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语文学科对学习者的逻辑、创造意识和能力要求非常的高,它要求课堂上老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这也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内涵所在。将问题式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入到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理念下的现代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研究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愤”指的是迫切求知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启”则指的是点拨与诱导。也就是说,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之后再进行点拨与诱导,只有当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且有所领悟,想说又无法正确说出时,老师再将正确结果告知他们。这就是最早有关启发式的含义。按该含义,愤与悱是指学生的行为,启与发则是指教师的行为。在新课标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化静为动,改变传统的师讲声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扎实的基础。新课标已给传统语文课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语文老师必须构建出一种新型可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与满足学生们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价值
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富含多义性。学生们在进行阅读鉴赏时,通常会带有很多的个人色彩与个人主观性,他们对每一部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继续创造的新过程,每个学生的解读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然而该独特性不单纯地表现为对作品价值的认识,或者评价人物上,其还表现为在构建语言材料的意境、意象的感悟上。因此教师一定不能过早将答案告知学生们,而应该采取设疑置疑的方式,让学生不去拘泥于权威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在标准答案的基础上再开一扇窗,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比如,老师在教授徐志摩所著的《再别康桥》时,首先,师生们一起分析了柳树的传统意象,古人曾说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因为柳自身的谐音就是留,是传统文化中别离意象,其实古人很早就采用折柳送别的形式以表牵挂或者依恋的习俗。如果赏析到此为止,也是可以,因为其中已蕴含有一定的传统古典内涵。但是老师如果往更深层次分析,会给学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效果,因此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提出能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的一些问题,比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的新娘,如此生动活泼的比喻是否还有其他的内涵?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诵读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个性化的见解。
2、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拈上下工夫
正如洪镇涛教师所言,应当将全盘授予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拈精取要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拈的好,就会通过拈一点而带面、拈一叶便可知天下秋,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还要子啊学生经常忽略的语句中拈出关键词如何有效的设计,但老师拈时,应当独具慧眼,在无疑中生疑;并且还可拈重点、带矛盾,以此来驾驭整堂课,使其举重若轻,然后控制的游刃有余。比如,在巴尔扎克葬词一文教学过程中,拈出永恒与短暂之间的矛盾问题;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教学过程中,拈出伟大与平凡之间的矛盾;在迢迢牵牛星一文教学过程中,拈出近和远之间的矛盾。通过该种方式,可准确探寻文章核心所在,而且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所谓即万绿丛中红一点,便是其中的道理。实践中可以看到,好奇心强,则能够有效增强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可以有效激活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若只是直来直去,那么就会缺乏启发性,时间一长,则会对其提问感到乏味,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思维的进一步拓宽。问题设计过程中,应当涉及所发问的内容,琢磨提问视角,最大限度地使问题设计的更加巧妙一些,问得新,犹如风乍起而吹绉一池春水之效果,从而使课堂充满挑战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3、采用问题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的层次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讲究素质教育,并且应对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浮夸或者过分地渲染教育教学技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每一个学生自身的认知、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了很多的知识,因部分学生个人能力非常有限,导致其对知识难以有效的把握、消化和吸收;实践中,若教师为照顾学生而故意放慢教学进度,则可能会导致其他成绩较好的学生有种“吃不饱”的感觉。以上两种情况均对教学不利,因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长期的,虽然有阶段性成绩提升,但是两极分化的教学现象终究不是我们所追寻的。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将课文进行层层的推进,从而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上述课文教学任务。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首先向广大同学提问,请他们说一下自己对《红楼梦》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不熟悉该部小说的学生,可以在其他学生讲解故事情节过程中,对该小说有初步了解和认识。接着老师再对本课大意进行全面的讲述,随课文内容的讲解不断深入,老师可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比如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谁能说一说说自己眼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些人物的性格如何。学生在问题上述问题时,可帮助那些不了解《红楼梦》的学生对其又更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在该课程将要结束时,老师可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留下一些课后思考问题。比如,学习完《红楼梦》以后,你学到什么;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有什么认识等等。采用该种方法,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与思考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
结语: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问题方法进行适时指导,帮助他们开启思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健.问题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3(11).
[2]徐占红.高中语文课堂如何运用问题式教学法[J].神州,2011(03X).
[3]张兰果.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J].2014(04).
[4]苏海洋.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研究[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06).
[5]胡一飞.语文教学的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