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0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1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2.4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2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健康浓厚的师范性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整体、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要形成优良校风,首先,领导和管理者教师应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领导和管理者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影响和推进高师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巩固。其次,高师院校的领导不仅要起表率作用,还要积极倡导和强化优良校风的形成。第三,由于校风建设是综合、立体、全方位的,因此在校风建设时应注意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建设,三者是校风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建设好“三风”,才能形成高师优良校风。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3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素质,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培训经费的投入,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真正了解企业的职业道德和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整合其他科目,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科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科目并不多,教材内容理论化强。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教育应走入各类专业课和公共课中,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提炼职业道德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树立人人都是职业道德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思想***治课、法律课、心理辅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进行系统整合,使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多元化、常态化。

3.共建全员育人格局,发挥学校与企业、社会、家庭“四力合一”的作用

“职业道德认知不等于职业道德品格的养成”,对于道德的观念,如诚信等不是自动就能变成学生的品质或行为的,而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和家庭“四力合一”,共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中去实践应用,加上社会良好大环境的正能量传递,家长的监督及参与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4.突破传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创新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教师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实效。因此,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学生本人“五方共同评价”的体系。教师侧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评价;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侧重考核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评价;辅导员对学生日常行为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本人则进行自评。

5.充分利用实习实训最佳平台,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前各院校已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半年的顶岗实习期。高职院校应抓住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学生学习企业中的榜样,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校企合作论坛”,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演练”,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4

关键词: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

中***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5-0071-05[HT〗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担负着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所以,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引导施教的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经历了一个急剧的膨胀期,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公布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有61.99万人,到2010年增加到134.31万人,10年间新增教师72.32万人,入职时间不足10年的大学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8%。若以2006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07.6万人来计算,到2010年入职不到6年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0%①。若以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为青年,我国大学基本上是青年教师占主体。这些青年教师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角,他们的职业素养、专业化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在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中,职业道德是其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本文主要对我国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与反思,进而提出我国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发展方向。

一、 研究概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大学教师职业素养”、“大学教师信仰”、“大学教师伦理”等关键词进行题名精确匹配搜索,1980—2011年共搜集到文献246篇。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1980—1989年仅有2篇文献,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关注不够。从1990—1999年共检索到有关研究论文38篇,研究内容涉及大学青年教师师德内涵、职业道德建设内容、社会经济转型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心理学依据和规范机制等问题。2000—2011年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06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人们研究大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高潮期。此期内,在研究内容上,不仅研究普通高校的师德建设问题,还研究了各级各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这是与我国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

二、 研究的主题内容

1.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研究。纵观不同时期的研究文献,不同的学者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表述不一,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1\]。在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研究上,争论的焦点是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道德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以“教师职业”为对象和内容,把教师职业道德放到公德领域去理解;而教师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这是把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其实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职业道德关注公德,教师道德关注私德,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不加区分,公德私德混为一谈,可能造成教师无谓的道德负担,不关注教师道德,仅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又不能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2\],所以,理想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把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

2.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研究。在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研究上,学者们大多数提到了以下几点内容,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尊重学生、言传身教、严谨治学、关心集体、热爱学生。2011年10月***会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列出了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共计6条,分别是爱国守法、敬爱学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3\]。由此可以看出,各个专家学者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研究已经基本涵盖了***制定的规范内容。需要指出不同的是,有的学者提出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而教师专业伦理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关系的总和\[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

职业道德作为行业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某个行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自觉遵守。高校学生的专业划分比较清楚,就业指向性也比较明确。高校毕业生想要满足企业需求,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同时,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职业道德也列入了重点考虑的范畴。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步较晚,经过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随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90%以上的学生意识到了职业道德在将来自己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同度比较高。可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虽然认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深远,但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行为非常散漫,迟到早退、违反纪律、旷课现象经常出现。2.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功利主义倾向。高校学生对自身缺乏全面、清楚的认识,很多人不愿意到一线就业,把择业目标放在那些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稳定、收入较高的工作岗位上。有些学生并不认同爱岗敬业,认为敬业不是必须爱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对待实习工作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奉献,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愿意不计报酬、无偿加班完成没有做完的工作。这部分学生比较欠缺奉献精神,认为经济回报应与自身的劳动付出呈现正相关,即以经济利益衡量职业价值。持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比较倾向于选择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

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高校没有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很多高校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缩减了本该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生时间、师资力量、财力支撑等。例如,师资力量很难保证,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职业道德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少,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很多教学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这些都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2.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个体必须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而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职业道德教育的授课内容过分强调一般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和知识,缺乏行业具体的职业相关道德规范,也没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主处理道德问题的意识较差,这就造成职业道德理论内化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效果不太让人满意,学生难以将职业道德理论运用于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3.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许多高校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仅仅只是形式化地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在教材选择上,没有真正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而且内容以理论为主,较为空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就造成学校提供的教育内容与学生所需的教育内容不相符合的矛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失去信心。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通常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而且教师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要求不相符,教师本身往往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参与培训的机会又少,平时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多。总的来说,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现实需要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4.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形式比较简单,有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如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对于能力提升和行为的评价方面则难以操作。而且,评价结果主要根据教师的评价,没有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体系,无论是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方面,还是在评价标准方面,都是不科学的,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导致出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道德评价极高,而就业后职业道德较差的现象。

三、提高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1.高校需要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想要高校给予职业道德教育足够的重视,就需要高校加深职业道德教育对高校学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思想***治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保驾护航。高校需要上到管理者,下至德育工作者、广大教职工,都能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发挥全部人的力量,做到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氛围。2.高校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教育要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感,并通过具体的职业行为表现出来。首先,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以职业道德的标准来进行职业行为的判断和决策。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高度认同,从内心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变成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并提高学生在活动后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其次,教师应该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道德状况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3.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来着手进行。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倾向,提高学生服务一线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并将这些教育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了教育主体——学生的感受,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课堂不感兴趣。本文介绍几种有利于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利用情境模拟的形式,将行业需求、企业要求和学生个体融于职业场景之中,借助案例的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现实职业背景下的职业道德体现。(2)课堂讨论法的运用。这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发动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并提高以后遇到同类问题的应对能力。(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途径。第一,高校需要创造大量的实践、实习机会给学生。校企合作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学校负责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企业负责行业规范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行业带头人向学生介绍行业道德准则,并结合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下,深化对这些道德准则的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第二,高校应该在专业教学里穿插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广大教职工都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全校上下一心,合力完成职业道德教育。第三,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演讲征文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高校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注入数量足、素质高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同时,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教师的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做好表率。4.高校需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高校需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职业道德教育既需要理论传授,也需要实践教学,因此,对于其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同时,课程评价需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其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途径也要更加科学,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例如,学生的实习表现,除了参考带队教师、学生的评价外,企业对其的评价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建立直接的联系,比如奖学金、评优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综上所述,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以真正提高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职业时空,2010(7).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罗金彪.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

[4]张莉初,龙燕.高校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15(3).

[5]徐振.新时期高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

[6]贺芳.加快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6

一校企合作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利因素

1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职业环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出,道德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主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具体环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训练,开始有了与企业、市场、社会最直接的接触,他们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制造,实现了由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过程。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仅有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更有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利与弊的冲突、取与舍的衡量等。正是在这种矛盾统一中,学生才能获得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舆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老师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要求相融合,并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习、实训的岗位职责、用人标准、劳动纪律既是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也是检验理论学习和道德认识成果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职业环境奠定基础。

2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形成

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从职业道德认知到情感的培育、意志的锤炼、行为的形成,都统一贯穿于职业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进行着道德体验,在真实的矛盾与冲突中会直接引起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与现实之间的不平衡,促使其能动性的产生,形成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职业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处于共同的企业文化环境中,企业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对职业的认同、欣赏、自豪的态度,树立敬业意识和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意志表现为职业者在追求职业道德理想过程中的心理控制能力。学生在企业工作环境的各种道德情境中,能够广泛深入接触外部事物,感受客观现实对自身的要求,从而产生职业道德需要,自觉实践道德规范,提升精神境界。学生在不断克服心理冲突,战胜、超越自我中,提高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增强克服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职业道德行为是在正确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有道德意义的具体行动。校企合作能为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实现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条件,学生在企业工作环境中按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制定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

3有利于职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理论化、知识化的、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德育,这种脱离实践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理论灌输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从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的转变,学生在实际参与、实践体验中理解和认同道德规范。在岗位实践中,通过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引导,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要素的德育作用,充分挖掘实践参与过程中的德育功能,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教育;诚实守信、团结合作、艰苦创业的职业品质教育;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劳动规范、科学规范操作的行为规范教育;立足基层、在艰苦环境就业创业、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教育。通过校内外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实践参与体验相结合的职业素养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做到德育与技能共同提高,高技能和高素质共同促进,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先进科学技术的直接转化者、国家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二、校企合作中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举措

1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共同打造职业道德教育平台

在校企合作中,优秀的合作企业不仅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发展的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思想和心灵成长的空间。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思想、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都能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丰富的德育资源,和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一是校企双方共同讨论制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安排、考核标准等事项。二是增加人员往来,企业可以吸收学校的教师到企业来学习企业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和管理的方法。学校也可以聘用优秀的一线技术工人师傅作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三是邀请一些企业的老总或优秀员工到学校做敬业爱岗方面的职业道德讲座或报告。四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职业道德的考核标准,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积极的意义,使学生真正重视职业道德的学习。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基础上,采取校企互动的教育模式,才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成立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指导管理部门

校企合作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需要,更是企业的需要。作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作用。就企业而言,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因此,校企要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负责、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并由学校学工处、就业实训中心、思想***治理论课教学部、企业人力资源部共同组建一个职业道德教育指导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校企合作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筹划工作,学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调研,担任校企合作基地的德育指导老师,一方面,获取企业对学生表现的反馈信息,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定期在企业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生活困难、心理困惑、思想状况等,帮助学生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保证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担任德育指导老师,利用他们自身的感人事例教育、感染和激励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先进典型、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积极性。

3确保经费投入和完善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中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校企双方在协商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德育计划、明确目标、制定德育实施方案和工作条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障经费的投入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经费方面,***府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策的倾斜,将德育合作管理经费列入财***预算。因为对企业来说,提高产品质量和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它们生存发展的前提,把相当数量资金投在实习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目前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都不会积极响应。当然,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毕竟是校企双赢的事情,校企双方有必要加大德育工作费用投入的范围,如经常性的德育工作经费、大型宣传教育活动经费、组织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的经费,以及德育课程开设所需经费及德育工作者的待遇等。另一方面,***府、学校和企业要建立稳定的德育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奖励、舆论宣传,解决合作过程中德育系统动力的激发问题。如设立校企合作***府奖励资金和补助资金,充分发挥***府的管理职能,促进校企德育合作快速发展。学校和企业可以采用提供奖助学金、教学金等方式,对德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德育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促使校企全面、全方位、全员、全程育人氛围和德育工作积极性的形成,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德育素质的自觉性。

4完善学生德育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通常学校的德育考评都是以检查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重点,采取笔试、平时上课表现或几次模拟实践为依据,考评的主体是思想***治理论课教师或班级辅导员,这样的考评具有片面性、不够客观,直接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实习、实训多数在企业进行,企业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评价很重要。因而,高职院校要联合合作企业,把对学生的品德考核纳入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也作为企业指导老师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实现德育考评主体多元化。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考评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师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等共同进行,根据学生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学生德育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日常行为表现由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给予评定。在内容上也可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表现和感想、企业调查报告以及其他校内外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和心得体会、课堂答辩等内容纳入考评的范畴,这样的考评更全面,可以弥补传统德育考评方式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姚芬.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德育工作特点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朱正平.论高职“工学结合”的德育优势及其体现[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途径

中***分类号:G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53-02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是高校老师的第一职责,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能力,而且后者更为根本。因此,这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2005年,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建设思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指导意义,也说明了加强师德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作为教育主体,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的教育的质量,教师的道德水平同样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师德包含着坚定的思想***治信念、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的价值理念、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等品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无论是对于学生成长还是学校发展,无论是回应时代要求还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良好教风、校风的形成,从而带动学生良好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其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道德状况。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严谨作风、职业精神、道德水平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自我要求降低,只教授知识不关心学生人格发展,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要建设成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高水平的指标首推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高校具备良好的师德氛围,就容易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进而推动良好的师风、校风的形成。有了良好的师德,教师们才会更专注于教育教学,自主创新教育理念,自觉探索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宏观上看,教师既是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者,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着我国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多元价值观,而一些西方腐朽的价值观渗透进了高校,严重影响师德的建设。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治思想,主动地执行***的教育方针***策,时刻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师德建设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师德,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国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不可否认,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不坚定、职业操守不遵循、职业行为失范。

具体来说,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育人意识淡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只关注“教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较少,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第二,缺乏敬业精神。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影响了部分教师的职业信念,使他们丧失了终生为师的原动力,仅把“教师”作为一个稳定的谋生手段,而把个人精力放到校外开讲座、做培训等来赚取个人利益。这样必将导致这些教师无心钻研教学,学术浮躁,学术理论不扎实,无法推陈出新;备课敷衍了是,上课照本宣科,得过且过,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爱听、能否听懂,更勿提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和教育了。部分教师的职业感不强,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和声誉,还对整个教学秩序和良好教风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三,部分教师表率作用不足。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但部分教师***治立场不坚定,忽视对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有的教师***治态度暖昧不清,不能很好地宣传与执行***的方针***策,缺乏***治敏锐性,在一些***治问题上观点偏激,不注意自身的***治言论,以自己的片面知识误导学生。在言传身教上,部分老师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举止粗俗,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教育目的的引导上,部分教师不是教育学生以追求生活幸福为目标,而过分强调物质追求,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这种平庸化和功利化的教育理念败坏了学校风气,在学生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当前高校师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首先,社会的功利化导向,导致部分教师道德水平下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以及腐朽价值观的入侵,也使得高校出现了许多与教师道德人格格格不入的风气和事。在课堂上,教师只关注工作数量,拿多少课时费,却忽视了教育质量问题。部分教师对教书育人毫无兴趣,花费极大精力搞关系、逐名利。社会的功利化导向,使得“无私奉献”的教师价值观异化为急功近利、拜金主义,这对高校师德建设造成巨大的阻碍。其次,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考核体系以及激励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许多高校在制定相关的教师管理规定中,对师德要求或一带而过,或是大而空泛的话,几乎没有具体要求。在激励和评价机制上,侧重教学工作量以及实实在在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尤其是在“评优评先、评职称、晋级中,对师德师风几乎没有要求,重才轻德,只看你完成了多少科研分,发表过多少核心期刊,主持参与了多少项高级别的课题或科研项目,得过多少奖,而不管你上课效果如何。”[1]这样的机制和制度,误导教师只重视看得见的科研,忽视看不见的德育。当然,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上级领导给教师打分评等级,而学生作为重要的受众对象,却丧失了评价的主体地位,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重视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三,部分教师缺乏自觉自律意识。教师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主体,高校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品德良好的学生。但是,部分教师缺乏独慎自律意识,不注重自身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不注重***治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这些内因也是师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阵地,师德建设不容忽视。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上、内容上、环境上、方法上等多管齐下,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形成良好的师德行为。

第一,制定、完善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机制。良好的机制是高校师德的重要保障,机制的作用既包含激励性也要有约束性。首先,要建立师德宣传机制和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师德宣传机制,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及师德建设作动员,起到熏陶的作用;建立师德监督机制,主要是实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真正做到好的及时宣扬,负面的及时纠正,为师德建设保驾护航。其次,要完善师德的评价机制。除了要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对高校教师做明确的道德要求外,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原则要“公开、公平、公正”,这本身就是一项师德要求,公开公平才能真正鼓励追求师德高尚的教师,避免了考评的随意化和腐败化。评价主体应该多样化,除了上级领导的评价外,还应增加同事和学生的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基本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师德状况。考核指标要具体化,奖赏分明,不能一锅端,对师德考评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对于师德高尚的教师加大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师资资源,通过岗位聘任制,盘活教师晋级机制,淘汰一批思想道德低下、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为师德建设树立基础屏障。

第二,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为基础,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重要的一环是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首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基于教师的***治素质过硬,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其次,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通过学习,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让教师寻找到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乐趣,坚定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并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自愿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贡献自己力量,实现人生价值。最后,推荐师德高尚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书育人的业务能力和道德能力,真正塑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形象。

第三,强化教师的责任机制。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强化责任机制构建与完善。首先,外在责任机制的完善。高校通过完善责任机制,制定一些合理的教师权利、义务、责任对等的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依。其次,内在责任机制的建立。师德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依靠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自我体悟和自我塑造。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炼,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关爱学生,始终视教育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并立志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加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创造教师师德建设良好的宏观环境。教师的师德水准主要表现为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热爱和专注。只有当整个社会环境,尤其是媒体舆论环境对教师劳动持肯定的态度,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并存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奖励,才能激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营造良好师德建设的校园微观环境。除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外,还要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与学生在课堂之外实施互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德、寓教于行。通过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让教师真正感受和体悟到师德对于学生、学校,乃至教师本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根据国家***出台的《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可以总结为八个方面和五大关系,其包含的方面: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荣誉,教师职业态度。五大关系分为:教师与学校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同事关系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同行业者关系的道德建设。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隶属于教师评价的一个方面,它是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完善和提高,不以奖惩为主要目的,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判断为核心,通过上述的五大关系可知评价主体为教师、同行、学生,客体为学校等。由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分为八个方面,因此评价的手段也具有多样性。评价的方式应该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置于专业规范之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才能拥有全面的评价,否则,会削弱评价的整体严肃性。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就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而科学有效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能够正确的引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同时保证道德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全面发挥道德评价的功能,有助于高校的整体师资建设,促进高校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全面的人才。

2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体系面临的问题

2.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采取第三方的方式进行

所谓第三方评价即为社会或者他人评价,而忽略了个人作为职业道德主体的自我评价。同时,在第三方评价中的社会评价,高等院校所组织的考核单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传统风俗以及社会舆论等对教师的道德评价有限。在这种形式下,教师个体只能被动接受,[1]从而会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2.2评价的内容不准确

关于“德”的评价包括***和国家的路线、***策、方针以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然而从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来说,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德、勤、能、绩、廉等方面,但高校进行评价的重点都是关于科研成果和教学。评价的指标主要就是遵纪守法、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等方面。例如“全面贯彻***的方针***策、自觉遵守规章”等,可以看出指标的设计往往进行大量的理论性描述,评价没有进行二级三级指标细分。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反映的是教师的部分行为,高校重视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等指标的外在性量化,轻视道德,重视业务量。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培养质量的长期跟踪考核和观察,没有办法从本质来考察教师的道德现状。不能充分考虑和尊重差异性,评价内容整齐划一。不能很好体现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特殊性。[1]

2.3评价的程序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从上而下的程序进行。具体分为:一是教师自我评价,填写考核表总结;二是360度测评,同事、学生、领导考核小组打分;三是根据排列出来的总分比例,确定教师评价等级;四是由学校审核结果,最后将考核结果存入档案。从管理的角度讲,这样的评价具有全面性,但会导致评价程序的复杂和琐碎,在具体操作中显现出问题。现有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包括考核领导小组评价、教师之间互评、学生评价和教师个人评价几个部分,分别赋予权重比例分值,采用年底一次性打分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大多数都是在学期开始或者学期结束,通常会与学校安排的期末考试和年终学术任务一起进行,这时高校教师因忙于应付,所以考核工作随意性较大。

2.4评价的结果相对比较性差

高校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往往是抽象的、定性的,对于教师的思想表现、工作任务、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具体量化的衡量缺少体现,所以评价结果相对比较性较差,极易出现“千人一面”的通病。并且,实行的群众监督评议制很难落到实处,只要不发生严重的过失行为,干与不干、干得好与干得不好没有什么可比较的差别。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可知“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要求与高校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相统一”。我们应该综合发展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道德发展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评价的实质意义上追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意义,不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度和工作技能,还要激发教师的思想认识,提升个人的全面技能和素质,实现人生价值。[2]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3.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层次

3.1.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评价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职业情感:这种情感即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热爱之情。[3]对于职业情感的评价主要是靠个体评价,即道德自律;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理想:指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即为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抱负和志向,我国高等教师的职业理想为“献身高等教育事业,不停探索改进个人实际、实用、实做的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职业理想属于教师的内在行为,所以要采取自我评价。

3.1.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评价

第一,爱岗敬业。爱岗即用一份热忱的心来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即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做好工作。只有做到先爱岗敬业,才能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为高校做出贡献。第二,心系学生。高校教师在高校里直接面对的人群就是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师生关系的和谐、愉快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反之亦然。这就要求必须做到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既不放任不管,也不苛刻要求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并且理解学生。第三,教书育人。在教书上,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己任。在育人上,积极的引导学生保持阳光的心态,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四,创新精神。“创新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的特征是变革、超越和进步”。[4]第五,社会责任。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是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使命所决定的,高校教师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就是需要教师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项目;其次要主动融入地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市民讲台,专题讲座,与社区互动关注热点难点;最后还应该走入家庭,开展更多的道德修养教育。第六,乐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让自己的付出大于回报。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要求高校教师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教师应当做乐于奉献的楷模。

3.1.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与评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主要包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义务、职业道德良心、职业道德荣誉和职业道德幸福。一是高校教师的道德义务主要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它是由高校教师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所确定的,这种义务主要是需要自觉地去履行,没有强制性。义务也需要监督和评价,这时义务就能够分为他律性和自律性,他律性的评价主要是社会评价,自律性的评价主要依靠教师主体自身的意志。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积极履行义务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心在教师职业劳动过程中和道德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阶段,成为思想和情操的精神支柱。这种自我评价始终会受到教师本身道德水平的不同的影响。三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荣誉是高校、社会及个人,对教师职业道德履行情况的肯定以及赞赏。四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幸福感为教师在从事教育的活动中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目标达成的意识体现。这种幸福感是道德他律和自律共同施以作用而产生。

3.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方法

3.2.1评价体系设计的途径

第一,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指标的层次结构(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其次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最终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二,德尔菲法。首先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的知识范围,确定小组成员,一般不超过20人。其次向专家提供预测问题,所需相关材料,接着由专家做出问题答复。再次根据各个专家所接拿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是如何根据材料做出自己的预测。最后将各个专家第一次预测的结果汇总,制成***表后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个专家,让其互相比较不同意见,做出第二次预测。经过三四轮的汇总反馈以后,致使每个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

3.2.2评价程序

首先要对评价指标进行一定的简化,在分析借鉴总结的基础上,适当对评价标准进行最优处理。其次需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强化完善网络考评系统,利用校园网的平台,在网上进行360度考核。

3.2.3评价方案的制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案制定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需要解决教师道德评价的有关部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问题。通过制定评价方案,确定道德评价工作的主要部门和次要部门,将具体的工作安排到各个部门里。将教务、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的评价标准进行整合,避免相同工作冲突,影响效率。[5]第二,教师道德评价中要充分考虑指标细化、评价原则和内容等,不能单单只重视指标,要有完备的方案。第三,充分发挥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的作用,降低突况的概率。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体系完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评价体系和机制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全面并且高效的发挥评价的功能,引导高校教师向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5).

[2]王光彦.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王光彦.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改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2(4).

[4]童夏雨.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6).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9

一、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内涵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阶段或阶级对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它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的灵魂就是道,业是载道的工具,师是道的传播和业的解惑者。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他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构成主要包括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其中道德素质是师德的核心。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广义上的师德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教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做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即传统的育人;第二,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更应注重传授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的隐性知识,并力求做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不管是狭义上的师德,还是广义上的师德,都不仅仅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本身,而应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校教师中所占比重急剧上升的青年教师,大多数能做到爱岗敬业,乐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们普遍的优点是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比较新,这给高校教师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与以往相比,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在师德方面确实比较普遍地存在一些问题。

从主观方面看,高校青年教师一是思想活跃,充满朝气,精力充沛,富有激情,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但是理想信念较模糊,抗干扰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治鉴别力和判断力欠缺;二是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新,但是相对缺少实际工作锻炼,缺乏社会磨砺,社会阅历较浅,大多对师德认识不足、理解不够深刻;三是理论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先进、知识面广,竞争意识较强,但是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团结协作意识较弱,职业认同感低;四是怀有远大抱负,充满自信,进取心较强,但是大多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缺乏对教育内容教学效果的深入探索与深刻研究;五是求知欲望强烈,非常注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但是轻视理论学习,存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功利心态,甚至存在轻视职业道德的倾向;六是年龄与学生接近,代沟较小,容易沟通,亲和力强,与学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但是忽视角色定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难以形成教师人格。

从客观方面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一是忽视职业道德的层次性。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教师,不符合道德自身规律和道德的层次性特点。二是高校所制订的师德标准过高。传统的师德建设过多地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理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对从事的职业青年教师尚处在适应阶段,对他们提出如此高的要求不切实际。三是师德建设的实践性不足。师德建设来源于实践需求,又能解决现实问题。但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内容空洞,缺乏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四是缺乏正确的考核评价机制。目前不少高校师德考核评价制度过于看重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和服务社会,但很少涉及师德师风方面问题。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在师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范围的普遍性,探究其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根源:

从时代背景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市场经济本身求利的特征造成一部分青年教师理想目标的实际化,价值理念实惠化,道德观念自我化,重利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容易乘机而入,影响和腐蚀部分青年教师。此外,高校近年来在招生规模上的迅速扩大使大批青年教师加入教师队伍,并且所占比例日益增加,但与之相适应的师德建设体制机制没有及时跟上。

从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特点来看,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接受过高层次教育,对西方***治、经济、文化体制比较熟悉。他们在看社会主义时习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往往只是注意到表面的优劣,对深层次的因素考虑不周,因而容易接受西方的一些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受中西文化撞击的影响,与老教师相比,更强调个体的***性和个性的张扬,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把握和自觉承担有所弱化。同时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科研、职称、自身学历提高、生活和经济多方面的沉重压力,无疑使青年教师精力分散,在有限的精力投入选择中往往侧重于能迅速产生实际效益的教学和科研,忽略了师德建设方面的认识追求和投入。

从新教师的培养机制来看,首先,高校思想***治工作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有所削弱,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倾向。在教师的培训中,重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其次,有的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马上就走上讲台,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教师职业培训,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不熟悉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不懂得如何教书育人。有的教师虽然经过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是短期的、突击式的,没有充分发挥老教师在"传、帮、带"方面的重要作用,长效的新教师师德培养机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从高校教师的考核机制来看,当前的教师师德评估考核制度并不完善。许多高校以综合实力的竞争为出发点,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和对教学和师德的重视程度无法同日而语。教师评优评先主要依据首要是科研成果,其次是参考教学情况,至于教师的师德则往往是虽在形式上有体现而实际上是可有可无、无关痛痒。许多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大多停留在书面和形式上,未真正落到实处。这种风气的存在和蔓延使得许多青年教师对师德的重要性不仅是在理论上无法认识而且在现实中更是不屑一顾。除了考核评优制度之外,高校人事分配、管理等制度都与师德要求不配套,对青年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不够,客观上对青年教师的不良师德提供了继续存在的温床。

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师德教育

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补充到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就是对青年教师系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化。通过岗前培训很多青年教师不仅学习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坚定了职业理想,陶冶了教师道德情操,确立了教师道德信念,为今后自觉履行教师道德行为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青年教师特点,对青年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开展师德教育的途径和形式要贴近青年教师,充满时代特征、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利用青年喜欢、新颖、易于接受的教育载体,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比如:开展拓展训练,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开展青年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活动;举办教师音乐会、艺术展、文化交流活动等等;开展心理咨询和适当的心理教育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吸引青年自愿参与到教育和师德实践中来,在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中进行道德熏陶和陶冶,磨砺师德意志,强化师德行为,从而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因此,开展师德教育也是青年教师师德实践的过程,应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三)加强宣传,树立典型,进行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宣传中,大力表彰在师德建设中涌现的优秀青年教师。定期举行高校师德评选表彰活动,评选中主要考虑师德水平高的优秀老师,要向青年教师倾斜,对师德表现优秀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要实事求是地挖掘他们的真人、真事,使他们的先进事迹贴近青年实际,真正成为青年教师学习的典型和榜样。同时利用广播、橱窗、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营造积极向上、争创先进的校园文化,使青年教师在评优表彰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能够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和成功,激励周围更多的同龄的青年老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素质。通过师德宣传,努力形成一个弘扬正气、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四)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切实服务于青年教师

在师德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要以青年教师为本,就是要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坚持一切从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出发,尊重、理解、关心青年教师,充分调动和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传统文化关怀,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良好育人环境。让青年教师感受学校人文关怀,陶冶和熏陶师德品质。大力创造条件,提高和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教育事业。尊重和欣赏他们,尊重他们的个性,承认他们在道德水准、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宽容他们的过失,欣赏他们的进步。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使高校青年教师得到业务进修、学术交流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学校还应努力完善民主管理机制,使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学校改革决策过程中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同感,自觉提高师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温双文,关丽.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5).

[2] 傅之平,吴明永.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 郑其婷.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 王立斌.试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现状及对策[J].思想***治教育研究,2006,(5).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10

本文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项职业道德:一是积极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二是广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严谨治学,勤于进取;三是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四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敬业乐业,勇于创新;五是成熟稳定的教师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六是较强的合作能力,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七是较强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德识统一;八是健康的身心素质。

从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应该说,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和教育行***部门的有关要求,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然而,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也有部分高校教师,为谋求个人私利而逐渐放松了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放松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具体而言,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责任心不强。例如,有的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备课不认真,上课马马虎虎,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评价较差,知识不更新,年年捧着老教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热衷于第二职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主次颠倒;有的教师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随时跳槽,甚至连档案都不要。

其次,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从教育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二是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两大功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表现。而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书”,只要完成了书本知识的讲授,也就算完成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从而忽视了自己更为重要的“育人”职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教师不愿意从事学生思想工作,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心理,不能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再次,不能做到“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有些教师,口头上讲的是共产主义的道德,而实际信奉的却是利己主义思想;在课堂上讲的是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而实际行动中却是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这样,教师就失去了其在学生中应有的表率作用。

第四,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欠佳。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没有系统地、认真地学习过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学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之学历提升等问题的干扰,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令人担忧;中年教师职业道德观念较强,是一批不可多得的中间力量,但负担过重,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担负着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年教师虽然服务意识较强,有敬业精神,但不乏一些人存有“昔日媳妇熬成婆”的心理,企***坐享其成。

上述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改进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部分教师要因势利导,促进其向积极方面转化。

二、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是传统师德尊严的影响。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严厉形象为当前教师种种“违法”执教提供了依据。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具有无上威严的,教师的训导是必须绝对服从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中国流传千年,它深藏在人们的头脑之中,不知不觉地在教师从教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二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校这片“净土”,物质利益的诱惑消磨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一部分人的暴富也拉大了人们生活之间的差距,教师行业便受到了冲击。教师“跳槽”,课余经商之风盛行,有的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无心致力于教育和教学,对学生漠不关心,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是教师的职业角色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角色,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上,他们要求教师由“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转变。学生要求教师不仅是“经师”,而且是值得信赖的“人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人生的指导者、生活的朋友。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仍然抱着传统的“师道尊严”,因而师生矛盾较大。

四是教师的专业地位遇到了挑战。目前,关于教师这一职业是否为专业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一致的看法,即教师职业是专业,至少是“正在走向成熟的专业”。可见,教师属于专业技术性职务,没有3~5年时间难以熟悉业务。现在,社会成员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价值取向多元化,成才、获利机会更加广泛。于是,部分教师的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特别是青年教师不安心教育事业,急于转行或获取高学历。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当前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既要使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又要使教师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陶冶情操,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自觉不断地从整个社会生活中吸取精神营养,充实自己。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行***措施,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那么,如何进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建设呢?

第一,从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入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应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通过有计划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使广大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识,提高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待遇与工作态度的关系,发扬为教育献身的精神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刻苦磨炼自己,努力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把“为自己”与“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次,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应从***高度,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法规条款的规定。最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如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门要把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勇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选拔到教育工作中来。第二,从优化外部环境入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全社会真正做到“尊师重教”。一方面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应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己任,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伸张正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高校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把“教书”与“育人”视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积极主动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师待遇、职称晋升、出版书籍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鼓励优秀人才去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其次,国家应加大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行***约束力度。各级***府、教育行***部门和高校,应针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不断提出新要求,完善新规范,制定实施考核细则。再次,要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依法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制约、激励和监督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德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使教师有法可依,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促使教师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督导评估,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档案,并把师德与教师评比先进、职称评定、晋级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最后,要建立促进师德实现的保障体系。要解决好教师的经济待遇,这是教师能够安心从事教育工作的保证;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治地位,这是教师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的重要条件;要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教师人才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这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根本保证。

第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一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克服“两张皮”现象。要在开展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二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与工作作风建设相结合,领导表率示范。要切实加强***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讲修养,为教师做好表率。三是行为规范教育要与道德人格培养相结合,自律、他律并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经过他律到自律再到培养高尚职业道德人格,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自律,即依靠内心信念来约束自己,这也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四是行为引导要与服务教师相结合,做到情理相融。高校教师队伍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如住房、报酬、科研设备等等,通过服务和引导,努力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小家和大家、个人和集体间架起连心桥,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面上教育要与多层次要求相结合,提高教育实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要着眼多数,区分层次,鼓励先进,循序渐进。要从教师切身感受出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重多层次、多侧面地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切合实际开展教育,提高教育实效。

总之,高校是精神文明的窗口,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时代要求高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只有社会、高校、高校教师都重视和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才能逐步使教师把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觉行动,成为真正的“人师”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人事司组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少鹏,蒋金泉.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3).

[3]李志平.新世纪创新型大学校长素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7).

[4]杜育红.论教育组织及其变革低效的制度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

[5]胡波,齐向东.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5).

[6]冯留建.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及其培养[J].理论学习,2003(3).

[7]陈天星.论创新教育的实施[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8]刘***.论创新型校长的培养[J].教育科学,2002(6).

[9]南纪稳.创新型教师素质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0]董建春.试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策略和途径[J].教育探索,2003(1).

[11]刘玉祥,马文田.试谈新世纪校长的素质[J].教育探索,2002(8).

[12]毛卫平,韩庆祥.管理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校出版社,2003.

[1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经济学家情报社(EIU)等.未来组织设计[I].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0篇

学习

高校教学质量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学质量10篇,内容包括高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范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从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出发,为企业提供一个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以具备满足顾客需要能力的保证模式和管理指南。2、我国高校推行

学习

金融工程专业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工程专业10篇,内容包括金融工程专业知识大全,金融工程专业热门话题。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是一门创造性的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策略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的新兴的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

学习

互联网时代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时代10篇,内容包括互联网时代解说词全集,互联网推广策划方案十篇。我们欢呼“互联网+”时代带来对传统行业的高效盘整时,似乎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盘整方式对行业利益格局的迅速颠覆,以及这种颠覆带来的爆炸性冲击效果。

学习

暖通工程师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暖通工程师10篇,内容包括暖通工程师初级,暖通工程师的知识体系。在***报的报道中,其重点阐述了干部必须排除干扰,根据自己的职责,不仅需要把自己琐碎的事情做好,还要解脱出来想大事谋全局。然而作为暖通工程师的我,首先需要制定

学习

网络电话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电话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话通信发展的论文,中级职称论文十篇。一、VOIP用户群概述VOIP是一种以IP电话为主,并推出相应的增值业务的技术。VOIP最大的优势是能广泛地采用Internet和全球IP互连的环境,提供比传统业务便宜、丰

学习

物联网发展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物联网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物联网智能电表论文,物联网定位技术论文。1.2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可行性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世界ICT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信息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大大节

学习

互联网转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转型10篇,内容包括互联网转型图解大全,互联网转型的案例分析。从确定的“互联网化”着手。既然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企业,必须着手加上互联网。无论互联网如何进步,互联网的基础本质仍是信息的载体,是信

学习

物联网智能家居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物联网智能家居10篇,内容包括物联网智能家居产品有哪些,物联网智能家居设备。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需求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家电设备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做饭用的电饭煲、微波炉、烤箱、电磁炉,饮水用的电热水器,抽油

学习

物联网时代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物联网时代10篇,内容包括物联网导论课程论文十篇,物联网时代。何为“物联网”?朱宏说,物联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公认的概念,总体来说,它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项新技术。按照百度的解释,物联网(Inte

学习

毕业就业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就业10篇,内容包括毕业季就业推文,博士毕业就业。滑铁卢大学:2011年加拿大大学综合排名第一名。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就业市场对其毕业生的欢迎程度。毕业生就业率越高,越有利于学校未来吸引更优秀的生源,如此

学习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效益审计论文,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审计案例研究论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论文。一、经济性1.关于经济性研究综述经济(economy)在中文语义学中认为:(1)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2)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3)个

学习

高校教师职称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师职称10篇,内容包括高校教师职称申报系列,高校教师职称填表示例。聚焦2016年11月1日的这一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层层商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并批准了该法案的通过,全方位的整顿、改善了职称制度改

学习

物联网研究10篇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物联网研究10篇,内容包括物联网博士研究方向,物联网研究思路和方法。目前“大智移云”这一词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域。“大智移云”,即大数据、智慧城市、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

学习

高校档案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档案论文10篇,内容包括档案论文选题,高校档案管理论文选题依据与意义。1.3科学性要求现代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再是对医院档案的简单出纳和保管,而要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遵循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把档案管理活动作为一个

学习

网络电话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电话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话通信发展的论文,中级职称论文十篇。一、VOIP用户群概述VOIP是一种以IP电话为主,并推出相应的增值业务的技术。VOIP最大的优势是能广泛地采用Internet和全球IP互连的环境,提供比传统业务便宜、丰

学习

物联网发展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物联网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物联网智能电表论文,物联网定位技术论文。1.2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可行性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世界ICT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信息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大大节

学习

物联网应用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物联网应用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物联网应用论文汇编11篇,物联网智能电表论文。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

学习

高校篮球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篮球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篮球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分析开题报告。改革开放以来,篮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

学习

选型设计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选型设计论文,内容包括论文选型,论文的设计选型。AppliedUndergraduateThesis(design)TeachingReformZHAOZhenkuan(SchoolofManagementScience,GuizhouUniversityofFinan

学习

服装市场营销论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服装市场营销论文,内容包括服装市场与营销论文,服装市场营销论文该怎么写。2、教师市场经验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管理的实战能力服装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市场经验、营销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习

暖通空调系统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暖通空调系统论文10篇,内容包括暖通空调方案设计的论文,暖通空调新技术论文范文。暖通空调系统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上升为实际能力,我们要求同学们不但要会做计算题、选择题、简述题,而且还要和同学一起利用所学专

学习

系统集成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系统集成论文10篇,内容包括系统集成方案论文范文,系统集成论文。一、XBRL概述1、XBRL的定义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其实质是一种数据描述语言,通过它可以使各种商业信息在不同软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