够满足园艺岗位对植物配置、园艺服务等技能的需求。
园艺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课程体系;构建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09-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以园林为支撑的环境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及花园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如何培养能够从事植物园林规划设计,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完善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新时代的环境设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现状
在当今“跨学科、多技能和全视界”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环境艺术专业中景观板块的核心课程体系――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是当今全国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短板。全国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院校主要分为三类:土建专业为基础的综合大学、以农林类为基础的园林院校和艺术类为基础的专业美术院校。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有着坚实的园林植物教学基础,所以农林类院校偏重于园林植物认知,对于园林植物应用教学也是基于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主,缺乏对空间意识的培养。土建类和艺术类院校对于园林植物教学培养基本处于空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也是2009年才引入园林植物学课程,共48学时,主要讲述园林植物识别和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设计初步与表现2、3分别引入园林植物认知和园林测绘两部分教学内容,但是还不成体系,无法达到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尚未形成层级关系明确的园林植物课程体系。(2)教学内容不够完整,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3)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4)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不能和园林植物课程教学特点相匹配。
二、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构建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知常见的园林植物的特征及应用,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技法,绘制并设计空间合理、景观合宜的各类植物种植类型。学生可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植物造景设计的程序,灵活运用不同种类植物进行造景设计以及了解现场绿化施工等技能。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要进行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首先要了解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然后对所有的园林植物类课程进行梳理,了解课程之间的衔接情况,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并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要把园林植物类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然后把模块化的知识内容和要点结合到现有的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渗透性的融合。(见***1)
2.理论与实践并重。园林植物类课程具有实践综合性强的特点,所以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探索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在课程体系规划中要凸显实践教学的地位,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手段,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3.教学特点。基于建筑学学科背景的环境艺术专业应该把空间意识培养贯彻到整个课程教学环节当中,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植物空间的基本理论,在这样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视野才能更为开阔、对植物造景的理解才更为深刻、未来的从业范围才能更为广泛。
(三)n程体系的构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培养分为四个模块:素质教育模块、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和园林植物类教学模块密切相关的都集中在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和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在基本不改变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条件下,把园林植物类课程划分的模块(见***1)融入到现有的教学课程当中,并增添《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室内植物应用》等选修课。(见表1)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环境艺术专业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要靠实践性教学来强化。脱离了实践性教学无法实现正常的教学目标。立足现有条件,本着既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又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原则,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教改要从园林植物观察与识别,园林植物的种植与养护,园林植物景观测绘和种植设计四个环节训练,结合这四个环节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因此,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作为调查参观实习场所。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日常养护工作当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苗圃或者到施工现场学习,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种植设计是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设计训练,种植设计训练可以纳入到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中环境设计一、环境设计二、景观设计和综合环境设计这四门课当中,完成该环节的实践教学。
三、结语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的基础,也是提升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今环境艺术专业的发展,更是要适应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对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构建,更要注重完善教学内容,发挥专业特点,优化专业知识体系,促进我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专业知识全面、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72-74.
[2]王英.艺术设计专业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探索,2008,22(4):145-147.
[3]白志川,王海洋,李先源.《植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9-45.
[4]姚晓洁,冀凤全.景观学专业园林植物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3-95.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in Environmental Art Specialty
―Tak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YANG Jian-hu
(College of Ar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园艺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园艺植物育种学 教学改革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239-01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以现代遗传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研究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途径方法的一门科学,其涉及相关学科多,实践性、地域性、季节性、系统性比较强。我们课程组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园艺专业的教学现状,初步探索了一些较好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现汇报如下:
一、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执行,教学内容增加,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己很难吸引学生。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课程组根据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制作出符合园艺植物育种学的特点并***文并茂的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园艺植物的选种程序、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等过程很复杂,教师在课堂上用板书讲授,效率极低。多媒体课件则生动直观体现了教学的要求和内容,在课件的讲授中,还要及时更新课件的内容。由于课件是讲授内容在授课之前制作,灵活性差,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时修改和调整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启发、引导学生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体系建设
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合理的“教材”是教与学的三因素,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者缺一不可。高校进行规范化教学,教学大纲、考核、教材建设是基准。在研究学科发展和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要广泛的吸取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依据学科发展规律,确立主要教学内容,加强体系建设,将园艺植物育种学理论补充完善,实践应用,以突出基本途径、基本技能。修订教学大纲,以突出育种学的特点、难点和重点,避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重复。例如:在课程的学时改革中,调整课程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例,48学时总学时中,减少理论学时为30学时,增加实验学时为18学时,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路,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三、改革考评体系
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的成绩,但不利于学生灵活知识的把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园艺植物育种学的考核上经过初步探索,采取理论闭卷考试占60%、平时作业小考(包括课程论文)占20%、实验实习成绩占20%的改革。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提高了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专业的思想,明显提高了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提高显著。
四、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能院校本科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实验课则是实践性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突出实践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组对实验课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补充实验的操作内容,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针对开课学期的不同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减少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多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引种实验,可开设引种计划的制定、引种材料的收集、性状观察、指标测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硬件建设,建立***、设备完善的园艺植物育种实验室,专门的园艺植物种植资源圃,种植园艺植物,以供学生教学实习、实验使用,为课堂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实习周,组织学生到吉林省果树研究所、蔬菜研究所、观光生态园、种苗公司参观,请知名育种专家做报告,扩宽园艺育种的新知识、新发展动向。依据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要求,紧密依托种苗企业公司,按照专业对口、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科技成果推广、社会服务活动、生产技术服务等形式,建设稳定长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选送毕业生实习,基地育种等方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可大大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结合本校的育种科研,积极引导学生积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也锻炼了勤于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意识到育种的重要作用。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经过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逐步形成和培养。该课程于2012年被选为我校精品课程之一,得到同行专家们的肯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课程组将继续坚持不懈的探索,为培养高素质的园艺专业创新人才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园艺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2-04
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室内设计专业,这是国内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室内外优美环境的渴求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国内普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初期,环艺专业主要以室内设计发展方向为主,后期由于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为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很多内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专业延伸至室外环境设计,以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为多个发展方向。农业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林学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条件,室外环境设计景观方向专业发展主要倾向于绿化设计、种植、施工方向,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非农业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限制环艺专业室外方向以艺术创作、规划设计为主,由于专业发展时间短、办学条件等问题的限制,景观设计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面对如此种种,如何根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发挥艺术类学生特长以及合理开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就环艺专业本身而言,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方向核心课程,但纵观我国当前环艺专业教育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着重强调软件、规划设计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对园林植物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初期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后期通过学生就业反馈信息以及景观行业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课程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栽树、绿化认识方面,缺乏对园林植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园林植物造景能力较低,如城市公园设计中,园林植物造景面积占整个绿地项目的80%,由于学生对园林植物造景轻视,大面积的植物规划设计造景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严重影响了规划设计水平。
(二)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材缺乏
当前针对环艺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材不多,且大多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农业院校教材编写的,但农业院校课程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教材内容过深,专业性太强,课程延续时间漫长;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开设课程以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专业知识比较浅显、深度不够,导致设计中无法灵活运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进行造景设计,并且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与其它专业课的连贯性不强,在后期规划类课程中,由于课程教师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知识的欠缺,概念设计阶段的植物造景往往被忽略,导致环艺专业同学对园林植物空间造景一片茫然[1]。总的看来,结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园林植物规划类教材缺乏。
(三)教学资源缺乏
相较于农林院校非常齐全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设备而言,其他院校就显得空白,没有相关的实验室、标本室开展教学,课程教师往往只有一名有着相关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采取外聘教师或者是其他课程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背景专职教师只有一名,有时兼职到其他职业院校上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同时由于教学资源、设备、课时限制,教学手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为主,项目辅导为辅,缺乏实践教育环节。这就使得课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好保障。
(四)理论知识方面欠缺
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植物类知识[2],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类高考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种类繁多、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让学生应接不暇,严谨的植物施工制***规范让思维活跃的环艺专业学生极不适应。学生主观上普遍存在对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有偏见,认为这是园艺工人专职工作,作为设计师是不用做类似工作的,从而е卵生在植物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部分留白。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美学认知和***面表达比较强,这些方面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指出了明确方向。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大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等因素制约,非农林院校和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一般停留在理论课本上,学生在校期间较难获得实际工程的锻炼机会,即使有机会参观考察苗圃、施工工地,也是走马观花晃眼而过,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和后期施工工艺不了解,从而导致对园林植物规划后期效果把控不够,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环艺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差以及就业市场对环艺专业实用性要求这一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们经过研究,将环境艺术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熟练掌握该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主要识别特征以及园林用途;运用环艺专业课程所学美学以及理论知识,从植物平面布置、空间布局、造景形式、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对各类风格、各类型空间植物景观进行优劣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阶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培养并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植物识别标本法。根据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该专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学生需掌握和准确认识本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首先对植物品种的识别,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针对学生对植物品种、观赏特性易记易忘特点,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在了解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并发挥专业特点手绘绘制植物树形和树叶,通过拍照、记录的形式收集植物种类并装订成册,经常翻阅查找。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赏树木挂牌活动,此项活动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学生会对自己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可加强记忆,并且在校园游览中增强专业知识。
2.空间体验法。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人们使用的是空间,环艺专业学生对建筑墙体形成空间比较具象,而对植物形成空间比较抽象,习惯性思维以为植物景观设计就是栽树,聚焦在植物美学特征上,是否开花结果,形状是否独特性,季相变化是否丰富,对植物群落立面上的层次变化和整体主次关系的概念理解不深,对室外植物景观空间把握不准确[3],导致设计中不能熟练地利用园林植物围合或分隔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植物景观调查,对不同类型空间、不同尺度空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临其境去感受空间。在对植物空间体验的同时,学生应将植物空间形成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详细研究植物是怎样的布局和材料形成的独特空间感,对照相同空间不同材料围合形成空间的不同,以及相同材料形成不同空间的区别,以此找到设计的关键点,为后续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设计之初在于多看、多分析、多动手,学习好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也不例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场地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优秀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对植物景观有比较直观的体验认识。现在大多数学生设计中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纸***面的表达能力。在对优秀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采用临摹法,首先对其周边环境、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造景特点、品种进行分析,总结要点,启发学生,避免空谈设计理念的现象,并收集总平面***以及其它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到现场去测绘、体会、临摹,通过组织学生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测量、评价与现场绘***,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分析能力、手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4.立体效果***表示方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通常采用虚拟项目进行设计,学生由于处于初步专业设计阶段,对植物空间想象能力差,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植物景观形象及适当的***形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缺乏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程序、设计方法特殊性的了解,最终***纸的表现形式主要以CAD格式的施工***表现,对后期形成的实景效果没有概念,景观方案设计最终停留在***纸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施电脑实训教学,让学生使用各种制***软件进行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如草***大师软件,该软件易学易用,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可自制植物素材,根据学生所作CAD***形文件,采用相同素材和规格制作三维效果***,在场景内可人视角度360旋转观察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立体景观效果,让学生可预见方案后期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
(三)课程设计
完成前期的理论知识和调查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选择面积适中的场地进行课程设计,完成从方案到施工***设计全过程,了解熟悉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总体布局结构规划、空间营造、群落构建、主体造景植物景观设计,并且可以结合模型设计、电脑建模来感受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劣,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调查实践中所获得的设计经验进行植物规划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场地设计两个步骤。
1.实地调查。运用空间体验法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选择植物景观特点突出、代表性强的场地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景观空间有具象的认识,特别加强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手法、主题、空间、尺度等认识和理解,以便为后期的场地设计服务。在调查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具体包括整个调查场地的场地分析、空间分析、植物空间结构布局、栽植形式、植物配置模式、植物主题及种类、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调查场地分析***,实测到的植物景观平面***、立面、剖面***以及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可手绘或拍照),同时附上植物品种表格[5],其中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形状等,这样学生即认识了品种,又知道如何造景配置植物,为后续场地设计打下基础。
2.场地设计。场地设计通常会选用同一场地进行不同类型空间设计,或者对不同场地进行同一类型空间设计,设计之初,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植物景观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求详细具体,从方案到施工***设计阶段,规定各阶段要求的步骤、设计内容、***量、***纸表达方式。
(1)场地调查。首先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认识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其次植物规划要与场所固有属性结合,注重场地关联性;最后要将规划落实到元素层面,并调整为可以实施的详细设计。该阶段要求有详细的场地分析***,用简单的符号并配以文字、***片说明,形象生动表明场地属性。
(2)植物景观方案设计。结合前期场地调查进行园林植物方案设计,要求既要满足景观空间需要,又要体现地区文化,同时突显植物配置对景观空间的营造作用。结合平面和立面布局来塑造空间,并做到植物四季景观变化和立面层次搭配。为丰富植物景观效果,要求规定一定数量植物品种进行配置设计。该阶段***纸要求植物平面布局***、植物层次剖面***、植物效果示意性***片、植物品种附表。
(3)施工***设计。植物方案确定以后要绘制施工***,通常采用CAD软件绘制,要求***纸绘制要详细规范,并附植物栽植品种表格,主要包括:品种、规格、园林特征,其中规格主要是指乔木的胸径、冠幅、杆高,灌木的高度、冠幅,同时要说明灌木的栽植密度,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颜色形状等。由于学生难以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景观空间形象,可运用立体效果***表示方法,将平面转为立体效果在电脑场景中三维旋转观察设计效果。为加强学生对植物施工工艺了解,学生之间可交换***纸制作实体模型,一方面植物方案设计很具象的展示出来,另外通过交换***纸做模型可互相检测施工***作***是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跨度大,学生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室内外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学习现象。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作为核心课程,希望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能够重视这类课程学习,专业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初步建立学生的植物空间感以及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表示方法以及n程设计教学途径,把控每一个学习环节,提高课程效果,增强学生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菲,卢伟娜,张丹.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5(8):37-38.
[2]杨凤云,王首一,李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78-82.
[3]李彦雪.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9):194.
园艺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专业社团;园林园艺;人才;创新;实践
中***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66-03
1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园林园艺类专业的岗位需求 园林园艺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绝大部分为植物养护、园林绿化、观赏园艺等以园林种植与养护为主的课程,使得学生就业面较窄,不能满足园林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际上园林行业需要大量从事园林设计、生产、养护管理方面的人才,园林设计包括园林景观的设计、园林花艺及植物造景设计;养护管理包括植物的培育、配置、修型、植物保护等。
1.2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偏低,不能适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往往难以落到实处,课程体系也总还是像老师本身读的本科大学一样,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等,即使是专业技能课,也首先是一堆的理论讲授,再按照实验步聚按部就班完成就算合格,各课程或课程的各部分都是相互割裂的,学生到了毕业还不知什么是综合的项目,也就无法完成园林生产的完整过程,不能适应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1.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规范 园林园艺类专业从开办之初,就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从推广“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到项目教学,教育教学改革起得了一定成效。但校企合作层面仅停留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没有形成有效“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机制和自我完善的制度,在项目、环境、师资、标准等方面的深度融入仍有待于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之间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正常开展。
2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2.1 基于“专业社团”三课堂联动培养人才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类专业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社团和校内外实训中心,形成了“三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课堂”是指传统的课堂。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一个完整项目其分解为若干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利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职业技能课程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
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学生专业社团培养学生。学生在专业社团中参加讲座、校内比赛,完成教学项目,参与竞赛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
第三课堂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第三课堂上⒂肫笠嫡媸迪钅炕蜃灾鞔匆担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技能能力。
园林园艺类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于2013年成立了组培协会、花艺与盆景协会、植物标本协会和水族协会,这些专业社团一方面活跃了校园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以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专业活动吸引了广大同学参与;专业社团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各类学术讲座;组织组培大赛、景观设计大赛和插花大赛等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及挑战杯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体验中获得经验,主动发现和获取专业知识。
2.2 建立“三项融汇”专业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教学项目、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多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完成教学项目,专业社团活动瞄准竞赛项目,校内外实训承接真实项目。将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校内外实训中。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实战经验,提高职业素养。建立了层次递进的学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孵化的组织框架。
“三项融汇”专业教学体系提高了实训与生产环境的一致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技能竞赛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展,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技能竞赛把基础理论、综合实训融入在课程建设中,开设与全国性专业竞赛相关课程,如《植物组织培养》《花艺与盆景技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不断优化专业相关课程的建设,把专业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使学生在专业教学中提高实践操作和专业科研能力。
2.3 依托平台,注重特色,孵化创新创业人才 “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依托学生专业社团,三课堂配合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生活动收效显著、学生参与各类比赛成果斐然。
单纯的课堂教学、书本学习,难以很好地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特点是重实践学习而轻理论学习,因此,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专业社团能够很好地起到课堂教学延伸的作用,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氛围,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这对解决现代大学生对书本知识很熟悉,但却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局面很有帮助。
3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成果
3.1 提出以“专业社团”为载体的产学结合模式 课堂学习能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必须的各种技术技能;学生专业社团活动能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须的各种技术技能;校内外实训参与的真实项目开发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必须的各种技术技能。
3.2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双重导师指导体制,确保专业社团成效 园林园艺系坚持以学生为专业社团主体,专业社团覆盖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景观设计以及中草药栽培技术5个专业。目前专业社团包含:盆景社团、花艺社团、艺彩社团、组织培养社团、植物标本社团共计6个。针对现有社团,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实行实训室开放模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及协调能力。聘请专业教师为社团指导老师,解决专业指导问题,如论文,写作,实验,开展调查和社会服务;把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专业指导中,在提高社团成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社团成员的思想***治素质,两类导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社团成员专业技能比赛成绩显著,不同年级社团成员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阶梯模式,由社团日常活动、院系技能比赛、省赛直至国赛,屡获佳绩,成效显著。
3.3 实施校企结合,项目推动的专业社团运行模式,实现专业成果转化 园林园艺系坚持以专业社团发展和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社团的作用发挥,把专业理论的运用和企业的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企业生产做研发,社团成员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提升社团的创新和应用价值;社团成员参与专业教师及企业的项目中去,通过社会资源的引入开阔社团成员的视野,同时给予社团成员创新能力平台,推动专业社团发展,有效锻炼了专业社团以及指导老师的综合能力,如:,专利申报,园艺产品生产,景观设计规划等,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成果转化。
3.4 精益求精,打造特色社团,学术型和社会服务型专业社团齐头并进 园林园艺系注重培育精品社团,积极打造特色社团,每年举行大学生专业社团成果展,倡导社团成员运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社团成果一方面由传统的学术型拓展到创业类服务,可以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提高自身职业意识和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媒体报道加大专业社团的号召力,更有效的为社会服务,这种将大大提高专业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实现学术型和社会服务型专业社团齐头并进。
4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推广应用
(1)园林园艺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将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紧密联系,多次参加由泰州市科协主办的泰州市“科普广场”活动。活动以室内观赏植物的鉴赏和栽培养护科普为主要内容,就室内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问题向广大市民现场讲解,并发放家庭养花小知识宣传单。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社会服务使学生不畏艰辛,勇于挑战,大大提高了学生责任心和就业信心。
(2)园林园艺系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带领20多名社团成员和泰州市特殊学校的小朋友们开展了“艺术抒写人生,童心与我同画”爱心志愿服务活动;花艺协会成员携手凤凰小学的小学生开展皱纹纸花的制作活动等。通过活动的组织,社团成员始终充满热情的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与关爱,并且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现场制作特色作品,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
(3)社团举行了实验室技能我是小小科学家、盆景养护活动、温室园艺带我走进生活、押花画作品创作、新生花材识别活动、药品称量比赛、“校园一景”明信片成果展示、植物水培营养液配制比赛、叶脉书签制作、环保生活之植物标本创意DIY活动、水族箱造景体验活动、“手绘牧院,筑梦青春”为主题的手绘校@大赛、“以花传情,品质生活”多肉拼盘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成果展示,锻炼了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同学们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
(4)在专业社团导师的指导下,从社团活动中选拔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的学生参加部级、省级、市级的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其中获得部级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泰州市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
(5)2015年12月由泰州市文明办、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泰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台)新媒体发展中心・凤城泰州网主办的“交通文明之美”泰州高校墙体绘画比赛在泰州老街拉开帷幕,为迎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的到来以及深化其精神,园林园艺专业社团的学子积极响应号召代表学院投身到此次长达2个月的创作比赛中去。在比赛中,社团的学子们利用自己专业的手绘功底,结合老街的文化底蕴,在20m的白体墙面上以泰州古城今韵的设计概念为出发点,由泰州特色京剧脸谱展开故事,用红色绸缎将泰州凤城的古韵和交通文明主题充分融合,为泰州老街增添了一分创意灵动。经过前期的线上投票,以及决赛当天的线下现场专家评委和市民评审打分,我专业社团作品的综合得分情况远超他校,夺得“泰州首届高校墙体绘画比赛”冠***。
(6)园林园艺专业社团的不断壮大,社团活动质量与层次的不断提高,扩大了专业类社团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同学们踊跃主持并参与各类教科研项目。近年来我系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0项;创新创业基地3个,2014年张成霞老师指导学生“创意生活馆”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上进行了展示。我系老师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如对海陵区有害生物进行普查、麒麟湾生态果园进行葡萄搭架等。
(7)园林园艺专业社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社团品牌的打造。专业社团的建设使社团管理和相关人才培养机制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我校社团品牌建设。在社团活动的推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或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来基础。其中,张进达、吴梦影两位同学分别在2013年度、2014年度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姜宗庆,李成忠,余乐.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9:146-147.
[2]姜宗庆.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现状调查[J].高教学刊,2016,4:171-172.
园艺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学生;读书会;意义;可行性
中***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1.高校艺术类大学生阅读现状概述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文化知识水平方面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薄弱,而且很多同学愿意把时间花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上,而不愿意把时间花在阅读上,尤其是专业外的书籍读得很少。在一些公共课的课堂上,部分艺术类学生因为对课程不感兴趣,或因文化课底子薄,导致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呈现出消极的学习状态,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影响到学分的完成。面对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实际情况,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优秀艺术人才,就必须重视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要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书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在这个大背景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工组就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水平和人文修养为目的,成立了“读书会”,通过读书活动,让艺术学院的学生逐步成长、成才。
2.在高校艺术类学生中成立“读书会”的意义
(1)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艺术类学生因为自身专业的特点,文化课成绩则略显落后,部分艺术类学生缺乏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读书会”的一系列活动,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兴趣。在课堂外阅读相关专业理论书籍、参与专业理论讨论活动,消化课堂学习内容,可以逐步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为艺术实践提供基础和经验。
(2)让学生了解艺术专业最新动态和社会需求,认清专业学习的方向。通过一系列讲座活动,邀请各专业领域内知名的学者、教授给大家讲授专业知识、最前沿信息和社会需求点,丰富同学们的知识体系,让大家认清专业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3)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促使其在阅读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和写作水平,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逐步成长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创新意识的综合性大学优秀艺术人才,为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站稳脚跟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高校艺术类学生中成立“读书会”的可行性
高校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较高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艺术类大学生,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读书会”为例,它主要通过开展艺术论坛、书评比赛、好书推荐交流会、专业理论学习园地等活动提高艺术类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其主要工作流程有:由各系教授推荐学生在校必读书目,汇集整理,在以后的活动中逐步开展相关书目的阅读和书评比赛;各系推荐优秀教师作为读书会的指导教师,在艺术论坛、书评比赛和交流讨论会等活动中给予现场指导和点评;选拔各专业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作为各部门的负责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配工作,由思想***治老师提供相关的工作培训和指导。具体活动主要有专业理论学习园地、“艺术论坛”、书评比赛、好书推荐等;对在以上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以学院名义给予奖励,优秀获奖作品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杂志社发表,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作品可申请创新学分。
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读书会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充分利用学校的优秀教师和校外的专家资源,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对学生的读书活动提供指导,通过举办一些特色比赛、活动以及相应的奖励制度,能够充分调动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思想***治教师在管理上的指导和监督,使读书会能够实现良好运转,从而带动艺术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重视艺术类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成立读书会,对高校培养较强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园艺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 绘画基础;园林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内容
中***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49-02
0 引言
绘画基础训练是园林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课,通过绘画基础的训练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视觉观察方法及造型表现能力,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毕业后成为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上升到对生活中美的发现与创造。因此,在园林设计专业教育中,必须具备绘画和艺术的鉴别能力,而这种绘画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也需要从绘画基础训练做起,这一点是与绘画专业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但园林专业毕竟不是绘画专业,园林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艺术专业,它的专业需求决定了园林专业的绘画教学应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不能完全采用纯绘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打好绘画基础,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这在园林设计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1 园林设计中的绘画基础与专业特点
园林专业的基础绘画教学,在园林设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但具有其他造型专业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自身的特点,在园林设计专业教育中,对绘画基础的训练和掌握,一方面需要设计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园林设计专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传统在园林设计专业设计教学内容时考虑多是共性因素,对个性因素研究得太少,缺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思想深处想学什么,应该学什么,尤其在美术学发展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今天,就会使园林设计专业教育中,容易出现导致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由于绘画基础训练,是园林设计专业教育中必须掌握的基础训练,但把园林专业绘画的基础训练与艺术绘画的基础训练作一比较,可以看到,在园林设计的艺术规范要求之内,对园林专业的绘画要求与艺术绘画具有不同的定义,园林专业的绘画既是“***”,又是“画”。园林专业绘制的“***”首先要体现出科学性和实用性;然后才考虑“画”体现出的艺术审美特性,虽然主次需要分清,但二者的综合才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统一。常见的风景园林专业的绘画涉猎的内容和题材十分广泛,例如山水、树木花卉及各类欣赏或实用的人工构筑物等等,都可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描绘对象,因此,风景园林专业绘画训练的目的,就是将这些单体有机地综合与组织起来,创造美感很强的组合画面。这就首先要学会对物象的整体观察,要面对物象进行整体的观察,如物象的形体、比例、结构关系,都要通过观察给与确定。这就需要让眼光不停地不受妨碍地在物象上自由游动,这与普通人对局部被动地接受物象是不同的。只有对整体的观察有一个准确的结论,才能够画出好的画面,所以人们常常说,有怎样的观察就有怎样的画面。培养整体观察的能力,体会和感受形体的起伏变化和来龙去脉,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这样才能在这基础上创造出丰富变化、绚丽多彩的风景园林的画面。
2 园林专业绘画突出重点与多样性
园林专业绘画艺术相对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来说,绘画只是园林专业的一项基础知识,因此,在园林专业绘画基础课的训练课时量安排较少,但时间虽少,需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却很多,这在实践和内容上就形成了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是当前园林专业发展的关键,这里就需要解决一个突出的重点问题。就是如何安排绘画基础课的训练。例如,传统写实、现代变形以及介于二者之间诸多绘画的表现形式,尽管它们的训练方法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艺术规律,在绘画基础训练时都应该加以注意,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就素描课训练内容而言,明暗素描可适当减少,可以利用绘本来临摹练习,都可以很快的掌握绘画的基础。应加大速写训练的力度。如要掌握人体绘画基础,就是要掌握先方后圆的基础训练,就是不要一上来,就急于用弧线画人体外形,要先学会掌握把人体可以按比例轮廓打成方框,比如可以把模特的头部、躯干、腿,按模特的动作画出大概的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再用线勾画出模特的外形,这样就会逐步提高绘画的基础。这样利用速写的能力,不仅可用来快速地收集园林的素材,而且在园林设计画草***时也常用,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园林专业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他们未来从事园林设计必备的基本功。速写看似简单其实要画好也很难,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练习才能掌握。如果掌握了这些基础训练,那么你在园林设计专业学习时就会得心应手,显现出绘画基础训练对园林设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把握园林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就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适当地安排其他训练课题。使学生通过学习传统的书画艺术,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绘画基础的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
空间构型,这种重技法轻理论的做法,导致学生对物象的观察认识和表现还只是停留在表层肤浅的层次,使学生停留在只要考虑画面的造型合理,很难深入到对象内部本质层次。这就使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但艺术整体的素养却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很难对那些有生命、无生命、有形、无形的物象来组合搭配,利用它们各具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使它们能够构成视觉中的美感。这时候绘画的过程就是“画人物不能只想到画肖像”“画物体不能只想到画物体”,技法训练在绘画基础训练中,固然是园林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技法背后的“道”。就是理论基础,在园林设计构思中,要通过剥离对象,净化对象,只有将复杂的形体单纯化,才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主张和艺术创作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就是要把“技”上升到哲理高度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够使模糊的形体明朗化。这样才可以使各种微妙的感觉压缩到构思的形体之中,建立一种空间的形体概念,才会具有最佳美感。因此,在绘画基础训练时,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画画,还要教学生构思物象整体的空间构型,这样才可以对那些有生命、无生命、有形、无形的物象来组合搭配,使它们能够构成视觉中的美感。在绘画基础训练时,只要向学生讲明白为什么这样画。讲清楚其中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一方面是指绘画技法理论,另一方面是美学原理和艺术理论知识,这时候绘画的过程,就达到了“画物体不能只想到画个体”,在构思中,这样才可以将各种微妙的感觉压缩到构思的形体之中,才会表现最佳的美感。
4 结语
对绘画基础训练在园林设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探讨,是当前对园林专业绘画基础教学内容的整体思考。上述的一些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绘画基础训练的提高,因为通过绘画基础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园林设计专业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发挥。显然,绘画基础训练在园林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尽量使学生提高绘画水平,给学生一个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使学生在今后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孙刚.浅谈素描的基础训练与绘画风格形成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2(24).
[2].试论园林设计专业绘画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4).
[3]李腾.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思考[J].艺海,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