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实训体会篇1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
本文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2日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有效模式,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在省示范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行业企业与专业建设的互相促进,在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课程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社会服务、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总体来说成绩是显著的。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金融保险专业于2011年末重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高管、行业协会及***府相关部门专家加入,校企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定专业发展规划研究专业调整与建设、研讨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协调学生实习、实训顶岗与就业、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定期举行研讨会,就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卓有成效的讨论,委员们对课程的开设门类、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构造、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组对金融保险专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搭建了平台,也有助于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创办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
1、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成立。2011年11月4日,学院领导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共同为“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揭牌,当两位领导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顿时引起台下一片掌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学院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添写了浓重的一笔,更为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为明确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规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合作双方起草并通过了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章程由总则、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与形式、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经费来源与财务管理、附则六部分内容构成。
3、企业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为了让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保险专业聘请了紫金保险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及销售部、客服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高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财产保险、保险基础等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转移到了紫金保险公司实地进行,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地学习表现提供了考核评价意见。同时,紫金保险公司还接纳了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班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几位高管还兼任了顶岗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及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提出了考核评价意见。由于紫金保险公司兼职教师在考核评价上更重视对学生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使金融保险专业借助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这个平台丰富了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趋全面系统。
4、青年教师到紫金保险挂职锻炼。在校企合作交流过程中,金融保险专业有数名青年教师在紫金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在实习挂职期间,通过轮岗学习,分别实习了前台业务、销售业务和理赔业务等,提高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
5、开设员工培训班。金融保险专业与紫金公司共同开设了两期培训班,开展对紫金保险公司员工的培训,讲授风险与保险、财产保险、汽车保险知识,进行保险营销技能培训,培训后紫金保险员工参加的保险营销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
(三)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2012年11月27日,学院领导、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领导共同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的成立,是双方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新途径,是为促进青年员工立功建业、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益事,也是工商银行和我院金融保险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以来,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员多次走进校园为师生宣传金融知识、释疑解惑,免费办理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也多次赴工商银行城南支行体验金融产品,熟悉岗位流程,提高职业能力;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近两年来,金融保险专业改扩建了原有的模拟银行、证券实训室、保险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建成了“仿真、集成、开放”的金融实训中心。以金融行业一线操作、客服及营销类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本着专业建设服务产业的宗旨,金融实训中心设有银行仿真实训室、银行综合技能实训室、保险仿真实训室、保险综合技能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等八个实训室,同时在建设规划中的还有理财实训室和货币博览馆。金融实训中心配套了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信贷业务、保险综合业务、证券投资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规划业务等实训教学软件,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业务流程操作、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学做结合”。金融实训中心同时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培训,集成多种功能,是服务社会的基地,是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的摇篮。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功能。通过成立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密切了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同时,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人寿淮安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向中国人寿公司输送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暑期工学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人寿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支持,他们说这样的暑期实践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拥有1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工学结合,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就是说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课堂与职场环境一体化。在金融保险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解,形成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标准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金融实训中心的建设,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重构课堂教学,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将课程教学设置在学做合一的实习实训场所,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训练的仿真,教学的一体。以实训室为教学场地,开放课堂,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将操作性很强,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与邀请金融保险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明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课证融通,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业务骨干携手共同开发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金融产品营销、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证券投资实务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校企双向使用的项目化教学(培训)教材,教材内容选取金融企业真实业务,反映“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培养理念。
三、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面校企合作,广泛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根据建设行业特点,金融保险专业创新了“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险专业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校企合作发展,工学交替,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开展了分段式教学、仿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开放见成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主要素质,从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成果有省级精品课和院级精品课、优质课、达标课等。
(三)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按照“能工巧匠进课堂”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为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遵循“校内建企、企内建校”的思想,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资源和紫金保险学院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了多模式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性实训基地。如与紫金保险合作建成保险仿真实训室、与工商银行合作建成银行仿真实训室;在紫金保险、海通证券设立驻企工作站等。
主要参考文献:
[1]丰华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2012.2.
保险实训体会篇2
一、主要计划目标
*年我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计划目标是:
(一)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统一的就业体制,优化就业结构,全面促进就业再就业,扩大就业容量,保持就业局势的持续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二)构建多层次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组织开展创业培训4万人,新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2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48万以上。
(三)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社会保险基金保障能力,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质量。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340万人、2130万人、1380万人、2200万人和75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达60%。
(四)构建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使劳动者工资水平随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全省在岗职工年人平工资增长12%以上。强化劳动争议仲裁处理,劳动争议结案率达到95%。
二、主要***策措施
(一)完善城乡并重就业***策,全面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1.完善和实施积极的就业***策。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法规体系,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力争出台《*省就业促进条例》。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各项积极的就业***策,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援助工作流程,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大力实施“三年30万”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开展再就业援助月、岗位技能对接、春风行动和大中专技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着力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目标责任考核和表彰激励机制,推动各级***府进一步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将促进就业再就业纳入***府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探索建立充分就业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的分析、评估和决策系统,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2.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机制,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管理等各项***策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推行城乡、省内外劳动者统一的《*省就业失业手册》,确保持有手册的劳动者都能享受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和各项就业扶持***策。深入实施农村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建立与农村劳动力培训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进一步组织做好劳务合作工作,加快完善劳务合作机制,推动落实泛珠各项劳务合作和“山洽会”协议,加强劳动力培训输出基地化运作,加快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以及覆盖泛珠三角区域的信息网络,构建全省联网的远程见工系统,强化地区间的劳务合作交流。抓紧建设省泛珠三角人力资源合作交流中心项目。
3.提高公共就业管理服务质量。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贯彻推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手册》,组织实施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第二个“三年规划”。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推行公共就业服务绩效挂钩机制,推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和提升综合服务场所功能,加快村(居)劳动保障服务站建设步伐,推动全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就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为城乡劳动力提供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
4.建立失业调控工作体系。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构建失业调控支持系统和应急保障管理系统,对失业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进一步发挥失业预警宏观调控作用。
(二)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1.加快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加快技工教育能力建设,继续加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技工学校建设,在珠三角重点新办一批技工学校。鼓励和支持技工学校提高办学层次,大力推进世行贷款项目,扩大技校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质量与规模扩大同步协调。继续实施智力扶贫工程,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完善培训促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建立就业导向评价制度,在全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和重点职业培训机构推行。加快建立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建立职业培训信息预测预警机制,加快覆盖城乡远程职业培训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府主导的公益性、示范性的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深入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富民工程等培训工程,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2.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建设,建设3-5个省级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10个企业(行业)或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完善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扩大高技能人才总量规模。以深化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鼓励***府和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证书质量监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督导制度。着力推进“接轨行动”,充分发挥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培训就业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加快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设。
(三)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1.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坚持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充分利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为契机,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劳动者特别是要求最迫切的城乡困难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保基金征缴机制,采取社保登记与工商年检建立联动机制、开设社保专门服务窗口等办法,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提高征收率。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稽核,大幅度清理历史欠费,改善各级社保基金收支状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投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保障能力,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2.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深入落实省***府〔*〕96号文的各项改革措施,完成视同缴费帐户建账工作,完成修订《*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提高养老保险法制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工作,规范和完善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大力推进省级统筹。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实现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研究解决早期离***有、县以上集体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和困难企业养老保险费欠费补缴等历史遗留问题。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制定全省地方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3.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检查评估和总结第一批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更多城市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省基本医疗保险条例》。切实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华侨农场归难侨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所有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完善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管理办法和费用结算办法,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4.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做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增强失业保险基金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的使用效能,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确保待遇发放。
5.推进工伤保险工作。深入开展“平安计划”,对建筑等行业进行重点专项检查,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工伤康复体系,强化工伤管理服务,推进省工伤康复中心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工伤预防、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工作。
6.加快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出台《*省职工生育保险规定》,加快推进生育保险工作。
7.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以收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过渡户为重点,实现被征地农民的即征即保,确保征地补偿费和***府国有土地权出让收入优先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安排。出台《*省村***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养老保险办法》。开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模式,选择部分县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融合农村各类人员的全省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8.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评估制度,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专项检查,严肃处理冒领欺诈社保基金等违规行为。进一步发挥监委会的监督协调和指导作用,全方位推动社保基金监督工作的开展。
9.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全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规定,将社会化管理服务资金纳入制度性保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质量。
10.加强社保经办机构经办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和人员编制调节机制,保证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大力推行并完善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业务管理规程。推进全省社会保险大集中系统和容灾系统建设,实现全省社会保险信息的高度共享。
(四)构建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
1.加大劳动关系调整力度。健全劳动关系制度体系,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加强对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起草《*省劳动合同条例》和配套***策。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大力推行公示办法,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以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为重点,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工作。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会同工会、企业联合会共同推动县区一级建立三方机制。大力促进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建设,建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规范和理顺改制企业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职工的分流安置。大力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
2.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控,缩小地区间、行业间的工资收入差距,通过深入实施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等,引导企业建立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启动工资倍增计划、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行动计划、最低工资调整计划,逐步地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推动实现全省已组建工会的大中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达到35%。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建立新型工资增长决定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标准建设,出台《*省企业实行不定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管理办法》,维护职工的休息休假等合法劳动权益。
3.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法规制度,修订《*省劳动监察条例》,制定出台《*省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视检查若干规定》和《*省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督查办法》。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逐步规范和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工作,继续实施用人单位分类监控和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以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保障***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各类侵犯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行为。完善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网络建设,提高***效能。
4.加大劳动争议处理力度。积极应对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出现的新情况,充分发挥劳动争议仲裁调整劳动关系的导向功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疏导、化解和及时妥善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抓紧劳动争议仲裁立法,改革完善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加快劳动仲裁信息化建设,实现庭审层级远程监控。
5.加强劳动保障维稳工作。拓宽完善和举报投诉渠道,充分发挥劳动保障12333热线的重要作用。建立、劳动监察、社保稽查联动机制,健全举报投诉案件受理、转办、协办、催办制度。加大排查工作力度,妥善处理和突发性事件,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有效遏制“三访”上升势头,维护社会稳定。
(五)建立健全农民工管理服务体系,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加快完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工作人员与设施并落实经费。完善农民工管理服务、促进农民工稳定转移就业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机制,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就业、维权服务,统筹解决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加快“百万工程”综合服务基地建设,将培训重点对象从农村贫困户劳动力扩大到失地农民、库区移民、转业转产渔民、灾区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加强劳动保障维权,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化增长,严肃查处各类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快完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办法,继续深入实施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计划”和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切实解决好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问题。
保险实训体会篇3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that unemployment insurance promoting and stabilizing employ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role in Heze city wa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found, and the corresponding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关键词: 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稳定就业
Key words: unemployment insurance; promoting employment; stabilizing employment
中***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189-02
0引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帮扶企业渡过难关,自2008年底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局势的***策措施,其中涉及失业保险的主要是“一缓一降两补贴”。“一缓”即缓缴失业保险费,“一降”即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费率,“两补贴”即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对通过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措施稳定员工队伍,并承诺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新***策的实施,充分显示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作用。
1菏泽市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基本情况
两年来,菏泽市紧紧围绕失业保险确保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新路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1 免费职业培训成效显著两年来,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的作用,使失业保险基金逐步由保失业人员生活向提高其技能促进再就业上转变,全市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市场就业需求确定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和工种,对失业人员努力做到一人不漏的免费培训,先后举办职业培训班198期,设置汽车驾驶、美容美发、微机、电工、焊工、烹饪、缝纫、摩托维修、家电制冷、面点、家***服务、物业管理等市场需求旺盛专业20余个,共培训失业人员40815人次。
1.2 再就业专题推介会成绩喜人菏泽市根据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需要,八县一区均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坚持每周二、周四举办用工招聘会,每个季度举办一次失业人员再就业专题推介会,为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止2010年11月,我市已举办用工招聘会203场、专题推介会16场,累计有860家用工单位参加,应聘人员累计达5万余人次,有18600多人达成再就业意向,成功实现再就业8520人。
1.3 公益性岗位越来越多针对我市再就业岗位少、失业人员年龄偏大和技能单一等实际情况,我们积极为“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发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近两年多来,全市共开发岗位7485个,安置困难群体就业5742人。
1.4 生产自救基地建设初显成效为尽快使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在基金结余少、失业人员多的情况下,我市积极创办转业训练和生产自救基地,先后建立转业训练基地25个,转业训练失业人员1.5万多人,安置6725人;建立生产自救基地35个,以少量资金选择短、平、快项目盘活了28家企业,安置失业人员1205名。
1.5 稳定就业效果明显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根据人社部发[2008]117号等文件精神,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失业保险“一降一缓两补贴”***策。2009年菏泽市利用失业保险基金668万元稳定就业岗位12087个。2010年1-11月,全市使用失业保险基金1662万元稳定就业岗位13971个。
2菏泽市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菏泽市在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经济、***策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经济欠发达,就业岗位少,失业人员安置困难我市经济欠发达,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不景气,***策性关闭破产和依法关闭破产的企业较多,失业人员大量增加,而接纳失业人员的岗位又少,失业人员得不到合理分流和安置。
2.2 失业人员自身的原因使其难就业失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部分人员又不愿参加技能培训,再加上受用人单位条件和失业人员对岗位、工资标准要求过高的限制,导致部分失业人员很难就业。在调查的2010年新增5100名失业人员中,从年龄构成上,35―45岁人群是失业人员的主体,占总数的85%左右;在技能构成上,绝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普通工人占90%左右;在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78%;在来源构成上,失业人员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到总数的95%左右。
2.3 现行***策等原因造成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一是对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的失业人员范围限制的太窄。目前仅限于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参加依法设立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职业介绍机构组织的职业培训或职业介绍的,可以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或职业介绍补贴,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任务。二是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补贴项目太少。目前《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补贴项目仅为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在新形势下不利于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三是未能用足用活现有***策,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据统计,2009年菏泽市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支出占基金支出比例偏小。在基金支出中,失业保险金支出3023万元,占基金支出的72%;职业培训补贴支出257万元,占基金支出的6%,职业介绍补贴支出仅2万元。
2.4 用于稳定就业岗位的项目太少,力度太小根据现有***策,用于稳定就业岗位的只有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两种,降低费率与征缴任务的完成存在矛盾,执行起来比较困难,缓缴***策效果不明显。2009年菏泽市用于援企稳岗的失业保险基金668万元,仅占基金支出的16%;2010年1-11月也只占到总支出的34%。
3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作用的对策思考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形势下,面对菏泽经济欠发达的实际以及现行***策,针对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些文章:
3.1 在确保失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用足用活现有***策,加大培训和职介力度,提高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的支出比例一是扩大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的受益范围。目前,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受益对象仅限于领取失业金期间的失业人员,而作为失业保险双重功效之一的促进再就业功能,属于公共就业服务范畴,其受益对象不宜仅限在领取失业金期间的失业人员身上,而是要覆盖所有失业人员,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二是适当提高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标准。目前山东省规定,失业人员在一个失业期内享受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最高为1500元、职业介绍补贴最高不得超过200元。此规定是2003年设计的,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此标准不能有效促进就业。三是加大定向培训力度。按照市场就业和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对有培训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年轻求职者和被征地农民等,可以利用失业保险基金进行定向培训。四是实施转岗培训。为从源头上控制失业,对用人单位的富余人员可以利用失业保险基金进行转岗培训。但此项补贴应与企业参保缴费年限密切联系起来,对不参保单位,不予补贴。五是凡一次录用失业人员10人以上的用人单位,需要培训新录用人员的,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给予每人在一个失业期内一定数额的职业培训补贴。六是企业为稳定职工队伍,不把职工推向社会,对提高职工技术需要培训的用人单位,可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一定数额的培训补贴。七是针对“4050”人员等困难弱势群体,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采取与用人单位联合培训或委托培训的办法,培训结业后由用人单位录用,促进失业困难就业群体尽快实现再就业。
3.2 在确保失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一是建立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各县区可根据各自的基金结余情况,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10%左右的比例,建立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专门用于扶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登记失业人员。二是社保补贴。首先,单位新录用的失业人员在培训期间需要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的单位部分可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其次,对在金融危机中不减员不降薪的困难企业,可以依据企业困难情况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按照参保人数的一定比例支付社会保险补贴。第三,对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困难群体人员就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按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第四,对曾经参加失业保险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依托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实现灵活就业且接续社会保险的(含失业保险),可以持灵活就业证明或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等申报社保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参照本县区就业资金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执行。三是岗位补贴。对履行缴费义务,积极组织裁员职工开展转岗培训并实现内部安置的,可以通过岗位补贴稳定就业,减少失业。连续三年以上未裁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转岗培训自行消化富余人员并经验收合格的,经调查核实,凭转岗培训人员花名册、社保费完税凭证以及就业管理部门的未裁员证明等进行岗位补贴申报。四是公益性岗位补贴。为***府职能部门和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吸纳失业人员的提供补贴,特别是能够吸纳“4050”等困难弱势群体的公益性岗位。
3.3 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于提前通过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的失业人员,可以凭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书或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劳动合同等,到经办机构领取尚未领取的部分失业保险金做为奖励,以激励其他失业人员尽早实现再就业。
保险实训体会篇4
综上所述,寿险业以业绩为导向、委托营销体制下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考核机制,容易将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绑定形成利益同盟,造成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两方受益、消费者一方受损的利益格局。不规范的培训会强化销售人员可以违规营销的暗示和信号,销售人员违规营销的额外利益也会刺激保险公司放任不规范的培训,因此,双方都会极力掩盖违规行为,努力维护既得利益。培训在销售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好培训环节,提高培训质量,就可以培养合格的销售人员队伍,进而引领销售的发展脉络,最终提高销售品质,减少或者根除销售误导行为。反之,对于不规范的培训,如果保险公司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可行的纠错矫正通道,销售人员缺失***的职业操守,必然培养出大量的“庸人型”、“坏人型”的销售队伍。这种类型的误导行为涉及范围较大、情节恶劣,极易引发群访群诉、集中退保等重大事件,严重侵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销售培训的基本情况,笔者对河北省寿险公司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培训的审批、组织、实施及内部监督等环节存在缺陷或者漏洞,培训人员、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等内控活动较为混乱等。不合规的培训培养了不合格的销售人员,不合格的销售人员必然导致不合规的销售行为。
(一)内控管理制度和体系尚不完善,内控执行力低下
一是培训活动在组织管理、财务预算、实施执行、风险控制及内部监督等方面尚未建立流程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运作管理体系,尤其一些保险公司风险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空白或者漏洞,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如何控制管理风险、如何完善防范体系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及时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委托培训、多头培训及分散培训的实际现状,使公司缺少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或者难于有效监督。少数公司未建立对违规培训的内部责任追究制度,放任和助长了短期趋利的培训行为。二是虽然部分保险公司能够建立较为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但是基层分支机构学习贯彻情况较差,实际效果相对预期目标大打折扣。比如,有的公司规定培训教材应由总公司编写印制,电子培训课件经加密处理不能修改,定期审核整理培训教材,但实际上从分公司到中心支公司,对产品培训课件进行修改,违规培训销售人员。比如,有的公司规定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讲师,使用总公司统一教材,但实际上大部分为兼职外勤讲师,使用自己整理的销售话术进行新人培训。
(二)组织管理科学性较差,实施运作较为混乱
一是培训实施载体多种多样,管理难易程度不同。培训班、研讨会议等大型集中培训经审批或经有权人同意后,管控手段较为丰富,管理难度相对较小。早会、夕会等小型日常培训一般未经审批,次数频率大,累积时间长,分布范围散,特别是对培训内容、培训人员的管理难度较大。二是保险公司直接举办的培训少,一般对新产品、销售新人直接培训,其他培训主要通过委托和以点带面的传承转训方式,增大了变动几率。制销售人员自行组织实施培训,讲授保险产品、营销技能及销售***策的现象较为普遍,增加了管理难度。三是培训管理部门配置不合理,垂直传承模式的培训效果不好。有的保险公司市级机构甚至省级机构无专门部门,支公司或者营销服务部仅仅配备培训岗或者兼职讲师。分业务条线或者分销售渠道***培训,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统一性和权威性较低。个人营销、电话营销渠道培训部门隶属于业务管理部门,银行邮***渠道几乎无培训部门,仅在省级机构和市级机构业务管理部门下设培训岗位或科室。
(三)专、兼职培训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培训成效不高
一是兼职和专职培训人员并存,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背景上,专职培训人员以大专学历为主,全日制金融保险专业人员较少。职业背景上,主要从业务销售人员中培养,销售技能水平较高,依法合规知识欠缺。兼职培训人员主要从事销售及销售管理工作,多为制销售人员,专业认知能力较低,依法经营意识淡薄。兼职人员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主要分布在承担销售任务的市级机构以下分支机构。以某保险公司为例,全省专职人员75人,兼职人员122人,兼职人员主要分布在支公司。二是检验培训成效的标准是能否“生产”和“培养”出专业高效、诚信规范的销售人员。当前,合格、优秀的销售人员仍然是制约寿险业发展的人才短板和稀缺资源。培训中侧重产品功能特点、营销展业技能及销售队伍管理等内容,轻视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诚信教育等内容,就会培养出先天诚信不足的销售人员。包括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常态化的持续培训管理体系尚不成熟,以相对成熟的个人营销培训体系为例,通常包括新人入司、衔接转正、主管育成等流程,但是营销员大进大出、频繁流动,只有少数高级销售人员才能接受较为全面的培训,销售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四)培训材料管理漏洞较大,违规问题突出
一是培训材料包括培训教材、培训讲义、电子课件及产品说明书等材料,简单分为制式材料和非制式材料。制式材料由总公司或者授权省级分公司编写印制,非制式材料可以由其他分支机构编写印制,非制式材料从使用数量和使用频次上多于制式材料。当前,分支机构擅自修改制式材料,使用不合规的非制式材料误导销售人员进而误导消费者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有的公司修改总公司的产品培训课件或者自行提炼总结营销话术进行培训。有的公司通过研讨会、经验分享刊物等培训方式向销售人员违规销售案例和违规销售话术。培训存在的问题长期不能改正、完善,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最终影响销售人员的素质和销售行为的品质。究其原因如下:短期趋利、粗放经营的不科学发展方式和重业绩、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从根本上导致保险公司对培训工作不重视,培训在决策中处于次要地位。委托的营销管理体制和既得利益格局使市场参与主体产生维护现状的惰性,对改进问题消极被动。保险监管部门对培训管理尚有制度空白和常态化的监管缺位,没有对保险公司改进问题产生压力和推力。
对策建议
如何规范培训行为,培养合格的销售人员,减少并根除销售误导行为,需要构建***府监管部门、保险公司、销售人员等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监督管理体系。因此,保险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科学决策、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外部***府监管“有形的手”和保险公司自我约束“无形的手”两种作用,以加强培训监管为抓手,通过提高违规成本、健全奖惩机制来严格监管,形成对保险公司的倒逼机制,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内部管理、自觉主动改进完善培训管理工作。
一是整理完善现有分散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有关销售培训的保险监管***策,堵塞制度空白和缺失,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吸收借鉴行业较为先进合理的经验做法,科学论证决策,抓紧制定有关销售培训的监管制度,比如,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培训合规负责人,严禁“以会代训”、误导培训。规定培训人员资质,严禁营销员自行组织培训活动。规定保险公司对销售人员集中进行产品培训,严禁营销员传承转训进行产品培训。规范培训用语,严禁使用“存”、“取”及“利息”等用语。明确规定培训材料编写印制管理权限,加强对电子培训课件的管理,严禁私自修改培训材料。
保险实训体会篇5
培训考察团在法国巴黎先后走访了法国劳工部社会保险部、法国建筑业联合会、法国职业培训协会和法国成人职业培训中心,受到有关方面友好热情地接待。有关方面的官员详细介绍了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情况、***策法规、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资金来源与筹集方式和管理经验,并实地参观考察了巴黎成人职业培训中心,参观了一些建筑工地和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古建筑保护等。培训考察团全体同志,不仅了解到很多情况,学到了一些较先进管理知识,同时也亲自感受到了法国在社会保障制度、职业培训制度方面以及在市场管理、人的管理方面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意识.团员们深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触动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思维模式,拓展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维观念,感到收获很大。
法国是目前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障的国家。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推动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搞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建筑业劳动保险工作的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指导作用。
一、法国基本概况
法国是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称之为“光荣30年”的大建设、大发展,实现了现代化。目前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世界第四位,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156美元.行***区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另有4个海外省),面积55.16平方公理,人口5908万人。
法国的建筑业十分发达,实力比较雄厚,在欧州10大建筑集团中,法国占了4家,2001年这四家的营业额达到316亿美元,建筑业真正成为法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建筑业中,拉法热一科佩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波利埃和绍松公司是法国最大的建筑材料批发商之一。
二、法国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比较早,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德国、英国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产业工人就实行了不同形式的保险制度享受保险工人的年龄定为55岁,有的为60岁:有的享受基本工资30%,有的50%不等,总之,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工业***发展而形成的,社会保障是工业***的产物。
1889年,巴黎国际会议制定了一个公共救济原则,即个人、企业、国家、社会等共同承担保险费问题。社会保险的广义是,职业的安全感和消除失业;劳动者的收入安全感和家庭负担的补偿:通过得到***和预防职工疾病和工伤事故对工作能力的保证;在疾病、生育、残疾、工伤事故情况下和劳动者达到某一年龄时,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救助.随着工业***的成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队伍的扩大,1910年,法国建立了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1995年,法国***府进行了社会保障组织机构的改革,制定了医疗费偿付法律以及三个相关条列,使法国社会保障体系更加趋于完善。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法国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险、家庭补助保险和其它保险(生育保险、残疾人保险等)。开展社会保险的同时还进行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分为不同的体制,比如有普通体制、特殊体制、非受薪者体制、特殊津贴体制和全国团结基金的补充津贴体制等5种体制,不同体制对不同的人群.比如非受薪者体制主要是农业经营者、农民在家庭补助金体制中包括生育补助、不受收入条件限制的时期性补助、受收入条件限制的补助、住房补助、支付给孤儿和单亲父(母)的时期性补贴和残疾人补贴等。
(三)社会保险的组织管理.目前,法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并没有改变以往的经营原则,社会保险机构仍保留了二战前的私营性质,地区社会管理局仍根据1898年关于互助法律规定组织运转,但他们只有为公众服务的职能。社会保险部面向全国,为国会负责.社会保险部主要负责起草保护公民抵抗社会风险的立法和有关规定,监督对法律的执行实施和解释,确保为民众服务职能的正常运行。
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四大类:一是非农业,(包括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受薪者的普通体制;二是农业体制(包括经营主和受薪者);三是非农业职业受薪者体制(包括手工业者和商人、自由职业者);四是特殊体制(包括公务员、职业***人、地方行***部门职员、国营铁路公司职工、电力煤气公司职工。建筑、矿工、海上作业者等).另外还有1978年法律规定的神职人体制.当前享受社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受薪者2100万人:非受薪者230万人;补贴人员2.3万人,合计参保人数为2330万人,占总人口的45%以上。每年社会保险支出4160亿欧元。
(1)普通体制.普通体制的行***组织是公立性质的.国家保险基金管理局把地方保险基金管理局业务活动集中统—起来,1967年分别建立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家庭外助三个国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主要职能:一是建立统一的透明的帐目;二是机制的运转保持财务平衡.另外有—个社会保险机构的中心管理局,同属部级机构,主要负责整个社会保险金的收支平衡.这四个保险局是公众机构。在地方一级的有129个地区医疗保险金管理局,16个大区医疗保险金管理局,1个大区养老保险管理局和4个家庭补助金管理局等,共同组成了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分摊金的征收由105个征收联盟进行。
(2)农业体制.农业体制的行***组织,国家一级的有三个农业社会互助金中心管理局组成,分别是农业互助中心管理局(负责受薪者的社会保险和工伤事故);家庭补助金中心管理局和农业互助全国养老保险金管理局(负责非受薪人员)。
(3)特殊体制的行***组织,是依据于普通体制的保险金管理局或公立部门本身,他具有互质的保险管理局,拥有与行***和财***自的部门,如矿业体制包括全国矿业社会保险自主管理局;国营铁路公司也有自己的疾病和生育保险自主互助基金和一个养老部门及一个本行业的医疗保险组织等。
(4)非受薪者及非农业体制.非受薪者、非农业体制的组织分为:手工业者养老保险由全国自主管理局负责:工业主和商人由全国自主补偿金管理局负责;在自由职业体制里每一个职业有一个自主管理局,称之为“行业局”.同时在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人的医疗保险体制分为3级管理:即全国保险金管理局、大区互助保险管理局和合约机构.另外有自由保险和个人保险由社会保险机构经营。
(四)社会保障管理监督机制.法国社会保障的管理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在法国所有社会保险机构受制于严格的行***监督之下,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及参保者的总体利益,保证数额巨大的社会分摊金的合理使用.这项行***监督由负责社会保险的有关部委及有关部门具体进行,中央行***和大区卫生社会事务部和工业、交通、建筑、商业和手工业涉及到的部委,农业体制由农业部来监督。另外,则***和社会事务总监察处等对保险金管理局及其部门履行监督。在实施社会保险工作中,若发生纠纷,则通过过法律诉讼予以解决.诉讼包括法院及社会保险事务法庭(称一审委员会)。
法国设有国家审计委员会,每年对社会保险的收支进行一次审计。一是审查社会保险各体制的账目;二是了解由法院强制性质的补充养老保险体制的帐目,三是普通体制与其他机构进行的金融活动等等。
目前,在法国除了以上形式社会保障和组织体制外,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体制,比如失业保险、互助会、私营保险、行业保险等。法国实行的补充养老保险体制属于私法范围的自由采用的体制,在行业或跨行业方面,通过雇主机构和受薪者机构间的集体合同或协议,或通过雇主和他的职员间的协议,这些体制来源于当局的决定,但是机构本身必须报负责社会保险部委的批准。
(五)法国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从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老龄化的趋势逐年加剧。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比我国来得早,矛盾十分突出,但由于各国经济实力差距比较大;制定的***策、采取的措施和社会保险方式,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等各不相同。目前在法国养老保险以再分配的方式发放给养老职工,也就是说当年征收来的社会分摊金理论上在同一年度以养老补助金的方式被重新分发.分摊金的比例乘以为负担一位退休者所需缴纳分摊金的就业人数的平均数,1967年为8.5%,如今比例为16.35%。
除了因工资和物价引起的金融因素外,养老体制的平衡建立在两类人口的关系上,即缴纳分摊金的和领取补助金的人口。在某一特定它取决于三个因素:缴纳分摊者的人数、性别和年龄、退休年龄、退休者和他们的受益者的人数、性别、及退休后的寿命等.除了养老水平外,在法国退休年龄也是养老***策重要的因素之一。退休年龄一般为65岁,若工作满40年,可以60岁办理退休.私营企业工作的人员,要交纳40年的社会摊金方可享受退休待遇.公务员工作满37.5年.可以退休;但他们可以选择在60岁至65岁间的“浮动退休制”或在55至60岁之间“非常辛苦”退休制。1991年法国了“退休白皮书”,进一步确立了退休保证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立了养老保险资金积累制度,明确了缴纳分摊金与非缴纳分摊金的人员区分,向点数体制过渡及体制间资金补偿的限制。
从目前法国人口结构看:20岁以下占人口的25.4%,20岁至59岁的占54.9%,60岁以上的占20.6%(老龄人口)。预计2020年,60岁以上将达到27.3%左右.因此,目前法国正研究2003年养老金的调整问题,估计将有大的改革变动,要么延长退休年限,要么降低标准,不然就会引发社会动荡.比如1995年因退休养老问题,铁路工人,税务职工罢工3个月,国家出现大***.2002年11月份,法国民航工人大罢工.当前,在欧州—些国家因工人退休养老金得不到保障,或者因物价上涨,退休工人生活受到影响,引起工人大罢工时有发生。英国2002年10月,因工人的养老保险问题,电器工人大罢工;比利时2002年铁路工人大罢工等等.为了防止问题的重演,所以法国必须对工人的保险问题进行调整。
(六)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法国社会保险体制的资金来源,建立在工资基础上的雇员分摊金,雇主分摊金和税收来保证。目前在法国社会分摊金提供了普通体制4/5的资金,社会分摊金占非农业职业的非受薪劳动者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体制收入的68%以上,这些分摊金由受保人承担。国营铁路、矿业、建筑等资金来源主要建立在公众征税和补偿转移收入基础上。工伤事故保险分摊金比较高,根据行业特点分摊比例有所不同,如建筑业分摊占工资的4%(个人占1%,雇主占3%),银行业分摊金仅为0.1%。
农业经营主的社会保险金主要是靠农业社会补助金的预算,受保人的分摊为18%,国家为9.5%,税款为28.5%,补偿转移为42%。
社会保险分摊金的征收。为了保险金管理局能够保证支付补助金,建立征收联盟方式,社会保险的受薪者的分摊直接由雇主从报酬中扣除.联盟为雇主简化手续,减少偷漏现象,赋予一些保障和特权,包括债务人的资产享有特权,可以快捷和强制性的征收程序,征收率达到98%。
三、法国的职业培训体系
法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于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资格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1、职业培训机构。法国全国共有职业培训机构290个,授课点6500个,遍布法国各地.全国22个大区设有100个培训中心。此外全国还有私人职业培训点4000个,其经费约为210亿欧元,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占全部在职人员的三分之一。25岁以上人员的再教育由劳工部负责,分等级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在继续教育学院或通过各种培训中心或企业的培训学习),经过有关国家的认定机构的考核,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培训经费.主要是由劳工部、***(国家)、大区(全国22个大区)、K大(大区教育机构)组织投资;另一部分是各企业承担的社会分摊金,约为工资总额的1.1%(企业交纳的社会分摊金全国约为240亿欧元);再一部分是培训对象支付的培训费.全国教育支出占国家预算的21%。其中,普通教育投资每年560亿欧元,职业教育(包括成人教育、职业高中、技校)年预算资金约为410亿欧元。又以法国建筑业为例,法国共有建筑业26万家(其中70%以上为l0人以下企业),有建筑队伍100万人。建筑业员工的培训由法国建筑业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其培训经费由建筑企业交纳。l0人以上的建筑企业每年交纳工资总额的1.5%的培训金;10人以下交0.9%。
3、职业培训的对象和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学习者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没有具体的要求和限制,可以是经过八年义务教育进入劳动年龄的学生,也可以是在岗的职工或失业的人群。
培训内容有职业技能学习和语言训练(包括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培训对象,包括成人换岗培训,转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失业者再就业培训以及文化知识培训等.培训时间有短期、几个月和2年或3年期的培训.授课老师由K大专职教师或聘请大学讲师、教授或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K大培训教材由法国***和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编写,培训教材全国统一.培训质量由各大区教育机构负责监督检查,对私人机构的培训质量由有关行业工会负责监督检查。
四、启示与借鉴
1、强化法制建设,增强法制透明度,严格***,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搞好社会保障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完备而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同时还要根据城乡间的不同情况;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特点,制定相关***策,区别对待.法国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其严格的法律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地筹措社会保障金,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社会化服务管理。目前,建筑业实行的工程劳保费统一管理工作,就是根据建筑业的行业特点,实施多渠道,多形式筹措社会养老金的一种创新举措;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建筑业改革和发展、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保险实训体会篇6
关键词 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 人才培训
中***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1个人胜任力理论及其胜任力模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McClelland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传统性向测验和专业知识考试测定个人潜能失效问题。通过研究,他认为除智力外,个人认知、特质等因素会促进个人工作表现突出。他倡导胜任力模型取代个人智力测验模型用于预测个人潜能。由McCla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已成为全球焦点。胜任力模型是运用人行为方式定义,测试其完成工作所需具备知识、技巧、品质和能力的一种。该模型借助分析不同层次岗位行为因子,确定员工具备能力要素和技术熟练程度,判定员工工作胜任度。
2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种类与来源、培训模式及存在问题
首先我们对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种类、胜任力特征与社会来源进行分析。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含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指董事长及其他执行董事,总公司管理层成员,省级分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分公司或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高级技术人员指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核保核赔师、总工程师与总精算师、律师与培训师以及公司杰出销售管理人等。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对整个保险企业组织管理负责制定组织总目标,掌握公司发展经营大局并评价组织绩效人。在公司组织中制定公司战略,确定各部门任务,分配各部门资源,批准计划、预算和主要投资,考核工作绩效以保证公司顺利运作。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特征:(1)个人性格品赋;(2)个人认知力;(3)个人行动力;(4)个人交际能力;(5)思想力与领袖权威。高级人才胜任力是一项潜在资产,在适当工作环境条件中可产生高附加价。来源有:一是保险企业自我培养;二是将有潜质对象交高校培养;三是通过人才招聘,从别的企业挖角。
笔者随机选取了佛山市保险企业1000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所在保险企业人才培训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835份,其中有效问卷779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3.5%和77.9%。本次问卷调查以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选取1000名工作人员。在77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人员有高层管理者10人,销售人员479人,管理与服务类人员290人。通过调查,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状况归纳如下:首先是培训体制不健全。表现为缺乏专门的培训部门和培训模式。10.1%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公司没有专门培训部门和培训师;69.2%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只有兼职培训人员;20.70%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没有专职培训师。调查结果还显示96.2%的销售人员接受过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59%的管理服务人员接受过高级人才培训,只有18%的高层管理人员接受公司组织专业培训。其次是人才培训系统欠缺、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程序和方式单调。而调查结果显示,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程序上有诸多缺陷。67.40%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进行培训前未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49%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培训简单化、流程化,难以达到目标;60.3%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的培训结果对自己之后工作没有影响和促进作用;28%的高级人才表示培训对自己产生一定影响和帮助;只有7%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的培训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而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高级人才所接受培训模式以演示类型为主,传递类型中师带徒、自我学习比较常见,团队建设类型较少。再次是培训内容较单调。保险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培训主要集中于知识和技能培训,而对职业规划与职业态度培训、思维与价值观培训和心理素质与智力培训重视较少。55.40%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培训后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或者考察;36%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培训后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准确显示培训有效性,而只有8.6%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在培训后有良好绩效考核评估制度。我们认为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养特征在全国范围的保险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都普遍存在,可归纳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制度不全,模式使用不当等。为提高中国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养水平和培训能力,建议应用流行的人力资源员工胜任力模型及其方法。
3 如何在保险企业中使用胜任力理论模型构建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
认识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的作用与功能。西方国家早期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理论不仅强调高级人才教育培训重要性,更重视客观条件下高级人才培训模式方法。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依据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知识、才能和健康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作用比物化资本和劳动增加所起作用要大得多。提出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案方向,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包括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两类,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模型含义。胜任力,是指在组织中驱动人才做出绩效个人素质,是人才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知识、技能或能力、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等素质集合。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理论在企业管理的应用一种技术。目前该模型指,首先针对企业职位表现优异人群组合起来的数字结构,描述有效完成特定组织具体工作任务人群所需知识、技能和特征组合指数。其次,胜任力模型是描绘出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在工作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差异特征的指数排列组合。最后是多组指数体系,它能够衡量一个人工作主要能力特征。Boyatzis,1995构建洋葱模型是目前公认的一大胜任力模型。RichardBoyatzis提出“素质洋葱模型”,该模型通过展示个人素质构成和被观察和衡量特点。
“洋葱模型”是指把胜任力素质结构看成洋葱一样,由内到外层层包裹,中间的核心是动机,然后依次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技能。喻义内层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部分,不容易通过外界影响而改变但对人员行为与表现起关键作用。处于外层素质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趋向于内层素质,则难以评价和训练。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原则与内容。胜任力模型设计须满足以下原则:第一是科学性与先进性原则,能真实有效反映高级人才关键特征。第二是系统性原则,设计各个指标应具有系统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便于量化。第三是定量与定性结合,应加重指标数字化与标准化。第四点是易操作原则。由于高级人才工作职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公司发展阶段战略、岗位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来制定计划。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构建原理。首先要明确培训原则。可按照以下“三全” (全员、全程、全方位)原则设计公司培训方式:第一,全员是指保险企业内所有高级人才都应有参加培训机会。要根据高级人才岗位制定与之相匹配培训计划。第二,全程是指高级人才自踏入保险企业后培训就应贯穿其职业生涯。在适应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参与相应培训来协助人才企业内职业发展。第三,全方位培训不仅是工作技能培养,还包括素质、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高级人才胜任力培训还要考虑高级人才的个体需求和职业发展阶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在各个职业阶段的工作情感需求。其次要按激励原则将人员培训与任职、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等结合,让受训者受到某种程度鼓励。再次要以特殊性原则安排。特殊性原则即要求高级人才培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人员具有针对性。第一步根据保险业的发展特殊性和人才能力现状,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采用科学方式方法结合企业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测定企业成员能力量和结构。第二步通过科学测定,对企业内具有不同能力的高级人才给以不同的待遇,能力高、结构合理的,给予其高待遇。第三步是关注能力实现。高级人才能力分为潜能力和现实能力。个人潜能力与职位的适应又分为:高度适应;低度适应;完全不适应。针对后两种情况,管理者就需要根据高级人才的个人潜能力适时变动其岗位。
构建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基于胜任力模型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体系由四个模块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培训实施与转化、培训效果评价。这四个模块在基于职位分析构建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人才培训体系。首先,培训需求分析。从2003年起,中国保险业“全员培训”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其高级人才培训暴露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培训需求分析缺位是症结所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是以胜任力模型为基本框架,吸收了传统培训需求分析的三层次结构以及定性、定量的评价手段,通过对组织环境、组织变量与优秀高级人才关键特征来确定岗位培训需求。其次,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步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要树立培训“胜任特质本位观”,以改善人特质和具备能力目标。培训设计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确定保险企业不同职位群胜任力模型。确定职位胜任力模型是人才培训的有效关键。我国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常具备较强主观性,其往往作为一种被动行为或补救措施出现在公司管理工作中,利用客观数据参数确定培训目标与内容。第二步利用调整后胜任力模型,评估保险企业高级人才个体素质和胜任力现状寻找差距。第三步根据现有胜任特质与理想胜任特质之间的差距值,确立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与计划。第四步确定培训设计与开发方式。再次注重培训过程管理。培训计划制定后,就要有组织计划的实施。从实际操作面上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执行培训时最好与考核结合,重视过程控制,观察参训者反应与意见。其次,培训计划执行时应当注重弹性原则和例外管理。对于一般性的训练,可以统筹办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于特定性的培训,应采用例外管理,由各个单位根据情况弹性处理。最后,培训活动应注意事前沟通,塑造学习气氛,从而加强学习互动,逐步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训计划的实施包括挑选培训师,选定教材和制定教学大纲,选定培训时间、场地和设施等一系列步骤。第一步选定培训师。培训师能力与素质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第二步确定教材和教学大纲。通常教材来源包括公开出版教材、内部自编教材、培训公司开发教材和培训师编写案例。教学大纲是根据培训计划,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知识和技能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特别是针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步置。第三步落实好培训时间、场地和设施。最后培训效果评价。人才培训效果评价一方面是对学习者能力提升度测量,另一方面是对培训者及培训工作功效检验。人才培训成效评估结果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保险实训体会篇7
[关键词]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保险业的本质要求。落实保险业人才战略,大力发展保险职业教育是一重大举措。目前,保险行业和保险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大机遇。保险职业教育作为保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为当前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对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些探讨。
一、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带来了保险人才需求结构性变化
中国保险业经过30年的发展,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但目前保险人才队伍建设与行业发展战略差距较大,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保险专业人才缺失
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展业、精算、承保、理赔、查勘、管理和投资等环节人才的广泛需求。而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我国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保险业一直处在教育上的真空期,20年一直没有任何保险专业教育。这意味着,20年间保险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断层。1980年到现在,也只有70多所大学开设了保险专业,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每年保险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最初不到2000人,虽然现在发展到20000多人,但与保险人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据统计,目前保险公司年平均增员率约为25%,据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所作的预测认为,到2010年保险业的人才需求量将达到近50万。参照国外美国每70人中有1人为保险从业人员、日本每300个国民中有1个保险从业人员、香港平均不足200人中有1人为保险从业人员、台湾每152人中便有一个寿险推销员的经验数据,结合我国大陆实际情况,调整按1∶500推算,未来我国保险人员需求数量大约在200万左右。另外,从现有的保险从业人员情况来看,真正保险专业科班出生的人才稀少。据统计,2007年保险从业人员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占62.17%,但其中保险专业毕业的仅占8.69%。
(二)操作应用型人才缺失
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务性,这个特征决定了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目前,从总体来看,保险教育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保险专业课程偏重于基础理论,涉及的大多数是一般保险知识、理论概念,缺少保险经营实战经验,对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操作知识比较表面,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有一位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经理这样评价新入司的大学毕业生;才华横溢,但眼高手低;颇见理论功底,但脱离实际;言语滔滔,但能力平平。这一现状说明目前保险课堂教学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与业界脱节的现象严重。
(三)技能型人才缺失
保险是由许多职业岗位组成,比如产品开发、展业、承保、防灾、理培、会计、信息技术,它要求保险教育应该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将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但目前保险教育片面追求学科型,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上岗。比如,有的学生基础操作技能不懂,甚至看不懂保险单证、不会填写投保单,对车辆、企业财产、建筑工程等关联知识匮乏;查勘理赔程序、技巧不熟悉;财务报表看不懂;沟通谈判时更无所适从。
(四)复合型人才缺失
保险是众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广的知识。与保险有密切关系的知识非常多,如寿险核保核赔需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车险的定损查勘需要丰富的车辆维修知识,涉外业务则需要扎实的外语知识,保险营销需要丰富的公共关系知识,营销主管和公司管理人员则需要丰富的团队管理知识。而现行保险专业课程主要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风险管理、保险精算等,过于就保险论保险,与保险有关的课程比如医学、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灾害学、人口社会学等等开设比较少。这一行为直接造成了在校保险专业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这也就出现一种怪现象,即正规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胜任保险公司工作,这有悖于保险专业的初衷。
(五)综合管理人才缺失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保险机构的不断增多,保险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少公司反映,现在比较优秀的基层经理和主管成了稀缺人才。有的公司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员,就只能看谁业务做得好,就把谁提拔起来当经理、当主管。而这些同志多数缺乏管理经验,不会带团队,往往工作很被动。有的同志以高报酬、高待遇到兄弟公司“挖墙角”,造成人才争夺的恶性循环。
二、保险职业教育是我国保险业破除人才需求瓶颈的有效途径
保险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它姓“高”名“职”,保险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其在破除当前我国保险业人才需求瓶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各企事业单位的第一线从事实务的高等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这种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由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保险职业教育的职责之所在,这使得保险职业教育成为了能直接面对当前我国保险人才供求主要矛盾的中流砥柱。在2007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吴定富***强调指出,“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保险系统现有职业培训学院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保险人才。”这充分说明,保险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反映了保险职业教育所应承担的、任重而道远的光荣使命。
(二)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标准化的技能型人才为显著特点
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职业技能,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为了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保险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将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实行“双证”制度。即学生毕业必须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比如保险人、公估人、经纪人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等,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毕业后多了一份就业的机会,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保险业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三)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零距离”上岗的效益型人才为中心任务
过去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上是“升学导向”,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保险职业教育重视从实践和应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并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来对待,这为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成为能适应保险业需要的从业人才,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虽然保险职业教育在保险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制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一)构建以保险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中国保险业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合格的保险专业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应具有优秀的职业精神,包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助、创新***变、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二,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它包括保险专业知识及与人打交道的相关知识;第三,应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它包括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操作办事能力、处置应变能力;第四,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它包括诚实守信、奉公守法、遵章守纪、重形守规等;第五,应具有丰富的职业常识,它包括行业发展状况、市场竞争状况、理论前沿状况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的课程,构建不了学生持续发展的通道。
市场需求的培养导向强调应给予学生宽泛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一般性知识技能,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去适应未来保险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并具备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利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来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保险职业技能领域的需求。因此,应采取第一学期大专业,统一基础课,第二学期起开始专业定向学习的形式,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压缩公共基础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更加有的放矢地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确保每位学生毕业时均能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使学生的就业及发展渠道更广、更宽、更深。
(二)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过去,高职教育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上,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尚不具备普通高校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普通高校的要求教学,学生就认为自己学了一些本身不擅长、不愿学,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感觉中学弄不明白的东西,大学还是弄不明白;老师教了许多不知为什么教,不该教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学校里学的用不上,工作中用的没有教。其实,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长处,这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是一种和谐,关键在于要找出学生的长处,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为此,应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依据
对于教学内容,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论,要淡化学科体系,强调能力本位,突出实用性,要贴近公司第一线的高技能岗位的职业需要,而不要盲目向学科型高等教育的模式攀比或趋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当学习的是“细胞如何工作”,而不是“什么是细胞”。
2.教学方法应倡导行动导向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的过程,从过去的“老师教、学生学”转向“老师教学生学”,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对行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所说的行动,绝非单指某一技术或技艺,而是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职业可能发生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比如对于保险业务,其工作过程包括展业、签单、理赔、售后服务等。
3.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应强调综合化、模块化
综合化不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拼盘”,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综合,是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即教学项目的手段,这需要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通过综合化,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提高职业能力。而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内容可以构建成相对***的模块,每一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又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所必须为依据的,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其排列顺序也以工作过程的实际为依据。
4.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
过去对一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是以教师为主体,只要老师讲好了就是好课,上课质量似乎只与教师“讲”得好不好有关。这种教学模式有可能老师从头忙到尾,学生什么都没学会。其实,课程的效果首先要看学生,看学生“学”的好不好。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动手动脑,课后在能力上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才是好课。教师讲得好,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同时,教无定法。要认定原则,但不固执坚守某种具体的模式和方法。课程评价的最终标准是效果。只要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在能力上有显著提高,使用各种模式的方法都是可以的,不限制唯一的教学模式。
(三)完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体系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也是职业教育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保险实训教学基地
实训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它包括:(1)建立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包括实训教学大楼、专业实训实验室等,实训教学基地应具有全仿真性质,可以模拟成一个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的一个部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实训素材都来自于保险公司提供的案例、数据、标准化流程,做到职业氛围真实,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保险人才培养,需要保险学界与保险业界紧密结合。保险业界可以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建立一些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绝大多数专业都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现场进行参观、实习,这些基地教学任务明确,条件保障到位,运行情况良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过程中,可以考虑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办学方式,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切入方式,以公司急需人才培养为结合点,突破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寻求与行业、公司的紧密对接,实现校企教育资源共享和双赢。与保险公司合作的主要形式有:教师承担科研和保险产品开发项目攻关、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聘请公司高级业务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以公司的实际案例教学、“订单式”培养、学生到公司代岗实习等,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节省了公司的人力成本。
2.成立保险职业培训公司
职业培训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师资队伍仿真模拟环境,作为各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由此可见,职业培训公司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职业学校在各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国家教委通过开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和保险公司联合筹建保险职业培训公司。该公司实行员工化管理和培训式教学,采用具有学校特色的公司化管理模式,既要有公司的概念,同时也不要有公司的固定模式,学生以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的出现,以公司化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实战性的专业熏陶,使学生得到最新的高度仿真的保险业务模拟训练。公司初期是作为一个实训基地,以师生实习、实训为主,以展业为辅,该基地最主要是从事销售和实务培训,但是不能仅定位于提升销售技能,因为公司培养的不是单纯的业务人员,而是全流程式的实训,让每一个师生通过公司这个平台都非常熟悉保险实务流程。等积累人才、资金、客户资源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再把基地逐步演变成一个***运行的公司。由此可见,这种实训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实训操作的逼真性及与实务的贴切性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
(四)建设以“双师”结构为标准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专业教师在保险技能的掌握上,还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具体来说,可采用“送、下、带、引、聘”等多种方法。“送”是选拔部分教师到高等保险院校的对口专业深造;“下”是让部分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保险公司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训指导方法培训;通过保险实验基地、课题合作或委托等方式,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引”是指从公司一线调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等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聘”是指聘请兼职或客座教授、保险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聘请现场技术人员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保证学生能够得到“一体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定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23号文件,全面提高保险业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J].保险研究,2007,(1).
保险实训体会篇8
一、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时期,劳动保障部门紧紧围绕扩大与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这三大任务,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维护外来工合法权益等民心工程,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协调劳动关系,推进依法行***,使广大劳动者充分享受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了全市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发展。
1、我市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期间,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将促进就业纳入了***府宏观调控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策措施,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净增就业岗位等具体目标作为各级******一把手***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用人单位空缺岗位报告制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较为完善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策框架。
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健全,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用工形式以及派遣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已成为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全市累计接受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127069人次,安置城乡就业人员达到91302人。职业介绍成功率达43%。全市安排就业经费达到5621.2万元。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立了以3个区、24个街道(镇)、270个社区为支点的就业服务网络,全市四级就业服务机构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策咨询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并逐步实现规范化运作。就业困难群体得到帮扶,全市有600多户“零就业家庭”成功实现就业脱贫。全市落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专项经费413万元,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4095人,实现转移就业32100人。
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确定了46个职业培训单位为全市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开设39个专业。培训城镇失业人员42291人次,获证5.6万人。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预计*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
2、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保扩面稳步推进,基金积累不断增加,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成效显著。“*”期间,全市五项险种参保人数达到218万人次,五项基金共征收76.5亿元,基金支出40.2亿元,基金滚存结余44.8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平稳,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从*年2月起,全市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实现了当期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历史性转变,为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促进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市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在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稳步增长,各项待遇水平居全省前列。“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全面落实,下岗职工在*年底全部出“中心”,成功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得到加强。已在市、区、街道(镇)建立退管服务机构27家,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已达90%,社区管理服务率达到60%。
困难人群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共为45429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待遇,帮助其渡过了生活难关;我市启动了外来务工人员大病医疗保险,共有近20万名外来工参加了大病医保;克服重重困难,将金湾区原红旗、平沙两个华侨农场的14375名在职职工和8353名退休职工纳入到全市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制定了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具体操作办法,共为23797名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办理了参保手续;较好地解决了市属国企改革困失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从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拨出资金,为1790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积极探索并制定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策,*年开展试点,*年正式实施,解决广大农民的老有所养的问题。
社保基金监督工作有了新突破。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并投入使用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信息系统,积极推动基金监督委员会的有效运作,形成了法律监督、行***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互配合的基金监督机制。社会保险反欺诈工作有效开展,对全市近4万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以活体指纹验证为主的资格认证,查处冒领社会保险待遇325人,追回被冒领和杜绝支付违规的金额达197万元。
社保经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办事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办事效率高速便捷,人性化的服务让办事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3、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保持基本和谐稳定。
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工作,依法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覆盖全市范围的劳动监察网络初步形成,劳动者、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劳资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妥善处理。全面实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目标管理制、评议考核制、主办监察员责任制。加强对职介机构的监管,开展了职业介绍机构的整治,取缔非法职介机构55家,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协同有关部门集中整治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共处理突发性事件870多宗,责令企业为6万多人次职工支付欠薪等费用1.1亿多元,受理群众投诉、举报5千多宗,接待来访群众3万多人次。
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指导企业依法调整劳动关系,完善劳动仲裁案件审理、和通报等制度,贯彻执行错案追究办法,“*”期间全市劳动仲裁机构累计受理案件3813宗,涉及劳动者27930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结案率达到“*”计划的100%的目标。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市场价位调查统计科学方法,制定并公布我市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开展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和宣传执行。贯彻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
4、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基础建设迈出新步伐。
在就业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意见》、《关于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为主体的积极就业***策。在社会保险方面出台了《*市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市外来务工人员大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市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做好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困失业人员医疗保障的意见》、《关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关于印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方面出台了《*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实施细则》、《*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奖励办法》、《*市领取社会保险待遇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制定了《*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管理条例》、《*市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处罚条例》、《*市企业职工工资支付条例》。此外,还完成了《*市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市职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市社会保险反欺诈暂行办法》的起草,拟于*年提交市人大审议和市***府通过后实施。
我市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到各用人单位、劳动者之中,编印发放了***策法规宣传资料达60多万册,通过组织相关***策法规业务培训班,提高了全局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意识和能力。按照《行***许可法》的要求,积极做好行***许可事项的清理、规范工作。建立完善了听证会、论证会制度,实行对重大事项的集体论证决策。
“金保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后完成了劳动保障业务管理系统、数据中心、社会保障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与系统联网的***府部门、医疗和银行等服务机构达458个。先后开发使用了咨询系统、个人参保、电子申报、指纹验证、劳动用工管理等业务软件。*年底,“金保工程”可望全部投入使用并完成验收工作。
至“*”期末,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体系逐步趋于完善,主要***策体系基本调整到位,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1、有利条件
——*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时期,我市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促进金融、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及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坚持“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工业上,着力引进大型项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把握住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历史性机遇,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预测未来5年*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3%以上。港珠澳大桥和*铁公路交通网的完善,将从根本上改善*的投资硬环境,将使*从过去的交通终点一举变为交通节点,成为*西岸最重要的出海口,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这些将为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确定的体制改革目标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指明了了方向。***的*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有力推动各级***府对劳动保障事业的高度重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使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摆上各级***府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治保证和强大动力。
***的*届三中全会明确,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关系调整,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劳动保障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期间的改革和发展,我市已基本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包括税费减免、财***投入、信贷支持、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积极就业***策;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基本形成;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更加坚实,手段更加先进,这些都为“*”时期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繁重,对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险构成极大的压力,协调城乡、市内外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加大;我国财******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宏观调控***策的延续以及实行资源约束***策,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必将对不少行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对扩大就业规模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加强,经济形式的多元化,推动就业方式和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对就业管理和劳动关系协调新的要求;社会结构加速调整,缓解城乡、地区和阶层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公平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要求在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快制度改革,形成公平、公正的环境;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给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社会保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超时加班等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办案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维护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深化改革,完善***策,提高能力,优化环境,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目标
“*”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1、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实施积极的就业***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体系,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和职业培训管理服务体系,建立职业技能管理和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等一批新机构,创新培训模式,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率达45%以上,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10:45:45,保持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高技能人才总量力争达到10万人,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持证率力争达到80%左右,获得高级以上技能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获证人员的25%以上。
2、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城乡大多数劳动者,使广大城乡劳动者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保障方式多层次;加快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建立能够覆盖全社会所有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保持基金征缴率在95%以上,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社会保险的管理服务实现社会化,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到201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6万人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万人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基金积累增长128%左右。
3、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体制,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对违法行为的预防能力、查处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逐步完善主办监察员制度,形成日常巡视监察、举报专查等***检查的长效机制。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档案,引导企业守法经营;继续巩固和发展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并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中普遍建立集体协商制度。深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改革,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当期结案率达到98%以上。市场化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基本形成,企业工资收入宏观调控体系得到改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走向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趋于合理,职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6.5%左右。
三、***策措施
(一)以全面落实积极就业***策为目标,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1、完善促进就业责任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各级***府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完善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扩大就业,适度发展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通过发展劳务派遣、就业基地等组织形式,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
2、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策措施,实现城乡就业***策“四统一”(就业与失业登记、就业准入资格、就业扶持和就业服务待遇)。落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认真实施市***府“百企扶百村就业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完善市、区、街道(镇)、村(居)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健全就业与登记失业、免费就业服务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规范建设,全面推进人本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按照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投入,加快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市、区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大力发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制定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则,规范职业介绍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二)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事业
1、完善***府主导、各方积极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培训业务管理机构的建设,充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建职业技能管理科室、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等新机构。建立以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职业教育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网络。发挥行业和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我市大学园区各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为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理顺技校管理体制,扩大现有技校的办学规模,在西部地区新建一所以培养中级技能人才为主的技工学校。
2、完善职业培训管理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培训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推广、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比奖励、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等方面的工作。加强人才评价、培训补贴等服务措施,健全“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和就业准入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新增劳动力全面进行劳动预备培训。
3、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农村青年培训工作,加快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健全失业职工培训补贴制度,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推广创业培训、订单式培训等新模式,不断提高就业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率。认真实施“*市万名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综合服务基地”,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库、参训人员选送、培训鉴定、推荐就业以及跟踪服务等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导,***门协助,各相关行***和行业主管部门密切参与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
(三)加快社会保险事业发展
1、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办法,形成促进劳动者持续缴费的激励机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合理安排各类利益群体的收入再分配;按照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资金来源多渠道、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在待遇水平上体现城乡差别、在模式上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机衔接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2010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
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以促进失业人员主动就业为重点的失业保险金申领制度,将失业金的申领同失业者求职、职业技能培训相挂钩,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强失业保险服务和就业服务的有机衔接,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社保补贴等优惠***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更多失业人员,变被动的失业保险服务为主动的就业促进;增加失业保险基金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投入,通过直接组织培训和***府购买成果的形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
完善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基本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未成年人和非职业人群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能够覆盖所有人群的、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其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到2010年,基本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措施,加强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和规范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策。提高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赔付等方面的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工伤保险费率调整机制;加强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工伤预防的宣传力度,推进和发展工伤康复事业,做好工残职工的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工作。
2、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基金的征缴工作。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把过高的费率适当下调,减轻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负担,提高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强化对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监督检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强化征缴手段,提高征缴力度,采取强制措施清理欠费,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坚决查处少缴、瞒报行为,切实做到应收尽收。
3、探索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机制,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积极推动***府进一步调整财***支出结构,加大财***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落实财***对养老金收支缺口以及做实个人账户的补助资金;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社会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基金征缴、管理、支付和营运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制定并实施社会保险反欺诈法规,预防和打击欺诈冒领社会保险金的行为。
4、加快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场地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完成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大楼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镇)和社区居委会四级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策,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以属地化管理的形式,展开对退休人员动态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实企业退休人员***组织的建设,指导退休人员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切实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权益。“*”期间全面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任务和目标。
(四)维护劳动关系的基本和谐与稳定
1、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业与职工普遍签订劳动合同,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制度调整劳动关系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广泛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建立和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构,继续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完善由劳动保障行***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成的三方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三方机制在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
2、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处理劳动争议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调解、行***调解等多种类型的调解制度,预防和及时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快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在*年底前设立*市劳动争议仲裁院;探索建立简便、高效、快捷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实现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地处理劳动争议。
3、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为基础、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等信息服务制度为主体的工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引导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随经济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形成合理的市场工资率;基本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府监控指导”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决定工资办法,逐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以劳动合同和集体协商决定工资的机制。健全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最低工资的科学调整机制,探索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健全劳动保障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和制度,实现“定期、定人、定区域、定指标”的方式来加大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等比较突出问题的***检查;重点制定处理预案,加强与、公安、建设、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向区、街道(镇)、居委会纵向发展,形成全市处理的联动机制;加快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约束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欠薪逃匿等违法失信行为。加快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开设工资保障金专用存款账户,实行由银行职工工资;加大对用人单位欠薪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拖欠企业职工工资等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违法使用未成年工和女工以及超时加班加点的违法行为,联合各方力量对情节严重者进行曝光,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水平
1、加强劳动保障立法工作,开展普法教育。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法律培训,通过学法、讲法、守法和***,提高工作人员依法行***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进普法宣传活动,创新普法宣传形式,面向全社会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法律意识,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2、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实施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积极转变职能,深化行***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府部门。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
1、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的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为***府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化管理;联合财***、税收、银行、卫生、药监、医院等管理部门,加强数据的一体化采集,形成覆盖全市、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支撑作用。
保险实训体会篇9
1.1运动员保险体系不够完善
运动员保险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法规相对滞后、险种单一、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个人保险意识不强等方面。第一,我国有关运动员保险方面的法规还相对滞后,虽然在1998年2月国家体委了《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队运动员保险试行办法》,2002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优秀运动员伤残等级标准》和《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但这些只针对部分优秀运动员,且真有伤残发生时,保障的额度还远远不够。同样辽宁省也没有专门的关于运动员保险的法规,法规已滞后于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第二,运动员属于高危职业,而针对体育运动项目特点的保险品种较少,大部分都是保险公司的普通保险业务,不适应运动员的专业特点,无法满足运动员的需求,保障运动员的根本利益。且在目前的运动员保险宣传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宣传内容多以介绍自己的产品为主,普及宣传保险常识的较少,运动员对保险知识了解甚少;注重甚至夸大投入保险好处的宣传,可能产生局部误导;宣传形式多为媒体广告、广场活动、电讯咨询、业务员上门等传统形式,对运动员的吸引力不够,达不到保险宣传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运动员的保险意识。第三,虽然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意外事故时有发生,但是由于运动队里经费有限,投保之事优先考虑优秀运动员,大部分的普通运动员需要出一部分的保险资金,出于自身经济情况的考虑就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危险不一定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没必要浪费钱去购买保险,保险意识相当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运动员保险业的发展。
1.2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缺失
对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社会上很多人的一个思想观念还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认为运动员只会跑跳投等,对于他们能学好文化知识并不看好,如果学习好为什么要走运动员之路。很多运动员都是从小开始专业训练,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这与教育的起始年龄与训练的最佳年龄高度重合有着直接的关系。运动员在运动队里的训练环境和生活环境一般来说都是封闭式管理,虽然也要求了运动员在训练时,要合理安排学训时间,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总是无法有效实施,为了出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他们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和比赛,就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课学习。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基本上都是在训练之余,繁重的训练使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学习之中,加之自己想在运动方面有所成就,首要任务就是训练,文化知识的学习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对于训练的时间远远大于文化教育时间的现象也只能默认。正因如此,他们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机,错过了基础的文化教育与其他技术的培训。而在后期,一些优秀运动员因为出色的运动成绩被特招进高校进行学习,进入高校后,大部分的时间他们还是在进行着运动训练,为学校参加各种比赛争取荣誉,学校对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严格把关,导致真正学到文化知识的很少。文化教育的缺失致使他们文化水平低,直接影响到退役后的再就业。
1.3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呈“两极分化”状态,大多普通运动员就业安置难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其实很短暂,无论是国家的需要还是运动员自身年龄、伤残等原因都将致使运动员人才的更替,故每个运动员都必然会经历退役这一人生大事。退役,意味着他们要靠自身的力量去开启一段新旅程,经历新人生,面临新的生活和环境,以及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一切重新开始。因此,退役再就业对他们的意义非常重大。然而,退役后的再就业并不简单,退役后金字塔塔尖的运动员与塔基的运动员待遇呈“两极分化”状态。像姚明、杨威、邓亚萍等塔尖的明星运动员在退役后,明星的光环加上自身的努力从事着很好的事业,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那些在通往金字塔塔尖过程中做了塔基的大量普通运动员们,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却不容乐观。运动员在退役就业时,一方面有一些固有思想,觉得***府会包办一切,自己在体育方面作出了贡献,将来退役时就会给自己解决工作的问题,结果却是随着运动员人才的不断更替,退役运动员越来越多,***府面临的就业安置压力也越来越大,能够安排的岗位供不应求,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退役运动员,只能择优录用,而余下的运动员只能自谋出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各企业为了获得更高利润,壮大自己,不断地更新技术与设备以提高生产率。缺乏企业所需新技能的退役运动员们只能被用人单位无情的淘汰,导致就业难。因此,极少一部分的退役运动员走入了脑力劳动者的行列,而大部分的退役运动员沦为了体力劳动者,甚至一直处于待业状态。
2辽宁省运动员社会保障的路径选择
2.1加快运动员保险业的发展
运动员保险业的长效发展依赖于其背后的制度,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法律的支撑,构建完善的针对运动员保险的法律也是势在必行。同时要加强运动员保险的险种研发力度、宣传力度,个人的保险意识等,从而促进运动员保险业的长效发展。加强险种研发力度时,结合辽宁省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研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险种,新险种开发后的工作就是宣传,西方保险界有句名言:保险是靠宣传卖出去的,而不是消费者主动购买的,保险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从此名言中可略见一斑。除了现有的互联网、电视、报纸及杂志等宣传方式,还应考虑运动员本身特点。传统的讲座式的宣传方式并不适合喜动的运动员,只会让他们觉得枯燥无味,无法达到宣传目的。而竞赛式的宣传方式更加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因此可通过保险知识竞赛的宣传方式来增长了他们对保险知识的了解。再就是,对于运动员尤其是辽宁省的运动员的保险的重大新闻事件,要做好报道工作,同时利用微电影的形式做一些公益宣传片,宣传保险的重要性,提高运动员的保险意识。也可以让受过伤的运动员宣讲亲身经历,使运动员们更加深刻的体会运动员保险的重要性。还可以在辽宁省地方台开设保险知识大讲堂以及给运动员们设计保险知识手册等方式来宣传保险的重要性,提高运动员的保险意识。
2.2加强文化教育
虽然教育的最佳起始年龄与运动训练的黄金年龄高度重合,但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文化的重要性。在训练期间穿插文化课学习,不仅可以缓解长时间训练带来的身体疲劳,还能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经过系统的文化课学习,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理论上,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能较好的避免“文化残疾人”运动员的出现;实际上,由于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于加强文化教育的意识不强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体教结合训练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首先要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意识,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与教练员的直接利益挂钩使所有教练员都认识到文化教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由教练员把握好学训时间的分配,督促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如不能好好的学习就暂时性的停止其训练,直到其能跟上学习的进度。运动成绩的提高并不是只通过大量的训练得来的,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科学训练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会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真正做到体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动员退役后,高校不失为一个理想的去处。进高校不仅可以弥补运动员训练期间没有校园生活的遗憾,最重要的是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在高校运动员可以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学习文化知识,接触不同的专业,全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高校尤其是开设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多为退役运动员不仅仅是运动成绩出色的优秀运动员,还有广大的普通运动员提供学习平台,立志当体育教师的运动员可以直接跟着体育院系的学生一起从大一开始上课,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想要挑战自己学习其他专业的运动员,因其文化基础较差,学校可开设相关专业的预科班,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虽然没有接触过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各企业提供就业平台
在社会上,一提到运动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对于这一片面观点必须转变,要知道,如果运动员就只是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们如何能够掌握专业的、高难度的动作技术,如何能成为全国冠***、世界冠***。虽然相较于其他普通人他们的文化水平稍低了一些,但是运动员在长期的艰苦训练中,早已练就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他们也有着无限的潜能。***府可为运动队与技术学校搭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劳动市场的需求,推荐退役运动员到职业技术型学校学习。绝大多数运动员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如果上大学继续深造也只是拿一个文凭而没有相应的文化水平,出了社会照样就业难,况且他们希望能够尽快再就业,这种情况下,结合企业人才需求以及运动员自身意愿,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学有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从而减轻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压力。辽宁省之所以能够成为竞技体育大省,都是那些运动员们努力拼搏的功劳。他们为了省的荣誉,长期从事着挑战人体极限的运动训练,并奉献出了自己的黄金岁月,他们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理应得到***府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目前很多企业对于招聘新人都有一定的文凭标准,对于退役运动员来说,这是他们无法跨越的鸿沟,各企业应考虑此情况给他们一个就业的机会,相信经过时间的锤炼,他们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4成立体育岗位培训机构
***府成立体育岗位培训机构,包括教练员和社会指导员。对于有意向从事教练员或体育社会指导员的退役运动员进行更加系统培训。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退役运动员不仅具备扎实的运动技术以及丰富的运动实践,而且对运动事业也是充满热情,退役并非他们所愿,能够换一种方式继续自己喜爱的事业也是一种欣慰。时代在变化,科技在更新,好的实践效果需要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去支撑。因此,成立专门的体育岗位培训机构,不仅给退役运动员讲授先进的、科学化的训练体系,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这样他们在领悟与合理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训练、提高成绩时更能得心应手,在进入教练员与指导员队伍后,更能发挥其特长,为体育事业服务。
3结语
保险实训体会篇10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劳动保障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黄金期。“十一五”时期,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保险***策覆盖城乡、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实效、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劳动保障基础建设不断优化,“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为维护全市改革、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出台新一轮就业再就业***策,基本形成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十一五”期末,全市城乡就业人员达到37.62万人,其中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8549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037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充分就业社区”实现全覆盖。转移农村劳动力24240人次;吸纳外地劳动力24000人次。镇(街道)劳动保障站工作不断深入,就业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覆盖全市。
——社会保险***策覆盖城乡。出台基本养老、医疗保障办法,开展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至“十一五”期末,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3064人,120864人、40977人、120398人、70038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31425人,新增失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出台《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意见》。从2010年1月1日起,凡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我市城乡居民享受到***府提供的70元基础养老金。社会化管理工作日趋完善,建立了376个退休人员自管小组,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市共有400876人参加合作医疗,其中农民392175人、居民8701人,参合率达98.8%。2009、2010年新农合人均筹资额分别为188元、220元,达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共计16家、定点医院共计55家,职工医保所有参保人员均享受门诊统筹。
——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实效。“十一五”期间,不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职业学校、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和乡镇(街道)成校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形成了以技能培训和素质适应性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模式。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高技能人才总量有所增加,技能劳动者素质结构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3367人,高技能人才培训2344人,再就业培训5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9807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得到加强。市技工学校加大招生力度,优化师资力量,加强校企合作。与杭氧、杭叉两大集团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签订招生协议,实行人才订单培养与定向推荐就业。“十一五”期间,共录取新生2013人,培养中级工以上毕业生1437人,学生毕业实习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制度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仲裁依法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十一五”时期共立案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992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2267.4万元,为企业挽回损失458.67万元。充分发挥劳动监察职能,“十一五”期间受理各类举报、投诉等案件1383件,清欠工资1839.3万元,退回押金242519元。全市各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网格化体系逐步建成。进一步加大工作处理力度,积极化解各类劳资纠纷矛盾,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初步形成。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最低工资标准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得到广泛推行。
——劳动保障基础建设不断优化。劳动保障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网络。增设医保科、法规科(室)、信息中心。劳动保障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劳动保障信息化(“金保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实现298个行***村劳动保障服务室全覆盖。通过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效开展,劳动保障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能力建设取得实效。
二、“十二五”面临的基本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处于全面推进“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是劳动保障事业向***策更完善、制度更健全、管理更高效、运行更稳健方向迈进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劳动保障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作用日益突显,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已成为全***全社会的共识。市委、市***府对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视,我市经济保持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以及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期待都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充满机遇的同时,要清醒认识“十二五”时期的劳动保障事业面临的挑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十二五”时期,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将存在。随着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技能人才队伍在总量与素质结构上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缺乏,培训规模和发展速度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有待加强。新增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艰巨。社会保障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等诸多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将面临较大的支付压力。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公平待遇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现。
3.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任重道远。“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将使劳动关系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将更加繁重。此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深入贯彻,劳动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必将对劳动关系调整提出更高要求。
4.加强公共服务基础势在必行。劳动保障工作日趋繁重,农村劳动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劳动保障信息化和社会保障水平都有待加强和提高;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事多人少的矛盾突出,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些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富民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就业优先、保障为基的主线,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着力扩大就业规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全面推进“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城乡劳动者体面就业,加快实现全民社保的目标,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坚持以劳动保障制度、人员、场地覆盖城乡为目标,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实现城乡统筹共居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
——坚持收入分配原则。坚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职工工资稳定增长。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进而调节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公平和谐的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财***对劳动保障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稳定财力支撑。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运行的公开透明和安全完整,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
预期目标
一、就业培训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
充分就业社区、行***创建
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培养(引进)高技能人才
0.5
职业技能培训
4
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18.5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12.5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3.5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7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14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7.5
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9.5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100
三、工资和劳动关系
最低工资标准
逐年提高
劳动合同签订率
98
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
75
劳动争议案件办结率
95
企业劳动用工书面审查覆盖率
97
四、主要任务
(一)以两创工作为抓手,推动充分就业
以创建充分就业市和创业型城市为重点工作,着力优化就业结构,改善就业环境,统筹城乡就业,逐步形成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十二五”时期,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以全民社保为目标,完善社保体系
围绕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达:12.5万人、13.5万人、7万人、14万人、7.5万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逐步提高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参合率达99.5%左右。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培训
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整合全市职业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发挥企业、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策导向、技能竞赛的联动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明显提高,再就业培训率和培训后再就业率均达到60%以上。中级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例达到16%以上。
(四)以和谐稳定为宗旨,促进劳资共赢
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提升调处能力,加强基础调解组织建设,基本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不断推进最低工资保障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以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为基础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体系。弱势群众的劳动保障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社会各类群体利益关系更加协调平衡,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五)以基础建设为重点,提高服务水平
实现覆盖全市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平台,建成充分共享、高效运行全市统一的集中式数据中心。深化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强化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提升劳动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
一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策。把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不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促进就业和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实行更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策,加大小额担保力度,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在***府主导性投资项目中,加强对就业影响的评估。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和就业相关数据调查制度。实行更加有利于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灵活就业***策,鼓励和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非正规组织就业。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加大再就业资金支持力度。
二是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以推进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城市创建为载体,多层次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完善创业机制,扩大扶持对象范围,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降低劳动者创业成本和风险,促进城乡劳动者、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以创业促就业,扩大就业范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创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园、见习基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退伍***人等人群自主创业,推动全民创业。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巩固完善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室平台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扶助困难群体再就业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的基础作用。
(二)完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扩大社保覆盖面。认真贯彻《社会保险法》,做好新老制度衔接。围绕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扩面工作。加大对纳税未参保单位督保力度,重点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劳动者、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参保缴费工作,做到应保尽保,逐步实现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迈进。
二是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体系。不断整合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的医疗保障模式。完善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加强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完善医疗保险一卡通信息系统,实现各统筹地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是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适时调整失业待遇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再就业,开展转岗培训,提高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效率。根据新《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保险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探索解决非单位职工的生育保障问题,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
四是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安全。建立地税征收、社保使用、财***管理的监督管理体系,把基金监督工作贯穿到社会保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健全制约机制,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要情报告制度;加强行***监督队伍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挥行***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实效
一是全面推动劳动者技能培养。结合人才强市、科技兴市战略,认真贯彻国家、省、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工作。以通用型性强、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大的职业工种为重点,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倍增工程。坚持职业培训机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方向,形成以各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教育机构为主体、分布合理、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和***府津贴制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激励、使用、交流机制和评选表彰制度,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探索开展对企业技术骨干实行直接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
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发挥现有培训力量,依托职业院校、技校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结合岗位需求,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强实用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转移就业能力。加快形成***府推动、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技能劳动者培养工作新格局。加强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技能劳动者培养制度。进一步完善面向市场、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和***策体系,加大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三是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组织实施体系,形成以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体,以企业业绩评定和学校课程考核为补充的职业技能鉴定格局,培育科学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者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鼓励行业、企业和全社会开展各种类型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在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高技能人才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加强公共实训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技工学校,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四)加大劳动关系调处力度
一是加强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关系和工资法规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指导企业依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进一步推进小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企业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逐步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
二是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提升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和质量。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提高镇(街道)、村(社区)调解组织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率。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劳资沟通对话机制,加强企业自主解决劳动争议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坚持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三方性原则,完善办案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增强咨询、调解、仲裁等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告、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完善维稳工作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职工工资稳定增长。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扩大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帮助劳动者解决因企业欠薪引起的临时性生活困难,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进一步规范程序,完善制度,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强化日常巡视检查、举报专查和劳动用工书面审查,加大对各种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打击力度。加强“两网化”管理,对用人单位实行动态监管。推进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建立。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和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积极防范处置企业拖欠工资行为,推进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形成维权的长效机制。
(五)提高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劳动保障信息化软硬件、经费、人员等建设的投入,建立强有力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大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整合的实施力度,完善数据采集体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构建集业务管理、基金监督、决策服务、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劳动保障办事窗口和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推进“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完善咨询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