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学论文第1篇
1、大学高等数学的入门教育
大学的高等数学教学一般是开设在大一期间。但它相比较其它的学科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都对高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所以在大学刚开始期间就开设最难的学科,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面孔,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数学素质的。大学的高等数学的最初是函数理论,是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到基本初等函数,再到初等函数。这些其实在学生读高中期间就有所接触了,但如果因为这样就在讲授知识时一笔带过不进行详细讲解的话,将会导致高等数学与之前所学的初等函数脱节,因而学生的知识也会出现一段空白,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要提升教学效率,起点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视的,而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应该要具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重点、难点的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步步攀登而最终到达学习的顶峰状态。
2、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的判断力与以及各自固定了的学习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大学的高等数学则应该要采取一种以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国,较为传统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通过书本上所给出的内容按定义、性质、相关理论、具体运算等步骤来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历往往也较为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但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所掌握的知识都太过于书面化而缺乏与实践结合,同时容易使学生与教师都颠倒教学发现过程,抹掉知识本来所具有的前因后果关系,逻辑推理严格,传授知识是高效率的,可使学生少走弯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忽略甚至颠倒了数学发现过程,抹掉了知识本来的前因后果关系,掩盖了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去发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接受者,同时还能够开发自己的思维,更加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
二、高阶思维能力及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1、高阶思维能力
知识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偏向于高阶能力的培养。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主要以高阶思维为核心,主要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在处理未来信息社会中的各类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拥有这些技能的人们将会成为信息时代的首领。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持久的、长期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超越目前较低的思维能力,获得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运用什么工具来培养。因此,探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是当代教学设计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2.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我们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则可以理解数学高阶思维即是指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并且它还具有严谨性、深刻性、定量性、批判性、独创性、灵活性等特点:数学高层次思维的这五个方面不是完全分离、互相***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其中深刻性是数学高层次思维的基础;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批判性也以深刻性为基础;批判性又直接制约着独创性;敏捷性则以其他四个因素为前提。
三、大学数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
1、教学内容要更为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入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将数学的相关理论引用到实践中,在教学内容中则可以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作为例证,相对集中的选用一些章节的末尾中附有的实例进行讲解,因此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再提取数学结构的过程。
2、加强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模式有很多种,中国自古以看来所遵循的教学原则往往会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从实际问题出发,把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及数学软件的应用等多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而得到缓解。近三十年来,中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纷纷组织了学生去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科技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综合分析与处理原始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求解数学模式的能力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这些课内外的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第2篇
(一)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不同步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策要求,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大刀阔斧地进行扩招。数据表明,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达48%;2001年,全国高校招录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计划录取599万人,录取比例达57%。由此可见,高校扩招这样的举措将直接导致学生生源数量剧增。倍增的学生数量与学校配套硬件设施不能够同步,同时师资力量也很难及时补给,这就造成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为此,教育工作者们应尝试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使学生数量不再成为教学质量的绊脚石。
(二)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不同步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学校还引导学生以后如何适应社会。社会则成为检验学生水平的标尺,其通过提供岗位的形式来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如今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教学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步伐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降低。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只注重教育的目的性,而忽视教育的市场性和社会性。现如今许多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第一,一味强调热门专业,不断增加热门专业的科目数,致使其他专业的科目数大幅减少;第二,只关注理论知识,现在许多高校的课本,纯理论性的内容比例很大,实践活动性的内容匮乏;第三,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设置的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由此可以看出,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与社会的不对称性是造成高等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不同步的内部原因。
(三)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同步
随着科技的变革发展,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现行很多专业领域之间出现交叉延伸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教育教学模式应该由先前的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今的综合新型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应由知识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近年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他们的思维理念中,那些自认为有用的专业课程他们才会努力学习,至于那些专业以外的知识他们则觉得无足轻重,没必要潜心研习。这一错误的想法导致现如今的大学生知识面变窄,道德教育、心理素质修养严重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使得他们的知识面极其窄小,很难达到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当前教育理念尚未彻底改变,因此需要一个不断变革的时期。笔者认为,在当今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仅仅依靠传统知识教育所获得的有限专业知识很难立足于社会,要想更好的立足于当下,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项着力点
(一)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其本职工作还是以学习为主,明白这一简单的道理,其实就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定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课程制度比较死板僵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笔者身边的同学时常会有这样的疑虑“学习这门课程,以后用得到吗”?其背后所折射的是我们对于当代教育改革的思索。按照常理来讲,学习成绩应当和个人能力成正相关的,可现实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似乎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笔者的研究生导师陈德玉先生曾经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胶凝材料相关知识撰写成综述并做报告,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有效搜寻信息资源的能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胶凝材料的进一步认识。
(二)着力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依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教学依旧未能很好地普及。针对这一问题,不少各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始探寻自身优势特色并结合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逐步将自身定位成服务于周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综合性院校。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如何才能进入跨国市场,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当今时代,大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可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作者、接班人。因此,当下要想使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中,就必须改变已有的“三观”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着力于创新教学手段,结合各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也称“填鸭式”教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倘若继续沿袭传统的教学手段授课教书,显然不合时宜,也很难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现代化媒介因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快且***文声像并茂等优势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逐渐成为新的教学方法,其除了快捷方便之外,还具有信息共享的优点。现代化新型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升教育效能,使其发挥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的主导作用。
(四)着力于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机会
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给予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充满朝气,不断蓬勃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学者在平日的工作中摸索了一条使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的途径———不断加强不同学术间的交流与沟通。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相比,目前,我国高校的学术交流还不够频繁,只有一些著名大学的学术氛围比较活跃,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其倡导不同领域、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碰撞和融合。学术交流的最大益处在于能够使多种思想相融汇,进而产生更为先进的思想体系,最终达到推动学术思想的快速发展。除了在同一高校中不同专业领域内开展学术交流以外,笔者认为,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学术沟通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市场导向与学术导向两者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由它所决定的学校定位问题和学科定位问题都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主动去借鉴其他著名高校的先进思想体系,将学术交流与沟通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着力点来抓。
三、结语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第3篇
对高校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的突显是《要点》的另一个特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高校的历史使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高校所承载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要点》都有具体的工作部署。《要点》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中提出了6项任务,这是对广西师范大学所承载的教书育人历史使命的认可与践行,是把履行历史使命落实到工作实处的具体体现和表征。《要点》第五大方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内容中提出了4项任务,体现对广西师范大学所承载的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的认可与践行。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广西师范大学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工作要点。《要点》中第六大方面的内容“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能力”提出了3个要求,一方面既是对师大所承载的科学研究历史使命的进一步强调,更是一种品质超越和升华,服务社会就是科学研究的归宿与出发点。在“增强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项,要求加强海外华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要点》也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有的地方语言表述上故意含糊其辞,如在总要求中提到“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这种表述对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没有明确,到底是国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国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还是广西区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没有明确界定。这种对广西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上的表述糊糊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广西师范大学现实办学境况的一种真实反映: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综合实力在国内达不上一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也不是龙头老大。这种办学的现实困境使得这份工作要点对广西师范大学今后办学定位的表述也是显得尴尬。总体上另一个不足之处是这份工作要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形成其自身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至少这所大学是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对大学精神的提炼和大学文化特征的表述充分表明这个学校的高层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与办学理念。广西师范大学在其悠久的办学史上形成了其独特的“独秀”大学精神。这种“独秀”精神不是天下皆浊我独清的孤傲,不是天下皆差我独好的自足。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是全体广西师范大学人对真、善、美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精神境界,强调是的是全校师生人格上的诚实与***,人品上的完善与诚挚;彰显的是全体师生对真理追求、对学术探索、对科学创新的一种***精神、首创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精神;表现的是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和一言一行的良好形象。广西师范大学在“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工作有创新有成效,学习有追求有效率,生活有目标有品位;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教师是秉承师大文化传统,“教书育人乐奉献、科研创新***富强、服务社会勤致富、文化创新留清名”的一种新时代教师的典范;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学生是秉承师大文化传统,好学上进求真知、诚实做人人人爱、踏实做事事事顺、知书明理的社会有用人才。《要点》中,似乎没有对这种广西师范大学独秀精神的突显和强调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在措施表述也没有任何提及。如果《要点》能够把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突显出来,整个《要点》将是另外一个面貌。《要点》没有体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职能;没有突显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要点》对本年的招生工作和财务工作似乎没有提及。在整个工作要点中,有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点,也有对毕业学生就业的工作要点,除在第七大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提到“进一步扩大长短期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外,全文没有提到招生工作。招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项工作做好了,即是对一份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一种极好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要点》对招生工作的只字不提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无论原因是什么,在年度工作要点没有提及招生工作,似乎使人难以理解。究其原因,可能是广西师范大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原有影响特别好,学校领导班子对广西师范大学招生工作相当自信。无论是这种原因还是其他理由,似乎都是《要点》的一点缺憾。高校财务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账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高校很多具体工作的催化剂和油。一所高校是否善于理财,是否能够做好其财务工作是直接关系到这所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础设备、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要点》中提出了诸多民生工程的工作要点,如加快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和基建维修工作中提出:“督促润松公司按时按质完成雁山校区教职工住宅建设;推进东院二期教师主房建设的前期工作和争取在上半年开工;推进王城东、南区危房住户搬迁工作和朝阳乡半塘尾43亩土地(东院三期)建房的前期工作业推进育才校区北院排水(排污管道)改造和校园侯车棚修建等基建维修项目。”等多项具体任务,但没有把财务工作单列提出,不知出于什么考虑。
二、微观视角分析
在明确《要点》总体优势特征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对该工作的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微观解读,以进一步加深对工作要点的理解和解读。加强***的建设是《要点》的第一方面内容,含8个工作,在篇幅上占了整个工作要点的四分之一。加强学校的建设工作要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紧扣***的方针***策,加强***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巩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指导地位,注重高校基层***组织的建设,夯实高校***组织的***的基层队伍建设。同时,推进***的民主工作机制建设工作。第二,加强和突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推进干部选优选能制度。第三,群众路线和统战工作在工作要点中也提到战略高度,与中国***的工作作风高度一致。第四,工作要点中,全面加强***的建设中最后一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高校廉***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这与中央的八项规定是高度一致性的。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体现了广西师范大学工作要点所具有的***治敏感性,是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持,是对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领导权的一种坚决拥护。《工作要点》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抓好顶层设计,含四个工作要点。一是完善学校发展定位规划。二是全力推进省部共建工作。三是做好办学结构和布局调整。四是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办法并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一块工作要点的优点体现如下:第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校定位把师大的教育事业放在中国高等教育职业转型的文化语境下,把国家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广西教育发展决策部署和广西师范大学自身的发展融为一体,加强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第二,这份工作要点的顶层设计注重学校内涵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校的数量发展,以冷静的理性思考审视广西师范大学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第三,工作要点提出要“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并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工资收入的公平、公正,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要点》的第三方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是一切工作的重点。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是高校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体现。《要点》中这方面含8项内容:稳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品牌、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教师管理与改革、做好学生帮困助学和就业工作。注重提高各个层次学生培养质量是这一方面工作要点的首要特征。稳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两个工作要点直接强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品牌、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从教学具体层次提出保障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工作要点,而大力推进教师管理与改革则是对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师资要求。但在这方面最后一个工作要点中把帮困助学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教学工作要点中,至少在感觉上给人一种分类不够明确的感觉。不能说助学工作及就业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及学生培养质量没有关系,也不是教学工作就不管困难学生及学生的就业工作,但在传统做法,这两项工作往往是划分在学生工作中,不是归属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6个要点总体上而言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各个方面紧密形成一个整体,这是这份工作教学工作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以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为契机,教学常规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和优秀教学品牌的打造三位一体,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齐抓共进,师范教育、教师在职进修和非师范教育三方面各有特色,平衡协调发展。教学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在这一块的工作要点中没有得到很突出的体现,教学工作要点中没有富有特色的工作措施,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工作亮点,都是传统的老一套,没有保障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专业和学科融合工作机制,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关联不大,但人文关怀体现的较好。《工作要点》的第四方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包括3个工作要点: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与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没有关注高水平学科团队和高品质教学团队的打造与培养,更没有提出高层次人才的校本培养工作机制。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当然很重要,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高层次人才的校本培养更加重要,只有形成富有特色的高效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才是解决广西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和领***专业人才的不断层的人才饥荒。工作要点表明广西师范大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培养,利用中央财***专项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提升。但工作要点中学校本身在运用专项资金支持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方面,没有给出任何说法。整个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措施没有特点,没有亮点,没有创新。
《工作要点》的第五方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包括4个工作要点:抓好学位点申报与建设,抓好专业学位的规划与建设,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加强导师队伍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学科建设工作是对教学专业工作的提升和总结,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是学科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工作要点中的学科建设一个亮点是探索自主调整学科设置的机制,加强广西师范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另一个工作亮点是加强专业学位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当下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高校职业教育转型的文化语境下加强专业性强的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工作要点一个很重要的的方面。同时,工作要点中学科建设似乎相对忽视优势学科与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特色学科与普通学科之间的平衡。从长远规划来看,一所高校的学科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学科为支撑,优先发展特色鲜明的拳头学科,保持传统优势学科,结合自身的条件发展新兴学科,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合理的学科结构,否则,始终会影响学校学科的总体发展。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科发展措施给学科发展造成的伤害迟早会在学校长远发展的过程突显出来。工作要点对兼顾各学科之间的平衡与发展提及相对较少,眼光应该可以放得更长远些。工作要点的第六到第八方面的工作在宏观评价中已经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三、建设对策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第4篇
(一)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能———培养人才
最早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时期的西欧,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稳步上升,社会逐渐稳定下来,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促使上层的***治制度一步步走向完善,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不同于农业生产者,他们没有田地,大部分是自由的生产者,于是在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追求学问开始成为时尚。同时,促使成千上万的基督教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以前,大学开办的目的就在于传授高等学问,大学中其他一切事务都是为教学服务,这就决定了中世纪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并且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文、法、神、医四大学科之中。
(二)柏林洪堡大学的示范作用———发展知识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爆发后,法国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在思想、制度、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普法战争中拿破仑的失利,使得德意志民族开始重新审度自身、思索民族复兴之路,意识到国家的富足强大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只有智力上的成果才能够补偿国家在物质方面的损失。于是德意志民族把振兴的希望寄托给了大学。洪堡、费希特等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振兴民族事业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柏林洪堡大学就是以此理念为基础创办的第一所以发展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为己任的新型大学。在柏林洪堡大学中,培养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应用,提倡学术自由。柏林大学的教师也独具特色,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知识如何求得的方法;并且,除了正常的课业之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授的科研活动。在国家***策大力支持和众多教育思想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柏林大学日益展现出作为一所现代大学特有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至此,大学的第二职能———发展知识产生。
(三)美国大学的创举———服务社会
美国的高等教育先于美国而产生,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无异于英国传统大学的翻版。1636年哈佛学院成立,这是美州第一所大学,教学内容仿照英国的模式,阅读《圣经》和祈祷赎罪,对于实用技术类的教育涉及不多;农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率不高,第一产业的畸形发展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发展致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引起了广大平民的强烈不满。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改变了这一现状,为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根据《莫雷尔法案》的内容规定,各州纷纷开办新的农业学院或者在原有大学中开设农业和机械学院,这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这些学院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赠地学院的出现使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美国的高等教育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逐渐地向重实践过渡,也为发展美国的职业技术,尤其是农工业职业技术培养了不少人才。作为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端,美国大学开了大学面向经济社会、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先河,以及联邦***府运用经费资助手段影响大学发展的先河。此后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在美国大学中逐步得到了完善。作为高等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维斯康星思想深刻地指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为实现本州的改革目标服务,成为全州人的大学,为州的发展和全维斯康星人民的需要服务。在“威斯康星思想”的指导下,威斯康星大学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为维斯康星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创举使得众多州立大学竞相效仿。至此,大学史上一种新职能———服务社会职能,在美国大学开始发挥作用。
(四)大学职能的现代超越———文化传承与创新
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期,正朝着多元化、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迎接挑战、攻坚克难发挥合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国家的富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增长需要科技作为支撑,科技的发展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在其一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都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创新才是教育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此时就要充分发挥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又一大新的职能,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2011年前时任国家***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讲话时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第5篇
多媒体教学指将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教学软件等多种媒体集中于一体,由教师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灵活地用相关的媒体进行教学。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现代外语教学正向着多媒体、综合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能在英语课堂上,合理有效的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以及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大学英语学时的不断压缩以及缺乏语言实践的英语语言环境,而语言学习又是一个日积月累耗时费力的工作,所以作为语言学习的英语学***仅靠有限的英语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后进行自学,而网络学习在今天已经完全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同时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作为学校应该组织计算机专业人才和英语教师一起创建一个内容全面,更新及时,技术服务到位的网络学习系统—即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第二,引进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通识教材及各专业的行业教材。
教材是课程之本。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佳的语言样本,是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因此,在教材引进和编写上,“要坚持语言有意义的信息输入,坚持输入内容在主题方面有机联系,互相映照,反复循环,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对同一主题的语言输入信息的多种形式的模仿、认知、交流和任务性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意义展开,以此逐渐让学生形成以听说能力为基础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改革考试测评和教师考核机制。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目前全国影响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英语考试,许多学校都或明或暗把四六级是否通过和学生的学位证挂钩(尽管看不到任何明文规定)。为了通过四六级,有的学生荒废了专业,浪费了金钱(上培训班),这一方面反映了四六级考试对英语的考察得到了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高校大学英语走向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另外许多高校也用四六级的通过率作为考核英语教师的一项硬指标,这也使得老师在英语课堂上以教授语言知识点和语法点为主而忽视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现在的高校早已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而是平民化的大众教育,所以往往一个班的人数都很多,少则四五十,多则七八十上百的都有,加之学生分别来自天南海北,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而老师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度按部就班进行授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大量削减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练习实践活动,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中学时老师逼得紧还凑合),所以老师搞好教学难度重重。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第6篇
1.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学校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环节。法制教育是提升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手段。法制教育成效不高必须要从法制教育的过程和现状去查找成因。纵观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专门课程依托。法律人才培养大都以高层次学历作为基本的生源要求。除少数综合性大学外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大都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以法律公共课为载体和平台。2005年***发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一门课,全国大学生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基础》。该教材融合了适应期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诸多内容。法制教育只占其中部分篇幅。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没有专门的、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作为载体和依托,其法制教育无异于沙上建塔。
2)法学专业教师相对匮乏。实现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教师素质。法律基础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还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金收入和社会地位普遍低于执业律师。法学专业教师大都热衷于参加司法考试进而兼职律师职业,较少一心专职于法学教育。《基础》课授课教师大都由《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转化而来,缺乏系统的法律理论和知识储备。他们在讲授法制内容时普遍感到较为吃力。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驾轻就熟”,偏重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侧重法治理念教育而轻视法律知识讲授。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法律教师专业但不专注、思***教师专注但不专业是造成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师相对匮乏的主要原因。
3)重视措施不到位。高等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大都较为重视学生的安全。有的学校甚至把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置于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之上。学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法制安全等诸多方面。法制安全是学生安全的关键内容。没有法制安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就无从谈起。法制安全不能引起学院领导层的重视,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失去了屏障。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知如何维权和法律素养薄弱经常以身试法是大学生法制不安全的两大基本表现。学校保卫部门主要精力都消耗在处理在校学生的打架斗殴和宿舍内盗问题,这是重视措施不到位、法制教育不达标的必然结果。
1.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
要解决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难题就必须深入剖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形式化倾向明显。思***教师在讲授《基础》课时往往把过多学时和精力花在前面的适应期教育和道德教育,后面法律部分则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前重后轻是大部分思***教师讲授《基础》课时所犯通病。重学轻术是现编《基础》课的编写亮点,也是法制教育的一大尴尬。重学轻术的教材风格使得思***教师过分强调培育法律素养而忽视法律知识传授,最终导致法律理论没讲透、法律知识没讲到。思***教师惯于重点讲解熟知领域,碎片化教学应运而生。前重后轻是偏废化教学的常见表现,重学轻术是失范化教学的重要体现,驾轻就熟是碎片化教学的必然形式。偏废化、失范化和碎片化是理论教学形式化的三大突出表现,也是导致学生法制教育低质化的重要原因。
2)实践教育随意性很大。由于法律本身的高端性和《基础》课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法制教育的实践计划往往被束之高阁。很少有学校能组织学生去参加开庭观摩、街头普法、法律援助等法律实践教育活动。有些思***教师出于提升教学趣味性的需要偶尔也会组织学生搞“法制小品”、“法制名言警句”等课内实践小活动,但往往缺乏点评和提升环节。偶有思***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开庭观摩,也是遇事则拖、一拖再拖,拖得学生失去了兴趣,拖得错过相应教学进度。观摩学习最终变成参观游玩。
3)教育成效低质化严重。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最终实效表现为学生法律技能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升。法律技能是职业技能的重要内容,也是法律学习成效的显性化评价标准。科学地守法和高效地维权是其两大体现方面。学生是否能科学地守法和高效地维权是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外观化实效评价标准。法律素养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法律成效的隐形化评价标准。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上看,大学生不能系统化地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法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无从谈起。从《基础》课法律部分理论教学形式化和实践教育随意化现象的严重性来看,大学生的法律技能较为薄弱。低素养、弱技能的教育成效现状使得法制教育目标完全落空。严重的教育成效低质化应当引起高等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理念层面的思考。
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科学理念思考
“理念即理性化的思想观念”。理念引导观念。高等学校要在反思法制教育理念、革新法制教育观念上下苦功夫。要树立法制教育“至关重要、大有可为、改革有道”的科学理念。
2.1法制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的重要途径
法律修养是学生职业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法律修养不仅是关乎安身立命的个人问题更是关乎治国理***的国家问题。法律修养包括法律理论素养和法律实践技能。中等专业教育大都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基础课,也缺乏相应的法律实践教育资源。因此大学生在入学前的法律素养较为欠缺。学生头脑中存有的只是朴素的、简单的法律情感和碎片的、零星的法律常识。大学生在入学后开始逐步接触社会,其提升法律修养的自身需求和主观意愿骤然增强。90后大学生大都个性张扬、崇尚自由,不愿意被各种羁绊所束缚。他们主张权利却漠视义务,誓死捍卫权利却又不得法。法律意识朴素而模糊和维权技能粗暴而简单是大学生群体的典型特征。这种群体性特征与岗位能力需求以及文明社会的发展都格格不入。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社会需求显得客观而紧迫。大学生法律修养提升后不仅有益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秩序稳定。从高等学校校园维稳和教育创新的角度而言,法制教育对于高等学校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反而是重中之重、迫在眉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自学是法制教育的三种途径。司法行***部门每年都会开展大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往往都以社区为单位而划区域进行,很少主动前往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法制宣传。大学生要忙于日常的专业课学习和职业资格考试,没有时间去自行阅读法律书籍。法律书籍较为枯燥和深奥,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去自行学习法律。社会教育和个人自学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凸显出来。高等学校法律教育资源丰富。只要态度上重视、措施上得力,高等学校完全可以实现《基础》课课堂理论教学和保卫处、学生处等相关部门的课下实践教育的无缝连接,可以通过理论教学全面系统地普及法律基础知识,高效快速地革新、提升法治观念,更可以通过实践教育快速高效地提升学生守法维权的法律技能。大学生法律修养的提升迫在眉睫且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高等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法制教育也就顺理成章且大有可为。
2.2高等学校在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应当有更作大为
变革是发展的路径。高等学校对革新法制教育模式要充满信心,要坚信学生法制教育大有可为。
1)强化法制教育保障措施大有可为。学院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学生法制教育并最大可能提供决策保障。行***部门要积极健全制度保障、提供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要为实践教育活动提供场地、经费和人员配备等各方面的全力支持。绝不能出现因为考虑管理因素不让法制宣传进校门、考虑安全因素不让法律实践出校门、考虑经济因素不让法制教育下课堂的教育怪象。对于学生法律类校内实践活动要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团委和学生处要指定专人进行指导和监督。
2)法律理论教学实效性提升大有可为。“教学模式的转换是完成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使命的必然选择”。思***教师要在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上下工夫,要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法律知识的可听性和易学性,课堂举例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以期增加法律知识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不断提升理论教学的课堂效果、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教学部门要在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上有所作为,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开设法律类公共选修课,以期弥补《基础》课学时不足的问题。例如鼓励教师申报和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法律事务》等实用、新颖的公共选修课。
3)法律实践教育模式创新大有可为。保卫处要积极组织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既可以主动邀请高教园区派出所公安人员来校进行法制宣讲,又可以上门联系相关单位引入宣传资源,开展交通事故***片展、消费法规漫画展等活动。团委、学生处要经常组织大学生法律实践出校门活动。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普法活动,可以分期分批组织学生走进法院聆听和感悟法官审案,也可以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司法所、民调委等法律实务部门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教学部门要大胆创新法制教育校内活动形式,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类学生活动。例如举办全院范围全员参与的“法制小品”、“校园说法”等学生比赛活动。
2.3法制教育应当走出狭隘观念的围囿
教育观念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最终效果。高等学校进行学生法制教育要走出以下几种狭隘观念的围囿。
1)重道德说教轻法制教育。重德轻法的思想表现在《基础》课教学上就是教育过程的前重后轻和对法律权利部分讲授不足。“应该做什么”是思***教师的口头禅。他们错误地认为法制教育就是教会学生遵规范、守规矩。其实这是重德轻法的狭隘思想在作祟。法制教育不仅在于阐明“应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更在于主张“可以做什么”。对法制教育目的的变异性理解是重德轻法的观念在法律实践教学方面的典型表现。具体表现为学管部门把法制教育当作学校维稳手段而一味地强调培养学生守法意识而无视学生维权技能的锻炼。
2)重意识培养轻知识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紧密关联性是法制教育的显著特征。不讲法律知识只育法律意识易罔,只讲法律知识不育法律意识则怠。知识讲授是方法传授的基本载体。大学生理论接受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较强。一旦教育者对法律知识讲授不够全面、讲解不够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心态和学习实效,间接左右其学习能力的提升。重意识培养轻知识传授的错误思想会把大学生法制教育带进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高等学校应当努力克服这种错误思想。
3)重目标实现轻路径探寻。教育目标不是海市蜃楼,需要具体路径来通达和实现。高等学校法制教育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功利思想。功利性思想强调了法制教育的目的性而忽视了目的实现的过程性和可能性。法律知识讲授的碎片化和零星化是课堂教学功利化的突出表现。法律实践活动的随意性和形式化是实践教育功利化的典型特征。理论讲授和实践教育的脱节化是法制教育低质化的重要成因。偏离这些小路径就难以实现具体的小目标。离开大方向也就难以到达理想彼岸。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必须摒弃唯目的论的错误观念,做到既远眺目标又关注脚下。
3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与路径探寻
探寻便宜路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高等学校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准确定位法制教育的总体目标并在该目标指引下积极探寻具体的通达路径。
3.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
提升学生法律修养是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在准确定位根本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定位其具体目标。
1)符合学校实际。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具备活力和实效就必须符合于学校实际,具备学院特色。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不求大而全,但求少而精。知识讲授以实用和够用为理念,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上坚持理论传授够用为限、技能锤炼实用为要。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上,高等学校法制教育更侧重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服务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学习、就业和生活是大学生面临的人生三大主题。人身伤害和财产失窃会严重影响学生安心学习。求职诈骗和违法用工会严重干扰学生舒心工作。经济往来和情感纠纷会严重影响学生幸福生活。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在培养学生法纪意识、育养学生法律思维和锻炼学生法律技能方面有所作为,为大学生快乐学习、舒心工作和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3)遵循客观规律。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只能遵循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法制教育的规律包括教育规律、学习规律两个方面。法制教育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法制教育既要符合教师教学的客观规律,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又要符合大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辅相长,坚持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
4)实用于学生职业发展。“物的依赖关系下,个人以劳动为生存手段”。职业为劳动提供了可能。法制教育服务于大学生就是要服务于其当下的求职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目前大学生大都就业于中小企业,职业晋升机率较大。职业法律能力在晋升能力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晋职升迁影响重大。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更要锤炼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法律技能,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就业创业法律问题的能力即法律职业能力。
3.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路径探寻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确立法治信仰”。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不可能凭空完成,必须找到科学、便宜的途径。具体路径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1)***思想,大胆革新理论教学观念。“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治精神”。法制教育目标必须素质化。高等学校要将法律意识的优化、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法律技能的增强综合起来作为法制教育的素质目标和评价标准。法制教育内容必须体系化,其目的在于便于专题化教学以节省学时和促进科学化教学以提升实效。法制教育结果评价必须科学化。法制教育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和试卷化评价转向到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性评价上来。
2)实事求是,创建学院特色法制教育。高等学校要从育人、砺能的高度去开展法制教育,坚决摒弃把法制教育当做维持校园稳定、确保校园安全之手段的错误思想。高等学校要坚持法制教育生活化,要把法制教育溶于学生生活。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育都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用性是法制教育的显著特征。法制教育要能为学生的生活幸福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要坚持以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和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与时俱进,推进法制教育三化改革。法制教育的理论教学要坚持模块化改革。要将庞杂的知识按照体系化和逻辑性的要求进行模块化分割,然后进行专题化教学。实践教育要坚持项目化改革。要把教育目标体系单元化为若干实践项目,并拟定项目策划和方案以求最终按照操作流程逐步实施。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还必须坚持理论实践联动化,要通过科学地设置教学计划和精心地协调教学进度促进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育项目在教学目的上的一致、教育功能上互补和教学进度上协同。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第7篇
传统的高等教育,更多地偏重学生的理论教育和公民素质的培养,传授的主要是通识知识和技术,即便有专业分科,距离实际应用也尚有距离。这种高等教育体系很难满足企业在深度上对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水平的关注,以及在广度上对综合能力、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也存在不足,知识传授与社会进步、理论与实践错位脱节等,以上因素的存在,使得一些大型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按照自己的需求,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大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当然,除了培养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原动力外,企业大学所承载的价值与功能还有很多。
推动企业战略调整、促进企业转型跨越升级,并在此过程中具有媒介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沟通作用。一方面是企业如何规划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以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企业的发展意***和愿景必须传递给企业的员工,让员工与管理层在认识高度上充分接近,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地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开发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品类,乃至制造新的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进行再调整,对内部成本进行再控制,对管理方式进行再优化,驱动企业寻求新的路径和发展方向。企业大学通过对高级管理层进行培训,使高级管理层清晰发展环境及发展趋势,驱动变革内生动力,并为之寻求变革方法与路径,带领企业前进;通过系统化、持续性的员工培训,在“组织器官”层面提高员工的全局化视野和适应能力,推动员工对转型与变革的深刻理解,以减少阻力。企业大学在此过程中,充当了恰到好处的桥梁纽带作用。
为员工、中高管理层提供职业上升通道,培养员工、管理层对企业的忠诚度。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普通员工除了对物质具有一定要求之外,在精神层面也向往一定的上升平台,来实现某种程度的心理自恰。企业如果希望留住优秀的员工,除了必须的高薪之外,还要多提供素质和能力培训资源、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带领企业前进的“火车头”,更是企业大学主要的培训对象,通过特定的课程设计,有助于不断挖掘中高管理层的领导潜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符合要求的管理梯队。企业大学能够提供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方面的持续培训,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作为企业“软实力”的一部分,企业大学能够彰显企业的良好形象,传递出企业发展有序、管理规范、前景长远的外部印象。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体,在参与经济交往的过程中,自身的形象格外重要,这种无形的形象与企业的信誉、实力息息相关,并能够在特定情况下转化为有形的资源,助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大学的存在是对企业的一种有力“背书”,传达出企业运转正常有效、内部管理规范有序,不仅注重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也关心人的发展,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增添“人文魅力”,增加了合作的可信度和美誉度。企业大学还有利于构建企业内部文化,促进内部和谐。当今社会,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文化所蕴含的隐形力量可以增加企业内部活力、提升员工素质水平、融洽内部关系、畅通沟通渠道。企业大学所营造出的“文化传播氛围”能使员工的思想境界无形中得以升华,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规划更容易得到贯彻执行,也更容易形成内部合力,激发出动力。
二、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1.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独具特征。从参与者来看,学习者、教学者都是生产实践者。企业大学的学习者,一方面是具有相对成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实践者,具有较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深刻的实践感悟。教学者主要来源于有着丰富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专家、技术骨干,也与生产实践紧密关联。从企业大学的教学活动过程看,教与学杂糅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更倾向于实践。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具体的实践要求展开,比如,具体的生产实践问题、具体的管理问题、具体的项目研发,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生产与传授。企业大学的学习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和改善生产实践问题。生产实践也是检验、评价学习成效的最有效的途径,从而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效。与此同时,企业大学所拥有的先进的教学手段、真实的案例资源等,是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不可或缺的,保障了知识的创新、传承与应用,更贴近生产实践。因此,传统的高等教育可以在两个方面借鉴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开展交流学习、互派委托培养、具体项目合作等方式,使高等教育能够深入生产实践一线,直接面对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生产、管理等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具体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可应用性,避免知识落后和知识脱节。第二,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规划和设计,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将实践应用型与理论学术型进行适当区分,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专业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第三,高等教育主管机构,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指导,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提高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
2.在创新学习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立体多元的综合体验,着力体现在“全程、全面”上。在学习内容方面,涵盖多个方面、多个领域:适应岗位要求的素质培训,如岗前培训、资格培训、晋级培训以及轮岗培训;更新技能、提升水平方面的培训,如前沿技术操作的培训;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类培训,如团队协作能力培训、突发应变培训、创新能力培训、人文素养及健康类培训。既有大众化的一般培训,也有面向个体差异的个性化学习;既有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培训,也有关于先进知识、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学习;既有企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也有关于学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在教学形式方面,企业大学不拘一格,除了一般的面对面授课单向度传播,还根据生产实践的要求,拓展了案例分析、角色模拟、沙盘推演、远程协作等方式。企业大学积极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真实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借鉴企业大学的有效经验,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辅之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
3.在创新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的学习者以在职的员工为主,年龄跨度较大、学习基础程度不一,学员组成结构更加广泛。随着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的急速更新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大学更加重视学员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迁移能力、可持续任职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教育的能力需求结构得以扩展。在教育的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大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在组织结构上也遵循了生产实践逻辑,确保其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能与企业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环节紧密相扣。企业大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功能。企业大学以职业培训为主导,旨在通过该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满足企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回应生产实践的真正诉求。在促进学员适应岗位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展学员的能力范围,使之成长为专业技术能手、行业专家或者更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在知识生产与发现方面,企业大学利用独特的优势,通过生产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加工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营养。企业大学的教育结构与功能,可以与高等教育特别是传统大学教育互为补充。在教学方面,通过与企业大学合作,高等教育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企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更注重专业学习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专业素养与通识素养的统一;通过师资互换、交流、共享,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满足生产实践的具体要求。在科研方面,通过与企业大学合作,可以发现生产实践中的迫切要求、技术演进趋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可以校企合作,整合研发资源、科研力量,共同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提高科研的质量与效率。
4.在创新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自成立以来,不断融合产、学、研、教之间的关系,贴近生产,服务企业,事实也证明这种交互关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符合知识生产、传播、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越发显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这种与生产、实践相融合的体制机制值得高等教育借鉴和吸收。借鉴企业大学的成功经验,高等教育实现创新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组织大脑,开发自助式知识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