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学习材料篇1
卫校校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从***的十六大提出、十七大基本成熟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我们中国***执***理念上的一大突破,是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已经成为我***目前乃至今后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的建设。
一、学习的收获体会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交流,给***员上***课,作学习辅导。我有两点认识:
第一、关于以人为本
人类的进程已经经历了若干的发展阶段,以人为本、以物为本是各个社会形态的共同特征。特别是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皇权为本、以皇家利益为本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皇帝的头上罩着一道道神圣的光环,就连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有特定的称呼,老百姓不得擅越。$$分页$$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一些进步的思想先驱也曾提出过关于尊重人、提高人的地位等先进的思想,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人的主体地位。《***宣言》中在向人们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场景时,认为只有到那时,社会已经进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时代。劳动才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乐趣,物质达到极大丰富。因此,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正如同志所说: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为公、执***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完成***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联系到我们学校的事业发展,我认为学校领导在谋划工作、管理干部、建设队伍、关注民生等工作时,不能忘记学校的科学发展,这就叫做全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时尊重劳动,倡导劳动光荣;保证全校职工收入不低于同类兄弟学校水平,同时不使收入差距拉大,特别关注低收入人员群体;关注并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这就叫做协调。学校的经费支出与学校事业发展各方面的支出比例适当,结构合理,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各项***策,真正做到有利于学校的事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这就叫做可持续。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页$$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们通过召开教代会分组讨论、召开专题讨论会、调研、谈心、走访、书面征求意见、广泛开展***思想大讨论等方式,全校师生反映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校外拓展的问题。这是制约我们学校科学发展最大的瓶颈,可以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学校的发展只能是维持现状,小打小闹,更谈不上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为此,学校“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校外拓展,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今年以来,我校制定了以创建市级文明和谐学校和省级重点中专为主的内涵建设目标,市级文明和谐学校创建已申报,目前验收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而省级重点中专学校的申报,因占地面积这个硬指标不达标,我们只能无奈地放弃。这个问题去年我们分两次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了项目建议,市***府办公会也作过专门讨论。现因市***府主要领导调整,校外拓展的项目不得不再次重新进行努力。
2.科室职责划分问题。去年五月份,我校进行了第二轮人事聘用。重新设置了科室和重新聘用了科级干部。期间,只是将科室职责原则进行了划分,但职责划分不细、部分职能不清晰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影响到部分科室及部分科级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代会上、学习实践活动大讨论中、征求意见中大家都提到过这个问题。$$分页$$
3.职工队伍建设问题。由于我校校科两级干部均是20xx年组建和聘用的,近三年来累计招聘新教师104名。期间学校经历了大发展、大跨越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工作量很大。相当一部分科级干部均是业务干部,管理知识欠缺,可以说是在学中干、干中学,新招聘的教师也是很快进入了教学第一线;科室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新进的,由于工作急用和经费方面的考虑,外出进修、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学校本身这方面也没有统一的长远规划,严重影响了教职工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工作的规范性。
4.关注民生和为职工办实事方面。教职工强烈反映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工资收入。改革开放以来,科教 兴国和人才强国作为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已列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教育和教师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教师法”、“职教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于1985年设立了教师节。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的收入应不低于或略高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员)的收入。在实际贯彻执行中,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也一直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执行,且与中小学教职工一样,比国家机关人员工资总额多10%的补贴。
但在20xx年全国工资制度改革以来,教师的收入明显降低,与公务员收入水平形成了明显差距,平均工资水平差达到900元左右,严重影响了教职工的生活并对教职工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的管理。$$分页$$
今年初,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已做出明确要求,中小学校教职工收入分配参照不低于公务员的水平进行改革,基于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与中小学校教职工执行相同***策的惯例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我们已向市***府建议在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收入制度改革中,将中等职业学校一并考虑,并补发07年以来的工资差额。
另一方面是开办职工食堂、家属院重新整治(包括重新硬化部分路面、补种草坪、补植树木、修建自行车棚等)、开辟职工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开辟小卖部、洗衣房、澡堂等事关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学校已着手,正在整改中。
企业人员编制、工资、福利等方面,学校一直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策。现在事业单位改革总的原则是岗位设置分类,事业单位有一部分将按公务员机关对待,有一部分将变为自收自支的企业性质,趋势是消肿。这方面我校曾做了不少努力,也找过市领导,遗憾的是市里也没有好办法来解决。
5.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问题。我们学校的这个班子是20xx年8月份新组建的。五年来,领导班子团结民主、务实奉献,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受到全校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作内容多,大部分时间忙于行***事务和跑外面办事,而学校的客观情况是班子不全,我还要分管具体的工作,同时因自己是业务干部,有不想丢掉业务的想法。所以深入教学和管理一线、深入师生中了解情况、倾听呼声、关心师生方面显得欠缺了些。$$分页$$
同时学校领导班子在服务“三三战略”方面,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吕梁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发挥职能作用不够、认识有待提高的问题。有卫校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位置不够突出、工作不够重要、在“三三战略”中作用不够明显的思想。而且学校领导班子在***性、***纪、***风方面尽管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但距***的要求、师生的希望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为推动“三三战略”提供人才储备。
6.内部管理方面还需要加强和规范。需要进一步发挥科室作用,加强管理和考核。
7.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学习中,表现在工作中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魄力不够,缺乏更多的与时俱进的意识。
②存在老好人思想倾向,表现在执行***策和制度不够严格。按以前的干部***策,感觉在***治生涯中,有人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加之本人心地善良,同情心较重,怕惹人,也就放松了***策和制度的执行力度。从而出现职工个人利益有时优先于学校利益的个别现象。
③调查研究、分析工作还不深不细。处理事务有拖泥带水现象,解决问题观点陈旧,点子不多,习惯老经验、老办法,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分页$$
④忙于业务,看病多的现象,影响到了本职工作的履行。虽然有时这会成为工作中的长处,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⑤关心班子成员及职工生活方面,大部分时间忙于学校事务性工作,很难有更多的机会和班子成员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也很难找到与班子成员、职工群众谈心的时间,尽管我很想这样。所以对班子成员及职工工作生活方面关心的不够、体贴的较少,不能全面地及时地解决师生特别是班子成员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也不能及时掌握大家的思想动态,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工作。
⑥内部权力集中,挫伤了部分同志工作的积极性。从班子内部来看,20xx年组建新班子时共有5名校领导,20xx年5月原后勤副校长调走,由于市委没有及时派副校长,所才在主持学校工作的同时我又临时分管了后勤工作。去年第二轮人事聘用后,新成立了人事科,并同财务科一起由我直管。这样的情况下,班子成员之间权力分配不是很平衡,我的权力可能有些集中。另一方面由于重新设置了科室和重新聘用了科级干部后,由于当时科室职能是大致划分,所以出现了划分不细、部分职能不清的问题。个别科室及科长心里有想法,认为权力分配上有不平衡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
三、整改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领导水平。$$分页$$
俗话说,人不学习要落后。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更应把理论学习摆上重要位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一定要花时间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按照市委聂书记提出的要求,通读规定的几本书,精读其中一本书。要高度认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要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理论总揽学校工作的全局,指导改革实际,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决不辜负市委和广大教职工对我们领导班子寄予的希望,努力实现“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这一工作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根本目标。
2、统一思想认识,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学校领导班子要召开专题会议,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加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落实整改责任制,做到边学边改,边整边改。要排出几件为职工做得到的实事,明确完成的时间、要求,明确责任人,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让职工得到实惠,决不搞花架子。$$分页$$
3、建立正常畅通民意的渠道,形成制度和规范,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保持下去,形成定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的长效机制。要重新修订学校管理制度,根据学校现阶段工作实际,创新管理的机制体制。
4.进一步加强***性修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校外拓展再燃工作、学习的热情和激情。不等不靠,主动积极,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来,做到有头有尾,站好最后一班岗。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材料分析 思想品德
新一轮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笔者以前执教的思想***治课,更名为思想品德课,而且内容安排发生了变化,增加大量的材料分析,配有不少的彩色插***,这个变化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材料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便于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过去的思想***治教材,注重道理的传授,而忽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不少学生觉得思想***治课空洞说教,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思想***治课的兴趣。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通过安排材料分析题和彩色插***,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彩色插***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思想品德课和学生的距离。材料分析题就是通过提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情景,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理解材料的意思,准确回答材料分析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教材正文的原理和观点。因为思想品德教材所选用的材料分析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通过对材料分析题的研究,归纳出相应的原理和观点。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接受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而过去的思想***治教材理论性太强,脱离学生的实际,给人一种生搬硬套之感。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摒弃过去那种教师是权威、学生是遵从者、师生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传统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而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就是通过提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质疑和讨论,把探究知识和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参与、合作和引导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而激活了课堂,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3
从2011年高考试卷来看,考生在答题中失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掌握不牢;对基本的历史概念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不能科学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过分依赖书本,思维僵化;缺乏答题技巧的训练和提升;行文答卷仍缺乏表述技巧,卷面书写不规范。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提出几点解题技巧。
选择题基本上为清一色的材料选择题,难度与能力加大。所以,选择题的解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确定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且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明察秋毫。②确定空间因素。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③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主观题原为一道37分的大题,自2011年起调整为2道,分别是25分和12分,其中12分题为开放性题目,没有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标准。通常情况下,这种趋势会延续下去,需引起注意。
一般材料题:①快找中心,明确意***。命题人在选取和组织材料时必定有一个主题,所有问题的设置和要求的答案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所以找到主题并体会命题者的意***是成功作答的关键。对于有题头的主观题,通常在题头就会交代主题,算是捷径。而没有题头的则需要快速浏览材料及其设问,确定中心。②审读设问,挂靠教材。明确设问要求,围绕出题人的命题意***抓取有效信息,如设问的中心词、时空限制词、题型提示语和答题项,然后按照设问考查的方向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规范答案的捷径。通常情况下设问的依据来自材料,但切记: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挂靠,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③精读材料,理性分析。借助标点符号来把握材料的阶层和逻辑关系,如句号、分号、省略号、问号等等。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
史论结合发散思维材料题,对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能力、历史基础掌握能力要求很高。去年高考出现之后,平常练***常出现。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对老师的审题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这种题型,我认为,首先要归纳概括材料中的观点,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将观点列举出来。其次,就一个或两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新的观点,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语言逻辑性一定要强,思维严谨。第二,要符合史学常识,符合史实。第三,一定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以上是针对选择题与主观题的一些解题技巧。在平时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行文答卷缺乏表述技巧,卷面书写不规范。针对这一现象,也可以用比较好的解题技巧进行解答。①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的多少。②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考生备考阶段做了大量的练习题,千万不要凭借主观印象背这些题的答案,更不要轻易相信万能答案。③运用正确的史学分析法。如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原始史料、直接推理等。学会历史地看问题,把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考察。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4
关键词:中考策略复习迎考
最近几年,中学社会***治中考逐渐由闭卷形式向开卷形式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面向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迎考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复习。本人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初中毕业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社会***治中考迎考的方法和策略,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端正复习思想和态度
针对目前**地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实行开卷考试这一现状,家长和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心态。他们认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很容易,可以翻书的,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在这里,我想作为初三的***治老师,首先应该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洗脑,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端正他们对本门学科的学习态度。应该告诉他们开卷考试的要求,告诉他们开卷考试重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应用基本观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同时,还重视考查学生活学活用,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的难度要大得多。现在的***治课要学好,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忆再现,而是要通过学习课本知识,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应对中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
二、制定好中考复习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践复习计划
本人认为,在复习中实施三步走战略效果较好。
1.第一步,全面复习,系统掌握,打好基础。
初中社会***治课中考复习,要牢牢抓住基础训练,即知识点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通过知识点的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是搞好迎考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社会思想***治课内容繁多,要全面、系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系统,而后进行巩固训练。
2.第二步,专题复习,抓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把最近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按照专题形式逐个列举出来,然后依据每个时***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意思设计成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找准一年内的社会热点,把每个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各种题型都考虑周全,逐个列举出来,进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住问题的答案。
3.第三步,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准确率。
综合训练就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热点专题训练的前提下,运用已掌握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通过这项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一步熟悉时事***治材料与基本理论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此,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前边训练的专题进行重新组合,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多样,尽量达到中考水平;二是要做到教师讲解与学生自练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查漏补缺,弥补空缺的知识,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三、研究分析中考题型,整理和归纳解题策略
目前,**地区社会和思想品德中考只有两种类型题型,一种为客观题,一种为主观题。针对这两种题型,本人归纳出以下解题方法:
1.客观题的解题策略
客观题一般而言比较简单,但是想要得到满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做客观题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客观题一般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要么是一句话,要么是组合式选项。在做客观题的时候,我一直向学生强调,要注意观察,多使用排除法。先看选项中的句子本身观点有没有错误,假如有,那么先将此选项排除掉,然后对剩下来的选项作进一步筛选,哪些选项不符合题意,就把这些选项排除掉,最后剩下来的选项一般就是此选择题的答案了。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解答客观题的方法,现举例说明。(**市2007年社会思想品德中考题目)2007年5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市象山县公安局民警、***员何利彩的事迹。她爱岗敬业,十几年帮助下岗女工、照顾重刑犯之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新业绩,两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荣誉获得的关键是靠媒体的宣传
②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③***员一心为民才能得到人民信任
④要弘扬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观察此题,我们采用排除法,只要排除一个选项就可以了。第一步,先看选项观点本身有没有错误的,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很清楚就看到选项①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省去第二步——对选项是否符合题意进行判断,得出答案为D。
2.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主观题的解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细读材料,审清问题。
见到试题以后,很多学生都忙着动笔,这是一种不好的答题习惯。良好的答题习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认真阅读试题的内容,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重点,做到读懂材料大意,并能概括出材料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其次,认真审清材料所给出的问题,准确把握“提问”的意思,弄清问题的限制条件,指向范围,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去理解,明确题意。再次,要找出问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读明材料,审清问题,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前提。
第二步,推敲问题,寻求与教材的结合点。
通过前面对所提问题材料的分析,积极发散思维,在明确解题思路后,找出“材料”和“提问”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即“材料”或“提问”体现了教材上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紧扣教材知识点,用教材的知识解答各类问题,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关键。切记,寻找的知识点要多点,答案要完整一点。切忌,只泛泛而谈,结果既花时间又失分数。
第三步,细致阐述原理,针对性进行分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逻辑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回答。在阐述原理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观点要鲜明。在涉及多个知识点时,要考虑其主次先后,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最后,答题时还要做到语言规范,字迹工整,卷面干净。细致阐述原理,多角度地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保证。
以上是我对初中社会和***治课中考迎考策略的几点看法。我坚信只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搞好中考前各个环节的训练,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5
一、 有利于促使情景再现,变抽象认知为直观学习
历史学习具有很强的时空抽象意识,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跨度大,时间长,内容多,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可以预计一下一本纯粹是正文***片而毫无补充相应的的历史***片与史料的教材是多么的乏味,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想象,却仍然不能正确或接近的反应客观的历史事实。教材中的历史***片及史料则选择了代表性的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特点中典型的细节,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所发生历史时代的客观状态,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学生通过对教材中的***片,文献资料的学习就能从中更为直接的了解和把握具体的历史事件,感受具体时代中的社会面貌与现象,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一些层次稍好的学生还可以起到从***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理解历史史实。比如在学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分散的世界文明***与新航路开辟***,进行分析对比,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有关内容,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整体性的形成的重大作用,将分散的相对封闭的世界走向为联系开放的世界。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主动自觉意识,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敏捷,而且乐于探索,求知性增强。很多学生从拿到教材的那一刻不仅关注教材的正文部分,更多的是去翻阅教材中的***画,故事部分,从生动的精美的***画,文字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猎奇心理,从历史教材中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片,史料进行穿插讲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历史教学。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取更感兴趣的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比如在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材中就穿插了一幅幅包含服饰,饮食,住宅,社会习俗等等栩栩如生的***画,使学生学习这一章节时增加了许多的趣味性,了解到了***画背后隐藏的一些内容,更可以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加自己对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 有利于深化知识内容,辅助对正文的理解
***示史料是对课文正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师学习它便于在教学中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挖掘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学习它则可以直观的体验正文中所描述的现象,加深记忆和理解,获取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教材中除了设计主要的正文内容之外,还设计了包括课前提示,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等各具特色的模块,学生从课前提示就可大致把握本课的重难点,掌握一些结论性和规律性的内容,在学习思考中则可以通过史料学习将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加强学生对史料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史料知识的重要性。
四、 有利于进行问题设问与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理念也在不断深刻,教师则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设计一个个历史情景去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而教材中的***文史料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良好的素材,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素材,更要发现某些素材背后的内涵和隐性内容,探寻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实质等一系列问题,明白这一史料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史料板块,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进行设问探究,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观念和思维方法,主动探究分析问题。
五、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6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历史***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材观;建立;意义
中***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18―02
新课程下历史教师需要建立新的教材观,旧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将向新的“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转变。“本本式”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唯一教学依据、“法定文件”,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及教学的个性化,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材料式”的教材观则把教材看做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而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材料式”的教材观有助于打破“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有助于释放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有助于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陈旧的“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
以往人们把教材与历史教科书等同起来,说到教材就是指历史教科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课本,好像除了历史教科书(课本)之外,就没有别的教学资源了。特别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将教科书唯一化、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它要绝对服从。这种教材观说到底就是一种陈旧的“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
这种“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认为,历史教科书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唯一的教学依据,是历史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件”。它的价值在于“控制”和“规范”教学,教师必须持有一颗“尊敬”之心,不主张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去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按照这一教材观,教科书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如果越雷池半步,那就是大逆不道。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其实质就是僵化的“本本主义”。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感到很难处理教科书的内容,习惯于教科书写多少就讲多少,教科书按什么顺序写就按什么顺序讲。如果哪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处理或变动,往往就会招致同行的反对。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对一些教师的影响是多么根深蒂固。
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造成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对教师来说,它使教师成为了教材的奴隶和附庸。教师只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久而久之,课堂上教师的灵活性不见了,教学的活力没有了,教学的创造性更是被扼杀了。“照本宣科”培养不出“学者型”的教师只能打造出“照葫芦画瓢”的“教书匠”。对学生来说,学生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长此下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同样不见了,学习的活力同样没有了,学习的创造性同样是被扼杀了。“照本读书”培养不出“创造型”的学生,只能训练出“机械复印型”的“书呆子”。有人曾尖锐地指出,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使孩子们宛如被钉住的蝴蝶,牢牢地被束缚在教材上,无奈地拍打着柔弱的、可怜的翅膀。这是多么引人深思的比喻呀!
二、全新的“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
显然,陈旧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了。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
“材料式”的教材观认为,所谓教材只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供教师展开讲述、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等活动的材料。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如文字印刷材料、电子音像材料、实物材料等,都要视其为教材,甚至有人把教具也包括在教材的概念之内,因为教具是非常直观化的教材,是教材的物化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含义是很广泛的。这就是“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这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是一种大教材观。“材料式”的教材观把教科书看做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但强调它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那么,教科书又是什么样的教学材料呢?可以说它是供师生进行“教学对话”的“文本材料”。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历史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人格价值的人,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是交流的主观能动性,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新课程提倡通过交往革除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师生间的交往在历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对话,而对话需“文本材料”。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主持人、特邀嘉宾和参与听众都紧紧围绕着主题,进行互动式的交往对话,对话的材料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这种材料可以说是一种“经验材料”。历史教学与《实话实说》有其相似之处。教科书的每一课的课题,就如同师生对话的一个主题,主题之下的诸多内容就好比师生对话的材料,师生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内,紧紧围绕对话的主题,依托对话的材料,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对话。这种对话的基础材料是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此外对话的材料,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对话。这种对话的基础材料是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此外还有其他相关的教学材料。如果没有这样的“文本材料”,那么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就会失去依托而变得漫无边际,操作上既不可能,事实上也行不通。所以,像教科书这样的“文本材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有位历史教师这样兴奋地说:“现在的历史课堂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对话、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有时候我在课堂上就像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
三、确立现代教材观的实践意义
“材料式”的教材观承认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这将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变化,具有非常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打破“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教材的功能与地位
“本本式”的教材观将教材看成是“控制”和“规范”教学过程的圣经,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围绕着教科书死啃烂嚼,教师中谁把教材挖得越深,讲得越透,似乎谁就教得越好;学生中谁把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材记得越多,吃得越细,似乎谁就学得越好。教科书的“法定地位”使人对它产生一种“敬畏感”、“神秘感”。“材料式”的教材观将教材的定位由“控制”、“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从而打破了“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以及由此对它产生的“敬畏感”、“神秘感”,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教材,最终把教师从对教科书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中***出来。
2.有助于释放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张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法本身有一种张力,即相对的弹性力量。在“本本式”的教材观下,由于教师对教材的屈从,历史教学法运用很少有创造性,张力也就很难释放。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无论怎么改革,也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础性的“文本材料”,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应用工具”。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用教材教。“材料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在其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以展现教材的功能,释放教法的张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法,以“材料式”的教材观从观念上为释放教学法的张力开辟道路。
3.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状况,提高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活力的职业,是教师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在“本本式”的教材观下,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递者”,一个“按大纲、按教材规定办事的人”。他们在这种状况下工作,无法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的活力被压抑,教师劳动本有的灵性、活力、挑战性、智慧性和人格的作用被一点点扼杀。教书教到最后,教师大多成了一个暮气沉沉、没有朝气的“教书匠”,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的悲哀。“材料式”教材观的确立可使教师从精神上***自己,找回失落的角色意识,达到自我认同,从一个屈从于规定的缩手缩脚的“教书匠”转变为一个拥有专业自主性和生活活力的教师。
4.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主体性和批判精神
以往的历史教学除了教给学生一大堆死的知识,剩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学生没有了思想空间,失去了看问题的眼光和批判的勇气,他们被训练成只会答题的“机器”。新课程强调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材料式”教材观将学生从教材中***出来,他们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展了,他们思维创新的自由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必将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焕发其生命活力,并使其感受到学习及成长的乐趣,从而真正发展其主体性和批判精神。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8
纵观近几年荆州市中考的命题走向,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来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照搬课本内容,而是尽量避免摘抄教材原文,所设问题的立足点更注重于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材料层出不穷,提问的灵活性不断提高,更是增加了理解题的难度,因而成为中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材料分析题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得分的瓶颈。现就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及中考复习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材料分析题的解题基本思路和方法
1.通读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材料分析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解、出处等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再说阅读的顺序,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边想边找是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寻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②找材料与教材的关联。材料分析题的材料设问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出自于教材,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只要判断准确,解题的方向便明确了。③找材料与材料的关联。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分析题都有一个主题,而题目中的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的,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将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精心作答是解题的落脚点。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下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①怎么问怎么答。紧扣题意,论从史出。②注意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③要注意语言准确,用历史的语言回答问题,特别是有些题目容易与***治混淆,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甄别。
二、材料分析题在中考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我们后期的中考复习主要是以专题复习为主,在专题复习中,材料分析题是训练的难点。难就难在材料的不可确定性和新颖性,近几年中考的材料均没有来自于课本,但考察的内容却与课本紧密相联。如2010年考察的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两次农业改革运动和日本的近代重大改革明治维新;2011年考察的是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012年考察的是建国后***治上实现国家***和经济上实施改革开放以及美国崛起依赖的再次战争。材料在课本上很难找到,但是却都把握了大纲,突显了教学中的重难点。那么,我们在专题复习中如何去组织好材料分析题的复习呢?
1.立足教材,熟悉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重难点。教材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根基,离开了教材一切都将变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是做好复习解答前的关键所在。
2.认真阅读考试大纲和中考说明,确定复习的范围和考试的重难点。考纲和中考说明是我们每年组织中考复习的风向标,在组织中考专题复习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每年更新的中考说明,注意弄清:哪些不考?哪些是新增的考试内容?哪些内容在近两年考过?哪些是每年考试中都需要重视的内容?对于不考和近两年考过的就应该大胆舍弃,从而缩小复习的范围。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9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手工教学 头脑风暴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不断地被提倡和应用,如何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乐于学习手工课程,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摆在我们一线手工教育工作者面前值得研究的课题。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初步总结出在手工课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一、巧妙进行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手工制作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充分的准备和巧妙的导入,也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或者是很难把学生向更深的层次进行引领。因此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精心准备。如:剪贴画一课的导入,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幼儿园的室内和室外的环境装饰,请学生仔细观察这是什么地方?这些幼儿园的***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弟弟、妹妹或邻居家的小孩喜欢什么颜色,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喜欢哪些动物、人物的形象,有些什么样的爱好等。通过学生们对孩子的描绘,激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幼儿园应用紧密相关的环境装饰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对本课的探究向更深的层次延伸。当然剪贴画的构***、色彩搭配、材质的运用、各种技法的运用等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学生的探究兴趣已被激发起来,随着任务的布置,这些重点和难点都将在学生的进一步深入探究活动中被师生共同解决。
二、改变教学模式,放手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示范学生跟做是传统手工制作课的常用模式,教师在前做,下面的学生跟着做,教师教一步,学生跟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手工制作课以动手为主,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究空间,因此我给学生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如:对手工制作中各种制作方法,各种手工材料的运用,题材的选择等方面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相应的资料、材料,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采取个人、同伴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改变了教学模式之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大大的激发,创作出了很多新颖独特的手工作品。如在教学《线造型》一课时,教师简单的进行了讲解和启发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确定了要制作的材料、题材、造型的状态等问题。下一步进入操作阶段,学生们有的用毛线,有的用纸卷,有的用铁丝,有的用树枝等等,材料的运用十分丰富,这一阶段我一直是处于观察者的位置,不轻易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仔细的观察每一个、每一组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参与学生的讨论,讨论什么样的材料制作什么样的题材比较合适?什么样的色彩搭配比较协调?制作成平面还是立体的效果好?就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出现及各个问题的解决,最终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出了立体的、平面的、具象的、抽象的、各种材质的线造型手工作品。这些手工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材料的丰富性都超过了以前的手工制作课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会了如何进行手工学习,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培养问题意识,树立学生探究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手工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
1.老师直接提出要学习的课题,同学们根据课题进行展开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等等。如学习“撕纸”一课时,当教师揭示课题后,要求学生针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可以是定义方面的、材料运用方面的、制作方法上的及题材方面的。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们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什么是撕纸?”,“哪些题材适合制作撕纸?”,“撕纸的制作方法有哪些?”,“撕纸有什么用途?”等等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和制作的过程中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观察提问,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如学习“染纸“一课时,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染色过程中产生的配色效果,观察不同的折法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米字格折法和田字格折法的不同效果?”“冷色系和暖色系的效果与特色?”“染出的染纸适合制作哪些题材的作品?”等。
3.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已具有了一定的手工知识和操作经验,这样为回答和解决一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因此我鼓励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遇到的可以直接解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生在制作人物套色剪纸的过程中,学生又提出了运用这种方法制作动物、风景的想法及用其他的纸材会有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
4.运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展开联想,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并掌握“头脑风暴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明许多具有创造性的事物。比如:学习“利用蛋壳制作”一课时,很多学生拿着蛋壳不知做什么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运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展开联想,提出问题。如想利用蛋壳制作动物,我先让学生回忆各种动物,学生们的兴趣很高,几乎把所有的动物都提了出来,各种四足动物类、家禽类、鸟类,等等。通过提出、交流、筛选,学生找出一部分蛋壳比较容易制作出来的动物。接着提示学生可以把蛋壳与其他的材料结合进行设计,学生们又提出了泥、牙签、各种豆子、彩泥、石头、棉花、树叶、线、颜料等材料。最后经过师生的讨论、交流,确定了一部分可行的方案。学生们以个人、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这些可行的方案进行实施,制作出了不同动态、不同材料组合的蛋壳动物。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不断地运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探究。
参考文献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10
一、明确考试方向
1.仔细研读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同学们备考的依据。对考试说明的研读要突出两方面:一是明确知识范围,特别要注意每年微调的部分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常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二是明确能力要求,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2.深入把握命题趋势。《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虽为选修课,但它实际已经成为各省市的必考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做真题,研究命题思路,把握命题趋势。近年来相关命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切口小,挖掘深。高考命题的切入点细小而零散,如江苏省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涉及的考点有“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等;江苏省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策”;江苏省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涉及“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知识点虽然细小,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第二,考试内容涉及两个改革,对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较高。如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中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的比较;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中对“与清末新***两次改革的结果、原因”的比较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既要抓住共性的东西,又要参透每一改革的特性,深挖原因,以不变应万变。第三,命题与现实联系密切,具有时代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与借鉴功能。如江苏省2012年高考历史卷考查了“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治产生了积极影响”;江苏省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关注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内容,并适当进行延伸。
二、学习与应试策略
1.常规学习的四段论,即背景(为什么改)、内容(怎样改)、影响(改的结果如何)、评价(对改革或改革者的评判)。在学习过程中如能秉承“利益分析法”,就能将一些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习效果会更好。利益分析法,就是从利益关系入手,追溯各个利益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从而推导出基本符合实际发展趋势的结论。将其用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即分析社会存在什么弊端(社会危机、内因或外因、主因或次因等);针对弊端应采取什么措施(***治、经济、***事、民族关系、教育、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变革等方面);这一措施有何效果(成功或失败,或解决前一问题的同时又带来新的问题等);改革中各个利益主体有何行动(反对者与支持者、受益者与受害者等)。
2.应试策略。首先,把握相关理论。如改革就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涉及最高领导者的强势主导、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民心向背、改革策略、用人问题、文化传统、外部条件等;至于改革的启示,结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即可归纳出来;对改革(或改革者)的评价,要注重两个标准,即价值标准(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道德标准(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改革者品质等)。其次,清楚试题的构成。一道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立意(考核的目的)、情境(试题的材料)、设问(试题的呈现)。再次,明确答题路径,搞清设问“依据材料回答”与“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不同。最后,在此基础上看分答题,注意书写工整、条理清晰、史论结合,争取获取高分。
三、经典试题分析
例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第45题)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财***,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痢⒗詈枵隆⑷俾坏热宋督办***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与的共同之处。(6分)
(2)与清末新***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的实质。(9分)
参考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
【分析】本题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府的两次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其异同之处,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材料中“清末新***”的提法乍一看会让人感到手足无措。因此,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多读一些材料,以备考试之需。第(1)题,可从两次改革的对象、性质、内容等角度入手回答,如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均向西方学习、均为自上而下的改革;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国势”、“人才”、“武备”及百日维新的内容可知,两者均侧重于制度改革。第(2)题,第一小问可从主导者、进程、国内外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应结合时代背景回答。
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道题可能涉及多个改革事件,即改革史的比较问题。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4题将“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较,取得了较佳的命题效果。此外,二者的习俗变革也有比较的价值。复习中应重视对古今中外各种改革异同点的归纳,如对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对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对明治维新与的比较等。在比较点的选取上可以关注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结果、原因、性质、意义、国情、人文习俗等,既可以是“长时段”的比较,也可以是“短时段”的聚焦。
例2.(2011年高考江苏卷历史卷第24题)19世纪中后期,日本***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策,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府官营***策的不满。
(3)认识:***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分析】这是一道经典的改革史试题,切入点是明治维新中“日本***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策”,涉及的考点有殖产兴业的方式、原因、变化、启示等。本题的亮点是紧扣当年的热点“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设题,凸显历史的借鉴功能与现代气息。由此题可以看出细化考点、夯实基础的重要性。此外,对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可将其与中国的“”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
例3.(原创)对失败的原因,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二 这个运动主要的是代表了当时从地主官僚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的***治倾向,所以只能是一种软弱的改良主义的运动。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的力量,他们所企***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他们和当权的封建势力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只是要求封建统治势力让出一点位置来给新起的资产阶级。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中国史学会主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失败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指出论者采用了哪种历史观。
(3)依据上述两则材料,任选一种观点,利用所学知识论证其合理性。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参考答案:(1)原因:光绪帝软弱无权;帝后***争。
(2)原因:坚持改良主义,不赞成***;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等。史观:***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3)选择材料一观点:慈禧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一切职务;重抓朝廷用人大权;甲午战争中帝后的和战之争到变法前夕的维新与守旧之争;光绪帝被囚禁,慈禧太后重新训***。
选择材料二观点:变法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康、梁等维新人士和部分具有维新倾向的官员参与变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主观题学习材料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