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10篇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篇1

[关键词]学习材料;小学数学;激活;丰富

[中***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90-01

为了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往往会将一些学习材料引入课堂。学习材料是教与学的媒介,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必然选择。在利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能从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使用的过程中提升数学能力。

一、材料呈现顺序合理

学生的主动建构对自身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运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灵活地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将学习材料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为了学生能大胆地融入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以及排序,避免学习材料与学生知识储备之间产生不匹配。学生在材料分析中也能意识到材料的作用,进而主动寻找数学资料来辅助自己学习。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给学生两组小棒:一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和6厘米,另一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和9厘米。首先,教师让学生用这两组小棒来拼三角形;在学生动手拼三角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最后,教师再给学生出示几组数据,如3、4、5,2、3、4,1、5、7等,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判断哪组数据可组成三角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呈现了两种类型的学习材料,一种是实物――小棒,在理论知识的获取之前呈现;另一种是练习,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给出的相应数据。两种学习材料将整个学习串起来,促进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学会一材多用

为了提升学习材料的利用率,实现一材多用的目的,需要教师精心挑选一些知识覆盖面广、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经过处理,使同一材料在呈现不同知识时均可使用,学生根据同一材料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如教学“分数对比”时,教师先出示一道题:“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柳树占杨树的1/3,请问柳树有多少棵?”这道题很简单,学生可以列出180×1/3=60(棵)。教师可对该题进行变式。如树林里有杨树180棵,占柳树的1/3,问柳树有多少棵;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柳树比杨树少1/3,问柳树有多少棵;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比柳树少1/3,问柳树有多少棵。教师将题目进行变式,改变了柳树和杨树间的比例关系,需要学生采用相应的除法或乘法解决问题。一材多用使学生对分数的知识点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就能灵活处理。

三、捕捉动态生成

学习材料除了是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预设是教师的匠心,而处理动态生成则需要教师的智慧。针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用木棍制作一个宽4厘米,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并让学生计算出该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拉动长方形的对角将其变为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许多学生根据长方形的规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短边×长边。教师不需要立即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割补法进行解题,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割补法中的作用。最后,教师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很快能掌握。本节课中,教师利用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后进行猜测,教师再针对课堂的动态生成开展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篇2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材料的选择“为丰富而丰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花哨和热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给学生准备许多学习材料,而缺乏思考这些材料和所教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2)材料的使用过于“简单化”。很多教师煞费苦心地准备了学习材料,但对材料的使用却不能深层次地挖掘,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选择数学素材?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数学素材选择的策略。

一、材料的选择要适量,彰显数学本质

我们知道,选择好的数学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倡导新课标的今天,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学材料的选择,但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学材料呢?广大教师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使得许多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准备许多的学习材料,学生往往被一些花哨的、大量的学习材料吸引,却难以发现真正的数学本质。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轴对称***形”课,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欣赏了许多漂亮的对称的***片,大约有十几幅***片,学生被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声。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小朋友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争先恐后地发言:生1:我发现这里面有的是建筑,有的是动物。生2:这些建筑有些是中式的,有些是西式的。生3:这些动物都很可爱。

……

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竭尽所能发现新的内容。教师在此浪费了许多的时间。笔者不禁要问:“是不是学习材料越多越好呢?”上课的气氛虽然热烈,但因为学习材料过多,学生无法找到所有材料的共同本质,所以数学的本质似乎被改变了。

其实,在材料的选择上,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所选择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突出数学的元素,直奔主题。要避免过多的学习材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材料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自身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读。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针对新的知识,巧妙地寻找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堂课《认识面积》,如何让学生认识面积。首先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手掌***形,猜一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哪个是小朋友的。通过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接着教师出示各种物体的面,如树叶的面、盒子的面、桌子的面等,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这些物体的面,说一说这些物体面的大小。学生通过摸和说物体的面,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物体面积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教师选择的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生自身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主动架构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桥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材料的选择蕴涵德育功能,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要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必须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在选择数学素材中,除了育才的智育功能外,还要蕴含德育功能,如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有效性、任务性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地学习,而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地学习,取决于教师的合理引导。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教学实践,从教师备课、授课和课外辅导等环节,谈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备课环节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纲领,它要求教师运用教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教材内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以话题为主线的任务性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完成听力材料,阅读材料,课后练习等活动,学习和掌握英语.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必须思考以下问题.①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②教材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③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体现整体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④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⑤运用那些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入新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备课时要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我们周围有种类繁多英语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所学的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合理调整、适时补充教学材料,删除内容陈旧的教学内容,对不适合教学情况的内容进行替换,使教学练习的语言材料符合学生的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1调整教学材料.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材料或活动顺序,将教材的各部分重新排序,左表是经过调整后Book I Unit 8的教学框架.

经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有易到难,层层深入,将完成任务的教学语言点连接起来.

1.2增加教学材料.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语言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如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及家人的生日,和过生日的方式.引导学生记住长辈及朋友的生日,用正确的方式过生日.用自己的成长给长辈过生日,如帮长辈做些家务,给长辈表演个节目等.送朋友学习用具或给朋友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阅读材料,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1.3改编教学材料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身份证制作”ID Card”完成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学以致用.

1.4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引导学生适时复习学过的内容。复习的形式要经常变化,给学生新鲜感,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习小组运用指定的语言项目进行课堂内外的会话活动,引导并督促所有学生参与。将所学内容变成歌曲,引导学生用英语歌曲复习所学内容。有了充分的备课,就奠定了完美的授课、课外辅导等活动的坚固基础。

2.教学环节

2.1教师要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学习新的语言内容。首先是教师作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内复习。确保学生主动参与与整体参与.如学习月份的词汇时,教师可问,“Do you know what day New year comes on?”告诉学生用英语说,”New year comes on January 1st.” “How do you spell January?” “yes,J-A-N-U-A-R-Y spells January.”运用此种方法,复习学过的单词和包含spell句子类型

2.2运用学生短时间内的亢奋状态,教师用挂历学习月份和序数词等英语单词,引导学生正确读写,尤其是单词的重音和首字母的大写,快速记忆.为了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记住所学单词,可按音节将单词划分几个部分。如,将九月”September”这个单词分成Sep-tem-ber.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到记住该单词的诀窍。

2.3牢记任务性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词汇介绍自己或朋友的生日日期,确保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内的学生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轮流。小组内的活动情况,将有不特定的学生向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结果给小组记分,促使小组内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篇4

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学习材料,课堂上简单地呈现教科书的主题***和例题、习题,学习材料没有创生,显得太单薄,解释力不够,思维空间不大。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例题是让学生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1.496亿千米”中的数量分别精确到十分位和百分位。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分别写出这两题的答案并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然后指出:在这里,1.50要比1.5更精确些。此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1.50比1.5更精确一些?该教师回答:书上就是这样说的。然后请学生将书上的话读一遍:“在这里,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近似数,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近似数,所以,1.50比1.5更精确一些。”

教师由于对学生的学情没有充分了解和分析,所组织的学习材料典型性和启发性不够,以至于没能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困惑和需求,预设不够充分,造成学生思维产生障碍。其实,教师可以将材料重新组织和加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认知。

第一组材料:陆老师身高1.635米,请你将它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启迪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三个近似数哪个最接近陆老师的实际身高?为什么?从而说明:精确的位数不同,精确度也不同。

第二组材料: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5.元≈6元(保留整数),6.元≈6元(保留整数),5.9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6.0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创设认知冲突:在取近似值的情况下,你认为6元和6.0元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争辩,用举例或画数轴***来说明精确度的不同。学生通过画***说明:6元表示大于5.9元而小于6.4元之间的。而6.0元表示的是大于5.95元而小于6.04元之间的。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过多的学习材料,使得学生手忙脚乱、应接不暇,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搭配的规律》时,学生在做完“2件上衣、3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问题后,教师又呈现了以下7组材料:

(1)食堂中午菜单上有3种荤菜:排骨、带鱼、炸鸡腿,2种素菜:青菜、萝卜。如果选一荤一素,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小青家到少年宫有4条路可走,少年宫到***书馆有3条路可走。从小青家出发经过少年宫到***书馆,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3)2002年世界杯足球比赛,巴西、中国、土耳其、哥斯达黎加4个队分在同一组。如果每两个队要比赛一场,这一组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张颖、朱程程、刘文三个人排成一队拍照片,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5)十位上用8、5,个位上用4、2、0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6)小刚、小强和小璐三个人,如果他们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可以通多少次?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要寄了多少张?

(7)小刚、小强和小璐三个人,如果在这三个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拍照,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教师一共呈现了8组材料,每一组材料学生还未及时内化,马上又要调整思路感知另一种材料,思维显得单薄和苍白。学习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材料的结构和内在的思维含量。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创生学习材料,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需要关注以下教学策略。

一、提供具体感性的材料引发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学习中需要依赖具体感性的材料来引发学生尼的数学思考,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建构。

例如,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循环”的意思。教师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引出四个季节的周而复始,使学生获得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然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教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14.2÷22。”这一段教学注意利用具体感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关于“循环”的知识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呈现有结构的材料引领思考

学生必须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根据这一原理,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体会、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和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有结构的材料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揭示数学本质,三是能产生不同探究思路。小学数学中有结构性的学习材料一般可以是这样几种类型:

⑴尝试激疑型。例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试着围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发现长度为5、8、9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而长度为4、6、13厘米的小棒却围不成三角形。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有的不能?到底怎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⑵启迪思维型。例如圆周长的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可以直接量出周长,如铁圈、圆形镜面等,也有不能直接量出周长的,如甩动小球形成的圆,以启发学生想到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篇5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探究 有效

素质教育实施中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

1 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1.1 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对于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认真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多听取专家教师的讲座,努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的理念想接近。并且要读懂课本知识,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提问,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所以我们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能应对学生这一碗水的需要。

1.2 教师的理念转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课堂必须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纪律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写教案时,思考怎么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学生的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

2.1 要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共8册教材,每册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是相互联系,层层深入进行编写的,因此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备课前先要熟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的目的,然后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这样一个单元/主题之中的每一课时之间就不会出现“各自为营”的现象。

2.2 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

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动手实验能力、心理需求基础等,然后将教学内容建立在此基础上再适应提高。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可得到的资源以及目标所指向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于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

2.3 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学有效性

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3 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科学课上要用到种种材料,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

3.1 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

案例: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

(1)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

(2)四种牛奶:纸包装:5-7天;塑料瓶:28天,铁罐:15个月;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

3.2 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案例:《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这节课让学生从玩中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

3.3 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

3.4 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的权力,***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将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

4 注意安全教育预防意外发生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篇6

2011年底,我们学校科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按照“同一内容,不同教师连续跟进”的方法,以浙教版《科学》(八年级)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电路***》的内容为载体,进行了专题教学研究。研究过程中,两位教师围绕实验材料,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研组其他教师依据经验观课,课后共同议课,并达成了对研究主题的共识:通过对实验材料投放的精心设计,在学生与材料的对话中促进学生动脑想,实现深度学习。

一、在任务指向下,通过支配不同材料发现意义

我们将教研组教师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参与两位教师(以下分别称张老师和董老师)的首次设计。在“感受短路现象”这一环节的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提供的材料不同,学生的直观感受也不同,且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也会表现不一。在这一环节中,两位教师都采用让学生动手体验的方法。张老师投放的材料是“有绝缘层的导线”:有些学生在实验中,由于没有完全把手指放在接线柱与导线部分的接触处,且导线发热情况不明显,导致体验不充分。而董老师考虑到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到短路的危害(使导线发热),为减少因学生操作不到位而造成实验失去应有意义,她将一根带绝缘层的导线换成一根较粗的铜丝。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了“烫”,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经过两位教师的初次授课,研究小组肯定了董老师的“短路实验”这一设计。我们深深认识到,虽然目的一致,但不同的材料往往会让学生体验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也会不同。材料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于是,我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提出了新的问题:原短路实验中,由于电源电压低,即使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形成短路,造成的危害不是特别严重,小灯泡不亮了,用手触摸导线只有发热微烫的感觉,而且一节普通的“双鹿”干电池的短路电流不会超过3A,约一节课时间电池就没有电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对短路的危害有更深刻的体验(如产生剧烈的火花)?教研组经过上网查资料,动手试验,集体研讨,提出了新的方案:用多股铜导线中的一股,其两端接在学生电源交流输出6~8 V的接线柱上,把鞭炮火药放在烧红的导线上。

董老师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又进行了第二次授课。在实验中,学生先看到导线变红,之后被烧断。而当变红的铜丝上放上火药时,火药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学生震惊,深刻体会到短路不仅能损坏电源,使导线发热,还能引起火灾。“电路短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很好地被激发了。

人们对陌生的材料都会产生一种想去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材料很容易引起期望。如果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意想不到的现象就会促进人们提出问题,产生一种要和旁边的人进行深入交流的愿望(尤其是对方也在进行同样的事情时)、一种同自己的伙伴分享发现的愿望。

教师抛出任务,选择每个学生需要用到的材料,听取学生谈论他们的发现,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帮助他们就某几点得出一致的意见。听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的探究——发现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而他们平常并不进行这种真正的实验。

二、提供“有缺陷”的材料,有助于学生探求意义

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会为学生准备比较齐全的材料,以保证实验或者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事实上,这种做法背后隐含着这样的目的: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验证实验结果。

在《电路***》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电路“通路、开路和短路”三种状态,我们设计了一个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的实验“让一个灯泡亮起来”。学生完成这个实验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电路知识;日常生活的经验。与小学阶段相比,本实验安排在此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电路、电路的基本组成,并以此为铺垫,引出通路和开路,尝试探究电路故障的原因。

(一)提供“完整”材料,追求答案的正确与完整

第一节课,我们投放的材料是:干电池、电池座、小灯泡、灯座、开关和导线若干。

师 某处断开的电路,叫开路,也叫断路,即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对照实物示意)。开关闭合,灯泡发光;开关断开,灯泡熄灭,即电路此时开路。那么,还有其他什么情况下,电路会出现开路呢?请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要求小组汇报)

生1 小灯泡接线不良,电线断开,还有电池没电了。

师 嗯,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啊?

生2 电灯的丝断掉了。

师 哦,电灯的钨丝断掉了。还有没有?

生3 开关坏了。

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猜测都可以吗?

生齐 可以。

师 (板书示意)如果在这个电路里面,灯丝断了,它还能构成闭合回路吗?

生齐 不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是深层次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任务,而是以机械的、肤浅的方法解决问题来结束任务。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教师通过“完整”的材料,间接地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程序,学生进行思维的机会减少了。

(二)提供“有缺陷”的材料,鼓励挑战性学习

第二节课,我们进行了改进,对投放的实验材料作了“处理”,即教师为一些小组提供接触不良的开关、已经毁坏的小灯泡、接线柱松动的灯座、消耗完的干电池……其主要意***是:通过学生不成功的体验,引发探究的需求,鼓励挑战性学习。

师 灯泡发光即电路通路的同学举手。(环顾四周)对灯泡不亮的组故作惊讶地问,你们为什么没有通路?

(未成功的学生着急地检查自己的连接)

师 我们来探究下为什么小灯泡不亮? (投影其中一个开路的电路实物)

生1 可能电池没电了。

师 我可告诉大家电池是刚买来的。

生2 可能灯泡坏了,灯丝断了。

师 灯丝断了为什么就不能亮了?

生3 因为电流不能流通了。

师 嗯,好。那么灯泡坏了怎么办呢?

生4 换一个灯泡。

(教师请学生换上一个灯泡,结果灯还是不亮)

师 还是不亮,怎么办?还有哪些可能性?

生5 导线断了。(边说边检查)咦,导线是好的。

生6 可能导线松动了。

(师生一起检查整个电路的接线,发现灯座的螺丝松了,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师 其实电灯不亮有很多的可能性,是不是可以一个个解决?接下来同学们互相帮助,帮助其他灯泡不亮的同学查找原因。

两种教学的共同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电路故障的简单分析,但处理方式完全不同。第一节课,教师先讲了开关断开是开路,再问学生还有哪些情况会引起开路。反复用假设灯不亮来追问,每一个答案似乎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填空题。学生不仅没有直观感受且没有真正地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显得被动。第二节课,教师在给出实验材料时,故意设计了几组不会使灯泡亮起来的障碍性实验。这些“有缺陷”材料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学生自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变得顺理成章,更具有方向性,也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三、利用环境中的材料,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之前我们在考虑材料投放问题时均只是想到“实验器材”,即都是由教师准备的显性材料。但在对课堂的进一步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身边的材料,或者说教室中已有的材料的关注与挖掘,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这些隐藏在身边的材料即“隐性材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关注的焦点。

在董老师上《电路***》的课堂中,教室的日光灯是三盏一个开关,而且正好其中的某三盏中有一盏不亮了。董老师看到这一现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室里这些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学生虽已经知道串联和并联的区别,但涉及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却显得困难,但这正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催生学生深度学习的好机会,将成为教学中的闪光点。

师 我们教室里这些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学生有的说“串联”,有的说“并联”,回答“并联”的居多)

师 串联还是并联,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自发讨论)

生1 每个灯都一样的呀,所以是串联。

师 哦,每个灯都一样的。

生1 一样亮。

师 一样亮的。好的。每个灯都一样亮的就是串联?刚才那个同学的并联电路中也是一样亮的啊。

生1 咦,是啊。

师 大家再想想看,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生2 (指着教室中一个不亮的日光灯)因为这个灯不亮,所以应该是并联。

师 为什么呢?你们能用你桌上的电路和已学的知识解释吗?

有时候,教师费尽心思准备实验器材,而在课堂中却发现,器材多并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预设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真正思考并动手做的不是表面的热闹,有时候身边的隐性材料更具有吸引力,更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a就进行了学习的表层方式和深层方式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考察了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主体的学习深浅程度,他们对“深度”的分析体现了对深度学习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总的来说,科学实验中的表层学习是一种记忆型学习,是一种机械地复制型的学习,学生对待活动任务不积极、不投入;而深度学习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批判性思考,是知识的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是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在《电路***》的专题教学研究中,我们围绕“在学生与材料的对话中促进深度学习”这一主题,通过不同的材料设置与投放的比较发现:材料要精挑细选,能引起学生最真实、最深刻体验的材料才能真正引发他们思考;材料的投放要斟酌,能够引发学生自然产生进一步探究欲望的材料才能催生学生的深度思维。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篇7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即课程”的理念,积极呼唤广大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行动变革,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教学行为的惯性,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与新课程理念存在较大的差距。本研究小组就是针对现行***治课教材需要教师积极建设教学内容,以有力突出教学目标的特点,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组织的角度,探索现教材的处理,总结可推广的策略和改变教教材的习惯,提升用教材的能力。

    三次实践探索课选择的都是人教版《思想***治》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中的“现代的劳动者”部分。

    一、第一次课试教

    专题探索值得肯定的方面:

    1.执教教师积极补充了与主题相关的多项教学新材料,诸如引入歌曲《幸福在哪里》的赏析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以及引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劳动模范的认识来帮助学生增进对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切身体会,弥补了课本内容之不足,丰富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

    2.所有教学内容得到了有序组织,分别从“劳动:财富之源”、“就业:民生之本”、“技能:择业之基”和“法律:维权之路”等四个方面展开,其中还有意使新编的安吉小张就业的故事贯穿整堂课,即找不到工作时的无可奈何、找到工作后但权益没保障的郁闷苦恼、采取不恰当方式维权反而触犯法律的悔恨交加,思路清楚,有机衔接。

    问题发现:

    学生课堂学习中动态的生成显得不足,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原因诊断: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增加了歌曲《幸福在哪里》的赏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历史时期共六张劳模的***片展示、全球就业论坛有关就业的观点剪辑、2009-2010年,全国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倒挂的数据表、湖州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质量落后的表现、大学生罗福欢开擦皮鞋连锁店的事例,以及安吉小张同学高中毕业就业一路坎坷的案例等大大小小的新材料11项,从而挤占了本可以用于组织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时间。

    2.课堂上教师呈现了王进喜、袁隆平等六位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历史时期劳模的照片,而学生对包括吕玉兰在内的其他四位均显得陌生,以至于对诸如“他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社会会怎样?”等问题,学生没有能够动态生成个性的、有意义的新理解。

    其实,对于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劳模的特点的提问,最重要的是让认识到他们尽管从事着不同的劳动,但他们都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样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

    3.组织的有些教学内容针对主题的表现力还不够,对于学生没有产生应有的心灵触动和精神震撼,因此使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目标的达成,促进作用没有明显体现出来。

    4.有些任务的设计比较机械和简单,学生的学习停留于完全重复课本内容的搬迁水平。如,教师在组织学生结合课本讨论如何维权的环节,学生基本上都是照搬课本上的句子,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新增出课本所述之外的新途径。

    课堂教学继续改进的建议:

    1.精选对相应主题表现力特别强的内容,提高学生在重组课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追求所精选内容给学生带来的震撼。

    2.注意扩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针对相关话题的讨论,促进课堂学习动态生成较为丰富的新内容。

    二、第二次课改进

    课堂发生的积极变化:

    1.新增的教学内容得到重新筛选。除继续沿用上次课开发的四项内容(即安吉小张的三段故事和大学生擦鞋匠罗福欢的案例)之外,新选了一张特写一立柱镌刻无数劳动者姓名的北京鸟巢的***片以及深圳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新闻报道的视频,这样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由上次课大大小小的新增内容11项精减至本次课的7项。

    2.教师针对新增内容的学习注重了启发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生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如,在引入北京鸟巢照片并提及上面镌刻有无数位鸟巢建设者的姓名时,师生互动生成的片段如下:

    师:(指着鸟巢***片旁边两张照片问)鸟巢的总设计师和这位工人叫什么名字?

    生(众):不知道。

    师:他们的名字连同无数个鸟巢建设者的名字在一个立柱上都一一镌刻了下来。想想是为了什么?

    生:纪念他们曾经付出的辛勤劳动。

    师:说明他们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劳动有价值。一个是总工程师,一个是普通工人,他们一起出现在“人民的功劳簿”上,又说明了什么?

    生:一切劳动都是平等的,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

    生:劳动光荣。

    ……

    3.富士康跳楼事件新闻报道的视频片段的截取运用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维护劳动者权益话题关注和思考的兴趣,并在随后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明显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

    问题发现:

    构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材料都是来自于教师,学生参与学习内容建设的作用没有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基于各项内容学习基础之上的融会贯通,劳动、就业、维权等相关内容的综合运用缺乏。

    原因诊断:

    1.执教教师继续沿用第一次课四个板块(即劳动为财富之源,就业为民生之本,技能为择业之基,法律为维权之剑)分块组织内容及其学习的模式,课堂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板块内相对***。

    2.执教教师在整个内容的学习之后没有设计能够涵盖本课主要概念以及观点的统领性问题或综合性任务来整合所学知识。

    3.教师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之前没有要求学生针对要学习的内容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

    课堂教学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1.在劳动、就业以及劳动者权益维护等方面让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内容,加深对相关内容的了解。

    2.设计能够统领起本堂课主要知识点及其灵活应用的有趣学习任务。

    三、第三次课提高

    课堂发生的积极变化:

    1.教师新增了两项学习材料:*********关于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工作首位的一段指导讲话、2010年国家两会期间有关劳动者权益成为热议的一张网民互动留言网页。前者比较好地反映了***府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坚定决心,后者自然吸引了学生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教师保留了北京鸟巢纪念柱的***片、招聘会上大学生人山人海的照片,以及深圳富士康公司员工跳楼事件的视频报道,删减掉了有关安吉小张就业过程的三个故事。这样课堂的教学共精选材料4项,为学生合作讨 论的学习留出了比较充分的时间。

    2.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对新增学习材料的学习,及时组织了小组讨论,随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发了课堂精彩的生成。

    如,在浏览了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上人山人海的***片之后,师生互动的片段如下:

    师:想想看,当前大学生就业怎么会这么难?

    生:现在大学都在扩招,大学生太多了。

    师:但是也还有地方要大学生又招不够人?

    生:大学生找工作都想当白领,还要选大城市,蓝领也不愿做。

    生:大学的培养也有问题,与社会需求脱节。

    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大学生没有经验,用人单位不愿要。

    生:现在的下岗工人再就业更有优势。

    ……

    3.教师对课本材料和新增材料进行了合理的搭配使用,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劳动者权益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学习了课本上有关劳动者权益说明的材料,接下来在看了深圳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的视频报道之后,随即组织从这一事件寻找富士康侵犯了员工哪些权益的问题解决学习,十分灵活地衔接了两方面材料。

    四、形成的共识及结论

    (一)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组织的实践策略

    1.课本已有内容的调整:(1)次序:重组教学内容。课本呈现的内容材料一般都是按知识点的分布配套予以呈现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课本已有的内容材料进行合理的重新组织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上提到的知识点。(2)内容:删减相关内容。同样对于课本上提供的内容材料,教师还可以根据其表现力并采取删减的策略,并不是一定要全用课本提供的所有内容材料。

    2.课本之外内容的新增:(1)突出目标达成,开发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对当堂课的学习内容有更好的达成度,教师还需要积极开发新鲜新颖和表现有力的内容材料,正如三次上教师开发的安吉小张求职经历的三部曲、鸟巢中刻满普通劳动者名字的立柱、富士康公司几连跳的新闻报道等。(2)发挥学生作用,共建教学内容。针对某些内容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观点与案例,以便于在课堂上交流分享,从而丰富学习的过程。

    3.课堂教学内容的融汇:设计综合任务,盘活整课内容。在一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应当设计一个综合学习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实现当堂课所有知识的整合与提升,比如,对于“现代劳动者”一课的学习就可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劳动者?”为题来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然会把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就业态度以及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等各方面的内容整合起来。

    (二)课本之外新增内容的处理策略

    1.技术:(1)罗列课本材料,对照课时目标。执教教师要明确当堂课教学的目标,然后仔细分析课本上提供了哪些内容材料,从而对这些材料的作用有一个清楚的判断。(2)发现弱处缺失,确立新增范畴。如果发现课本提供的材料在促进某知识点的学习方面作用不明显和突出,就需要教师重新选择内容材料以增强学习效果。

    2.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材料的开发应当是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材料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预先学习和提前体验的过程。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篇8

一、主要成绩

1、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班子学习制度,学习***的十六、十七大精神,学习“八荣八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等;对班子成员进行***风***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廉洁奉公教育,从而使班子成员的***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领导班子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在各项工作中能发挥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能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办法,较好地发挥了班子的整体效能。学校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素质为本,教育为主,全面育人”的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学校办成“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学校。

2、学校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建立和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评价细则》、《请假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方案》、《打鼓小学教师量化考核方案》、《打鼓小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评分细则》等,深入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活动,调动全体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打鼓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要求。学校严格实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与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校本教研、听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95%的专任教师能“一专多能”,能适应二门以上学科教学和年段“小循环”教学工作。学校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大专及本科的自学考试、电大、函授学习,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4、学校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专题系列活动”为载体,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上学年,学校开展了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队会活动,建立了“红领巾心里话信箱”。

4、学校重视校本教研,每学期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经常开展听课、评课、研课等。

5、学校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课外兴趣小组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段的不同设立了兴趣小组,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加各自喜好的兴趣组活动,校园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更加富有生气。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6、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明整洁,在各楼层的楼梯口辟有宣传画、板报,集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目标、宗旨于一体,为打鼓小学构建了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打鼓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缺少学校中远期实施素质教育规划,前三年的自评材料及自评过程材料不完整。教师会议、行***会议缺少实施素质教育的详细记录。学校各类财产清册、有关证件不齐。学校办学成果与经验归纳不够。材料收集归类整理需加强。

2、学校无实施《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细则,无教师培训登记表,教师培训计划没有针对性,师德教育活动材料、体现师德师风材料、教师培训工作材料偏少,教师培训成效材料不完整,教师工作评价材料不全。

3、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德育网络,充分挖掘社会德育资源,进一步发挥校外教育力量的作用。要加强对经常性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学生良好表现典型材料的收集,以便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德育成果。

4、对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5、要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讨工作。学校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制度,以校为本有关教研活动记录材料不够完整。

6、艺术教育原始记录缺,活动的材料偏少,获奖作品要收集。

7、学籍缺少。学生变动材料不完整,学生变动数统计有误。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篇9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

一、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1.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对于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认真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多听取专家教师的讲座,努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的理念想接近。并且要读懂课本知识,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提问,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现在的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各种知识,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所以我们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能应对学生这一碗水的需要。

2.教师的理念转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课堂必须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纪律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科学课上要用到种种材料,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首先,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例如,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1)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 );(2)四种牛奶:纸包装:5~7天;塑料瓶:28天;铁罐:15个月;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3)只标出生产日期的小袋饼干;(4)食品添加剂资料、湿纸巾。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其次,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例如,《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这节课让学生从玩中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然后,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了鼓、音叉、小口瓶等主要实验材料,还要给学生提供了黄豆、水、泡沫小球等辅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通过黄豆在鼓皮上的跳动,音叉使水溅出来等直观现象就能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是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的权力,***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将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1.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定方案一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

3.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去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项工作准备充分,了然于胸,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篇10

一、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着眼加工学习材料,使学习具有挑战性

对于同一领域、同一序列的知识,编者在编排教材时遵循的是螺旋上升的原则,类似的知识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呈现。教师要用整体的眼光去分析同一序列知识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及其内在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既不重复、徘徊,也不过度、跳跃,保持学习任务具有适度的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最近发展区。

1.把握知识所处的节点和位置,提升学习水平。这主要就是确定知识所处的学习阶段和学习要求。例如,《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习的“统计知识”与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等学习的有何不同?知识上的增量与技能上的差异是什么……即明确当前的知识学习应该达到的不同于之前、之后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对教材的内容、问题的情景等进行深度加工,使学习处于相应的水平,以符合当前的要求,而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再如,从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的各个年级,都要学习***形的认识,但要求有明显差异: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运用表象与直觉对***形形状作出判断,而到了中高年级则必须运用相关概念作出逻辑判断。下面是一道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中的习题:

以第(1)小题为例,就教材本身而言,它蕴涵“感悟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联系与转化”这样的目标,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操作是低水平的,毫无挑战性。如果我们对这一材料再作深度加工,让学生在感悟上述目标的同时,提出以下要求:A.互相交流,有哪些不同的剪法?B.这些剪法有什么共同点?C.如何剪出两个平行四边形?它与剪出两个梯形的方法有什么关系?

通过操作、讨论与交流,要让学生明白:①以下剪法都是正确的,尤其对后两种剪法的讨论,能有效理解梯形的概念和掌握其特征,强化逻辑判断的意识与能力;②这些剪法的共同特点是剪出的边与平行四边形原来的边不平行,而剪出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恰是不同于以上方法的一个特例。

笔者认为,对这一学习资源作深度处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避免低效学习。

2.分析知识所处的背景,促进多维融合。分析知识背景,不能停留在所教知识的目标和要求上,而要关注知识的综合性和融通性,关注与该知识有联系的思想和方法。因而,在处理学习材料时应尽可能地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发挥学习资源的价值,将方法融通起来。例如,下面是《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材内容,如果仔细分析平均数这一知识的相关背景,就会发现它是不应该被简单处理的。

显然,如果将平均数教学简单处理为一个求平均数的计算问题,将会失去它丰富的思想和方法的内涵,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学习材料作深度加工:(1)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说说你估计的方法;(2)如果请你从每队中选一个身高代表平均身高,你选哪个?为什么?(3)算一算每个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还可以怎样算?

这样加工学习材料,是将平均数置于一个丰富的知识背景中进行教学,融合了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重要的数学内涵(算术意义、统计意义、计算方法等),使学生对平均数理解得更全面、深刻。

二、从知识的本质特征着眼加工学习材料,使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数学的特点就是研究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是否深刻,取决于是否理解了这些知识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资源加工时,务必着眼于:怎样加工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特征,建立起正确的观念。

1.符合学习的目标指向。对学习材料深度加工,其根本依据是教与学的目标指向。这里所说的目标指向,即通过该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还是促进学生意识能力的发展?如果是前者,则学习材料的加工应立足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的操作情景;若是后者,则应立足于创设促进学生思考和策略选择的决策情景。以下是《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百以内的估算”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估算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问题情景和现实背景,估算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技能。以上的材料容易使学生出现“先精算,再取近似数判断”的思维过程,与估算教学的目标不符。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对以上学习材料进行再加工,如:小明过生日,礼物是一辆遥控玩具汽车和一个生日蛋糕,妈妈给了他100元,够吗?

面对这样的情境,学生必然采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效避免了“算了再估”,同时也给了学生比较大的方法空间,又能将估算的重要技能――数据的放大与缩小蕴涵其中。类似的对学习材料的深度加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策略选择的必然性和方法选择的自主性,较好体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实效。

2.组织结构性的探索材料。数学课探索材料的组织,应该是学习材料加工的一个重点。有效的探索材料应该是结构性的,即其不是一种简单的、无序的组合,而是材料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互补。通过对这样一组材料的探索与思考,能有效促进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与规律的理解,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认识,丰富认知结构,实现“1+1>2”的效果。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的例子,师生在初步讨论了负数、正数、0等概念以后,教师出示了银行存折、人口出生率、轮船速度、各地气温等一组探索材料,让学生选择1~2个材料进行解读。其教学过程是:(1)每人选择1~2个材料解读其中的信息,并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说说从这些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3)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对每组材料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索,深化对“负数”意义的建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没有简单让学生读一读就算了,而是对每个材料作了深度挖掘,使每个材料的价值都最大化。例如,下面是“轮船速度”这一材料的讨论过程:

师:这里水流的速度是-2千米/时是什么意思?速度怎么会是负的呢?

生:-2千米/时是指水流的速度是2千米/时,但方向与轮船相反。

师:是这样理解吗?

生:是的。

师:想一想,此时轮船的实际速度是多少?

生:应该是22千米/时。

师:如果轮船到达目的地以后返航了,水流速度怎么表示?

生:因为这时水流方向与船航行的方向相同了,所以应该是+2千米/时。

师:那么此时船的实际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是26千米/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10篇

学习

讲严立剖析材料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讲严立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二十大个人剖析材料及整改措施,讲规矩自我批评剖析材料。(二)认真执行上级部署决议决定方面:平时对上级少数决策上领会不充分不透彻,没有从讲***治的高度去认识把握,对上级的部署落实不到位,有喊口

学习

作风建设自我剖析材料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作风建设自我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作风建设自我剖析材料,***员思想作风自我剖析材料。通过学习县局有关行风建设文件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条例法规,我认真剖析

学习

作风剖析材料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作风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作风十弊剖析材料,纪律作风整顿剖析材料。到法院上班近两年的时间里,在院***组、办公室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虽然做了一些工作,较为认真地完成了领导交办、本职范围内的工作,但是对照思想作风整顿活

学习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品德学习材料10篇,内容包括小学思想品德知识点总结大全,小学个人品德总结范文。一、运用***文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充

学习

十查剖析材料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十查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十查十摆剖析材料,十对照十查摆自我剖析材料。平时忙于工作,忽视了***治理论学习,放松了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创新意识不强,没有加强对新问题、新情况的思考和研究;平时总是认为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

学习

化学学习材料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学习材料10篇,内容包括化学学习资料汇总,化学学习笔记大全。1、围绕活动谈思想和学习。看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个人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是否有所转变,能力素质是否有所提高。2、围绕活动谈工作和作风。看近

学习

组织生活个人剖析材料10篇

阅读(112)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生活个人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组织生活会剖析材料2022,***员组织生活会个人剖析材料。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理论学习不到位。积极参加集体学习和自学,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

学习

幼儿园师德学习材料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师德学习材料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师德学习笔记,幼儿园师德师风个人材料。2.落实收费制度。期初我园就将2013秋季幼儿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并严格按照公示收费,真正做到幼儿园收费公开、规范、透明。每月公示幼儿伙食费的使

学习

乡镇干部学习材料10篇

阅读(19)

1.思想***治方面。一是从思想上没能自我加压,缺乏系统的***治理论学习,***治素质没有得到高度提升。日常忙于其他工作较多,造成了思想认识上存在短板。二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韧劲,***治素质、理论水平、领导能力还不能适应高标准发展的需要

学习

四风问题自我剖析材料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四风问题自我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部队对照四风自我剖析,四风自查自纠个人剖析。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要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要求,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

学习

支部剖析材料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支部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支部剖析问题材料如何写,基层支部反思剖析材料。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方面xx队支部在学习教育方面通过:一是每一名xxx上讲台朗诵的方式通篇学习《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

学习

以案促改自我剖析材料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以案促改自我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卫生系统以案促改自我对照剖析,医保系统以案促改自我剖析材料。1、学习不系统、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典型案例中大部分***员干部都是因为不注重理论学习,放弃对自身世界观的改造,在各种物质利

学习

班子剖析材料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班子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班子剖析材料的问题和原因,班子对照剖析材料范文。

学习

纪律作风整顿剖析材料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纪律作风整顿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公安纪律作风整顿剖析材料,部队作风纪律整顿个人剖析。1、业务知识不足,理论业务学习不够。参加工作以来,本人虽然一向比较重视学习,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具备的业务水平,还远远未到达新时期

学习

讲严立剖析材料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讲严立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二十大个人剖析材料及整改措施,讲规矩自我批评剖析材料。(二)认真执行上级部署决议决定方面:平时对上级少数决策上领会不充分不透彻,没有从讲***治的高度去认识把握,对上级的部署落实不到位,有喊口

学习

作风建设自我剖析材料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作风建设自我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作风建设自我剖析材料,***员思想作风自我剖析材料。通过学习县局有关行风建设文件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条例法规,我认真剖析

学习

作风剖析材料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作风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作风十弊剖析材料,纪律作风整顿剖析材料。到法院上班近两年的时间里,在院***组、办公室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虽然做了一些工作,较为认真地完成了领导交办、本职范围内的工作,但是对照思想作风整顿活

学习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品德学习材料10篇,内容包括小学思想品德知识点总结大全,小学个人品德总结范文。一、运用***文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充

学习

十查剖析材料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十查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十查十摆剖析材料,十对照十查摆自我剖析材料。平时忙于工作,忽视了***治理论学习,放松了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创新意识不强,没有加强对新问题、新情况的思考和研究;平时总是认为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

学习

化学学习材料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学习材料10篇,内容包括化学学习资料汇总,化学学习笔记大全。1、围绕活动谈思想和学习。看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个人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是否有所转变,能力素质是否有所提高。2、围绕活动谈工作和作风。看近

学习

组织生活个人剖析材料10篇

阅读(112)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生活个人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组织生活会剖析材料2022,***员组织生活会个人剖析材料。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理论学习不到位。积极参加集体学习和自学,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

学习

单位剖析材料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剖析材料10篇,内容包括单位剖析材料和发言提纲,单位存在问题剖析材料。***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提出:***的作风体现在***的宗旨,关系***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和国家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