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本科论文10篇

网络本科论文篇1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网络写作策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认为它是考查学生语言能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参考,“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1]近年来,虽然有了更多关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内容既涉及微观的选题、摘要、主题句、语言和格式问题,又涉及宏观的现状分析、论文指导体系和评估机制问题。[2][3][4][5][6]然而,却鲜有学者论及网络资源的利用。这不仅与我国高校丰富的中英文电子***书资源和全球几千亿之巨的中英文网页资源明显不协调,[7][8]而且与很多本科学生的实际上网情况和毕业论文对网络资源的严重滥用很不协调。因此,如何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预防网络抄袭、合理有效地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和日益丰富的网络资源,是适应信息时展、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探讨如何利用丰富的中英文网络资源,发挥个人网络信息能力,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网络策略,在方便教师论文指导和管理的同时,也方便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减少论文写作的工作量,降低论文写作的难度,进而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一、络写作策略的基本原则

结合学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网络写作策略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资金节约原则。尽量免除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充分利用现有的个人电脑、联网手机或者公共电脑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发挥个人的网络和现实人际关系,有效获取所需资源。(2)时间和空间灵活利用原则。网络写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就可以写作的构想。(3)语言文化的敏感原则。首先,由于大多数电脑或者手机设备的系统都使用中文软件,因此为了在搜索英文信息时不受中文信息的干扰,需要把网页浏览器的语言环境进行调整,并且把国外搜索引擎的偏好和指令语言都改为英语。其次,英语论文与中文论文有较大的区别,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汉语语言文化的负迁移。(4)遵守国家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虽然毕业论文的长度、语言、结构、格式和内容都是对本科学生严肃的挑战,但英美国家长期的学术传统和相应网络资源的丰富已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对自己的信息需求保持敏感,遵守信息素质原则,在实际行动中贯彻信息获取、评价、整理和合理利用的基本步骤,挖掘并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自主解决论文写作中的诸多问题。

二、毕业论文的网络写作策略

根据网络、网络资源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特征,网络写作策略的成分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和毕业论文的相关知识、信息处理、写作模板和样本、语言工具、通讯工具、论文修改工具和反抄袭检查。

网络写作的硬件环境由能够进行上网服务的手机和电脑构成。公共网吧和学校的计算机实验中心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办理个人手机或者电脑上网业务,就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确认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具备所需要的无线或者有线硬件配置;而且,无线服务的覆盖范围要能够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总的来说,近几年的手提电脑和2009年上市的手机终端通常都支持高速无线上网服务。

网络写作的软件环境包括浏览器软件、文档阅读和编辑软件、文档转换软件,以及文档存储服务几个方面。很多电脑上网浏览软件(如Internet Explorer,Google Chrome)都有相应的手机版浏览软件,但更常用的手机浏览器却是Opera,UCWEB和GO。在通过设置正确的上网方式后,手机和电脑就能利用浏览器使用大多数共同资源了。网络上有较多优秀的***free word processors,不需要在电脑或者手机上安装。使用方便而功能又几乎能与Microsoft Word媲美的当属Google Documents。用户通过联网手机或者电脑在获得免费Gmail账户后即可进入自己的文档空间,创建文件并进行编辑和储存,安全性能较高。其它所涉及的软件主要依据资料的文档类型而定,但通常是.doc,.ppt,.xls文件,这些都能上传到Google Docs打开或编辑;对于.caj,.kdh,.pdf,.省略、搜搜问问)、电子商务(如淘宝网店)、电子***书馆、个人社会关系获取或者传递所需的电子资源。把握所需信息必须了解的程度,适可而止,同时也要明确不同信息的所需类型(网络工具书、普通网络文本、网络***书、电子学术期刊、***片资料、视频资料、音频资料、软件、数据库等),以便于利用搜索引擎的不同功能或者专门搜索引擎进行比较准确的查找,或者便于确定在广域网还是学校电子***书馆查找。信息的评价是指通过阅读所获信息、比较同类资源、查询作者背景、查看网站域名和信息组织方式等,筛选获得的信息。通常,如果信息者没有学术或者高校工作背景,可以查看网站是否属于.edu,.gov.省略网域来作出初步评估。信息的整理是指通过summarizing,synthesizing,paraphrasing,quoting,highlighting和commenting等方式进行处理,利用众多的免费***软件服务,对过滤后的信息作用进行评价和标识,并通过超链接等方式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写作计划中。信息的使用是指合理合法地使用资源,尊重信息者的使用协议,遵循APA,MLA或者CMS等文献使用的学术道德规范。

络写作过程中还有一些标准模板和自动程序可以使用;常用的有论文写作模板和文献引用的自动生成程序。很多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有MLA,APA或者CMS格式的论文写作模板(template)可以***,写作者只需要在相应版块写入相应内容即可。但选用的时候要注意模板所对应的论文格式印刷版本,以避免信息陈旧问题。而论文文献格式的自动生成程序(bibliography generator)则可以帮助解决复杂的引用规范问题。使得文内引用(in-text citation)、脚注和尾注(footnote and endnote),以及文后的书目制作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在众多的相关程序中,综合性和信度都比较高的是Son of Citation Machine;它包括了主要文献格式和主要文献类型的引用格式,也及时更新了文献格式的版本,是网络写作的可靠资源之一。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主要是和指导老师的充分交流,和同学的必要交流,以及和虚拟社区相关人士的有限交流。与指导老师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论文整体质量和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的电子邮件或者实时通讯软件(communication software)实现;和同学交流主要是为了获取或者交流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的电子邮件或者实时通讯软件实现;和虚拟社区相关人士的交流主要是为了在保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所需信息,主要通过社区群组(groups,communities,forums)和电子邮件来实现。

利用网络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网络抄袭行为,包括表层网络抄袭、深层网络抄袭和网络兜售的论文。表层网络抄袭是指抄袭不需要提交用户信息就可以检索到的网页资源,付费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不在此列。除了把学生论文的可疑部分或者关键部分的关键词放到通用搜索引擎中搜索以外,还可以使用***的文献抄袭检测系统(plagiarism checker/detector/scanner)发现这种行为,譬如EVE2和Viper Anti-plagiarism Scanner。深层网络抄袭主要是指抄袭数据库资源。检测这种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策略:一是关键词搜索:先把论文的可疑部分或者关键部分通过国内外数据库专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在检测到抄袭行为的情况下,如果可能,还可以把相应的论文***到本地计算机,通过文件对比软件(file comparison software)确定抄袭的比率(如弗吉尼亚大学的免费软件WCopyfind);二是购买以数据库为主的反抄袭服务,如CheckForPlagiarism和CNKI英文检测系统。由于学生提交的稿件都是电子文档,指导老师可以较早地把学生的论文上传到***检测系统,及时阻止网络抄袭行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的论文作坊也不计其数,英语专业本科论文价格也依据性质的不同而价格各异。通常,他们数据库中的论文价格在300元人民币左右,而“原创性”的论文则需要1000元以上。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在本地计算机或者手机上查看文档属性或者高级属性就可以发现问题。如果结合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包括对选题、提纲、原始资料及论文稿件版本的审查),论文作弊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通过查看电子文档属性、对比不同的电子文档版本、跟踪学生的论文修改情况,只是简单地点几个键,买方和卖方就会面临很大的信用风险。这些措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不诚实行为。

三、结语

手机或者电脑网络积聚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发达的通讯功能;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网络写作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条件。论文过程所涉及的选题、提纲撰写、资料收集、稿件写作、问题咨询、指导和管理等环节都可以通过网络软硬件资源来完成。相对于传统的论文写作方法,网络写作策略具有诸多的独特作用。它首先赋予了论文写作更灵活的时间和地点,比较适合当前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的英语教师及四处奔波的大四学生。其次,网络写作策略延伸了论文指导老师的内涵,网络上千千万万的信息提供者都或多或少充当了这个角色,大大减轻了师生双方的压力。再次,老师可以从以往语言或者格式等繁琐问题中抽身出来,更多地从写作过程的简便性、结构的合理性、内容的思想性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建议,帮助学生自主解决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诸多问题。最后,网络写作策略还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阻止泛滥的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学术诚信。

但在网络写作策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两个常见问题是:(1)由于资金等因素影响,有的优秀网络资源可能不稳定,间歇或者长期不可获取;(2)由于信息太多或者太少而茫然不知所措。对于前者,需要保持比较灵活的资源使用态度,善于寻找替代资源。而资源太多时则要增加限制条件,利用高级搜索功能缩小范围;在资源缺乏时则要减少限制条件或者更改搜索关键词,寻找另外的解决办法。总之,日益丰富的信息存在于不可见的网络上,只要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就可以把毕业论文的网络写作策略发挥好,从而有效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穆凤英.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27(4):138-142.

[3]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101(3):59-64.

[4]颜静兰,倪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J].外国语言文学,2005,86(4):259-263.

[5]王崇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升学生素质[J].外语教学,2004,25(6):73-76.

[6]陈,薛荣.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05:204-205.

[7]魏志玲.西部师范院校***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9):152-154.

网络本科论文篇2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把营销技能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围绕网络营销技能所需的六大意识和七大核心技能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实践课程体系。

1、六个意识

商业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有国际眼光和灵敏的嗅觉,遇到商业机会要快速反应、精于算计;实践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在从事营销活动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大胆实践和积极实践;创新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敢于标新立异,做事敢为人先;品牌意识-做人要有人品,做事就要创名品,做人做到人人喜欢你,做事做到人人需要你;团队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要有充分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要敢于协作和勇于协作;系统意识-要站的高、看得远。

2、网络营销七大核心技能

网站规划、评价能力:主要明确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网站规划能力、网站运营评价能力、静态网页设计能力、动态网页设计能力和网页美工能力等;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电子商务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营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等;网站编辑和网站管理能力:对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对热点的捕捉能力、看待问题有独特的视角、内容组织能力和***文***像编辑能力等;网络营销与管理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要具备网络推广与营销能力、搜索引擎营销能力、营销的策划能力、文案撰写能力以及营销实施监管能力;平台招商与客服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要具备平台招商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网络客户服务能力;网店经营与管理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网店运营能力、网店产品和物流管理能力、网店推广能力和网店促销能力;品牌策划与推广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必须具备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的能力,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个方面营造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价值。

3、电子商务核心实践课程群

营销创新;网络推广;商务网站经营;热点专题策划;平台招商与客服;网店经营与管理;品牌策划与推广;电子商务创业。

二.真实、开放环境下核心实践课程的实现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真实、开放环境下才能实现,为了配合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建设了实训平台-网络促销联盟,平台集教学和学生实训为一体,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训流程把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贯穿到所有的实训项目中,以具体的企业营销项目为主体,从前期的项目招商、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产品和服务推广、品牌策划与推广到最终的客户服务,形成一套课程实训的体系,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中,着重培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三.结束语

网络本科论文篇3

【论文摘要】在阐述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必要性的过程中,简要分析网络舆论战与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网络舆论战研究的众多适用学科,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wWW.133229.cOm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实际,服务于我***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治与舆论、***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2.1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事辩证法为基础,以******事思想、***新时期***事建设思想、***国防和***队建设思想、******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2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事学为统领,以***队***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3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3.1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相关部门与***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3.2***地结合,优势互补。网络舆论战虽属于***事领域,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来却分布于***地众多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水准、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很多地方院校与科研机构拥有***队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分担建设任务。另外,网络舆论战作为配合国家***治、经济、***事、外交等斗争的重要工具,虽有鲜明的***事特色,应该也必须由***方所主导,但其平民化、全民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任何组织与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其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学科资源及民间专业力量,***地双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

3.3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轻重缓急和不同学科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再分门别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现有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起步阶段尤其不能贪大求全,最忌急躁冒进,应选择网络舆论战研究急需、国内建设水平高的学科率先实施。对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网络舆论战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应通过内联外引、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强其发展动力,使其逐步达到应有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网络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j].***事记者,2005(8).

[2]蔡世经.科学构建信息时代舆论战基础理论[j].西安***治学院学报,2005(12).

网络本科论文篇4

[摘要]2013年9月全国28所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届本科招生,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特设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等并列二级专业门类,2014年,开设新专业的高校增加至48所,从行业影响到教育热点,围绕新专业的人才讨论多元分化,如何构建与人才市场相适应的核心能力体系,设计具有学科普适性又兼具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本文作者通过全国范围的行业调研,选择高校培养计划作为样本研究,从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宏观设置两个层面,探索构建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的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

关键词 ]新媒体 人才培养 体系

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相继南都全媒体集群组建成立。2012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审批同意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专业。

新闻行业与教育的不断改革前行,也激发了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全面思考。当前,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环境与趋向也在不断演变,主要表现为:(1)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众多领域急需专业化人才;(2)媒体行业的融合发展对复合型的新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3)传统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生存更加注重专业、深度,调查记者、数据分析师等人才需求热;(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支撑。

2013年,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全国28所高等院校首批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学生,2014年这一数据加大到48所。面对传媒融合发展的需求及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构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体系迫在眉睫。然而当前该新专业国内尚无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基于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延伸和嫁接,是培养传统新闻人才的数字化应用?还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新闻业务素养?亦或是其他的创新模式?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两大方面来解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建构。

一、人才培养定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归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上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专业并列,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既要有学科的统一性,也要有专业的差异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普遍认同的主要趋向有:多适配、多媒体、全天候、即时、互动、社交化、位置;围绕专业能力的需求主要包括:新闻基本功、全媒体传播技能、网络舆情研究能力、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策划创意、团队协作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的

关键词 主要有:内容、渠道、技术、产品、互联网思维。

从发展趋势、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可以归纳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1)培养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培养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全媒体传播人才;(3)培养熟悉互联网核心应用的网络与新媒体创新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要求分解为五个层面: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

(2)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视野及敏锐的观察力,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新兴媒介的发展特点,通晓信息传播的技术原理。

(3)具备交互、体验、服务等众多类型信息产品的内容策划、设计,并熟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制作的基本技能。

(4)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策与法规,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具备娴熟、练达的社会活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影响与日俱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内容主体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技术素养成为未来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相似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主干课程或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却各有侧重,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这种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为代表;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代表。这三种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藏着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选择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价值取向;以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是突出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面。

(一)课程分析。

本文研究选取了全国首批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28所院校,就新专业申报表中主干课程一栏进行了统计分析,排名前10课程/次如(***表1)

通过***表分析,28所院校全部开设了《传播学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对网页设计、网络动画等计算机技能均比较重视,排名前10的课程中,网络与新媒体实务相关的多达5门,理论课程2门,传统媒体实务2门。研究表明,新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传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为理论依据,以传统新闻与传播实务为基础,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新媒体传播、运营实务等。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认为,新媒体专业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理科、工科、文学、艺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张芹、黄宏在《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中归纳指出,新媒体的媒介特征及产业属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设置主要由三大学科群构成,即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群;还须三大技术支撑,即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

归纳28所高校三大学科群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

传播学科: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伦理学、新闻法规与传媒规制、新媒体与社会、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信息学科: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务、平面设计、数字信息处理、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信息编辑、网络传播技术、数字出版及技术等。

传媒经济学科:传媒经济学、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运营、网络广告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站策划与建设、新媒体产品设计等。

根据课程涵盖的内容及课程名称

关键词 提取门类,排前5名的依次为技术类(包含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概论(包含传统与网络新媒体)、网页设计(包括网页与网站)、编辑类(包含传统编辑与网络编辑)及广告,其中技术类、基础理论的课程每所学校开设门次接近2门,对技术和理论学习的认可度非常高,广告与营销方面也有49次开课次,对市场运作能力也非常看重。如(***表2)

(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28所院校的主干课程分析,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三大层面设计,分别是专业理论(包括传统新闻、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包括数学、计算机及通讯)和传媒实务(包括传统媒体实务、新媒体传播实务、市场运营与管理)。

1.专业理论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全新的特设专业,基于完整专业体系的建立,理论部分与实践(务)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支柱,且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理论体系以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为一致性原则,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为创新构建,其专业理论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1)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构建专业理论的纵深,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合新闻学、新媒体与社会、网络伦理与法规、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方法等;

(2)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补充,丰富专业理论的延伸,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网络与新媒体理论、数字出版导论、网络与新媒体经典案例等。选修课程根据各高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其设计思路也可以不尽相同。

2.技术应用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典型的文理交叉型专业,其技术应用的学习和实践是关键,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可以开设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门课程,构成较为连贯的技术应用体系。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技术。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术。

(1)以大数据应用为方向,构建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

(2)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夯实学生的技术素养,主要课程包括:C语言、网页设计、网站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络动画、网络安全技术等。

3.传媒实务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特色在于实务体系的交叉,通过多元化实务的体系设计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掌握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所需的基本业务,能够***进行全媒体新闻传播,主要包括采编实务、运营与管理实务以及其他实务能力。

(1)以传统新闻实务为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基础业务,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2)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主体,与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编辑与策划、网络与新媒体评论、网络与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等:

(3)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思路,以传媒经济为主要延伸,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实务、互联网产品设计、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等。

(4)以集中实践为形式,加大实践和实习的培养力度。若以180四年总学分制计算,实践、实习的周数应在20周左右(不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结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立足与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专业的学科立足,关系人才培养的效果,关系专业的未来发展,新媒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远远超出学界和行业的预期想象,因时制宜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是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求调研与专业培养》,《现代传播》2014第2期

[2]朱旭辉:《网络与新媒体学科发展路径的探析》,《编辑学刊》2013年第6期

[3]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

[4]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5]张运香、李川汇、金升灿:《论高校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策略》,《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

网络本科论文篇5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 键 词】灰色文献/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

【正 文】

灰色文献是指通过正常途径难以获得的文献。传统的灰色文献主要包括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内部刊物、***府报告、学位论文、档案文献、产品样本、广告样本、翻译文献等。1997举行的第三次灰色文献国际会议,就灰色文献的定义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灰色文献是指不受商业出版者控制的,由各级***府部门、学术机构、工商业界生产的各类印刷或电子形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传统的出版费用的增加,通过网络出版、传播和获取灰色文献成为重要的手段。网络灰色文献不仅包括传统灰色文献的网络载体形式,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正式出版但具有学术性的***信息、电子预印本等。一般来说,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主要是对科研和生产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源。本文主要对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1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展时间较晚,就目前而言,主要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以及其他学术资源方面的建设。

1.1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它是一种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内容专一,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目前,我国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方面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CALIS的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一个集中检索、分布式全文获取服务的CALIS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文摘与全文数据库,由清华大学***书馆牵头组织,协调全国86所高校合作建设的文摘索引数据库。系统收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万方数据库的子系统,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它的记录来源于1977年以来各高等院校、研究生院及研究所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送交的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论文。其文摘记录数量到2006年7月23为止已达到766609条,每日更新,而全文数据库收录了自1986年以来的博硕士论文,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领域,全文数量到2006年7月23日为止已达到492562篇。

中国期刊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系统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土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06年7月23日,它收录了1999年以来305家博硕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约321506篇。覆盖的范围有:理工A(数理化天地生)、理工B(化学化工能源与材料)、理工C(工业技术)、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该数据库及各镜像站点每日更新,专辑光盘每月更新,专题光盘年度更新。

国家***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也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迄今已收藏自 1981年实施学位制以来的博士论文(包括所有博士授予单位及其专业)近12万种,收藏率达98%;收藏近年来硕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报告万余种。此外,自 1992年至今,已向海外征集到中国留学生的博士论文千余种。该馆并建置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自 1986年至今共建立全国65所大学院校、882个研究所的126000余篇博硕士论文的摘要资料。

1.2 会议论文

会议论文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目前,我国会议论文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是国内惟一的学术会议文献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1998年以来部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每年涉及600余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每年增补论文15000余篇,数据范围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等领域。到2006年7月,总共收录会议论文 407004篇。

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该库是******医学***书馆数据库研究部开发的以医学学术会议论文为来源文献的数据库,收集了1994年以来的中华医学会所属专业学会、各地区分会以及编辑部等单位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的医学文献,约700多个会议15万多篇文献。会议论文大部分只在大会上宣讲或传阅,只有少部分会议在医学期刊上。数据库收集面广、会种多、内容丰富,是目前我国收集较为齐全的医学会议文献数据库。

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 2000年以来(部分回溯至1999年会议论文)中国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高校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年更新约100000篇文章。至2005年12月31日,累积会议论文全文文献38万多篇。中心网站及数据库交换服务中心每日更新,各镜像站点每日更新。

1.3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国研网的国研报告。国研网(***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创建于1998年3月,是***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办、北京国研网信息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经济类专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它全面汇集、整合了国内外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济信息。其国研报告是一种有关中国经济和社会诸多领域的调查报告,内容丰富,设有社会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农村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府管理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区域经济研究等9个专题报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预见性。每年约200期,不定期出版,网络每天***更新,印刷版每月出版。

中国商业报告库。它是中国资讯的子库之一,收录1993年以来经济专家及学者关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行业等的分析研究文献及***府部门颁布的各项年度报告全文,主要为用户的商业研究提供专家意见的资讯。到2006年7月23日为止,共收录218723篇报告,数据库每日更新。

1.4 电子预印本资源

电子预印本资源是开放存取资源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一种新兴起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国内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建设起步较晚,2003年以来,许多研究机构和个人组织纷纷建立电子预印本系统,收集电子预印本资源,主要有中国科技论文***、奇迹论文、中国预印本系统等。这些预印本系统提供了向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稳定的预印本服务,方便科研人员第一时间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中国学术界中推广开放存取的思想和理念。目前,国内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基本上覆盖所有的学科。

转贴于

2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网络灰色文献收集管理中心

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灰色文献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成立专门性的全国灰色文献机构,如:英国大英***书馆文献供应中心、德国灰色文献中心等,集中收集整理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灰色文献,并建立了许多灰色文献网站,如:灰色文献网(GreyNet)、美国的灰色文献门户网站(GreyLit Network)等。而一直以来,我国由于缺乏对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意识,并没有专门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对网络灰色文献进行集中、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现有的灰色文献系统一般都偏重于搜集某一类型的灰色文献,如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府报告等等,各自为***,缺少合作,同类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严重,缺乏系统的开发利用,缺少一个含多国家、多类型、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网络灰色文献信息系统。

2.2 网络灰色文献类型少,规模较小

国外针对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灰色文献的所有类型。如SIGLE收集有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译文、预印本、***府出版物等,另外,除收集本国的各种灰色文献资源外,还积极开发利用其他国家的灰色文献资源。

而我国目前对于灰色文献的开发类型还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科研报告方面,近几年来开展了针对电子预印本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建立了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和中国科技论文***等三大电子预印本服务系统,但由于电子预印本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论文的提交量还相当有限,其中许多学科提交的论文数量只有几篇甚至从来就没有。另外,在译文方面的开发利用也还未能开展。而且我国的灰色文献资源来源也主要局限于国内的高等院校、研究所、协会、学会和***府等,对国外灰色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也很少。

2.3 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缺乏标准化建设

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是资源共享,而标准化与规范化则是灰色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没有规范和统一的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将成为空谈。目前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仍处在一种零星分散的状态,数据格式多种多样,数据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且数据的建设重复较多,覆盖的广度也不够,这些问题给实现数据共享带来很大障碍。而国外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有一个相对集中的管理中心,该中心已通过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灰色文献进行集中收集和管理。

2.4 网络灰色文献的版权保护问题期待重视

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产权问题,一般来说,对于任何形式的复制、分发、租赁、存储等目的的使用权限需要向文献的版权所有者申请。虽然有合理使用的范畴,但为了不侵犯灰色文献版权者的权益,在开发和利用网络灰色文献资源时,首先要保持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并注明资源版权者的姓名,如带有营利目的,还应向版权者支付版权费用。就目前来说,许多大的灰色文献收藏机构往往能够获得文献的版权,并向用户提供一般意义上的使用权,如个人的研究需要或非商业目的的使用。但有些灰色文献收藏机构只对一部分特定用户提供使用权,而大多数用户在使用或***时需要申请权限。另外,还有很多灰色文献没有明确的版权说明,有些甚至没有明确的来源信息,更无从考证版权,这些都给网络灰色文献的收藏和利用带来了很多隐患和困难。

3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全国性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管理机构

我国***府和各个灰色文献收藏机构应该重视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利用,***府应根据需要制定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并统一和协调各个灰色文献收藏机构的具体规划,从而保证对本机构范围内的网络灰色文献的收藏和开发利用。目前,各种类型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中,学位论文的收藏和利用较为系统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国家学位论文服务体系,成为国家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保障之一。但其他类型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如会议论文、技术报告、国家标准、开放资源等等的收藏和开发利用并不系统。因此,有必要像欧美国家一样,成立全国性的、统一的国家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管理机构,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和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加强各收藏分机构间的合作,统一协调开发利用工作,避免重复建设,以收集更多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灰色文献资源服务。

3.2 切实加强收藏和组织利用各种网络灰色文献资源

如前所述,网络灰色文献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种类多,国外针对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灰色文献的所有类型,如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译文、预印本、***府出版物等。而我国对于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和科研报告方面,特别是对于最后几年出现的网络开放存取的学术资源,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另外,除了多途径多类型、广范围地收集各种网络灰色文献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网络上的灰色文献,通过有效的方式对灰色文献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并制定管理章程、规范和条例,确定灰色文献的收藏范围、原则和保管细则等具体的管理办法,加强灰色文献研究与开发,以便人们更好地利用。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报告的开发外,还要加强对开放存取资源、译文和***府出版物等类型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利用。

3.3 加强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版权保护

加强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版权保护有利于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由于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翻译、复制、传播、利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版权保护方面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有必要重新修订《知识产权法》中的有关条款,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保护力度和违反后的惩罚力度。同时,应该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法》,加大宣传以及采取专门措施,逐步强化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长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灰色文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加强网络灰色文献的开放存取

在加强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版权保护的同时,有必要加强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国外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中,有许多是开放存取资源,用户在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能够免费利用这些开放存取资源。而国内由于利益方面的问题,资源共享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只停留在本机构范围内、系统内的资源共享,如大学校园网外的用户并不能有效利用大学***书馆购买或开发的网络学术资源,包括许多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因而,有必要进行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机构生产者可以在本机构建立机构库或学科库,用户将自己撰写的灰色文献资源通过网络提交到机构库或学科库中,而机构库通过特定的协议如OAI元数据收割协议(OAI PMH)和其它机构库或学科库实现互操作,形成更大范围内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

3.5 加强网络灰色文献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欧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网络灰色文献数据库,并遵循较统一的、易操作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在建立网络灰色文献数据库时,一定要充分研究与国外接轨的规范和标准,实现网络灰色文献资源著录格式、标引规则、数据指标、符号转换等方面的标准化,并根据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逐步推出资源标识、描述、存贮、查询、交换、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形成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所需的标准规范体系,真正使我国网络灰色文献信息资源能够被社会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取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chinainfobank. com/dir/baogao/bg00. htm

[2] gz. wanfangdata. com. cn/cddb/cddbft. htm

[3]  paper. edu. cn/home. jsp

[4]  qiji. cn/

[5] prep. istic. ac. cn/eprint/index. jsp

[6] ckrd. cnki. net/grid20/Navigator. aspx? ID=2

[7] edu. drcnet. com. cn/DRCNet. Channel. Web/Report/ index. aspx

网络本科论文篇6

难能可贵的是,陈定家能够对其中的个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的《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研究的是网络文学生产问题,他的新作《文之舞》则集中探讨了网络文学的文本问题。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论述网络文学,而是从网络文学的生产研究转向文本研究,涉及的都是网络文学研究中一些较中观或微观的问题。作者苦思冥想,把书名定为“文之舞”,“文之舞”即“屏文之舞”或文本之舞,是“互文性理论支撑下超文本的系统关联与普通贯通”,较好地概括了网络文学文本的特征。在作者看来,“超文本”和“互文性”是理解网络文学的核心关键词,它们是“当代文学世纪大转折的根本性标志”,改写了“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媒介化、***像化、游戏化、快餐化、肉身化、博客化等时代大趋势的核心内容与逻辑前提”。对于“超文本”与“互文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更凸显“互文性”的意义和作用,他说:“从文论视角而言,如果说‘超文本’研究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关键词,那么互文性作为体现超文本本质特征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关键词中的关键词。”作者不仅指出了“互文性”之于网络文学的重要性,而且在互文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将“互文”“互视”和“互介”集于“文之舞”一身:“……网络写读者,常常无意于品鉴文本韵味的深浅和浓淡,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信息的新旧与多寡。网络写读,是声音与画面交相并作的文本舞蹈,是视觉与听觉回归本性的复合与狂欢。这就是我们所谓集‘互文’‘互视’‘互介’于一身的‘文之舞’,……”从“超文本”到“互文性”,从“互文”到“互视”“互介”,可见作者的研究是步步深入,体现了他的独到思考和创新,值得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的肯定与学习。

二网络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网络文学文本,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文本,还有声音、***像等文本超链接在一起,并与历史上其他各种类型的文本“互文”。所以,研究网络文学,单凭传统的文学研究方式是不可能的,它必然涉及到***像学、技术美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式。从事网络文学研究多年的陈定家对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近几十年来,文学研究从学科化封闭走向跨学科开放、从技术性‘区隔’日益走向人文性融合的趋势已经形成了一种大的时代潮流,从一定意义上讲,互文顺应了这种潮流,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不仅顺应了当前的跨学科研究潮流,而且其也是出于网络文学文本自身特点的需要。这一点,作者也有清醒的认识。在看到赖泽民将耗散结构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观结合起来写出《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后,他不免有这样的感慨:“虽然某些观点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以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历史与哲学,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试探一番的学术路径。事实上,网络文化就是一个标准的耗散结构系统,值得好好总结和反思。”这种跨学科研究,必然要依据并突破传统的“互文性”研究,“通常意义上的互文性研究,着重考察文学与文学自身的关系,即文学作品与文学遗产、文学史、文类传统的关系,以及作品自身所携带的文学记忆和读者文学‘阅’历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的互文性研究,陈定家也非常重视。在他看来,互文现象在传统文学中也存在,但是互文性不是传统的文学特征,“互文性,从根本上讲,它只是传统文本的一种尚未完全开发的潜能,在‘绝对联系’的意义上说,超文本只不过是互联网成功地开发了传统这种‘互文性’潜能的副产品而已”。可以说,“互文性”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联系在一起,而“超文本”又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别开来,正如作者所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最大的不同是基于载体变化造成的‘文本转向’,在传统文学的线性文本向网络文学超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密切关注的学理问题被我们忽略了。”

由此可见,考察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是网络文学互文研究或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基于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和互文性的特点,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必然要涉及技术、传媒和影视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文之舞》中都有体现。互文性***是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所以研究网络文学必须要了解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在当代的艺术生产过程中,“赛博文化利用技术手段、技术材料、技术方式,从艺术生产的操作层面不可抗拒地渗透到艺术生产的观念层面”,作者宣称“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支配着当代艺术生产”。可以看出,技术是了解和研究网络文学的重要维度。离开了技术维度,许多网络文学新现象是无法解读的,比如上海中学生梁建章的“计算机诗词创作”,这些诗作跟传统诗人作品之间的差异在哪里?以写出《背叛》的“布鲁***斯一号”为代表的写作软件,能否颠覆传统文论有关知人论世的论述?人工智能能否“诞生一种全新诗学或文论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难点所在,也是研究的新方向所在。在网络文学中,技术往往是与传媒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往往把“互文性”“超文本”“互联网”三个概念不加区分地用在相近似的语境中,“实在是因为它们在许多场合具有几乎相同的特征和秉性,专就文本而言,三者的相似性或同一性是如此显而易见,以致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相互替换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所以,作者在著作中由“互文性”到“互介性”的论述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文学***形化与声像化的步伐”,所以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文现象非常普遍。作者以“百家讲坛”节目为例,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文,认为该节目成功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发挥文学的特长,运用设置悬念等说故事手法让文学经典大众化;另一方面利用强势媒体的***像化优势,运用视听元素做到讲解、形象、画面和音乐的结合,取得良好的观看效果,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4]203。不仅有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文,还有影视与影视之间的互文,比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与李安的电影,《武林外传》与金庸影视剧等。根据这些艺术现象,作者进行了理论提升,认为米尔佐夫创造的“互视性”是“互文性在影像世界的翻版”。既然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互文现象,那么可以说从影视的角度看网络文学,是研究网络文学的一个新视角。但如果缺乏***像学知识,我们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的。

三理论写作的限度与互文性

看完陈定家《文之舞》一书,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书中涉及到的网络文学的具体作品并不多。如“互文性语境中的文学经典”一章,分析的作品有不少是传统文学经典。当然,研究文学经典不可能绕开传统文学经典,但是读者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的网络文学经典,以及网络文学经典的包括影视化在内的互文现象研究。还有“身体写作的互文性阐释”一章,所涉及的例子不少是诸如秦巴子的《身体课》、卫慧的《上海宝贝》和绵绵的《糖》此类的传统形式文学作品,也让读者有看完“互文性语境中的文学经典”一章的遗憾。造成此种遗憾,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目前对网络文学是否有经典有较大的争议,也有作者刻意为之的选择,作者在“后记”中就说:“本书有意回避具体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因为笔者下一本《中华网络文学史》将会大量分析和评介网上的名作名家。”不可否认,作者这样处理肯定有一定的风险,容易引起读者的批评和诟病。但换一个角度看,作者这样的选择正是彰显了理论写作的限度与互文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互文性概念,它的提出者克里斯蒂娃在《词语、对话与小说》中是这样阐释的:“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性文本”,“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可以说,作者***完成的文本是不常见的。学界注重运用“互文性”概念去分析文学文本、***像文本以及包括服饰、饮食在内的文化文本,而较少去分析理论著作的文本。实际上,许多学术著作不仅与其他作者的著作有一定的互文性,而且与自己的著作也存在互文性。互文性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去阅读各类作品,也同样引领着学者们有效地去进行理论写作。在陈定家看来,《文之舞》可以看作是《比特之境》的演绎和补充,《文之舞》与《比特之境》之间存在一定的互文关系。如《比特之境》的“网络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技术文化背景”与《文之舞》的“后现代症候:从‘互文性’到‘互介性’”,《比特之境》的“文学生产的网络化问题”与《文之舞》的“网络文学关键词:超文本与互文性”,《比特之境》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与“互文性语境中的文学经典”,等等。当然,这两者之间的互文性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演绎和深化。

网络本科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舆情;文献计量分析;数学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0.025

〔中***分类号〕G250.252;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0-0109-06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涵盖了新闻与传播学、社会学、***治学、管理学、情报学等多个学科,引发了实践部门以及国内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产生了大量有关网络舆情的文献。

由于网络舆情研究所涵盖学术期刊较广,并出于对时间和代表性因素的考虑,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2]上所刊载的网络舆情文章为样本,对2000-2011年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包括学术期刊、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年鉴、重要报纸)的网络舆情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本文实施的检索词为:网络舆情(或者包含网络舆论),针对全文字段进行检索,剔除掉部分重复检索、一稿多发、启示等文献,本文统计的实际文献篇数为5 230篇。为了解在这12年里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特点,本文将基于文献学定律来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1基于logistic模型的文献增长规律研究

1.1文献增长规律建模

假设我国网络舆情文献累计发文量(下简称发文量)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可微函数,即f=f(t),在保持目前研究层次及学科类别不变的情况下,文献发文量最大值为K。则文献增长规律模型为:

df1dt=rf1-f1K

网络本科论文篇8

一、网络编辑学研究的意义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不仅是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而且将反过来给实践以理论的指导。网络新闻编辑学是一门既有学科创新性的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新学科,它对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不局限于新闻学和编辑学,还远远扩展到传播以外的领域。网络新闻编辑学的研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编辑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扩充了传统编辑学的内容。网络新闻编辑学的问世,显然是顺应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即网络的出现而创立的编辑学,它与其他编辑学的各分支一样,使编辑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新的传播媒体出现了,随之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编辑学分支学科,这种发展应当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面,网络编辑学更新了编辑学的理念和技能,由于网络传播的出现,传播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将导致编辑学一系列编辑的变格。网络编辑学从编辑学的许多原理方面提出了值得重新思索的问题,例如,网络的传播使信息的收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受众的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些都必须由网络编辑学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研究,使之成为编辑出版的新的理念和技能。因此网络编辑学的问世,不仅从形式上扩充了编辑学,而且从深层次反映了编辑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二)有利于拓宽网络媒介从业人员和***策制定部门的视野

由于目前网络编辑人员大都是技术和美术专业出身,缺乏编辑学的理论和技能的训练;而传统编辑的媒体的编辑人员虽然有编辑学的知识,但又缺乏电脑和网络的知识,他们均需要一门学科,使编辑学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上述两类人员进行知识互补有所依据切爱学易懂,这就是网络新闻编辑学应用部分的重要任务。学习网络新闻编辑学,可以帮助网络编辑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博专通统一的编辑出版人才。开展编辑学理论研究,其最终目的就是知道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网络新闻编辑的从业人员需要从理论上清醒的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作用和社会责任,从而自觉的按照科学的编辑活动原理,开展自己的社会活动,拓展自己的活动领域,创新自己的活动形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开展网络新闻编辑学理论研究,有利于帮助相关***策部门的人士认清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和社会意义,从而在现在和未来的网络新闻实践中,在***策法规的制定上,避免盲目和麻木,服从科学和逻辑。

(三)有利于规范新闻网站的发展

目前,从网络媒体本身的问题看,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成为现代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焦点之一。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段京肃敬教授在《传播学基础理论》一书中就总结出网络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技术性污染、信息性低量、信息超量等现实问题。如果说网络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那么其源头就在网络、网站本身,就在拥有管理网站和网络编辑本身。

由于网络是一个对大众自由开放的领地,而且网络消费者的成分复杂,目的不一,因此网络的管理要求***府、公安、工商、新闻出版等主管本门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介入网络监管。但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管理者是网络编辑本身,换句话说,没有网络编辑参与,网络管理是不可能实现的。网络监管和控制有两个层面,一是广义的管理,即网络的社会控制,依靠***府、社会的力量对网络犯罪、网络越轨和失范行为进行预防、监视、阻止、惩戒,并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另一层面是网站的自我管理,这就要求每个网站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控制的要求和措施。而网站的自我控制是靠人来实现的,这些肩负着网络自我控制责任的人就是网络编辑,他们是规范网络、网站发展的主体力量。目前,对于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和对策研究,往往只重视网络的社会控制或外部控制。

(四)有利于打造中文语境下的网络文化

网络是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在现代社会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中英语信息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十分突出。在因特网上,英语内容大约占90%,虽然全球华人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但因特网上的中文信息很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这种英语垄断的局面表示担忧,并提出对策。一些人借用意大利***创始人葛兰西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霸权”。从目前因特网上英语的强势垄断以及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的趋势来看,任何非英语国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的自主权和信息的本土化问题,无疑将遭到信息殖民化或文化渗透和侵略的危险。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对于以信息接受为主的非英语和发展中国家,与英语占主导地位的全球网络的互联有可能造成对本国文化的冲击。在目前,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英语文化在网络上将持续具有霸权的地位,我们还不得不接受英语作为互联网的主要语言,不得不使用英国领先的互联网技术,不得不让美国大赚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钞票,只是我们对这种文化弱势不能等闲视之,必须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去改变。法国、日本和其他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都在制定***策,增加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在因特网中的信息份额,不让英语和美国文化独霸网络世界。

网络新闻编辑学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通过这种研究去发现和掌握编辑活动之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规律,必能极大的促进编辑活动、网络新闻传播乃至整个人类信息传播事业的发展,这对于加速社会进步、增进社会文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编辑的知识结构

(一)***治理论知识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学习马克思指指理论,熟悉***的路线、方针、***策,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方针、***策要认真的学习和消化。

(二)广博的知识网络新闻编辑要做“杂家”,首先“杂”在通历史、晓古今,懂文学、名科学上。也就是说,文史哲知识和必不可少的自然科学知识是表决你成文杂家要具备的。

1、要通中外、晓古今。对我们国家和外国的历史,对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对中国历史发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可以在编辑的过程中增强报道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2、注重文学修养。中国可以称的上是一个文学的国度,在中国历史上,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都结伴而行,难解难分。实践证明,没有文采的东西,难以永久的流传。

3、学习哲学知识。哲学研究的对象领域都是远离经验的,直接加以证实和伪证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哲学研究中人们只能运用概念和逻辑进行理论推理,学习哲学,正是要学习这种集人类知识与智慧之精华的理论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编辑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并合理安排已有资源,对提高工作效率大有裨益。

(三)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专,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编辑人员学有所长,专于某一门学科;二是对编辑工作要有专业的把握。

1、编辑人员要专于某一学科知识。各编辑要对自己所负责的专业领域有系统的把握和研究。

2、编辑人员要专于编辑学。既要研究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也要研究编辑、出版理论,将编辑、出版工作实践的经验加以理论性的概括和升华。

三、网络编辑的法律和道德素养

(一)编辑的权利和义务

1、编辑的权利

编辑有权利制定编辑方针、报道方向,有权利组稿、编稿、配发评论。在组稿的时候编辑有权利选择稿件以及对稿件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

2、编辑的义务

(1)秉公办事,遵纪守法。网络新闻编辑要认真学习《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2)实事求是。编辑要确保稿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报实情,讲真话。

(3)坚守专业理论。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新闻专业理念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任何新技术和写作技巧的运用都是问了更好的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

(4)真实全面的报道。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是网络上纷繁复杂的新闻消息来源和一些新闻转载稿件,如何达到真实,除了做到不搞“人情稿”、“关系稿”之外,还要对稿件的多元化求证,证明该稿件的真实性,对新闻的五要素都要核实清楚,使该新闻报道能够揭示新闻的真相。

(二)编辑的伦理道德素养

1、伦理道德素养的体现

新闻伦理道德即“新闻界制定的或者由新闻主管机关颁布并为新闻界所认同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奉行的新闻伦理道德原则、新闻伦理道德规范和新闻传播行为准则。

2、伦理道德素养的培养

(1)网络新闻编辑要注意对新闻当事人的影响。

(2)编辑应该注意新闻报道对当事人相关人员的影响。

(3)编辑应该注意新闻报道对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

网络本科论文篇9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网络本科论文篇10

学校传统的教研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仅仅将教研的目标停留在***的年段和单一的学科上,探讨的话题也仅仅局限于本年段或本学科,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没有实质内容的集体备课、浅尝辄止的课堂评析,学校校本教研还处于较浅显的层面,整体教研水平和质量不高。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课程改革呼唤教研创新,由于专业支持力量不足,有限的教研资源——无限的教研需求;有限的教研活动——无限的教学问题两个矛盾十分突出。开展网络教研——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教研,通过网络技术转变教研方式,“让教研插上网络的翅膀”,物理形态的实际教研和虚拟形态的网络教研:互补、共生、整合。补充、拓展、扩大、提升、盈利(省钱、赚钱)。网络教研的优势在于:技术层面——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文化层面——民主、开放、平等、对话、协商……;促进精英教研向大众教研转变。建立网络环境下的科学、高效的校本教研制度,需要各方面人员的积极参与,需要整合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人员的力量、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1.网络校本教研的基本含义

网络校本教研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环境,不断优化和融入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当中,从而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并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网络教研的服务对象:⑴为教师服务:信息交流——校本教研——网络研修——资源共享;⑵为教研员服务: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研讨——教研管理;⑶为学校与社会服务:***策宣传——社会理解。

2.网络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平台,促进和改革常规教研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主动追求进步。

倡导教后记、教学日记等写作,促进教师反思;利用结对帮扶、案例剖析和问题会诊等,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同伴互助。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行动教育操作系统,通过“一个课例,三次讨论”的研究方式,使学校教研组织机构逐步成为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和行为改善的实践共同体。

鼓励每位教师主动参加课题研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建立个人教育网站,积极参加网络教研,从不同层面上扩大学校知名度,通过不同渠道培养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开展,带动校本教研规范有序的发展,培育出一批名教师队伍。

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有利于教与学。侧重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重组与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包括校本课程、网络课程、单元网络课件、学科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等)的开发与应用。

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和教学设计的文本、视频等网络资源库;通过教师合作及师生共建共享等方式,建设社区教育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单元性网络课件、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学习资源。在资源建设中要注意把研究方向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和教学反思交流平台,举办主题论坛,把问题分解成“集体智慧”“敞开心扉”“观点碰撞”“问题研讨”“个案诊断”等板块,让教师到其中尽情地互动、探究、研讨、体验,从而帮助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和提高理论修养,培植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可视化的、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从中培养和提升教师课程资源研发与实施的能力。

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校本教研中,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资源建设、资源应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积极挖掘网络资源和利用网络优势,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网络教研、家校服务和社区教育等模式构建。定期通过问卷、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并及时调整相应策略。整合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特色性、有效性、发展性。

二、网络教研的实施流程

网络校本教研实施流程是:宣传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特点和优点,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努力营造教研氛围,让教师人人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学校定时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知识的培训,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以校内BBS、QQ教研群,网络博客,名师工作室(各级优秀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公用邮箱,学科论坛,专业网站及学校网站为载体,把网络主题探究、专题网站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作为重点,提升教师组织和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举办各种信息活动,倡导健康的数字化学习生活,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信息文化,校本教育资源库建设应用(学案、范例、课例):学科教学网站及教师教学资源开发应用项目,侧重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精选、开发、应用,探讨有效的整合教学模式。征集资源——可以是word文档、excel表格、压缩包文件或者是***录制的教学课件;通过平台形成专题资源与开展教学比赛,搭建完善的网络教研活动平台。

三、网络教研的实施策略

1.问题发现

在实践中,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不断出现,这需要学校和教师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

2.学习准备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或研究团队需要形成理论制高点,以便能准确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

3.设计方案

设计多样的、针对性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

4.组织实施

根据教学设计或实施方案,教师进行校本实践和研究。

5.交流反思

教师可利用“网络教研资讯平台”发表教学反思文章,其他教师或学生就此进行反馈和评论。

6.展示改进

①案例展示;②课例展示;③课件资源展示。组织教研组或教师进行网上讨论,总结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或资源,帮助教师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在教科研系统工具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应先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坚持“开发一个,成熟一个”的平台开发与应用基本原则,注重有效性与实际效益的绩效评价管理,使每个功能平台能在实际使用中发挥应有作用,从而推进学科教与学、学校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a.问题研讨、写作平台:侧重教师课堂应用,学生语言写作,课堂学习规范养成。

b.课例研讨、网络教研资讯中心:侧重教学研究课例研讨(网上与网下结合),问题探究,案例写作,专题学习,推广成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教师网上培训模式构建。

c.教科室、教研组工作平台:侧重学校教研的信息、成果展示、资料形成等,促进各级教研组织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工作和表达沟通。

d.教师发展档案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教师个人专辑(包括教师提交的教研成果、教学资料、网络贡献、特长表现等)、学生个人专辑(包括学生提交的作业、作品、成果、网络贡献、特长表现等)的网络数据库。网络贡献是指教师或学生为学校资源库提交资源、参与学习或教研活动(如发表话题,参与讨论等)、社会评价等方面结合的网上积分。

e.***评测中心(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将学校形成的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相应的网络评测平台,发挥网络数据库统计和用户广泛参与的优势,使评价工作做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方式的结合,更趋于科学、客观和公正。

四、网络校本教研的模式

1.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研究模式侧重课题研究及教研信息,成果展示,资料形成等方面,促进各教研组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过程和表达沟通等方面。

2.课例分析模式

开展网上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和课例研讨,推广成熟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共享教学经验,探索网络课例研讨和教师培训模式。课例分析模式具有简捷、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因此,它应该成为网络校本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模式。

3.案例生成模式

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建立教师工作网络案例库,推动研修范式革新。通过网络,建立教师研修的文献资料和视频案例的资源库,把教师的“知”与“行”结合起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4.活动与交流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活动与交流,如“专家***”活动,网络研修活动,教改沙龙,教师论坛等。

五、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

网络教研有趣、有效、有益。最大的特点:省时高效,方便快捷,全接触,零距离,互通有无;广交朋友,品味生活,自主活动。

1.搭建共享平台,实现集体备课电子化

备课是提高现代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集体备课因为流于形式、交流不畅等诸多原因受到置疑。教师集体电子备课,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进行专题研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用好、用足网络资源,我们实施了“资源+个性”网络协作备课改革的探索。

首先是主备教师精心设计、上传资料。主备教师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录像等现代媒体途径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源,随后依据内容,逐一检索,获取资料,分块链接,并以自己的观点分析教材及所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确定教学设计,最后将教学设想、解读以及相关链接资料按时上传至网络共享平台中的教研组资料库。

其次是辅备教师个性修改。组内辅备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网上展开讨论,主备教师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辅备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实际做增删修改,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

最后是任课教师反思修改。主备教师与辅备教师实质上都是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之后,大家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教学得失并积极反思,然后把这些反思及对教案的修改意见等传到学校共享平台,最后对教案进行第三度的修改,以保障个性化改革的同时,教学仍应具有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2.参与教研论坛(BBS),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所谓主题式教研活动,就是教师把平常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转化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课题。教研活动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进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设想,通过讨论形成一致的构想,从而形成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共探、共享的教研活动机制和模式,真正做到因“问”制宜。如集备组教师提供的试题,共同探讨:出题的思路,考查的角度,试题的区分度,制***的方式等等。(品味试题的时候反思如何出题)形成试题创新。围绕某个主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究探讨,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形式。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网络论坛的方式来进行专题研讨,这样经常性的交流研究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通过发贴、读帖和跟贴,实现教师之间的教研互动,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教学经验在这里分享,教学能力在这里得到快速提升。同时可实现网络组题与网络说课,说课时将说课的全过程实时录制下来,说课结束后,可选择是否说课的录像供更多教师参考、借鉴,每学期至少可组织一次以上的网络说课示范。

⑴建立校内互动教研平台。在BBS论坛中进行主题教研的方式,它不受时间、地点及人员的限制,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彻底摆脱了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局限,能使教研活动弥散到教师日常教学的每一天。首先在学校网站分学科开辟出“教研专题论坛”,由各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任版主,负责管理教研论坛,将论坛建成专业型、教研型的互动教研区域。然后组织教师在论坛上发贴,贴子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导处、教研组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根据教师的需要发帖,比如:如何正确对待课堂生成;而另一类则是教师个人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以心得体会贴在网上,这些贴子得到了学校教师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跟贴发表自己的意见,评判他人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发贴者和响应者都有了不少的收获。利用BBS进行主题教研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步,即:发现问题—论坛发贴—网络探讨—解决问题。

⑵参与学科网站教研平台。学校将学科网站的***提供给各教研组,号召教师积极进入其他学科网站上的BBS论坛,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几年来,人教论坛等各大教育论坛上,都留下了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的身影。在这些论坛中,教师与名师、专家及各地一线教师有了直接交流的机会,也得到了热心的专业人员的悉心指点。

3.利用QQ等通讯工具,实现专题研讨即时化

⑴利用QQ群进行专题研讨。各个教研组建立自己的QQ群,然后以QQ群进行专题的研讨交流。大通六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成员有自己的QQ,并组建了大通六中心理健康QQ群(4132610),还加入了心理咨询师交流俱乐部(58514258)、心灵护航读书会(81920339)等QQ群,通过QQ的文本消息、文件传输、语音会话等方式进行实时沟通,使集体备课、分享心得、探讨问题等校本教研活动实现了即时互动。此外,BBS论坛、email等工具,实现校本教研的交互化、经常性,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

集体讨论备一节公开课时,流程可以是:QQ群通知(通知交流时间及方式)——参考论坛文章、QQ交流完善——执教——反思——论坛教后反思——QQ交流——形成精品教案,大家共享。这种教研模式是对传统教研模式的一种补充,它还需要不断尝试、不断修改和不断完善。

⑵利用QQ群进行即时评课。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了保证上课的正常进行,听课教师不能交头接耳、私下议论,评课必须另找时间,可推出利用网络平台中的QQ群实现即时评课的专题研讨模式。

⑶利用QQ群进行视频教研。具体的视频案例进行分析截取一段,分析效果。(嵌入教学视频片断)。教师上课时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或者也可以只录制某一部分,通过上传到视频网站,大家观看后再交流讨论,这样就大大丰富了网络教研的内容,也更有针对性,避免了传统教研每次只能听一两节课的问题,每一位教师只要愿意都可以自己的教学视频,这对全体教师的发展都有益处。一方面广泛参与网络教研,可以促进各地各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和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在教研活动中的不断历练,增强了教师间的学术探讨氛围,进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4.建立教师博客,实现资源分享多元化

网络的多元性是它最大的优势,它为每一种教学思想提供寓居的空间,而博客(Blog)这种极具包容性的网络平台,更是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学科教师经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的做法是: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教育教学中的见解、撰写个人日志,积累教研资料,有相同兴趣或同样学习范畴的其他教师可以登录访问,并做出回复。此外,博客群中其他感兴趣的教师,也可以对发表的观点进行交流。我校博客正在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生命活动,成了教师个人学习工作的汇集处,专业成长的档案袋。

六、网络校本教研的发展策略——激励与评价机制

1.针对教师发展、师资培训、资源建设、教研效益及教学质量等方面

学校需要逐步建立与本校发展情况相适应的网络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以及灵活的,更有针对性的成果奖励制度,将师生网络积分纳入学校评价体系。为了保证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我们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如:集体备课的资源共享业务学习制度,优秀教研组考核细则,“优秀博客奖评方法”等等一系列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制度,这一系列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实时公布各学科主页的工作成果,如注册人数、发帖量、访问量等信息,并以滚动排列位次的形式予以展示。其次,为调动各学科中心组及学校参与网络教研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各学校实地教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建立学科中心组及学校学科骨干小组工作评价制度,各学科主页将设立专门区域,实时公布各学科中心组及学校学科骨干小组的工作成果,如注册人数、发帖量、访问量等信息,并以滚动排列位次的形式予以展示。

2.教师发展档案袋及学生成长记录袋

建立教师个人专辑及学生个人专辑的网络教研数据库,设置网络积分。

3.学科教与学发展性评测平台

根据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学科教与学网络评测平台。

七、期待收获

校园网络教研是一种全新的教研工作方式,所以它也存在一些新问题。人机对话、机机交流的弱化,网络教研提倡的方法多样化反而使一些信息交流产生遗失,从而影响教研效率。问题将随着网络教研工作的深入而越来越明显,同时它将成为我们以后努力解决的,校园网络教研已经不是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辅教研,而是一种全新的方式,我们将继续为之探索,逐步实现以下计划:

1.教学设计案例库

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信息化教育实验课教学方案,形成WORD文件。

2.学科教学资源库

按照课程知识点要求,收集和制作的学科教育资源素材(包含五种类型:文本素材、***片素材、声音素材、影视素材、动画素材、教学软件),按每节课管理,形成系列。

3.学科教学录像库

据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课堂教学录像,可制作成光盘。

4.教学反思集锦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教师写出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形成WORD文件。

5.教学评价方案库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教师针对“教与学”所作的各种教学过程性评价,形成WORD文件。

6.学术交流及成果展示会

一学期能否开展一次。

7.开展网络教学

⑴提供学生的学习资源——录制三分屏课件;⑵***解答学生疑难问题——***讨论;⑶组织网络试卷。

8.全优学生(网络)自习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网络本科论文10篇

学习

能力素质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能力素质10篇,内容包括能力素质的十大特征,素质能力提升方向范文。(***为砖的不同放法)①什么是压强?②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哪个词来表示?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③有两块砖呈上***的6种方式。那种情况下地面承受的压强最大?为

学习

中学英语教材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英语教材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英语教材全解推荐,中学英语教材教程。测试是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重要方法。英语测试则是对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测量的主要手段。因此,中学英语测试命题工作的重要性就不容忽视

学习

博士研究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研究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一篇博士毕业论文火了,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本次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对象为XX、XX级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不在本次申请之列;XX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一学期毕业(XX年12

学习

妇联统计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妇联统计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妇联工作总结范文,街道妇联工作情况汇报如何写。5、7月19日,与市文明办和生态办联合,在慈溪市召开文明家庭创建暨妇女参与生态市建设工作现场会。会议由市委***、宣传部部长卓祥騋主持,市妇联副*

学习

教师素质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素质10篇,内容包括教师素质汇总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范文。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学习

专业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博士论文十篇,专业博士论文。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方案与实施4.培养数学专业师范生TPACK的实验研究5.数学专业英语的词汇句法特征及其翻译6.对数学专业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7

学习

新员工年度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新员工年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新员工个人工作总结6篇文章,员工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1.“这段时期是汲取知识的时期,作为一个问路者的角色,虚心的学习就是最大的工作。了解各种流程,熟悉各种规范,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实际操作各种

学习

包装设计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包装设计,内容包括包装设计思路例子大全,包装设计类合集简介。5.第五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6.上海包装设计师作品选辑7.美国设计之旅赵璐8.温故知新再创辉煌——深圳平面设计回顾邀请展9.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秋山孝插画研究工

学习

名师课堂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名师课堂10篇,内容包括名师课堂的深度解析,名师课堂实录100篇。课堂教学实录虽然印在纸上,但著名特级教师们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深邃精湛的教学艺术、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诗意盎然的文化底蕴却跃然纸上,深深地震撼着我、吸

学习

工程博士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博士论文要求,博士论文写十篇能发表几篇。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要而设置的,是将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专业学位。

学习

个人素质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素质10篇,内容包括提高个人素质范文,提升个人素质怎么写。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天,你走在路上,发现前方有位老人摔倒在地,你会怎么做?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选择不理会,因为是不好的社会风气造成的。而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是由这

学习

设计本科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设计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设计学习的毕业论文范文,设计专业本科论文初稿模板范文。1.2基于教师的视角高校扩招以后,造成短时间内师资严重不足,教师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被迫大量引进新人,而新进教师又普遍缺乏教学工作和工程实践

学习

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空间设计论文,内容包括建筑空间设计论文怎么写,关于建筑空间设计的论文。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大多数布局具备以下特点:①中轴线明确,厅堂、主楼、大门都建***上,其他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也是

学习

博士研究硕士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研究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研究生论文和博士论文,硕士博士综述类论文。1引言***书馆学教育作为***书馆职业稳定发展的支持,是***书馆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又是***书馆学教育的主力***。近年来,以我

学习

博士研究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研究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一篇博士毕业论文火了,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本次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对象为XX、XX级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不在本次申请之列;XX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一学期毕业(XX年12

学习

专业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博士论文十篇,专业博士论文。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方案与实施4.培养数学专业师范生TPACK的实验研究5.数学专业英语的词汇句法特征及其翻译6.对数学专业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7

学习

博士研究生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研究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博士论文发表的期刊,博士研究生论文多少字。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

学习

法学学术论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学术论文,内容包括法学毕业论文完整版示范文章,法学论文参考文章。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

学习

抗震技术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抗震技术论文,内容包括抗震技术论文,抗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2.1合理选择地基场地合理选择地基场地是促进我国土木工程抗震技术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实际施工状况选择合理的施工场地,施工人员必

学习

空乘专业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空乘专业论文,内容包括空乘专业论文题目,空乘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空乘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空中乘务学生学位论文选题要考虑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应扬长避短,在主客观最佳焦点上,选择难易适中、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论

学习

本科生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民教育论文十篇,通识教育论文十篇。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

学习

大学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博士论文写十篇能发表几篇,博士学术论文大全。2、上海康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应用专家王冬博士来我校讲学3、规范标准凝聚共识发酵蛋白前景广阔访浙江科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章亭洲博士4、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