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爱人的诗句10篇

思念爱人的诗句篇1

关键词:认知诗学;概念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

一.引言

Peter Stockwell (2002) 认为“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的阅读”,就是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蓝纯运用***形/背景理论和脚本理论分析了部分唐诗宋词,并提出了由初遇-钟情-欢会-分别-相思等5个基本步骤构成的中国古典爱情脚本;封宗信以认知诗学为视角,分析了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里的逻辑荒谬和悖论;李金妹、文慧、李宏鹤等运用***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诗歌进行了认知解读,验证了该理论对解读英语诗歌文本的可行性。不少学者曾经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过李商隐的诗词,如胡菁娜曾专门讨论过李商隐诗词中的隐喻距离。鲍红(2006),刘羽,杨文地(2011)分析了他诗词中的隐喻,熊国华(1997)还专门总结过李商隐的概念隐喻系统。但这些学者都过分强调隐喻的认知理解机制在李商隐词的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有些忽略在阅读理解诗词文本本身所体会到的美感及诗词的主要功能。本文章主要采用Peter Stockwell关于认知诗学的定义,以李商隐的诗歌《无题》为依托文本,细致探讨概念隐喻的体现以及隐喻为阅读诗词带来的美感。

二.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分析

诗人李商隐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美丽忧伤、空灵虚幻的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喻指一种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隐喻的过程。其中有取材于自然景象、日常生活的现实性事物,也有取材于神话传说、佛道故事中的人物。诗人运用这些现实和非现实的人与物创造隐喻时,手法十分灵活,有通篇写实的,有整章虚写的,也有将实物与虚事相糅合乃至融合无间的(鲍红,2006)。这就使得李商隐诗中的隐喻形式多样,摇曳多姿,具有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特殊艺术效果。下面我们以李商隐的一首无题为例,分析此诗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东风”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这是春天的特征。 大西洋的风刮过大陆,给这儿带来了第一丝春雨,但这时的风还不足以让花草繁茂。同时在中国“花”总是作为一种“美丽,易逝”的意象。所以,当秋天到来时,风靡了整个春夏的东风退回大洋。失去东风庇佑的花儿就会日益衰败,秋霜、冬雪让她们失去往日的光彩,同时她们日渐走向死亡的道路。

诗的前两句所包含的隐喻为情感是变化的季节。在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本体隐喻这一概念。“我们通过某些物体或实体来理解我们的某种经历,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经历看做某种实物。一旦我们将某种经历物化,就可以指称、范畴化、分类和量化。”而本诗中的季节隐喻聚焦于季节和花草之间的关系。春天时,在温柔的东风下,花朵盛开,而秋天则会让花朵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在初春的季节东风还太弱小而不足以让花儿复活”。因此,上升到更深层次,这儿将爱情比作冬季。这个比喻非常新奇,因为很少有人将爱情比作冬季。春蚕在变成蛾之前会吐出蚕丝,中国人认为蚕吐丝将自己包成蚕茧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虽然它还活着,但不能活动,因此人们将它看成死的了。汉字“丝”和“思”发音相同,这是一个双关语,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想念。人类有很高级的隐喻机制功能,比植物高级,而植物比无生命物体又高级。人类实际有“人类是创造者”的隐喻。在类比的过程中,我们至少用到了三种认知技巧:对两物体相似性的认识,又叫“属性映射”,对两物体关系的感知,又叫“关系映射”,还有对物体关系体系的认识,这能让人类理解更抽象的事物,又叫“体系映射”。在“属性映射”中,源域是春蚕,目标域为叙述者,两域之间形成映射关系。同时“丝”是源域,“对爱人的思念”是目标域。“春蚕的死”是源域,而“爱人的死”是目标域。在关系映射中,源域“春蚕吐丝的过程”与目标域“对爱人思念的痛苦”,源域“春蚕的死”和目标域“爱情的终结”分别形成映射关系。然而,如果我们仅限于此而忽略体系映射的话,对诗的理解就会片面而不够完整。体系映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李商隐的诗为什么神秘有深度的原因。我们仔细研读诗句,就会发现“丝(思)”这个双关语构成了体系映射,因为“思”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本诗中“丝”就由具体的意象抽象成了不具体的情感。诗人含蓄,没有直接用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间。从句法角度,这句诗可以看作是完整的双重结构,“春蚕的死”映射为“叙述者的死”,“死”映射为“对爱人的思念”,“吐完丝”映射为“对爱人思念的结束”。诗人利用同音词,使用相同的动词,将两个句子融合成一个句子。也就是说,本来需要两个句子来描绘春蚕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但诗人很好地掌握了暗含的技巧,将两句合成一句,极大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语义角度,诗词从对春蚕的描写逐渐过渡到对爱人的思念,名词“丝”与“思念”的“思”同音。通过这个词,读者便能领略到诗人所暗含的意思了。因为春蚕会一直吐丝直到死去,叙述者也会一直怀念他的爱人。两个意象之间的映射可以使我们将两个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起来(Lakoff and Johnson,1989)。又长又亮的蚕丝使我们想到不定的无尽的爱情。因此,诗句的语义通过体系映射与结构联系了起来。此映射有利于诗句的衔接,使读者理解诗人的意思。

“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知道如果点燃蜡烛,它会一直燃烧直到燃尽。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会产生淌蜡,就如同人类的眼泪一样。源域“蜡烛”映射到目标域“人”,“淌蜡”映射到“眼泪”,这些是实体隐喻。“蜡烛燃烧尽”映射到“死亡”,这是关系隐喻。从系统映射看,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是高度浓缩的,诗人将“蜡烛”和“相思之人”两个意象联系起来,因为他们都能流“泪”。因此,就是“泪”这个词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将两个意象结合起来。当诗句到“泪”时,读者就开始联想到叙述者浓烈的爱情:生命但在,爱情长存。

最后一句诗主要描绘了一个神话故事,诗人将自己深爱之人比喻成一个住在一个遥远神秘山上的一个仙女。因此,他只能通过青鸟来传递自己对仙女爱慕的心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此时充满大量隐喻,它们为整首诗添加了许多信息,同时增加了许多模糊感和神秘感。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在诗人直接表达自己对爱人深深的爱之前,这些隐喻构成了诗歌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些隐喻才使得诗富有诗意,使得诗区别于日常语言,并且在语义上扩展了诗性语言的内涵。

三.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通过对诗句的研究,分析出了该诗当中的所有概念隐喻,得出了许多违***常规思维的隐喻种类。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同时文章还探究了概念隐喻对这首诗的作用---帮助诗人表达自己含蓄、炽烈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通过诗句领会到诗人的意***。因此,这些隐喻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2

[3]鲍红. 李商隐诗中的隐喻[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4-87.

[4]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5]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研究[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

[6]刘羽, 杨文地. 概念隐喻观照下的诗歌解读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J]. 学术论坛, 2011(7): 95-103.

[7]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思念爱人的诗句篇2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 鉴赏品味

1. 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朗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两句,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提问:全诗其他六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唯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讨论、交流: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5.朗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思考: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讨论、交流: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讨论、交流:思妇对远在外地的游子的思念。(或: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采用“悬想”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最后两句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四、 问题探究

1.古代诗歌从情感上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思乡怀人之绪、怀古伤今之悲、羁旅闺怨之愁、怀才报国之愤、边塞征战之壮、即事抒怀之慨、隐逸出世之恋、吟山咏水之美、描花绘鸟之趣等。《涉江采芙蓉》属于哪一类?(明确:思乡怀人之绪)

2.说说同学们知道的“思乡怀人”的诗歌。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讨论“思乡怀人”诗情感的审美价值。

提问:朗读上面的诗句,你是不是觉得它们很美呢?为什么?

讨论交流:(1)借助优美的形象来表现美好的情感。

(2)唤起人们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普遍的、美好的情感。

五、拓展阅读

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抒情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六、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思念爱人的诗句篇3

关键词:自由诗;抒情诗;意象;结构;语言

对于两首诗歌的比较研究多是从情感价值观念出发进行比较,本文将从诗歌表现形式、语言方式、意境构建、结构技巧上进行比较,分别论述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两首诗相同之处比较分析

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均是表达爱恋的爱情诗,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语言方式及意象建构几个方面。

1、从表现形式上看,二者均为自由诗

自由诗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类,其段数、每段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都没有固定规格,在句式音节上,比押韵诗歌自由得多,基本没有束缚和格律特征,虽然有节奏,但押什么韵,换韵的位置等都不强求一样,不受格律的限制,句子长短不拘,形式不论。

舒婷《致橡树》开头用“我如果爱你”引出“凌霄花”与“鸟儿”对爱人的依赖,从而引出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爱人形象,以此抒发***平等的爱情观念,段数、行数及字数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句式上没有限制,句式长短不一,是典型的自由诗。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几组诗句均以“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形式结构诗歌,句式较为统一,但并无押韵,段落行数和字数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句式音节上并无束缚,属自由诗,但裴多菲的诗歌受民歌影响很大,以一连串的“我愿是”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与渴望,任思绪飘扬,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感情,表露“我”对“爱人”的爱恋。

2、从内容与语言方式上看,二者均为抒情诗

两首诗歌通过“木棉”“急流”旁敲侧击,委婉地衬托,引人深思,产生美感。诗歌分别把感情移到“木棉”“急流”等事物上,与世人的内心感受、主观情感加以揉合,并以主人公的口吻来抒感,反应真实感受,直抒胸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通过比喻、象征的语言方式表露内心强烈的感情,是情歌的基本体式,以爱情为表现题材。

在语言上,二者均在语言上意象化、多义化,用形象及生动的语言勾勒客观情境,而非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抒发爱恋之情,使这种意象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使读者真切的融于画面,亲身感受诗歌勾勒的画面当中,身临其境,切实感受饱含深情的爱恋,任思绪蔓延,从而延伸思维空间,产生其它意蕴的联想,体现了多义化的特点。另外,二者都采用重言复唱手法,《致橡树》多次以“我如果爱你”、“不止像”引领诗句,《我愿是急流》则是多次重复“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渲染气氛,加强感情。

3、舒婷与裴多菲独特的意境构建

舒婷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把自己比喻为“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以“橡树”和“木棉”的整体形象象征爱情双方的***人格,“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在自愿的前提下达成了共生关系。标新立异的意象,细腻委婉而又刚劲深沉,勾勒了一幅在“寒潮、风霜、霹雳”中相互致意,相互依靠,“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和谐画面。但这种共生关系并没有取消彼此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向英勇的火炬……”从意境上,二者均把主观感情与客观生活巧妙结合,缘情写景,木棉相互触着,终身相依;鱼儿在急流中愉快游荡,鸟儿在荒林里鸣叫的意境,具体意象的情感转移将哲理性的意念变得更加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的意境添加了人们内心的思慕之情,沉醉在美好的爱情中。

二、两首诗不同之处比较分析

徜徉在如痴如醉的爱情画面,感受极美的爱情心语之余,《致橡树》与《我愿是急流》的不同之处也显露于其情感观念、结构和写作技巧上。

1、对比式与递进并置式结构差异。

《致橡树》采用对比式结构,将文本分为两个部门,第一部分对三种爱情观念进行否定,即借爱人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痴情鸟儿;常年送来清凉慰藉的泉源;增加爱人高度,衬托恋人威仪的险峰。接着在第二部分树立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以木棉的形象与恋人并肩站立,继而用“绝不”和“必须”把两部分联系在一起。《我愿是急流》中“我”愿是“急流”“荒林”“废墟”“草棚”“云朵”,给“我爱的人”以快乐、自由、依靠、温暖,以递进、并置式结构,主要以移向思维为主,把想要表达的爱恋之情借“急流”“荒林”等物加以传达,以这些意象的特点,来思索,来说话。全诗分为五节,通过“我愿意”和“只要”把意象联系在一起,结构相似,对仗工整,用复沓的形式直抒情怀,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将澎湃激荡的爱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

2、“以多喻少”与“以少喻多”的写作基本技巧差异

从诗歌的写作基本技巧看,二者均采用以实喻虚的手法,把爱恋之情具体化,实感化。但《致橡树》采用“以少喻多”,《我愿是急流》选用“以多喻少”。《致橡树》采用“以少喻多”,即在一个基本比喻即橡树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层层生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分别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我愿是急流》采用“以多喻少”,用“激流”对应“小鱼”,“荒林”对应“小鸟”,“废墟”对应“长春藤”,“草屋”对应“火焰”,“云朵”“破旗”对应“夕阳”,多个比喻来集中表现对爱人的爱恋,使这种感情更加突出。

3、情感观念差异。

《致橡树》是以新时期女性的口吻,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通过“木棉”同“橡树”并肩站立,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以爱情告白的方式展现了女性要求爱情中***、平等的诉求,是对时代男性中心话语和男性权威的挑战和回应。以“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常年送来慰藉的泉源”为反面意象,发出摒弃女性作为“陪衬”“附属”的强烈呼声,不需要呵护和照顾,表达女性***、平等的时代精神。《我愿是急流》则以男性口吻,以一系列“我愿是”的语言方式,借“急流、荒林、废墟”等粗犷宽阔富有包容力量的意象,来保护娇小柔弱的女性,以绝对的主动权来给予恋人呵护,抒发了男主人公对爱恋的义无反顾,为爱付出一切的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致橡树》与《我愿是急流》都是表达对爱人爱恋的抒情诗。二者的相同之处体现在诗歌表现形式上,二者同为自由诗,语言方式及其所表达的内容上,二者同为抒情诗,意象构造独特优美,均把主观感情与客观生活的物镜巧妙结合;不同之处体现在表达情感上,流露出不同的情感观念,舒婷诗歌以对比式结构,以少喻多的写作技巧,抒发了***平等的女性情感观念。裴多菲则以递进并置式结构,以多喻少的写作技巧,从男性视野着眼,诠释了对爱人的呵护。(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 谢冕,唐晓渡.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胡义鹏.何为“伟大的爱情”―我对舒婷《致橡树》主题的一种解读.群文天地年,2012(7)

[3] 晏丹.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致橡树》的美育价值.新西部:理论版,2011(8)

[4] 刘红.谈《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比较教学.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

[5] 朱美华.舒婷诗歌《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J].文教资料,2007(5)

思念爱人的诗句篇4

新课标推荐的120篇(段)古诗文是诗中精华,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富含人生哲理。做好古诗教学,首先应解决让学生从古诗中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的。本文以新课标推荐的部分古诗文为例,进行简要分析。总体而言,它们所表达的思想积极向上,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亲情友情的歌颂,对快乐童年的回忆。

1 爱国诗

如陆游的《示儿》,该诗是陆游的绝笔,在弥留之际,作者还是念念不忘被外族侵占着的中原故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可以领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热烈、真挚!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的情况下,更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2 写景状物诗

写景状物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作者不仅描写了山的奇伟(中断),而且描写了水的湍急(回),由此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中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荡、思绪奔放,迎太阳勇往直前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河山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在诗行间洋溢,全诗充满阳刚之美。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广阔、深远而迷离的江南春色***,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如果诗人没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绝不会描绘出这样一幅饱含深情的江南春***。

3 亲情、友情、乡情诗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开元四年(716年)重阳节,作者在长安遥望家乡,思念兄弟作的节日思亲诗。首句两用“异”字,倍觉与亲人的别离凄苦;“独”字更突出怀乡之情的强烈。对亲人的思念,不一定逢佳节才有,但以逢佳节时更迫切,二句以一“倍”字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又以“每”字点出这种激情绵绵不断,表现出他离家时间的长久。又如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借月写旅中思乡之情的五言绝句,客中静夜不寐,忽见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头望见窗外明月高挂,家乡、客中本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顿生思乡之情。作者紧紧抓住由眼前景物而触发的瞬息之间的灵感,以传神之笔写出这首千古绝唱。又如孟郊的《游子吟》,此诗是游子出门临行思亲人恩情之作,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深入表现母亲在游子临行时的心理状态,作者以极平淡的语言写极平凡琐屑的家常,却道出人类最伟大而永恒的爱――母爱。

4 田园生活诗

如王维的《鹿柴》,这首诗写鹿柴傍晚景致,前两句写幽深山境,静中寓动,愈显其静;后两句一派生机,以动托静,意境优美。这首诗的特点就是用极其平淡之语营造出一种恬静的境界,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5 童趣诗

如白居易的《池上》,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直白的笔触描写了小孩采莲归来的情景。一个“偷”字使小孩的“顽皮”跃然纸上,一个“藏”字写出儿时的无忧无虑,“浮萍一道开”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勾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更给人留下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限惆怅。又如袁枚的《所见》,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6 歌颂劳动人民的诗

如李绅的《悯农》,两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夫劳作之艰辛,同时也暗寓了粮食之得来不易,作者通过“锄禾”“汗滴”“种粟”“收子”等典型的劳动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哀怜。

从以上看出,中小学语言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古诗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笔者认为,理想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阅读大量古诗,进而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全面提高素质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汪堂家.“论学”之识[N].文汇读书周报,2007-7-13

思念爱人的诗句篇5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的大意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以后万事都成空;只是唯一使我心痛的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待到宋朝***队收复中原的日子,家祭时可别忘了把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思念爱人的诗句篇6

关键词:诗歌奖赏技巧

要想答好诗歌鉴赏题,除了能力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代诗歌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的时间、地点、时间、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点明这首诗是送别诗;《咏梅》,题目点明这首诗是歌咏梅花的,属咏物诗;《越中览古》,题目点明这是怀古诗。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话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诗,杜甫的忧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感情。比如:刘克庄《落梅》,诗后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有些解释相关语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还以刘克庄的《落梅》为例,注释中解释:“飘入迁客,坠似骚人”分别是指韩愈“朝奏夕贬”和屈原“失宠被逐、投江而死”之事。

四要看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或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藉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亲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踽踽独行于异地,倍思故乡的情感。再看苏轼的《鹧鸪天》中“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描写了红蕖、白鸟、绿叶,色彩绚丽,以乐景抒哀情,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六要注意细节。例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半身”这一句,通过影伴身,抱膝灯前等动作对人物进行描写,表达诗人思乡,思亲的情感。还有元稹《闻乐天左迁江州司马》中“垂死病中惊坐起”这一句,写“重病中,元稹听到朋友被贬的消息突然做起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震惊之巨和与朋友的友谊之深。还有岳飞《小重山》,中“起来独自绕街行”一句,也是对动作的细节描写,可见诗人彻夜难眠,从而抒发诗人孤独苦闷,壮志难酬的心情。还有《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幼稚、顽皮、天真、可爱、机警聪明的垂钓小儿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七要注意“情语”。故事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语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语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例如:袁凯的《客中夜坐》中“何处行人不断肠”这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客行悲故乡”这一句,也能直接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除了以上七个技巧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其中,常见的艺术形象,也是学生应该需要格外重视的。

一、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三、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无垠、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的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六、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思念爱人的诗句篇7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 元功能思想 《一朵红红的玫瑰》 解读

一、引言

功能文体学是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体学理论。按照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原则,强调的是语言功用与文学文本之间应用的相关性问题。韩礼德主张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思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诗歌语言中的体现来剖析文本。在一九六九年意大利召开的“文学文体讨论会”上,韩礼德做了《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一文的宣读,这就标志着功能文体学的诞生。韩礼德根据这一原理和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特征对小说《继承者》进行了文体的分析,成为了我们进行文体学研究的典范。本文将在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语言层面进行特点描述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的效果。

二、诗歌的功能文体学的分析方法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功能思想”,主张通过功能分析的方法,把语言形式和语境因素进行有机地结合,并通过分析元功能思想的三大主题进行语言结构的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把语言的功能主要划分为三大功能: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交际功能。概念功能主要是进行语言及物系统,归一系统和语态系统进行文本解读;语篇功能主要通过主位结构和信息构成模式和相互之间的衔接来体现;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声调系统来表达的。和语言学的元功能思想对应,韩礼德提出了文体学进行文本分析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范围、基调和方式。由于受到情景语境模式的制约,文本语篇会被看作成由概念意义,交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三大部分构成。

三、功能文体学视角下对《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解读

(一)诗歌的情景语境分析

诗歌是发生在苏格兰的乡间,表达的是一位农民和自己爱人之间的缠绵爱意。诗歌的基调是爱恋的双方彼此地位平等,诗人通过自己对姑娘的大胆表白,传达出了自己对爱人的无限情意。故事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诗歌的语言方式进行体现,其中运用了大量的苏格兰地方方言。

(二)及物性的概念功能下对《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解读

韩礼德认为人们主要通过及物性来描述客观世界的。语言的及物性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等共计六种。就《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诗歌来说,本文就选取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进行功能文体学的重要分析和解读。

1.物质过程下对《一朵红红的玫瑰》的及物性分析

物质工程是主要体现动作的过程的,一般句子都有动词来实现。物质过程中的参与者主要有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的代词充当。在《一朵红红的玫瑰》一诗中共出现了八处物质性过程,比如:

(1)岩石在火红的太阳下融化。

(2)飘扬的美妙动听的歌曲就是我那心仪的姑娘。

在诗歌句子的物质工程中,逻辑上的动作者和语法上的主语应该是一致的,是主动语态。比如例句(1)中,当原来的名词词组作为小句子的主语的时候,小句子就变成了被动语态;同时在例句(2)中,省略了歌曲动作的发出者――人,诗人把自己爱慕的姑娘比喻成了一首演奏动听的乐曲,给人以美的感受。

2. 心理过程下对《一朵红红的玫瑰》的及物性分析

心理过程就是表示“感觉”,“认知”和“反应”等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一般有二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另一个就是客体即是被感知的对象。和物质过程相比,心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参与者就是“感受者”和“现象”;第二,感受者应当是有生命的,现象也可以是人或者事实;第三,英语句子的心理过程常用一般现在时,物质过程多用进行时;第四,在英语诗歌中,感受者和现象根据不同动词都有可能成为主语。在《一朵红红的玫瑰》中表达心理过程的句子就要有以下两个,即:

我将会一直义无反顾地对你表白我的爱慕之情,亲爱的姑娘。

这个句子属于典型的反应句,在诗歌的不同位置反复出现了两次。诗人对爱的真情表白和反复吟唱,表达出了内心深处的深刻期盼,这样又前后呼应,诗人的情感也伴随着节奏和韵律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三)交际功能下对《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解读

语言的交际功能主要是指语言活动的参与功能,说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境之中,向倾听者灌输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推断和态度,并试***影响说话人的倾向。功能语法认为,交际功能主要通过对话语气和情态来进行体现。语气主要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表达了语言的交际意义,包含着陈述,命令和提问等四个语言功能。

1. 语气分析对《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解读

在这首诗歌中,大部分句子都是为陈述句,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于爱人的那片炽热之心和对爱人那风情无限进行描写,在陈述的过程中,诗人一直是扮演着一个提供信息的角色,就体现了作者对爱人的大胆表白和追求,同时也反映出涓涓的泉水流溢着浓浓的爱意。诗人运用火红的颜色,芳香的玫瑰,优美的旋律,从温柔的诉说到慷慨激昂的誓言,这犹如诗人情不自禁的爱的告白,娓娓道来,就像山间那肆意流淌的溪水,从而可以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诗歌中大部分的陈述句用第一人称“我”和“我的爱人”为主语,使得读者感觉诗人和恋人之间那亲密的关系就跃然在纸上,清晰地记录了这对情侣之间的美好爱情故事。全诗从一朵火红的玫瑰开始,从娓娓道来的向心上人表达到慷慨激昂的誓言,诗人将幸福美满的爱情定格在一条风雨同行的道路上,寓意着自己的爱情会长长久久。

(四)语篇功能下对《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解读

不管上文提到的概念功能还是交际功能,最终都要通过的一定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因而也必然受到语言本身特征的约束。任何语言的表达,都要经过一个个的语音和词汇在实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相互关联着。不管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和规则,语音和词汇进行了逻辑上的关联,从而就形成语篇。

1. 主位结构下对《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解读

主位就是小句子信息的起点。在《一朵红红的玫瑰》一诗中共出现十六个主位句子,其中复项主位十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语篇主位/人际主位+概念主位。

在诗歌的第一节中,“哦,亲爱的”就是采用的复项主位结构,使得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诗人对于心上人的真情表白,显得诚恳自然。剩余的九个复项主位,主要是采取“语篇主位十概念主位”的结构,在诗歌中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一节,连续用了三个“连接词 +概念主位”的形式,使得诗句间显得紧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此刻感情的澎湃。

四、结语

本文通过功能文体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入手,从情景语境和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入手对《一朵红红的玫瑰》进行解读,可以在此印证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形式与诗歌主题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功能问题语言学在文学作品赏析和题材分析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雨 从文体学角度看一朵红红的玫瑰[J].科技信息,2008,9

[2]严平 一朵红红的玫瑰的及物性分析[J].文史研究,2008,6

[3]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思念爱人的诗句篇8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诗经 礼记 商榷

王力《古代汉语》是公认的权威教材,但书中疏漏失误难免,笔者今以1999年5月第3版,2001年3月北京第31次印刷的王力《古代汉语》为依据,通过对比、溯源的方式指出其中《诗经》文选注释部分的失当之处14条。已发表文章中指出的条目,本文力求避免。

1.窈窕淑女[4]窈窕(yǎotiǎo),美好的样子。(P473)

“窈窕”当指内心和外表两方面而言。《毛传》云:“窈窕幽闲。”《郑笺》云:“幽闲深宫。”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广雅》:‘窈窕,好也。’窈窕二字叠韵。《方言》:‘窕,美也。陈楚周南之间云窕。秦晋之间,凡美色或谓之好,或谓之窕。’又曰:‘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程俊英《诗经注析》说:“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王肃云:‘善心为窈,美容为窕。’可见古人释窈窕也兼指内心美好而言。”程俊英《诗经译注》、金启华《诗经全译》说相近。马持盈《诗经今注今译》说:“文静而美好。”

2.寤寐思服[8]服,想。思服,想念。(P473)

“思”当注释为:语中助词,无义。程俊英《诗经译注》说:“思服,二字同义,思念。胡承珙《毛诗后笺》:‘《康诰》曰:要囚,服念五六日。’服念连文,服即念也,念即思也。”均源于郑笺。《毛传》云:“服,思之也。”《郑笺》云:“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t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马瑞辰云:“思服之思,句中语助,与‘旨酒思柔’句法相类。《笺》训为思念之思,失之。”

今杨树达《词诠》亦释“思”为语中助词。《诗经》中“思”字很多,其中有不少都是助词,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大雅・文王有声》)、“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周颂・阂予小子》)等等。程俊英误引胡承珙《毛诗后笺》之意。周振甫《诗经译注》说:“思:语助词。服:思念。”较为准确。

3.嗟我怀人[4]嗟(juē),叹词。(P474)

“嗟”不是叹词,而是语助词。程俊英《诗经译注》说:“嗟,语助词,不是叹词。马瑞辰:‘嗟,为语词。嗟我怀人,犹言我怀人。’”

马瑞辰云:“‘嗟尔君子’犹言尔君子也。‘何嗟及兮’犹言何及也。此诗《传》、《笺》不释嗟字,《正义》训为‘吁嗟而叹’,失之。”

关于“嗟”的读音,也有疑问,吴正中在《“嗟”字义音考》中说:

关于“嗟”字的读音,《辞源》音juē,《辞海》音jiē,又读juē。今日古典著作注家,都以此二音为准。但如果从词汇学、语音学、方言学、文字学几方面综合考察,则可知以上两个读音都是错误的。它的正确读音应该为jià。这是一个形声字,左旁“口”表义,右旁“差”表音。(见《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84页。)

此为一家之言,备作参考。

4.我姑酌彼金 (P474)

“金”当加注释,为“青铜”。周振甫说:“金:饰金的酒器,大肚小口。”明显是错的。程俊英《诗经译注》说:“当时贵族用的酒器。金,指青铜。”高亨《诗经今注》说:“金即铜。”较为允妥。

5.宜其室家[5]。《左传桓公十八年》:“男有室,女有家。”(P475)

《左传》桓公十八年,今各本均作“女有家,男有室”。当据改。

6.爱而不见(P477)

“爱”当加注。郭锡良《古代汉语》把“爱”解释为“可爱,指姑娘逗人爱”,是有问题的。此说源于《郑笺》、《孔疏》。《郑笺》云:“正谓爱之而不往见。”《孔疏》云:“既爱之而不得见,故搔其首而踟蹰然。”马瑞辰云:“爱者,B及v之省借,……《诗》设言有静女俟于城隅,又B然不可得见。《笺》读爱为爱恶之爱,谓‘爱之而不往见’,失之。”

周振甫说:“爱,隐。”过于简略。程俊英《诗经译注》说:“爱,B、v的省借,隐藏的意思。而,同然、如。

7.载笑载言[4]载,动词词头。(P479)

“载”当动词词头不确,它不应该附属于“笑”、“言”,而是和“笑”、“言”同等的语法成分,当为助词。此处,周振甫、程俊英、高亨均释“载”为“则”、“就”。 同书497页《诗・豳风・七月》“载玄载黄” 注释[8]也释为:“载,则(依孔颖达说)。”

《诗经》中“载A载B”句中的“载”字,《毛传》中就己言及。“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风・载驰》),《毛传》曰:“载,辞也”。《郑笺》曰:“载之言则也。”《孔疏》曰:“载者,发语词也。”《诗集传》曰:“载,则也。”也就是说,毛、郑、孔、朱多主“载”为助词之说。后世学者亦多主此说。“载笑载言”译文为“又笑又言”。

8.三岁食贫[3]三岁,三年。食贫,吃的东西缺乏。(P483)

“三岁”若释为“三年”,即可删去,否则当添加说明。程俊英《诗经译注》说:“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

“食贫”之解释源于《郑笺》:“女家乏Y食。”《孔疏》从之曰:“贫於衣食而见困苦。”马瑞辰云:“《诗》下言‘三岁为妇’,推之‘三岁食贫’应指既嫁之后。‘食贫’,犹言‘居贫’。《笺》训‘食’为‘Y食’,非也。”高亨说:“食贫,受穷吃苦。”颇为精允。

9.靡室劳矣[1]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没有。室劳,家务劳动。(P483)

此说源于《郑笺》与《孔疏》。《郑笺》云:“无居室之劳,言不以妇事见困苦。”《孔疏》云:“妇人追说已初至夫家,三岁为妇之时,颜色未衰,为夫所爱,无室家之劳,谓夫不以室家妇事以劳于已。”马瑞辰云:“靡室劳矣,言不可以一劳计,犹‘靡有朝矣’,不可以一朝计也。”此说甚是。

从原文的行文思路来看,上面说到“二三其德”,下面说到“靡有朝矣”,不会突然说“丈夫还爱自己”。此句解释,后人理解多从《郑笺》之误。所以程俊英《诗经译注》注释为:“靡,无,没有。室劳,家务劳动。此句谓男人无家务之劳,意为全由妻子承担。”甚得原诗之意。”高亨注:“靡,无,不。室,当借为g,怕也。”意思也和程俊英相近。

10.谁之永号[11]谁去了还长叹呢?之,往。永号,长叹。(P483)

“之,往”之说源于《郑笺》,《孔疏》从之。马瑞辰云:“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号’。《笺》训之为往,失之。”此说,与王引之《经传释词》相同。

崔重庆在《“之”在诗骚中的一种特殊用法――“谁之永号”起》(见《学术交流》(哈尔滨),1988年第2期第56―60页)一文认为训为“其”、“往”都不妥,“之”此处当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梁杞林《“谁之永号”的“之”字试释》(见《语文战线》1983年第8期第48页)一文认为“之,语助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无义”。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云:“之,犹且也、尚也。”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说:“谁之永号,应读作‘唯之永号’。”两字古通用。《集韵》:“谁,或作唯。”意为“唯以长叹。”

诸多解释不一,但“之”释为“往”是有问题的。笔者以为“之”释为助词颇妥,符合先秦汉语中主谓之间取消***性的案例。

11.四月秀@[1]秀,植物开花。(P497)

“秀”,《毛传》:“不荣而实曰秀@。@,草也。”孔《疏》引《释草》云:“华,荣也。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诗集传》:“不荣而实曰秀。@,草名。”

程俊英《诗经译注》说:“秀,长穗。”高亨说:“秀,生穗。”周振甫说:“秀@,不开花而结实的远志。”其中均释“秀”为不开花的穗。“秀,植物开花”与之正相反。

12.一之日于貉[5]于,动词词头。貉(hé),像狐狸的一种兽,这里用如动词,指猎取貉。(P498)

同首诗中有另外两处句式相同的关于“于”的解释:①“三之日于耜”[8]“于,为,这里指修理。耜(sì),农具,是犁的一种。”②“昼尔于茅”[7]“于,往。茅,草名,这里用如动词,指采取茅。”均以“于”为动词。三处“于”字,句式类似,而解释不相同。

《诗集传》云:“于貉,q言于耜。”“于,往也。耜,田器也。”马瑞辰云:“《传》:‘于貉,谓取。’(此从陈启源读,旧连下‘狐狸皮也’作一句读,误。)《笺》:‘于貉,往搏貉以自为裘也。’瑞辰按:貉与l古通用,……是田有貉祭也,此诗‘于貉’当谓往貉,即《周礼・甸祝》表貉之祭。《传》、《笺》均读貉为狐貉之貉,失之。”王夫之《诗稗琉》云:“貉,兵祭。田猎以讲武,故有兵祭。仲冬教大阅,遂以狩。一之日于貉者,貉而狩也。”

以此可知:“于”此处若同释为动词“往”, 意思便有些明白了。“耜”、“貉”、“茅”当训为动词,即“修理耒耜”、“举行貉祭”、“刈割茅草”。

胡适在《谈谈诗经》(见《古史辨》第三册下编386页,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里说《诗经》里的“于”字当训为“焉”,当是宾语前置。如此似乎更加合理。

13.穹窒熏鼠[5]穹(qióng),穷究,指把所有的鼠穴都找到。窒,堵塞,指堵鼠穴。(P498)

此解释源于《毛传》:“穹,穷。窒,塞也。”马瑞辰云:“《诗》以‘穹窒’与‘熏鼠’及下‘塞向’、‘户’四者相对成文,……穹窒,《传》训为穷塞者,谓除治其室之塞满也。……《正义》乃谓‘穹塞其室之孔穴’,失《传》旨也。穹窒与熏鼠为二事。《东山》诗‘洒扫穹窒’,《笺》云‘穹窒,鼠穴也’,亦误合二者为一。”

高亨说:“穹,借为烘。窒,当作室,形近而误。此句是说用火烘干屋子,同时烟气把老鼠熏走。”也不妥。程俊英《诗经译注》说:“穹,治除,打扫。窒,这里用作名词,指灰尘垃圾一类堵塞物。”似更加合理。由此可见“穹窒”当解释为:打扫灰尘、清除垃圾。

14.于胥斯原[1]胥,相(xiàng)看,视察。(P506)

胡适认为“胥”当作地名解(见《谈谈诗经》),并从“于胥斯原”、“于京斯依”、“于豳斯馆”三句相类似的句法结构对比得出结论。刘文戈先生说:

关于“胥”字,《毛传》训“相”,但《绵》诗中也有“聿来胥宇”一语,胡适由文法比勘,以为是地名。丁山先生进一步考定“胥”为“夏”的声讹;他并考证夏代末季所在的西河,当在今陕西合阳附近,,这一点,正为山西西部汾水流域到陕西西部泾水流域的中点。(见《庆阳先周历史与农耕文化论丛》第8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年9月。)

由此可见,“胥”作地名解,似乎更加合理。

王力《古代汉语》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编著,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并且还将持续下去。诸多的专家、学者对其“吹毛求疵”,并不是要怀疑这部书的权威,而是对其臻于完善的企盼。本文的探讨有的虽然溢出于这部书的范围,但当我们以此为基点,进而扩展到对整部《诗经》,甚至整个中国传统原典的词义、语义探讨,此也正是这部教材编纂的初衷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1999.5,第3版.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6.

[3]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3.

[4]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7.

[5]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

[6]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10.

[7]马持盈.诗经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3,第6版.

[8]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

思念爱人的诗句篇9

【关键词】形象;结构;语言;艺术美

《采薇》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征役诗,出自“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后代文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成为《诗三百》中的名篇佳作之一。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美的创造,是人类美的艺术体现。《采薇》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戍边征夫的形象美、富于变化的结构美和摇曳多姿的语言美等方面。

一、戍边征夫的形象美

一切种类的文学作品,都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读者、感动读者。真正的典型人物,“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典型人物形象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方式而生存,既具有认识社会的巨大思想价值,又有给人以情感激动的较高审美价值。《采薇》中成功塑造了戍边征夫的典型形象,在这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物身上,充满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既有忧时伤世之情感,又有抗敌爱国之情怀,更有思乡念家之情思。不仅反映了周代的战争生活,而且揭示了守边士卒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1、忧时伤事。《汉书·匈奴传》载:“(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守边戍卒为何远离家园,为何无暇安息,为何战事不断,诗中反复强调“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是因为外族入侵的缘故。诗中主人公在社会大背景下观照个人的命运,充分体现出戍边征夫忧心国事,感伤国运的思想情感。因此,与其说本诗是“厌战诗”之始祖,更确切地说应是“反战”、“怨战”诗,因其所痛愤者是猃狁而非周天子,反对的是挑起战争者,怨恨的是战争侵略者。所以,将士们能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忍受着思归之苦,坚持抗击入侵之敌。

2、抗敌爱国。正因为主人公清楚地意识到是异族入侵破坏了安定的生活,为国御侮是应尽的责任,自己投身的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所以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戍边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令人振奋。其情感基调也由忧伤的思家盼归之情转为昂扬的抗敌之情和赤诚的爱国之心。这两章呈现出激昂豪迈的雄壮美,那竞相开放的棠棣,雄俊强壮的战马,频繁激烈的战斗,从容指挥的将帅,冲锋陷阵的士卒,整齐行进的战车,华贵精良的武器,日日警戒的将士,处处洋溢着为保卫家园、浴血奋战,甚至不惜血洒疆场的豪放旷达情怀。诗中充满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思归念家。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方玉润说:“嗟嗟,我征夫也,独非民哉?胡为遭此离乱,弃其家室,几至无人不鳏也哉?盖怨之至也。”《采薇》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抵御外侮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虽然主体民族的自豪和抵御外侮的目的使周人勇敢地拿起了战斗武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周人并非好战的民族,而是热爱家园的民族。因而,即使是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他们仍然表现出一种思归念家的情结。诗中“日归日归”的哀呼,“靡室靡家”的悲叹,“忧心烈烈”的煎熬,“忧心孔疚”的自伤,都极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饱受战争之苦的士卒思家心切、心忧神伤的真实情感。尤其是最后一章士兵久战归家时百感交集的心境更是令人悲怆。对入侵敌人的痛恨与对自身遭际的哀伤的矛盾心情,如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折射出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深刻思想,也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量。

二、富于变化的结构美

任何事物的内在美,都必须通過外在的形式来表现。美的主题,美的形象,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结构可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优秀的诗作必然是外部结构与内在结构完美和谐的统一。《采薇》以全篇倒叙式的外部结构,中间直线式的内部结构,二者有机构成富于变化的美的结构形式,充分表现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1、倒叙式。全诗选择了一个最佳叙事角度——“归途中”。一位饱尝思家之苦的解甲退役的征夫,蹒跚而行在回家之路上,回忆起往昔的征战生活。全诗共六章,以倒叙的方式巧妙地安排外部整体结构。以采薇起兴,前五章着重写强烈的思乡情绪和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以及久戍未归的原因,末章以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悲苦之情结束全诗。前五章侧重于叙事,最后一章侧重于借景抒情。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恰当地表现出主人公矛盾的心绪。

2、直线式。从内部结构上看,《采薇》采用的是直线式,即按照时间推移或空间转换进行叙述。本诗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戍边战士戎马倥偬的***旅生活,抒发思归之情,点明难归的原因。尤其是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句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层深入地表达守边兵士思家盼归的焦虑情结。第四、五章追叙奋勇抗敌的战斗生活。以空间转换的形式追述与敌作战的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威武的***容,高昂的士气,精良的装备,频繁的战斗,再次说明久戍难归的原因。

三、摇曳多姿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生动传神的诗歌艺术语言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引发心灵的共鸣。《采薇》语言技巧的综合运用,摇曳多姿,穷形尽意,奇妙独特,也是感染读者的重要因素。

1、形象鲜明的比兴。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采薇》中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具有形象鲜明、兴与比融合的特征。诗中前三章以采薇起兴,由薇菜的破土发芽、幼苗柔嫩、茎叶老硬,喻示时间的流逝,出征时间之长,以此彰显征夫久戍不归之忧愁,衬托企盼早归之心情,渲染对家乡亲人之思恋。以戍卒正在采摘用来充饥的薇菜起兴,借眼前景,抒心中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盛开的常棣之花起兴,比喻***容之壮、***威之严,新颖奇特,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鲜明性和感染力。

思念爱人的诗句篇10

关键词: 古诗教学 音乐 绘画

一、先画后文,促进理解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较弱,借助直观学古诗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教学骆宾王的诗《鹅》,我先引导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春鹅戏水***”,从鹅的外形、活动环境及神态,充分利用学生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各种形式感受表达画面,把学生导入有声有色、动静朴实的诗情画意中。那色彩缤纷的画面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述欲望,驱使他们积极地观察,主动地思考,并且寻找恰当的语言表述鹅。然后再趁热打铁学古诗,学生从直观上升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自然而顺利地从画面的观察过渡到对于诗句的理解。这鲜艳醒目的画加上色彩明丽的诗,激发了学生爱美的情感,学生都能理解作者那种喜爱鹅儿和对美好春天无限热爱与追求的感情。

二、先文后***,深化理解

要认识事物,只有感受到东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我在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时,就采用先学诗,在初步弄懂诗义的基础上再通过创设的画面感受诗的情感,这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学习作者是什么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要求。

首先,我和学生共同查阅讨论《宿建德江》诗的诗句意思,在对诗的内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就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一幅“烟渚月下泊船***”:水上烟渚朦胧的树形,渚畔的孤舟月影,诗人伫立船头眺望远方。面对画面,反复吟悟诗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观察景物,体会情感。学生一致认为:作者所处环境孤独寂寞,凄凉忧郁。再加上我对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对这首诗通过夜泊建德江借景抒情,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以及孤独寂寞平生不得志的忧愤之情有深刻的理解。

三、边文边画,帮助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各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我在古诗教学中,遵循大纲要求。如教学白居易的《草》时,边文边画,逐句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离离原上草”。抓住“离离”的理解,用绿粉笔勾出绿草茸茸、姣好可爱、充满盎然生机与无限活力的旷野***。

2.“一岁一枯荣”。用黄粉笔绘出一幅茎枯叶黄的金色原野***,与第一幅***形成对照,结合理解“枯荣”。

3.“野火烧不尽”。在金色的原野上用红笔渲染出翻滚的烈焰,在讨论理解“烧不尽”的基础上,又画出草深扎地下的生命之根。

4.“春风吹又生”。在草根深扎的原野,寥寥数笔春风即起,草芽儿破土而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春草***。

通过“离离草”、“草枯荣”、“野火烧”、“春风吹”的描绘,一句诗引出一幅画,画面更深刻地帮助理解和记忆诗句。面对画面,学生体会到野火的凶残与虚弱,春风的温暖可爱,草的坚强不屈。

四、以画释疑,引导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借景抒情,是该诗的重点所在。我从“孤帆”一词入手,让学生作“孤舟”和“孤帆”二***进行比较,把抽象的文字用形象的画面表达,启发学生想象和理解。讨论后,学生知道:近见是舟,远望为帆。引导学生想象出一组画面:近舟远帆碧空尽。舟帆的空间变化和时间相连,望帆时间长,正表达诗人对故友离去的无限眷恋,显示出诗人与孟浩然交往之密,友情之深,两位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画又是形象的文字。学习古诗一边学诗学句,一边吟诗作画,这样不仅营造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而且发展了思维,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

五、音画结合,真切体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小学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中国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画,如第六册课本古诗《小池》中,景物的描写仅寥寥几字,要让学生领会到景物的“小巧”、“有趣”,则离不开有色彩的配***。欣赏了***画后,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细小清凉,荷叶鲜嫩,树阴的浓密,蜻蜓的俏皮可爱,俨然一张定格的初夏池塘风景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思念爱人的诗句10篇

学习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只有一个地球100字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问题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讲到这一问题时,我一直采用

学习

歌曲串词10篇

阅读(181)

本文为您介绍歌曲串词10篇,内容包括歌曲串词大全通用,歌曲串词100字。A.八十年前,中国正在列强的铁蹄下辗转呻吟;B.八十年前,中国正在纷飞的炮火中流血流泪。A.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又一个七月一日来到我们面前。B.在这个七月一日,伟大的中国***已走

学习

领导点评10篇

阅读(727)

本文为您介绍领导点评10篇,内容包括领导点评技巧大全,领导如何点评发言。1、实行了日常点评。领导干部经常深入机关、学校、企业,下到村(居)开展进行调研和指导,存在什么问题,点评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重点点评什么问题。活动开展以来,县委***

学习

余秋雨语录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余秋雨语录10篇,内容包括余秋雨语录全集目录,余秋雨语录阅读。3、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绝望。4、如果被别人嫉妒的是你,那么,暗暗地把自我夸奖一次吧!如果被别人造假的是你,那么,再狠狠地自我陶醉一次吧!5、中年人的当家体验

学习

寒冷的冬天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寒冷的冬天10篇,内容包括寒冷的冬天歌曲,冬天冷的散文100篇。有时觉得自己真的是过于成熟,这么美好的青春岁月,却有点偾世嫉俗。但无疑,2006的这个冬天,把我的心冻了~冻结的很牢固。虽然我常常在这个冰库里挣扎,想要逃出这个寒冷

学习

我和表姐10篇

阅读(18)

一次,我回到老家,因为是早上,我便和表姐一起去爬山,我们玩的很开心上山时,路很陡,于是她拉着我很吃力地爬上了山头。等到下山时,她拉我从一条长满小草的路滑了下去,开始我很害怕,渐渐地便习惯了,松开手,用力向下跑。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打破了...

学习

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有豪情壮志的诗句100句,创业豪情壮志诗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歌拔萃中的一首词,豪壮与悲愤的情感溢满词章。虽然与现在时代相距较远,但细细研磨后,那

学习

杨绛名言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杨绛名言10篇,内容包括杨绛经典名言大全集,杨绛10句名言。时光流转至1994年,钱锺书因病住院,杨绛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住院了,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学习

总结开头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总结开头10篇,内容包括总结开头的范文,总结文章开头简短大气。2、在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在公司领导的全面支持、关心下,本着一切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围绕优化服务、拓展xxx和xxx的宣传和信息的功能,从客户的利益角度服务、业务

学习

小薇歌词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小薇歌词10篇,内容包括经典怀旧歌曲小薇歌词,歌曲小薇歌词大全。她有双温柔的眼睛她悄悄偷走我的心小薇啊你可知道我多爱你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看那星星多美丽摘下一颗亲手送给你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作小薇她有双温

学习

校园文化艺术节10篇

阅读(225)

本文为您介绍校园文化艺术节10篇,内容包括校园文化艺术节附录,校园文化艺术节内容简要记录。举办文化艺术节活动,不仅是对同学们文化艺术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校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一次大检阅,它为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

学习

国旗下的演讲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国旗下的演讲10篇,内容包括国旗下演讲幼儿园,国旗下演讲稿范文集锦10篇。回到家中,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写好了演讲的稿子,然后开始熟读。到最后,我都要背会了。转眼到了周一升旗时间,我心里紧张的扑通扑通乱跳。老师看出我的紧张

学习

秋天的散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散文10篇,内容包括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3篇,秋天的散文朗读。有人会说,秋天是一个适合写诗的季节。此时的心灵比以往更加容易沉静下来。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独创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诗意的世界,将内心最炙热

学习

优秀学生申请书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学生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申请优秀学生申请书,优秀学生申请书200字。在工作上,自入校来,我就向老师提交了班干部申请书,争取到了学习委员一职务,在工作期间,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做好老师的小帮手,工作中锐意进取,虚心向别

学习

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有豪情壮志的诗句100句,创业豪情壮志诗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歌拔萃中的一首词,豪壮与悲愤的情感溢满词章。虽然与现在时代相距较远,但细细研磨后,那

学习

思念家乡的诗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家乡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游子思念家乡的诗句,思念家乡的诗句古诗。2、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3、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

学习

展望未来的诗句10篇

阅读(306)

本文为您介绍展望未来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展望未来的诗句古诗,展望未来的诗句有什么。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4、异日***将好景,归去凤池夸。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7、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

学习

优美的诗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优美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赏雨的诗句优美,优美的诗句文案。3、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4、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5、人生自是有情

学习

赞美母亲的诗句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母亲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赞美母亲的诗句四年级,赞美母亲勤劳的诗句。4.长大后第一次远行,无言中母亲您又将亲手缝好的衣服整好,连同一个月亮般无私的心,和您所有的爱装进我的行囊。5.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6.白头***

学习

带月的诗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带月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带月的思乡诗句,十句带月的诗句。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关于学习的诗句10篇

阅读(14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学习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学习积累的名言诗句,关于学习的诗句古诗。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5、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描写春风的诗句范文精选

阅读(7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风的诗句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春风又绿江南岸下一句是什么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一句诗句。描写春风的诗句篇1春天一直是文人的宠儿,是他们笔下的骄子。古往今来歌春咏春的诗句便如雨后新芽,不胜枚举。虽然诗人的心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