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篇1
关键词:基层***校 干部培训 教师 教辅材料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员干部培训事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员干部素质、能力的提升做出很大的贡献。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干部教育培训相关的支撑教师备课的教辅材料体系建设也应与时俱进,快速发展。
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层***校干部培训教辅材料体系建设,进而推动工作的大发展,也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本文试就基层***校教师教辅材料的体系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校干部培训课堂特点对干部培训教辅材料体系建设提出迫切要
(一)、***校干部培训课堂特点
1、***校特殊性质。中国******校是在***直接领导下培养***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员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是***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样,各级***校就要研究***的精神***策,为******府的***策决策工作任务,向各自培训对象传达***中央、各级******府的***策、声音,是各级******府联系***员干部群众的桥梁纽带。
2、学员的特殊性。***校的学员不是一般的群众,是领导、干部、***员,相比较群众而言,他们的整体素质较高,知识水平高,社会阅历丰富实践经验多,外出参加高层次学习受教育的机会多,实际工作的磨砺多,这样,无形之中就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由于学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作单位,各自的兴趣、职业、特长不一样,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需求又是多样化差异化的。如何满足不同需求的学员,让他们学有所获,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3、授课内容的更新性。***和国家因不同时期工作重点不同的需要,***中央的工作部署、***策、精神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之中。各级******府也会因中央***策的发展和本地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而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和任务,这样,为******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校教师的授课内容也要随之变化随之更新。
4、宣讲的时效性。中央、各级******府开大会,新理论新精神新***策一经出台,要求很短时间内及时向***员干部宣讲解读,这样,准备的时间一般很短。
(二)、对***校教辅材料体系提出新要求
1、快速。教辅材料为教师授课服务,为干部培训服务,能不能发挥教辅材料的作用,要求其编撰、出版、发行都要讲究一个快字。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早学习早研究,吃透、把握准上级精神和要求。
2、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校教学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有中央的理论***策,讲清讲透,又要与各地具体实践结合,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这样,为***校教师服务的教辅材料也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有针对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级别的干部对学习有不同的要求,教辅材料也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才能对受训干部有教育有启发,对教师对干部培训有用。
4、及时更新。***校教师的教辅材料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放映前进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落后于时展。
5、弘扬主旋律。要与中央精神***策、地方******府高度一致,弘扬主旋律,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看法、不同意见供理论研究工作者争论探讨,有利于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
二、基层***校教辅材料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校教辅材料使用的现状
对于全国整个***校系统来说,教师的教辅材料还没有单独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重视起来。很多基层***校的教师在准备讲课材料时,缺乏权威的正规的备课材料,有的从报纸网络上看,有的直接用受训学员所用的教材,有的在市场书店自行购买等。基层***校教师授课准备材料主要靠分散的个人***力量完成,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少,不利于***校整体优势力量的发挥。
(二)、基层***校教辅材料存在的问题
1、在***校系统,还没有针对基层***校教师授课用的专门教辅材料。各个***校教师自己授课,自己编撰讲稿,浪费大量精力与心血,但仅限于自己独享。有些优秀讲稿也得不到推广,有些讲稿存在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提高。
2、教师教辅材料的编撰、逐级下发,发行过程很慢。往往开过会后很长时间,教材、读物还没有编写完成或因中间环节过多,还没到基层***校教师手中,而各单位、电台、一些行业就开始邀请宣讲。很多老师,特别是基层***校教师对中央精神还没有吃透,急需得到专家学者的指导,可因为手中没有教辅抓头,影响教育培训效果,有时“雨后送雨衣”。这样,不利于***校培训事业,不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校优势资源合力发挥不充分。全国***校是一家,中央***校、各干部学院及各省委***校拥有大量的优秀师资,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理论研究深度与高度上有基层教师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目前来看,各个***校“上下”联系少,“左右”无沟通,各基层***校、各基层***校教师在教学备课、理论研究上孤***奋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少,不利于发挥***校整体优势。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各基层***校发展也不一样。各基层***校对教师教辅材料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同以及各种具体原因,各基层***校占有的报刊杂志、各种学习研究资料情况不同,特别是一些基层***校,占有的刊物杂志少,并且真正适合可用的又更少。但反观中央***校、干部学院及各省委***校拥有的资料杂志、学习刊物相对较多,且拥有各自的电子***书馆,但使用一般局限于其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率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整体优势的发挥。
4、对于一些出版社编辑的理论读物,存在着重视高级官员、专家学者的理论解读,基层的声音、要求反映的少,即“重上不重下”。大部分理论学习读物,主要以县处级以上干部为对象,以科级副科级干部为对象的比较少。另外,就理论读物的使用情况、读物还存在哪些不足及建议等反馈情况少。
5、关于***校干部培训教辅材料,在***校系统内并没有专门的发行渠道,往往依靠市场渠道,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培训班次,依靠宣传部、组织部等其他渠道。不同渠道间缺乏沟通,造成有时教材重复,有时遗漏,或者说根本不在其考虑之中。像年前出版发行的全国干部培训科学发展案例教材,对于提高教师的学习,加强和改进干部的学习,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非常有用。但是,他的发行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作为培训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的***校的教师,并不在发行对象之列。
三、关于基层***校教辅材料体系建设的几点设想与建议
(一)、全局设计
***员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员干部队伍的基础性工作,而***校教师队伍建设就应该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我们干部教育培训部门、我们***校系统,应该对基层***校教辅材料体系建设重视起来,进行全局设计。应该同重视干部培训一样,同重视干部培训教材一样,重视***校教师特别是基层***校教师的教辅材料体系建设。
(二)、反应快速
干部培训主管部门、中央***校及各省委***校,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要结合***中央的精神、重大***策、理论,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挑选近期发生的重大典型事件,及时编写、及时印刷发行、供教师及时学习。
(三)、资源共享
中央各省市县委***校、干部学院应树立全国干部培训一盘棋的观念,努力实现干部培训教学资源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干部培训各院校***书馆内的***书、杂志、学习刊物应对所有***校教师进行开放,可以凭全省乃至全国统一印制的***校教师工作证进行查阅。各电子***书馆,更可以先行一步,建立全国干部培训院校电子***书馆资源共享网络建设,使全国干部培训教师在学习上处于同一平台,提高共享网络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教师的学习授课水平,最终提高***员干部的执***能力、执***水平等综合素质。
(四)、上下联动
中央***校、干部学院和省级***校的专家学者教授对中央的精神、***策理解的深,把握的准,吃得透;基层***校的教师在接触实践、了解实践方面要多一些。这样,如果编撰干部培训教辅材料时,上下联动,让市县级***校的教师也有机会参与其中,既向上级***校专家教授学习,增强理论能力,又能把基层的需要、声音传达上去,能较好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级***策和基层实际的统一。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在教学实践中,基层***校教师可以及时把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意见、情况进行反馈,可以听取学员需求和对教材的意见,使之跟得上变化的形势及实践的发展。
(五)、渠道通畅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材料专业;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
目前,材料科学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半导体材料、结构材料、高分子材料、敏感与传感转换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及复合材料等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主导方向。我国材料科学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将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材料科学领域持续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对材料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造力是最核心的要求。然而,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限制了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发展。
近年来,我校充分依托学科优势,在材料类本科教学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逐步确立了“启发创新思想、强化创新基础、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了“四阶递进,三体并举”的材料学科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一、“四阶递进,三体并举”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与实践“四阶递进,三体并举”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通过创新文化氛围建设依次递进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想、训练实践技能、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创新人才;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的知识结构,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先进的研究平台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开展师资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三体”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强有力的保障。该体系旨在推进和加强创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切实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改革教学计划,“四阶递进”,培养创新人才
我校针对新材料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探索设立了强化数理基础的“理科班”、与国际接轨的“国际班”和瞄准前沿方向的“纳米班”,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分类培养,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完善课程间的衔接,去除陈旧重复内容,并将工艺教学内容纳入自主学习平台和创新实践过程中。强化“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基础课程,增加计算材料学、集成计算材料工程、材料基因组技术等材料研究新方法的内容。在保障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必需的基础上,在教学体系中引入“四阶递进”的创新思想培养方案,解决了教学体系中涉及的知识面较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及“灌输式”课堂教学等问题。
一是依托优质师资力量,名师导学,激发学习动力。我校材料学科目前拥有教授189人,其中包括院士5人,首届部级教学名师1人,部级教学团队1个,长江、杰青等领***人才10人。新生入学伊始,依托材料学科教学名师、科研领***人物的人格魅力和最新科研成果,按“一班一师”由知名学者小班授课,讲授“材料科学工程导论”课程(1学分),使学生初入大学就有机会接受名师指导。通过与名师进行课堂交流,使新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执着热爱和钻研精神;通过名师讲授,开通“本科生课堂”与“世界一流科研工作”之间的“直通车”。同时,授课名师担任该班大学四年的学术导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动力。通过该课程的设置,在大一阶段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确立正确学习目标。
二是依托学科国际影响力,创办中国材料名师讲坛,启发创新思想。我校材料学科在美国的ESI检索中始终排在全球前1%,特别是已位列第9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依托学科国际影响力,2003年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我校创办了“中国材料名师讲坛”,至今已邀请65位(国外33位、国内32位院士)世界顶级材料大师来校授课(可获1学分),为广大学生创造聆听大师教诲、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中国材料名师讲坛(第一辑)》于2012年出版公开发行。
三是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开展创新活动训练实践技能。我校材料学科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一流的科研平台(1个国际研究机构、7个部级研究平台、1个部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鼓励学生自主联系教授,开展课外创新活动,每年组建80个左右的创新训练团队,完成项目的学生可获1学分。大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SRTP)全部来自学院教授的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通过实践锻炼和检验,使学生接受基本的科研创造训练,增强实践技能,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发表文章或申请专利。
四是依托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改革毕业设计环节,提升创新能力。学生第七学期在教授指导下开展调研,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研究方案,第八学期直接进入实验环节。通过这一举措,有效地延长了学生毕业设计时间,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使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真正与教授的最新研究进展相结合。教授积极将自己的最新研究内容应用于本科生毕业设计,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和取得创新成果的几率。
2.完善培养体系,“三体并举”,提供强力保障
在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方面开展创新,通过构筑师资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三体”建设,建立了将教师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本科教学内容的有效机制,探索出将科研平台服务于学生自主创新平台的有效途径,以满足学生自主创新的需要。
一是通过团队建设构筑优质师资体系。完善考核制度,将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32学时作为教授年度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实现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率达到100%;设计了以课程或课程体系为单位,高水平科研团队向高水平教学团队“转变”的战略。以课程体系为单位组织教学团队,开展教改研究,在岗位评聘和职称晋升方面向优秀教学团队倾斜。例如,材料学教学团队(首届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部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中3位教学名师的带头作用,借鉴国家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建设经验,定期开展集体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提高团队教师队伍的教学工作水平。
二是通过课程改革丰富专业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纳入本科生教材,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实现“以研促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曲选辉教授将课题组在粉末冶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每年申请到该课题组开展创新实践的学生络绎不绝。康永林教授在本科生课程“轧制工程学”中引入“新一代钢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国家“973”课题)的研究成果,并编写出版了教材《轧制工程学》(北京市精品教材)。
三是通过平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体系。建设“材料科学基础”等自主学习平台(该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材料虚拟实验室,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主学习和开展创新研究;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8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平台以及46个团队实验室,建设了51个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在实践环节中,组织本学科特色比赛,主办全球显微结构摄影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提供成果展示平台;与美国“量子设计”公司、德国“卡尔蔡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在材料测试、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合作。
3. 面向未来,“未雨绸缪”,多模式培养
创新型人才成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科研、工程建设中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更需要不间断的教育实践。为此,我校进行了多模式培养的探索。2007年,“理科实验班”探索数理基础对高水平创新人才成长的作用。2008年,“国际班”探索国际化视野如何促进人才成长。2010年,申请“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并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探索“厚基础、大科学、融合创新”的培养模式。
各模式下的成功经验相互借鉴,不断凝练,共同促进,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材料学科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相关经验对提高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
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时代的呼唤,“四阶递进,三体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进一步完善和探索高校本科生创新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该体系着重解决了在材料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问题:传统课程以知识讲授为主,教学体系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内容相对陈旧,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缺乏对于学生创新兴趣、创新思想的启发以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将教师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本科教学内容的有效机制;受实验教学资源制约,专业课实验教学缺乏将科研平台服务于学生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创新的需要;教学设计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校实现了材料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对新时期材料专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受到其他高校和社会的好评。该成果也获得了2014年度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形成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中国材料名师讲坛”已成为我国材料领域最重要的讲坛之一,吸引了一些著名学者主动要求前来讲学。学院累计万余名学生聆听了世界大师的教诲,同时还吸引了清华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近20所高校、科研院所学生参加,达到了以世界大师为我校之大师、以科学之思想为创新之思想的目的。同时,高水平多层次的科学论坛、学术交流和科技竞赛培育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2.搭建了长效实践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5年来,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从46%提高到65%,特别是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亚琛工大等国内外著名单位深造的人数从每年80余名增加到了220余名;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参与率从不到40%增加到80%以上;获得了30个部级和北京市级创新项目奖,其中5项获全国“挑战杯”奖项;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79篇,申请专利79项。缪成亮同学获2011年度“Charles Hatchett”奖(Nb微合金化领域国际最高奖),这是该奖项设立33年来首次由中国研究团队获得;王乐在Nature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Express等杂志上发表13篇论文,总影响因子达50.5。
3.体系应用情况良好,示范作用突出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课改 培训 实践 思考
中***分类号:G4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50-01
如今课改已经十余个年头了,实践证明培训起到了一定作用,回顾培训历程我们重点做了五项准备工作、抓了十方面培训、突出了三个特性。
1 强化学习 充分准备――突出一个“真”字
(1)强化学习,提高认识: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读本》;课改文件,先期进入课改实验区的经验,课程标准等文献。充分认识课改的迫切性、必要性和艰巨性。树立新的人才观: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终身发展所必须的自学能力;树立新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习,创建师生平等、互动的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新的课程观:进一步明确教师是教材及课程的使用和开发者,激励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及课程资源,增加师生交往;树立新的评价观:自觉改善和创建评价的方式、方法,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综合素质提高。
(2)广泛宣传,增强信心。开好研训工作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工作年度安排会议、阶段总结汇报会、校长联系会等。通过会议、刊物、给家长一封信、写宣传标语等形式和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征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明确课改的意义、目的、目标及实施。增强信心,激发干劲。
(3)明确任务,提前备课:0二年初师校确定专人搜集材料,备课,撰写数万字的讲义,准备通识性培训。要求学科研训员做好培训准备,他们积极参加省、市培训,查阅资料,撰写讲义,观看先期进入课改实验区的课例,确定培训方案,为学科培训做好准备。确定素质高,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课改任课教师,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和新课标,为任课做好准备。
(4)强化管理,重在落实:强化制度管理,做到四个落实:一组织落实。教育局、师校、中小学都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规划、领导、指导课改工作,落实课改实施。突出“校长是课改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和作用。二制度落实。制定持证上岗制度;研训一体,管训结合,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课改调研制度;课改总结、汇报制度等。三是方案落实:在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制定课改实验方案和各阶段工作安排,并督促落实。四是经费落实: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落实专项资金用于研训员的培训及资料设备的购置等。
(5)硬件建设,优化教学:购置课改书籍、资料,多面体教室,大屏幕,教学模型、学具等。改善教学条件,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形象,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突出过程教学,优化教学质量。
2 全面培训 注重实效――追求一个”实”字
课改是系统工程,是对传统课程的完善和补充,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和策略等方面。课改的效果取决组织者、指导者和一线教师的素质及对把握、理解、运用的程度。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我们重点抓了十项培训,突出了三个特性。
(1)十一项培训。
①培训者培训:培训者的素质是做好全员培训的基础和前提。构建和培训两支队伍:一是专兼职研训员队伍:聘任优秀教师充实研训队伍。通过统一目标要求,自学,研究,编写活动讲义,师校把关,讲座辅导的形式培训。二是骨干教师队伍:国家和省级骨干教师,采取给任务、分课题、压担子的方式进行培训。通过集中讲座,带新教师,指导科研,教学观摩等培训,发挥骨干的辐射作用。
②通识性培训:通识性培训是课改的基础。通过巡回讲座,培训第八次课改的指导思想、背景、内容、课程设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风貌和编写指导思想、课时计划、教学理念等内容。
③干部培训:“有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所好学校”,各校领导干部都是课改领导小组的成员,他们是指挥课改工作的先决条件。干部培训开设课改专题。
④任课教师培训:课改任课教师的培训是全面落实课改的根本保证。通过集中培训全面系统地了解通识性、课标、新教材及教法,先期进入课改实验区的经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学生观,掌握通识性、教学设计常识、新教材的体系、教学要求。
⑤深入调研,跟踪培训:学科培训后,深入一线调研,采取听课、座谈、查看教学设计等全面了解培训效果。对个性问题及时纠正,共性问题提出对策。撰写调查报告,充分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⑥观摩研讨,集中培训:对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采取观摩研讨、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指导和纠正。
⑦深化指导,强化培训:抓反复,反复抓是强化培训的方略。观摩研讨后,再次深入一线强化培训,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召开座谈会,查看教学设计,对观摩研讨后仍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编发《与课改同行》等期刊深化指导。达到“扶上马,送一程”的目的。
⑧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培训:能否有突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呢?随着课改的深入,经过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编制学科考核方案,笔试抽测。研讨、培训、征求意见。完善学科考核方案。
⑨校本培训:新课程的实施给校本很大的空间。首先对研训员进行培训,再由研训员培训一线教师。培训校本、校本资源、校本课程及特点和形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课程纲要的一般形式等内容。明确校本,校本教研和开发。各校结合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规划,全面开展校本培训、研修活动。
⑩课标培训:课程标准的使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志。新课程实施取决于对课标的理解和掌握。师校研训员先学一步,为培训教师做准备,然后以学科进行课标培训。通过出复习题,组织学习,统一命题考试,闭卷笔试,核定学分,记录学分,强化学习,深化理解,正确使用。
(2)突出了“三性”。
突出实效性: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与教师实际相结合;形式与学校实际相结合;集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通识性与学科培训相结合。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基础性:七个“为主”、七个“面向”:通识性培训以《走进新课程》为主,面向全体教师;学科培训以教材为主,面向任课教师;培训者培训以研训员为主,面向骨干教师;校长培训以课改为主,面向理念更新;校本研训以课题牵动为主,面向资源开发;课标培训以掌握理论为主,面向学科教学;教师培训以转变观念为主,面向学生发展。
突出全面性:实现五个“到”:从领导到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从通识性到学科;从集中到课堂;从教学教法到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读本[M].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篇4
【关键词】校企联合 无机非金属材料 人才培养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11-02
一 引言
校企联合培养是学校、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互利互惠、实现双赢的一种合作形式。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中指出:人才培养要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广西地处东盟经济贸易区核心圈,随着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亟需大量的材料来满足经济建设需求,新型材料开发、合成与加工产业也将迅速发展壮大,企业(如广西鱼峰水泥集团、华润水泥集团、海螺水泥集团、北流三环集团等)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人才需求增大,对材料学人才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广西区教育厅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中也指出,鼓励各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府、学校、企业的能动性,加强高水平学科专业队伍建设,这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才能摒弃精英教育时期的固有思想,放开心态、不断调整与完善、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此,学术界、教育界已进行过多方面的有益研究。如何真正办好应用型的无机非金属专业、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本文仅就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二 地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大学的逐年扩招,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需要具有全方位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走出校门后在短期内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的要求,为社会做更大贡献;随着教育的规模化,教育资源日益紧张,实验经费缺乏,实习基地类型单一,理论学习难以跟社会实际相结合等,投资不足和经费短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尽管国家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学校急需社会特别是企业的支持,因此校企联合培养成为了必然。通过这种联合,企业可以便捷地获得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增强创新和发展能力;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学校可以极大地拓展办学渠道和途径,找到广阔的用武之地,解决实***费匮乏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人才与成果并举,因而校企联合是最适合的培养方式,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是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材料的发展瞬息万变,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法较适合本专业的特点,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会是一种飞跃。
将校企联合培养贯穿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实习的整个过程中,以广西鱼峰水泥集团、华润水泥集团等多家企业为实习基地,将水泥工艺学、水泥工艺与设备、陶瓷工艺学、陶瓷工艺与设备、工厂设计概论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理论课的认识,避免了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的学习状况,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时间的实习过程中,学生与企业相互深入了解、双向选择,解决了工厂招工难、学生找工作难的双重难题。
三 国内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典型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已发展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实施教育的重要特点,但因各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其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上各有其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呈现为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仍是德国的“双元制”。它以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以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办学费用分别由各级***府与企业全额负责。学生需与培训企业订立培训合同,整个培训过程由行业协会作为中介,执行监管与质量考核。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这种模式下教育对象的主要身份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门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它将学生在企业的培训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以接受学校教育为主,同时按一定方式轮流或交替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三是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最为典型的“行业主导型”模式,其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程序性的策略体系。基于校企联合培养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将校企合作引入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的结构或框架架构上突出校企联合培养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一,确立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课程目标。第二,设置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第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条件、教学方法。
四 基于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1.课程设置特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及能力要求,将课程设置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围绕通识教育(综合基础+基本技能)。(2)工程基础教育(技术基础+专业基础)。(3)工程专业教育(工程实践+设计创新)三个中心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突出企业实训并与专业认证相结合。
从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新产品研制开发的创新能力;具有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设计、生产过程控制、新产品开发、工艺改进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另外设置了软件测试课程、企业管理和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参与生产管理、工厂生产工艺设计、设备操作和调试及维护的同时,强调了工程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
2.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
为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珠三角有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广西柳州鱼峰集团公司(广西新干法水泥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北海新未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千亿元产业广西电子元器件研发中心)、桂林昊华南方橡胶有限公司、三环陶瓷、华锡集团、桂林矿地院等十多家大型企业等均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结合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能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新产品研制开发创新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对思想道德、社会责任、职业标准等素质,对掌握专业知识和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团队合作等能力,对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管理和专业技术等知识给出了具体要求。
3.教学形式与考核方法
学生前六个学期在学校实习,期间企业定期派人到学校进行讲座和报告,后两个学期在企业或项目开发现场参加实践,即“3+1”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企业派专人进行指导,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考核的形式与传统相比多样化,如(1)依照传统方式以试卷形式对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考试,出卷者可以是任课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相关人员,确保做到教考分离。(2)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实际情况给予成绩。(3)也可以根据学习报告、心得体会、文档作品等给予成绩等。
4.教学保障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对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有实践部分的课程,为了保证优良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培养过程中,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将部分与实际材料生产工艺和生产加工设备联系密切的专业课程放到企业讲授,以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发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实习、企业实训,学生能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组织管理和新产品开发,为实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五 评价与反馈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能促进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互动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引入,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研发能力,使企业在项目研发、技术咨询、生产运营等方面得到了人力、智力的支持和补充。合作项目的攻关大大缩短了项目的出品周期,保障了项目的出品成功率,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进企业能及时跟进科学技术前沿的动态发展。在科研方面,地方企业每年都委托给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横向科研项目。总之,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教育模式促进了地方高校与企业单位的联合,使他们在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双方合作方面都有所收获。
通过以上研究和实践,制定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方案,建立联合培养大学生的长期实习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高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使培养的学生很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希望社会各界更多人士关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而广泛地展开讨论、研究,不断推进我国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宏伟.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must face to the market and timely adjust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o develop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create a tripartite altogether wins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colleges and students.
关键词: 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校企合作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market-oriented;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74-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而且顺应了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情况,谈一点体会。
1 面向市场,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及时精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脉搏、进行自身改革发展和创新。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职业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不能一味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技能训练,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特点。要结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要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近年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材料系充分调研了建筑检测行业和商品混凝土企业,针对我区目前有60多家建筑工程检测机构和检测中心、120多家商品混凝土企业、周边县市又在大量新建水泥制品企业和水泥粉磨站。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方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在原有《水泥工艺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混凝土工艺方向》,学生毕业后面向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从事混凝土原材料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能检验、混凝土配料方案的设计和调整、商品混凝土生产、混凝土性能检测等工作。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原有《建材工业检验方向》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筑工程检测方向》,学生毕业后面向建筑工程检测机构,从事常规检测、见证检测、专项检测等技术工作。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紧盯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核心课程,把同专业不同方向的课程,按照普遍性、基础性的知识统一要求,共同设置。而特殊性、专业性的知识,分专业方向设置。市场需要什么方向的人才,学校就设置相应专业方向的人才,紧跟市场需要,不盲目招生。而且,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完成学业后,就能很顺利地找到就业岗位,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2 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企业要切合实际地为职业教育提供市场。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人们又把目光落回到部门、行业或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上来。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校企结合。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校企合作,按照就业需求设置专业,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在不断创新,如“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企业冠名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等,学校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型的学校,企业也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厂。材料系2008级学生与宁夏瀛海集团天琛水泥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急需专业人才的需要,调整了专业课程设置,将在校的4+1+1模式(即4学期的专业理论学习;1学期在校综合实训;1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调整为4+2模式(即4学期的专业理论学习,2学期在企业中进行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从而形成了工学结合的“2+1”育人模式。2008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和2008级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经过企业面试、答辩、招聘等环节,经过严格考核后通过的学生,首先在该集团天祥水泥公司日产熟料2500吨的水泥生产线上,由师傅一对一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培训期间发920元/月的生活补贴。然后经考核合格后,再到该集团天琛水泥公司日产熟料4500吨的水泥生产线上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发岗位工资的80%。
从2010级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混凝土工艺方向)开始与赛马商混站合作;尝试采用企业冠名班培养,将2010级混凝土班和2011混凝土班冠名为“赛马商混班”。一方面学校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引入课堂;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现场教学,而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完成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及时考察学生;优先选择和录用顶岗学生。学生进入企业前三个月由师傅一对一带徒弟;指导教师在此期间不定时进行巡查,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实训质量,要求学生安全、优质完成综合实训。企业给学生发1200元/月的生活补贴。三个月后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就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发岗位工资。
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再经过到企业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掌握了专业生产技能,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完成了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随岗就业,企业对学生能很快地胜任工作非常满意,解决了他们的急需,这也为学院解决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没有综合实训场地的问题,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赢。
3 工学结合的“2+1”育人模式,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材料系采用工学结合的“2+1”育人模式已得到企业、家长、学生的普遍认可和追捧。首先,工学结合的“2+1”人才育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相关需求。根据学院组织的用人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统计,用人企业对材料系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8%。二是顶岗实习、带薪学习可以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学生一年顶岗实习期所得工资,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当年生活费用,甚至可以帮助家庭解决一些经济困难。三是有助于学生提前偿还助学贷款。该院农村学生尤其是宁夏南部山区九县区学生入学时大多办了助学贷款,顶岗实习一年的收入,除了生活开销,还可以帮助提早偿还助学贷款,开启新生活。四是材料系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薪酬总体较高,而且顶岗实习企业基本都能免费住宿,伙食费也较低,实际的平均待遇明显高于其他各专业。五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结束离校前,基本都能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参加完期末考试即可进入企业实习、工作。材料系先后与宁夏赛马集团、宁夏瀛海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冠名班”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解决了用人的燃眉之急。目前已与宁夏区内外近40家水泥、商品混凝土等建材生产企业以及建材、建筑检测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已在宁夏赛马集团、宁夏瀛海集团、宁夏亿丰砼业等13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可以有效保障学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工作。即将进入顶岗实习的2015届学生,在2014年5月23日举办的专场就业推介会上就已全部落实实习单位。截至目前,先后又有近10家企业来材料系招聘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不仅有单位可以保证顶岗实习,还能有多种选择性以保证顶岗实习质量,从而提高随岗就业的质量。
总之,探索工学交替、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受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是材料系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些有益探索。工学结合的本质,是通过企业与社会紧密结合,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借企业之舟,扬职业教育之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刘方,何玉宏,赵家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3).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篇6
培训半年工作总结
2007培训部上半年工作总结
本学期培训部的工作围绕教育现代化的主题,,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为重点,加强对培训观念的理性思考,确立了“力求观念创新,探索以教师为本的开放式、校本式全员教师培训模式”的培训策略,加大培训调控力度,引导各校主管领导带头学习,体验学习,立足自主培训,带领本校教师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基层学校继续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使全中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了新突破。
一、以新课程、新教材为重点的新一轮继续教育,本学期分三个阶段有序进行。第一阶段:3——6月中旬,以校本培训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培训部采用学分制,抽检教师学习笔记的方式调控各校的新课程的学习。这个阶段,基层各校见缝插针,学习形式百花齐放,有专家报告,校长辅导,教师自学、汇报等。七校、一中等学校为每个老师买了一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七校领导还用考试答卷的方式了解教师的学习情况;实验小学的领导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研究确定了自己学校的培训理念,将新课程的信息资料、教育教学案例印发给每位教师,引导老师看了学习材料后,你怎么想,该怎么做。新课程的学习,以校本的形式开展,不仅扩大了培训面,更重要的是,培训的内容方式接近了老师们的需要。突破了以往专家报告,少部分教师代表受训的做法。第二阶段:6月下旬——7月中旬,组织培训者分期分批参加省、市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小学、初中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共50人参加了市级培训,另有17人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学科培训,为进步一开展新课程的全员培训准备了师资。第三阶段:七月中旬以后,采用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对小学、初中起始年段的各学科教师进行再培训,8月份进行有关新课改的考试。按照上级***门“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我们从校长到教师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思想上、观念上的准备。但是,也有的学校没有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资料》和有关新课改的材料,组织安排教师学习,新课程的学习还存在死角。
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全面铺开。培训了33名主讲教师,暑期前培训完454名学科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有效应用而设计的一个大型的国际合作性教师培训项目。培训过程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学习,培训目的是让学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以活动、参与为主,以信息化教学为重要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与新课程的培训目标一致的。为了使我们的培训“原汁原味”,产生“震撼”,避免走过场,我们的做法是二级培训,先搞主讲培训:1、请来长春市仅有的接受过两次英特尔公司培训的老师,给我们每所学校都培训了2名主讲教师,2、各校主讲都保证一名副校长或主任或优秀学科教师,3、为了使大家尽快进入角色,举行了开班式,中心、进修学校、培训部从不同角度宣讲“英特尔®未来教育”,使学员少走了弯路,做好了吃苦、痛苦的思想准备。4、成立班委会实行自主管理。5、学习结束,举行结业式。座谈学习感受,研讨下一步“英特尔®未来教育”校本培训的方法。学员们在这次培训学习中吃了不少苦头,也尝到了甜头,正如学员们总结的那样:我们的学***历了一个“难、苦、变、甜”的过程。另外从培训的组织形式上,学员们在座谈中也谈到体现了参与性、合作性、研究性,资源共享。总之这次培训让学员明白了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体会了怎样探究性学习,为新教材的使用奠定了一定的观念基础。
三、骨干教师工作。重新考核上报市级骨干教师,经市教育局审核认定,全中心现有小学、初中市级骨干教师33名。并分3次组织他们通过了市继教办的“Frontpage”考试。
召开骨干教师“带头辐射作用”经验交流会。这是继骨干教师“四个一”经验交流会的又一次会议。会上于颖、杨晓民、周云英、杨红英、南丽华老师,分别从教育科研、日常教学、班主任工作、新课程标准学习与思考等几个侧面介绍了在教育教学一线发挥的带头辐射作用,他们的发言,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体骨干教师一年多来艰辛探索取得的成果,同时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四、计算机高级培训。利用寒假时间继续举办高级培训班,4月份组织了“Frontpage”、“Photoshop”考试,220人参考,双科合格率约70%以上,是长春市其他各区合格率的几倍。目前全中心约有300名教师拿到高级计算机两个科目的5学分,其中160人拿到10学分。
五、新教师培训工作在上学期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本学期配合人劳科对初中、高中新教师进行了一轮的课堂教学、自学情况的检查与了解,同时也看到各学校对新教师的岗位培养十分重视,54名新教师的整体素质好于往年。
六、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对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284名教师进行了培训与测试,其中280人取得二级乙等以上合格证书。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Abstract】In order to raise the elementary student thesis innovation ability, our teacher often gives student’s thought time and the innovation space is all limited,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present situation, the teacher must open up the training the space and time, innovates the ability development for the student to provide the broad space.
【Key words】Elementary student thesis; Innovation ability; Raise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篇8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卓越计划;生产实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进而努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经济建设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该计划强调培养学生的现场工作能力、设计能力、工程项目实施能力以及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能力,这就要求有强有力的专业实践教学作为支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要求较高,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校外集中进行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由于实习时间较短、经费紧张等原因,两者在形式和内容安排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交叉和重合,影响实习与实践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探索新型的适应“卓越计划”要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以保证实习效果。
1生产实习常规开展方式与新需求分析[1]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涉及领域不断拓宽及作为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现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专业涉及领域由传统的水泥、玻璃、陶瓷和特种材料拓展到光伏玻璃、膜材料、复合材料等多种新型功能复合材料;而生产现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场地越来越小、密封性越来越好。同时,企业对技术的保密意识越来越强。显然传统的实践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不利于符合生产现场要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学时不断减少的现状下,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卓越计划教学与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2生产实习的重要性[2,3]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
2.1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重要性
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了解,也就最清楚当今社会和未来世界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包括人才层次、类型、规格等方面。因此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使它们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充分发挥了企业在整个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使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工程人才能够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2)企业拥有高校所不具备的真实的工程环境,这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了生存、发展和竞争,企业必须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这些是作为教学单位的高校所无法达到的;企业所需要解决的生产、技术、研发、市场、管理方面的问题,是训练和培养工程人才能力的最好题材;企业所拥有的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们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正是高校工程教育专业教师所不及的;企业所拥有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场地和机构,是工程人才未来发挥作用的场所。因此,只有开展校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设备、师资的最佳组合,才能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培养出满足“卓越计划”培养标准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总之,企业的参与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关注相关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积极参加相关工作,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借着带领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机会,真正地深入到企业、车间、班组中去,本着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带着问题去学习,以弥补自身偏重理论教育而工程实践较少的不足。
2.2企业实践
我们聘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采取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原则上每7名学生聘请1名企业导师,同时配备1名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将学生带到企业后,首先接受企业的进厂安全培训以及各车间、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培训。然后,学生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入实验室、车间、班组,在企业导师、工艺人员、师傅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每一个生产工艺中设备布置、工艺制度、操作制度等细节部分。在对岗位较为熟悉后,可助岗或顶岗工作一段时间,与工程实践亲密接触,丰富专业知识,进而探究现有工艺过程的优缺点,帮助企业进行调研,同时较早接触社会,学会与人相处,增长人生阅历。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第7学期熟悉所在企业、车间的原料准备、成型工艺、烧成工艺、窑炉制度、检选包装等工艺流程,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第8学期,双导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实践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可以是产品的研发、制品的使用跟踪,也可以是几种原料的性能比较、原料不同含量对制品性能的影响,各工艺、制度研究,或是对企业某项产品质量及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不拘泥于题目类别与研究形式,只要是在这其中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更好地胜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最好的。
3与企业合作生产实习模式[4,5]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校企合作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点,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流行趋势,也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主要选择。近年来,我校坚持“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办学方向,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求发展,突出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带动校企合作,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如下几点:
(1)“企业引入”模式。
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2)“设备共享”模式。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技术推广”模式。
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产品),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本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客户的目的。
(4)“岗位承包”模式。
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院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5)“校企共训”模式。
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6)“培训移植”模式。
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7)“实训承包”模式。
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院的相关实训课程。
4结束语[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经学生和实习基地反馈,此培养方法效果较好,学生熟悉了专业、企业,培养了能力,企业较早培训了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学校真正完成了对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的三赢。高等教育应面向国家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培养具备较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实现高等教育和有志青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38-140.
[2]焦宝祥.卓越工程师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2(75):147-148.
[3]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5-17.
[4]李娜,王武,王红玲.实习基地外延拓展与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85-187.
[5]魏宏波.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7):35-37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篇9
一、工作概述
(一)教育教学管理
1、制定工作计划和完成工作总结
根据学校、系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我教研室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制定出教研室的工作计划,包括教研活动计划、教学计划、科研项目工作计划等,并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实施,在年度或阶段工作结束时做出工作总结和工作反思。
2、教学工作量的完成
我教研室共有7名教师,截止2015年1月31日,我教研室共完成约3200课时量,先后分别承担13级、14级和新能源定向班的汽车维护、汽车电气、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结构与维护等8门课程,并认真填写教学效率手册。我教研室在教学中,治学严谨,认真备课,讲稿齐全规范,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经过我教研室多方整改,与上学期比较,学生的出勤率以提高至99%,考试及格率均达到95%。
3、教学质量的监督
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组织,我教研室重视教学质量,严把教学质量关,作为教研室主任,其措施有(1)每月严查本教研室的教学效率手册、教案填写情况和课时上报情况;(2)严查本组教师的授课与授课计划是否一致;(3)定期对本教研室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听课,并提出实践性意见。这期间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与有关的教师进行了沟通,并进行了改进。(4)保证教学文件资料齐全,管理规范,上报资料提交及时准确;
4、教研活动的开展
根据学期初所制定的教研室教研活动计划,我教研室本学期自9月开始至今共组织教研活动二十余次,内容主要结合修订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新能源设备学习两大方面,教研活动规范化、形式多样化,材料充实。
5、学生考试及成绩管理
我教研室教师认真整理本学期承担班级的学生成绩,准确无误的将成绩输入至成绩管理系统,并对各班级成绩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整改措施。
6、积极与领导、其他教研室老师进行沟通,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并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后备、传授技艺,我教研室对于培养教师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鼓励我组教学团队积极参加教师能力大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鼓励老教师积极备战教师能力大赛,并组织先后三次探访新能源企业实训车间,邀请车间主任李玉龙与尤工针对纯电动汽车EV150实车进行讲解,受益颇深。每学期组织我教学团队参加全校综合测评,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并带领陈荣梅等老教师参加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为培养新教师能更快的进入和适应工作环境,帮助其解决工作与生活上的困难,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并带领新教师编写新能源人才培养、新能源定向班课程体系以及学习新能源专业知识和设备使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好基础。带领团队积极探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内容,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为了全面发展我教研室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质,我教研室教师积极参加2014年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举办职业培训优秀课堂中获得优秀奖;参加2014年第三届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分别获得三等奖两项和优秀奖一项;
(三)专业建设
1、修订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我教研室自今年9月开始修订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制定之前我教研室教师曾多次走访新能源企业,并与企业专家、毕业生探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企业需求,对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在制定期间我们荣幸的邀请到高级工程师朱振贤前来指导,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新专业申报相关材料准备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对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我校申报新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新能源汽车方向)》。专业申报工作自全面启动以来,我教研室认真收集资料,参与调研,填写《增设专业申请表》,专业调研报告、专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等材料。先后邀请了北汽新能源公司、北汽研究总院、博世公司、意中意公司、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等10余位专家教授进行了专家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增设专业理由充分,专业发展规划具体,培养方案合理可行,专业主要带头人优秀,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专业课和实验室建设已有明确的计划和保证。各相关院系针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对申报材料不断修改和完善。现已完成了2014年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
(四)课程开发
我校针对新能源汽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从专业培养目标入手,分析新能源汽车专业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以及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对专业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与岗位职业需求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再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形成专业职业能力一览表。
(五)教材开发
目前,新能源汽车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于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所以我校极为重视新能源教材开发。教材文本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基本依据,而教材文本又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基本载体。在新教材的开发理念上我校提出要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目前我教研室在教材开发方面正在积极的努力着,在学习新能源知识的同时,也在收集文本资料,编写教材本文,开发工作页。
(六)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情况
兴趣小组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尽可能的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学生喜欢动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获得知识。所以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我教研室商讨决定2015年3月开展新能源兴趣班,并制定出了新能源兴趣班的开展方案和活动计划。
(七)师生参加各项比赛情况
为了全面发展我教研室教师的综合能力,鼓励我组教学团队积极参加教师能力大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鼓励老教师积极备战教师能力大赛。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质,我于2014年参加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举办职业培训优秀课堂中获得优秀奖;参加2014年第三届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两篇论文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陈荣梅老师获得此次比赛三等奖。
(八)部门建设
目前,我校新能源汽车共分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实训区、纯电动驱动系统实训区、纯电动驱动系统控制技术实训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控制技术实训区、新能源汽车专用系统实训区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转运行与维护实训区。新能源实训设备共有84个,其中软件设备共有12个,包括混合动力系统虚实融合的一体化软件、汽车虚拟拆装与教学软件、ABS制动系统虚实融合的一体化软件、混合动力系统虚拟拆装教学软件等;硬件设备包括混合动力系统故障大师、纯电动车锂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实训台、能量回收系统模型、氢燃料电池工作模型、混合动力变速器解剖运行台、混合动力电池组实训教具等。
(九)工学结合
我校汽车专业通过与集团各兄弟企业紧密联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实施“工学结合、能力递进”“2+1”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作为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求。我校为企业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企业与学校签订培养合同,优先录用我校毕业生,并积极参与我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结合市场需求,与我校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例如奔驰班、现代班和新能源班等。
(十)校企合作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北京汽车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与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京新能源、动力总成等多家企业进行深层次校企合作,并将课堂与企业车间融合,开设现代、奔驰、新能源等定向委培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和对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从而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为学生在就业道路上开通了直通车。
本学期在汽车系王主任的帮助下,积极与新能源企业联系,并与企业探讨如何进行后期的校企合作,并在后期将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方案,其中包括企业兼职教师、企业专家对我校教师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方面。在景校长的帮助下,新能源企业为我校提供C30和C33纯电动汽车,以备学习。为探索校企合作真正意义,本人与陈荣梅教师分别编写两篇校企合作论文,在探索中得到了成长和提高。
(十一)安全管理
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带领本教研室教师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安全设备设施完善。及时保养和维修仪器,加强实训室的安全保卫工作。如发现设备有故障,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认真看管维护好实训设备,保证正常运行,不损坏,不丢失。由于新能源设备多具有高压电,远超过人体安全电压,所以对于教学实训区的安全工作,我教研室教师在课上严格要求学生,以确保实训工作的顺利完成。
2、新能源教学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教学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是关系到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如何做好教研室教学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教研室需要重视的问题。本学期带领本组教师检查设备,对需要进行充电的设备进行维护,对有问题的设备进行记录,并与厂家工作人员联系进行维修与维护,以确保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对教学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并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使以上工作进入良性的循环,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水平,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对设备的爱护,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其他工作
1、我教研室教师积极与系主任、老师沟通,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2、重视宣传工作,我教研室教师及时准确的将新能源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信息进行宣传;
3、我教研室教师先后承担2014年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发动机装调工复赛、决赛和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大赛初赛、决赛裁判员工作;
4、我教研室教师积极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北汽集团职工运动会,参加项目包括健排舞、体操和工间操比赛,并代表学校获得好成绩;
5、我教研室教师积极配合上级领导,全力迎接技师学院申报和国家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二、主要成绩
(一)加大了培训力度,教师队伍成长呈现阶梯式发展
教研室组织了6次校外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对新能源专业知识培训,加大培训的力度,使教师队伍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完成了2014年汽车制造与装配(新能源汽车方向)专业申报工作。
2014年汽车制造与装配(新能源汽车方向)专业申报工作包括专业的调研,新能源专业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专业申请表的填写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
(三)鼓励我教研室积极参加教师能力大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鼓励老教师积极备战教师能力大赛。
(四)参加科研论文的评比活动并获奖
为了全面发展我教研室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质,我于2014年参加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举办职业培训优秀课堂中获得优秀奖;参加2014年第三届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两篇论文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陈荣梅老师获得此次比赛三等奖;
(五)积极配合学校完成了示范校任务,并正在全力迎接技师学院申报和国家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三、对上学期不足点的落实情况
1、新能源教学设备上学期缺乏管理,很多设备在还未经使用的情况下就已经被损坏,动力电池也长时间处于亏电,已经有2组动力电池临近报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教研室教师积极努力维护和维修教学设备,对长期处于亏电的设备及时给予充电。并经过讨论,我教研室制定出了新能源教学实训区的设备管理与使用规定,使用分组轮换制度。
2、修订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3、组织多次新能源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本学期主要不足
不足之处1: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够,需要重点加强。我教研室对于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还不够系统,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过程做的不到位,对于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应不断加强。
改进措施: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今后将全面、系统、准确地加强理论学习,拓宽个人知识领域。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断要求自己加强英语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不足之处2: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思路不宽、不活,很多时候还是循规蹈矩,只安于表面。
改进措施:多加强与同事间的思想交流,多将自身的想法汇报给领导,向领导请教,拓宽自己的思想和眼界,工作中多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用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开展各项工作。
不足之处3:部分教师课改意识不够,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创新的精神;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篇10
一、重视教师学习
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靠的是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学校重视教师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教师学习的目的,一是转变观念,二是提升素养。以教导处、教研室为龙头,各教研组为单位,在集体备课时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组织教师学习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知识,重点学习课标与文本的解读与处理、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技能技巧和他人的经验。
2.支持参加学历进修。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促进专业成长的有力保证。校长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自考、电大、函授、网络大学等途径的学习,对参加在职学习进修的教师不仅尽量给予学习进修的时间保证和经济鼓励。
3.引领教师与书为友。
读书,对于教师在专业文化领域内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自我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开展“向你推荐一本书”活动,每学期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每月阅读一本关于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每学期写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笔记,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开展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交流会。
二、重视教师培训
学校把教师的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来抓,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地对教师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地进行培训。
1.走出去。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让教师与教育大师零距离接触,学习专家名师的教学思想、方法、风格、教学艺术等了解最新教育信息和教育理论,在耳濡目染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请进来。邀请省、市、县教育教学专家、教研员到校做有关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与教育评价、教师基本功等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进行全员培训,在专家的引领下使全体教师得以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加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在实际培训中,努力做到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对教师的培训学习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学习提高教学、教育技能。
(1)开展二级培训。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给本教研组教师进行二级培训,写学习心得、开讲座、上汇报课或模仿课,汇报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获。通过组织教师观看观摩视频、讲座,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落实专家引领。请本校知名教师对全员进行教学设计编写、片段教学、课件制作、评课、信息技术、科学素养、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培训。
(3)开展教师论坛。学校每两周举办一次教师论坛,交流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如何对待学困生等,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
(4)进行师徒结对。请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与教学能力弱的教师、新教师结对子,每个学期师徒之间互相听课,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同评一堂课,平时一起探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并在期初安排好结对计划、期末做好结对总结。
(5)启动名师工程。采用定职责、定任务、压担子的办法,积极创设条件,在外出学习、取经的机会上向优秀教师倾斜,加快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步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更多人尽快成长为校、县甚至市级的学科带头人及教学能手。
三、重视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教学的源泉,我校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教研,搞好教研,发挥教研力量,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校本教研。
1.抓好集体备课。我校集体备课做到四个保证:一是保证时间。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次备足两节课。二是保证内容。每周备课安排本周进度和教学内容,重点进行教材分析与教法探讨,明确各章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三维目标,吃透教材;有代表性地研讨一节课,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制作课件;解决上周教学过程中值得跟踪和探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内容查找或开发教学资源。三是保证质量,教研前,各年段备课组长和中心发言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研时大家畅所欲言,谈困惑,谈收获,谈设想,充分发挥群众智慧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制度保证。制定定期开展的集体备课制度,要求老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讨论,共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与困惑的方法。
2.抓好课题研究。我校教师根据学校、年段或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学科教学、教研组活动,人人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研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并在教学中就注重积累资料,每位教师要做到深入反思,善于总结,期末按规定形成教研材料这样每任科教师,教研水平都有了一个提升。我校全国课题已结题一个,省课题已结题六个,市课题结题的有七个,目前仍在研究的课题有五个。
3.抓好各种公开课。一是磨课,每个备课组推选一名教师作为主磨者说课、上课,其他同年段教师与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并在一次次的教学设计调整中上好一节课,使磨课教师在活动中边学习,边实践,边研讨,边反思,通过年级备课组伙伴互助、教研组伙伴互助,引领伙伴互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二是分开课,每节公开课的教学,都由备课组、教研组集体探讨、集体备课、教师试上,集体评议,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锻炼。三是随堂听课。由教导处协同校领导、骨干教师共同听课,特别是对于部分学科薄弱教师,通过听、评,研讨分析教学症结,就课堂出现的问题出谋献策,提高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是同课异构、同题异构课,通过“选定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年段教师磨课――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再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真正实现同伴互助,课与题相连。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