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专业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毕业设计;’职业能力;顶岗实习
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是突出职业特点,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综合实践教学课程,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毕业设计模式问题诸多,未能达到该环节的教学目的,因此我们进行了改革尝试,对毕业设计的开展形式、选题和过程管理等环节进行了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强调技术应用而非学科体系,但在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上,沿袭本科教育的模式,显然不太合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整个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要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难度较大,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能按时按量地完成,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方案往往要划框框定调子,学生基本上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去实践,引领学生按毕业设计程序亦步亦趋地走过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题目虽然进行了审核,但类型繁重,毕业设计的难度、深度要求因人而异,因此不同课题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相差甚远,多数学生实践动手机会较少。1.2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通常为6-8周,这个时间段找工作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的学生找到了工作,单位要求其上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今天,学校不能不让学生去就业。而没有找到单位的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或者准备专升本,个别学生为了将精力放在专升本考试或逃避毕业设计,开个假就业证明去单位实习,因此,大部分学生投入和时间和精力不足,很难在正常情况下按时完成。
2.改革措施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从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2.1改变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形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是所有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课程范围内进行选题,然后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有悖于***教高【2006】16号文件规定。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安全要求非常高,无法满足全部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半年。因此,提出改革原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形式,部分学生参加校外顶岗实习,部分学生参加校内顶岗实习———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参加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需要持顶岗实习邀请函(需盖有公司公章或人力资源部专用章),根据要求填写毕业生校外顶岗实习审批表,并办理相关手续。外出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每周填写顶岗实习情况汇报表,并定期与学校的管理教师联系,管理教师有明确的职责。顶岗实习结束后需要提交毕业生顶岗实习周报表、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顶岗实习鉴定表等纸质材料,装订成册,并进行答辩。因条件受限未外出顶岗实习学生参加校内安排的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场所进行校内顶岗实习———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教学环节。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是学生校内顶岗实习的主要任务,是依托学校现有实践条件进行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仿真、技能训练。
2.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参加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到用人单位后,用人单位会根据需要将学生安排在某一工作岗位,根据学生返校后反馈的信息,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普遍得到锻炼和提高。下面详细介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环节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是如何得以保障的,从而适应电力发展步伐。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流程:教师确定题目———学生选题———过程指导———答辩和成绩评定。题目均为专业面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综合训练,例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专业定位的职业岗位有继电保护工、二次线安装工、变电站值班员等,那么所开设的课题题目为《继电保护工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等。课题由指导教师提出,并拟定职业能力综合训练任务书,然后由系(部)教学委员会审定、批准,最后分专业、按题目类型报教务处审核。课题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理论:本课题所对应的职业工种技能鉴定高级工理论知识范围,要求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学习、巩固、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二是技能训练:本课题所对应的职业工种技能鉴定高级工应掌握的职业技能范围,若内容过多或不具备实践条件,选择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进行训练(不少于4个),教师布置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根据教师下达任务,自己提出工作方案,教师对学生方案和训练进行评价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综合训练过程分为理论辅导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理论辅导结束教师要组织考核,以试卷形式进行,已经持有对应工种技能鉴定中级工证书的学生可以免考理论考核;技能训练要求每周进行考核,考核方式由教师自定。整个训练过程的详细情况记录在“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训练记录本”中,该记录本由封面、考勤登记表、成绩登记表和技能训练情况登记表组成。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报告成绩及答辩成绩四部分共同构成。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包括对工作任务的理解、工作方案的制订、工作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工作技能的训练、工作结果的判定等,该环节要求学生按照岗位工作要求,逐步达到***开展工作的程度,为下一步进入工作岗位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发挥他们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注重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结语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类专业毕业设计形式、选题和过程管理等环节的改革实践尝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参加校外顶岗实习,还是校内的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作者:宗海焕 胡斌 贺莉 喻宙 单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兰蔚,李晓东.高职高专电力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5.
电力专业篇2
我们所说的精细化管理是在一定领域而言的,它是用相对具体的量化标准来代替相对模糊的管理,将量化的概念逐渐的渗入到每一个环节当中,运用量化的数据来提出问题,让无形的管理形式变得有规矩,不断的推行标准化作业一直是我国电力通信专业实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为了进一步的开展扩大标准化的覆盖面积,提升通信专业的运维能力,我国在通信工程以及日常的检修方面都进行了现场作业标准化,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1巡视作业标准化通信设施的日常巡视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可以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找出问题,而且在常年的巡视工作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如果按照专业精细化管理和现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相比的话,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巡视的内容相对简单,取得的效果也很低,安全措施方面不是特别的到位。为了更好的开展通信设施巡视工作,推动通信的精细化发展,我国开展了通信厂站和通信线路巡视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编制和完善,完善的是安全预控措施,也进一步的明确了作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根据现场的作业对象,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的实现了现场作业工作任务清晰、作业程序清晰,安全责任清楚,也确保了工作人员思想到位、措施到位,真正的实现了安全生产。
1.2验收作业标准化通信工程的验收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它会直接关系到通信设施运行维护的最终质量,由于这些年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的管理不是特别的规范,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验收标准,使得很多的工程在验收的时候只能够让老工作人员依靠经验来进行验收,这就给通信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改变,使得运行维护和工程的建设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而通过与工程施工等部门的合作,也为通信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
1.3检修作业标准化由于通信设备是非常复杂而且种类也是特别多的,通信的专业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目前的情况就是***像设备的专业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转项的学习,作业人员对作业的程序以及各项安全方面的规则不是特别的熟悉,从而导致作业的最终质量不好,同时也会给运行设备带来一定的安全方面的隐患。
2.开展基础性工作
2.1运行分析制度化为了更好的加强通信系统运行的管理,我国对通信系统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规定会定期的召开运行分析会,对通信的信息网等系统进行运行情况的分析,通过对出现失误的分析,找出通信系统的弱点,针对这一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对在巡视当中出现的弱点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上诉的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也进一步的解决了通信设备运行维护当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加强了个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了整个通信网的安全。
2.2经常进行基础性的普查我们可以根据设施的巡检计划,每年对通信设施的基础性资料进行一次整合,结合通信厂站设备的巡检工作,及时有效的对配线系统进行清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确保配线资料的准确性。通过对通信设施基础资料的整合,能够积累大量的数据,也能够有效的确保现场设备和运行资料的一致,只有准确的掌握运行设备的真实情况,才能够为通信设施的维护和改造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3.不断的促进专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电力专业篇3
一、“知”是技工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
“知”即知识,指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作为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教育必须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并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未来的产业部门必将对所有从业者提出更新、更多的技术要求,不仅会要求工作定向的技术,也会要求能够转换的、一般的技术,因为这会有助于从业者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构成。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当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交融,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基础。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制度体系上,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都不应当泾渭分明、彼此隔绝。
作为技工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我也经常向学生提及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例如,我校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就不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就此问题我曾向他们展开过讨论。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来有几个去向:一部分要参加对口招生高等学校的考试;一部分要参加高职院校的选拔,一部分毕业后即就业。无论哪种去向,文化知识都必不可少。文化课知识是基础知识,即使要求分数低学生不学也不成;就业的学生看似不需要文化课,其实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性的文化知识也很难胜任工作。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不必说,如果仅会简单的技能而没有理论作指导,那所拥有的技能必定是肤浅的,而毕业生本人在本行业中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二、“技”是技工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必需
“技”即技能,指对培养对象的技术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人才规格的核心。
世界许多知名企业对本企业员工的要求在“技能”方面尤为严格,著名的西门子公司在此方面成绩斐然。一百多年来,西门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核心竞争力日益加强,西门子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让人产生信赖感。西门子认为企业需要的人员应具备三种能力:一是专业能力,二是企业行为能力,三是社会行为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三项能力才能干好工作,才是企业的合格人才。这对于雇员,包括工人,甚至经理都是如此要求的,当然对经理要求更高些、更多些。其实,在德国,不仅仅西门子公司,任何人在进入岗位前都要获得资格认证并参加工种考试。不同工种有不同的资格认证,无论是技术工人、医生、律师、还是厨师、服务人员都要拿到该行业的资格认证,这是参加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国内的许多企业及行业也对本企业或本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严格的技能要求,许多行业也要求进行职业技术资格鉴定,各职业技术学校也积极予以配合。如技工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即进行“电工”、“焊工”、“车工”、“计算机文字录入员”等不同专业的技能鉴定。需要说明的是,技工学校不但要重视本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三、“意”是技工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升华
电力专业篇4
“在新形势下,要干好本职工作,必须努力学习、勤奋钻研”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学习又是不断创新的源泉。随着我局学习型企业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勤于学习已经成为供电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我是一名普通的输电线路架设工,是从部队退伍分配到地方并参加工作的。线路架设是一个特殊的工种,它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肚里有货色”(丰富的理论知识),“手上有功夫”(过硬的实际操作水平),“脑子里有想法”(富有创新的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还要有良好的体力。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自己对专业知识一点都不懂,但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没有过硬文化知识、业务素质和优良作风,是搞不好本职工作的。参加工作以来,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钻研新知识,努力在学中干,干中学,顺利拿到了大专、本科毕业证,通过了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送电线路职业资格,先后于2003年4月参加了武汉电力技工学校举办的《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培训班;2004年6月参加湖北省电力公司举办的《供电系统施工工长》学习班;2007年脱产在长沙理工大学学习供电基础知识;2008年省电力培训中心举办的《送电线路施工工艺》培训班。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为我在实际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参加计算机、外语培训班,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改善了老一套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作时间。
二:踏实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作为一名普通的送电线路工,我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进一步更新和超越自己,赢得了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能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施工经验,并在休息时间看完了《输电线路架设》、《送电线路基础》、《电建施工技术》《送电线路动行与检修》等专业书籍;自从2001年底参加工作以来,我积极参与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8、2011年被市公司评为双文明建设标兵; 2015年被评为咸宁供电公司优秀班组长。2016年被评为湖北省电力公司运维检修标兵,被咸宁供电公司评为安全生产标兵和十佳班组长。
三:吃苦耐劳,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在工作上,我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融合在一起,用心去发现新的问题。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活跃,变得不仅仅只满足于平时工作,而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寻找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敢想,敢于去探索。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在输电线路工程科、输电中心带电、巡线、检修班组工作,不同岗位的锻炼,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个更大的实践和拓展空间,进一步锻炼和丰富了自己,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2008年参与并完成了输电部带电队QC “缩短更换110KV面耐张双串绝缘子带电作业时间”课题,该课题不仅缩短了带电作业时间,还减轻了作业人员作业程序,还提高了带电作业的安全性,获得了咸宁市供电公司2008年QC成果二等奖和省五会QC成果二等奖。2009年参与完成了输电中心检修队QC“变电站构架提升装置的研制”课题,为类似变电站站内检修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该课题获得了咸宁市供电公司2009年QC成果二等奖和省五会QC成果二等奖。
电力专业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能力发展;探索
Abstract: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to directly face the social demand, different from elementary education one kind of educational pattern, as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directly " executiv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ability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The electricity class specialized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is the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 electricity class specialized technical talent cultivation condition. Exploration of electric specialty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situation is the study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task.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中***分类号:G40-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趋于明确,即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与之相应的是,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直接负责人”,专业教师们也越来越感到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知识的膨胀爆炸,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专业教师们迫切需要在专业技术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参与者,有需要、有责任去了解专业教师们的专业发展需求,探索专业教师们专业发展的方向,为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从而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水平的提高。
2.专业能力的发展观
2.1 发展的含义和专业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它还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等。
人,作为个体,同样也需要发展,这往往表现在能力水平的发展上。本文讨论的对象为中职学校电类专业教师,其发展除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之外,主要就是指专业能力的提升。所谓教师的专业能力,或者说是专业素养,传统意义上都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认为提高教师能力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说法也许比较吻合普通教育,但中等职业教育有着与普教不一样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提高教学水平,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必备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作为中职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而影响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水平。因此,专业教师的能力发展是一项迫切的现实需求。
2.2专业教师能力的界定
本文提出,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教学能力。将教师的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
(2)德育教育能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3)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教师对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有要求。
当然,教师还必须具备更多的社会能力,如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等等,但这些并不是专业教师特有的能力范畴,故这里不一一展开。
2.3 中职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观
专业能力的发展就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在提升教学育人能力的同时,通过内在或外在的条件激励,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发展。它包含以下几个含义:(1)专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专业教师的一项迫切需求;(2)专业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忽略教学能力和德育教育能力的发展;(3)专业技术能力的发展需要内在和外在条件的激励。
3.专业能力发展的需求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若想做到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认识自己对专业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电气教研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电气类的专业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各方面了解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从收回的问卷看,这次受访的教师有158名,几乎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80%,也就是说,大多数受访者都是学校专业教学上的骨干教师,作为骨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磨练,在专业方面往往有着新的追求,在专业发展上有着强烈的需求。
特别说明,本文所涉及到的数据大多数来源于本次的问卷调查。
3.1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需要性
根据调查结果,受访教师在回答“有无必要对提高目前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开展专门培训?”这个问题时,认为很有必要的占50%,认为较有必要的占37.5%,两者占总受访人数的87.5%。这反映大多数专业教师都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希望得到相关的专门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受访教师在回答“您通常选用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何种方式”时,回答通过“脱产学习”方式的占8%,通过“在职培训”方式的占37%;通过“自己利用资料学习”方式的占55%。这反映了专业教师们在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时候,只有少数教师通过了系统化、专门化的培训;而多数教师缺乏这样的培养机会,在自己需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时候,只有“利用资料学习”,很明显,这是一种相对效率低下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形成了一种“欲学无门”的困境,日益增长的专业发展需求与学习途径的缺失构成一对矛盾。很明显,要化解这个矛盾、解决这个困境,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自身或外界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门化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和方法,使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3.2电子电气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几个方面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都是电子电气类专业教师,有着独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视角,他们的专业发展需求也表现出相应的特点。在回答“您认为需要进行学习提高的是哪一方面?”时,结果如表一:
电力专业篇6
关键词:农业电气化 精品资源课 产学研合作 创新创业
一、背景
农业电气化专业是以研究应用电气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为农业、农村产业、农村电力系统和新兴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发展农业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和农业工程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拥有农业电气化专业的高校22所,其中高校级别特点不尽相同,有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以职业教育为特定点的实践型大学,其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都有很大的区别。纵观国内大学的农业电气化专业的培养模式,目前缺少具有鲜明特色,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模式。笔者研究的重点即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并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开拓出一条新路,供同类专业学习借鉴,同时也将为相关农业学科起到示范作用。
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出要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并且利用多种手段丰富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设立上,要有充分的自由度和强大的实践设施,保证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解决就业压力、提升毕业生竞争力方面,利用产学研合作和行业特点,进行针对企业和特定区域的就业模式。同时,培养具有高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的农业电气化人才是电力行业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策导向方面分析,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化,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的建设力度将转向中低压级别的农村电网。因此项目的研究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工程实践能力及扎实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符合行业和社会需要,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及应用前景。
二、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体系
1.多模式课程建设
农业电气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属于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范围,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相同。在课程设置上为了突出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特点,农业电气化专业的专业课更偏向于电力能量计量系统及电力设备的装配制造。经过笔者研究团队多年潜心研究和不断完善,将电能计量和变电工程设计成为农业电气化最具代表性的课程,两门课程教材均是部级本科规划教材,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拥有特色课程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利用多种手段丰富教学模式成为了课程建设的关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利用资源课、微课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展开自主学习。专业所有课程都设立25分钟的微课,通过视频让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属性、内容、重点及考核方式,方便学生选修课程。同时专业核心课程建立视频资源课,课程课件和视频相配合,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听课。同时利用网络软件手段,实现学生网上提交作业、答疑、考核等。
2.实践环节建设
由于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特点,学生实践教学实验等面临着一般为10kV的高压输配电环境,带电操作危险性高,同时实验设备造价较高。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热情,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环境建设采用以实际操作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结合的建设模式。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带电操作的危险,还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的特点,使学生自主研发创新,针对专业所学和虚拟实验的条件,验证专业的相关设计。通过建设,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环境包括了虚拟电工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中低压电网仿真实验室、变电站仿真实验室、微电网实验室、电能计量实验室、电力系统运行实验室等。通过系统的专业实验室,学生可以完成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工作。
3.产学研合作
纵观我国农电行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往的农电局正在与供电局合并,农电行业专属的就业市场已经不复存在,农业电气化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自动化相关专业的竞争。面对如此就业情况,农业电气化专业建设必须通过合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自身的特色,让毕业生具有特有的竞争力。首先针对保留了农电供电企业的东北、内蒙古地区,与相关农电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模式,设立校外培训基地,让毕业生可以提前进入相关岗位进行培训,了解企业文化,领会企业精神,掌握企业运行,让企业和学生做到相互深入了解,为就业双向选择打好基础。同时通过与相关装备制造业合作,丰富学生的就业口径。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环境,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将学生的相关设计和企业实际需求挂钩,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以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进行转化,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三、案例分析及结论
研究对象为农业电气化11年入学本科生,利用上述的培养体系对学生展开教育。经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在第八学期时,学生就业率为100%。有72%学生进入专业合作的相关企业就业,其余学生完成了升学和自主创业就业。经过四年的建设,两本教材被评为国家本科规划教材,一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成功申报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重点虚拟实验教学中心,承担部级、省部级科教研项目数十项。2014年农业电气化专业被评为省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
综上所述,农业电气化专业建设必须从课程建设入手,通过丰富的实验实践环节建设,并辅助以专项有特点、有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才能为农业电气化专业创出一条有专业特点的建设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宪磊,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及发展探讨[J].科技信息,2010(29).
[2]许丽佳,康志亮,刘明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机化,2010(6).
[3]郭喜庆,唐巍.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教育的历史及现状[J].农村电气化,2009(10).
[4]郭喜庆,唐巍.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教育的历史及现状[J].农电管理,2009(10).
[5]许丽佳,陈松柏,康志亮.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新模式的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3).
[6]麦艳红.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6(8).
电力专业篇7
关键词:培训;员工素质;全员考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作为企业资源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一直起着决定性、主导性作用,但是由于电力企业本身发展的局限性,电力企业员工培训一直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员工培训积极性、加强培训的有效性,不断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一、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一)工学矛盾突出
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繁重,可利用的业余时间不多,因此很多员工无法参与到合适的培训中去,突出的工学矛盾一方面使员工逐渐丧失了参与培训的热情,一方面也不利于员工素质的提升,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培训积极性不高
企业员工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员工对于培训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国有企业的工资分配机制有着一定的平均主义倾向,员工的收入与其素质的提升有时并无直接关联,因此很多员工认为参加对于自己的好处不多,不愿参加培训;也有一部分员工认为培训的内容与自己的需求并不匹配,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并无帮助,因而逃避企业的各种培训。
(三)培训方式落后
目前企业培训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方式为主。“讲授式”培训一方面要求培训对象有充足的时间能够全程参与,一方面又需要达到一定的培训人数才能开展,因此部分人数较少的小专业以及日常工作较为繁忙的员工都难以参与到培训中来。
(四)考核机制缺乏
企业培训后一般很少进行考试或评估,因此很难了解到培训效果,也无法确定员工对于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即便在培训后进行了测验,其考场纪律也很难保证,一般都无法测试出员工的真实水平。
二、员工素质提升思路
(一)开展覆盖全员的培训考试
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的首要做法便是提升员工培训的覆盖率,积极推进“全员培训”的工作理念,调动全体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公司广大干部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从整体上带动了公司培训工作的开展,也保障了公司的培训参与度,全面提升了公司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考试
不同岗位、专业的人员考题各不相同,均按照员工自身岗位和专业需求进行组题和考试,这样的考试形式不仅避免了部分小专业人员由于人数较少,不好开展培训、培训数量较少的问题,还使得培训更具针对性,对于提升员工日常工作的必备技能、解决生产现场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成绩分级激励支持
考试结束后,可将考试成绩公示,并根据考试成绩给予员工不同的奖励。奖励的发放提高了公司员工参与培训考试的热情,考试成绩公示机制也对其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公司员工为了获得较高额度的奖励,并且维护自我的尊严,会更加认真学习和复习,大大增强了员工对培训的重视度。
(四)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考试可采取提前下发题库、员工自行复习和集中考试的方式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避免了将员工集中、统一安排培训等工作,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自行掌控时间进行复习。一方面员工可以充分利用小块的工作空余时间进行学习,做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减少了时间浪费,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公司的培训资金,减少了培训工作量,实现了“双赢”。
员工自行安排培训时间的培训方式增加了员工培训的自由度,员工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工作,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充分调动了公司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员工也利用工作闲暇时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公司中形成了“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五)第三方协助保公平
为了进一步保证培训考试的公平性,可以由第三方培训机构协助进行出题、组题、考试、评分等各个环节,其中抽取试题、监考及评分由第三方培训机构全权负责,公司人力资源部只负责考试组织工作,并不参与具体事项。
第三方机构协助的方式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第一,由于是由第三方机构抽取试题,因此在考试开始前公司内部并无人员能够掌握考试内容,确保试题内容不会提前泄露;第二,监考由第三方机构负责,避免了公司员工之间由于监考严格而产生矛盾,也减少了同事之间相互监考的尴尬;第三,评分由第三方进行,有效防止了由于人情关系等原因造成的评分不够标准等问题,确保考试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三、员工素质提升发展方向
(一)丰富培训内容
目前公司的培训还是以理论培训为主,理论培训虽然对提升员工个人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多数生产技能人员来说,现场的实际操作更加重要。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投入使用、“三集五大”体制改革、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司对于一线生产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技能人员急需要较为系统、水平较高的实际操作培训。
由于公司相关设备、尤其是新设备资源短缺,高水平技能专家较少,并且各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和资源共享,因此技能人员的实际操作培训较少,无法满足技能人员日益增加的培训需求,也阻碍了一线生产人员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要适当与其他单位及外部培训机构配合,共同开展重点岗位、重要工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训工作,将实操培训和考试引入公司培训工作,全面提升生产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
(二)改善激励机制
目前公司的激励机制仅以奖金和成绩公示为主,虽然在短期内收效比较显著,但是在长时间内很难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考试对于员工的激励约束效果,就需要对激励机制进行改善。
在培训考试工作中,可以适当加入评比、比赛等形式,从中选拔表现较为突出的员工树立为典型,一方面提升了员工的士气,起到了激励作用;一方面也为其他员工树立了标杆和榜样,为其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学习方向。
(三)增强培训意识
目前公司对于培训工作往往不够重视,不论是领导还是员工,往往都将培训排在所有的工作之后,常以工作较多、没有时间等理由拒绝参加培训,并没有意识到培训对于提升个人专业素质的重要性。事实上,培训并不是浪费员工的工作时间或休息时间,恰恰相反,良好的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从而大大提高其工作能力,缩短其工作时间。
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当注重培训需求调查以及培训反馈,及时了解受训人员对于培训内容的要求和对培训的感受,从而对培训做出适当调整,保证培训质量以及效果;同时,也要扩大培训宣传,让公司上下了解到培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升公司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增强培训意识。
四、结语
全面提升员工专业素质,是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目标的有力保障,是提高公司供电可靠性的有效途径,强化了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同时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萍. 关于企业职工组织提升途径之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2013(6),54-55.
[2] 尹敏. 从员工素质培训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J]. 中国商界,2009(3),224-225.
[3] 陈红. 浅议优秀员工素质提升体系建设[J]. 石油教育,2012(2),25-28.
作者简介:
电力专业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 风力发电 专业设置
一、风力发电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费逐年增加,常规能源资源面临日益枯竭的窘境,迫切需要一些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在目前众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开发中,风力发电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开发领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受到各地的普遍重视。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风能资源丰富。全区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约占全国可开发总量的50%,风能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其中尤以巴彦淖尔、赤峰、乌兰察布、包头等地区风能资源优势明显。
内蒙古利用风能资源发电起源较早,大容量并网风电机组的发展始于1989年,到目前为止,超过200家企业进***内蒙古风电产业,大批风力发电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与风电场项目建设配套的风机制造、叶片制造等风电装备制造业也抓住市场机遇,纷纷落户内蒙古,使内蒙古风电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2月,内蒙古并网运行的风电机组容量达到1090万千瓦,成为全国首个风电并网装机超千万千瓦的省区。内蒙古不仅在风电装机规模上稳居全国第一,在电网消纳比例等指标上也遥遥领先。到2010年底,蒙西电网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占电网统调总装机的16.4%,占电网最大发电负荷的32%,占电网最高供电负荷的38%。随着风电产业在内蒙古的迅速布局,相关规划、设计、制造、安装等产业的本土化进程明显加快,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在庞大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飞速发展,内蒙古已成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大批中外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进驻内蒙古,在制造、运输等环节降低风力发电成本,极大推动了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速度。
内蒙古风力发电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保持高速发展,同时盈利能力也将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稳步提升。随着风电装机的国产化和规模化,风力发电成本有望再降。因此风电产业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淘金之地。另外,在国家加大内蒙古电网建设,提高内蒙古风电外送能力和不断提高风电在整个电网中所占的比重的利好前提下,相信内蒙古风电场建设、并网发电、风电设备制造等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开设风力发电专业的可行性
1.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
目前内蒙古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就目前内蒙古的风电发展速度和布局情况来看,从现在乃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大量的风力发电相关技术人员,从事运行、维护、检修、风机桨叶制造、安装调试等工作。这为我们风电专业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也为我们高职高专院校针对企业需求来开设课程和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利条件。
2.具备开设该专业的办学条件
风力发电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涉及机械、电力、电气、电子、动力、自动化等学科,内蒙古各工科高职高专院校都具有多个与风力发电行业相关专业。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热能动力设备专业、机械制造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等。另外,各工科学院目前基本都有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实验室和一些校外实训基地,实验实训设备也在不断的健全,这为开设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所以具备开设风电专业的硬件条件。
三、风力发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与岗位紧密对接,具有风力发电技术岗位的基本知识、掌握风力发电技术专业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具有从事风力发电设备运行、维护、风电设备组装与调试、变电站运行与维护、风电场选址与建设、故障诊断与检修等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2.开设课程
风力发电专业理论课程主要设置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机械制***、AutoCAD、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电气拖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单片机应用技术、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基础、风力发电原理、供配电技术、变电站电气运行与维护、风力发电场选址与规划设计、风力发电电气系统、风力发电安装与维护、风力发电机控制技术、风力发电运营与管理、风电机械检修与维护。实践教学环节:零件测绘、金工实习、电工技术实训、电子技术实训、电气拖动实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风力发电场认识实习、风力发电专业实习。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组织上,前三学期进行专业技术基础课和基本技能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
第四、第五学期组织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训,讲授内容以够用为度,学习方式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提升职业技能并获得风力发电运行检修职业资格证书。
第六学期到风力发电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蒙古高职高专风力发电专业的设置符合内蒙古经济发展需求,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生。因此,内蒙古高职高专开设风力发电专业是可行的,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电力专业篇9
这主要是因为作为电力企业来讲,其生产的工艺流程相对复杂,所以只有对其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电力人,这对信达雅形式的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整个的电力企业组成一个电力系统(Powersystem),这个电力系统由电源(electricity)即发电厂(electricpowerplant)、电力网(electricpowernetwork)和用电设备(electricalequipment)组成。电力网又分输电电网(transmission)和配电电网(transmissionnetwork)。电力系统除了生产、供应、销售和用电等主导环节(主业)外,还有辅助企业,如电力施工企业、物流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等。因此,电力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这要求电力翻译人员熟悉“电力语言”,才能胜任翻译工作。在进行电力专业英语的翻译时有可能会出现意思不正确以及翻译的语句不通顺的情况,如果翻译语义出现偏差,那发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问题,一旦对翻译原文的意思理解错误,就会导致对译文的翻译也出现错误,与此同时,如果对原文想要表述的意思不明确也可能会导致译文表达出现缺失,所以在进行电力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翻译时要立足于本专业表达文意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技类的词语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并且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词语也随之大量出现。作为我国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电力也是如此,所以也出现了很多的电力语言,如电力交易powertrading、大电户largecustomer;电力市场监管、electricitymarketregulation、还本付息电价capitalandinterestprice、可中断电价interruptibleprice、容量电价ca-pacityprice、上网电价on-gridprice、下网电量off-gridenergy;用户customer等。一般情况下来讲,专业英语文献的读者都是本专业的相关人士,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表达习惯要符合电力专业用语的表达,不然很容易出现读者在读了译文以后觉得译文缺少专业性的现象。例如:Taytransferswitchingdoublebussschemescanoperateinthemannerofsinglebustwobusessinglebuswithtwosections。将transferswitching译成“转移开闭”就会让读者不解其意。按行业表达习惯应译成“倒闸操作”。例如:Relayingofsinglebusisrelativelysimplesincetheonlyrequire-mentarerelaysoneachofthecircuitplusasinglebusrelay译成“中一母线的继电保护相对较简,中一因仅需要每条线路上的继电器和中一母线的继电器”。虽然专业读者也能猜出译文意思,但这样译没贴近专业;可译为“因仅需对每条线路以及母线进行继电保护所以中一母线的继电保护相对较简单”。
3结语
电力专业篇10
【关键词】可靠性;管理;思考
按照国网公司“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标管理不断深入,为充分发挥指标的长期引导作用,量化评价各专业管理工作质量,增强指标可比可控性,最终达到以指标为统领,促进各专业管理人员技能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管理有效推进,供电企业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我公司不仅要参与省内各专业对标,还要参加国网系统28家大型供电企业对标,无论是省内对标还是国网公司对标,可靠性专业在对标指标体系中均占有了一定的权重和分值,只有合理确保可靠性专业人员队伍稳定、优化人员配置,不断提升该专业队伍人员技能素质,并将可靠性专业指标有效融入于各专业管理,“以管理促指标”的目标定能实现。
1 电力可靠性管理及工作要求
电力可靠性管理系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电力系统输变电设施或系统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反映电力系统和设施的运行工况、健康水平以及相关的工作质量,范围覆盖规划、设计、基建、生产、调度、物资、制造等各管理环节。
专业管理工作要求:
(1)建立健全可靠性组织体系和管理网络,明确各级工作职责
(2)落实可靠性管理工作制度
(3)落实可靠性管理工作内容
2 我公司可靠性专业管理现状
我公司可靠性管理按照有关要求开展工作,但在管理机制、工作落实、专业管理、培训成效等方面仍存如下问题,需要各级人员正确认识,完善改进。
2.1 可靠性管理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一是组织体系建立中,对公司级可靠性专职人员予以明确,但部分基层单位的可靠性三级管理体系建立不到位,尤其是一些单位班组可靠性人员身兼两职,既是本单位可靠性专责又担当班组可靠性人员。在可靠性工作中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可靠性管理四、五级人员的工作职责无法有效分解和落实,对本单位可靠性工作质量无法评估。
二是管理网络工作职责落实稍显不足。按照要求,可靠性管理网络中,各部门、单位应主动、充分履行工作职责,确保我公司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在管理中,因我局停电检修定额管理尚未出台,对于掌握设备修试时间、提高指标预测的准确性无从保证;因用户报装接电临时工作所需,部分营销客户停电工作尚未完全纳入月度停电检修计划,造成月度目标指标与实际完成指标偏差较大;因部分新投设备存在缺陷,设备重复停电现象时有发生,对可靠性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2.2 分析会商制度有待形成
受对标指标要求,目前我公司可靠性数据尚且不能完全反应输、变、配电设备运检情况。因而,应用可靠性数据,查找各专业工作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参与相关专业分析,协调制定改进措施,用以指导专业工作开展分析会商工作机制有待形成。
2.3 数据“三性”管理的要求需再行落实
可靠性指标直接反映企业生产管理成效,与电力生产经营紧密结合,通过数据统计为设备全寿命管理,基本建设,检修维护,生产运行等方面提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支撑。本着有力于提高数据“三性”管理的目标,按照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制建设要求,该专业由运检部划归安质部负责。在专业管理中,因业务交接,影响了可靠性队伍的稳定性,对可靠性数据管理造成冲击;因班组可靠性人员兼职较多,尤其在春秋检期间,数据滞后维护的情况时有发生;受指标所限,部分实际工作数据人为忽略等的现实情况长期存在,对数据“三性”管理造成影响。
2.4 培训工作成效尚不明显
可靠性管理工作重在各级人员的可靠性工作理念的建立和可靠性信息系统的熟练应用,随着可靠性工作范围的不断拓展和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可靠性培训力度还显不足,受人员队伍不稳定、班组可靠性工作机制未有效建立,新操作培训不及时等因素影响,专业培训力度稍显不足,培训成效尚不明显。
2.5 以指标指导生产的可靠性工作理念尚未有效形成
与省内地市公司相比,设备资产较多、年均技改、大修、综检等工作量大是我公司生产管理的一大特点;在国网28家大型供电企业中,较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北地区年电力供需高峰区段明显,电网网架较为薄弱,老旧设备仍未完全更新,新投设备在智能化水平、设备质量、运行工况等方面仍显不足。随着供电服务承诺的有力实施,社会各界对电力供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3 原因分析
3.1 电力可靠性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可靠性专业管理工作认识不足。供电企业以增供扩销,大力发展电力客户,确保对外提供安全优质的电能,满足社会生产居民生活所需为目标。可靠性专业较其他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作为对现场设备运行、生产实际提供数据统计的专业,辅助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自同业对标指标管理以后,在各单位一味追求指标排名的趋从下,对可靠性统计工作带来严重冲击,数据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生产运营实际,为各专业提供数据支撑能力明显不足。
二是可靠性网络人员不稳定。我公司可靠性管理网络中,人员队伍不稳定。基层可靠性人员变化频繁,对该专业管理造成影响。同时新老人员工作交接不到位,新从事该工作人员对系统应用,数据维护原则和要求掌握不够全面,影响数据维护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是技能拓展不够深入细致,传帮带工作成效不明显。近年来,随着可靠性业务的拓展,统计系统升级更新,已将原单一元件统计改变至以元件事件统计为基础,以回路事件合并为依据,以变电站厂站***、母线***绘制以及电网拓扑***完成为最终目标的系统可靠性统计分析体系。但在专业培训中,一方面应工作交接不到位,原从事可靠性工作人员的传帮带作用未能深入发挥;另一方面可靠性系统属国网统推系统,尚无实操培训界面,不利于实操培训,对可靠性人员专业能力提高造成影响。
3.2 可靠性指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指标统计范畴变化,指标计算不够明确。近年来可靠性指标设置不够稳定,指标概念和计算方法时有变动,加之改变的统计方法基本在国网指标后,经与前期指标比对中方可觉知。
二是与其他专业管理结合不紧密,对该专业指标结果造成影响。可靠性专业管理结果是公司安全、规划、检修、运行、基建、营销、物资等专业成效的反应,与各专业管理紧密联系。各专业分别由相关部室直接领导,因各专业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及可靠性工作深入度不够等原因,该专业指标结果提升较为困难。
4 解决措施
一是解决该专业认识问题,建立健全可靠性管理体系。在公司内部建立健全由局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班组人员构成的四级可靠性工作体系,明确并落实各级职责。明晰涵盖安监、规划、运维、营销、基建、农电、物资、调控在内的管理网络的具体职责,严格落实。强化可靠性专业管理,严格专业标准,规范专业要求,坚持数据“三性”管理,为各专业提供较有力的数据支撑,改变对可靠性专业的认知问题,逐步增加本专业的话语权。
二是将工作业绩与绩效管理挂钩,提高岗位人员积极性。可靠性工作溶于生产现场过程管理,依托生产工作,反映设备运行、检修、方式改变等状态改变全过程,工作细致,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日常管理中,各单位、班组业绩考核与现场刀闸操作、工作票执行、设备巡检、红外测温、设备维护等现场工作结合紧密,而对于可靠性专业常规工作较为忽略,没能有效纳入绩效管理中,与设备管理一并对待。同时可靠性人员大多为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重前期生产现场,轻后期数据维护的思想时有存在。尤其在工作任务繁忙的春秋季检修、工作量较大时期,因工作重心严重偏移,可靠性人员顾此失彼、数据维护滞后现象经常发生,数据“三性”管理难以保证,影响了该专业管理工作质量。为有效扭转此类现象,考虑将人员职责、利益分解细化,将可靠性专业与现场操作、工作同等对待,细化分解该专业工作内容,与绩效管理相挂钩,纳入工作业绩统计,更好地体现人员工作成效,促进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是将指标管理与专业管理有效融合,达到以管理促指标,有效提升专业管理成效。可靠性专业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生产管理体系中准确、及时、完整的数据库,展现设备及电网在规划、设计、运行、检修等各环节工况,通过相关指标反映电网运行能力,为各专业保持优势,发现和改进短板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应将指标管理与专业管理有效结合,针对指标现状,深入开展可靠性数据诊断分析与应用,提出专业工作的改进意见和措施,督促相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整改。同时应将指标结果,充分应用于规划设计、物资采购、工程建设、施工管理、调度生产等各环节,达到以指标提升促专业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