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第1篇
那么,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呢?在此,我将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的情况列了一个表(见表1)。介绍如下: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建筑界的“奥斯卡”,是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我以为当凯悦基金会***2月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之后,第二天会有铺天盖地的报道见诸报端,但是,没有。这时我才意识到王澍获奖这件事还只是建筑圈子内部的一个讨论,没有扩展到公众。(顾云端语,《中华建筑报》2012年3月6日14版)这也是我答应写这篇文字的原因:在中国建筑圈外的反应寥寥可数,其原因就是很多人不了解普利兹克建筑奖,不了解中国建筑界的情况,亦不了解王澍何许人也。
因此本文从普利兹克建筑奖说起。
美国凯悦基金会(The Hyatt Foundation)设立的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认为是建筑师最具声望的奖励,人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以普利兹克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商业经营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长久以来以支持教育事业、社会福利、宗教、科学、医学及文化活动而闻名。
普利兹克建筑奖设于1979年,其评选程序与奖项均依照诺贝尔奖的做法而设定。向每年度的获奖者颁发10万美元和一张获奖证书。从1987年起增发一枚铜质奖章,次年又增发一尊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
铜质奖章的设计是以芝加哥著名建筑师――人称“摩天楼之父”的路易斯・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正面刻有“普利兹克建筑奖”字样,反面刻有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该奖接受所有国家的提名,无论是***府官员,作家、评论家、学术研究人员、建筑师、建筑社团或工业家,实际上对提高建筑水平做出贡献的人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而不论其具有何种国籍、种族或意识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铜质奖章背面的三个关键词――由亨利・沃顿1624年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关键词:Firmness 、Delight和Commodity,当时翻译时推敲不够,译作“坚固、实用、愉悦”,后来又有人想当然地写作“坚固、适用、美观”就更远离原义了。我觉得译为“坚固”(Firmness)、“迷恋”(Delight)、“商品”(Commodity)更为准确,更符合普利兹克建筑奖对建筑艺术本质的认识(见***一,普利兹克建筑奖铜质奖章影像)。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34年来,获奖的国家达17国,以获奖次数计名次,美国第一(8次),英国和日本并列第二位(4次),巴西、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瑞士5国并列第三位(二次),其余9国(包括中国)均为获奖一次。
从颁奖所涉及的国家、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可以看出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的眼光和水平,称该奖为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是大体名副其实的。它绝对是属于世界一级的建筑文化艺术奖项。截至2012年2月27日宣布王澍获奖,自1979年-2012年共颁奖34次(详见表1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美国凯悦基金会2月28日通知国际建筑师协会,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为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
《国际建筑师协会公报》称,15年来王澍和妻子陆文宇在中国杭州“业余建筑工作室”(Amateur Architecture)开展了一系列负责任的、人性化的、尊重环境的建筑艺术。王澍主张用“慢建造”的方式应对中国目前过热的建设风潮。他用从传统建筑拆下来的废弃材料作现代诠释。王澍强调,“人性”比建筑艺术更加重要,建造工艺比建筑技术更加重要。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帕伦博勋爵(Lord Palumbo)阐述王澍获奖的原因时说,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人们关于传统和未来的争论,成为持久深入的植根于自然环境,并永远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建筑。
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环境、关注建造工艺、关注建造材料……这就是王澍的建筑哲学、建筑价值观和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第一个重要建筑作品苏州大学文正书院***书馆,让建筑自然存在于“山”和“水”之间,他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用拆房现场收集的700万块不同时代的旧砖弃瓦构筑新楼。
综观王澍这几年发表的文章与演讲内容,可以看出王澍有他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王澍回忆说,“每年春,我都会带学生去苏州看园子,记得今年去之前和北京一位艺术家朋友(艾未未)通电话,他问我那些园子你怕是都去过一百遍了,干吗还去?――我智商不够高,我愚钝,所以常去……在这个浮躁暄嚣的年代,有些安静的事得有人去做,何况园林这种东西。造园,一向是非常传统的中国文人的事。”
王澍以他读元代画家倪瓒《容膝斋***》描述为例说:“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而是先想什么是有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稍微细读一下这种描写,这些都是很有益的。比如说对画内房子的描写,‘四根柱子’,柱子‘很细’,这种词都不会乱用,其实都是在设计,在写的时候,已经是再次设计了。……在你做园林之前,你得有一个价值的判断,有一个兴趣的判断,你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活着。否则你不会做这样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为什么有人去做,为什么大家都乐在其中?”
王澍的建筑哲学观,强调对待建筑的态度和价值观判断。王澍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而不是像西人的观点那样,造个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换句话说,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容膝斋***》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王澍在美国大学做《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讲座时强调:“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多少知识更加重要,这是决定性的分水岭。……历史上谈园子的人非常多,童隽先生认为,谈得最好的是《浮生六记》([清]沈复 著),它基本上是一部小说,不是理论,而以一种和生命与生活有关的态度来描写。我受《浮生六记》的影响非常大,我试***做到知行合一,就是你写的方式和做的方式很像。”据在座的美国同行反映,他们确实看到了一种和他们理解的建筑学完全不一样的建筑学!
参考文献
1. 《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许溶烈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2. 《建筑哲学概论》:顾孟潮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3.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专辑(1979-2004)》:严坤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版;
4. 《园冶》:[明]计成著,李世葵、刘金鹏编著,中华书局2011年版;
5. 《园林与建筑》:童明、董豫赣、葛明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6. 《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人们相逢于建筑》:《城市空间设计》2010年第6期;
7. UIA/Communiqu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见省略,2012.2.28
8. 《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耿诺,《北京日报》2012年2月29日;
9. 《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李健亚,《新京报》2012年2月29日C12版;
10. 《王澍,向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发一声呐喊》:方振宁,《新京报》2012年2月29日C02版;
11. 《王澍,自信的城市不需要“地标”》:李健亚《新京报》2012年3月1日C09版;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第2篇
作者:[美]鲁斯克著
译者:王英、郑德高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3月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问题专家之一,曾经做过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的市长,现为***的城市***策问题顾问,出版过多部有关城市与郊区问题的著作。本书作者将问题分析与***治实践相结合,应用详细的人口调查分析来证明大部分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是“弹性的”,即城市在区域***府的管理下能使其郊区具有很高的吸引力,拥有较低的贫困和犯罪率、较好的教育体系和财***预期。
乐活世界(揭秘全球购物中心)
作者:香港理工国际出版社主编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3月
本书辑录了近30间世界各大城市最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Shoppinq Mall设计方案,作为记录当代全球超级购物中心设计成就的坚实见证。全书以ShoppingMall的建筑设计为核心,将“乐活”概念贯穿其中,***文并茂,向您展示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
作者:季元振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本书对近年建筑及房地产业的业内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反思当今中国建筑界,推及房地产,指出业内存在的重重弊端,呼吁建筑师应更多地关注诸如住房,学校、医院、工厂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而不是过分追求创意,造型的炫彩而忽视了实用功能。当今中国民生问题还解决得不好,华丽的大型建筑带来的不菲造价更使民生问题加剧。本书对年轻人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也提出了诸多建议。
建筑环境设计:写给建筑师的设备设计
作者:[日]伊藤真人著
译者:周有芒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建筑计划、结构计划及设备计划是建筑设计的3个主要支柱。设备计划涉及的课题范围很广,从地球环境到室内环境,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本书作者伊藤真人长期在竹中工务店工作,参与过很多大项目,精通空调、给水排水和电气各个领域的工作。本书作为建筑环境设计的一本力作,融入了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开发成就。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会了解到建筑设备计划的很多基础知识,培养自己的应用研究能力。
世界住宅***鉴(最新修订版)
作者:《世界摄影***鉴》编辑部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住宅是最平凡不过的事物,但是却承载着异常厚重的寄托。***治、经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材科技术,建筑师和房主人的个性气质,全部都要在住宅中得到反映。不过分地说,住宅是我们托付生命的事物。本书从世界范围内精选了268位殿堂级大师的400座住宅,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实用参考价值。赏析文字对最精彩之处做了切要的解说,帮助理解作品的神髓。
弗菜彻建筑史
作者:[英]丹,克鲁克香克主编
译者:郑时龄,支文***等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弗莱彻建筑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学术价值的建筑通史之一,被誉为“建筑师的‘圣经’”。本书以大量实证资料为基础,概括出从史前时期到国际时尚每一个建筑文化时期建筑的最主要特征、讨论形式与发展机制,同时将建筑置于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之中,运用比较法讨论了每种风格的建筑在平面、墙体、门窗、屋顶、柱式、线脚和装饰特点等方面与其他时期或其他风格的异同,以加深对风格特征及其源流的认识。
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日本现代城市乌托邦
作者:[美]林中杰著
译者:韩晓哗等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新陈代谢主义立足于城市的现代主义模式的对立面,创造了诸如人工土地,海上文明和代谢循环这些富有野心的设计概念,而这些概念都体现了新陈代谢的社会变革思想。作为第一本有关新陈代谢运动的都市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长篇批判性著作,本书将新陈代谢主义置于日本大规模城市重建,经济腾飞奇迹和社会***治再定位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阐述。
光辉城市
作者:[法]柯布西耶著
译者:金秋野、王又佳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本书法文版1933年著就,1964年重印,英文版于1993年出版。作为城市规划界公认的第二位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光辉城市》是柯布西耶一生建筑思想之结晶,闪耀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光辉。作为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其思想以大工业为背景,同时试***对工业化本身的弊病进行克服,强调建筑与自然对立中的相互包容和建筑作为人类居住文化总容器的艺术之美。今天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城市规划都受到了他理论的影响。
建筑师的大脑:神经科学,创造性和建筑学
作者:[美]哈利・弗朗西斯,茅尔格里夫著
译者:张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理论有实际的生物学基础吗?建筑师拥有很特别的大脑吗?当今的神经科学为建筑学提供了设计思路的新基础吗?本书研究建筑师和设计师是如何看待现象世界的。作者简要介绍了过去50年里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潮,这些思潮是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认知表现形式。这本书呈现了一些不朽的建筑思想在神经科学方面令人惊讶的确证,以及从建筑经验的多感知本质到模糊性和隐喻性相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必然关系。
欧洲建筑纲要
作者:[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
译者:殷凌云、张渝杰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以接触的建筑物为中心,讲述了建筑的故事。自1942年问世以来,这部著作成为有关欧洲建筑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佩夫斯纳生前曾多次修订,使此书与时俱新,保持生机。时至今日,它并未随着作者的离世而失色,仍然是学习西方建筑史的经典读物。
建筑之梦: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著述精选
作者:[美]赖特著
译者:于潼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有关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书籍浩如烟海,其中很多都是他所做文章和演讲稿的选本――从作品全集,到有关某些主题的文集和选集,前者让人望而却步,后者则关注范围较窄,或者选材较泛。本书所选十五篇文章来自赖特
最有影响力、最发人深省、最具持久魅力和可读性的著作,它们是赖特于1900年至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文章,就像他当时的建筑作品一样,在欧洲和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影响了现代运动的发展历程。
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
作者:[美]马文・特拉亨伯格,伊莎贝尔・海曼著
译者:王贵祥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作者清晰地解释了从远古到21世纪那些塑造了人类建成环境的形式、材料以及技术的剧烈变化。行文深刻。准确而不失生动,书中既有对长期历史倾向的讨论,也有对标志性建筑以及重要建筑主题的深入分析――比如新石器时代纪念性建筑的诞生、古典柱式的发明、19世纪建筑师所面对的现代性问题以及21世纪建筑充满复杂性的挑战。那些塑造了建筑功能,形式及其所象征的社会***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也得到了深刻的详尽分析。
鲍姆施拉格-埃伯勒(BE)
作者:贾倍思编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7月
鲍姆施拉格和埃伯勒的作品近十年来不断出现在国际著名的建筑刊物上,而且获得了不少的建筑奖项,特别是在生态节能建筑方面的成就格外引人瞩目。事务所成立以来,作品从最初的奥地利西部山区的经济住宅,到现今的遍布欧洲各地的大型项目,涉猎广泛,近些年还参与北京的一些建设项目。本书介绍了该事务所的建筑思想和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及近10年来的设计作品,分析结合中国建筑发展现状和面临的课题,作者对每个作品都加以点评。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
作者:[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
译者:胡缠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刘瑜作序推荐。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作者:[美]安东尼・刘易斯著
译者:何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看官员的诽谤诉讼如何扼住媒体的喉咙,百年老店《纽约时报》面临倒闭之险,奋而告上美国最高法院j看联邦大法官如何甄别宪法真义,力挽狂澜,力挺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的权利,铸就言论自由史上的里程碑。《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一册在手,纵览美国两百余年言论自由的司法斗争史,五味翻陈。
高难度谈话
作者:[美]道格拉斯・斯通等著
译者:王甜甜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第3篇
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初期,***府管理部门逐渐认识到,重新打开对外交流的大门有利于对建筑师的培养,有利于新的学术环境的构建,有利于整个创作环境的重建。***府部门及学术单位通过积极努力,采用多种渠道重建了与国际上的联系,并与许多国家的相应机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不同国家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开始了比较密切的交流往来。与发达国家日益频繁的接触,特别是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交流的深入,其建筑领域的成就不断被中国建筑界认识和了解。一些美国和日本建筑领域的世界著名建筑师,如贝聿铭、丹下健三、芦原义信、黑川纪章、大谷幸夫、波特曼、罗普森等都与中国建筑界进行了广泛的联系,中国建筑师也有机会和他们交流并面对面地学习。同时,中国建筑界还邀请了欧洲、美洲、澳洲等地的建筑师来中国访问,进行建筑学术上的探讨。这些举措对于中国建筑师了解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了解发达国家建筑设计的经验以及国外建筑师的个人成就和风格,都提供了客观、直接的条件。
与此同时,国内建筑界的学术活动也开始广泛展开,专题学术交流如火如荼。1978年5月,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广州共同举办了“旅馆建筑设计经验交流会”,会议成果《旅馆建筑》出版。同年10月,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恢复活动大会上,讨论了建筑现代化及建筑风格等相关问题。建工总局设计局、卫生部和中国建筑
学会联合召开“全国医院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会议在总结工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就县级医院建筑设计、医院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建工总局设计局组织召幵了***书馆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此后,还扣继举办了休育、医疗等建筑设计的交流活动。
改革开放之前,中旧建筑学界受意识形态约束,著书立说者常被指为“一本书主义”或有“名利思想”,因而与建筑学相关的著作出版很少。改革开放之初,中老年建筑师在十年***中耽误了许多宝贵时光,在老一辈建筑师中,著作较丰者已为数不多。学术荒芜的建筑界急需出版物来传播建筑思想,许多建筑师也急需了解建筑实践的例子,获得建筑理论方面的营养。面对这一现状,建筑学界也开始***思想,积极行动,整理和编辑了一批建筑理论著作出版。首先,出版社对“***”期间去世的老一代建筑师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然后结集出版。1982年先后出版了《梁思成文集》、《刘敦楨文集》等。同时,卓有成就的老建筑师如童雋也在开始了有关建筑史和建筑理论的写作。1979年,陈志华编写的《外丨11建筑史》出版;1982年,由四所院校教师合作编写、由M济大学罗小未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也出版了。这些®础建筑历史著作的出版,初步改善了中国建筑教育长期缺乏外U3建筑史相关教科书的轩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西方建筑大师的名著也开始被引进翻译出版,出版社还出版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前沿建筑理论。一些西方建筑名荠的中文译本也汗始在书店面世。1981斤:,就翻译出版了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吴景祥译)、PL奈尔维的《建筑的技术与艺术》(黄运升译)等。1986年6月,汪坦主编的《建筑理论译从》出版,这是山13本专荠组成的丛书,许多建筑界研究外[1建筑的专家学者都参加了从书的翻〖筆工作。这一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还组织出版了《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fi批共12册),介绍了世界公认的12位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值得注意的是,丛书的许多作者都是与这些外国建筑师有直接联系的学者,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甚至还有大师言传身教的经历。因此,介绍起来不仅内容真实可信、案例分析很专业,而且还有建筑的学术深度。另外,这些作者本身大都是从事建筑工作的,所以,书籍的内容在专业上分析很到位,在国内建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85年,清华大学教授汪坦主持召开了“中ffl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开始了卓有成果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一些中青年教师或建筑师,也陆续出版了研究成果,如彭一刚出版了《建筑画与表现***》、《空间组合论》等。这些著作的出版,无疑对促进中国建筑文化在新时期的建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筑设计竞赛是国际上十分常见的建筑文化活动,对建筑专业的发展具有极为有效的推动作用。世界许多国家经常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设计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扩大建筑领域的学术交流范围、探讨设计发展趋势、征集优秀的设计方案、培养设计师的创新意识等,
从而推动建筑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在中国,“***”之前也曾经举办过多种建筑设计竞赛,但十年***中断了这些活动。建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建筑学术环境的重建,设计竞赛不可或缺。从1980年代初起,各类建筑竞赛活动也开始逐步开展。1980年2月,
受国家建委及农委委托,国家建委农村房屋建设办公室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农村住宅设计竞赛,各地提交了6500多个设计方案。同年4月,中国建筑学会、国家建委设计局、文化部艺术局和国家建工总局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小型剧场设计竞赛。在此次竞赛中,许多中青年建筑师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亟待发展的建筑行业的新生力量。1981年6月,全国农村房屋设计竞赛方案揭晓,优秀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深入农村访问了农户的需求,考察了农村的建筑环境和建筑材料,建筑设计方案充分利用了地方资源,以钢代木,推广钢筋混凝土构件,为农村新住宅建设提供了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
1981年,创刊不久的《建筑师》杂志成功地举办了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1983年,该杂志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论文竞赛,优秀论文结集成《1983年全国大学生竞赛论文集》出版。参加竞赛的论文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显露出中国未来建筑师所具有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1985年5月,《建筑师》杂志又以“高等学校校庆纪念碑”为题,在福建举办了全国高校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国际建筑界的交流越来越多,国外一些设计竞赛也吸引了国内高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中国建筑师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好评。1980年,同济大学讲师喻维国、张雅青、卢济威、顾如珍合作设计的中国乐山博物馆,就荣获日本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佳作奖。据不完全统计,1980-1986年间,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赛中共获奖30余项。^与此同时,***府相关部门为鼓励建筑师在实际工作中多出优秀作品,完善建筑文化结构,开始从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综合指标上评选优秀建筑作品,改变了过去30年中国建筑界罕有建筑作品评选活动的局面。
1980年7月,国家建工总局颁发《优秀建筑设计奖励条例》(试行),为建工系统优秀设计作品评选提供了依据。1981年7月,国家建工总局公布了苏丹友谊厅、广州矿泉别墅和南京五台山体育馆等9个项目为建工总局优秀建筑设计项目,优秀设计作品的评选极大地鼓励了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同年11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优秀设计总结表彰会,会议评选出了1970年代国家优秀建筑设计项目。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第4篇
年会期间,世华建协常务理事会举行了第二届第六次全体会议,理事会举行了第二届第三次会议和2009会员年会。会议总结了2009年协会工作,研究部署了2010年的任务并决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将在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于上海举办。
在本次年会召开前的晚上,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举办了新书《数字营造――建筑设计、运算逻辑、认知理论》酒会。这是该学术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本译著,是该学术委员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密切合作的产物,主要翻译了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建筑学者的论文。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最短的时间出版。百余本新书在会上被抢购一空,可见人们对数字营造建筑的关注与热爱。
本次会议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和世华建协四家会员单位具体承办。海南省姜斯宪副省长出席了学术研讨会并从省***府施***角度全面介绍了海南省的建设和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的决心与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建飞先生和土木建筑学会会长葛守信先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建筑新作评论――兼论国际旅游岛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围绕这一主题,世华建协理事、马来西亚著名华人建筑师杨经文先生、著名加拿大华人建筑师方为之先生和世华建协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许安之先生分别以热带、生态建筑设计、外籍华人建筑师在中国建筑创作的体会和墨西哥坎昆国际旅游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在分组互动式学术研讨会上,建筑新作评论组、世华建协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和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分别进行了学术活动。热烈地讨论了各自学术领域的问题。
会议期间,世华建协领导向荣获协会200术奖的2个金奖项目、9个设计奖项目颁发了奖杯与证书。
金奖获奖项目如下:
澳门美高梅金殿 何承天 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
苏州工业园区钟园路商业中心 张应鹏 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奖获奖项目如下:
广州天誉威斯汀酒店及天誉大厦 何承天 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 吕元祥 香港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
新雅艺墅A座 温捷强 内蒙古新雅设计院
COLOUR BY THE RIVER 周德灏 周余石(香港)有限公司
百大金地商业中心 张辉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建科大楼 叶青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福州万科金御榕郡 宋照青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公司
1933老场坊 赵崇新 IPPRSH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城市实践区中部展馆B4广川成一HMA
会前与会中,协会新成立的摄影研究会以130余幅精彩的影展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建筑师作为不亚于专业摄影师的摄影水平,展现了建筑师的爱好与风采。通过无记名投票,在热烈的气氛中向获奖人颁了奖。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第5篇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作品:里斯本东方火车站作品:密尔沃基美术馆作品:毕尔巴鄂步行桥
标签:追求内外协调统一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卡达杜哈***艺术博物馆。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
作品:肯尼迪***书馆
作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作品: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作品: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作品:德国历史博物馆作品:日本MIHO博物馆作品:北京香山饭店
标签:疯子建筑大师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主要有古埃尔公园、巴特罗公寓、圣家族教堂等。
高迪曾说:“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美丽的造形。”高迪的作品常使用大量的陶瓷砖瓦和天然石料,以令人信服的建筑语汇,如:建筑的门、窗、柱、廊、墙等,和丰沛的想像力创造出属于高第式的建筑。他认为大自然界是没有直线存在的,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因此凡是他落实于自然理论的建筑作品始终令人眼睛发亮,在百多年后的今天却丝毫没有古迹之感。斯人已远,作品不朽。高迪一生的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部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品:米拉公寓
作品:古埃尔公园作品:圣家族大教堂作品:巴特罗之家
标签:解构主义大师
扎哈·哈迪德,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有人说她是疯子,有人说她是异端人物,当然还有人说她是特立独行的建筑大师。无论如何,哈迪德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曾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意大利米兰一幢外形扭曲的写字楼,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中国广州的歌剧院,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2年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主持权……
2004年,哈迪德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最高荣誉建筑奖项的女性。普立兹克奖评委之一、美国建筑资深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称:“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
Vitra消防站
广州歌剧院PIERRES VIVES大厦
标签: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
生活工作在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在53岁时获得了第18届普雷兹克建筑桂冠提名:赫雅基金***杰·A·普雷兹克在宣布这一事实时,引用评奖团的描述说:“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工艺的组合……即适用又富有灵感,……纵观其建筑生涯根本不能预测其未来。”
安藤忠雄是位难得的建筑师,他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是那么实用,有灵性,他有超强的洞察力,超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或风格。他的建筑是形式与将要生活那里的人们的综合统一。
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式在艺术上的惊奇组合,透过他的建筑没有人可预测这个时刻将会到来,他不愿意受传统的来缚。创新是他的手段,个人世界观是他灵感的源泉。将普雷兹克建筑奖授书安藤忠雄,不仅因为他完成了某项作品,更是为了他将来的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建筑艺术。
作品:皮诺基金会美术馆
作品: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作品:兰根基金会/霍姆布洛伊美术馆作品:曼哈顿阁楼
作品:同润会青山公寓改建
标签:现代建筑的旗手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0.6-1965.8.27):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作品:马塞公寓作品:朗香教堂作品:萨伏伊别墅
标签:艺术建筑大师
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的***官。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米。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
普利策奖的评语:
约翰?伍重是一位建筑师。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中国、日本、***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的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作品:悉尼歌剧院
标签: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1898~1976,全名为Hugo Alvar Herik Aalto)是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
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工业产品设计的代表人物。他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四位大师一样高,而他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的关系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其他人所没有的突破,是现代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
标签:大胆创新勇于突破
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1937年9月14日-),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因对热那亚古城保护的贡献,他亦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他出生于热那亚,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这一古城。他受教并于其后执教于米兰工学院(MilanPolitecnico)。1965年-1970年,他为路易·康和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与理查德·罗杰斯共事,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为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
作品:蓬皮杜艺术中心
作品:保罗·克利(Paul Klee)中心作品:休斯顿menil博物馆(Meniu Collection Museum)作品:罗马综合音乐厅作品:瑞士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标签:"高技派"的代表人物
诺曼·福斯特,当今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诺曼.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的建筑方式。
他认为建筑应该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宁静。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世界著名城市 人文建设
世界著名的城市人文特色是在该城市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只有在过去传统的以及历史的文化遗产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居于何处,以后能够且应当干什么,以及未来应当走向何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城市建设向更加人性化方向发展,日趋形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管理,它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
在世界著名城市的发展中,放在城市发展首位的是以“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因素核心作用,是对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关注。如:在新加坡的“心件”建设中,除了包括社会和谐和***治稳定外,还包括市民合作精神、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等内容。此外,美国的“再城市化”研究以及亚特兰大的“城市再生”计划都是城市人文精神塑造理念的充分体现。由于当今世界中著名的都市作为人文城市,因此,都十分注重自己的人文品味和人文魅力。如:纽约、巴黎以及法兰克福等人文城市都有着巨大的文化流通量。伦敦不仅是文学城市和戏剧城市,更是大学城市;巴黎不仅是服饰城市,又是文学城市;维也纳作为一座音乐城市,更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此外,根据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的经验表明,通过人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竟会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由于纽约具有以“硅谷”为代表的文化创意、软件开发和风险资金共栖的良好环境,因此又被称作“世界数据之都”。
1 世界人文城市建筑风貌的启示
21世纪的城市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能够让人充分感受到不同城市的文化韵味。如:城市的建筑不仅具有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以及实用的雕塑,作为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以及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的、地域的以及时代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是形成不同文化氛围社会情调的重要因素。虽然纽约和上海都具有摩天大楼,但是作为现代化的建筑物却有着不同的文化韵味。北京的紫禁城和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是却有着东西方不同的气派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理念十分重视历史,因此,为了增加城市建筑的文脉性,实用性的采用建筑构造、建筑符号以及建筑比例和建筑材料等历史建筑元素。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反对将城市建设成人造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一些文化名城如伦敦、法兰克福、巴黎、莫斯科以及威尼斯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文化。在莫斯科,很多建筑都受到了意大利建筑、西方建筑思潮以及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虽然在莫斯科各个建筑流派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但是任何一个建筑流派也没有成为莫斯科的主流建筑。莫斯科的建筑就是莫斯科的风格,由于它综合了许多建筑的优点并接受了历史建筑思想和流派的熏陶,在结合本国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汇集了各种建筑风格,从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莫斯科这座城市拥有五花八门的雕塑,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这些雕塑大多都以历史为题材且是国家历史的真实描绘和反映。
世界上各个著名的城市对于自己的形象文化都是十分重视的。所谓形象文化主要是指城市的外观形象,主要包括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如:对于城市的空间布局、风格色彩、建筑造型以及广场、道路、公园和路灯栏杆,甚至是路牌广告等都要井然有序,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不仅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更要具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
世界著名城市都有符合国际标准又有自己风格的信息和识别系统,如市内的道路、桥梁、公园、街区、路标、路灯、门牌、垃圾箱、邮箱以及各级***府、公园、商店、广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名称、标志、符号等均有特殊样式的要求,这些可作为城市整体规划中城市景观形象的一部分来设计。纽约城市从中心区到曼哈顿到近郊四区,信息识别系统可谓全方位的。曼哈顿的主要街道呈十字行,南北为道、东西为街。它像一个巨型坐标系,人们不管在何处,都会在坐标上迅速找到自己的所在,曼哈顿主要街道都标上阿拉伯数字为序号,如第42街、第6大道。公共建筑以伟人的名字命名,如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国际机场、乔治・华盛顿大桥等等。数字符号便于人们识记,伟人的姓名又使人终生难忘。有些公共建设设施除了名称以外,还附有表明自身特征的***案,如医院、电话亭、厕所等,这些识别系统五花八门,既有识别功能又有艺术美感,和城市整体风格和谐一体,使城市具有可感的外在形象和内涵特质的抽象概念有机地融为一体,引起人们产生注意、兴趣、记忆、认同等一系列反应,达到塑造城市形象,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城市全面发展的目的。
新加坡国土建设规划及功能布局在1969年就完成,并以法律程序加以确立,近四十年来相关的建设按规划有条不紊进行,从根本上避免了乱拆乱建和重复建设,使“花园城市”得以实现。另外十分注重对传统历史的保护和延续,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贯穿在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规划工程管理之中。英国人早先建造的总督府和高等法院,拉福尔大饭店老楼、火车站以及许多老教堂等历史建筑原样保留,并整理一新。
现代著名城市的发展,非常注重城市管理法治化,制定严格的城市管理措施。如法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法治化管理,当时规定巴黎的城市建筑不得高于艾菲尔铁塔,并为城市建设定下中轴线。英法两国在治理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时,致力沿岸文化景观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规。
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1962年法国掀起了一场绿色***运动,将植被森林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编入20年规划,有效保护了整个大巴黎地区的绿色森林系统。
新加坡60年代,在道路、空地上大力种植高大的乔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较高的覆盖率。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了环境绿化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的空间绿化。80年代,种植果树,引进更多的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到90年代,发展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通过不懈努力,建设“花园城市”由最初追求的理念一步步变成生动的现实。
2 世界人文城市独特文化风格的启示
一些世界人文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去显示城市的个性化,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如:纽约的华尔街、包年汇歌剧院、现代艺术博物馆、自由女神像以及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塞纳河以及凡尔赛宫等。
在巴黎,人们除了可以看见埃菲尔铁塔等独具风格的现代建筑、红磨坊等炫目刺激的现代娱乐中心以及年年翻新甚至以季节或月度为周期的时尚服装表演、先锋音乐表演和五花八门的后现代行为艺术,还能够看见星罗棋布的各种艺术馆、博物馆以及纪念性的建筑,还有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人文社科研究机构以及国际性权威文化机构等。对于巴黎而言更重要的是其拥有各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学术流派和哲学思想,众多享誉全球的思想家、史学家以及艺术家和文学家等,他们与各种高层次的大学以及研究员等一起构成了巴黎的精神文化标志。正是由于巴黎拥有这么多综合的因素,才使得其成为西方古典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坚固堡垒,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乃至“超后现代主义”的前沿阵地。
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统一,这方面伦敦也有很好的体现。在伦敦这个古老而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人们不仅可以从古老狭长的街道中感受17-19世纪纺织工业、国际贸易以及世界金融中心昨日的辉煌,还能从顶级大学和世界博物馆、古典建筑中感受伦敦这座城市具有的深厚的历史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韵味,还能从保留皇家宫殿和古老仪式中感受这个城市乃至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精英气质。但是这一切并不排斥爵士乐以及先锋艺术等现代文化元素。
教育才是文化的基础,科技乃是文化的精华,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离不开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在世界上,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就是教育和科技,尤其在一些由移民发展起来的现代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在波士顿,首先看见的就是书形玻璃大厦,此乃波士顿的城市标志,这是因为波士顿拥有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以及耶鲁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因此,波士顿一直坚持并突出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城市的定位和城市特色。麻省理工学院不仅设计了“爱国者导弹”,还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项获得者;哈佛创造了实用主义等美国哲学,为丰富西方的思想体系并为美国输送了各种高端人才;哈佛和耶鲁大学被成为培养美国总统的两大摇篮。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波士顿的重要文化元素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由于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着都是市民,因此,市民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形象。此外,城市需要完善的城市文化硬件设备,如***书馆、美术馆以及展览馆、俱乐部以及体育馆和学校等培养高素质的市民。
3 世界人文城市人文社区发展的启示
国际上的人文社区发展大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
第一,韩国的人文社区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的作用。
韩国例如在保存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因此,在吸收西方式文化投资规模和市场开发技巧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物力,由于结合这两方面十分成功,从而在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韩国社区居民尤其是处于现代西方文明渗透下青少年亲近传统民族文化的机会。
第二,法国的人文社区具有协调社区事务的重要作用。
法国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之都,有着十分浓厚的艺术氛围,因此,居民们在社区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浸染,从而培养出了良好的兴趣爱好以及高雅的风度气质。在该市的80个社区中,拥有数量客观的丰富类型的艺术人才。社区文化组织不仅是社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协调社区事务的重要力量。
第三,美国的人文社区具有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功能。
从整体来看,美国的社区自治模式还比较成熟。居民在美国的城市社区中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组织,这些组织由于经常开展活动,从而能够加强会员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和学习的机会。
第四,日本人的人文社区,具有促进社区文化、提升人文素质以及利于社区居民自治的特点。
在日本的城市里,每个社区都具有充足并且优越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尤其在东京一些城市,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颜廷标,郭瑞东.世界著名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5).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建筑鉴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外建筑鉴赏》课程是环境设计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艺术鉴赏与剖析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受到学生冷遇。文章通过对《中外建筑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与进步。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中外建筑鉴赏》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通过对各世界著名建筑实例分析与鉴赏,从中汲取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的精华,增强学生建筑艺术鉴赏能力,开阔设计思维、提高专业修养等,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建筑鉴赏》是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的专业理论课,但由于入学之初专业方向划分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倾向于强调实际动手的专业实践课,而专业理论课往往受到忽视。在此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对课程相关各方面做出调整,达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第一,学生普遍认为理论课知识对实际设计能力提高不大,以后很少有机会从事建筑方面工作,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建筑相关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前就会提出“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很多理论课都是没有意义。”等问题,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这门课程在环艺设计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教学内容多而广。《中外建筑鉴赏》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及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流派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安排里,无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还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史类基础知识较弱。而建筑蕴含了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记载着关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所涉及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学生很难在短短几十节课中体会建筑艺术所带来的魅力。面对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成为任课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3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应通过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来顺应时代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从拓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开展:
3.1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1)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外建筑鉴赏》的意义。针对学生对建筑理论课的忽视与不解,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性质,并明确指出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建筑艺术分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树立明确的目标,有助于课程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2)《中外建筑鉴赏》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建筑可以反映时代特征、地域风格以及民族审美情趣等。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建筑有很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的特征、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等基本理论,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必须要有选择性、逻辑性的组织课程内容。如:纵向以代表性建筑为例,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建筑发展史的脉络,归纳世界建筑艺术的发展规律。横向可以通过比较法,将中外著名建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建筑艺术特点,通过多层面切入相关内容,由学生自己归纳建筑特色、艺术风格等重点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以往的建筑成就外,更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建筑艺术的发展是艺术设计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在提高建筑鉴赏能力的同时,更需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适当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如:室内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分析洛可可风格建筑风格时,可以增加洛可可风格家居、室内装饰等内容介绍,有目的地分析洛可可风格的特色。不但拓宽教学内容,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为今后的环艺设计学习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3.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动课程顺利开展
(1)运用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如何在理论课当中引入实践教学,这是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需不断探索的问题。经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运用课堂讨论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将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及作业要求向学生讲述清楚,以小组为单位负责不同章节的资料收集,随着课程的展开,每个小组派出学生代表按要求进行阶段性介绍,教师有引导性地参与其中。同时,其他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或者补充,运用多元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运用实地考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根据本地方以及周边区域的建筑特色,适当地额外安排学生进行古建筑调研活动,通过对古建筑的实地分析,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建筑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的建筑艺术鉴赏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理论课来说,更是丰富了学生直观感受建筑魅力的一个必要手段之一。第一,要达到建筑鉴赏的目的要么实地考察,要么通过多媒体展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前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比较困难。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形、***像、音频和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将建筑完整地呈现出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一些没有被保存下来的著名建筑,可以通过***像、视频等多角度了解建筑的魅力,使建筑由抽象的量化数字变成可视化的直观感受。如:埃及金字塔,无论教师在课堂中生搬硬套的理论讲解其规模宏大、建造技术惊人,不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通过纪录片镜头的缩放去感受建筑给人的震撼。
4结语
对于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创新性教学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及课程自身的发展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拥有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