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炒股心得体会篇1
【论文摘要】文章就近年来散户投资股票所犯的习惯性错误进行梳理分析,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出散户朋友十种典型错误,为散户朋友们今后的投资提供一些参考。
近些年来,“炒股”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话题。从2007年10月开始,A股一路下行,累计跌幅已超过60%。在日常的股票投资活动中,笔者发现多数散户投资者多多少少都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导致投资损失。在散户投资的众多误区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散户朋友的十种典型错误,为散户朋友们今后的投资提供一些参考。
一、买入价本位思想
即无论何时、何种市况,都是以自己的买入价作为卖出或是继续持有的标准。散户朋友们这一错误具体表现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止赢止损”方法和原则。小赚不跑,小亏不出,大亏认赔,亏了不忍心割肉,放手让亏损持续扩大,这是很多散户投资者容易犯的错误。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大幅下跌,有的投资者甚至自作聪明,为摊薄向下买入摊平,结果越套越深。“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会割肉的是爷爷”是投资高手总结的经验。割肉一方面是为了保存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综合考虑了资金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买入价本位思想”是散户朋友投资理念狭隘的体现,也是散户投资者易犯的常见错误。
二、持股过于分散或集中
投资过于分散,表面上看起来可以分散风险,但是对于一般的散户来说,其实是一种极其分散精力的行为和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我有一位朋友只有7万块钱,持有10只股票。这位朋友以为分散持股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殊不知一匹再大的黑马有再大的力气,也拉不动装着9头瘸驴的车。投资过于集中,只买一只,违背了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一损俱损的教训。乔治.索罗斯说的好:“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记住千万不能孤注一掷!”根据笔者的经验,持股适度按股票行业和地域分配比较好,3-6只股票适宜,持仓要讲究立体性,投资和投机结合,短线和中长线结合。
三、依据所谓专家、朋友、小道消息或者是媒体的建议作为买卖的标准
在股票市场,我的经验是不要轻易相信股评专家等人的结论,他们的话只能参考。他们说的涨、跌和你所理解的涨跌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一般股民理解的都是短期行为,而研究报告说的却是中长期。缺乏主见和自己的投资标准,人云亦云,没有正确判断风险和市场的能力,只能让自己永远停留在业余水平。沃伦.巴菲特说:“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正确的做法应如江恩所说:“顺应趋势,花全部的时间研究市场的正确趋势,如果保持一致,利润就会滚滚而来!”成为股市赢家需要建立自己正确的投资与方法,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要把“中国是***策市”等作为不学无术的借口,炒股实战技巧需要反复总结和摸索,不断地深入学习和领悟,才能为炒股赢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买卖时只喜欢限价交易,而不会利用非现价(市价)交易
有的散户往往会因为一、两分钱的便宜而因此误了最佳进入时机,这是典型的“拣芝麻丢西瓜”、“占小便宜吃大亏”的失败投资者。短线投资高手利用信息炒作波段,看准时机,利用市价果断成交,快进快出,往往受益匪浅。当然资历尚浅的散户投资朋友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的。
五、不敢买正在创新高的股票或板块,而喜欢买处于长期下跌趋势的股票
比如2007年6-10月,有色、煤炭、钢铁等资源型股票天天新高,但很多散户朋友在此类股票面前望而却步。以笔者周边的股票投资者为例,90%的人不会也不敢买那些正在创新高的股票,缺乏赚大钱的气魄和思想。美国人威廉. 欧奈尔说:“主流类中的股票,常能涨得惊天动地,但其他平庸个股,连一丝涟漪都不会起!”这类投资者不敢买入高价股,只喜欢买便宜股,他们不知道高价有高价的理由和“强者恒强”的道理。
六、急功近到,不愿长期持有
七、难以克服贪婪之心和不冷静的心态
很多股民朋友将人性的贪婪这一缺点在股票时进一步放大,表现得淋漓尽致。典型的是自己的账户资金升值已达20%、50%或更多,但还是不死心,不平仓,挣多了还想再挣更多。跌了甚至到深套以后,从恐惧、谩骂、后悔到连死了的心都有。比如经历2007年5月30日的风暴之后,笔者周边的很多散户朋友的市值大幅缩水,更别说今年以来的大跌,散户朋友跌的面目全非,中间永远不止损。但到现在上证指数2300点,周边散户在恐惧中抛售所有股票,把股票卖在地板价上。反复的追涨杀跌,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最终心灰意冷,以大幅的亏损离场而去。股民朋友炒股投资,就一定要克服人性贪婪和不冷静的心态这两个缺点。
八、不擅长学习和做功课
很多散户朋友喜欢把小道消息和上的股评当饭吃,不擅长学习是散户朋友投资股票的大敌。“股票是的睛雨表”,制约股票的涨跌因素相当复杂,股票供求、通货膨胀率、国内外的、***事、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股票的升降。这要求散户投资者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学习,不断进步,做好功课。投资总有失误甚至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懂得怎样在失败当中吸取教训,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同样的错误多次发生。“成功的方法在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弱点变成长处”。投资的成功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美国投资大师杰姆. 罗杰斯说:“决定命运的不是股票,也不是本身,而是投资者本人的学习、经验和判断”。
九、对股市缺乏基本的判断和信念
如很多朋友毫无道理的笃信大盘暴跌时,***府一定会出面救市;奥运会前股票一定涨;市盈率低的股票就是好股票;ST股票绝对不能买等等。把这些无稽之谈当成投资宝典,其实是误入歧途而毁己不倦。股票的投资经验需要时间积累和,或者前辈们反复总结出来的精华散户朋友可以借鉴和参考(仅此而已),如买进有信心、持股要耐心、卖股靠决心;短线炒消息,中线炒题材,长线炒业绩;买股要慢,卖股要快,持股要稳。不要在大涨后追高买进,不要在大跌后低位杀出;不要在利好公布后买进,不要在利空公布后卖出,不要买进有明显缺陷的股票等等,这些都是股民高手朋友们结合中国股市特点总结出来的精华,散户朋友当可以学习和引以为鉴。
十、心态不正,不够平常心
散户炒股心得体会篇2
最近的股市不平凡。从6100到5000点,沪综指用了19个交易日,而此前从5000到6100点,却耗费了33个交易日,所谓“别时容易见时难”,大约就是说沪综指之于6000点吧?面对市场上一片风声鹤唳的肃杀景象,散户们多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悲凉。
跟着基金炒股,兴许是前段时间许多投资者的致胜法宝,可随着基金持股越来越集中和大盘指标股的接连回调,这2007年股市最后的脉搏,我们还抓得住吗?难道真的要跟股市说再见?
其实换个思路看,如今的市场局面是靠资金推动效应而成,所以不妨做个假设:资金在,牛市就在,反之亦然。自从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力以来,基金一直是市场风向的引领者,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资产规模已经超过沪深两市A股流通市值的35%。只要考量基金的运行规则就不难发现,基金净值增长率是基民们考虑购买和赎回基金的主要指标,所以做高净值几乎成为基金经理们的不二选择。
对于年度这样一个指标重要估值关口,在这个阶段取得胜利的基金必然会成为市场中的明星,有抱负的基金经理是不会错是这样的机会的。笔者的一位基金经理朋友曾表示:“抓住最后两个月的行情,就是占据了明年业绩的主动权”――根据基金不同的操作风格,短中长各阶段都会有表现突出的基金,聪明的投资人一定会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投资机会。
所以,年末,跟着基金炒股不但不落伍,反而是实实在在节省精力的做法。当然,具体做法可以根据个人的投资期限来选择。
跟基金炒股方法一
中短线结合,操作大盘权重股
毋庸置疑,今年以来,大盘蓝筹股尤其是超级大盘权重股是行情飙升的最大推手。但近来市场的大起大落也印证了专家们的说法:
A股市场的结构性泡沫造成的市场风险正在积累,在市场平均市盈率屡创历史新高,股指期货不日推出的前提下,股民们短线操作应慎之又慎。为了降低风险系数,散户们可以考虑操作大盘权重股,比如工商银行、宝钢股份等,只要没有重大利空消息,这些核心蓝筹票股仍然是稳定大盘的主要力量。
从技术层面来讲,只要大盘指标跌破10日均线,一般会有惯性的盘横整理动作,这时候的大盘权重股表现对市场尤其重要,因为在2007年的行情里,反弹行情多由权重股主导市场,这其实也是短线操作的市场机会,投资者可以逢低买进逢高卖出。
其实,留心每年的年末行情,机构和散户们惯有做多心理,大盘权重股的上涨是必然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当股指期货真正推出后,大盘权重股的震荡行情将加剧,所以短平快应是散户们操作大盘权重股的重要手段。当然,是否一定要选择10日均线作为建仓指标,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也有超级稳健的投资者选择60日均线的,只是策略变化为中期持有,买卖也不那么频繁,适合没有多少精力看盘的股民,这种方式就目前来看,投资收益也是不错的。
我们以工商银行(601398)的表现为例,上证指数从8月14日的最高4916点跌到8月17日的最低4646点,第二天再度摸高4900点,工商银行也在8月17日跌破10日均线6.57,收盘报6.46,第二天跟着指数一起***,最高达到7.11,收盘报7.01,假设短线炒作以10日均价6.57买入10000股,第二日以7.01价格悉数卖出,每股赚取差价0.44元,10000股便是4400元,扣除买卖手续费税约1%,也有4350元的进账,日投资收益率达6.6%,可谓高收益。可以说,这次反弹基本上是靠大盘权重股带动整个市场收复失地的。所以,在大涨行情里,权重股是主角。
另一方面,当大盘在技术超跌时,大盘权重股的稳定性或可减少投资损失。还是以工商银行为例,11月8日股市遭遇黑色星期四,工商银行却稳在8.26收盘,技术指标基本完好。当时注意到这一现象的散户再结合基金三季度报告中对基金增持金融、钢铁等类股票的描述,就基本可以判断11・8股市大跌不过是短期释放利空消息,当然做多后市逢低入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结合大盘指标判断个股走势的方法不适合新股。同时,散户短线炒作新股,特别如中石油、中国神华一类的超级大盘新股的风险也比较大,建议散户们不要轻易尝试。而且如果考量到中石油等超级股对大盘的影响,股市的二八现象将持续严重,所以,短线炒股的可行性越来越小,即便是跟着基金炒股,大家在选择大盘权重股时也要考量个股的历史表现,在大盘中的地位,对基金的影响等等,不能盲目跟风。
跟随基金炒股方法二
中线炒作基金重仓股
基金的选股能力突出地表现在对重仓股的选择上。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基金的平均持股集中度在40%〜55%之间波动,也就是说,10大重仓股几乎占基金股票投资一半的市值。因此,重仓股的选择对于基金整体股票投资的收益有重要影响。考虑到年末这样一个重要指标关口,基金有做多重仓股的积极性。
前文也有提到,在指数不断创新高,市场风险累积的端口,盲目选择基金重仓股很可能就成为最后站岗的“卫兵”,所以股价和市盈率就成为散户们选票时规避风险的重要指标。
目前市场的投机气氛浓厚,短期买卖活跃,不少股民包括老股民对市盈率这个基础指标很是不屑,多以题材炒作和追踪热点为主。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热点散乱已成为市场普遍共识,像大家关注的地产股、金融股等早就成了散户竞相追逐的热点,个别股票高达一百甚至几百的市盈率,中长期持有这样的股票风险巨大,当市场投资回归理性,这些股票很有可能成为股市重灾区,而市场的理性回归的时间,谁也无法揣测。
结合历年末年初热点偏爱转移以及各种消息不断的实际,选择基金重仓股中市盈率和价格双低而行业前景看好的蓝筹股票是很好的投资机会,一来这些票没经过大炒,机构减持积极性不大;二来因为股价和市盈率双低,后市操作空间大。
以太钢不锈(000825)为例,基金持仓占流通比二季度达到45.61,目前虽然有主力减仓的迹象,但作为基金重仓股,而且考虑到其30倍左右的市盈率和22元左右的价格,以及钢铁板块素有的稳健,投资者可以逢低介入,进行中线操作。
另外,根据今年10月、11月行情,大多数个股创出了阶段性新低,二八现象持续将是今年底甚至明年初的重要现象,采用中线炒作基金重仓股的持票策略也无疑是规避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
跟随基金炒股方法三
长线持有基金增持股
选择基金增持股无疑是众多长线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基金没有随时公布增持股票的义务,当你发现某只股票疯狂上涨时,基金也许已经开始在考虑减仓了,所以,发现疯长前基金增持股无疑是发现了财富新大陆。
可沪深上千只股票,盲目查找要耗费很多精力。其实查找规律跟选择基金重仓股的道理差不多:一是按市盈率指标,一般市盈率较低的股票都没有经过热炒;二是按每股股价,股价低的票机构可以快速增持;三是查看其机构占流通比,要是发现了机构增持,而市盈率和股价双低的票,那么恭喜你,这兴许就是只大“黑马”。
我们以赣粤高速(600269)为例,此票股价大约在16~18元浮动,市盈率不到40倍,这跟市场平均80多倍的市盈率相比,可以说很低。而其2006年每股收益0.71元,2007年三季度收益0.67元,考虑到其主要资产高速公路,盈利能力稳定而且长期看好,这样的股票没有经过机构大炒热炒,但考察其二三季度基金持仓占流通比,已从19.29悄然上升到32.57,基金增持明显。同时,交运板块没有经过热炒,而各股收益表现均很理想,很具有蓝筹股潜质,后市火热也在情理之中。
同时,我们如果注意了基金公布的三季度报告,可以发现,基金普遍在行业配置上,重点增持了金属、金融、采掘、交运等;减持最多则是机械设备、食品饮料、医药,所以中长线持有基金增持类股票,更利于投资者减小风险获得最大收益。
跟随基金炒股方法四
注重股票配置
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跟着基金炒股并不是全无风险,毕竟在股市里,不是你赚了别人钱就是别人赚了你的钱,而基金经理们有专业的投资理念,机构实盘操作能力远远高于散户,所以年末炒股,散户们也应重视股票配置,分散投资风险。
一是要重视权重配置,老股民戏称炒股最忌讳股市里找“情人”。这句话虽然是玩笑,但也有自己的道理。比方说,有些股民选择某一只或几只股票反复炒作,逢低买逢高卖,但如果不分析基金增减仓情况,可能是年末非常受伤地接下最后一棒的那个人。还有些股民喜欢某一个行业板块,反复地选择其中股票,在热点转换频繁的年末行情里,短线可能遭遇重创。所以,理性配置各股,成为年末分散风险的一个关键。
散户炒股心得体会篇3
一、股票市场参与人特征、博弈类型和一般假设
股票市场中的参与人有投资者、证券机构、交易所和***府管理部门。投资者根据其拥有资金的多少,可分为散户和庄家两类。我们假定:(1)股票市场上博弈的参与人都是理性的,他们会在某种约束下做出最优化的理性决策。(2)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资金都是风险资金,这些资金往往投向价格上升较快的上市公司股票。(3)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一开始均先假设股票市场中的所有博弈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修正。(4)股市泡沫化的含义是:股票的价格严重脱离其基础价值,表现为投机资金大量涌入股市,股票指数不合理的急剧上升,市盈率偏高,股票实际收益率(股息率)大大低于银行利息率和债券利率。
二、庄家与交易所之间的博弈庄家
主要特征是,与中小投资者相比,资金数量占绝对优势,有操纵一家或数家上市公司股票的能力。庄家通过在低价时吸筹,然后,拉升价格,在高价时卖出股票的方式获取盈利。交易所主要特征是,它名义上属于会员制单位,实际上是完全的内部人控制,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这种动机加上两家交易所的竞争关系,使交易所从本质上并不反对庄家炒作,从而推动成交量规模的扩大和股票价格指数的上升。但是,交易所的这种愿望又受到***府的约束,它必须服从***府的意***,即在股市产生泡沫时会
表1
庄家与交易所博奕交易所控制不控制庄家大交易量中等交易量-5,410,-40,15,2
对庄家行为进行控制。下面,我们给出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假定下,庄家与交易所之间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分析这一博弈,庄家和交易所在实现纳什均衡时的战略是:庄家做中等交易量,交易所不控制,结果是庄家得5个单位收益,交易所得2个单位收益。在1995年底至1996年初的实际过程是这样的:1995年,中国股市进入低迷期,成交量萎缩,股价指数陷入很低水平,***府管理层出台了三项利好***策,试***刺激股指上扬,结果没有能成功。***府急于激活股市,这就给交易所获取自身最大利益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因此,1996年初,交易所开始游说少数有资金实力的单位去做庄,制造出两地的龙头个股来,例如沪市的长虹、深市的发展,以带动整个股市的全面上扬。同时交易所也通过暗示等各种方式告诫庄家,不可炒作过分,否则,或许会受到***府的干预。庄家自然也明白这份道理。因此,服从交易所的安排,只做中等的交易量。由于庄家与交易所的这一博弈事实上也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类型,同时,还具有合作博弈的性质。因此博弈的结果是,庄家和交易所均增加了收益,同时也没有恶性炒作个股现象。如果只有少数庄家这样的炒作,就更不可能造成整个股市的泡沫化。
三、庄家与散户之间的博弈
讨论庄家与散户的博弈,是要说明庄家炒作个股的意义。散户的具体特征主要有:(1)单个散户的资金实力相对于庄家来说较小。(2)散户人数众多,但由于信息和个性上的差异,买卖方向很不一致,力量分散,不可能控制价格走向,只能是股票市场价格的接受者。(3)散户收集信息的方式一般为收集市场上流传的消息或看报纸、听股评和作技术分析。表2庄家与散户博奕小猪按等待大猪按等待5,14,49,-10,0庄家与散户之间的博弈,先可以用“智猪博弈”(张维迎,1996)的例子来说明。表2列出了这一博弈的支付矩阵。这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例子,其纳什均衡是大猪按,小猪等待,大小猪获得相同的收益。在股票市场上,庄家就类似于大猪,散户就类似于小猪。庄家要获利,只有自己收集信息,利用大资金的优势拉升个股,获取差价。
散户既无能力收集信息,也无能力操纵价格,其最优战略只能是跟庄家。虽然散户跟庄家这一战略没有错,但在实际过程中,散户却远没有“智猪博弈”中的小猪那么幸运。
这是因为,首先,中国股票市场上的博弈,实际上也是一个“零和博弈”。从根本上说,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收益来源于股息,但我们即使认为中国股市中每个上市公司公布的净利润都是真实的。那么,所有上市公司每年的利润还都抵消不了交易所、证券机构的手续费和***府收取的印花税。例如,1996年,沪深全部上市公司的总利润为300亿元,而印花税和交易手续费相加超过了300亿元。其次,庄家与散户博弈实际的类型属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从这一博弈的信息角度来看,庄家与散户之间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庄家掌握信息而散户不掌握信息。这表现在:(1)庄家往往占有某个股很大的份额,他可以准确推算出其他所有散户占有的份额,而散户只能通过技术分析,例如RSI值等指标从概率上估计庄家的情况。(2)庄家往往与上市公司关系密切,掌握着上市公司的内幕消息。甚至上市公司还常常有利于庄家的信息。而这一点,散户是做不到的。(3)庄家往往收买媒体或股评人士虚假但对其有利的信息。股评人士在报上散布琼海药虚假业绩就是一个典型案例1.从博弈的顺序来看,可以视作庄家先采取行动,在低价位时悄悄吸筹,而一般散户无法觉察,因而这时,博弈还具有静态博弈的性质。但当庄家吸筹完毕,开始拉升价格,散户从概率上大致判断出某个股有庄家,从而跟庄时,这一博弈就变成了一个动态博弈。由于庄家也知道散户的战略,因此,庄家的行为就常常具有欺骗性,所以在博弈中,只有少量有分析能力的散户才能赢利,大部分散户将会屡屡上当而亏损。总之,交易所与庄家、庄家与散户的博弈,其总的结果是,交易所增加了收益,庄家获得了中等规模的利润,少数散户获取少部分盈利,大多数散户亏损,股市开始升温,还没有明显恶炒个股现象,整个股市没有泡沫化。那么,像1996、1997年那样,我国股市多次的泡沫化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来看庄家与庄家的博弈。
四、庄家与庄家之间的博弈
庄家与庄家的博弈类似于潜在进入者(Poten-tialEntrant)与在位者(Incumbent)的博弈。这一博弈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高价格(HighPrice)情况和低价格(LowPrice)情况(RobertvS.Pindyck,1997)。假设在上面交易所与庄家的博弈例子中,与交易所合作博弈的庄家为在位者庄家A,另有一潜在进入者庄家B.当B观察到A与交易所的合作博弈时,B毫无疑问也将进入股市。在低价格情况下,B将选择与A一起做庄;在高价格情况下,B将选择另外的个股去做庄。在低价格情况下,B选择与A一起做庄;是因为B的进入不会遭致A的阻挠或者斗争。我们列出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假定下A、B的支付矩阵(表3)。分析这一博弈,从理论上说,纳什均衡有两个,即B进入、A默许和A斗争、B不进入。但在实际中,A斗争是一个不可置信的威胁。因此,实际的纳什均衡只有一个,即B进入,A默许。另外,我们再来分析A、B获得的效用。假如,A的目标利润是5,并在B进入时仍然不变,B的目标利润是3,那么,A、B共需获得的总利润数比只有庄家A时多出了3个单位。因此,当B进入时,该个股必会有更大的交易量和更大幅度价格的上升,显然,该个股的“泡沫”增大了。在散户只跟庄不根据业绩来而进行投机的情况下,A、B的获利就有了基础。这时,A、B恶性炒作就会发生。现在,再来分析,在高价格时的博弈。我们仍然先给出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假设下,A与B博弈的支付矩阵(表4)。分析这一博弈,在高价格情况下,纳什均衡为A斗争,B不进入。由于这是一个完全信息的博弈,B自然不可能进入而会选择其他个股去炒551参阅《中国证券报》,1997年7月15日第一版。庄家B潜在进入者表3低价格情况下庄家A在位者默许斗争(继续买入)(卖出)进入(买入)不进入(不买入)2,3-2,00,50,5作。在实际情形中,B完全准确地知道A的买入价格当然是不可能的,B只能从概率上推算出A买入价格的分布情况。因此,庄家A、B的博弈类型实际上是完全但不完美信息静态博弈的类型。但是,由于庄家们丰富的操作经验,B推测的A的平均买入价格与实际相差并不会很大。这一点,就足以让B作出正确的决策。
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博弈又是一个接近于完全信息的博弈。庄家B潜在进入者表4高价格情况下庄家A在位者默许斗争(继续买入)(卖出)进入(买入)不进入(不买入)3,5-3,80,50,5现在我们假定,A已经在炒作股票市场上所有绩优股,且已经使这些个股处于高价位。这时,B将选择中等业绩的所谓次优股来炒作,并使这些股票也处于高价位,再假设股票市场上只有A、B两个庄家在炒作,那么,现在只留下那些业绩差的个股还没有被庄家炒作,也不会再被庄家炒作。如果股票市场的现实是如此,那么,即使股市有泡沫成分,可能也是“合理泡沫”。但是,股票市场上有资金实力成为庄家的决不只有A和B,还有C、D、E、F……,他们也必将大举进入股市炒作。
由于绩优、次优股已被炒作,而且均已处于高价格,他们只能选择那些业绩差的股票来炒作。由于散户并不依据业绩好坏投资,而只跟庄操作,因此,A、B之外的庄家并不担心业绩差的股票炒作不起来。例如,1997年2月20日至1997年5月10日,沪深两地534家上市公司股票,升幅1倍以上的达60多家,其中有长虹这样的绩优股,也有像深天地这样的业绩较差的股票,而且深天地的升幅更大,达380%1.庄家们也清楚,目前情况下炒作,交易所不会控制,***府也不会干预,这样各路庄家纷纷进入股票市场,各显神通炒作,股票市场陷入了“公共地的悲剧”,其结果必然导致成交量的急剧增加,股价指数飚升,股市泡沫越来越大。设进入股市的庄家共有n个,每个庄家根据自己的目标利润决定自己的买入数量,则有qi∈[0,∞),i=1,2,…,n,Q=∑ni=1qi(假设散户交易量为0),qi为第i个庄家的买入数量,Q为n个庄家的买入总数量。
如果我们用D表示目前的股价指数,则根据供求规律,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设D是Q的单调上升却下凸的函数,写作D=D(Q)。在股票市场上,虽然Q的值多大会导致股市泡沫发生且对投资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在具体的交易中,股市泡沫最终会在一个确定的Q值而发生。设交易量达到股市泡沫时的最大临界值为Qmax,当Q>Qmax时,就发生了股市泡沫的情况。再设一个庄家的利润函数为:Ri(q1,…,qi,…,qn)=qiD(∑qi)-qiD式中,i=1,2,…,n,Ri为第i个庄家的利润,D为庄家们买入时的平均股价指数,那么,每个庄家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Riqi=D(Q)+qiD′(Q)
-D=0,i=1,2,…,n将n个一阶条件相加,可得:D(Q*)+Q*nD′(Q*)=D(1)
Q*=∑ni=1qi*,表示纳什均衡时所有庄家的最优交易量。最后,分析所有庄家实际允许获取最大收益时的Q值,看看D与Q的函数关系。在股票市场上,D一开始时会随着Q的增大而上升,但随着Q的进一步增大,当Q>Qmax时,D虽然短期内还会有所上升,但以后的情形却是暴跌(例如1996年12月,1997年5月的情况),原因有三:(1)
当Q>Qmax后,庄家会受到交易所的控制。交易所迫于管理部门的压力和自身的长远利益,必须作出控制措施。例如1997年5月19日,沪市暂停了东大阿派、河北威远的交易,深市暂停了深能源、沪州老窖的交易2.(2)中小投资者跟风大大减少,庄家们无法平仓(卖出)。(3)会招致***府的干预。例如1997年5月,管理层连续出台了提高印花税、禁止国有企业买卖股票等一系列措施。据此可以得到,所有庄家实际获得最大收益时允许获得的Q值为Q=Qmax,即应满足:MaxQQD(Q)-QD.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D(Qmax)
+QmaxD′(Qmax)=D(2)6512参阅《中国证券报》,1997年5月19日第一版。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报》,1997年2月20日至1997年5月11日。比较(1)(2)
两式,可以发现Q*>Qmax.这样,股市泡沫产生了。根据作者测算,深沪两地上市公司1997年5月中旬的平均市盈率达70倍左右,与日本1989年股市泡沫达到顶峰时的市盈率相近,即投资于股票的收益率小于1.5%,而同期,三年期以上年存款利率和年国债收益率均超过8%.
五、***府与庄家之间的博弈
我国的股票市场,素有“***策市”之称。因此,在探讨股市泡沫的形成过程中,有必要分析***府作为参与人是如何参与博弈的。由于股市泡沫直接的起因者是庄家,因此,***府博弈将以庄家为对象。下面,讨论***府的具体特征如下:版权所有
(1)***府在股票市场上的目标是多元的,***府的主要目标使股市稳定发展,避免泡沫。
(2)***府在股市上的角色是多重的,它是交易规则的制订者,是交易活动的裁判员,又是交易秩序的维持者。
(3)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府的多元目标和多重角色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又是矛盾的,存在着目标之间和角色之间的冲突。
表5***府庄家间博奕***府惩罚不惩罚庄家≥5%5%-5,-55,-5-5,-51,-5
***府与庄家之间的博弈,在中国股票市场上主要表现为:***府制订规则,如果庄家违反了这些规则,***府依据这些规则进行处理,以维持股票市场的秩序。例如,***府制定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任何法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达到5%时,应当自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公司、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作出书面报告并公告”。熟悉中国股票市场的人都知道,庄家炒作某个个股,持有的普通股都远远大于总数的5%,5%以下的持有量几乎是不可能操纵该个股的走势的。而实际上鲜见有这样的公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府是怎样应对的呢?同样,我们先列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假定下,***府与庄家博弈的支付矩阵(见表5)。分析这一博弈,可以发现,这一博弈无法分析,即纳什均衡不存在。在这个博弈中,***府的任何一种战略,都得到相同水平的负效用,***府无法作出行动选择和战略决策。这种状况说明了***府多元化目标的矛盾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多重角色的冲突。反映在中国股票市场的现实中就是,如果庄家选择大于5%的策略,***府惩罚,则股市低迷,***府发展股票市场、为企业筹资的目标无法实现;如果***府听任庄家选择大于5%的策略,那么必然导致股市泡沫,严重时会引起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由于***府的行动不明确,庄家也无法作出行动选择,于是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不存在。当然,在现实中,庄家和***府,都不可能不采取行动,博弈仍然存在,而且贯穿始终,以致于中国股市被称为“***策市”。在实际中,***府与庄家的博弈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并且这一博弈是重复博弈。首先,***府在两难选择中,只能采取实用主义和灵活态度,即在股市低迷时,***府对庄家选择大于5%的行动采取不惩罚即默许态度,当股市泡沫化显著时,***府法不可能责众,只能采取“杀一鸡给百猴看”的方式,抑制投机,挤出股市气泡。例如,1997年6月13日,***府管理部门查处了海通等三家证券公司操纵上海石化等公司股票的行为。1然而,股票市场上的参与人都明白,上述三家仅仅是众多操纵股票市场的庄家中的一小部分。庄家在与***府的多次博弈中,也了解了其战略。因此,在股市低迷,***府希望股市升温,少部分庄家进入股市时,他们亦会纷纷由潜在进入者成为实际进入者;当股市升温时,庄家们预见到泡沫化将产生,但他们也并不会因此退出,因为:第一,股市泡沫化尽管实际上存在,但到底在什么具体水平上发生是一个模糊值。第二,当***府认为股市已经泡沫化,要采取措施时,“众猴”(庄家)中到底谁将成为“鸡”被“杀”也是不确定的,尽管必定会有一只猴子将被当作“鸡”,但对每只“猴子”来说,1%是一个小概率,而小概率事件是可以当作不会发生的。这样这一博弈的结果是,庄家会在其资金约束下不断地炒作下去,直至泡沫化***府采取惩罚少数典型庄家时,才开始收敛。
参考文献
散户炒股心得体会篇4
最近,关于国内居民借钱炒股、卖房炒股、卖工厂炒股的消息满天飞。在北京市郊区一些农村,近日出现大批原拆迁户农民到银行取款的情况,连ATM机都被掏空了,他们纷纷转战股市,希望分一杯股市飚升的羹。不少在校的大学生也纷纷涌入股市。
《广州日报》引用的数据显示:由于A股连续大涨,股票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级别的散从年初的2.32万增加到4.04万,增幅高达74.14%。也就是说,在这次股市轮番上涨中,更多的是大中小投资者都涌入市场,或又进入全民炒股的狂热高潮。
我早就指出,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居民来说,特别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富裕的居民来说,如何能够一夜暴富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只要能够让他们一夜暴富,要他们做什么都行。而国内A股突然一两个月内飚升40%以上,他们当然会认为是一夜暴富的好机会。无论是农村拆迁户,还是刚入校的大学生,以及相应的其他居民,其心态都会如此。全民炒股的狂热也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
而国内投资者涌入,正是创造国内A股能够在短期内让股指快速飚升的动力。可以看到,近段时间,A股单日成交金额超过万亿人民币,比对美国以前创立股市单日最高成交要高得多。这不仅会引起全球投资的关注,也透露出中国股市的缺陷。就国内股市投资者的结构来说,散户占80%以上的比重。如此之大的成交量,反映国股民心态,倾向于短期炒作。
比如,上海A股的市值约22万亿,如果以单日1万亿成交算,这22万亿市值的股票,只需要22个交易日就能全部转手一次,也就是说,国内投资者股票持有时间平均在1个月左右。但香港投资者股票持有时间则在一年以上,其他发达国家市场的投资者股票持有时间可能会比香港投资者持有时间更长。
现在的问题是,国内这种投资的狂热能够持续多久?监管层通过什么方式来把这股国内居民投资者的热情转化为国内股市长期稳定、发展繁荣的动力而不是短期的炒作冲动?通过什么方式把这股国内居民投资者的热情转化国内实体经济增长之动力而不是大股东掠夺中小投资者的工具?也就是说,国内股市如何来顺应这股国内居民的投资热情。
散户炒股心得体会篇5
股票市场存在博弈行为并不令人奇怪,它似乎是一个遍布所有市场的普遍现象,在投资实践中广泛使用的技术分析便是博弈行为存在的证明。
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都希望通过买卖股票能够赚钱。如果投资者持有股票的目的不是股息或红利,那么,他赚钱的惟一机会只能通过低买高卖,获得买卖差价(资本利得)来实现。低买高卖是投资股票的重要法则,其核心是对股票进行估价。股票市场价格的高和低是相对其内在价值而言的,低于股票内在价值时为低,高于股票内在价值时为高。对公司价值的估价无论是实质派还是增长派,都要涉及到未来的预期。但是,投资者即使购买了自己评估其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预期其市场价格将要上涨的股票,实际上也不一定会上涨。此时,投资者只有购买其他绝大多数投资者预期价格上涨的股票,购买后股价才有可能真的上涨,也才能获得资本利得。也就是说,投资者对股价变动趋势预测的最终结果,与其他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密切相关,因而,这是一个博弈过程。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来了一套“选美论”,将股市与选美联系起来,对上述过程作了一个生动描述:从事职业投资,好像是参加选美联系起来,报纸上发表100张照片,要参加竞赛者选出其中最美的6个,谁的选择结果与最终结果最接近,谁就得奖。在这种情形下,每一个参加竞赛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的6个,而选他认为别人认为最美的6个。每个参加者都从同一观点出发,于是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的,也不选一般人认为最美的,而是推测一般人认为最美的。在凯恩斯的这个选美竞赛中,个人的审美标准对决定竞赛获胜者是无关紧要的,只有准确揣测其他竞赛者的审美标准和可以动向,选出绝大多数竞赛者认为美的面孔,最终才能获胜。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出了股票市场的一个基本投资原理:购买大家都预期看涨的股票而不是购买自己看涨的股票,只有与市场走势一致,才能获利,因为股票交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在股价高位卖出才能够真正获利,而这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做到的,这中间涉及到了买卖时机和选择与股市上所有参与者的多重博弈行为,也最终影响了结果。
但是成熟而规范的股票市场集中了一国所有的股票投资者。在这样一个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任何单个投资者都很难操纵整个市场,只能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即便是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由于受到***府或行业自律机构的严格管制和监督,也只能接受市场价格而不能操纵价格。
二、不成熟市场上的博弈行为
在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上,由于市场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市场效率不高、市场容量有限,从而决定了少数机构投资者能够利用信息优势操纵价格,获取暴利。在这个过程中,中小投资者发现某只股票价格上涨,也会跟风而进。最终能否实现盈利的多少,就决定于自己所购买的股票——这个接力棒能否传下去。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博傻”的过程,投机者总是期待着有更傻的“傻瓜”来接手,只要有新的同盟者加入,这场金融游戏就能继续玩下去,预期收益也能实现,金融泡沫才不至于破裂。下面我们对这种市场操博弈纵行为加以分析。
(一)机构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股市上的机构投资者经常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雄厚的资金实力来炒作股票,他们通过在低价时吸筹,然后拉升价格,在高价卖出股票的方式来获取超额收益。除了这类实力超群、足以操纵任何一只股票价格的大机构投资者外,还有一些资金规模不大、不足了操纵任何一只股票价格的中小机构投资者,他们获取收益的机会便是跟着大机构投资者一起炒作股票,以期分得一杯羹。大机构投资者虽然有实力操纵股价,但要连续拉升股价,还需要其他资金的进入与配合。他们往往通过市场或媒体散发出一些信息,吸引中小机构投资者和散户跟进。在价格低位时,大机构投资者尚能同各位投资者进行合作博弈,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股价一旦达到大机构投资者所期待的价位,他便要选择出货,卖出股票,而此时他仍然会散发一些信息,吸引其他投资者继续跟进和接盘,这又变成了大机构投资者同各投资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在价格低位时,大机构投资者和其他投资者还是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而价格一旦上涨,其他投资者便揣测大机构投资者的心理价位,因为谁都明白,谁接了最后一棒,谁就会被套牢,却又担心出货太早,股价涨势未完而赚钱不多。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往往总希望在价格更高一点时再卖,结果,大机构投资者早已在“障眼法”的掩护下出货了。股价一旦失去支撑,便会掉下来,这时,其他投资者想跑都来不及了。此时的博弈已演变为不完全正确信息的静态博弈。
机构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有点类似“市场进入”博弈。假设已有机构投资者A在炒作一只股票,称为在位者。另有一机构投资者B(称为在进入者)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有关该股票被炒作的消息,在获利动机的驱使下,机构投资者B能否获利,还取决于机构投资者A的决策行为。若机构投资者A认为该股票的价格还处于低位,机构投资者B进入时,机构投资者A还将选择合作(继续买入),与机构投资者B一起做庄。若机构投资者A认为该股票的市场价格已处于高位时,机构投资者B进入,机构投资者A将选择斗争(卖出股票)。因此,机构投资者B的收益与机构投资者A的决策行为密切相关。为了分析问题简化起见,假定该股票的价格处于低位,机构投资者B进入时,机构投资者A将选择合作。现列出在该假定下,机构投资者A、B博弈的支付矩阵(见***1)。
合作斗争
机构B跟进3,4-2,0
不跟进0,50,5
***1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低价格情况
这个博弈显然有两个纳什均衡,即(跟进,合作)、(不跟进,斗争)。例如,在给定机构投资者B跟进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A选择合作将得到4个单位的收益,选择斗争(卖出)将无利可***,所以,机构投资者A的最优策略是合作(买入)。同理,给定机构投资者A合作时,跟进策略成为机构投资者B的最优选择。尽管在机构投资者B选择不跟进时,机构投资者A采取任何一种策略都是一样,但是,只有当机构投资者A选择斗争(卖出)时,不跟进才是机构投资者B的最优选择。所以,(不跟进,斗争)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不进入,合作)则不是纳什均衡。在这里,机构投资者B先选择行动(跟进或不跟进),机构投资者A后选择合作还是斗争。如果机构投资者B选择“跟进”,机构投资者A合作,则支付水平分别是3和4。***2十分明了地显示了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每位参与人可选择的策略以及不同行为下的支付水平。机构投资者B不跟进。博弈不会发生。机构投资者B进入后,机构投资者A选择行动开始后又是一个子博弈。因此,在实际中,(跟进,合作)是一个精炼的纳什均衡。机构投资者B跟进,该股票的成交量必将放大,价格将上涨。显然,该股票价格中的“泡沫”增大了。在散户不根据业绩而只盲目跟风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A、B的获利就有基础,此时,对该股的泡沫就会膨胀起来。
现在,再来分析在价格高位时的博弈。仍先给出完全信息假设下的静态博弈的支付矩阵(见***2)。
机构A
合作斗争
机构B跟进4,6-3,8
不跟进0,50,5
***2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高价格情况
在这里,由于假定机构投资者B已经知道该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机构投资者A的最高心理价位,因此,这时的纳什均衡为机构投资者A斗争(卖出),机构投资者B不跟进(不买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机构投资者B并不拥有机构投资者A的完全信息,不知道此时股票的价格已是机构投资者A的最高心理价位。在给定机构投资者B跟进时,机构投资者A的策略为斗争(卖出),实现收益,此时的纳什均衡应为机构投资者A斗争(卖出),机构投资者B跟进(买入),机构投资者B因机构投资者A的出货而有可能被套住。因此,由于机构投资者B不能准确猜测机构投资者A的心理价位,使得机构投资者B处于进退两难之中。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B就要推测此时市场价格是机构投资者A的心理高位的概率分布,再结合自己的期望收益,作出自己是跟进还是不跟进。在一般情况下,机构投资者B能够大致猜测出机构投资者A所期望的心理价位的概率分布,作出正确的策略。但是,若机构投资者B生性好赌,根据概率分布推测此时股票的市场价格已达到机构投资者A的心理高位,他还是要选择跟进,而此时机构投资者A觉得价格还没有达到心理价位,又发现有新的资金介入,这时他的策略选择就是大量吸筹,拉升价格。若机构投资者A、B实力相当的话,股票的价格将会迅速上涨,顷刻升天。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们不知演绎了多少这样的神话。
在现实的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远远不止A、B两家,这些机构投资者们或资金实力不同,或信息来源渠道不同,总之,在股票市场上个个都神通广大,他们或者根据业绩,或者根据消息来炒股票,那些既没有业绩又没有消息的股票便遭到无情的抛弃。他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题材来炒作股票,整个市场上或有业绩或有消息的股票都被炒作了,再加之大量散户的盲目跟风,市场成交量迅速放大,股票价格迅速上升,股价指数不断攀高,股市泡沫迅速膨胀。
(二)机构投资者与散户之间的博弈
在股票市场上,除了可以操作股价的机构投资者外,还有大量的中小投资者,即散户。他们同机构投资者相比:(1)资金实力有限;(2)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收集市场上流行的小道消息或看报纸;(3)尽管散户数量众多,但由于风险偏好不同,所掌握的信息不同,对股价走势的看法不同,决定买卖方向很不致,力量分散,不可能控制价格走势,而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散户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散户获利的最优策略是后进先出,在机构投资者开始拉升股票价格之后再购买该股票,在机构投资者出货之前卖出股票。然后,由于信息不对称,散户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经常是接了机构投资者的最后一棒,被套牢了。
机构投资者与散户之间的博弈,有点类似“智猪博弈”,下面给出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见***3)。
散户
接等待
机构B接4,13,3
等待7,-10,0
散户炒股心得体会篇6
股奴病状一:私募集资,“玩的就是心跳”
病状
为了炒股而炒股,把炒股当做勇敢者的游戏,不但自己全情投入,还积极笼络周围的亲戚朋友一起“致富”。网络收藏夹里全是投资网站,上班看股指,下班看分析,俨然真正的职业炒家。
病例
“2001年,我买了20万元的股票,谁知道一套就是5年。现在终于遇到了牛市,仅仅解套怎么够补偿损失呢?”陈辉是某投资公司的财务总监,正因为是业内人士,他对股票显得更加狂热。
进入2007年,股指不断更新,陈辉的血液沸腾起来,“乱世出英雄,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很想在股市沉浮中大干一场的他看着手头的百来万元,仍觉得不过瘾。正好陈辉身边有不少同事朋友想进入股市,向他咨询该买哪只股票,他心里一动,“不如你们把钱交给我来打理吧!”
他定下两种集资方式:第一种,赚了的钱他拿3成,赔了的话对方吃进;第二种,赚了的钱对半分,赔了的话他埋单。
不到3个月,他就集资500万元。每天拿着500万元在股市里冲浪,陈辉觉得自己找到了梦寐以求、刺激无比的生活,但也快被接二连三的电话给烦死了,“这些人都拿这些钱当命根子,交给我后,哪怕股市跌了一点点就问个不停。”
这500万元的前途,谁能说得准?而陈辉的前途也没人能说得准,万一赔了谁来负责?
诊断报告
打开网络搜索,输入“代人炒股”,各种诈骗、纠纷事件扑面而来。以小陈为代表的这些人全都一不小心变成了十足的“股奴”,每天看盘、分析K线,到处打听所谓的“内幕消息”,股市的跌宕完全左右了他们全部的心情线。一些新股民很少认真学习和研究股市,自以为精明地拿出毕生的积蓄交给“懂行”的人来打理。殊不知,股票本就是风险投资,不论是“代人炒股”还是“托人炒股”都为社会的不和谐与家庭的不安定埋下了隐患。
而对于“代人理财”的“高级”老股民来说,炒股没有错,玩心跳也无可非议,但自以为是巴菲特就不对了。违规操作不说,还利用他人的求利心态玩刺激,你真的能负起责任吗?
股奴病状二:刷卡退保,卖房押车,“富贵就是险中求”
病状
胆大心大,把炒股当。为炒股不惜运用各种非常规手段套取资金。马桶边放着股票期刊,电视固定在经济频道 深信牛市能带来巨大回报,投入全副身家。
病例
五一大假刚过,黄叶就收到一大堆信用卡账单与保险公司的通知,账单上赫然醒目的数字让黄叶的心一阵发紧。迅速打开电脑,看了一会K线***,黄叶在心里不断安慰着自己:“再忍一下!很快就能解脱了!”仅仅几分钟后,几个银行又打来电话:“黄小姐,你的信用卡账单已经到期!”
黄叶是某广告公司的一名策划师。去年底,她在朋友的劝说下进入股市,不到半年居然赚了两倍,备受鼓舞的她决定加仓。因为积蓄不多,急不可耐的黄叶瞒着家人退掉了3万多元的保险,同时花掉近千元手续费将4张信用卡到地下POS机全部变现透支。筹集到资金的黄叶一口气将8万多元钱全部投入股市。
此后不久,黄叶觉得这点钱不够刺激。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她把前年刚买的新房子和一辆QQ车用40万元的价格卖掉,再次大举杀人股市。“我已经是徒手一搏,半年就收手!我只能成功!”
几个月下来,黄叶已经赚了十几万元,但是她心里仍然有一本账:自己卖掉的房子这几个月也升值了不少,算下来卖房炒股似乎并不合算…
诊断报告
据某门户网站一份股民调查显示,85%新股民的炒股资金来源是存款,14%的人运用了借贷抵押。同时,他们投身股市的理由极其相似――现在只要进股市就肯定能挖到金矿。
对此,有专家认为:新股民缺乏风险意识,缺乏基本的证券知识。全民炒股已经变成了全民投机,这绝不是一个值得兴奋的现状。股市决不可能创造人人都是股神的奇迹,赚了钱的股民要学会“该收手时就收手”。若陷入赌徒心理,不惜全身而进,操作稍有不慎,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股奴病状三:办公室炒股,“赔了江山也不惜”
病状
投资不大,心思却重。交易日里24小时都挂念着指数走势,只要听到“股票”二字立即眼睛发亮,呼吸急促。
病例
股市的“赚钱效应”使一些上班族从早上到下午都盯着股市,只趁休盘后才抽出时间工作。这种“人在办公室、心在股市”的状态让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股民梁锐就是其一。
梁锐在某建筑公司工作,去年年底殷市的赚钱诱惑,加上在证券营业部工作的同学的劝说,他开了户,“我投了2万元,到现在5个月就翻番了!”
“我们办公室5个人现在都是股民。”梁锐说,他们办公室的人是从去年6月份开始关注股市的,刚开始只有一个人炒,后来同事买的一只股票翻了两倍后,办公室其他人忍不住跟进。
“可是五一之后,我们部门经理把公司的网络端口屏蔽了。这叫什么事啊?给那么点工资还限制我炒股,与其每天心不在焉地坐在办公室,还不如干脆出来趁时机好做个专业股民。我正在写辞职报告,下周就不干了!”
梁锐以前工作特别出色,自从开始炒股后,每天工作、吃饭都离不开股票,每个月发了工资就补仓,工作也因此频频出错,几次被上司批评。可是对在大盘面前凝神屏气的粱锐而言,一切建议与提醒根本如同耳旁风,朦胧模糊可有可无。
诊断报告
在白领中流传一个说法:经理们的单间办公室是“大户室”,外边的办公室隔间则是“散户厅”。同事之间多用MSN聊行情,群聊工具则使办公室炒股族如同身处散户大厅。不少单位于近期专门开会,禁止员工在上班时间炒股,但效果并不明显。
对白领们来说,在飘红的股市中,量力而为玩几把并无不妥,最忌讳的是错误地理解了风险投资的意义,把副业当主业。利用工作时间炒股或辞职炒股,账面上或许能有短暂的进账,一旦遭遇挫折,事业、投资两头受窘,可谓得不偿失。
股奴病状四:学生炒股,“发财要趁早”
病状
年龄不大,学历较高,经验不足,胆子比谁都大。擅长孤注一掷、急功近利等招数。
病例
某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刘亮(化名)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四处找工作,反而熟练地操作着两台电脑。“找工作?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找到什么赚钱的工作?除了股市。”
刘亮本是一名普通的工科学生,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牛市的到来,可能他现在已经在一家单位做起了实习生。“去年8月份开始接触股票,当时我爸给了我6000元,炒了一个假期,大概亏了1000元。赌徒心态让我把学费、生活费全部押进去炒,结果去年10月份左右,亏得差不多只剩下学费。”后来,他把自己关在宿舍,每天花六七个小时分析股票,最后终于扭亏为盈,现在他甚至开始帮其他同学打理股票。
据了解,虽然炒股并不是刘亮不找工作的唯一原因,但他多门功课不及格却是事实。
诊断报告
散户炒股心得体会篇7
股海无涯,牛熊更替,浪沙淘尽,英雄辈出。
自千点以来爆发的超级大牛市,民间突然涌现出了众多的炒股高手。转瞬之间,他们的财富就翻了数倍。这些高手通常只是一“小散”,相对于理财专家的机构投资者秉承某一投资理念、运用特定的数学模型进行价值投资,他们的投资理念五花八门,投资手法上天入地,但投资效益往往高得出人意料,有的甚至超越了“行家里手”的机构投资者。然而,相对于资金庞大的机构投资者,这些民间高手们只能称得上是“散打冠***”。
散户能否战胜机构
多年来,基金持仓股总是强于大势,这一点在千点以来尤为明显。在此轮激动人心却又让人心惊肉跳的超级大牛市中,机构占尽了主导地位。一轮以基金为主导的机构牛市如火如荼地展开。
2006年下半年的1500点至年底的2800点,基金重仓持有的大盘蓝筹股集体起舞,许多散户是赚了股指不赚钱,只能望“涨”兴叹。直到2007年初,市场板块格局才有所转变,个人投资者替代机构占据了市场主体,四面八方涌来的民间资本突然爆发了垃圾股、低股价的“全民运动”,非“基金持股”来了一次“绝地大反击”,股价短期上涨惊人,市场投机气氛浓烈。然而,“5・30”之后,大盘蓝筹股卷土重来,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许多蓝筹股涨幅惊人,甚至达到数倍,如山东黄金、中金黄金上涨了3.5倍左右,招商银行、万科A、兴业银行、中国国航等一大批权重股上涨了1倍多,就连“巨无霸”――工商银行也在7、8月份连续拉出了大阳线,上涨幅度达50%。在大盘蓝筹股的“群舞”带动下,基金净值节节攀升,不断创出新高。而与此同时,散户却在“5・30”之后元气大伤。幸亏股市回暖,不断冲击新高,才慢慢地恢复了“5・30”前的市值。相形之下,机构确实要比散户胜出几筹。
在如此的机构牛市中,从1500多只股票中挑选出能够超越大盘的好股票确实存在难度。事实上,在震荡剧烈的牛市中,即使买到了好股票,也很难长期持有。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加入基金队伍,让理财专家为自己打理钱财,曹燕飞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散户在股市中就一律得对机构“缴械投降”呢?
凭心而论,在股市中散户与机构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并且相差的级数非常之大。除了资金、投研力量的优势外,在信息披露仍存在诸多缺陷的中国股市,散户与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仍非常严重。作为中小投资者,自然期望在股市中能与机构“公平”竞争,但真正的“公平”却很难做到,优势总是倾向于机构大户。财大气粗的保险机构,有实力的券商,以及众多的基金,组成了股市的集团***、方面***、野战***。他们在与管理层、上市公司、新闻媒体以及种种社会关系上,都占有散户们无法望其项背的优势。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如果股市的信息渠道是一个食物链的话,散户只能是最末端的基本食物源,因为各种信息已被机构们大户们优先享用了。股市中之所以有些股价被提前炒高,或突然“杀跌”,与“利好”或“利空”已被机构大户们提前炒作和消化不无关联。
如此而言,如今的散户似乎只剩“华山一条道”――弃股从基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散户也有自己的优势,而且有些方面是机构大户们所望尘莫及的。
比如,投资频率与时限优势。散户持有股票的时间根据大势、个股涨跌的幅度、资金的用途等决定,灵活性较强,可随时见好就收,也可随意拉长时限,长短皆宜。而机构却要承受不断赎回或申购的压力,不得不减仓或建仓以被迫应对。再比如,流动性优势。机构资金庞大,进出皆不易,尤其在当下基金动辄上百亿元份额,只能选择一些流通盘大的股票进行投资。而作为中小投资者,自由度相对要高许多,只要认为股票具有投资价值,不论盘小盘大,立马可以进入,而一旦认为持有该股已没有太大必要时,又立马可以套现。
可见,散户战胜机构也有先天优势,贺楠、杨东、穆兴国等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这一点。
选择合适自己的投资方法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散户就有一千种投资法。
对于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来说,要从适合自己的个性、风险偏好、家庭结构、收入、职业、年龄等因素出发去选择投资方法。曹燕飞稳扎稳打,买入“原始股”的基金后,便长线持有,最终获得了500%的超额利润;贺楠信奉价值投资,以巴菲特为师,选择优秀公司,不论牛熊,长期持有,获取超额回报,杨东风险承受能力强,他遵循的是另类价值投资,擅长从“垃圾”里挖掘“黄金”,坚信在周而复始的股市里,重组是永恒的主题,一些绩差股通过重组会成为绩优蓝筹;“短线之王”穆兴国喜欢快进快出,爱打听小道消息,但又不完全听信于小道消息,而是要在做足基本面技术面的功课之后,才决定“投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股市无绝对的专家,投资股市也不必“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只要有“一般武艺”,耐心做深、做精、做透,一定会有好收获。
此外,股市中常胜将***的一个经验之谈是:善于总结自己的错误。算起来,除去此轮超级大牛市“***了全人类”,以往散户在股市中输多赢少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就在于不会自我总结,总是周而复始地犯着同样的错误。因此,投资者要成为一个明白人,既知道成功是如何取得的,更清楚失败是如何造成的,最好把自己过去并不成功的操作记录下来并附上失败原因贴在墙上时刻警醒自己,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勇气的。
向自己的经验学习,尤其是失败的经历,善于总结、分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是投资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做个快乐的投资者
投资股市为了什么?赚钱,赚钱又为了什么?增值保值,保证或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既然这样,那么你一定要做个快乐投资者,否则即使赚了大钱,也是适得其反。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投资者却是随股价的涨落而喜悲。股票一涨,便欣喜若狂,股票一跌,又寝食不安。生活完全由股票所操控,成为股票的奴隶。
另一个极端的投资态度则是盲目乐观。乐观虽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但完全被乐观心态所左右,那就是盲目乐观。盲目乐观不等于快乐投资,甚至是背道而驰。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盲目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因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盲目乐观容易导致高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高估市场的表现,低估或忽视风险的存在,夸大了自己掌控局面的能力。毕竟股市是一个高风险的场所,投资者要时刻克制自己的乐观情绪,不能为暂时的成绩而忘乎所以。
散户炒股心得体会篇8
桂浩明,注册分析师,现任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首席市场分析师,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委员会副主任。此文为5月中旬桂浩明先生接受和讯网的访谈摘要。他当时就提醒股民:即便是牛市也要注意大调整的风险。事后股市的走势证明了他的先见之明。
1. 新西兰炒股占人口比重是37%。中国炒股人口5%―6%,喊“全民炒股”是危言耸听。
主持人:在中国是不是出现了全民炒股?到目前为止开户已经9700万了。有没有这么多人炒股?
桂浩明:我们是不是进入到全民炒股热潮呢?9000多万个帐户不等于有9000万多个股民。开户要开上海一个深圳一个,还要开基金账户、B股账户。如果只开上海深圳两个,9000万就变成4000多万了。还有大量的死账户在那里。最近《证券时报》报道,有600多万股票账户踏空今年行情。就是600多万股民都把账户掏空了,不做了。我认为实际上是清理不规范账户。
大概4000多万个投资者开账户,但真正在里面操作的,根据我的经验数据,营业部如果有3万人开户,经常操作的大概占一半不到,就拿一半说,大概2000多万,这代表了2000多万个家庭,按每户3口人计算,大概七八千万,占到我国总人口5%―6%。台湾省在泡沫经济最厉害的上个世纪90年代,开账户炒股的人数大概是500万,当时占到台湾省18岁以上适龄人口的30%。
我了解到炒股人数在人口比重最高的是新西兰,占人口比重37%。所以,我们资产证券化程度或者个人的资产证券化程度并不够高。或者说有这个全民炒股趋向,但还没有像专家或者学者说的那样危言耸听。
2.全民炒股有它的必然性。台湾股市崩盘不是全民炒股的问题,是经济泡沫化问题。香港炒股人数比重比台湾高,但是香港股市现在还在创新高。
主持人:有人说到了那一步,股市就要崩盘了,这些人的意思是要遏制全民炒股。您怎么看待全民炒股和大盘崩盘的关系?
桂浩明:全民炒股有它的必然性,老百姓富裕了才去炒股,穷的时候谁去炒股?老百姓有进取意识才去炒股,而不是放在打麻将上,这是进步的表现。当然人各有专业,你对股票不熟悉,可以把钱交给机构进行专家理财。
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炒股人数多与少,不是市场活跃不活跃、健康不健康的标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出现了大家盲目去把股票投资作为投机,作为一夜暴富的工具、手段,这是有问题的。几年前吴敬琏就批评过这个现象。当时股市泡沫很大,60倍的市盈率,而且很多地方股市很黑,很多庄家横行。有时候连都不如,可以看人家的牌。这是很危险的。
如果我们理性投资,通过股票来增加国民收入,这就不是危险的事实。台湾股市崩盘不是全民炒股的问题。因为台湾当时有经济泡沫化,当时日元暴跌之后,台湾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本身经济出现空洞化,被迫进行调整。股市崩盘表面上是金融问题,但本质上是经济问题。香港炒股的人数比台湾比例更高一些,但是香港股市现在还是在创新高,所以并不是说炒股的人多就会导致股市暴跌,这两者之间没有正比关系。
3.追涨杀跌是市场的正常操作行为,这种趋势短期内不能改变时,很可能会导致暴涨暴跌。
桂浩明:追涨杀跌是股市操作中的正常现象。因为不可能不存在追涨杀跌的操作。没有追涨杀跌怎么做呢?跌下去大家当然不会买,因为可能还要涨,大家都愿意买进去,这本身就是市场的一种正常操作行为,我们没有必要说“追涨杀跌”好或者不好。关键是能不能看准市场运行的趋势,如果看准了市场趋势就毫无问题。如果市场波动过程中,大家都用追涨杀跌的办法,确实能够让行情延长,但当这种趋势短期内不能改变的时候,很可能会导致大家不愿看到的暴涨暴跌。这种消极结果我们曾经也看到过。
主持人:最近证监会的通知认为,大批没有风险承受能力、没有风险意识的人进来了。您对此怎么看?***府如何调控这种盲目入市行为?
桂浩明:证监会大部分是劝诫,告诉你股市是有风险的,投资需要理性的,这种告诫是必要的。新人没有经历过暴涨暴跌的行情,告诫大家需要更多理性的操作,我认为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想这并不因此导致管理层调控股民不要入市。
4.市场现在只要跌下去马上就涨起来,大家觉得这个市场没有风险。我想现在市场风险已经很大,不久就会体现出来。
主持人:应该由谁来教育股民呢?
桂浩明:应该由市场教育,撞了南墙他才会回头,用市场形式去进行教育,这是最正常的行为。现在来看,由于市场现在只要跌下去马上就涨起来,大家觉得好象这个教育不起作用。大家觉得这个市场没有风险,或者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但是,现在市场风险已经很大,不用多久市场风险就会体现出来。市场会提醒他们。我想证券机构或者媒体都有义务提醒投资者,股民能不能接受这个忠告另当别论,我们有这个责任。为什么说老股民谨慎,因为他们看到从 2245点跌到998点,也看到从1500多点跌到300点的情况。
主持人:老股民是经历过熊市的,但是大家认为目前是比较长的牛市,好象都在贯彻“牛市不怕调整”的理念,你认为这种理念是正确的吗?因为大家不怕牛市的风险,跌下来了也会涨上去。你认为有道理吗?
桂浩明:这种情况是有的。比如1982年至2000年的美国股市从1000涨到10000点。但1987年出现过短期内跌幅达30%的大调整。牛市确实不怕调整,但是反过来对具体的操作者来说,你为什么明知道调整还要去趟这个混水呢?对你来说没有必要也没有好处。
5.股市过热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热。调整股市不应通过利率***策,把利率跟股市联系在一起,我觉得很荒唐。
主持人:您觉得全民炒股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桂浩明:如果老百姓不顾及自己的能力,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去投资,那就是错的。如果老百姓能够理性地对自己的资产做出合理的安排,在能够承受风险能力前提下,把自己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分散进行国民投资。这是好现象。第一,它培养了一批中产阶级,第二,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国家过高的储蓄率得到调整,使过低的消费率提高。第三,使老百姓都能够分享到国民经济增长成果,实现国富民富,大家共同富裕。
主持人:现在很有意思,有人说市场过热。第一条建议就是希望大幅度提高存款利息,把储蓄利息稳定在银行内。您怎么看?
桂浩明:我并不这么看。实际上我们的货币***策是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为什么股市过热?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热。如果经济只有4%的增长,股市怎么火?台湾的投资性并不比大陆差,为什么台湾没有大陆火,就是因为台湾经济萧条,日本也是这样。调整股市不应通过利率***策,把利率跟股市联系在一起我觉得很荒唐。这是中央管的事情,不是证监会管的事情。第二,提高利率要提高多少?现在理财产品5%到12%的预期收益(不算保底),信托公司卖的产品利率至少在6%,提高储蓄利率能吸引投资者吗?这是简单的算术问题。现在实际上是负利率,当国民经济增长10%以上的时候,能够把大家的资金吸引过来的利率要提高到5%―6%才行,才可能对股市产生一定的分流作用。海外市场也是这样,这样可以达到一个均衡。
6.把不同的经济体量,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制度简单比较我认为是幼稚的,简单地拿中国的经济跟日本去比,从一定意义上是拿两个不可比的东西去比,这样得出的结论必然不一样。
主持人:有学者说现在中国的资本环境和经济环境跟过去日本泡沫时期很相似。中国要吸取教训,为了防止市场泡沫破裂而提高利率?
桂浩明:第一,日本和中国的经济不一样,国家结构不一样,很难相提并论。第二,两个国家发展时期不一样,1987年之后,全球再也没有发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各国的金融干预手段提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好,各国央行也好,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了。这是金融开放的结果。这跟当时的日本金融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第三,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日本当时提出的经济倍增计划,的确经济翻了几番以后,因为国土狭小,日元升值之后,投资转向海外,日元东京的地产价格可以把全世界最富的地方买下来。而我们国土辽阔,有足够的转移支付的能力和消费能力。我们现在的经济***策和当年的日本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不一样。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像中国一样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的增长模式。这个事情在我们国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这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连续十几年,这不是简单的模型可以替代的。
比较是必要的,以别人的经验教训来提醒自己是对的。但大家把不同的经济体量,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制度简单比较我认为是幼稚的,中国的经济本质上不像日本,更像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有进一步消费的能力,有极大内需的空间,有非常大的战略纵深。可以通过内部的深入开发化解自己的问题。这跟日本不同。简单地拿中国的经济跟日本去比,从一定意义上是拿两个不可比的东西去比,这样得出的结论必然不一样。
7.一向反对***府干预太多的海外投资者,为什么现在强烈要求中国***府立即采取严厉的措施调控股市,我感到很惊讶。
主持人:现在媒体上争论的一个焦点是海外投资银行,包括国内的学者都强烈要求***府立即采取严厉的措施调控股市,就是调控全民炒股,说如果不这样的话,未来一旦出现崩盘,影响会非常巨大,甚至比2001年的影响大得多。您对此怎么看?
桂浩明:我感到很惊讶。海外投资者都强调市场化,讲市场化调控是对的。他们过去不是说***府干预太多,应改善市场化运作手段吗?为什么现在这样讲?谢国忠受过西方的教育,为什么现在这样说?这是我不懂的问题。第二个我不懂的问题,为什么海外都希望中国对股市调控,希望中国***府干预?可能他们看到了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是不是仅此而已?我不知道。其实,中国学者、中国专家对中国股市问题的观察,要比他们深刻得多。他们的观点有多大的说服力,我个人表示怀疑。第三,现在来看,管理层最好的调控是什么?就是打击违规现象,加大股票供应,平衡过热需求,以及发展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可能还缺乏教育,需要引导走理性的道路,如果缺乏这样的教育,那就通过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而不是出台什么***策。我觉得海外投资银行、投资机构的***策建议我们应该听,要分析,但他们说的未必都是金科玉律。谢国忠关于中国的房市要下跌的话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未必都是对的。大家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真诚希望海外投资银行、投资机构这些报告是出于善意的提醒,我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是中国自己来解决。
8.对全民炒股,我不赞成调控,而是要引导。
主持人:对全民炒股有没有必要进行***策调控,应不应该调控?
桂浩明:我不赞成调控,要引导,大家不要拿自己的养老钱、养命钱去投资。希望大家在安排好生活、分散好风险的情况下,通过理性投资来分享经济增长调整。调控调不下来,应该尊重市场,尊重群体,尊重大家的意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进行必要的引导是必要的。宏观调控是调整经济过热的问题,经济过热缓解的时候,股市过热一定会缓解。我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引导,不是打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打压是不可以做到的,如果真的做到了,也一定会出现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我想这也是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
提醒市场有风险是必要的。股市里面没有三包。另外,既然大家都要买,可以多发行一些股票。大家都愿意投资,基金不够可以多发一些基金,基金多了,比个人盲目投资要好一点。如果你不让他买股票,你让这些资金干什么?炒房产吗?有人说,与其房产有泡沫,不如股市有泡沫。有人说存银行去,但银行利率那么低!
主持人:你认为国家对股市调控的效果应该怎么评价?股市涨得慢一点也是一个标准,涨得慢一点是不是也是国家调控的目标?
桂浩明:我刚才说了管理层不应该管指数。如果业绩一年涨100%,暴涨100%有什么关系?
主持人:现在有人说股价的涨幅远远超过了业绩的涨幅。
桂浩明:首先我们要确认三点:第一,股价的上升是从今年开始还是从去年开始,如果前几年上市公司业绩上涨,有没有补涨的要求。第二,业绩上涨是不是可持续。第三,估值是不是合理的。关键要看估值。回到事实基础上,很多问题就清晰了。我的观点很清楚:当业绩跟股价有对应关系,而同时我们要考虑到相互之间的估值水平,这样大体平衡下,股价会有支持,业绩有提升股价有上涨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超涨或者超跌就应该得到校正。
主持人:最后请您做一个结论,您怎么看待全民炒股?
散户炒股心得体会篇9
IPO重启令中国股市时隔一年后再次注入源头活水,利益相关者也纷纷闻风而动。我们看到了机构投资者的疯狂、散户的无奈以及监管层的努力。他们在现有制度的框架内,在利益的驱使下,共同勾勒出一幅IPO浮世绘。
股市的健康发展需要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在新股IPO喧嚣的背后,中小投资者更需长久冷静的思考:他们需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和理念面对未来的股市。
豪门的盛宴还是最后的晚餐
新股频发背后的利益格局
近几个月来,中国股市摆出了一道道丰盛的IPO大餐。自中工国际启动新股发行的闸门以来,A股市场已募集和计划募集的资金额超过500亿元,新股上市让A股市场总市值陡增五分之一。各路资金也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入。新股资金单次冻结总量最高达到8010亿元。这个数字大概是年初A股市场所有账户上资金余额的4倍。
这是一场豪门的盛宴。但这场盛宴还能持续多久?宾客的胃口还有多大?从新股申购的收益率连创新低来看,似乎这场盛宴已快变成一堆残羹冷炙。
摇啊摇
“真的没有想到投资者对新股IPO的热情有这么大,有些资金都不知道是从哪来的”。西南证券趋势分析与投资策略研究发展中心的闫莉说。“以前我们预计新股资金单次冻结也就在四五千亿左右,没有想到能达到八千多亿”
闫莉说她在曾做过的一份新股研究报告中忽视了财务公司这部分。截至6月底,29家财务公司总计持有现金及银行存款296.81亿元,这些资金目前最主要的投资去向就是“摇新股”。 在近期公布的新股配售名单中,排名前五位的财务公司几乎都为一级市场的超级大户。
财务公司只是摇新股参与者中一支被忽视的力量。而基金、券商自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信托公司自有资金、保险以及QFII这些机构投资者,更是在摇新股大***中各显神通。
自新股发行重新开闸以来,基金、券商等专业投资机构打新股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网下参与询价的机构数量是机构“摇新”热情的一面“镜子”。全流通第一股中工国际发行时,网下申购机构家数是132家,中国银行的申购家数是167家,而到大秦铁路的申购家数已经达到231家。
基金、券商的资金从哪来?交易所的国债回购利率变化可以反映新股申购资金的流向。中国银行发行的时候,交易所7天的回购利率最高是2.7。而到了大秦铁路发行的时候,7天回购利率都超过了6.6%。显然越来越多的机构用国债在市场上借钱摇新股。
而基金二季度季报显示,货币基金的存量规模减少了1000亿。一位基金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赎回的资金多半去了新股市场。
除了回购市场拆借资金,一些企业和集团又开始利用银行资金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他们或通过开承兑汇票,或以获取流动资金的名义借贷,套取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打新股。由于这些企业的还款能力尚可,很多银行对资金流向的监控并无实质性措施。
上市公司也积极参与摇新大***中。近期“打新”公告的上市公司络绎不绝:7月25日,沪市上市公司G华光(600475)董事会决议公告:同意公司利用间隙流动资金参与一级市场新股申购,资金总额不超过2.5亿元,中签新股原则上在其挂牌上市当日卖出。G华光净资产不过6亿元,居然一下拿出2.5亿元进行新股申购,对新股的热情可见一斑。而G金盘、G宇通、新大洲、G京城乡、G水业、佛山照明、G中企、G华光等一批上市公司,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都加入“摇新”的游戏中。
中国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保险资金眼下正赎回相当份额的基金,直接购买A股市场的股票,其中申购新股是重要路径。查阅中国银行、大秦铁路等新股的申购记录,保险资金都是最活跃的力量之一。
中小投资者“摇新”的热情也弥漫在各地的营业部里。银河证券北京学院南路营业部的研发部经理孟京告诉记者:每当新股申购开始前,就会有大量资金通过银证转账或银证通进入保证金账户,而新股申购结束时,账户资金会急剧减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摇啊摇”,这场摇新大戏是从中工国际拉开帷幕的,而“新股不败”的神话和“炒新”文化是这场大戏的主旋律。
当然,对于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摇新股确实能获得不菲的收益。以中国银行为例,中国银行约1.94%的中签率,根据其3.08元的发行价,也就是15.88万元就能包中1000股中行。上市首日,开盘价3.99元,集中竞价直接抛出获利910元。一个中行就是0.573%的资金收益率,前后不过3周时间,这期间15.88万元的资金还能反复参与2到3只新股的申购。因此,目前情况下,申购新股一年的收益率甚至有望超过15%,难怪各路机构纷纷加入摇新大***。
但与一级市场热闹相比,二级市场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不论是沪市的大盘新股还是深市的中小盘新股,上市后都基本呈现震荡回落的态势。权重股中国银行上市首日定位被认为相对合理,但其股价却是一再下跌,其他上市的新股都一度跌破首日的收盘价。
闫莉告诉记者:就她所观察到的情况,参与申购新股的资金很少有在二级市场停留的。基本上是打完就跑,不能叫炒新股,而是抛新股了。
显然,对于大多数新股而言,在上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都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套现压力,因为很多中签资金是以一级市场申购为主,并无意在二级市场久留,所以投资者看到的是新股上市后一段时间无论其最初的定位如何,其市场表现都极不稳定。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益率呈现出逐渐下行的走势来,由中工国际上市时300%以上的涨幅,减少到同洲电子、云南盐化上市时100%的涨幅,再到保利地产40%左右的涨幅。以致到8月1日大秦铁路上市之时,其涨幅甚至只有11.52%。而中国国航由于网下认购不足,缩减了IPO规模,并在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不败”的神话终于被打破。
从6月5日的2045亿申购资金,到一度达到8010亿,各路资金都到一级市场逐取无风险利润,日益动摇了二级市场上私募基金和中小投资者的持股信心,甚至加剧了投资者对基金的赎回潮,致使二级市场日渐低迷。另外,由于机构有网下认购和网上申购两次机会,中签新股颇多,因此,新股几乎都高开低走高换手,估值过高,往往高达50-60倍市盈率。当机构首日在高位抛完股票,吃完“美餐”之后,次日就开始了漫漫熊途。
或许,只有当新股不断遭遇“破发”之后,一级市场的巨资才能回流部分到二级市场,同时参与新股询价的机构们也能更冷静一些。扩容对股市很重要,对申购资金来说则是巨大的利润,但如果二级市场被压垮了,就应了那句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新股发行的步伐不会停止,而且仍将是下一阶段股市的热点,但如果“炒新文化”不能改变,发行制度没能完善,豪门的盛宴可能真的演变成最后的晚餐。
新股:补药还是泻药?
文/皮海洲
自中工国际拉开全流通IPO的序幕以来,被媒体及许多投资者视为是“补药”的新股,不仅没有给股市带来“补血养颜”的效果,相反,倒是给股市来了一个“吸血大法”。
按照很多人的说法,新股自然属于补药无疑。因为新股的发行上市给股市带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分享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成果的机会。更何况2004年初出台的“国九条”里明确写着“支持竞争力强、运作规范、效益良好的公司发行上市,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在2005年11月初***批转的《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里,“支持优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支持优质大型企业和高成长的中小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逐步改善上市公司整体结构”等同样被列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途径;还有在今年“五一”节前推出的“新老划断”分三步走的安排中,其第三步安排就是“择机选择优质公司,启动全流通条件下的IPO”。正是基于这种对优质公司发股上市安排的憧憬,为此,新华社还发表了题为《优质新股发行重启将打造真正的牛市》的评论文章。而市场在全流通第一股中工国际发行的消息出台时,也用连续推高股指的方式表达了投资者对新股发行重启的欢迎态度。可见,对于新股的发行,整个市场都把它视为了“进补”,希望它具有“补血养颜”之效。
股市“圈钱”本质未变
或许正印证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那句俗语。自中工国际拉开全流通IPO的序幕以来,被媒体及许多投资者视为是“补药”的新股,不仅没有给股市带来“补血养颜”的效果,相反,倒是给股市来了一个“吸血大法”。不仅一只又一只大型航母股发行的消息在股市里投下一枚又一枚的重磅炸弹,而且接连不断的新股发行也使股市走出了持续阴跌的走势。新股已明显成为股市里的泻药,投资者的市值在新股带来的“腹泻”作用下开始了明显的“瘦身”。
一度被投资者寄予希望的“新股补药”缘何变成了“新股泻药”呢?这首先是由中国股市“圈钱”的本质决定了的。虽然在国外一些成熟的股市里,融资功能与投资功能是并重的,甚至在一些国家与地区的股市里,股市管理层对投资功能的重视甚至超过了融资功能,但中国股市毕竟不是一个成熟的股市,而是一个非常畸形的股市。
在这个畸形的股市里,融资始终都是第一位的,股市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国企脱贫解困服务的;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股市的这个宗旨也很难发生改变。而所谓的投资功能,不过是管理者用来“忽悠”投资者的一个借口而已,其目的还是用来为达到融资功能的实现而服务的。所以,尽管目前的沪深股市还只是大病初愈,甚至还未痊愈,但在新股发行刚刚恢复的情况下,新股发行就成了股市必须承受的“重中之重”。正是为了这个“重中之重”,新股发行从一开始,就进入了高速发行状态,每周发行的新股数量常常保持在4-5家的规模,而且大型航母股的发行也是一只紧接着一只。在这种高速的新股发行下,就是再强壮的股市也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晕倒,更何况我们的沪深股市原本就是体弱多病呢?在新股的腹泻作用下,拉得面黄肌瘦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次,不合理的“打新”制度极大地加剧了新股的腹泻作用,使新股的泻药功能更加突出。“打新股”制度,是一个完全割裂了一、二级市场的制度。由于中国股市长期存在的“新股不败”神话,因此,在“打新股”制度下,一级市场就是一个收益大于风险的市场,甚至是一个没有风险的市场;而二级市场则是一个风险远大于收益的市场,甚至是一个只有风险而没有收益的市场。正是基于这种收益与风险的分割,因此,抛弃二级市场而杀进一级市场,就成了投资者最明智的选择。如此一来,这二级市场就唱起了“空城计”,在8000多亿元资金集中在一级市场“打新股”的情况下,二级市场的日成交额甚至萎缩到了不足200亿元。也正因如此,这二级市场又如何能承受得起新股的纷纷上市?而在新股上市的套现压力面前,二级市场又如何能够不腹泻?
“打新制度”不公依然存在
不仅如此,“打新”制度还是一个严重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制度。因为现行的“打新”制度,不仅极大地放宽了机构投资者新股申购的上限,从而让机构投资者能够更多地中签新股;而且机构投资者还可以以询价之名进行网下配售,进而获得更多的中签比例。并且,机构投资者还可以在同一只股票的发行过程中,同时进行网下配售、网上申购的两次申购;此外,在上交所的网上新股申购过程中,个人投资者只能有效申购一次新股,而机构投资者可以进行多次网上申购。正是在这些不公平的“打新”规定面前,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机构投资者则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机构投资者把新股发行的份额大把大把地包揽进了自己的账户,而中小投资者则只能捡拾一点机构投资者遗失的残羹冷炙。正是基于“打新”制度的这种严重不公,因此,它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是一种严重的打击。如此一来,中小投资者除了对新股用脚投票之外,又哪里还有什么热情来迎接新股的到来?
实际上,正是由于“打新”制度的不公造成的大量新股集中在了机构投资者的手里;并且机构投资者网下配售所得的股份又还有三个月或者六个月的锁定期,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新股收益,每当新股上市时,这些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对新股进行大幅的拉高,这一方面是为了把网上申购所得的新股高价套现,取得高额的“打新”收益,另一方面是为了给三个月甚至六个月后网下配售股份的套现留出空间来。而新股的这种高开,显然又给二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在二级市场炒新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新股高开的结果大都只能是高开低走,从而令在二级市场买进新股的投资者纷纷套牢,为新股的上市蒙受损失。
此外,新股业绩的不佳也是促成新股成为泻药的重要原因。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安排新股发行重启,理应安排的是优质公司的发股上市。但从目前发行的新股情况来看,“优质公司”名不副实。如全流通第一股中工国际,刚刚上市不久,其的业绩快报显示,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就比去年同期下降10.22%,每股收益下降38.46%。同洲电子上半年的净利润也只是增长12.78%,并未表现出高成长的特征。此外,中行的每股收益不过只有0.12元而已,完全是一只“绩平股”。因此,面对这样一些业绩缺少成长性,业绩下降,甚至还会出现业绩变脸可能的新股,投资者明显会有一种失落感,这样一些新股显然难逃被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命运。
正是基于目前新股发行制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新股质量本身也存在着不足,因此,作为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有必要审时度势,放弃二级市场而逃奔一级市场。这样即便是投资者在一级市场难以中签,但至少也可以回避二级市场股价下跌所带来的投资损失。当然,在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中,也面临着这样一种风险――自己中签的新股迎来“破发”的命运,中国国航已经发出了警示。
新股发行需要股市新文化
■访著名经济学家华生
投资者的投资思维也要进行转变:从面对股权分置割裂的市场到面对一个逐渐成熟的市场。炒小,炒新,投机炒作的文化在相当一部分人当中还是有市场,但是要注意到这个情况要发生根本变化了。
最近,新股密集发行,甚至出现一周连发5只股票的情况,市场上也掀起了一股炒新热潮。各路资金疯狂涌入一级市场打新股,造成二级市场波动剧烈。投资者该怎样看待新股频发的现象?本刊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先生,华生针对新股发行中的一些制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更着重指出,随着更多大盘新股的上市发行,亟待建立一种新的股市文化。
投资者面对的将不是割裂的市场
《钱经》:目前,新股频繁密集发行,这也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成功。那么,现在新股发行和股改前的新股发行有什么不同?
华生:股权分置改革进行得比较顺利,这是新股发行能够比较快地、比较大力度推出的基础。新股发行和股改前有什么区别?最明显的区别是现在发行新股是全流通的发行,除了公开发行的这部分以外,包括大股东手上持有的那块都是全流通的。现在的发行是完全同股同权,这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这种变化,投资者的投资思维也要进行转变:从面对股权分置割裂的市场到面对一个逐渐成熟的市场。股权分置的情况下那种炒小,炒新,投机炒作的文化在相当一部分人当中还是有市场,很多投资者还是抱着那样的思维炒作。但是要注意到这个情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了,新股上市高开低走实际上也是教训,很多人被套住了。
《钱经》:很多人认为,由于新股的密集发行,导致市场上资金的需求量暴增,股市不堪“新股”重负,这也造成了大盘走势在一段时期的低迷。对此,您怎么看?
华生:现在是全球范围内的资金过剩,国内的市场更不缺资金。所以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根本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最近新股发行的频率较高,很多资金都盯在新股上,造成短期二级市场的下跌,但这不会影响大盘的长期走势。
从宏观上说资本市场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因为中国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马上要到20万亿了,每年银行的贷款余额也是十几万亿,股市现在流通市值才1万多亿。中国股票市场的份额是太小了,跟其他国家根本没法相比,这样给整个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新股发行的步伐不应该因为一段时间股市的下跌而放缓。
《钱经》:从中工国际到中国国航,新股发行的收益率越来越低,中国国航上市首日一度跌破发行价,“新股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会产生哪些影响?
华生:新股跌破发行价也很正常,新股上市应该有跳水的,应该有跌破发行价的,这样才能达到市场平衡。一些股票跌破发行价,才能使得投资者变得清醒起来,现在打新股的大***参加的是无风险套利,一旦有风险他们就不来了。成熟市场上大多数新股发行的时候,谁都说不好会是溢价还是亏本跌破发行价,这是大家申购时比较谨慎的原因。
我们现在的股市参与者还带着以前的观念,认为“新股不败”,一上来就炒作。如果新股跌破发行价,大家炒作的热情就会降下来了,你不让他炒失败几次,他永远都学不会。就像权证一样,很多权证一文不值,在中国就会炒这么高,这与中国股市的文化是有关的。
新股申购制度不利于中小投资者
《钱经》:新股上市,在价格上通常都会高开低走。这是什么原因?
华生:新股高开低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新股发行停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又是推出小盘股,这种情况下我们市场炒新股的历史传统又发扬了出来。一只新股推出,就立刻受到资金的追捧和炒作。
另外一方面跟我们的发行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发行制度方面没有对大盘股和小盘股根据国情做一个明确的区分。现在的制度是通过机构询价,然后网上申购,这个办法应该说跟国际惯例比较靠拢。但是任何制度都必须跟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国外没有大盘小盘股这么明显的差异,往往可能小盘股由于机构参与得少,定价水平比大盘还低。但在中国,出现了像国航这样的大盘股认购反映很清淡。而小盘股方面聚集了巨额的资金去申购,造成市场剧烈的波动。
《钱经》:现在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能获得空前的收益。而在二级市场交易则面临很大的风险。很多股民对新股询价、资金申购提出质疑,新股申购制度对中小股民是否公平?
华生:我们现在的询价制度是一方面向机构投资者询价,同时机构投资者在网下进行认购,网下认购之后在时间上还专门安排好了,让他们的资金能够出来再参加网上的申购。这种制度是造成现在新股出现种种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机构投资者既询价又在网上认购,首日能够抛售的股票被集中在具有资金优势的机构上。为什么首日股价爆炒成那样?跟发行制度有关系。按照资金优势去申购,这样使得大量的股票集中在少数人手上,这个时候操纵就很难避免。
另外,机构投资者询价,他们知道现在把价报完了以后,未来的价格会根据他们的报价来定。这个时候肯定倾向于报一个低价格,把价格报得越保守,在参加网上的申购,申购来的股票首日利润就越高。所以询出来的价不会很科学,因为价询得越保守赚的钱越多,不可能询出一个适合的价格来。
《钱经》:那您认为在发行制度上,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
华生:机构投资人不能既在网下申购又到网上申购,网上对公众投资人的申购应该向中小投资者倾斜,大额的机构投资者不能参加申购,申购的时候优先照顾小额申购人。这样就会使得询价相对来说比较客观,使得上市首日的股票不会集中在少数机构手里,不容易炒作。
在发行办法方面,要区别对待大盘股和小盘股,对于大盘股要求机构投资者承担主要责任,对于小盘股改变烦琐的程序,让它全部足额在首日上市,而且主要是面向中小投资者。这样通过增加首日上市的流通量使得新股的炒作受到压抑。如果说建议的话,从发行制度上主要就是这两方面。
不能继续用投机的心态炒股票
《钱经》:有些中小投资者热衷于炒新股,对此您怎么看?在股改接近尾声,全流通条件下,中小投资者在投资理念上应该进行哪些改变?
华生:中国股市由于受到过去投资炒作思想的影响,往往偏好小盘股,估值比较高,对大盘股估值低。在国际市场上不是这样的,国际市场上大盘股被认为是中流砥柱。对大盘股的估值比较客观,国内小盘股相比于国外要贵50%甚至一倍。这个定价是很有问题的。个人投资者要注意,我们现在的二三线股估值偏高,将来很难避免价值回归。热衷于炒小盘股、新股,从趋势上看很危险。
我们还是用过去投机的心态来炒股,而不是一种投资的理念。随着大盘股上市越来越多,将来完全按投机炒作的思路来操作股票吃亏会比较大,必须要学会进行价值分析。
《钱经》:下一阶段,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大盘股上市,您对后市的走势怎么看?
华生:中国的证券市场在实质上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他们的主流市值将越来越由大盘蓝筹股代表,像中行、工行这样的,所以那时候的股市跟今天的股市尽管都叫股市,但主要内容已经变化了。只要大盘蓝筹股上市越来越多,估值基本上合理,中国的股市应该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打新股:散户能喝到几口汤?
打新股中签率太低,即使中签,收益率也不会高。打新股越来越成为散户玩不起的一场游戏。
银河证券北京学院南路证券营业部,几个股民站在电脑前,同时按下了键盘。“这是‘摇新’的经验做法。这些股民一起按下键盘,新股申购代码联号的可能就比较大。买成联号,新股中签的几率就比较大。”营业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最近新股频发,唤起了一些散户摇新的热情。不过,一位老股民摇头感叹:现在打新股没什么意思,中签率太低,即使中签,收益率也不高。这位股民很怀念1996年那段时光,那时拿出10万元钱就能中签,有时甚至达到80%的收益率。而他也曾在五粮液、浦发银行刚上市时,通过打新股获得不菲的收益。
美好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大机构的倾情投入一级市场,使新股申购资金节节攀升,资金量有限的散户的中签机会被大大挤压,近期一些中小盘新股的中签率仅万分之几,中签几乎比福利中奖还难。
银河证券学院南路证券营业部研发部经理孟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小企业板的平均中签率是千分之二,也就是500个号能中一个,如果发行价是6元钱,一个号是500股,那也就意味着150万资金才能中一个。
孟京的建议是,散户的资金如果达不到50万,最好不要参与摇新股,中签率低是主要原因。虽然如中国国航中签率达到了5.33%,创下了近期IPO中签率新高。但是首日即“破发”,散户也赚不到什么钱。
“资金量小的散户打新股,还不如投资一些与新股相关的理财产品”孟京建议。据了解,中信银行推出一款理财产品――中信银行人民币理财双季计划,号称是“国内首个以参与新股申购为获利方式的银行人民币理财计划”;国联信托日前发行的“国联汇富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也是主要在股市一级市场上申购新股,通过二级市场上卖出实现收益,该信托计划承诺的年收益率是4.5%。
散户炒股心得体会篇10
抄底、抄底……从年初开始,抄底之声就不绝于耳。在抄底的队伍中,新股民总是率先扛起***的大旗。而这些股市新兵们,大多在小道消息、媒体报道、“专业”股评人士忽悠、券商客户经理的怂恿之下,热血沸腾,认为“几年一遇的大底到了,不抄底会后悔”。
这些磨刀霍霍的新手们冲进股市,本想着大捞一笔,结果大多成了“山腰上站岗的士兵”,帮助别人实现了“造富梦”。
今年年初李大霄同志的“钻石底”,让不少散户冲进了股市。但等待他们的是十一前股市跌破2000点,那些全仓进入的股民们恐怕已经被“埋”到腰部。跌破2000点之后,仍有不少新股民按耐不住寂寞,有抄底的冲动。
在这里,《投资与理财》记者采访多位股民和实战专家,总结出以下几种股民被套陷阱,以期对这些准备抄底的新股民有所帮助。
陷阱一:打无准备之仗仓促入市
王伟有几个朋友都炒股,在吃饭时听朋友们闲聊,判断股市已经差不多跌到底了。加上以前也听过不少抄底成功,资产翻倍的案例,他心动了。
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王伟抱着抄底的想法,重金进入股市。最后,资产没能翻番,倒是缩水了一半多。
实战专家建议:证券投资是所有行业中最难的。它是各行各业的综合体,得懂财务,才能看懂报表;懂得宏观经济及行业走向,才能看清趋势;得懂市场参与者的心态分析,才知对手如何;懂得主力机构运行,才能跟庄。在投资之前,要多多学习,切记炒股不是简单地敲敲键盘,买买卖卖,就能赚钱的。
陷阱二:不会止损 亏损就套死
接受《投资与理财》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一个共同的看法是,初入股市的投资者被套牢的最大原因,就是赚了就卖,亏了死捏,短线变长线,最终亏掉5成至7成。
不会在亏损小时止损,在损失不大时认赔,认为止损就相当于赔钱了,总是—厢情愿地期盼股价涨回来。常见的这种心理,让这些股民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实战专家建议:炒股就像做生意,一赚就关门或是转行,怎么能行呢?做生意,只能赚,不能亏吗?或者明知这种生意不行了,但亏了还继续营业,将亏损做大?这样做生意,亏损是正常的,且是必然的。事实上,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发展潜力、形态趋势等才是决定是否持有的基本因素。
陷阱三:盲目操作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新股民将炒股的重点放在操作上,认为股炒得好不好,重点在操作。每天都在盯盘,折腾着如何高抛低吸,却最终做成低抛高吸。
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新股民也常擅自改变自己的操作计划,随意将短线操作转为长线操作,或将长线操作转为短线操作,买卖股票没有计划、没有原则,结果蒙受很大损失。
实战专家建议:在具体操作中,研究、分析占了总时间的99.99%,操作一年,只需花一个小时就够了。很多新手把时间的90%放在操作上,所以才有一买入就后悔,因为买入仅凭拍脑袋决定。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自己的分析和操作系统,坚决执行自己的操作计划。
陷阱四:听消息 重仓交易
新股民李建***平时工作比较清闲,时时关注各种股票群、贴吧里的消息,一些股票即将上涨的内幕消息,经常让他很兴奋。结果,当他兴致冲冲买入后,该股票却是急转直下,自己被深深套牢。
实时盯盘的股民刘东红,看到自己账户里有闲置资金,就觉得把资金放在账户里就是浪费,因而总是习惯全仓交易。这让他在股价低点想趁机补仓时,却发现没“子弹”了,也只能眼睁睁地错过翻身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散户炒股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