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博士论文10篇

专业博士论文篇1

1.数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数学专业开设创新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方案与实施 

4.培养数学专业师范生TPACK的实验研究 

5.数学专业英语的词汇句法特征及其翻译 

6.对数学专业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 

7.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误区及解决途径

8.数学专业拓办金融数学方向教学改革的探索

9.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0.地方高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11.数学专业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12.麻省理工学院与北京邮电大学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4.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调查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15.目前高中数学教改现状及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研究 

16.影响地方高校数学专业大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调查 

17.地方院校数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 

18.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9.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以高中新课程为视角

20.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的实践

21.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2.昌吉学院数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及对策 

23.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4.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25.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析

26.地方本科大学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7.新课改背景下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研究

28.理工类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探析

29.***高等师范学校数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以昌吉学院数学系为例

30.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

31.浅谈数学专业学生阅读英语数学文献的方法

32.依托数学建模竞赛 提升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33.提高数学专业学生考研成绩的几点体会 

34.数学专业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35.普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英语》教学调查研究 

36.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方向建设教学改革探索——浅谈在高校数学系开设金融数学本科专业

37.西部地区金融数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8.金融数学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39.论新课改视阈下的数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

40.面向就业的高校数学专业建设研究 

41.高校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42.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43.工科院校数学专业导论课的实践与思考 

44.数学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5.基于数学专业的数学实验课程研究

46.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数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7.对金融数学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

48.高校数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结构优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为例

49.谈数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50.《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师数学专业课程改革  

51.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 

52.如何搞好普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英语教学之探讨 

53.面向21世纪师专数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54.数学专业拓办统计与金融数学方向的教学改革 

55.高师数学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构想 

56.高职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57.数学建模与高师院校数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58.地方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59.地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数学实验教学内容研究 

60.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61.数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模糊评判模型  

62.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数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63.数学专业分类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64.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及对策研究 

65.关于幼儿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的调查研究 

66.西藏高校数学专业英汉双语教学的研究——以西藏大学数学专业为例

67.数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探讨  

68.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69.大数据时代数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及培养研究

70.数学专业双语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研究  

71.河北省数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72.数学专业“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探讨  

73.数学专业培养金融人才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研究

74.师范类数学专业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75.MOOC发展与数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

76.地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77.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78.民族师范类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教学研究

79.高校师范类数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80.地方院校数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量化分析 

81.基于MS-EEPO有效教育的高校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研究

82.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3.构建学习产出新体系以加强数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84.数学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研究

85.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以保山学院为例

86.高校数学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基于“抽象代数”的双语课程改革实践

87.地方综合性高师院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88.数学专业学生在数据分析行业发展的SWOT分析

89.***高校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

90.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91.关于数学专业师范生数学史知识的调查与研究

92.关于提高我校数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研究

93.利用累积logistic混合模型研究考研因素对数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94.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培养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95.数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 

96.非数学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探讨 

97.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数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98.大学数学专业课程教与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99.数学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00.数学专业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101.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对本科数学专业教学的启示

102.金融数学专业“概率论”课程教学例题选题研究

103.数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兴趣调查研究

104.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数学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目标与内容

105.关于增强非师范数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106.关于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创新性问题提出的研究 

107.数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108.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探讨

109.高校数学专业学生作业抄袭原因及对策分析

110.金融数学专业实变函数教学方法探析

111.师范类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12.数学专业师范生基于GeoGebra的动态几何教学能力培训 

113.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数学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114.本科生数学专业英语教学问题研究

115.关于完善数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考

116.大学非数学专业数学类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改革

117.高师专科数学专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118.“数学建模”在非数学专业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19.高校数学专业全程化、分层式实践教学探析

120.地方工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

121.刍议金融工程与金融数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122.数学专业设置交叉学科课程的研究

123.地方高校数学专业课程国际化探讨 

124.论经济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和谐发展战略

125.基于SPSS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成绩分析

126.非数学专业线性代数实践性教学研究

专业博士论文篇2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学习年限为三年;经济学院、财经研究所、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学习年限为四年。

三、招生专业见专业目录。

四、招生名额

拟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20名左右(含硕博连读生50人左右)。录取时将视***实际下达计划数、生源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招生总数及各专业招生数进行适当调整。

五、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同等学力者;

同等学力者须符合获得学士学位后满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修读过硕士生的主要课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同等学力考生须于2013年10月31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附上相关材料的证明。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获通过者,考试成绩无效。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人报考博士生,按******总***治部有关规定办理报名手续。

六、报名手续

1.报考流程: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上支付报考费)***并递交报考登记

表查询报名成功与否自行***打印准考证初试资格审查(仅针对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复试、递交相关材料。

2.网上报名:符合上述报考条件的考生请于2013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通过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sufe.edu/)***报名。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递交报考材料:

报考者应于2014年1月15日前将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特快专递、挂号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上支付未成功的考生将报考费(250元)通过邮局汇款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否则按放弃报名处理。

4.资格审查:来我校参加复试的考生请携带①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②准考证、③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应届硕士生带研究生证原件;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于复试前来我校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届时请查看网站通知)。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

七、考试与评价

1.初试:初试科目为外语、两门业务课。初试科目均为笔试,时间为3小时,每门满分为100分,总分共300分。初试将于2014年3月中下旬进行,地点由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安排,具体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2.复试:由招生院(系、所)自行组织,包含学术水平考查和思想***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学术水平考查以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思想***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同等学力报考者在复试过程中需加试:马克思主义认识方***及两门硕士学位专业课(笔试),其中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统考经济数学(运筹学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结论作为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考生应于复试前提交以下材料:

(1)两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的推荐书(由推荐人密封并签名);

(2)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3)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部)证明;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含正反面);

(5)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

(7)其他获奖证明或报考学院要求提交的材料。

以上材料请自备底稿,恕不退还。

4.体检

体检要求参照***、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考生应在初试结束后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自行体检,体检报告于复试阶段提交。

八、录取

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复试合格考生,综合考生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思想***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体检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拟录取名单。

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还将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九、学费和奖助学金

按照***规定,自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我校将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策,制定研究生学费标准和奖助学金资助办法,并及时公布。研究生还可通过参加学校、院(系、所)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评选,通过申请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岗位工作获得资助。

十、有关招生培养改革的说明

1.2014年我校继续实行按专业或按门类(经济学院部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学习一定期限或经综合考试进入论文阶段后,再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或导师。

2.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探索和构建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体制与机制,以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为核心,不断选拔和培养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创新人才,我校在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和会计学院招生培养上采取系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经济学院、会计学院2014年继续试点“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详见《经济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和《会计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

3.金融学院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的02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和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的02 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依托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金融行业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借助实验室丰富的数据库、分析与仿真工具等支撑环境,依托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应用研究项目,培养金融、信息交叉领域的优秀人才。具体事项请查询《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简章》。

4.商学院借鉴国外商学院DBA(Doctor of Business ***istration)培养模式,自2014年起招收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层次进行现代高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

体事项请查询《商学院2014年招收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简章》。

5.学院采取的其他招生培养改革措施内容如下:

(1)经济学院

①各专业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其中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四专业按“经济学”门类招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通过综合考试的基础上,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指导导师和论文指导小组;

②指导教师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其中2名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

③ 博士生自二年级开始,须参加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博士生午间seminar,并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

④博士学位科研标准注重科研成果质量,鼓励博士生在国际知名期刊和国内期刊,具体考核标准见经济学院相关规定;

⑤培养过程中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资格考试。如未能按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具体见学院相关规定。

(2)金融学院

①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排名、择优录取;

②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博士生的教学计划中包含多门由海外特聘教授主讲的课程和学院组织的博士论坛;

③博士生由导师小组共同指导,导师小组至少包括三人,其中第一导师由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担任,其他成员可包括正、副教授及海外特聘教授;

④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金融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⑤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3)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①自2010年起,博士生培养实行四年学制,加强了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②对博士生培养实行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度。每位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委员会一般由2-3人构成,其中一位为该生导师,其他成员为本院专职或兼职博士生导师(含具有海外高校终身教职的特聘教授)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本院教师。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度将大大增强对博士生的指导力量;

③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了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④对博士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给予科研奖励。具体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4)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①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按照“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博士初试报名,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复试和录取,报名阶段报考专业仅供参考;

②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实行统一培养,招生阶段不确定导师,入学一年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

③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十一、其他

1.2014年我校将继续按照***“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有关规定招收2名该计划博士研究生。

专业博士论文篇3

 

一、环境法博士生培养之特点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具有不同的培养要求。比如本科生的阶段,应当主要强调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硕士生的阶段,应当更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在博士生的阶段,学生一般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群体,除了需要继续加强专业教育外,培养其学术科研能力是最主要的目标。

 

环境法学作为新兴的法学二级学科,其博士生培养相对于法学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也具有以上特点。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明显的“实践导向”性 ——必须紧密结合实践,以“环境问题的解决”作为研究目的。因此环境法博士的培养,要兼顾“理论”与“实践”。这就决定了环境法学博士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点。

 

我国环境法博士生培养已有二十年,但整体效果仍不理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历次全国法学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排第一,是国内较早设立环境法博士点的法学院系,因此通过对其培养方案进行考察、反思,将有利于提供普遍性的借鉴。

 

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之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每个招生年度都会出台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笔者在2010年9月入学时,也收到了学院教务下发的《法学院2010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内含环境法的具体方案)。这一培养方案与笔者入学前、后年的方案相比,在细节上或有区别,但大体保持了稳定。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共分十一项,它们分别是:适用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及主要培养环节学习进度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格考试;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科学研究和学术: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这十一项中,除了“适用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习年限”等目标性、概括性规定外,其余项分别以强制、非强制要求两种方式,对环境法博士生的课内、课外培养进行了规定。

 

根据以上培养方案的规定,一个已正式被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录取的博士研究生,一般来说需要在3年内完成所规定的学业任务—— 其中第一学年需要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第二学年之初,在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后,教研室会组织论文开题,之后博士生即进入毕业论文的具体写作过程;第三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末,环境法教研室将组织博士论文的“预答辩”工作,博士生将根据“预答辩”中老师所指出的问题,继续完善博士论文,并预备第二学期5月份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如顺利通过答辩,则将获授博士学位。

 

上述3学年的安排可谓紧凑。在此期间,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除了必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外,还应当修满包括公共课、方法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在内的23个课程学分并通过考核,应当在学校承认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至少2篇的学术论文,并应当通过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将无法顺利毕业。除了这些强制性规定外,环境法的博士生还可以进行许多自主学习安排,比如积极争取国外联合培养机会、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自主申请学校研究课题、努力发表更多学术论文,等等。

 

由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区分课内、课外,区分强制、非强制,因此博士生的最终培养质量,一方面固然与培养方案有莫大关联,另一方面也与博士生在培养方案“管辖”之外的个人能动性密切相关。

 

三、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之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博士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领域全面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可以说,这一目标囊括了***治、道德、专业素养等全面的要求。虽然尚难看出这一目标是否能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跻身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的自身定位相符,但可否实现这一目标,却是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价的首要依据。

 

从整个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来看,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形式和程序均规范、完整,对于3年的学习期而言,它强制要求的任务量适中,而培养内容也体现了较高的针对性,比如要求完成的23个课程学分中,环境法方***、法学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文献研读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前沿问题研究、能源法等专业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上给专门教授环境法专业知识提供了较大空间,体现了将培养重点集中于环境法的“专业性”要求。如果能严格按照该培养方案完成学业任务,那么中国人民大学的环境法博士生基本上都能达到上述培养目标。

 

但结合自身的学***验,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仍未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作为在***2004、2009年两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排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应是“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的,但是从培养方案本身,尚难看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是“高标准、严要求”的。比如除了通过论文答辩外,博士生只需要修满学分、发表2篇论文、通过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即可顺利毕业,这相对于更为“高标准、严要求”的兄弟院校,可能还是宽松的。

 

2.专业课程设计有待优化。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的博士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包括环境法方***、环境法学主文献研读、环境法学前沿、法学方***、法学前沿等,它们涵盖了方法、文献、前沿课几大类,因此结构安排基本合理。但是目前这些课程的功效并不明显,比如其中的方法课,由学院开设的“法学方***”主要由本院各学科教授进行“讲座”式大课教学,而“环境法方***”的授课体系也尚未成熟,博士生其实很难从这些课中领会一套明晰、行之有效的研究 “方法”;此外专业文献课对基础、经典文献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其实不利于扎实学科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培养针对性,有必要优化课程设计。

 

3.“教学相长”的格局仍未形成。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专业承担教学任务的主要有三位老师,其中两位博导、一位硕导。虽然教师人数少,但却需要同时为本科、硕士、博士生开课,此外还必须指导学生论文等等,可谓任务繁重。但是如果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确实不利于老师们更游刃有余地安排教学、科研工作,也不利于学生们更好地从老师长年的科研沉淀中充分汲取知识精华。因此确实有必要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4.培养及考核机制仍流于形式。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博士生培养进行强制要求并直接干预的有三个事项——修满课程学分、通过候选人资格考试、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其实鲜有学生因未修满学分、未通过资格考试而无法毕业,因此这两个机制恐有“流于形式”之嫌。较有实质意义的考核机制其实是论文答辩,但由于论文答辩已到培养“末端”环节,万一学生无法顺利通过答辩,那么学院即便想再加大培养力度,也已经有些“于事无补”。因此如果学生培养质量不佳,那么培养及考核机制流于形式可能也是部分原因。

 

5.自主学习的引导机制仍然不足。高质量的博士生培养,固然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学校、学院的考核机制密不可分,但在3年时间里,毕竟仍然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与每个学生的自觉性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学习氛围有关系。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中,在强制考核机制之外,对于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引导学生们“勤学、好学”的良好学风的生成,其实关注不够。这必然直接影响大环境中学生们的求学状态以及最终的培养质量。

 

以上问题如不解决,固然可能无碍于方案“目标”之实现,也无碍于博士生们顺利毕业,但如果要提高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就必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四、如何完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

 

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近来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改革,比如限制招生人数、限制在职人数、更注重考生综合科研能力等。相信这些举措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但是为了更具针对性地应对分析指出的问题,笔者认为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完善培养形式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质量。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除了仍未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外,更在一些重要培养及考核机制上“流于形式”。因此,形式规范固然需要继续坚持,但在此前提下,仍然需要注重培养品质。真正高质量的博士生培养,可能并非在于是否修满学分、是否通过候选人资格考试、是否记诵了更多知识点,而主要在于是否开拓了知识广度和深度、是否在学风做派上更为严谨和扎实、是否提高了***思考和科研的能力,如果答案为“否”,那么就无异于是在“低水平重复”前阶段教育。因此,在继续完善培养形式的同时,应当更为注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更好地结合。针对目前课程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改革目前法学院内的“讲座式”大课教学(尤其是方法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其分为小班,由多位较为固定老师分班讲授,再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授课班级;此外环境法各专业课也可以继续优化,方法课的授课体系应当更为成熟,并真正能够将老师们多年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博士生,此外环境法主文献课应注重基础、经典文献的研读,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以及 “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而非仅仅开阔视野。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考虑在专业内、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环境法博士生沙龙”等活动,努力培育优良学风以带动博士生的学习质量。

 

3.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科研参与度。从各方面考虑,如果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就有必要考虑减轻教师负担。由于笔者硕士阶段也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专业,因此发现博士生与硕士生,甚至与本科生的课程之间多有交叉,因此对于一些较为灵活的课程,比如热点前沿课,其实可以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统一开设,在强调博士生主导、主动的前提下,一个班里既可以有博士生,也可以有硕士、本科生,思维灵活的本科生、具有专业基础的硕士生、需要追求精专的博士生之间,完全可以互动、互助,也可以避免因为授课重叠而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但是除了前沿课之外,基础理论课、文献课等“精专”课程,仍然应当坚持博士小班授课,在这些课程中,要强调博士生的参与程度,比如要求开展专题研讨、专题演讲等等。如此,才可以使“教、学”都更精炼、更分层次、更灵活。

 

五、结语——关于完善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启示

 

以上对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所做的评介,难免不全面、不深入。但是该方案存在的优缺点,能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法博士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唯有继续立足于环境法学科的特性,继续在各环境法博士点培养方案中贯彻质量要求、促进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促进“教”与“学”的良好互动,方可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环境法博士培养的质量。

专业博士论文篇4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论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347所,累计为我国培养了33.5万博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人物和骨干力量[1]。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学位授予单位也更加关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这其中,又以学术论文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要求,有不少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认为导致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在时出现逆向选择以及高校在论文要求改革上的博弈态度等问题[2]。那么是否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已经没有必要甚至必须取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依据

1、国家规定的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中,体现出有关要求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第六条中,对于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描述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各高校针对上述要求,对博士生制定了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参加科研工作训练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并最终撰写学位论文,来证实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也提到“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的,应当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有关的出版著作、发明的鉴定或证明书等材料,”并且指出,在经过一定的审核认定程序后,“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 这说明,发表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取得了科研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博士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反映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创造性

申请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如何审查其理论水平?国内高校有许多不同的做法。然而仅仅依靠课程考试来检验,显然是不全面的。张光进等人的研究表明:学术论文是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其质量的高低基本能够反映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3]。也就是说,通过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进行检验。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要求博士生将学术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核心期刊在审稿时更重视论文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前沿;(2)核心期刊所聘请的审稿人均为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3)核心期刊的发行量相对大一些,拥有更多的关注度和同行业读者。博士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一定是基于自己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提炼而成,如果课题本身缺乏理论研究深度,或者研究内容不是本学科前沿,就很难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和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被称为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从不同的侧重点收录世界各种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其中,SCI在收录、统计和评价时,也关注论文被引用的频率。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高水平和学科前沿的学术论文将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如果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能够被三大检索(或其中部分)收录,可以认为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该博士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在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1]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

博士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大多数时间,其学术交流范围是在指导教师和其所处科研团队内部。基于研究课题的不同,部分参与大型课题研究的博士生可以和一些校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而这个范围也非常有限。事实上,科学研究是比较忌讳闭门造车的。长时间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和反面因素。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可以弥补这个缺憾。研究人员会通过阅读大量的与自身从事课题相近的文献来推动和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式。学术论文在公开发表的同时,也提供了作者的联系方式,为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甚至合作的桥梁。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合作或者竞争的关系,从而促进了自身的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则因为公开的范围有限,公开时课题研究已经基本结束等原因,很难起到同样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学术论文在众多同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之下,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学术监督作用。常见的学术失范行为如抄袭、剽窃、造假等,都会因为学术论文的高度公开而暴露在阳光下。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的学术造假行为,最早就是其在高关注度学术期刊的论文中,被发现并揭发的。

二、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整个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的系统性汇总,学术论文则是这个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中,创新点的凝练。国内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般都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有若干个创新点,并且将这些创新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时的重要关注点。因此,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可以催生若干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优秀学术论文的成果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如同各种高性能的芯片,学位论文就是要通过合理高效的电路和电子元件,将这些芯片组合成高性能的计算机。

原中国科协副***冯长根教授曾撰文,认为“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2]印证了学术论文本身就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关系,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笔者在多年的博士学位申请审核工作中,发现评价较高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会附带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目前公认的国内高水平学位论文的代表,其都对应发表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有研究机构通过对1999-2006年12个工学学科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数据来看,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94篇;信息与通讯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5.83篇,控制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5.2篇,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09篇。[3]这也证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

三、矛盾存在的原因

既然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如此天经地义,为什么业内人士对于要求博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会有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攻读学位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之间存在矛盾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将学术论文撰写和博士生的课题研究剥离开来思考的,忽略了发表学术论文和开展攻博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想要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就必须涉及本学科的前沿课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4]刘朝晖在对西南交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攻读博士学位时间超过5年的博士生,不仅人均数有所增加,并且学术论文的国际认可度也有显著的提升。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从撰写到投稿、审稿和刊登,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国内博士生的正常学习年限一般是3-4年。但是仅仅基于这样的原因就放弃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显然不太合理。对我校近几年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就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而言,制定在读期间超过4篇/人的最低控制标准,既不难完成,也很有必要,否则无法从制度上纠正博士生急于毕业拿学位的功利心态。[5]

2、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仍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了硬性的要求,一部分博士生将发表学术论文当成了任务去完成。发表学术论文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甚至商业性,着眼于期刊是否被学位授予单位认可,论文刊登的周期是否符合自己申请学位的时间计划,寻找最少的付出和最大的收益,以至于业内曾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制定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相当于将博士学位授予的审核责任转嫁在期刊评委和编辑身上”。这种存在,既不利于博士生潜心研究,也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甚至催生了新形势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种现象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分人抱有仅仅是为了拿博士学位这样的思想,被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这样的博士生,如果取消了学术论文的要求,那么他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精力会更少,学位论文质量更无从谈起。

3、存在标准一刀切的不合理现象

对博士生及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体现不同学科间的差异。量化的标准更公平且更有可操作性,但是同时也忽略了个性化的评价,忽略了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上的区别。不过这个矛盾也并非不能化解,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特点,制定更加细致、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位申请者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出发,高校在制定相应的***策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引导博士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

在进行课题研究中,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点滴积累。将学术论文的提炼回归到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中。

2、制定完善的学位申请审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有所要求,但不能仅仅评价学术论文的数量或质量。注重对学位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把关作用,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预答辩、评审和答辩制度。笔者所在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评审,以前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规定:对于新增学科、新增导师的首届申请学位者和课程成绩有不及格的现象或无硕士学位入学的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应有6份学位论文进行校外双盲评审;同时,为了鼓励博士生按期毕业,对于超出正常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也进行6份论文的校外双盲评审;其他学位申请者为2份校外盲审和4份正常评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博士生急于毕业的不良心态,不利于博士生系统深入的完成课题研究。因此,学校在近几年改变了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对于有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可以减免双盲评审的份数,同时要求所有的评审专家均应选择校外专家,以此既能激励博士生潜心研究,提炼高水平学术论文,又能保证论文评审环节的把关效果。

3、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更加细致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高校充分考虑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及学术论文的质量关系,并将不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为4档,协调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差异,制订了国际知名刊物I档和II档目录,并根据博士点学科分布特色,选取了部分一级学会刊物作为指导性目录,同时关注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国际会议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术的期刊档次,允许博士生分别以1-4篇学术论文达到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并对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的权重做了相应的规定。

博士生撰写学术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训练并掌握的基本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激励博士生摒弃杂念,投身科学研究,是不断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 ***.在纪念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1-2-12.

[2] 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71-75.

[3] 张光进,廖建桥,初浩楠.理论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认可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5)897-903.

[4] 张羽.1958-2003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辽宁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82-85.

[5] 冯长根.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J].科技导报,2011.29(15)83.

[6] 丁澍,陈伟,缪柏其.工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3).33-38.

专业博士论文篇5

关键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生;创新能力;灵感思维

中***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09-04

一、博士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基本概况。①博士论文“六多六少”现象。笔者在十几年的博士生指导工作中,每年都要组织或参与若干个博士论文的答辩,逐渐认识到,目前国内博士生论文具有“六多六少”特点,即:证实国外学者观点多,自己独创观点少;重复前人工作者多,独辟蹊径者少;包装成果多,原创成果少;基础工作数量多,巧思奇想创意少;名词和概念创新多,系统的实用创新少;论文成果结论多,科学论证证据少。一句话,创新成果不多。②博士论文普遍鲜有公认的创新成果。在不同单位博士论文评审或答辩时很少见到突出的创新认识或创新成果,要么是难以找到创新点,要么是成果最多达到有新意的程度,同行们实际上很少见到真心认可的创新论文。博士论文创新程度总体偏低。③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以量取胜,创新成份较少。大部分博士论文的基础工作量还是比较充分的,相当数量的博士生在论文期间要完成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和实验测试以及***件编制等工作,大部分博士生也是比较敬业的,主要精力投入在博士论文工作中。但是可以看到,许多工作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博士论文的创新成果十分稀少。④大部分博士生在硕士阶段并未打开思路。大部分博士生在硕士阶段只是学会了如何开展研究工作,极少具备创新素养。到了博士生阶段才开始学习如何创新,博士论文创新度不可能很高。加上只有三年博士培养时间,相当一部分博士生无法取得创新性成果。

2.本学科概况。“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目前各培养单位的博士论文一般需要填写不止一个创新点,最多大概要填写四个创新点。大部分博士生通常也能填出四项创新点来。但论文评阅和答辩时评委往往会对已填的创新点提出较大异议或删减,真正得到认可的创新成果较少。①大量论文创新点比较肤浅,缺乏深度。在博士论文评议中最常见的情况是许多博士论文并非毫无新意,而是只发现了一些问题或有意义的线索,或仅仅做出了概念上的改进,并没有深入追索形成系统的创新成果,就草草结束了论文工作,留下许多遗憾,造成大量浪费。②本学科许多博士论文成果科学依据不足,可信度较差。突出现象就是博士论文中经常出现“从结论到结论”的长篇论述,翔实的科学数据或资料分析不够,证据可信度差,让后人难以定论。③公认的创新性成果不多。较多的博士论文虽然被评议出若干创新点,但通常明显缺乏与世界最高成果水平的对比。因此得不到同行特别是国际同行的认可,结果必然是论文质量远远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博士论文创新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

1.我国博士论文创新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综述。前人关于国内博士生培养质量普遍较低的原因有广泛的总结和讨论。马陆亭在2007年指出,造成我国博士生创造力不足,并影响其整体声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博士培养制度中存在一些违背博士生培养本质特征的因素,包括僵化的学习期限、宽松的论文评审制度、较多的项目任务、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数量。张德祥等(2008)总结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创新能力不高的四个主要原因,即学科点和学位授予点数量和规模限制了高质量的博士生源、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水平不高与此同时特色不显著、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缺乏、博士生的创新机制和监管机制存在不足。董泽芳(2009)认为我国当前博士生创新力不强主要受到现行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即:①培养观念相对滞后;②培养目标存在偏颇;③培养主体规范不够;④培养对象选淘不严;⑤培养方式缺陷甚多;⑥培养评价忽视创新。周萍等(2010)指出五个因素影响了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次为受博士招生制度制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博士生导师指导不力、教学管理过程控制不足、学位论文质量把关不严、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氛围欠缺。这五个方面影响我国当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中西方博士生培养模式对比的启示。同时,国内不少学者对比和探讨了我国与西方主要国家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差别,提出了重要的启示:①美国博士生培养启示。孙希在2007年指出,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一直在不断改革和演变,有七个环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即重视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改革“应试型”选拔方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学位类型多样化、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课程质量、建立导师组,实现指导方式的多样化、引进“淘汰制”,保障学生质量、加强科研能力锻炼,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博士生教育投资,发展多种投资的渠道。张凌云等(2009)总结了美国高校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层经验,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包括:博士生教育根植的土壤,即理念、精神和文化、只招收最有能力的本意学习者有助于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问题为本”的课程学习,繁重的课程任务,确保博士生真正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开放的培养形式能够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李云鹏在2010年对比了我国和美国博士生课程的特点,明确指出我国博士生课程存在两个严重的不足,其一是对博士生课程不够重视,总学分很低,课程总量很少、其二是博士生课程不系统,课程结构非常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专业选修课开设数量不足,没有跨学科课程,没有专门的方法课程,没有跨院选课、跨校选课。②日本博士生培养特点。姜星海等(2008)专门对比了中日博士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差别,发现:日本博士生论文选题的自由度高于中国博士生,文科生半数以上能够确定博士论文的题目、超过半数的日本文理科博士生的研究题目只是导师课题的一部分、日本博士生与导师交流很频繁,与导师探讨频率高于中国博士生与导师的情况、日本博士生对导师指导的认可程度更高。③法国博士生培养启示。王冕等(2009)探讨了始于中世纪的法国博士学位培养特点,指出了法国在培养博士生创新性方面的独到之处,即:严格的招生制度、阶段式教育和淘汰制度、团队式培养模式、形式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新型的博士教学研究团体――“博士学校”。

3.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较低的最根本原因分析。作者经过较长时间的分析,认为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较低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阶段问题,而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国家博士培养的初级阶段决定了博士质量总体偏低。①博士生培养只有30年的时间,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在1980年建立新的学位制度以来,博士生教育发展迅速。我国自1978年第一批18名博士生入学,而美国在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就已是博士生教育的萌芽时期,至今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已积累了近两百年的历史。法国的博士学位出现于中世纪,至今已历经了8个世纪之久,在漫长的岁月中,法国不断地对其博士生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现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和方法。②中国博士生培养与发达国家存在全方位的差距。中国博士生培养质量较低可以在各个培养环节找到缺陷:在指导思想方面,美国博士强调“需要做出公认的原创性知识贡献和创造性思维”,而中国博士还停留在“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这种相对低层次的要求水平;在招生方面,招生制度落后,以应试招生为主,复试把关又不够严格,存在走形式的现象,部分被录取生实为“高分低能”者,而一些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考生却可能由于一定原因(如英语成绩达不到规定分数线等)无法通过考试选拔的关口;在培养时间方面,中国只有三年时间,美国是四年以上,德国则需要8年时间;在培养方案方面,培养方案本身缺乏创新,与硕士生没什么差别,同时培养方案单一,无法实现个性化培养;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总量太少,选修课极少,跨专业课程基本没有,方法课极少,课堂教学本科化,实践环节欠缺;在培养环节(模式)方面,淘汰率极低,无资格考试等;在论文评价体系方面,原创新成果查新不够翔实,不同学科共用一套评价标准,论文评价宽松,有时论文答辩讲关系讲面子,而鲜讲原则。③中国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决定了博士生培养的特色。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术风气。由于目前社会上诚信的价值观淡薄,会让许多人误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运作”出来,博士生入学成绩可以运作,创新点可以运作,甚至博士论文都可以运作。如果这样的话,怎么能让所有的研究生去潜心钻研学问呢?经济(物质)高速发展首先要求的是人才数量而非质量。现阶段国家经济和社会均要求高速度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大量的专业型研究和技术人才,首先要突出数量和规模,而且培养时间要短一些。现有的博导水平有限,部分博导自身创新能力不高。更重要的是,现有的博导水平不高,无法在短期内改变目前的现状,与之有关的博士生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要求也难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强调团队多于提倡个人创业,个性化培养基本不存在。博士生在三年时间里无法学到更多的选修课,短时间内提出创新认识也比较困难。显然,三十年的博士培养经历无法与几百年的培养积累来相提并论。那种梦想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所谓超越式发展也只是努力去缩短这个时间罢了。

三、灵感思维培养实践过程简述

1.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形式化灵感思维的重要性。从2001年指导博士研究生以来,作者逐渐认识到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艰巨性。绝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学习很刻苦,工作很投入,完成的实物工作量也比较繁重。但是从他们提交的论文初稿中往往看不出创新点来。作为博士生导师,有责任帮助研究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开展研究工作,用创造性思维来总结成果。笔者认为有必要总结形成一套易于传授的形式化灵感思维方法,便于博士生学习和掌握,从而加快创新成果的获取。

2.编写《地质思维科学与实践》专著。2005年作者向石油工业出版社申请出版《地质思维科学与实践》专著。很快得到了石油工业出版社的批准,专著初稿于2006年底提交到出版社。2007年专著出版,在油气勘探领域第一次见到关于创新思维方式的系统性论述和大量创新思维的实践范例。

3.为博士研究生开设地质思维专题课。自2006年以来,每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讲专题报告《第三种思维――灵感思维科学的应用》,获得师生的广泛好评。同时,也应邀去中海石油、中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等企业做学术报告,宣传地质灵感思维的应用方法。2006年春,本校安排作者为博士研究生主讲了《灵感思维与石油地质》专题课,共用6个学时,系统讲解了灵感思维的方法与特点,并展示了典型的石油地质应用实例。

4.实践效果分析。通过向博士生讲授“灵感思维与石油地质”后,不断反馈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得到两个方面的重要启示。其一,《灵感思维与石油地质》专题课让博士生感到创新思维一点也不遥远,增强了自己具有创新思维潜质和能力的信心,认识到只要坚持学习和模仿,就一定能取得创新成果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听课博士生都豁然开朗,信心倍增,普遍表现出高昂的兴趣。其二,《灵感思维与石油地质》专题课为博士生提供了可以模仿学习的形式化创新思维方法。长期以来,不少博士生认为创新思维需要长年积累后才能具备。很少有人相信培养创新思维存在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存在形式化显著的不同创新思维方式,可供大家学习和运用。有了形式化的工具,博士生们找到可靠的方法,不再担心做不出创新成果。

四、推广的必要性

1.创新思维的科学方法可以传授。①在博士生课程教学中应该打破三个认识误区。误区之一:长期以来,师生普遍认为创新思维需要长年科研的艰苦积累后才能形成,而通过课堂教学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这也是目前国内博士生培养不重视课程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博士生课程学习阶段不仅学习补充了专业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创新思考的方法和经验。误区之二:许多人认为创新能力与智商有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创新成就。有的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挫折后,自信心受到打击,误以为自己太笨,不适合做创新研究,误认为只有极少数天才才有可能完成创新研究。误区之三:大多数人认为灵感是来去无踪的,产生灵感是随机的,是毫无规律可寻的。因此认为在课程学习阶段是学不到灵感的。②形式化的灵感思维便于在课堂中传授。在课堂上讲解思路一直是研究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极少有课程教学可以做得很好,通常研究生会认为自己在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知识性的内容,而关于思路之类的东西很少或没有。既然在课程中主要是学习知识,那还有什么必要去上课呢,自己在网上就可以学到类似的知识。显然,关于专业思维的教学光讲创新结果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讲如何发现问题,如何灵巧地解决难题,如何重新认识旧的观点。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讲解创新体会和经验,而不总结创新思考的方式的话,所讲解的内容会很单调,会很不系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作为教学内容,如果把创新思维方式进行形象化或形式化,教学时就会很容易讲解,而且可以对不同形式化的创新思维进行区分和深入分析,达到系统性的教学。③形式化的灵感思维便于博士生学习。研究生作为初始接触创新思维科学的客体,零星的、不系统的、经验性的创新方式不足以引起高度的兴趣和注意,而且非形式化的创新思维方式不容易去模仿和学习。相反,高度形式化的灵感思维把创新过程形象化和简单化,便于研究生快速掌握和体验。

2.建议在各个学科的博士生课程体系中加强灵感思维的教学。作者在“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生培养中探索了“地质灵感思维科学”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实际上,各个学科在创新思维科学方面是相通的,是可以借鉴的。因此,作者建议在各个不同的学科中,把形式化的创新思维科学内容加入博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增加博士生创新思考能力,加快创新成果的获取速度。

参考文献:

[1]马陆亭.以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机制建设[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22(1):1-3.

[2]张德祥,刘凯峰.教学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5):88-110.

[3]董泽芳.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51-56.

[4]周萍,盛亚.论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100(1):93-96.

[5]孙希.美国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07,1(2):48-52.

[6]张凌云,贾永堂,张晓明.美国高校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层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9):67-86.

[7]李云鹏.由美国博士生课程看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38-41.

[8]姜星海,葛***娜.中日博士生学位论文指导的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222(7):61-65.

[9]王冕,赵映年.浅谈法国博士生创新性培养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58-60.

[10]刘震,李潍莲,梁全胜.地质思维科学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11]刘震.第三种思维―灵感思维科学体系[J].科学中国人,2009,(4):108―111.

专业博士论文篇6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6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动工程技术领***人才培养,构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国内与国际合作的开放式培养体系,结合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博士。

二、培养目标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造就工程领域内工程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使其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复杂问题,成为高层次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领***人才。

三、招生对象

工程博士招收对象为目前已在“先进制造”或“电子与信息”领域、具有丰富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工程技术人才,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主持或参与“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领域国家重大专项研究与开发的、优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

②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在同行业领域内具有良好声望、取得较高成就;

③获得学士学位、具有十年以上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并已达到硕士同等学力、特别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④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英语基础。

四、招生方式

全年接受报名。

招生方式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学校审核”方式的申请审核制。申请者须由所在企业作为单位推荐,同时有两位以上本行业或者本领域专家的个人推荐;学校重点考察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招生过程分为初审、复审及录取三个阶段。

(1)初审

申请者按照要求提供下述材料,由工程博士培养中心对其资格进行初审。

报名表

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身份证等影印件

(2)复审

初审合格者需提供下述材料:

申请书(含专业特长及主要成果、学习目的、研究计划)

单位推荐信

专家推荐信(同领域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知名专家或教授)

招生考核小组专家首先对申请者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核,初步通过者继续参加综合考评。综合考评采取现场答辩方式。申请者须向考评小组专家作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答辩报告,对个人研究经历、研究计划与设想做详细陈述,回答考评小组专家的提问;考评专家考核其交流表达能力、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知识及潜在发展能力,分析基础技术水平和综合项目管理能力,参考所提供的推荐信、申请书、专业领域背景和承担的重大专项等给予综合评价。

(3)录取

学校工程博士培养指导委员会根据国家发展需求、行业及企业发展需求、以及申请人递交的材料、复审结果等因素确定是否录取。

五、培养方案简介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为4-6年。攻读学位期间完成不少于10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在学校本部学习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采用个性化培养、导师组指导、校企联合、国内外联合等模式进行培养。

工程博士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人文社科、组织管理、通识经济管理等构成。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国际交流、讲座环节等。工程博士生在进入学习后的第四学期末,需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工程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对所在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把握程度、所研究课题进展情况、中英文语言表达交流能力测试等。中期考核未通过者,可在一年内再申请一次中期考核,再次未通过者,可以完成博士课程学习肄业。

六、学费

根据陕西省物价局核准的标准收取。

专业博士论文篇7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医学科学和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制类型

学制3-5年;报考类型分为全日制博士(含学术型、专业学位)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限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代码1051开头的),考生在报考时必须明确考试类型;考试类型一经确认上报国家卫生部考试中心后,不得更改;在职考试外语成绩为标准分(合格标准为300分),统考考试成绩为百分制。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医学类专业(含药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人员,医学类专业(含药学)或相关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录取前能取得硕士学位)。如属跨学科门类报考,原则上须主持与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范围一致或相关省级以上课题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均为第一作者,下同)。

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必须工作3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后公开发表与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范围一致或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2篇。

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博士(参加三门考试)必须工作3年以上,且原则上须主持省级以上课题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录取时按“定向就业”类别。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参加一门外语考试)必须具有医学硕士学位,且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临床医疗第一线工作至少3年,学位申请前须具备住院医师第二阶段规范化培训合格证。考虑到全日制博士招生指标的限制,建议在职且已获硕士学位的医务人员报考。

3、有两位与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4、现役***人报考博士生,按中国人民******总***治部规定办理。

凡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栏 “同等学力不能报考”、“1年以上工作经历可报考”等的部分导师、专业,请考生按备注要求选择报考。

四、报 名

报名日期:定于2013年12月1日至25日。

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与提交报考材料相结合

网报日期: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25日

第一阶段:应届生预报名

2013年11月25日至11月30日(10:00~22:00)

第二阶段:正式报名

2013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9:00~22:00)

报名程序:

一、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直接登录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页(单击进入)进行网上报名;

二、网报成功后***《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含报考材料目录)》;

三、考生***申请表后,应按要求逐项填写,并务必按报考材料目录要求送交以下材料:

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招收博士生情况登记表;

2、报考博士生申请表(含个人信息表、专家推荐意见、硕士阶段课程成绩等);

3、证书:往届生交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复印件(凡本校往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报考不必提供评议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应届生交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并必须在录取前(7月5日)补交硕士学位证、毕业证复印件;

4、以同等学力获硕士学位的考生交工作3年以上证明,且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的复印件;

5、医师资格证书(报考临床专业学位的考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

6、报考委托培养博士生的考生,现役***人报考,均需工作3年以上,由单位出示同意报考证明;

7、在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考生另交大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相片1张;

8、考生还须认真填写《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科研计划书》(含近三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计划书》报名时暂不交,留待面试时交导师组,由导师组作出评定,评定结果计入面试成绩;

以上材料1-7项内容应在2013年12月25日前(邮寄材料以邮戳为准)送交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研究生院招生办(具体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616室),经审查合格后网上打印准考证(2014年1月下旬)。逾期不予办理,提交材料或填写不全责任由考生自负,凡送我校的材料概不退回。

2014年全日制博士按学术型、专业学位招生类别分别填报志愿,同一学科,不同培养类型按不同的专业代码填写。如中医内科学,学术型代码:100506,专业学位代码:105118。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限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代码1051开头的),无名额限制,且不占导师博士招生指标,报名时须征得导师同意。

报名费用:报名费250元(含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全国博士外语统一考试报名费、面试费),通过邮寄报考的考生加收函报费20元。

五、考试

(一)全日制博士生

考试科目:外语(英语或日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外语考试由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考试方式:考试分初试和面试。初试采用笔试,面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不同专业和培养类型进行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的考核。

(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考试科目:外语(英语或日语)(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分数线由国家划线(一般为标准分300分)。

考试时间:2014年3月中旬(具体时间以准考证通知为准)。

考试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课室楼(广州大学城校区)。

考生于考试前一天持身份证、准考证、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应届生持学生证原件到我校研究生院报到。(考前网上公告报到须知)。

六、体格检查

考生必须在考试后由我校保健科体检,体检要求按《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及执行细则》执行。

七、录取

(一)报考全日制考生,根据考生的推荐材料和初试、面试成绩,并结合思想***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由我校按规定择优录取。报考在职博士考生,外语成绩符合合格标准(有合格证编号),由我校直接发放入学通知书。

(二)根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精神,从2014年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凡被我校正式录取的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须缴纳10000元/年的学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收费标准及收费方式依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详细情况请密切关注后续公布的相关招生信息。

学校根据国家、省有关***策,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奖助学体系,提高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待遇,形成有利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八、报考费用及学习待遇

考生报考所需一切费用(报名费、体检费、往返旅费、食宿费等)均由本人自理。

录取后在校学习期间的待遇按有关规定办理。

九、毕业生就业

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按国家有关规定推荐就业、自主择业;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书规定回原单位工作。

专业博士论文篇8

一、招生规模

(一)美国博士招收规模 与我国的情况类似,并非所有美国高校都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根据Hasselback的教职员工目录所提供的资料,全美3500多所大学中只有73所学校设有会计学博士点。另外还有少数一些学校则提供会计方向的商科博士学位(如杜克大学和佐治亚科技大学等)。在过去的15年中,获得会计学博士的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时,大学每年有200名左右的会计学博士毕业,而到2002-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100名左右的博士毕业,到2003年毕业生人数只有69名(如***1所示)。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会计学教师近几年来出现了短缺。2005年,一项由美国会计学学会和Accounting ProgramsLeadership Group (APLG)主持的调查显示:2005至2008年,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只能够满足教育行业49.9%的需求,而高校急缺的审计和税务方向博士,仅仅能够满足22.8%和27.1%的需求,以至一个刚毕业的会计博士、新的助理教授的工资比一个大牌的生物、化学、或经济学教授的工资还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大批教授退休,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少的会计学专业人士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他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

(二)我国博士招生规模 与美国高校近年来基本保持在百人的招生规模相比,我国的会计学博士招生规模则略显庞大。截至2008年,在我国1089所高校中,有508所开设会计学专业,其中有35所高校或研究所拥有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从1982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后设立首批会计学博士点以来,这些机构已为我国培养了上千名会计学博士。本文根据***网站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的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搜集整理出的结果显示,2009年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达290人左右,统计情况详见表1。

自1998年***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各高校已相继开设财务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然而人们对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认识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与分歧。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是源于国内学术界对“finance”学科内涵的不同认识,也就导致了国内的财务管理专业在系所设置、任课教师、专业名称、课程安排上产生了差异。鉴于我国财务管理学科设置的特殊性,本文还对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在这35所高校、研究所中,单独进行财务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另外,本文的统计数据并未包括企业管理或金融学等学科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投资方向的招生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23人。如果按照已披露招生计划的高校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招收一至两名的平均水平,估计未公开披露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41名博导的招生计划约为60人,则每年会计学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在280人左右。这个数字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另一方面我国的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增长也比较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底评选出的博士生导师共计100名,而近四年间这一数据又翻了一倍。近年招生规模和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容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发展的我国会计教育已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二、生源结构

(一)美国的生源情况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PLG研究显示,现在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中大约46%都有1至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8%的人拥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美国90%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脱产学习,因为他们必须注册所有的博士课程,同时选择教学或研究助理的工作。有些学生会中途退出博士研究生项目,而选择在另外一个大学担任助教或讲师,但是在兼任教职员工的职位的情况下,想要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美国的高校并不推荐以兼职的方式完成学业。

(二)我国的生源情况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博士招生中在职的生源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公布了博士录取的详细类别(见***2),其他院校并未对此信息进行详细披露。在以上五所高校中,非定向类博士生的比重平均为44.8%。尽管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宣布停止招收在职博士研究生,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会计学教师队伍整体研究素质的提升要求使得其他院校不得不在此方面做出平衡。从长期来看,就会计学博士的培养目标而言保持高的在职博士生比例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2所示。

三、入学方式

(一)美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美国大学博士项目的录取标准因学校的不同而各异,但大部分的学位项目都会重点考评申请者在本科或硕士期间的成绩单,自我陈述、推荐信以及GMAT(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部分学校还会考察申请者的职业经验、职业证书,如注册会计师证(CPA),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在各项的考察指标中,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际学生来说,GMAT成绩是评价申请者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主要侧重考查申请者的抽象逻辑思维、数理分析以及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此外再加上自我陈述材料和知名教授的推荐信,使得各个学校得以较全面了解申请者的基本素质。

(二)我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国内各高校、研究所招生考试普遍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笔试科目的不同设置体现了各个学校会计学的办学思路和研究方向,其中对于两门专业课的要求以经济学和会计、财务理论最为常见,但也有不少高校选择会计学加管理学或会计学加财务管理学作为考试科目。在命题方式上,大多数学校都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命题,极少数学校如厦门大学则由导师依据各自研究方向,自主命题。另外,在35所高校、研究所中,只有***财***科学所在英文与专业课考察之外要求申请者加试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余学校对于***治类课程均不做要求。

四、培养模式

(一)美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在美国,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平均需要4.8年的时间,其中修学课程需要2.5年,完成论文需要2.3年。尽管有更长的学习期限和更严格的课程压力,但是大约82%的学生还是能够获得博士学位。

(二)我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由于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国际接轨,国内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培养发展至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文献回顾研讨课程,需要选修的研究领域,同时还有一些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课。达到课程的要求之后,学生必须通过其相关领域的综合考试。然后进人了论文撰写的阶段。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研究设

想,在得到答辩委员会的同意之后,才能开题,继续论文的完成。毕业时,的质量和数量上,国内高校的要求不尽相同。另外,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采取美国的博士生培养体制――导师组制,即招生时不再分导师、分方向的单独招生,而是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到博士生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学生根据个人学术兴趣,选择该领域内的导师进行论文辅导,但其他高校仍然以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主。

五、资助与补贴

(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在美国,机会成本是很多人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而且商业界的薪酬增长会更加加剧这种机会成本。AAMAPLG研究显示,每一所大学都会以某种形式为学生减免学费。平均每人每年的学费减免额为16559美元,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的金额不等。同时,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和担任教学工作与研究助理的补偿。其中奖学金额度的差距非常大,受访的大学平均每年提供13132美元的奖学金,但最少的只提供3000美元,而最多的提供28000美元。部分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健康保险。另外一个补助来源则是教授夏季课程,申请合格的博士生大致能获得3000美元,从1000美元到9000美元不等。其他的助学基金来源还有两项最著名的专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AICPA奖学金和毕马威奖学金。除去生活花费之外,学生们还需要为学生活动、教材、研究材料和统计研究软件付费。大多数的学校不会为学生提供医疗保险,所以学生们需要自己支付保险金。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大部分费用也需要学生自己支付,学校只会提供很小的一部分补助。

(二)我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免收,并且每月配有基本生活费。但在各高校为博士研究生所提供的补助无论是以奖助金形式还是减免学费的形式都相对较低。有的学校在经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补贴形式由减免学费转换为奖助金的形式。评选的标准则是基于学生在上一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现有的生活补助对于平均在学年龄较大的博士研究生来讲依然相对较低,目前各高校内非定向的全脱产博士研究生到外实习、兼职已成为普遍现象。博士研究生资助的主要性质,应当是研究生参与劳动的工资,而不应仅仅因为研究生这一身份。研究生资助来源,应当是研究生劳动的受益方,即如果能够按照恰当的方式向博士研究生提供足额、适量的资助金,一方面可以减轻在读生的生活负担,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所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让一些优秀学生不会因为经济条件所迫而放弃选择本来更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现阶段各高校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和培养中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对于培养目标上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博士阶段的教育应专注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更好的配置、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一)适当延长博士生培养年限 如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三年学制扩展到四至五年学制,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隐性的选拔机制,一开始就保证对某领域有研究兴趣的人才进入,令很多不够坚定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学制我国当前流行的硕士生两年制培养模式相契合。200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改制,绝大部分文科专业都改为两年,理科专业介于两年和三年之间。依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学制一至二年。尽管我国目前才刚刚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普及率与国外的一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本科教育普及率正在逐步提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生改制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大趋势。许多实行硕士两年制的高校也表示,缩短学制不仅可以节省国家教育资源,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还可以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重新定位硕、博培养功能。培养年限的延长使得博士生入学后有机会接受更为扎实的系统学术训练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完善,以适应当前国际上会计研究对基础文献、数理分析与实证研究的重视。

(二)控制招生规模与在职人数比例 在对2008年各院校招生数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到部分博士生导师一年招生人数多至四到五名。博士生的“批量式生产”使得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不足,而终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研究水平。根据***副部长王***(2008)的观点,现在会计理论文章发表的不少,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达到国际学术水平的文章却不多;会计审计著作越写越厚,越写越多,但真正能影响广泛、影响长远、影响国际的却不多。因而,国内的会计系和教授应该有意识地在博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贯彻会计博士项目以培养会计教师和开展会计学研究为目标,并为博士生创造研究的环境和生活上的保障。所以,会计博士项目应该本着小而专、少而精的标准,宁缺毋滥。

(三)采用导师组制培养模式 首先,导师组制可在学生入学时对其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减少对专业方向的要求;其次,导师组制的培养方式可以让博士生有更宽松的选择范围。现阶段本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仍然以职业导向型为主,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则以研究导向型为主,博士研究生所需要适应和掌握的思维和方法与本硕学习阶段有着显著的差异。前面一到两年的学习期间作为两种教育的转换和缓冲,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该领域范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经历一段博士阶段的深入思考之后,博士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再定研究方向,能够更好的发挥和表现自己,从而有益于最终的研究成果。而导师组制则便于提供这样的选择机会。

专业博士论文篇9

关键词 工程博士 专业学位 博弈

国家用前在博士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只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兽医专业博士学位三类。是否设置博士层次的工程类专业学位,在国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已有探讨。笔者拟班门弄斧,结合国外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概况,从社会客观需求、现有学位教育等方面分析在我国开展工程博士学位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存的困难,以供交流探讨。

1 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1.1 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从20世纪中期开始,科学技术在发达国家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需要以较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工程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企业必须融开发、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企业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有技术创新能力,还要有解决技术进步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化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企业需要一批既精通专门技术又能将技术、社会、市场密切联系起来的“精英人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最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与工程创新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工业企业渐渐需要受过高等训练的博士工程师来迎接复杂的研究与开发的挑战,但从学校直接出来的工学博士往往缺乏从事开发和管理大型工程项目所必需的宽广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学术型人才注重理论分析与抽象推理,注重某一领域的深度,而不强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不适应企业的工作。而企业的工程师没有经过理论的训练,在创造性和攻坚方而存在一定的困难。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有意识、有目标地培养企业的总工程师,构筑这种人才的特殊能力结构,适应企业特殊岗位的人才需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校已经收到不少企业的咨询。希望我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博士。针对这些问题我校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在与我校合作的企业方面有四分之三的企业对联合培养少量的博士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希望企业选派的这些博士能学习到与全科研型的工学博士教育不一样的知识。这些都对国家探讨新的博士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正好可以顺应企业的这种需求。

1.2 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可改变工科博士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学位制度。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将弥补我国学位制度上的不足。从世界发达国家学位制度的历史演进来看,大多数国家在博士阶段都设置了两种学位:一类是研究型或者说是学术型博士学位,旨在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目的是提高学术水平,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积累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一类是专业型博士学位,旨在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指导、掌握恰当方法、解决并反思实践工作中的问题,使其具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工作的能力。我国现在只有工学博士这一种学术性博士学位,事实上是用一种模式培养两种社会需要的人。这就产生了以下问题:第一,不能突出工程实践工作者的培养目标,主要根据学术研究型人才的标准进行招生和培养,忽视实践工作的特点,不能适应实践工作者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第二,学术性博士学位教育大多采取脱产学习的方式,这使实践工作者的学习受到时间和精力的影响。总之,这种通过单一学位类型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的做法,既不利于维护学位的质量,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将弥补工科高层次专业学位的这一空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位制度。

2 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2.1

国外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为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在美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博士层次的学位,与哲学博士是同一层次。美国的哲学博士学位是一种通用性研究学位,获得者不分学科和专业,统称为“哲学博士”。本世纪初,在实际部门需求的推动下,一些应用科学领域,开始授予专业博士学位,如医学博士、药学博士、牙科博士等专业博士学位,逐步形成了专业博士学位与哲学博士学位并行不悖、平分秋色的格局。川美国是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最早的国家之一。1965年,NCSBEE即现在的全美工程检查员协会(NCEE)通过决议,督促高等院校发展工程硕士与工程博士计划,随后,底特律大学、德州农机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纷纷设置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博士水平的专业高级工程师。在20世纪下半世纪,德国、法国和英国也相继实行工程博士培养计划。

目前国内讨论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与美国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美国没有工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不分学科和专业统称为“哲学博士”,而专业博士学位的涵盖面很广,在应用学科领域设立了多个专业博士学位:而国内有工学博士、文学博士、理学博士等分学科的博士学位,这些博士学位也涵盖了一些应用学科领域。这种条件下讨论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实际上是对工学博士学位培养目标、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尽管如此,国外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实施对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探讨、实践是有重大借鉴意义的。

2.2 工学博士学位的发展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的横向基础。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工学博士学位20年的发展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0多年来,我国博士生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2006年全国在学博士生已达20.8万人,当年毕业博士生为3.62万人。2006年共招收研究生39.79万人,比上年增长9.07%,其中招收博士生5.6万人。而在200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博士生为2.51万人,当年在学博士生6.73万人。招生规模的增长一方面解决了我国对学术型博士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招收工程博士研究生提供了经验。同时20多年来,高等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完成了许多企业重大课题,也培养了一批能够解决企业与工程实际问题的教师,一部分教师的学术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另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向着经济建设方向的倾斜,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所有这些都为培养工程博士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工学博士学位相比,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时间很短,像发达国家工学博士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工程博专业学位是从20世纪下半世纪才开始出现的。各国培养工学

博士已具备了很丰富的经验,但培养工程博士还需不断探索。我国从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后,经过20多的实践与探索,借鉴国际上工学博士培养的经验,基本上实现了博士生培养立足国内的目标。但是我国如何培养工程博士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了工学博士培养的经验,为我们具体怎样培养工程博士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3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的纵向基础。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果没有工程硕士学位的发展基础,直接发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就好像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1984年我国开始工程类型硕士培养的试点,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从1997年到2007年十年时间里,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截至2007年,全国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共有212家,在学人数也由1997年的920人上升到2007年的170930人,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如此庞大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队伍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生源基础。同时十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提供了培养的经验,有了一批有工程硕士培养经验的导师和授课教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技术的升级,以及我国企业逐步参与国际竞争,我们更需要一批具有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的更高层次的人才。。而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正好顺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十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为我们顺应这种历史的需要提供了条件,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会。

2.4 广阔的市场需求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的生源基础。尽管工程博士是面向实践一线设置的专业学位,但招生对象却是非常开放的。凡有意在工程实践领域从事高层次、创造性工作的人员都可申请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应该说,目前我国拥有良好的生源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人群:

2.4.1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1998年清华大学首位学员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到2007年,全国一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员已达到33605位。从1998年到2007年,全国已有114945位学员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已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硕士。我校虽然从2001年才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但在7年的发展中・生源一直很好。2001年我校工程硕士在学人数64人,到2007年在学人数已达到1422人:获得学位的人数截至2008年也已达到616人。如此庞大的工程硕士毕业生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源基础。就在读的工程硕士,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大约五分之一,的工程硕士认为如果有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他们将有兴趣继续攻读。

2.4.2 工学硕士学位获得者。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研究生招生扩招以来,更是蚺养了大量的研究生,工学硕士学位获得者日益剧增。以我校为例,1978年开始招收工学硕士研究生,当年招生14人,到2008年一年招收工学硕士研究生达756人,在学人数超过2000人。而我校在全国属于招生人数比较少的高校,国家985、211高校每年授学位的研究生就是几千人。这些研究生中有大量的工学硕士,他们只有很少一部分考上工学博士,走上科研的道路:大量的工学硕士从事着应用型的工程实践,他们需要在工作的同时更新知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学习新的东西,这都需要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出台,这些人员将成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也对全日制即将毕业的硕士进行了一定的调查,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是希望能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解决技术难题以及自身的发展都非常有好处。

3 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存在的困难。

3.1 如何培养工程博士是个崭新的课题。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最高水平的工程专家,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创新性并将理论知识与技术有效整合的能力。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与工学博士有着很大的区别:①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应用型学位,强调学生能够利用前沿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源于企业技术进步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工学博士学位是一种研究型学位,强调学术研究。②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企业的行***与技术的组织者,它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与企业发展密切结合并,以非技术的形式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工学博士培养的是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工学博士致力于知识的深化。③工程博士是以产品与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他需要专门的技术以及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是一利-复合型的人才;而工学博士是以学科为研究对象,他需要专门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知识结构,是一种专业化人才。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都是面对企业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培养的目标都是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们仍然存在着质的差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与管理人才,以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规模需求。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大型项目的组织者与技术带头人,造就的是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具有领导才能的工程专家。因此工程博士教育是精英教育,首先是满足企业技术进步的人才质量要求,而不是规模需求。工程博士比工程硕士有更深入的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寻求解决工程问题最理想途径的独创能力,更特别的是工程博士对工业工程与发展文化有正确的评价能力,对企业进步与市场发展有正确的预测能力。能够适应技术改造的需要对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行为不断更新。具有操作金融项目的良好的应变能力。州

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工程硕士存在上述差异,因此在人才选拔方式上,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在培养过程的管理上都不能完全照搬工学博士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需要建立新的工程博士教育模式,而建立一套完善的新的模式非一日之功,还存在许多困难。

专业博士论文篇10

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2013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045人,博士研究生221人,招收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36人,在职医师拟申请临床医学博士班学员440人,研究生硕士进修班学员1100人,各类在校研究生达到15000多人。已进入全国研究生教育大校行列。

目前,郑州大学学位点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门类62个一级学科;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1个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9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0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以及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权;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重点(培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214个。现有两院院士30人(专职院士6人,双聘院士24人),博士生导师298人,硕士生导师2383人。在对外交流方面,已与美、日、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郑州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中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今天的郑州大学正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强校之路,朝着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我校2014年意向计划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80名,为真正体现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经费资助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其中30个计划用于导师全额资助招生,导师全额资助计划用于招收优秀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和硕博连读考生。年度招生一次,科学学位博士生实行以4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学校继续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激励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动态奖助体系。

为了激发博士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校除了提高博士生基本生活待遇外,还采取措施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投入,优化培养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按照国家***策,自2014年起,招收的研究生全面实行收费制度。学校将按照国家和河南省的规定收取学费,同时向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博士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发放国家助学金。

第二、 学校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其中学校专项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用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其士生相关奖助项目有:

1、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获准立项的博士生可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篇资助4万元专项资助。对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获得者,设专项资金每生每学年增加2000元助学金。

2、优秀学位论文表彰计划。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博士生及导师,学校将会另给予重奖。

3、研究生学术奖励计划。博士生在学期间或毕业后两年内,以郑州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按当年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标准给予奖励。

第三、 学校每年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每年投入20万对具备科研潜质和创新思维的全脱产科学学位研究生,可向学校申请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第四、学校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每年资助40名左右优秀博士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师从一流的导师进行联合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资助30名左右优秀博士生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使更多的研究生了解最新国际研究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第五、 加大研究生“三助”工作(助研、助教、助管)力度,扩大“三助”岗位数量,使研究生通过科研教学、管理实践获得一定报酬。

第六、 完善困难研究生的保障机制,通过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方式,对家庭困难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

一、报考条件

(一)、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1、拥护中国***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招生单位规定。

3、 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4、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只取得单证(硕士学位证书)的考生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否则按同等学力对待。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要报考专业、学科或相近的领域工作六年或六年以上(2008年9月1日前毕业),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2)修完所报考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的成绩证明);

(3)在报考的学科或相近的研究领域发表过二篇以上的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

(4)达到招生院系对同等学力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

5、国外留学人员必须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并凭***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认证书报名。

6、博士报考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7、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8、 现役***人报考博士生的要求及办法,按******总***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二)、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上述第1、2、6、7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良,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本校在学硕士生。

二、报名及考试方式

1、报名方式为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申请硕博连读的考生和普通方式报考的考生一样必须进行网上报名及现场确认。)报名***为gs.zzu.edu。

2、考试方式实行两段式考试。第一阶段为外语资格考试,在现场确认后进行。第二阶段为业务课考试和复试。

3、申请硕博连读考生遵照《郑州大学硕博连读实施办法》研发[2013]12号文件精神执行。

三、报名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2014年2月10日至3月1日;

现场确认时间:2014年3月13日;

领取准考证时间:2014年3月14日下午16:30-17:30

现场确认及领取准考证地点:郑州大学研究生院(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综合管理中心633)。

四、体检

体检于3月14日在新校区校医院(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进行,时间见研究生院网站通知。体检标准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等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外语考试

考生凭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现场确认时打印的信息确认表参加考试。

1、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考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外语水平认定考试(小语种参照以下标准执行)。

(1)TOEFL成绩85分以上(2年内有效);

(2)GRE成绩1200分以上(5年内有效);

(3)GMAT成绩650分以上(2年内有效);

(4)IELTS成绩6.0分以上(2年内有效);

(5)WSK或PETS5考试合格(3年内有效);

(6)在英语语言国家获得过硕士以上学位;

(7)硕士(全日制)阶段为英语专业,并取得专业外语八级证书,现攻读非英语专业的博士学位。

2、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考生均需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郑州大学2014年博士生入学外语资格考试,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博士生入学外语资格考试(英、俄、日、德、法语任选)分为听力、笔试和口语。其中,听力40分;笔试110分(词汇10分,阅读理解30分,完型填空10分,翻译30分,写作30分);口语50分。满分200分。

小语种试题题型除不含听力(在复试中进行)外,其他题型和分值与英语相同。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如有变化将另行通知)

2014年3月15日上午 8:30—9:00听力

2014年3月15日上午 9:00—11:30笔试

2014年3月15日下午 口语、外语水平认定考试

2014年3月15日晚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治

考试地点:郑州大学新校区

六、第二阶段考试科目及时间

普通招考方式考生须参加专业课考试,所有考生均需按照招生院系的安排参加复试。同等学力考生初试时须加试***治,复试时加试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两门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具体科目请咨询报考院系)。

考试时间: 2014年3月16日上午:业务课一

2014年3月16日下午:业务课二

复试日程由招生院系安排,考试时间、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

七、考生须提交的材料

1、填写好的《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1份;

2、专家推荐书2份;

3、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证明书1份;

4、硕士生阶段的成绩单1份;

5、硕士论文(附评议书)1份;

6、复试时向复试小组提交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学术现状的概述、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所具备的条件基础等)1份;或职业实践业绩报告(专业学位考生提供);

7、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须提交修读硕士学位课程成绩证明及公开发表的所报考专业学术论文2篇;

8、符合参加外语水平认定考试条件的考生须提交相关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现场确认时交研究生院审核。

以上材料1-7考生还须于3月13日前交本人所报考院系,院系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考生才可参加第二阶段的业务课考试和复试。

八、其他说明

1、按照***相关文件规定考生报考资格审查工作在复试阶段进行。报考前,请考生务必认真核对是否符合我校公布的报考条件要求,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将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3、招生类别分为全日制脱产和在职攻读两类。在校期间,按照学校实行的奖学金制度,享受不同等级的学业奖学金及三助奖学金。

4、根据***教学[2003]17号文件精神,取消报考博士生须征得所在单位同意的规定,但现为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考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考生以及原为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现为履行合同服务年限内的在职考生,须征得委托、定向单位或所在单位的同意,并加盖该单位人事部门公章(我校教职工报考须加盖校人事处公章)。考生与所在单位或委托、定向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成不能调档、影响录取等问题,学校不承担责任。

5、招生简章及目录中公布的招生计划是学校或招生专业根据培养条件所拟定的意向计划,所有专业招生计划以国家正式下达招生计划为准。因受国家下达招生计划所限,我校有些博士授权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导师2014年暂不招生或只招收硕博连读生,请考生务必经确认后再选定报考专业方向和导师;有些招生专业将在所有方向报考生源中优中选优,在实际招生计划的数额内确定当年的招生方向及导师。请考生务必认真查阅简章,对上述情况有必要的思想准备。

6、我校自然科学类(理科、工科、医科)各专业原则上限招全日制(全脱产学习)考生。其它专业全日制(全脱产学习)考生应占75%。

7、高校辅导员招生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8、学校积极推进硕博连读和导师全额资助招生工作,各专业该类考生录取人数可占本专业总招生人数的50%以上。

9、报考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考生要求是应届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学校要求是硕士授权单位。

10、2014年研究生学费标准以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审批为准。

欢迎访问郑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为:gs.zzu.edu),查询相关考研信息。研究生院每周五下午(工作时间)开通集中答疑电话(0371-67781710),敬请考生按照上述联系方式及时间要求进行相关查询或咨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专业博士论文10篇

学习

新员工年度工作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新员工年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新员工个人工作总结6篇文章,员工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1.“这段时期是汲取知识的时期,作为一个问路者的角色,虚心的学习就是最大的工作。了解各种流程,熟悉各种规范,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实际操作各种

学习

博士研究生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研究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博士论文发表的期刊,博士研究生论文多少字。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

学习

法学学术论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学术论文,内容包括法学毕业论文完整版示范文章,法学论文参考文章。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

学习

内审工作总结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内审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内审工作总结范文,内审工作每周工作总结。一、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2009年12月10日止,审结项目11项,其中:专项审计调查2项,财务收支6项,专项审计3项,针对存在问题共提出整改或审计建议15条,通过审计纠

学习

素质模型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素质模型10篇,内容包括素质模型100例,能力素质模型案例。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而素质模型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将企业价值观、学习能

学习

抗震技术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抗震技术论文,内容包括抗震技术论文,抗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2.1合理选择地基场地合理选择地基场地是促进我国土木工程抗震技术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实际施工状况选择合理的施工场地,施工人员必

学习

中学教材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教材10篇,内容包括初中人教版教材小说大全,初中语文课本小说10篇。(1)抽象层次的提高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数学教材的数学内容,则着意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的渐变过程,以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起伏

学习

教师素质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素质10篇,内容包括教师素质汇总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范文。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学习

妇联统计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妇联统计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妇联工作总结范文,街道妇联工作情况汇报如何写。5、7月19日,与市文明办和生态办联合,在慈溪市召开文明家庭创建暨妇女参与生态市建设工作现场会。会议由市委***、宣传部部长卓祥騋主持,市妇联副*

学习

博士研究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研究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一篇博士毕业论文火了,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本次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对象为XX、XX级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不在本次申请之列;XX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一学期毕业(XX年12

学习

中学英语教材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英语教材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英语教材全解推荐,中学英语教材教程。测试是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重要方法。英语测试则是对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测量的主要手段。因此,中学英语测试命题工作的重要性就不容忽视

学习

能力素质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能力素质10篇,内容包括能力素质的十大特征,素质能力提升方向范文。(***为砖的不同放法)①什么是压强?②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哪个词来表示?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③有两块砖呈上***的6种方式。那种情况下地面承受的压强最大?为

学习

网络本科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网络本科论文标准模板,网络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一、络写作策略的基本原则结合学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网络写作策略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资金节约原则。尽量免除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充分利

学习

包装设计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包装设计,内容包括包装设计思路例子大全,包装设计类合集简介。5.第五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6.上海包装设计师作品选辑7.美国设计之旅赵璐8.温故知新再创辉煌——深圳平面设计回顾邀请展9.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秋山孝插画研究工

学习

空乘专业论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空乘专业论文,内容包括空乘专业论文题目,空乘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空乘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空中乘务学生学位论文选题要考虑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应扬长避短,在主客观最佳焦点上,选择难易适中、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论

学习

大学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博士论文写十篇能发表几篇,博士学术论文大全。2、上海康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应用专家王冬博士来我校讲学3、规范标准凝聚共识发酵蛋白前景广阔访浙江科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章亭洲博士4、沈阳

学习

法律博士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优秀法律博士论文题目,法律硕士论文大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成立,当时全国53所高等院校设有法律系,有在校法学本科生7338人。[1]1952-1953年进行"院系调整",对原有53个法律系

学习

法学专业课程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专业课程10篇,内容包括法学专业课程笔记大全,法学专业第一学期课程。一、科学谋划科学谋划就是要求***学院对各专业学生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进行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进行一个全局性的统筹和谋划,主要

学习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通信工程专业课程10篇,内容包括通信工程课程有哪些,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点。SPOC;CDIO模式;程序设计;教学改革1背景通信工程是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口径宽、适应面广的专业。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复合型人

学习

博士论文硕士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论文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博士论文与硕士论文的区别。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2.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

学习

法律专业博士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专业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史博士毕业论文致谢,法律系博士论文标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成立,当时全国53所高等院校设有法律系,有在校法学本科生7338人。[1]1952-1953年进行"院系调整",对原有53个法律系

学习

马克思博士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马克思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目录,马克思博士论文序言。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题目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论文比较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鲁自然哲学的一些差别。肯定了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