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专家:我是桥梁
每一个见到他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博士”。
博士叫陈方灿,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作为中国奥委会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特聘专家,他从去年年底开始了常住北京的生活。
在国家体操队的训练馆,博士1米80的个头显得非常醒目。场地上,队员们正紧张而有节奏地进行着练习:场边上,陈方灿的目光追随着他们,并不时地和教练进行着交流。
一位运动员的旧伤发作,请博士为他***。
“又玩电脑了吧?”博士问道。
“你怎么知道?”小伙子的语气满是惊讶。
“我怎么不知道?我一摸就知道。”博士说,“我还知道你的椅子很舒服,坐上去人整个陷进去。”
“哎,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博士笑了。***完毕,他开始模拟对方的错误姿势,“这样不行,要这样,靠后,身体坐直,明白吗?”最后,博士又教了他几个简单易行的加强肌肉锻炼的小练习。
“这些孩子很可爱。”博士微笑着说,“有时,他们很愿意跟我聊聊。”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同主人一样,它也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
“我的意见是放弃比赛,”博士非常肯定地说。“打封闭只能暂时止痛,这种伤不适宜再参加比赛。”
原来,某个运动队的队员受伤,教练焦急地打来电话询问。在博士看来,对待伤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运动寿命,尽管有些人还会在伤病和比赛之间犹豫不决,然而,在各个运动队,较之前几年他所看到的,大家对待伤病的态度已经有了更为科学的态度。
在国家队,陈博士最著名的案例是帮助体操名将***进行康复训练。一名运动员从医院到赛场,这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起到的是一个桥梁的作用,将医生和教练衔接起来。”陈方灿这样解释他的康复工作。
2006年1月,***的左踝关节接受了手术,游离的骨头碎片被清除干净。同普通人相比,运动员的康复训练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他们的受伤部位要承受高强度的动作负荷。拿体操运动员来说,在空翻落地的一瞬间,他的踝关节面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的五、六倍,因此,对骨头的愈合质量要求很高。运动员的特殊性还在于***的同时必须进行训练,以保证他们的各项身体机能不致有太多的下降。
陈方灿为***制定了长达六个月的康复训练计划,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并且随时进行调整。康复训练是全方位的,从忍痛到适应疼痛,从医疗康复到功能恢复。白天,陈方灿指导***进行康复和体能训练i晚上,到***的驻地为他进行理疗。从下床走路,到基本功能的恢复,再到上力量上器械,***的恢复在预定的轨道中平稳地进行着。七月,他正式恢复训练:十月,传来了他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杯赛上获得双杠金牌的好消息。
体能博士的“存钱之道”
其实,相比于康复训练师,博士更喜欢自己的另一个称谓:体能教练。也就是说,他不喜欢做“消防员”,端着水龙头到处“救火”,而更希望自己扮演一个“防患于未然”的角色。中医有一种说法:上医治未病。预防是医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是陈方灿一心追求的目标。
关于体能与训练,博士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存钱和花钱。专项训练好比花钱,是在消耗一个运动员的身体资源;钱不是不可以花,但要适度,如果经常处于透支状态,肯定会有后患。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所谓体能训练其实就是一个存钱的过程,多存钱才能多花钱。
博士的“存钱之道”可以理解为一种提高身体承受能力的训练。假设一个运动员每天只能跑十公里,训练量却达到20公里,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膝关节或者相关部位的劳损,以至产生病变。但是,如果以科学的手段加强小腿肌肉力量,就可以分担膝关节的受力,这样,既达到了训练要求又避免了伤害。比如赵蕊蕊这样的运动员,腿部承受力要是提高,在同等训练量的情况下骨骼所受到的冲击就会减小很多。
博士自己也在不断地“存钱”。一方面可以保证充沛的精力,另一方面,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同专项的结合,作为体能教练,他自己必须对肌肉的发力、劳损状态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为运动员提供个性方案。所以,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是抓紧时间锻炼,一些特殊的项目和动作都会亲自进行尝试。
培训和授课是博士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在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个康复训练室,二十位经过层层选拔的专业人士正等着他。没有讲台,没有黑板,学生们随遇而安;博士的身旁是一个哑铃架,上边摆放着各种型号的哑铃。
授课的主题是哑铃。一个普通的物件,经他摆弄,像魔术师手里的道具,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记住,力量训练绝不是越大越好,哑铃也不是越重越好,每一组肌肉群的锻炼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博士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而每一个观点,他都不是孤立地解释,一定会配合动作来示范。
“看见没有?你现在锻炼的已经不是你想要锻炼的那块肌肉了。”同一组动作,他用了重量不同的两个哑铃,达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现场的人恍然大悟。
课堂上的陈博士就像一个激情四射的演员,神采飞扬。不止他自己,所有的“群众演员”也被他调动起来参加演练:他本人不停地转来转去,随时停下来予以指导。一个岁数较大的学生,可能是疏于锻炼,刚举了几下便败下阵来。博士走上前,笑着拍了拍他的“将***肚儿”。
力学教授的回归之旅
2001年7月13日,纽约。同许多中国人一样,陈方灿在家中专注地收看2008奥运会申办城市揭晓的电视直播。
太太李嫣至今清楚地记得宣布北京获得成功那一瞬间的情景:陈方灿激动地跳起来和太太拥抱在一起。整晚,他都激动地像个孩子,整个人被渴望回国的热情点燃了。
回到中国、回到运动队,这是陈方灿多年的梦想;现在,他觉得机会终于来了。
1985年,25岁的陈方灿离开中国,开始了前往美国的留学生活。离开之前,他曾任职于广西水球队。广西梧州是陈方灿的故乡,那里遍布的河流给了他童年嬉戏的欢乐,也为他的未来人生打下了伏笔。长大后的陈方灿开始接受专业的游泳训练,后来成为广西省水球队的一员。然而,在一次力量训练中,他的腰部不幸受伤。
运动生涯就此结束,陈方灿转而投考北京体育学院,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实实在在地为运动队做点事情,但是学成归来的他失望了。
在队里,除了协助教练工作,陈方灿还利用自己学过中医按摩的特长为队员提供一些医疗帮助。可是,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是那样被动,永远是在别人受伤之后做一些弥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发生。看到一些极有天赋的运动员就此告别,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抱着学习更多的想法,陈方灿赴美留学。他先后完成了两个硕士专业,两个博士 专业的学习,涉及运动训练、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
生物力学是一门实验室科学,它利用高速摄影机将运动员的动作拍摄下来,通过对***像的分析,看动作是否符合人体科学的规律,进而探寻运动创伤的积累。这从根本上解决了陈方灿多年的困惑,引发了他的极大兴趣和研究热情。
太太笑称:生物力学博士就是满脑子都是骨头架子的博士。平日里,他经常对太太讲:这个人颈椎有问题;那个人有腰伤,应该很痛。起初,太太很惊讶,以至总有一种冲动:想上前拦住对方,确认一下先生的结论。
作为力学博士,陈方灿的论文主攻方向是“鞋对身体的作用”。观察一双鞋的鞋底的磨损,可以判断出主人的用力方式,进而纠正一些不良习惯,达到对身体的保护:经过科学研究和论证的数据还可以为专业的鞋类制造商提供依据。2003年,陈方灿听说,国家女篮的队员由于鞋码偏大买不到合适的女鞋,只能穿男鞋,这令他非常着急。女鞋和男鞋差异很大,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他深知鞋对运动员是多么重要。多方联系,他找到瑞士的一家生产商,照着队员的脚模,免费为她们定做了鞋垫。
生物力学的研究使得陈方灿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伤病的成因、发展和愈合,为他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这种科研性的工作使他远离了为运动员服务的初衷,于是,他把精力重新投入到康复、运动和医学的实际工作中。
2001年,任职于纽约大学的陈方灿受邀到香港理工大学组建康复医疗系。
走了一大圈,陈方灿终于回到体育本身,回到他一心眷顾的运动队。现在,北京给了他一个更大的平台。
微笑人生服务奥运
同陈方灿聊天,很久之后被他的太太告知他的听力有问题,语速要慢一点。这才注意到他的耳廓上有一个透明的人工助听器,博士笑称:“我是一个残疾人。”这才知道,他当年放弃运动的根本原因,“我听不清,没有办法和队友很好地配合。”他说。
先天性的高频耳聋让陈方灿的声音世界残缺不全,他只能听到一半的发音。初到美国,这加剧了他的语言障碍,每次上课,他都把录音机放到讲桌上:课下再反复地听、猜,连在餐馆刷盘子都是戴着耳机度过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生了一件让陈方灿终生难忘的事。
国际留学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看到陈方灿的困难,主动帮他联系了一位耳科医生,经过检查,他需要佩戴助听器。陈方灿根本拿不出这笔钱,于是热心的医生求助于一位经常向中国留学生提供赞助的美国人:对方从他的基金里拿出3000美金,为陈方灿购买了一副质量很好的助听器。
陈方灿第一次体验到声音世界的美好与丰富,当他想当面表达自己的感激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时至今日,陈方灿所能做的只是在每年圣诞节通过留学生办公室转交自己的一份贺卡而已。
这件事带给艰难求学中的他以莫大的温暖,也让他学会以一种美好的视角看待人生。在美多年,陈方灿始终拒绝享受给于残疾人的各种福利,并且竭尽所能地服务于社会。在香港,他坚持做义工,为此还得到了香港***府颁发的“服务大众奖”。这个时候也才了解,为什么在陈方灿的身上常常会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
陈博士在北京的家位于体育总局的专家公寓,不大的居室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理疗室,检查床、几件简单的器械,整齐地安放在房间的角落:书柜上摆着几个人体模型。据说,经常有一些“大牌”运动员以私人身份来请他做***,问他有谁,他笑而不语。
陈太太每隔一段时间会从美国飞来看望先生,每一次都会预先收到丈夫的“订单”,其中大部分是小型的理疗仪器。身材娇小的陈太太于是当起了“搬运工”,每次来中国都是大包小包。不过,她发现这些东西很快就不见了踪影,这时,先生就会认真地告诉她哪个东西拿给哪个运动员了,因为对他的恢复很有帮助。
由于经常充当专家的授课对象,耳濡目染,陈太太的理论水平也是相当了得。不止是听众,她更是陈方灿的力量所在,“没有她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不可能坚持到今天。”陈方灿说。
在国家体育训练局的大院,经常会有运动员同他打招呼:“博士,晚上有空吗?我想让你帮我看看伤。”对于运动员的要求,他向来都是来者不拒。
陈方灿讲了这样一件事,他说,在香港理工大学,每到周一都会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无论在内地,还是美国、香港,北京的申奥成功都是一个莫大的值得骄傲的事情。百年难遇,香港理工大学对这项工作非常支持,特地派出了三个助手协助他的工作。而他本人,能有这样的机会服务祖国,感到非常荣耀。
责编 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