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论文10篇

空间结构论文篇1

论文论文关键词:城市商业 空间结构 商业活动载体 商 业活动主体 论文论文摘要: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是商业地理学的核心。文章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方面深入分析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历程,回顾国内城市商业结构研究的进程,并进一步指出研究的薄弱之处与发展方向。 1引言 城市商业随城市的建立而出现,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是由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载体即商业中心,是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主体即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经营者,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由于一般均假设商业企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故只重视消费者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城市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历史已有几百年,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比较成熟。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域范围内各商业活动载体——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等级体系、布局规律,以及商业活动主体——消费者空间行为、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与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文章特指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结构。 2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概述 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商贸往来加强,各国各地物产资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场的简单描述日益增多,给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计量地理、行为地理、时间地理、运筹学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真正科学化,研究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作者将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个方面综述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1城市商业载体的空间结构研究 商业中心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早期的研究注重从商品供给的角度考察商业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和不同商业职能的空间布局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研究成果。 2.1,1地租理论。杜能提出位置级差地租理论最早解释了商业中心布局于城市中心的原因。1961年,格苇斯(Getis)揭示了总零售量随离开地价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的规律,证实了土地地租变动及其与商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加纳研究了商业中心的内部结构,在投标地租曲线上建立了不同商业中心的简明空间。1970年,司格特(P.Scott)用***表表示出租金梯度与商店类型的关系,认为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生态位,可以确定商业中心的区位。 2,1,2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if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现代商业空间理论的基础,为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德国经济学家廖士(Losch,1940)在其《区位经济学》中提出“经济地景模型”,创立了服从最大限度利润、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对城市市场经济区进行系统的研究,深化了中心地理论,构造了边界的无差别线模型。后来,墨苏(R.E.Murphy)和万斯(J.E.Vance)以建筑物高度及其商业职能为依据,界定了中央商业区的地域范围。 2,1.3空间分析学派。二战后,地理学界掀起了“数量***”,复杂的计量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成为可能,空间分析学派随之产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贝利和加里森首次引入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得出P=ABn。为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P为中心地的人口数。参数A和B用回归的方法取得,当=I时的P值是门槛人口数。1965年,美国学者贝里(Berry)对芝加哥大都市区商业形态区位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都市区商业问结构模型”。1981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引入多变量功能方程(multivariatefunctionalordination),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表,分析商业区功能性质、区位、易达性、形态、发展规模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一。 空间分析学派通过大量假设来简化问题,研究方法上由定性描述转为定量数据处理,借鉴统计学、数学分析及数量地理方法解释问题,促进了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科学化。但过分追求技术、逻辑理论系统完美和空间分析的抽象化,使他们的研究脱离了实际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2.2城市商业主体空间分析 2.2.1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空间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人的作用不切合实际,发现消费者行为对商业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 也开始注重从消费者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强调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贝里和盖瑞逊(1958年)第一次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理论架构,首次对消费者前往最近的商业中心购物的假设提出挑战。美国的学者赖斯顿(Rushton)最先从消费者行为观点去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问题,提出行为一空间模型,认为任何一级的中心地的消费者行为均有多样性。1970年,道斯(Dows)提出商业设施认知结构的程序,从商业设施潜在顾客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大量的有关属性、看法、倾向性、评估变量等因素的重要性;1972年,大卫(Davis)提出了“购物中心层次性系统发展模型”,将消费者行为及其社会经济属性纳入购物中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中;1982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完全从消费者的知觉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零售区位的分布问题,提出信息场与利用场的区别。 2.2.2消费者空间结构研究——商圈分析。商圈是指特定商业中心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也称商势圈,侧重从商业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1929年,美国学者威廉·莱利(William J.Reilly)首先创立了商圈测定法则——莱利法则,即:两个商业供给地,对于中间一个消费地消费者的吸引力与两个供给地人口成正比,与两个供给地距离平方成反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探讨消费者空间分布法则的研究,派生出康帕斯法则、阿普波姆法则、加萨法则。 随着汽车普及,实际距离已不再有很强影响力,莱利法则及其派生法则在商业网点布置中常与现实不符。美国学者哈夫考虑了更多因素,构建如下的数学模型 式中:P,为居住在i地区的消费者选择商店聚集区购物的概率,S,为商店聚集区面积,,为从i地区到商店集聚区所需时间,为消费者从居住区到商店聚集区路程中购物障碍要素指标。 哈佛商学院(20世纪80年代)在实践中创立了饱和理论,通过计算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测定特定商圈内某类商品销售的饱和程度。一般来说,位于饱和程度低地区的商店,其成功的概率必然高于高度饱和地区。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IRS)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RS为某地区某类商品零售饱和系数,C为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人数,RE为某地区每一顾客用于购买某类商品的费用支出,RF为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商店的营业面积总数。 上述各种模型对于有效选择商店地址,研究商店顾客来源与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应用简单明了、省时省力。但是,影响消费者空间分布的因素众多,除模型中已经考虑的人口、距离等因素外,还受商店本身的竞争实力、所处商业中心的繁华程度、交通流量、竞争商店的位置、所在地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新设商店要做出正确决策,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还必须与商圈实地调查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 3国内研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逐渐兴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杨吾扬教授把中心地理论引入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中。以北京市为例,把城市商业网点分成3级序列:市级、区级、街区级,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分析了北京商业服务业空间结构现状,用范力农定理求“铜心”,成功地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试验性研究。高松凡论述了北京城市场的历史发展变迁,从历史地理学视角,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了自元大都以来历代北京城市场空间结构特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宁越敏教授实地调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业中心的一套指标。他选取了商业中心内商店数、商业中心的职能数等5个指标,对上海市61个商业中心进行了聚类分析,划分为3个级别5种类型,分析了影响上海市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吴郁文、谢彬等在研究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时应用了这种方法,增加大型综合商场、大饭店、宾馆职能单位数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用6个指标对广州市30个商业中心类型及等级体系进行聚类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安成谋以兰州市为例,构建消费者购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个商业中心,销售范 围与消费者总开支成正比,与该商业中心规模成正比,与消费者花在购物途中的时间成反比,与这一中心与其他中心的竞争成反比。他划分兰州市3级商业中心区位格局,引入加权平均模型和希尔伯脱模式,分析兰州各市级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度,据此评价商业中心发展潜力。 陈忠暖等以商业行业为切入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昆明市商业地域结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今后调整方向_1。阎小培、许学强等以广州市为例分别对其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发展趋势、中心商业区进行了分析。仵宗卿开始深入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内部,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历程。 4国内研究评析 4.1消费者行为定量研究相对薄弱 整体上,国内学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分析商业网点的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调拨,加上基础数据库缺失,导致关于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层面上,定量分析较少,制约了国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国商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得传统业态的商业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加入WTO后外国资本大量涌人中国,必将对零售业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必然要求研究视角与指导思想作相应调整。 4.2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较少 从发表的论文看:朱枫,宋小冬,马才学等人分析了商业地理定位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商业选址的技术路线。但总体上国内研究与新方法新手段的结合较少,GIS,GPS,RS等技术引入不足,缺乏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科学模拟。 在研究方法上以静态均衡分析为主。国外相关研究为了构筑模型的需要,简化商业布局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事实上,商业受众多因素交叉影响。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复杂化,静态均衡分析将显得越来越不合理。我们必须注重从动态、综合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好地把握商业布局众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业空间结构规律。 4.3新型商业业态的影响提出了新课题 随着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消费理念的渗透,厂商在迎合消费者喜好的驱动力之下,生产方式已由批量生产、内部资源整合、单独的市场竞争逐渐转向定制化生产、外部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式竞争。这一系列的转变已促成流通企业质的转变。商业业态大致遵循着百货商店一杂货店一超市一巨型超市一便利店一专卖店一购物中心一仓储式商场一电子商业的轨迹演进,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 20世纪60年代,ShoppingMall随着轿车的普及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70年代,Shopping Mall逐渐被引入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发达地区。近年来在上海、北京、深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专业知识指导国内商业地产投资机构和商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选址经营决策,促进商业地产知识的普及。 近年新兴的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电子网络方式进行商品交换与行***作业全过程。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无店铺经营,造就了三维的空间市场(marketspace),企业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摆脱空间距离的束缚,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因而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对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这被视为商业业态的又一次***。研究网络虚拟购物对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发展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将有重大意义。 4.4商业分布离心化研究有待加深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有条件逃离城市的拥挤、喧哗与繁杂。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城市已出现人口郊区化现象,一些工厂、商业企业也开始向郊区迁移发展,尤其是占地面积较大的批发商业。某些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近郊区商业销售额总量、销售额增长速度均有超过市区同类指标的趋势;商业数量、从业人员、营业额等比重在郊区有增加趋势,在市区有减少趋势;同时市中心的商业区并没有衰落,这种情况有别于郊区化,我们称之为离心化。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城市商业离心化的程度及趋向、与国外对比、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另外,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集市贸易异常活跃,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有深远意义。我们应该积极扩展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领域,探索农村周期性集市的 深层次理论,以指导具体的运作实践。 纵观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建国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调拨实现,大大限制了商业的繁荣发展,从而也导致商业研究一度落后于国外。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商业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各地争相建立商业街、商业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蓬勃发展。今后的重点应放在消费者行为定量研究、新方法新手段的引入、新型商业业态研究、商业离心化研究上,并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关注农村乃至城市体系等更广的地域范围内的商业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论文篇2

论文摘要: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迭了环境和人类之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环境意识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就是人类不应该把自然看成是满足自己物质欲望的来源,而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人与自然共生。

1传统环境的理解

中国人自占以来过着修身养性的生活,人们依赖自然,亲和自然。中国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蕞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定的珲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古典建筑室内外空间塑造,本文仅从古建筑的李间处理和建筑的造型两个方而简毕分析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1.1空间的处理

中国人对牢问的理解相当的深刻。老子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仃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就是李间,“有”是指墙擘门窗。真有用的还是“无”。这一“无形之形”的理论,打开了空间的探索之路。

生活载体的写实雕的发展。中国人独具特色的摹拟自然空问的能力转变为种建立在谱系基础上推理判断间的嚎胧情结中,雕像所呈现的牢是·个时代的空间,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审关。例如最早的北魏时期佛像,以麦积山最为典型,即所谓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瘦削清,衣褶飘举,睑上露出一种洞察宇宙人生奥秘的微笑,一副超凡脱俗的出世之态。雕像具有宁静悠远,神秘高深的审美李间情绪,这是种“灵性”的空间。唐代的佛像雕塑却呈现另一种风貌,以龙门奉先寺雕塑为代表的唐代佛像,丰腴圆润,具有人情昧和世俗味,亲切动人,又不失神佛的神圣感,这种绚丽多姿的空间形态正式唐代内敛华贵气习的反映。中国古代佛教雕塑所呈现的牢间是一种朦胧的灵性十足的空,是“静”中愈“动”的“活”的空间。

中国的环境艺术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对场所的体验颇为重视。中国园林师法自然,追求取径探幽,柳暗花明的人间幻境,强调以主观理想出发去发掘客观事物的意韵。由此形成中国园林雕塑与建筑摆放以写意为主,注重自然讲求想象的艺术风格。雕塑造型自然随意,所谓“求自然之理得,得自然之趣”,以达到主客观一体,从有形的空间中去感受无形的空间,达到物我两忘的意境。

庭院是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心,庭院被围合存四周房屋的中间,围绕着庭院组织建筑空间,一般都是执着于营构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无尽的效果,因而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往往采取向纵向、横向或纵横向都扩展的方式,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样由庭院组成的建筑群体,就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步展开,才能看到和了解到它的全貌。这正如北京故宫那样,走进了天安门之后,只能是从个庭院走到另一个庭院,从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头,‘院院、一步步的景色各不相同,必须都走完了,才能全部看完,观赏行进中逐步展现,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这种“庭深似海”的建筑组群,井井有条,整齐不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统、团结和稳定的愿望,这种民族精神在建筑上所表现的规整有序、和谐、安定和博大壮观,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一大传统和显著特色。

1.2建筑的造型

建筑外观造型是建筑各要素的综合体现。建筑外观造型与使用功能、建筑结构形式、空间组合方式及其尺度的密切关系,而建筑材质运用足造型手段,光、色运用是型体的鼹示,细部殳计则是造的重要环节,只有这诸多凼素的完美结合才烘托出外观造型的艺术美,营造出美妙的场所氛围。中国占建筑巾的屋顶和斗拱这两个部位非常鲜明的体现了造型艺术中独特的一而。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顶、卷棚顶、录皿顶等七种。其中最高级的是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所谓庑殿顶,又称四阿顶,即四而呈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所谓歇山顶,又称九脊顶,即四面斜坡的屋而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墙面,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屋顶的实用价值存于,由干屋顶中直线和曲线的巧妙结合,形成飞檐翘角,所以有利干采光和排泄雨水。屋顶的审美价值在于:(1)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主要是庑殿顶和歇山顶)都是大屋顶,而且有些是覆盖着多层莺檐的大餍顶(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覆盖着三层重檐),以第一层檐次第向上,层层缩小,呈现出放射形。这样的屋顶显得厚重,而且具有层次,能够给人以体积人、力度强的崇高美感。(2)有些建筑物屋顶的垂脊,用烧制有龙、风、狮、虎等动物或人物形象的特制砖瓦装点,能给人以生动、神奇的美感。(3)有砦用鎏金(我国早在战国中期就发明了鎏金技术)装饰的屋顶,显得辉煌夺目,能够给人以富丽豪华的美感。(4)屋顶的飞檐犹如夫鹏展翅在蓝天翱翔,使建筑物静中导动,能够给人带来生气勃发的美感。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之美,不仅因为它“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轻巧活泼而又“如犟斯飞”,更由于它对斗棋的运用和东方文化特色的完美装饰。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占代建筑,是靠木柱、木梁来承托房屋上部(庞大的屋顶等)的一切荷载,因而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

空间结构论文篇3

【关键词】 概念整合;符号网络语言;意义构建;心理空间

一、引言

在众多的网络语言中,符号网络语言被应用得最为广泛。这是因为符号网络语言利用了各类符号的同时又超越了原有符号的使用范畴, 形象地引入了***画等表现方式,将更多的情感赋予一系列符号中,使单调的符号赋予了生动的内涵,来表达丰富的语言内容。在网络上经常见到的符号网络语言例如:1314,7456,orn,cu,^-^, :- O,BTW,3X,4a4a等。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 在他们的著作《概念整合原则》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提出来的,并被认为是“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了一个认知模型,即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在这个网络模型中存在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这些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和选择性投射彼此联系。在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后,层创结构(或新创结构)最终在整合空间形成。概念整合网络被认为是研究语言加工过程的强有力模型以及在认知理论中解决大量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

目前,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是从它的描写,分类及其语用学,修辞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开展。人们对于研究符号网络语言不太关注,尤其是对于符号网络语言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关注者很少,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对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加以深入研究。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Fauconnier 对于概念整合的研究是以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为基础的。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局部结构,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交谈而扩展,使得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的细密切分成为可能” (Fauconnier,1997)。心理空间理论把意义定位于说话者的心理表征中,并构建语言结构作为暗示来鼓励说话者在有所指的结构中建立因素。1997年,Fauconnier 在他的著作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中提出了“概念整合”,并在之后的著作中,他和他的合作者逐步完善了概念整合理论。

实际上,心理空间就是指心理空间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的临时性***动态概念。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是多个心理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推理。映射和投射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概念整合的过程可以把真实,虚构,想象的东西概念化来形成人们的认知,概念合成理论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揭示言语意义***构建背后的认知过程(王文斌,2004)。

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架构,它是一个多空间动态投射模式。Fauconni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1( input space I1)、输入空间I2( input space I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blend)。如下***:

其中在两个输入空间内的相应元素间存在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关系;类属空间对每一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它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为空间合成框定目标话语;合成空间是从对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进行选择性地投射(Selective projection)而来,并以各种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1中用方框表示)。

合成空间通过三个心理认知过程进行运作:(1)组合(composition):对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构成概念的部分元素进行组合,并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其组合过程也就是一个新范畴构建的过程。(2)完善(completion):组合后的结构会立即激活我们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并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与之动态地进行匹配,逐步将之完善为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3)扩展(elaboration):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扩展,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三、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

对于符号网络语言的研究笔者是通过在互联网上随机选取的不同符号网络语言建立语料库的方法开展的。根据符号在音,形,义上与其所代表的意义潜式的相似性,对这些符号网络语言进行了分类,进行系统的研究。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是一个涉及多个心理空间运作的复杂认知过程,符号网络语言所处的语境以及交际者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过程首先基于两个输入空间。在网络交际中,特定的交际事件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激活这些输入空间,使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组合,也就是代表符号集和意义潜式集的组合。意义潜式主要指一个人记忆的某一个词语的用法和这个人能与该词语联系起来的信息总和。信息总和的语义部分包括人们常称为的词语的‘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张辉,2003)。本质上这两个输入空间的组合体现的是表征和所指的组合。

符号集中包含网络上被普遍应用于交际的各种符号,意义潜式集中包含交际者根据语境的需要所联想的意义潜式。这里组合的过程就是将符号的一些特征和意识潜式中的一些特征组合在一起,经过组合后的投射形成各个输人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由于符号在音、形、义上与相对应的意义潜式相似,在类属空间中二者的相似性使它们建立了认知上的关联。由于心理空间紧密联系着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式,组合后的结构立即会激活交际者记忆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然后交际者再根据认知文化模式将它逐步完善成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在两个输入空间中具有相似性的符号和意义潜式被相互照应地突显,通过选择性投射把它们从众多的符号和意义潜式中选择了出来并投射到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最终被整合成作为层创结构的符号网络语言。由此,原本单调的一系列符号经过整合,最终成为了被赋予一定含义的符号网络语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被构建了出来。

四、结论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是体验的,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就越深(王正元,2009)。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的构建是概念整合机制的体现,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来自不同心理空间的概念被语境等相关背景因素激活,结合不同的文化认知模式整合加工,最终形成崭新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探索人类信息整合的一个重要认知理论,是分析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空间结构论文篇4

    在20世纪文化思想的震荡转型和变革中,空间理论突破线性时间思维的约束,以令人瞩目的方式成为当代学术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人们将其称为“空间转向”(spatialturn)。空间转向意味着当代哲学思维范式的嬗变,蕴含着提问方式、言说方式和解释方式的重要变革。空间转向波及当代各种学科,空间已是当代思想重要理论资源。麦克?克朗主编的《思考空间》一书指出:“空间在现代思想中无处不在。……空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呈现不同的不同的性质。例如在文学理论中,空间往往是操作者处理文本的一种方式,用来转换文迹。在在传媒理论中,空间呈现出叙事及时间的美学转向特征———一种基于视觉传媒的构建模式……在所有的学科中,空间是一种表现策略”(转引自麦永雄38)。

    当代空间诗学理论资源引人注目。巴什拉的《空间诗学》(1957)强调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和想象,他分析了20世纪众多文学作品的空间意象蕴含的诗性体验。巴赫金的“时空体”、“超视”、“外位”等诗学话语丰富了空间诗学资源。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提出一个文本断片、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所以,在她看来,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这里引文的拼接,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就是一种不同于时间思维方式的操控文本的手段,俨然是一种空间思维的范式。福柯、列斐伏尔、德勒兹等人的空间哲学又大大丰富和充实了空间诗学。当代诗学的交叉性、跨学科性、文化间性等特征均显示出了它的空间特性。

    卡尔维诺的诗学话语中虽没有出现“空间”的字眼,但是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空间特性。卡尔维诺的诗学观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较为清晰的联系,而从空间理论的视域看,结构主义文论和后结构主义文论都是关于空间的诗学。对作家和批评家来说,空间是处理文本的一个方式,空间是对世界的一种感知方式,结构是一种空间存在和感知方式。1967年卡尔维诺移居巴黎,在那里停停留留有15年之久,与法国着名的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等人来往密切,与原样学派和乌力波文学圈交往频繁。在这个璀璨的文化之都巴黎,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当代先锋思想丰富了他的创作,充实了他的小说诗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诸多概念在学理上与空间理论密切相关。结构主义强调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后结构主义强调开放性、生成性、流变性、碎片化等。它们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处理空间的方式的区别,是审视世界的思路的不同。卡尔维诺虽然没有使用空间这一术语来,但是他较多地使用了具有空间性的诗学话语,有意识地将空间视为处理文本的一种方式。他的迷宫、时间零、结晶体、大百科全书等诗学概念都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概念,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检验小说的空间诗学问题,极富思想启迪。

    卡尔维诺的文学思想具有典型的空间思维特质,他的诗学及其创作实践都朝向一种开放性、繁复性和生成性。“迷宫”、“时间零”、“结晶体”、“百科全书”都具有浓郁的空间的思维特质。此外,卡尔维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互文性”特点也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思想。

    迷宫这个空间体系有许多复杂的通道和死巷,比挪?韦斯认为“迷宫因它的多层次性和复杂表征而成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Beno71)。迷宫繁复的空间特点启发了卡尔维诺,他追求多头绪的写作,追求多重理解的生成性,试想,卡尔维诺的哪一部小说不是像穿越迷宫一样费解呢?《命运交叉的城堡》、《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皆是如此。

    时间零这个术语极具卡尔维诺的独创性,在他的论文集《你和零》中有提及,更是在短篇小说集《时间零》中用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时间零》、《追赶》等试******解这个理论。在《时间零》中卡尔维诺是这么阐述时间零的:“弓弦松弛,我伸开左手持弓,我右手向后拉弦,羽箭在空中飞鸣,悬停在它轨道三分之一的地方。同时一头狮子张牙舞爪向我扑来,也悬停在它轨道的三分之一的离我的箭稍远一点的地方”(Calvino95)。这个绝对的时间卡尔维诺称它为时间零。羽箭和狮子的空间运行轨迹是微妙的,是通向多种可能性的,空间的敞开性的文学空间实验就是《寒冬夜行人》,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到某个点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关注的都是写作的开放生成,极富空间思想。结晶体无限延展,有多个琢面,百科全书有众多的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诸多的线索可以无限发展生成。这些空间体验卡尔维诺十分精巧地运用到了《看不见的城市》、《帕洛玛尔》等小说创作中。

    “互文性”(文本间性)这个概念有着丰富的空间诗学思想。卡尔维诺的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对另一些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拼接、引用等等。《命运交叉的城堡》编织进了很多意大利的民间故事,《寒冬夜行人》模仿了多种国别多种文体的创作,《看不见的城市》化用了历史人物忽必烈和马可波罗的相关背景。

    卡尔维诺的空间诗学和文学空间生产在现在看来极具前瞻性。卡尔维诺在1986年去世,那时候的空间理论尚没有像现在那样丰富。但卡尔维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和诗学理论中已经比较系统地讨论了空间的多元性,看到了多维空间交叠的特征,他精巧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多维叙事空间的创造者。他对空间问题的思考和文学空间实验都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点,体现了后结构主义哲学、美学已和空间理论融汇的特点。

    荷兰哲学人类学教授约斯?德?穆尔在《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中指出赛博空间是“超越人类生命发生于其间的地理空间或历史时间的一种新的体验维度,而且也就是进入几乎与我们日常生活所有方面都相关的五花八门的迷宫式的关联域”(穆尔2)。卡尔维诺的诗学概念“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的多维叙事空间就具有赛博空间的特点。结晶体的多面结构,不断生成不断变化。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的“繁复”主题中提到:“当代小说作为一部百科全书,作为一种知识方法,尤其是作为一个联系不同事件、人物和世间万象的网络”(卡尔维诺105)。结晶体和百科全书的不断生成变化就好比是赛博空间,赛博空间的特点是瞬息同步性、多媒体性、超链接性、互动性等。如超文本超链接一样,结晶体的每一个晶面都能发展,百科全书的每一系统每一个细节可以发展成为繁复的系统。这样的创作,使得传统的线性阅读已经不太适用于卡尔维诺的小说,他的《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帕洛玛尔》等章节之间不存在时间的逻辑关系,更多地体现了空间的多元、开放关系。

    当代法国着名哲学家德勒兹(1925-1995)为20世纪空间哲学贡献了以下重要的概念:如生成、褶子、块茎等。这些空间性的哲学概念为我们审视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式。《资本主义与精神***(卷2):千高原》中说:“生成是一个根茎,它不是一棵分类树或谱系树”(德勒兹加塔利336)。“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的诗学概念也体现出了这种根茎的空间诗学思想。根茎,又称“块茎”,是迥异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分类树”或“谱系树”的模式,后者具有中心论、等级制等特点。“根茎”(块茎)则强调开放性和逃逸性。

    时间零诗学像根茎一样具有开放性和逃逸性。“对于每一个多元体,都存在着一个边界,它绝不是中心,而是包含之线或极限的维度(我们根据这个维度对其他那些维度计算)———所有这些线或维度在某个时刻构成了一个集群(逾越这个边界,多元体可能会改变其本性”(345)。雄狮纵身跃起、羽箭空中飞鸣那一刻不是高潮,不是中心,而是边界,越过这个点,事物会朝着不同的性质和方向发展。同样利用时间零诗学创造的《寒冬夜行人》里是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的结束点与其说是高潮,还不如说是叙述的某种维度,或边界,逾越这个维度,叙述会朝着不同的空间发展。可见时间零诗学具有开放性、变动性的特点,它打破传统叙事的一维性,强调跨越边界,叙事可以有自由驰骋的空间维度。

空间结构论文篇5

论文摘要: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到概念整合理论,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反语,发现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这为反语的认知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力。

1. 引语

 

反语(irony)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历史漫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修辞学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认知语言学阶段。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反语是文学领域里常用的一种修辞格,以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或者以反面的语言表达正面的意思。使用反语表达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揄的意味。现代语用学自grice(1975: 41-58)首次提出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次准则,听话者要理解反语中隐含的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 。语用学者们如leech(1983) 、searle(1979) 以及sperber 和wilson(1992)均强调要根据语境因素研究言语反语(verbal irony),分析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roy(1978)、holdcroft(1983)以及haverkate(1990)则从纯语义学角度研究反语的语义特征。自lakoff和johnson(1980)、gibbs和o’brien(1991)以来,反语研究走向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反语的研究之路。

在国内,反语研究也经历了从以往常见的文学修辞研究走向语言学研究的类似过程。近年来,从心理语言学或认知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也已经并不鲜见。比较成熟的语言学研究有刘正光(2002)这一方面的综述;曾衍桃(2004)则从语言学和非语言学两大板块进行综述。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反映了近年该主题的研究取向,本文第二小节中提到的多位学者的论文都是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展示。反语的回应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以及复合(或合成)空间理论最受关注。笔者在此专文中拟从心理空间理论的新发展——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反语。 

 

2.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历史发展 

 

美国加州认知科学系著名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了影响重大的著作《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心理空间理论成为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展现语言运作中认知因素的一个成功尝试。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fauconnier,1996;1997;1998;etc)中,特别是在fauconnier和mark turner (1998;2002) 二人合作的著作中,fauconnier和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道创立并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在认知研究领域成功地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 

 

2.1 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初步雏形,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心理空间理论运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映射和合成来具体分析语用现象的心理认知过程。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及空间里的分子及其关系。“虚拟的心理空间”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或是语言使用者分派和处理指称关系的概念框架理论,或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心理空间就是由语言结构表达的思维或心理构造物,它们由空间内所涵盖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一个心理空间可以与其它心理空间建立新的递增的语义关系,从而形成了心理空间的多维性或复杂性。因而意义的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洞识的结果。 

 

2.2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fauconnier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正式提出了该理论,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断将其完善、发展。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具体而言,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 (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投射到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整合空间;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整合空间,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例如在“a is b”中,a、b分别属于不同域,在类属空间里为来自两空间的相似特征,整合空间表现为a、b域的不同引起了对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的选择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处理过程(on-line process),换言之,语义的产生是一种动态过程,就如a或者b出现在不同的域时,意义的整合就会变得不同。 

这样,概念整合理论包含五个主要特征,即:跨空间映射、来自输入空间的部分映射、类属空间、层创结构和事件的整合。概念整合过程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过程:1)构建过程(composition) ,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层创结构内容的来源;3)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 

总之,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 

 

3. 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不仅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而且也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在修辞学领域里,国内学者纷纷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复杂的修辞、语用现象。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在反语生成中,说话者出于考虑语法、语境和文化因素以及说话动机,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随着话语的展开,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通过概念合成产生反语话语。在反语理解中,通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来组成心理空间。从同一概念域话语参与者建立起了不相容的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各种概念结构重组到合成空间,层创结构得以启用,从而获得对话语实时意义的动态的、完整的理解。 

例1. he is as welcome as a storm. 他像暴风雨一样受欢迎。 

在例1中,“he”是现实生活中的人,“storm”是自然界中的灾害现象,分别以不同域的两个对象的身份出现在两个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里。该例的类属空间里也出现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特征:受人欢迎(welcome)。通过跨空间映射,读者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能领会到下面的事实:暴风雨(storm)不“受人欢迎”。这样,经过进一步选择,层创结构得以启用,“he”像“storm”一样,都“不受人欢迎”。因而在新诞生的整合空间里会输入“he is not welcome.”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即:实际上他不得人心。反语说话者不用直接表明观点,通过与暴风雨类比,形象地表达了“他不得人心”的看法,句子充满了揶揄的效果。 

例2. she is as slender in the middle as a cow in the waist.她腰细如牛。 

在例2中,“she”是现实中的人,“cow”是自然界中的物,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这两个输入空间里分别出现两个属于不同域的对象。该例的类属空间里出现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特征:苗条(slender),一个是“she...in the middle”,另一个是“a cow in the waist”。通过跨空间映射,读者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能领会到母牛之腰(a cow in the waist)决不“苗条”。这样,经过进一步选择,层创结构启用后,“she”像“cow”一样,腰部均不“苗条”。因而在新诞生的整合空间里会输入“she is not slender in the middle.”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即:实际上她腰粗如同母牛。如同例1,反语说话者不用直接表明态度,通过与牛相比,形象地描绘她的体态。这样运用反语,意重语轻,修辞效果明显。

例3. 一个人要去野餐,却下着大雨,于是他说:“it is really a fine day!”天气真是太好了! 

例3的概念整合过程与例1和例2有所不同。前两例着重于反语的理解,例3却是关于反语的生成过程。在现实心理空间里,去野餐的计划因天气不好泡汤了,期望与现实造成了反差,形成了对立。计划者的想法仍流连于天气好能去野餐,这样在第2.2小节所述的“构建过程”中,由一个现实和一个虚拟的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在“完善过程”中,经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人们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fine”的字面意思要相匹配,但是“fine”的字面意思和说话者语气在语境中形成冲突、对立,层创结构的内容矛盾不一。因而在“扩展过程”中,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时,所整合的心理空间否定了“fine”的字面意思,形成了反语,表达了说话者极其失望的情绪。 

 

3.1 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解释的意义 

上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尝试分析了三例不同类型的反语, 概念整合理论都能比较具体地从反语的理解和生成过程解释反语的含义。因而笔者认为,在探索包括反语在内的复杂语言现象时,概念整合理论从意义的构建和信息的整合方面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途径。该途径将现实语境和说话者的动机因素等方面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从话语的命题内容及其声韵、词汇、句法乃至表达效果等各方面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话语理解的途径。简言之,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明显属于运用话语交际中的已知因素推理来求得可知结果,整个推理过程仍然是非论证性的、整体的(non-demonstrative and global)中心思维过程。因而反语理解的核心过程为读者由于先后认知之间有反差而发现了话语中含有反语意思,但是反语生成的核心过程却为说话者的心理期待和现实的反差所造成。另外,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理解及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动态过程,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语境研究走向的必然性,但在同时,也反映了反语研究的复杂性。 

 

4. 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反语研究中,能够简单清晰地解释高度抽象化的反语认知问题。但是由于反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来分析反语的命题内容特征,考察反语的生成条件和实现形式,以及描述反语接受的形式化过程等等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之“柴”为之助燃! 

 

参考文献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basic books, 2002. 

grice, p. h.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c], vol.3:9: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gibbs, r, & j. o’brien.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rony understanding[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1. 

haverkate, h. 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holdcroft, d. irony as trope, and irony as discourse[j]. poetics today, 1983.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myers, r. a. irony in conversation[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ssertation, 1978. 

wilson, d. & d. sperber. on verbal irony[j]. in lingua, 1992. 

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空间结构论文篇6

关键词: 概念合成理论 隐喻型新词 建构 阐释力

1.引言

语言文字是传承社会文明的载体。作为语言发展的风向标,新词的研究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青睐。他们有的从词汇、语法学的角度对新词的构成方式进行了研究(秦琳&刘楚群,刘红妮2010),有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新词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研究(2007,夏莹2010),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分析模式,未对隐藏于创新构词幕后的心理认知机制作出更为深入的揭示。认知语言学认为,新词形的出现不是两个或几个固化词义的简单相加而产生的“物理变化”,其生成机制必有相应的认知理据可循,而从“概念”着手研究新词意义建构是必由之路。近年来,以Fauconni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这为新词的生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拟运用概念整合这一理论,通过对2012年汉语隐喻型新词的实例分析,探讨人们在新词解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和动态认知心理机制。

2.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1985年,Fauconnier在其代表作《心理空间》一书中指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心理空间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但此理论框架较笼统,对具体的心理工作程序的阐释依然模糊不清。为探究这些问题,Fauconnier持续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继发表了其创新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的长篇论文和与Tuner合作的一系列专著后,终于在《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心智背后的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2002)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不同心理空间的内在联系和多重心理空间的网络化运作机制与制约条件,由此形成了“概念合成理论”。

所谓“概念合成”就是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加以匹配,并有选择地将各自的元素部分地映射到合成空间,由此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该理论用圆圈代表心理空间,圈内用小点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用直线表示元素之间的相互连接。输入空间1(Input I1)和输入空间2(Input I2)中对应元素之间的部分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两输入空间中的元素与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中的各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虚线来表示。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它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和合成空间本身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或精细化(Elaboration)而建立起的层创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就通过映射彼此连接起来,概念整合网络也由此构成。概念合成理论集中探讨了自然语言意义实时构建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凭借各种语言形式确立心理空间的方式,从而把认知理论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更加科学和更加概括的新水平。(彭建武,2012)

3.汉语2012年度隐喻型新词的意义建构

本文用以分析的语料来自由商务印书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共同发起的“汉语盘点2012”评选活动中的2012年度热门新词候选列表。列表中新词种类繁多,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以隐喻型新词为例,从概念合成理论角度对其意义的建构进行阐释。隐喻型新词指的是词或词素的某些特征映射到中心词或词素上,产生某种隐喻效果,从而产生新的合成概念,构建新词意义。(任丽花,2011)经整理分析,笔者认为2012年度热门新词候选列表中的隐喻型新词可分为以下两类:

(1)源域前置

此类新词中,前半部分词素为隐喻用法,作为源域的词素义部分或间接地反映合成词词义,如:“弹簧干部”。

“弹簧干部”是指在遇到问题时“绕弯走”、“躲猫猫”,像弹簧一样“缩”起来,而一旦矛盾问题解决,要彰显***绩、出头露脸时,则又像弹簧一样“伸”出来,站到大庭广众面前大讲经验,显摆成就的那一类干部。理解这一新词的词义可以用概念合成理论得以阐释。首先,读者的头脑里会建构两个空间,在源域空间(Input 1)输入“弹簧”这个概念,从而唤起一个适合该名词和该语境的场景和框架,其中包括以下单元:能伸能缩,受外力影响,容易变形,等等。而在目标域空间(Input 2)中填充的是“干部”这一概念,构成另一个不同的抽象框架,包含“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成绩占有者,责任承担者”等单元成分。类属空间对每一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以上这两个输入空间中包含共有的组织和结构——有压则缩,无压则伸。合成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中单元成分的部分投射。目标域空间中“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的特点被忽略,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是干部“成绩占有者,责任承担者”等成分。源域空间中投射的“受外力影响,能伸能缩”等成分便与其通过跨空间映射实现匹配,在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由此建构了“弹簧干部”这个新词的意义:有压力时干部像弹簧遇压时缩起来,无压力时反之。如***所示:

2012年度的此类新词还有“钻石脸”,“鹰爸”,“钓鱼采访”等,这些新词的词义都可以用概念合成理论进行阐释。

(2)整个词为源域

此类新词词义不是词素义按照构词词素的“物理”意义简单叠加起来的意义,而是以一个整体间接地表示词义。它们的形式通常是一个词组,且语义关系紧密,成为一个整体,如新词“正能量”。“正能量”本是物理领域的常用词,后来人们运用物理域中的这一概念来描述情绪域、舆论域甚至于职场域中的相关现象。如果我们在生活不顺,脆弱无力的时候仍想到积极乐观的一面,就有了“情绪正能量”。***府面对媒体的舆论压力希望尽快摆脱阴暗面,就要制造“舆论正能量”。如果职场上的领导为了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而让员工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就营造了“职场正能量”。这些说法都反映了两概念的整合过程。可见这也是新词语产生的基本途径之一。

现在具体分析“情绪正能量”一词产生的过程。首先在输入空间1:物理域与输入空间2:心理域之间形成跨空间映射。源域(物理域)中包含以下单元: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正能量),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负能量)。目标域(情绪域)中的相关成分为: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积极情绪,以及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面情绪。然后人们抽象出两域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即正向的积极的能量/情绪有促进作用,负向的消极的能量/情绪有阻碍作用。从微观上来看,两空间都包含着共同的意象***式——能量守恒***式。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它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能量的总量不变。能量虽守恒,“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接着两域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形成层创结构,表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在这一概念形成之后,人们又根据它的层创逻辑创造出“职场正能量”之类的词。

4.结论

上文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分析了2012年度汉语隐喻型新词的认知过程。通过实例分析可以发现,隐喻型新词的产生是人们通过构建源域和目标域的输入心理空间,并在其中建立部分联系,进行跨空间映射并有选择性地向合成空间投射,然后动态地发展为某一层创结构,从而构建起新词的实时意义。层创结构启发我们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通过语言形式挖掘语义结构。(汪少华,2002)它为我们探索人类的思维与语言的奥秘提供了一条颇有价值的思路。可见概念合成理论为创新构词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我们正确理解构词规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然而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概念合成理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于类属空间的模糊界定和实际功能,整合理论过于宽泛地运用解释性,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认知工作机制的笼统性等。本文仅选取了2012年隐喻类新词来印证概念合成理论的阐释性,语料还不够全面。因此,要想进一步完善概念合成理论,还需将语境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并扩大语料,从而更好地揭示言语解读认知机制的普遍性规律。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Turner.M.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M].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05-120.

[2]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Fauconnier,G.& 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

[4].新词新语产生规律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2).

[5]刘红妮.“被XX”新词的多角度考察[J].汉字文化,2010(3).

[6]彭建武.创新构词的合成空间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2(2).

[7]秦琳,刘楚群.新词“人肉搜索”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2).

[8]任丽花.从概念合成理论看新词的意义建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4).

空间结构论文篇7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意义构建;四空间模型;概念合成网络

一、引言

1985年Fauconnier出版了专著Mental Spaces,提出了心理空间的概念。1994年以来, Fauconnier与Turner等人合作,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如《整合是语法的核心过程》(Blending as Conceptual Process of Grammar)(1996) 、《概念整合原则》(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1996) 、《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1998) 、 以及同Turner 合著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心智背后的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2002)等深入讨论了不同心理空间的内在联系和多重心理空间的网络化运作机制和制约条件,由此形成了概念整合理论。本文将通过概念合成理论来分析小品言语的幽默性和诙谐性的认知解读机制。

二、概念合成理论

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概念合成(blends)大都在不为人所意识到就发生了。有时发生在我们谈话时,有时是因为约定俗成。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或称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是Fauconnier等人在探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影射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一种人类认知心理模式,是近年来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空间合成理论认为,最基本的空间合成网络模式至少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心理空间组成:两个属于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能抽象概括两个输入空间内容的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以及一个包含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合成空间(blend)。整合过程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空间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空间,即合成空间。

概念整合有三种运作方式:1)组合(composition)溶合输入空间的相关对应元素,建立原输入空间中不存在的关系;2)完善(completion):利用相关背景概念结构和文化知识完善所组合的结构;3)扩展(elaboration):根据交织原则及逻辑,通过心理模拟扩展交织空间,也可借助于新的原则或逻辑进行持续的动态完善,由此整合可以无限进行并不断产生新的整合空间。

概念合成理论的核心是概念整合网络有四个子网络,分别为:

单一框架网络是指所有空间共享一个组织框架。一个输入空间有框架,另一个空间是多个子元素,属于该框架。在这种框架网络中,在组织框架层面,输入空间之问不存在概念冲突,但在框架层面之下的其它具体各层面之上存在一些局部的冲突,以引起概念合成的发生。

框架网络指的是各空间共有一个组织框架,也就是说,只要共有一个框架,多个输入空间就能在此网络里被整合,产生内容更为丰富的框架。

单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有着不同的组织框架,但仅其中之一投射到合成空间,作为组织框架。另一个是理解表达的关键。此网络的区别性特征是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是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的延伸。

双向网络指输入空间不同,且通常是相互冲突的组织框架,同时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包括这些框架的一部分,因此拥有自己的新显层创结构。正是在这种网络中,各组织框架均向合成空间输入了大量丰富的空间冲突,因而较易产生新概念。

三、概念整合理论与小品

本文将以小品《钟点工》为例,从概念合成理论的几个方面来解读观众是如何感知小品语言的幽默诙谐的。我们可用概念合成的四空间理论来阐释小品的幽默效果。例如:

宋丹丹:你再瞧我,我这兜里头用的都是世界一流名牌化妆品。美国著名歌星麦当娜抹啥我抹啥。

赵本山:麦当娜是谁啊。

宋丹丹:你不认识啊,她妹妹你制定熟悉。

赵本山:谁呀。

宋丹丹:麦当劳呗。

赵本山:哦,我吃过。

这里有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l是爷爷看到的“美国著名歌星麦当娜”,输入空间2是世界连锁快餐店麦当劳,而它们的共性则是来那个输入空间的名称相似,都有“麦当”。在合成空间中,不仅有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元素,通过组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麦当劳是麦当娜的妹妹。凭借社会语境和文化习俗语境,观众们知道麦当娜是个人,是美国当红歌星;而麦当劳是个事物,是连锁店。说话者合成的新空间与现实的不一致使这几旬简单的对话产生了极其幽默诙谐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用概念合成网络来阐释小品中的言语幽默的认知机制。以小品《不差钱》为例:

她爷爷:你找谁?

老毕:我找莲花乡文化站站长赵铁柱.

她爷爷:找对了,这就是赵铁柱的爹.我是……

丫蛋:不是,是……赵铁柱是我爹.

她爷爷:我是赵铁柱的爹,你不是要找爹吗?不是——你——找就对了。

老毕:爹.不是,那个……我……我找您儿子啊.

这一段对话可以用单一框架网络来解读。不难发现,这里有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l是一个亲属关系框架“爹~自己”,输入空间2是不存在抽象框架的,仅有“赵铁柱’’和“我”。在合成空间中,“赵铁柱”构成了“爹”,“我”(丫蛋)构成了“自己”,其中最关键的层创结构是“我爹”。当然,这里多次运用了单一框架网络,像“这就是赵铁柱的爹”,“我是赵铁柱的爹”。通过多次运用,造成了层创结构中亲属关系的混乱。并与现实不符,从而产生了诙谐。

四、结论

概念合成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言语认知机制,因为它对于人类言语的***意义构建和生成具有很强的解读力。然而,它对于小品言语幽默和诙谐性的解读并小是全面的,在一些情况下,单独的概念合成理论并不能顺利的解读小品言语的***意义构建,而是需要结合其它理论共同解读。今后的研究可将概念整合理论与其他理论联合起来共同解释小品幽默话语的意义构建。

【参考文献】

[1] 蒋勇.从隐性空间复合论看幽默理解时的语义跃迁[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2] 蒋勇,马玉蕾.sB与R丁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3(1).

[3] 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空间结构论文篇8

[关键词] ***书馆 公共空间 社会价值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广泛地应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就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参与公共事务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书馆作为担负着保护人类文化文明遗产的重任、民众信息资源主要提供者的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书馆应提升、丰富其内涵,提高服务能力,加快***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广播电视数字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及网站平台进行跨域合作,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升***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1 ***书馆可定位为公共空间

1.1 ***书馆空间结构分析

“研究系统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和方式的方法,就是空间结构方法。”系统的空间结构,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等级结构,第二种类型是并列结构,第三种类型是等级—并列综合结构。因此,空间结构方法也有三种,即等级结构方法、并列结构方法和等级—并列结构方法。”[1]然而,这只是一种较为单纯的空间结构分析,在现实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按以上的三种分析,***书馆空间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书馆分布。主要研究某一时间点上***书馆的空间排列状况,这种空间排列实质上是***书馆在时间结构中发展的积淀。(2)***书馆的资源配置。以***书馆分布为依据,综合用户信息需求分布,对***书馆的空间排列实施调整和优化,其实质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空间结构分析。(3)***书馆网络规划。以资源配置为前提,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以现代化信息设施为手段,链接所有的***书馆,其实质是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自主自觉地参与***书馆变迁,改变***书馆现状。

1.2 ***书馆可定位为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 ,亦称公共领域,其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她认为,公共空间实际上对应着一种独特的人类活动,即作为共同体而不是私人领域(指家庭、谋生等领域) 的成员,对公共事务进行公开的对话和讨论[2]。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咖啡馆、***书馆、书店等是公民自由讨论公共问题的公共领域与公共空间[3]。公共空间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公共平等交流的地方,人们可以自由、宽松地释放自我。***书馆定位为城市公共空间,更要合理布置***书馆空间结构,使得***书馆的内涵和功能突破传统向纵深发展,使***书馆在信息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2 ***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2.1 ***书馆具有平等性的社会价值

在当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造成了很多权利的不平等性,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占有也存在着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加剧了社会团体的分化,对和谐社会的建立起到了负面影响作用,***书馆是一个信息及知识的重要集散地,以公益为基本原则,免费对读者开放,其宗旨是为全民服务,它平等对待所有的公民,解决了人们在经济、社会自然条件上的差距所造成的不便,解决了人们在信息、知识获取和占有上的不平等性,在促进社会和平发展,减少纠纷,保障人民群众对信息知识追求的权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体现出了社会的信息公平化。

2.2 ***书馆的文化价值

***书馆作为人类文化产品的理性组织形式,是公共空间的理想形态。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书馆,不仅要满足公众的阅读、信息、知识、文化、教育、娱乐等需求,也对促进社会教育、道德提高、思想进步、技术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书馆是免费对读者开放的,全体民众都能享受到免费的平等教育,增强了人们在***治、经济、法律、学术等方面的意识,并得到了文化熏陶。因此,***书馆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休闲职能,使人们自觉利用***书知识进行休闲、娱乐等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知识文化秩序的构建。

2.3 促进社会包容,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 以守护现实世界的私人价值、审视和批判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为价值取向,以文化教化、观念传播和理性论辩等形式整合社会,并由此建立一个和谐与包容的社会,而不是单纯依靠物理强制力来达到目的[4]。***书馆是一个公共资源(信息资源)的配置机构,它因社会的和谐、稳定、协作和发展而得以发展,同样也因其精神、品性和功能的发挥而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对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与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视频技术的发展,人与人直接交流的空间性模糊了,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逐渐呈现出“原子化”状态①。***书馆的特殊之处体现在它的“公共性”,是一个为渴望沟通和交流的大众服务的场所,人们来到***书馆,并不一定是为了查询信息、借一些书或阅读某些杂志,也有可能只是来这里寻找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或者寻求某些帮助。想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与人交流、共享经验和知识。这样公众之间就可以加深相互理解与沟通,使公众结成互惠关系网络,进一步促进社会融合和增强社会凝聚力,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空间结构论文篇9

论文摘要: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是商业地理学的核心。文章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方面深入分析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历程,回顾国内城市商业结构研究的进程,并进一步指出研究的薄弱之处与发展方向。

论文关键词: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商业活动载体商业活动主体

1引言

城市商业随城市的建立而出现,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是由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载体即商业中心,是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主体即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经营者,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由于一般均假设商业企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故只重视消费者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城市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历史已有几百年,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比较成熟。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域范围内各商业活动载体——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等级体系、布局规律,以及商业活动主体——消费者空间行为、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与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文章特指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结构。

2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概述

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商贸往来加强,各国各地物产资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场的简单描述日益增多,给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计量地理、行为地理、时间地理、运筹学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真正科学化,研究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作者将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个方面综述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1城市商业载体的空间结构研究

商业中心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早期的研究注重从商品供给的角度考察商业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和不同商业职能的空间布局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研究成果。

2.1,1地租理论。杜能提出位置级差地租理论最早解释了商业中心布局于城市中心的原因。1961年,格苇斯(Getis)揭示了总零售量随离开地价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的规律,证实了土地地租变动及其与商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加纳研究了商业中心的内部结构,在投标地租曲线上建立了不同商业中心的简明空间。1970年,司格特(P.Scott)用***表表示出租金梯度与商店类型的关系,认为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生态位,可以确定商业中心的区位。

2,1,2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if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现代商业空间理论的基础,为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德国经济学家廖士(Losch,1940)在其《区位经济学》中提出“经济地景模型”,创立了服从最大限度利润、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对城市市场经济区进行系统的研究,深化了中心地理论,构造了边界的无差别线模型。后来,墨苏(R.E.Murphy)和万斯(J.E.Vance)以建筑物高度及其商业职能为依据,界定了中央商业区的地域范围。

2,1.3空间分析学派。二战后,地理学界掀起了“数量***”,复杂的计量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成为可能,空间分析学派随之产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贝利和加里森首次引入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得出P=ABn。为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P为中心地的人口数。参数A和B用回归的方法取得,当=I时的P值是门槛人口数。1965年,美国学者贝里(Berry)对芝加哥大都市区商业形态区位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都市区商业问结构模型”。1981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引入多变量功能方程(multivariatefunctionalordination),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表,分析商业区功能性质、区位、易达性、形态、发展规模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一。

空间分析学派通过大量假设来简化问题,研究方法上由定性描述转为定量数据处理,借鉴统计学、数学分析及数量地理方法解释问题,促进了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科学化。但过分追求技术、逻辑理论系统完美和空间分析的抽象化,使他们的研究脱离了实际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2.2城市商业主体空间分析

2.2.1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空间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人的作用不切合实际,发现消费者行为对商业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也开始注重从消费者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强调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贝里和盖瑞逊(1958年)第一次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理论架构,首次对消费者前往最近的商业中心购物的假设提出挑战。美国的学者赖斯顿(Rushton)最先从消费者行为观点去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问题,提出行为一空间模型,认为任何一级的中心地的消费者行为均有多样性。1970年,道斯(Dows)提出商业设施认知结构的程序,从商业设施潜在顾客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大量的有关属性、看法、倾向性、评估变量等因素的重要性;1972年,大卫(Davis)提出了“购物中心层次性系统发展模型”,将消费者行为及其社会经济属性纳入购物中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中;1982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完全从消费者的知觉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零售区位的分布问题,提出信息场与利用场的区别。

2.2.2消费者空间结构研究——商圈分析。商圈是指特定商业中心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也称商势圈,侧重从商业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1929年,美国学者威廉·莱利(WilliamJ.Reilly)首先创立了商圈测定法则——莱利法则,即:两个商业供给地,对于中间一个消费地消费者的吸引力与两个供给地人口成正比,与两个供给地距离平方成反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探讨消费者空间分布法则的研究,派生出康帕斯法则、阿普波姆法则、加萨法则。

随着汽车普及,实际距离已不再有很强影响力,莱利法则及其派生法则在商业网点布置中常与现实不符。美国学者哈夫考虑了更多因素,构建如下的数学模型

式中:P,为居住在i地区的消费者选择商店聚集区购物的概率,S,为商店聚集区面积,,为从i地区到商店集聚区所需时间,为消费者从居住区到商店聚集区路程中购物障碍要素指标。

哈佛商学院(20世纪80年代)在实践中创立了饱和理论,通过计算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测定特定商圈内某类商品销售的饱和程度。一般来说,位于饱和程度低地区的商店,其成功的概率必然高于高度饱和地区。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IRS)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RS为某地区某类商品零售饱和系数,C为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人数,RE为某地区每一顾客用于购买某类商品的费用支出,RF为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商店的营业面积总数。

上述各种模型对于有效选择商店地址,研究商店顾客来源与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应用简单明了、省时省力。但是,影响消费者空间分布的因素众多,除模型中已经考虑的人口、距离等因素外,还受商店本身的竞争实力、所处商业中心的繁华程度、交通流量、竞争商店的位置、所在地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新设商店要做出正确决策,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还必须与商圈实地调查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

3国内研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逐渐兴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杨吾扬教授把中心地理论引入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中。以北京市为例,把城市商业网点分成3级序列:市级、区级、街区级,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分析了北京商业服务业空间结构现状,用范力农定理求“铜心”,成功地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试验性研究。高松凡论述了北京城市场的历史发展变迁,从历史地理学视角,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了自元大都以来历代北京城市场空间结构特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宁越敏教授实地调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业中心的一套指标。他选取了商业中心内商店数、商业中心的职能数等5个指标,对上海市61个商业中心进行了聚类分析,划分为3个级别5种类型,分析了影响上海市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吴郁文、谢彬等在研究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时应用了这种方法,增加大型综合商场、大饭店、宾馆职能单位数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用6个指标对广州市30个商业中心类型及等级体系进行聚类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安成谋以兰州市为例,构建消费者购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个商业中心,销售范围与消费者总开支成正比,与该商业中心规模成正比,与消费者花在购物途中的时间成反比,与这一中心与其他中心的竞争成反比。他划分兰州市3级商业中心区位格局,引入加权平均模型和希尔伯脱模式,分析兰州各市级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度,据此评价商业中心发展潜力。

暖等以商业行业为切入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昆明市商业地域结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今后调整方向_1。阎小培、许学强等以广州市为例分别对其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发展趋势、中心商业区进行了分析。仵宗卿开始深入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内部,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历程。

4国内研究评析

4.1消费者行为定量研究相对薄弱

整体上,国内学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分析商业网点的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调拨,加上基础数据库缺失,导致关于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层面上,定量分析较少,制约了国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国商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得传统业态的商业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加入WTO后外国资本大量涌人中国,必将对零售业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必然要求研究视角与指导思想作相应调整。

4.2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较少

从发表的论文看:朱枫,宋小冬,马才学等人分析了商业地理定位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商业选址的技术路线。但总体上国内研究与新方法新手段的结合较少,GIS,GPS,RS等技术引入不足,缺乏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科学模拟。

在研究方法上以静态均衡分析为主。国外相关研究为了构筑模型的需要,简化商业布局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事实上,商业受众多因素交叉影响。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复杂化,静态均衡分析将显得越来越不合理。我们必须注重从动态、综合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好地把握商业布局众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业空间结构规律。

4.3新型商业业态的影响提出了新课题

随着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消费理念的渗透,厂商在迎合消费者喜好的驱动力之下,生产方式已由批量生产、内部资源整合、单独的市场竞争逐渐转向定制化生产、外部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式竞争。这一系列的转变已促成流通企业质的转变。商业业态大致遵循着百货商店一杂货店一超市一巨型超市一便利店一专卖店一购物中心一仓储式商场一电子商业的轨迹演进,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

20世纪60年代,ShoppingMall随着轿车的普及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70年代,ShoppingMall逐渐被引入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发达地区。近年来在上海、北京、深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专业知识指导国内商业地产投资机构和商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选址经营决策,促进商业地产知识的普及。

近年新兴的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电子网络方式进行商品交换与行***作业全过程。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无店铺经营,造就了三维的空间市场(marketspace),企业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摆脱空间距离的束缚,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因而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对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这被视为商业业态的又一次***。研究网络虚拟购物对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发展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将有重大意义。

4.4商业分布离心化研究有待加深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有条件逃离城市的拥挤、喧哗与繁杂。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城市已出现人口郊区化现象,一些工厂、商业企业也开始向郊区迁移发展,尤其是占地面积较大的批发商业。某些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近郊区商业销售额总量、销售额增长速度均有超过市区同类指标的趋势;商业数量、从业人员、营业额等比重在郊区有增加趋势,在市区有减少趋势;同时市中心的商业区并没有衰落,这种情况有别于郊区化,我们称之为离心化。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城市商业离心化的程度及趋向、与国外对比、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空间结构论文篇10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英语词汇教学

一、前言

传统语言学将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部分,由此可见词汇的重要地位。李冬曾指出,“词汇是语言的主体,是语言与主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交面。”而英语词汇是英语使用与习得的重点之一,汪榕培归纳总结了英语词汇经历的四种研究方法,即历史语文语义学、结构语义学、逻辑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英语词汇教学。我们认为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词汇心理空间,从而建构词汇语义网络。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Fauconnier提出“心理空间”这一术语,它指“人们为了理解当下话语和行为建立的小概念包。”根据此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心理空间是动态建构的,它依赖于语境,并伴随着话语和思维的展开。基于心理空间,Fauconnier和Turner系统地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的核心是心理空间经过映射、压缩,会产生一个新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到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融合空间。输入空间即心理空间,由概念框架组成。类属空间指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结构,它提取出输入空间的相似成分。融合空间利用、发展了输入空间的映射,将相关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产生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结构,即新创结构。

输入空间、类属空间与融合空间相联系、映射、融合,构成了概念整合网络,它直观清晰地展示了输入空间中元素的连接与映射;类属空间与输入空间的联系,如何抽象出输入空间的共同结构;以及输入空间投射到融合空间产生新创结构的过程。

三、概念整合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英语词汇不计其数,有的英语词汇还是一词多义,这为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学生们就可以从他们所了解的词汇的一般、普遍意义出发,根据概念整合理论进行推理,就能明白该词汇的新意义。学生对词汇掌握是词汇提供的新信息与头脑中储存的信息的动态整合,学生们通过推断,从而实现词义的建构。

例1:So when my father died of a heart attack in 1991,Jimmy was a wreck,beneath his careful disguise.(Unit1,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III)

学生在理解词句时,首先建立起输入空间1,是关于wreck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事故中船只、飞机的残骸”而例句的语境帮助我们建立输入空间2,即“Jimmy was a wreck”,显然,此处的wreck并不能指事故中破损严重的车或飞机残骸。而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产生新创结构,“Jimmy is a wreck like a damaged car in the accident.”因此,wreck的新意义产生,指“疲惫或不健康的人。”

例2:My brother,Jimmy,did not get enough oxygen during a difficult delivery,leaving him with brain damage.(Unit1,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III)

类似地,学生在理解词句时,首先建立起关于delivery基本意义的输入空间1,指“将某物传递到某地”,例句提供的语境帮助我们建立起输入空间2,“Jimmy underwent a difficult delivery”。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delivery的词性由原来的动词转变为名词,词义从“递交”转变为“分娩”,其实这两个意义也有相似之处,“分娩”指婴儿脱离母体,作为新个体出现,从母体带到世界的过程。

因此,从以上例子,我们可看出,概念整合理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意义。学生已学词汇建立的心理空间,与语境提供词汇意义建立的心理空间融合,就能发展语义网络。

四、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角度。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学生们将已有的关于词汇的信息动态地与语句提供的信息融合,通过思考、推理,从而理解词汇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适当讲授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建立词汇心理空间,通过整合来建构词汇意义网络。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 spaces[M].Cambridge:MIT Press, 1985:16.

[2]Fauconnier,G.&Turner,M.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3]李冬.略论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J].外国语,1986(2):28-3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空间结构论文10篇

学习

马克思中国化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马克思中国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马克思中国化进程1000字论文,马克思中国化论文怎么写。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对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奠基作用。是艰苦探索中国***道路的优秀先行者,关于中国***的许多问题,如

学习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毕业论文,建筑安全管理小论文。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也

学习

电力安全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电力安全,内容包括电力安全操作规程最新的版本,电力安全课件稿优秀篇。生产系统设计配置水平低、压低单位成本造价、降低设计标准等,都会给日后的生产留下隐患,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一点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马建设的

学习

建筑构造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构造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构造论文1000字,建筑构造论文1500字大全。11窑居的结构特点生土窑居的结构体系完全由挖凿成型的纯原状土拱体作为窑居的自支承体系,没有任何其它支护。窑居建造大多以当地匠人的经验为依据,对

学习

社区公务员工作汇报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公务员工作汇报10篇,内容包括县区公务员工作汇报,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汇报。(一)找准定位,认真做好申报遴选工作一是汇集时尚,汇聚青年。将“社区青年汇”作为城市共青团汇聚青年、引导青年的新渠道,注意利用社区青年汇凝聚团

学习

公务员申论试题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公务员申论试题10篇,内容包括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公务员申论阅读题答案。××年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三农问题”材料则是最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知道亿中国人中有亿是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是国家最关心也是最头疼

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文化教育论文,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孵化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空间、阵地和摇篮。民族传统体育依附学校的教育传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学

学习

存储物流工作计划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存储物流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物流存储管理,物流工作总结与计划ppt。物资储备是指物资在脱离生产但又未进入再生产过程,以各种形态停留在流通领域或生产领域之中的物资。物资储备是制定储备资金定额的依据,储备资金是物资储备的

学习

小学学校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学校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安全管理方面的论文题目,小学生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论文。当前,小学的领导层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重视,导致了相关措施***策乏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人数有限、办学规

学习

法制大队工作计划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法制大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法制大队工作计划,法制大队下一年工作思路。二、工作重点1、抓好***支部自身建设,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2、转变作风,增强效能,全面提升***风廉***建设。3、建队之初,***员带头遵规守纪,确保各项规

学习

马克思原理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马克思原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马克思基本原理相关论文1200字,马克思原理论文题目。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

学习

安全技术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技术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安全技术管理毕业论文,安全技术管理论文5000字。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个综合性的作业。但是,随着毕业设计课题的数量和研究领域的增加,而且就业压力的影响导致学生无

学习

公务员年度考核制度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公务员年度考核制度10篇,内容包括公务员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公务员平时考核制度。(三)因直接责任事故造成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损失达1.5万元以上并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四)上班时间经常脱岗、串门,人际关系紧张且影响工作,经查证情况属

学习

新农村管理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新农村管理论文,内容包括农村管理实践论文题目,农村管理论文怎么写。“农村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农村工作者合作,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方法,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增强农民和社区的能力,在

学习

马克思中国化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马克思中国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马克思中国化进程1000字论文,马克思中国化论文怎么写。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对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奠基作用。是艰苦探索中国***道路的优秀先行者,关于中国***的许多问题,如

学习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毕业论文,建筑安全管理小论文。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也

学习

建筑构造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构造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构造论文1000字,建筑构造论文1500字大全。11窑居的结构特点生土窑居的结构体系完全由挖凿成型的纯原状土拱体作为窑居的自支承体系,没有任何其它支护。窑居建造大多以当地匠人的经验为依据,对

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文化教育论文,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孵化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空间、阵地和摇篮。民族传统体育依附学校的教育传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学

学习

车间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车间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厂安全生产管理论文范文大全,车间安全生产管理论文怎么写范文。1采用“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1.1确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化工企业车间而言,安全工作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

学习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本论文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简要介绍了物流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完成对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学习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教育大学论文,内容包括高等教育论文期刊,高等教育论文发表。2、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的判断力与以及各自固定了的学习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大学的高等数学则应该要采取一种以提出、讨论、

学习

安全生产责任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生产责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论文范文,安全生产论文1500字。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要求企业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相关利益者即对员工、对社会和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