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语录10篇

余秋雨语录篇1

1、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2、天下文明的沦落,不一定是由于地震或战争。——《美的无奈》

3、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绝望。

4、如果被别人嫉妒的是你,那么,暗暗地把自我夸奖一次吧!如果被别人造假的是你,那么,再狠狠地自我陶醉一次吧!

5、中年人的当家体验是最后一次精神断奶。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父母、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贴近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于是,青年时代的多元体验也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6、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废墟》

7、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8、一切美丽都是和谐的,因此总是浑然天成,典雅含蓄。反之,一切丑陋都是狞厉的,因此总是耀武扬威,嚣张霸道。如果没有审美公德的佑护,美永远战胜不了丑。

9、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是因为有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有感觉,在乎,痛过,落泪了,说明你是完整不能再完整的一个人。难过的时候,原谅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没有必要把自己看的这么坚不可摧。

10、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1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12、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数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13、谣言的雪球不仅可以越滚越大,而且还会越滚越圆、越滚越险。这真是一个可怕的雪球。——《关于谣言》

14、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15、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

16、中年人一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十分可笑。当家管着这么一个大摊子,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而又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一个症结,简直没有高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人生状态,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弹性。

17、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

18、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19、有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

20、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结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真精英总是着眼于责任,伪精英。

21、青年时代的正常状态是什么,我想一切还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青年人应该懂得,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精精彩彩、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筝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如果刻苦数年,居然从脚下扎下根去,与世界的整体血脉相连,那也就使自己单薄的生命接通了人类。应该为这种接通而惊喜,试想区区五尺之躯,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万里之外,正是这种接通使自己领略崇高,问津壮丽,体验多元,哪能值得骤然变脸,扯断这些接通,不分青红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来?这种谦然安然的生态,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无谓浪费,让青年人有可能欢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22、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23、我看到,被最美丽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友情的孤儿。我看到,最怨纷的苍老叹息总是针对早年的好友。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我看到。最坚决的分离大多是由于情感。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总是挚友。

24、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

25、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原创文学,我建议你到文博苑里看一看,读一读,同时也希望大家亲自写一些自己的东西作为锻炼。

26、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废墟》

27、无论生活得多么艰难,最后你总会找到一个让你心甘情愿傻傻相伴的人。

28、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

29、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30、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如果故意地大颠大倒,就会把两头的况味都损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31、恶者播弄谣言,愚者享受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仁者消解谣言。——《关于谣言》

32、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33、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

34、人的一生:0岁出场,10岁成长,20岁彷徨,30岁定向,40岁打拼,50岁回望,60岁告老,70岁搓麻,80岁晒太阳,90岁躺床上,100岁挂墙上。生的伟大,死的凄凉,能牵手的时候,请别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手牵手,能相爱的时候,请别说分开。一生就这么短暂而已。

35、老年是如诗的年岁……

36、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37、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流浪的本义》

38、一般情况下,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没有功利而重新面对自然,总是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而这一切,都是诗和文学的特质所在。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39、文化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人格。很多从事文化职业的人没有文化,而相反,很多不从事文化职业的人却非常文化。因此话题并不重要,***治、经济都可以说,关键是你有没有文化人格。

40、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生命力。但这里显然横亘着一种二律背反: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

41、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42、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来迎接困难的,看到了一个个困难,心里就特别踏实,因为这才像活着。

43、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44、他们刚刚放下历史课本,又何曾体察过历史苍凉的内涵?他们随口谈论社会,又何曾了解过民众的质朴需求?他们得意地炫示文化,又何曾思考过文化的原始使命?把学生的历史使命压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如果对他们一边加压一边怂恿,只能使他们变成一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音,这是我们在“***”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45、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

46、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47、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48、人类最爱歌颂和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说不清算是少年还是青年的年岁,连自己是谁还没有搞清,怎能完成一种关及终身的情感选择?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而人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而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在这种赞美和糟践中,人们会渐渐成熟,结识各种异性,而大抵在中年,终于会发现那个“唯一”的出现。但这种发现多半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肩上压着无法卸除的重担,再准确的发现往往也无法实现。既然无法实现,就不要太在乎发现,即使是“唯一”也只能淡然颔首、随手挥别。此间情景,只要能平静地表述出来,也已经是人类对自身的嘲谑。

49、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50、沿途的风景,我只能边走边忘。

51、总是忙着装扮;真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沟通,伪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划分,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

52、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想来难理解;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53、与其被谣言压死,不如发出光亮把谣言驱逐;众人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你,你把怀疑的目光投向谣言;传谣者都是可怜人,他们能接受谣言,也能接受光亮;光亮是什么?是那颗真正为众人负责的心。——《关于谣言》

54、中年人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一一点化成合理的存在。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敌人也没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55、我也有辛酸苦楚,不说罢了。我也有执念不放,不说罢了。我也有千回百转,不说罢了。我不是装傻卖乖,不说罢了。不是我未看见,不是我没想过,不是我不懂得,只是不说罢了。

56、文化商人这个词汇在中国有些贬义,我重新解释一下,我们期待大批文化企业家的出现。

57、愿你是那只刺猬,我予你柔软的拥抱,你予我鲜血淋漓的爱。

58、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59、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60、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61、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62、历史的结论,往往由孩子们决定。

63、绝大多数人在年轻时代就被塑造定型,难以精采了。

64、自然与人生的一体化,很容易带来诱人的神秘色彩。人类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这种自然与人生的初次遭遇。时代的发展使这种神秘感大为减损,但是,只要让自然与人生真切相对,这种神秘感又会出现。自然的奥秘穷尽不了,人生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穷尽不了,因此,神秘感也荡涤不了。

65、老人的年龄也有积极的缓释功能,为中青年的社会减轻负担。不负责任的中青年用不正当的宠溺败坏了老人的年龄,但老人中毕竟还有冷静的智者,默默固守着年岁给予的淡然的尊严。

66、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民众突然对韩国的电视剧,对超女表现出那么单纯的投入,很重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67、艺术家有国籍,但艺术无国界。

68、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69、至今记得初读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宝》时所受到的震动。他认为,一个人突然在镜前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其间所蕴含的悲剧性远远超过莎士比亚的决斗、毒药和暗杀。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开始我深表怀疑,但在想了两天之后终于领悟,确实如此。第一根白发人人都会遇到,谁也无法讳避,因此这个悲剧似小实大,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决斗、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的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70、小时候,希望自己快点长大,长大了,却发现遗失了童年;单身时,开始羡慕恋人的甜蜜,恋爱时,怀念单身时的自由。———很多事物,没有得到时总觉得美好,得到之后才开始明白:“我们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

71、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里边,伪精英文化的发展好像有那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可以称为假洋鬼子阶段,第二阶段是所谓拒绝世俗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所谓咬文嚼字的阶段。

72、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我就是这样坦然,你舍得伤,就伤。

73、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当今天下百行,文化届最小。那么,岂能再让一个日渐干涸的小池塘,担任江河湖海的形象代表?

74、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75、年龄本不该被太多利用的,因为它带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无法辩驳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现了霉气十足的年龄霸权,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方银发一闪,冷不丁地出现一个能够降伏它们的高神。烟尘散去,只剩下这位高神的笑容隐约在天际,而此时天下,早已月白风清。一双即将握别世界的手,向我指点了一种诗化的神圣。

余秋雨语录篇2

很多人认识黄梅戏演员马兰是从1984年的央视春节晚会开始的,那时她剪着短头发,穿着格子裙,整个人就像是一朵清香的兰花。此后她的舞台形象更深入人心,从《龙女》、《红楼梦》、《西厢记》,一直到后来的电视剧《严凤英》等,观众记住了黄梅戏,也记住了马兰。

但在事业如日中天时,马兰选择了淡出,如今人们更关注的是她怎样当好余秋雨的太太。

马兰出生在安徽太湖县,当时正好上演一部电影《马兰花开》,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电影中的小兰那样勤劳朴实,就为女儿取名为“马兰”。马兰的母亲是当地的黄梅戏剧团的演员,父亲是一名大学生,从事黄梅戏舞美设计工作。受家庭因素的影响,13岁的马兰穿着碎布做的上衣,背着自己的行李走进了安徽省艺术学校的大门。

刚上艺术学校时,马兰是个十足的“胖妞”。看到其他同学穿着漂亮的练功服演小姐、公主,而自己却只能演老太太时,她心里更是充满了自卑。

为了减肥,整整三个月,马兰只吃面条,没有吃一粒米。为了减肥,她还常常在半夜三更的时候偷偷一个人赶到练功房去练功。

毕业演出那一天,正好是马兰18岁生日;她的任务只是给人家搬凳子、搬布景,连作品都没有。马兰一个人躲到小旮旯里顿足而哭,她发誓一定要减肥,将来要比18岁时更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后,马兰分配到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第二年,马兰就迎来了她艺术上的第一个春天。在香港,马兰主演了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几乎是一夜成名,她迅速成为黄梅戏的头牌女演员。1989年,马兰更是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在艺术上取得极大成功,一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

而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远逊于马兰。

有一次,艺术界的一位老专家送给马兰一本余秋雨的理论著作《艺术创造工程》,并叮嘱她:“艺术工作者一定要读读这本书。”就是这本书让24岁的马兰认识了40岁的余秋雨。

读了这本书后,马兰就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吸引和折服了。

马兰后来回忆:“我当时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甚至可能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认识这位余秋雨老先生。”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当时她冒昧地打电话邀请余秋雨去看,但是她自己却没有戏票,倒是余秋雨说,“我有啊,你要的话,我也可以给你几张。”

《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盼着余秋雨出现。这时,一个中年人健步登台嘹亮地招呼她:“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

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就这样,两人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马兰被他的学问、智慧、人格魅力打动了,“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

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

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

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但他们却没觉得两个人有差距。

平日里,他们经常手拉手去菜市场买菜,共同看双方父母,请朋友吃饭;闲暇时,两人就在家中一起观看外国戏剧表演录像,或者互不干扰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节庆日,余秋雨常常喜欢拉妻子出门找个有情调的地方用餐,在那里,两人就像热恋中的情侣。

但出门也有麻烦,上海人认出马兰的特多,人家总爱问余秋雨:“这个人是不是马兰?”他就说,哦,有点像,很像。

有一天余秋雨和马兰去外面吃夜宵,一人一碗面条。面条就叫“马兰拉面”,光北京就开了几十家分店,很多人都以为与她有什么关系。

吃完,结账时,店主人开起了玩笑:“看你长得有点像马兰,便宜你五角。”

余秋雨接过话茬说:“是嗬,就因为有点像,她还乐滋滋地给马兰写信,可人家不回。”

店主人同情地叹了一口气:“人家是大人物啊!”

余秋雨语录篇3

关键词:文化苦旅;文化内涵;自然景观

为了更好的体会我国文化的韵味,余秋雨辞去职位,走出书房,开始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看过长江,去过黄河,走过文明的废墟,他边游历边记录边思考,最终成就了这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文化苦旅》。

1.自然背景下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通过游历我国的自然景观,借助山水自然寻找中国文人的脚印,探寻中国的文化走向。他到过苍茫的沙漠,去过敦煌的莫高窟,壮观的石洞、屹立的石像、神秘的壁画,他静静的观看着敦煌近千年来的变化。他看过莫高窟的辉煌,也看过王道士将千年的艺术瑰宝交与外人,致使无数文物流向国外,历史的深邃苍凉可感而知。他也去过江南的小镇,江南的自然景观不同,温文尔雅,润物细无声,江南小镇不仅是大自然孕育出的自然山水,它更融于华夏的古老文化之中。它自然的亲和力收容了许多仕途不得志的文人,也孕育了别有风味的隐逸文化。作者并非单纯的游历祖国的自然景观,而更多的是体味自然景观下的文化内涵,不仅观察着自然景观,也思考着人文情怀,将自己对祖国自然景观之下孕育的文化内涵记录到了这部作品之中。当作者站在古人所站过的地方,他认真地注视着这些自然景观,感受着千年来文化的变迁。这些自然景观下孕育的都是深厚的文化内涵,作者借助自然景观寻找着千年沉淀的文化内涵。

2.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内涵

《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与我国的历史背景也是息息相关的,通过游历祖国的河山,余秋雨也回忆并探寻着历史。《文化苦旅》包含着借鉴历史,吸取历史教训的意味,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思考历史,探寻文化与历史的发展和走向。他站在历史的道路上,寻找文化的走向和民族精神文明的出路,他的作品中描绘的大多是苍凉和悲壮的事物,因此为他的作品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在《道士塔》这篇文章中,作者就记叙了王道士将藏经洞中的经卷卖给了外国人的故事。这篇文章同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腐败的清***府十分无能,根本不重视这些经卷,虽然王道士多次向官府报告,求助官府予以重视,但是却没有人理睬他。而外国探险家却极为重视这些经卷,视之为无价之宝,在万般恳求后,王道士终于被他感动,答应将经卷卖给他。衰弱的国家,无能的***府,根本无法保护它自己的文化瑰宝,也意识不到去保护它们。既然自己都不重视,与其让这些经卷烂掉,为何不卖给珍视它们的外国人呢?或许这就是王道士当时的想法,也不无道理。在那段黑暗的历史中,我们的文化被无情的践踏和破坏,无能的清***府根本不去保护我们的文化财产,致使大量的文化瑰宝流入国外,这是多么的可悲!

余秋雨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拂去历史的尘埃,为我们展现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变迁和各种人文景象、艺术现象,带我们走进那个被我们忘记的历史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苦与乐。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他还寻找着中国文化的出路,他深刻的意识到,历来我国的知识分子处于社会结构的中心,是文人、知识分子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余秋雨在这部作品中,更多的是对中国古代文人及作品的思索和考察,通过他们来探寻中华民族文化的走向。在《柳侯祠》这篇文章中,余秋雨叙述了柳宗元两度被贬的经历,一次次的被贬黜到荒蛮之地,深深的伤害了柳宗元在***治上的鸿鹄之志,然而贬黜却使他静下心来专心写作,达到他人生中最佳的写作状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大多数的中国文人都是孤独的,而孤独却让他们能够潜心做学问,著书立作,影响后世,感染后人,在文学创作上建立丰功伟绩。

3.哲学思考下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在对民族文化的探寻之后,进行了深深的哲学思考,他认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崇尚安居乐业、质朴平和,不管外界如何喧嚣,人们总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人们总能使自己平静下来,获得内心的平和,就像古代的文人,他们在被贬黜后或寄情山水,或投身文学创作,将自己的感情宣泄到文字之中,来排遣自己的抑郁与愤怒,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我国大多数的文人都是在获得内心的平和后,才创作出了无数的文学佳作,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学财富。虽然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都遭遇过贬黜,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萎靡消沉,相反,他们在整理好心情后会重拾生活的信心,要么在自己管辖的小天地里勤勤恳恳,为百姓做贡献,要么就专心于文学创作。总之,他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时使自己无愧于心。

4.结语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探寻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也体现了余秋雨自己对文化的思索和追求,展示了他超凡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郭佳颖.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J].山花,2011.

[2] 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

余秋雨语录篇4

2009年发生了很多影响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大事,共和国60华诞等举世瞩目的事件都将会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而这些事件都有相应的文学作品作记录。一本书、一个人成了一个文化现象的符号,本文列出的8位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今年文化界的热点所在。

季羡林:告别的大师

在2009年离去的大师中,季羡林先生对读书人的影响最深,其作品也一版再版。这是因为,季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具有人格与学术的双重魅力,被当今学人誉为国学大师。作为一代宗师,季先生纵横捭阖、学贯中西,对梵文、巴利文以及古文献、中印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文化等都有精湛的研究和成就,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树立了一个严谨、扎实、科学的典范,季先生不愧为当代人生导师!

张爱玲:“小团圆”里的是非

2009年4月8日,张爱玲封存数十年的小说《小团圆》在大陆出版,这是迄今最接近张爱玲“真实生活”的小说。却让“张学”研究者陷入了尴尬和两难。《小团圆》描写出身传统家族的女主角,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热恋的故事。小说中极度赤裸的性事描写,使人无法相信这是出自张爱玲手笔。这甚至让人认为李安在拍《色戒》前绝对看过尚未出版的《小团圆》。《小团圆》虽然热销了,然而“违背作者意愿的书该不该出?作品涉及的敏感话题该不该删? ”成了媒体焦点,《小团圆》的确是面镜子,它照出了“张迷”们不知道的另一个张爱玲。

阎连科:灵魂的颤抖

2009年父亲节前夕,备受争议的著名作家阎连科,推出《我与父辈》,畅销30万册,与他此前遭禁的几本书待遇截然相反。阎连科历尽艰辛,于2008年出版的《风雅颂》,以荒诞的手法揭露知识分子的懦弱和堕落,指责声音从未停止过;而讲述***人跟上级家属婚外恋故事的《为人民服务》,以及关于河南艾滋病人的长篇小说《丁庄梦》,都被列为***。而《我与父辈》一反常态,没有争议,没有指责,好评如潮,非常畅销,被誉为“2009年最感人的书”。 阎连科说,不是这本书写得好,而是它写出了人间最普遍的亲情,可能当下人们最缺失的是这个,所以大家都喜欢。

梁文道:电视媒体的走红

现在逛书店,显要之处总能见到梁文道的书。梁文道“转战”内地,1月《常识》初试啼声,3月是《噪音太多》,4月是《我执》,10月《读者》又大面积地铺开。四本书换了三家出版社,似乎并不多见,想是梁文道的书十分畅销,每家出版社都来争着分到“一杯羹”,以至于弄得“道长”也为难,要多分几家平平怨气。梁文道的成名,也着实要拜凤凰卫视所赐。梁文道参与的节目,凤凰台专辟有两档,一档是《开卷八分钟》,由梁文道介绍时新读物,虽仅八分钟,却也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而另一档则是《锵锵三人行》,每期一般是窦文涛、梁文道再搭档一个嘉宾,笑谈时髦话题,嬉笑怒骂,纵论古今中外。

王树增:《***战争》为年轻人而写

10月,是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生日,回忆和描写***战争的作品纷繁多样:小说、回忆录、电视剧等等。著名作家王树增的《***战争》(上下部),在这中间无疑是分量最重的。全书130万字,全景式地展现了***战争的全过程。王树增是一位有着严谨创作态度的作家,他创作的《朝鲜战争》、《1901年》、《长征》等作品,继承了当代中国历史类纪实文学中,以细节还原历史面貌的写作范式。《***战争》中,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真实的史实记述相融合,深刻的思想性和生动的艺术性结合,使其在众多叙述战争的文学作品中显得格外突出。

赫塔・米勒:“被放逐”的异乡人

2009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再次令中国文学界惊讶:并不是很知名的罗马尼亚裔德国女诗人、散文家赫塔・米勒获奖。由于米勒公开批评罗马尼亚***府,她被禁止在国内出版作品。1987年,米勒和她丈夫、作家理查德・瓦格纳一同移民德国。米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超出所有媒体的预测,连德国文学界也普遍感到很吃惊,德国媒体甚至称穆勒为“德国文学的圈外人。”在获奖揭晓之前,中文搜索网站上根本搜不到米勒的任何作品。只是,对诺贝尔奖的畸形崇拜,对能否得到外部世界认可的紧张心理,让我们在每一次诺贝尔奖揭晓后都要不断追问: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余秋雨:浪尖上的“富翁作家”

余秋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直处于舆论的漩涡。从“捐款门”脱身的他,出版了新书《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这本书腰封推荐语:“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让人大跌眼镜,是余秋雨自比孔夫子,还是出版商的炒作?2009年10月,上海徐家汇商城上市,余秋雨名列十大股东之一,从“文化苦旅”到“富翁作家”,余秋雨再度成为话题焦点。分析人士表示,“只要徐家汇上市后股价能达到20元,余秋雨的持股市值就会突破亿元大关。”余秋雨是国有资产的攫取者还是投资家?那是另外一个议题。

孔二狗:写“黑道”一夜走红

余秋雨语录篇5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将我们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语文让我们将物品分门别类,语文沟通人类的爱情、友情、亲情,让人类的各种感情得以维系,语言让我们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情绪,让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另外语言让我们欣赏到优美的文章、精彩的剧情,使我们得到无比的精神粮食。语文让我回忆过去,语文让我们认识了解现在,语文让我们展望未来。语文将纪录人生的点滴,语文让我们明白一些大道理,语文让我们了解人生活着的意义。语文激励我,让我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真的离不开语文。语文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没有语文,什么事也做不成。语文让我们结识朋友,语文让我们了解自己。

语文,无处不在。现在正是金秋时节。其实秋天,并不只是金色的,而是缤纷绚烂的。宝蓝色的天空上没有一朵云,天空就像沉淀在蓝色的透明度极高的湖水里,干干净净的。从小到大,我总以为书中的语文更高贵,特别是读了余秋雨老先生的《乡关何处》后。我便被他细腻抒情的文笔深深打动了,我想:这也许便是语文的最高境界了吧!对于这个从小到大一成不变的概念,我深信不疑,可事实证明,我错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在街上逛周围竟是一成不变的景物,若是平时,我是不愿看的。只因今天妈妈叫我留意一下身边的事物是否有语文,若有,她就服我。我不服气的走马观花,嘴里嘟哝着:“哪有什么嘛!一个两个平庸得很,即使有一个也比不上《乡关何处》等好文章嘛!找什么嘛……”蓦然,我停住了,在一间旅馆之前停住了。旅馆很平常,不平常的是招牌:“归乡”。再上前,才发现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日暮乡关何处是?归乡之人在此留。”我震惊了,震惊于这招牌中显示出来的文化底蕴。余秋雨先生的作文是高傲的,而这个小店的主人翻看某本有关语文的书有感而记而已。然而,正是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中透露出的温馨与亲切,使得众人前来观赏。四方归客兴许便是看到这句话,就有了留宿的感觉。对,这就是语文,生活中的语文!它比粉墨登场的书中的语文更贴近生活。它的魅力,是书中的语文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开始用心重新扫视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无不散发着语文的芳香,我仿佛在一条写满经典语文的路上漫步,学到了从未学过的语文。

语文并不是文人墨客的,其实语文就在生活之中,在你的面前,在你的后面,在左边,在右边。不要说书中的语文更高贵,生活中语文就是书中语文的升华。

芜湖市九中初一:张成婷

余秋雨语录篇6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山水风物的描述,探求了文化的灵魂与人生的真谛。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欢迎大家来阅读。

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1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2拜“伟大”的阅读课所赐,终于读完了《文化苦旅》。初读时,总觉得,纵然余秋雨先生认为写书“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然而作为一名读者,细品他笔下那字词句段,心间却升腾起轻松潇洒之感,并无所谓“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沉浸江南小镇“大隐隐于市”的淡泊安定与自然;流连令一众大诗人大文豪心心念念的隐居圣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只看那温文尔雅的景,却也而已。

然而当从近乎机械的学习中***出来时,却神使鬼差地跑了趟书店,捧回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阅那些原本感觉轻松无比、让人卸下一身铅华的文章时,却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显沉重的历史与无尽的思考中去。

走过敦煌,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里,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却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悲哀!

重读《文化苦旅》,感悟着实不少,却不能一一详述,只是:读《文化苦旅》,洗礼灵魂;寻千年文化,感悟古今。

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3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它的所属者王圆簏即使道士也是历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钱物,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之得一次次确如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

大漠的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清丽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情万种的古城风貌与历史渊流,余秋雨先生在心灵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学者精准独特的视角,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

这本书,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这些精神并不见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凜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们很真实,很贴近生活。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4初看到《文化苦旅》的目录时,我以为是游记一类,只是莫名奇妙游走在这些山水间怎么能称作“苦旅”呢?读起来才知道书中的足迹都是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足印的地方,这些山水已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了。

我跟着余秋雨的足迹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武侯祠、都江堰、三峡,再到天柱山、天一阁,最后的落脚点竟是东南亚的埋葬日***的坟地。我被作者带领着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心情不仅仅是沉重、还有寒冷、忧伤、沉默、悲愤。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博大文化竟经历了这么多的沧桑与悲苦!阅读此书我不仅获取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被作者带领着一起思索和感悟。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已不是潇洒飘逸传统散文了,而是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沉思录。

还记得初读《道士塔》“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读到此处,我和作者一样要高喊:“我好恨!”,我恨愚昧无知又贪婪的王道士为了几块银元就拱手送走了国宝,我恨清朝官员没有历史、文化的责任感那么目光短浅,我恨外国冒险家用“童话”对我国进行的文化掠夺,恨自己未能早生几百年??我恨即使我早生几百年却也只能在沙漠里大哭一场。擦干泪,我才知道生在今天的我们对祖国文化肩负着的历史责任。也许作者想告诉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也许想借历史告诉我们肩负的责任,正如《风雨天一阁》结尾叙述的:“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我也在问着自己。

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5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余秋雨语录篇7

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以上摘录的是其中的第二首。与《天净沙 秋思》相比,虽然也都写的是秋景,都写出了七八种以上的景物,文字精炼之极,像战国时期的宋玉形容美女身量恰到好处说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文字简约到不能再增或再减一字的程度。但第二首有景无人,高下分明。

《秋思》除最后一句外,全部都是景语,却字字扣着“人”扣着“情”来写的。仅用28个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首小令极其出色的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一个秋天的黄昏,夕阳即将西下,余晖给小桥流水涂抹上淡淡的金黄色,桥头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小孩儿在门口玩耍,屋里隐隐传出父母慈爱的呼唤。而抒情主人公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风尘仆仆地疲惫憔悴地在古道上踽踽独行,迎着裹挟落叶、尘土的冷飕飕的西风。道旁是缠着枯藤的老树,归巢的暮鸦在树梢盘旋,不时凄厉的啼叫几声。看到别人正准备着晚餐,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想到自己漂泊至今,暮色渐浓却不知投宿何方?不禁悲从中来,感慨自己是沦落天涯的断肠人,心情何等孤寂愁苦,乡愁何等浓重。

余秋雨语录篇8

十岁的时候,第一次读了《哈利・波特》,从此便眼巴巴地盼望着十二岁的来临。可是直到我十三岁,仍然没有猫头鹰送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给我,从此,我只好心灰意冷地接受我是一个“麻瓜”的现实,并且带着欢喜、羡慕、嫉妒、遗憾等各种复杂的情感年复一年地继续追着看《哈利・波特》。直到现在,我早已成为了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而《哈利・波特》依然被摆在儿童读物的书架上,甚至哈利・波特也有了三个孩子。

我在初二的暑假第一次读了《红楼梦》,大以为好,遂以一日十八章的速度一气读完。看到后四十回时,纳闷为何前后文笔相差如此之大,以为家中藏书乃是盗版,于是乎倾尽存钱罐里的钱来购买精装《红楼梦》一部,结果却发现后四十回一字不差,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后来,为了表达对这部古典名著的崇敬,我决定冒着被暴打的风险在风声鹤唳的初三把这本父母眼中的 “闲书”再读一遍。于是夜夜三点起床披衣夜读,以致接下来的月考频频亮红灯。

高二时,我忙里偷闲读了一阵子余秋雨,从此作文水平大幅提高,十分符合了考试的规范,甚至有一次我的“秋雨体”被老师大大打了个满分,并在班里当众宣读,我心里当时那个得瑟!从此便认余秋雨为救命恩人,每读其文,必双目含泪。谁知,后来余秋雨他老人家越老越多愁善感,也学我含起泪来。而我惯写的“秋雨体”在期末考试中因泛滥成灾而被嗤之以鼻,甚至有老师宣布凡是遇见此类文章皆以矫情、做作计分。从此,再也不敢和人说自己文章写得怎样好,甚至还得过满分等。

余秋雨语录篇9

乐事乐地一二三

要说“狗友”们的乐事乐地,那可真是数不清,不过要说最有意义的地点却是罗马湖、西山和延庆。罗马湖是俱乐部诞生的地方,而西山和延庆留下了俱乐部最多的欢声笑语。人生路漫漫,让我们沿着他们的足迹去体会他们的欢乐。

诞生罗马湖 庆生廊坊

2007年,在北京罗马湖,北京贵宾犬线下俱乐部成立了!素不相识的他们,结成挚友相聚甚欢!风风雨雨,这个俱乐部已经四岁了。2011年11月20日,在已是初冬的河北廊坊,家长们再次相聚,一起庆祝俱乐部的四岁生日!四年时光,不长也不短,但中间的互相扶持与守望,使这份情常存,爱常在!且看这一张张笑脸,写满了真诚与感动。

因有CKU本部展等活动在廊坊举办,所以选择在这里庆生,家长们冒着严寒驱车百里都是因为一颗爱狗的拳拳热心。宠物学校的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狗狗的家庭美容护理知识和操作方法,十几张美容桌上热情好学的家长们在这里认真学习和广泛交流,他们对狗狗的良苦用心,就连宠物学校的老师们都赞不绝口。

玩赏延庆美景 欢乐雨中柳沟

养狗和养孩子一样,总希望它能过得幸福快乐,为了丰富狗狗的业余生活,俱乐部的叔叔阿姨们总会找一些好地方,位于北京西北方的延庆,就是他们外出最多的地方。动辄十几部车、几十个人的浩荡队伍可都是为了家中的那个宝贝能玩得高兴。天生运动好手的狗狗,在五颜六色的丛中来回穿梭蹦跳,家长们就在一边用“长***短炮”记录下了一幕幕精彩时刻。家中冷清,养一只小狗,也能弥补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单。

北京延庆柳沟村在明清时期为屯兵之地,至今仍有城墙、城门、古庙等遗迹。柳沟的火盆锅是当地的传统美食,因烹制方式和品味独特,已是远近闻名。中午,家长们围坐在温暖的火盆锅旁,谈天说地。次日一早,昨日的雾气未消,毛毛细雨却悄悄地到来。返城途中,玩兴未减的家长被路边美丽的秋景吸引着,忍不住停下车,冒着越下越大的秋雨,更加兴奋地与狗狗奔跑在落叶满地的林间。

登高西山品红叶 远离喧嚣遛爱犬

余秋雨语录篇10

[摘 要]:夸美纽斯曾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而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其教学过程中彰显艺术性的必然。语文学科教育如果缺乏艺术式的教育,将是贫乏、枯燥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 艺术化教学 实践

夸美纽斯曾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而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其教学过程中彰显艺术性的必然。语文学科教育如果缺乏艺术式的教育,将是贫乏、枯燥的教育。语文艺术化教学,亦称为语文审美化教学,是一种经过美学加工的语文教学。其过程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理想,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审美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认识语言世界、建构和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

在艺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获得感官享受,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切实把教学活动真正变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

一、注重导入,先声“夺”人

导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精心设计导语,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论语》十则这一天恰好是孔子诞辰。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同学们谁能告诉我特别在哪呢?(有学生回答)这位同学说得很对,今天是孔圣人的生日。每年的今天,都会有许多人到我们山东的曲阜市朝圣,今年是孔子诞辰2558年了,我们要上课,所以不能去孔庙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也许这就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纪念。”学生们都怀着虔敬的心打开课文,这一节课每个同学都学习得很认真。

在讲授公开课《三峡》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祖国风光,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地方,而后引出有关作家余秋雨的一则小故事:一位外国友人问余秋雨,中国值得去的地方有很多,如果只能推荐一个你会选哪一处胜地呢?余秋雨毫不犹豫的回答:三峡。自然而然地突出了三峡在众风景名胜当中的独特地位,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联想三峡到底有多美,美在何处,由此展开教学。

二、训练朗读,以情感人

在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朗读环节里,教师要创设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流露出与作品共鸣的某种情绪,振动心灵的琴弦。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播放凄婉哀伤的古筝曲××,让学生闭目聆听,我缓缓地朗读:“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即将归巢;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远处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如泣如诉的乐声和朗读让许多同学留下热泪。之后要求学生自己来朗读此曲,学生未经我的指导就自然而然读出了思乡的寂寥韵味。

又如,针对何其芳的《秋天》所设计的朗读训练,我学习余映潮老师的设计方法:

朗读基调设计:轻声,女声清脆,男声厚实。

情感基调设计:第一、二节喜悦,第三节留恋。

配乐主体乐声:短笛声。

特别处理:最后一句三步轮读,声音渐慢渐小。

在三步轮读之后,教室里寂静很久,学生们沉醉在诗意之中并为自己所读出的美感而自豪。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中,我做到了通过声音引导声音,通过声音唤醒心灵,通过声音点燃激情,把学生带入了真实而动情的语言情境中。

三、借助多媒体,以形引人

现代课堂已经普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和设备,使一节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我的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获得了充分运用,课堂艺术效果非常明显。

例如,《故宫博物院》中,观看教育频道曾经播放的故宫专题节目,更加直观地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说屏》一文中,观赏精美屏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屏、屏的艺术价值;《城南旧事》感人泪下的影视效果,让学生们唏嘘不已;一曲激荡人心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们更深刻理解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巨人在丧失了听力以后的顽强斗志;在学习《观舞记》时引入印度电影《大篷车》中女主角在宴会上的精彩舞蹈表演,让学生们看得如痴如醉,从而更好的把握住了课文对印度舞蹈的精彩描写;

四、巧用板书,提纲领

精心设计的板书是一种艺术创造。文***并茂的板书以其传神形象,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语文教学就是寓教育于艺术的享受之中,通过艺术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与共鸣,使其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知识,接受教育。如余秋雨的《信客》板书设计可先将年轻信客及年老信客的品质概括在黑板上,最后将几个关键字圈成“人”字形,以突出“大写的人”之意。鲁迅名篇《风筝》则可在黑板上画一只蝴蝶风筝,蝴蝶的两只触角分别圈出“我”和“弟”;在身体中间椭圆处写上“亲情”二字。左右翅膀分别填上概括“我”与“弟”的词语。在《爱莲说》教学中,将板书设计为一朵莲花,爱――莲作为主瓣,左右各写菊和牡丹,并将主要写法置于瓣中,既形象又美观,让学生叹为观止。

五、丰富教具,生动悦人

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形象的教具可以帮助避免课堂的枯燥无味、单调呆板。如在准备汪老的《端午的鸭蛋》这一课时,我便事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研究编织文章中提到的鸭蛋络子,并准备了香角子、百索子这些富有节日特色的教具。而讲授这一课又恰好在端午节这一天,最后我将这些教具奖励给课堂表现出色的学生,和学生一同过了一个开心的节日。这样的教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还能够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又如,在硬笔书法教学中,请同学欣赏教材附录中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将自己绣制的《兰亭集序》十字绣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这幅长3米、宽1.5米的巨幅绣品着实吸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在感受到书法魅力的同时,都下决心把钢笔字练好。看到他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很是欣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余秋雨语录10篇

学习

寒冷的冬天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寒冷的冬天10篇,内容包括寒冷的冬天歌曲,冬天冷的散文100篇。有时觉得自己真的是过于成熟,这么美好的青春岁月,却有点偾世嫉俗。但无疑,2006的这个冬天,把我的心冻了~冻结的很牢固。虽然我常常在这个冰库里挣扎,想要逃出这个寒冷

学习

我和表姐10篇

阅读(26)

一次,我回到老家,因为是早上,我便和表姐一起去爬山,我们玩的很开心上山时,路很陡,于是她拉着我很吃力地爬上了山头。等到下山时,她拉我从一条长满小草的路滑了下去,开始我很害怕,渐渐地便习惯了,松开手,用力向下跑。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打破了...

学习

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有豪情壮志的诗句100句,创业豪情壮志诗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歌拔萃中的一首词,豪壮与悲愤的情感溢满词章。虽然与现在时代相距较远,但细细研磨后,那

学习

个人总结结尾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总结结尾10篇,内容包括个人总结结尾大气的句子,个人总结结尾简短范文大全。范例二:我们三位老师也经过了从生疏到磨合再到心领神会的转变过程,大家鼎力配合、和谐相处,从孩子们身上,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他们稚嫩的心灵,他们活跃

学习

关于冬天的句子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冬天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冬天的句子短句唯美。3、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4、冬天到了,寒流也来了,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整个世界穿上了白色的外衣。5、冬阳刚到下午点多,

学习

精彩片段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精彩片段10篇,内容包括十篇作文的精彩片段摘抄,精彩片段100个欣赏。片段二父爱父爱就像一座又高又大的山,可以让我们依靠。每当我们生病了,爸爸都会骑着车飞快地把我们送到医院,让医生给我们看病,第二天醒来我们的病好了,可爸爸

学习

作文我的老师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我的老师10篇,内容包括我的老师作文大全,作文我的老师两篇。郭老师是一位教育有方的教学专家,他在作文教学中标新立异,曾被评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个人。郭老师面色微黄,浓黑的眉毛,脸上深深的皱纹记载着他在教学生涯中走

学习

领导点评10篇

阅读(751)

本文为您介绍领导点评10篇,内容包括领导点评技巧大全,领导如何点评发言。1、实行了日常点评。领导干部经常深入机关、学校、企业,下到村(居)开展进行调研和指导,存在什么问题,点评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重点点评什么问题。活动开展以来,县委***

学习

歌曲串词10篇

阅读(191)

本文为您介绍歌曲串词10篇,内容包括歌曲串词大全通用,歌曲串词100字。A.八十年前,中国正在列强的铁蹄下辗转呻吟;B.八十年前,中国正在纷飞的炮火中流血流泪。A.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又一个七月一日来到我们面前。B.在这个七月一日,伟大的中国***已走

学习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只有一个地球100字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问题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讲到这一问题时,我一直采用

学习

思念爱人的诗句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爱人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古人思念爱人的诗句,月亮思念爱人的诗句。PeterStockwell(2002)认为“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的阅读”,就是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蓝纯运用***

学习

杨绛名言10篇

阅读(69)

本文为您介绍杨绛名言10篇,内容包括杨绛经典名言大全集,杨绛10句名言。时光流转至1994年,钱锺书因病住院,杨绛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住院了,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学习

总结开头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总结开头10篇,内容包括总结开头的范文,总结文章开头简短大气。2、在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在公司领导的全面支持、关心下,本着一切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围绕优化服务、拓展xxx和xxx的宣传和信息的功能,从客户的利益角度服务、业务

学习

小薇歌词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小薇歌词10篇,内容包括经典怀旧歌曲小薇歌词,歌曲小薇歌词大全。她有双温柔的眼睛她悄悄偷走我的心小薇啊你可知道我多爱你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看那星星多美丽摘下一颗亲手送给你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作小薇她有双温

学习

教你学写语录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教你学写语录,内容包括写语录怎样写,如何写语录。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郭沫若语录,是一种文体。它一般只有只言片语,不重文彩,也无需讲究篇章结构。其特征是字数不多,行文随意,语言隽永,生动形象,明白易懂。人们常

学习

浅探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阅读(29)

余秋雨,作为学者散文创作的一员。其散文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关键词:散文艺术余秋雨,作为学者散文创作的一员。其散文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

学习

张爱玲经典语录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张爱玲经典语录,内容包括张爱玲婚姻经典语录,张爱玲经典语录尘埃。(一)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

学习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阅读(46)

各学科一轮复习攻略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因为大部分学校已经在正式进入高三前就将课本知识讲授完毕,高三一整年都是用来复习、巩固和提升的。用“女娲补天”来形容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再确切不过,当然,若三轮复习后,能在高考

学习

格言 语录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格言 语录,内容包括廉政语录格言,格言情感语录。格言你只要按时到达目的地,很少有人在乎你开的是奔驰还是奥拓。――旅途如此,人生也是一样当我们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时,也许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另一种成功途径忙碌是

学习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内容包括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全文,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如何写上海人。余秋雨是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着很好造诣的一位文学家,他的很多散文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美与韵味,让人们在阅读完以后可

学习

企业家经典语录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家经典语录,内容包括企业家金句语录,企业家经典语录文章。周冠五(首钢原厂长,提出承包制,成为国企改革先行者)――“一定要公平,按劳分配。”步鑫生(海盐衬衫厂原厂长,最早的“管理大师”)――“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张

学习

简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简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内容包括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赏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全文。【摘要】以“文化大散文”著称,开创旅行式写作先河第一人的余秋雨,在80年代后期,由于对“书斋著作”和“文化现实”的脱节产生了困苦,而毅然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