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康社会论文10篇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1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发挥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深刻分析,依据对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确把握而提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强,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2、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此,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又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3、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其在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我们经过努力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4、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既重视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经过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5、运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人们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因此,我们要自觉地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目的的过程。一方面,要使经济总量翻两番,经济制度更完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实现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认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观因素

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我们要***思想、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2、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并要对外因作具体分析,做到趋利避害。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既面临着大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进一步***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并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以积极的姿态和坚实的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才能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中包含的许多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4、运用矛盾特殊性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因此,必须以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指导,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全国各地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由于全国各地条件和基础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会有先有后。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东部及沿海地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同时,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使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5、运用实践主体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的领导下,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6、运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同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2

【关 键 词】***治文明/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主***治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文明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治实践活动中已经形成的和以后形成的文明成果,是***在领导新民主主义***过程中所形成的***治文明的延续,是对人类优秀***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它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治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保证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表现于社会主义***治文明的***治领导、***治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保证。

(一)中国***的领导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今年6月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文明建设必须在***的领导下进行,坚持***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战争年代,坚持***的领导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取得全国***权以后,坚持***的领导,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中国***立***为公,执***为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把发展作为执***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全国人民初步实现小康之后,又及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凝聚了人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治建设和***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而具体的部署,按照这一部署去努力,去实践,就能使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治、文化全面进步。同时,还应看到,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还会碰到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只有坚持***的领导,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二)社会主义的***治制度和民主制度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治,民主***治的本质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于***治制度方面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而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的复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扩大基层民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普遍和直接参与,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这是***领导我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治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公民实现直接民主的具体体现。***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今后,随着基层民主的进一步扩大和与此相关的各项具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必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促进这一社会的早日实现。

(三)社会主义***治文明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治文明对社会的稳定作用表现在:一是靠法制来维护社会稳定。法律制度属于***治文明。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法律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产物,法制越健全,人们依法办事的程度越高,越能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法律制度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府行为,规范商业及其他经济行为,打击犯罪,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有序。二是通过***治民主化、公开化、法治化、科学化,树立***和***府的公正、廉洁形象,增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三是通过提高公民的***治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公民的***治素质是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升华,具有高***治素质的公民必然会自觉地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用诚实的劳动为社会作贡献;必然会顾大局,识大体,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必然会自觉遵守法律和制度,用它来约束行为,抑制私欲,从而确保社会稳定,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在持续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治文明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备条件

***的十六大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治文明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备条件。

(一)***府的***治行为的合理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前提。***治文明要求***府的***治行为具有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仅表现为***治行为要受法律、制度和程序的约束,而且表现为***府要恪守本分,不要去管那些不该管的事情。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府过多地插手于微观经济的管理,权力越位现象严重,这固然是时代和认识使然,但随着我国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它的不合理性日渐显露。因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是要要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济主体,为此,必须切实转变***府职能,转变***府管理经济的方式,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增强服务功能,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和生产,减少企业对***府的依赖,这样,才能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真正的“四自”实体。同时,***府还要通过法律来规范***府和企业的关系,切实做到***企分开,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学会竞争,让***府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各得其所。因此,没有***府***治行为的合理性,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

(二)***治意识文明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治文明具有共性,这种共性在***治意识中表现为互相尊重、自由、平等,它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互相尊重必将促进市场交换的发展。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在经济活动中,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将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整体,在这个利益整体中,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同时使各方获得各自所需的利益。为此,各方都必须尊重彼此的利益,使商品交换得以实现。否则,商品不能成交,任何一方都无法获得自己的利益。

其次,市场经济是自由交换的经济,买卖双方都必须在没有外在压力下自由进行。同时,交易的管理者也必须严格执行交易规则,切实保护交易各方的自由,这样,交易才能正常,有效进行。

最后,市场经济也是平等的经济,一方面,它要求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交易各方进入市场后,已经没有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贵贱之分;同时,在市场中,竞争的条件也是平等的,不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之大忌,谁破坏了这种平等,谁就破坏了市场经济法则。

转贴于  (三)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之所以要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竞争必须有规则,这些规则就是由有关机构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制定的法律、法规。严密而系统的规则构成了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保证了经济主体之间的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目前,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完备,不仅造成了竞争上的不平等,而且使违法犯罪分子有法律的漏洞可钻。如食品药品方面规定导致“后果严重”的才查处,制假分子用食用色素造冰红茶,对人体不造成严重后果,就无法移送司法机关。因此,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求生产者和经营者诚实经营,依法守信。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前些年由于诚信缺失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屡禁不止,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日益严重,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比较普遍,建筑领域招投标弄虚作假问题相当突出,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给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而且造成投资环境恶化,败坏了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的形象。因此,保证经济的良性运行,就必须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让守信者因守信获得回报,让失信者因失信而受到惩罚。

三、社会主义***治文明主导着精神文明的建设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治文明实际上起着主导作用,影响和决定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一)***的领导决定着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精神文明建设表现在社会层面上就是文化建设。中国***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支柱。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一是为文化建设规定了总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二是***把自己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强调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三是把***的崇高理想作为思想建设的根本,即教育人民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共同的理想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的目标而奋斗。四是把***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五是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确定为文化建设和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凡此种种,均表明***把自己的意志贯穿于精神文明之中,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治文明主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体现。***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人,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集中全***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而逐步形成的科学理论。笔者认为,作为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治成果的总和的***治文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治文明的主要内容。***的十六大提出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是十分正确的。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地位。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才能以正确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就能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用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推动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使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三)社会主义法主导着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这一社会的建成,不仅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需要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又包括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方面。我国思想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对此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此外,社会主义法还对属于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一些重要原则也予以确认,并在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具体的法律中予以体现,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规定为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强化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和强制性,有助于倡导和培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3

一、农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我县农村小康建设,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十几年来,在县委县人民***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和***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小康村建设为基点,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到乡和村组开展抓建小康村、小康乡镇工作,发展主导产业,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优”农业和乡镇企业,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但是应当看到,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很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程度比较低。二是全县农村人口比重比较大,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还有42%的人口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三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2008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741元。四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之间、农户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很大,有些乡(镇)的农民收入很高,有些乡(镇)的农民收入较低。全县还有特困户72户226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五是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逐步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更是大大落后于城市。

由此可见,我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县这个全局来说举足轻重。在我县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稳定的解决温饱,不断加快跨进小康“门槛”的基础上,今后的20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由小康到宽裕型小康,进而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

在绝大多数农民已经实现温饱,农产品供给保持基本平衡以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农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都有赖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有赖于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新阶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的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结构雷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客观反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映。所以,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尽快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转变,把农业增长的基点转到质量效益上来,由农产品品种质量结构单一,向优质化和多样化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来源。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全面升级。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根据县委、县人民***府提出的“13341”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要求的全局性调整,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尽快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尤其要以果业、畜牧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培植和硕农业的名优品牌,增强我县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积极发展优质化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这是全面提升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按照“限制山区、发展农区、以大换小、以草定畜、禁牧轮作”的方针,积极鼓励引导农牧民发展肉(奶)牛、牦牛、肉驴、骆驼及“两小”养殖,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的又一大支柱产业,更广泛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的良性循环。

第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对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今后,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上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来。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工业化主导产业之一。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我县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态势良好。特别在果品、粮油、肉类、棉花、鸡蛋、蔬菜、食用菌、奶业等产业中,出现了一批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龙型”经营组织。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情况下,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与农户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村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营的好形式。

因此,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一是要大力开发支柱产业,建设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为产业化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二是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府关于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培育集高科技、新技术、科研与生产、良种与良法、推广与服务于一体的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辐射能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促进企业发展,实现双赢。三是围绕“龙型”经济,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把整个“龙型”经济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使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四是要抓好产前产后服务,为农民提供种子、饲料、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科技服务、卫生防***等各项服务。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需要。目前,农民收入之所以上不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壁垒分明,城市化严重滞后造成的。如果继续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就根本富裕不起来,农村小康社会就难以实现。实践证明,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建设。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农民收入问题说到底是就业问题。所以,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注重发挥小城镇增加农民就业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应取消所有歧视性限制***策,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五、在稳定***在农村基本***策的基础上进行体制创新,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

体制不改,机制不活,是束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一些地方***策落实不到位,出现了走形变样现象,一些地方违背民意,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发展,又要抓改革,要多把功夫用在农业之外,从体制、机制、***策的落实上扫除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积极性的各种因素。坚持市场改革取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发展培育和造就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先发性体制优势和所有制结构优势。

要严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自治州、县委的规定,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强化农户的市场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既是农业生产的特殊规律决定的,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决定的,完全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必须长期坚持。现在农户是市场主体,家庭经营是双层经营的基础层次,制度创新必须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这是保证农村改革坚持市场取向的根本问题。当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通过公司+农户,包括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产,行业协会+农户等形式,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4

关键词: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创新

中***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3)01-0026-04

2002年11月8日,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向全***、全国人民宣告"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发展目标。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 ;是中国***执***兴国、兴国富民,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做出符合中国国情、人民心愿 的战略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而来,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 要而来,融合了***的核心领导人的智慧、筹谋和全***的意志,为未来中国设计出一个实现民 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 新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它必将使中国更加繁荣和富强,为 人民生活谋取更大的幸福。

一、小康社会:***理论中的新概念

(一)"小康社会"新概念背景

"小康社会"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社会理想模式的一个经典概念。这样一 个概念在23 年前作为新概念提出来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中国人民一定要从贫穷的社会主义中走出来。

***在1982年9月的一次谈话中曾指出,"我们干***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 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 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

20世纪80年代初,***基于这种沉重反思作出了发展战略大转移的果断抉择,开创了中国 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小康"、"小康生活"、" 小康社会"等新概念。

(二)"小康社会"的中国文化特色

小康社会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它在现代化理论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小康的提法 ,很自然 地促成人们对当代和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寻求联系,从而使中国社会求 富求强的发展,从经典文化传承之中走向现实。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篇中,即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诗 句,意谓人民已经很劳累了,应该得到康居安乐;要以此使国家强盛,安抚四方;康者,安 乐也,《诗经・唐风・蟋蟀》中还有"大康"之说。"大同"与"小康"并举,则始见于《 礼记・礼运》。《礼运》篇借助孔子的话阐述了 两种理想社会模式,一种是高级形态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等等,这是一种孔子也感到不可企及的理想;另一种是孔子从现实出发提出的"小 康"说,即"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禹、汤、文、武、成王、 周公,由此其选也。……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按照孔子的说 法,小康是用"礼"来调节社会的种种冲突,形成一种良好的***治局面,否则,统治者便会 ,百姓会遭殃。"大同"和"小康"的区别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小康到大同, 反映出社会发展不同层面的历史与文化上的逻辑关联。

孟子曾经设计过一个小康的标准:"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 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 无 饥矣。"这是一个温饱型的小康模式,还不算富裕。事实上,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很少 时期有能达到孟子说的"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标准。中国的 文化传 承中,小康社会,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后世儒家认为,从小康到大同,更有许多环节和 历史递进的不同层面的发展过程。

小康理想在中国文化积淀中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它所昭示的富民理想,藏富于民,有恒产者 有恒心,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贩者有其摊,食有鱼,行有车等等,以历史继承的方式 存在于人的行为价值观中,促成人们努力工作,努力进取,勤劳致富。

历史上的小康代表的是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理想,以关注民生为出发点,有广泛的平民意 识。实现小康,有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基础。虽然时展了,社会进步了,但中国人 民求富求强的理想从来没有中断过 。既然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理想社会;既然社会主义在它的初级阶 段重在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注入 小康社会理想的因子,赋予小康社会一种全新的理念,比单纯诉诸实现现代化更能攫住中国 人的心魂。这是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文化链接,两者所具有共同的文化张 力与鲜明、互通的中国文化特色之必然。

(三)"小康社会"新概念的提出

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 家"来描 述中国的发展前景。1984年3月25日,***在同日本首相中曾根的谈话中进而明确提出" 小康社会",并称它为"新概念"。***解释小康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发展的阶段性 目标构想时预言:"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 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 ,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新概念引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的十三大、十四大、十 五大报告中都写入了"小康"、"小康社会"的概念。以小康社会界定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 式和发展阶段,确定发展目标,成为全***共识。至***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 略发展任务和目标。这一探索历程应该认真总结。

***1984年6月30日在会见第二次中日 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谈话时,再次讲道:"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 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他解释到20世纪末实现第二个目标时说:"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 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 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 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小康社会新概 念从提出到实践的过程,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必然。

***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理想社会目标,它和***社会主义本 质论,"***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小康社会是***理论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社会形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贡献。〖JP〗

(四)"小康社会"新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

其一,小康理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大多属于价值性的描述,而小康社会则 不仅含有 价值理想,更具有以发展的不同阶段确立的体系和目标,小康社会属于"中国式现代化" 的重要范畴。从全局看分步走达到的小康标准,是指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 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由此带动不同阶段的整体性改革目标的深化和确立。从微观来说, 小康社会更具有现实性,它直接带来人民生活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其二,传统的小康盛世,存在于经典文化之中,是农业社会理想的产物,但并没有得到广大 农民的积极参与,由于农民同自然经济的天然联系,历史上他们更向往超越历史阶段的"均 贫富,等贵贱";传统的文人学者,受儒学"泛爱观"影响也常有用"大同"淹 没"小康"的空谈,小康盛世只能成为一种"经典文化"。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求富求强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小康社会由此成为工业化时代中国社会 主义发展的现实选择,体现了工业化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和追求。

其三,传统小康的文化内涵,历史上属于儒家贤人***治和圣王之道,即属于民本主义的思想 体系;而小康社会新理论,则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存在于社会主 义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之中。小康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确立,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同 中国的历史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融合起来,一以贯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决胜性 战略选择,它使中国社会主义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四,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作为革新与发展的助力,提出"小康社会"新概念,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注入新鲜涵义,是***的伟大创新;把"小康社会"注入"全面建设"的新内涵,形成一 个完整的社会科学体系和长远阶段性发展的宏伟目标,更是"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的又一 新层面的伟大创新。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新的战略任务。[HJ1*2]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新世纪初,中国***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 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发展目标。事实上,我们已经实现的前两步走目标所达到的小康,仍 然是 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的内部困难仍很多;国际环境同上世 纪80年代相比,不安定的因素增多了,国际经济发展总体上,经过一个高速增长期后,处于 一个需要相对调整的阶段;但是,有理由说,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同前两个目标一样一定会 实现。这里有理论上的原因:我们有了"三个代表"思想做强国富民的指导;也有实践方面 的原因:前两个目标的实现使我们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还有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我国 已成功加入了世贸组织,可以趋利避害,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 民,一旦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认准了自己求强求富的发展方向,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 得了的。

(一)"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发展中国,为广大人民谋利益

"三个代表"思想和***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在继承***理论的基础上,与 时俱进地 创新与发展。"三个代表"思想所体现的三个方面的中心,是发展中国,推动中国全面进步 ,并为广大人民谋取更大的利益。十六大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 为***执***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切妨碍发 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 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 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三个代表"本质上是一个发展 中国,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中国***人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立***、***、执*** 兴国的***治宣言。

中国要发展,必须要走自己的路,这一直是***探索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 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完成了第二步走的战略目标后,对"小康社会"建设 提出了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的更加宏伟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 要目标是经济上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要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要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 。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原则从三个综合方面"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做出了系统的、根本的保障。"三个代 表"思想原则,不仅使***为国家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同时也是战略实施中落 实全面发展体系和体制改革的根本保障。这是"三个代表"核心思想所代表的***国家与人民 利益的一致性所决定的。

(二)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必然选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三个代表"思想原则对***的先进性的要求是具体的、历史的,首要的一点,必须把执****** 放到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作认真考察。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国社会主义 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两种社会模式和两种发展战略的转换。一个是前苏联的模式,一个是中国 特色的发展模式。摒弃"贫穷的社会主义"必然要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经济的问 题上,战略定位的核心问题,是依据生产力标准,还是固守生产关系、凭借国家权力作超越 时代的变革为标准?实践证明,我们只能选择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而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为 标准。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 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 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不能超越 时代特征的,发展又是要用实践作检验的。当前,仍有一些理论工作者从生产关系的理念出 发 比量并甚至试***限制强劲的生产力发展势头,仍然把富裕同剥削连在一起,忽略了我们所处 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科技知识经济大大***生产力、为一部分人创造了高额回报和一部 分人通过 其它劳动、非劳动的方法获取合法高收入的时代特征,做出历史上有过的贤士大夫用"大同 "否定"小康"的蠢事。

***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和发 展社会生产力。"这正是"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也是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与根本。

(三)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必然选择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战略

"三个代表"不是简单的三句话,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所提出的"代表先进文 化的发展 方向",抓住了社会意识即文化对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的能动作用,由此体现出物质文明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社会经济、***治、文化发展的统一。在" 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的量化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多 少美元和人均收入多少美元的经济计量指标,而是赋予其"全面建设"的新内涵。

早在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就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 16个指标进行测算,1990年全国实现小康程度为48%,2000年为96%。2000年,这16项指标中 ,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85%,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75克,实现90%,农村初级 卫生保健实现80%这三项指标外,其它13项指标均告完成或者超额完成。我们可以有根据地 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新世纪,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

但是,1991年的指标体系仍是一个不全面的指标体系。这里只是一个生活水平的指标体系, 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有关***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范畴尚未能体现出来,再如社会保障体系 方面、公益事业方面、信息化建设方面、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方面,这些指标体系当然都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题中"全面"的应有之意。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四个大的方面对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其 一是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其二是民主、法制建设,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其三是思想道 德建设、科技文化建设,要建成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四是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总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文化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发展 目标。

社会学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发展的问题,先进的社会,必然要求先进的文化做代表 。在"三个代表"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少有三个方面新内涵:一是小康社会的属 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范畴,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社会形态;二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即 不但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三是要有长远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和部署。到本世纪中期,我国要基本实现现 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同民族振兴密切联系起 来

"三个代表"是统领全局的指导思想。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也好,发展先进文化也好,最终必然要落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

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是第六位:美国、日本、 德国、英国、法国、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已经突破250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到2020年 假定按20世纪90年代增长态势,保持7%的高速增长,人口按15亿以内计,这就意味着届时人 均GDP将会超过3000美元,人均收入相当于2000年的三倍以上,人民群众将会得到更大的实 惠,社会发展将会更均衡与协调。中国发展的态势和其他国家发展态势取平均发展值作20年 后的比较预测,中国将会排名第三位,经济实力的格局将是美国、日本、中国;中国将会 依次超过法国、英国、德国,赶超战略将付诸实际的、跨越式的实现。

未来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发展先 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根本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极大丰富了"小康社会"从物质文明到***治 文明、精神 文明全面发展的内涵,体现出全***、全国各族人民强我中华的意志,也是完成十六大确定的 各项战斗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 产***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河南日报,2002-11-18(1).

[3]周礼・仪礼・礼记[C].长沙:岳麓书社,1991.

[4]新订四书补注备旨・孟子[C].

[5]辛起振,史玉德.试论***全面发展战略,跨世纪战略文献丛书[C].北京 :华龄出版社,1997.

[6]中共中央***史研究室.把梦想变为现实[N].人民日报,1999-08-31.

[7]李君如."三个代表"为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N].经济日报,2002-11-18.

[8]胡振民.认真学习贯彻***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N].经 济日报,2002-11-25.

[9]王梦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N].经济日报,2002-11-12.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the Choice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ism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I Yu-de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 450002, Ch ina)

Abstract: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 y in an all-round way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course of exploration,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constantly from a well- off society to building a well-o 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has enriched t he connation of the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guarantees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a well-off societ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 istics; Three Represents; innovation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5

***的“十六大”是我们***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对于***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的指导地位,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二是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努力方向。这是***的十六大的两大历史性贡献。贯彻落实***的十六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主要任务。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贯彻‘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这既是对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性指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但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这里不仅涉及一般的哲学原理,而且涉及大量与新的实践和新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现实内容。这些现实内容,既包括对***的理论创新的认识问题,又包括对***的实践创新的认识问题;既包括对二者历史渊源和相互关系的深刻领悟,又包括对实现二者结合的中介环节的正确把握;既包括方***问题,又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是在不断解决随着实践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要求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决实践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同志就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并且规划了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标准和具体步骤。在***的领导下,经过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世纪,***的十六大规划了继续前进的蓝***,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一目标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全***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孕育形成的,其实践基础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亿万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回答了实践提出的大量新问题,包括如何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处于迅速变化中的世情、国情和***情;如何确定新的发展思路、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如何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作出科学分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何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何继续推进***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水平,保持***的先进性;等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说到底是因为这一科学理论是从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为公、执***为民的本质。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均衡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民心所向、国运所系,也是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立***为公、执***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贯穿其中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要求。因此,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坚持立***为公、执***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把***的强国富民***策真正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给人民带来实惠和利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旨在“全面”二字,也就是说,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任务和要求等作出了明确界定和系统阐发,贯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抓好发展这个***执***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治体制改革,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治文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各方面工作不断创新的过程,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所谓精髓,是指事物的根本或支配事物本质的内核。只有抓住精髓,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也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典范,***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其精髓。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勇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科学态度对待新事物;要求我们科学判断和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创造性地执行***的路线方针***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

***的十六大分析了21世纪头20年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走向和特点,分析了我们实施“三步走”战略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任务,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任务既令人振奋,又十分

艰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累和汇聚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既科学地总结了过去,又清醒地规划了未来,因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指针。正如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必须贯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必须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时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坚决革除一切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在现阶段,最根本的就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领导的多***合作、***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中,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对于坚持***的先进性,推进***所领导的事业,至关重要。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我们要发展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也从思想上精神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有力的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全面贯彻***的文化发展方针。“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先进文化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方针,必须坚持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和***府的信任,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必须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切磋,提倡同志式的批评与反批评,努力创造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必须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必须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重在建设,正确处理文化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保护和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继***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后,***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内容和中心环节,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要深入进行***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策不动摇。同志曾经明确指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理论指导下,我们***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经济、***治、科技、教育、文化、***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方针***策。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些都是正确的,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认真总结正确贯彻***的路线方针***策同全面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有机结合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治敏锐性和***治鉴别力;要遵循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行事,切忌任何形式的主观性、片面性,防止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把工作做得更好。要坚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的路线方针***策中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执***为民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为民。我们***要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也是要做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的先进性,本质上也是为了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坚持执***为民,体现了我们***的根本宗旨,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执***为民,就必须使***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策和各项工作,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治、文化利益;坚持执***为民,就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执***为民,就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原,集中群众的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同志在***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为此,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参考资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文选》第二、三卷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6

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值此之际,求是《小康》杂志在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的基础上,“2009第四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献计献策。

此次论坛经求是杂志社批准,由求是《小康》杂志社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地方***府研究院和西南***法大学城乡统筹研究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央及地方***和***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的大力支持。十届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洪虎、全国人大财***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刘润为、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李强、中国民营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出席会议并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成都市常务副市长孙平、长沙市副市长张迎龙等90多位县市代表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代表与会。大家共同围绕发展与转变的关系,转变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商讨全面小康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共同推动中国全面小康的进一步发展。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主持论坛。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在内的50多家媒体参与报道,新浪网、小康网全程***文直播了本次论坛。

献策经济与社会转型

这是十届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第三次出席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他建议,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要逐步加大文化的分量。一个地区达到小康以后持续发展下去,文化这位主将就需要登场了。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最根本的是文化。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刘润为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已连续举办四届,事实证明这对于树立和推广先进典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加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同时提醒,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

全国人大法制委副主任洪虎出席论坛并讲话。他指出,全面小康社会是新高度的惠民社会,是新起点的富强社会,是新发展的民主社会,是新内容的文明社会,是新要求的和谐社会。他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和谐***景:“小康社会建设要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安居乐业,小康社会是和谐的社会。”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尽快研究和确定各个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第二,要切实保护农产品的价格,加大财***对农业的扶植力度;第三,坚决执行社会保障。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已经是第三次莅临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了。这一次,他将着眼点集中在“转型”上,做了主题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的演讲,他认为,“十一五”的经验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但总体来看,“十一五”的执行情况不是那么好。能不能转型需要打破转型的体制。如果我们的经济改革、***治改革能够往前推进,那么我们的转型、结构优化都能够做到。

四大奖项揭晓

为了表彰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府和企业典型,本次论坛组委会经过专家推荐候选单位、网上投票和专家推选委员会的审核等程序,历经三个月之久,推选出“建国60年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城市”、“2009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2009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和“2009中国全面小康十大贡献企业”,并独家“2009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名单。

江苏省江阴市同时荣膺“建国60年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城市”和“2009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江阴市连续多年领跑中国县域经济,并首创将幸福指标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衡量标准,以及***府***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幸福江阴”落在实处。在江阴市人民***府副市长袁秋中看来,民生改善是最好的发展。“我们努力在均衡普惠中增强幸福江阴的凝聚力,在民生改善上,我们坚持民生无小事儿。”

在过去的60年里,深圳、成都、东莞、长沙、青岛等城市为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都市委***、常务副市长孙平在论坛上介绍了近年来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探索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有关情况。他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浙江省绍兴县、河南省新郑市等县市荣获“2009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之后,武进开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目标是打造全国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如今,具有武进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成效初步显现。

民生问题引关注

民生问题成为了本届论坛嘉宾关注的焦点。此次论坛评选出的十大民生决策中,每一个都是2009年老百姓关注的重点和媒体热议的焦点,其中包括重庆市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陕西省神木县推行全民免费医疗、云南省昆明市为农民工建设廉租房等。

重庆的打黑风暴拔得头筹,排在了民生决策的首位。2009年6月以来,在历次“打黑除恶工作”基础上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突出,成效明显,有力推进了“平安重庆”创建工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神木县在全县推行全民免费医疗。神木县县委书记郭宝成向《小康》记者介绍说,2008年县里就对“全民免费医疗”进行过初步论证,2009年3月份试行后,预算了1.5个亿的开支,旨在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些专家称,免费医疗是一场深刻的民生***,是中国福利史上的一个圣典。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7

围绕大局,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和国家工作大局,扎实做好理论武装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主旋律,保持了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实践表明,宣传思想工作围绕大局来展开,才能做到与时展同步伐、与***和国家事业齐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打牢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和释放全社会的活力;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服务大局提出的明确要求。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8

【摘 要 题】全民健身

一、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既有利于构建未来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有利于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合理地享受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明显改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1]。

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构成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多地被作为“大事”[2]来抓,特别是20世纪后期,体育开始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作为实现小康的内容,服务于建设小康,“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2]”,为20世纪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十六大把全民健身体系纳入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这是自***的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的重要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是继中共中央2002年8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2]”后,***中央又一次从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肯定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中共中央2002年8号文件提出要把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体国民、重点突出、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十六大则把全民健身体系进一步具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能够量化评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指标。从“大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其中蕴含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思维,它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内涵,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是对当代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贡献。

二、关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了社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增长这一内容,它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等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的若干方面。只有将这些方面汇合起来形成一种互动的态势,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描绘的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导师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规定了价值目标,即新制度要使“每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充裕的物质生活”同“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3]的精神生活的统一。这里的“每个人”强调了普遍化,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通过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来实现的,强调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治文明”建设。人们能够充分全面、自由地占有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丰富成果,能够在体力、智力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这些精辟的论断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全面发展”理念,其所强调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人与社会并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新世纪群众体育事业服务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治文明”建设,就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对国民体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内容和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程度,进一步明确国民体质是社会发展水平和小康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并因此切实将人置于发展体育事业的中心,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溶入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工作之中。

三、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新的发展阶段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目前达到的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谓低水平,是说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所谓不全面,就是总体上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得到有效的满足,主要是解决民生矛盾。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存在。由此可见,上个世纪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侧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的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惠及十几亿人口。

从生活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阶段,是由片面发展逐步转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指物质文明,还应该包括精神文明和***治文明的建设。***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的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提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民健身体 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阶段。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是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事业,需要对这些年来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未来有一个科学的预期。《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标为“通过努力,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4]”,2000年第一期工程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人民体质普遍增强,群众体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但是,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对此,可以结合有关文献精神作一解释。所谓低水平,一是发展水平低,“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世界发达或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2]”;二是认识水平低,“有些地方领导对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发展经济,而不注意发展体育事业[5];所谓不全面,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宏观方面看,经济、社会齐头并进,是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志,近20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社会事业发展上、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上、社会结构调整上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快于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作为社会事业的群众体育整个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其次,从体育事业本身来看,“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不高,只看重竞技体育成绩,而轻视发展群众体育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5]”的现象还存在,全民健身的基本保障还不健全,加强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做的还不够。所谓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程度差距较大[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群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上述表象说明,要真正建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仍需做出很大努力。

如果说,过去20年的主题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今后20年的主题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要开始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从“先富”战略到“共富”战略,要求重点关怀困难人群的利益需求。***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里所指的“全面小康”是一种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要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强调公平,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成为顺利实施未来20年经济战略与***治改革的重要保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2]”与***的十六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强调了更加广泛领域内的公平和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众体育发展差距的取向,这种广泛性包括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保障供给的广泛性、分享发展成果的广泛性。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应当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为基本目标任务。如果说,过去20年的主题是奠定群众体育的发展基础,普遍增强全民的健身意识,提高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今后20年主题将是努力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面向全体国民、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这是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保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把实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基本目标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第一要务,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惠及全体国民的全民健身体系。

所谓“更高水平”,就是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呈较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程度普遍提高;所谓“更全面”,就是体育运动更加普及,全民健身的基本保障更加全面,场地、组织、活动遍及城乡;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体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把“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意味着对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行监测或量化时,一是,原有指标已不适应,即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的目前的小康标准临界值需要提高,所以,应当制定新的标准;二是,增加新的评价指标以体现全面性,即标准要全面科学地反映精神文明和***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小康目标,未来国家必将对其实施情况实行监测或量化,所以,体系的构建不仅要体现科学性,而且还要体现全面性,特别是在小康水平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一定要体现与时俱进、开创创新的内涵。

新世纪开始要进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实施第二期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按照***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努力构建能够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会出现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处在这样一个发展和变革的时代,建构本身亦呈动态特征。我们应当“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6]”,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待全民健身体系建构的问题,使全民健身体系构成真正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全民健身体系的内涵真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全民健身体系真正面向大众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思考。

未来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应当是一个由影响和制约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增强国民体质诸要素构成的服务性、保障性和自适应性的整体。其服务性、保障性、自适应性应当以完成“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基本任务为定位,这个体系大致应该由以下部分构成:组织领导(行***管理、群体社团、骨干队伍)、物质保障(资金投入、场地设施、体质监测)、体育活动(健身活动和竞赛活动)、法规制度、健身方法、评估检查、表彰奖励、舆论宣传、科学研究和信息网络等10个子系统构成。组织管理、物质保障和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的关键环节,也是全民健身体系构成的主体框架和核心要素。因此,亦可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是一个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国民,定位基层,以组织管理、物质保障、体育活动三大关键环节为基本构架,以若干保证、支撑系统构成的一个可满足多元需求,服务与管理并重、结构完善、层次分明、功能有效的开放的系统。这一体系实质上是一个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亲民、利民、便民的服务体系,是一个组织管理科学规范,资源配置优化合理,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的具有主动调节能力的系统。

五、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着眼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应当坚持以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着眼点,这是多年来我们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新时期新阶 段仍需继续发扬光大。***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制定和贯彻***的方针***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

要真正实践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有一个基本定位问题,定位实际上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如何摆正利益的问题。多年来群众体育工作的实践证明,只要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譬如,为解决群众体育健身的场地设施而实施的“全民健身工程”之所以被誉为“德***工程”、“民心工程”,就是因为它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取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不但使广大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有了改善,同时,也美化了居民生活环境,净化了社会风气,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再譬如,中共中央2002年8号文件提出,要把建设好群众身边健身场地,健全群众身边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经常性群众身边体育活动作为构建元多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而场地缺乏、组织不健全、活动少正是当前群众体育开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建设三个关键环节而实施“三边工程”(建身边场地、抓身边组织、办身边活动)实际上就体现了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基本着眼点。

其次,我们的方针***策和各项工作就能够充分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群众体育作为社会事业,其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需要一只看得见的手(市场)和看不见的手(***策法规)的调节。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的要求,群众体育发展***策调整需要下功夫去做。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基本目标任务强调了在更加广泛领域内的公平,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体育发展差距,为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必须要考虑如何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特别是如果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村居民享受不到体育发展的成果,我们就不能说“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基本目标实现了。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体育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最大的难度在农村。而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1998年公布的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结果表明,农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大部分指标低于科技人员、行***管理人员、工人等人群,部分地区的农民仍然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人群。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8],这是我们***依据我国国情在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做出的结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8]。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治问题。同样,“没有九亿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强国就将成为一句空话”[7],如果占全国人口70%的广大农民仍不能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就不能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任务实现了。

为此,“必须全面贯彻***的基本路线,一切***策都要有利于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8],按照***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1]的发展目标,和中共中央2002年8号文件提出的“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的要求,以勇于探索、知难而进的精神,深入研究农村体育发展问题,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农村体育***策,以加快农村体育发展,保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基本目标任务的实现。

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动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应当坚持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基本动力。这亦是多年来我们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同样,在新时期新阶段仍需继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过程,从实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延续和发展的过程,是两个20年和两个翻两番的过程。前20年艰苦奋斗,我们实现了一个翻两番和总体小康;后20年继续奋斗,再实现一个翻两番、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整个经济、社会环境都将发生变化,全民健身的实践也必将与时代同步发展,实践不断发展,理论就要不断创新,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实践中,我们应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出来,使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发扬已有传统,又创造新鲜经验。为此,我们应当紧跟全民健身实践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创新,就是要不断***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创新的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的事业中,实现理论、体制、科技的全面创新。

从理论创新来看,在全面创新体系中,理论创新居于基础地位,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用理论创新推动全民健身实践创新,正如***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我们要通过全民健身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群众体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而赋予理论以新的形态或新的内涵是理论创新的本质所在。

从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来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是几十来群众体育发展的主题,建国以来,从工间操、劳卫制、锻炼标准,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向坚持***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转变,从体育先进县到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从城市体育到社区体育等这一切都蕴含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实践中,仍然面临着理论创新的问题。

从体制创新来看,任何创新都与体制创新相联系,体制创新在整个创新中居于关键地位。理论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实现,科技在全民健身事业中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体制改革,体制创新能为优化群众体育资源配置、为促进群众体育理论发展、为提高科技在群众体育事业中的贡献率提供制度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必然要求进行体制创新,要求加快体育工作方式的变革。在体育设施、组织网络、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在积极探索新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上,在发挥基层***权机关和群众团体的作用上,在体育管理和服务列入基层单位的工作范围上,在积极支持、鼓励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上,要有新思路、新视觉、新手段。

从科技创新来看,同志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 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亦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群众体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科技创新不仅在场(馆)设施的设计更多地溶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出更符合人体结构的高科技新产品,以达到有效、安全,舒适,操作简单的目的,而且要重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国民科学健身意识。“三个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个创新”统一于群众体育工作创新体系建立、完善和群众体育工作创新能力的增强、提高之中,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这个根本目标。只有全面推进“三个创新”,才能使之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18-19.

[2] 国家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4-5.

[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35-637.

[4] 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全民健身计划文集(一)[C].北京: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编,1995.1-7.

[5] ***.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8.

[6] 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

[7] 张发强.全民健身计划文集(六)[C].北京: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编,2000.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9

特征一:全面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目标的规定性。***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 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六个更加”从一般的规定性上清晰地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治、文 化和社会生活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有一般就有具体。接着,***在报告中又具体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 目标内容。这就是经济上的“三个力”——经济力(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明显增强;***治上的“三个权益”——***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上的“三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生 活上的“三个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三” 具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是由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总体达小康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全国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折合10081亿美元,人均约850美元,超过了人均800美元 的目标,跨进了小康的门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也必 须清醒地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所谓低水平 ,就是经济量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平衡,就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 距还不小。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 和更全面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 趋势明显扭转,发展水平比较均衡。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治、文化全面进步,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总体达小康”是 “全面建小康”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小康”是“总体达小康”的继起和发展。“全 面建小康”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源于“总体达小康”的历史前提。

特征二:重点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重点的规定性。***在十六大报告中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提出来,不仅提出了“三农 ”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战略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面建小康”的战略既讲全面推进,又讲重点突破,把“两点论 ”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又把握 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凸现了重点推进的战略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重点选择的“三农”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推进的特征是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农”国情决定的。所谓战略重点,就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 攻方向或中心目标。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之内,当某些部门处于落后地位,成为整个 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时,它们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就会成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战 略重点选择得适当与否,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的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的重要判断 ,基本依据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三农”国情。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 。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农村。具体看来,农民生 活水平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生 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条件差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我们说,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其实,重中之重在农业、在农村、在农民。***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 有全国的小康”。***同志也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 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 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定位在 “三农”问题上,是在全面估量“三农”国情基础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作出的 实事求是的决策。可见,“全面建小康”的重点推进性特征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 农”的基本国情。

特征三:积极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任务的规定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 ,最关键的目标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 3000美元。过去20多年中,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到2020年再次实现GDP翻两番,同前一个“翻两番”意义 和要求截然不同。前一个“翻两番”是在GNP  2832亿美元,人均GNP  297美元的基础上 实现翻两番的;而后一个“翻两番”则是在GDP  10081亿美元,人均GDP  850美元的基础 上实现翻两番的。很显然,后一个“翻两番”难度加大了,这就要求后一个“翻两番” 必须是在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是综合兼顾经济指标、社会指标、 环境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积极推进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在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雄心壮志。

同积极推进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由战略目标的积极推进性所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治、文化和***建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均贯穿着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奋进精神。 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雄心勃勃 ,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 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的领导方式和执***方式;改革和完善决 策机制;深化行***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组***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跳起来摘 桃子”的,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 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组文化建设和 改革的主要任务,其要求也很高,是积极推进的。***的事业和***的建设从来就是密不可 分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 松地加强和改善***的领导,全面推进***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方面,十六大报告 提出了6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的执***能力建设,提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水平;坚持和健全 民主集中制;增强***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切实做好基层***建工作,增强***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的群众基础; 加强和改进***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这6方面的主要任务也是经过努力才 可以实现的主要任务,也是积极推进的。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项项 都闪烁着积极推进的思想光辉和积极进取的奋进精神。

战略依据——看战略任务所背靠的战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是 由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决定的。十六 大报告明确作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这是一个科学 的判断。在可以预见的20年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与发展 的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环境保证。 从国内条件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内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发 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伴 随着国内条件的根本性变化,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到2002年底,GDP 达到10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6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 外汇储备26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总之,本世纪头20年“国际环境有利,国内条件具备”,是一个 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 的十六大提出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全 面建小康”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来源于20年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

特征四:稳步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阶段的规定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根 据***的提议,我们***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到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在21世纪 中叶达到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出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在我们已经走完了前两步。10年走一步,10年又走一 步,20年走头两步,解决温饱问题和总体达小康,在整个“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可预见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是头两步,第三步则不同,50年走第三步,则是预期,是展望,是设 想。现在开始走第三步。面对第三步,必须把它具体化,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的十五大完成了新“三步走”的战略设计,提出了2010年、***100年和新中国成 立100年,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第二个10年和后30年的战略设想,这就是***的第三代 领导集体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中第一步的战略目标,1995年***的十 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的建设》已经进行了战略布署;***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则 是新“三步走”中第二步的战略布署。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 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承上”,承接现代化发展 战略第一步、第二步战略步骤,“启下”,开启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战略步骤。正如 “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分阶段循序渐进稳定推进的战略特征一样,比照“三步走”设 计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同样体现了分阶段推进、循序推进和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10

关键词:小康驻村;战略构想;战略决策

贵州省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是中央的号角,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全国人民的共同需要,是推动贵州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也是贵州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省***府的正确选择。

一、同步小康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战略构想

“小康社会” 这一战略构想,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时提出的,这一提法是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充分表现了我***对现代化建设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深刻认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升华。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主义,面对商品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就必然要经历从贫穷、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发展历程,我们***高瞻远瞩,十二大就将其确定为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作为一种伟大构想提出,在起步阶段,还是一个点,不是面,他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缔造,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只是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只能界定为刚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二步的目标就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十四大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目标;***的十五大提出到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十六大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十七大提出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五个方面,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十提出,“五位一体”,持续、协调发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是贵州省情的决定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贵州处在西南边陲,典型的卡斯特地貌特征,自古以来就阻隔了对贵州的开发和利用,致使贵州停滞在基础差,底子薄,欠开放的境地,同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人类经历原始、农业、工业文明后,对生态环境产生危机和觉醒,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全国吹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情,工业基础薄弱,给贵州留下的天然的生态屏障。要求守住我们原有的生态,又要积极的谋求发展,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开展。

针对“两欠”地区的贵州,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帮助群众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为群众出智出力,既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让干部多岗位的实践锻炼,磨练意志和处理复杂矛盾、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为贵州今后的发展潜力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若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结合地方实际狠抓落实、抓到位,则贵州的经济发展后劲将不言而喻。

在充分认识了解省情的同时,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还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分析,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创造的机遇和条件,扎实做好“以地生财、以资生财、以企生财、以策生财”的实现路径,消除“空壳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缩短城乡差距。

三、贵州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是***中央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同志为***的***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战略布局,在 “四个全面”中处于核心地位;而贵州的同步小康又是中央的要求和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欠发达,贫困问题突出的贵州,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加快发展,与全国缩小差距,实现富裕,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十期间,贵州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贵州厅讨论十报告,以及《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的是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黔***发[2012]30号)文件、《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府办公厅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的通知》(黔***办发[2012]35号)文件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府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黔***发[2013]3号)文件的出台,都充分表明省委、省***府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十和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因地制宜,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后发赶超,快速发展的紧迫性。从中可看出,这一战略部署是贵州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是***中央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

贵州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央与广大农村基层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的执***基础、执***地位不动摇,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同时让各级干部对“走地头”“接地气”、问***、问计、问需于民的工作更加深入,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更加密切了***中央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是农村经济的直接推动者,抓得扎实与否,将影响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若对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可提高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人员,对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重大意义的认识,有利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管理更系统,更全面,更能发挥效应,更能推动贵州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快速实现同步小康。■

参考文献

1、《改革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2、《同步小康在行动》,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资料汇编,中共贵州省委***策研究室、贵州省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编,李裴。

3、《贵州省情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第四版,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组编。

4、《引领新常态,凝聚正能量》,黔西南州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中共黔西南州委***策研究室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10篇

学习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构建和谐社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就

学习

社区工作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工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社区工作实务的论文范文,社区工作方面的文章。“管理”的基本内涵突出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具有工业化的集中、简单划一的典型特征。与此相关,原有社会管理也赋予了计划、组织、引导和控制的

学习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暑期社会实践论文10篇,内容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个人论文模板,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0篇。由于我的家乡丹阳日子企业很少,所以没有办法,只能把实习选在了父亲的单位,南环路派出所。在里面的我的工作主要是文秘与打杂。开始以为文秘工作

学习

专题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专题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专题论文的格式及范文,专题教育论文。二、教学组专题模式在医科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优势1.满足学生对高水平教师的渴望对于喜欢追求个性和新知的大学生来说,教学组专题模式恰好具有“三新”优势,

学习

社会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

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信息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初中信息技术论文题目大全集。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而所谓的这些信息的来源则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知

学习

小学生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论文完整版,高中论文十篇。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无论是性格还是特长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

学习

国家社会责任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国家社会责任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责任论文范文,社会责任论文最新的参考文献。第一,共同打造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自从2005年9月第一次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到2015年我们的论坛持续到了第十届。该

学习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社会工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企业工作毕业论文题目,社会工作论文公益组织。一、在理论观念上创新,改变主观上的不适应***思想是***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科学的理论观念是保持工作

学习

纳税筹划结业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纳税筹划结业论文,内容包括增值税纳税筹划论文,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论文。1企业重组纳税筹划的要点综合考虑企业重组涉税特征及我国关于企业重组的特殊税收***策规定,企业重组纳税筹划的关键内容归纳如下:1.1企业重组方式的选

学习

中国社会问题论文10篇

阅读(34)

说起来,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与中国社会的“文化重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对中国社会的“文化重建”是有积极意义的。首先,在那个时代,文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用马克思主

学习

大学生理想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理想论文10篇,内容包括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论文1000字,大学生理想论文的参考文献。(二)有助于大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使大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

学习

毕业班辅导员总结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班辅导员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辅导员毕业班工作总结及反思,毕业班优秀辅导员发言稿。三、强化学生就业指导,保证就业质量就业是学生人生重要转折点,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每年3-5月份对毕业生来说也是找

学习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社会责任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论文答辩,社会责任论文范文。市场竞争主导方式的演变及趋势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也在沿着“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关系竞争”的轨迹发生转移。(一)价格

学习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构建和谐社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就

学习

社区工作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工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社区工作实务的论文范文,社区工作方面的文章。“管理”的基本内涵突出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具有工业化的集中、简单划一的典型特征。与此相关,原有社会管理也赋予了计划、组织、引导和控制的

学习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暑期社会实践论文10篇,内容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个人论文模板,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0篇。由于我的家乡丹阳日子企业很少,所以没有办法,只能把实习选在了父亲的单位,南环路派出所。在里面的我的工作主要是文秘与打杂。开始以为文秘工作

学习

专题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专题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专题论文的格式及范文,专题教育论文。二、教学组专题模式在医科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优势1.满足学生对高水平教师的渴望对于喜欢追求个性和新知的大学生来说,教学组专题模式恰好具有“三新”优势,

学习

社会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

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信息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初中信息技术论文题目大全集。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而所谓的这些信息的来源则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知

学习

小学生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论文完整版,高中论文十篇。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无论是性格还是特长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

学习

社会研究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学专题研究论文范文大全集,社会热点问题论文。“性与情”的关系。郭店楚简中的“性与天道”思想重视“情”,《上博简(一)》将《性自命出》改名为《性情论》。对“情”以及对“乐”之作用的重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