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论文例1
思想***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导向、思想道德导向等功能,在各个阶段帮助教育客体在了解***和国家的方针***策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准则,努力保证其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行为导向。
思想***治教育的行为导向主要是在道德规范导向和法纪规范导向两方面进行的。道德和法纪是维护文化安全最为直接的途径,是表现在外在方面的有效方式之一,这两种导向同时也是实现其他导向的重要保证。有些国人理想信念淡薄,极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诱惑,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治教育行为导向来对其进行预防,提高维护文化安全的自觉性。
(三)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网络等作为思想***治教育载体的一部分,在维护文化安全中起着很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西方国家极力鼓吹言论自由,依靠这种自由来侵蚀我们国人的思想,在隐蔽性中渗透进行,网络、新媒体成为他们的主要利用工具。因此在这一点上,要保证文化安全,必须使思想***治教育舆论导向坚持***性原则,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有效主导舆论,使文化传播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策导向。
文化安全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保障我国文化安全,需要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思想***治教育要切实担负起***策导向的重任,作出强有力的***策导向,在***统一领导下,统筹发挥好宣传文化战线的重要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组织的积极力量,进行主流文化方面宣传的***策引导,为弘扬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努力。
(五)利益导向。
国家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延伸,是国家利益的文化存在形式,是最高形式的国家利益,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就在于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利用思想***治教育的利益导向,使人们正确区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并最终使利益认同上升到价值认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进而树立文化安全观,使文化利益得以实现,巩固主流文化价值,维护文化。
二、发展对策
(一)完善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思想***治教育导向体系。
1.丰富思想***治教育导向的内容。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迫切需要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丰富思想***治教育的导向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改造落后文化,整合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在文化安全视角下思想***治教育教育导向内容,应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的主流文化,站在时代前沿,使人们深刻领会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意义。
2.坚持思想***治教育导向原则。
坚持思想***治教育导向原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基本立足点。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治教育是一项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其导向也直接指向于人,国家的文化安全依靠的是大多数国人对国家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支持,进而维护文化安全。第二,预防为主的原则。我国国家文化受西方文化的隐蔽侵蚀,思想***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发挥主要有预防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第三,核心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是支撑整个民族文化和思想***治教育发展的精神导向。在当今维护文化安全中,思想***治教育必须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使我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构建思想***治教育导向的机制。
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过程中,思想***治教育需要建立一定的导向机制,主要有思想导向机制、心理导向机制和舆论导向机制等,利用这些机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治观点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判断和引导,充分发挥导向功能。
思想文化论文例2
探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不能不透视的读书生活。
除马列著作之外,读得最多的是中国的书。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诗辞歌赋到稗官小说,几乎无所不读。这使国学功底深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是为读历史而读历史,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以历史为借鉴,站在历史的巅峰来反观历史,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批判的态度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为当前的***斗争服务。因此,***思想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传统文化素养。
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传统文化观,为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理论。那么在构建***思想的过程中,究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呢?举其要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的最高纲领的思想。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中国***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也是***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但它也是历史上我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社会的企望,最引人注目的是思想家们对理想社会模式的种种规划。早期道家的社会理想是崇尚远古时代的原始氏族社会。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就描绘了一幅原始氏族社会的***画。受老子的影响,庄子构筑了一个具有原始氏族生活意景的“至德之世”的理想王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等人也都曾设计过他们思想的社会蓝***,最有代表性的是《礼记·礼运》篇中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此后,大同思想历经沧桑而不衰,不仅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所重视,而且成了历次农民起义的一面旗帜。到了近代,大同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构划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国社会。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不仅在内容上接受了大同思想,而且直接用“大同”一词来命名他关于理想社会蓝***的著作。与前人不同的是康有为强调要在科学发达、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实现社会生活的公共化和社会化。孙中山也把大同作为他的理想,认为按照他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建国,“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早在青年时代就受到大同思想的影响。1917年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就明确提出“大同者,吾人之鹄也”,并于1919年把他的“新村计划”付诸实践。“新村计划”失败后,并未完全抛弃大同思想,他在肯定大同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手段和途径——阶级斗争,暴力***,人民民主,从而掌握了通向大同社会的金钥匙。这是对传统大同思想的弘扬和升华。
勿庸讳言,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时,更多地受到了大同思想中空想因素的影响,离开了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去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因而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既超越了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又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但超越是主要的,这正是的伟大之处。
2.关于***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我***的思想路线,应该说,这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运用于中国***斗争实践的结晶。但是作为学风,“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最早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意思是做学问务必详尽地掌握事实材料,以求得真实的知识和符合实际的结论。这种求实的学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言行和著作中就已初露端倪,孔子就主张求学要“不耻下问”,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明末清初,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新儒家,痛心清谈误国而力倡“经世致用”,希望以“求实”救其偏弊,后因乾嘉学派偏向训古考据而使明清实学流于空泛。19世纪初,龚自珍针砭时弊,力主转变“九州风气”,大胆提出经世致用之学,以取代空疏的宋学和烦琐的汉学。魏源也极力主张“贯经术、***事、文章于一”。这些事实说明,“实事求是”的“求实”学风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思想家承袭了这一治学精神。
发扬光大了这种学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具体分析了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种学风的根本对立,指出:实事求是的学风,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就是不要割断历史;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为着解决中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强调:“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极力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学风,不是对中国传统学风的简单照搬和重复,而是在吸收其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深刻而广泛的更新改造以及重构,它不仅指学术研究的态度,而且涵盖了思想方法、认识路线和工作态度等诸多方面,把它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以这种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为中介,把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古代的朴素学风升华为中国***的思想路线。他从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出发,进一步阐释了“实事求是”的特定涵义,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对“实事求是”一词的科学界定,使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高度所作的理论创造。1941年12月底,把中共中央***校的校训规定为“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从此,“实事求是”作为***的思想路线被确定下来了。
3.关于***的干部路线。为我***制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策,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直接的思想材料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贤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墨家是主张尚贤的著名学派,墨子是尚贤思想的先驱。他说:“尚贤者,***之本也。”因此,“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必须“察尚贤为***之本”而后可。孔子曾把“举贤才”作为重要的施***方针,并视为智愚的标准。孟子更认为统治者“不用贤则亡”,“不信仁贤则国空虚。”东汉思想家王充也主张举贤用能。三国时期的曹操更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主张。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清末龚自珍目睹世危时艰,急切地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
中国古代这种尚贤用能的思想,随着历史的变迁,被融入了中国***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的干部路线和干部***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说:“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他强调:“中国***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斗争的***,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可见,为我***制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策,是对传统尚贤思想的批判继承。在这里,任人唯贤的“贤”已不再是古人所指的忠孝和为统治者服务的本领,而是以贤决执行***的路线,服从***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有***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思想内涵,也就是德与才、红与专的辩证统一。为了使德才统一、红专并进,特别强调要全面地历史地考察干部,要搞五湖四海,坚持公道正派的作风,反对任人唯亲。我们***的事业之所以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策。
4.关于***的群众路线。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治家探索的热门话题。早在殷周时期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尚书·盘庚》中就有“重我民”之语。西周***治家周公则以商亡为鉴,提出了“用康保民”的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发出了“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之叹。孟子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以“民贵君轻”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听***于民”论。荀子对民本思想有新的阐发,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并且认为“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到汉唐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西汉著名***论家贾谊鉴于秦亡之训,强调“民为国本”。唐太宗李世民更把“君舟民水”当作口头禅,反复叨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至宋元明清时期,民本思想进一步完善,许多思想家断言: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近代资产阶级***治家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民本思想。康有为认为,在“民情”与“天命”之间,应该“以民情验天心”,“民之所归,即天之所与也”。孙中山更是深切体会到“***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应该指出的是,上述民本思想,以畏民为出发点,以防舟覆为归宿点,通过对“民”的地位的强调使统治者在社会***治生活中对自身行为适当加以约束,最终为统治者在安定中获取利益服务。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扬弃、改造和创新,从而形成了我***一条彻底的、科学的群众路线。首先,科学地界定“民”的概念。认为,“民”是相对于“敌”而言的,它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工农群众是“民”最基本的成份,***首先是代表他们的利益并为实现他们的利益而斗争的。其次,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一旦脱离群众,就会丧失生存条件,就将一事无成。第三,把传统的“畏民”观升华为***人的“爱民”观,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上帝”说,从而突破了以“君”为中心的民本观的藩篱,赋予“民”实实在在的地位和尊严。第四,以“爱民论”为前提和中介,把传统的“听***于民”提炼成为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种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根本利益为标准和出发点,是主动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而传统的“听***于民”,它的前提和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和虚伪性。
5.关于***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在***治生活中的特殊作用,强调德治。西周大***治家周公最早提出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治思想。孔子也提出“为***以德”的主张。他说:“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则认为,威势有三种:“道德之威者,暴察之威者,狂妄之威者”,其中道德之威最重要。至西汉,董仲舒明确提出:“教,***之本也;狱,***之末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了以名为治的主张。他认为,以名为治最重要的是礼义廉耻,这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为了发挥道德的***治作用,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统治者个人的品质,认为具有良好品质的统治者,才能取信于民、***通人和。孔子说:“***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还要把“正”推及“天下”,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统治地位的巩固。孔子、孟子一生以“有教无类”为己任,主张通过外在的道德教育和内在的自省方法,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
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重视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这一优良传统的合理内核,十分重视道德在无产阶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17年就说:“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2](P86)他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不仅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阶级实质,而且对无产阶级思想道德在***和建设中的作用有了科学的认识。1929年底,在为红四***第九次***代会起草的决议中,指出,红***第四***的***内存在着违反无产阶级思想道德的个人主义、绝对平均主义等错误思想,“这对于执行***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的***斗争给予红***第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在这里,强调***员的无产阶级思想道德对完成***任务的极端重要性。抗日战争时期,特别强调***员在民族战争中的模范作用,认为这对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具有决定意义。他明确指出:“只要我们***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就会改正他们的错误,从而影响全民族。正因为如此,非常重视***的《论***员的修养》,把它列为的必读文件,用以加强***员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他说,他讲“整风”,***讲“修养”,其实是一个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深刻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运动,是一种大规模的灌输无产阶级道德价值观念,培养无产阶级立场、观点、情感的强化教育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持续不断的全国范围的整风整***、思想教育运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道德价值氛围,涌现出***、***等为人民所称道的道德楷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
如何加强***员的道德修养呢?摒弃了古人“自省”、“慎独”的修养方法,号召***员到***实践中去发现并克服自身的缺点,在***斗争的实践中完善自我。同时提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格言。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事业有用的人。
重视和加强***员道德修养的思想,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德精神,又是对它的超越。传统的重德精神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提出的加强***员思想道德修养,则是为适应无产阶级***事业的需要,适应为人民服务的需要。正如他所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6.关于集体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必然遇到如何处理个体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可见,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群体人格,是群体利益的代表者、组织者和创造者。墨家和法家也强调群体利益。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是一种典型的群体精神。法家强调“公则天下平”,“失之必以偏”。唐太宗李世民也认为“为***莫若至公”。这些事实说明,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主张把国家、民族的群体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这种群体意识本质上以家庭、国家、社稷的利益为道德的最终归向,它一方面构成了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思想支柱,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培育了中国人民对群体的坚固责任感和追求群体和谐、社会稳定的文化心态。
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时,批判了传统群体意识在压抑人性方面的消极成份,继承和发扬了其中的积极因素,为确立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提供了有益借鉴。要求无产阶级尤其是***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以***利益为第一生命”。中国***规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对个体利益服从群体利益的传统命题,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它的合理内核。他指出,一个***员,不仅应以***利益为第一生命,而且应“以个人利益服从***利益”,“关心***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是一个***员。”他多次强调:“***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关于***员以***利益为第一生命、***员个人利益服从***利益的思想,是建筑在人民群众的根本之利益之上的,它大大超越了中国古代群体意识的思想境界。特别是本人对这一思想躬行践履,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善统一,这些都是先人所不及的。
7.关于***内反倾向斗争。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其方法和途径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他推崇的一种道德素养和待人处事的准则,也是他处理***事的主要方法。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认为“不及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所说的“中行”即“中庸”,它的两端是“狂”和“狷”。“狂”即“过,“狷”即“不及”。“过”与“不及”都不好,唯“中庸”为上乘者。作为“过”的“狂”,其可取的一面在于“进取”,不可取的一面在于“偏激”;作为“不及”的狷”,可取之处是不该为能不为,不可取之处在于该为而不为。孔子主张舍“狂”之“偏激”而取其进取;弃“狷”之保守而扬其有所不为”。这样,就可以将两个对立物中各自合理的因素统一起来,既能“进取”又能“有所不为”。由此可见,中庸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列宁第一次把***内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概括为“两条战线的斗争”。直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内斗争的理论,在把这一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建设时,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睿智眼光,正确地透视中庸思想的内在本质,批判地吸取其合理内核,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左”反右的***内两条战线斗争理论。认为,中庸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它是“反对废止剥削又反对过分剥削的折衷主义”,“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方***;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有可取之处。“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所谓“作两条战线斗争”,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左”和右都失之偏颇,都必须反对。
根据列宁反倾向斗争的理论,在批判地吸取中庸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两条战线斗争的理论。1936年,他在总结我***历史经验时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治的和***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要同‘左’倾机会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它又要同***机会主义作斗争。不同这些危害***和战争的有害的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它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不仅强调必须联系***的***治路线建设***,而且必须进行必要的反倾向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的***治路线得到正确的制定和执行,***的建设才有可靠的***治保证。
在关于***内两条战线斗争的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思想的闪光点,吸收了它的形式,但注入了新的内容。正如所说:“旧统治阶级两条战线斗争方法是***的方法,用以维持旧质不使变化,使旧质绝对化。马克思主义的两条战线方法是***的,只承认质的相对安定性,没有绝对主义。”
从以上分析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创立、建构、发展无产阶级***思想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采撷了许多思想瑰宝,使他的***思想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由于博采中华文化诸长,传统底蕴厚实,因此,***思想具有坚实的本土文化根基,这是它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列宁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思想正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合乎规律的发展”的时代产物。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思想文化论文例3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业员工心目中的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文化哲学。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在当今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适应激烈竞争而生存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文化的力量将愈显示出它的功能。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中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培育中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中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在企业中注重道德教化,培植敬业乐群、合理奉献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可以使企业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蕴。
加强道德教化。中国的泛伦理型文化在现代社会虽流弊日多,但其精华部分仍光彩照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其中最大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中华文化基本思想之一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自强不息是讲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讲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归宿,二者讲的都是从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来包融天地万物。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无疑仍有积极意义。一个人格低下、道德品质恶劣的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给社会创造财富、作出贡献的。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沦丧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整个社会对“堂堂正正做人”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企业人文精神建设首先应围绕道德建设来进行。在企业管理者中,应提倡“百行德为先”的思想,通过他们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响人、带动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对企业职工,应加强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说,就是强化“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如果企业能够从这些具体的、员工易于接受的东西入手进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养出一代富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培养敬业乐群精神。所谓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执著的追求与热爱,让人生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所谓乐群,就是与全体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奋斗。敬业与乐群密不可分。只有人人敬业,才能激发创造热情,减少内耗,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创业环境。为形成人人敬业的局面。
思想文化论文例4
关键词***文化思想文化建设中***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内容。如果能够在文化这个关键因素上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就能够站在时展的最前沿,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从文化的发展历史和中国近代***历程来看,***同志的文化思想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外来思想的精华。所以无论是从文化的先进性***的角度分析,还是从文化的基本意义着手,其思想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都存在显著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 ***的文化思想与现代文化建设
我***的文化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将经济、***治、文化三者统一起来辩证分析,对文化的本质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界定。他曾提出: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治的体现,同时又反作用于***治和经济,经济是基础,***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又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和***治,是为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治服务的。***对文化这一本质的剖析,告诉我们经济影响和决定着文化的走向,同时***治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文化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其对***治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力。所以新文化是为新经济和新***治服务的,而且必须做好辅助工作,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光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治实力是不够的,文化是经济和***治持续发展和巩固的坚实后盾,经济建设、***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者应该辩证同步发展,这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论断,并且根据这一结论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发展路线、方针和***策,由此也引发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初期的翻天巨变。国民的封闭观念逐步受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国家也朝着改革开放的良好态势稳步发展;原有的旧的经济体制被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新型经济体制取代;现代民主***治获得有效发展,市场经济欣欣向荣。这种巨大的观念变化导致了巨大的综合国力的发展。但是,随着这种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国家经济和***治的发展步伐,不协调的现象由此显现,所以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借鉴前人经验,紧紧围绕我国经济、***治改革的基本目标发展而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证新文化能够有效服务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2 ***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文化和经济、***治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的总称。经济是物质基础;***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治形态;文化是经济和***治在意识形态上的终极反映,它代表着人类精神文明的推进过程。文化不仅反映某一定时期的***治、经济现状,而且反作用于经济和***治的发展,对其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则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并且这种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日趋凸显。***同志曾在1949年9月的***治协商会议上语言:伴随我国现代经济建设黄金时期的到来,我国将会带来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中国以往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即将远去,转而将会以一个具有高度先进文化的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已经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事业放到了一个高度的位置,并且将其作为国家基本经济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内容。
3 ***新中国时期的文化方针
***的文化方针简单总结起来主要是两点:其一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二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1956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中,以***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我***文化与科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无疑是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的,新中国百事待兴,旧的文化封闭和限制了经济和***治的发展,国家需要文化的繁荣和进步,这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创造。其提出该方针的目的可想而知,是要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科学、繁荣艺术制定出一个总的指导原则。
接下来在***的十六大报告里面又提出了我***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文化方针,***同志这一方针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得到了坚持和贯彻,它符合我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劳动特点,同时又具有科学、民主的双重性质,代表了精神文明生产的基本规律。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告诉了我们: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沟通、渗透、碰撞能够让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步推进,这种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重要。
在中外古今文化的态度上,***则是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区别对待的,这种方式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创造了很多灿烂的中华文敏。认真梳理这些古代文化历程,提出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科学精华,是发展新文化的必须手段。这代表了***同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态度。对于外来文化,***是这样看待的:外来文化有其借鉴价值,我们应该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以作为补充,这种工作以前做的很不够,在以后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地对待,而应该科学的取舍。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应该做到:不断进行总结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是***同志的一贯态度。如果说要建设中国文化事业,我们首先就应该以中国传统的优秀的古典文化为基础和根本,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探索和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古为今用”这个词来进行诠释。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所以中国的民族文化必须与国外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以求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用另一句话来诠释即为:洋为中用。***同志用辩证的思维审视了中外古今的各种文化和思想,他主张我国吸收西方的进步思想,但同时摒弃西方带有殖民特色的腐朽文化;主张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秀成果,但又反对带有封建色彩的落后文化。***思想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思想文化论文例5
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就社会环境方面来说,文化多元化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从积极的影响来分析,文化多元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营造出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还可以通过民主、法制和人权思想在高校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并通过先进思想来促进大学生进行创新与探索。从消极影响来分析,文化多元化中也会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治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处理不当将引发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理念。此外,文化多元化中的无***府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各个国家民族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都会造成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如果高校不能正确处理这些消极影响,将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质疑我们的***府,质疑我们的******领导,甚至走上违反国家宪法的犯罪道路。尤其是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容易让大学生感到自卑,还会错误的把原因归咎于***府。
2.对家庭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也是有着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从积极方面来看,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的大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已经较之于小时候来的小了很多。然而,家庭作为人心灵的归宿,其对于人的影响仍然是巨大且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家庭中父母的不同观念也会引起他们行为方式的变化,这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大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愿意接受先进的文化,从而将在家庭中形成一个开放和谐的民主氛围,加之当代家庭中更为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将会有利于他们的子女获得积极的家庭正能量。但是,文化多元化也有消极的一面,有些家庭对于消极文化的认识程度与辨别能力不够,从而在家庭中形成了一些消极的思想,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3.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学校环境影响,依然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个对立的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可以吸收到来自于各个国家与民族文化中的不同艺术作品,尤其是高校里的***书馆,它作为高校知识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服务者,积累了大量各国优秀的文化精粹。这些文化精粹必将进一步充实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大大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与眼界。当然,还有一些优秀音乐作品、雕塑作品等都代表了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显然能够在高校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治教育的校园氛围。此外,来自于异域的宗教文化还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当然这是指宗教文化中的好的一面,它将引导大学生一心向善,从而找到心灵寄托。从消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中也会有着***暴力电影等,它会让大学生陷入到过度放松的陷阱当中去,接受这些不健康的文化侵蚀,从而容易导致学业无成,甚至出现犯罪倾向。此外,还有些国家有些组织等,大学生在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下,如果不能很好的辨认,将有可能做出***、、反国家的罪恶行为,后果当然是灾难性或毁灭性的。
(二)对受教育对象的影响
1.对理想信念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影响也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就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国际化大趋势,它可以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化,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高校校园里到处充斥着多种文化。那么,大学生就可以通过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更为切实的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努力选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行,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它也有消极的一面,文化多元化让大学生的选择面更为广泛而杂乱,容易造成大学生难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变得犹疑不定。因此,文化多元化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它可以让大学生看到优秀文化的力量,并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它也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干扰,让大学生产生偏激的看法。
2.对思想道德的影响。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会有不少善良的故事发生,也有不少感人的事迹存在,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好的文化,无论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它们都具有真善美的本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心灵震撼力,有利于引领他们更好的对待生活与学习。而思想道德又会引领行为的发展变化,文化多元化的积极影响也会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转变,把一切优秀的文化来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是,文化多元化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国家或民族的不健康思想道德观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大学生,他们看似前卫,实际上是对道德的践踏,不仅会造成身体方面的伤害,也会引发心理的严重损害,进而在这些不良思想道德的指引下做出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1.教育内容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有着积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内容有着更为丰富的选择性。这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内容在多元化文化的推动下极大的丰富与发展了。一些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优秀素材,比如说可以引进其他文化中对于他人隐私的尊重原则来引导大学生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度,重视个人的***性与相对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信心。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弊端较多,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而文化多元化下的大学生将可以接受到不同的文化观念,教育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比如说,大学生要能够自立自强,具有竞争意识等。
2.对教育方法的影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完全可以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与方法,很好的融入到我国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中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具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采用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让大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心灵温暖,引导他们去做公益事情,投入到爱国主义活动中去。高校还可以把优秀的文化融入到思想***治教育中去,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提升思想***治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四)教育理念的影响
1.培养目标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主要就是有这么一些方面。具体来说,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干扰与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擦亮自己的双眼,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要做对得起社会、国家、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的工作,要引导他们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期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2.教育者素质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教育者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他们的素质要求提高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思***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博览群书,吸收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做出较为客观理性的文化判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识别能力,才能够把大学生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起到领路人该有的作用。
思想文化论文例6
(1)目的相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通过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应用价值价值及各类仪式、符号的提炼、宣贯和践行,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塑造统一有序的企业形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思想***治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的路线方针***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深化***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培育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最终达到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精神文明双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强企业和思想***治建设,用价值观统一思想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文化和思想***治建设的共同目的。
(2)性质相同。企业文化和思想***治教育同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同为意识形态范畴,必须依靠企业的管理层自上而下的推广和践行。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治建设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员工思想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与思想***治建设在性质上一致的,两者都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企业发展服务。
(3)途径相通。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发挥作用才能去的切实的效果。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各类讲座、活动、宣传标语及各类书籍、座谈等的熏陶。思想***治建设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如对进行***和国家***策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等,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适用。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治建设的不同点
(1)范畴不同。企业文化是兴起并繁荣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管理理论,它通过培育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行为导向和准则,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本质上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思想***治建设则属于***治理论教育范畴,具有鲜明的***治色彩,是一种***治文化。思想***治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照***的路线方针***策,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使广大***员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鲜明的***治性和思想性,属于***治工作范畴。
(2)内涵不同。企业文化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及发展历程,提炼出为企业员工广泛接受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标准,具有企业自身鲜明的形象。不同企业之间,因自身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思想***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依照***的路线方针***策,对***员干部和企业员工进行系统的思想***治、基本理论、精神文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群众路线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员工在企业具体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认识、情绪行为等问题进行疏通引导和有效化解,具有较强的社会共性特征。企业文化是适合不同企业实际情况需要而形成的,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企业。而广义上的思想***治建设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适用于不同企业。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治建设的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思想***治建设作为现在企业管理的手段和企业软实力的体现,具有许多的相通的之、处,但也有许多的不同。只有在企业发展中,抓住企业文化和思想***治建设的精神实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结合,才能促进企业文化和思想***治建设的双发展。
思想文化论文例7
影视文化是指当代影视媒体、数字化信息和勺_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从以文字媒介为卞转变为以影视***像为卞。影视文化以一种人家容易接受的形式来拓展人民群众接收文化信息和价值信念的途径,影视文化的文化观念卞要是指影视的文化取向,而价值信念则渗透在影视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丁、各个方而。影视文化即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形态的“影视”,也作为一种隐形精神影响人类生活的“影视文化”。
“安德列·勒文孙说过:在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在文学里,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匆文化趋于影视化,由于它具有信息的海量化和专业性、以及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为高校思想***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之间的勺_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高校思想***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产生了更好双向勺_动,为高校思想***治教育拓展更宽的空间。
2高校思想***治教育利用影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中国处于新旧观念的交替之中,人们的观念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也发生着或人或小的变化。高校作为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的思想***治教育创新也势在必行。思想***治教育创新将从开放型的工作思维、“中国梦”教育内容、“一题多解”工作方法和四维立体工作机制四个方而着手。
2.1培养开放型的教育思维,是高校思想***治教育创新的前提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彼岸。”万在日前开放的传播环境中,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传统的高校思想***治工作传播方式必须要创新,形成开放型的思维。
第一,信息思维。信息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占有、分析、处理信息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影视时代,人们每天而对的是人量便捷、直接、即时的***像信息。现在处于“信息爆炸时代”,人类知识越来越短的更新周期,要求我们的认识要不断更新。才能使高校受教育者对新事物具有自己的看法、立场和信念。
第_,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指,把研究对象当成一个有机体系形成认识和观点。把高校思想***治工作当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借用现代科学方式和手段,结合各个学科,通过对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最佳化等方而的分析,形成全方位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工作模式。
第三,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者在进行实践活动中,将客观事物的属性、关系、过程和规律作为创造内容内化于人的头脑中,使客观原型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在原则,进行思维构造的思维方式。在开展高校思想***治工作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产生新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向高校思想***治工作注入新的血液。
2.2加强“中国梦”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想***治教育创新的核心
在参观文化民廊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人复兴,是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在中国***人追逐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引领人们一步一步实现“中国梦”。
第一,道路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卞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卞义道路是在中国***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谐的社会卞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思想***治工作创新,必须把道路自信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治工作内容,让人学生投身社会卞义建设事业中来。
第二,理论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坚持的马克思卞义理论,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的指导。“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勺_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几只有加强理论自信教育,巩固高校思想***治工作理论基础,从而源远流民。
第三,制度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卞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包括了我国***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卞义制度的完善。
2.3开创“一题多解”的工作方法,是高校思想***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思想***治工作方法是指思想***治工作者为了实现思想***治教育日的,完成思想***治教育任务,所采取的影响和培养人们思想***治品德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是各种实现方法和工作方法总和。”几坚持“一题多解”的工作方法,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一,显性教育途径。“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把道理、观点和要求直接正而的现实开诚布公地向受教育者“灌输”的过程。”艺把影视文化,运用多媒体、数字***像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电视电影形式向社会传播思想道德规范;运用新闻人众传媒向川_界传播高校思想***治工作理论。把不同途径,不同内容结合,殊途同归,达到育人的日的,从而实现人学生的全而发展。
第_,隐形教育途径。“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的、隐蔽的、潜在的形式将教育意***向受教育者“渗透”的一种自然系的过程。”称卞要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运用科技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人学生精神;完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养成自觉自律的社会生活习惯;丰富社会生活,扩展交际圈,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交示主关系链。
2.4创建“四维立体”的教育机制,是高校思想***治教育创新的保障
四维立体机制即教育卞体、教育介体和教育客体三维的基础上加之社会实践。教育卞体是组织者,教育介体是粘合剂,教育客体是依托者,社会实践是检测器。四者相勺_联系,相勺_制约,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用社会实践来衡量思想***治工作的成效,再反馈到教育卞体,完成它的检测仪作用。
第一,教育卞体。教育卞体在整个高校思想***治教育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卞导作用。在高校思想***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教育卞体的引导作用,教育卞体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治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为思想***治教育工作做出明确的***策、方针、日标和方向。
第_,教育介体。教育介体在整个过程中起桥梁作用。它包括了高校思想***治工作的方法、艺术、载体和环境。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工作方法;运用理、意、情、言等艺术相结合,挖掘各种高科技技术载体结合受教育者的周边环境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教育客体。教育客体是整个高校思想***治教育过程中的依托者,是教育工作效果的体现者。尊重客观实际,发挥卞观能动性。利用文化影视化平台,从多渠道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理论,形成“耳濡日染”的自我教育效果,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矫正的能力。
第四,社会实践。加入社会实践这一维度,卞要是针对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隔离的问题提出的。受教育者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才能印证之前所接受的思想品德知识是否正确;只有经过多次的实践锻炼,才能强化自身的思想品德认识,形成良好的思想***治品德规范。
思想文化论文例8
二、高校思想***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是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实现自觉和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传统文化扬弃的客观与科学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血脉,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历史的坐标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不能被诋毁和贬低的,轻率地否认传统文化,实则意味着莽撞地割裂自身文化血脉,以及文化“无根”现象的产生。当社会出现文化“无根”现象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文化自信的不足、文化凝聚力的消解,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合理继承、勇于创新是文化自觉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治教育就是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治教育优化整合,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创新发展,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真正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二)应对高校思想***治教育困境的积极回应
思想***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需要以文化为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治教育相结合,是探索高校思想***治教育的新路径,是文化产业与高校思想***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高校思想***治教育困境,提高思想***治教育实效性的重大创新。当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态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对高校思想***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实施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不少高校在开展思想***治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表面化和浅显化地临时解决问题,即使运用传统文化为依托,也停留在“机械融合”或“单纯说教”式的传输层面,没有深入考察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时代背景、阶级立场等因素,使得传统文化在思想***治教育中的运用和渗透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淡化了学生民族情感与原有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应用价值,思想***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要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建立思想***治教育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最佳机制。
(三)有助于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质精神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就是因为它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深深扎根,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其生长点和结合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磨合、结合直到整合、融合。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正确地认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寻求两者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的最佳机制,也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核心问题。高校思想***治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质精神,高校思想***治教育必须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根植于大学生内在的传统文化精神基因中,把握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
(四)为高校思想***治教育提供丰厚的资源支撑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固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传递了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有利于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相互尊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克服学生道德观念薄弱、道德实践不足等道德行为问题。可以说,思想***治教育中的若干重点和热点问题,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宝库中找到价值资源。
三、高校思想***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一)目标的类同性
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个人与家族、国家、社会的良好组织关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人,即“以文化人”。思想***治教育作为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最本质的意义,思想***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两者的指向都是人,两者的核心都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功能的互补性
传统的思想***治教育更偏重于说教和灌输,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德育功能特别是意识形态功能,思想***治教育本身含有人文内容,但是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其意识形态性,使得其人文精神受到遮蔽。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强调道德内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人去理解自然、社会、思维具有一种清晰的逻辑架构,这种架构具有逻辑层次上的说服力,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一旦将这种逻辑架构运用于课堂,易于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其效果明显不同于纯粹的思想***治教育说教。
(三)思想情感上的亲缘性
“传统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高校思想***治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而培育学生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的教育过程,这种教育需要大家有共同的根。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是大学生形成民族共识的基础,在思想***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治教育的关注程度,能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完成文化认同、***治认同、国家认同的任务。
四、高校思想***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理性审视
过去的十余年,一些高校在传统文化与思想***治教育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并且两者结合的程度处于低级的初级阶段,二者之间融合运行的效率较低,运行水平较弱,对高校思想***治教育和传统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的滞后影响。要真正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深入探究两者结合的关键点,考量影响二者契合的主要因素,建立两者融合的最佳视野模式。
(一)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但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困境和认同危机,这也与我国高校教育整体缺乏人文气息有关。人文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中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挥上缺少应有的规模和成就,这也是阻碍高校思想***治工作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鉴于此,一方面,在把握精髓的前提下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熟记古诗美文的层面,而是将传统文化放在新时代新语境下重新阐释,需要把传统文化思想精髓集中整理,加以分类,以新颖的、更为简洁的内容形式,融入到思想***治教育过程中,从而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资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中,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当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方***、价值观以及社会理想目标上都有贯通之处,可以成为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活的灵魂。”最后,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破解结合起来。在思想***治教育过程中,如果仅仅持有“拿来主义”的态度来借用或移植传统文化,势必难以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剖析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走出伦理师范、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现实困境,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
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的结果是基于传承。坚持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校思想***治教育文化自觉的本质,面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盲目随从,而是要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对国外文化“扬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选择,并且进行文化创新,而这个过程正是文化自觉的过程。在思想***治教育过程中,首先是传承文化。必须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自豪感。其次是创新文化。“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仍然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实现转型获得新生。高校思想***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再者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借鉴国外文化创新的有益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中西方融合的视域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发展。
(三)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治
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治方向思想***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治教育的重要文化价值就在于弘扬和维护主流形态。高校思想***治教育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治教育的文化意蕴和意识形态***治功能的关系。既不能把思想***治教育简单地演变成传统文化的普及,也不能仅仅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简化成思想***治教育的素材或注脚,而是要实现思想***治教育的***治功能和文化使命的有机统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也是我们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先进文化。只有用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思想***治教育阵地,才能保证思想***治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和价值所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它体现了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定和目标取向,思想***治教育弘扬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就在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精神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和尊重多元文化,正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并把认同升华为信仰,把信仰外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实际行动。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高校思想***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方式
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学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首先,高校思想***治教育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练出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要的一系列教育主题,主题的选取既要兼顾学生的心理、交往、发展等人格升华,又应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考量。其次,教育者不应仅仅充当知识传输的“中介”,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进平等交流,善于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这也要求教育者不断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涵养,才能更好地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再次,要积极创新两者融合的方式。适当的方式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链接教育主客体的纽带和桥梁。除了以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以外,还要善于运用选修课、社团活动、名师讲座、学术沙龙、网络德育等新方式新载体,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思想文化论文例9
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教育科技、生活方式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过数千年的文明积淀,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思想教育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礼”与“仁”,“民为贵”;道家的“旷达”、“天人合一”等思想与思想***治教育、环保、科学发展观等结合起来,既生动有趣,又能提高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有效改变高职学生所存在的不良风气,提高高职学生思想素养和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的思想***治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首先,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治素质。比如说从屈原、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冯子材等历史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操能够深深地鼓舞学生,激发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奉献祖国的思想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慎独”、“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等等都是大多数高职学生身上缺少的意志品质。再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荒于嬉”可引导高职学生专注于学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将相和”、“和气生财”的主张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识大体顾大局意识、协调好人际关系、达到利益双赢不无裨益。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众多文化遗址、发明创造、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时刻提醒着子孙后代要继往开来,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思想文化论文例10
一、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历史动因
(一)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仍然不肯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并且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企***在***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事上包围中国。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以为首的新中国的领导人制定了外交上“一边倒”***策,共同的意识形态及***治制度与信仰使新中国得以在国际上迅速打开局面。随着对外***策的顺利推行,与之相伴随的国内经济改革也开始进行。但应该看到的是,新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的“新月型”包围之中,尖锐的社会对立,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都使新中国的领导人深刻地意识到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等领导人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治、经济的关系及***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955年3月1日《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指出:“为实现***的总路线,在三个五年计划、十五年左右(一九五三年算起)时期内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达到消灭城乡资本主义成分,在六万万人口的伟大国家中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中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并在这个思想战线上取得胜利。没有这个思想战线上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就将受到阻碍。”由于新中国刚刚建立时思想上仍很混乱,受封建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影响的群体仍较多,马克思主义文化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作为执******的中国***通过思想文化斗争,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中国***从***伊始就面临着***阶级的围剿,在其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一条由弱到强,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由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把阶级斗争、劳动阶级的利益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其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阶级斗争理论是***在实践中最为有力的思想武器,用这种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初步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胜利了的*********,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坚持发展和丰富其理论体系,是中国***的思想品格,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清除与其相对立或不相适应的思想成分。
二、***的知识分子***策对开展文化批判的影响
在建国后的思想文化批判中,知识分子成了主要批判对象。对《武训传》、《(红楼梦>研究》的批判,都是对作品本身所带有的知识分子倾向的批判,对胡风的批判更是对胡风本人及其文艺思想的批判,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众所周知,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和中国***的早期成员,几乎是清一色的知识分子。早期中共领导认为,知识分子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即宣传***、发动***和领导***运动。
1927年大***失败后,***对知识分子产生了排斥和不信任态度。使***内本能地认为知识分子不具备***性的片面认识,发展成为“整个***的指导机关差不多完全操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手里”,“这些是***的机会主义的组织上的根基”的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根据地建设的需要,人才缺乏,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使***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日趋实际。主持起草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府关于土地斗争中的一些问题的决定》指出:“知识分子不应该看作一种阶级成分,知识分子的阶级成分益其所属的阶级决定。”中国***胜利后,“大知识分子”多分布于大城市,其心目中一直有着西方式的***治理念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他们有警戒、疑虑、观望,甚至敌视。纵观***前的二十多年,***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这固然与知识分子自身的两面性和阶级性有重要关系,但同时也与***的斗争方式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的******与具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性质的知识分子如何相处,虽然是一个重大问题,但怎样处理知识分子内部的学术争论,也是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知识分子始终处于被改造的地位。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思想则是被批判的主要对象,这就很容易使有些批判上升到***治的高度。建国之初,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知识分子大约在20万到30万之间,作为具有西方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对于看到的或接触到的一些事件,具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提出的一些***策与主张也难免不能理解,其自身仍有一些旧思想,并把这些不切合实际的思想带人到新社会之中。例如,高级知识分子中的亲英美思想,个人主义和“超阶级”、“超***治”思想,理论与实践脱离,只重本本的思想等等。在全国***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对知识分子的认识自然也是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原因之一。
三、领袖的个人因素对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影响
作为***的领袖和人民的领袖,在***战争年代对***的建设和中国***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对于知识分子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他曾指出:“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还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干净。”“知识分子是最无知的”,“历史上的革新者是受教育者而非教育者”。的上述言论虽然是特定条件下说的,而且有特定的涵义,但其一旦超越了时空界限,则必将产生不同的后果。的***治性格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着巨大的联系,经历了长达22年的***斗争,使其对于阶级分析法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建国初期,由于国内外仍然存在着***势力的威胁,对阶级斗争始终常抓不懈,其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始终处于“团结、改造、使用”上,谈不上信任,对于学历较高的知识分子采取了限制的办法。对于知识分子的不信任所产生的影响是大的,同时也是造成建国后***对于知识分子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曾指出:“同志对于当代作家、艺术家以及一般知识分子缺少充分的理解和应有的信任。始终将知识分子放到改造、团结的位置上,对建国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和本身的进步不够重视,使得知识分子***策始终处于摇摆之中,将知识分子基本上等同于资产阶级,成为了无产阶级改造的对象,并未能客观认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改造乃至社会主义建设上的重要作用,失去了知识分子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
四、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其它因素
(一)***对思想问题的处理方式对于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影响
在建国后,由于国内思想状况十分复杂,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历史的惯性作用很自然地把的经验运用于实践之中,但同时也将历史经验绝对化、扩大化、程式化,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思想文化改造的运动之中,造成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