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10篇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培养模式

[中***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20?04

一、前言

随着创新教育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内高校都在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根据2012年***等七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造就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摆在我国高水平大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产物,是我国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刘淇对浙江大学竺可祯学院实验班的优秀生选拔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具体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1];金顶兵对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实验班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等进行了探讨和评述[2];欧群慧从湖南大学“李达”实验班的培养、管理模式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实验班所取得的成绩和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3];刘春阳对高校创新实验班开放式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4];李克武以华中师范大学的交叉实验班为案例,从培养目标与思路、培养制度与条件、培养效果三个方面,对该校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剖析[5];扶慧娟以南昌大学“理工实验班”为例,从加强理工学生的人文素养、设置宽口径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对培养理工拔尖人才做了阐述[6]。还有众多学者针对高校创新人才实验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摸索[7][8][9],这些研究主要从实验班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人才的选拔、培养定位、课程内容与建设、相关管理机制、大类培养模式与构建等方面探讨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于某一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研究,则基本上未见相关报道。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大范畴,包括有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经济以及地下结构等多个分支,它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导性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针对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张俊平、何若全针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应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10][11];郭庆***根据当前土木工程师执业资格体系的情况,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提出了相对应的办法[12][13];赵永平等对校企合作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14]。针对土木工程的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谭涛以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拔尖人才培养为例,提出从组织、制度、教师队伍和激励措施来保障土木工程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15];覃丽坤提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将创新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16];吴丽丽针对土木工程的专业发展特点和背景,建议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并进一步提出了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17]。同时住建部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土木工程创新优秀人才”给予支持:一是与***门、行业学协会、企业、高校共同构建土建类专业“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二是研究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为“卓越计划”培养提供依据;三是选择部分通过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参加“卓越计划”的试点;四是鼓励建筑企业、勘察设计机构及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卓越计划”培养创新优秀人才。在国内,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已将土木工程创新优秀工程师培养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高校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内容之一。

太原理工大学作为***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院校,积极探索其他各种形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办学、合作培养、交换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太原理工大学在优势显著、特色鲜明的工科类专业中通过笔试与面试,选拔2011级的62名优秀学生进入了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于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工作实行主管院长、主管系主任、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分层负责制,层层抓落实,多层次覆盖管理,确保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并于2011年5月通过了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为国家造就大批的专业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国家“本科质量工程”的牵引下,在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本科)、太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和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资助下,太原理工大学对基于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的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摸索与研究,期望为同类院校创立“创新班”奠定基础并起到示范作用。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2

一、选拔对象和条件

1、选拔对象。我区各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单位、非公有制企业以及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其它条线中直接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和直接从事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2、基本条件。热爱祖国,拥护中国***的领导,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作风严谨,成绩突出,在同行业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

3、年龄在5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作为区级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推荐对象。有特殊贡献的,经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可以破格推荐。

(1)五年以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或部(省)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或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以上奖项。

(2)近年来,***撰写或与他人合作出版学术专著,在该学术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3)近年来,在全国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专业论文,或在部省级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以上专业论文。

(4)近年来,获得一项专利,其成果转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五年以内,在市以上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或重点科研课题中,担任研究、设计、施工等方面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并作出重大贡献。

(6)近年来,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7)近年来,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行业中,业务水平拔尖,取得显著成绩,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较大贡献,并荣获部省级奖励,在本系统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二、选拔方法

1、选拔工作采取单位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基层各单位根据选拔条件,在广泛征求本单位科技人员意见的基础上,******领导集体研究确定选拔对象,然后填报推荐表、并附业绩材料上报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综合干部科)。个人自荐者可以到本地、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领取推荐表,按要求如实填报。

2、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上报情况,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对申报对象逐人进行推荐评审,了解其***治、道德表现、工作实绩和业务水平等情况,形成约30名左右推荐名单,经公示后,最后审定。

三、培养措施

1、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工作。

2、加强对拔尖人才的***治思想教育。每年选送参加***治理论培训、学习***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他们坚定正确的***治方向,增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

3、鼓励和帮助拔尖人才创造发明、早出多出科研成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1)在管理周期内,享受区委、区***府设立的区级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特殊津贴,每人每年600元。

(2)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择优、定向原则,为拔尖人才主持的国家、省、市重点研究基础上和重点课题争取经费资助;为拔尖人才的专业培训、出国进修争取支持和经费资助。

(3)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对拔尖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优先审批,并在经费、科研设备上予以重点支持。

(4)有计划地组织优秀专技拔尖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优先安排他们出国考察或留学进修。

5、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为拔尖人才选聘导师、配备助手。

6、定期组织拔尖人才进行健康体检和度假休养。

7、协调解决拔尖人才的工作、生活方面有关问题,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四、管理办法

1、每五年为一个管理周期。在管理周期内,每年进行一次考核,通过考核,对拔尖人才进行适当调整。采取公平竞争、择优选拔的动态管理形式,使拔尖人才队伍保持常数、滚动发展。

2、管理期内,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将择优向**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队伍推荐,进入高层次培养对象的拔尖人才,不再作为区级拔尖人才培养,各培养层次也互不交叉。

3、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双向目标管理。

(1)在管理周期内,所在单位和培养对象要签订双向目标责任书,并报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拔尖人才每年年初要制订年度科研工作目标、计划、预期成果。

(3)拔尖人才所在单位要制定思想教育、项目安排、资金资助、成果申报、职称评定、外出进修、选配导师等方面的保证措施。

(4)年度考核按照个人小结、单位考核、综合评审和组织审定等程序进行。

(5)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组织考评小组对拔尖人才和其所在单位进行年度考核。

4、各单位要专门建立拔尖人才考绩档案。对拔尖人才的考核、奖惩情况,业务进修、项目完成情况和取得的实绩情况材料及时归档。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考绩档案的建立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

5、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本人或所在单位提出意见,报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取消培养资格:

(1)在***治上、经济上、道德品质或其他问题上犯有严重错误。

(2)出国进修逾期不归。

(3)调离岗位,不再直接人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4)科研工作不积极,年初目标任务完不成,年度考核不合格者。

(5)由于其他原因不宜作为培养对象的。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3

突出优势,强化内涵,奠定轨道交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学校依托轨道交通类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一批部级实践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以行业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为引领,通过学科专业交叉、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联合,深化课程平台、精品教材、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为轨道交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1.构建轨道交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行业先进技术为引领,鼓励教师积极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带入课堂和实验室,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了一批与前沿技术接轨的特色专业课程群。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双语教学课程比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2.编写轨道交通特色教材

以精品教材建设为核心,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理论,不断加强轨道交通特色系列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了《交通运输》《车辆工程》《铁道工程》《铁道信号》《轨道牵引电气化》等特色专业系列教材,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3.搭建科研教学一体化实践平台

学校在现有的科研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将科研最新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系统,自主研制一批与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发展同步的实验系统,实现了校内优质科研资源、行业企业先进技术条件和实验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享,为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4.培养一支掌握轨道交通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的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承担学科前沿理论研究课题与行业先进技术项目开发相结合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掌握轨道交通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聘请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授课,让学生感受大师风范,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途径,营造氛围,探索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原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建设基础上,持续探索“研究型、复合型和工程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通过“2+2理科试验班”“通信工程本硕及本硕博连读班”“土木工程茅以升班”,开展专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2理科实验班”是从全校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招生规模由原来的60人扩展到现在的180人,这些学生在理学院完成2年深厚理科基础培养后,于第3年根据其兴趣进入相应专业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每年从本专业选拔优秀本科生30人进入“茅以升班”;通信工程专业每年从本专业选拔70人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实验班”。这些实验班通过加强基础学科学习和配备学业导师个性化指导,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兴趣浓厚、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具有学术带头人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2.通过“轨道交通复合型实验班”开展“运―电、运―控、运―建、运―车”等主学科专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该实验班依托北京市级“轨道交通复合型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每年从相关专业选拔优秀本科生30余人,从集成线桥隧站、机车车辆、供电传动、信号控制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管理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实施“3+1+2”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即在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进行3年的专业教育,选拔优秀学生进行1年轨道交通综合理论与实践学习,再进行2年研究生阶段学习,培养基础宽厚、特色鲜明、视野开阔、个性突出、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运―建”“运―车”“运―电”“运―控”等轨道交通复合型工程拔尖人才,满足轨道交通关键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

3.通过“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培养试点班”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依托***“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试点项目和“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从全校工科专业选拔100余人,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开展“3+1+2”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人才试点培养,要求学生1年在企业开展本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后2年研究生论文要在指定企业进行实习和工程项目研究,突出了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卓越工程人才。

科教融合,注重实践,建立一套系统的科研训练方法

通过开设研究方***课程群、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自主创新实验、专题讲座等,及时将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引进课堂、引进实验、引进教材和引进毕业设计;通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企业实践等固化到培养方案中,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企业,形成了“四引进”和“四早进”的科研训练方法。

1.研究方法课程群

包括专业导论课程、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学科专业研究方***课程、产品创意设计与实践课程等,是指导学生认识学科、了解专业、明确专业取向的引导课,是吸引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参与科研项目、探究未知领域、激发科研兴趣的探索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的研究方法、务实的科研作风和活跃的创新思维的训练课。

2.推行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载体内容主要来自教师实际科研项目或专题研究项目,在教学内容与科研充分融合的同时,也将科研方法融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3.创建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科研训练体系

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题研究和自主创新实验为载体,设立了3个层次的科研训练内容,通过学生创新实践给予自主教育学分,引导学生系统参与科研训练,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完善制度,提供保障,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组织制定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相关管理文件,制定不同模式下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指导等运行管理办法,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科研创新的激励措施及经费保障制度,形成了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4

2009年,吉林大学被纳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高校行列,该计划充分借鉴国外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吉林大学“唐敖庆班”按照化学、生物、数学、物理四个方向培养,统一命名为“唐敖庆班”,实行全程导师制和国际化培养,拓宽学科基础,强化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研究的学术潜力。

2009年以来,吉林大学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等,按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目标、规律和要求,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

5年来,数学学院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建新方法、新思路,逐步形成以***建为龙头引领拔尖人才学生素质培养的模式。具体表现在工作理念、组织设置方式、活动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创新工作理念

学生***组织实现工作理念的创新,必须坚持以***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员的头脑,以***的理想信念、宗旨使命、目标任务凝聚***员群众,充分发挥***的思想***治工作和组织动员优势,充分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借助理念的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实现***建工作的三个结合:***建工作要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思想教育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工作树立典型要与全面服务相互结合;***建工作要与师生民主管理相互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引导全体***员师生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人才培养是***建创新的核心目标。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除了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也包括思想***治素质、道德文化修养、民主法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在育人过程中综合考虑、精心谋划、统筹安排。拔尖人才***建要取得实际成效,必须树立以***员为主体的观念。加强***内民主,尊重***员的权利和作用,增强***员***治角色和创先争优的意识,把***员个人的成长发展要求和***的宗旨、任务、奋斗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员在组织中得到培养、锻炼和成长,得到***治觉悟和学术业务双进步,获得***治思想和学术思想双丰收,取得社会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双提高。

2009年以来,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为契机,我们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学生***建工作以“搭建平台,构建队伍,大胆尝试,深入社会”为主线,大胆尝试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积极探索学生***建与创新数学人才培养相结合、学生***建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相结合的新思路。年初布置调研任务,确立调研课题和课题责任人,年底汇总***建创新工作理论文章。定期开展调查研究,从调查研究中找创新,将1~2个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召开座谈会,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员在创新工作的基础上撰写相关的材料,总结好创新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二、创新***组织设置方式

要适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学科设置、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调整以及***员队伍构成的新变化,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生***支部建设要与学院学科特点相结合。把支部建到学术和科研的组织单元中,学生***员应成为科学研究和学风建设的带头人,***员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科专业上能发挥示范作用。***员和***组织要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科学术活动的组织中去,发挥***组织在组织动员、宣传引导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深化。把支部设立与专业分布、班级设置、学生公寓等相对应,努力做到******工作同步谋划、同步考核、协同发展。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探索更加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支部设置方式。

1991年吉林大学数学系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2002年正式挂牌;2009年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成立唐敖庆班。在传统学生***建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大胆尝试,以唐敖庆班(数学方向)和数学学科基地班为试点,成立相应的***支部、***小组,将学生***建活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改进学生***建工作方式方法。从2012年开始,每年8月到12月,唐敖庆班(数学方向)学生都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学习一个学期,我们的学生***员流动到哪里,支部就设置在哪里,实现***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2009级唐敖庆班(数学和物理方向)学生24人,其中学生***员超过1/3,12人保送吉林大学继续深造,11人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海内外名校的保研资格。2010级唐敖庆班(数学和物理方向)学生18人现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学习,2011级唐敖庆班(数学和物理方向)学生也将于2014年1月赴美国学习交流。

三、创新***组织活动形式和工作载体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组织要发挥学科优势,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沟通交流、合作共赢”的原则,搭建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的共建平台,逐步形成开放互动的共建机制,通过专题研讨、项目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心理辅导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丰富***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克服过去***的组 织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要通过***建网络信息化,创***建网站、***交流QQ群、开设微***课等,利用新的载体促进***建工作,形成***建创新合力。

数学学院“拔尖人才学生素质提升计划”于2009年伴随着唐敖庆理科实验班的成立开始筹划并组织实施,项目主要针对学校唐敖庆理科实验班(数学方向)学生和学院数学学科基地班学生,旨在提升拔尖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

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通过组织专业介绍会、名师见面会、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系列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运用能力。

2.锻炼实践能力,倡导创新创业。 组织学生到农村、企业、医院、敬老院、农民工子弟小学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奉献社会。

3.磨炼心理品质,树立健康心态。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案例分析讲座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有所体会、有所提高。

4.强化外语训练,提升交流能力。通过成立英语工作坊、外教交流日、英语口语角,多为学生创造与外教和留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英语等日常交流训练,提升英语等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出国深造和开展科学研究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

5.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学生视野。2009级、2010级唐敖庆理科实验班(数学和物理方向)学生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交流学习,为今后的国际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创新支部形式,探索学生***员发展新模式。成立班级***小组,符合条件的成立***支部,从推荐入***积极分子、***员发展及转正到定期民主生活会,全程规范要求,树立学生***员先锋模范作用。

数学学院在学生***建工作方面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学生***建活动机制,不断积累新方法、新经验,不断尝试新思路、新手段努力总结出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学生***建新机制。下阶段,将着重从以下4个方面推进并创新:

1.继续加强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深入研究成才规律,构建培养体系;依托多种教育形式,强化需求意识,提升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2.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和前景认知。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解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判断,引导学生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

3.继续加强拔尖人才学生院际间、校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走出去、找差距、学优点,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4.完善拔尖人才学生追踪培养机制,做好本科毕业留校读研或外出留学等学生***片档案信息的追踪整理保存,及时更新学生信息,及时做好总结。

四、结语

创新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尽管过去不一定都使用创新这个概念,然而创新却一以贯之地在***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扎实地推进。建设创新型大学生***组织,造就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到***100周年时能够培养出一批杰出青年学者,到建国100周年时能够培养出相关学科的领***人物,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使高校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国梦”宏伟蓝***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游庆***.“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学院学报,2012(04).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5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 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探讨创新人才和专业拔尖人才相关概念基础上提出,根据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类,设定相应英语能力提升目标,并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在培养策略上,注重顶层设计,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需求,建立并完善以课程、师资、管理为主的配套机制,以“创新”的机制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英语能力。

[

关键词] 创新人才;专业拔尖人才;英语能力;人才培养

[中***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20?03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人文素质教育与语言训练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SC11YW014)[作者简介] 杨光(1969-),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美国研究;翁晓红(1969-),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美国文学.

按照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强国差距的关键因素。在实施包括“珠峰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等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很多高校认识到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是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一流的大学培养的一流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责任,是在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有修养、有境界、有能力、有视野的人。”[1]掌握作为文化载体的英语语言,是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然而,在关于创新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的目标和途径上,外语界尚存诸多困惑,对此加以探讨,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有效提升他们英语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拔尖创新人才及其英语培养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被界定为在智力、创造力、艺术、领导才能或特殊学术领域具有显著成就和能力的个体[2]。按照这个定义,如果具有“创造力、和领导才能”的人才可以归入“创新人才”,那么具有“智力和特殊学术领域的人才”则可归属于具有卓越技能的专业人才。对于高等学校应该培养综合创新人才还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造诣的专业人才,学界对此尚无统一意见,大多以“拔尖创新人才”笼统带过。国际教育界对创新人才的创造力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有深入探讨,一种观点认为,专业技能与创造力是相互促进关系,精湛的专业技能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而创造力的发挥,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系统的知识会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阻碍创造力的发挥[2]。教育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认为专业精英和创新人才在培养目标和路径上应该截然不同[3],而仁祖理(Renzulli)等学者则认为拔尖人才培养应该超越专业精英,向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4]。

目前部分国内高校,特别是“985”和“211”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把培养对象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学术研究型人才、创新探索型人才和应用实践型人才。

学术研究型人才,就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将来在教学科研领域能独自承担相关课题研究,且具有较高学术发展前景的人才,这类人才中的拔尖人才,通常拥有卓越的技能,有可能今后成为该领域的大师,将其所致力的领域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探索型人才则是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坚定意志,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特别敏锐,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通常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善于组织多学科专家学者、调动多方面的知识、领导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他们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跨学科实践的能力,他们可以把一个学科或领域显著推进,甚至是开创出一个新的领域。

应用实践型人才则是对接现实、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这类人才应该具有“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具有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与学术研究型人才相比,这类人才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不同类型的人才,对英语能力有差异化需求,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类型人才对英语应用能力水平的要求不同,并最终体现在英语教育目标的不同。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在注重英语的工具性同时,不能忽视英语的人文性,英语教育目标是使这些人才在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同时,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提高自己素养。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研究领域已经不再像过去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跨学科、国际化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科技人才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探讨和研究人类面对的共同威胁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成为各国科研人员相互交流的媒介,学术研究型人才作为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群体,掌握英语和其他外语将会对他们学术研究中获取最新研究成果和自己研究结论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探索创新型人才,英语教育的目标是使他们通过英语语言学习获得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广博的知识、特别是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提升甚或缔造新的领域,要求创新人才对新问题、新概念创造革新,语言能力的提升,对于新知识的接收和掌握至关重要,因为语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没有包括外语能力在内的语言能力,创新会成为一句空话。此外,良好的英语水平有助于创新人才获得第一手资料,这对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实践应用型人才,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要根据这类人才所涉及专业领域区别对待。目前,英语教学不分专业、不分层次的问题依然突出,所有学生,无论其自身需求如何,都被要求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许多学校要求他们必须通过四、六级考试,否则拿不到毕业证书。这种状况值得思考。实际上,不是所有专业对外语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例如考古学和艺术学的相关专业,对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对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要结合学科对英语的实际需求,例如国际金融、航空航天、医学以及工程技术相关学科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这类人才就应该强化英语作为基本技能的培训,帮助这类人才把英语作为工具,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之中。

二、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模式与途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诉求转为需要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既懂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又高、同时具备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成为当前大学英语界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打破目前面临困境的契机。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大一统的格局需要破除。部分专家也认为,在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高校的办学和师资条件差异很大的情况下,让全国所有的高校根据一份统一的大纲办学未必合适。各高校要通过顶层设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分类制定适合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要求和相应教学大纲。随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细化,培养“学术研究型”“探索创新型”和“应用实践型”人才成为部分研究型高校教学细分的着眼点,以四川大学为例,学校在2012 年根据三大类人才培养目标,全面细化并重新制定了各专业新的教学计划,重新规划了三大类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作为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必须制定针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要求和教学计划,适应并满足新形势下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其次,要科学设置课程,坚持“基础”与“扩展”并重。“基础”就是指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应用能力,强化语言作为工具的重要作用。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是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体,也是三大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保证教学针对性,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听得懂、说得出、能够读、可以写,摆脱过去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以及无法使用英语有效交际的窘境。“扩展”就是在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培养过程中,在兼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把英语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英语能力切实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分析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和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目的地开设相应课程。例如学术研究型人才,对于了解相关领域最新发展趋势以及自己研究成果的需求非常迫切,对信息输入和输出都有较高要求,对于他们,课程就不能再局限于基础英语,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英语文献阅读”“英语演讲技巧”等拓展课程,对他们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要完善教学模式。英语作为一门课程虽然归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但是英语语言是各领域知识的综合载体,是多学科融合的平台。高校应该充分应用语言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性,通过加强文化素质公选课或第二学位课程等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既能够掌握语言应用能力,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灵活、熟练地掌握更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要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质,拔尖人才培养要贯彻“优中选优”“高端育人”的理念,采用有针对性的精英培养模式,例如开展探究式小班教学,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和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最后,要通过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提高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目前,许多学校与国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使中国学生获得海外经历。然而,这种方式的受益面相对较小,且学生出国学习的花费不菲。国内部分高校开展的国际课程周,使更多学生有与来自国外高水平大学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例如四川大学从2012 年开始,每年六月底七月初设置国际课程周,邀请海外名校师生来学校与中方师生开展教学研究和文化互动,让中方学生直面国际高水平课程,这一措施,也使学生直接感知英语水平是否满足国际交流或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提升的保障

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水平的提升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籍管理、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是否有相关创新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学籍管理方面,要给拔尖创新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和“扩展”课程学习之间自主决策的空间。有些高校英语课程虽然与四六级考试已经脱钩,但是还是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大学英语一到四的所有基础课程;而另外一些学校则是四级达到一定分数,则完全可以免修英语。以上第一种情况,对于拔尖学生而言,可能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其英语水平提高的需要,课程缺乏吸引力;对第二种情况,学生则失去了英语学习的机会,而长时间不接触英语的后果,则是英语水平的大幅下降。部分学校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创新设计,值得借鉴。以四川大学为例,四级考试570分以上620 分以下,只能免修大学英语一级和二级,620 分以上可以免修所有四个级别的英语课,但是按照学校相关要求,非英语专业的同学,必须跨学科修学至少四个学分的公选课。这一要求,从制度上保障了拔尖学生在“基础英语”课程与“扩展”课程之间,自主选择的空间。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受历史影响,过去更多强调语言教学,教师知识面狭窄;同时,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也是近年才有长足进步,博士点逐渐增多,但师资队伍培养欠账太多,要很快完成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完成教师学历提升,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随着高等学校对教育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各高校出台了许多强化队伍建设的举措,使师资队伍建设获得了强有力的保障。

最后,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也是关乎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大学英语课程门类单一,学分相对固定。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种类不断增加,对于部分985 高校,大学英语的课程门数逐渐接近甚至超过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需要修读的课程门数,因此,教学管理的创新,成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个人需求选择课程的重要保障。合理安排课程,包括避免课程时间冲突,是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谢和平. 大学的人文艺术与科学[N]. 光明日报,2013-01-16 (3).

[2] 阎琨.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论争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3(4):5-11.

[3] R.J. Sternberg. A Propulsion Model of Types of CreativeContribution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9(3):83-100.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英语 课程设置

中***分类号:H319.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2009年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2010年6月教高函[2010]7号文件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包括“985工程”高校、具有行业背景的“211工程”高校和地方高校,由此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中国计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文学、法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其规模和办学层次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典型性。通过对我校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其结论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从1997年开始招收优秀学生组成试点班,2006年正式成立量新学院,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现有学生300多人。2012年,我校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成功加入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卓越质量工程师和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迄今,我校已有质量管理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五个专业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总数近400人。

量新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质量管理工程等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都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超越。培养面向国际、面向世界创新型国际化工程人才的首要条件是具有扎实的、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知识素质,同时还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与国际化人才交流的素质和能力。英语在国际***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在实现国际化培养目标中有着重要地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1研究设计

目前在英语教学领域,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英语教学的研究较少,教学实践更是近乎空白。与一般的大学英语教学相比,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外语培养要考虑国际化培养要求与行业化特殊外语要求(孙立春,2012)。叶云危2013)将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课程定位为通用学术英语,分四个阶段发展学生综合学术英语交际能力和核心学术能力。梁晓波等(2015)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外语能力培养包括英语基本功和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培养、国际化接轨英语能力和国际视野以及专业化英语。

为此,本研究聚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试点班和卓越班,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分析等手段,了解试点班和卓越班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期待和目标,针对这两类特殊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和课程设置框架,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探索大学英语教学在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实现的路径和作用。

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ESP)。如今,随着理论框架的完善,需求分析也逐步应用于通用英语(EGP),为外语教学课程设计、教育***策制定、教材评估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次自主设计的问卷共105个问题,包括基础信息6个问题、英语学习动机9个问题、学习过程10个问题、学习环境5个问题、考试4个问题、教材4个问题、学习资源10个问题、教学模式8个问题、教学方法5个问题、课堂形式5个问题、课程设置16个问题、选修课程目的10个问题、语言文化类课程10个问题、语言技能类课程10个问题、语言应用类课程9个问题。问卷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内由学生现场作答完成,调查了我校量新学院试点班119位学生、质量专业卓越班49位学生、自动化专业卓越班43位学生。经SPSS统计分析,有效问卷为203份,其中男生116人,占57.14%;女生87人,占42.86%。

2结果与讨论

调查显示,52.7%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学习的总时间应该设定为四年,另有28.1%的学生认为至少应该开设到考过六级。但是,66.5%的学生课外平均每天英语学习时间不到1小时。就学生自身英语技能的判断,认为最强的英语技能是“读”(43.3%)和“写”(22.2%);最弱的英语技能是“听”(40.4%)和“说”(29.1%),现在的英语听力水平能听懂老师用英语授课(40.4%)和能听懂听力课程大部分内容(33.0%),而认为能听懂VOASpecialEnglish的仅占5.9%;不能完全听懂老师用英语授课占20.7%。学生最想提高的英语技能是“说”(44.3%)和“听”(26.6%),对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的最大期望是“提高听说能力”(72.4%);被调查学生认为,最能提高自己听力水平的方式是看英文原版电影(33.0%)、与人英文沟通(28.6%)、听英文电台(23.6%);最能提高自己口语水平的方式是每天大声朗读课文和文章(29.1%)、多与同学用英语交流(26.6%)。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大“听”和“说”的比重,以尽快补齐学生的英语短板。

调查表明,教师的教学方法(37.9%)和人格魅力(31.5%)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最重要,48.3%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比较感兴趣”,但28.6%的学生“兴趣一般,取决于老师和教材”。54.2%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是“词汇量小”;在英语学习中最缺少的是“意志力”(35%)和“***性、自觉性”(32.5%);最依赖的学习工具是“电子词典和mp3”(34.5%);学习英语中最有帮助的材料是“杂志及课外阅读材料”(44.8%);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视听结合”(37.9%);最喜欢的课外学习方式是看英文电影和听英文歌曲(45.8%);对英语学习最有帮助的三种活动和场景是“记忆”(66%)、看英Z频道或电影(50.2%)、读英文报刊杂志(42.9%)。

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中最希望学到的是语言应用能力(62.1%),最喜欢阅读的文章类型是时文报道(36.9%)和文学作品(27.1%);认为最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方式是每天阅读英文报刊(55.2%),最能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式是背诵优美课文(60.1%)。

对多媒体网络学习的感受是信息量大(38.9%)和形式多样(36.9%),对教师网络英语教学方法和形式表示满意和很满意的占57.1%,认为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最有助于听力的提升(61.6%)。在网络学习英语时最常用的资料搜索方法是Google搜索(36%)、英语学习门户网站(26.6%);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最想学习的是听力(27.6%)、口语(24.1%)和看英文电影或者听英文音乐(22.2%);

对英语教材表示满意和很满意的占61.1%;对英语教学方法表示满意和很满意的占63.4%;对学校英语学习环境表示满意和很满意的占48.5%;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影响校园英语学习氛围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性”(60.1%);对英语课堂环境的最大需求是活跃的课堂气氛(56.9%);对英语课外环境的最大需求是播放英语电影(42.6%)。

在学生眼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方面是“听说”(65%);最喜欢英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46.5%)和提供语言实践机会(30.7%);最喜爱的英语课堂教学形式是观看电影和录像(77.1%)、语言游戏(47.3%)、角色扮演或戏剧表演(33.8%);最喜欢的教学模式是互动教学(55.2%);英语教学中,学生认为十分必要和有必要的是用英语授课(38.8%)、语篇结构及篇章欣赏(35.8%)和口语练习(33.3%),认为不必要的是单词听写(20.4%);除课本知识外,最希望老师课堂上补充相关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48.8%)。

学生认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中最需要变革的方面是考试制度(43.3%)、教学方法(29.4%)、课程设置(22.4%);大学英语教材编写需特别注重的是趣味性(55.2%)、现代生活(23.9%);最喜欢英语学习材料主题是幽默故事(45.7%)、历史传说(37.3%)、风俗习惯(33.9%);最喜欢的英语学习资源媒介是纸质教材(44.8%)、网络教材(35.3%);对英语学习帮助最大的是英语电影(40.3%)。

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调查显示,学生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学习的热情很高,认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应开设的学分为4学分(48.3%);最喜欢的语言技能类课程是英语视听说(70.5%)、高级英语口语(57.5%)、综合英语(51.5%);最喜欢的语言文化类课程是英语电影赏析(71.2%)、英美热点小说与影视文化(69.2%)、英美文学简史及作品赏析(35.8%);最喜欢的语言应用类课程是英语口才与沟通(74.2%)、英语职场翻译(51.7%)、英语演讲与主持(49.8%)、考研英语(43.3%);最喜欢的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是旅游英语(75.7%)、国际商务英文沟通(56.7%)、实用商务英语写作(38.4%)、商务英语阅读(38.3%)、标准化英语(37.3%)。

覃新宇(2010)在《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中提出,合理设置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是实现个性化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蔡基刚(2014)指出,在我国,“大学英语不是一个学科,只是一门为专业配套的公共基础课程”。

调查表明,到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阶段,学生更加钟情于语言文化类课程,其次是Z言应用类,再次是语言技能类课程。

为培养和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提高其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提升其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大学应构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模块化、系列化、专业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做到英语学学四年不断线:通用英语课程(第一学年)+后续选修课程(第二学年)+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第三学年)+专门学术英语课程(第四学年)。学分总要求14-16学分:通用英语8学分,后续选修课2-4学分,通用学术英语2学分,专门学术英语2学分。

3结语 (下转第141页)(上接第97页)

本文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英语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环境、考试、教材、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堂形式、课程设置、选修课程目的和对语言文化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课程的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针对性,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促进教材编写,合理利用学习资源,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优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基于需求分析,本文提出了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目标,构建了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编号:Y201329721)”资助,系“大学英语教学在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学业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及优质外语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4(3).

[2] ***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梁晓波,谭桔玲,张晓琳.论拔尖创新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J].外语与翻译,2015,(2).

[4] 覃新宇.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J].教育与职业,2010,(24).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中***分类号: C961;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3561(2016)32-0003-02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因此,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针对我国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课题组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目前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调查涉及67所学校,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调查对象为所在高校的处级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67份,回收 67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5.52%。问卷中提供了所在单位信息的有50份,层次分布大致如下:“985”院校11所、“211”院校14所、一般本科和其他院校或单位25所;地域分布情况:东部沿海地区8所、中部地区27所、西部地区15所。在有效问卷对应的64所院校中,已经或正在开展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院校有33所,约占总数的52%;即将开展的有7所,约占总数的11%;尚未开展的有24 所,约占总数的37%。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创新人才培养基础上,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高水平学术研究型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就没有原始性创新。本研究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指在大学中选拔小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和个性化培养,使其既具有较高的智力因素,又具有较高的非智力因素,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这就需要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符合各行各业的各级各类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多种类型创新人才的总称,包括复合型、学术型、管理型和应用型等多种类型人才。但是,每一种创新人才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本研究中所指的拔尖创新人才概括起来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健全的身心素质,主要包括***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二是基本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知识的涉猎程度、 人文素养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等。三是创新精神与意识,主要包括开拓创新意识、 顽强拼搏精神、坚强的意志力等。四是组织协作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业与就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被调查的已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三十三所院校中,依托基地班开展的高校约占45%,依托人才培养实验区的约占 27%,依托本校创新学院开展的约占18%,依托特色专业进行的有10%。平台建设的选择大多是由本学校类型定位或现有的资源决定的。从开展的时间跨度来看,十年以上的约占15%,5年~10年的约占21%,2年~5 年的约占54%,1年~2 年的占10%。从开展成效来看,79%的高校管理者认为已经收到了比较好的的效果。拔尖创新人才是各个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既可以是通才,也可以是专才; 既可以是复合型人才,也可以是学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已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33所院校中,约24%的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人才上,55%的高校定位在学术型人才培养上,21%的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被调查院校中一半以 上的高校将拔尖创新人才定位于学术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教学轻实践、重科研轻能力的教学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在进一步的调查中, 管理者几乎普遍认为我国的“985”院校基本具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90%左右的管理者认为部分“211”院校也具备一定的实力,仅有35%的管理者认为除“985” 和“211”院校以外的本科院校只在某一方面具备培养此类人才的能力,20%左右的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具有培养拔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潜在能力。我国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上有差距,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则是我国重点高校间、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间经费划拨不等,差距过大所致。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培育与造就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环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包括来自学生本身的因素,如生源质量、学生兴趣和大学前教育,也包括来自教师层面的因素,如师资队伍水平、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等,还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如学科水平、课程设置、教材选择、领导重视程度、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等。 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权重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认为学生兴趣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学生成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具有与生俱来性,同时也需要后天的培育。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具备较高的教育与教学能力。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各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人才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学位委员会与***等主管部门及时通过持续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多次增加学位点与培养机构、增设专业学位、下放部分学位点授权权力给地方***府和高等院校等质量保障和监督手段来满足上述需要。但从我国目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应用型人才仍是我国人才培养中的“软肋”,主要表现为行业单位的合作意愿不强、社会和学生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存在误区、专业学位授予配套制度跟不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产学研合作缺乏实质性进展等。

(1) 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目前的大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教学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2)让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让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很多高校实施了大学生创新计划,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在项目研究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在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团队协作共同攻关的习惯。在本次调查中,87% 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也积极地在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其中75%管理者认为实行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重要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一所院校应该有多大的学生比例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观点不一。15.6%的管理者认为大学生创新计划是精英计划,参与人数比例应该控制在10%以下;35.9 %的管理者认为这个比例应该控制在11%~20%左右;31%的管理者认为应该在21%~30%左右;其他管理者认为大学生创新项目应该是一种大众化项目,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源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由 14 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 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是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不足,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调查中,87.5%的管理者认为,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对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效果将十分显著。但目前仅有32所院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约占所调查院校的48%。就实施效果而言,大多数管理者认为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重“传授”而轻“启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对如何“学会学习”比较茫然,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 性。与此同时,导师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在师资建设上,导师资源相对匮乏,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体制上,缺乏完善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致使本科生导师制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37%的管理者认为,在大学三年级实行本科导师制较为适宜,因为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初步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 开始有了研究的兴趣点,再经过导师的指导或引导,能够较快地进入状态。由于导师的精力有限以及培养质量的要求,55%左右的管理者认为,一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应该控制在5人以内,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合作团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也有利于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另外,从指导教师的数量和研究水平考虑,62%左右的管理者认为,副高职称的教师更适合作为大学生的指导教师。

(4)推动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继续深化的重要前提。利用产学研合作优势,在合作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就需要在学科发展的实践中培养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把人才培养和国家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中,产学研合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交叉、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错进行,实现了校企互动,创新创业型高级人才培养的一贯性。实践证明,要想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应该建立“创业导向、企业参与、滚动分流、综合评价”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选拔评价机制。

本次调查中,95%的管理者对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持肯定态度,并且指出让学生参与企业与高校的共同合作项目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最为明显,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资深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 并且可以实现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到企业实践和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科研课题的机会仍然比较有限,一方面原因来自高校本身,另一方面是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在对制约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因素的调查中,70%的管理者认为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是首要问题,经费不足、科研场所欠缺和教师积极性不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课题参与率。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府的***策引导是关键,建立一批“人才培养基地”是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姚刚.试论创新型大学生教育体系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8

第一条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建设经济强区进程,进一步做好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以下简称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根据中央、省、市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的精神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级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管少、管好、管活以及动态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不受学历、经历、身份的限制,以对社会实际贡献和现实***治表现为根本依据。

第三条区级拔尖人才的选拔,采取广泛推荐,逐级遴选的方式,严格标准条件和选拔程序,好中选优,优中选尖。

第四条区级拔尖人才管理实行"全出竞进”的办法,每两年选拔一届,每一届管理期限为四年,管理期满,管理对象即自动终止区级拔尖人才资格,同时不再享受区级拔尖人才的有关待遇,可参加下一届区级拔尖人才的推荐选拔。

第五条区级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以区委组织部为主,处乡镇、区直有关部门及拔尖人才所在单位协助管理,分工负责,抓好有关***策的落实。

第六条省、市级拔尖人才由区委、区***府直接授予区级拔尖人才荣誉称号,享受区级拔尖人才的有关待遇。

第二章选拔范围和条件

第七条区级拔尖人才的选拔范围是:全区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不含***(工)委、***府负责同志及区直部门负责同志〕;承担或参与*区科技项目、与*区企事业单位有合作关系的,科研成果在*区转化并取得相当社会经济效益及通过其他形式为*区做出贡献的驻泰单位的科研人员。

区级拔尖人才以中青年为主体,申报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贡献特别突出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第八条区级拔尖人才的基本条件是:拥护中国***的领导,坚持***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近四年来取得下列成绩之一者:

1、获得下列科学技术奖励之一的:

(1)获省以上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奖项的前三位人员;

(2)获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的前二位人员;

(3)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前三位人员;

(4)获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前二位人员;

(5)获2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首位人员。

2、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方面有下列成绩之一的:

(1)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成绩突出,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员;

(2)在区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技术改造、引进项目中,担任设计、施工方面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并做出贡献的人员;

(3)对我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重大***策性建议,被区委、区***府采纳,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员;

(4)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取得2项以上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首位发明人,并取得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人员。

3、被同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有下列成绩之一的:

(1)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以首位作者发表3篇以上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或在市级以上出版机构出版过2部以上有较大影响专著的人员;

(2)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上有创造性成果,学术造诣深,***治方向正确,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前二位人员或获得1项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首位人员。

4、在管理科学方面有下列成绩之一的:

(1)担任企业厂长、经理(法人代表)三年以上,在推行或创新现代化管理方面已形成完整的一套规章制度,企业管理跨入市级以上先进行列,近三年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人均利税列全区前5位,按时足额交纳养老保险金,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精神文明工作被评为区级以上先进单位;并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过两篇以上经济管理论文或在区级以上有关会议上介绍过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

(2)担任教育、卫生、科研等公用事业单位领导三年以上,所领导的单位已跨入全市先进行列,被社会公认达到了市内同行业先进管理水平,其管理思想理论和经验措施具有较高价值并已得到推广的人员。

5、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法律等专业方面有下列成绩之一的:

(1)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学成绩突出,并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前三位、二等奖前两位、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前两位、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位人员;

(2)多年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并做出突出成绩,在市内外享有较大影响的著名医务人员;

(3)在文艺、新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获常设的省以上文艺奖、新闻奖、文艺节奖等奖励,并获得社会公认的著名文艺、新闻工作者;

(4)培养出取得省以上比赛冠***或打破全省记录运动员的主教练;

(5)从事律师、公证、刑侦、审判、检察等工作,成绩突出,在市内乃至全省享有较高声誉的人员。

6、在其他专业技术方面,被市内同行公认享有较高声誉,做出突出成就,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员。

第三章评审组织和程序

第九条区级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在*区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区委组织部组织实施,由区级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进行评选。

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专业评审组,负责区级拔尖人才的初评工作。

第十条评审委员会由15-17人组成,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每个专业评审组不少于13人,设组长、副组长。评委中的专家比例不低于70%。

第十一条每次评审前重新确定评审委员会和专业评审组组成人员。原则上一人不得同时参加评审委员会和专业评审组。评委与被评审者有利害关系的,要主动回避。

第十二条区级拔尖人才人选的推荐程序是:

1、公开标准条件。向社会宣传选拔区级拔尖人才的指导思想、标准条件和方法步骤。

2、个人申报,单位推荐。各处乡镇、区直有关部门(单位),对所属范围内的单位推荐的人员组织遴选后,将被推荐人选的有关情况向所在单位群众公示,由单位领导集体研究上报。

3、上级审核,征求意见。对上报人选,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区级学术团体的意见。

第十三条区级拔尖人才的评审程序是:

1、初评。区委组织部负责审查整理人选材料,交各专业评审组初评。

2、组织考察。各专业评审组提交初评人选,由区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初评人选的***治表现、学术水平、工作业绩和群众威信等进行全面考察。

3、评审。评审委员会对考察人选进行综合评审,拟定区级拔尖人才名单;评审委员会和专业评审组的评审工作,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评审结果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

4、审批公示。区委组织部对评审委员会拟定的区级拔尖人才名单审核同意后,报区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并向社会公示。

第十四条区委、区***府对区级拔尖人才命名表彰,颁发荣誉证书。

第四章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实行目标管理。拔尖人才在管理期内要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出自己管理期间的工作奋斗目标和每年的年度计划,以及实现这些目标计划的具体措施,认真填写《泰安市*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档案表》,并且每年以书面形式向区委组织部报告一次工作、思想、生活方面的情况。

第十六条业绩考核制度。区委组织部对拔尖人才进行日常跟踪考察,每两年对拔尖人才进行一次全面考核,主要考核其思想***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实绩及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每年对拔尖人才进行一次工作目标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完成工作目标的发给全额津贴,对完成工作目标并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的视情况减发津贴。

第十七条定期学习培训制度。区委组织部每年适时举办拔尖人才理论培训班;拔尖人才在管理期间,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要安排他们参加一至两次业务进修学习。

第十八条联系制度,区领导、区委组织部、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负责人,通过多种形式建议与拔尖人才的联系制度,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第十九条调整制度。区级拔尖人才在管理期间工作性质发生变化的、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或调往市外的,不再列入管理范围;区级拔尖人才在管理期内犯有严重错误或因个人过失给国家、集体、他人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以及其他原因不宜继续作为区级拔尖人才管理的,取消区级拔尖人才荣誉称号和有关待遇。

第二十条档案制度。建立区级拔尖人才和高级人才信息库。由区委组织部负责对区级拔尖人才的有关情况,立卷存档。

第五章优化环境

第二十一条对区级拔尖人才在***治上关心、爱护。

1、发挥好拔尖人才的参***、议***作用。各级***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协委员中的知识界代表,优先从拔尖人才中遴选;大力宣传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治地位。

2、培养选拔复合型拔尖人才担任领导职务。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领导职务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复合型拔尖人才要大胆提拔重用。

3、加强对拔尖人才的***治引导。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治素养,树立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对要求入***的积极培养,符合标准的要及时吸收到***组织中来。

第二十二条为区级拔尖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1、对区级拔尖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优先申报、优先审批。以区级拔尖人才为主承担的科研课题,在人员组成和经费使用方面,应尊重拔尖人才本人的意见。

2、对区级拔尖人才高新技术成员的开发应用,有关部门和单位在风险投资及科技开发资金方面,优先予以支持。

3、根据工作需要,为区级拔尖人才提供良好的办公、实验等必需的场所和设施,配备工作用微机。因公、因病用车的,所在单位要优先予以安排。

4、有关单位在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时,相关的课题要优先考虑拔尖人才。

第二十三条合理使用拔尖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

1、对区级拔尖人才的工作安排,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要征求本人意见,根据其特长合理使用。

2、发挥区级拔尖人才的群体作用,组织他们对重大项目咨询论证,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区级拔尖人才在区内变动工作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及时报区委组织部备案,调往区外的事先报告区委组织部。

第二十四条对区级拔尖人才在生活上关心、照顾。

1、建立区级拔尖人才专项经费。区财***按管理期内区级拔尖人才的实际人数拨付管理经费,每人每年4000元。其中,除每人每月发给津贴费200元以外,余额部分主要用于拔尖人才年度考核奖励,***治理论培训,参加学术技术交流,国情、省情、市情考察,健康查体等。

2、区级拔尖人才在管理期内,区里每年适当安排一定时间的学习考察或休息疗养、安排健康查体。

3、区级拔尖人才在管理期间担任领导职务,达到任职年龄改任非领导职务,仍继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所在单位要将其与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对待,安排好其工作。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由区外调入*区工作申报区级拔尖人才的,在区外获得的同级奖励同等对待。

第二十六条将区级拔尖人才作为我区向国家推荐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以及推荐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主要人选。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美国;高校;启示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84-02

***在2012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1]。为此,高等院校必须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新知识创造、新技术发明、新学科创建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美国由于一直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拥有独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使其综合国力始终处于世界前列。笔者将对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教学管理制度特点

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普遍实行学分制

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它随着选课制的出现和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确立。美国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以学分的形式进行衡量,只要达到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就可以毕业,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这种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弹性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还可随时改变专业。其特点是学习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等。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2]。这种教学管理制度非常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

美国高校专业众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规划,自主选择任何专业。各专业教学计划大都设有专业类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要求。例如,学生必须在专业类必修课程之外,选修一定学分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交叉学科方面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促进文理渗透,优化知识结构。自由选择专业促进了大批创新人才的产生。

(三)多种选课形式

美国学分制中主要有四种不同的选课形式。第一种为全开放形式,也称自由选修;第二种为半开放选修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在工科院校实施,通常规定选修课比例在20%―40%;第三种为主辅修课程并行式学分制;第四种为分组选修学分制,是一种专业课与基础课并举的方法,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选修不同专业的基础课,广泛涉猎,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得到不同专业思维的训练。目前,美国高校大都实行这种选课方式。这种选课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开发。

(四)弹性学制

与学分制配套的是美国高校弹性的入学时间,学生可在1、6、7、9月不同月份申请办理入学手续。学生按照其所修学分数决定所属年级,没有严格的年级与班级,一般按照所修学分数决定所属年级。美国大学的教学计划也富有弹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个人规划、兴趣爱好等安排个人的学习计划,既允许延长毕业年限,也允许提前毕业。只要修满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不明确规定修业年限。总体上,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促进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五)学分转换的认可性

美国大学采取学分转换的方式,大学之间的学分均相互认可,甚至社区学院的学分也可得到一流大学的认可。在学生学习过的每一所大学里,都保存着学生的课程成绩及学分等级等记录。当学生从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接收大学经过审查,将承认其中的有效学分并计入学生总学分中,学生不必重复学习已学课程。美国这种各个大学之间学分转换的机制,便于学生对大学的选择。

此外,美国高校还设立了奖学金制度,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平台与机会。奖学金的种类繁多,金额从几千到几万美元不等。奖学金的获得与具体金额通常根据学生的GPA(平均成绩点数)、教育背景、社会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来决定。特别是美国公立学校普遍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甄别和特殊教育,设立专项的奖学金。

总体上,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充分体现了美国大学教育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理念,使学生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安排学习内容及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潜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促进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特别是将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体现了重基础与加强个性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二、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制度特点

通过训练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美国高校行之有效的做法。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实践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制度化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训练,并制定了相关制度。美国高校为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大都设立本科生创新科研学分,以保障学生科研训练的落实。社会也提供专门的科研机构和场所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形成常态化。这些制度对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通过奖励制度调动教师自身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美国高校大都设立教学资源服务以及各种补助金制度,帮助教师提高学术创新水平,资助教师创新经费,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明文规定,教师每指导一名本科生,学校给予500美元项目研究经费[3]。该校还设立最杰出教学成就奖等鼓励教学创新。指导本科生科研也是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指标参考。

(三)鼓励大学生以竞赛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

美国最主要的竞赛有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与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等,竞赛的内容涉及广泛,具有广泛的实际背景和应用潜力。竞赛着重强调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原创性,团队合作,以此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此外,美国高校还十分注重国际的学术交流,美国通过大量招收海外学生,加强校际交流、联合办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创造机会,以形成互动关系。很多大学设有多样性奖学金,以吸引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这种互动有利于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三、对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本,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带动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我国高校大都学科较多,学科综合化为推进学分制创造了条件。高校要以教学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完善学分制为龙头带动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优化课程结构,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建立个性化的选课制度,推广校际学分互认制度, 扩大学生学习自。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创造,优化智能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二)加大学生参与科研力度,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创新步伐

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加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力度。可以尝试在高年级以科研为主进行人才培养。首先是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将隶属于各个不同管理体系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倡产学研用相结合,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其次是拓宽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和平台。第三是创造条件,使特色人才脱颖而出。研究型大学可以尝试在高年级以科研为主进行人才培养,可实行导师制、校企合作制等多种培养模式,设立科研学分,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激发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鼓励大学生以竞赛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来发现拔尖创新人才

大力开展“创新杯”、“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活动,还可举办以创新为主题的“科技周”、“文化周” 、征文、 演讲、 成果展览、 艺术作品大赛、学术报告等活动,将这些都纳入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将成果列入人才培养的评价内容。此外,应完善大学生竞赛科研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勤奋研究、勇于创新、奋发成才。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其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国高校应该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学生交流、科技合作等形式,为学生创造国际交流的机会,提升国际化程度。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实质性合作,可借鉴其先进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建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渠道。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派出学生到国外留学。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1-04-25.

[2]李祖超.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析[J].中国

高等教育,2011,(18).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国家示范 拔尖 创新 新模式

0 引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留给我们一个沉重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性责任,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和难以破解的难题。不可否认建国以来我国高校鲜能培养出大师级领***人才,我国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还需积极探索。我国对于高校一直没有停止对资优拔尖学生的培养模式的探索,进入新世纪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多年的努力和摸索,我国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1 国外相关经验借鉴

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及机制:美国高校创新意识靠前,胆子大,水平高,造就了美国现今高比例拔尖创新人才拉动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

德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培养拔尖创新学生的教学体制,包括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作为前提基础,需要基础面宽,知识面广,专业涉猎广泛的通识型人才。

日本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学生的教育模式:日本高校的教育教学更加贴近重视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接轨国际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建立健全一个更加人性化、适应能力更强,更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2 对我国构建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启示

我国构建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有效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是将来高校实现发展的一种转变,我国要培养拔尖学生,途径之一就是在现有的高校内部分化出拔尖人才培养机构,如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团队、荣誉学院等,并建立合适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故研究我国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发展理念、培养特色和办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拔尖创新学生培养的新模式探索中的研究得到下面理论基础,在高职教育变革春天将来临时期,探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加快培养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试行:第一,依靠“教授型名师”直接培养创新学生。高职院校应选拔出一批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授型师资担任创新学生的导师。第二,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拔尖学生须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修养,让其在研究中发挥作用,比如校外实训。也可把学生吸收到课题组中,让他们做教师的助手,参加一些具体的科研工作,如文献检索、文献综述、调研、收集整理资料、实验工作、撰写论文。在实践过程中,增长才干,以便创新。第三,改革现有的学校评估要求、教师评估要求、学生管理制度。对创新学生因材施教,在相关课程完成时,特殊要求,单独制定个人计划,让其多实战。第四,增强高职创新学生的奖励,以激励学生,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应增强学院对创新学生的奖励,尤其是对于有一些创新才智和潜质的学生,在全国性、省级比赛、专业学科比赛中取得重大荣誉的,如本院学子首次使用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对于此类科技创新发明等,学院应适当提供资助,以激发优秀人才的创造潜能与创新热情,发掘更多有潜质的创新人才。如有可能,省***可拟设定省级创新学生专项资金来鼓励优质学生。第五,建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可率先搭建产学研合作,形成企业(公司、工厂)、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建立高职在校生参与生产实习,让在校期间接触实践、以及科学前沿。重视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在实践中教授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生产中理解知识。第六,重视国示高职院校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同学科的交杂会萌发出新颖的思想,国示高职可率先引领不同学科的融合,文科中渗透数理化知识,理科中交杂文科思想,同时让专业学科跟必修重点学科渗透,如本院计算机科学系软件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时,可以从编程角度教授学生如何实现某一理论,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先讲理论过程,再加入数学程序实践课。同时学院健全多学科交叉的机制,对重点交叉学科给予重点支持。

3 结束语

本文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特点,重点对几个对策进行了阐述,主要从培养机制出发,结合产学研过程,可较大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但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众多,包括高职教师情况,以及课程设计能否结合企业实际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韩文涛.拓展训练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J].时代教育,2012,11.

[2]吴建设.高职院校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49-51.

[3]陈波,等.深度合作长效机制体制研究[J].***校企研.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10篇

学习

车险培训心得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车险培训心得10篇,内容包括车险培训心得体会范文,车险续保心得分享。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82年09月22日学历:大专技术职称:高级毕业院校:杭州交通学院所学专业:汽车运用系工作年限:8年联系方式:13888888888求职意向工作类型:全职单位

学习

保险销售体会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销售体会10篇,内容包括新人写保险培训心得和体会,机动车保险业务操作体会怎么写。一、严于律已,团结同志;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响应公司各项号召,积极参加公司的各项活动。克服种种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加班

学习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三区人才个人工作计划方案。谈到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些年工作重点时,张晓艳院长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始终围绕省委、省***府和省住建厅的工作

学习

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34)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才专项工作计划,基层人才工作计划和方案。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地各部门也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或项目。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家36个部委系统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150

学习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才培养计划与总结表,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10年来,中组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指导,同时也得到了地方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该计划从支持强度、资助

学习

文书工作鉴定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文书工作鉴定10篇,内容包括文书鉴定报告,文书工作鉴定。2、学习方面:坚持把学习作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重要途径,既积极参加所在单位和支部组织的各种学习,又广泛地开展自学。学习内容除***治理论知道和***的各项方针、***策外,还

学习

人才管理部门工作计划10篇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管理部门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才管理制度和实施计划,人才工作计划及任务分解。2.基层物资采购。煤炭企业在计划工作完成后,需要对缺少的物资进行统一采购,需要后勤部门和财务部门合作,以保证物资数量、质量为宗旨,并尽量

学习

保险实训体会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实训体会10篇,内容包括保险工作实训学习心得,汽车保险保费计算实训心得。中***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收录日期:2014年4月22日一、引言高等职

学习

学历自我鉴定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学历自我鉴定10篇,内容包括填学历的时候自我鉴定怎么填,学历自我鉴定100字。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

学习

在校自我鉴定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在校自我鉴定10篇,内容包括在校三年的自我鉴定,在校期间自我鉴定300字。三年的大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中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一、在

学习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才工作政策汇编,人才工作重点任务清单。1、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人才工作的要求。县委编办作为全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始终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人才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对人才

学习

市委人才办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市委人才办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市委人才工作下一步打算,市***府办人才工作计划。二、培训目标以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培训”的原则,统筹兼顾、点面结

学习

工商联人才工作计划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联人才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工商联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工商联人才工作汇报。1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层次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人才可以适应不

学习

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事部新到岗工作规划,人力岗工作思路和工作规划。以企业战略目标和组织发展需要为中心,形成以岗位体系和职级体系为基础的职业发展通道,结合员工的能力素质水平和个人职业发展意愿,将其匹配到

学习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三区人才个人工作计划方案。谈到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些年工作重点时,张晓艳院长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始终围绕省委、省***府和省住建厅的工作

学习

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34)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才专项工作计划,基层人才工作计划和方案。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地各部门也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或项目。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家36个部委系统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150

学习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才培养计划与总结表,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10年来,中组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指导,同时也得到了地方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该计划从支持强度、资助

学习

人才管理部门工作计划10篇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管理部门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才管理制度和实施计划,人才工作计划及任务分解。2.基层物资采购。煤炭企业在计划工作完成后,需要对缺少的物资进行统一采购,需要后勤部门和财务部门合作,以保证物资数量、质量为宗旨,并尽量

学习

防保站人才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防保站人才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防保科个人工作计划,防保站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怎么写。一、汛前准备期如何进行红桥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因素,属于天津市综合排水管网系统的上游,区内的主要管网以服役时间较长的老旧管道为主。防

学习

文艺创作人才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文艺创作人才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文艺工作者艺术创作计划,文艺创作人才。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

学习

教体局人才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教体局人才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教育系统人才工作计划,教育局人事科年度工作计划。我局领导班子成员在实践中牢固树立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早在年,我局***就对职工的知识结构和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剖

学习

化工人才培养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化工人才培养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化学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化工岗位个人培训及发展计划。2010年,***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批准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011年,***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