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10篇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篇1

(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汉语言文学最基本的教育责任担当,也是汉语言文学成为一切学科的基础,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差异所在。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人文类课程为知识载体,因而制定相应的课程并完善相应的课程内容,这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从目前的专业现状来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反映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主要在于: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道理,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而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上,应该主要抓好“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跟专业无关的课程。

2.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着力打造汉语言文学专业骨干课程的核心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整体规划式的修订,并进一步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核心课程中蕴含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对接,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思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发掘艺术潜能,培养艺术气质的重要素质,也是一切文学作品创作的思想源泉。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适应。课程内容应该凸显理论归纳。如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的文选、语法、词汇的讲授中给学生归纳出汉语言的发展规律;从《水浒》、《红楼梦》等经典名作的讲述中,结合故事情节给学生归纳总结文学创作方法及经典中表现出的处世哲学,并且要把这些归纳和总结在教学目的中有所体现。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素质要求之一。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往往要从事文秘、记者、编辑、行***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等工作,这些行34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一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安排说话类课程群,如“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辩论技巧”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安排相应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练习“读”、“讲”、“说”、“辩”等技巧,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3.发挥写作课程的理论优势,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写作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写作实践训练。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有“基础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文书写作与处理”等写作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学时有限,教师能在有限的学时讲完写作理论部分已属不易,留给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就更少,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因为有这些课程的开设而有所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在发挥写作课程理论优势的同时,增加写作类的实践作业,加强学生的实践写作环节。与此同时,开设写作实践课作为专业选修课,增加写作训练的课时,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并对写作的作业进行检查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加强公共必修课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实用性,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课程设置与内容应与初衷相结合。如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的初衷是教会汉语言文学学生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完成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如一些文秘工作中常用的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正确使用技巧。但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只安排了日常软件使用技巧的学习内容,而忽视了教授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

(2)避免学科基础课程的理论化。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等课程本应给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参与实际调查,但其教学内容却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使实践课变成了理论课。基于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为,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性专业人才应该积极加强课程的实用性。

5.课程内容凸显“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使学习成为每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应该体现学习方法的教授。如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中应该有文献检索技巧的相关内容;在“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等课程中也应该给学生讲授文学批评和评论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中,结合《文心雕龙》、《诗品》的相关理论以及历代的文学评论家的评论技巧教给学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立足农业院校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走具有农业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之路

从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普及中文专业知识的作用,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较为广泛,如中学教师、企业文秘、村官、出版社及广播电台的文字编辑等。但是,作为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和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相比,差距极大,没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在以农为主的大环境下,存在着专业办学历史太短,积淀太浅,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问题,不能在农业院校的大环境内取得广泛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以至于专业教师缺少教学动力和支持,学生与其他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无形中有自卑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彰显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1.探索和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农”与“文”的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农业特色和优势,农业方面的相关教学资料也相对比较充实。因此,教师在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应将农业院校的优势与文学结合起来,形成“农”与“文”的交融,凸显出高等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如在古代文学课教学中,就可以尝试“农”与“文”的结合。历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和农业相关的作品,且非常丰富:《诗经》中有大量的农事诗,全唐诗、全宋诗中也有大量的农事诗,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保证基本的文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重视与农业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讲授。如在讲授农业文学作品时,把劳动工具、劳动场面、植物品种的***片、农耕习俗等运用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增加教学效果。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农”与“文”的结合中,要注意适度,不能偏废“文”的根本,极端地一味强调“农”和“文”的结合,而忽视中文的“当行本色”,那就过犹而不及了。

2.进行课程改革,突出农业特色。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课程设置应结合自身优势,设置一些农业文化、农业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概论、农业文献、民间文学等课程,甚至建议开设本省地方文化课程,以体现农业院校的独特优势和特色。这样,就能立足农业院校实际和特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大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道路。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

(一)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适当调整课程科目

调整必修课科目,在必修课中增加“中国农耕文化概论”、“社会调查研究”等课程,以提高整个课程体系的综合程度。同时,取消课程内容不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高等数学相关工作的寥寥无几,且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对学生并无大益。因此,课程设置应符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

(二)眷顾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课程

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课程内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但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向其他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程较多。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如开设“三字一话”、“演讲与口才”、“新闻采访与编写”等实践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强化基础课程,厚基础,宽口径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还要考虑生源基础和当地社会经济实际。因为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且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欠缺,尤其是实用性文书的写作更是弱项。因此,农业院校在办中文专业时,就必须夯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加强学生的文字基本功,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处理文字的需要。因此,应在加强现代汉语、口语交际等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从基础写作到应用文写作、文学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循序渐进地对写作课程进行改革,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为校报和院刊投稿;另外,为拓宽就业渠道,应专门设置新闻类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传播学概论”等,培养学生新闻写作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不论将来去何种部门工作,学生都可从事办公室、文秘、新闻宣传等综合性工作。

(四)转变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跟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必须在保证中文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完整的前提下,考虑农业院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资源,文理交叉,重视电子信息类课程(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与***务、网络营销等)的开设,增加社会学类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传媒社会学等),扩充专业实践课程(三字一话综合实践,经典影视作品鉴赏与评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三、结语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篇2

由于我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基础建设理论论证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学学科应用性发展期,至今旅游文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并伴随着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旅游实践的纵深发展,旅游文化学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大,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参照,②特别是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首先做出改革。由于各院校及专业特色不同导致目前本科院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认知与理解存在差异,呈现出旅游文化类型概述和三要素理论两大课程体系结构特征,尽管大多学者都认为围绕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三要素展开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安排较为合理,但由于教材、专业特点、学科基础理论存在争议等原因,旅游文化学实际课程体系安排仍沿用旅游文化类型的概述,再加之本科院校旅游地理、旅游民俗、导游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间具有极强的交叉性,未能满足本科院校“强理论”与“重实践”的双重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框架应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区域发展完整理论教学体系内容,即以文化旅游化与旅游文化化两大主线展开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特征。首先,结合中国传统旅游民俗文化相关内容纵向探讨旅游文化植根的土壤以及生成原因、特征,揭示旅游文化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次,结合不同院校和专业课程间统筹内容,弱化旅游文化形态的比重,创新旅游文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例如结合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系统说”加强课程教学中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旅游通道的基础理论内容,以此完善目前旅游三要素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针对区域旅游实践中旅游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形象理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中国旅游文化产生、发展及变化趋势。

2旅游文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视听”,占到94%,并且二者搭配比例也直接影响接受效果,③而目前传统填鸭式课堂讲授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上,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学生以专业意见与建议。因此,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专家进课堂、辩论赛等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旅游专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篇3

关键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前言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2006年由20所试点高校首次进行招生,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的趋势,有利于积极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国家自2009年开始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努力从根本上改变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攻读学术学位为主的局面,并力争到2015年,使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各占50%。随着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规模的壮大,到2010年全国已有62所高校开始招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新形势下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进行培养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课程设置方面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不够完善。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分析研究

如表1所示,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竞赛组织这四个领域。资料显示这几所高校只有沈阳体育学院有竞赛组织这个专业,其他学校尚未涉及这个领域。东北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只有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这两个专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追求科学健身,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合理科学的健身。因此其他高校可以增加社会体育指导这个专业领域,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让那些对社会体育指导感兴趣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

表1部分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的专业领域

专业领域学校类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指导竞赛组织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在各个领域下又设置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见表2:

表2上海体育学院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教育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运动训练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体育理论与基本方法体育教学研究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体育教育社会学研究竞技体育的社会学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户外与极限运动项目开发与推广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应用与开发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2.2不同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研究

2.2.1公共课

10所大学在公共课方面的比较,调查发现: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的公共课有四门,分别是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计算机,上海体育学院、宁波大学的公共课有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计算机和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这五门公共课。上海体育学院有统计分析与计算机课、鲁东大学有网络应用技术课,这些课的设置比计算机这门课更具体、更容易让学生学到一些具体的知识。与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同的是浙江大学,它的公共课也是四门,但不同的是这四门课包括英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还有一门公共素质类课程的选修课。

2.2.2体育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及北京师范大学这几所学校的体育教学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五门课程,分别有体育课程导论、体育教材教法、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山东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学体育教学概论和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现代学校体育专题;山东师范大学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人类运动发展与促进。浙江大学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体育科学研究法、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体育教学论、球类教学理论与实践、田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操教学理论与实践、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

2.2.3运动训练

浙江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宁波大学、鲁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有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运动训练科学监控、运动上病的防治与康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这五门课程。与此不同,东北师范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还设置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这门课;山东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运动心理学进展、运动人体科学专题和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海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题;浙江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科学研究法、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与实践、球类训练理论与实践、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体操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训练理论与实践。

2.2.4社会体育指导

浙江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这部分学校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有社会体育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大众体育管理、运动休闲项目概要这五门课程。山东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锻炼心理学、社会体育指导理论与实践、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海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现代学校体育专题;山东师范大学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社会学研究和社会体育心理研究。

2.2.5竞赛组织

沈阳体育学院的竞赛组织领域核心课程有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导论、体育管理理论与实务、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体育法与伦理。曲阜师范大学的竞赛组织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运动竞赛理论。

2.3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

表3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环节比较

学校类别教育实习内容学分宁波大学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调查研究。实习时间为半年(必要时可以延长到一年)教学工作实习要求学生一般每人听课不少于2周,从事课堂教学一般不少于15周,参加教学评议不少于5次。从事1个班(一般是任课班)的班主任工作,开展班主任工作实习活动,实习班主任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0周。8浙江师范大学顶岗实习包括见习与实践1个学期,见习不少于10次课(20学时),实践教学不少于4次课(8学时)。本科专业实习管理,协助带队教室做8周的本科生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完成2期实习队刊、3次以上听课记录。专业技术实训,不间断学习或训练一个学期。学术活动,参加6次以上(含6次)学术活动。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检索或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获得相关资格证书。8东北师范大学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教学实践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等实践形式,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8山东体育学院教学实习或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4上海体育学院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实习,实习时间为6个月;第二阶段为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习时间6个月。实习结束后撰写实结报告。8沈阳体育学院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鲁东大学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或训练实习与科研技能训练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在实习期间应参加不少于8次的有关学术活动。8浙江大学实践实习,每周2学时以上,总计时间一年,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践总结。8山东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社会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实践等实践形式,其中校外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10周,校内专业教学实习不少于20学时,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由表3可以看出,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对学生的实践部分做的比较详细具体,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的实习时间为半年,其他高校的实习时间均为一年,但宁波大学根据需要可将实习时间延长到一年。宁波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的实践环节中包括了班主任工作实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而且还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学实践课的学分都是8学分,只有山东体育学院的是4学分,实习结束后都要求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3、结论

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竞赛组织这四个领域。大部分高校设置的公共课都大同小异,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各专业领域根据特点不同,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这10所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制订了不同的实践内容,实习的时间大多是一年。实习合格所得的学分是8分,只有山东体育学院是4分。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资料汇编[Z].2011年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2011,(11).

[2]***文件.***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3).

[3]***学位委员会文件.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05]8号,2005.

[4]***典,周兰君.中、美、日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3,20(4):18-20.

[5]魏德样.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报,2011,27(4):6-8.

[6]高玉英.新形势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72-74.

[7]曹健.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94-96.

[8]周珂等.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15-117.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篇4

研一上学期主要学习了***治类、外语类、***事类、数学类的公共课和部分专业理论课,其中***治类课程包括《***新时期***队建设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外语类课程即《当代研究生英语》(上、下册);***事类课程即《战役后勤学》;数学类课程包括《应用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专业理论课为《弹塑性力学》。教员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自己的理解学习,我顺利的通过了各门课程的考核,我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自己在本科的基础上丰富了自己的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加深了理论认知。

研一下学期主要学习了专业理论课与专业课,其中专业理论课包括《高等结构动力学》、《工程有限元》、《随机振动》;专业课包括《现代结构试验技术》、《高等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原理》、《防灾工程学》。由于在本科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些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初步学习和掌握,然而通过研究生的再学习,自己对本科知识的理解有了很大深入,特别是经过教员的精细讲解,使得自己在本科里学习的一些结论性知识的来历有了初步认识。在这个学期自己顺利通过了研究生学位英语课程的考核。

研二上学期的课程比较少,包括《专业英语》、《土木工程学科前沿讲座》和《施工新技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自己掌握了如何查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的方法,这样为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途径。并且自己利用课程时间阅读了比较多的外文文献,丰富了自己的专业词汇和增强了专业理论的描述能力。学科前沿讲座扩大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增加了一份内容,即经常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

以上基本是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个人体会与总结,除此之外,在此期间自己在谢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小论文的撰写工作,已发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核心期刊并同意收录。通过论文的撰写掌握了论文的基本构成是什么与何为论文的核心内容,为以后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通过辅助导师制作课件、编写教材、作业批改等工作,丰富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的欠缺,为进一步学习指明了方向。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城市规划专业

1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改革的实践

3.1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篇6

 

宁德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类课程强调系统性与理论性;教师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为辅;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考核形式较为单一。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屏东大学的经验,须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转变陈旧的教育观,确立素质教育新观念;强化课程作业改革,实现知识观转型;加强实践性考核,评量方式多元化。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凸显,社会对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方师范类本科院校,着力培养的是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亟待学校针对此培养目标,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屏东大学与宁德师范学院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以台湾屏东大学和宁德师范学院为例,对两岸同类院校的教师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借鉴其成功经验,有利于我校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宁德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进一步地将可切实操作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实践提供依据。

 

一.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教学模式”的概念。李秉德(1991)指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叶澜(1993)则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模式的构成:“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2]由此可见,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因素组成。研究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方式和考核评量方式等方面对宁德师范学院和屏东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1.教学目标

 

屏东大学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四个知能为主,即学生丰富的教育与文化专业知能、创新的课程与教学专业知能、实用的文教行***与产业知能以及广博的社会关怀与服务知能;[3]宁德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小学教育理论素养,有较为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以及相关研究的小学教育复合型人才。[4]

 

两所大学均强调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这正符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但两校的教学目标也存在差异:屏东大学的教学目标更为具体,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知能要求;宁德师院的教学目标以教育教学素养的全面性和基础性为主要方向。

 

2.教学内容

 

两所大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方面。宁德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类课程强调系统性与理论性。首先是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无论是课程群还是具体的某一门分支学科课程都强调完整体系的呈现与构建。以心理学领域课程为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了包括《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四门心理学课程。通过前后衔接的课程,循序渐进地建构与小学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教师在讲授新知都重点突出原理、相关理论的讲解。通过注重抓核心概念,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相比宁德师范学院,屏东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突出专题性和可操作性。其中,课程的专题性表现在课程内容不严格按知识体系来组织。例如,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仅有《教育心理学》一门,突出专题性。此外,屏东大学强调与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以《特殊教育导论》课程为例,全班根据事先分好的小组,自行设计、策划相关的体验活动。通过体验特殊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掌握相关学习原理,从而更深入了解特殊儿童的困难,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可操性强。

 

3.教学方法

 

A.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解两校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采用问卷的方式请两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各题项采取五级评分制,1-5分,从非常符合到不符合。对各题项两校学生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两校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差异显著。屏东大学学生认为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素养高,上课生动有趣,经常与学生交换意见。宁德师范学院学生在相关题项上的评价较低。在“教师鼓励表达自己观点”这一题项里,两所学校的学生选择无显著差异,“比较符合”和“一般”的占多数。

 

B.实际体验

 

屏东大学教师课堂教学以讨论法为主,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社会学习领域概论》课程为例,全班以“世界咖啡馆讨论法”分组讨论。首先,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教师鼓励各小组将讨论中出现的想法、意见记录在纸上。其次,控制讨论时间,组织课堂秩序。最后,由教师将各组的讨论结果依依呈现。讨论法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透过弹性的小团体讨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反思问题、相互分享知识。

 

宁德师范学院教师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以《教育学》课程为例,教师通过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让学习者明了事理,生成新知识。首先,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其次,讲授新知;再次,留余时间,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讲授法既有利于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4.教学程序

 

两所大学在教学程序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屏东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翻转课堂为主,由学生承担学习责任。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5]以《教育社会学》课程为例,教师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前预习新章节,课堂小组进行15分钟课文纲要报告,分组讨论问题、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总结重点并解答学生疑问。

 

宁德师范学院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大部分课程教学按照教师讲授新知、学生听课、课后复习、完成作业、教师检查与反馈、继续新知教学等程序进行。目前,已经有部分教师运用了类似翻转式课堂的形式进行授课。如《小学心理学》等课程,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充当教师角色进行授课。此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将课堂内的宝贵时间交由学生自行支配,而且能够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学习。

 

5.作业方式

 

A.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屏东大学和宁德师范学院作业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作业布置方面,屏东大学注重课堂效率与课后复习,宁德师范学院侧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在“作业缺乏弹性”题项中,两所高校的学生均认为教师作业布置以写、读、背这三种形式为主导,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有效性。详细情况见表2。

 

B.实际体验

 

屏东大学注重学生课堂效率与课后巩固复习。以《教室言谈》等课程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做课堂记录,课后整理章节重难点及心得,再上传至学校网站——数位学习平台。宁德师范学院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虽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整理,但现在已经有部分教师对作业方式进行改革。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文献,通过修改文献、撰写开题报告,逐步让学生掌握写论文的程序,为学生日后写论文打下基础。

 

6.考核评量方式

 

A.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考试方面两所大学无显著差异。但就亲身体验,在“成绩和平时表现作为考核”题项中,其调查结果不符合事实。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理解发生错误,进而不能客观地回答问题。

 

B.实际体验

 

两所大学的考核评量方式存在差异。宁德师范学院成绩考核以期末考为主,形式较为单一。现阶段部分教师已经在尝试变换考核评量方式。如《班级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口试、实践以及笔试三部分组成,比例分配平时表现占50%,包括作业、课堂发言和期中考试,期末考占50%。屏东大学考试形式多元化:平时小测、期中考(分为考试和报告两种形式)、期末考(分为开卷、闭卷,有的科目不实行考试)。屏东大学平时分占大部分,多数情况下为70%,期末、期中考所占比例相对而言较小。

 

二.启示

 

1.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我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从宏观课程设置到微观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强调教育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过于强调学科性,课程内容却显得较为空泛、抽象。台湾屏东大学教育类课程强调模块化,可操作性较强。因此,改革课程内容,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在剔除部分过时、没有多大指导意义的课程的同时,也要适当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增设文理渗透类、教育教学管理类和教师技能类等课程。其次更新教学内容,讲究“T”字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课本内容为主,课外相关教材为辅助,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和教师研究专长设置“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亲职教育、生命教育”等专题性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共鸣、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我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应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育科学教育三者紧密结合为前提,设置多种课程类型,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

 

2.转变陈旧的教育观,确立素质教育新观念

 

我校教学方法以传统授课法为主,此种教学方法富于启发性,但比较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屏东大学以讨论法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转变陈旧的教育观要实现一个重大转变。这一重大转变即实现由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实践性、创造性学习,确立新的学生发展观。同时,教学模式应该推陈出新,确立素质教育新观念。我校可以依据班级学生人数、课程性质而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讨论法进行授课。讨论的形式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其中小组讨论可以以同桌为一组,也可以以相邻的几个学生为一组;可以是几分钟的讨论,甚至是整节课的讨论。

 

3.强化课程作业改革,实现知识观转型

 

作业布置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一个主要评价标准。在作业布置方面但两所高校教师作业布置均存在作业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缺点。

 

针对两所大学存在的缺点以及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作业布置要有实践性。教师在作业布置时除了以读、背、写等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制作教学用具、板书板画、歌曲表扬等。其二,作业布置要有巩固性。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作业布置应有计划、有层次,通过让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整理各章节重难点、列提纲等形式,从而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识,做到查缺补漏。其三,作业布置要有趣味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变换不同的作业布置方式,除了个人完成作业任务,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4.加强实践性考核,评量方式多元化

 

屏东大学的作业方式以注重学生课堂效率与课后巩固复习为主;评价考核往往以平时分占总成绩的70%为主,期末、期中考所占比例较小。我校作业方式形式过于单一;大部分科目的考核评量方式以期末考占70%、平时分占30%为主。

 

良好的评价考核方式,能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可持续状态。针对我校目前的评价考核方式,现拟定出以下改革方案: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为三份,一是平时成绩(占40%),包括作业、出勤率、课堂发言等;二是期中考试成绩(占30%),以学生对课本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的理解为主;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占30%),以对课本的基本掌握程度为主。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既能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篇7

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大环境相关。上世纪90年代,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大学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教育界。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新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增加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它包括如下涵义:“(1)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2)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3)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4)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应用型人才的概念与应用型本科大学概念密切关联。1998年我国将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列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近期发展目标。***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接近15%。随后,1999年6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而早在2001年,***就在长春召集了一批国内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大学校长专事研讨关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问题。2013年11月21日***副部长鲁昕在东莞理工学院调研后,指出高校应当把“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过程,办出自己的特色。基于上述高校文学类课程群教学实际和国家教育大环境的转型,为促进本校中文专业建设,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学生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概念,所谓“学生文学专业应用核心能力”具体内涵为: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本科文学专业学习,能获得一定的文学经典阅读面,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能力,能熟练运用中文进行常见文体的写作,同时还能进行一定水准的演讲、朗诵等。

目前传统中文专业学生综合文学素养日益下降,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即文学阅读能力、批评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包括:或经典作品阅读太少,不喜欢阅读,不了解经典,文学审美体验钝化、审美想象能力不足;或常见文学文体如诗歌、散文以及应用文写作有困难;或毕业论文创新不足、质量堪忧等。经过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满堂灌式讲授教学为主,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文学类课程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各文学课程对学生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缺乏针对性考核;三是学生受视觉文化影响太大,阅读视觉化倾向明显,喜欢电影电视、MTV,不喜欢经典读物;四是社会节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学生很难静心阅读。与此同时,国内高校对文学类课程群教改研究深度和力度还有待拓展,特别是结合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的综合性教改相对较少。为此,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高校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教改情况作分析,找出教改存在的不足;再如调查法,通过对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进行调查,找出学生文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再如讨论法,通过文学类课程群教师的广泛争鸣,探索培养学生文学核心能力的具体教改思路和策略等。教改实施两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反思和总结文学类课程目标设置及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深入践行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施策略。通过课题建设,本专业在重庆高校中率先确立文学类课程教学“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理念,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读研写演”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改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特色:一是理念的创新,提出文学类课程教学“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实践性教学”等理念;二是实践的创新,以学生文学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和“实践性教学”的新理念重构文学类课程体系,提出并实施“读研写演”实践教学模式;三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中,既注重各文学学科对具体学科教育规律(特殊性)的研究,又注重超越学科的整体性(一般规律)的研究,从而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互补和融合。

二、“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围绕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精心打造“读研写演”四位一体课改培养模式,我们重点改造相关核心课程,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学概论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文学批评能力。在课程教学实施时,课前开列必读文论、美学书目,布置阅读任务,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广泛阅读文学理论专著、文学作品,让学生研读寻找理论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观点,再撰写研究报告,每堂课前进行10分钟的读书报告演讲,教师随堂点评其理论性问题以及演讲技巧问题。古代汉语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其次,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研究,在“研”中获取能力(非教师讲解后听懂的,而是自己研究后明白的)。比如在学习词类的活用一节,教师并不以概念化的讲解告诉学生什么叫词类活用,而是出示几个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研究讨论句子中哪些词的词性非常态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发生这种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再次,写教案、写故事、写剧本、让学生当小老师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争取机会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课堂观摩优秀示范课;依托重庆市儒学研究会的网络平台和国学院平台,带领学生参与古代文化的交流、研究和推广。

基础写作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具备一定的写作素养,具有***表达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教学实施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加强对文史哲多种知识的积累,强调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收集写作资料,向名家名著学习写作方法,并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先在小组交流,再在辅导课时推荐优秀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教学别针对应试弊端,强化写作理论知识学习,提出“用心写作,抒写个性”的写作宗旨,加强逻辑思辨能力训练,提高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写作能力。教学中还特别注意把写作与生活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有经历才有觉悟,有觉悟才有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多途径发表自己的文章,把写作当成学习的必须。现代汉语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系统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教研能力。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语言理论,更重视训练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并在训练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实际教学操作中,强化听、说、写、思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达到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内化融合。教学中进行了分组学习。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助教,利用辅导课组织各组同学复习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各小组每学期有一次教师指导下的语言现象分析汇报,学以致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分析、表达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现代汉语课程和相关课程相互照应,相辅相成,努力把各门课所教授的知识和能力融成一个整体,提倡交叉,防止重复,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语音”部分的教学与普通话、教师口语、口才训练、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相关知识点整合;语音训练与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等文学类课程的精选篇目相结合;“文字”部分的教学与书法课程相关内容相衔接;“词汇”、“语法”部分的教学与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写作课程内容衔接;“修辞”部分与写作课相衔接等。通过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改革和大量的语言实训,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三、教研结合互动模式的形成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核心能力,我们实行教学、科研双向互动模式,提倡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有机链接。如文学概论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白夜行》《朗读者》等经典书目,让学生阅读、思考、写作读书报告,课堂前即兴演讲,老师最后点评。老师将点评及思考整理延伸,系统梳理形成论文,《白夜行中雪穗形象的精神分析》,再反馈课堂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文学批评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教研互动。如古代文学教学中以《红楼梦》作为经典作品,教学时引入教师红学科研成果《论〈红楼梦〉中的戏曲及曹雪芹的文学观念和悲剧精神》,对教学大有裨益。再如:将唐宋文学教学与唐诗研究结合,将论文《唐代“诗史”思想探微》对唐代的“诗史”思想的研讨融入等等,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四、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的教改项目的实施

“文学类课程群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与研究”教改项目提出“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培养模式,形成专业教师教学共识;精心打造文学概论这一课程作为核心示范课程,实行“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培养模式,辐射整个文学类课程群。“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接轨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作为经典学科课程群教改实施的典范,实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课程群改革,打破课程间藩篱,实现学科有效沟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古代汉语课程教改实施过程中,明确了三个关键点。其一,学生今日之“学”和明日之“工”结合的思考;其二,关于跨学科结合的思考;其三,借助行业协会等平台,发挥传统文化积极因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条件下,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研究古代汉语应注重如何将其积极因素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通过行业协会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宣传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服务。“机测背景下师范生普通话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普通话课程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探索分层合作的实训内容、实训平台等,强调学生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期根本上解决普通话学习氛围不佳、教学针对性不强、学习课堂内外脱节、教学效果不佳以及学生普通话过级难、计算机智能测试后学生普通话过级更难的问题。教改过程中体现了三大特色:1.教学内容更新;2.师生主体地位变化;3.学习空间、时间被拓展。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分层合作完成任务,任务形式开放化、时间开放化、地点开放化,任务贯穿在学习整个过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学习时间空间均被拓展,不局限于教室、课内。这一教改项目在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重点解决演的问题,学生在其他文学学科读研写的文学积淀基础上,运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及合理的演说技巧,予以展示。

总之,在这些教改项目的推进实施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核心能力理念日益清晰,“读研写演”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五、学生文学核心能力有效提升

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我们精心打造文学核心能力第二课堂:依托团组织、依托学生社团,通过学生文学语言类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建构第二课堂,进一步实现文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如举办多种有助于提升文学核心能力的活动,如好书分享沙龙、读书心得征集、征文比赛等,搭建学生表现的舞台。此外,在学生进行见习、实习时,教师关注学生对文学知识的运用情况;精心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积极推荐与文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等等。通过第二课堂的打造促进文学核心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办公室、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文建设》编辑部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语言基本功大赛”中,本系学子斩获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第二届读书活动月“享悦读、溢书香”读书心得比赛中,本系学子收获一等奖两个,二、三等奖各三个;在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的“人生需要正能量”四校联合演讲比赛中,本系高钰娟、潘夷同学获得三等奖,姜静同学获得优秀奖;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3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新生演讲比赛中,本系学子潘东立获得第一名;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第二届读书月“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中,本系学子荣获三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在本校第一届、第二届辩论赛中本系学子均夺冠;本系创办的太阳雨文学社被校团委评为甲级社团,演讲与口才协会被评为乙级社团。由于对文学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许多毕业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多名毕业生成功考取研究生,多名毕业生进入重庆名校(人民小学、谢家湾小学等)执教,多名毕业生因文字表达能力优异,成功考取公务员。学生工作能力增强,就业率提高。众多成绩已充分说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文学核心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

六、结语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篇8

关键词:数控专业课程; 一体化教学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18-001

一体化教学,简单明了地说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在单元教学时间里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在数控专业课程上选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控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1.训练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技校生或许对普及教育阶段的灌输式授课有抵触心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数控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突出技能训练,充分发挥实物教学直观性强、学生易接受等特点,先让学生在技能训练教学中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再在需要理论支持的环节导入理论教学。例如特形轴的切削,通过认识轴实体,学生知道刀具需要做直线、圆弧、螺纹运动来完成加工,那到底怎样的刀具才能实现那些动作?当学生想要知道答案时,教师适时的引入G00、G01、G02/G03、G32等指令。因为要解决课题必须有理论知识做支持,所以理论的讲解由教师要教,变成学生的渴求,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后再经过生产性技能训练来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2.全面教育培养综合能力

数控实训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以数控职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技巧为宗旨,让学生把与课题相关的各种知识、技能联系和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性学习。同时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岗位转换能力、人际和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达到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数控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推动了课程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围绕培养目标所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的总和。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

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教学计划按三年制“2+1”模式制定,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同时实践教学还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一至两名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辅助实践教学。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数控专业的教学与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匹配,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教师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结论

数控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个课程科目,采用项目导向方式教学模式后,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产实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因为喜欢,所以要学”的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都大有帮助,能大大提高专业技能的考证率,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篇9

[关键词] 心理逻辑;建构;职业教育课程;

 Abstract:In pres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ories, there are contraditions between course curriculum and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or academic curricula and professinal curricula. Each curriculum has its strong and weak points. There is psychological logic in technical ability training. Thu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omply with this psychological logic, which offers solution to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

 Key words: psycological logic;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一、职业教育课程论的两个分歧及相应的困境

(一)学科课程论与项目课程论的分歧及其不足

学科课程论主张以知识的科学逻辑为依据建构课程体系,从公共知识到专门知识、再到技能实训,体系完整,次序清晰,逻辑严谨,因此它在当前职业教育中仍然占统治地位。但它的不足是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机械记忆无法在工作中有效地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导致“在企业中只需几个月就能够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三年后仍然不会”[1]15。

针对此弊端,专家和学校尝试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格式塔式地同化知识和技能,这样才可快速有效地获得某种职业能力。但它面临的质疑也是强烈的:学校终究不能改建为实习工厂,现代教育终究也不再是师父带徒弟,这在客观上不太可能,观念上也难以接受。退一步说,即使用实践培训大量取代课堂教学,操作起来也仍然存在疑问:设计什么样的项目?怎样避免项目选择的随意性?项目如何才能具有职业技能代表性(即形成***式的技能原型)?项目又应该包括哪些环节(或子项目)?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及如何评价?环节和环节之间、项目和项目之间应如何衔接,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不是各项目孤立的特定技能而是其间的内在“结构”?如何通过具体技能***式来实现心理完形?等等,如果不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就有理由怀疑学生掌握技能后能不能进行有效迁移,并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开拓空间。设计教学法的失败已经是前车之鉴。从我国已经进行的一些项目课程改革(如上海)实验来看,将课程单元化、实践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改进了教学效果,但这主要应归功于实践教学的即时性,而不是来自于工作项目的设计。

(二)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对立及相关问题

这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文化课和专业课孰轻孰重?“素质教育”热时,强调文化课的作用;“技工荒”来了,又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总的学时是个定数,于是二者此消彼长、你强我弱地分割着两、三年的教学时间。

为了协调二者的矛盾,专家指出,可以“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1]16,或“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2]比如把语文课改造成和各自专业有关的文献的语言文字教学,把数学、英语等也改造成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但是,这种思路不仅难以操作,即使整合出新课程,也只能是在知识层面的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恐怕无助于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重构与提高。

其实,导致以上矛盾和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对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定位、作用和关系的认识过于简单化,把二者对立起来,看作各司其职互不相干的“知识板块”、“教学模块”。文化课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或综合素质,专业课的作用则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定位论”观念,其依据是构造主义心理学,而构造主义的缺点已多被诟病,即它把人整体的意识活动予以肢解,忽略了心理活动的完整统一、相互渗透的“基本结构”或“完形”,导致学生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在实践中组织整合,获得有效迁移。事实也是如此,有的学生学习了专业技能却仍不能较好运用,或即使能够工作,却没有自我更新能力,而被逐渐淘汰,大量的40~50岁技术工人下岗失业就是很好的佐证。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不是对立或并列的,而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甚至可以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同理,学科课程和项目课程也不是矛盾的,而是都统一于内在的“结构”逻辑。

依据这样的心理逻辑建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重构学科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课程提供了新理念,也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处理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二、技能培养的心理逻辑

千差万别的职业劳动各有其职业技能,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这即是特定技能。特定技能又可以无限地细微化,随着其分化愈加细微,某项特定技能系统也愈加扩充;特定技能可化约为一般的动作技能,即基本技能,如各种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及其与运动的协调性等;基本技能又可化约为智力技能,如思维技能;智力技能的根源可追溯至元认知。它们之间是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的,这其中既有从外向内的内化过程,也有从内向外的外化过程(如***)。

从中可分析出以下几点规律:

1.技能具有同质同构性,是可化约的。尽管不同的特定技能的动作构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由基本技能构成,基本技能又可化约为智力技能,并进而化约为元认知。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它们都有共同的“结构”,是这种“结构”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外化,或外化为语言,即陈述性知识;或外化为动作,即程序性知识。

2.任何技能都是可迁移的。但技能的迁移度是不同的,越是的特定技能其迁移的范围就越小,越是内在的智力技能其迁移的范围越大。但就迁移的难易程度而言,则越是的越容易,越是内在的越难。

3.一般地,技能的掌握顺序不是从内向外,也不是从外向内,而是从中间(基本技能)向两侧(智力技能、特定技能)。因为基本技能的动作构成简单,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而特定技能动作较为精细复杂,具有专业化特征,智力技能则比较内隐,无法通过视觉和语言直接传递,因而不易把握。并且,这种从中间向两侧的看似方向相反的技能获得过程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时进行或者说兼而有之,即特殊化同时又是本质化,本质化过程中又有特殊化。

转贴于 三、依据心理逻辑建构职业教育课程

依据以上心理逻辑,我们可以思考建构职业教育课程。

(一)课程的设计原则应是“为迁移而教”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但为其发展考虑,所培养的职业技能就不应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技能,而应以其可迁移为目的。因为,一方面社会发展多变导致职场发展之不可测;另一方面现代工业愈庞大,分工亦愈细化,迁移实属必要;并且严格地说,任何技能的应用本身都需要迁移,没有迁移的技能不是技能,只是机器式的动作。所以只为培养特定技能的职教理念是不足取的。那么是不是由此就必须转向培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非如此,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都服务于心智技能的培养,即在心智技能的统摄下,二者是可以结合的,也就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结合。只有在心智技能活动下自我主动形成的特定技能才是真正“掌握”的技能,也才可以最好地迁移。

心智技能的内隐性也决定了它是不可以直接训练的。培养心智技能,其教育载体当然是某些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或特定技能,其教育结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则是某些特定技能,尽管“为特定技能而教”的结果也是训练特定技能,二者看似相同,实则相差甚远,二者根本目的不同。“为迁移而教”是以某些理论知识或技能为手段,以心智技能为目的,特定技能只是外显形式或产物;“为特定技能而教”则是通过某种特定技能的强化训练,固化为“动力定型”,特定技能在此既是教学载体又是教学目的。这两种不同的理念,决定了具体课程的设计编排也是不一样的。

(二)课程的设计编排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

这种“结构”在本质上和人的心理结构是同质同构的,只是当它成为心理活动的产物时,我们误解或扭曲了知识的结构。比如,对语文的学习,我们都顺序化为字词句篇,但其内在结构顺序则是先句篇而后词字,再比如对于几何我们都顺序化为欧氏几何投影几何拓扑几何,但其内在结构顺序为拓扑几何投影几何欧氏几何[3]。

所以无论是学科课程知识的编排还是项目课程中项目之间、项目和子项目之间的编排都须依据这个“结构”。这种结构逻辑可以弥补学科课程和项目课程的不足,体现出“为迁移而教”、“为发展而教”的目标。

具体到专业培养也是同理,比如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其设计理念也可体现出这三种不同的课程理论。根据同构化约的原则,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理念设计出一个四年制的课程体系,也可以化约为三年制、两年制、……半年制甚至一个月、一天甚或一节课。假设用一节课时间培养一个汽车专业的学生,学科课程论者会在教室里给学生简明而概括地讲解汽车的构造和原理;项目课程论者会用这一节课的时间教会学生给轮胎打气。如果学制时间延长,两者的教学内容也相应扩展,前者把汽车的构造和原理的知识更加分解,讲授更加详细化;后者则安排更多的技能项目:补胎、钣金、喷漆、换三滤……。由于教学内容的同构化约性,学制的多少并不改变课程模式的性质,从教育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叙述内容的长短多少并不影响叙述句式的结构。结果是,前者有理论而不实用,后者虽实用却无法迁移。建构主义课程论的做法则是领学生认识一辆汽车,并实践驾驶,这种做法无疑会有最好的效果。因为它尊重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尊重学习的心理规律,能够兼顾理论与实用,注意到了二者共同的内在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学制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课程编排的原则,三种理念的不同可以反映在三年课程的编制上,也可以反映在一句话的说法上。

(三)文化课与专业课的重构

文化课不能理解为仅仅培养文化知识,专业课也不只是进行职业培训。二者本质上是同质同构的,它们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其蕴涵的认知结构是一致的。所以在教学中,二者的教育目标和作用是共通的,即都服务于心智技能的培养。本质上都体现了认知活动方式,它们是认知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形式化,或者形式化为命题系统,或者形式化为技能系统。认知结构不能直接传授,只能通过其产物才能实现间接授受。但问题是不能在进行知识或技能传递中失落了其本质,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就遗忘了其服务的根本目标。

当然,即使都是认知结构的产物,二者毕竟不同,这种不同即它们在人类知识符号体系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因为认知活动的领域不同,其产物形式就不同,这其中并不太好区分为所谓文化课或专业课,任何文化知识都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任何专业知识在其领域不断扩展、体系愈加庞大之后,就会析出其中核心或基础部分,成为所谓的基本文化知识。

既然其位置不同,它们为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服务的方式也就不同。文化知识作为人类各个领域知识析出的核心部分,往往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加接近于心智技能,它通过对信息符号的陈述,使学生直接感悟认知的结构。专业知识或技能则因为其分化和具体化而更容易掌握,知识内容也往往具有可感知性,但其结构层次也比较表浅,所以应该通过***式的修正来形成***式的上位运动,使其认知结构逐渐深化,以具有更好的迁移能力。

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也蕴涵着人类认知的结构,如果处理得好,二者就可以顺理成章浑然一体,使学生可以看出从一般文化知识是如何衍生出专业知识的,或专业知识如何洗练为一般文化知识的。

二者之间的结构统一、位置不同而又相互衍生的关系,与人的思维结构是完全对应的,所以对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培育,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课程的设计可以说是根据这一原理对所谓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重写或重新形式化,从知识的言说形式、数量的配置到顺序的安排等都应体现认知结构的逻辑。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篇10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定的各种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从课程发展史与心理学发展史来看,课程论一直深受心理学思想的影响。课程设置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要以心理学为基础,需要心理学提供合理而有效的理论依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时,所选内容应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主体的有效参与,知识的难易程度要能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组织课程内容时,既要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顺序等等,这都需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基础。

二、心理学基本原理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课程的心理基础其依据在于心理学理论,特别是人的心理结构论、心理发展特征论、学习理论,它不仅有助于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确立、选择与组织,而且能够为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提供合理的、有效的方法与模式。“学习和“发展”这两个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课程编制来讲,学习理论与发展理论的重要性是无可争辩的。所以,国内外相当多的课程论著中,主要从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心理学与课程论的关系。具体来讲,个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结构及学习心理为高校课程的设置提供科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而且同一心理阶段不同的个体在认知、情意、技能的发展上大体处于同一心理水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个体向成熟性、***性转变的过程,其心理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在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1.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主要表现有:(1)高度发展的概括化观察力;(2)获得成熟的记忆力;(3)形成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导致辩证思维的发展,使之有可能形成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期间,其认知顺序一般是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路线进行的。但是仅就大学阶段而言,由于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在课程安排上应当首先学习一些普遍抽象知识如哲学、高等数学,掌握科学的方***,进而再去学习一些具体的知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抓关键的少数几门课,以求在教育质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培养出能辩证思维、全面发展的人才。

2.情绪、情感特征方面。青年的情绪和情感已趋向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荡不稳。其主要特征有:(1)热情、容易激动;(2)情感的内容越发丰富、深刻;(3)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渐稳定。

高校课程设置时,基于青年中期思维活跃但情绪强烈的特点,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引导,所以要设置必要的***治理论类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这些课程为思想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思想概论、***理论概论、形势与***策等。

3.个性的成熟方面。进入青年期,青年的个性虽然还有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可能,但已相对稳定。主要标志是:(1)自我意识趋于成熟;(2)世界观初步形成,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个性意识倾向性成熟的主要标志;(3)兴趣、性格趋于稳定,能力提高。

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使人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杜绝的做法是:对传统的课程组织结构简单地用加减法制定新的课程计划,即机械照搬同一专业外校的课程结构,不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应该设置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扩大选修课的比例、组织模块课程、开设自由研究课程、利用网络和视屏辅助人才培养等形式来完成。

(二)个体的心理结构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从课程史来看,有什么样的心理结构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观。如,在古希腊时代,人的心理结构被视为由知、情、意三部分构成的整体,因此,那时的课程结构是理性科目、人文科目和体育科目的和谐统一。在当代,人们发现个体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系统、情意系统、操作技能系统三大系统组成,三大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对课程结构有深刻的影响。首先,它要求每一门课程都必须自身具有整体结构性。这就是说,每一门课程都必须是真、善、美的统一,对学生的认知、情意、操作技能三大系统发挥整体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它不仅提供了科学知识、基本的技能本领,而且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既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良好,又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良好,并且课程的设计与使用符合身体心理卫生的要求,使学生身心发展健康。其次,它要求课程门类之间、科目之间要成为一个整体,例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要密切联系,相互补充、深化和发展。只有具有整体性的课程门类结构,才能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发挥效应,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性,要求现行的课程结构具有整体性。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1.要充分体现“文理交叉、文文交叉、理理交叉”。这主要通过通识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比较广泛的人文、自然科学和工具技能性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主要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一个“博”字,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2.重视“厚基础”和提倡“宽口径”。整体考虑综合基本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多学科知识教育的合理布局,在教学内容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应该立足于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容量和含量之间的矛盾。基础内容要扎实、宽厚,不在于容量大与多,而在于含量实与精。与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相对应,宽口径的专业知识是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加强基础教学,特别是加强基础课程,合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重,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合的课程体系。还要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

3.淡化专业课程,加强综合课程。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使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

(三)学生的学习心理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课程是给人设置的,课程的学习是通过人来完成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人的学习实际。在学习实践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中,学习心理属于重要的决定因素。高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关键是课程是否适合学习者的心理。因此,研究人的学习心理、全面认识学习心理学才能为科学的课程设置提供一个科学有力的依据,使学生对所设置的课程感兴趣,使课程的学习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追溯现代学习心理研究的现状,认知观成为现代学习理论的主流;愈来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将学习心理研究与教学问题研究相结合;更加重视教育情境实际应用研究。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心理的主要特点有:(1)学习过程是多种认识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各种认识因素积极活动的结果;(2)内部动机是推进学习的真正动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3)学生的学习具有迁移性,但迁移的效果是有条件的;(4)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只有处于一种积极状态才能使个性和自我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此,高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在学习心理的指导下应做到:

1.确定和组织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如何发挥各种认识因素的作用,做到内容与目的、科学与兴趣、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的统一。选择教材应与学生的心理基础,特别是认知基础相统一。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在学习材料时保持良好的情意状态。青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是好奇,作为高等学校,要全面提高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设置一些培养个性的课程。

2.优化课程体系,要注意坚持“渐进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寓心理素质教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众多的内容中如何选择是一个大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什么都想学也是不现实的,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取的,“渐进性”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同时,时代在不断变化,知识在不断更新,为了使学习者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设置课程时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去掉那些脱节过时的内容,有选择地保留某些传统的内容,适时融入新信息新科技。

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高校应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要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做到自主选时、选课、选师。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一个弹性的、模块化的课程培养方案,开出足够的课程让学生选择。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教界一直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从形式上看,与以往单一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有所区别与改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有的课程体系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进行高校课程设置改革时必须要强调的是,课程的设置必须在心理学和课程论的指导下完成,必须将个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结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环节来看待。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85-286.

[2]胡斌武,吴杰.课程基础研究:回顾与展望[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109.

[3]胡斌武.课程心理学基础研究述评[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31.

[4]李端勇,欧阳琼.热动专业课程设置――浅谈心理学指导下的热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29(6):79

[5]谢沛铭.用学习心理学原理指导高校的课程设置[J].交通高教研究,2003(2):45.

[6]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1-12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10篇

学习

投资风险管理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投资风险管理10篇,内容包括投资风险管理的三个方法,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二)项目风险的分析方法单一在进行项目风险分析时,通常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项目风险的分析进行评估,虽然对获取信息资料较为便捷,但是分析结论不够

学习

施工安全管理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安全管理10篇,内容包括施工安全管理经验及做法,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精选7篇。一、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

学习

交通管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交通管理10篇,内容包括交通执法文章标题大全,交通管理专业。世界银行曾有项研究表明:交通需求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在两倍以上。可见,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公交作为城市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它直接保证着城市经

学习

班主任半期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班主任半期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班主任半期工作总结,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表格模板。三、讲究方法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班里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要件件落实如果只靠班主任一个人的话,就会力不从心,这时候就要发动班干部的作用,让

学习

公司妇联工作计划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妇联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公司妇联工作计划,妇联关爱弱势群体工作计划。2、组织一次活动时值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2周年,为表达对女员工的祝福和问候,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让大家享受一个放松身心、缓解工作压力的机

学习

营销网站方案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网站方案10篇,内容包括营销方案100个网站,营销方案总结模板网站推荐。现在绝大多数的网站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序,网站为换客提供的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完整。目前缺乏的是在物品的交换问题与换客的诚信问题,这两个问题是阻碍

学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认识的小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小论文。1.社会原因。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与矛盾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竞争加剧、高校扩招、就业状况与学初预期

学习

销售提升方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提升方案10篇,内容包括销售如何制定提升方案,销售业绩提升详细方案。二、检查范围及时间20__年2月16日-2月25日,省局(公司)对全省所有市、州公司进行全面检查。三、检查内容包括客户服务、营销管理、督察投诉、物流管理、队

学习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文库,心理学结课论文怎么写。始终围绕***的中心任务开展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一贯强调要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确定***的中心任务,紧紧

学习

汽车配件管理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配件管理10篇,内容包括汽车配件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汽车配件管理制度范本。1.2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维护企业良好的运营秩序的有力保障由于售后服务中需要大量的不同的汽车备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汽车企业的流动资金,如

学习

知识管理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知识管理10篇,内容包括知识管理经验100例,知识管理案例与参考。当前理论界的“知识经济热”刚刚降温,“知识管理热”又开始急剧升温。知识管理在世纪之交再一次成为国内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国内***书情报与信息管理学界对

学习

流程管理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流程管理10篇,内容包括流程管理一日总结,流程管理案例分享怎么写。从表1可发现:在管理活动中不仅需要对组织既定目标的实现发挥间接性的整体推动作用的人,而且还需要对组织既定目标的实现发挥直接性的部分推动作用的人,前者的

学习

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阅读教学论文,内容包括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精选6篇。3.教学模式陈旧。目前,蒙授英语教育专业阅读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没有机会与教师交流,只是被动地接受,失去了学

学习

展陈设计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展陈设计论文,内容包括展陈设计是毕业论文吗,展陈设计。会展活动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共同进步。会展设计就是要将企业的文化内涵传达出来,这就要求设计师能感知,有火花,陈列的效果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体现。1.展

学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认识的小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小论文。1.社会原因。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与矛盾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竞争加剧、高校扩招、就业状况与学初预期

学习

检验医学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检验医学论文,内容包括检验医学论文发表,医学检验论文题目选题。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方法中***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1研究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细胞

学习

承包合同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承包合同论文10篇,内容包括精品承包合同四篇,承包合同3篇。(一)行***合同?抑或民事合同?行***合同与民事合同在签订原则、协商经过及参与程度、权利义务的配置和救济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对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影响也差别很大,所

学习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500字。(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来自于消极的态度一直以来,我国心理学始终采取消极的取向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研究的对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态

学习

建筑哲学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哲学论文,内容包括关于建筑学的论文,建筑论文大全集。这一时期哲学思想不断变化,建筑形式也随之变化。建筑形式的变换印证了人们的思想上的变化;相反,了解当时人们思想的变化也更能理解建筑发生的变化。古代欧洲建筑如此,

学习

电子合同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合同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格式条款毕业论文,电子合同的论文。一、合同订立的主体如何确认由于互联网是个虚拟世界,人们不能像传统商务活动中那样面对面进行交易,因此很容易产生冒用他人名义进行商务活动、以及网

学习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发展论文1000字,大学生心理专题论文。由此,去个体化将会导致个体的责任感下降,但却增加了对团体规范的顺从。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减弱及群体

学习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10篇,内容包括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2000字。一、对于整合研究理论依据的分析(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是我国在进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