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训练总结篇1
朗诵与复述的概念及类别
朗诵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诵,不仅让全班同学都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将大家都带领进入了课文所展现的情景之中。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景感与代入感。原文复述是建立在默读或朗诵课文基础上的语文训练活动。原文复述是指学生在阅读完课文,掌握了课文内容及行文布局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叙述或重点复述。概括性复述是指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对课文的大概内容进行简单陈述,陈述过程中加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提炼与总结。详述是指对整篇课文内容进从头到尾进行较为详细的复述,适合详述的课文一般都篇幅较短。重点复述是指在读完课文之后捡重点内容进行陈述,不一定全面但要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
扩展复述是在原文复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原文复述相比,它是更高层次的也更富创造力的一种复述形式。扩展复述要在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以扩展原文内容而进行陈述。扩展复述比原文复述的内容更丰富,可以根据原文内容,并加入自身想象,添加入一些细节丰富的内容。例如,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蒲公英》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语言精练,这篇课文在课堂上就适用于扩展复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扩展复述,比如详细地描述蒲公英的样子。学生们还可以展开想象力,讲述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的故事,对蒲公英落在沙漠里最初的新奇到最后枯死的过程进行扩展复述。扩展复述一定要注意紧扣原文内容,所添加的内容要符合课文的组织结构及原意。扩展复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创造复述的要求高于原文复述与扩展复述。创造复述不仅需要学生通读并掌握原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及结构,还要求学生把原文中的材料变换视角或变换人称,或者变换结构来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内容陈述。创造复述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把握、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章结构的构思能力及写作能力。
运用策略
扩大复述训练范围,激发学生复述兴趣。教师应该扩大复述训练的范围。复述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几位学生,而要面对全体同学展开复述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复述训练,不仅局限于擅长语言表达的同学,而且也鼓励在语言表达方面有障碍的同学试着进行复述训练,通过复述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文学习能力。
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复述的习惯,在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在课堂中进行复述,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复述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作业,让他们在下面进行复述练习,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复述训练检查,抽取几位代表在全班进行复述。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一对一进行面对面的复述来推行复述训练,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安排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作为课堂复述训练时间,让同学们两两组成一对复述小组,相互之间进行复述训练。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人学生都得到复述训练的机会,而且鼓励学生之间针对彼此的复述进行交流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两人一组的复述训练形式新颖,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复述训练应该分层次进行,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一开始从低级的复述形式开始,比如可以先进行朗诵,再进入原文复述,采取详述或重点复述的方式,等到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原文复述的技巧,然后可以将复述形式推进到扩展复述阶段,这一阶段的复述训练成熟之后,可以提高复述难度,进行创造复述阶段。学生经由简单而至较为复杂的复述训练,利于从心理上接受复述训练,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复述技巧之后,便会越来越喜欢富有创造性的复述过程。
选择复述内容,鼓励表演性复述
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恰当安排课堂时间进行复述训练,尤其是在课堂中请个别同学站起来进行复述时,一定要把握好复述时机。教师应选择复述效果最佳的时机展开复述训练。最佳的复述时机一般是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选择恰当的复述内容,并非全部的课文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进行复述。
扩展训练总结篇2
关键词:教材;步骤;教学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53-01
一、熟悉教材,重视教学步骤
首先要对教材的性质理解得够深刻,教材里每个动作、每个组合都有它的训练目的,它不仅是对孩子的舞蹈能力的训练,还包括对身体、韧带和关节的训练。
要想教好一个组合,必须把教材里的组合拆开,把一些主要的动作拿出来,按一定的教学步骤单独训练,等到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把动作组合起来,完成教学。相反的是先把组合教会,利用组合来训练能力,让我们用实例来说明吧。如果我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扩指”(第一册)这个组合教完了,而这时学生的颈、背、腰、膝的松弛与伸展能力,手臂、手指的伸展与灵活能力都没有达到,那在训练中就要“萝卜青菜一起抓”,同时注意学生们是否背立,是否膝直、是否手指伸展,每节课都要一遍遍的重复组合,反复纠正学生的动作,刚告诉他背立直了 腿又弯了,刚把腿伸直了手又松了,几节课下来学生就没了新鲜感,对组合的动作也失去了兴趣,没有了主观能动性,教师也慢慢被磨得眼不尖了嘴不勤了,训练目的没有达到,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动作也就越做越皮。如果我们分教学步骤,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来教学,效果就会不一样了。
一方面用做“小树长弯了、小树长直了”的游戏训练学生的颈、背、腰、膝的松弛也伸展能力,这个游戏反复地用不同的节奏来练习,同时也在其它组合的坐姿与站姿中反复培养这些能力;另一个方面,分三个步骤来训练手臂和手指的伸展与灵活能力:第一步骤“扩指训练”,训练手指的伸展与灵活能力,让学生双臂曲肘与肩前,肘向下,手心向前,反复做扩指与握拳的练习,让学生想象这是小星星在发光,谁的手指伸得长,手张得大,谁的小星星最亮。可以用〈〈小星星〉〉的音乐,一拍一动,训练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第二步骤“在手位上扩指训练,启发学生把小星星挂到天上不同的位置上去发光,也可以用〈〈小星星〉〉音乐,一拍一动,每个手位上做握拳扩指四个,能力逐步提高后进入第三步骤“转腕练习”,训练转腕时保持扩指手型,臂固定不能动,启发学生把即干净又能干的一双小手展现给大家看。可用〈〈我有一双小小手〉〉的音乐一拍一动,等以上各个能力逐步达到了以后,开始进入扩指组合,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组合动作做得非常规范,也较好地完成了组合所赋予的教学任务。
教材的性质决定教材的组合是有其训练目的的。所以在教授教材时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把动作比画下来,而是要训练做动作的能力,这要求我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教学步骤,谁重视教学步骤,尊重教学步骤的规律,按照教学步骤的规律去教学,那就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挖掘教材,扩大教材的趣味性
天真浪漫的孩子追求趣味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我们在教材中不断挖掘、扩大教材的趣味性,那一定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剖析教材,采用丰富的教学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总结和丰富起来的。以下是我所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优点储蓄法:为了培养好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我们建立了“优点储蓄所“的大红盖章,每次由学生自己写上课时的优缺点,经过老师观察认定后,再加盖上“优点已存”的小红盖章,久而久之,学生看到优点越来越多,都十分高兴,课堂表现也会越来越好。
正确示范法:儿童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因此,根据这一特征,在教学中应避免采用说课的方式,正确的示范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感觉,逐渐在模仿中找到感觉,掌握动作的关键。
日积月累法:有的动作在训练中很难短时间达到要求的标准,每次课必练,练习的时间不必太长,并不断的要求动作的规格,如此时间长了,就会达到理想的目的。
循序渐进法: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基本教学方法。凡难度动作或组合不应一次教授完成,应提出难点,从难点入手,经分解后先单一后组合。
激将法:在课堂里,有时会出现疲沓松懈的现象,这时可把动作认真、准确到位的同学集中一块做给其余的同学看,并加以重点评述和大力表扬,让其他孩子也能完成得更好。
交流互动法: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大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要求学生积极主动举手发言,讲解动作或是上来表演示范,之后老师即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发现了不足也应明确指出,以免混淆。
扩展训练总结篇3
为什么说扩张是企业的本性呢?
首先,扩张是市场的需求。你的竞争对手在成长,如果你不扩展,就会被排挤掉。前些年一些做家电行业的,开个卖家电的小店面就能赚钱,为什么?因为国美和苏宁还没有进来。
第二,企业员工的成长需求。很多企业家觉得我现在企业做到这个规模了,财富积累也够了,就不需要扩张了。你的人生梦想已经实现了,但是你的员工怎么办?你的员工如果进入企业三年之后还是老样子,还是这个能力、还是这个职位、还是这个平台的话,你说他会不会离开呢?其实很多时候员工离开不仅仅是因为薪酬收入,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给他提供更好的梦想平台。
第三,扩张是客户的需求。客户都希望买到质优价廉、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如果他和你合作你今年是这个规模,十年之后还是这个规模,我相信他一定会去选一家规模更大的、能够给他提供更多服务的企业合作。
所以扩张永远是企业的主题。但是很多企业往往一扩张就死,为什么?我总结了两个主要的内在原因,也是企业做扩张当中最应该思考的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人才不支撑,第二个是管理体系不支撑。
人才不支撑。比如说做连锁,你今天10个店扩张到20个店,你是不是还需要10个店长?很多企业扩张是直接从原来的人里面拔高个儿,把原来的部门经理调去做分公司总经理了。如果这个人只具备了部门经理的能力,然后在扩张当中又让他去具备更多能力,这个能力成长的时间根本是不够的。
管理体系不支撑。你只能管理一家公司,但是你扩张了十家公司。有两种管理最难的:一个是跨区域管理。很多的企业在一个地方好管,但是一个企业扩张到很多地方的时候跨区域管理就成为难题了。另一个最难管理的是跨行业管理。创业的时候你往往在一个行业做,很多积累后你成了这个行业的专家,但是跨行业管理的时候你就发现根本难以应付。
那么,企业怎么培养人才呢?
培养人应该有七个步骤:
第一步,首先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很多的管理者没有告诉员工应该要做什么。下属来问领导:明天的工作怎么安排?领导通常会回答:到时候再说吧!这时候员工就会变得没有方向,他觉得领导都说到时候再安排,那我就只能等了。很多时候下属不成长,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第二步,告诉他做好的标准是什么。你要告诉他做到A类是什么标准,做到B类是什么标准,做到C类是什么标准。一定要有标准,一定不要在企业里面形成差不多就行的文化。你觉得差不多就行,员工所做出来的结果会差得很多。高层希望做到90分,到中层只有70分了,到了基层就不及格了。所以一定要告诉他做好的标准是什么。
第三步,训练他怎么样才能做好。员工成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我成长,一种是外在的压力让他成长。如果只是依靠他自己成长、自己的经验积累也可以,但是这个速度会很慢,并且达到你要求的标准会很差。所以我们要训练他才能做好。
怎么训练呢?训练要有针对性,要训练他选择去做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训练他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人。很多时候你想让他这个也会、那个也掌握,到最后很有可能什么都不精。训练要针对每个人的岗位能力,培训员工有这个岗位的专业能力。
第四步就是放手让他去做。你不要担心他做不好,培养人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很多老板只是允许自己犯错误,不允许团队犯错误,这种思维是不行的。想一下你从创业到今天犯了多少错误要允许他们犯错误,但是这个错误必须在你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能够承担,能够掌控的。
第五步,反复训练。不要觉得这个事儿做好了就可以不管了,有些事情做一遍并不代表员工就掌握了。反复培训之后可以做到你在不在现场都一样,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所以要反复培训、反复训练,最后做到主管在和不在的时候都是一个样子。
第六步,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提升能力。很多老板说我明明知道企业有很多问题,但是我解决不了。这不仅是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你的时间都耗在本职工作上了,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去改善。所以,把下属训练好的同时,你应该不断学习,接受新的事情,勤思考,提升你的能力。
第七步最简单,让员工也学会重复以上这七个步骤。你把你的下属训练好,让你的下属再去训练他的下属。如果每一个管理者都能用这种方法不断地去训练他自己的下属的话,我相信你工作团队建设、你工作人员素质、你工作管理水平一定会提升。
扩展训练总结篇4
1.主题句
1)主题句的位置:请找出段落的主题句
Smoking is harmful to your health. Experiment show that smoking can cause cancer. Besides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 cancer, smoking can also cause other health problems. For example, it gives one a “smoker’s cough”. Finally, studies have shown it is easy for smokers to catch colds. Whether you get an unimportant cold or the terrible killer, cancer, smoking is harmful. Is it worth it?
2)写好主题句, 有两条原则
①主题句要明确, 句中须有一个词,词组,或从句让读者一目了然本段的确切主题, 明确本段的重点或观点。
②主题句要概括, 它陈述你要说明的重点和观点,句中必须包含有可扩展主题的词,词组或从句。他应该是你将进一步表明你的态度和看法的概括。同时, 主题句有利于控制作者本人的主题的扩展。
练习:下面一段没有主题句,请根据全段内容拟定一个主题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example teachers live by selling knowledge, philosophers by selling wisdom and priests by selling spiritual comfort. Though it may be possible to measure the value of material goods in terms of money,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calculate the true value of services which people perform for us. The conditions of society are such that sills have to be paid for in the same way that goods are paid for at shop. Everyone has something to sell.
2.扩展句
扩展句的作用是丰富,支持,扩展主题句的内涵。扩展句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按时间或空间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叙述,描写,说明或议论,也可用比较,对比,比喻, 推导,归纳,演绎的手段来展现。
在作文中, 我们常会谈到首先, 其次, 然后, 该如何表达?
1) first, second, third, last
2) the first, the second, the third, the last
3) to begin with, then, furthermore, finally
练习:根据所给的主题句和提示, 写好段落的扩展句。
主题句: How excited we were when we learned that we were going to have a spring hour.
①after―discussion―agree―climb―out of the city
②we―often pass by mountain―the first time―think of―climb it
③set out―early―morning
④about―an hour―begin―tired―still a long way―go
⑤short break―go on―climb
⑥lunch time―get to the top―mountain
⑦our beautiful city―below us―happy―very tired
结尾句:It proves that many things are just like climbing a mountain; they look attractive, but they are not easy to do.
参考答案:After a heated discussion we agreed to climb the mountain outside the city. We had passed by the mountain when we were taking a bus out of the city, but it was the first time we had thought of climbing it. We started early in the morning. About an hour later, we began to feel tired, but there wa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We took a short break and then went on climbing. Not until lunch time did we get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At sight of our beautiful city below us, we felt happy though we were tired out.
3.结论句
结论句并非必不可少, 但它能起到以下的作用:(1)表示段落的结束。(2)总结要点,与主题句相呼应。(3)供读者就本段落的主要内容和见解有个深刻的印象或进行思考。
推荐几种常用结论句:
感叹句 1.(主题句:Life is limited, but knowledge is boundless.)
结尾句: How important it is to read good books!
疑问句2.(主题句:Books are full of knowledge and wisdom.)
结尾句:Why shouldn’t we read more books to search more and use them to develop our splendid future?
比喻 3.(主题句:When I was a little girl, I lived with my grandparents in a faraway village.)
扩展训练总结篇5
关键词: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单招管理
中***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38―03
自1986年我国运动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单独招生以来,部分体育院校根据单独招生的有关规定招收了一批国家队、省市队退役运动员和部分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选手,对加强我国优秀运动员队伍和教练员队伍建设以及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体育院校(系)实施单独招生考试,招生管理工作已暴露出许多弊端,尤其是招生质量的下降和培养目标的偏离,已不符合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单独招生的初衷。因此,深入研究单招考试的管理现状,探讨单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无论是对改革、规范和完善我国单招考试管理,还是对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68所体育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管理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高校体育招生管理的有关文献,了解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管理的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和招生现状。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采用专家修订的问卷进行调查,对68所实施单独招生的体育院校招生部门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率为97.06%、有效率为100%,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社会调查研究的要求。
1.2.3 访谈法 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走访或电话访谈了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18所院校招生部门负责人,就单招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咨询与调研。
1.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我国运动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管理的历史回顾
2.1.1 创办阶段(1986―1992年) 为了贯彻1985年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招生工作会议精神,1986年率先实行单招的6所直属体育院校,对报名参加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均有严格的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二级运动员以上(含二级)资格者,方可报名参加由单招学校组织的文化、体育考试(文化考试1989年以前由各校自己组织命题,1989年以后由原国家体委科教司统一组织命题)。这一阶段6所直属院校招收学生的运动等级,尽管随着招生的扩大有所降低,但一级以上的人数始终占总录取人数的50%以上,说明招生的质量基本符合创办运动训练专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办学宗旨,各体育院校确实招收了一些国家队、省市队退役运动员,包括一部分国家、省、市的高级教练员等体育工作者,对加快我国优秀教练员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2发展阶段(1993―1995年)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6所直属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远不能满足各省市退役运动员增长的需求,也根据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至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又陆续批准了12所院校进行单独招生,新批准的院校除三所为其它类院校外,均为各省市体育院校。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发展,对解决各省市运动员的后顾之忧,稳定运动员队伍,提高各省市教练员队伍建设,促进各省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1.3 膨胀阶段(1995-至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也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而不断扩大,运动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单招也在这大环境的影响下,步入了迅速发展阶段,列入单招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从原来的6所直属体育院校发展到目前包括普通院校在内的68所;同时,各单招院校的招生人数也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也从最初的154人发展到2005年的14417人,而且招生规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2我国运动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招生规模的扩大,严重制约了招生总体质量的提高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单招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练员及运动员的文化素质,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招收对象主要是优秀退役运动员和部分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后备力量;培养目标是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可以看出:招收对象的整体运动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培养目标也很明确。但从单招学生运动等级的调查显示:1986年、1996年、2005年录取一级以上(包含一级)运动员的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100%、42.94%和18.68%;而且调查也显示,尽管规模不断扩大,但每年招收一级以上运动员的总数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单招学生整体运动等级比例呈下降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具备单招资格的院校不断增多,单独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来自普通高等院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强烈冲击所致。从单招学生的生源结构来看,1986年、1996年、2005年录取普通中学运动员的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0%、53.26%和57.48%,这也反映了招收运动队生源总体比例上呈下降趋势,而普通中学生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教练员职业是一个特殊职业,它既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又需要有丰富的运动经历,这种生源结构的变化和专业技能的下降,必然使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的目标难以实现。近年来随着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不断扩大,不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纷纷上马,他们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制定优惠***策来吸引优秀运动员及后备体育人才,这直接影响了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质量和两个专业的总体办学质量,进而影响教练员及竞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最终将制约我国奥运争光行动计划的实施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2.2 单招管理系统不能适应招生工作的需要 管理系统现代化是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实施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86年实行单招以来,已经度过了20多年的招生历程,但各招生院校在考试过程中使用的管理系统,仍是1989年由科教司主持、北京体育大学开发的单招管理系统。显然随着单独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考试的管理和要求更加严格,原来由北京体育大学开发的单招管理系统,由于受当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功能的限制,其管理系统
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招生发展的需要,比如,旧的系统只能单机操作,原来的数据库和***、各省市招办的数据库不兼容、不能相互转换,致使招生报名、资格审查、数据处理以及向上级报送数据也无法在网上进行,很多工作必须反复进行手工操作,这不但使招生部门工作量成倍增加,也不便于上级部门对单招考试工作的统一管理,而且过多的手工操作程序也很难保证招生工作的准确度。因此,研制和开发一套符合当今招生需要的招生管理系统,以便适应当今招生发展的需要,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2.3招生管理办法不健全 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对实行单独招生院校下发了招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但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的招生管理细则,而且整个考试过程的组织管理,也基本上是参照北京体育大学在多年单招考试中摸索形成的一些管理办法和经验,也就是说,在招生过程中尚未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统一的规章制度。近年来,随着招生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招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从招生部门调查信息显示:认为招生的膨胀导致招生工作无序的占调查总数78.67%。从访谈中也了解到:随着招生的扩大,有些院校为了获得优质的生源,特别为了各自的经济效益,不仅对上级招生文件的要求执行力度不严,有的又制定了各自的招生规章制度,严重背离了1986年实施单招的初衷;同时,随着考生数量的增多,考生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由于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社会的不良现象已渗透到招生领域。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制定一套全国统一的招生组织管理办法,健全招生考试规章制度,使招生工作的实施更加科学、有序。
2.2.4单招考生与全国通招考生的报考院校及其录取机会不均等 1998年原国家教委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体育学类专业共有以下6个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除了运动人体科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按普通大学文、理科招生方法执行外,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考生需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普通文化考试和各省市统一组织的体育专业考试,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根据***和国家体育总局文件规定,需要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统一命题的文化考试和招生学校组织的体育专业考试。这一规定由于缺乏完善的实施细则使单招考生与全国通招考生的报考院校及其录取机会不均等,从报名和录取来看,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只能报考一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考生可报考多个不同层次的院校,而且大部分省市还规定“凡参加单招考试的考生不能再参加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考试”;这说明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只有一次录取机会,而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考生可有多次录取机会,显然有失公平原则,也限制了体育人才的合理分流。
2.3进一步加强我国运动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单独招生工作的思考
2.3.1 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招生和办学质量
控制是保证管理过程与计划、目标一致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通过不断地接受和交换系统内外的一切信息,按照预订的计划和标准,监督、调整实际工作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并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我调整,使系统的各项工作能按照预订的计划进行,确保计划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运动训练专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的现状已偏离了原来的计划、目标。调查显示: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进入教练员工作岗位的不足毕业生总数的20%,说明招生的扩大并不是随着人才需求的增加而扩大,而是随着高校大环境的扩招而扩大。尽管高等教育将逐步走向普及教育,但作为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养有它的特殊要求,它不同于一般的普及教育,它需要对具备一定条件的群体进行特殊的教育。近年来不少体育院校由于受“教育产业化”这一错误概念的影响,把扩大招生作为学校产业的一部分,他们认为通过扩大招生收取资金可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和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的矛盾”,这种思想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宗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明确表示“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不能用产业的思想来引导的”。对于实现优质教育的途径:我们认为除了增加投入外,还可以通过减小或者消灭薄弱学校,通过改造、合并等方法进行资源优化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因此,这就需要有关主管部门重新界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教育成本与社会效益、培养模式与人才规格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明确,就难以进行宏观管理,严重影响了我国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的进一步发展,背离了为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而设置运动训练专业这一办学宗旨。因此,加强对这两个专业单独招生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保证招生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特殊人才的精英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有序、健康发展。
2.3.2完善单招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平等竞争是以合理的招生***策、良好的考试秩序和公正考场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为了使单招考生与全国通招考生有同等的报考和录取机会,上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单招考生报考与录取的管理办法,明确单招考生可参加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考试,并使单招考生也可报考多所单招院校,保障单招考生能有更多的录取机会。同时由于体育术科考试具有主观性强的特点,这也给考试工作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带来了一定难度。近年来,各校招生部门虽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修订单招工作的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和招生章程,但由于部分规章制度不规范、具体,致使有些招生规章制度的内容都比较粗略、简单。比如:对于考试的组织、实施、管理的各个主体职责划分不清;对应试主体的各种处罚措施过于单一和笼统;对违反者处罚普遍偏轻,打击力度不大等等。这种粗糙笼统的规章制度将不利于制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将严重影响对考试的规范化管理。因此,招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要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文件,根据***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有关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作为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角点,以公平公正为核心、制度建设为基础、信息公开为重点、严格管理为根本、优质服务为依托、有效监督为保障,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透明的单独招生管理规章制度,实施依法管理,从严治招,维护招生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3.3规范运动等级证书管理,加大考生资格的审查力度根据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的要求,招生对象必须具有二级运动员或二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且具有二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的考生,报名时需交验资格证书编号,这一规定是确保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但由于审批运动员资格的体育行***部门对审批标准把握不准或管理不严,以及社会违法办证的大量涌现,有些院校为了达到扩招的目的,在对考生资格审查、录取等方面审查不严,致使在录取备案检查中发现,许多运动员等级证书没有编号,甚至出现了一批虚假等级证书,许多考生的考试成绩与提交的运动员等级证书的标准相差甚远。因此,除了要求具有运动等级审批权的各级体育行***部门严格按照体育总局的有关规定发放证书外,各招生院校要充分认识单独招生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自觉维护考试的权威性,切实做好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和复查工作,对违反规定报考或录取的考生经查证属实,立即取消考试资格或学籍,并对责任者予以严肃处理。
2.3.4进一步健全招生工作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普通高校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为了维护广大考生公平竞争的权利,保证公开、公正选拔学生,同时也为了严肃考试纪律,努力营造考生公平竞争的氛围,必须健全招生工作各环节监督机制。
首先,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招生学校的监督。其次,要加强各招生学校内部监督机制,各招生学校要认真落实由纪检、监察干部组成督考组的职能,保证招生工作中监察机构对招生工作的全程及重点岗位、重点时段和重点项目的监督。第三,要完善自检机制,建立相应的自我约束机制,招生学校及招生工作人员要定期实行自检,严格执行招生纪律,防患于未然。第四,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扩大媒介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
扩展训练总结篇6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展望;发展方向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前苏联、德国和美国的训练学者们经过大量的实践,建立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他们将自己的理论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推动了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及时总结,结合当时最先进的生物、化学、力学知识,对于训练进行科学的指导。在不断的总结和完善中,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成型了。
一、运动训练学发展概况
1.国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发展方向。国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起源阶段约在19世纪末,代表作品为《运动员的基本训练》(英、美),《田径》(德国),在这一时期,人们表现出了有目的的探索运动训练规律的兴趣。专项训练学建立阶段是在二战结束后,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介绍,发展为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和应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把医学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训练学萌芽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提出了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过程的控制等问题,并首次使用技术、战术等概念研究有关训练和比赛等问题。训练学学科建立及发展阶段的标志就是1964年哈雷正式出版的《训练学》一书,标志着训练学作为一门***的学科成立,并有力推动了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
此外俄罗斯著名学者列·巴·马特维耶夫教授的《运动训练原理》、《竞技训练理论》,美国著名学者福克兰、杰克逊的《运动训练原理》,雷纳·马丁发表的《心理机能训练指南》,加拿大学者博姆帕德《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等一批学者的论著,对构造《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基本框架起到了坚实的奠基作用。
从整体上看,世界范围内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始终沿着两条途径向纵深领域发展。一条途径是站在竞技运动的不同侧面上,探索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另一条是站在竞技运动的整体高度,探索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前者的研究结果,使《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深入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内容具体到了训练手段的设计等;后者研究的结果,使《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了包括运动训练一般规律在内的整个竞技运动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拓展到了运动竞赛的系统等。目前国际上对《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扩展和充实正是通过这两条途径实现的。
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概况。在我国,从50年代起全面学习苏联训练理论,到60年代后提出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80年代起,引进多国的训练理论,逐渐构建我国的训练理论体系。1981年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训练学分会和北京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支持下,由过家兴教授牵头,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该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由于现代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和运动训练理论的深入研究,目前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展或浓缩。1983年我国学者田麦久在对主要竞技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构想,于1990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继而出版了研究专著(1998),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二、运动训练理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1.项群训练理论更加深入的发展。项群训练理论的创始人田麦久2003年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一文中以“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取代单一主导竞技能力作为标准,对部分项群的主导竞技能力作了更为准确的表述,进而对部分项群名称作了调整(见表1)。
表1: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的调整
此外,田麦久还阐述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的概念。他指出,“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有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无穷个标准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如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一文中,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了乒乓球、羽毛、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多个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2.运动训练的微观层次上的研究。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学者认为,由于以往的运动训练学研究注重在宏观和共性面上的研究,因此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运动训练学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现在一些学者致力于运动训练学的微观层次的研究,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各运动项目及其小项的训练特点、训练方法、选材特点等问题。
3.重视研究影响训练和比赛的社会学因素。竞技体育的组织和发展都受着社会学因素的强有力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竞技体育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对运动训练体制、运动员培养系统、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上、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对运动训练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以前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较落后,因此,他们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4.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也在逐渐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是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括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及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
三、结束语
运动训练学体系的建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众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挑战自我的成就。在日益严谨的理论体系下,竞技运动的成绩取得了大幅度提高。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原来理论体系的质疑和完善也逐渐多了起来。相信通过专家学者和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努力,运动训练学体系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曹景伟,席翼,袁守龙等.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43-50.
[2]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刁志勇,刘海峰,祝红***.对传统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再认识[J].***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10(4):104-106.
[4]金健秋,刘强,杨克新.当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周期理论的质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89-91.
[5]陈小平.运动训练的基石——“超量恢复”学说受到质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3-7.
[6]茅鹏,严***,程志理.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2003,(14):5-11.
[7]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新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146-150.
[8]许琦,李昌***.俄罗斯训练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热点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1):81-84.
[9]卢元镇.21世纪对体育社会科学的挑战与展望[J].体育科研,1997,18(4):3-5.
[10]郑念***.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6-8.
扩展训练总结篇7
关键词:思维能力;逻辑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
思维能力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小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缺乏相应的思维活动组织能力。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主阵地的观念,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练习是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主要载体,改变以往简单的练习方式,通过说思路、找理由、写过程、一题多解等形式,想方设法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便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及时引导思维方向,达到有效的思维训练。
一、说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一个能清晰表述解题思路的学生,他的思维逻辑性肯定很强。因此,在学生练习时,我非常强调解题思路的表述,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说思路,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如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75页中的练习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我不是让学生动笔开始解题,而是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解题思路。解题思路不是具体的算式,而是解决问题的步骤,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从学生反馈中大致可以归纳出两种思路,第一种:①先求出看完这本书要多少天?②再求出到开学前共有几天?③进行比较,判断她能否开学前看完。第二种:①先求出到开学前共有几天?②再求出看完这本书要多少天?③进行比较,判断她能否开学前看完。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后,学生解题时就步骤清晰,大大提高学生作业的正确率。
二、找理由――训练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人都有思维惰性,能不用脑子思考的就不愿进行思维活动,特别在解决一些非对即错或非错即对的问题时,就不愿用脑子思考,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尤为突出,而这种不良现象对正处思维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在做判断题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判断对或错,学生就会“投机性”地判断,那就失去了练习价值。为了让此类习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我要求学生做判断题时有理由地去判断,若对要找出“理由”来佐证,若错也要找出“理由”或举出反例来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三、写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在练习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一看就会做,但一做就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思维缺乏深刻性,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不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而思维的深刻性又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因此,在练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学生在写解题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写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规律和本质,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进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如: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直径扩大( )倍,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倍。
这道练习题,学生的错误率很高。因为题目中没有具体的数据,学生思考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随意猜测。做类似的填空},我要求学生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学生如果不经过深刻的思考,是不可能写出解题过程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写过程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提示。如上题可以运用假设法,以表格的形式写出过程。
解题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呈现,能暴露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是否正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通过写过程的练习,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扩大倍数的关系。当学生正确解决这道题后,练习不能马上结束,而是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扩大倍数的规律,即半径、直径、周长扩大倍数相同,而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或直径或周长扩大倍数的平方倍。持之以恒地写过程练习,思维的深刻性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探求一题多解,不仅会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中,适当地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可以有效突破学生解题思路的束缚,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如:小伟和小英给希望工程捐款的钱数比是7:8,两人共捐款75元,求两人分别捐了多少元钱?
这道题是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后的练习,学生习惯运用按比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7+8=15,75×7/15=35(元),75×8/15=40(元)。学生完成正确解答之后,一般来说,此题的练习就结束了,而我是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教师的一句鼓励话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尝试着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画***法:
75÷(7+8)=5(元)
小伟:5×7=35(元) 小英:5×8=40(元)
方程法:
解:设每份钱数是x元,那么小伟捐的钱数是7x,小英捐的钱数是8x。
7x+8x=75
15x=75
x=5
小伟:7x=7×5=35(元)
小英:8x=8×5=40(元)
练习中,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在学生求得多种解题方法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他们分析比较、相互讨论,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正如春天的“百花”一样,能让单一枯燥的数学变得绚丽多姿。
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在教学意识上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学方法上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坚持引导学生多思、多变、多探索,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扩展训练总结篇8
笔者认为。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想真点子。出金点子,才能真正写好作文,对此,还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制定高中作文集训进程表。要把作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每周都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设计教研,每周进行专题研究,精心组织备课;坚持做好札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撰写专题论文交流、发表。
第二,坚持集训渐进化、有序化。如:高一可侧重训练“明确主旨”、“理清思路”,等内容;高二可侧重“锻炼语言”,“精心设计文章的标题和开头”:高三侧重要求学生写散文,写美文。主训学生写“感悟人生”类的散文。培养学生感情维度的多元化。作文思维的哲理化,着力营造作文的亮点。
第三,推行“242”工程,即坚持每周2节作文集训课:实施4个“作文流程”,理论导航――实战演练――即堂评改――优生面辅:夯实2点“细节”:训练量采用大作文为主,小作文为辅的办法,如利用小作文进行仿写句子。句群训练和进行扩展语句训练,采用多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写出人物个性、凸显人物言行举止和写出事件原委、激起文章波澜等某一方面的专题训练;进行横列式、对照式专题训练,进行某一开头如险岭奇峰开篇法训练等等,各个击破,与大作文专训相得益彰。
第四。坚持训练学生写提纲。提纲是谋局布篇的必要准备,而提纲就是思路的具体体现。因此每次作文时可采用思路标志法,依次让学生写出标题、主旨、开头、正文所分段落,结尾,总论点、分论点及例证、结论等等,让学生学会“按格”。
第五,坚持训练学生使用“三比之法(比喻、排比、类比),使学生作文增添色彩。可要求学生每天熟记一个生活的实际例字(例子可以是名人的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可以是一些优美的句子),认真洞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加以提升,领悟万物之“情”,感悟万物之“理”。一周仿写一则例句,扩展一个句子,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边角时间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六,抓好作文评讲课。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让师生共同找出认识上的差异。分析评价,具体做法是;可把学生分成四人或五人小组先教给学生快速批改方法,并根据高考作文的评分原则让学生对作文划分等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或采用诸如三点跳视法、语感检查法、对立统一法,病灶切除法等对作文进行量化评分,然后抽组交流。接着教师展示事先颇具代表性的问题作文,大家“会诊”。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写“修改设想”反思作文得失,并将其一并附于作文之后,以便以后参考。课后,教师再次浏览全班作文。有针对性地进行当面辅导。
扩展训练总结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CADC竞赛
航空航天模型对飞行器探索与发展至关重要,更是培养优秀航空航天人才的有效途径、载体。由行器特殊的空域环境,任何的创新改进实践飞行都存有极大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充分利用航空航天模型良好的像真缩比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对飞行器前沿技术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ChinaAeromodellingDesignChallenge,简称CADC),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科技部联合举办的一项重要竞赛,因其竞赛水平高、规模大、影响范围广,与美国世界大学生航空设计大赛(SAE)、欧洲大学生载重飞机设计大赛(ACC),合称为世界高校科研类飞行器设计赛三大赛事。该项赛事以体育竞赛为平台,结合国防、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家重点科研任务,通过参赛选手自行制作航空航天模型进行缩比验证飞行,检验创新作品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实用性,有效挖掘、拓展高校学生及科研院所相关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为航空工业和国防建设搭建一个发掘创新后备人才、检验创新作品的平台。此外,通过对该课题研究与实践,有助于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双高建设、扩招的背景下,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航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大学校在行业里的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分析
现阶段由于训练队管理与训练标准化、系统化不足,以致队员实际水平层次不齐,在应对突况与学院临时任务时,常出现匹配不足情形;日常的管理模式与一般学生团体组织不多,队员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够;制作室日常管理以及设备、工具、耗材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杂乱、物品遗失、工具电器非正常损坏等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外场操纵飞行训练时,因人为因素或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时有模型坠毁、公共物品损毁现象;训练队队员所属专业涵盖学校工、理、文、经、管等各个专业,学科基础差别太大,难以组织统一有效的培训教学,更无法制订统一的培养方向;学生分布于不同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日常管理制度存有差异,无法进行有效协调来统一时间开展相关的理论技能、实践培训教学;虽有学校和训练队所属主管院系大力支持,由于大一学生涉及较多的公共基础类与基础实训类课程,而该类课程又分属不同学院负责,在特殊备赛时期或校内外执行临时任务期间,需要与各任课教师协调请假,即使请假成功,也会影响学生课程的日常考勤成绩,降低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日常训练过程中,由于航模飞行训练的特殊性,为充分保障人员、设备安全前提下,需要较为开阔的场地、空域保障,与场地主管部门协调困难,训练任务难以实现可持续性衔接;训练与购买航模器材经费审批、报账流程繁琐,常需要项目负责教师前期垫付费用,甚至偶有出现在取得一定成绩后才全部兑现完相关费用的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训练效率、质量。该竞赛结果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包括队员训练水平、临场发挥、队员身体与心理素质、装备性能、天气净空环境、无线电干扰等。在相关保障体系上,针对师生付出、取得荣誉方面,均缺乏切合实际的奖罚制度。
二、优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总结训练队多年训练、参赛组织经验;优化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开发培训教学资源;以CADC竞赛为目标导向,从实质上提升航模队学生的整体水平,普遍达到竞赛要求;充分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改进参赛模型,实际验证转化成果,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活动;随着队员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将承担更多的校内外航拍、航模表演、航模培训任务,并进一步助力校企合作项目、精准科技扶贫等工作,逐步形成校航模队航空类专业多体系优质人才培养模式,见***1。
三、实践与策略研究
通过吸引校内航空类专业学生加入校航模队,以CADC竞赛项目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各种专业基础理论***1校航模队航空类专业多体系优质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系统学习、技能培训,动手制作、操纵飞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充分备赛和与各大高校选手同场竞技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拼搏精神等,收获荣誉与友谊;充分发挥出校航模队航空类专业多体系优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需要对每个分体系进行深入分析讨论,立足学校实际,总结校航模队多年的参赛经验,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指导策略。(一)制度体系。各类组织、管理保障制度,必须切合学校发展实际,不与学校日常管理、常规教学活动发生冲突,合理利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间隙进行航模培训学习;制订训练队阶段性任务、备赛任务等,并做好过程培训质量把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发挥出制度体系的积极保障作用。(二)培训教学资源体系。成体系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至关重要。随着竞赛项目、规则的变化,以及日常任务的需求,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并逐步涵盖基础航空专业理论知识、常见航空模型种类、航模器材、制作设备与工具、模拟遥控飞行、实际操纵技术、实践任务技术、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到教学资源全面、成系统,能够适用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习者。后期根据需要,设计拓展针对队员体能、心理素质、临场发挥等方面的特殊培训资源。(三)科研创新实践体系。队员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应及时发现参赛作品、任务设备等不足之处,发挥个人聪明才智,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改进方案,以培养团队创新科研能力为重心,真正提升团队竞赛水平,并获得荣誉。借助经过实践检验的改进方案,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升个人的科创能力,并进一步参加教师主持的各类校级项目。(四)综合任务应用体系。积极承担校内外航拍、表演任务,在实践中检验、提升队员综合任务应用能力;与各高校航模队、相关无人机企业广泛交流合作,帮助完成企业任务;在国家相关***策引导下,援助地方服务社会,加大对外航模科技扶贫,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四、建设成效
(一)对标行业标准,整合校企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航模竞技平台主要依托航空类专业,融入产业,与部队及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集聚行业资源,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助推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搭建各类产学研平台。(二)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不断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专业资深教师担任航模队指导老师对训练队日常规范化管理,制订了标准化训练培养方案;借助专业优势、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参赛队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模型制作工艺技术、备赛准备训练等,以赛促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基于航模竞赛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创新创业,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技术研发和技能操作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立足需求,实施“四个投入”。1.队员投入航模竞赛勇于创先争优。航模训练队成员,积极参加航模竞赛,与各大高校同场竞技,磨练技术,赢得了荣誉,扩大了学校影响力。2.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现优质就业。学生在航模科技创新和实践制作过程中,开拓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在实践运用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积极申报发明杯和双创项目,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从事航模运动的学生对专业认可度高,投身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优于其他同学,同时从事航模运动的经历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广受航空类企业的好评,实现了优质就业。3.教师投入专业教学助推科技创新。专业教师在航模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了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备赛阶段,借助各类航模产学研平台,教师带领学生不断改进与提升参赛模型研制水平,在相关技术领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攻克技术难题,助推科技创新。4.学校投入社会服务实施精准扶贫。学校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积极探索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扶贫,谋划乡村振兴的新思路。近两年来,为对口扶贫点捐赠航模设备100余套,指导建设航模兴趣班并完成师资培训,开展航模表演及航空夏令营知识讲座;为扶贫点培训飞手,引导与协助当地***府开展无人机防火、防灾及智慧牧场等项目,切实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四)“航空报国,追求卓越”课程思***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航空精英人才。在航模运动中,坚持将“航空报国,追求卓越”融入学生思想教育里,推动课程思***,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从事航模运动的学生都具备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品格,每一位成员都成长为推动区域航空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精英人才。
五、结语
扩展训练总结篇10
关键词:体育系统;篮球;后备人才;发展态势
中***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074-05
Abstract:Use the scale change of Chinese basketball reserve players and coaches as study object, and by statistics,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developing trend of Chinese basketball reserve player training from 2000 to 2007, aiming at providing a reference data for basketball reserve development Main conclusion: 1) Thetraining scale of Chinese basketball is shrinking year by year Structure of player is unbalance between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lass More and more talented players play outer province 2) Quantity structure of basketball coaches is unbalance, grass roots coache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3)The proportion of coaches to athlete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quantity structure between players and coacher is unbalance
Key words: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 system; basketball; reserve player trianing; change trends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单一的三级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这种体制契合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篮球人才,中国篮球在世界篮坛上也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传统三级训练体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规模一度锐减。1996年原有的全国篮球赛会制度成为了历史,同时与国际接轨的联赛制度充当起了“指挥棒”的作用,也开始了我国篮球的职业化发展之路,1998年CUBA联赛创立,拉动了高校对高水平篮球人才的需求,有效刺激了中小学对篮球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体教结合得以深化发展,但是基于目前教育系统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现状及体教两家长期隔离等原因,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在人才培养上各行其道,没有真正象美国NCAA一样源源不断地向NBA输送高水平篮球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篮球水平,增加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篮球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真正使大学篮球能成为CBA后备 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04年创立了大超联赛,在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正在经历着与其他竞技项目不一样的发展路径,篮球项目比赛制度日趋合理,学校化与社会化培养渠道得以迅速拓宽,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体育系统的篮球人才培养遵循一条怎样的发展轨迹呢?本文以新世纪为起点,对体育系统篮球三级训练体系中运动员、教练员两个核心要素及二者数量关系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体育系统篮球人才培养发展态势,旨在为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相关决策提供参考资料。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国体育系统一、二、三线篮球在训运动员与教练员数量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进行描述与分析。1)采用折线***、柱形***、百分比堆积柱形***对近年来运动员数量、教练员数量变化特征进行动态描述;2)采用“教练员与运动员之比”对二者数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进行描述;3)采用相关分析对一、二、三线运动员的数量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对时间与空间维度上运动员与教练员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4)采用聚类分析对各省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进行集团划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系统篮球在训运动员规模发展态势
2.1.1 选材面日趋狭窄、普及性正在降低
如***1所示,2000年以来,体育系统篮球一线在训规模稳中有升,8年累计增长32%,一线队伍的稳步增长与近年来CBA的逐渐扩***紧密相关。目前,全国一线运动员保持在700人左右。由于2001年全国性篮球训练基地的创建[2],一年之内二线队伍从4000扩大到7000余人,随后几年则稳定在此水平波动。相反,恰值2001年二线队伍迅速扩大之时,三线队伍急剧萎缩,2002年逐渐回升,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国三线在训队员超过35000人,之后,三线规模再次出现萎缩,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下滑之势未见缓解[3-4]。除了社会其他行业的竞争因素外,基层篮球逐渐向学校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恐怕是造成体育系统基层篮球训练规模逐年萎缩的重要原因,欲保持“金字塔”人才体系结构的平衡,必须在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不然会引起体育系统后背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统计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篮球一、二、三线在训人数之比为:1:6:59,2007年则转变为1:10:49,二线队伍有所扩大,而三线队伍大幅度萎缩,体育系统选材面日趋狭窄。
经聚类分析,2007年我国体育系统篮球在训运动员规模明显分为三个集团(见***2),第一集团从高到低依次为四川、河南、辽宁、广西、广东、河北、山东6省市,总体在训规模超过2000人,第二集团依次为浙江、湖北、甘肃、山东、福建、黑龙江6省市,总体在训规模在1000~2000人之间,其余19个省份为第三集团,在训规模小于1000人。2007年全国体育系统篮球在训运动员共32916人,一、二集团的12个省份占据了75%,人才培养的集中程度较高,另外,各省市体育系统篮球在训规模的变异系数为106%,人才规模的离散程度很大,同样对200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一、二集团的16个省份只占全国在训规模的65%,各省份规模的变异系数为95%,表明各省份体育系统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集中程度正在提高,而离散程度却在增大,全国篮球项目的设项普及性令人堪忧。
2.1.2 各省市在训规模涨落不一
受各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调整、篮球职业化发展进程以及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各省市篮球训练规模变动较大,如***3所示,与2000年对比,四川省体育系统篮球在训规模增长居全国之首,增长量超过2000人,涨幅达67%,近年来四川省体教结合工作发展很快,体育与教育系统青少年篮球赛制相互融通,体育特长生入学优惠***策倾斜大,另外四川省非常重视篮球等社会化项目的发展,业余训练投入较大,篮球在训规模增长较快。同样在训运动员规模增幅较大的省份还有甘肃、河北、浙江、河南等。
相反,如***4所示,云南、湖南两省篮球在训规模降幅近1000人,萎缩程度大。近两个奥运周期,两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做了较大调整,以湖南为例,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湘***一举夺得7枚金牌以来,奥运成绩一路下滑,为了重振湘***实力,越发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体操、举重、羽毛球等少数几个拳头项目上,受“三运战略”[5]影响,造成篮球等投入高、竞争空间狭窄的集体球类项目资源匮乏,训练规模锐减。另外,两省体教结合发展缓慢,学校资源利用不够。湖南没有职业篮球俱乐部,人才市场的高层需求动力不够。[6]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广州、江苏、天津等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省市体育系统篮球在训规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7]这些省份的篮球项目在教育系统开展很好,很多有天赋的苗子更加愿意选择小学-中学-大学的发展通道,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存在所谓的人才竞争,导致体育系统在训规模逐渐减少。
2.1.3 人才结构失衡状态越发严重
从理论上讲,各省份一、二、三线在训规模之间应该具备较大的相关性。经统计,2000年我国各省(区、市)一、二线队伍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48(p
对2007年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各省(区市)一、二线在训规模之间的相关系数变为047(p005),一、三线在训规模的相关系数变为009(p>005),一、二线规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一、三与二、三线之间的相关关系则完全失去,与2000年统计结果相去甚远,近年来,一、二线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太大改变,但是三线人才培训模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CUBA与大学生超级联赛的相继创立,大大刺激了教育系统对篮球人才培养的积极性[8],体教结合得到了深化发展,很多省份直接把篮球项目的基层训练工作布局到了中小学校,造成体育系统内部三线在训规模萎缩,同时也导致了三线队伍与一、二线队伍规模之间的低相关性。由于文化教育的缺失,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出路狭窄,大部分三线苗子不愿上输到二线队伍的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训练,而进入高校或交流到外地区相关单位的人才逐年增多,篮球后备人才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动不断加大,同地区二、三线队伍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受到较大的影响,导致各省份一、二、三线规模结构失衡,省内人才结构的失衡并非坏事。相反,恰恰表明了我国篮球后备人才能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和行业空间内实现优化配置,对推进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基于目前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期“事业化”和应用期“企业化”之间的矛盾[9],无序流动现象较为严重,欲实现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模式任重而道远。
2.1.4 运动员学历结构逐渐得以改善
如***5所示,从整体上看,2000年以来,我国一线篮球运动员大专以上学历逐渐增加,初中学历逐渐减少,而中专与高中学历的比例变化不大。从***中可见,以2001年为拐点,学历结构变动徒然加剧,2001年是我国中专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正式实施的第一年,受***策驱力影响,一线运动员学历结构出现跳跃性的提高,随后近年保持平稳,至2007年,大专以上学历由2000年的8%增为26%,中专学历变化不大,保持在36%左右,高中学历由2000年的21%增为28%,初中则由2000年的31%锐减到10%,小学以下学历由2000年的2%降为1%以下。从一线运动员学历结构纵向变动的情况来看,高中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专科以上高学历人才比例不断提高,表明教育系统对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能力正在得以加强,体教结合工作不断得到深入发展,小学-中学-大学人才培养渠道的功能日益凸现。但从整体而言,中专学历的比例还是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了体育运动学校等中专体校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2 我国体育系统篮球教练员规模发展态势
2.2.1 一、二、三线教练员数量结构失衡
从2000年以来一、二、三线教练员队伍规模变化情况来看(见***6),一线教练员规模稳定增加,可能与近年来篮球职业联赛的逐渐扩***对教练员的需求相关。在新世纪首个奥运周期中,二线教练员规模连年递增,但2005年新奥运周期以来,二线教练员呈现逐年递减之势。相反,从2000开始,三线教练员队伍呈现锐减之势,2002年得以暂时的缓解,2004年再次出现下滑,近两年进入平稳状态。随着经济体制发的转型,传统三级训练体制下的业余体校办学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地方***府对业余体校投入极其有限,教练员待遇低,造成大量三线教练员流失[10],另外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发展,很多业余体校篮球教练员转型为学校体育教师或流动到青少年俱乐部担任教练员工作,这些因素导致三线篮球教练员规模逐年递减,教练员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训练质量的高低。对2007年的数据进行统计,三线篮球队伍训练中平均1名教练员指导24名队员,二线队伍平均1名教练员指导22队员,一线队伍平均1名教练员指导4名队员。二、三线队伍教练员工作负荷大,绝大部分篮球训练队只设置1名教练员,高年级与低年级队员混合在一起训练,有的队伍甚至男女队员混合在一起训练,这种训练模式难以保证训练质量。
2.2.2 教练员学历结构逐年改善
2000年至2007年以来,随着我国体育教练员职业等级标准的颁布及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篮球教练员学历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见***7)。从学历结构的纵向变动来看,呈现本科学历教练员比例大幅度增加、中专以下学历教练员大幅度减少、专科学历教练员变化不大、研究生学历教练员开始出现的趋势。2000年全国具备研究生学历的篮球教练员为零,2007年该比例达到04%,2000年本科学历教练员只占21%,2007年增加到39%,2000年专科学历比例为44%,2007年为46%。相反2000年中专以下学历教练员比例为35%,2007年则降为15%。2001年是我国中专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的第一年,同年篮球教练员学历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专以下学历教练员比例降低13%,相反,专科教练员比例提高8%,本科教练员比例提高4%。
从2007年篮球教练员学历结构的横向比较来看,专科学历教练员占总体的47%,将近占教练员总体的一半,中专以下学历教练占14%,可见,体育系统篮球教练员整体学历水平偏低。若用本科以上学历作为衡量标准,二线队伍教练员整体学历水平最高,本科以上学历教练员达59%,一线队伍次之,本科学历教练员为38%,三线队伍最低,本科学历仅占35%,可见一、二、三线队伍运动水平与教练员学历不相匹配,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学历层次亟待大幅度提升。
2.2.3 教练员职称结构逐年改善
如***8所示,我国体育系统篮球部级教练员比例很低,2000年占全国篮球教练员总体的1%,2001年陡然降为022%,随后一直稳定在此水平。依前国家体委颁布的教练员职称标准[1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级教练不超过教练员高级职务人数的10%,2000年我国省(区、市)优秀运动队篮球部级教练员占高级教练员的8%,随后逐年降低,2007年降为4%。一线篮球队部级教练员的比例有待提高。
2000年,我国篮球高级教练员比例仅占篮球教练员总数的8%,2002年迅速增为16%,近几年来保持在17~18%之间。依前国家体委颁布的教练员职称标准[11],省(区、市)优秀运动队高级教练员职务不超过教练员职务总数的30%,各级体育学校高级教练员职务不超过教练员职务总数的15%,近年来,我国省(区、市)优秀运动队高级教练员比例由2000年的18%增为2007年的41%,远远超过了30%的限额标准,各级体育学校高级教练员由2000年的7%增为2007年的15%,达到了体育总局教练员职称标准上限。
篮球中级职称教练员比例较高而且一直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据2007年的数据统计显示,中级教练员占总体的42%,低于国家体育总局50%的定员标准。省(区、市)优秀运动队与各级体育学校中级教练员比例呈反向变化,省(区、市)优秀运动队中级教练员由2000年的53%减为2007年的38%,而各级体育学校则由2000年的39%增为2007年的42%,初级教练员比例由2000年的49%降为2007年的40%。
从整体看,我国篮球教练员中、高级职称比例明显增加,初级职称有所减少,职称结构有所改善。
2.3我国体育系统篮球教练员与运动员数量关系发展态势
2.3.1 “教练员与运动员之比”逐年递减
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对提高训练质量与保证训练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表1所示,2000年以来,我国一、二、三线篮球后备人才队伍中“运动员与教练员之比”整体上呈逐年递减的发展态势,其中以二线队伍递减的幅度最大,2000年二线队伍运动员与教练员之比为1:11,2007年降为1:21,三线队伍次之,2000年为1:17,2007年变为1:24,一线队伍比例变化不大,2000年教练员与运动员之比为1:36,2007年为1:4。近年来,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办学资源短缺,为了控制办学成本,提高效益,扩大招生规模和压缩教练编制成了大部分体育学校缓解经费紧张的一般措施,但扩招或压缩教练员编制也导致了“教练员与运动员之比”逐年递减,势必影响训练质量。
2.3.2 教练员与运动员数量比例失衡
为平衡训练质量与训练效益之间的关系,前国家体委于1994年颁布了教练员编制定员标准(见表2),除了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数量在定员标准内,其他训练单位均低于定员标准下限,以代表二、三线队伍的体育运动学校与少儿体校尤为明显,教练员与运动员之比严重失衡(见表2)。按照定员标准,根据国家队、省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和少儿业余体校在训运动员规模,分别计算所需教练员数量(见表2),与实际在编教练员进行对比,发现国家篮球队教练员缺编6人,缺编率达33%,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缺编398人,缺编率达54%,少儿业余体校教练员缺编1353人,缺编率达49%。值得注意的是,在二、三线教练员严重缺编的情况下,代表一线队伍的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反而超编9%。据统计,不仅篮球,其他项目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也处于超编状态,全国所有项目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平均超编率超过50%,这恐怕与长期以来我国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不无关系。
2.3.3 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相关性逐年递减
从理论上讲,无论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比例合理与否,两者之间应该具备较高程度的相关性,也就是说,随着纵向时间维度上在训运动员数量变化,教练员数量也应该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样,随着各省份横向空间维度上运动员数量的变化,教练员数量也应该遵循相应的变化。
对2000年至2007年纵向时间维度上一、二、三线运动员与教练员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一线队伍教练员与运动员相关系数为012(P>005),二线队伍教练员与运动员相关系数为081(P005),数据表明,除了二线队伍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保持较高程度的同向变化关系,一、三线队伍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不存在任何规律性的变化关系。近年来,代表二线队伍的体育运动学校普遍采取扩大规模与压缩教练员的做法,虽然教练员与运动员之比偏小,但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还是保持着特定的数量关系,因此相关系数较大。相反,一线篮球队伍运动员数量相对稳定,而为了缓解运动员退役的就业压力,教练员数量一直在增加,两者相正向相关关系的失去也不足为奇;受县级体育管理机构改革与投入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业余体校名存实亡,教练员大量流失,2000年至2007年我国篮球教练员由1830人减为1367人,减少率达25%,而近年来体教结合的发展,缓解了三线队伍运动员的萎缩趋势,教练员的下降程度远远大于运动员,因此两者之间的变动也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
对各省(区、市)横向空间维度上一、二、三线队伍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一、二、三线队伍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化较大(见表3),从2000年至2007年,一线队伍相关系数增大,说明各地区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二线队伍相关系数也有所提高,相反,与2000年相比,三线队伍教练员与运动员由高度相关关系转变成了中等偏下的相关关系,表明各省市教练员与运动员比例结构失衡,如山东省三线教练员有141人,居全国首位,但在训运动员规模仅1438人,仅居全国中点水平,相反广东省三线在训运动员为2335人,居全国第二,但教练员仅99人。随着近年体教结合的深化发展,基层篮球队伍的训练工作逐渐向学校与社会转移,各省(区、市)体教结合模式的多样化与体教结合进程的多层次化造成了个省份体育系统基层篮球训练中教练员与运动员数量关系的多样性,同时也造成了三线队伍教练员与运动员数量相关程度逐年递减。
3 结论与建议
3.1 我国体育系统篮球一、二、三线运动员数量结构失衡,随着中小学篮球项目的发展,体育系统三线在训规模逐年萎缩,部分省(区、市)总体训练规模减少。随着大学篮球与职业篮球的发展,后备人才跨区域、跨行业流动较大,优秀运动员学历结构逐年得以改善;建议地方各省加大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迅速扩大基层业余训练规模,深化体教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3.2 我国体育系统篮球一、二、三线教练员数量结构失衡,业余训练资源匮乏导致三线教练员流失严重,近年来教练员学历与职称结构逐年得以改造。建议提高基层教练员待遇,对教练员进行大规模的培训。
3.3 “教练员与运动员之比”逐年递减,二者比例严重失衡。建议各训练机构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教练员编制定员标准,适当增加二、三线教练员编制,提高运动员选材标准,适宜控制训练队规模。
参考文献:
[1] 周洪珍,林凯明,郑木生等六省(市)经济体育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12-14
[2] 焦胜利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市场管理交流体制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7,29(1):12-14
[3] 林辛我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营销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29-32
[4] 金力,杨志*** ,张世林 江苏省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人文社会学影响因素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15-19
[5] 中美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64-67
[6] 陈国红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组织与行为法律规制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41-43
[7] 刘国富 对篮球竞赛产品包装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87-90
[8] 罗西昌CUBA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2):213-215
[9] 金晨中国与俄罗斯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主要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