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理论论文模板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例1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 - Zohar)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但“多元系统”这一术语的首次提出却出现在1978年佐哈尔出版的《历史诗学论文集》中。他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

所谓系统,佐哈尔认为是针对某些可供观察的事件或现象而假设出来的关系网。他强调多元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多层面的,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系统,不同的系统互相重合或部分重叠,却又彼此依赖,共同运作而形成一个有等级的大体系。多元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内不断变动关系的总和。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治、意识形态等,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张南峰,2002:19)。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它们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整体内的各个系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处于中心的系统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可能攻占中心位置”(谢天振,2003:60)。

翻译文学是整个文学多元系统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佐哈尔通过客观描述翻译在译入语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试***找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他指出,翻译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将影响翻译的行为模式;当翻译文学占据系统中心地位时,它就积极参与创造革新的一级模式,打破本土文学的传统规范;当翻译文学占据边缘地位时,就套用本土文学的保守的二级模式。

翻译文学在三种情况下将占据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当一个多元系统尚未定型,即文学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当一种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大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弱势地位;当一种文学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研究引向描述性研究的道路,从而打破了传统规约性研究的窠臼。同时,该理论将翻译活动纳入宏大的社会历史语境,从而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带给翻译研究的一个启示,就是利用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翻译作品(翻译文学)在译入语这个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

当翻译文学处于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其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Adequacy)不足,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增大;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移入语文学中的一级模式,这时,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相反,译者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这种情况下,译文的充分性就增大。

“五四”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以打破封建传统为主要目标,当时的倡议者也一直尝试着建立新的文化文学系统,翻译文学正好可以冲击旧有的文学和文化系统,协助建立新的系统,这和佐哈尔所列的第一种情况是相近的,此时翻译文学处于中心位置,参与创造“一级模式”,译者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注重充分性,即忠实于原文的结构、内容,所以在翻译策略上,为了把原著的内容、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往往采取直译的策略。而且,从清末中国的衰败开始,很多人认为中国语文是积弱的主因,鉴于当时普遍对于中国语文的负面评价,鲁迅也同意翻译“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而且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在输入新的表现法时,要“装入异样的句法”,“容忍‘多少的不顺’”,采取“宁信而不顺”的直译的翻译策略。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文学系统中,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是正常的,也是***认可的。

在译作从“边缘”走向“中心”,或者说在译作被广泛认可并接受的过程中,都受哪些因素制约呢?多元系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者,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把制约作品译介的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谢天振,2003:240)。这一点谢天振老师在《翻译研究新视野》一书中已经提到,并增加了译文的质量和翻译家个人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两个因素。

1.意识形态对作品翻译的影响

勒费维尔(Lefevere)指出:意识形态就是“一种体现利益的话语。这种利益以某种方式与维持或责难处于社会历史生活中心地位的权利结构相联系”(Lefevere,1992:vii),而“任何话语都具有***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意义”(廖七一,2001:317)。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表现在对待翻译作品的选择上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与意识形态有关的话语的处理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对翻译选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治意识形态上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种意识形态在翻译的操控上表现为俄文著作在中国的大量译介,而且仅限于当时被认为是***和进步的书籍,所以译作大都是带有很浓***治色彩的文学作品。其次,当时的赞助人意识形态操纵了译本的出版发行。最后,个人意识形态的不同方面操控了其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总而言之,国家意识形态是这几种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一种,不仅直接影响了赞助人意识形态和个人意识形态,而且操控了翻译选目。而赞助人意识形态影响译作的出版和流通。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到了翻译策略。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会使译本与相关的各种意识形态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

2.诗学对作品译介的影响

“诗学是一个包含诸多内容的约定俗成的传统概念,它包括了诗论,也包括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陈敦,1997:230)。勒费维尔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的任何层面上“如果语言学方面的考虑与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的考虑发生冲突,后者总是获胜”(Lefevere,1990:24),这说明诗学对翻译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虽然勒费维尔提出的制约文学翻译的“三因素”中,诗学也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操纵力量,但在***治意识形态处于文化系统主导性地位的情况下,诗学本身也受制于***治意识形态,成为***治意识形态的附庸。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治诗学性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治意识形态和诗学在文学翻译选择上实际上是一种合谋关系,共同维护和强化着***治意识形态权力话语。***治意识形态以“优秀”和“进步”为名,操纵着翻译选择的范围、对象,实际上就是将文学翻译牢牢地控制在为***治意识形态服务的运行轨道上。

3.赞助人对作品译介的影响

赞助人(the commissioner)通常指翻译活动的发起人(the initiator)。发起人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体或机构,如出版商。他(们)在明确翻译目的的基础上规定翻译要求,因此,译者的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赞助人或发起人的翻译要求和目的的约束。德国功能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尤其强调:“The role of the initiator in translation.(翻译中发起人的角色。)”(Christiane Nord,2001:12)

4.译文质量对作品译介的影响

一部译作要想吸引读者,拥有良好的翻译质量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只要翻译得好就能让读者乐于购买。

5.翻译家的魅力对作品译介的影响

谈到翻译家的魅力,这里我们以林纾为例。林纾是译坛奇才,不懂外文,却通过别人口述,他作记录的方式与人合作翻译了大量外国作品,而且受到读者欢迎。其译本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的翻译文字极有魅力。钱钟书先生也爱读林纾的译文,他在《林纾的翻译》中说:“宁可读林纾的译文而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因为难以忍受原作的文字。”

当然,多元系统对作品译介制约因素的解释有一定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往往受译入语与源语文化之间的相对地位与强弱的影响。如源语比译入语文化地位高,翻译时译者往往采用异化策略,更可能地接近原文,即译文在复制原文的文本关系时的充分性可能更大。反之,如果源语比译入语的文化地位低,译者则往往表现得更为保守,倾向于采取归化的策略,更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翻译不论是在选材还是在翻译策略上都与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翻译选材与翻译策略的选定并不完全取决于两种语言间的相对地位,它们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文化地位对翻译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多元系统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源语与译语两者之间的文化地位的对立,并将它绝对化,因此忽视了文化的动态发展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入语与源语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时的翻译情形。这样就往往难以解释两种文化地位相当时的翻译情形。例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美国文学开始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尚处在半殖民社会,而美国则处于强势地位。按照多元系统理论,这时将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到美国时,应该是采用归化策略。但庞德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却反其道而行之,该诗集的翻译出版在美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形成。用佐哈尔的话说就是,庞德的翻译参与创造了美国文学新的、一级模式。同时多元系统理论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处于强势文化的人也会提倡“异化”翻译策略。

如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在某一文化内只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取向,要么异化,要么归化,中国译坛上两种取向并存的现象显然是个例外。在这种例外面前,该理论的解释就显得苍白无力。因而,如果要对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加以修正、完善,使其具有更大的理论解释力,就需加进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元”。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说佐哈尔的“多元”是狭隘的,而扩充后的多元说则较为完整、全面。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今后必然有新的“元”素被发现,从而建立起新的“多元”系统,且这一过程会一直继续下去,也就是永远呈开放性。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Its Genealogy in the West. In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eds). Translation, History & Culture. London: Cassell,1990.

[3]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4]陈敦,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例2

[中***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68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44-02

[本刊***] http://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社会和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大学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是大学教育的宗旨。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英语是大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和拓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始终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会在大一、大二时开设综合英语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然而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很多高校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争相开设了各种类型的选修课,开设的选修课包括语言技能类、英语应用类和语言文化类等。

外语教学界已经普遍意识到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次上,更应该注重文化教学。语言文化类的选修课自然成了大学英语选修课的重头戏,我校也不例外,近年来相应开设了“英语国家文化入门”、“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文化概览”、“美国文化”等课程。文化知识类的课程对于拓宽知识面,发展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英语学习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认识量,加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程度,进而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美国作为一个引领世界***治、经济、文化潮流的老大,美国文化应该是众多英语学习者涉足和了解的文化,开设美国文化课的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显得非常重要,美国文化课程应讲授美国历史、美国***体、美国价值观、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美国外交史、中美关系史等。然而如何将这门课真正地开设好,真正达到预期的开设效果,这就是开设美国文化选修课的老师所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利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系统理论指导《美国文化》的开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一、多元智能系统理论

20世纪80年代加德纳则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系统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后来变成九种):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语言智能主要是指有高效地利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逻辑一数理智能发达的人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而空间智能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这类人在学习时喜欢用意象及***像来思考的。运作智能发达的人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他们喜欢透过身体感觉来进行学习。音乐智能发达的人能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人际交往智能发达的人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内省智能发达的人比较善于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自然探索智能发达的人认识植物、动物和其它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较强。存在智能发达的人对人的存在的深层问题较为感兴趣。

二、课程内容选材要多样化

参加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情况和生活方式,每个人对知识的接受和认可都不一样,要想我们所开设的美国文化课程的到达作用,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学生,要对我们所教授的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了解。

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只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闪亮的地方,了解了学生的基本状况后,其次我们就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一门课程的开设,教材的选定非常重要,现在各大出版社出版了许多供选择的教材,如世界***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美国文化背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感悟美国文化的魅力》,中国致公出版社的《一本书读透美国社会》,文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聆听美国的声音》,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每天聊点美国文化一一本书读懂美国》等,然而不管是哪一本教材,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因此笔者认为,一般很难找到完全贴近学生需求和学生水平的现成教材。开设选修课的老师应该花心思花精力整合教材内外资源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否则很难让学生对选修课兴趣盎然。所选用的内容应该涵盖美国的***治、经济、文化教育、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不管怎样,我们选用的题材应该具体、详尽且多样化,这样才有可能满足学生全方位的需求。

三、课堂组织形式要多样化

作为教师,除了透彻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以外,我们还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自己的课堂变成英语学习和文化植入的快乐天堂。笔者通过两个学年的《美国文化》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多样化的课堂设置,确实能让这门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语言智能发达的学生,他的言语能力一定很强,这样的学生,他们会对涉及美国文化方面的一些语言行的材料比较感兴趣,如能反映美国文化的一些经典的演讲等,我给这样的学生提供了马丁路德金的经典演说、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和一些名人的演讲等,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模仿,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效果很好。而针对逻辑一数理智能比较发达的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美国文化中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阅读的材料。空间智能比较发达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大的想象空间,我让他们涉略了艺术方面题材的内容,以艺术创作的形式组合课堂,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完成课程作业,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美国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这方面的素养。而对音乐智能发达的学生,我对美国音乐文化做了详尽的介绍,选用美国经典的歌曲作为上课的题材,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学唱歌曲,用歌词做听写材料等,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会语言和文化。对运动智能发达的,我让他们在课堂上影视欣赏,在看电影、模仿表演等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标。有时甚至还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如关于American Dream&ChineseDream这样的主题和教材内容部分相关同时又纵横联系,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结语

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选修课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结构,构筑了立体化课程体系。笔者通过我校开设的《美国文化》选修课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用加德纳的多远智能系统理论来指导该门课程的设置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教学效果较好,故写下此文,希望能得到专家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徐玲.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问题的分析与对策――以公选课《美国文化解读》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2-84.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例3

一、多元理论理论的提出

1978年,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把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等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只有当做系统而不是毫无联系的因素构成的混合体时,才能得以更充分地理解与研究(Even-Zohar,1990)。后来这一理论被用于翻译研究。

二、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的影响

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特殊的国情,直至八十年代末国内学术界对它仍知之甚微。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策实施,以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才开始有人接触到了多元系统理论,九十年代末才真正把它介绍到国内学术界。

这一理论迟迟未能在华人文化圈内产生较为热烈的反响,一是该统理论本身比较艰涩,牵涉的学科又过于庞杂,如语言、文学、经济、***治等;二是我国翻译界对翻译的研究和关注较多地仍旧停留在文本以内,而对翻译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外部研究的意识尚未确立。另外,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文章一直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文。

近年来这一理论在中国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多元系统把翻译放在语言、文化和社会这些宏大的背景下来考察,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三、多元系统理论与翻译文学

1924年,梯尼亚诺夫在论文《文学事实》中提出,文学事实是一个“关系实体”;1927年,在《论文学进化》中又提出,文学的进化在于“系统的变异”,即处于文学系统中心位置的高雅文学被处于边缘的、更富活力的新文学所取代。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文学现象必须在共时和历时的层面上进行关系研究。从共时角度,文学似乎是一个和谐、平衡和静态的系统;从历时角度,文学内部充满了冲突和变异。文学的演进和发展在于系统内部持续不断的陌生取代熟悉、创新取代传统的运动。文学系统包括处于中心位置的高雅文学和处于边缘的更富活力的新文学。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人们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模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佐哈尔强调应该把翻译文学看作一个系统,将其纳入文学多元系统。各种翻译作品或翻译形式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可能起一级或二级的作用,关键在于它们在译入语这个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为此,佐哈尔勾勒了三种使翻译处于主要地位的历史条件:

1)当某一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某种文学还“幼嫩”,尚处于创立阶段;2)当一种文学(在一组相关的大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或尚还“弱小”,或两种情形皆有;3)在一种文学中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之时(Even-Zohar,1990)。

第一种情况如以色列,第二种情况如低地国家,第三种情况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那时现存的种种文学模式对年轻作家没有吸引力,他们就转向国外寻求(“五四”中国翻译)。在这几种情况下,原来的文学不但要借助翻译文学来输入新的思想和内容,就是形式和技巧也需要翻译来提供。因此,翻译活动会变得频繁且重要,占据了中心位置,并且扮演了创新的角色。

四、对多元系统理论的分析

多元系统论将经典化的产品与模式和更加富有流动性与多样性的边缘产品与模式系统地联系在一起,使一些在传统上被忽视的文本和形式得以再现。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翻译的操纵性质和翻译的效果都被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因而翻译研究成为文化史研究。(Hermans,1999:118)

多元系统理论的方***以文学的系统概念为基础进行的描述性研究,将翻译文本接受为既成事实,探讨造成其特定本质的不同因素。这种研究方法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然而佐哈尔声称要客观地观察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一种非精英的、不带任何价值标准的模式来摒除各种偏见的观点是不无问题的。但正如赫曼斯指出的,观察要做到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总是从某个文化和历史的语境或某个多元系统的位置进行观察的(Hermans,1999:36)

另一个局限性在于它一方面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忽视非主流形态的作用。社会是多种意识形态共存。承认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主流与非主流的意识形态都会影响译者及其翻译策略。这样,不论是翻译文学处于Even-Zohar所概括的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情况,一个社会的翻译行为也不会是如他所说的那么单一,而应该是复杂多样的。

五、结语

多元系统理论在当前国际译学界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多元系统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它开辟了一条“翻译最终超越规约美学的道路”,为翻译,特别是外国文学的译介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有直接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y.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刘阁.多元系统理论在解释中国近代翻译史时的意义与局限性.华东师范大学,2007,(6).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例4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文学;《神州集》;

[中***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139-02

前言

艾兹拉・庞德( Ezra Pound, 1885- 1972)美国诗人、评论家,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庞德的诗歌理论推动了英美的现代派诗歌,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庞德译介中国诗的第一本英译诗集《神州集》在中西方译学界、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国内对于庞德翻译思想及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其中蒋洪新、刘***平和祝朝伟译述庞德的翻译理论较为全面;而对庞德翻译的《神州集》的研究, 蒋洪新首先做了整体性探讨, 谢丹肯定了庞德的翻译创新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神州集》问世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经济***治因素等原因,当时的英美国家对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对于强大、成熟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正处于边缘、弱小的形成地位。因此,为了对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后期维多利亚浪漫主义文学,并且发展美国的民族诗歌,庞德发起了提倡以清晰的意象和对事物的直接描述为特点的意象派运动。这一运动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大量与意象派的创作原则有着共鸣的诗篇,为意象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范例。中国诗歌为西方现代主义注入了清新、强有力的因素,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从而获得重建和新生。

庞德的《神州集》(有人译作《华夏集》、《国泰集》、《中国》等)1915年4月在伦敦发表。这部诗集包括18首诗歌,这些诗歌是以美国东方学者和文艺史学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mest Fenollosa)的中国古典诗歌笔记为依据的。《神州集》一经发表,即可获得成功,并在西方立即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引来了用自由诗译中国古典诗的高潮。对于这部译作,国内翻译界大体上还是“颇为欣赏”,认为庞德能够虚心接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在拓展诗歌写作技巧方面。《神州集》被看做是庞德对英语诗歌的“最持久的贡献”,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的第一次真正的成功。T.S.艾略特对庞德的译作是这样评价的:“庞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诗的发明者,庞德的翻译比理雅各(James Legge)这类汉学家的翻译更能使我们深刻领悟到中国诗的真精神。”因此,《神州集》被视为“20世纪诗歌的杰作”。

二、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Polysystem theory) 理论源自俄国的形式主义,特别是梯尼亚诺夫(Yury Tynjanov)有关系统的理论,埃文・佐哈尔(Even-Zoher)对梯尼亚诺夫的核心概念“系统”(System)和“关系”(Relational)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使之成为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支柱。“多元系统”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78 年佐哈尔出版的《历史诗学论文集》中,其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治、意识形态等,视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它们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整体内的各个系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处于中心的系统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佐哈尔在《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的地位》一文中进一步说明,翻译文学与文学多元系统的关系既不能确定为主要的也不能确定为次要的,而是有变化的,这变化取决于本土文学多元系统内的具体情况。为此,他勾勒出三种使翻译处于主要地位的社会条件:“第一,当一种文学还处于‘幼稚期’或处于建立过程中时;第二,当一种文学处于‘’状态或处于‘弱小’状态时;第三,当一种文学正经历某中危机或转折点时。”在这三种情形下,本土文学不仅要借助翻译文学来输入新的思想和内容,而且写作的形式和技巧也会被模仿。 如果不存在上述三种社会条件,本土文化系统处于强势,有丰富的作品时,本土文学就不依赖翻译文学,那么此时翻译作品在译入语多元系统中就会处于次要地位。

三、《神州集》与多元系统理论

构成多元系统的处于不同层级的各个子系统一直不断地竞争系统的中心地位。可以说,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处的“中心―边缘”位置的变更,就是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竞争的结果。庞德的《神州集》就是在与美国文学的竞争中,以其传神的创造性翻译和通俗的、当代的、散文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胜利。从内容上讲,《神州集》呈现出自身特定的鲜明主题,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异域风味如地名、人名、典故等在诗集中有所丢失,但诗歌内在心境、情感氛围却得以重现、强化;从语言上讲,诗集用词浅白典雅,文法简洁单纯,呼应了20世纪美国现代诗歌中一种清新自然地的诗语,而且能够达到这种诗语的最高境界;另外,诗集中意象虽与原诗也有一定的偏差,但意境却得以重构。诗集中有着明显的模仿、增删、保留,正是因为庞德的再创作,使诗集自身具备独特的文学实体性,在美国文学系统中表现出特有的价值。

庞德的译作,有相当一部分创意英译的中文英译诗被经典化,一方面丰富了现代英语诗歌的宝库,在美国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并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也在另一方面充分验证了多元系统论:诗人庞德发挥了现代英语优美和通俗的优势,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韵味展现在英语读者面前,使译作《神州集》赢得了目的语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喜爱,在美国本土文学系统中获得了一定的中心位置。

四、小结

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第一种把翻译现象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对翻译现象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的理论。它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源语文本在目标语中的对应物的局限。翻译是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间交流的媒介,翻译文学是目标语文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参与目标语文学系统的构建,并对目标语文学系统,乃至文化系统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E. Pound,“The Renaissance” in T.S. Eliot, (ed.)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London: Faber & Fabor, 1954.

[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例5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47年创立的,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改变了世界的科学***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的新理论。系统论是指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系统是指相互间既区别又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能够达到目的的相对***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又都由各要素所构成,系统中的诸多要素必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和谐有序,才能使整个系统保持它的正常运转。系统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之一,因而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用系统方法来描述。[4]现代系统论注重整体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和开放性原理。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是当前教育心理学中最新的理论之一。加德纳于1993年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把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活动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5]”在《多元智能新视野》一书的“有关术语”中把智能定义为“从本质上说,智能是我们人类按照特定的方式,在处理特定种类的信息时的一种生物心理潜能”。[6]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能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认识,而认为人的智能是由加德纳最初提出的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新确认的博物学家智能以及虽然有一定的把握但尚不能最终确定的存在智能这“八又二分之一[6]”种智能构成,并且每种智能都是由构成它的“亚智能”组成的。不仅如此,另有证据表明,亚智能是能经常一起运作、相互支持的。[6]在此基础上,多元智能理论从新的角度分析和阐述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二、赏析系统论与多元智能理论

虽然系统论是一门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横断科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新的理论之一,但两者之间的一些观点确实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而且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

(一)整体性原理与智能构成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也就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在认识事物特性时,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7]

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活动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是我们人类按照特定的方式,在处理特定种类的信息时的一种生物心理潜能”,打破传统的将智能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认识,而认为人的智能是由音乐智能等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构成。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系统论整体性原理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时必须遵循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把“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特性”与“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和改造事物整体”相结合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在认识人的智能时也理应认清“人的智能这个整体”与“构成人的智能的各种智能这些部分”的辩证关系,坚持把“从人的智能这个整体出发去认识构成人的智能的各种智能这些部分”与“通过构成人的智能的各种智能这些部分去认识和改造人的智能这个整体”相结合的认识智能的科学方法。

(二)有序性原理与智能组合存在方式

系统论认为,凡系统都是有序的,它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是多层次、多等级的,由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纵横联系构成立体交错的网络模式。系统内部之间稳定的联系构成系统的内部结构,保障系统的有序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上述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只是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如果我们把人的智能这个整体看作一个系统,那么,构成人的智能的各种智能则是该系统的子系统。人的智能这个系统与构成这一系统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必然有着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和纵横联系,通过稳定的有机联系构成智能系统的内部结构,保障智能系统的有序性。不同的智能组合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根源,尊重每个学生智能组合存在的特点是实施多元智能理论最根本的核心所在。

(三)开放性原理与智能发展

开放性是说一个系统如果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变换,它就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开放性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即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都必须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否则,就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每个具体的系统都是从普遍联系的客观事物之网中相对地划分出来的,与外部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要素或分系统与外部的直接联系,更有系统作为整体与外部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形成系统特有的规定性是必要而且重要的,称为系统的外部规定性。系统的完整规定性由内部规定性和外部规定性共同构成。

多元智能理论在强调“最好以纵向方式把智能看作一组能力[6]”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对智能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除遗传因素以外,后天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受教育经历,对儿童的智能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的极大影响甚至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也因环境和教育的差异而表现出差异。

如果我们把人的智能看作一个系统,而把构成人的智能的各种智能看作该系统的子系统,那么,构成各智能子系统的“亚智能”则是各智能子系统的要素。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智能系统及其子系统都必然是开放系统。智能系统的各种智能子系统之间和各种智能子系统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以保证智能系统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各种智能子系统的要素、各种智能子系统和智能系统与外部之间必然存在着广泛的直接联系。这也是《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8]的意义所在。

三、系统论与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运用整体性原理理解和掌握智能构成,运用有序性原理认识自己的智能组合存在特点,运用开放性原理认识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对智能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选择适合自己智能组合存在特点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运用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来促进智能系统的发展,实现在学生优势智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通过各种智能子系统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而实现智能系统的“整体涌现”,进而通过智能系统的整体涌现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实现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与“全面发展”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注释:

[1]陈伟,谢铁丽.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系统论的学习方法指导[J].学园(教育科研),2012,(11):93-94.

[2]秦文芳.吸收多元智能理论,转变教育思想和方法[J].学苑教育,2012,(18):24.

[3]刘柱.论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中的校本课程实施[J].科教文汇,2012,(27):94-95.

[4]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7.

[5][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修订本)[M].第2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6.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例6

一、多元系统论视角下对文学翻译的概述

所谓“多元系统”就是指由社会各种相关系统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系统模式,其中包括文学系统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其他系统。

在多元系统视角下,国内外的文学翻译事业对其有了更好的应用,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为翻译研究工作带了有利的帮助。在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如果一个民族在文化方面具有强势的地位,这就属于强势文化,而翻译文学就相应的处于弱势地位,在进行文学翻译工作时多采用归化式的研究策略,相反的如果一个民族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那么在翻译文学中的强势地位,要求翻译人员采用异化式的翻译策略。

二、多元系统论视角下关于文学翻译策略的探究

文学翻译策略针对翻译工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在翻译工作中应当遵守的翻译原则和规范性方式,翻译策略对翻译工作有着一定的积极性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学翻译策略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较好的翻译效果,需要采取多样性的文学翻译策略,归化式的翻译策略和异化式的翻译策略不是文学翻译策略的全部,但却占有较强的地位。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归化式翻译策略和异化式翻译策略。

以《简爱》为例,由于这本著作的优秀,先后被多个国家翻译,但是不同的翻译版本,形成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列举两个翻译的不同版本,通过对比说明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说异化式的文学翻译策略,这种翻译方式主要侧重于译文的贴切程度,使用这种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量的保留了原本欧式风格,翻译工作人员在注重原文语言风格的情况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来自异国的语言风格和情调,让读者有更贴切的感受;接下来我们说归化式的翻译策略,相对异化式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与其有很大的不同,它侧重于行文的流畅程度,贴近中国文化中遣词造句形式,这样方便读者进行阅读,不仅看着舒服还有顺畅感,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化式翻译策略。

三、多元系统论的不足之处及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启示

以上我们对多元系统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阐述一下多元系统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西方文化具有强势的地位,然而我们的中国文化却处于劣势的地位,在整个世界化的大系统内,中国文化没有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在佐哈尔的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中,中国的翻译文学理应处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汇的中心位置,翻译工作者也应当相应的采用异化式的翻译策略,但是就实际的情况来看,多元系统论存在自身的不足之处,它忽略了文学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较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作用。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例7

作为古典文论与传统美学的分支,我国传统译论也随处迸发着“以少(一)总多”这种诗性智慧的火花。在翻译标准方面,无论是试***以“一言穷理”的“文”、“质”、“信”、“顺”、“达”、“雅”、“切”,还是企望以“两字穷形”的“易晓”、“径达”、“厥中”、“忠实”、“通顺”、“形似”、“意似”、“神似”、“化境”等,都是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之“一”来统帅纷纭万变的译例译技之“多”,从而化繁为简,直逼真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理论都长于对“一”的抽象概括却弱于对“多”的具体循绎。论者们能抽丝剥茧,心悟神会地归纳出抽象译理,却弱于条分缕析,未能身体力行地循绎出具体译例,虽“以少(一)总多”,却未能一多呼应。如此一来,“多”沦丧为“无”,难以实现“多”与“一”、“群”与“首”之间的良性互动,犹如山之主峰虽超然挺拔、绝世***,若无低处的群山万壑共赴共继,恐最终沦为空中楼阁,无迹可循。倒是马建忠自出高格,在“善译”的一元抽象标准之下分设“音声”、“字句”、“文体”、“义理”、“意旨”、“神情”、“语气”等多元具体标准为支撑。①一多相应之下,其理论肌质颇显圆融丰满。不过马氏此论虽有筚路蓝缕之功,但却短短百余字未成体系。在中国翻译界,真正明确、自觉而系统地将一多相应思维方式运用于理论构建并集其大成者当属辜正坤教授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众所周知,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采用立体思维,将翻译标准视为“一个由若干标准组成的相辅相成的标准系统,它们各自具有其特定的功能”[8]。其中“绝对标准”是原作本身,这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标准,其设立的目的仅仅在于满足人们的心理稳定感以及为理论构建提供一个逻辑出发点;对绝对标准负责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这是一个抽象标准,其目的在于使译作尽可能近似原作;而根据翻译的多功能、人类审美趣味多样化和读者译者的多层次,在最高标准之下分设各“具体标准”,为最高标准提供具体支撑。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立体分层的系统:居于底层的具体标准是最高标准的演绎外化形式,而身居上层的最高标准则是各具体标准的抽象凝练。正所谓群山万壑必有主峰:因得到具体标准群山万壑的掩映,最佳近似度这座理论的主峰才得以超迈峻拔,却丝毫不显突兀,二者相映成趣,构成一座巍峨的理论高峰。

其中,最高标准为“一”,具体标准为“多”,而就整个“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而言则是一多思维方式的成功产物,用辜正坤教授自己的话来说,该理论是“一元标准与多元标准的辩证统一”[8],它不仅踵事中国传统译论之精华,以一总多,在法无定法的具体标准中万取一收,进而万法归一,浓缩出抽象的一元最高标准;并且深谙前人译论之弊病,以多补一,将抽象空洞的最高标准应景分类,终而收放自如,演绎出多元具体标准群。而将此一元与多元并存的标准体系统一以“多元”作为标题,“是为了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强调具体标准的重要性”[8],这也体现了辜教授对中国传统译论偏于“一”、失于“多”这一弊病的深刻洞见和有力厘正。可见,“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不仅自觉应用了中国传统的一多思维方式,而且不偏执于任意一端,真正做到了一多相应、对立统一,在突出一元抽象标准统帅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了多元具体标准的实际支撑作用,“一”和“多”在“收”与“放”的操作智慧中形成了强大的理论张力。“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一多相应中“彻底改观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徘徊不前的现状”[9]。

二、虚实相生

对于这种一多相应的传统思维方式,陆机在《文赋》里形象地概括为“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就“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而言,多元的具体标准如千叶、如万流,而一元的最高标准则如振叶之枝、如波流之源。树叶因摇曳多姿而显,波流因跌宕起伏得现;而振叶之枝、波流之源则深隐其后,策动着叶之唽唽、波之潺潺。恒显则实,久隐则虚。因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最高标准和具体标准之间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同时也体现出虚与实的有机结合。同“一”与“多”一样,“虚”与“实”也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虚,则无形无状、无声无臭,却又永恒存在于冥冥之中;实,则听之能闻、视之能见、触之能及,是大千世界形形的实象、实理。二者的对立统一最早体现在道家宇宙本体论的探讨之中:不论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还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都透露出老子对“无”和“有”、“虚”与“实”之间相依相存、互转互化关系的深刻把握。庄子《天地》中更有“象罔”得“玄珠”的妙喻。其中“象”即“有”即“实”,“罔”即“无”即“虚”,“玄珠”即“众妙之门”。而“象罔”合二为一才可得“玄珠”的譬喻则道出了虚实相生方能把握宇宙万象之本源的思维方式。虚实相生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儒家学说中,孔子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道”即“虚”,“器”即“实”,而在“道”与“器”的相“变”相“通”中虚实相生得以实现。同样,佛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对“虚”、“实”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最好注解。

儒释道者均将“虚”与“实”视为相依相存、互转互化的对立统一体,使得虚实相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命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文、地理、人伦、情事等方方面面规律的总认识、总概括。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完善,它不仅成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且也早已深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致思、运思方式,影响着中国的诗论、画论及译论。可惜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问世之前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构建中不论“信、达、雅”还是“神似”、“化境”乃至“忠实”等标准都偏执于“虚”之一端,妄***“以其虚而虚天下之实”。这样的翻译标准貌似涵盖一切,具有很强的概括力,然而由于难以具体适用而“暴露出其空洞性”[8],形同虚设。“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则采取立体思维,将“虚”、“实”二端兼容并包:作为其最高标准的“最佳近似度”为虚,而分类的具体标准为实。最高标准高屋建瓴,一语中的,超然空灵而直逼真理;具体标准则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而岿然坚实。二者在同一理论体系中分层共处,各尽其能,互补互彰,在概括性和适用性两端均显示出卓尔不群的效应。其实,对于理论构建中的虚实关系,辜正坤教授自己也曾有过一段精彩而明确的论述:“理论本来就有虚和实两大类。只务实,不务虚,会陷入机械、板滞,缺乏圆融汇通的境界;只务虚,不务实,会陷入纯粹的高谈阔论,即故弄玄虚……玄虚有该弄者,有不该弄者。该弄玄虚而不弄,是作茧自缚,永远难以摆脱陈见和机械经验带给我们的束缚,永远难以有更高远的视野和胸襟。不该弄玄虚,而故弄玄虚,是自欺欺人,是故作高深。做一切学问都宜有分寸地把握住这两个方面,才最有可能取得成功。在翻译方面尤其如此。”[10]因此,辜正坤教授耕耘译界“30年来的一贯想法”即是:“翻译学领域和其他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样,需要……从最玄虚到最实在的东西……整合为一个层次分明,相互联系,互构互补的翻译学大系统”。[10]“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正是这样一个以翻译标准为旨归,既务虚又务实,统括了“最玄虚”和“最实在”的理论大系统。30年前它的卓然出世正是论者对虚实相生这一中国传统智慧的娴熟把握与自觉运用的产物。“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体现了论者圆融汇通的境界与高远的视野和胸襟,它在虚实相生中“真正把中国翻译理论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9]。

三、动静相宜

由于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万事万物皆因静而致虚,因动而显实,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常常和“静”联系在一起,而作为其反面的“实”也往往和“动”相伴相随。与“虚”、“实”关系一样,“动”与“静”也是中国文化中一组既矛盾对立又辩证统一的重要概念,贯穿在整个华夏文化传统中。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的核心思想便在于以最原始、最稳定的阴阳二爻的排列组合来统摄世间万物之“变动不居”,从而以静制动,法治六合。在道家老子那里,虚静乃天地万物之本,静中涵动,动由静生。因此,必须“致虚静,守静笃”,方能“清静为天下正”。庄子更是以“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一语道出动、静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而在佛教哲学看来,动则生实,静则致虚。并且由于“虚”和“实”只是同一本体的不同表现形式,因而“动”与“静”也便成为世间一对相辅相成、相通相贯的永恒状态。以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熏染,动静相宜也逐渐内化为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理论构建。尤以历朝历代的文论、诗论最为明显:陆机《文赋》开篇即言“伫中区以玄览”,“伫”即停即留,此为“静”;“玄览”即通观圆览,此为“动”,为实现卓越的艺术追求,唯有将“伫”与“览”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做到心静思动,并动静相宜。刘勰《文心雕龙》既讲求“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又强调“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可见一静一动皆为文章构建的重要因素,只有二者相互阐发,动静互彰,才是运思做文的正轨。

动静相宜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也深刻地体现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理论构建之中。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其最高标准“最佳近似度”是一个封闭而静态的标准,一经设立,便岿然不动,以不变应万变地统帅着纷纭变幻的翻译行为。而其具体标准则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标准群。在这个标准群中,“由于人这个认识主体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和特定时代对翻译功能的特定要求等原因,一些标准将被强调,因而成为临时主标准,同时其他标准相形之下,降为次标准,但仍然发挥其特有的功能”[8],并且“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侧重”[1]518,主次标准亦可依具体情形而互转:“一些次标准升为主标准,而原来的主标准降为次标准。有时可能产生新的标准,并渐渐演变为主标准。”[8]这些变动不居的主次标准“代表了译作价值的各个方面,每个标准在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和所有的标准相辅相成,起着弥补其他标准缺陷的作用”[8],即为“多元互补”。最高标准如一轮皓月当空,静若处子,而具体标准群则如万川之月影,虽共同呼应着长空孤月的烂漫,却因地势高低、水流缓急之不同而跌宕起伏、异态纷呈。由此可见,具体标准之于最高标准如“万川衬月”,而最高标准之于具体标准则如“月印万川”,二者“动”、“静”互补,在动静相宜之间牵引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强大理论张力,从而“把中国翻译理论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9]。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例8

中***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046-02

多元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收益,比起之前的一元质量控制有很多进步。它不像一元控制理论那样指标单一,多工序多指标的质量控制是多元质量控制的最主要优点,通过多元质量控制理论的实践,很多质量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企业也因此而走上了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

一、多元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多元控制理论最早是在美国发明的,多元控制***的发明预示着多元控制系统的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了。此方法包含多种设计技术和控制技术,针对不同的质量管理起到不同的作用。

张公绪在我国第一个提出选控***系列并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这种方法突破了之前的质量控制理论,给统计质量诊断开辟了新方向。此外郑慧英,陈志强等人也对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多元质量控制理论已经是质量管理学和数学统计的一个***分支,是理论控制及工程应用的热点。

二、多元控制***的作用和方法

多元控制***是多元控制理论的基础,它可以对多个质量特性进行统一质量管理,是在一元控制***上的延伸和推广,对解决质量控制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提高和认识。当然,要提醒的是,虽然多元控制***是一个非常好的质量控制工具,但是目前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应用还不是很广泛,要达到项目的具体要求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这点也需要多数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三、控制理论中的设计技术

在控制理中,设计技术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目前多元控制理论的质量设计是最有效的改进质量的技术,它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阶段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通过较好的设计技术可以减小质量波动,保证质量过关率。随着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日益难以满足的客户需求成为商场上生出的关键,传统的质量控制特性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多方位的客户需求,所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我们在设计中也应该遵循多元控制技术理论来展开。

总的来讲,在设计技术理论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用户多元性的需求同设计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多远化控制理论来指导设计技术,最终目的就是让设计出来的产品或项目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企业才能存活。

四、分析技术的应用

针对我国目前多指标切多工序的工业系统来讲,要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必须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多变量高维数据可以对***低维空间有投影作用,从而降低分析难度。目前我国多采用哪个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高维数数据的控制,这样可以使得高维数数据简化而且维数降低,综合性增强,从而更好的将复杂系统的质量特性体现出来,从而改善整个质量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讲,多元控制理论的分析技术和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投影寻踪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并寻找出能反映原高位数据结构或特征的投影,在低维空间上对数据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最终达到研究和分析高维数据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典型优点是克服了维数祸根带来的困难,它可以有效排除与数据结构和特种无关的或关系比较小的变量干扰。与其他非参数方法一样可以用来解决非线性问题。

(二)主成分分析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将相关度的多为变量转变为互不相关的主成分,将数量众多的指标转化为较少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且能提供原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将高维空间的问题转化到低维空间去处理,将问题变得相对简单而且直观,并且不易于丢失数据信息,同时还简化了系统的统计数字特征。

(三)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的主要原理指的是某种特定标准,一般为距离准则逐级归并好聚类,形成一个亲属关系谱系***,同族之间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族之间差异性尽可能大,这样在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就比较好入手。

这种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数据挖掘上,可以作为***的数据分析工具来获得数据分布情况,也可以作为其他数据分析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总的来讲,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的重点方法之一,可以作为***的数据分析工具来获得数据分布情况,也可以作为其他数据分析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四)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是指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根据先惯性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类之间的相关性较低。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各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主观赋值,分局方差贡献率来确定,避免了认为确定权重的随意性,使得评价结果唯一,而且较为客观综合。

总的来讲,多元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指标、多工序复杂制造过程质量保证的重要工具。综述多元质量控制的发展历程、控制***以及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从原理、优缺点等方面对比分析多元质量控制的常用分析技术。统计质量控制可分为一元质量控制和多元质量控制。一元质量控制主要研究单一指标的质量控制问题,但从生产实际来看,单一指标的质量控制是比较少见的,多工序、多指标的质量控制是普遍存在的多元质量控制,是以多元统计分析为基础的实用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在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行业中都已崭露头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普及多元质量控制理论,提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多元质量控制的认识,作者将多元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述。

五、结语

综合全文,多元控制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作为先进控制理论的一部分,此控制技术有着很大的优势,它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和方法使得本来复杂的质量控制管理变得井井有条,让本来繁重的工作变得非常简单,不管是对工作人员还是对质量管理人员,或者是对消费者,如果能将这些先进控制理论应用的生产实践中,无疑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所以,作为质量管理或者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做的就是尽量掌握好这些先进的控制技术,采用多元控制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做好,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客户或者消费者才能满意,最终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苗占东.先进控制为企业节能增效[J].中国石化,2011,(6).

[2] 许锋,罗雄麟.“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例9

中***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93-01

1.多元智能理论小学阶段写作的关系

在小学阶段的的写作,大多数学生创作出来的都是儿童诗和儿歌,写作看似与多元智能理论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其中又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如果加之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在理论上来讲是有助于写作的。多元智能理论里面包括了八个方面的内容,与小学的写作有关的就有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语言智能,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体系当中是作为第一智能提出的,只有语言智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人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倾听、有效的阅读、有效的写作,所以语言智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语言发展的最好阶段就是在小学低段语文的学习之中 。自我认知智能与自然观察智能都是说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对自我的认知来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

写作与多元智能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应该多方位地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帮助自己的语文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2.多元智能理论在创作儿童诗的应用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当中,仅仅针对的是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忽视了许多其他智能类型的学生,特别是在新课改之后就更加不适用了,之前的传统写作教学法就不适用了,而多元智能理论就认为人有多种智能,所以就现在的新形势下,多元智能理论是很符合现在的客观情况的。传统写作的方法针对的就是多元智能理论里面对应的几个方面,而现在的多元的教学方法却有许多的方面针对教学,所以多元智能理论是理性而又多元的,很适用于现在的教法与学法。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观念得到了教育界普遍的认同,这句话引发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多元智能理论之下的写作教学,其实分为了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能力的感知,就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例如创作儿童诗时所用的听说读写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第二则是能力的沟通与传授,这个也就是多元智能里面的人际关系智能与自我认知智能,在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智力成都与自身的潜力,第三则是能力的综合运用,意思就是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来让学生达到最终知识与实践的一个综合运用 ,从而能够创作出来一首合格的儿童诗或者儿歌。

想要儿童诗中使用多元智能理论,那么首先要对学生的观念上进行转变,只有观念上革新才能够使创作方法有所创新。例如在小学课堂上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说话,在传统的课堂当中识字的过程一般都是先在脑袋里构思,然后直接写下来,这样的话在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是比较呆板的创作过程,那么如果要使用多元理论加以学习、创作的话,那么学习过程一般是老师先罗列出要创作的范围和类型,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样的话就可以发挥同学的语言、视觉、人际交流等多元智能,之后再进行统一的创作,就能够使学生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使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想的写作状态。

多元智能理论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影响,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育改革与多元化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已经出现了不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中小学改革方案,相应的也付诸了一些实践,特别是中国台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说,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在进行写作,又尤其是在儿童诗创作实践改革中可借鉴的一种理论,只是在我国,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与教育改革的实际,从而去创造适合中国的写作、创作模式。

3.多元智能理论在儿童诗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价值中立是它的重要特点。现在有很多人不适当地夸大多元智能理论对儿童诗写作乃至教育产生的作用,与不能正确把握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区别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它着力探索人的智能。这一理论尽管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有着难分难舍的联系,但是,就其本身的而论,价值中立是它的重要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尽管也涉及人的多方面的特点,不过,这些特点仅限于认知领域,在价值上它是中立的。换句话讲可能更容易让人明白:人们可以用自已的智能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可以做对人类有益的事,也可以做破坏社会发展的事;他可以帮助小学生儿童诗的创作,同样也可以阻碍儿童诗的写作和创作。

3.2 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与发展他们的健全人格并不等同,但前者有助于后者的发展。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中国当前的写作创作还很注重保留一贯强调的人的群体性或集体性的特点。近年来.中国强化了教育个性化的内容,有的学校提出了"合格+特长"的口号,在升学时,增加了特长的分数权重,有的学校还举办了特长班,等等。实事求是地讲,即使这样,在个性发展上中美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儿童诗和儿歌的创作要坚持个性化,不能"一刀切"。

4.结论与启示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儿童诗的创作不能苛求结果的一致性,我认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儿童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观念革新、教学行为方式改变的理论基础,其实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当中还有很多的应用,这是一个发展,但是在应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与缺陷,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经过很多实验与运用我相信多元理论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例10

一、多元智能教学理论概述

(一)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心理以及生理潜能,它存在于人类的各个身体系统和感觉系统之中,通过适度的引导和刺激可以将其潜能释放出来,提升其智力因素。加德纳的理论对于智力的研究突破了传统人们对智力的浅层认知,他将智力与我们的身体,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区域机能与智力进行了定位,从而引导出外部刺激,如符号系统、标识系统、听觉感官系统等与潜在智力之间存在的联系,而这种潜能的激活则有赖于人类个体所处的特定的环境之中。

(二)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属于心理学上的概念,但是其在心理学界并未引起较大的反响,反而在教育界引发了变革,它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评价和研究教育教学方式,我们对儿童的美术教育则正是要以绘画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智力,采取多元智能教学方式。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从宏观上引起了教育的改革。传统教育认为学生智力的成长需依赖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通过“教”和“练”来使学生达到“会”的程度,而多元智力理论则颠覆了这种认知,向更全面、更深刻的方向转型,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几大方面,而我们改革的方向则正是更加侧重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语言智力、逻辑运算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这四种智力因素对应这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能力,而这也正是多元智力理论的实用之处。

二、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对儿童的美术教学是引导孩子观察客观世界或物体,并通过其主观感知来绘制***案或者视觉***样,儿童美术教学需要让孩子保持一定的绘画兴趣,在此基础上经由教师的指导来进行绘画。对此我们应该注意:第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第二,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的智能;第三,正确区分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智能,并将优势智力向劣势智力转移,达到平衡提高。

在多元智能教学理论之下,儿童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基于语言智力因素的教学

语言智力在儿童的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于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还在于专门符号系统的建立。美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专门术语,而这些术语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其在绘画中主要发展儿童的语言智能,我们可以采取“讲”和“听”两种途径来实施。

(二)基于视觉空间智力因素的教学

儿童对不同***片、色彩、形状等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且这也会影响孩子的表达,他们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往往会有所差异,对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科学体运用***片展示、颜色辨别、延伸想象等方式来发展孩子的潜在智力。如组织孩子观察同一朵花的颜色,并让孩子按照顺序和规律来进行绘制、涂色,或者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绘制自己记忆中的花朵形状与颜色,最后进行品评和总结。除此之外,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有较强立体感和代入感的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画面逐渐丰满起来,实现“绘画创作”。

总结:多元智能教学理论不同于传统教学,尤其在儿童美术教学方面,新时代需要全面型的人才,而智力的提升必须从多个角度与途径来进行,如此,方可锻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智力发展的人才。多元智力教学手段相似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是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全方位的智力培养模式才是我们教育的明天。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模板

学习

实训报告书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实训报告书10篇,内容包括实训报告书实训收获,bim实训报告。pr活动包括:4月份公司开业背景喷绘设计,12星女孩logo、海报设计,魔方大赛logo、海报和户外喷绘设计。随着对设计的审美和要求增加,基本完成了在设计上由初期的求稳到后

学习

酒店人事工作计划10篇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人事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酒店人事部10月份工作计划,酒店人事部工作计划范文。酒店人员编制**人,当前在职**人,其中员工占比**%,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人数占比**%,本地员工人数占比**%,月平均离职率**%,月员工留存率**%,月平均

学习

电工实训心得体会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电工实训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电工考证实训心得体会300字,电工职业技能实训心得体会。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学校也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

学习

季度人事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季度人事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事季度工作计划,人事季度总结ppt。本年度重点做好新兴工业园投运期间的人员调配工作。1、根据公司新的体制设置及人员定编,抽调部分优秀管理人员及生产骨干到工业园工作,使技改项目投运后,能够

学习

小学人事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人事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小学个人工作计划模板集合8篇,小学个人岗位工作计划表。综合办公室2020年度工作计划20XX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将要到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克服缺点,改进方法;深入调研,掌握实

学习

电子电工实习报告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电工实习报告10篇,内容包括电工电子实习安全小结,电工实习报告哪家靠谱。总的来说,我对这门课是热情高涨的。第一,我从小就对这种小制作很感兴趣,那时不懂焊接,却喜欢把东西给拆来装去,但这样一来,这东西就给废了。现在电工电

学习

单位组织人事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组织人事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组织人事工作下一步计划,单位人事部年度工作计划。3.在编制、计划、职数内进行,并适当留有余地;4.有利于改善人员结构。二、补充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一)市委组织部(具体由干部一科、干部三科承

学习

新闻实习报告10篇

阅读(44)

贯穿整一个实习过程并且暗自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似乎是一种无法遣散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并非来自可触摸的失败经历,而是来自实际表现与自我期许的反差;如另一位实习的同窗所言:从理想回归到现实,想到自己的将来,不禁心乱如麻。上述这种说法似乎

学习

企业实习总结10篇

阅读(31)

我们第一天由***书记带我们参观台钻厂各车间,包括金工车间,装配车间和综合车间,并对各车间进行介绍。金工车间是对各种零件的金属加工,按加工分为四条生产线,严格划分生产区域,要求工人每周三反馈一次零件作业数和进出量,随时核对控制,是主要的

学习

卫生服务人事工作计划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卫生服务人事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个人工作计划,卫生院人事科工作计划。2004年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工作,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优质服务为手段,狠抓

学习

乡镇人事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乡镇人事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乡镇副职下一年工作计划,乡镇人事工作计划范文。二00七年初,镇***、镇计生协聘请我任“五老”会长,当时思想上也有斗争,心想,干了大半辈子计生工作,退下来可该歇歇了,再干计生工作觉得有些怵头。可

学习

幼儿园人事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人事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人事管理制度,幼儿园人事管理工作计划。2、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能用语言向别人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情感上的喜怒。3、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将数学也融入到幼儿生活和游戏中,尝试运用已有

学习

人力资源人事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人力资源人事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力资源工作计划思维导图,人力资源人事部年度工作计划。2人力资源工作应遵循的主要内容国营林场人力资源工作,就是以林场自身发展和林木经营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利用各类管理及专业技

学习

实操报告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实操报告10篇,内容包括实操报告怎么写比较好,实操流程学习报告。学习上,我从刚跨入大学时的迷茫,到现在即将毕业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

学习

社会实践论文报告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实践论文报告10篇,内容包括社会实践报告论文发表,社会实践报告论文1000字左右。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

学习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模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通信电子电路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通信电子电路论文,关于电子电路的论文报告。2改革方案2.1教学内容改革目前有关通信电子线路的教材大部分以介绍分立元件电路为主,我们现选用的是刘彩霞等编著的《高频电子线路》也不例外,分立元

学习

罚款通知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罚款通知模板,内容包括罚款通知格式范文模板,罚款回复函模板。发出单位南州监理有限公司处罚单位:展领建筑有限公司罚款事由:关于1#厂房C轴/48~51轴施工外墙抹灰问题限于1#厂房C轴/48~51轴之间辅房外墙墙面未干已施工外墙漆,建

学习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德育论文参考文献10篇,内容包括德育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文献,德育论文范文20篇。[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2]张***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

学习

毕业论文自我鉴定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论文自我鉴定10篇,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自我评语怎么写,毕业论文自我鉴定200字怎么写。社会实践方面: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的思想,在2007年暑假,我在河南省辉县市百泉国际大酒店实习,通过做服务生的工作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

学习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师风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师德师风论文2000字,师德师风论文好的题目。1、有个别学生进出教师寝室的现象。2、教育学生时有时有过激的言语。3、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4、敬业精神不够,教学上没有积极地想尽办法,把工作业

学习

正确消费议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正确消费议论文10篇,内容包括理性消费作文1200字议论文,正确消费观念议论文。三聚氰胺事件后,卫生部公布《生***》等66项新***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新国标”中,***蛋白含量从此前的每100克生***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

学习

方案模板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方案模板10篇,内容包括考试方案模板,投资方案模板。二、领导机构三、培训目标1、长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促进班主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爱心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班主任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