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一学习材料篇1
【关键词】 实习工厂;单独核算;教学支出
高校实习工厂作为传统的校办工厂,一直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学校的教学实习任务,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实习工厂同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教学支出与生产成本费用的核算交织并存。
一、高校实习工厂现状
(一)主体特性
目前,由于历史原因,还有很多高校实习工厂没有改制,教学实习没有从生产经营中剥离出去。一方面,实习工厂是高校实习基地,承担学校的教学实习任务,上级主管部门是学校;另一方面,为了给教学实习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习工厂还承担着一定的生产任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是学校二级***核算单位。这种特殊的体制和机制,使得实习工厂同时从事教学和生产,具有事业和企业的双重属性。
(二)工资支付模式
实习工厂的工资(包括社会保险、公积金)由学校和实习工厂共同承担。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实习设备的效能,鼓励实习工厂创收,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学校通常只承担实习工厂部分员工的工资,即由学校核定实习工厂教学人员编制数量,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超出编制人数的工资由实习工厂自行承担,每月由实习工厂支付所有员工工资,定期与学校结算教学编制人数的工资。
(三)教学实习材料的管理
教学实习材料由实习工厂采购,定期与学校结算。根据每学期教学实习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由实习工厂采购教学所需的材料、工具、劳动保护用品等,在实习工厂账面入账,不在学校财务处报账。同时,实习工厂还要负责教学实习材料的发放和保管。与学校结算时,由实习工厂提供结算期间实际完成的教学实习工作量,提交学校相关部门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学校按照核定的标准拨付教学实习材料费用。
(四)教学设备的构成
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既有学校投入,也有实习工厂自筹资金购置。学校投入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学校作为主管部门投入,在实习工厂财务账中核算;二是由学校购置交付实习工厂使用,在学校财务账中核算,实习工厂仅作备查登记,负责日常管理。部分教学设备既用于教学,也用于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支出挤入生产成本费用
由于实习工厂生产和教学交织在一起,在实习工厂账上既要核算生产成本费用,又要核算教学支出。教学支出没有单独核算,平时发生的教学支出,如教学编制人员工资、对教学设备计提折旧、教学实习消耗材料等也被记入生产成本费用中。尽管与学校结算后,将学校应拨付的教学实***费在生产成本费用账目中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这种调整具有滞后性,既不严密,也不规范。因此,高校实习工厂存在生产成本费用虚增和产品成本不真实的问题,从而影响其生产经营成果的准确性。
(二)存在多扣进项税风险
实习工厂采购物资时,生产用材料和教学实习物资往往同时购进,而且两类物资的购货发票也开在一起。由于源头上没有将两类物资进行严格的区分,在账务处理环节也很难将进项税进行分拆,从而全部抵扣了进项税。造成实习工厂多扣进项税,少交增值税,存在税务风险。
(三)存在企业所得税风险
由于生产成本费用虚增,企业利润减少,实习工厂通常也没有进行纳税调整,最终导致少交企业所得税,亦存在税务风险。
(四)缺乏完整准确的教学支出数据
由于教学支出没有单独核算,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每年教学支出的实际金额。与学校实际拨付的教学实***费相比,是超支还是节约,很难提供详实准确的数据支撑。
三、单独核算教学支出的必要性
(一)提高产品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
教学支出挤入生产成本费用,会导致生产费用的虚增、产品成本不真实,最终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所以,必须将教学支出单独核算。
(二)降低税务风险
如果将教学实习支出与生产成本费用合并在一起核算,不论从增值税还是从企业所得税的角度来说,都存在涉税风险。因此,这两方面的支出和成本费用必须进行严格区分,将教学支出单独核算。
四、具体核算与管理
(一)科目设置
为了将教学支出与生产成本费用区分开来,便于教学支出的单独核算,可增设三个二级科目。一是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下增设“待结算实***费”和“应收实***费”两个二级科目;二是 在“原材料”科目下增设 “教学实习用料” 二级科目。
(二)新设科目核算内容
1.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
“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科目核算由实习工厂垫付、定期将与学校结算的各项教学支出。实习工厂发生教学实习的各类消耗和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等科目。月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已由实习工厂垫付、尚未与学校结算的各项教学支出金额。年终通过与学校结算,根据结算清单列示的学校应拨付的实***费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实***费”,贷记本科目。年末与学校结算后,如有借方余额,转入“营业外支出”; 如有贷方余额,转入“营业外收入”,结转后本科目年末无余额。本科目可根据支出项目进行三级明细核算,如教学编制工资、教学编制福利费、教学编制社保费、实习材料费等。
2.其他应收款——应收实***费
“其他应收款——应收实***费”科目核算实习工厂定期与学校结算,学校应该拨付而暂未支付的实***费。与学校结算时,由实习工厂提供结算清单,交学校审核。根据审核后的学校应拨付的实***费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实际收到学校拨付的实***费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已经与学校结算,但学校尚未拨付的实***费。
3.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
“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科目核算由实习工厂采购用于教学实习的各类材料物资。购入材料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学生实习领用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实习工厂库存的教学实习材料的实际成本。
(三)主要会计事项举例
1.购入教学实习材料
借: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价税合计金额)
贷: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
2.教学实习领用材料
借: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
贷: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
3.教学实习领用生产经营用料
借: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
贷:原材料(生产经营用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教学用料盘亏及结转
盘亏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
结转:
借: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
其他应收款(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
营业外支出(非正常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5.教学用料盘盈及结转
盘盈时:
借: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结转: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
营业外收入
6.发放工资(全部人员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超过核定的教学编制人数的工资)
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核定教学编制人数工资)
贷:银行存款
7.工资分配
只需要对超过核定的教学编制人数的工资总额进行分配(分录略),而教学编制人数的工资由学校承担,发放时已计入“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科目,无需进行分配。
8.与学校结算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实***费
贷: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
9.“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年末余额结转
借:营业外支出
贷: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
或者:
借: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
贷:营业外收入
10.收到学校实际拨付实***费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实***费
(四)教学实习用材料的实物管理
1.编制采购计划
对于教学用材料,由专门负责教学实习的部门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实习计划和教学实习大纲的要求编制采购计划。生产用材料采购计划则由其他部门编制。
2.材料采购、检验和入库
根据采购计划,由采购部门进行市场询价和采购,大宗物资需按招投标程序进行采购。采购回厂后,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办理入库手续。
3.材料的保管
为避免教学用料与生产用料混淆,方便教学用料的管理,需要将教学用料单独存放和保管,要有醒目的标识。
4.材料的发放
根据教学计划,由实习指导教师持经过部门负责人签字的领料单到仓库领取实习材料,在领料单上注明领用部门和详细用途,注明班级和人数。通过领料单,将教学用料和和生产用料完全区别开来,为教学支出单独核算创造条件。
5.材料的盘点
每月末要进行实物盘点,编制盘点表,与教学用材料的账面数进行核对。发生盘盈和盘亏,按规定进行相应账务处理。
五、注意事项
(一)采购发票分别开
教学用料与生产用料的采购发票必须分别开具,不得开在一起。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将两类物资区别开来,便于分开核算。此外,不论教学用料取得何种发票均不得抵扣进项税。
(二)教学领用生产物资,其进项税额要转出
生产物资在购进时已经抵扣了进项税,但如果教学实习领用了生产用物资,已经改变了物资的用途,应当认定为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其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当转出。
(三)教学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得计提折旧
由学校购置后交付实习工厂使用的教学设备,因为不在实习工厂的账面核算,不可能计提折旧。对于由实习工厂自行购置,专门用于教学的设备,虽然在实习工厂账面核算,但也不得计提折旧。
(四)与教学实习相关的营业外支出需要纳税调整
年终通过与学校结算后,“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科目的借方余额转入营业外支出的部分,以及教学物资盘亏后转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均要作纳税调增处理。因为这两类营业外支出与生产经营没有任何关系,不能在税前列支。
(五)与教学实习相关的营业外收入需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年终通过与学校结算后,“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费”科目的贷方余额转入营业外收入部分要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主要参考文献】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 材料学;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
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纵观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重要材料的发现和利用,都会把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把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可以说没有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和工业生产,便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没有现代的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便没有今天的宇航科技;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便不会出现光纤维的长距离传输,也无当前的光通信可言。高等院校深刻感受到材料对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材料学方面人才的需求。
我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材料学院,并建立健全了材料学方面各类培养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可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利于学生学习材料学专业的后续课程。[1-6]本论文通过分析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材料学专业进行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本人讲授材料科学基础过程中的体会,初步探讨了如何提高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1.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对材料学人才的大量需求,材料学专业已逐步成为全国各大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专业的性质,材料学专业也是高校中最难学习的专业之一。要成为一个材料学专业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既要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又要物理方面的基础,还要掌握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材料专业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大学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造成材料学专业课程设置时,存在“课时紧,任务重” 的问题。以材料科学基础为例,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授课时间一般不少于120学时,而纵观全国各大高校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通常为54学时,个别为72学时,且大多没有实验。这并不意味着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低,而是由于材料学专业课程多、学时紧等原因导致的无奈之举。材料科学基础学时少造成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的知识掌握肤浅,很难真正体会材料科学基础的本质,同时也影响了后续材料学专业课的学习。另外,不设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在进行后续课程时没有任何基础,从而影响了其它材料学专业实验的顺利进行。总之,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严重地影响了材料学专业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材料科学基础的课程内容和特点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古老又新兴的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掌握起来有相当难度的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重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具体来讲,材料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晶体结构和缺陷,包括各种晶体的空间结构、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及缺陷的表示法。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25%~35%;第二模块为原子及分子运动、材料的变形和再结晶,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45%~55%;第三模块为单元及多元相***,包括晶体的凝固和相***的关系、相***的分析等,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15%~25%。分析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可以提炼出材料科学基础主要包括晶体的结构及表示方法。[7-9]
3.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3.1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材料科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结合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我们对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精简内容,把握重点,强调相关。”材料科学基础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而且还在不断更新。如此庞大的内容仅仅通过短短的54学时或者72学时来顺利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精简教学内容是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必须进行的环节。针对材\料学专业的特点和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并考虑到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没有实验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这三大模块进行了以下改革:首先,精简第三模块的内容,使其仅占总学时的5%,同时在第三模块中加入15%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其次,把握第一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为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材料科学基础的本质,同时在第一模块增加材料科学基础的x衍射、透射电镜等基本的表征手段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达到总学时的40%;最后,强调第二模块中与材料学专业相关的材料科学基础内容, 占总学时的40%。第二模块的内容非常繁多,我们通过学习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材料的形变及再结晶规律,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与材料学专业有关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为后续材料学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2 教学方法改革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看似简单,但掌握起来却有相当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快让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的学习方式,跟上上课节奏,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这门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教训,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做了以下改革:(1)通过现实的例子,引发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针对材料是科技的基础这特点,通过材料的突破实现国家的科技发展的例子,增加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同时,介绍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基础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高度重视。比如讲到晶体结构和由于掺杂引起的缺陷内容时,可以介绍当前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基本都是通过掺杂引起材料能带发生变化的特点,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好这门大部分高科技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为将来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介绍材料学专业方面的所有专业课或多或少的与这们课有关联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基础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2)以晶体结构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晶体的结构缺陷和性质的关系,如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位错运动,实际晶体结构中的位错是什么样子。(3)通过课本目录,帮助学生学会总结,比较,归纳。材料科学基础内容琐碎繁多,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及时总结,比较和归纳,才能将材料科学基础的内容形成整体,不致前面学的很快就忘记,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不看目录的缺点,我们强调了目录的作用。比如学习完一章后引导学生根据目录回忆本章主要内容,象本章包括几节,每节主要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其中重点是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一章与前面几章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分析学过的内容,总结和归纳出要掌握的主要内容。(4)逐步引导,培养学生自学。大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过程中对于晶体的结构和三元相***,掌握起来具有较大难度,需要老师讲解,但对于原子结构和键合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掌握。这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5)通过做凝固和晶体结构分析实验使学生对书本上学的凝固原理和晶体结构缺陷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让同学门把铁碳合金熔化后浇注在砂型腔里铸造成钢锭,研究是凝固原理对其结构的影响,然后把凝固后的钢锭用xrd(x射线衍射),研究其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同时把钢锭磨平后在显微镜下研究其晶相,找出成分中的马氏体等晶相组织,与书上的相***对比,加深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
3.3 考试方式改革
课程成绩的考核是课程的重要内容,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针对材料科学基础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我们将材料科学基础的考试方式分为三块,一是传统的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二是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完成情况和每章主要内容总结等,占20%,三是实验情况,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通过实验考察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占20%。其中在闭卷考试中,我们强调了课本的基本知识,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综合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综合应用情况,而概念题则考察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结构和本质的理解情况。
4.结论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的理解,为后续的材料学专业的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莉芹.“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教学浅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8,5:58-59.?
2 张建新. 《材料科学基础》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1:114-115.?
3 王小槐,张照***.《材料科学基础 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62-64.?
4 杜双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649-651.?
5 付猛,沈榕.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j].时代教育,2008,10:44-45.?
6 王章忠, 张祖凤, 巴志新. 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65-66?
7 胡赓祥,蔡?.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材料物理专业;材料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15-03
一、材料物理专业的特色
材料物理专业是“研究各种材料特别是各种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物理基础、微观结构以及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各种高新技术材料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应用基础学科,是理工融合的学科”[1,2]。材料物理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通过各种物理技术和效应,实现材料的合成、制备、加工与应用。主要研究范围包括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质与应用;新型材料的设计以及材料的计算机模拟等[3]。材料物理将理科的知识传授与工科的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使传统材料工艺学与以现代物理学为基础的材料科学相融合,具有“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特点。
二、材料物理化学在材料物理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材料物理化学是贵州大学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位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是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问题,从基础的具有共性的原理及方法来论述各种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制备与合成、性能与应用的相互关系。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物理化学是材料物理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等理论基础课程为基础。高等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物理化学只有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才能成其为真正的科学。认识到大学物理和物理化学中热力学内容的衔接,了解大学物理中原子结构知识的介绍,协调好与大学化学中原子结构部分内容的关系,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讲清难点,是材料物理化学教学中值得注意和认真对待的问题[4]。材料物理化学同时也是材料物理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材料腐蚀与防护等)的基础课程。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中的金属与合金的高温氧化的热力学部分,就要运用材料物理化学中诸多热力学基本知识,如G-T平衡***和克拉佩龙方程等。材料物理化学如同一座桥梁,将材料物理专业的前期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联接起来,以完善专业知识的系统与连贯性。同时,材料物理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材料物理化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相关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新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产物性能的提高与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中所用的新型催化剂和引发剂息息相关。在材料表面改性过程中,界面效应是起理论指导作用的。电化学在材料领域应用广泛,例如:熔盐电解法制取金属铝、多种稀土金属及其合金,金属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及防护等,新型的化学传感器、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生成都要用到电化学理论。而对于发展迅速的前沿材料纳米材料,如何制备具有规定尺寸和组成的纳米颗粒、测量其性质、了解它们的特殊性质与颗粒尺寸的关系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测量手段和化学化工技术,这也离不开材料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指导。
三、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难点
根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经验,材料物理化学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这首先是因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与数学物理联系密切、抽象概念多、数理推导多、公式繁杂等特点。许多学生见到大段连篇的公式推导就会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然后就逐渐厌学甚至放弃学习。再加上该门课程对于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课时相对较少,要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较多的内容,使得以往的教学出现点到为止,认识学习不够深入的现象[5]。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处于整个大学的全盛时期,求知欲强,精力充沛。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针对他们的缺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对策,使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起运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值得思考并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我们对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上的改革。(1)教学内容与材料物理专业特色相结合。针对材料物理专业“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特点,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思想与内容安排也要做到理工相融。既要把重点放在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育上,比如要对基本概念有比较深的理解,对重要公式能够熟练掌握,对课程作业有严格的要求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6]。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工程教育是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彻底改变传统物理化学教学模式下工程教育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我们既要强调物理化学学科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又要从工程需求的实际出发进行考虑,不能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应注重相关结论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注重科学理论与工程问题的结合。(2)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应积极倡导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以科研促进教学,适时地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渗透到教材、教学和实验中。将科研课题和教学相结合,实现科研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如能实现教学和科研的互动,这将为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继续读研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能力。同时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实践相结合,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及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探索精神。例如,可将材料物理系教师的科研课题“稀土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相关化学热力学和界面现象的知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将教师课题“激光熔覆制备生物陶瓷材料”与相关的热力学知识相结合,如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及其作为反应判据的应用,等等。还可以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中来,学以致用,加强知识点理解的同时,拓宽视野,锻炼科研及动手能力。
2.教学方法上的改革。(1)传统与先进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由于其单调、枯燥的特点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是***、文、像、色集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的应用使原本量大、抽象、复杂、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板书绘***的时间,加快了授课进度也增大了教学信息量[7]。比如相平衡与界面现象这两章,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将各种相***、亚稳状态及润湿现象能内容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配上动画效果,更便于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多媒体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手段,在一些公式的推导演示以及课后习题的讲解过程中,配以一定的板书,将会起到解释充分、循循善诱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消化相关重点及难点。总之,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教学需求等灵活应用,才可较好处理有限的理论学时与教学内容多、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综合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传统的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和发挥,因而造成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完成传道授业的任务外,也要试***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对此,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①在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教师讲授、简单章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之后,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前面我们讲到学习材料物理化学的大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我们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将其能力激发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②采用模拟教学方式,进行角色互换,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培养体恤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文品质。对于某些难度较低易于理解的章节,比如新相生成与亚稳状态,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然后走上讲台,与教师互换角色,完成自主学习的同时,更亲身体会教师备课、授课的整个过程,从中体会不易,进而达到互换立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培养效果。③课堂练习和作业讲解时,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以培养合作交流、互助学习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书,我们更注重育人。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以后必将经历团队合作的过程,我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学习的形式,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互助与合作交流能力。(3)短期教学与长期辅导相结合。贵州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只有80个学时,大二上的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但该门课程是一些学校材料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为了帮助学生在完成必修的学分之后还能更深入地学习该门课程,我们还为已经完成该门课程学习的学生提供长期的辅导,给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帮助,以助其完成进一步的深造和学习。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社会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以及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知识信息量的快速膨胀,要求学生具备更加牢固的知识基础,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思考与改革,总结出一套顺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从而适应新世纪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晓勇,等.构建工科院校特色的材料物理专业课程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刘宏玉,王媛媛.材料物理专业的特色方向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10):12-14.
[3]熊礼威,汪建华,王传新,等.新形势下材料物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6):170-171.
[4]傅敏,等.物理化学在基础化学课程体系中的龙头作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1):633-635.
[5]朱晓东.材料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2):90-92.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4
【关键词】材料化学;实验教学;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191
在理工科专业中,材料化学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实验课教学极为重要。在目前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内容单一、实验设备欠缺、实验人员固定,学生的实验兴趣与主动性不足等问题。[1]而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不仅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材料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仪器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创作性地将材料基础知识、化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技术的能力。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化学人才,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成为主要途径,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激情、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化学人才。
一、实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模式已逐步开展,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开展需要高校科研项目、学生实验条件、教师科研水平等的支持。而在目前的高校科研中,一些教育型高校的科研质量、所获的科研经费、教师水科研水平、实验条件等还不能大规模的开展科研实验教学。[2]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学校的具体实验条件,安排适当的课题、学时,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此外,***对教学型高校的科研申报应大力支持,帮助高校开展一些省市级科研项目,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使与科研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成为可能。
二、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选择合理的科研实验内容、模式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特征,收集符合教学的相关资料,以此选择可供实验教学的科研课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依据具有明确针对性、体现科学性、具有一定创新性、适当难易度的标准进行课题选择,并对所实验的课题内容进行确定,对实验指导进行撰写修订。其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院的要求,对实验模式进行确定,可先进行小规模、短学时的课程。对于课时的安排,应综合考虑实验难易度、经费等因素,合理调整科研项目内容,使实验符合课程需求,符合学生需求,可对一个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合理调整,取其中的一个内容进行实验,也可将几个基础性的材料化学实验整合为一节实验课等。这样既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实验,也使学生接触到完整的材料化学知识、科研实验知识等。
(二)、教师的合理的指导
在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极为关键,它是实验得以开展的基础,是学生实验学习、进行的依据。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收集整理有用的实验材料、结果,为科研课题实验的开展提供依据。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认真观察实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确保学生实验的可进行性,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与热情。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将实验结果、讨论写入实验报告,并安排学生课后完成实验报考,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考进行检查、评价,给予合理意见,更正实验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
(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合作
在传统的材料化学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与科研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应围绕科研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小组***完成任务,每小组的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实验打下基础。
(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开展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高校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联系,加强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此增强学生的实验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高校可在一些化学材料相关企业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此外,学生应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鼓励支持学生在所实习的基地进行科研实验,教师并定期的到实习基地,结合实习基地的实验条件、具体情况,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确保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学可采用企业、学校双导师制联合的方式,学校、企业各派一名导师到实习基地指导。[4]由于学校、企业所排的导师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的指导也不同,可使学生的材料化学理论知识、实际实验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在高校的材料化学教学中,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科研经费状况、师资水平等因素,合理科学地选择科研课题、实验内容、实验课时等,以此确保实验进行的可行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科研实验内容、模式,给予学生适度的实验指导等,使学生准确掌握实验知识,提高实验能力。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实验基地的建设,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田俐,刘胜利,申少华,肖秋国,曾云龙,刘俊成.教学与科研互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70-72
[2]田俐,申少华,刘清泉,张欣,张馨.材料化学实验与科研课题结合的教学模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6:131-133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5
Song Jinling;Cai Ying;Wang Ruifen;Zhang Guofang;Zhou Yujie; Fan Wenjun
(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包头 014010)
(School of Rare Earth,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新成立的材料化学专业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从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付诸于实践。
Abstract: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close to the level of talent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Major, School of Rare Earth,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article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in target positioning, course system set,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aculty building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way.
关键词:材料化学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 实践
Key words: materials and chemistry;talent training model;teaching; practice
中***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273-02
0引言
材料化学是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新开设的一个专业,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工程、信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我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和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我院于2009年申报了材料化学专业,由于各方面的迫切需求当年就被获批,并于2010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新生。
尽管从90年代初由复旦大学成立第一个材料化学专业开始, 目前在国内已有约90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此专业,但是由于材料本身的多样性,以及各高校开设此专业的背景和所依托的优势学科各不相同,所以尽管专业名称都叫材料化学,但是各个学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都相差很大[1-5]。而我校设立此专业的初衷就是发展和完善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高等教育,为当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急需人才,为了满足这一初衷就依赖于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基于此,对于刚成立不久的材料化学专业,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明确培养目标, 体现专业特色
坚持“结合材料科学发展的大方向和工科院校在材料领域的人才需要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定位”的原则,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学及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材料设计、开发、检验等基本技能,能在材料、化工及相关的领域从事新型材料研制、质量检验、产品开发、教学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通过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方面基本训练;掌握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具备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掌握材料制备、材料加工、材料结构分析,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以及材料、化学化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
以上这些培养目标可以说是各个高校的材料化学专业共同的、基本的培养目标。然而,为什么具有共同的培养目标还要在众多高校中开设材料化学专业呢?而且还会陆续允许在其他没有此专业的高校开设?这主要是由于各大高校所注重的专业方向、专业特色不同而导致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地处稀土资源丰富、部级以“稀土”冠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头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头形成了稀土冶炼、稀土材料加工和器件开发的产业链,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仍以产品的简单加工为主,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这主要源于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少专门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该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制约着稀土事业的发展。我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目的就是通过该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加速将稀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此背景下,我院的材料化学专业是工学学科并将侧重于稀土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尤其稀土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如光催化和热催化方面。通过此专业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理论上、从分子水平设计和构筑稀土材料,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学习型人才的需要,在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和强能力”教学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主要采取下列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实验教学,设立专业方向模块,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1]。因此,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分别以材料和化学的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并侧重于稀土的原则,设立了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理论、稀土元素化学、稀土冶金物理化学、基础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稀土元素分析、材料力学、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和催化原理;在懂得材料和化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设立了专业必修课,其主要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性能学、材料表面与界面化学、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材料工程基础、稀土功能材料、化工过程与装备和光催化与光电催化。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对前沿的了解和某方面知识的升华,进而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其主要包括:纳米材料与应用、能源材料、稀土资源与保护、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专业英语。从以上的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稀土的基础理论、稀土功能材料、稀土资源与保护构成了稀土的模块,催化原理、光催化与光电催化和现代催化研究方法构成了催化的模块,体现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以材料和化学广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的相关课程体现了专业的宽泛。
3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材料化学是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化学跨越了材料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具有明显的交叉性、边缘性和应用性。尤其对于工科院校,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不同的阶段为学生设立了相应的实习和实践的环节。包括:大一的***训、大二的工程教育、大三的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一部分基本上是每个工科院校都应该开设的。除此之外,我院将传统的“专业基础实验随课同上”的传统方式进行了改革,将各部分实验都从相应的课程中删掉,将实验从大二下半学年到大四上半学年连续五学期集中开设。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些学科交叉的实验,更能让学生将所学的单独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实验更好的融会、更好的消化吸收。并且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设计一些实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反过来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知识性,而且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学习的方式,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由于我院的材料化学专业刚刚成立,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正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目前仅十余人,随着学生招生人数的增加,将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由于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交叉专业,对于高学历的本专业的人才相对单独的材料和化学专业比较少,因此对于高学历的人才我们将遵循本科是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是材料类专业或者本科是材料类专业、研究生是化学类专业的人才进行引进的原则,并尽量挑选一些研究方向与我院的专业特色相吻合的人才,以保证专业课和实验环节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参与教研教改工作,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在加强学习的同时,通过教研教改活动,把握专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统一协调地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5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学方式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PPT讲述和黑板板书,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课件,做到***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授课并不是填鸭式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要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材料化学专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它的发展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以及学院注重软、硬件建设的情况下,而且随着西部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材料化学专业将会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重应用、能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并为西部的高等教育质量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晓刚,袁毅桦等.地方高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6,33(10):103-105.
[2]艾仕云,周杰,高吉刚:高等农业院校材料化学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7,(5),24-34.
[3]董秋静,罗春华,寒燕,崔玉民.教学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思考.广州化工,2009,37(9):228-30.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2012年、2013年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76—78.
[2]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59—61.
[3]蒋慧,黄小林,王荣,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艳周,刘冬梅,朱乔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17—121.
[5]孙家瑛.将科研活动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163—165.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提升 策略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bined with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Training Quality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ZHANG Lanfang, LI L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Improv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inly through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the revis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e measures to broaden the practice platform, highlighting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o meet the "wide caliber, thick foundation, strong capacity,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reflecting the principles of quality, competence and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o foster a community need, identify material class talent.
Key words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mprove; strategy
0 引言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21世纪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一级学科,涵盖了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等二级学科专业,目前,我国大部分理工科高校都设有材料类学科,各学校的定位和特色也有所区别。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建材教研室,2000年成立了以公路工程材料应用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获得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1年招生,立足学校在交通土建方面的行业优势,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满通建设需要的材料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吸收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遵循“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强化基础理论,不断优化组合土木相关课程;加强基本实验技能和实践环节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专业建设目标、明晰专业建设方向,立足长远,拟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扎实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规范教学过程,切实增强专业的办学水平、社会适应度和社会声誉,从2011年开始进行专业提升计划的实施,目前正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
1 明确专业定位,凝练专业特色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我校在交通土木行业的优势,与交通土建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学科交叉,以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基础,向相关功能材料领域拓展,教学与科研并举,立足重庆,面向西南,走向全国,建设市内绝对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交通土建行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服务。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已经形成了以土木工程材料、复合材料为特色的专业,构建了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及质量保障体系,且运行良好,保证了教学质量,目前,已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交通建设材料科技人才。
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水平的提升策略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继续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改革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探索具有交通特色的材料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学科专业调研,深入把握重庆市、西部地区及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结合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的特点,进一步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方向,突显办学特色。
(2)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班级为依托,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不断完善具有交通特色的材料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3)以全面性、开放性、主体性、实践性、差异性为培养方法,实现个体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的全过程引导的培养模式。从入学起,就建立专业老师、辅导员联系、沟通的制度,加强学生的人生目标规划,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阶段性的发展计划,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计划能力和实现目标的执行能力。②在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学习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③针对现代研究型人才素质培养特点,鼓励本科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重在研究意识、过程与方法,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实现个体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2.2 培养方案修订
按照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并针对我国、尤其西部地区公路工程材料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几乎为空白,进一步开展学科多层次、多尺度交叉,构建适合交通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工程相促进,深化专业内涵,进一步完善以公路工程材料应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考虑培养方案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按照“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促创新,以特色促发展”的思路,培养大批在工程材料领域内的高层次、高质量、高能力的创新性复合人才。具体措施是:(1)在已重点调研国内高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将力求与社会对材料学科人才的需求相统一,并与对应的行业单位、 企业开展对话,进一步分析并把握未来的市场需求;(2)注重专业间的协调与发展,完善课程体系,优化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环节体系及比例,扩大选修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既满足人才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顾及学生的个性需要。(3)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继续体现边缘学科的交叉和前沿学科的发展,并将进一步丰富其内容,及时将本专业科研成果作为专题进行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2.3 课程及教学内容优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符合专业规范,还必须突出交通行业的特色,并随着社会和专业不断发展的需求而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到需求为首,与时俱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以工程材料应用特色为主线,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来构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特色课程;(2)对原有课程设置加以调整,优化核心、特色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近年来本专业先后对建材实验与检测技术基础、胶凝材料学、混凝土学、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等主干课程进行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3)加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课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在课程教材的建设上,坚持编、选并重的原则,选用质量上乘、科学适用的优秀教材,同时也进一步加强自编教材的编写水平和出版工作;(5)利用现有试验条件,为专业课程服务,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方向所建设的目标,重点建设宽容、和谐的教学团队,培养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团队的凝聚力。积极展示团队学术成果,加强对团队及团队带头人的宣传,从而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目前具体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重视教学队伍“双师”结构建设,利用学校的优惠***策引进高层次的人才,有效吸引骨干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本校青年老师脱产攻读博士学位,安排出国或在国内名牌大学访学、进修,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特长,实现每个人都是所学专业领域的专家,教学和科研都很出色,锻炼和培养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2)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本专业全体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等;编写先进、适用的高教特色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件、案例、实训实习项目、教学指导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促进与外校各专业合作、同校各系、教研室的合作交流,进行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学改革尝试,从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为形成教师的教学合作机制和协作氛围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3)扩大和吸引材料专业领域的一线人员到校,通过讲学、做报告、开设短期课程等形式,形成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并进一步建立与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与人员交流的机制。
2.5 提高实践能力,拓宽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是通过调查、实验、实习实训、课外实践活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升华。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实验环节和实习环节。实验环节要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内容,增加实验设备和学生实验时间。实习环节要扩大实习单位的数量,到设备先进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企业去,并联系企业的生产和课堂学习内容,制定合适的实习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观察或解决问题。通过强化理论和实践两个课堂互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从解决社会或企业实际问题入手,以提高综合训练的实践效果出发,做好综合设计(论文)工作的选题和过程管理,使毕业设计环节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真题真做”。
3 结论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已呈现出与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单一的行业工程师人才已经满足不了人才市场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实际办学条件,在突出学校特色的同时,还必须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认同的材料人才,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重任,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提升的最终目的。
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203005)
参考文献
[1] 陈一胜,张雪辉,朱志云.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基于MOI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2] 刘昭明,韦巧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8):204-205.
[3] 宁春花,曾小君,袁荣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8
一、引言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始建于1956年上海机专的“工模具”专科,1999年升级为本科,2009年由机械学院整体划入新组建的材料学院,并获批为市第四批“本科教育建设高地”专业,近五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
1.自国内外引进具有留学经历和博士学位的专门人才,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由7人增加到21人,其中,部级领***人才1人、中组部青年1人、东方学者1人、教授3人、博导2人、副教授8人,青年教师10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9人,占比90.5%;
2.自2010年起对本科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的“金属成型”、“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材料成型CAD/CAE/CAM”、“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课程群,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教研成果斐然,先后获批市精品课程1门、市重点课程4门,市全英文示范课程1门,出版教材2部,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
3.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英文班≤30人,中文班≤40人)、“学士导师制”(全体教师每届指导2-5名本科生)、学生全员赴企业顶岗实习、全员参加创新实践等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4.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在学校职能部处和兄弟学院的支持下,先后获批“机电工程材料”博、硕士点、“材料工程”专硕点,获批“金属基先进电力材料”市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本-硕-博人才连续培养体系;
5.学生成材率、就业质量全面提高。自2009年以来,毕业生签约率、就业率、高质量就业率均保持在100%。
随着学校学院发展进入新时期,在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精品本科”,培养“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以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加以解决:
1.本科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2.专业课程内容有待夯实,课程间衔接需梳理细化;
3.实践类、创新类课程还未成体系,课程内容有待补强。设置,形成循序渐进、逐级深入的实践创新课程培养体系;
4.部分课程尚缺乏具有专业鲜明特色、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材料成型人才需求的合适教材、教辅及创新实践案例。
二、全面建设实践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1.优化完善本科培养方案,突出实践创新类课程设置,形成实践创新类课程系列化、一体化、循序渐进、逐级深入、较为完整的实践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1)在2015、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中逐步增加实践创新类课程比重,使该类课程占比达到30%以上。
(2)在大一第二学期增设“认识实习”实践环节,引领学生深入金属成型、高分子复合成型、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参观学习,激发对专业的兴趣。
(3)在大二第四学期增设“材料工程基础实验”,使学生在修读“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后,得到材料基础性能表征的实践锻炼。
(4)在大四短六学期、第七学期适当增设1-2门综合实践创新课程,引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的实践创新课题或案例。
通过上述优化,将形成从大一到大四不间断的实践创新类课程培养体系:“认识实习-基础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综合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得到本专业实践创新技能的不间断熏陶和锤炼。
2.夯实实践创新类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创新类教学案例,修订、编写、出版实践创新类教材,推动部分课程申报市级课程建设项目
(1)修订完善“认识实习”、“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材料成型综合实验”、“材料成型创新实验”、“材料加工CAD/CAE/CAM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创新类课程教学大纲,做好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先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和实践创新技能培养的逐级推进,逐步深化,直到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的综合实践创新技能。
(2)修订完善前两年已正式出版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综合实验》、《材料加工CAD/CAM基础及应用》等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案例,弥补高分子复合材料类成型教学内容较薄弱的环节。
(3)新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创新实践》等一批新的突出专业特色、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的新教材,力争2016年编写完成,2017年正式出版。
(4)推动核心专业课程《材料科学基础A》、《材料成型设备及控制(英)》、《模具制造技术》等申报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使专业核心课程均成为市级课程。
3.新增一批学生实践创新校外基地,深化和升级本专业现有的“小班化”精品本科教学、部分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教师全员“学士导师”制、学生全员赴企业实践创新、全员参与实践创新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新增上海赛科利模具、上海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2)新增“先进材料成型技术与理论(英)”全英文专业课程。
(3)推动“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英)”、“材料科学基础(英)”、“材料成型设备及控制(英)”等现有全英文课程申报市全英文示范课程、市外国留学生英语示范性课程等项目,增加学生国际化交流机会。
三、建设成效与创新之处
1.建立了系列化、循序渐进、逐级深入、较为完整的实践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涵盖“认识实习-基础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综合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实践创新培养大一至大四不间断、不断线。
2.编写、修订、出版一批突出专业特色、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教材、教辅和案例库。包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综合实验》、《材料加工CAD/CAM基础及应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创新实践》等。
3.新增一批学生实践创新校外基地,深化升级“小班化”精品本科教学、“全英文”专业课教学、教师全员“学士导师”制、学生全员赴企业实践创新、全员参与实践创新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9
关键词:工程材料;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20-02
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必修学科基础课。对学生而言,课程概念抽象,术语繁多,内容相对分散,学习难度大。如何使学生有效掌握课程重要知识点,是授课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需要调整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加以改革。
一、教学体系调整
现有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不够,有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如工程材料的《铸铁》章节和金属工艺学部分重叠,需从专业培养方案上沟通并合理调整。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反应现代、融入前沿、综合交叉、注重实践”。保证适度的材料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工程材料的应用和加工工艺方法,加强实验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处理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分工和配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知识点遗漏,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优化
工程材料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教学内容上适当进行整合和优化。以各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精心组织相应专业对应的工程材料课件。适当简化课程中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点,简化复杂的公式推导,如晶向和晶面指数的确定和标识可简化讲解。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材料的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是基础性的知识点。从实用性的角度看,工艺部分对机械和近机类学生非常重要,重点讲解。如何选用适合材料,并制定符合条件的热处理工艺流程。热处理章节同样非常重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何在不改变材料化学成分的前提下改变材料的性能。为保证学生能接受到工程材料学科的前沿科技,在课堂上要增加对工程材料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介绍。如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可简要介绍其性能和应用。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国家标准进行了合并或修订。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改动部分及时更新。如金属力学性能试验标准中的拉伸试验标准、硬度试验标准有所变动;金属材料中钢分类标准、具体钢牌号的标准等都发生了变动。
三、教学方法提高
1.理论与实践结合。从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能锋利到割断头发,引出功能梯度材料;从古代的铜镜提到锡青铜;从磁悬浮列车讲到超导材料。如此结合,学生从一个兴趣点进入学习,对知识点掌握的就非常牢固。
2.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人类的社会经验、生活哲理是在生活实践中体会总结出来的,但却与自然科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例如,我们在讲解材料结构中发现,在自然界中绝对没有完美无缺的材料,因此,也使人类能够通过热处理、塑性变化、添加合金元素等来改变原有材料的性能。就此,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人不要自卑,因为每个人生下来不可能全知也做不到完美,我们才有可塑性。通过了解追求强度、硬度就不可能保证塑韧性,让学生懂得人生也要学会取舍。在课堂上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有切身体会,学起来不会感到陌生和枯燥。
3.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现在的教学即不应该完全是传统的板书教学,也不该是纯粹的多媒体教学。而应该是结合课程特点的两者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参照美国当代教育学家Merrill倡导的首要教学原理的五星教学标准。在课件的设计过程中,知识点的内容划分和设计上要注重关联性、逻辑性。页面设置避免格局和字体过于花哨。准确适当地运用flas、视频录像、***表等,少量的文字注释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4.实验环节创新。工程材料课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桥梁。本课程的实验部分为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观察、硬度测定、碳钢的热处理。合金钢和铸铁有色合金组织显微观察、金相显微组织试样制备为选作实验。实验时学生被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过程。不能通过实验深刻理解材料的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与热处理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本文提出改进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内容设置为必做基本实验、选作综合实验和演示实验三部分。金相显微组织试样制备和硬度测定为必做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为综合实验打下必备的实验基础;碳钢的热处理为学生的选作实验,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自选工程材料自主制定热处理工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确定实施方案并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合金钢和铸铁有色合金组织显微观察为演示实验。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金相组织,进一步认证组织结构的表象和内部的关系。
5.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减少学习压力,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解除时空束缚,拓展课堂空间,开阔思维方式。形成课堂教学、试验、自主学习及复习的开放、灵活的教学环境。具有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四、学习评价方法改进
改变以往工程材料课程考核集中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古老方法。在学习评价方法上做了如下改革。课堂提问10分、作业10分、试验30分、开卷考试30分(主要考察学生查询金属手册获得不同工程材料牌号与性能及对应工艺的能力)、报告20分(通过查询文献总结出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材料,表达清楚其材料特性及应用前景)。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的改进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压力降低,学习效果反而上升,学习主动性极大地增强。
工程材料作为机械和近机类专业的主要学科基础课,在工科院校课程设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课程体系调整出发,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以期培养出面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建***.《机械工程材料》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40-342.
[2]顾兰智,庞思红.《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与运用[J].职业时空,2007,(7):34.
[3]顾兰智,庞思红,肖志英.工程材料课程相关国家标准的变动及教学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12,(1):62-64.
[4]M.DavidMerrill,盛群力,马兰.首要教学原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3,(4):20-27.
[5]刘万辉,鲍爱莲,《工程材料学》CAI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J].金属热处理,2006,31(12):80-82.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10
一、小学科学课堂科学探究低效原因分析
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看,影响科学探究低效性的原因很多,就目前小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低效性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准备的随意性。
“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条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提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而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中的实践材料则是关键。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对“材料”的准备还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和呈现上缺乏技术,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普遍。
2 自主探究的无序性。
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教师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例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每一项活动都不到位,学生对关键问题不能形成完整认识,对科学的本质更不能准确把握;还有的教师安排活动时间较长,活动形式单一,而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较差,活动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对活动失去兴趣;还有的教师把握不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度”,或者仍然采取自己设计问题,将活动步骤详细指给学生的办法,这样的探究自然称不上自主探究;或者采取“完全放手,一切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结果学生在缺乏仔细思考、探究目的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拿到材料就“动手”,这样都难于达到探究的目的。
3 合作探究的低效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科学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交流、倾听同学发言到全班讨论、交流,这其中学生往往较自由散漫,没有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学生都感到比较累,课堂的效率往往比较低。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汇报无序性表现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讨论时成了各自聊天的好时间;汇报时只是盯着你老师看,说的却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觉得……”。最后,许多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最终演变成了个人的表现或是竞争的课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是“互动”的多。“互助”的少;全班一节课下来真正合作,达到效果的只有寥寥几人,合作的课堂最终演变成了竞争的课堂。
4 探究活动的浅表性。
科学探究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还包括学生的动脑思维过程,探究的本质是思维,目前大部分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操作、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尽管学生比较喜欢参加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但离开了思维的动手活动,或是不知从何人手或是成为无意义的“体力劳动”,效果低微。
以上这4种现象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 来自教师的原因:教师准备的充分性;组织的严密性;调控的灵活性。
2 来自研究内容的原因:研究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不感兴趣;研究内容过于简单,缺乏研究的必要性等。
3 来自学生的原因:无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不强;发现问题的能力欠佳等。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科学作为一种过程只是指学生可以以科学家进行工作的方式为榜样。然而,科学家通常从事于自然情景下的问题的探索,而这种情境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不清楚的,无经验和无***研究可能的。因此千万不能在无视学生学力的情况下,就让学生一味的自己探索。首先就要求让学生清楚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并努力为这个目标建立一个探究的过程,这就是科学教学提倡的建立一个实验并探索其结果,以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定位要正确、灵活。
由于学生各方面因素的差异,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我们平时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往往也是对一个班级学习目标的定位。由于班级的差异,我们不能象复印机那样对我们的课堂设计复印几份,即教学目标定位要联系班级实际。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高的现象。我们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如果目标定位偏高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没有科学兴趣,科学素养无法谈起。而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应有一定的坡度,这样就实现了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结构性设计,就能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针对一部分学生。当然,一节课中几个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有侧重点。
2 探究活动适合学生年龄。
科学教学不要低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但也不能高估学生学习的潜能。过高或过低估计学生实际能力,都会使教育适得其反。目前,科学教育中过高估计学生学习潜能的现象比较突出,学生学习碰到困难,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学生要么停留在低水平的思维上重复;要么瞎猜一番,一无所获;要么苦思冥想也无法解决……最后还是教师出马,草草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所得有限,对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帮助有限。
例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中,教师通过“挤牙膏式”的发问使许多学生都得出声音是物体“动”的猜测。其实,教师没有必要这样做,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声音是物体“动”的结果,引导学生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方案,并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在活动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实验的方法、过程、看到的现象,说说物体发出声音时,它是怎么“动”的。在学生感性认识“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这种“动”在科学上叫“振动”,从而使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这里,学生有认知障碍不足为奇,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能不能及
时地应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做出有效的引导,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因此,教师要真正认识学生科学学习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使探究更有效。
(二)优化探究材料
1 实践材料的选择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人手
调查中,我们发现,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一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可能会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这些材料学生不易找到,那大量的准备实践材料的工作需要老师去完成,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材料的选择从常见的材料人手,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内涵,并且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今天我们从最常见的材料人手,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
2 拓宽材料获得的途径――学生参与
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实践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有教师就曾对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的意见,为此,我们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人手,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造就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3 优化探究活动中实践材料的组合方式――自助餐式
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特点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时代更是赋于科学探究活动,还必须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重要任务。要学生能在开放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主地创新的总目标,打破目前实践材料在组合上由教师、教材等现成的规定性,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组合不固定的材料,让材料以“自助餐式”的面貌出现。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根据选择的问题,自己设计方法、自己选择和组合所用的材料,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材料,使得材料组合的过程能成为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价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过程,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提高有效合作学习
1 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跟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重大关系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个人责任。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的可竞争性。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当然,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的。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由于我们所教的班级里,学生的座位编排不是以成绩为依据的,所以我们只要随机安排,就能快捷地组成异质的小组了。
2 要科学地指导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的话,学生就会各做各的,使合作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对于学生来说:(1)要学会倾听。不随便插嘴打断,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2)学会发言。要学会***思考并围绕中心话题发言,看法要有理有据,语言要清晰,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耐心解释。(3)学会帮助。帮助他人要热情耐心,要善于启发他人思考。
(四)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也不能排斥教师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传授式教学也非一无是处。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能够培养学生自律性和自省力。在一堂科学课中探究和传授可以并存,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存在传授,两者并不矛盾。关键的是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与传授的运用要适时适度。当探究的问题过于难时,需要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些传授;在一些操作性技能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做一些示范性的传授;当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时,可以采取传授式教学;对于一些史料性的知识,传授往往会更加生动活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科目一学习材料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