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自我总结篇1
在暑期培训时,受训教师一般会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投身教学改革实践,实现素质教育培养有***意识自由思想有很强实践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的人的教育目标。培训之前有的老师说新课程改革只是换汤不换药,对课程很多地方很多内容推倒重来或者大刀阔斧地增删,教法应该一切照旧——以前怎么教现在还怎么教,说句不好听的,反正又不会出什么教死人的教育事故。(就这一点而言,教师的职业风险实在比医生小得多。跑题了,呵呵。)所以,观念和行动会和以前没什么大不同。这是我至今的切身体验,似乎周围的同事们这么想的也大有人在。
但我想,这样下去不好。自己没有长进不说,还会影响所教的学生正常健康自然地成长。这一现象需要得到改变。问题是怎么改变?教了几年或者多少年,经验已经深深地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岂是一朝一夕说改就能改得了的。习惯性的做法威力巨大,每个人都深有体会。怎么改?
我想,可以改。首先我们要明白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受训时录像中专家的坐而论道有较大的区别,不要上来对自己的课程改革目标或者追求定位设置太高。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每一堂课中体现一些或多或少的新理念新精神,这种改变了的做法——当然是探索中成功成熟的做法时间长了也会形成好的习惯,到那时我们的改变是自觉的行为,会比现在硬改效果要好得多。只要自己上的每一节课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就可以了。我们日常的课堂是原生态,和教学录像中的成熟的课有很大不同。不成熟不要紧,只要学生想学,会学并且可以在课上学好知识就行。一上来用不着追求过高,不然的话,很容易因为坚持下去难度太大而半途而废。
其次,改革不是***,用不着一切推倒重来。改革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决不应是推倒重来。因为事实证明我们改革前的做法算不上失败,只是教育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已。所以,用不着也没有任何必要完全打碎旧的,换上一套新的。首先用不着,其次风险太大——摸索出来的不可能都是理想中的追求。所以,改的力度我认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有所调整——当然是理所应当的行之有效的调整——就可以了。
国培自我总结篇2
培训第一天,因为交通堵塞,外加跑错培训楼,我迟到了1个多小时。等进了教室,我解释说跑错房间时,教室里响起了如释重负的笑声,像是大家都盼望我迟到,最后终于如愿以偿。我很不解地找位置坐下,旁边的一个学员凑到我耳边说:“没办法,都闷一早上了,得发泄一下。”
等我在座位上坐定,定睛打量一下我们的培训老师,不由在心中低呼一声:乖乖!只见她:鹰钩鼻子深凹眼,发若黑鸦肤如黛;身裹猩红色披风,腿穿网眼黑丝袜,脚着一双蚕豆鞋。如果她头上再多一对触须,就不折不扣是只大蛾子;如果她带着扫把,我一定以为她是巫婆。我正在想培训部也不知道从哪儿请来的这位神仙,培训老师笑容可掬地解释说因为她的电脑和我们的投影仪不兼容,所以大家只能看手中的培训资料。
要么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呢!培训手册上的培训内容,无论巨细,无论轻重,不管是否需要案例分析,我们的外籍培训师都用同样节奏和音调一路读下来,听了约半小时,我感觉自己像刚剃度的小和尚,即将在嗡嗡的念经声中昏睡过去;这样的诵经约持续了一堂课的时间,最后培训老师也撑不住了,强睁着双眼让学员们原谅她的困意,因为头天她游览了故宫、长城、颐和园,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欢欣鼓舞,直到半夜两点才睡。于是接下来是皆大欢喜的茶点时间。
第一天放学之前照例是对当天的培训总结。一位来自上海分公司的同事率先发言,总结了自己对培训的看法。他的总结基本采用了小学作文课上教授的“总-分-总”形式。 先是表明他在当天的收获巨大,然后分段说明这些收获具体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当然不忘对培训师的衷心感谢。他的话音一落,所有学员的第一反应都是:“Man,are you kidding?”( “哥们,你脑子没进水吧?”) 。但是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却是,接下来的学员也都高度颂扬了培训老师的培训水平,并就此次培训的巨大收获向老师表达谢意。轮到我了,我一看别无他选,也就眼一闭,心一横,依葫芦画了个更大的瓢。
这样一轮下来,我们的培训老师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因为她的教诲,我们这批学员即便不是当场羽化成仙,在思想觉悟上也高出凡夫俗子几重天。足足有五分钟时间,她乐得合不拢嘴,接连说:“中国太好了。中国的学员太让人难忘了。”
但真正让她难忘的是第二天。这一天她的学生跑了一大半。小A说她有紧急会议要开,小B说项目太忙脱不开身。我一看也找不着什么借口了,索性什么也没说,直接就缺席了。
听去了的同事说,培训最后一天也就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学员,本来应该分成六组讨论,因为人数不够勉强凑了两组。到了下午培训老师也没了底气,提前三个小时草草收场。
国培自我总结篇3
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的要求在考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时,数量是不容忽视的。即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规模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在数量上是以持续增长为基本特征的。现如今,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或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表1 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美国、英国、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均已超过50% ,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马丁・特罗所言的普及化阶段;德国、法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也达到40%左右,可以说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自20世纪末的大扩招以来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8年已达23.3%,虽然这一数据还赶不上上述发达国家,但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907万人,人数规模居世界前列。正是以这样一个高等教育规模为基础,我们才能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由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向以质量提高为主,并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试想,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仍处在小规模的“精英”阶段,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于大众化、普及化的今天,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就会显得不切实际,不合时宜。换句话说,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了较为宽厚的数量基础之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提出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当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相比数量和规模,人才的高水平、高质量应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于人才培养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要求所在。那么,什么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呢?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以多样化为基本特征的。所谓多样化,是指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如办学、管理、教学、研究等体现出多元、多样的态势。培养人才也不例外。现代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从层次上讲,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分,从类型上讲,有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之别,更不用说学科类别上的多种多样了。因此,这就给我们讨论什么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人们也很难给出一个关于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确切定义。不过,综合众多的有关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论说,我们似可对高水平、高质量人才作以下一些基本理解。首先,由于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类型较多,层次有别,因此,衡量高水平、高质量人才不应用一个尺度,一个标准,如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型人才与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衡量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其次,不论高校培养的是哪一类型、哪一层次的人才,要达到高水平、高质量必须具备一些共同的品质与能力。其中,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与较强的创新能力应是最为基本的。
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讲,虽然很难给出一个有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高校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准确的数量或质量要求,但我们可以从世界上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中有的无疑可以称为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中找到一些认识高水平创新人才数量或质量的思路。例如,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奖被公认为世界自然科学界最具权威意义的奖项,它们被授予那些在这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的研究人员。因此,这些诺贝尔奖的获奖人数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一所大学乃至一个国家的自然科学研究水平,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所大学乃至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的能力。
表2反映了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开始到2007年的100余年间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奖获奖者的国别状况。美国以224人(占总数的43.0 %)高居首位,英国、德国位列二、三。若以二战结束的1945年作为分界线来统计获奖者的情况,可以看到这三项诺贝尔奖的获奖人数在这两个时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二战结束以来的获奖人数是二战结束前的2.7倍。美国与德国的获奖人数在这两个时间段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美国二战结束以来的获奖人数是二战结束前的11.4倍,其增长幅度远远高出了总体的2.7倍;而德国则相反,二战结束以来的获奖人数少于二战结束前。美国与德国的这种获奖人数变化的差异,不仅佐证了世界科学中心自20 世纪初期之后由德国转移至美国这样一个事实,同时也反映了美国与德国的高等教育在二战结束前后的发展差别,并且说明二战结束之后美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其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具有的强大实力。为了进一步验证诺贝尔奖获奖者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高校的分布状况。
表3从取得博士学位的角度列举了1901―2001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获奖者最多的高校。在物理学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11所高校中,美国占7所,德国2所,英国与法国各1所,具有这11所高校博士学位的获奖人数占1901―2001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总人数165人的43.0%。在化学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12所高校中,美国占4所,德国与英国各3所,法国与瑞士各1所,具有这12所高校博士学位的获奖人数占1901―2001年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总人数137人的50.4%。
另外,根据对1901―2001年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状况的统计,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的单位分布在87 机构(这些机构除个别科研院所外,绝大多数为高等学校),平均每个机构约1.79人;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占总数的41.0%;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高校是哈佛大学,有11人,占总数的7.1%;在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排名前13位的机构中,美国占6个,英国2个,瑞典、奥地利、丹麦、瑞士、法国各1个,在这13个机构中取得博士学位的获奖者(66人)占1901―2001年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总人数175人的42.3%。[6]从上述有关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奖获奖者的统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所占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有的巨大优势,毋庸置疑,这种优势与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或曰高等教育强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虽然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人数多少不能概括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水平、质量的全部(因为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相比毕竟极少或者说是个别,且诺贝尔奖获奖者只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多种人才中的一种),但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与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若是仅仅培养出几位诺贝尔奖获奖者,而高等教育的其他方面较弱,那么可能还不能称之为高等教育强国;但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长时间培养不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那就更难称之为高等教育强国了。
二、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3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理念、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为指导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向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价值观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理念,素质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理论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在人才培养结构上,一个由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教育组成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已经形成,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与质量上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在人才培养内容上,随着学分制、选修制、大类招生等改革措施的实施,以及通识教育的逐渐扩展,一个以宽专业、宽基础、宽口径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正在形成。在人才培养方法上,偏重课堂讲授、偏重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正在发生变化,重视在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正在成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取向。毫无疑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的上述诸多变化,为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若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实践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换句话说,为了培养出符合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水平、高质量人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如何进行? 准确地回答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我国高等教育30 年来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以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尤其是高等教育强国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基本参照系。
1.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更新
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中,理念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内容的性质、人才培养方法的选择及人才培养过程的走向。譬如,19世纪初期的德国大学,在洪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思想影响下,学术研究进入大学的教学过程,大学成为培养学术人才的基地。“到19世纪70年代左右为止,全世界能够训练学生从事科学、学术研究的机构,实际上唯有德国的大学。”[7]又如,自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高等教育中逐渐形成的通识教育理念,成为美国大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制定的重要基础,其影响作用一直延续至今并远及大洋此岸。因此,理念的更新在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制度的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理念革新中,教学观的改变显得尤为迫切,而教学观革新的核心是逐步树立让学生具有更多的学习自由的思想。计划经济时代,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制度框架内,有计划地培养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直接对口的专门人才这一指导思想,规定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计划性与统一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4年所学课程已被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4年的学习过程即是这一制定好的教学计划的展开过程。这种方式虽然对培养有一定规格要求的专门人才有作用,但对培养具有较高知识素养与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或许不太适宜。因为创新是一种不受拘束、富有个性的活动,培养创新人才勇于质疑、善于批判、敢于打破常规的能力与素质十分重要,而这些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需要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因此,重视学生的学习自由应成为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重要理念基础。其实,早在19世纪德国大学培养学术创新人才的实践中,学习自由就已被作为一条基本的原则。
2.重视人才培养结构的不断协调
人才培养结构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如人才培养的地区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等,是人们经常探讨的问题。如果我们对各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作一研究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诸种结构在不同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例如就层次结构而言,有的国家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比例构成呈“金字塔型”,有的国家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比例构成呈“橄榄球型”。因此,关于人才培养的结构,很难找到一个适合众多国家的一致的标准或模型。不过,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可以发现研究生比例相对较高是一普遍现象。可以这么认为,世界上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专科生、本科生占绝大多数的所谓“低重心”层次结构和研究生占有相当比例的“高重心”层次结构两大类,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尤其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层次结构,毫无疑问属于后一类。
统计资料表明,美国2004年在学本科生为928万人,研究生为133万人,研究生占本科生与研究生总数的12.5%;英国2005年在学本科生108万人,研究生23万人,研究生占总数的17.8%;法国2004年在学本科生104万人,研究生25万人,研究生占总数的19.1%;日本2007年在学本科生251万人,研究生26万人,研究生占总数的9.4%。[8]我国2007年在学本科生1024万人,研究生119万人,研究生占总数的10.4%。[9]从上述统计来看,应该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大发展,在数量上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研究生在学人数占本科生与研究生总数的比例已超过日本,接近美国。换句话说,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正在从“低重心”向“高重心”发展。但问题是仅有数量是远远不够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所要求的人才培养主要在于高水平、高质量,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才培养结构的协调不能仅仅认为是数量结构,还应包括内容结构。如不同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问题,不同类型人才(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培养内容、方式的区别与融通问题等。
3.重视人才培养制度的不断改革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才培养制度实际上包括了从招生到就业,从校园文化到学生生活等有关人才成长的方方面面的制度、规则。狭义的人才培养制度主要指与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和活动相关的制度、规则。人才培养制度的确定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专门人才的培养来讲,可以看到这样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即“本科+ 研究生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前者的代表主要是美国,自19世纪70年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建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之后,以培养法律、医务、商务、管理、教育等专业人员为目的的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逐渐出现,由此,本科学院(如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加专业研究生学院成为美国综合性大学的学院构成方式,“本科+研究生”成为培养专业人员的基本模式。在这样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中,本科教育的通识性、研究生教育的高深性成为基本特征。所谓“本科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在本科阶段完成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本科教育的专业性是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之后,我国所确立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这后一种。为了达到在本科阶段完成专门人才培养的任务,我们制定了从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到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的一整套人才培养制度。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获得迅速发展,研究生比例已经达到本科生与研究生总数的10%以上时,研究生教育内容与本科生教育内容重复,研究生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下,现在应该是到了认真思考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重新审视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人才培养制度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高晓杰.科学谋划未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2]丁三青.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战略构想[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3]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指の国比[M].2008.10-13; ***.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
[4][8]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要[M].2008.244-245,64.
[5]徐万超,袁勤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1);葛君,岳晨.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J].***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
[6]袁勤俭,葛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J].***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5).
国培自我总结篇4
1.我国的经济环境对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队伍建设的影响从总会计师以上素质出发,我国的经济环境对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队伍建设的影响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传统职能部门的划分对我国的总会计师素质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以往的企业的职能部门通常分为经营部门、企业规划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三个***的部门。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总会计师的职能和作用被人为的规划所限,只是对财务部门所负责。如此就容易使得总会计师对整个财务的总体把握不当,整个实务执业能力得不到综合的锻炼,直接体现为业务技术素质较差。第二,公共财***体系以及相关业内对总会计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总会计师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模式,所以相关的管理层和上级对总会计师的认识多数是停留在主管会计工作的层面,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虽然认识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但总体上总会计师仍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其素质的提升以及技能的培养就相应的被忽视。第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管理外部环境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体现在我国虽然已经引进了国外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或方法,但由于资本市场结构并不完善,资本市场没有达到预定成熟状态。而这样的外部环境对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的素质提升是有着不利的影响的。原因就在于,整个大的环境不好,作为个体的总会计师肯定也会受到限制。第四,针对总会计而制定的《总会计师条例》等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强。这就直接导致了,总会计师的合法权益有可能得不到保障,那么势必会影响总会计师培养晋升等权益的实现。
2.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队伍自身所面临的内在问题除了外在经济环境对国有大型其总会计队伍存在影响外,还存在一个更为重要因素,即总会计师队伍自身所面临的培养与素质提升的内在问题。首先,受到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会计人才队伍在全国范围内及其缺乏。尤其国有大型企业的管理体制制约了总会计师的自身素质的发展,使得我国总会计师进入企业的门槛低,而自身的素质则普遍表现不高。总会计师是企业财务导向级别的人才,既要求有较为过硬的财务专业知识以及其他领域的知识,又要求其对实务工作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而目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队伍中,真正具备这样素质的总会计师寥若晨星。其次,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队伍面临着年龄结构老龄化、知识结构体系等不到合理更新等问题。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国企进入的门槛很高,优秀的财务人才一般都难以进入,使得企业中缺乏较为活力的血液。在这样的情况下,总会计师队伍中的知识结构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年龄也会出现老龄化等,这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小的阻力。最后,国有大型企业中缺乏对总会计师综合素质有效的评价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总会计师不明白本身处于什么地位,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哪些地方,从而不能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出详细的评估,也无法针对自身综合素质存在的缺陷做出进一步的提升计划。
3.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培养与素质提高所面临的其他问题以上两个部分归结起来可以说是关于总会计师职业素质的方面的问题,而除此之外,国有大型企业的总会计师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该领域中的总会计师队伍的道德建设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总会计师是我国会计领域的一大特色,符合中国的国情需要,符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我国的文化底蕴一直强调德字当先,所以作为会计界较为重要标杆的总会计师理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在工作中严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除了为企业谋利之外,还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总会计师对自身的管理能力要求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实现需要沟通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者视野来支撑。而这三种能力跟总会计师的职业素养也有着较大的联系。但我国一些总会计师却忽视了这三个方面能力的提升,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总会计师在企业中决策权的分配。没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支撑,总会计师传统职能就得不到有效的改变,提升素质谈何容易。此外对于视野的提升,总会计师在此方面就没有跳出财务的圈子,缺乏国际视野。与国有大型企业交易业务往来的外国公司占有一定的比率,缺乏国际视野,势必会影响总会计师素质的提升。而随着国内经济市场的日新月异,各种风险也会随着不断的增加和提升,而其中除了有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以外,还有其他风险。因此,对总会计师的风控能力素质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来自于《财会研究》杂志。《财会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二、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培养与提升的对策
1.从减少经济环境等外部影响因素入手加强对总会计师的素质提升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的非系统性影响是可以通过一定行业协作组合以及公共财***体制改革来实现的。借助国家对会计行业的有利***策,特别是国家会计学院的设立,一改以往对总会计师不重视的意识形态。根据企业的实际,重视总会计师的职权和职能相结合,通过设置相应的职权和岗位来实现总会计师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借助国家公共财***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的强化总会计师队伍的外在有利环境。特别是对总会计师培养的力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也由此带动我国企业管理的外在环境的发展,争取现代化管理体系早日在总会计师队伍中实现,使之成为总会计师队伍的一把利剑,披荆斩棘不断的带来总会计师开拓创新,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素质总会计师队伍。
2.加强总会计师的培养以及提升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提升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素质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加大总会计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总会计师要改变以往的职能状态就必须接受有效的培训。而培训主要针对会计师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知识结构的更新,并向着复合型财富理财人的目标进发。第二,注重实务与知识的相结合,提高实践的重视程度,做到学有所用,发挥专长。国家会计学院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特别适合总会计师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但要掌握这样的优势资源,最终还是得靠总会计师自身把外在的知识、思维方式内化,转化成自身的资源。因此就要求总会计师应当善于总结,积极思考,把更新的知识以及使用的思维方式内化成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为培养后备总会计师做一定的人才储备。第三,国有大型企业领域内应该由总会计师协会牵头建立健全总会计师综合素质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得总会计师能够真实的了解自身的实力,并针对劣势提出提升的计划和措施。
国培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 大型企业 培训体系 问题分析 思路 原则 实施步骤
历史上,一个国家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时,伴随着国力的增强,在产业组织结构上都有一个大型化的过程,最终形成一批规模庞大的大型企业。据新修改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我国大型企业标准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其中,特大型企业标准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亿元及以上。我国多数大型企业系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进程中,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而形成。加入WTO之后,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大型企业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企业培训体系表现出较多问题。人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型企业巨大的危机,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大型企业培训体系现存主要问题
1.培训近视症――企业培训观念短视
我国部分大型企业在实际培训执行中,培训观念短视,主要为满足现实需要而培训,长期培训投入不足。企业常常把资金投入于企业实际需要的培训项目,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忽视员工发展的需要和员工的素质培训。企业这种行为在企业的短期经营中是有成效的,但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基业常青的企业必然造就了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方式,只有通过培训使适应自身独特企业文化的内部员工成长,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空降而来的人才,不一定完全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2.培训是救火队――培训体系缺乏战略性
培训策略必须满足企业经营现实需要与发展需要。培训活动不仅着眼于当前所需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更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随着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的调整,企业培训策略和培训活动应随之发生变化。然而,目我国多数大型企业尚不能够自觉作到这一点,许多企业虽然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预测企业战略转变所带来的员工培训内容转变方面下的功夫不够,致使培训最终背离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或者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企业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还没有形成战略管理的观念,只注重了员工个人能力的开发,而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对于员工提出的新要求则缺乏研究。企业只能就当前的需要,缺什么补什么,做“应急培训”或“补火培训”。
3.培训执行力不足――未有效融合各兼并企业文化
我国多数大型企业系通过不断的兼并整合跨越式发展,兼并后对于双方硬资产的融合高度关注,而对于双方软资产的整合往往较为忽视,比如对于兼并企业优秀品牌的使用,对于兼并企业市场渠道的有效利用等等,对于与被兼并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更少于考虑。因为此故,多数扩张发展的大型企业对于培训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立足大的视角,对兼并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企业既有的培训体制在各种冲突中不断弱化。由于缺乏对兼并企业和自身企业既有培训体系的认识和掌握,企业培训工作各自为***,培训工作的整体性和培训效果受到削弱,企业整体的培训执行力不足。
4.培训“无结果”――不重视培训后的追踪与落实
多数大型企业建立了一些培训考评和激励办法,但是对于员工真正需要什么培训、哪些培训?企业需要员工培训后达到什么效果,为企业做些什么?一般没有清晰的思路,企业忽略了对于培训成果转化的考核。表现在:(1)对培训效果的考评检验仅局限在对培训本身的内容或过程,没有与实际工作结合,培训从实践中来,但是没回到实践中去。(2)专业的培训评估和考核记录系统缺乏。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员工培训记录体系,这样企业很难就员工培训前后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认识。(3)缺乏培训后运用培训的辅导机制,员工培训结果无法有效运用,培训成了为培训而培训,无法完成培训知识实用的转化。
5.培训的盲区――培训体系缺乏层次性
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企业应该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然而现实是:一些大型企业专注于中高层级员工的培训,认为“突出重点”;一些大型企业简单集中于一般员工的技能培训,认为“实用性较强”。我国多数大型企业没有系统性的对于全体员工的培训进行管理,没有相应的制度化的培训办法和措施。目前多数大型企业的培训是:哪些部门的人员的业务要求必须进行培训,才开始着手,而忽视那些看不见的,对于企业效益产生潜在影响的一般员工。这样长期下去,势必形成企业整体绩效低下的局面。
6.培训孤立――培训未考虑与员工生涯发展相结合
企业作为***的法人主体,有自己的经济社会目标追求,企业的培训工作有企业的目标;而员工,特别是当前企业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员工,作为***的差异性个体,有实现自己价值的诉求。如何确保实现企业培训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的理想和价值,这是企业培训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我国多数大型企业目前主要以企业自身培训需要实施培训工作,较少考虑员工自己的发展问题,因此企业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和投入不足,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企业关心员工的诉求及发展有待加强。
二、建设现代大型企业培训体系的总体思路
我国大型企业现有的培训体系问题正日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阻碍,改善现有问题,建设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培训体系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建设现代企业培训体系的总体思路应如下:
1.应重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互动与协调
培训体系应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效结合,强调培训体系结构和内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是最终目标,培训是手段和过程。通过培训使企业强身(结构合理、效率提高等),员工成长(技能改善、态度转变等),协力向着企业战略发展的最终目标远航。
2.应重视培训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
培训体系应重视培训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通过使员工发展来最终使企业发展。应高度关注员工个性特质的差异,根据员工生涯规划的不同,对各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培训发展路径,员工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满足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自我成长。通过将培训与企业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的结合,既可以实现企业的培训发展目标,也可以有效激励员工对培训的支持和投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要有前瞻性
培训体系的建立不是简单适应现状,更要为未来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形成一套系统稳定的培训方案,不仅仅把急需解决的问题列入培训日程,更要加强对员工未来所需知识与技能及素质的培养,使企业员工能够在未来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三、建立现代企业培训体系应把握的原则
1.战略导向原则
大型企业领导人对培训工作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仅仅从眼前利益出发评价培训。因为培训工作实施的长期性和培训效果凸显的长期性决定了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企业领导人要从长远出发,舍得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由于企业培训体系是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之下的,企业也应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发展战略。
2.立足现实原则
企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应立足与现实,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这需要企业明确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只有首先弄清楚这个问题,企业培训体系的建设才不至于错位。历史表明,我国企业曾经多次掀起过学习西方优秀企业,盲目追求超高、超优的潮流,结果是有目共睹的,由于与企业实际远远脱节,收效甚微。西方企业“先进理论”可能并不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从总体上看,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和我国企业并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上,我们不能简单沿用发达国家的现有模型,企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切合企业实际,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
3.批判继承原则
企业现有的培训体系,是企业多年发展的产物,我们决不能完全否定既有培训体系的作用。建设现代的企业培训体系,离不开对既有培训体系的继承和创新。应对已有的培训体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全面清理和发觉企业既有的培训资源,对于适应企业发展的好的部分应该保留并发展,而对于其中的不调和的部分,通过仔细分析后,该扬弃的要毫不手软。
4.吸纳借鉴原则
建设现代企业培训体系以开放性为其建设的重要原则。应吸收和借鉴外部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外部提取有益的成分来充实和提高自身的培训体系,为其输入新鲜的活力,使企业培训体系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对外部优秀企业先进的理念的吸收、转化、利用的过程,应当是一个深入分析、区别鉴定、取舍改造的过程、是一个辨证扬弃的过程。应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辨证的分析和取舍。取舍的标准应该是企业本身现实状况和发展的需要,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是否适应于企业现实情况。
5.成本效益原则
培训不仅仅是福利,培训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投入产出的比较。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即要求企业力争以最小的成本取得适当的效果。就是说,对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能一味的以量的累计来求得发展,更加应该以质的提高为依托,企业开展适度和恰当的培训,不过分求高、求优、求全。
四、现代企业培训体系建设步骤
现代企业培训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复杂系统,需要企业长期持续不断的有计划、有目的、按步骤、循序渐进的进行,至少应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1.培训体系的宣传引导
体系建设的第一步要在企业中扎扎实实的开展好新培训体系和新型人才观的宣传和引导。在这一阶段,企业总裁要做思想的宣传者和实行的先行者,督促企业管理层重视和支持企业整体培训体系的建立;人力资源部门要利用企业的网站、企业报进行内部培训文化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和***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进行员工自我学习的引导;推行直线主管员工培养考核奖惩制度,发挥一线管理人员带兵练兵的作用。
本阶段重点是:有效的思想宣传、科学的文化建设;本阶段目标是使企业培训文化进一步成熟和发展;本阶段主要活动与工作包括:成立企业培训体系实施领导小组,各分公司领导的人才观念及战略意识培训;企业网站、内部报刊、工会和***团组织进行的企业人才观念宣传;关于新的培训体系推广的宣传和引导;“人才培养领导责任制”制度的制定。
2.培训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体系建设的第二步是培训体系规范化建设,这是整个体系建设最重要的阶段。首先,项目组深入到企业各下属公司调研访谈,全面了解企业内部的总体人才和培训的状况,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和现实状况对于企业内部人才的要求。然后根据各个下属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企业培训战略,完善企业培训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包括各项培训制度的完善、各级人员培训课程内容体系的编制、不同培训模式的筛选应用、培训档案的建立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完善等。
本阶段重点是对内部培训体系现状和企业发展战略分析、对现行制度和程序进行规范。主要目标是形成企业培训体系发展蓝***,同时实现基本制度和程序的基本规范化。本阶段主要活动与工作包括:对企业内部人才状况分析、企业培训能力分析(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情况)、培训资源(培训设施和经费)分析、过去的企业培训模式和内容分析、企业员工需要分析;现有培训制度和程序分析,培训制度的完善和程序的科学规划。
3.培训体系的推广和整合
第三步是“培训体系推广整合”。在该阶段,是将各个下属公司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站在总部的高度设计管理、监控、辅导、检查机制,以便于整个体系的统一、规范的发展和运行,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培训体系。
本阶段重点是对原有培训体系的整合和新培训体系的实施推广,目标是实现整个企业内新培训体系和制度的推广运用及实践反馈。涉及主要活动与工作包括培训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的整合,培训资源和设备的整合(教室共享、信息共享、课程共同开发)、培训师资的整合、管理制度的统一性整合;新体系实施中的反馈。
五、结束语
大型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需要在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中不断进行完善,大型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也没有固定的、标准的模式,需要每个企业根据培训的基本理论,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准切入点,制定自己特色的培训体系模式。同时培训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要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坚持不懈,集中精力解决体系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遇到干扰不能轻易放弃。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是大型企业建立现代培训体系的唯一“捷径”。
参考文献:
[1]杨永红: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2期
[2]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3]张维君:我国当前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辽宁行***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国培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引 言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日益趋向国际化和激烈化,许多国家认识到,若想从根本上发展竞技体育,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进行后备人才的培养。而对于我国来说,影响和制约竞技体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训练观念和训练体制;(2)竞技体育管理体制;(3)竞赛体制等等。因此,从根本来说,对于经济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分析,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文章结合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分析,并根据自身调查情况,从宏观上提出通过改革训练体制、完善竞赛体制、发挥竞赛作用等方式,从而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促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我国运动训练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训练体制现状
从总体来说,现行的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强对抗的多元化训练体制,其划分具有以下的特点:
(1)根据训练层次,在总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四级”训练网络:国家队省、市专业队,职业俱乐部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各级别体校和业余体校(重点体校、一般体校等) 项目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和青少年体育项目俱乐部。
(2)从运动训练队的性质上,有专业训练队,职业运动俱乐部和各种业余训练队等等。
(3)而根据训练队的管理系统,则相关运动队由以下部门组成:体育行***部门(国家体育总局,各个省市体育局) 直辖的各个项目专业和业余训练队以及体校;教育行***部门领导下的高校运动队;体育行***部门和教育行***部门共同关心的业余体校、各级中小学体育项目试点等;体育产业部门管理的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社会自发组织的各类体育团体、经济体校等。
2.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全国各级体校、青少年俱乐部等已经成为重要的竞技体育培养基地,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根据笔者的研究,我们发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模式:
(1)集中型培养模式。集中型培养模式是培养主题集中安排运动员进行日常训练和培养。具体来说,运动员集中在学校和俱乐部当中进行集中学习和训练,在职教师或教练员对其训练、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而运用集中型培养模式的主要有各级体校、各个试点学校以及体育俱乐部等等,而教育系统管理下的各个试点小学、中学和高校(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等也采用这种培养模式。
(2)结合型培养模式。结合型培养模式是一种文化课和体育训练的综合培养模式,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文化教育模式和各级体校、俱乐部等体育训练模式结合在一起,运动员在进行学校文化教育的同时,在各个体校、俱乐部等体育训练机构进行训练;或运动员在学校学习、训练,聘请专业体育教练对学校运动员进行训练指导。
3.竞技体育现行训练体制
现有的我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强对抗的多元化训练体制是我国体育改革的结果,其改革的实质,便是将竞技体育的国家包办模式转变为由各级体校、社会团体等机构分散培养的模式,促使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这一体制的实行,必须以一定的指导思想为前提,与现代体育事业发展轨迹相适应,形成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训练机制,但是新的训练机制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变革当中逐渐进行,这种训练体制的形成,首先丰富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并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渠道,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现行竞赛体制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1.现行竞赛体制与竞赛种类分析
现行的竞赛体制,是以奥运和全运为主要竞赛目标的多元化竞赛体制,而随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量优秀的运动队和运动团体在许多城市和地区开始展现,为提高其竞技水平,大量比赛开始产生,促进多种竞赛出现,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现行设置的各种体育竞赛,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以下几种:
(1)根据比赛项目特征划分:有各类单项联赛或锦标赛、综合性运动会;(2)根据竞赛参加者的身体划分:有各类中学生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3)根据行业背景划分:如电力系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等。
2.现行竞技体育人才竞赛情况分析
现在,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所参加的体育竞赛一般有两种,首先是由各级***门及其学校所举办的各种竞赛,如大学生运动会、单项锦标赛等;其次是国家体育总局及其下属的项目管理中心和地方体育机构举办的各类竞赛,如城市运动会、青少年各单项锦标赛等等,根据各项竞赛举办的不同目标,对运动员的参赛条件有自身的要求,比如说,在大学生中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对于参赛队员的身份一直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中就包括要保证球员必须是在校大学生,并且不能是在篮协进行注册的专业篮球运动员。
3.现行竞赛体制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1)现行竞赛体制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正面影响
现行的竞赛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首先,它充分调动***府和社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拓宽了资金的来源,将大量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到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提高了社会的关注程度,与此同时,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竞赛机会丰富了运动员的竞赛经验,检验了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帮助体育工作者在竞赛过程中了解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绩和问题,从而在竞赛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各种竞赛又定了各项竞赛章程,从而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现行竞赛体制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
①随着多元化竞赛体制的发展,各个项目赛事纷繁庞杂,虽然对运动员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难免出现相抵触的方面。
②在宏观方面,各种竞赛在衔接方面出现一定问题,尤其是青年队和成年队的衔接,根据统计,我们发现,青年队的总数量大大低于成年队,这种现象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③在参赛资格和参赛条件上,许多竞赛未能摆脱传统竞赛体制的影响,尤其是有着双重注册身份的学生运动员或运动员学生的参赛资格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竞赛体制当中得到充分的考虑和体现。
④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体制存在一定问题,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运动员为了多参加比赛,不得不通过不断改变身份来实现其目标,这完全不符合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现行体育管理体制是一种由***府统管型体制向***府—社会结合型体制过渡的转型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的管理下,我国的体育管理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府管理和社会管理,而***府管理,又是由***府专门体育管理系统和***府非专门体育管理系统组成。***府专门体育管理系统,一般是***府领导下的各级体委或体育局,而***府非专门体育管理系统由***所属的一些部委设立的体育管理部门组成,如***的体育卫生艺术司等。
在现有的管理系统中,我们发现,这种体制对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体育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这种体制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现有的管理机制未能完全摆脱过去计划经济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主性较差,体育事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府拨款,而在运行机制上,***府的行***职能依然处于支配地位。
(2)随着竞技体育社会化趋势的发展,多元化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开始逐步形成,使各个运动队、俱乐部在竞赛目标等问题上不尽相同,但现行的以体委系统管理为主、教育系统和社会团体协同管理的体制存在着权责不清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脚步。
(3)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现行机构设置存在着机构过于冗杂等情况,在具体的管理过程当中,较多行***手段的运用,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4)在奥运战略目标下,专业运动队仍然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其他学校、体育机构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树立科学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
从培养过程来说,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属于一种体育和体育感化的过程,因此,对于运动员的培养,不仅仅集中在训练方面,对其思想和文化素质的培养也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这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体摒弃以往只注重训练成果和比赛成绩的观点,树立全方位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从而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
2.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需要更加多元化、学校化、社会化
现有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强对抗的多元化训练体制对于拓宽人才培养资源、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训练体制改革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因此需要进行以下改进:
(1)合理利用和整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资源
对已经运用的各种后备人才培养主体的运作条件进行相应考证,并做到 “优胜劣汰”,从而提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效益。
(2)坚持竞技体育训练与教育相结合模式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现有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将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如“清华模式”的推广,便是一条成功的竞技人才培养道路,因此,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竞技体育训练与教育相结合模式,从而进行实质性的体教结合模式。
(3)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对各级运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提高其自身的办学层次,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等方式,促进体校的升级和发展,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
3.发挥我国竞赛体制的杠杆调节作用
在多元化竞赛体制下,各级体育管理机构需要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和控制,强化各单项竞赛的作用,逐渐淡化综合性运动会,并完善运动员注册制度,提高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红艳,黄善球.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01).
国培自我总结篇7
同志们:
在这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美好时节,在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的喜人形势下,我们迎来了国家工商行***管理总局行***学院落成暨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总局***组,向学院的全体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学习的全体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今天出席学院落成暨开学典礼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诚挚的谢意!
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全面贯彻落实***的十七大精神,共商国是,共谋良策。共话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开得非常成功,是与时俱进、民主团结、求实鼓劲的大会,必将进一步鼓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履行法定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建设行***学院,是总局***组贯彻落实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战略任务、大力推进工商行***管理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学院的建设工作。始终得到了***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得到了中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审计署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东省委省***府、深圳市委市***府的鼎力帮助,得到了广东省工商局、深圳市工商局以及其他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为了建设好总局行***学院。全国***协***、原总局***组书记、局长王众孚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总局行***学院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基建办公室的同志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此。我代表总局***组,向关心支持行***学院建设的***领导同志、中央和地方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王众孚同志、学院筹备小组和基建办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局行***学院的落成和开学,标志着国家王商行***管理总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标志着全国工商行***管理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全国工商行***管理系统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正式启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工商行***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全面落实中央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战略任务
大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的***中央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战略部署,***的十七大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对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出了新的部署。全国工商行***管理系统广大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开创工商行***管理工作新局面的新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努力建设一支***治上、业务上、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工商行***管理干部队伍。
(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在***的十七大报告中,***描绘了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蓝***,以及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远景美好,目标宏伟,催人奋进。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苦干实干、勇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工商行***管理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充分发挥工商行***管理职能作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推进工商行***管理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工商行***管理系统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干部队伍。今天,工商行***管理改革发展进入了更加重要的历史阶段,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开创工作新局面,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推进工商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全系统广大干部迫切需要进一步***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开拓创新能力、不断推进工商行***管理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工商行***管理事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努力建设“三个过硬”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全国工商行***管理系统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扎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了监管***能力。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努力建设一支“三个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员队伍建设、各级机关建设、基层工商所***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思想,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更新思想观念。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应对复杂局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从今年开始,中央将全面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总局将根据中央要求对全系统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进行部署,为突出抓好全系统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重点工作,切实加大对全国省、市、县工商行***管理局主要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总局***组决定从现在开始,实施“一把手”轮训工程,计划集中一年多时间,依托总局行***学院,分期分批把全国各省、市、县工商行***管理局正职领导干部集中轮训一遍。这次集中轮训工作,将以深入学习贯彻***的十七大精神、开创工商行***管理工作新局面为鲜明的培训主题,以加强理论武装为核心,以提高领导能力和依法行***能力为目标,把***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精神,以及全国工商行***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工商行***管理系统***风廉***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重要内容。
各级工商行***管理机关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积极协助总局做好集中轮训的相关工作,保证这次集中轮训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要按照总局集中轮训计划,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确保脱产轮训人员到位、脱产轮训时间到位、脱产轮训效果到位。各省、市、县工商行***管理局正职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增强参加培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规定时间内参加一次集中轮训,做带头学、认真学、深入学的表率,做
学以促用、用以促学的模范。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全国工商行***管理系统的共同任务,更是各级工商行***管理局***组(***)的重要职责。各级工商行***管理局***组(***)要切实担负起***管干部的***治责任,不断完善和认真履行工作责任制,形成***组(***)统一领导、人事***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在继续落实好《2006―2010年全国工商行***管理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同时。按照中央和总局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工作布局,突出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统筹安排各级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学习培训,切实抓好本单位、本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迅速掀起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热潮。
二、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及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开创工商行***管理工作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各级工商行***管理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是全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工商行***管理职能作用、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开创工商行***管理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我们要按照***的十七大提出的“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的要求,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一)坚持不懈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着力提高思想***治素质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最宝贵的***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按照大力加强理论武装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培训,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工商行***管理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切实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为工商行***管理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治基础和理论保障。
(二)坚持不懈地加强工商行***管理基本职能的学习培训,着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作为工商行***管理机关的基本职能得到不断发展和加强,工商行***管理机关立足监管、服务发展的工作和成效,得到了各级***、***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要按照建设服务型***府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工商行***管理基本职能的学习培训,全面把握工商行***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充分认识工商行***管理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的重要职责,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统一”,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不懈地加强工商行***管理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着力提高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能力,法律法规是***和国家路线方针***策的具体体现,是工商行***管理部门实施监管和***的基本依据。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是全面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要按照努力建设法制***府、责任***府、效能***府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工商行***管理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使各级干部全面掌握工商行***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法律精神,以及监管***的程序规定,不断增强依法行***意识,提高依法行***水平。要重点加强新出台的工商行***管理法律法规和工商行***管理新职能新业务的学习培训。不断研究和解决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创新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提高科学监管水平。特别要紧紧围绕大力推进工商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联系实际,突出重点,深入思考,积极研讨,在努力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
(四)坚持不懈地加强***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反腐倡廉的学习培训,着力提高队伍建设的能力。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干部学习培训的永恒主题。要按照“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把***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推进“五抓”的落实,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要结合工商行***管理机关的特点,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风***纪教育、廉洁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讲***性、重品行、作表率。
当前,工商行***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大家来到行***学院参加集中培训,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大家一定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沉下心来专心学习,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广泛开展交流研讨;一定要认真总结培训收获。及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强大动力:一定要自觉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把学习变成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内在需求,把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加强学习的要求落到实处并长期坚持下去。要通过坚持不懈加强学习,自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监管、服务发展规律的认识,着力更新思想观念,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成为***治上、业务上、作风上过硬的优秀人才,成为开创工商行***管理工作新局面的先锋模范。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动员和凝聚全系统力量共同办好总局行***学院,充分发挥学院在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学院很不容易。办好学院任重道远。学院是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办好学院既是总局的职责,也是全系统的共同责任。全系统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思想上关心学院,从感情上爱护学院,从行动上支持学院,及时帮助学院解决办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学院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商行***管理工作大局。按照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和积极推进“四化”建设的要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办学原则,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培训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要充分发挥学院在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龙头和表率作用,为建设一支***治上过硬、业
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工商行***管理干部队伍服务。为工商行***管理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准确把握办学目标和主要任务。要坚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突出工商行***管理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把行***学院建设成为面向全系统培训领导人才、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基地。建设成为总结和推进工商行***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成为交流和推广工商行***管理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建设成为开展培训研究和教育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要坚持以省、市工商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县级工商局主要负责人研修班、培训班为主体班次,全面承担起各项培训任务。
(三)努力创新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管理和培训手段,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鲜明的培训主题。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在提高领导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上狠下功夫。二是要创新培训内容。重点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培训、工商行***管理基本职能和“四个统一”的教育培训、工商行***管理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工商行***管理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教育培训,逐步形成体现工商行***管理干部培训特点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三是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短中长期相结合,并逐步实现国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方法,增强培训的感染力,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促进学员将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四是要创新培训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学员档案库,加强学籍管理。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对学员的思想***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在培训班设立临时***支部或班委会,强化学员自我管理。建立完善培训评估和质量跟踪制度,不断改进培训工作。
(四)积极探索新型的运行管理机制。一是要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原则,充分利用系统内外的优质资源满足培训师资需要。学院不配置专职教师队伍,主要从******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本系统内部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与有关高等院校长期的师资和项目合作机制。二是要在认真回顾总结工商行***管理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大力推进工商行***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设计、分步推进的要求,本着“少而精”、“管用”的原则,逐步组织编写一批***治观点鲜明、形式新颖灵活、体现工商行***管理特色的培训教材,努力形成满足工商行***管理干部培训需要的培训教材体系。三是要按照为培训服务、为学员服务的宗旨,通过项目招标,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并逐步达标升级,实现管理科学化。四是要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作风,严格培训经费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从现在开始,总局行***学院将全面承担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任务。全院干部职工要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总局***组的要求,在总结前一段筹建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依法办事、规范管理、质量第一、狠抓队伍的好作风,团结和凝聚全系统的力量。积极做好学院的各项工作,努力把学院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一是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学院培训模式的认识,促进学院全面发展;二是要注重学院工作的整体协调,实现学院各方面工作统筹发展:三是要注重学院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学院健康发展;四是要注重突出学院特色,努力在班次安排和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教学组织等方面发挥优势;五是要注重学院院风建设,努力形成有工商行***管理特色的学院文化:六是要牢固树立为全系统服务的思想。充分挖掘利用自身资源,不断提高为全系统服务的能力。
国培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血培养;分离菌株
血液感染是引起患者病发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是通过血液培养来进行确诊。近些年来,化疗、放疗、介入***等***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加之抗生素的滥用,使血液感染的发生率大幅升高。因此对血液感染患者进行血培养分离和鉴定病原菌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血培养标本来源 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的血液感染可疑患者上收集血液培养标本750份。
1.1.2 试剂和仪器 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3D120型,法国梅里埃生物技术公司中国分公司;全自动菌种鉴定仪:VITEK2-COMPACT15型,法国梅里埃生物技术公司;培养用琼脂:哥伦比亚、中国兰、M-H等三类琼脂,法国梅里埃生物技术公司中国分公司。
1.1.3质控菌株 ATCC90028型白色念珠菌,ATCC27853型铜绿假单胞菌,ATCC25922型大肠埃希菌, ATCC29213型、ATCC43300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上述五种质控菌种均购自疾控检验中心。
1.2 方法
1.2.1血培养 利用无菌技术采集血液感染可疑患者的血液标本2份,一份注入需氧的血液培养瓶中,一份注入厌氧的血液培养瓶。血量要求:成人:每瓶注入8~10ml,儿童:每瓶注入4~5ml。同时应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动态监测是否转变为阳性结果。
1.2.2 菌种鉴定 若血培养监测结果为阳性,立即对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操作,转种于血琼脂平板,并进行镜检,对7d后还未转变为阳性结果的标本亦转种于血琼脂平板。对血琼脂平板的菌落进行分离培养以得到单个菌落,并采用VITEK2-COMPACT15全自动菌种鉴定仪和对应的质控菌种鉴定菌种。
2 结果
在750份血液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89株,阳性率为11.87%。其中45株G-菌,比例为50.56%;38株G+菌,比例为42.70%;4株真菌,比例为4.49%;2株厌氧菌,比例为2.25%。45株G-菌:30株大肠埃希菌,占总菌株的33.71%,占革兰氏阴性菌的66.67%;5株克雷伯菌,占总菌株的5.62%,占革兰氏阴性菌的11.11%;3株鲍曼不动杆菌,占总菌株的3.37%,占革兰氏阴性菌的6.67%。38株G+菌中68.42%为葡萄球菌,其中16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总菌株的17.98%,占革兰氏阳性菌的42.1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菌株的8.99%,占革兰氏阳性菌的21.05%;2株表皮葡萄球菌,占总菌株的2.25%,占革兰氏阳性菌的5.26%。真菌中3株酵母型真菌,其中2株白色念珠菌,1株光滑念珠菌。
3 讨论
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患者的750份血培养分离菌株的阳性结果,共分离检测出病原菌89株,阳性率为11.87%,与其他研究者的报道基本一致[2]。分离出的89株病原菌中,比例排在前四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克雷伯菌。本研究数据显示,血液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是G-菌,共分离出45株,比例达到50.56%,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比例最大33.71%(30/89),其次是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这一结果和赵硕等[3]研究的结果:血培养分离菌的阳性结果以G-菌为主,是相符的,但与徐瑗瑗等[4]报道的血液感染者主要的致病菌是G+菌不符。说明血液感染者的血培养分离菌株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地区差异。而38株G+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达42.11%(16/38),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率为21.05%(8/38)。这可能是由于介入***的广泛应用相关,导致大部分为人体皮肤表面正常菌种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成为血液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血流感染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时确诊对其***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血培养分离菌株是国际公认的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其对血感染的预防和***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Prabhu K,Bhat S,Rao S.Bacteriologic profile and antibiogram of blood culture isolates in a pediatric care unit[J].Journal of laboratory physicians,2010,2(2):85.
[2]陈潇,徐修礼,樊新,等.10941 份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4):264-266.
国培自我总结篇9
“十五”开局之年,***副***在***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加强德育呢?电影是一个特别轻松高效的方法和手段。“电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作用甚至远远超过了印刷术对人类文化的巨大影响。”电影又被称为“第七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电影能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开阔人们的视野。此外。电影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人以深入其中的感觉。许多参加电影课实验的学校有着共同的体验,看电影轻松培养高素质;观世界尔后形成世界现。
二、课题设计思想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探索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方法、途径和规律。
2、子目标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创新信念。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使学习者不断地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研究内容
组织放映优秀电影的电影片、录像带、VCD、计算机光碟或利用计算机网络选择优秀电影让学生观看。采用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统计法进行研究。在各实验班分段深入开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
(三)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1.7-2001.10):制订课题实验方案:广泛搜集适合初、高中学生观看的优秀电影作品,加强网络建设及实验教师培训。
实验阶段(2001.11-2004.7):主要任务是根据实验目的和目标,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按方案实施按要求每年播出一定数量的优秀电影作品。结合实际情况,让实验班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网上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优秀电影。通过进行一讲(讲影片内容、意义)、二看(观看影片)、三写(写现后感)、四唱(唱主题歌和插曲)、五办(观后感专栏)、六做(做创新人才)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积累资料,分析实验情况,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沦文,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总结阶段(2004.10-2005.9):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报告;编辑《研究成果汇编》。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根据创新规律和创造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想法、新的经验、新的结果等能力的教育,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探索一种以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就愈来愈显得重要了。
自电影问世以来,全世界共生产故事片23万余部,分别由30多个国家生产拍摄,我们从中筛选出最好的影片供的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教育,再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出创新实践能力。
四、课题的研究基础
(一)课题研究
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子课题《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于2001年3月20日通过专家组鉴定,同时被国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课题组评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设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实施的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项目,《初中英语听、读、说、写整体教学摸式》课题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结题。2001年10月分别被四川省人民***府评为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成果三等奖。
《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快忧作文能力》课题结题。2001年8月分别被巴中市人民***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中师生学习指导》,气象出版社1998年出版。
(二)论文
国培自我总结篇10
关键词: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学训矛盾;培养理念;能力本位
中***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1―0009―07
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竞技篮球全面发展和快速提高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是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最为关注的焦点。通过文献研究,前贤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提出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但是,针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缺乏专门的探索,而剖析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却是解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系统工程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围绕管培矛盾、学训矛盾、培养理念、培养路径、培养效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探究,以期为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内竞技篮球一二三线教练员为研究对象,选择管培矛盾、学训矛盾、培养理念、培养路径、培养效果为内容,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矛盾根源分析
2.1.1管培矛盾 管培矛盾是指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中责――权――利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关系。管培矛盾的本质反映的是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
探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管培矛盾的历史性根源,离不开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的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现行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机构。“***府主导”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模式,1998年国家***府机构改革和调整之后,在原有自上而下设立的体委系统基础上,经过调整成立国家体育总局一省(直辖市)体育局一地方体育局三级***府管理机构。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全国性的社会组织机构,如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第二种是社会群团组织,如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共青团等部门中设置的分管体育工作的机构,这类组织的管理权限也仅限于本系统内部。第三种是民间体育组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职业俱乐部。项目管理中心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特殊组织机构。项目管理中心既是国家体育总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同时又是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具有双重性。显然,通过上述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基本反映出***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在“管――办”过程中的性质,这只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初衷。
竞技篮球运动项目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体改革方向与大环境保持一致。事实上,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管理主要由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共同管理。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作为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的管理机构,在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执行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义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关于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后备力量培养的重大性战略问题,这样的战略性任务应该由国家的***府组织机构承担。作为民间组织的篮球运动协会只能负责本组织内工作事务。然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赋予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既具有***府事业单位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民间组织的特点,集“官――民”于一身的双重属性。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国有企业”,行***力量是其运转的主要动力。篮球运动协会成为了体育行***部门的附属物,与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关系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职责不清,官民一身”的背景下,面对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当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就会出现“大家都有责任,大家都不负责任”的现象。
同时,由于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内一二三线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人事产权极为复杂(如***1所示)。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府系统(各体育局),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社会群团组织(部队体工大队),还有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民间体育组织(各职业俱乐部)。但是,教练员人才的使用权并非这样简单,关系错综复杂,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有的人事权在部队,使用权在体育局;有的人事权在体育局,使用权在俱乐部。教练员人才的人事产权一人事使用权的复杂性,无疑增加了在教练员人才管理和培养过程中由“谁负责”的难度。
由此可见,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管培矛盾的根源在于:两种管理机构的性质不同,权利和责任也不一样,利益诉求也存在差异;同时教练员人才本身人事产权的不明晰,增加了两个机构的管理难度,导致在利益冲突情况下,相互推诿。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就是一方面提倡“***事分开”的领导原则,一方面却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中保留行***权力。在责一权一利矛盾关系冲突下,面对人才培养这样一个浩大、繁杂的系统工程,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都要负责任,但是两者都没有尽到责任,最终受伤害的是教练员,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问题至今仍然成为制约我国篮球运动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
2.1.2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是指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青少年运动员成长时期所发生的文化教育和运动专项训练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学训矛盾的根源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竞技体育体制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基本上都是由优秀运动员退役之后转型而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运动经历,同时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缺失,严重制约了教练员后期的可持续发展。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学训矛盾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影响非常深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文化教育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如***2所示)。学校教育在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核心的作用。
竞技篮球教练员在运动员的成长时期,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基本上都要经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培养历程(如***3所示)。从理论上讲,如果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运动员成长时期都能和其它的学生一样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那么教练员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应该处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事实上,由于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接受文化教育培养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少儿体校――青年体校――国家队接受运动专项训练。并且,最佳专项训练年龄和接受文化教育培养的年龄存在冲突,例如篮球运动项目青少年进入专项学习的最佳年龄为12岁左右,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也正是进入初中学习的主力***。学习和训练成为他们人生抉择中最大的矛盾。
根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显示绝大部分教学单位在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但课时的权重和普教不一样,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进入初中或中专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运动水平的提高,经常需要集训和参加比赛,上课出勤率更低,且不进行补课。调查报告进一步显示,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时间相当长,而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却要少得多。整体来看,优秀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呈现年龄越大上课时间越少的趋势。到了大学阶段,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出勤率更低,由于训练和比赛的任务繁重,身心疲劳导致学习效果很差。
现代教育规律以及竞技体育训练规律同时表明,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水平,需要时间保证;同样,要使运动成绩到达高水平,更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然而,从“人”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对于绝大部分优秀运动员来说“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既要文化学习好又要专项训练水平高,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我国竞技体育带有一定的***治色彩,为了“为国争光”和“奥运争光”,优秀运动员们必须舍弃文化课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专项运动训练中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优秀运动员成长时期同样也逃不脱文化课学习与专项运动训练冲突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都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水平和丰富的运动经历。但是,从受教育(仅指全日制)的经历来讲,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存在严重缺失。
文化素质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缺失的这种现状给后期转型为教练员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致命的障碍。从竞技运动的发展规律来看,教练员的执教理念深刻地影响本项目的发展。甚至有学者指出现代篮球竞赛不仅是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智慧、心理、经验和意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较量,更是教练员的篮球理念之间的竞争,从各种级别的比赛中反映出国内教练员的篮球理念与篮球强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执教理念的发展,从而影响执教能力的提高?追根溯源,教练员有什么样的训练理念并不完全取决于具体的训练行为,而主要在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对运动训练的感悟水平以及是否具有执着的敬业精神。众所都知,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篮球专项运动训练过程中不缺乏对运动训练的感悟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的关键恰恰就是受学训矛盾的影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掌握的文化知识数量和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存在缺失。然而,文化知识却是理念形成的基础,对于竞技篮球教练员来说,文化知识不仅是训练理念的组成部分,更是促进训练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文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训练理念的是否正确和先进的重要因素。如果教练员缺乏文化理论知识的支持,不仅很难形成正确的训练理念,而且还会缺乏对本专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运动竞赛中占据主动权。
2.2基本问题分析
2.2.1培养理念 理念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种理性观念。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理念就是对我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类型教练员人才的基本认识。岗位培训是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为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国家体育总局从1989年起正式施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并提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正是基于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评估之后总结出的深刻认识。
事实上,“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需要建立在一个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群体之上。但是,通过对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管理层的相关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到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群体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就是“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素质”低。因此,要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首先要解决“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就是看成绩,为国争光就是看金牌,看第一。竞技篮球教练员的“素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一个综合体,素质是基础,能力是表现。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能否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整体上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更多的是接受“专才式的教育”,比如岗位培训、专题学习等。“专才教育”的特点就是过于强调“学以致用”,这在教练员的培养过程中表现尤其突出。它的缺陷表现在基础理论知识面不宽,文化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很显然,“通才教育”的特点正好是通过“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来培养个体各方面的能力,但是知识总量的增加与教练员学习时间较少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很显然“通才教育”是很好的方式,但不是很好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理念的原因。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并重的价值取向。增加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体教结合”文武并重,全面发展;“通专结合”扬长避短,突出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素质”低下的局面。
由此可见,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必须提高教练员人才素质,厘清“素质――知识――能力”发展关系,即:素质是基础,知识是本源,能力是表现。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以“能力为本位”,就必须给教练员打下厚实的基础,丰富他们的知识,才有可能实现能力提高的目标。忽视教练员人才的素质教育,知识学习,一味追求“能力”提升,将会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2.2.2培养路径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两条路径(如***4所示):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和进入教练员学院学习。
1987年中国开始实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迄今为止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体育教练员培养上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就集体项目来说,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教练员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中国篮球运动协会组织教练员岗位培训这条培养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管理体制。篮球运动协会是一种社会民间组织,代表民间组织的权益。在国家行***权力和民间组织利益产生矛盾冲突,又缺乏完善制度机制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管理失效,培养路径不畅的困境。其次,培训主体。主要指每期接受岗位培训的教练员。部分教练员岗培意识淡薄,把岗培当走过程。由于职前、在职缺少系统学习,教练员本身事务繁杂,在短暂的岗培时间里,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再次,培训客体。主要指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长期以来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云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教练员进行授课。但培训师资没有固定的人事编制,没有形成有效的师资梯队,师资人员不固定,整个师资属于“临时组合”,阵容豪华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最后,培训载体。主要指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课程、大纲、教材、内容等。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载体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不具体,课程内容不科学,教材陈旧。
我国第一所教练员学院于2010年6月16日在山东济南正式挂牌成立。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练员学院挂靠山东体育学院,为其二级学院,位于山东省体育训练中心内。教练员学院直属山东省体育局,山东体育学院承担主要教学任务。教练员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拟定并实施山东省体育教练员培训教学计划;组织省体育系统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负责省退役运动员转任教练员岗位培训及其他职业培训;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和山东省体育系统其他人员的培训任务。同时也负责对基层教练员的培训,每期学员培训时间为半年。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于2010年12月21日正式揭牌成立。国家教练员学院挂靠北京体育大学,为国家教练员学院提供人才支持和人力保障。教练员学院是我国教练员在职培训的专门机构,特别是国家队教练员的知识更新、素质提高和部级教练员的岗位培训的专门机构。教练员学院在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培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启动学院建设,完善学院功能,周密设计国家队教练员的培训计划,加快培训课程建设和专家团队建设,注重培训质量,为各省、市教练员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教练员学院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培训视野,引进先进理念和人才资源,注重培训成果的总结、提炼、转化和推广,提高培训效益。各省市体育局和各项目中心、国家队要高度重视教练员培训工作,通过提高教练员素质来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全国各高等体育院校要积极参与教练员培训工作,为教练员培训工作贡献力量。国家教练员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主要负责承办部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组织开展教练员教育培训体系和科学管理研究等。
通过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两条路径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仅仅依靠社会民间组织对教练员人才进行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需求。面对竞技篮球教练员培训工作不完善,教练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更新慢,培训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水平不高的现状。教练员学院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可以说,教练员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教练员在职培训工作迈入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但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教练员学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我国成立教练员学院进行教练员人才培养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教练员学院和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管理体制,培训对象的层次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基本相近。同时,本研究认为作为两种培训机构,教练员学院和教练员岗位培训班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相关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教练员学院具有明显的“皇家血统”身份,可能导致竞技篮球教练员为选择岗位培训路径带来困扰。
2.2.3培养效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是指培养过程及结果对培养对象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指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过程效果以及培训结束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过程效果主要表现为教练员人才对待岗位培训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岗位培训机构对教练员培训完毕后的考核评价两个方面。笔者通过教练员岗位培训和跟队期间对不同层次的教练员进行访谈。其中,绝大部分篮球教练员非常希望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弥补在执教和训练方面的不足。同时,有25%左右的教练员认为参加岗位培训所得到的与自己期望的不一致。另外,有15%左右的教练员认为岗位培训所讲的内容理论性太强,理论与实践有点脱节。甚至,有5%左右的教练员对岗位培训所传授的训练理念有抵触,坚持自己的训练理念。通过对篮管中心、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受聘于教练员岗位培训讲师团队的专家和教授进行访谈。专家、教授们认为在岗位培训期间,绝对大部分篮球教练员认真严肃对待岗位培训工作。在培训期间,能够及时的完成布置的作业;积极参与相关讨论的话题,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专家、教授们同时也反映有些教练员在培训期间不遵守纪律,晚上出去应酬,影响培训学习效果。从整体上讲,我国不同层次和级别的竞技篮球教练员希望通过岗位培训来提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态度表现积极认真。从这一点是来看,反映出的培养效果较好。笔者通过岗位培训团队的专家教授了解到,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一般都是通过交作业的形式来结束本次培训学习。教练员岗位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通过培训结业典礼直接发放岗位培训结业证书。从某种程度上讲,教练员凭一份作业结束一期岗位培训,是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他们培训效果的,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据一位资深的培训专家讲,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团曾经尝试过采用考试的手段来检测学员们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结果很多学员都不能达到所设置的考核标准,同时学员产生考试惧怕心理,影响下期教练员岗位培训正常开班。从竞技篮球教练员培养考核评价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应该不是很理想,考核手段不科学,不能充分反映教练员在培期间掌握知识能力的实际情况。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社会效果主要表现为教练员人才在实践带队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社会业内外的“口碑”两个方面。从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青少年篮球在国内和国际上取得的成绩还不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这一个层次上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另外,我国有很多具有篮球天赋的运动员都来自于基层,这也反映出在基层还是有不少高水平的教练员。但是,从国家队以及职业篮球俱乐部的这个层面来讲,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不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年在我国篮球教练员岗位上不断增加的外籍教练员数量,反映出我国本土教练员存在的现实差距。笔者针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设置问卷,按照“非常认同――认同――不认同”的量级,对篮球运动训练领域的专家、教授;篮球运动管理部门的行***人员、管理者;体坛周报记者还有资深球迷共20人进行调查,描述性统计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的调查结果来看,65%的调查对象认同,只有35%的调查对象不认同,由此可见,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口碑”还不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必须明确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篮球协会两者“责――权――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教练员人事产权,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学训矛盾致使教练员丰富的运动实践经历与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缺失之间的矛盾关系,严重制约了教练员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首先必须提高教练员人才素质,厘清“素质――知识――能力”发展关系,即:素质是基础,知识是本源,能力是表现。目前仅仅依靠社会民间组织对教练员人才进行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需求。教练员学院具有明显的“皇家血统”身份,可能导致竞技篮球教练员为选择岗位培训路径带来困扰。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效果比较理想,但考核评价手段缺少科学合理性;从社会效果来看,与国外教练员相比,本土教练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评价“口碑”较好。
3.2 建议