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10篇

新闻调查篇1

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千百万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耳闻目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件。作为媒介的从业人员,如何把握媒体、***治权力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共生关系,将真实的事件现场还原给观众,恪守媒介的“价值中立”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不仅突显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验证一个国家的自信程度、媒介的良知与记者的业务水准。然而,纵观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媒体的状况,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常听到来自学界的声音:这是一个不自由的新闻界,但我们能否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界?

诞生于1996年夏天的《新闻调查》,是央视新闻改革中惟一的深度报道节目。迄今为止,这个栏目已完成了近600期节目制作,先后有200多人加盟,十多年来选取报道的各类社会新闻事件亦非常广泛。从最早提出的“客观、公正、平衡、理性”的原则,“新闻背后的新闻”,到后来的“探寻事实真相”,体现着这个团队中新闻理想主义者的不懈追求。但是,为什么《新闻调查》在对社会发生积极影响力的同时,却从未产生过轰动效应?为什么不少人在经历剧烈的心灵体验之后,选择了离去?在新闻已经日益变得娱乐化,调查性报道出现全球性衰落的情境下,今后的《新闻调查》,是继续“讲述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故事”,还是坚持舆论监督的调查性报道?对这些疑问,或许从《央视〈新闻调查〉幕后揭秘》一书人物所经历的心路过程中能找到答案。

2004年夏天,我开始陆续采访本书中的人物。那时,我是第二次加盟《新闻调查》。之所以怀着极大兴趣去做这件事,一是我对其过往的历史和今后的走向还存在相当多的困惑;二是由于《新闻调查》在电视传播殊的位置,它可以成为观察当代中国新闻发展状况与生存状态的一个坐标;三是访谈的这些人物,从领导者杨伟光、孙玉胜、庄殿君,到历任制片人张步兵、夏骏、王坚平、刘春、赛纳、张洁,策划人钱钢,出镜记者王志、王利芬、董倩,学者朱羽君、叶凤英、于丹、麦天枢、展江、陈昕等,他们曾与《新闻调查》休戚与共,是这个栏目的决策者、实施者和评论者,当他们以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讲述发生在《新闻调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内幕时,就使本书有了一种亲历性的魅力,也使得《新闻调查》的历史栩栩如生。

本书与其说在讲述《新闻调查》的过往历史,不如说是在梳理中国最前沿新闻媒介前行的轨迹与伤痛。我在一遍遍通读这些谈话时,深切地感受到新闻作为宣传手段,其间可能发生的矛盾或不可避免的内心冲突,这种时代特征给体制本身和参与者带来的困惑甚至尴尬就成为现实的存在。同时,我发现在他们谈笑风声和殷切目光的背后,是对时代命运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他们的内心始终坚守新闻人的良知与道德底线,他们的立场始终站在遭遇社会不公或弱势群体一方。这给人以温暖与力量。

新闻调查篇2

 

1 深度报道在新时期电视新闻中的挖掘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从狭义来讲就是对于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进一步的信息挖掘,尽可能详细的展示该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并发展新闻背后的故事。广义来讲就是根据现有新闻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完成信息的整体完整化。就我国整体的情况而言,深度新闻报道普遍更重视报道本身,而忽视了群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言论内容。而实际上,言论本身也是新闻报道的一方面,观众的想法是新闻报道需要不断参考的重要意见。因此,在实际报道过程中,还应注重言论和报道两方面的平衡性,就《新闻调查》而言,早期也是重报道轻言论,将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直接以报道的形式揭露出来,而忽视了观众的想法,这种报道带来的后果是观众对电视新闻的抗拒甚至非议。

 

2 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观察生活中的真善美

 

动态思维是电视新闻创作保持鲜活的基本。动态思维是指在调查新闻现象中采用多角度、多方面去剖析和调查,以动态的思维状态洞察新闻价值。因为跟随大众的思维,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习惯了被动的思考,按照老套路去调查和分析时间,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令观众感到厌烦。在《新闻调查》节目中如《行贿日记》《少女董书君》《黑色交易》《温岭黑帮真相》《绛县的经验》《海登神话》《慈善之惑》《范李之死》《远华大案》《假将***现形》《性侵犯:隐》《黑哨内幕》《药品回扣内幕》《夺命快递》《记者站的秘密》《追查转基因大米》等优秀作品都是采用了动态创新思维来表现人物,最大的突破是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就是对于“真相”的探索。真相对于整个新闻事件而言都是模糊的,只有不断深入的探索挖掘,才能突破现有的屏障,完成对于整体内容的报道,即报道出新闻背后的新闻。这让我们对新闻摄影主题、对新闻题材的报道,有了崭新的认识。

 

3 创新思维创建富于魅力的品牌媒体

 

在电视新闻的创作上,是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在摄像人员全面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增添一些创作特质,如即兴创作,新闻的突发性、短暂性、还有不确定性都决定了摄影者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创作的构***、拍摄。在此期间需要不停的调整思路,理性思考,《新闻调查》纪录式调查篇《寻找中国远》和《陇上难题》,记者在记录拍摄的时候要根据现场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一成不变地拍摄,不同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也不一样,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要建立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之上,不断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使电视新闻发挥它最大的魅力。《新闻调查》经过多年的播出,已经积累了大批的受众,创造出了属于《新闻调查》独有的品牌魅力。

 

4 互联网时代对电视传播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电视新闻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电视新闻未来的发展势必要与新兴媒体进行交流合作,实现整体的变革,为自身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当下互联网媒介中新兴媒体的传播为主,通过互联网这一网络平台,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域、不限频道、不限容量地进行三维的传播,不仅能够提高电视新闻整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能够借用这一新兴媒体来完成新闻的深入探索与调查。由此看来,互联网时代对于电视新闻传播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也是电视新闻传播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总方向。

 

5 结论

 

《新闻调查》在我国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上一直都是独树一帜的,从主题型新闻调查、“探寻事实真相”的事件调查到最后的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内幕调查,实现了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袁正明“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本文通过对全文通过对深度报道在新时期电视新闻中的挖掘、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观察生活中的真善美、创新思维创建富于魅力的品牌媒体、互联网时代对电视传播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新闻调查》这档节目的前景进行分析,展望我国电视新闻发展。

新闻调查篇3

传播价值

网络新闻调查是网络媒体根据一个阶段的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而引发的热点调查,是新闻性和议论性相结合的网络新闻页面形态表现之一。常见的网络新闻调查,在内容组成上包括新闻事实和意见选项、调查结果三个基本内容,其中新闻事实部分,主要传递事实性的相关信息,是网络新闻调查的根源所在;意见选项则重在列举代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看法的各种意见性的信息,是网络新闻调查寻求实证的必要内容;调查结果,主要通过统计手段,体现受众较为集中的判断和认知。

网络调查相对于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来说,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即时交互的用户体验,更使它在研究受众的要求和立场时,消解受众的顾虑心理和防范心理,体现出人性化的立场:开放、自由和平等,在实现手段上,也更广泛,更直接。目前,网络新闻调查在各大主流媒体网站上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介入新闻网站的内容生产,作为***的新闻调查内容与网友见面;二是作为补充,配合当前新闻热点的策划和报道,以辅助的形成与网友见面。

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傅柯提出了“权力网络”,他认为,凡是大众积极表达的想法或是讨论的特定主题,都会增加大家对这个主题的知识,权力也因此扩大。网络新闻调查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和社会舆论平台,具有传播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现实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调查的价值体现在:掌握舆论热点,发现强势意见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放大新闻效应,从而实现新闻的强势传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调查的价值体现:一方面它是实现平民话语权的主要渠道。男一方面,它是意见市场公平竞争的一个平台。

主流新闻网站的实践证明,网络调查不仅能组织舆论,反映舆论,还能引导舆论,用好用活网络新闻调查这一互动传播手段,将为主流媒体网站聚集人气、扩大影响,提高舆论引导效率。

价值取向

网络新闻调查的选题和设置,是主流媒体网站主动设置社会热点议题方向的做法或策划手段之一,它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以科学、理性的精神探求大众最真实的态度和思想,并使之升华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流思想和舆论。

因此,在社会的要求和受众的心态里,就新闻调查内容性质的本身,存在着三个核心问题:网络新闻调查事实性信息部分是否真实和可信的问题;意见性信息存在是否公正、是否有代表性的问题;调查结果是否忠实原始统计数据、分析是否科学的问题。对这三个核心问题,网络新闻调查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认真对待,不可等闲视之。

网络新闻调查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如今,网络媒体新闻调查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已被看作是一个媒介组织营造的舆论平台,从渠道上为网民提供相互间交流信息的场所。由此,网络编辑在这里充当了社会把关人的角色,社会责任要求网络编辑要对平台上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过滤和管理。

作为主流新闻网站内容的一部分,网络新闻调查在设计和实施上的基本原则,大方向上要符合社会法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操作层面则要符合新闻规律、社会新闻价值和新闻法规,从而铸就网络新闻调查的最为必要的特质――科学性。要实现网络新闻调查科学性,就要追求网络新闻调查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这是主流媒体打造新闻调查品牌栏目的价值观。

网络新闻调查,要从本质上把握事实和问题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属性,网上新闻调查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要追求单个新闻事件或是热点问题的真实,还要从总体上、趋势上、本质上把握事实和问题的真实性。具体说来,就是网络编辑在选择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的导向上,不简单地沉迷于文章中的论点和论据,也不能停留在普通读者的一般趣味上,而是要发现文章的信息背后的深层次东西,即拥有自己独家的本质分析和深度解读,并把它体现在网络新闻调查的议题和意见选项上。

网络新闻调查,追求网络调查的真实性,应极力避免二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调查问卷简单随意,网络新闻调查的实施的便利特点,使各媒体网站对新闻调查的利用日益广泛,目前,已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态势,急功近利的做法,使一些问卷设计简单,随意和粗糙。绝不仅是一种“是”或“否”的网络游戏,这是每一个网络新闻调查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二是调查问卷或夸大其实,扭曲事实,或断章取义,恶意炒作,以此吸引“眼球”,追求高点击率。怎样使网络新闻调查编辑在问卷设计中,把自己的主张观点隐含在网络新闻的调查中,用事实说话,以事实的内在逻辑服人,这是做好新闻调查的前提。

网络新闻调查,要从切入点上把握客观性和公正性。网络新闻调查作为主流媒体自觉开放的行动,意在畅通民意、集中民间智慧、疏导公众情绪,从而成为***府和大众沟通的桥梁。透过网站的调查分析,网络编辑的事实、观点的选择和认可,可能会影响调查对象的心理走向和评价态度,因此,做到网络调查的公正、客观非常重要。对新闻网站而言,网络调查的***、公正、客观是影响调查质量、水平和持续有效地运用的关键所在。

三不原则

网络新闻调查的新闻事实和意见选项,都要坚持客观性和公正性。网络编辑在进行网上调查的过程中,在总体精神的把握上,要以客观和公正的视角为切入点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做到调查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追求网络调查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三不原则”:

不情绪化的原则:网络调查隐匿性好,受众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参与调查,回答问题直接、大胆,无所顾忌。正如一句话所描绘的:“网上无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网络调查在彰显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意见泛化、偏激、攻击、强制等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容易形成群哄或舆论暴力,使错误判断和极端行为占据舆论市场,影响社会稳定。在调查一些敏感问题时,在意见选项的设计中,做到不渲染,不恶意炒作,不刻意扭曲,保持理性和客观,并主动引入增加意见缓冲的相关选项,拓展信息证实的空间,以此控制调查平台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尽量避免个人的认识、情绪、利益或是价值不当。一些媒体新闻调查随意性、情绪化倾向,直接影响了调查的公信力,使受众无法判断一项民意调查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不偏颇的原则:网络新闻调查的内容,是网络编辑在新闻调查中要表达的事实或者观点,也是网络编辑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或者是对某现象所做的各种评价和监测。不偏颇的原则,强调的是网络新闻调查观点的多样性和结合性,也就是观点提炼的客观、平衡的原则。网络编辑要在准确把握的前提下,做好“争议事件”的议程设置和相关的意见调查,在同一新闻事件或焦点问题上,从不同角度上进行多重设置,让各种不同看法、意见、观点集中展示在一个平台,以适应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认识社会、更新观念、自我发展的心理要求。新闻调查的不偏颇原则,还应体现在坚决杜绝商业付费评论和付费真相,使网络新闻调查作为一个舆论工具和意见市场的平台,不被怀有各种利益目的群体操纵和摆弄。

新闻调查篇4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开播,栏目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做中国的《60分钟》。并确立了把《新闻调查》做成调查类节目的共识,同时提出用调查的方式来做深度新闻节目的设想。对节目制作形态做出了初步界定: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一、鲜活的新闻选题

选题策划关系着电视深度报道的成败。回首《新闻调查》的成功,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它日益成熟的深度报道选题理念。

1.选题的多样性。《新闻调查》自开播以来内容涉及***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诸多方面。选题从城市贫困家庭孩子教育到生态环境治理,从香港首任行***长官选举到商战中的商标抢注,涉及当年***治、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生活诸多方面和层面,呈现出了多样性特点。

2.选题的时宜性。11月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节。这一天,《新闻调查》播出了《记者的故事》,将镜头从新闻现场摇向新闻的直接面对者――记者。在记者节这天,记者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一个群体,如何表达这种关注,或者说如何将记者平常不为人知的心理历程或新闻背后的故事展现给观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具有一定的时宜性。

3.选题的人文化。《新闻调查》的选题注重人文关怀。2000年,《新闻调查》让人们记住的是一个个普通人:状告“丈夫”的吉开桃(《婚礼后的诉讼》)、坦然面对死亡的陆幼青(《生命的留言》)、确定这些选题的目的是:“使《新闻调查》对历史的观照、对事件的审视更具人性化和人本精神”。这是《新闻调查》选题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4.选题的重大性。《新闻调查》在选题时注重选择重大新闻事件,考虑到了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的人们》,反映官僚作风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等。由此可见《新闻调查》大大拓宽了调查类报道的范围,这时他们的选题不仅重视“新闻”,更重视“调查”和“重大”。

二、完美的叙事模式

1.叙述框架――类型化模式。《新闻调查》开创性地提出了“电视调查性文体”,也就是说,为报道设计了一定框架一那就是“同步的现场记录样式,交替展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意见、由结果回溯原因的揭露调查”。如《眼球丢失的背后》这期节目,记者借助眼角膜丢失这一事件,将有争议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拿出来讨论,并尽力在讨论中形成一种观念上的引导,从而呼吁出台中国器官捐赠法.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观察与分析模式。

2.叙事立场――质疑精神与平衡意识

叙事立场是记者、编导思想观念、新闻价值取向的反映。叙述者的态度倾向、客观程度等决定了讲述故事和展现事件的方式。只有保持对事件真相的怀疑.对事件中每一位行动者的怀疑,才有可能揭示真相。同时,在《新闻调查》记者面前,应该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只有这样,节目才不会只有一种声音,冲突双方和不同利益集团才有同等的话语权力,新闻公正、公平才能得以体现。

3.叙事方式――个性化的叙事者。《新闻调查》中有两类叙事者,一是访谈中叙述事件或卷人事件的人物:另一个是记者。记者的行为及其调查过程。使节目形成其独特的调查个性。同样是反腐败的主题,《从市长到囚犯》侧重于探寻主人公内心的变化过程,而不是展示批评的视角。同样是弘扬人性,《第二次生命》并非只讲述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而是力***探寻普通人生命的意义。

三、优秀的出镜记者

那些惊世骇俗的悲剧本身并不会说话。他们需要勇敢着代言。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那些有良知的调查者更需要特殊的素养:

1.激情――社会责任感和勇气。《新闻调查》是一个满怀激情的团队,激情对于新闻调查记者来说,就意味着满腔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气。由于深度报道的采制并非手到擒来,如果想真正探寻到事实的真相,就必须有勇气、有胆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凭着这种调查的勇气柴静才会在北京市人民医院的地下室发现,黑板上的SARS患者被写成普通感冒病人。“正是这种敢于质疑、勇于调查的精神,才使得《新闻调查》具有了一种力量,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敢于直面一切的力量。

2.质疑――记者的主体意识。美国著名的战地记者卡波尔曾说过:“对于记者来说,如果相片不精彩,那是因为你离战场太远。”对于电视调查记者来说。就必须到达事件发生的现场,实地诃查取证,探寻事实的真相。2001年4月7日播出的《绛县的经验》中记者董倩的提问就是通过质疑精神一步步接近真相的。节目之所以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记者锲而不舍的质疑精神,敢于对标准以外的异常进行查证,充分发挥了在现场中***的主体意识。

3.平衡的判断――记者的思辫意识。《新闻调查》若想实现普遍的社会意义,就需要整个创作集体尤其是调查记者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从而达到话语的平衡。在这一点上,《迟来的审判》做得很好,记者围绕着一些重要的证据向每一个访者“取证”,给予当事各方以同等的表述机会,让他们倾诉各自面临的尴尬和委屈。也正是记者客观、平衡的态度,使观众从谁是谁非的混沌中解脱出来,得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节目更具有了思想的人性。

新闻调查篇5

央视《新闻调查》作为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代表,也表现出这样的问题,在叙事视角上偏向“全知全能”:过于强调故事架构,过于追求故事的完整性,这无意中却弱化了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直接导致节目看起来是一个出镜记者个人的有限叙事,但是在这个叙事背后,观众相当明显地感觉到某种全知全能的声音。

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仅是《新闻调查》,也是其他调查类新闻节目真正做到“平衡”,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萨拉・科兹洛夫的电视叙述理论认为,在电视中,每一个叙事都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故事,也就是说什么人碰到了什么事;二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第三个层面,即时间安排,它是指在电视台的时间安排的较大范围的话语中,文本的位置对其话语和故事产生怎样的影响。②

关于话语,萨拉・科兹洛夫主要论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参与者和时间。同时,他把时间安排***出来,作为与话语平行的第三个层次来阐释。他认为,电视节目不如小说和电影***,它要被嵌入电视台节目表的元话语中。这就导致与其他叙事媒体比较,“电视的叙事界限更为动摇不定,同时也更具渗透性”,③而观众在接触这类文本时也会受到约束。但具体到一个节目,把“时间安排”***出来就没有必要了。从内部来看,它的话语是相对***的。而且,在论述“时间安排”这一部分时,萨拉・科兹洛夫说:“我一直把电视的节目时间安排看作一种话语”。④也就是说,“时间安排”是可以归入话语范畴的。因此,针对具体的节目,为了更切合实际地揭示文本的内部关系,笔者把萨氏的理论作一简单的调整,即把这三个层次划分为故事、话语和时间。下面就结合这三个层次,对存在于《新闻调查》内部的叙事角度僭越问题做一分析。

故事:节目制作者的故事

《新闻调查》选题的标准就是:“ 第一要有故事”, 在他们看来,“对故事性的强调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⑤然而,新闻调查类节目不是来讲故事的,故事化的包装只是一种手段,“调查文体实际上就是把一些新闻的事件,把一些跟社会紧密联系的这样一些事件,来进行过程的展示,把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把与这个事件相关的互相联系的脉络呈现出来,给你整合在一起,让你更好把握一个新闻事件,让你更好思索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使观众吸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给自己的生存发展提供一些参照的体系”。⑥因此,留下适当的空间和提供信息让观众自己“更好把握一个新闻事件”、“更好思索这个问题”,才是新闻调查类节目故事化建构的方向。

然而,在《新闻调查》的节目中,故事本身往往掩盖了事件本身,一个调查被转换为故事叙述出来后,观众得到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制作者按照逻辑关系建构好的故事,而不是事件的调查过程,因为事实在故事中似乎已经那么清晰,就好比这不是一个调查,这就是一个事实。从《新闻调查》经常使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这样的语句,就可见一斑。节目没有得到的信息成了不存在的信息,调查过程成了建构完整叙事情节的傀儡,观众的思考也由节目代行了。

话语:话语的垄断与主导

故事作为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它的一个比较大的弊端,就是往往掩盖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偶然性。“故事之外的‘现实世界’里,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可能纯属偶然,但在故事里边,事情要么按时间顺序连结(X发生之后,Y才发生),要么按因果关系连结(因为Y发生,所以Z才发生)”。⑦这样的结构在《新闻调查》中是非常多见的。在《一个老师的意外死亡》中,节目一开始就提出很多疑问,“李尚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遇害的?为什么一个普通老师的死亡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之后便是按时间顺序的追溯,整个节目把观众带进一个有着很强逻辑关系的故事中。它们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解答、一个个事件的讲述,层层推进,向观众告知创作者建构起来的整个故事。看起来是理性的,但调查只剩下故事,一个悬念迭起又合情合理的故事。

同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从信息占有的角度来讲,传受双方的地位是绝对不平等的。一种假想的模式就是:前者是全知者,而后者则是无知的。具体到《新闻调查》的节目中,创作者就是全知者,而观众则是创作者假设的无知者。传受双方间的地位不对称,客观上建立起一种上对下的信息告知关系。这种告知关系又往往掩盖了电视媒体本身的展示功能。一个个排列好的事件成了“叙述傀儡”,按照构思好的逻辑支撑着创作者的认识。观众在无意中处于受控状态,囿于节目创作者的理性当中。尤其,在故事中,事情的发展都不是随意的,它们有着潜在的结构。观众一旦坐在电视机前,就建立起了和它的对话关系。“电视观众有个习惯几乎无法克服,就是从事情发生的接续中推论其中的前因后果”。⑧而故事的逻辑性恰好迎合了观众的这一心理习惯。

时间:逻辑化的面纱

“故事事件,按照定义,是依照时间顺序接连发生的。但是,讲述故事的人在叙述故事时,不一定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下去;事件可按故事叙述者认为最为有效的任何顺序进行陈述”。⑨在《新闻调查》中,制作者为了让内容符合自己的表达意***,经常通过不同镜头的剪接来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像写论文一样,事件就像支撑论点的论据,被傀儡化了。

2007年4月23日,《新闻调查》播出了一期《上海某楼盘房价虚高内幕》的节目,说的是央视《新闻调查》接到投诉后调查发现,在开发楼盘的每个环节当中,都存在着人为操纵的因素,致使房价抬高。节目从对投诉方代表耀国能源公司总经理助理阎启忠的采访开始,在简单铺垫之后,便把节目引入一个潜在观点,“不是虚高,是有一个黑洞在里面,有一个不正常的人为故意在里面”,接着便开始围绕这一观点塑造论据。观点的明确化直接导致调查过程的弱化,通过镜头变化产生的内在逻辑再造了节目时间。观众在观看节目时,由于节目自身的时间顺序,而产生了自然的因果联系猜想:房价虚高,虚高是人为的。

现代传播学认为,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所具有的强化作用上。詹姆斯・卡仑认为,“媒体有选择地聚焦一些价值观念来引发他们的‘道德恐惧’”。⑩而在《新闻调查》的这一期节目中,制作者正是利用了人们对高房价的恐惧心理,通过叙事的时间安排,在逻辑引导下,强化了人们的认同感,使人们陷入节目的理性圈套。

注释:

①倪文尖:《新闻调查类节目的镜头应该属于“有限的叙述者”》,《新闻记者》,2005年10月

②③④⑦⑧萨拉・科兹洛夫:《叙述理论与电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⑤方仁:《巨匠在限制中产生――访〈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传媒观察》,2006年第2期

⑥赵华:《坚守这样的阵地,不容易――朱羽君》, 省略/news/special/C15587/20060418/101336.shtml

新闻调查篇6

被调查者概况

1.年龄构成

被调查者中18岁以下者占1.92%,18~30岁者占45.67%, 31~40岁者占34.62%,41~50岁者占14.9%,51~60岁者占2.4%,61岁及以上者占0.49%。

2.性别构成

本次调查中,男性被调查者占57.69%,女性被调查者占42.51%。

3.学历构成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被调查者占0.48%.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被调查者占8.17%,大学专科学历被调查者占19.7l%,大学本科学历被调查者占64.42%,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被调查者占7.22%。

4.职业构成

被调查者中,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占23.6%,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占19.23%,一般职员/文员/秘书占12.98%,***府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占12.5%,工人/商业服务业普通员工占10.58%,高校学生占9.62%,私营或个体劳动者占5.29%,农民或外来打工者占1.92%,公检法/***人/武警占0.96%,中小学生占0.96%,离退休人员占0.48%,其他占1.92%。

两会召开及会议内容关注

1.两会关注概况

统计数据显示,近九成被调查者对全国两会的召开以及两会的内容是关注的,其中25.48%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关注,63.46%的被调查者表示关注。另外,10.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关注,0.96%的被调查者表示一点都不关注。

2.两会内容关注

对于两会内容,54.33%的被调查者关注即将出台的***策及改革方案,12.02%的被调查者关注***府工作报告,11.06%的被调查者关注两会的热议话题,8.65%的被调查者关注即将出台的法律法规,6.73%的被调查者关注议案提案落实情况,0.96%的被调查者关注两会会风。

关注其他内容的被调查者占1.44%,什么内容都不关注的被调查者占4.81%。

3.焦点问题期望

被调查者期望哪些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调查表明,环境保护以66.83%的中选率排在了首位,成为被调查者最期望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位列第二位的是反腐败(60.58%),位列第三位的是缩小贫富差距(58.17%)。其他问题如食品安全、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基础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也很受被调查者关心。

4.两会满意情况调查

被调查者对2015年的全国两会哪些方面最满意?44.7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解决百姓的具体问题”,21.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制定切实可行的国策”,13.9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探讨我国的发展方向”,12.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制定各项***策落实保障措施”。选择其他方面的被调查者占4.33%。

两会新闻报道的收受

1.两会报道关注时间段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在晚间收受两会新闻报道的比率最高(55.2g%),其次是上午(20.19%),再次是早晨(11.54%)。另外,7.69%的被调查者通常在下午收受两会新闻报道,5.29%的被调查者并不关注两会新闻报道。

2.获取两会新闻的媒体类别

网络成为被调查者获取全国两会新闻信息使用最多的媒体类别,中选率高达49.52%,远远超过其他媒体类别。位居第二位的是电视,中选率为34.62%。位居第三位的是报纸,中选率为8.17%。

另外,4.81%的被调查者更多通过杂志获取全国两会信息,1.92%的被调查者更多通过广播获取全国两会信息。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两会信息的被调查者占0.96%。

3.新媒体使用

本次调查表明,被调查者获取全国两会信息用得最多的新媒体是微信(37.5%),其次是微博(27.88%),第三是其他客户端(12.02%)。经常通过QQ获取全国两会信息的被调查者占8.17%,经常通过博客获取全国两会信息的被调查者占4.33%,主要通过其他新媒体渠道获取全国两会信息的被调查者占10.1%。

4.内容收受偏好

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中,两会动态(54.81%)以绝对优势成为被调查者收受频率最高的内容。被调查者收受频率较高的内容还有两会代表访谈(22.6%)和专家点评(10.56%)。也有一些被调查者经常收看专题类视频(4.33%)和微视频(3.37%),但占比不高。4.33%的被调查者经常收受其他类型的两会新闻内容。

5.报道形式喜好

对于全国两会报道,被调查者最喜欢的报道形式是视频(42.79%),其次是包括照片、***表、漫画等在内的新闻***片(32.69%).第三是纯文字报道(24.04%)。单纯喜欢音频报道的被调查者极少,占比仅为0.48%。

6.网站专题浏览排名

全国两会网站专题报道中,被调查者浏览最多的是新浪专题(50。96%),其次是中央电视台网站专题(33.65%),第三是腾讯专题(28.85%)。总体上看,商业网站的专题报道被浏览次数更多,但人民网、新华网等具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专题受关注情况也比较好。国内其他***报网站专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网站专题受关注情况并不乐观。

对两会新闻报道的评价

1.记者表现评价

对于记者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的表现,42.3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部分很出色、很专业;24.5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的记者提问水平很差;26.44%的被调查者认为记者很辛苦,做出了贡献;6.75%的被调查者认为整体表现一般。

2.自拍神器的使用

一些记者使用了自拍神器(手机+自拍杆)对全国两会新闻加以报道,对于两会报道中记者使用自拍神器的做法,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给予了正面评价。50.9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拍神器非常方便拍摄,提高了工作效率:47.6%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一种新尝试,表示赞同;26.92%的被调查者认为使用自拍神器“很拉风,我也想要一个”;只有9.1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一种无聊的做法。

3.报道文风评价

超过七成被调查者对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文风给予了肯定评价,其中59.13%的被调查者认为本次两会报道切实可读,13.94%的被调查者认为文风清新活泼。

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缺少创新(11.06%)、空洞乏味(9.62%)、套话突出(6.25%)等方面,媒体今后应进一步改善文风。

4.***片报道评价

被调查者对本次全国两会***片报道倾向于正面评价,其中,48.08%的被调查者认为“选题新颖,有新闻价值”,15.3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气美观,有冲击力”,5.29%的被调查者认为“记录了好多经典画面”。

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给人印象不深刻”(14.42%)、“不够美观”(7.69%)、“新闻价值不大”(7.21%)等方面。另有1.93%的被调查者未明确表达意见。

新闻调查篇7

关键词 新闻教育媒体 接轨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conducted the reality of the university journalism education connected withmedia by empirical stud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fact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news education and the media demand coming apart are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regardless of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s or the media jobholders, compared with the consistent view which is that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current journalism education is the school edition should connect with the media demand .

Key words news education media connected

一、 研究缘起

新闻教育热为新闻媒体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伴随着是来自业界和学界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矛头直指各大学新闻院系的新闻教学在教学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媒体实践严重脱节。对此,无论是新闻业界还是学界都不断有人撰文讨论,直陈弊害。但这些讨论几乎都是“定性研究”,因此,对高校新闻教学与媒体接轨状况的实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本研究旨在开掘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它将细致地呈现新闻院系的学生、教师以及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记者和编辑)对当前新闻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识。《辞海》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学指学校工作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①因此,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共同活动。而以前有关新闻教育的讨论多是新闻院系的教师或媒体从业人员操控话语权。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说,我们将重点讨论作为新闻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对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第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体是否脱节?新闻教育是否应该与媒体接轨,怎样接轨?我们将通过实证调查来比较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的异同,为以后的新闻教育改革提供一些依据。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作为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新闻院系师生及媒体从业人员关于高校新闻教学与媒体接轨状况的实证数据,再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共包括 7个部分:“ 总体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与媒体的联系”以及“个人基本信息”。

(二)样本选取。采用配额抽样法。学生样本来自于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北京、上海和广东12所高校的新闻院系,主要由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同学这一人际传播网络来发放问卷;媒体从业人员的样本则来自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各省市的省级和地市级媒体;教师样本来自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北京和广东部分高校。抽样时,主要考虑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决定抽取400人来进行调查。其次,按教师、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身份进行配额,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各50人,学生300人。第三,考虑到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尚不全面,研究生数量总体较少,所以我们对学生按年级进行配额,样本中有大一及研究生各50人,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共200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6份(其中学生277份,教师40份,媒体从业人员49份),有效问卷率为91.5%。

(三)变量设置。本研究的主要变量有“职业身份”、“满意程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专业背景”等,依靠这些变量的关系,可以勾画出当前新闻教育的真实状况。

三、数据分析及讨论

1.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

对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我们对被调查者进行了提问。请他们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打分,满分为10分。分值对应的满意程度分别为:非常满意8-10分,较为满意6-8分,满意4-6分,不满意2-4分,非常不满意0-2分。由此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相对满意程度分值。相对满意程度分=(学生满意程度平均分+教师满意程度平均分+媒体从业人员满意程度平均分)÷3,由相对满意程度分值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满意程度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的相对满意程度分为6.05。其中学生的满意程度平均分值为6.41,教师为6.1,媒体从业人员为5.63。对于学生的满意度,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的差异。我们把277位学生样本按院校级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来自一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125人,所占比例为45.1%,二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152人,所占比例为54.9%,这说明对样本在不同院系这个变量上进一步分析是有意义的。统计结果表明:一本院校的学生对学校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普遍高于二本院校,平均分值分别为6.54和6.28,但两者的区分度并不大。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此次调查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能满足媒体的需求吗?回答能够的占27.6%,回答不能的占72.4%。由此看来,当前大学的新闻教育与媒体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意味着,从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有一大半部分达不到新闻媒体的要求。难怪有人形容现在新闻教学与新闻媒体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高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学生,新闻媒体则以自己的需求招聘员工。

在对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是否脱节这个问题上,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有2/3以上的人给以肯定的回答,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均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高校与媒体应多交流和沟通。在调查中问到“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新闻工作中的主要缺陷”时,86.6%的人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一是缺少采、写、编、评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上手,缺乏***采访的能力。二是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者,我们认为,这与现在的高校与新闻媒体单位沟通较少,学生到媒体实习的机会不多,实习的时间不足,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有关。统计结果显示,有51.7%的学生不清楚新闻媒体里的具体工作要求;有16.4%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他现在所学能否达到新闻媒体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从职业要求的角度看,部分学生自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当然,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该对这种情况负有相应责任。而后者,则应由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加以改变,以适应新闻媒体的职业需要。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中,当问及新闻专业毕业生应该怎样去弥补缺陷时,有80.6%的人认为学生应利用一切机会,尽量多参加新闻媒体的实习和实践。他们建议,新闻专业的学生,不应把目光局限于书本的固定模式上,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打好基本功,以防止眼高手低。

2.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李彬教授认为,我国的新闻教育一直在两极间摆动,一极是实践的需求,一极是理论的诉求。一般意义上讲,新闻教育及新闻研究一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追求两极之间的平衡。②实际的情况究竟怎样呢?

此次调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是“如果让您自己选择专业课程,你会选择哪种类型?”选择项分别是实践型、理论型、理论+实践的综合型;针对教师的问题是“您认为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怎样的?”选项分别是注重实践、注重理论、两者并重;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问题是“您认为现在新闻媒体最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选项分别是理论型、实践型、理论+实践的综合型。统计结果表明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媒体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闻教育的发展方向(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这也印证了“两极平衡”的判断是准确客观的。同时应当看到,在新闻业界和教育界,偏重实践的主张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3.新闻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

据样本统计结果显示,新闻专业当前所开设的课程,纯理论课为61.5%,实践操作课为9.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28.8%。

这表明前面所提到的我国新闻教育界一贯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极平衡”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并未真正完全得到体现。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为复杂:

首先是历史原因。美国学者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书中介绍,将新闻学开拓成为一个合法的大学学科的“老爸”布莱尔,20世纪初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对新闻教育作了这样的设计:在4年期的大学课程中,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只占1/4,其余3/4的课程都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布莱尔这种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观较为合理,最终成为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所接受的“鉴定标准”。③新闻学传入我国以后,布莱尔这种课程结构观也同样被国内新闻学院所接受,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人文科学而轻社会科学的倾向。建国后,很多学校的新闻专业往往设在中文系,尔后***为新闻传播院系。因此,出于历史惯性,文学类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此次调查表明,在人文社科类的基础课中,开设了文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78.8%,开设了心理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32.7%,开设了社会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34%,开设了哲学类课程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47.3%,开设了法律和经济学课程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23.5%。由此可见,文学类课程偏多,而媒体急需的社会、法律、经济学等偏重于实践的基础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创新人才,1998年以后,本科专业的学时总数不断压缩。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学校公共课如马列原理、外语等不能减,最后只能削减某些专业课的课时或者砍掉某些人文社科基础课。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些理论+实践的课程就变成了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程,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

就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方式而言。 我们发现“教师讲、学生记”的“讲授法”依然是大学新闻教育的主流,“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开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在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讲授法”占样本总数的 46.9%,“讨论法” 占27.8%,“案例法” 占14.1%,其他教学方式占11.2%。

然而,当问及学生希望老师采用怎样的授课方式时,有5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与老师共同讨论,老师给我们指导”,有32.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分析案例”,只有2.2 %的学生接受“老师讲课,我们记笔记”,其他类型占7.2%。由此可见,新闻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四、 结论与思考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造成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象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新闻院系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如果新闻媒体把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合其需求的责任完全推给高校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媒体自身也担负有培养人才的重任,就象医院必须要给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一样。所以,接轨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一相情愿,媒体也应承担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相应的责任。

众所周知,传媒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的新闻实践走在了新闻理论的前面,因此高校新闻院系所培养的学生暂时不能适合媒体需要也是正常的。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求大学新闻院系应立足传媒发展现实,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以适应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应主动与高校进行交流和沟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业务交流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真正达到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实现二者共赢。

注 释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657页

新闻调查篇8

1理性判断,做纷乱信息的过滤器

网络上的一组照片引起了郑州市民的关注,始建于1954年的郑州国棉三厂主办公楼两侧偏楼已被开发商拆除。郑州市棉纺西路上的这片具有前苏联风格的建筑群,曾经是当时全国最漂亮的厂区之一,是前苏联人设计并协助建造的。

继刘老根会馆擅自改变“晋冀会馆”原貌,到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之后,网络媒体几乎呈现一边倒的舆论态度,即谴责拆迁者——郑州鸿兴置业有限公司。如果写一则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强拆事件的报道,这篇新闻只能算例行报道,毫无厚重感和深度性可言。要想写出有高度、有向导的好新闻,就必须挖掘出房地产开发商敢于一次又一次与***府部门叫板,让优秀的近现代建筑缺乏保护的真正原因。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是与非,真正的新闻突破口不在***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必须要接触到事件的始作俑者——郑州鸿兴置业有限公司。经过抽丝剥茧的掘进式采访,郑州鸿兴置业有限公司强行拆除的原因是2008年11月25日,该公司已取得郑州国棉三厂整体产权,用于房地产开发。时隔一年,郑州国棉三厂又被定为文保单位和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不能予以拆除。开发商感到利益受到了侵害,***府部门又没有提供补偿,才强行予以拆除。

作为城乡优秀的近现代建筑的管理单位——郑州市规划局、文物局则表示,***府部门无力管理的原因是《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中规定:“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也就是说,拆除者的责任就是缴纳50万元罚款。因此,城乡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很容易被钻***策空子的人拆除。

很明显,郑州鸿兴置业有限公司的处理方法颇为极端。事件已经发生,与其谴责拆除者,不如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第一,如果在国家法律有所缺失的情况,地方法规就要跟得上,通过市级人大立法出台配套***策。第二,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保护,让老建筑与新建筑融为一体,合理利用并予以保护,这是国际公认的保护标准。这些观点或许可以给***府部门、开发商一些新思路。

2惯性思维,想避免就要“打破砂锅”

郑州市人民***府办公厅《关于郑州市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这是郑州市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就郑州市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学校清理规范工作提出的实施意见。

一个普通的***府工作文件,如果按照媒体的惯性思维去考虑,就写成了平实的消息稿,三四百字就可以交待清楚新闻背景和含义。这份文件出台的背景是什么?读者想知道的是什么?一个资深的新闻记者,不仅要看到文件中提到的新闻,还要看到文件中没有提到的新闻,这才能将普通新闻写成好新闻。

对郑州市这个省会城市而言,作为全省首个实施公办高中分校改制的城市,探求分校***办学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可以给全省公办高中分校改制提供参考。文件式新闻想要写活就要避免惯性思维的干扰,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直接将***府的决策与老百姓的思维碰撞起来。

***之后好在哪?***之后怎么办?***之后咋办好?这是老百姓最关心地三个问题,***府文件上只给出了“改制民办后要符合‘四***’标准,即***法人、***经费核算和人事管理、***校园校舍、***进行教育教学。新招学生在新校区就学,在校生按照老生老办法过渡两年”。这78个字显然不能满足读者的疑问,不能解答的部分就要通过采访来填充。

***之后好在哪?可以避免“生源大战”。公办高中分校按照民办学校管理,享有自主招生权,为留住优质生源,省级示范、市级示范、普通高中逐级“掐尖儿”,违规考试、择优选拔的问题不可避免,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之后怎么办?改制学校必须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学校名称会发生改变,不能再叫分校,其余以平稳过渡为主,三年内全部规范到位。***之后咋办好?与公办高中分校相比,民办高中可以在超过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自主招生,省域招生计划更为灵活,生源质量也会更加优质。

3时刻谨防,切勿让惯性思维干扰了理性判断

在24小时新闻循环播放的时代,新闻工作者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在已有的新闻基础上增加内容,而不是尝试***发现并核实新闻事实。当记者正在为新闻选题即下一个采访目标苦恼时,是选择走出去凭借自身对新闻的敏感在现实中搜索,还是在可轻而易举地获得的题目上加工?当我们的媒体正在为新闻同质化竞争所困扰时,是选择惯性思维,对现成的新闻素材拷贝编辑、少劳而获?还是选择理性思维,亲临现场、抽丝剥茧,发现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两条路径的难易程度显而易见。只有坚持理性思维,抛弃惯性思维,一样的新闻才能做出不一样的解析。

理性思维告诉我们,对任何一个新闻事情的分析,要在充足的事实的基础上,要根据逻辑方法来判断其新闻价值。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网络上各种炒得沸沸扬扬的事件,作为事件记录者的新闻工作者,切勿用言论取代真相,甚至代替事件本身,让惯性思维干扰了理性判断。想避免惯性思维,就是将事件调查做到最深处,调查到没有什么可调查的地步。即便是平实的事件,也可以通过鲜活的形式,写出特色、亮点。

理性思维带来的“专业”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才是传统媒体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的优势,是我们媒体生存最宝贵的依托。

4结语

美国一个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请了50名志愿者看房间内所有蓝色的物体30秒,然后请他们闭上眼睛,问他们看到了多少个红色的物体,绿色的物体和黄色的物体。这下他们都傻眼了,因为他们只专注蓝色的物体,没有专注其他颜色的物体。

这个实验同样适用于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如果习惯性地遵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缺少创新或改变就很难超越自己,获得新的进步。因此记者要谨防新闻调查中的“惯性思维”,写出更多客观、权威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 廖广莲.新闻通讯传媒写作技巧与范例[J].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2):294-297.

[2] 梅尔文·门彻(美).新闻报道与写作[J].世界***书出版公司,2014(02):136-138.

[3] 王庆华.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01):110-112.

新闻调查篇9

谈及媒体,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府的喉舌,至于部级媒体更是被理所当然地视作一种传统的宣传工具。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媒体功能正在发生的转变:主流媒体正在向更多的公共领域努力,在承担了媒体宣传功能的同时也在实现着其公共功能,尤其是公共领域的启蒙功能,诸如民主和民权的启蒙、公民社会形成中的公共意识的启蒙、国家经济***治文化发展的启蒙等。

很多学者书写中国电视史时都会把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看做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央电视台迈出了电视新闻改革的第一步。在此之后,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进一步走向深入调查。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1996年《新闻调查》创办,在这以后,大量的新闻访谈和深度报道节目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地出现。***的十六大之后***策环境趋向宽松,特别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的提出,使得新闻报道走向深入调查成为可能。正如《新闻调查》的宣传词所说的那样,“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究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和进步”,①这些深度节目开始向公共领域探求,把眼光投向社会的平衡、民权的维护和对***策进步的推动上面来。深度调查类节目在坚守舆论监督者这一形象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新闻报道更深层的人文意义。这些转变都在显示,在中国进入转型期以后,新闻业自身也在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新闻媒体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舆论监督,而是更加看中其节目内在的社会启蒙功能。

本文所指的“启蒙”,并不是经典新闻理论中“引导人们舆论行为、舆论评价的舆论导向”的功能,而是作为“一切智人出兴于世,作大归依,为我启蒙发覆”②这个意义上的明晰事理和开导蒙昧。《新闻调查》作为中国深度调查类节目的代表,2000年以后提出“探寻事实真相”的“调查性报道”的创作理念,它对何谓“真相”做出这样的解释和界定:“真相就是正在抑制或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集体意识遮蔽,有的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③十几年来,《新闻调查》不断实践着这个理念,制作出了《艾滋病人小路》、《从市长到囚犯》、《以生命的名义》、《南丹矿难内幕》、《与神话较量的人》、《“***”突袭人民医院》、《农民连续自杀调查》等许多影响力深远的节目。

选题是节目的灵魂。对于深度调查报道,基本的选题标准是明确和清晰。当然仅凭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按照卡罗尔·里奇在其编写的大学新闻写作教材上的要求是,一定要“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④所以,《新闻调查》所报道的事件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这是因为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不但无法再让观众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亦无法体现出深度调查报道所一贯承担的社会道义和社会良心。

笔者搜集了《新闻调查》截至2010年6月19日的当年6个月24期节目,统计如下:民生类8期,占33.3%;民权类5期,占20.8%;发展类5期,占20.8%;社会类3期,占12.5%;其他类3期,占12.5%。这24期节目的题材涉及玉树地震、世博会、西南旱灾等社会热点问题,维权、拆迁、人道主义、医疗制度等社会问题,诸如裸聊等社会丑恶现象,还有能源开发、经济转型、***的好干部等社会发展和人物典型。我们从这些数据中应该不难发现《新闻调查》的编导们对公共领域热切的关注,用制片人张洁的话说,在这个并不纯粹的公共媒体里面,他们有着共通的“公共追求”。⑤

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新闻节目,深度调查类节目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是简单地陈述新闻事实或者发表评论,而是通过记者走到新闻背后去采访挖掘不同当事人和旁观者,力***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事实原貌。尽管作为中央台的一档王牌新闻节目,《新闻调查》的底色总是呈现为***治优先的话语结构方式,但从我们对它的选题、制作和话语权的分析上看,2000年以后的《新闻调查》已经日益彰显出对公共领域和公共价值观的强烈兴趣取向,用纪实性的结构方式,通过深入、多角度多侧面的调查呈现方式来实现其日渐明晰的启蒙功能。

对启蒙话语在话语权结构中的考察

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权利。在这里,所谓“说话的权利”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语表达,它是指个人或社团通过媒体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进而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权利。换句话说,话语权代表了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西方学者葛兰西最早曾经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论述过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在葛兰西看来,“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⑥广而言之,话语权是公民新闻自由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新闻自由权利中的“表达权”,它是公民的一项不可让予和剥夺的民主权利。

从意识形态角度观察媒体,主要存在三种话语形态: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这三类话语事实上构成了当下社会主要的话语权结构体系。任何媒体都不可能只选择某一种话语而摒弃其他的话语,尤其是作为央视这样一个部级大台的王牌新闻栏目,更不能在这三种话语空间中出现失衡状态。因此在深度调查节目中,记者多方采访、多面查实、多角度的叙说方式是必要也必需的形式,因为,至少在表象上,它显示了多方话语权的平衡。

笔者从2009年《新闻调查》播出的43期节目中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居的希望》这一期试分析如下:

本期节目时长共计41分10秒,合2470秒,受访者分别是来自林业、矿业、垦区、城边棚户区居民共计15人,开发商、共青农场、农垦分局及农场、哈尔滨市住宅局、国家住房与城建部住房保障司、伊春美溪区长、黑龙江伊春市委市***府、黑龙江通河县、伊春林业局等11个方面,包括居民、国家部门、地方部门、开发商等4大块。话语权分析如下:居民,10次,累计时间计516秒,占整期节目的20.89%;伊春市委书记,4次,累计时间计358秒,占整期节目的14.09%;哈尔滨市住宅局,4次,累计时间计121秒,占整期节目的4.90%;共青农垦局,4次,累计时间计101秒,占整期节目的4.09%;人大***,3次,累计时间计153秒,占整期节目的6.19%;伊春市长,3次,累计时间计80秒,占整期节目的3.16%;国家住房与城建部住房保障司,2次,累计时间计77秒,占整期节目的3.12%;伊春美溪区,2次,累计时间计83秒,占整期节目的3.36%;通河县,2次,累计时间计35秒,占整期节目的1.42%;伊春市合计,9次,累计时间计521秒,占整期节目的21.10%。

分块分析为:地方部门,28次,累计时间计1299秒,占整期节目的52.59%;居民,10次,累计时间计516秒,占整期节目的20.89%;国家部门,5次,累计时间计230秒,占整期节目的9.31%;开发商,1次,累计时间计20秒,占整期节目的0.80%。

经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节目中以普通民众作为主体的大众话语和以专家学者等为主体的精英话语占据了最主要的话语权。事实上,作为国家主流媒体,本该在节目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主流话语权却被稀释了。作为大众话语权主体的普通百姓大量在国家台中的出现,且占据最多的时间分配,毫无疑问有助于推动和引导民众表达自身的思想意识。与大众话语权占据重要地位相呼应的是,对民众权利意识的呼唤、对公共意识价值观的呼唤、对公共***府的呼唤。当然,这并不是说媒体本身的高度,可以要求公民或***府如何行动和思考,而是媒体通过展现那些“按照公共***府或者按照民主、科学、透明、高效、廉洁要求自己的***府”,展现那些“特别具有公民素质的公民,比如法治、权利、博弈、平等、责任、公平、包容、尊重等等”⑦,通过这样的方法,媒体得以唤醒***府和公民的责任意识,使之能够见贤思齐,在不断的效仿和学习中帮助社会得以向更健康的方向前进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深度报道是以话语权分配的方式完成了其对于公共领域或曰大众领域的启蒙意义。

公信力下的启蒙意义

2010年6月19日,《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职业的创伤》反响强烈,引发我们很多思考,这包括对公民权利如何实现的思考,对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如何回归人本主义的思考,对社会制度保障问题的思考,对社会阶层发展问题的思考。我们看到片中的唐建友在身患急性白血病之后获取职业病鉴定所需材料时的一筹莫展,有同样遭遇的胡旭容在这条道路上的举步维艰和苍白无力,而他们仅仅是这个怪圈里最平常的两个例证,同样不幸的人成千上万。另一期节目《走向谈判的工会》讲述的是,很多年前,南京市总工会开始在外企里培养能够与资方谈判的工人代表,劳资谈判的结果是:只要外企的经营未受重大的损失,未出现经济危机,每年外企都要为工人加薪6%~20%。并且到记者采访时这个项目已经运行了3年。两期节目对比之下,就会让人思考和反省,进而促成行动。《新闻调查》的记者们就是这样:哪里有积极的有益于公民民主权利实现的例子,就去哪里采访,找到其中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进步因素,把它放大,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合格的公民,什么是合格的***府,并把这些通过节目展示给受众,将媒介的积极效果落在民生民权的实处。这才是深度报道的终极追求,而不是把眼睛紧紧盯在收视率上,像一个满身铜臭的商人。

康德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⑧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启蒙,就是引导公众从自我屏蔽的某种被监护的状态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主体。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如同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转型一样,以《新闻调查》为代表的电视深度报道正在经历从权力附庸到社会公器的深刻转型。在内容上,深度报道常常涉及国家、社会、公民、道德、法治等多个方面;在形式上,话语权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大众话语和精英话语,并据此来完成对国家和公民的启蒙,从而引发国家和公民内在“挣脱”意识的觉醒,促使***府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府,公民成为一个具备公民素质的现代公民,社会成为一个文明和包容的理想社会。

在2010年2月3日于北京召开的“2010·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上,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曹景行呼吁:“***治的现实、权力的垄断加上我们看到的市场经济下面的金钱的压迫,我们看到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席卷,这带来种种不安的感觉,所以,我们才会提出我们要不要启蒙。对我们来说,我们的文化反而在富裕当中消失了,我们原来的传统经不起这样的侵袭,所以今天要重新来一个启蒙。”⑨的确,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作为社会和信息触角的新闻媒体,理所当然要担负起启蒙的社会责任,帮助我们的国家和公民完成这一历史进程中特殊的一环。只要这个国家有“蒙”的存在,媒体就有责任去开“启”,无论这个“蒙”遮蔽的是个人还是社会、是当前还是历史,真正的启蒙就是要对蒙昧发起冲击,深度报道无疑可以成为这个“启”的工具。考察世界历史,欧洲的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在启蒙之后才可能迎来真正的复兴。事实上,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契机:通过启蒙让国人完成近代以来从未完成的事业——人的现代化。这是我们今天启蒙的目标,也是新闻媒体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新闻调查(2010)栏目介绍》,newstv/program/xinwendiaocha/shouye/index.shtml。

②刘献廷:《广阳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页。

③⑤⑦张洁:《转型期的媒体诉求》,《新闻大学》,2009(4)。

④卡罗尔·里奇著,钟欣译:《译序:获奖记者是这样炼成的》,《新闻写作与训练教程(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葛兰西:《狱中杂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⑧康德著,何兆武译:《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2页。

新闻调查篇10

北京时间3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起的“皮尤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调查项目”周一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82%美国网民表示,如果自己最喜爱的新闻网站开始采取收费措施,则会转向其他新闻网站,而不愿意向这些收费网站交纳费用。

皮尤这项调查结果显示,仅19%受调查者表示,愿意或已经向收费网站交纳费用。不仅如此,仅35%受调查者称,自己经常依赖数家新闻网站来获取各种资讯。

皮尤称,在美国所访问新闻网站的网民中,如果当前免费的新闻网站开始收费,仅7%愿意付费。在这些愿意付费的美国网民中,54%更愿意接受每月交纳注册费用模式,仅24%更愿意接受微支付模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闻调查10篇

学习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0篇,内容包括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前景。一般情况下,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次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学术界通力合作。二是通过借鉴和模仿国外先进的管理和

学习

新媒体应用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应用10篇,内容包括新媒体营销应用实例,新媒体论文十篇。新媒体的应用比较广泛,是信息传播的工作,是娱乐服务平台,是企业发展的辅助,是医疗设备的完善,是方便人们生活的工具等。新媒体的应用比较广泛,同时隐藏着危害,所以,我在

学习

企业信用管理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信用管理,内容包括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精选7篇,企业信用管理案例教材。坏账率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之一,它反映在某一销售时期内坏账与销售额的比率。2.销售未清账期比如:3个月内销售额为300万元,3个月未应收账款余额为200万

学习

高校播音主持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播音主持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校园播音主持,大学播音主持教材。一、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和窄化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90%都是围绕

学习

过程控制系统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过程控制系统,内容包括历史过程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与运动控制系统区别。1、过程控制仪表与控制系统如***所示是一个单元组合仪表构成的简单控制系统。***中控制对象代表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控制对象输出的被控变量(TPL

学习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编导创新10篇,内容包括广播电视编导创新,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pdf***。1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新发展1.1多媒体合作日益密切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传媒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变化进行

学习

电视节目播音主持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节目播音主持10篇,内容包括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稿,播音主持台词十篇。2.树立正确责任观在新闻传播法中规定,电视新闻媒介必须对其发表与传播的新闻信息、言论、广告及其他材料承担责任。就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言,既要成为新闻信

学习

医学会科普工作计划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会科普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医院科普工作总结以及计划,医学会健康科普工作计划表。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与理工科交叉渗透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整合了数学、物理、生物医学、工程技

学习

综艺节目主持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综艺节目主持10篇,内容包括个人综艺节目主持稿,娱乐综艺主持稿1分钟。主持人要有运用幽默的基本功力一是要真诚。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要在节目中表现对观众的真诚、真情、真心,才能取信于观众。当主持人得到观众的充分信

学习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大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论文,发表广播电视论文。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的正常有序运转,依靠的是法制的保驾护航。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清楚的告诫我们,立法约束的健全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与

学习

电视新闻学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学10篇,内容包括电视新闻选题的原则,电视新闻学。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

学习

电视新闻主持人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主持人10篇,内容包括电视台主持人报道素材,电视节目主持人稿。当下媒体时代,娱乐已成为一种霸权。《快乐大本营》《幸运52》《超级女声》《梦想中国》《舞林大会》《加油好男儿》……娱乐化的益智与真人秀节目此起彼

学习

纪委挂职总结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纪委挂职总结,内容包括纪委干部挂职锻炼总结,到纪委挂职总结。一、挂职单位简介xx市xx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原称xx,明朝时为避讳,改名为xx。***后xx析出置市,xx县先后为xx专区(地

学习

环境核心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核心论文,内容包括环境类核心论文投稿,环境核心期刊论文赏析。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如何管理核心能力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与交易方式,***性地变革了企业的生态环境,颠覆了企业的竞争形态,重新定义了企业的竞争

学习

美国怎样做深度新闻调查报道

阅读(43)

1月30日,在杜克大学“办公室时间”访谈活动中,华盛顿邮报前任副总编菲利普・本内特(PhilipBennett)与来自纽约时报的资深白宫记者、2009年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马克(MarkMazzetti),接受了主持人提问,就新闻调查报道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