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同时语文课程又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学科特性要求我们要将语文教学结合学生特点、联系现实学情,将语文课变成颜色绚烂的调色板,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绘出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艺术画廊。
语文教学由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五大部分组成。阅读部分是学生与社会、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桥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同时也能够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世界的认识,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阅读教学的形式多样、方法繁多,其中课本剧的阅读教学形式可谓“百花丛中一点红”,其将情境教学与戏剧教学二者相融合,以语文教材为蓝本,选取合适的文章由学生改编或遵守原作进行排演。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在为由吴亚芬、王大民等几位首先提出课本剧的优秀教师主编的《中学课本剧》作序中提到:“中学课本剧是从课本中选出有文学性的课文,改变成的戏剧,供学生演出。”
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其著作《诗艺》中提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原是用于解说诗对人的教育意义,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育。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积极、端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塑造学生积极学习动机的必要要素。《论语・雍之》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足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古以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讲解和演绎,其中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名著阅读更加适合课本剧的编排。
笔者曾有幸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跟随王江春老师实习,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语文课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如长春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范进中举》一课,王老师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讲授,第一课时对文章作者生平简介、创作背景、年代背景进行介绍,随即扫清文章中的生僻字,再由学生进行泛读,掌握文章主体脉络,整理文章出现的人物,最后将角色分配给愿意参演课本剧的学生,在课下进行编演。第二课时首先学生进行《范进中举》的课本剧表演,再由教师及学生点评,其次结合他们的表演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观看及出演课本剧,学生对范进的自卑懦弱、潦倒落魄却又迂腐圆滑,胡屠户的贪财势力、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性格特点有了更直观、更深层次的理解。同学们的表演较之专业演员相比略显粗糙了一些,服装道具也不够精细,但学生们在整个编演过程中,要仔细领悟所扮演的人物性格特点、心理特征,深入剖析各人物之间的联系,以及该如何通过语音声调、动作变化来突出人物个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组织能力、肢体表现能力等等都得到了锻炼。“教师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教育理念上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博爱与悦纳所有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地朋友式关系。”[2]
讲好一堂语文课需要做好许多准备,首先要考虑到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如教师本身是否对课本有足够的了解、是否能够将课文清晰顺畅地讲解出来、是否能够全面地考虑到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否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有足够的理解。其次要注意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营造出适宜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该氛围中感受到课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戏剧家曹禺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它的文学书籍。”这就与情景教学法的理念不谋而合。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人物请入课堂,走入学生视野,营造出不同的时代氛围。以往讲授法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声音循循诱导,引发学生的思考,而课本剧打破了这种桎梏,将视觉感受引入课堂,使学生们用眼睛发现、用心感受人物。初中生处于生理及心理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其思维方式及感知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创造能力也是语文老师不可忽视的要点。由王文彦及蔡明两位教育界专家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对情境教学法进行分析时提到可以通过演课本剧进行情境教学。演课本剧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熟悉课文后,以真切的感情投入到表演中去,这不仅使演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其他小观众来说,也是对情感的一次洗礼,对审美的一次提升。课本剧中可见的服装、道具、布景以及通过语言为课本剧情节进展铺陈的旁白都是为学生们营造的特有的情境。
在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也同样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如同天平的两个托盘,轻重适宜才不会出现倾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教师们一直所为之努力的大方向。
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对象可以介于师生之间,也可以介于生生之间,教学过程的互动方式可分为单向、双向及多向型,课本剧本身就属于比较高级的多向型教学过程。一场完整的课本剧从选择剧目到成功演出要经历很多步骤,在这期间需要老师及学生的互相配合、共同合作。以班级为单位,课本剧本身将学生划分为两种小群体,一种是参与课本剧的学生,另一种是欣赏及点评课本剧的学生。参加课本剧的学生又需要进行分组,对课本剧进行分工,共同为剧目服务。如导演组(包括导演、编剧)、服装组、道具组、演员等。由编剧组对文章进行润色、加工,使文章书面化的语句变为更加适合演出的口语形式。导演组的学生负责统筹全场,把握大方向,监督并纠正其他组出现的问题。服装、道具组负责筹备课本剧演出期间一切可以通过直观看到的、能够烘托剧情氛围、符合人物特点的物件。而演员的责任更加重大,演员需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塑造人物形象,在这期间,演员要做的不止是对剧本的分析、人物的塑造,同时还要克服在表演过程中羞怯、紧张、恐惧等情绪。演员要体验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动作分析、环境设定三点才能够将人物塑造得更加贴合原著、更加活灵活现。对剧本的分析不止是演员必须掌握的环节,整个剧组所有成员都应对人物生存的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规定情境、全剧的中心事件、事件的主要矛盾冲突、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烂熟于心。只有这样同学们之间才能够明确组内成员的需求及想法。
教师在整个课本剧的编排中处于什么位置呢?教学界虽早已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是转“主体”为“主导”,但在课堂中要真正履行教师的主导职能还是需要借助些其他的媒介。人本主义课程的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部能力的发展。福谢依列举了人的全部能力领域:理智、情绪、社会、身体、审美、灵性。如在课本剧中,学生虽可以主动加入到团体之中,共同编演。但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以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对舞台的掌控能力等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高举明灯,做学生的领航人,才不至于学生把路走偏。教师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在给他们充分信任的同时也要给予公正的c评指正。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演课本剧有助于更加全面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将主体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同时对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上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演出过程中,通过角色的再创造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更加贴近课堂的美,对学生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均有益处。作为将戏剧与教育融合的课本剧,在净化学生心灵和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学校和教师都应重视和大力推行这种教学方式,让这艘载满艺术和美的方舟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中语文课本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本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生本课堂的构建旨在营造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氛
围,在尊重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注重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用更适合初中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让其更加快速、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丰富教学的时效性,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生本课堂的涵义与特点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根本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形态。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致力于民主、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从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实现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升。
生本课堂是当前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并与教师形成一种探究、合作的关系。生本课堂的构建,重视了教材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构建了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更加及时、准确地学习、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同时,生本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重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不设统一的衡量
标准。
二、构建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应用策略分析
1.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更新课堂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生本课堂的指导理念,立足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打造动态、灵动、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明确对生本课堂的指导理念,从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独特的情感体验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性格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生活经历差异等,这也决定了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个人能力,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理解、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置身其中地学习、理解文章内容,引感共鸣,从而不断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鼓励其大胆思考,踊跃发言,从不同角度分析、表达个人见解。学生的答案也会是五花八门的,如:他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可怜的人……而教师应结合文章的主旨和意***,有效进行取舍与整合,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多元理解;同时,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彰显,从而平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3.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其情感体验
语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学生与课堂应该有一种驾驭能力。而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也需要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热烈且贯穿始终的激情“对话”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唤醒其学语文、爱语文的强烈情感。
例如:在《风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每一个学生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和弟弟的童年,而在复述时,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复述,突出与“精神虐杀”的有关细节,从而更深入地进入“我”的情感世界,更加真切地体会“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也可引导学生以比赛形式参与全班交流,让每位学生都能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
4.开发教育资源,保障生本课堂的构建
教育资源包含了制度、物质与精神层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开发、利用课本教育资源,也应挖掘与生活相关的各种资源,从而丰富语文的教学生活和人文生活,以保障W生的知识需求和生本课堂的顺利构建。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增强探索实践交流,重视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障生本课堂的顺利构建,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发海.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途径[J].新课程(中旬),2015(11).
初中语文课本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有效阅读;基本策略
[中***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56-02[ZW(N]
[作者简介]陈燕(1976―),女,江苏海门人,本科,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积累语文素材、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阅读除了增加了阅读量之外,还增加了阅读中的理性思考意识,让学生能在阅读中提炼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有效阅读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与能力,而且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都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如今,我们倡导终身学习,所谓的终身学习是以“终身阅读”为出发点的,掌握有效阅读方法对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呼应
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单靠课堂内容的充实是不够的,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应当课内、课外两手抓,从而形成‘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良好教育模式。”课堂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阵地,而课外有效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因此,应当以语文课堂为主轴,形成课外阅读的外延效应,实现课内、课外阅读并举,以“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有效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类目,从而降低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成就,因为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收录较多,作者介绍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外阅读引导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匆匆》等文章,还可以推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此满足阅读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将课堂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有效阅读的捷径。
二、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作品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尚缺乏客观性和针对性,因此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也具有一定盲目性。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有益”这一观点是认可的,但是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会被其他因素诱导,例如有些学生会被书籍花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有的学生自己购买的课外读物有大量错别字,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有效课外阅读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外阅读中的“选择能力”进行强化,减少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无用功”。
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很多学生都表示在小学阶段就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而且对于安徒生的其他作品也耳熟能详。那么,在这堂课的课外阅读中,教师就不能单纯以推荐安徒生童话为主,而应深化拓展阅读领域。笔者为学生推荐了《安徒生传》这本书,引导学生认识这位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治特点,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心理与创作内涵。同时教师还为学生推荐了《皇帝的新装》的多个续写,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阅读发展至练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选择能力得到了强化,而且还能从课外阅读中拓展语文思维,提升作文写作能力。
三、注重推荐优秀课外阅读素材
虽然不少学生都认识到“阅读有益”,但是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却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选择阅读文本。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优秀的课外读物进行集体推荐,例如《语文报》《读者》等刊物,这些刊物内容积极向上,具有青春正能量,是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外面的世界”的一扇窗口。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从而促进个性化阅读与人性化阅读相结合。
对于一些个性内向,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等书籍作为课外阅读素材;对于有冒险精神但是个性鲁莽的学生,可以推荐《鲁滨孙漂流记》《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等书籍,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鲁莽,认识到智慧是勇敢的根源;现在的初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忍让和合作精神,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都会以个人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推荐《森林中的伙伴》《团队的力量》这类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懂得合作与团队的价值。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课外读物推荐,能够在培养学生有效阅读习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个性,实现语文教学的辐射效应,同时还能够使初中课外阅读更具启发性和引导性。
四、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技巧
由于课外阅读较为自由,不受课堂限制,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不能集中精力,阅读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课外阅读技巧。
首先,使学生了解精读与泛读的区别:精读注重阅读质量与阅读思考,要通过阅读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泛读则是以浏览形式进行了解,无需深究。例如在讲《社戏》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鲁迅不同风格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和泛读。精读内容与课文关系密切,如《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泛读的内容则比较广泛,如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学生掌握了精读与泛读的区别,阅读效率将有所提升。
其次是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会疏于思考,只重视阅读量而放松对阅读“质的要求”,而读书笔记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知识构架,从中得到知识积累和人生感悟。读书笔记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效果得到沉淀,同时起到促进长期记忆的效果。例如在《中秋咏月诗三首》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收集了大量的咏月诗词,并做成一个小专栏,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将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结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应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密布置,落实检查,将课外有效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在课外有效阅读途径的发掘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引导理念,将学生阅读由封闭式课堂构架转变为开放式有效阅读模式,使学生在更为开放的阅读环境中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养成更为积极健康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显著帮助,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有效阅读的意识。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本篇4
1、有效引导是课本剧编演的关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多数学生对课本剧编演有着较高热情与兴趣,然而编演课本剧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而不少同学会出现畏难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有效引导,让学生明确编演难点,做足思想准备,消除畏难情绪心理,如可引导同学们回想自己所观看的一些电视、戏剧、小品等,然后借鉴方法,模仿表演,并注意创新。如学习《节选》(剧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并抽出一定的时间播放相关电视、电影片段,使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为编演奠定基础。
2、优选课本是课本剧编演的基础
在课本剧编演中,文本的选择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并非所有课文都适合进行编演,还需要优化选择。这既可以是教师指定文本,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商定文本,以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一般而言,编演的文本应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有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激烈的矛盾冲突等,如记叙文、小说类、童话类课文等都可选作为剧本,譬如学习《父母的心》、《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编演,加深文本理解。
3、认真研读是课本剧编演的核心
在课本剧编演中,若想有效改编文本,则需进一步了解文本,了解一定的戏剧常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首先,研读教材中适合编演的戏剧,丰富文学常识。其次,研读需改编的文章,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本主题。同时,抓住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以及导致这一性格的环境因素,由人物形象入手发掘作者的创作目的,把握文本思想情感。如编演《我的叔叔于勒》之前,学生需要了解小说三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变”字来勾勒主人公的形象,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在研读时,学生可注意如下方面:①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②由不同称呼上,体现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其原因又是什么?③从中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是怎样的?④文章是如何展开故事情节的?
4、指导改编,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课本剧编写时,并非直接抄写课文中的舞台说明、人物对话等内容。事实上,编写服务于实际表演主题,我们需要依照人物形象需要、剧情发展以及舞台演出来适当增添与删减对话内容,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假设在船上,于勒发现了我们一行,并追了上来,那么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请改编《我的叔叔于勒》的高潮与结局。
5、课堂表演,调动学生表演积极性
在表演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如下工作:简单布置舞台,降低表演难度;注意表演重点在于人物对话,注意把握对话的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以突显人物形象特征,促进故事情节发展;小组表演,让每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注意表演方式多样化,如竞赛表演、汇演、交流表演等,从而调动学生表演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表演能力、创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6、表演点评,将学生思维引向更高层次
当学生表演之后,师生可进入点评环节。①评价课文。在编演过程中,学生更进一步地研读了文本,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内容,这时,若教师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则可将学生思维引向更高层次。②评价编演。如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析评论编演的成败之处、创新之处以及需要努力与完善的地方。
初中语文课本篇5
关键词:文学作品;语文课;课本剧
在一次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将《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并表演,谁知课后,发现一个在剧中扮演大臣的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在今天《皇帝的新装》课本剧中我扮演了一个大臣,我当时的心情虽然很兴奋,但因为角色的需要,我必需表现得既惊慌又恐惧,在回答皇帝问话时还要表现出极力掩饰后的故作镇定,我真正当了一回演员,感觉真棒!”看来,学生通过自己对角色的诠释,对文本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灵感: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模仿力强,极富表演潜质,何不尝试将某些适合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呢?
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表演,也是一次与文本的面对面对话。“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这句话道出了文学作品的鉴赏规律,即不管你愿不愿意,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总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情感经历对作品加以再创造。
一、课本剧――开启学生兴趣大门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适合演课本剧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晏子使楚》《变色龙》《孔乙己》《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面对冰冷的文本,学生有时会觉得晦涩难懂,特别是刚接触到的文言文,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而编演课本剧的方式却可以消除这种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读鲁迅的小说《祝福》时,由于它的主题十分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三个不同时期的祥林嫂,把文中干巴巴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如初到鲁镇的祥林嫂――衣着整洁,头发光亮,脸色有些许红润,眼睛灵活有神;改嫁受打击又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衣衫仍整齐,但脸色发青,眼神痴呆,表情木讷,逢人便说:“如果我的阿毛还活着……”最后,精神彻底崩溃,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衣衫褴褛,头发干枯零乱,脸色枯黄,如同木乃伊似的她拄着拐杖,提着破篮,里面放着一只空碗,切切地说:“人死后真有灵魂吗?”同时,在三位祥林嫂出场的同时,让一个学生以旁白的形式道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三个截然不同的祥林嫂的形象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一定的冲击,然后教者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导致祥林嫂由一个健壮、红润的妇女变成一具类似骷髅的活物的原因。那么,祥林嫂由人变成“鬼”的悲剧内涵就昭然若揭了。课本剧这种直观、生动的情境创设法,既能给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又能使抽象的意念变得明白易懂。
二、课本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课本剧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学生在排演课本剧时,需要通力合作,需要自己对文本的再创造,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这不仅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直观形象的情境,而且是一种融各种能力、综合培训于其中的佳境。如在编排《智取生辰纲》时,八位梁山好汉正是凭着精诚团结、各司其职的精神,才最终用智谋麻翻了精明过人的青面兽杨志,获取生辰纲的。学生在表演时就要注意到卖酒的白胜、饶酒喝的刘唐、假意兜半瓢喝实则下蒙汗药的吴用和其余帮腔撺掇的好汉之间的密切配合,领会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表演更默契了,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课本剧――让语文课立体化
课本剧是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它通过让学生去再度创作和创造性表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立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舞台上,使语文课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1.动脑、动口、动耳、动手
在排练课本剧时,需要先对改编的文本认真琢磨,仔细推敲。课本剧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主要以道白、对话和表演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可以说,它改变了以往的题海战术,全方位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读、写、说、演等多种能力。
2.课内课外教室网络
课本剧的排演不拘泥于课本,不局限于教室,而是让学生走向网络、走向***书馆、走向社会、走近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3.默契配合、共同提高
从改编剧本到准备服装、道具、设计场景,以及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都需要学生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互助和合作。学生喜欢课本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体参与、分工协作,课本剧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龙套演员,或是作为道具布景的学生,都要和台上整体的环境氛围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文学作品教学情境创设之课堂剧初探[J].中国学术研究,2007(3).
[2]黄爱华.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初中语文课本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校本课程 研究
发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方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案,专业发展,有利于。同时,也激活和丰富的语言教室,帮助学生许多的素质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个性的发展空间广阔。课程为基础的语言为基础的知识作为一种媒介的语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科目,如语言和语言,形成良好的识字班。它是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血液,但要推进这一进程,也有很多问题。
一、开发初中语文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机制得不到改善。课程发展语言学校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目前,该问题涉及到常见的教学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学校设备不足,学校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金投资,教育资源缺乏,负责课程一方面,教师面临教学课程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的手对其它过程的学术压力超负荷的任务,有没有***治上的支持,时间,资金,资源,准备严重不足,学校课程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的实际问题。
(二)许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语言的重视程度不够,流于形式。许多学校已经在基于语言和课程实施的发展如火如荼,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不够重视。许多其他的学校,校长完全照搬模式,制定目标和内容是不成立的评估本地资源的特点,我们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远远不够精华学校为基础的方案的发展,会有学校课程开发降到实处,导致基于语言的节目内容的发展,有两个负面趋势:一方面,一些教师一味满足学生的利益,但他们不知道的语言学科,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而不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这将导致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供不应求,有些苛刻关心的话题学生。课程发展是一个门面,他们应付上级的检查。在他们看来,开发课程和高中,高考和竞争更重要。
(三)教师自身存在问题。首先,缺乏知识学习的本质。学习是一种促进个人成长,其最终目标是获得一些训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生活并不需要知识纯粹是无用的。今天语文课,但仅限于刚性模型演示,教学每节课三个问题: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主题),怎么写(写作),重复“内容-写作-主题”语言教学课堂盛开在学习过程中,饱满的表面,学生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技能,有了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其次,教育的任务是不明确的,该机构的目标直接知识的传播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最大化的内存成为中心教学和任务。而课本是知识的载体,将课文教完便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这种只顾知识的传授而不管学生有没有形成能力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教材只是阐述基本原理的一个例子而已。第三以手段代替目的。运动仅仅是检测手段,而不是目的。现在常见的现象就是过度的工作,与学生疲于应付,一些学生仅仅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如何建立高效的运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既保证了必要数量的工作但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以解决。
二、加强学校课程建议和措施
(一)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实语言开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语言类学校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创建一个基于课程的通道号。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创造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努力打造一个“伟大的中国愿景”的学习环境,切实有效的语言。同时,在发展课程为基础的语言,学生应该参与,这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特色学校的语言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学校课程和新课程一起成长,与学生一起成长,学校课程开发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始终是学校的一个特点,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制度创新,确保学校的和谐发展中的程序。学校领导必须推进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被列入学校课程的优先发展,内部机制创新,围绕新课程,该计划的实施学校的课程设置,突出的研究课题,然后按奖励,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课程发展提供支撑条件的研究潜力的发展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发展学校为基础的方案,根据身体和精神奖励教学的结果可能也与教师的工作,教师专业成长“的分类,并逐步刺激内部需求。教育和研究活动的一位负责人称,时间和地点必须受到保护,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是现实。学校和教育行***部门应重视学校课程的发展,以减少承担教师的负担太重了,给她更人性化的关怀制度创新管理,确保和谐发展校本课程。重点建设信息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努力创造和专家,提供财***支持,各级校际交流和机遇的对话节目课余时间积极。
(三)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和科研培训,打造学习型教师。学校领导必须抓住机遇,为学校的发展,组织发展的教师仔细分析学校的长处,短处,让所有的教师都达到了共识,同时,学校还根据搜索丰富的学术培训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负责开发学校课程所有教师根据自己的条件,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的研究,实现了由简单的教书匠教师寻求转换。利益的同时,努力建立一个民主和文化的氛围和谐,民主务实学校建立严格的环境研究,教师有效建立全面运作平台,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教师举办不同的学术观点的自由,相互鼓励,自由摆脱学科界限,建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语言是学生的发展潜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学校的老师和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实现教育的理想,多数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工作,勤奋工作,努力开发高品质的学校课程。
参考文献:
[1]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转.
初中语文课本篇7
关键词:全纳教育 生态课堂 基本特征
中***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全纳教育作为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教育理念,在近些年已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它的教育平等思想、建设和谐班级、和谐学校以及建设和谐文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研究探索新型教育模式起到重要作用。生态课堂就是伴随着这样一种理论应运而生的教育思想,它属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范畴,关注学校与课堂环境,分析学校的校园环境、物质设备、课堂座位安排、分班制、学生亚文化、课堂气氛等因素对教师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影响,以寻求一个合理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该文意在通过全纳教育的教学理念来解读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 全纳教育理论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源于人们对教育民主化的不懈追求,其产生之初是为了尊重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的权利,使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1]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纳教育已经超出了特殊教育的范畴,拥有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如今的全纳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领域体现为一种新式的教学观。
1.1 全纳教育所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提倡每个学生应具有相同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应根据他们在文化、智力、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而进行歧视和排斥。全纳教育还提倡树立人文主义思想,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体现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应当提供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机会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平等的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证明自身的能力,以确保课堂教学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1.2 全纳教育所体现的是一种交流合作的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思想,在给予全部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同时,鼓励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以便充分了解到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全纳教育讲求教育的平等性,但作为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来讲,他们的需求也是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加以解决。同时,其强调“积极参与,改造社会”。
2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2.1 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即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态”是指事物的形状、状态。在此基础上的“生态”就被理解为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状态。“生态”的基本内涵为“生命”和“关联”,当这种“生命”和“关联”体现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时,课堂生态必然体现为课堂时空内生命体之间及其同环境之间的关联。[2]我们的课堂正是需要这样一种状态,在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和对话,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生命体验。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不到太多生态的影子,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当做车间,学生既是“原料”又是“产品”,所以有了“合格率”“、优秀率”;把课堂教学当做“工艺流程”,上课就是演示教案的过程。[3]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的积极的课堂生态情境,形成一种师生的平等交流、生生的协同合作的和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2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标准》将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有深刻影响并形成对语文材料多元的反应;二是实践性,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三是鲜明的民族性,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于学生口语交际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结合初中生自身特点与语文教学特点,将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
(1)整体性与和谐性
全纳教育倡导教育的平等性,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在一起进行学习,这就体现了一种整体的观念,同时创建师生与生生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为生态课堂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那么就意味着处于课堂环境中的各因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具有内在统一性。首先,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等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学生作为课堂生态主体,对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取决于课堂生态主体自身学习的形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材本身的性质与课堂生态主体的教授形式,例如: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心理和情绪,教室的布置形式,板报的设计样式会或多或少的对初中生的学习情绪造成影响。其次,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出现双向回应的现象。譬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专制性态度会对学生造成或抵制或顺从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反过来又会对教师的行为起到某种促进作用,这就体现了课堂生态主体间的内在统一性。生态课堂的和谐性就是指课堂中各因素间的和谐,即整体的和谐。如师生间的和谐,学科间的和谐,课内与课外的和谐,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学目标之间的和谐等等。和谐的生态课堂,不仅会形成学生尊敬老师,教师热爱学生的美好景象,也会使师生间的交流达到相互认可从而产生精神共鸣,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和学生的执教和学习能力也将得到最好的发挥。
(2)开放性与生成性
全纳教育所倡导的公平教育理念要求摒弃所有文化、语言、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同的受教育权利,这体现了一种新型教育的开放性。以全纳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物的开放性。物的开放性是指课堂中的物不是只局限于课堂空间内的几个物件,而是他们与外界各生态系统也具有相应的联系。其次体现为人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彼此敞开心扉,用心交流,在教育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表达自我,认识对方,从而在精神世界里产生共鸣。初中语文教学的性质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情感体验及与他人的双向交流,因此,这样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开放性还体现为课程的开放性。它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这里的课程内容不能简单被理解成教材和课本,而是一种囊括了数字、符号、文字、观念乃至生活的文本体现。初中语文课程更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特征,在教授过程中,不仅只满足于课本内容和文字符号,而是应该将语文课本内容与当今社会现实和内心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生成出一种对于知识的全新感悟,才能体现出学习的价值,这便是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生成性特征。因此在这样一种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大胆提出自己的怪诞离奇的观点,从而生成出对于所学知识的独特观点和感受。
(3)协变性与互动性
全纳教育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交流与互动合作,共同营造一种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体现,在这个平等、民主的生活共同体当中,知识与专长的获得需要借助于每个人的力量的合成来加以实现,通过各自优势的结合,来达到共荣共生的意义。这种协同进化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一方的变化会导致一方的协同变化。首先,课堂生态环境与课堂生态主体间的协同变化。例如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对于周围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依赖感,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教室墙壁颜色的明亮或灰暗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其次,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协变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交织在一起,教师的情绪变化与精神饱满程度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相应影响,相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老师的教学情绪也会形成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是基于互惠原则基础上的。更倾向于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共享,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对初中学生而言,交往互动意味着个性的施展、思维的发散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交往互动则意味着专业的成长与自我的实现,而不是时光的消耗。这种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是构成生态课堂这一平衡系统的必备
条件。
(4)平衡性与可持续发展
全纳教育思想成长至今,已将公平合作、平等和谐、开放交流等教育思想深入到各个教学领域,最终目的是通过这样一种教育制度为学生提供一种生态平衡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环境,并长期进行达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生态课堂遵循着生态平衡规律,即各个因子和谐、平衡才能发挥各组成要素的正常功能,并由此产生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的[4]。生态课堂所体现的这种良性循环关系,告别了知识霸权的统治,使人的身心得到均衡、平等以及持续的发展。
人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减少对外界的依赖性,从而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在这样一个师生、环境、课程、教学共同发展、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使得课堂具有了蓬勃的生机,生命不止的循环、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学生处在逻辑思维初步确立的过程中,对于课文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在形成中对于教师的教授又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这样就更需要一种良性的互动与交流,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从而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天平,金玉梅.论全纳教育视野下的课程实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4(2).
[2] 杜亚丽.关于生态与生态课堂的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初中语文课本篇8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
中***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65
“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意义与价值。名著的阅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时,名著又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实践的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并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设计成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一个亮点,“名著推荐与阅读”学习板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之处,它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选择了多部优秀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平台。
一、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共推荐了六本名著。这六本名著分别分布在每册教材里,从名著里节选出来的章节被安排在所在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名著的中心思想内容与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相适应,有着一定的联系,该板块中设置了“推荐・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语文学科的内容,为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气,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性。从考查范围及要求: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所列的6本书。七上:《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七下:《西游记》(吴承恩);八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八下:《水浒传》(施耐庵);九上:《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九下:《朝花夕拾》(鲁迅)。“名著推荐与阅读”在教材里的分布情况是单元的新意设计,体现了教材设计的弹性。它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自己熟读名著,教师自身“真阅读”名著,做学生阅读名著的榜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为他们规划“阅读之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都阅读过名著,都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为导读课做出充分准备,利于课堂的高效进行和师生的智慧碰撞。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熟悉名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但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这一板块的设计也大都是理论阐述多,具体指导少。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教学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荐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数都很多,如果全部让学生课下阅读,学习效果不好检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学时间实在不够。其次,考查要点比较多。由于内容丰富,名著名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倾向等知识点更是千头万绪。第三,学生重视程度低。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名著。久而久之,学生对其也就不太重视了。第四,学生不善于阅读,教师和家长指导缺失。
二、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现状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落后思想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教师肢解性地讲析,只为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所谓的阅读能力,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美感,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这种“少、慢、差、费”现象又导致学生阅读品位低、阅读能力低,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制约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也使语文教学丧失了活力与魅力。
“名著推荐与阅读”虽然被作为***的板块列入语文教材,但是名著本身篇幅之长,内容之多,思想之深等特点,语文课本也只能节选具代表性的章节,这对语文教师的名著导读教W无疑是一大挑战,更何况名著导读教学还没有具体的理论做指导。
首先,学生因素。初中生学习时间较紧迫,学习任务较重,然而名著的篇幅过长,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不如通俗时髦的作品读起来快捷顺口。而且平时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不善于阅读,他们不明白阅读对自己到底有多大影响,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其次,学校因素。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是很重视,大部分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教重点章节,重练习,没有让学生很好读原著。所以,对名著的理解和品味不深,名著的影响深远的丰富内涵没有真正体会。加上学校***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缺少教育经费的投入,藏书甚少,更无法完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不容易找到名著阅读。
第三,教师因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和学校条件影响,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还是从“考试”功利主义出发,重视名著的重点章节和练习的训练,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读原著,去体会名著丰富内涵和价值。
三、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对策
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试题形式越来越多变,内容越来越具体。在初中阶段如何有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也就愈加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我们都应该认真反思,并力求找出问题关键,探讨教学的对策。
1. 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一样,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在阅读教学中,当讲到精彩之处时,教师可卖个关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寻找答案。教师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插***、精美的名著封面、名著故事简介、引人入胜的故事目录、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段、影视作品与动画、作家生平趣味故事、写作背景等手段,唤起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将学生引入对名著的阅读中。
2. 课外时间是关键,课内时间是保障。影响名著阅读有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就在课外读书时间的落实。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名著阅读之所以不能顺利开展,时间是最主要的原因。名著阅读想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各学科的通力合作,协调好各学科间的关系,切实保障阅读时间。平时语文学科为其他学科让路,周末、寒暑假其他学科为语文学科让路。名著阅读时间选定在“周末”和寒暑假,这可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轻松而又充分阅读。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各班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两至三部为宜。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而养不成良好习惯,甚至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假期阅读活动,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好假期读书笔记。落实好课内进行名著阅读读书时间。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
3. l挥中考指挥棒作用。利用名著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引起家长与教师共同对阅读名著的重视。如近几年中考名著考核所占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可见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很大。所以,语文教师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好,在中考中会得心应手,考出好成绩。
4. 教师有效指导阅读。初中的名著阅读小说是重头戏,除四大名著外,例如《骆驼祥子》《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么如何上好小说呢?首先要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其次,小说的三要素的把握对于阅读作品也是很有帮助的。在分析情节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每一章节后试着概括,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用一句话概括。再次,小说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一部作品对于学生的启示是很多的,学生的思维在初中是比较活跃的,当教师批改学生的读后感时,就会发现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5. 亲子共读,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有限的,因而阅读名著通常在课后进行,在家庭中开展。因此,教师需要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加强与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亲子共读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在名著中得到情操陶冶,启迪智慧。
6. 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初中生的耐心和坚持力是有限的,阅读需要时间来检验,要帮助学生养成平时阅读的习惯,所以在家由家长监督,在校由教师实行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本篇9
关键词 初中课本 作文语言质量 句式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 情感丰富的句式
“啊,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苞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中精灵,对吗?”
这是“第二人称”抒情句式的一个组合。这类句子由作者直接面对人或物,先“呼告”,接着用“你”进行称呼,尽量抒发亲近之情、爱戴之情、怀念之情、颂扬之情、哀痛之情……
在这样的句子中,可以根据需要选用陈述、反问、感叹等句式,可以将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揉和在一起使用,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反复、排比、设问等辞格。
2 精炼畅达的句式
①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树。
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③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细细品味一下上面的内容,它们之中的“每一个”都表示一个画面,都起着一个句子的作用,好像在叙说一种情景。就拿第一个句子来说吧,它的意思就是:她穿着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她穿着咖啡色的西裤。这种句式简洁,含蓄,干净,爽朗,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3 辞格连用的句式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括号里的句子,是一组连续用喻的句子,句中用了8组比喻来描绘云的姿态,这样的句子全面地、多角度地、多方位地描绘事物,给读者一种淋漓尽致的、美不胜收的感觉。
4 表达生动的句式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上面有两个由“看吧”引领的句子,表达生动,我们姑且把它们叫作“‘看’字句”。这种句式妙在一个“看”字,“看吧”充满了感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它表现着作者的的喜悦、赞美、惊叹、敬佩……之情:“看吧”充满了友情。作者轻轻的呼告,撩拨着读者的心扉,牵引着读者的视线,让读者带着亲近的感情,去欣赏所面对的事物。
5 突出重点的句式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这个句子重点突出了“称呼”,括号中的部分就是其代表。作者在文段中对先生一口气使用了六个称谓。可以说,这是作者抒发感情的的特殊方式,是热爱之意尽情喷发的生动表现。六个称谓各有角度而又“一气呵成”,真可叫做激情澎湃。
6 结构巧妙的句式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是一个美妙的句式,结构十分巧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牵动了作者所要描写的景物。“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盎然。
7 组合精密的句式
“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
这是一个组合十分精致的长句。从句子的类别看,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议论句;从修辞方法看,这是一个排比、反复句;从论据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事实论证句;从在段中所起的作用看,这是一个支撑句。
这个长句最为优美之处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各个分句结构的整齐,每个分句的主语中都写了三个人,每个分句中都使用了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一是内容上高度的概括性。四个分句反复咏叹,从不同的角度鲜明地支撑着: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
8 显现力度的句式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么?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么?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么?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初中语文课本篇10
一 误把通假字、同义字作为古今字解。下面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愚公移山》(九年级·下 第23课)课文中的 "甚矣,汝之不惠。"中"惠"字被解释为"惠"同"慧",古今字,当"聪明"讲 。即"惠"字是古字,而本字当为今天的聪慧之"慧"。先看"惠",《说文解字·叀部》中:"惠,仁也。从心从叀。"从最早的金文看这个"惠"字的上面部分像一个纺锤。下面是一个心的象形,因此可以看出这是在专心纺线,本义即是"专心纺线"。
又看"慧"字,《说文解字·心部》中:"慧,儇也,从心,彗声。" "儇"就是"聪慧"的意思,同义相授。从《说文解字》提供的古文字来看,"慧"字从心,从手( )像是在用一只敏捷的巧手纺线,并且在用心的纺,故有聪慧之义。这两个字看似都有纺线的意思,但是它们表现的却不同。"慧"表现一个人心灵手巧,引申之为聪慧;而"惠"则是表现对事的态度,用心专一,既有仁惠,又有今天的贤惠之义。所以两字的意义不同。
"惠"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的出现的例子《左传·成公二年》中:"周子有兄而无惠,不能辨菽麦。" 释为"聪明,有才智"。《列子·汤问》 "甚也,女之不惠。"中释为:通"慧",聪明。《辞海》中有解释①:惠,仁慈;《诗经·小雅·节南山》:"昊无不惠,降此大戾。"惠,也有给人以好处,如小恩小惠。解释④《后汉书·孔融传》:"将不早惠乎?"通"慧",聪明。查得两字意义上没有联系,只是"惠"通"慧";它们不能当古今字来讲,而当是通假字,"慧"是"惠"的假借义。"惠"是"慧"的假借字。
二 误把古今字、同义字作通假字解
在课文《三峡》(八年级·上 第26课)中,有这样一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课文中解释"阙"(quē)通"缺",中断。同样在课文《出师表》(九年级·第24课)中有"必能裨补阙漏。"被解释为"阙"(quē)通"缺",过失,缺点。
查据这两个字的解释,《汉字源流字典》引《说文》释:"缺,器破也。从缶,头省声。"本义为'残破'。从"残破"的意义引申为"缺点,不足"。当然,这是无可争议的。
又见《古汉语常用字典》第一义项释"阙"为:皇宫和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史记·扁鹊传》:"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第三项解释为:豁口,空隙。《水经注》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两项都释为本义。第四项解释为(quē)缺,缺点,过错。《与山源绝交书》中:"有弛慢之阙。"此项当为引申义来解释。
第五项用作使役动词,读曰:jué(掘),挖掘。《左传·隐公三十年》中:"若阙地及泉。"这和解释,则在改变读音的条件下,改变词的词义、词性。[3](p206)
而《辞海》第二义项解释①"阙"通"缺"缺点,错误。《左传·成公二年》:"其晋实有阙。"②空缺,亏损,《左传·昭公二十年》:"过器氏,使华寅肉袒执盖。"杜预注:"阙,空也。"《礼记·礼远》:"三五而阙。"孔颖达注疏:"谓月光亏损。"以上解释都是在"残缺"的意思上引申的。
阙(quē)通"缺",不当。"缺"是器破,有缺口;既而可以比喻为"缺点、缺失、缺口、不足";阙是"两相对之建筑的空缺",一样可以表示"缺点、缺失、缺口、不足"等。甚至引申用作使动动词:"若阙地及泉。",使地"阙",使地"空缺"。
所以两字的词义在"缺点","缺失","缺口"上是相同的。因此不能解释为:"缺"通"阙"这种说法。
三 误把字形和意义有关的字当古今字解
选自于《世说新语》中的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上 第25课) 有"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这个"不"字在课文中同样被解析为"不"同"否"。 是否、不是、不能,否定副词,用在句末,兼表疑问语气。
《说文解字》解"不":"不,飞鸟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这个意思很明晰了。"否"《说文》解为: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本义为否定。
又《汉字源流字典》说"《说文》析形不确"。"不"的甲骨文中的字形好像一朵倒置的花萼,由花为开而引申为表示否定的"不"。同时古"不"又读
fǒu(否),借作"否 "又为"借"义所用。
《辞海》解释"不"(读fǒu)同"否"《汉书·于定国传》:"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不?"陶潜《游斜山》:"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解释"否"第一项:不,否定。《左传·襄公三十年》:"吾得见与否在此岁。"
从以上资料可看出,"不"与"否"同义,但用法有别。
第一、"不"与"否"在语法上用法不同,不表示一般的否定意义,同时"不"字的后面可以跟及物和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9](p264)例如,《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战国策·赵策四》:"老妇不闻也。" 还有"不"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形容词或动词。如《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有谁敢怨。"
第二、"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相对,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如:《战国策·齐策四》:"'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否"字还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中或句尾,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左传·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